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台教观及《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年-一六五五年)的名著之一,明末以后的中日诸家学者,一致以为他是天台宗的大师,根据我写博士论文时的研究,他虽重视天台教观,却非天台学派的子孙,乃是以《梵网经》为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义者,在修证方面是以《楞严经》为其中心的净土行者。天台教观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摄释迦一代时教的依据。
因为佛经的数量庞杂,层次众多,必须要有一种合理的分类方法。在每一层次的教义经典之中,亦均有其调心、摄心、明心、发慧的实践方法,那就是所谓观行。天台教观,便是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双运,两者互资互用,如鸟之两翼,如车之双轨,讲得最为细腻,故也最受蕅益大师所服膺。
不过旭师既非天台宗徒,也不会墨守成规,他写《教观纲宗》,固然是为使初学者,能对天台教观,有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的正确认识,同时也为表示对高丽沙门谛观所录《天台四教仪》的不满,故于《灵峰宗论》卷六有云:「四教仪出而台宗晦」!尤其对于元朝的元粹述《四教仪备释》卷上及蒙润着《四教仪集注》卷一等,所引荆溪湛然的〈五时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的别五时的分判法,极表反感,故于《教观纲宗》「通别五时论」的章目中,对之提出强烈的批判,斥为「妄说」,认为此非智者及章安之见。
因为旭师是学贯大小乘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会局于天台一家之说,与其说《教观纲宗》是介绍天台学,宁可说他是以介绍天台教观来让读者认识整体佛法的纲骨。也可以说,《教观纲宗》是明末时代的新天台学,是中国天台学派的最后一部名著,旭师自己为之撰写《释义》一卷计四十条目,之后迄今仍被传诵讲解,注释传世者有默庵的《释义记》、谛闲的《讲录》、静修的《科释》;在日本的注释更多,自十八世纪以降,有行谦的《释义讲录》、慧云的《释义则解》、德义的《赘言》、守脱大宝的《释义会本讲录》、高觉的《略解》等。可知旭师的《教观纲宗》及其《释义》两书,一直都受到中日两国天台学者的研究与弘传。
依据当代台湾的天台学者慧岳法师在《教观纲宗释义记》、《讲录》、《科释》三书合刊的概说中,言及旭师此书的特色,是不偏执五时的定说;针对化仪四教,也具顿、渐、不定的三观;化法四教也各立六即;且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各各配置于藏、通、别、圆四教的位次。这些便是天台教学史上的新境界。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台教观,宜知教相判摄,因为当在佛教思想史、佛教圣典成立史的学术观点尚未出现之前,古代的佛教学者们,面对着数量庞杂、层次众多的经典内容及其性质,必须有其合理而完整的解释,否则,同属于佛陀所说的经典,岂会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许多层次。天台宗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年)的五时八教判,华严宗法藏大师(六四三-七一二年)的五教十宗判,乃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最着成就的例子。
迄于一九二一年,太虚大师沿用《起信论》、《楞严经》所说真如如来藏的中国佛学,成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的大乘三系说,而以法界圆觉宗为最高,主张八宗皆圆,倡导大乘平等。到一九四一年,他的学生印顺法师,沿用《阿含经》、《中观论》,回归缘起性空的印度佛学,成立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的大乘三系说。
此师生二人,都是近代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巨人,所标示的两种大乘三系说,粗看似相近,其实大大的不同。太虚是以中国佛学为本位,并且肯定真如如来藏的最高地位,印顺则以印度佛学为本位,并且贬抑真如如来藏,肯定以缘起性空为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的时代,并无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来的圣典中,为了处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圆顿教的问题,便有了教判。
教判的原始资料,可从下列诸经得到讯息:1.《法华经》以三草二木,喻凡圣五乘,归一佛乘。2.《楞伽经》的顿与渐。3.《华严经》的日出先照诸大山王的大菩萨众,次照缘觉、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等各种根性。4.《涅槃经》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五味,喻五个时段的教法。5.《解深密经》的有、空、中道等三时。
大乘论典及论师之中,则有:1.《大智度论》的「三藏、摩诃衍、显露、秘密」之分类法。2.《十住毗婆沙论》有难行道及易行道的分类法。3.戒贤立有、空、中之三时教。智光立「心境俱有」之小乘教、「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教、「心境俱空」之无相大乘教等三时教。
到了中国,1.首有东晋时代的鸠摩罗什,依据《维摩诘经》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而唱一音教。2.罗什的弟子慧观,唱出二教五时,二教是指顿(《华严经》)与渐(余诸经),五时是指渐教分作有相教(小乘)又名三乘别教、无相教(般若)又名三乘通教、抑扬教(《维摩》、《思益》等经)、同归教(《法华经》)、常住教(《涅槃经》)。3.以慧观的教判为基础,开出江南的三家;江北也开出七家,合称为当时的「南三北七」。
江南三家以顿教(《华严经》)、渐教(《小乘经》乃至《般若经》)、不定教(《胜鬘经》、《金光明经》)的三教判为主:1.虎丘山(有写成「武丘山」)的岌法师,将渐教立为有相(小乘)、无相(般若)、常住(涅槃)的三时教。2.宗爱法师,将渐教立为有相(小乘)、无相(般若)、同归(法华)、常住(涅槃)的四时教。3.僧柔、慧次、智藏、法云诸师立五时教,同于慧观法师。
江北的七家:1.晋武都山隐士刘?,立人天(五戒十善)、有相(三乘教)、无相(空宗的般若等)、同归(法华)、常住(涅槃)的五时教。2.菩提流支,立半字、满字等二教。3.光统律师,立因缘宗(毗昙)、假名宗(《成实论》)、诳相宗(《大品般若》及三论)、常宗(《涅槃经》、《华严经》),称为四宗教。4.有师立因缘、假名、诳相、常(《涅槃经》)、法界(《华严经》),称为五宗教。5.有人立因缘、假名、诳相、常宗(《华严经》)、真宗(《法华经》)、圆宗(《大集经》),称为六宗教。6.有北地禅师立有相及无相的二种大乘教。7.有北方的禅师说一音教,此与罗什所说的以一圆音说法不同,乃指如来一音,大小并陈。
罗什的另一弟子道生,有四种*轮之说:1.善净*轮(《小乘经》),2.方便*轮(《般若经》),3.真实*轮(《法华经》),4.无余*轮(《涅槃经》)。
南北朝时代的判教风气,特别殊胜,被形容为兰菊竞美,例如:1.梁之僧旻,在慧观的有相教中,别出人天教;无相教中,加入《维摩》、《思益》等经。2.济法师,立四时教,第一时《阿含经》,第二时《般若》、《维摩》、《思益》、《法鼓》、《楞伽》等经,第三时《法华经》,第四时《涅槃经》。3.光宅寺法云,依《法华经》,立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的四乘。4.护身寺的自轨,立五宗:因缘、假名、不真、真实(《涅槃经》)、法界(《华严经》)。
到了隋朝,便有天台宗的智顗大师,立五时八教;三论宗的吉藏大师,立声闻藏与菩萨藏,又于菩萨藏中开三*轮:1.根本*轮,是《华严经》的一因一果法门。2.枝末*轮,是《法华经》以前的三乘法门。3.摄末归本*轮,是《法华经》的会三乘归一乘的法门。
法相宗的唐玄奘大师,依《解深密经》及《金光明经》等,立三*轮:1.转*轮,是《阿含经》。2.照*轮,是《般若经》。3.持*轮,是《解深密经》等,说三性及真如不空之理的经典。
华严宗的法藏大师,立五教十宗,五教是小乘教及大乘教的分判,除小乘教外,大乘则有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的前六宗是小乘各部派,后四宗则配五教中的大乘四教。
其实,教判的思想,到了天台智顗大师时代,已经相当圆熟。当他研究了南北朝时代的诸家教判之后,便树立了天台宗自家的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顿、渐、秘密、不定的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这就是《教观纲宗》所要介绍的内容了。
三、天台教观的滥觞
天台学是以《法华经》为根本圣典,其大成者,当然是被尊称为天台大师及智者大师的智顗禅师,但是在智者大师之前,自西晋时代的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以降,弘扬《法华经》的学者如法云等,便陆续出现。尤其在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之后,其弟子僧睿便奉师命,讲此经,立九辙,而被称为「九辙法师」,并作〈法华经后序〉,此外有慧观、道生、昙影、刘?、智藏等,均撰有《法华经》的注疏。
天台教学的形成,是从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开始,他研究《大智度论》,见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论文,所谓「一心」,是众生皆可完成的清净心,所谓「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他又从《中论》〈观四谛品〉见到一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论偈的空、假、中,本系指的众因缘生法的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禅师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谓「一心三观」。这便完成了教理与禅观结合的雏型,此即形成了解行双资、教观兼备的特色。由于慧文禅师不仅重视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视禅观实践的禅者,因此将罗什所传龙树学的《大智度论》与《中论》的空思想,由消极的实相论,转化为积极的实相论。
慧文禅师的弟子慧思禅师,禀承乃师的风格,禅慧双弘,在其所着《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批评散心读经的法师、乱心多闻的论师、不近善知识不闻正知见的禅师,不是身不证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证言证,以四禅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师及暗证禅师,命终之后,皆堕地狱。原因便是未能教观兼备,以致若非轻忽禅定,便是轻慢教法。这种教观并重的思想,对于此后智者大师开创天台学派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慧思禅师留下的著作,都极精彩,除了上举《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尚有《随自意三昧》、《大乘止观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由其内容可知,他既是饱读经论的法师,更是重视禅观的禅师,他的老师慧文禅师,虽从龙树的二论,启发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观的思想,他自己的立足点却不是中观哲学,而是如来藏系的《法华经》,也就是实相无相的法门。他有两书讲三昧,一书论止观,又用《法华经》的四安乐行,说出法华三昧,这对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所明四种三昧,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谓四种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为一期的法华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随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为一期的请观音三昧,三七日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于慧思禅师,已经说到半行半坐的法华三昧,非行非坐的随自意三昧。至于常坐三昧是传统的禅者们所通用,是依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名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弥陀佛持名念佛法门的行者所用,依据《般舟(佛立)三昧经》。智者大师是将传自印度的两种,加上慧思禅师所提出的两种,整理后合称四种三昧。特别是其中的随自意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将禅修的一心三观之法,用于日常生活,此于中国的大乘禅观,是一大突破性的新发展,对于此后禅宗所说「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驱思想。
四、天台宗所依的经论
从天台教学的中心思想而言,毫无疑问是依《妙法莲华经》为主体,所以所谓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便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以《法华经》为其骨干,发挥天台思想,在阐释义理时,兼论观心法门,在论述观心中,不忘发明义理,也就是有教必有观,论观不舍教的教观并重。
除了是以《法华经》为天台学的根本圣典之外,也引用了《大品般若经》来阐明彻底的空观,依《璎珞本业经》卷上的从假入空的二谛观、从空入假的平等观,以此方便道的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的三观思想,建立一心三观的理论,正好亦与《中观论》的空假中三观结合;天台宗亦依此经卷上,确立别教五十二个菩萨行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入法界心的等觉地、寂灭心的妙觉地成佛。
又依《华严经‧梵行品》:「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经句,建立天台宗圆教初住断无明而成佛的理论基础。
《大涅槃经》的五味说,是天台宗五时说的主要依据,该经的扶律谈常法门,乃是天台学派的圆教戒律观及实相论的依据。
此外,在天台诸师著述之中,所征引的经论,重要者有《维摩诘经》、《金光明经》、《观无量寿佛经》、《梵网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宝性论》、《大乘起信论》等。也可以说,天台教观的思想渊源,是以如来藏系的《法华经》为根本,其他经论为补助,龙树的《大智度论》及《中论》是其工具而非主体。以《法华经》是诸经中王,摄末归本,会三归一,涵盖一切经论的如来一代时教。因此,援用一切经论,都是为了彰显《法华经》所说「唯有一佛乘」的究竟义。
五、《教观纲宗》的书名
《教观纲宗》是天台学最后一部最重要的论着,虽其未以论命名,观其体系组织及申述的方式,确是一部精简扼要的论着。在《教观纲宗》的题名之下,有一行小字原注云:「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可知此书原系图表形式,后增改成为论文的书册形式。
此书的写作年代不明,唯由其署名「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来推测,那是西元一六三一年至一六五五年之间的事,也就是在他三十三岁至五十七岁之间,进出往返驻锡于北天目山的灵峰,故在他此期中所着的诸书,均落款为「灵峰」或「北天目」。
《教观纲宗》的论题,意谓天台宗所弘传的如来一代时教,期以此书的教观二字,全体总摄;又以纲宗二字,表明天台教观的根本所在。教是佛的言教,是五时八教的全部圣教;观是观照,是依教起观,揽教照心,如律而行。
旭师常说,禅、教、律三者必需兼备,因为如来遗教,共隶三藏,经为定学,律为戒学,论为慧学;定为佛心,戒为佛行,慧为佛言。三藏即是如来的三业大用。天台宗即以「教观」二字,概罗大小诸乘一切圣教,智旭大师又以「纲宗」二字,总理教观,目为心要。
旭师又常提倡「禅教一致」及「宗教一致」说,教与禅,即是教与观;宗与教,即是佛心及佛语,因此而以「纲宗」来为此书取名。
对于「纲宗」一词,一般学者,多以「纲要」或「大纲」来解释,其原名也确有「纲要图」三字。然而根据我的博士论文《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第五章所见,旭师于别处也有用到此一名词,唯非此书的书名所指,凡他用到「纲宗」二字之处,均与禅法、心法有关,他所说的心法,又异于禅宗明心见性的清净心或智慧心,乃是天台宗山家派所持的妄心观,即是以现前一念心,涵括三千界的凡圣功德藏,他是沿用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的「宗」字义,其经证为《楞伽经》的「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宗镜录》卷一则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于此可知,《教观纲宗》,明处是介绍天台学,骨子里含有禅宗的思想。因为教是佛语,观是佛心众生心,宗既是佛及众生的现前一念心,凡能依教观心,便是「纲宗」。教观即纲宗,纲宗即教观,是体用不二的一个书名。
六、《教观纲宗》的作者
论主旭师,是我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所见的相关资料极为丰富。欲知其详者,可以参阅我的论文,此处则述其大要如下:
旭师通称为蕅益大师,生于明末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俗姓钟氏,居于古吴木渎。父母笃信佛法,并以其父持〈白衣神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师。七岁茹素,十二岁习儒书,十七岁阅《自知录》及《竹窗随笔》乃始学佛。
二十四岁落发出家,法名智旭。二十五岁坐禅,二十七岁阅律藏,三十二岁拟为《梵网经》作注,制四阄问佛,即是贤首宗、天台宗、慈恩宗、自立宗。几次均得天台宗,于是究心天台诸部著作,但他仍不肯成为台家子孙,因为各家都各执门庭,不能和合。
师终其一生,都是保持融和论者的立场。五十四岁,撰〈八不道人传〉,述其生平思想及治佛学的态度,他说:「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至明末最后一位皇帝桂王永历九年,也即是满清世祖顺治十二年,以世寿五十七岁示寂。
蕅益大师是一位重视实践的大宗教家,他对佛教的修行方法,除了特别重视持戒之外,举凡坐禅、持咒、礼忏、占卜、刺血写经、敬燃臂香及顶香,无不全力以赴,最终的根本法门,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
大师一生孤寂多病,而能著述不倦,根据上杉文秀的《日本天台史》续编列表介绍旭师的著作,计有六十六种二百三十八卷之多;依据我的考查研究,实际的总数,应该是五十八种。现存本的总数量,则为五十种一百九十卷。他的著述,不仅多产,尤其扎实,或被收入《大正藏经》,或被编入《卍续藏经》,也有虽未入藏,亦能单行流传至今,自唐宋以降迄于明末的佛教史上,像有旭师这么多名著传世的善知识,几乎是绝无仅有。
他的著述范围,也很宽广,除了中观、贤首、真言之外,他对于性相二宗的如来藏系诸经论,以及慈恩宗的《成唯识论》,均有注释。所下工夫较深的,是大小乘戒律、《楞严经》、《法华经》、《起信论》,以及藏经提要的《阅藏知津》。他的中心思想,也就可以从这些著述中看得出来。
他用天台教观,却不是天台宗的徒裔。他是一位以《梵网经》为中心的戒律主义者,又是以《楞严经》为依归的禅者,更是以《楞严经》为基盘的性相融和论者,也是禅教律的统一论者。所以旭师的天台学,与传统天台家的立足点,并不全然相同,但其介绍天台教观,还是未离天台学的架构。他的《教观纲宗》一书,也真是天台教学的入门好书。 绪论
一、天台教观及《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是明末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年-一六五五年)的名著之一,明末以后的中日诸家学者,一致以为他是天台宗的大师,根据我写博士论文时的研究,他虽重视天台教观,却非天台学派的子孙,乃是以《梵网经》为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义者,在修证方面是以《楞严经》为其中心的净土行者。天台教观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摄释迦一代时教的依据。
因为佛经的数量庞杂,层次众多,必须要有一种合理的分类方法。在每一层次的教义经典之中,亦均有其调心、摄心、明心、发慧的实践方法,那就是所谓观行。天台教观,便是教义与观行并重、理论与实修双运,两者互资互用,如鸟之两翼,如车之双轨,讲得最为细腻,故也最受蕅益大师所服膺。
不过旭师既非天台宗徒,也不会墨守成规,他写《教观纲宗》,固然是为使初学者,能对天台教观,有提纲挈领、一目了然的正确认识,同时也为表示对高丽沙门谛观所录《天台四教仪》的不满,故于《灵峰宗论》卷六有云:「四教仪出而台宗晦」!尤其对于元朝的元粹述《四教仪备释》卷上及蒙润着《四教仪集注》卷一等,所引荆溪湛然的〈五时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的别五时的分判法,极表反感,故于《教观纲宗》「通别五时论」的章目中,对之提出强烈的批判,斥为「妄说」,认为此非智者及章安之见。
因为旭师是学贯大小乘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会局于天台一家之说,与其说《教观纲宗》是介绍天台学,宁可说他是以介绍天台教观来让读者认识整体佛法的纲骨。也可以说,《教观纲宗》是明末时代的新天台学,是中国天台学派的最后一部名著,旭师自己为之撰写《释义》一卷计四十条目,之后迄今仍被传诵讲解,注释传世者有默庵的《释义记》、谛闲的《讲录》、静修的《科释》;在日本的注释更多,自十八世纪以降,有行谦的《释义讲录》、慧云的《释义则解》、德义的《赘言》、守脱大宝的《释义会本讲录》、高觉的《略解》等。可知旭师的《教观纲宗》及其《释义》两书,一直都受到中日两国天台学者的研究与弘传。
依据当代台湾的天台学者慧岳法师在《教观纲宗释义记》、《讲录》、《科释》三书合刊的概说中,言及旭师此书的特色,是不偏执五时的定说;针对化仪四教,也具顿、渐、不定的三观;化法四教也各立六即;且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各各配置于藏、通、别、圆四教的位次。这些便是天台教学史上的新境界。
二、大乘佛教的教判源流
要明天台教观,宜知教相判摄,因为当在佛教思想史、佛教圣典成立史的学术观点尚未出现之前,古代的佛教学者们,面对着数量庞杂、层次众多的经典内容及其性质,必须有其合理而完整的解释,否则,同属于佛陀所说的经典,岂会有高下出入而不一致的许多层次。天台宗智者大师(五三八-五九七年)的五时八教判,华严宗法藏大师(六四三-七一二年)的五教十宗判,乃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最着成就的例子。
迄于一九二一年,太虚大师沿用《起信论》、《楞严经》所说真如如来藏的中国佛学,成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的大乘三系说,而以法界圆觉宗为最高,主张八宗皆圆,倡导大乘平等。到一九四一年,他的学生印顺法师,沿用《阿含经》、《中观论》,回归缘起性空的印度佛学,成立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的大乘三系说。
此师生二人,都是近代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巨人,所标示的两种大乘三系说,粗看似相近,其实大大的不同。太虚是以中国佛学为本位,并且肯定真如如来藏的最高地位,印顺则以印度佛学为本位,并且贬抑真如如来藏,肯定以缘起性空为佛教的根本思想。
在根本佛教的时代,并无教判的需要,到了初期大乘佛教以来的圣典中,为了处理小乘教及大乘次第教和圆顿教的问题,便有了教判。
教判的原始资料,可从下列诸经得到讯息:1.《法华经》以三草二木,喻凡圣五乘,归一佛乘。2.《楞伽经》的顿与渐。3.《华严经》的日出先照诸大山王的大菩萨众,次照缘觉、声闻,次照决定善根众生,然后普照一切众生,乃至邪定等各种根性。4.《涅槃经》的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五味,喻五个时段的教法。5.《解深密经》的有、空、中道等三时。
大乘论典及论师之中,则有:1.《大智度论》的「三藏、摩诃衍、显露、秘密」之分类法。2.《十住毗婆沙论》有难行道及易行道的分类法。3.戒贤立有、空、中之三时教。智光立「心境俱有」之小乘教、「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教、「心境俱空」之无相大乘教等三时教。
到了中国,1.首有东晋时代的鸠摩罗什,依据《维摩诘经》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而唱一音教。2.罗什的弟子慧观,唱出二教五时,二教是指顿(《华严经》)与渐(余诸经),五时是指渐教分作有相教(小乘)又名三乘别教、无相教(般若)又名三乘通教、抑扬教(《维摩》、《思益》等经)、同归教(《法华经》)、常住教(《涅槃经》)。3.以慧观的教判为基础,开出江南的三家;江北也开出七家,合称为当时的「南三北七」。
江南三家以顿教(《华严经》)、渐教(《小乘经》乃至《般若经》)、不定教(《胜鬘经》、《金光明经》)的三教判为主:1.虎丘山(有写成「武丘山」)的岌法师,将渐教立为有相(小乘)、无相(般若)、常住(涅槃)的三时教。2.宗爱法师,将渐教立为有相(小乘)、无相(般若)、同归(法华)、常住(涅槃)的四时教。3.僧柔、慧次、智藏、法云诸师立五时教,同于慧观法师。
江北的七家:1.晋武都山隐士刘?,立人天(五戒十善)、有相(三乘教)、无相(空宗的般若等)、同归(法华)、常住(涅槃)的五时教。2.菩提流支,立半字、满字等二教。3.光统律师,立因缘宗(毗昙)、假名宗(《成实论》)、诳相宗(《大品般若》及三论)、常宗(《涅槃经》、《华严经》),称为四宗教。4.有师立因缘、假名、诳相、常(《涅槃经》)、法界(《华严经》),称为五宗教。5.有人立因缘、假名、诳相、常宗(《华严经》)、真宗(《法华经》)、圆宗(《大集经》),称为六宗教。6.有北地禅师立有相及无相的二种大乘教。7.有北方的禅师说一音教,此与罗什所说的以一圆音说法不同,乃指如来一音,大小并陈。
罗什的另一弟子道生,有四种*轮之说:1.善净*轮(《小乘经》),2.方便*轮(《般若经》),3.真实*轮(《法华经》),4.无余*轮(《涅槃经》)。
南北朝时代的判教风气,特别殊胜,被形容为兰菊竞美,例如:1.梁之僧旻,在慧观的有相教中,别出人天教;无相教中,加入《维摩》、《思益》等经。2.济法师,立四时教,第一时《阿含经》,第二时《般若》、《维摩》、《思益》、《法鼓》、《楞伽》等经,第三时《法华经》,第四时《涅槃经》。3.光宅寺法云,依《法华经》,立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的四乘。4.护身寺的自轨,立五宗:因缘、假名、不真、真实(《涅槃经》)、法界(《华严经》)。
到了隋朝,便有天台宗的智顗大师,立五时八教;三论宗的吉藏大师,立声闻藏与菩萨藏,又于菩萨藏中开三*轮:1.根本*轮,是《华严经》的一因一果法门。2.枝末*轮,是《法华经》以前的三乘法门。3.摄末归本*轮,是《法华经》的会三乘归一乘的法门。
法相宗的唐玄奘大师,依《解深密经》及《金光明经》等,立三*轮:1.转*轮,是《阿含经》。2.照*轮,是《般若经》。3.持*轮,是《解深密经》等,说三性及真如不空之理的经典。
华严宗的法藏大师,立五教十宗,五教是小乘教及大乘教的分判,除小乘教外,大乘则有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十宗的前六宗是小乘各部派,后四宗则配五教中的大乘四教。
其实,教判的思想,到了天台智顗大师时代,已经相当圆熟。当他研究了南北朝时代的诸家教判之后,便树立了天台宗自家的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八教是顿、渐、秘密、不定的化仪四教,以及藏、通、别、圆的化法四教。这就是《教观纲宗》所要介绍的内容了。
三、天台教观的滥觞
天台学是以《法华经》为根本圣典,其大成者,当然是被尊称为天台大师及智者大师的智顗禅师,但是在智者大师之前,自西晋时代的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以降,弘扬《法华经》的学者如法云等,便陆续出现。尤其在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之后,其弟子僧睿便奉师命,讲此经,立九辙,而被称为「九辙法师」,并作〈法华经后序〉,此外有慧观、道生、昙影、刘?、智藏等,均撰有《法华经》的注疏。
天台教学的形成,是从北齐时代的慧文禅师开始,他研究《大智度论》,见到卷二十七的三智「一心中得」的论文,所谓「一心」,是众生皆可完成的清净心,所谓「三智」,是「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他又从《中论》〈观四谛品〉见到一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论偈的空、假、中,本系指的众因缘生法的本性是空,只有假名,即是中道。但是被慧文禅师配以「一心」,便成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谓「一心三观」。这便完成了教理与禅观结合的雏型,此即形成了解行双资、教观兼备的特色。由于慧文禅师不仅重视教理的探索,更是一位重视禅观实践的禅者,因此将罗什所传龙树学的《大智度论》与《中论》的空思想,由消极的实相论,转化为积极的实相论。
慧文禅师的弟子慧思禅师,禀承乃师的风格,禅慧双弘,在其所着《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批评散心读经的法师、乱心多闻的论师、不近善知识不闻正知见的禅师,不是身不证法,便是不解言解、未证言证,以四禅为四果,因此,那些文字法师及暗证禅师,命终之后,皆堕地狱。原因便是未能教观兼备,以致若非轻忽禅定,便是轻慢教法。这种教观并重的思想,对于此后智者大师开创天台学派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慧思禅师留下的著作,都极精彩,除了上举《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尚有《随自意三昧》、《大乘止观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由其内容可知,他既是饱读经论的法师,更是重视禅观的禅师,他的老师慧文禅师,虽从龙树的二论,启发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观的思想,他自己的立足点却不是中观哲学,而是如来藏系的《法华经》,也就是实相无相的法门。他有两书讲三昧,一书论止观,又用《法华经》的四安乐行,说出法华三昧,这对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所明四种三昧,也有决定性的影响。
所谓四种三昧:1.常坐三昧,亦名一行三昧。2.常行三昧,亦名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三昧,即是七日为一期的方等三昧,三七日为一期的法华三昧。4.非行非坐三昧,即是随自意三昧,也是四十九日为一期的请观音三昧,三七日为一期的大悲三昧。然于慧思禅师,已经说到半行半坐的法华三昧,非行非坐的随自意三昧。至于常坐三昧是传统的禅者们所通用,是依据《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名为一行三昧。常行三昧,是修阿弥陀佛持名念佛法门的行者所用,依据《般舟(佛立)三昧经》。智者大师是将传自印度的两种,加上慧思禅师所提出的两种,整理后合称四种三昧。特别是其中的随自意的非行非坐三昧,是将禅修的一心三观之法,用于日常生活,此于中国的大乘禅观,是一大突破性的新发展,对于此后禅宗所说「道在平常日用中」,乃是先驱思想。
四、天台宗所依的经论
从天台教学的中心思想而言,毫无疑问是依《妙法莲华经》为主体,所以所谓智者大师的天台三大部,便是《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以《法华经》为其骨干,发挥天台思想,在阐释义理时,兼论观心法门,在论述观心中,不忘发明义理,也就是有教必有观,论观不舍教的教观并重。
除了是以《法华经》为天台学的根本圣典之外,也引用了《大品般若经》来阐明彻底的空观,依《璎珞本业经》卷上的从假入空的二谛观、从空入假的平等观,以此方便道的二空观,得入中道第一义观的三观思想,建立一心三观的理论,正好亦与《中观论》的空假中三观结合;天台宗亦依此经卷上,确立别教五十二个菩萨行位,那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入法界心的等觉地、寂灭心的妙觉地成佛。
又依《华严经‧梵行品》:「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的经句,建立天台宗圆教初住断无明而成佛的理论基础。
《大涅槃经》的五味说,是天台宗五时说的主要依据,该经的扶律谈常法门,乃是天台学派的圆教戒律观及实相论的依据。
此外,在天台诸师著述之中,所征引的经论,重要者有《维摩诘经》、《金光明经》、《观无量寿佛经》、《梵网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宝性论》、《大乘起信论》等。也可以说,天台教观的思想渊源,是以如来藏系的《法华经》为根本,其他经论为补助,龙树的《大智度论》及《中论》是其工具而非主体。以《法华经》是诸经中王,摄末归本,会三归一,涵盖一切经论的如来一代时教。因此,援用一切经论,都是为了彰显《法华经》所说「唯有一佛乘」的究竟义。
五、《教观纲宗》的书名
《教观纲宗》是天台学最后一部最重要的论着,虽其未以论命名,观其体系组织及申述的方式,确是一部精简扼要的论着。在《教观纲宗》的题名之下,有一行小字原注云:「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教各十乘观,改作书册题名」,可知此书原系图表形式,后增改成为论文的书册形式。
此书的写作年代不明,唯由其署名「北天目蕅益沙门智旭」来推测,那是西元一六三一年至一六五五年之间的事,也就是在他三十三岁至五十七岁之间,进出往返驻锡于北天目山的灵峰,故在他此期中所着的诸书,均落款为「灵峰」或「北天目」。
《教观纲宗》的论题,意谓天台宗所弘传的如来一代时教,期以此书的教观二字,全体总摄;又以纲宗二字,表明天台教观的根本所在。教是佛的言教,是五时八教的全部圣教;观是观照,是依教起观,揽教照心,如律而行。
旭师常说,禅、教、律三者必需兼备,因为如来遗教,共隶三藏,经为定学,律为戒学,论为慧学;定为佛心,戒为佛行,慧为佛言。三藏即是如来的三业大用。天台宗即以「教观」二字,概罗大小诸乘一切圣教,智旭大师又以「纲宗」二字,总理教观,目为心要。
旭师又常提倡「禅教一致」及「宗教一致」说,教与禅,即是教与观;宗与教,即是佛心及佛语,因此而以「纲宗」来为此书取名。
对于「纲宗」一词,一般学者,多以「纲要」或「大纲」来解释,其原名也确有「纲要图」三字。然而根据我的博士论文《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第五章所见,旭师于别处也有用到此一名词,唯非此书的书名所指,凡他用到「纲宗」二字之处,均与禅法、心法有关,他所说的心法,又异于禅宗明心见性的清净心或智慧心,乃是天台宗山家派所持的妄心观,即是以现前一念心,涵括三千界的凡圣功德藏,他是沿用永明延寿禅师《宗镜录》的「宗」字义,其经证为《楞伽经》的「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宗镜录》卷一则云:「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于此可知,《教观纲宗》,明处是介绍天台学,骨子里含有禅宗的思想。因为教是佛语,观是佛心众生心,宗既是佛及众生的现前一念心,凡能依教观心,便是「纲宗」。教观即纲宗,纲宗即教观,是体用不二的一个书名。
六、《教观纲宗》的作者
论主旭师,是我撰写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所见的相关资料极为丰富。欲知其详者,可以参阅我的论文,此处则述其大要如下:
旭师通称为蕅益大师,生于明末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俗姓钟氏,居于古吴木渎。父母笃信佛法,并以其父持〈白衣神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师。七岁茹素,十二岁习儒书,十七岁阅《自知录》及《竹窗随笔》乃始学佛。
二十四岁落发出家,法名智旭。二十五岁坐禅,二十七岁阅律藏,三十二岁拟为《梵网经》作注,制四阄问佛,即是贤首宗、天台宗、慈恩宗、自立宗。几次均得天台宗,于是究心天台诸部著作,但他仍不肯成为台家子孙,因为各家都各执门庭,不能和合。
师终其一生,都是保持融和论者的立场。五十四岁,撰〈八不道人传〉,述其生平思想及治佛学的态度,他说:「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至明末最后一位皇帝桂王永历九年,也即是满清世祖顺治十二年,以世寿五十七岁示寂。
蕅益大师是一位重视实践的大宗教家,他对佛教的修行方法,除了特别重视持戒之外,举凡坐禅、持咒、礼忏、占卜、刺血写经、敬燃臂香及顶香,无不全力以赴,最终的根本法门,是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
大师一生孤寂多病,而能著述不倦,根据上杉文秀的《日本天台史》续编列表介绍旭师的著作,计有六十六种二百三十八卷之多;依据我的考查研究,实际的总数,应该是五十八种。现存本的总数量,则为五十种一百九十卷。他的著述,不仅多产,尤其扎实,或被收入《大正藏经》,或被编入《卍续藏经》,也有虽未入藏,亦能单行流传至今,自唐宋以降迄于明末的佛教史上,像有旭师这么多名著传世的善知识,几乎是绝无仅有。
他的著述范围,也很宽广,除了中观、贤首、真言之外,他对于性相二宗的如来藏系诸经论,以及慈恩宗的《成唯识论》,均有注释。所下工夫较深的,是大小乘戒律、《楞严经》、《法华经》、《起信论》,以及藏经提要的《阅藏知津》。他的中心思想,也就可以从这些著述中看得出来。
他用天台教观,却不是天台宗的徒裔。他是一位以《梵网经》为中心的戒律主义者,又是以《楞严经》为依归的禅者,更是以《楞严经》为基盘的性相融和论者,也是禅教律的统一论者。所以旭师的天台学,与传统天台家的立足点,并不全然相同,但其介绍天台教观,还是未离天台学的架构。他的《教观纲宗》一书,也真是天台教学的入门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