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213】为什么说生死到来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
●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
生死大事,须当预办。若待临行方修,恐被业力所夺。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49页 复永嘉周群铮居士书)
古语云:聪明不能敌业,富贵岂免轮回。生死到来,一无所靠。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74页 复包右武书二)
【214】为什么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面对无常当如何发心?
●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属后世。当观此娑婆,浊恶甚于圊厕。信彼极乐,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世来生,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蒙佛接引往生。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⑴ 造物出广长舌,普为尔我一切众生说人命无常,荣华不久,急寻归路,免受沉沦之无上妙法耳。汝既厌弃世荣,发心出家,必须努力勤修,切莫因循度日。出息虽存,入息难保。一息不来,即属后世。当念形质虽禀五漏⑵ ,心性原具三德。痛洗积劫之女习,力持弥陀之圣号。观此娑婆,浊恶甚于圊厕⑶ 。信彼极乐,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世来生,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念极功纯,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克果愿。既生净土,顿悟无生。回观世间富贵,奚啻阳焰空华⑴ ,直同囹圄⑵ 毒海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408页 示某比丘尼)
何况我等凡夫,业根深重,不致力于此,是舍易而求难,惑之甚矣。且今世杀人之具,日新月异,若飞机大炮,毒气死光⑶ 等,山河不能阻,坚物不克御,我等血肉之躯,何能当此。而人生朝露,无常一到,万事皆休。是以欲求离苦得乐者,当及时努力念佛,求佛加被,临终往生。一登彼土,永不退转,华开见佛,得证无生,方不辜负得闻此法而信受也。唯愿大众精进行持,是所至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33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215】生死事大,可世人多将其置之不问,为什么?如何求了生脱死之法?
●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三途一报百千劫,悲哉。
●欲求了生死之法,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第一。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可不悲哉。知死生之可悲,当求所以了生死之法,则可悲者,转为可乐也。若不求了生死之法,徒生悲感,有何所益。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须知法门无量,皆须自力断惑证真,方有了生死分,则末世众生,颇难现生即得实益。唯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第一,以其仗佛慈力,即未断惑业之人,亦可出此娑婆,登彼极乐,实为我辈无力断惑者之一大恃怙。(《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617页 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
【216】如何才能做到心不贪外事,专一念佛?
●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⑴ 。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⑵ ,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3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217】劫难之中当如何修持?
●劫难之中,当竭力专修净业,以期往生净土。不然,一息不来,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恐无有如是之侥幸了。
今之时,是何时也。南北相攻,中外相敌。三四年来,人死四五千万。自有生民以来,未闻有如此之惨凄者。又复风吹,水冲,地震,瘟疫,各处频频见告。又兼水旱,不一年中,每兼受其灾。诸物之贵,比昔几倍。当斯时也,幸而得生,敢不竭力专修净业,以期往生净土乎?敢以幸得之身,游逸其志,不注定一法,而泛泛然致力于不契时机之法门乎?倘或一息不来,而欲再闻如此之径直法门,恐无有如是之侥幸也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84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218】求生西方者为什么不可怕死?
●怕死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于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5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219】怎么解决念佛时不能恳切的问题?
●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1页 复陈慧超居士书)
【220】常作临终想对念佛有什么帮助?
●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临终想。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
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若不以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为依怙而常念之,则祸患之来,或所不测,及其卒遇,徒唤奈何。倘能预先持念,必有冥为转移。况生死到来,人各有此日。故宜常作临终想,则一切非分之妄想,与不能资之以了生死之诸法门,自不致力驰骛⑴ ,而令此决定仗之可了生死之法荒疏不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61页 复袁闻纯居士书)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88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六)
【221】为什么说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如何在尘缘中发起生死心?
●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只要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尘劳即为解脱。
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⑵ 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1页 复宁波某居士书)
【222】怎样才能做到佛念自纯?
●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3页 复宁波某居士书)
【223】念佛心不归一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
●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
温州之灾,闻之惨然。天灾人祸,无有底极。实足为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之证。亦堪为信愿念佛,往生西方之最切警策也。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故经中屡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此大觉世尊最切要之开示,惜人不肯真实思想耳。地狱之苦,比水火之惨,深无量无边倍。而想水冲火烧则悚然,想地狱则泛然⑴ 者,一则心力小,不能详悉其苦事,一则亲眼见,不觉毛骨为悚然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21页 致包师贤居士书)
【224】念佛时作已死未往生想有什么益处?
●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己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40页 复朱仲华居士书二)
【225】懈怠是一切人之通病,如何对治?
●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
汝之所说,乃一切人之通病。欲治此病,非想念苦境不可。经云,思地狱苦,发菩提心。然地狱之苦,以未曾亲见,无善根人,尚不能顿发出离逃避之心。最切要者,当想两军交战,炮声如雷,子弹如雨,飞艇在上,地雷在下,一时齐发,则两军之人同皆粉身碎骨,随炮子以分散,化作乌有,我亦身预其中。当其将发未发之时,尚知念佛求生之事。此时惶恐万分,而营官指挥,各执枪炮,不敢稍懈,懈则即时见杀。此时断不至事务所牵,恐怖所碍,不能念佛矣。此种境界,不及地狱万分之一,以凡夫心力所能想到,故想时便毛骨悚然,如亲经历也。汝之懈怠,由于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至于事牵,亦属浮泛之遮护语,非实情也。今为一喻,如孝子思亲,虽与人百凡应酬,其心中常常有思亲之念,不能暂忘。又如贪淫之人,常想美女,彼虽终日各有事业,而其心中想美女之心,不能一刻相忘。汝能若临阵之欲脱苦,孝子之思亲,淫士之恋女,则一切时一切处,均能念佛,不能间断矣。其余种种法则,《文钞》悉具。但熟读精思自得,故不多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7页 复智正居士书二)
【226】如何理解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
●念佛可了生脱死,当知感恩。能认真念佛,即为报恩。
念佛是人生一件最要事,非因亲丧方念,平时便不念。亲丧乃系为亲起见,实即以亲死,引汝等同证永劫不死之一大事也,当知感恩。能认真念佛,即为报恩。(《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71页 复谈少抚居士书)
【227】印光大师是如何以生死自励的?
●将一个死字,挂到额颅上。
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
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1029页 楹联)
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
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87页 苏州报国寺关房题壁偈)
第二章 真信切愿归命弥陀
【228】信的内容、信的依据和真信的标准是什么?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能如是信,可谓真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无能喻。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音印,与荫同,盖覆也。)炽盛。(五阴炽盛者,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也。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虽多逾恒沙,此八摄无不尽。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极乐之乐,约根身则莲华化生,长生不死。体禀男质⑴ ,绝无女形。不闻恶道之名,况有其实。约器界⑵ 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化现。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光,同宣妙音。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能如是信,可谓真信。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己凡情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194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229】什么是真信?
●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
第一要有真信。有真信,必定有真愿真行。否则不名真信。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75页 复琳圃居士书)
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
(《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2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230】怎样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
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种大愿。有一愿云:“若有众生,称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知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众生若能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如子忆母,自然上契佛心,感应道交。现生蒙佛加被,业障消灭,诸缘顺适。临终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极乐世界。从兹入圣超凡,了生脱死。较彼仗自力修戒定慧,直至惑业净尽,方了生死者,其难易奚啻天渊之别。(《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276页 岳步云为亲所设佛堂说)
【231】念佛人如何才能感通佛力?
●一心念佛,极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感通佛力,仗佛慈力,带业往生。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
汝病既重,但当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诚,必能满愿。至于所有罪业,不必以此为虑。以果能极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譬如大石,装于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汝但深信我语,自然可满汝愿。今为汝取法名为慧脱,谓以智慧,信愿念佛,即得往生西方,脱离生死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32页 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
【232】什么是切愿?
●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逆顺境,起贪嗔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3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233】什么是正确的发愿?
●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便是正确的发愿。
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持,亦当视作纡曲修途⑴ ,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位居不退,忍证无生。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⑵ 之与泰山矣。可胜悲哉,可胜悼哉。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是。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198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234】真信、切愿、力行的内容是什么?何为用功之道?
●信者,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不为所动;愿者,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行者,真实依教起行,老实一心念佛。
●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哪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
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只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固要字句分明,不加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哪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74页 净土法门说要)
【235】如何发起厌离娑婆之心?
●娑婆世界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诚堪怜愍。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
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⑴ 摴蒱⑵ 等,何尝是乐。一班愚夫,耽著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如父母具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⑴ ,月盈则食,天道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14页 初机净业指南序)
【236】怎样发愿才与佛愿相应?
●临终定欲往生西方,即为人天王身,普利众生之高僧身,决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发愿,方能与佛之誓愿相应。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宏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⑵ ,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4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237】往生西方的大根据是什么?
●信愿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
往生净土,固贵久修。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84页 复智圆居士书)
【238】怎样才能使信愿二法当念圆具?
●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
至于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19页 复徐彦如轶如二居士书)
【239】怎样培养真信切愿?
●深信持名佛号,广阅净土经论,参承净业知识。
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61页 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
窃谓净土一法,为诸法之归宿,乃吾人依之以自利利他者。何得不先研究得极无可疑,不被一切经教知识语言所摇夺?而泛泛然研究其他经典,则愈研究愈将净土看得寻常矣。若先知净土之所以,再研究其余经论,则愈研究愈将净土看得高深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0页 复金慧畅居士书)
【240】为什么说念佛一法信愿最为要紧?
●若无信愿,故不能与佛相应。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
须知西方极乐世界,莫说凡夫不能到,即小乘圣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议境界故也。小圣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无信愿感佛,纵修其余一切胜行,并持名胜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愿最为要紧。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铁案也。能信得及,许汝西方有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7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85页 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
【241】为什么说末世众生唯恃信愿,仗佛慈力方能了生脱死?
●末世众生,障深慧浅,修余法门,了生脱死,诚为甚难希有之事。唯恃信愿,皆可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
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诚为甚难希有之事。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唯此一法,最为周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89页 净土释疑序)
【242】如何理解净土法门唯信为本?
●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死之无上直捷圆顿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我人虽根器下劣,如以印祖开示生信发愿,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往生绝对有分。
汝心高如天,志劣如地,口虽云依光所说,实则全依自己偏见。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信得极,五逆十恶皆能往生。信不及,通宗通教未曾断惑者,皆无其分。汝既不能通宗通教断惑证真,仗自力以了生死,又不信佛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不可思议,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无一人不得生者。净土法门,乃即生了生死之无上直捷圆顿法门。于此法门方向尚未知,便以好高务胜之狂妄心,去研究《起信论》。《起信论》实为学佛之纲要,然于劣根,及初机人,亦难得益。即研得《起信论》通彻无疑,其用功尚须依念佛求生,方为稳当。况法相、禅、教之精微奥妙高深而不可企及乎哉?汝心如此其高,乃不知分量之高。其志又谓“根性劣弱,何望生西,但能不堕恶道,此堪自慰。”不知不生西方,将来必堕恶道。此系违背佛教,及与光说,何可云始终奉行教诲、一心持念弥陀乎哉?今以汝之身,膺人之职业,又非上等资格,其所立之心与志,真令人可叹可笑。汝且息彼做大通家之狂妄心,专心研究净土法门中书,《文钞》与高邵麟、徐女士书中备说。随所开示,依之生信发愿,不以自己根器下劣,高推往生于度外。且常随动随静,将一句弥陀,当做本命元辰,其居心行事,须要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宗旨合。(《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19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
【243】“万修万人去”的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指对净土法门信愿具足者言也。
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己。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4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244】为什么有真信切愿者个个都能够往生?
●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不是靠自力。故只要生信发愿,个个都能够往生。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通通皆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其难也难如登天。现在全世界,恐亦难有几个做得到的人。若志诚恳切念佛,求生西方,无论什么人,都好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唯有不生信、不发愿者,不能生。若有真信切愿,无一不生者。此之一法,乃完全是仗佛慈力加被接引耳。譬如坐火轮船过海,是仗船力,不是自家的本事。汝父女二人,当依我语,则可不虚此生此遇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40页 致戚友卿先生书)
【245】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原因是什么?
●信愿不真切,口说往生,心恋尘境。悠悠泛泛,希图来世富贵。平时不教眷属念佛,及至临终,不唯不助念,反为瞎张罗,破坏正念。哀哉!
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94页 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
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85页 复李少垣居士书一)
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77页 净土法门说要)
【246】念佛为什么宜念六字名号?
●佛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故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祈依《文钞》,勿依彼说。彼系自任己见,不依净土宗旨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44页 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此条系答代俞觉鲜居士之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37页 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247】为什么信愿门中尤宜致力?
●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功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其失大矣。
所言作事亦不忘念佛,此系念心纯熟之相,何可名昏沉,归于无记⑴ ?然亦非无念而念,但系无念而念之气分。若即认此为无念而念,则有类于钻木见烟,而谓得火,即便息钻,火便无由可得矣。汝之工夫颇好,到此境界,亦不容易。然须专精用功,且莫学今之好高务胜、见异思迁者,则将来之益,自可有不思议处。然此是行门中事,信愿门中,尤宜致力,庶可决定深得念佛之实益。若效他宗,专以工夫为事,弃信愿而不讲,则便成仗自力之法门,其失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462页 复李觐丹居士书六)
【248】为什么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
●以不愿生故,故难仗佛力往生。
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7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249】如何理解不以信愿为事,而只求念至一心,会断后世人往生净土之善根?
●念至一心,仍属自力,举世少有一二。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故不得以此为训,断佛慧命,疑误众生。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间善业,不出轮回。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7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250】念佛念到极处亦能开悟。纵悟到极处,若无信愿,则断难往生。为什么?
●净土宗要,唯信愿行三法而已。若置信愿于度外,纵悟到极处,也断难往生。以故蕅益大师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入道多门,唯净土最为第一。净土宗要,唯信愿行三法而已。莲池之令人参者(即参念佛是谁),以当时宗门甚盛,不如是,或恐人以为异宗,而不肯修,又亦欲引宗门中悉修念佛三昧也。蕅益之不须参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若求开悟,或置信愿于度外,而念到极处,亦能开悟,不悟亦无所碍。纵悟到极处,若无信愿,则断难往生。以故大师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79页 复金慧畅居士书)
【251】印祖为什么劝念佛人:凡离信愿说念佛等开示,悉宜置之度外?
●以彼系禅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净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轨范也。光之所说,乃宗净宗古德之诚言,非臆见杜撰之偏论。
现今之世,谬乱已极。废经废伦,无可救药。然以道眼观之,是殆催人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之大警策。倘不怀出世之心,则将来之世,直无可为吾父母者。近来研究佛学者,实繁有徒,但天姿高者,每任臆见,偏重理性,不务事修。或以信愿为著相,或以参究为亲切。纵修净业,不依净土法门之宗旨,则致感应道隔,以现生了脱之法,作未来得度之因。令上等天姿,反不如愚夫愚妇,颛蒙念佛,为能得其实益,岂不大可惜哉!阁下既发心念佛,固当依净土宗旨,凡离信愿说念佛等开示,悉宜置之度外。以彼系禅宗唯究自心者之方法,非净宗仗佛慈力,以求往生者之轨范也。光之所说,乃宗净宗古德之诚言,非臆见杜撰之偏论。请熟读《净土十要》,则自可悉知。印光《文钞》,文虽浅陋,其于禅净界限,及普通特别法门之所以,佛力自力大小之得失,颇为详悉。倘肯详阅,亦未始绝无裨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89页 致郑鸣之居士书)
【252】修净土以哪个发愿文为主?
●专修净土者,宜以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为主。此愿文事理周到,了无一义一法之渗漏。
汝既专修净土,宜以莲池大师新定净土发愿文为主。(省庵语录下卷,有此愿文注解,阅之自知其妙。)汝自立四愿,或兼用或不用皆可。以彼愿文,事理周到,了无一义一法之渗漏。彼云法界⑴ ,则包括无遗。汝云大千⑵ ,较法界量,奚啻大地一尘,大海一滴?(《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75页 复高邵麟居士书三)
附:莲池大师发愿文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某甲(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愍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感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华中,华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授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如是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莲池大师:《云栖法汇》)
第三章 断疑生信,乘大愿船
【253】为什么净土法门应当仰信,不可怀疑?
●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我等博地凡夫,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⑴ 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8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254】为什么说有真信者必有切愿?没有信愿就不得往生?
●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信愿全无,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故有真信者,必有切愿。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刀砍不入一段,原无可疑。以阁下将自力他力、禅宗净宗之界限未分,致成一大疑团耳。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回?五祖戒⑴ 、草堂青⑵ 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却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经云一心不乱,远承前文依正功德,即是教令生信。近承上文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即是教令发愿。又况下文劝信劝愿,不一而足。阁下截断前文,止执一句,故有不贵发愿之疑。又以无信愿之一心,与有信愿之一心,敌体同观,故有刀砍不入,岂非纯一,何以无愿不得往生之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34页 复濮大凡居士书)
【255】为什么要急急讲求信之一法,以期深造其极?
●净土一法,因法门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被称为难信之法。若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由是言之,信之一法,不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
如来知诸众生唯仗自力了脱之难,故于一切法门之外,特开念佛求生净土一门。但能信愿真切,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若能念佛十声,或止数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况彼修行世善,不作诸恶者乎?若是精修梵行,禅定力深,则往生品位更高,见佛闻法最速。即大彻大悟,断惑证真之人,亦须回向往生,以期圆证法身,速成佛果。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其极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88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256】净土法门为什么被称为难信之法?
●净土法门,为一切法门中之特别法门。心无成见者,则易生信。知为特别法门者,则必极力提倡。将特别法门作普通法门论者,则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驳矣。以故名为难信之法。汝能信得及,许汝往生有分。
须知净土法门,乃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中之特别法门。愚夫愚妇心无成见,则易生信。通宗通教者,知为特别法门,则必极力提倡。通宗通教而以特别法门作普通法门论,则不但不生信且将辟驳矣,以故名为难信之法。故光常曰净土法门,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得九界(六道三乘之九法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也。汝能信得及,许汝往生有分。(《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188页 答陶冶公书)
【257】为什么说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难信之法怎么信?
●净土法门,是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
净土法门者,如来彻底悲心,普度众生之法门也。令彼无力断惑具缚凡夫,信愿持名,现生了脱,与观音、势至同为伴侣。上而至于等觉菩萨,位邻佛果,尚须往生,方成正觉。至顿至圆,彻上彻下,超越一代时教所说一切法门。以故当佛说《弥陀经》时,六方诸佛出广长舌,一音赞叹,称为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谓我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而我世尊,自叙宿因,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证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令其闻者,信受奉行,以究竟畅己出世之本怀而已。然此法门,甚深难测。虽经诸佛本师交相劝信,而世之疑者,犹复甚多。不但世智凡情不信,即深通宗教之知识,犹或疑之。不但知识不信,即已证真谛,业尽情空之声闻缘觉,犹或疑之。不但小圣不信,即权位菩萨,犹或疑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源彻底。良以此之法门,以果觉为因心,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尽,非彼诸人智所能知故也。我辈凡夫,仰信佛言,依教奉行,自获实益。若得闻此不思议法门,便是多劫深种善根,况信受奉行乎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99页 重刻龙舒净土文题词并序)
【258】为什么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若信得及,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根,实难深生正信。勿道儒者不易生信,即通宗通教之知识,亦每每以宗教之义论判之。致于此令博地凡夫未断烦惑,即于现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不思议法,不但不肯自修,而且不肯教人者,以不知此法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40页 复秦铭光居士书)
古德谓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则一切上根利器,净土总摄无遗矣。《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33页 净土决疑论)
【259】对于净土法门,自己见解不到,该怎么办?
●凡净土经论,当急急研穷,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见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诚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便超凡入圣,了生脱死。
阁下既知仙劫有数,佛寿无量,当此高年,正宜于念佛法门,专精致力。其余禅教诸法,且从简略。以彼诸法,广大深远,不易研穷。即穷到极处,尚须归宗净土法门,方能究竟了办。凡净土经论,当急急研穷,依教奉行。不可以己见不到,稍生一念疑心。仰信佛祖诚言,生信发愿,持佛名号,自能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一得往生,则便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长侍弥陀,参随海众。当即彻证无生,速登补处矣。回视成仙而为天帝所辖,殆天渊相隔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85页 复郦隐叟书)
【260】佛说净土法门难信是指什么难信?
●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佛说难信,盖即指此。
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与通途法门并论。若不明此义,以仗自力通途法门之义,疑仗佛力特别法门之益,而不肯信受,则其失大矣。佛说难信,盖即指此。若无此执,则谁不信受奉行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084页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261】修行净土为什么不必问他人之效验?
●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
至于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⑴ ,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29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262】判断往生的标准是什么?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颜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浅为疑乎?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彼精进修持,己二三年,又有何疑。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报,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之痴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67页 复郁智朗居士书)
【263】念佛未能心中清净,也能得往生吗?
●只要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46页 复黄涵之居士书三)
【264】念佛没有境界和瑞相能否往生?
●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
问,修行有得好境界者,或梦到西方,或面见弥陀,或闻异香,或见莲花。湘省王季果居士常有见到。乃念佛十年,并无瑞相发现,设临终亦如此,岂非难到极乐?究竟可否听其自然,不生希望?
答,但求心与佛合,不须致力于见境界。心与佛相应,有真信愿,决定往生。心若希求境界,或未相应,有境界现,或致著魔。(《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3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265】为什么无论业力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仗佛慈力,不计业力大小,唯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与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西方。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
阁下既相信光,当依光所说,方有实益。否则虽有信心,但作种未来之善根而已。吾人在生死轮回中久经长劫,所造恶业,无量无边。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灭尽烦恼惑业,以了生脱死,其难愈于登天。若能信佛所说之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业力大、业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颗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石,装于大火轮船中,即可不沉而运于他处,以随意使用也。石喻众生之业力深重,大火轮喻弥陀之慈力广大。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须到业尽情空地位方可。否则纵令烦恼惑业断得只有一丝毫,亦不能了,喻如极小之沙子,亦必沉于水中,决不能自己出于水外。阁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别种念头。果能如是,寿未尽则速得痊愈,以专一志诚念佛功德,便能灭除宿世恶业,犹如果日既出,霜雪即化。寿已尽则即能往生,以心无异念,即得与佛感应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阁下若信此话得及,则生也得大利益,死也得大利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19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266】“我业重,恐怕不能往生”,这种想法对吗?
●不对。往生西方,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纵生到至极尊贵之非非想天,天福一尽,仍复轮回六道。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万不可卑劣自居,谓我业重,恐不能生。若作此想念,则决定不能生矣。何也?以心无真信切愿,无由感佛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0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267】有人害怕自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不能往生,错在哪里?
●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尚得往生。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五第962页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往生全仗信愿真切。若先有怕不能往生之疑,则不能往生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91页 复倪慧表居士书)
【268】极重罪人若能一念回光,志心念佛,也能带业往生吗?
●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
●又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
毕世修行者,固然如是。即五逆十恶极重罪人,临命终时,地狱相现,若能志心念佛,即得蒙佛接引。良以佛视众生,犹如一子,于善顺者固能慈育,于恶逆者倍生怜愍。子若回心向亲,亲必垂慈摄受。又复众生心性,与佛无二,由迷背故,起惑造业,锢蔽本心,不能彰显。倘能一念回光,直同云开月现。性本不失,月属固有,故得历劫情尘,一念顿断,喻如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此实一代时教最妙之法,上圣下凡共由之路。遍透九界之机宜,极畅如来之本怀。猗欤⑴ 懿⑵ 哉!何可得而思议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六第1134页 陕西南五台山大觉岩西林茅篷专修净业缘起记)
即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志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5页 复岳仙峤居士书)
【269】欲生净土为何不可存“但求不堕恶道即已”之念?
●此念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
至汝先说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往生全仗决定信愿,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可不哀哉,可不痛哉!至云莫谓研究起信,并可随力堪任广读三藏十二部,此话与上智之人说,即为契理契机之良言,对中下人,即有泛滥无所指南之过咎。谈何容易!试问汝与化三,是此根性否?宗门教人,看一句无义味语,净土教人,专持佛号者,以约则易于得力,博则难于得益故也。即教家虽曰讲演非博不可,然亦须有专业,方为实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52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七)
【270】凡夫的狂妄、愚痴二病表现在哪里?如何对治?
●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
●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则狂妄,二则愚痴。狂妄者,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者,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之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⑴ ,经劫蒙尘,智者知是宝镜,愚人认做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者,以最爱惜众生之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199页 复智正居士书三)
【271】崔母以五六年工夫就能往生有何依据?
●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
或曰,每见载籍⑵ ,毕世修持,定慧力深,宗说兼通,解行相应者,多有生死不了,仍复受生。何崔母以五六年工夫,竟得往生,了生死耶?有何证据,而知其决定往生耶。答曰,子未知了生死有自力佛力之所以也。一切法门,皆仗自力,净土法门,全仗佛力。仗自力,非见思净尽,无由出离生死。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带业往生。譬如渡海,一由自浮,一由乘舟。到岸虽同,其难易安危,奚啻天渊悬殊也。《观无量寿佛经》示三种净业正因,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十一事,或有一二,加以信愿念佛,悉得往生,况崔母之将及全备者乎。又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令念佛,或至十声,或止数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往生下下品中。况崔母五六年来,日夕系念者乎。言证据者,临终不起爱恋,密默念佛,竖手示敬,端坐而逝,即此数端,便是往生之相。况没后全身已冷,顶门犹热,及至入殓,面貌如生,征于经论,谓顶圣眼天生之说,其往生又何疑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346页 崔母孙夫人往生传发隐)
【272】有信愿,但未得一心不乱,能够往生吗?
●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须知往生净土,全仗信、愿。有信、愿,即未得三昧、未得一心不乱,亦可往生。且莫只以一心不乱,及得念佛三昧为志事,不复以信、愿、净念为事。(都摄六根而念,为净念。念佛时,常听自己念佛音声,即是都摄六根之下手处。切须注意。)或恐志大言大,未得实益。由不注重信愿,不能与佛感应道交,仍在此五浊恶世中,做苦众生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88页 复郁智朗居士书)
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42页 复习怀辛居士书)
【273】不识字的人念佛也能往生吗?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
往生不在识字不识字,只在有信愿与无信愿。有信愿,决定往生,无信愿,决不得往生。汝母经咒不能念,当劝令一心念佛。宜吃长素,切勿以血肉供亲为行孝也,此系不知佛法人之迷信。吾人既知食彼之肉,将来亦当以身命还,则此之行孝,直是令亲生生世世受人屠宰也。此孝,乃害亲于生生世世之孝,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305页 复智乐居士书)
【274】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观经》下下品中又许五逆往生,是否互相冲突?
●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至于《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谓为冲突,则成凿死卯子汉⑴ 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82页 复善觉大师书)
【275】盲聋喑哑之人,念佛可以往生吗?
●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39页 复宗灵法师书)
【276】以前做过种种恶事,现在念佛能够往生吗?
●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
若其人未发心念佛前,曾作诸恶,今既念佛生大惭愧,痛改前非,则亦可决定往生。佛视众生犹如亲生儿女,儿女不依父母之教,父母无可奈何。众生若肯改过迁善念佛,佛决定于彼临终亲垂接引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92页 复郑琴樵居士书)
【277】吃荤的人能念佛吗?
●吃肉即无慈悲之心,此语乃为汝真实修行者说。若泛泛悠悠之人,虽不吃素,亦可念佛。
按理宜净素。虽势难即净,但宜少食。即食,亦当存一怜悯度脱之心。非吃荤人念不得佛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051页 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佛以慈悲为本,汝既吃肉,即无慈悲之心。此语乃为汝真实修行者说。若泛泛悠悠之人,虽不吃素,亦可念佛。非吃荤者,就念不得佛,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69页 复陈莲英女居士书)
【278】念佛功夫不得力能否往生?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
问,念佛自知不得力,欲加课非但无力,且无时间。如长此以往,恐生西少把握,而此志又决计欲生,究用何法,能万分可靠?
答,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何得妄说闲谈,不以古人所说者为指南。(《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6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问,念佛时心多散乱,或说是年龄关系,如年老心散,不能收束,则老年人决不能往生矣。究竟是否由于年龄,抑功夫未到家之故?
答,汝之不一心,由于心无正见。无正见,故无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未能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能一心,亦难往生。以往生由仗佛力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1957页 答俞大锡居士问)
【279】为什么坚持早晚十念也能往生?
●若至心发愿,早晚十念念佛,亦能往生。
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653页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280】为什么临终闻法念佛也能往生?
●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
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间家业儿女,决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无论修持久近,乃至临终始得善友开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声即命终,亦得往生。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由此因缘,平素不念佛人,临终善友开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37页 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证据)
【281】五逆十恶之流临终十念与平常十念有何不同?谤法之人也能带业往生?
●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
●谤法之人知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
五逆十恶之流,临终能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至心念佛数声,随即命终者,亦得决定往生。以佛慈广大,专以度生为事。一念回光,即蒙摄受。所谓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35页 复岳仙峤居士书)
四十八愿中,十念称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此约平时说。以五逆罪大,谤法不信,此种罪障,岂悠悠泛泛之修持所能灭乎。《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世人不善会其意,徒执其文,自生障碍。(《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320页 复陈薪儒居士书)
【282】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念佛为什么能往生?
●全仗佛力。
须知十方佛土,必须到此念佛地位,方可往生。博地凡夫障深慧浅,善根微薄,寿命短促,欲仗自力竖出三界,譬如沙子一粒,入水即沉。若以数万斤大石装于船中,石虽重大,因有船载,可以不沉。可见自力佛力之难易。念佛法门,全仗佛力。欲了生死,即须念佛,横超三界,接引往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81页 复周志诚居士书二)
【283】念佛往生有实验证明吗?
●看《净土圣贤录》。
至于念佛实验,岂不能折伏科学者之谗口⑴ 。汝何不看《净土圣贤录》,是诸人之临终实验,何不许人谈。而今之谈佛者,又何必舍此种实验,而徒叹束手。真是怀抱夜明珠,徒自恨黑暗。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03页 复蔡契诚居士书九)
【284】为什么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容易?
●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无量劫来所造罪业,更是无量无边。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求生西方,仗佛力加被,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今幸遇净土法门,当生信发愿,求生西方,则不负佛恩。
又汝既皈依佛法念佛,当依佛教而行。佛教你求生西方,你偏不肯求生西方,偏要求来生。你今活了几十年,不知经过多少回刀兵水旱饥馑疾疫等灾。若未遇佛法,不知出离之方,则莫有法子,只好任其死后轮回。今既遇佛法,且复皈依为佛弟子,偏偏不信佛的话,任自己的愚见,胡思乱想,想来生还做人。你要晓得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有无且勿论,从小吃肉杀生之罪,实在多得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以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尚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00页 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285】为什么说求来生不求往生的人是世间罪人之中之罪人?
●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
佛言世间有二罪人,一是破戒,二是破见。破戒之罪尚轻,破见之罪甚重。何谓破见,即如汝所说,求来生不求往生,乃是邪执谬见。乃是破坏佛法之邪见,及引一切人起邪执谬见。其罪极大极重。以其心与佛相反,复能误一切人故也。我说这些话,汝且莫当造谣言骗汝。我要是骗汝,当有所为。我不为名利势力,平白骗汝一素不相识,只见一面之老太婆,岂不成了痴子呆子了么?因为汝相信我,以我为师。汝子对你说,你不信。教我对你说,要你现生就要了生脱死,永离世间一切苦,常享极乐一切乐。汝要知好歹。我如此与你说,你要不听,还照自己愚痴心相,即为忘恩负义。不要说辜负了佛的度众生恩,并辜负了我这一番不惜精神与汝说这许多话的苦心了。你要发起决定求生西方心,又要教儿女媳妇孙子及亲戚朋友,同皆发决定现生即生西方心。则教人之功德,辅助自己修心之功德,临命终时,即蒙阿弥陀佛亲垂接引你登九品莲台之最上品矣。我若骗你,便是佛骗人。何以故,我乃依佛之意与汝说故。佛岂有骗人之理乎?汝宜尽舍从前之下劣知见心,则定规得生西方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八第1201页 复智正居士之母书)
【286】临终所见之佛是什么佛?
●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
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
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二第927页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287】为什么念佛时间不长的人也能往生?
●佛之念众生,甚于众生之念佛。须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倘有真信切愿,十念尚能往生。固不须论修持之久暂也。
或以后生小子,念佛未久,何以便得往生。须知往生西方,全仗佛力。倘有真信切愿,十念尚能往生,况荷生从事净业,已有年余乎。《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十八愿云:“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第十九愿云:“若有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由此三愿观之,知佛之念众生,甚于众生之念佛。
凡临终人,果具信愿念佛求生之诚,又得眷属诫勖⑴ 助念之力,于斯佛正垂慈接引之时,若无顽冥无知眷属破坏,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固不须论修持之久暂也。十念尚生,况年余乎?况眷属众僧之相助乎?如人堕海,忽遇救船。有相助者,则上船,有相破者,仍堕海。生死存亡,只在瞬息间耳。于此上船一助一破既不疑,又何于助念破坏生疑乎?于此生疑,即不信佛言。纵修持力深,亦难往生。何以故,以有此疑情,便与佛不相应故。既与佛不相应,则何能承佛慈力乎?凡修净业者,必须深明此义,则不负佛恩,不虚己愿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四第395页 沈荷生生西决疑)
【288】对念佛往生不生一念疑惑之心,有何殊胜利益?
●果能生死心切,对念佛往生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
张善和,张钟馗,临终地狱相现,念佛数声,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时教,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谓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54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289】念佛人怎么做才可以保证决定往生?
●《梦东语录》,《弥陀要解》,死心依从。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
若欲即俗修真,以有限光阴,兼营世事,又期即生定了生死者,则光不妨以闻于古人者,转以告阁下也。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光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如于净土一法,不能死尽偷心,决志修持,于主敬存诚,克己复礼等,犹欲以不执著,为疏散放逸作遮护之巧符,则其所得之利益,固非光劣知劣见所得而知也。余则光芜钞中已备言之,故不多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94页 复尤弘如居士书)
第四章 所有修持,回向西方
【290】回向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
回向者,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功德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己。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
有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837页 复愚僧居士书)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92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九)
【291】回向与菩提心是什么关系?
●凡发菩提心,誓愿度生之人,所有修持功德,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⑴ 三有⑵ 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00页 与徐福贤女士书)
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若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灯光明了无减损。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与久。回向时当知此意,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结众缘而解众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452页 复杨慎予居士书)
汝父母之不信,乃宿根浅耳。当以己之持诵功德,全体至心为亲回向,何得只限三遍大悲咒?汝且莫说为亲回向,自己便无有分,汝能真实为亲回向,比但持诵不为亲回向,功德更为殊胜。所以佛门凡有礼诵等事,悉皆普为法界众生回向,况生我之父母乎?譬如一灯,燃百千万亿无量无边灯,此之本灯,犹复如是。若不燃,一灯又有何增益乎哉?况大菩提心之生发,固非世间灯光之所能喻,不过取其片义而已。(《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20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二)
【292】回向有什么功德和利益?
●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功德则无量无边。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
●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594页 复周孟由昆弟书)
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45页 复章道生居士书一)
【293】不回向也能获大益吗?
●不能。以凡夫无正念回向之力,则所修俱归人天福报。
悟正谓不回向,亦能获大益,此语欠妥。以凡夫无正念回向之力,则所修俱归人天福报。不回向,令久亡父母获益超度,唯得道圣人则可。悟正之语,混凡圣为一概,不可依从。依之则勿道不得往生,即人天福报,亦不稳妥。以无感不能仗佛力,但任己修持,比诚感者相去悬远。(《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40页 复陈士牧居士书九)
【294】回向与信愿是什么关系?
●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160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295】为什么一切修持都要回向西方?
●一切修持皆回向往生,方合修净业之宗旨。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
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97页 与陈锡周居士书)
念《法华经》,也须要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与念佛功德无异。若不回向西方,则是自分其心,念不归一,临终便难定得往生。此实最要之一著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14页 复周伯道居士书廿一)
无论诵何经持何咒,皆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业之宗旨。(《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323页 复周智茂居士书)
【296】念佛求生净土是否消极?
●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者,世间摩尼宝珠也!
世人虚生浪死,修净土者,了生脱死。在世间所作所为,皆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但以厌离娑婆,即加之以消极,此真所谓竞买千担假,不买一担真也。于无实际者之事生贪著,反以为积极,于纲常伦理身心性命上用工夫,反以为消极。吾愿世人,通如此消极,则娑婆世界,当转成清净佛国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204页 复湘阴黄颂平居士书)
【297】为什么念佛人有求来生福报之念便无往生之分?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若欲再复人身、再遇净土即生了脱之法门,难如登天矣。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4页 一函遍复)
第五章 念阿弥陀佛与兼念观音
【298】念阿弥陀佛可以兼念观音吗?
●弥陀、观音,同是一事。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至于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著。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念观音、地藏、弥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佛怨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第433页 复念佛居士书)
【299】印祖为什么劝修净业人除念佛外兼念观音?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
●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灾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下等人(乃下等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汝何可以佛与菩萨果位神通等较量乎?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乃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88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前收据函已知。兹接月刊并放生报告,俱悉。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专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灾祸耳。待其信心己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07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五)
【300】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劳矣?
●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
●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成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
沪战时,闸北房舍,多成灰烬,独余皈依弟子夏馨培之寓所,未曾波及。盖当战事剧烈时,彼全家同念观世音圣号。且最奇异者,战事起后第七日,渠一家人,始由十九路军救出。及战停归家,室中诸物,一无所失。非菩萨之佑护,何能如是?渠供职新闻报馆已数十年,夫妻均茹素念佛甚虔。是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遇有灾难,一称圣号,定蒙救护也。或曰,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时各随其人而救护之耶?即能救护,亦不胜其劳矣。殊不知并非观音处处去救,乃众生心中之观音救之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第1613页 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而复毫不差殊。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知无尽法界,无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第1463页 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
【301】为何说念观音圣号决定有大效验,但唯以恳切志诚方能感通?
●茫茫大苦海,观音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诚持诵,若或疫死,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决难感通。
兹接五月廿一函,云眼疾尚未愈,而热无避处,又加时疫。此众生同分恶业所感,祈遍令乡人同戒杀生,念观世音圣号,以期疫疠⑴ 消灭。果能恳切志诚,决定有大效验,即汝之眼疾,亦当由宣布此语,而得痊愈。茫茫大苦海,观音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诚持诵,若或疫死,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虽菩萨大慈,非不肯救济,但以彼心不真切,决难感通。祈与乡人详说之,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五第506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十四)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一第47页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302】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吗?
●彼不见感应者,亦未尝无感应也。因为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故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绝无不应之理。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编者注: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增广《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59页 复蔡锡鼎居士书二)
【303】阿弥陀佛能否救苦厄,观音菩萨能否接引生西?
●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著。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念佛人临终亲见佛及圣众亲垂接引,何得此种死执著。果如是,则佛也不足为佛,菩萨也不足为菩萨矣。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弥陀,有苦厄亦必解脱。古书所载,难更仆数。今于尘劳中则事事圆通,于修持中则事事死执,不当圆通而妄圆通,不当执著而死执著,此苦海之所以长沸,轮回所以无息也。作此见者,直同小儿,如是之人,何足与议。(《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2页 复如岑师代友人问书)
【304】可以念观音求生西方吗?念观音可得往生西方吗?
●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往生西方乎!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所言念观音求生西方,有何不可。不观楞严云,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富贵得富贵,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大涅槃乃成佛所证之理体,是究竟成佛尚可得,况往生西方乎!且观音与弥陀,同为一度众生事,有何分别。然亦须于朝暮念佛,方为事理圆融。不观《大悲经》观音令礼拜持咒者,先念弥陀名号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34页 复传度和尚书)
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往生西方,但不可谓何必更念阿弥陀佛。以观音乃阿弥陀佛之辅弼⑴ 也。弥陀是主,观音是宾,弥陀如国王,观音如冢宰⑵ 。善会其意,即可无疑。(《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07页 复丁普瀞居士书)
念弥陀,亦可作恃怙,念观音,亦可得往生西方。但取其诚则有感,何竟作此种崖板会计⑶ 乎?观音,是弥陀法王子,辅弼弥陀,度脱众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别门庭。(《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77页 复殷德增居士书)
【305】如何处理念阿弥陀佛与念观音的关系?
●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
所言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84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十五)
须知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观世音菩萨,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念观世音,亦须先求消除灾难,正求往生西方。(《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四第376页 复宁德晋居士书九)
【306】观音菩萨常在哪里显神通?
●观音菩萨,常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处,显大神通,演说妙法。无奈众生迷背错过,辜负慈恩。倘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自于一切时一切处,常蒙覆被矣。
普陀已来过几次,当在家息心念佛,不可常来。来则旷功费日耗财,于己于他,均无利益。未曾来过,一瞻菩萨道场则可,已经来过,便可在家供养恭敬礼拜。岂菩萨唯在普陀,不遍界以应感乎哉?观音菩萨,常在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处,显大神通,演说妙法。无奈众生迷背错过,辜负慈恩。倘能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自于一切时一切处,常蒙覆被矣。宜以此意,转告一切知交。(《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35页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307】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及普门的含义是什么?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
●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
观世音菩萨,于往劫中,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慈悲心切,虽则安住常寂光土,而复垂形实报、方便、同居三土。虽则常现佛身,而复普现菩萨、缘觉、声闻及人天六道之身。虽则常侍弥陀,而复普于十方无尽法界,普现色身。所谓但有利益,无不兴崇。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陀山者,乃菩萨应迹之处,欲令众生投诚有地,示迹此山。岂菩萨唯在普陀,不在他处乎?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此义甚深,当看印光《文钞》中《石印普陀山志序》自知。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如世病有千般,则药有万品,不执定一法,随于彼之所迷,及彼之易悟处,而点示之。如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各各皆可获证圆通。以故法法头头,皆为出生死成正觉之门,故名普门也。若菩萨唯在南海,则不足以为普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第290页 复郦隐叟书)
【308】救世的护身符子是什么?世人如何获得?
●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
世当劫浊⑴ ,互相戕贼⑵ 。不有护身符子,断难永无祸害。所谓护身符子,亦只至诚礼念阿弥陀佛而已。而观音大士,悲愿洪深,寻声救苦,随感即应。宜于朝暮礼念佛外,加以礼念大士,则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转祸为福,遇难成祥,而不自知也。此方外野人为知己作救世之方法也。若曰为举世,非不能救,但人不肯依法而行,则无如之何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450页 复张云雷居士书二)
【309】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多现女身?
●以世人心中,菩萨为女身,又常于梦中所现,多类女像,此非菩萨原是女身也。众生善根浅薄,不能见菩萨微妙庄严之法相,故只随彼之机而现耳。
观音菩萨,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现九法界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九法界,即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也。)于人法界,又复种种不一,或为帝王宰官,或为隐逸⑴ 庶民,或为妇女,或为乞丐,了无一定。但以菩萨之像,微妙庄严,世人不能形容,以故多类女像,非菩萨原是女身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第621页 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广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普门品》有三十二种,人天凡圣男女之身,何可以外道瞎造之香山卷为据而疑之乎?)又何不观下文云,不但现有情身(人天凡圣男女,皆为有情身,谓有心识知觉也),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汝若明白此一段文,断不问是男是女。以世人未看佛经,见菩萨像微妙庄严,以塑画雕刻者无超格妙手,便似女相,世人遂认为女身。而菩萨一切随缘,以世人心中,菩萨为女身,故于梦中所现,多为老太婆身。以众生善根浅薄,不能见菩萨微妙庄严之法相,故只随彼之机而现耳。(《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795页 复易思厚居士书)
【310】观世音菩萨感应的原理和种类有哪些?
●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
●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念切,救苦心殷,不离寂光,垂形六道,遍于十方微尘佛国,普现色身,度脱众生。非独止现菩萨之身,而二乘六道,无身不现。法华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虽则遍入十方佛国,而于娑婆因缘,甚深甚深。虽则普现十法界身,而世人据迹而论,止云菩萨而已。以其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故得悲运同体,慈起无缘。由本高而体大,故迹广而用宏。其随类逐形,寻声救苦,有感即应,无愿不从之迹,喻如月丽中天,影现众水。不但江湖河海,各现全月,即小而一勺一滴,无不各各皆现全月。又江湖河海中月,一人观之,则其月与己相对,即百千万人于百千万处观之,亦皆各各与己相对。人若东行,月则随之而东,人若西行,月则随之而西。人若安住不动,月则不离当处。一人乃至百千万人,悉皆如是。菩萨于一念中,遍法界感,遍法界应,感应道交,无少差殊。与此一月普现众水,随人随地各见全月,了无有异。良由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众生之心为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不谋而合,无缘而应。岂世智凡情所能测度者哉?至若水昏而目盲,则不能见。非月不现,是昏盲咎。其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亦冥亦显感而显应、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显感显应者,现生竭诚尽敬礼念供养,即蒙加被,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及业消障尽,福增慧朗等。冥感冥应者,过去生中曾修竭诚礼念等行,今生虽未修习,由宿善根,得蒙加被,不知不觉,祸灭福臻,业消障尽等。冥感显应者,宿生曾种善根,今生得蒙加被。显感冥应者,现生竭诚礼念,不见加被之迹,冥冥之中,承其慈力,凶退吉临,业消障尽等。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显蒙加被,转祸为福等。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宿世曾种善根,今生竭诚礼念,冥冥之中,承其慈力,获种种益也。了此则知功不虚弃,果无浪得,纵令毕生不见加被之迹,亦不至心生怨望,半途而废。感应之道,微妙难思。略书梗概,以勖来哲。)其应之大小优劣,在其诚之至与未至而已。纵令心不谛信,致诚未极,但能一念投诚,亦必皆蒙利益。但随己一念之诚,而分优劣,不能如竭诚尽敬者蒙益之殊胜超绝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显。盲人虽不能亲见月光,又何尝不蒙其照烛也。菩萨大慈大悲,普为法界众生恃怙,由兹举国人民,各皆信奉,故有家家观世音之常谈。(《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四第781页 石印普陀山志序)
【311】应如何存心才能感应佛菩萨的护持?
●若遇刀兵、水火、饥馑、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做假招子,沽名钓誉,天地鬼神所共恶。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若遇刀兵、水火、饥馑⑴ 、虫蝗、瘟疫、旱涝、贼匪、怨家、恶兽、毒蛇、恶鬼、妖魅⑵ 、怨业病、小人陷害等患难者,能发改过迁善、自利利人之心,至诚恳切念观世音,念念无间,决定得蒙慈护,不致有何危险。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念佛最要紧,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力能为者,认真为之。不能为者,亦当发此善心,或劝有力者为之。或见人为,发欢喜心,出赞叹语,亦属心口功德。若自不能为,见他人为,则生妒忌,便成奸恶小人心行,决定折福折寿,不得好结果也,宜痛戒之。切不可做假招子⑶ ,沽名钓誉。此种心行,实为天地鬼神所共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9页 一函遍复)
【312】女人临产应如何避免难产?
●女人临产,若出现种种危险者,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若如是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
女人临产,每有苦痛不堪,数日不生,或致殒命者。又有生后血崩,种种危险,及儿子有慢急惊风,种种危险者。若于将产时,至诚恳切出声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应亦小。又此时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闭气受病。若至诚恳切念,决定不会有苦痛难产,及产后血崩,并儿子惊风等患。纵难产之极,人已将死,教本产妇,及在旁照应者,同皆出声念观世音。家人虽在别房,亦可为念。决定不须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外道不明理,死执恭敬一法,不知按事论理,致一班念佛老太婆,视生产为畏途⑴ ,虽亲女亲媳,亦不敢去看,况敢教彼念观音乎。须知菩萨以救苦为心,临产虽裸露不净,乃出于无奈,非特意放肆者比。不但无有罪过,且令母子种大善根。此义系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我自出臆见,我不过为之提倡而已。(《药师经》,说药师佛誓愿功德,故令念药师佛。而观音名号,人人皆知,固不必念药师佛,而可念观音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7页 一函遍复)
女人临产,要出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不至难产。纵难产者,肯志诚念,亦决定即产。此话光初不说,及后闻许多人或生几天,或开肚皮,或由产死。故常与一切人说,凡临产若念,无一难生者。平时必须恭敬洁净,此时裸露不净,出于不得已,有性命相关。但取心中志诚,不必在外形相上论也。若平时,则必须衣冠整齐,手脸洁净,方可出声念。否则,但心中默念,则功德仍是一样。故睡眠、洗澡、抽解,或至不洁之地,均心中念。唯女人临产,须出声念。以心中念力微,故难感通,若或鼓力,恐致受伤,故宜出声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八第101页 复姚维一居士书)
窃谓生产之不顺利者,由于宿世杀业所致。倘能时常念佛,即临产时亦志诚念佛,决无难产之事。世人每以凡夫心妄生猜度,谓临产念不得佛,不知佛以救度众生为心,当此生死相关之际,正佛恩覆被之时,不得按平常道理论。如儿女卧病不起,父母尚肯亲喂饮食,亲去便利,此病时之谊。若无病而犹令父母如此服事,便应雷打。理有一定,事无一定。按事论理,庶为圆通。光常与人说此义,而依之行者,皆无苦难。以阁下知己,故为说其所以。亦冀阁下善为社众说之,俾一切少女,同离产难,则幸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三第58页 与江易园居士书四)
【313】女人临产为什么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菩萨救众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爱儿女之心,是以临产之妇,能朗念菩萨名号者,为极灵极效之最上妙法。此义系释迦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不慧杜撰。凡有念者,无不安然而生。
又念佛之法,于人之生与死,均有利益。世独知临终助念之益,而不知临产劝念之益,致许多母子受无量苦,或致殒命,无可救法。女人能从小常念佛,及观音圣号,后来决无产难之苦。或一受孕即念,或将产三四月前即念,或临产始念,均得安然而生。若难产之极,将及殒命,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决定立刻即安然而生。切不可谓此时裸露不净,念之恐有罪过。须知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譬如儿女堕于水火圊厕之中,呼父母以求救,父母决不以彼衣服不整齐,身体不洁净,而弃之不救。菩萨救众生之心,深切于世之父母爱儿女之心,奚啻百千万亿恒河沙倍。是以临产之妇,能朗念菩萨名号者,为极灵极效之最上妙法。不但无罪过,且令彼母子,同得种大善根。此义系释迦佛于《药师经》中所说,非不慧杜撰。凡有念者,无不安然而生。近来难产者甚多,一因宿世恶业,一因现生不知节欲所致。然菩萨救苦,固不计彼之若何为因,而平等救之。(《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第214页 复周伯遒居士书)
【314】如何持念大悲咒咒水治病?以大悲咒、观音圣号加持对药效有什么作用?
●大悲咒咒水治病,当发至诚恳切心,方有灵验。为人治病不得贪名贪利,唯欲救人病苦,则便灵。贪名利或破戒,则便不灵矣。凡事无一不以至诚为根本者。
●若念佛人以大悲咒、观音圣号加持(病人所服中西医药),当更有效。
大悲咒咒水治病,当发至诚恳切心,方有灵验。每日持咒之先,先礼释迦弥陀及常住三宝。如图简便,即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一拜),如是三称三拜。次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三拜,即念大悲咒。初一遍右手作宝手印,(即右手大拇指,压第二食指,第三中指,第五小指头一节,舒第四无名指。)画梵书唵字于水上。左手结金刚拳印,(左手大拇指,压第四无名指下节。第二食指,第三中指,第五小指,压于大指之上。如难常结,不结亦可,或初念时至将毕时结,亦可。凡持咒时,均宜结此印。)大悲咒念若干遍,临毕再结宝手印,画字。此在末后一遍大悲咒初念时画。大悲咒念毕,照大悲咒遍数,念部(上声)林(去声)二字若干遍。多念亦好。念此部林字,以祈速得圆满成就也。不贪名,不贪利,唯欲救人病苦,则便灵。有或持灵后,贪名利,或破戒,则便不灵矣。凡事无一不以至诚为根本者。(《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第658页 复尹全孝居士书一)
【315】印光大师从什么时候开始持大悲咒为人治病?
●民二十一年在报国关房及到灵岩以后。
光从前不持大悲咒,民二十一年在报国关房,西华桥巷吴恒荪之母,病势危急,恒荪在北京,急打电令归。其妻令人到报国求光咒杯大悲水,光即念三遍,令持去,服之即回机,无危险相。恐恒荪著急,急打电,云病已莫要紧了,恒荪遂未归。其小儿九岁,生未两月,遍身生小疮,春则更厉害,经年不断,医亦无效,因求大悲水,服之即愈。因是每有人求,日日总念几遍。后求者多,即用大器盛。前年避难到灵岩,当家言大悲水还要持。光谓现无瓶可买,且无买瓶费,当以米代之。香灰,则前在报国亦备,以远道水不能寄,灰则一切无碍。若当地则不用灰。无锡秦效鲁三种病,医不好,以大悲水吃擦得好,遂归依。(《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第933页 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316】为什么要念观世音菩萨以救劫难?
●观世音菩萨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怨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纵令定业难转,丧身失命,亦可仗菩萨力,往生西方,则是因宿业而殒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鉴此愚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二第2018页 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 * *
⑴ 殆:音dài。这里是指大概、恐怕。
⑵ 五漏:亦称五障、五碍,是指“女身五障”:女人身体有五种障碍,不能修得下列五种身:一者梵天王,二者帝释(忉利天主),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
⑶ 圊厕:就是指厕所。圊,音qīng,古时指厕所。
⑴ 阳焰空华:阳焰:大乘十种譬喻之一,又称为飏焰或单称焰,也叫阳光。是指春初的原野,因日光映照浮尘而四散的虚景。空华:是指由于无明妄动引起能见相和所见相(即境界相),这就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三细相”。对于空中华有二种错误看法:一是认为虚空中确实存在着花朵,一是误认为这花朵是由虚空所产生的。
⑵ 囹圄:音líng yǔ,亦作“囹圉”,都是牢狱的意思。
⑶ 毒气死光: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最为凶残的杀人武器,是被国际法所严禁的。死光:也就是现代所谓的“激光”、“镭射”,因为它有强烈的放射线,能对人体、物体有极大破坏性,在当时被夸大为“死光”,认为这种光能引起一切人、物的死亡或毁灭。
⑴ 庖厨:本意是指厨房,今引伸为可供佐餐的食物。庖,音páo,一是指厨房;一是指厨师。
⑵ 桎梏:音zhì gù,是指脚镣和手铐。桎,古代拘束犯人双脚的刑具;梏,古代拘束犯人双手的刑具。
⑴ 驰骛:奔走。
⑵ 镬汤:十八地狱之一。
⑴ 泛然:浮而不实,表面化、轻描淡写的样子。
⑴ 体秉男质:受男子之体,大丈夫之体。
⑵ 器界:也称器世间,是指一切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世界,相当于依正二报中的依报。
⑴ 修途:长途。
⑵ 蚁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垤,音dié,小土堆。
⑴ 畋猎:畋,音tián,一是指耕种:畋与佃通用,就是指耕种土地。猎是指打猎。
⑵ 摴蒱:音chū pú,是古代的一种下等棋类活动。
⑴ 日中则昃:太阳到了正午正中后,就要向西偏斜了。这里说明了物极必反的道理。昃,音zè,是指太阳西斜。
⑵ 罪薮:罪恶集中的地方。薮:音sǒu。是湖泊的通称,也专指少水的沼泽地。
⑴ 无记:指非善非恶的心念。
⑴ 法界:指真如或指一切诸法。
⑵ 大千:三千大千世界。
⑴ 臆断:主观地判断。
⑴ 五祖戒:又名师戒,宋代云门宗僧,嗣双泉师宽之法,为云门文偃再传法子。据小说《三言》有云,五祖戒曾犯色戒,是故未能得成正果,转世为苏东坡,仍犯色戒。
⑵ 草堂青:也称草堂善清,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广东南雄保昌人,俗姓何。自幼参谒香云寺法思禅师,后入晦堂祖心门下,并嗣其法。政和五年,于江西黄龙山阐扬大法,历住曹山、疎山、江西隆兴泐(音勒)潭寺。
⑴ 偷心:苟且、因循、侥幸之心。
⑴ 猗欤:叹词。表示赞美。
⑵ 懿:美好。
⑴ 大宝铜镜:能够通鉴十方三世一切事物的大铜镜。宝,是指它无微不显、无时不知,照彻十方、竖通三世,即是指佛性。因为它具足如是功德,故称为宝。古代照物都用铜镜,所以称为大宝铜镜。
⑵ 载籍:书籍、典籍。
⑴ 凿死卯子汉:死板教条不知灵活处理问题,一味按死章程办事的人。
⑴ 谗口:说坏话的嘴。
⑴ 戒勖:儆戒、勉励的意思。勖:音xù,勉励。
⑴ 四恩:依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指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
⑵ 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义同三界。又指现有、中有、后有。
⑴ 疫疠:疫: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通称,如鼠疫。疠:是指瘟疫和癞病,也指恶疮。
⑴ 辅弼:就是在身边帮助自己做事的人,在古代是指君王身边的辅佐大臣。
⑵ 冢宰:官名,在《周礼》为辅佐天子之官。
⑶ 崖板会计:本是一件事,无端瞎分别作两件事,是“头上安头”的另一种说法。
⑴ 劫浊:这是五浊的总体。因为在劫浊中有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这四浊同时存在,所以是五浊的总体。《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说:“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⑵ 戕贼:就是残害、杀伤的意思。戕:音qiāng,杀害、残害、伤害。贼:这里是指伤残、毁坏,或是指虐害、杀害。
⑴ 隐逸:是指隐居的人。隐居:退居乡野,不出来做官。
⑴ 饥馑:饥饿,饥荒。
⑵ 妖魅:妖怪和鬼魅。
⑶ 假招子:虚伪、欺诈的招牌或幌子。
⑴ 畏途:危险、可怕的路途。比喻为不敢做的事。如视为畏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