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城中。有大长者。长者夫人。生一男儿。名曰金财。其儿端正殊特。世之少双。是儿宿世。拳手而生。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弟子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当时城中有一位大长者,他的夫人生了一个男儿,取名金财。这孩子端正非凡,世上少有,此儿宿世握着拳头而出生。

【古文】

父母惊怖。谓之不祥。即披儿两手。观其相好。见二金钱在儿两手。父母欢喜。即便收取。取已故处续复更生。寻更取之。复生如故。如是勤取金钱满藏。其儿手中。未曾有尽。

【白话】

父母感到惊恐,以为不吉祥,就掰开孩子的双手,看看手相如何,结果见到在他的两手中有二枚金钱。父母很高兴,就收起来。拿走后在原处又出现两枚金钱,随即又拿走,结果依然如前出现金钱。就这样不断地收取,金钱堆满了仓库,孩子手中仍取之不尽。

【古文】

儿年转大。即白父母。求索出家。父母不逆。即便听之。尔时金财。往至佛所。头面作礼。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当见怜愍。听我出家。得在道次。佛告金财。听汝出家。蒙佛可已。于时金财。即剃须发。身著袈裟。便成沙弥。

【白话】

男孩长大后,就向父母请求出家,父母没有反对,当下就同意了。于是金财来到佛前,以头顶礼后对佛说:“恳请世尊怜愍,允许我出家进入修道的行列。”佛告诉金财:“同意你出家!”得到佛的许可,金财立即剃除须发,身披袈裟,成了沙弥。

【古文】

年已满足。任受大戒。即合众僧当受具足。临坛众僧。次第为礼。其作礼时。两手拍地。当手拍处。有二金钱。如是次第。一切为礼。随所礼处。皆有金钱。受戒已竟。精勤修习。得罗汉道。

【白话】

到了能够受持比丘戒的年龄后,就聚集僧众为他授比丘戒。对每位到坛场的僧众,他依次施礼,每当顶礼时,两手按地,就在手触地的地方,就出现两枚金钱。就这样依次礼拜所有僧众,在施礼之处,都有金钱出现。受戒完毕,他精勤修习正法,证得阿罗汉果。

【古文】

阿难白佛。不审世尊。此金财比丘。本造何福。自生已来。手把金钱。唯愿世尊。当见开示。佛告阿难。汝当善思。我今说之。阿难对曰如是。诺当善听。

【白话】

阿难对佛说:“世尊,不知这位金财比丘以前造了什么福德,从出生以来,手中就自然握着金钱?恳请世尊为我们开示。”佛告诉阿难:“你应好好思惟,我现在就讲述他的因缘。”阿难说:“是的,我会认真谛听。”

【古文】

佛言。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出现于世。正法教化。度脱众生。不可称数。佛与众僧。游行国界。时诸豪富长者子等。施设饮食。供养彼佛及弟子众。尔时有一贫人。乏于财货。常于野泽。取薪卖之。值时取薪卖得两钱。见佛及僧受王家请。欢喜敬心。即以两钱。施佛及僧。佛愍此人。即为受之。

【白话】

佛说:“在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名为毗婆尸的佛陀出现在世间,以正法教化众生,得度者不计其数。佛与僧众在各国间游化,当时那些豪富长者的子弟们都置办精美的饮食,供养佛及众弟子。有一位穷人,没什么财物,常在山野中砍柴卖钱维生。当时正赶上他卖柴得到二钱,看见佛和僧众接受国王的迎请,非常欢喜,生起恭敬心,就用这二钱供养佛和僧众。佛怜愍此人,接受了他的供养。”

【古文】

佛告阿难。尔时贫人。以此二钱。施佛及僧故。九十一劫。恒把金钱。财宝自恣。无有穷尽。尔时贫人者。金财比丘是也。正使其人未得道者。未来果报。亦复无量。是故阿难。一切众生。皆应精勤布施为业。

【白话】

佛告诉阿难:“那位穷人因为当时以二钱供养佛及僧众,感得九十一劫中手里恒时握着金钱,财宝随意享用,无有穷尽。当时的那位穷人,就是现在的金财比丘。假使他不得道果,未来的果报也是无量无边。所以阿难,一切众生都应当精勤修习布施作为正业。”

【古文】

尔时阿难。及众会者。闻佛所说。皆悉信解。有得须陀洹果者。斯陀含[斯陀含:梵语的音译。意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的圣者,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当于欲界之人间和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阿那含[阿那含: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不来。佛教声闻乘(小乘)的四果中的第三果,为断尽欲界烦恼、不再到欲界来受生的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阿罗汉[阿罗汉:梵语arhat的译音。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佛教亦用称断绝嗜欲,解脱烦恼,也指断一切嗜欲和烦恼并出三界者。]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复有得住不退地者。一切众会。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白话】

阿难及与会大众听了佛陀所说的因缘后,都信受理解。有的证得须陀洹果,有的证得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有的发起无上正真道心,还有的住于不退地。一切与会大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