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 | 佚名 | 四卷,元魏北天竺沙门菩提留支译。 |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九颂精义论 | 佚名 | 胜德赤衣菩萨造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 |
三具足经忧波提舍 | 佚名 | 天亲菩萨造 元魏乌苌国沙门毗目智仙等译,佛住毗舍离大林精舍,告无垢威德大力士言:菩萨有三具足。一者施具足。二者戒具足。三者闻具足。翻译记云:天亲菩萨,慈心开示,唯显经义,弗释章句,是故名为优波提舍。 |
三法度论 | 佚名 | 梵名Tri -dharmika-s/a^stra 。凡三卷。东晋僧伽提婆译。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又作三法度经论。本书系依四阿含经,说德(施、戒、修三真度)、恶(恶行、爱、无明三真度)、依(阴、界、入三真度)等三法九真度,并阐释解脱之道。真度,为梵语khan!d!a 之音译,又作犍度。四阿鋡暮抄解二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为本书之同本异译。 |
涅槃论 | 佚名 | 大般涅槃经论之略名。一卷,婆薮盘豆菩萨造,元魏达磨菩提译。译经中迦叶菩萨所问之偈。 |
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 | 佚名 | 陈优禅尼国沙门真谛译,天亲菩萨造,兼释诸行无常偈。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 | 佚名 | 无着菩萨造 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七十七偈 |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 | 佚名 | 无着菩萨造颂。世亲菩萨造释。唐大荐福寺沙门释义净译,与《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同本,而不列经文,后附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即义净作。 |
禅宗公案大全 | 佚名 | 公案原意指官府用以判断是非的案牍。所谓案牍即指文书而言。官府之文书成例及讼狱论定者谓之案或公案。禅宗公案是禅宗的血脉,是记录中国禅宗的主要文献,也是禅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公案的内容大都与实际的禅修生活密切相关。禅师在示法时,或用问答,或用动作,或二者兼用,来启迪众徒,以使顿悟。这些内容被记录下来,便是禅宗公案。近些年的所谓佛教文化热,很大程度上是禅文化热。为了使大家初步了解禅的知识,本书编者选出二百则公案,加以简单解说,以使人们正确认识禅文化,走近禅文化。 |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 | 佚名 | 梵名Saddharma -pun!d!ari^ka-s/a^stra, Saddharma -pun!d!ari^ka-upades/a ,凡二卷。印度大乘佛教论师世亲着,后魏菩提流支、昙林等合译。本书为法华经之注释书。又作妙法莲华经论、法华经论、法华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本书依据引之法华经梵本与鸠摩罗什译本不符,而类似现存之尼泊尔梵本。别译有元魏勒那摩提、僧朗等之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一卷,其译语虽与本论相同,然缺归敬颂,并有字句之差异及详略等不同。现今发现之敦煌出土本中,有类似高丽藏本勒那摩提译之论本。注疏有隋代吉藏之疏三卷、唐代义寂、义一合著之述记二卷等。 |
妙法莲华经论优波提舍 | 佚名 | 元魏中天竺沙门勒那摩提共僧朗等译,与《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同 |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 | 佚名 | 九卷,元魏菩提流支译。释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即释大宝积经第四十一会,法义甚详。(先经次论) |
金刚仙论 | 世亲 | 凡十卷。北魏菩提流(留)支译。又称金刚仙记、仙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本书系注解天亲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关于本书之作者,据本书卷末载(大二五·八七四下):‘弥勒世尊但作长行释,论主天亲既从无障碍比丘边学得,复寻此经论之意,更作偈论,广兴疑问,以释此经,凡有八十偈。及作长行论释,复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仙转教无尽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教菩提留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始(疑作殆)二百年许,未曾断绝故。’知金刚般若经之义释,自弥勒以来,经无著(无障碍)、天亲、金刚仙、无尽意、圣济、菩提流支等次第转教,其中,金刚仙、无尽意、圣济等之事迹虽不详,惟既题寪金刚仙论,即可视同金刚仙所造。然此书处处引用我国译经家之说,显然非梵本之翻译。或谓系菩提流支所作,如吉藏之金刚般若经义疏卷一、圆测之仁王经疏卷上末、开元释教录卷十二等均以本书为菩提流支所造。然窥基之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则谓本论中所述定性二乘回心之义、真识缘起之说均非天亲门下所好,而认为金刚仙乃我国南方吴人。 |
金刚般若论 | 佚名 | 佛教论典。古印度无著造,隋达摩笈多译。二卷。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等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简练。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但《高丽藏》、《金藏》等中原系藏经所收为二卷本。《崇宁藏》、《毗卢藏》、《碛砂藏》等南方系藏经所收为三卷本。前者逐段引用《金刚经》时只抄首尾经文,后者则抄录全文,故两者在形式上差距较大。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与《高丽藏》形态一致,为研究藏经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著不坏假名论 | 佚名 | 二卷,功德施菩萨造,唐地婆诃罗译。直释经文。论名者取本经所诠之义理也。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 佚名 | 梵名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opades/a 。凡三卷。有二部:一为,无着菩萨造,隋达磨崛多译。一为,天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皆为解释本经之弥勒菩萨偈颂者。天亲菩萨造,北魏菩提流支译。又作金刚般若经论、金刚般若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五册。本书为无著所造之金刚般若经论颂之注释书,与唐代义净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系同本异译。然无着别造有隋代达磨笈多所译之金刚般若论(又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二卷或三卷),故本书所注释之金刚般若经论颂传为无著所造,恐系二者混淆之误传。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释论 | 佚名 | 三宝尊菩萨造 大域龙菩萨造本论 宋 施护等译 |
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 | 陈那 | 宋北印土沙门施謢译。三宝尊菩萨造,释大域龙树菩萨所造颂。 |
大乘法苑义林章 | 窥基 | 凡七卷。略称法苑义林章、义林章、法苑,别称七卷章。唐代窥基着。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书中对于唯识教义之组织及基本内容,如判教、唯识义理、修行理论、果位等,均详加阐释,系古来唯识研究者之珍贵典籍。内容分为二十九章,第一卷有总料简、五心、唯识义林、诸乘义林等四章。其中之总料简章为本书最精要之部分,系著者基于唯识之立场以简择佛陀一代以降之教说,略分五段:(一)教益有殊门,举出小乘异部与诸大乘教各别之利益。(二)时利差别门,先叙我国历来各家之判教,次述唯识宗三时教之说。(三)诠宗各异门,初举古来各宗立宗之不同,后诠法相之‘非有非空中道宗’之要义。(四)体性不同门,先示外道、小乘、大乘等之教体不同,复揭示唯识宗‘四重出体’之说。(五)得名悬隔门,为六合释之概说。第二卷有诸藏、十二分、断障、二谛等四章。第三卷有大种造色、五根、表无表等三章。第四卷有归敬、四食、六十二见、八解脱、二执等五章。第五卷有二十七贤圣、三科、极微、胜定果色、十因、五果、法处色等七章。第六卷有三宝、破魔罗、三慧、三轮等四章。第七卷有三身义林、佛土等二章。七卷本为现今所流行者,相传另有八卷三十三章之异本,系在原有二十九章外,另加得非得、诸空、十二观、三根等四章。本书之注释书较重要者有:义林章决择记(智周)、义林章补阙(慧沼)、义林章狮子吼章(基辨)、义林章纂注(普寂)等。 |
慈悲水忏法 | 知玄 |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之助,殷重忏悔并以三昧水洗疮,疮乃愈。师为启后人忏悔之门,遂作本书。本书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终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众生若依此忏法至诚忏罪,则可消释宿世冤业。此即后世盛传之‘水忏’。 |
慈悲道场忏法 | 佚名 | 梁志公宝唱等集。归依三宝第一。断疑第二。忏悔第三。发菩提心第四。发愿第五。发回向心第六。显果报第七。出地狱第八。解怨释结第九。自庆第十。警缘三宝第十一。忏主谢大众第十二。总发大愿第十三。奉为天道礼佛第十四。奉为诸仙礼佛第十五。奉为梵王等礼佛第十六。奉为阿修罗道一切善神礼佛第十七。奉为龙王礼佛第十八。奉为魔王礼佛第十九。奉为国王人道礼佛第二十。奉为诸王王子礼佛第二十一。奉为父母礼佛第二十二。奉为过去父母礼佛第二十三。奉为师长礼佛第二十四。为十方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五。为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六。为阿鼻地狱礼佛第二十七。为灰河铁丸等地狱礼佛第二十八。为饮铜炭坑等地狱礼佛第二十九。为刀兵铜釜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为火城刀山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一。为饿鬼道礼佛第三十二。为畜生道礼佛第三十三。为六道发愿第三十四。警念无常第三十五。为执劳运力礼佛第三十六。发回向第三十七。菩萨回向法第三十八。发愿第三十九,凡八段。嘱累第四十。 |
炽盛光道场念诵仪 | 遵式 | 全一卷。宋代遵式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系依消灾吉祥经而记述炽盛光佛顶法之坛场及念诵法。第一设坛场供养。第二示方法。第三拣众清净。第四诵咒法。第五三业供养礼请陈意自为七﹕一供养、二奉请、三赞叹、四作法持咒、五礼拜、六忏悔、七行道旋繞。第六释疑。第七诫劝檀越。 |
禅宗决疑集 | 智彻 | 全一卷。元代断云智彻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系四川夔府智彻(临济宗云峰妙高之法嗣)以自身之体验讲说学道者用心之功夫,并阐明实践修道之方法,以究佛道玄旨,开显本来面目。全篇分为源湛流清门、离尘精进门、却步复升门、退堕策励门、懈怠勉勤门、执碍决疑门、失正究竟门、彻底穷渊门、指本还真门、顺息免患门、上根利器门、禅林静虑门、幽居正派门、祇园圣众门、觉悟玄宗门、归源实际门、体用双修阴翊王化、双林遗戒众等遵依、忏悔法门菩提行愿、忆昔出尘承兄警诫、复惩懈惰止境息迷等二十一门。文中多论及赵州从谂之事。及后,袾宏之禅关策进及济能之角虎集卷下每多引用智彻之语要。据云,除本书之外,净土晨钟卷二中之净土据要亦为智彻之作。本书曾编入明北藏续入藏诸集,此外另有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三十九年、日本延宝八年(1680)、民国九年(1920)等刊本。 |
禅源诸诠集都序 | 圭峰宗密 | 凡二卷或四卷。唐代宗密(780~841)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初宗密著有禅源诸诠集一书,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845)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与华严宗,故主张教禅一致,本书即为提倡此一主张之代表作,为佛教思想史上之要典。本书将一切众生之根源称为本觉真性、佛性、心地,以此为主题而展开之理论,即是教义;依之修证开悟,便是禅;此即禅之本源,故称禅源。著者又多处征引大乘起信论之心真如、心生灭等,而将禅之实践分成五种,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于教禅一致之主张中,作者将教、禅各分为三种,互相发明融合,示其一致。教三种为:(一)密意依性说相教,(二)密意破相显性教,(三)显示真心即性教。禅三宗为:(一)息妄修心宗,(二)泯绝无寄宗,(三)直显心性宗。 |
禅林宝训 | 净善 | 凡四卷。南宋净善重编。又称禅门宝训、禅门宝训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收录南岳下十一世黄龙惠南至十六世佛照拙庵等宋代诸禅师之遗语教训,凡三百篇,各篇终皆记其出典。本书始为妙喜普觉、竹庵士圭二禅师于江西云门寺所辑录,经年散逸,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净善得之于老僧祖安,因惜其年深蠹损,首尾不备,乃寻之语录传记,加以重集,即现行之禅林宝训。本书之注释书有张文嘉校定之禅林宝训合注四卷、行盛着之禅林宝训拈颂一卷,智祥之禅林宝训笔说三卷等。此书古来即盛行于禅林,每被列为初学沙弥之入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