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書校歷二週.一譯校.二刻校。

  二.譯校凡用三本。(一)梵文本入楞伽經.校註略稱梵本。(二)元魏菩提流支譯入

  楞伽經.略稱魏本。(三)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略稱唐本。以上三種並舉

  則稱三本。

  三.譯校凡有四例。(一)各本品目文句歧異者.擇要註出曰.某本云云。(二)各本文

  義較暢者.擇要註出曰.勘某本云云。(三)因對勘各本而見今譯晦澀〈文句倒綴省

  略轉聲等〉或訛略者.則並註按語曰.今文云云。(四)又今譯名語應行訂正者.亦爲

  註出曰.勘某本此語應譯云云。

  四.刻校用南宋刻爲底本.對勘麗刻訂正文字.附註曰.原刻云云.依麗刻云云。

  五.今刊頌文悉依梵本釐正.註出序數.分頌排列。其詳略互異處.亦附註備考。

  六.校勘資料出處如次。

  ********************

  (一)梵本入楞伽經.Lan%ka^vata^ra-su^tra. 日人南條文雄校刊本.一九二三年.

  京都版。

  (二)魏本入楞伽經. 金陵刻經處會譯本。

  (三)唐本大乘入楞伽經. 同上.又單行本。

  (四)本書南宋刻麗刻. 悉依日本弘教書院縮刷正藏本及大正大藏經本之

  校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