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盂兰盆经疏 | 圭峰宗密 |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二卷。是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的注释书。宗密自序云:“早年丧亲,依此经追荐亡灵。后还乡里,应乡亲之请,制此新疏。”书中判此经属律藏,为人天藏所摄,以拔苦报恩为宗。疏分四段:一教起所因、二藏乘所摄、三辨定宗旨、四正解经文。在正解经文中,先释经题,次则逐段疏解经文,甚为详备。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 | 善月 | 佛典注疏。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善月撰。四卷。是隋智顗撰《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的注释书。内容分总说和释经两部分。总说又分为二:(1)“悬谈大义”,即申之以“五重玄义”;(2)“依文申释”,即析经文为序、正宗、流通三分,并依次疏释。见载于明《永乐南藏》、《永乐北藏》及《嘉兴藏》等。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 智俨 | 二卷。唐代释智俨撰。此略疏首先以五门分别,即教典所出,藏摄分齐,所诠宗趣能诠教体、释经题目和分文解释。所释元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经。科判甚细,足见作者心机。其科判以四疑为纲骨,以解行为次第。四疑是说明如何发生何佛之心,如何向往从佛之行,如何修佛意旨,如何克服杂念邪心。疏中以“住”指实相般若,以“行”指观照般若,以“降伏心”指文字般若。通晓其住、行所为,皆以唯识真如为体。藏摄分齐,叙述大般若经部帙。此略疏有一定新意,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解经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
观无量寿佛经疏 | 智顗 | 全一卷。隋代天台智顗述。又称观经疏、观无量寿经疏、观经天台疏、天台观经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内容初立五重玄义,以阐释经名。次判观无量寿佛经系以心观为宗旨,以实相为体,以生善灭恶为用,为菩萨藏之顿教所摄。复次随文作释,且以十六观悉为定善。自宋代四明知礼就本书而着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以举扬其旨趣以来,本书成为天台五小部之一,亦被视作天台教学之要书。然据近代学者从内容上考定,疑其为后人之伪作,指出书中所列五重玄义之文,引载自智顗之金光明经疏卷一;而于随文解释中,又摘录净影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所说,故推断为伪作。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佛经记一卷,唐代法聪述;观无量寿佛经融心解一卷,宋代知礼述。 |
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 佚名 | 三卷,唐不空译。佛在祇园,莎底苾刍为众破薪,被黑蛇螫,苦痛之极,阿难白佛求救。佛为说大孔雀咒,并诸神诸天诸佛菩萨名,及神咒,救之。与今流通本同。 |
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 | 佚名 | 密教著述。唐不空撰。一卷。专以注释佛顶尊胜陀罗尼。全书梵汉对照并予简释。法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疏》下卷曾引用。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龟兹国僧若那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属密教尊胜陀罗尼法之经轨。其内容,初述陀罗尼和真言,次则宣说学念梵音法、画像法、念诵法、印法等。此外,与本经同类之仪轨尚有佛顶尊胜陀罗尼注义及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均为唐代不空所译,亦各为一卷。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略称尊胜陀罗尼仪轨,内容详载涂坛法、胎之护身法、辟除结界等,并有息灾、增长、降伏、敬爱等四种法。另有若那译之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全一卷。最初叙说画像法,次乃说明三十八种之成就法。以上均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 |
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 | 佚名 |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明结坛等法,及四成就法。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 佚名 | 有五译,一唐杜行顗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二唐地婆诃罗译,佛顶最胜陀罗尼经,一卷。三唐佛陀波利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四地婆诃罗重译,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经,一卷。五唐义净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六宋施护译,尊胜大明王经,一卷。此六译中,不空三藏之弟子法崇,就第三译之佛陀波利本作疏二卷,流行于世。全一卷。全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又称尊胜经。唐代佛陀波利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之缘起,乃善住天子于命终之后,将受七度畜生恶道之苦,帝释天愍其业因,遂诣佛所,乞求救济,佛乃为之宣说尊胜陀罗尼及持诵之功德等。所谓‘佛顶尊胜’,即为密教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五佛顶之一。五佛顶中,以释迦如来之佛顶所显现之轮王形佛顶尊为最殊胜,故密教以佛顶尊为本尊,而修持息灾、除病之法,称为尊胜法。佛顶尊胜陀罗尼即说佛顶尊胜之功德,由八十七句组成,古来有诸多灵验。禅宗亦用之。 |
佛顶最胜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地婆诃罗译。尊胜陀罗尼经之第二译也。 |
佛顶放无垢光明入普门观察一切如来心陀罗尼经 | 佚名 | 凡二卷。宋代施护译。略称为佛顶放光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属于密教杂密经轨之成就法。本经之缘起,系佛于睹史多天宫时,为救济忉利天摩尼藏无垢天子之苦恼,乃为诸天子宣说二则陀罗尼及其成就法。 |
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 | 佚名 | 全一卷。元代沙啰巴译。乃属密教白伞盖佛顶法之经典。又称白伞盖陀罗尼经、白伞盖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叙说白伞盖佛顶之陀罗尼及其功德。又本经之类本有真智等译之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 |
梵天择地法 | 佚名 | 全一卷。作者不详。又作梵天择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书系依据大梵天王内秘密经之内容略述而成者,该经记述如来于过去世五百万生中曾为持咒仙人,常游历诸山,隐居净室,于游历时见到有利于法成就之四十二种地相。本书即略述此四十二种地相之择地法。又本书所据以成书之大梵天王内秘密经,迄今并无汉译本。 |
梵天火罗九曜 | 一行 | 梵名Brahma -horanavagraha 。全一卷。唐代僧一行(683~727)撰。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图像部分收于第九十二册。本经为密教有关星宿仪轨之经典。内容解说拜祭九曜星宿之诸种作法,如祭祀之方位、供物、所持之真言等,并举出相应于各种年岁之星宿与吉凶之关系等。附有九曜星图形。 |
番大悲神咒 | 佚名 | 一卷,纯梵语之大悲咒也,番者西蕃之义,即西域也。 |
法华十罗刹法 | 佚名 | 一卷,失译,法华经陀罗尼品所列十罗刹女之修法也。 |
都部陀罗尼目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称陀罗尼门诸部要目、陀罗尼诸部要目、诸部要目。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经举金刚顶经、大日经、苏悉地经、蕤呬耶经、苏婆呼童子经、怛唎三昧耶经等之要目而加以解说。其中,于金刚顶经部分,初出大本之偈数及会数,并初会之经名,次列初会中佛部等五部之部主、眷属等之布列法、曼荼罗之种类、四种智印、四种眼等之要项,并加以解释。于大日经部分,举百六十心、十缘生句、胜义世俗之修行法、曼荼罗之造立法、护摩法之种类等。于苏悉地经部分,举出佛部等三部之真言及部主、明妃、忿怒、四种结界、五种供养、四种法修行之相应日等要目而释之。于蕤呬耶经部分,特细说分布曼荼罗及絣地法。于苏婆呼童子经部分,则就金刚杵之种类阐明其意义。于怛唎三昧耶经部分,举大轮金刚真言之功能,与不动尊之本誓等加以解说。 |
阿弥陀经义疏 | 元照 |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二)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之理。(三)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四)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 |
阿弥陀经疏 | 智圆 | 宋智圆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为作者十部经疏之作的最后一部,作于宋天禧五年(1021)。释经文分为三部分:(1)从“如是”至“列众”为序分;(2)从“尔时”至“生彼国土”为正宗分;(3)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至经末为流通分。此疏有明正德四年(1509)刊本,藏于日本大谷大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阿弥陀经疏 | 元晓 | 全一卷。新罗沙门元晓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初述大意,谓此经乃佛出世之大意,人、天等四辈入道之要门,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返,口诵佛号则出离三界而不还。次释经宗致,谓此经直以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为其宗,令诸众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复次解释本文,以正宗分中多善根福德因缘发菩提心为正行,而以一至七日执持名号为助行,由此乃得往生。 |
法华游意 | 吉藏 | 唐代释吉藏撰。《法华游意》是吉藏居京兆,录其主要之点裁为七轴。即指此游意二卷及义疏十二卷。此游意略破南方五时之教,北土四宗之论。因未见到天台之玄义文句,只得传闻,故对天台师说一乘因果为宗之义有所反驳。与吉藏晚年所作《妙法莲华经统略》相较,此游意颇有不惬之意,实乃投足天台,奉智者之前所作。对了解吉藏对法华经的研习及观点之转变有借鉴意义。现常见的版本是金陵刻经处刻本。 |
法华义疏 | 吉藏 | 凡十二卷。隋代吉藏着。又作法华经义疏、法华经疏、妙法莲华经义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系吉藏以三论宗之立场注释法华经。吉藏为三论宗之集大成者,亦常讲大智度论、法华经,且引用多数经律论疏加以注释。全书初立部类不同、品次差别、科经分齐等三义,概说法华经大要,次解释序品以下二十八品之文义。其中,部类不同者,明示诸经之部类凡七例,而以此二十八品本为具足本;品次差别者,其下更开立生起次第、明具义多少、论品前后、明品有无、别释序品等五义;科经分齐者,列举各种关于经的分科之异说及己见。其次解释二十八品,卷一至卷六乃解释序品以下三品,第七卷释信解品,第八卷释药草喻品以下三品,第九卷释五百弟子授记品以下六品,第十卷释安乐行品以下六品,第十一卷释随喜功德品以下六品,第十二卷释所余五品。其中,独缺普门品重说偈。本疏义解恳切,援引颇多。虽基于三论宗之立场,然仍予法华经甚高之评价,为研究法华不可或缺之文献。 |
法华玄义释签 | 湛然 | 凡二十卷。唐代湛然(711~782)着于广德二年(764)。又称天台法华玄义释签、法华释签、玄义释签、玄签、释签、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本书乃笺释智顗之法华玄义之作。全书将法华玄义之本文作适当之分节,先示本文,次释文旨字义,于主要处敷演补释。文中对于三论之吉藏、法相之窥基、华严之法藏、慧苑、澄观等之说,多所评驳,而力阐天台一家之真意。后世研钻玄义者,多以本书为指南。 |
法华玄论 | 吉藏 | 凡十卷。隋代嘉祥大师吉藏(549~623)撰。又称法华经玄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乃吉藏依三论教旨,以阐释法华经之要义。内容包括:(一)弘经方法,阐明弘传法华经之方法。(二)大意,说明佛说法华经之十六种因缘。(三)释名,解释经题‘妙法莲华’之义。(四)立宗,阐明法华经之宗旨。(五)决疑,论波若、净名、法华三经之异同等。(六)随文释义,次第论释法华经二十八品之大纲。书中博引僧睿、慧观、道朗、刘虬、鸠摩罗什、僧肇、求那跋摩、道生、慧远、菩提流支等诸师之说。 |
法华文句记 | 湛然 | 凡十卷。唐代湛然述。又称法华经文句记、妙法莲华经文句、文句记、法华文句疏、妙法莲华文句疏记、妙法莲华经文句疏、天台法华疏记、妙乐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四册。本书为天台大师智顗所作法华三大部中‘法华文句’之注释书,而与同为湛然所著之玄义释签、止观辅行传弘决共为天台宗之基本典籍。法华文句原本仅将法华经略为分科,湛然更将之细分科段,并将智顗释意不明之处逐一解释,如书中所论列今圆昔圆之同异、修性之三因佛性等,可谓彻底发挥天台宗祖意。此外,本书又强化天台宗之主张,而驳斥三论宗之吉藏、华严宗之法藏及澄观、法相宗之窥基等之说,且力斥将法华经嘱累品置于全经之末,主张应置经前,而提出‘八不可’。又依宋高僧传卷二十七含光传及本书卷末之跋,内有作者游五台山曾与含光会面之记载,据以推论,则本书约成于大历九年、十年顷。另据湛然门下道邃、行满之记传资料,谓彼等尝于毗陵闻师讲法华文句,则本书为湛然在晋陵妙乐寺之讲本,故后世称此书为妙乐记。又据本书作者寄语开元寺之大藏,考其原本,似为十卷。明万历年中,绍觉为检寻方便,遂将法华经、法华文句、法华文句记三部会合。现行法华文句会本三十卷即其翻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