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色眼识界,耳声耳识界,

鼻香鼻识界,舌味舌识界,

身触身识界,意法意识界,

六根六境识,如是十八界。

六灭无间识,彼则名意根。

法界分十六,择非择灭空,

善等三真如,无想灭尽定,

此二为无心,八种无为法,

受想行法处,及与五种色。

如是十八界,总集所知法,

当知有无漏,此等分类别。

六境所取因,六根是能取,

六识能取彼,证则除我见。

十八界

由色蕴安立十界,是哪些呢?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五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五界,共十界。七种识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六界,再加上意界。所谓的意界也就是意根,它是六识灭尽无间产生意识的根。所谓的法界是指受、想、行三蕴、无表色及一切无为法。关于其中的无为法,《俱舍论》中宣说了抉择灭、非抉择与虚空三种。如此承许有七心界。唯识宗等再加上真如,共有四种无为法。《阿毗达磨杂集论》中承许善真如、不善真如、无记三真如、无想、灭尽定时的二无心位,再加上述的三种,合计有八无为法。其中抉择灭:依靠分别思择之智慧等道的力量永远离开所断烦恼等的无为法之分。非抉择灭:并不是以分别思择来阻止,而是由于因缘尚未具全使某种法上不存在某法,如马头上无角。诸如在某一方位无瓶之类一切不存在的类别都包括在这里。虚空是无有变碍的,不遮障一切作为,畅通无阻。善等诸法的真如就是法界。无想定是“不动摇”。灭尽想、受的是灭尽定。这样一来,法处的五色,受、想、行三蕴以及八种无为法,这十六种合称为法界。

从眼界到意界、色界到法界、眼识界到意识之间三类六种,共有十八界。其中眼、耳、鼻、舌、身、意是能取六境的因或种姓或种子之义,色、声、香、味、触、法是所取的因或种姓或种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界是直接取对境的因或种姓或种子之义,也就是说,所谓的界具有因或种姓或种子的意义。

另外,所谓的士夫六界,是指地、水、火、风、空、识六界,也就是身体的四大,内在空隙部分是虚空界,再加上识界,以此为主用界的名称安立的其他分类实际也无不摄于十八界中。

界的详细分类有十八界,其中属于有色的有五根、五境十界与法界的一部分,剩余的为非有色。眼前有见的唯一是色界,其余均为无见。相互有对的是五根、五境,也就是十色;剩余的均是无对。

无漏法,是指最后的意界、意识界与法界中属于道谛的心所、无为法;除此之外的其余所有界是产生烦恼的现量行境,因而是有漏法。

欲界中具足一切界;色界中具有香、味、鼻识、舌识界以外的十四界;无色界中有最后三界(即意界、意识界与法界)的部分。

七心界,色、声、法界这十种有善、不善、无记法三种,剩余都是无记法。

色、声、香、味、触、法六界是外界,其余的十二界是内界。

有缘,是七心界与法界的一部分心所,剩下的所有界均是无缘。

有寻,是意、意识的部分和法界的一部分心所。自相续之受所摄的有五根与内在的色、香、味、触共九种。法界的一切分是常有无为法;其余的均是无常有为法。五根与心、心所是能取,其余均是所取。有寻有伺的是五识界;意、意界一切心所存在有寻有伺、无寻无伺、无寻有伺三种;剩余的所有界均是无寻无伺。十色界是微尘积聚的,其余是非积聚。既是能断又是所断唯有色、香、味、触四界,燃与量也是如此。

十色界与眼识等五界是修断,最后三界有见断、修断、非所断三种。

如果分析三生的差别,则内五根有异熟生与长养生。自己同类的等流生与异熟生是七心界、法界的一部分心所即八种无对界的一部分。

声音无有相续,因此不是异熟生,声音是否动听的因——喉咙的形状等是异熟生。根群体中存在的其余所有界均有等流生、长养生、异熟生三种。所有外界唯一是等流生。所谓的长养生,也就是长养身体的四因,即饮食、按摩涂香等方式、睡眠和等持这四种。

所有根,在作为自识的直接所依同时,诸如清醒时缘取色法的眼根,是有依根,相反,诸如睡眠时的眼根,称为相应根。

上界的身体不是下界的眼依,因为自地具有更殊胜的眼根。下界的眼根不能见到上界的色法,原因是上界的色法细微,耳根也是同样。如果在欲界依靠修行力获得了天眼、天耳,则以那一静虑地所摄的大种为因造出的清净根在自己的眼与耳附近产生,那个根恒常是有依根,没有聋、盲之类残疾的情况,并且远处、细微、有遮障、有阻隔的色法也都能够见闻。一禅的根可以了知自地与欲界的行境……其余可类推。阿罗汉所具有的天眼能见二千世界、麟角喻独觉能见三千世界,佛陀能照见无数世界。这种天眼虽然也有不是依靠今生修禅定力所致,而是前世修行等异熟生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天眼不能见到中有。应当了解诸如此类上下界的根、识各种产生情况。

界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