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一滴水,

遍覆三千界。

001 文殊智慧的启迪

本人于1937年由扬州高旻寺出发,到保定起香,三步一拜北上五台山,然后在五台山住了十年。

这期间,不仅完成了朝礼文殊菩萨的心愿,还刺舌、指之血,书写经文十九卷,如今只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面世,其余的血经都已经寻觅不到了。

话说回来,当年,我为什么要发这个愿去朝礼文殊菩萨呢?文殊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的简称,是龙种上佛的化身,亦是无数佛、菩萨的老师,在佛教界被尊称为“三世佛母”。因为他有教导众生发心成佛的誓愿,故再做菩萨,来此娑婆世界,帮助释迦牟尼佛开启众生成佛的智慧,被视为智慧的化身、成功的象征。

人们虔诚地礼拜祈祷,是期盼从文殊菩萨那里受到启迪,学习他的聪明才智,运用智慧来面对人生、面对未来。出家人则用文殊智慧了生脱死。

当初,我就是冲着文殊菩萨的大智慧而朝礼五台山的。

文殊菩萨运用智慧,对治心魔烦恼,将种种困难苦厄,一一变为吉祥方便,有其独到的心得和深远的境界。这个境界,要形容的话,也只有用一个“妙”字来概括了。

就像《维摩诘别记》中所说:“妙,乃诸法之实际。绝离名字、言说、思量、分别、言思所及……以妙智作为前导,修一切自利利他之行,无不吉祥。”

文殊菩萨本来早已修行圆满,成了佛,但在他成佛之前,就彻底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但众生大多弄不明白,认为成佛太玄妙,不敢接近,即使天天念佛、拜佛,也不敢肯定地说:“我要成佛!”

文殊菩萨是过来人,明白众生成佛的过程,包括碰到的困难。他愿意将自己的实践告诉大家,坚固众生的信心。为此,文殊菩萨就立下十大愿,实行教授工作。

《千臂千钵大教王经》中记载:受文殊菩萨所教,成为圣贤的僧人,不可计数;成为辟支佛的,有九万六千人;成为阿罗汉的,有八十亿人;成为菩萨的,有七十亿人。文殊菩萨实在是无数佛、菩萨、罗汉、僧众的恩师。

我们从文殊菩萨的智慧中可以得到种种启迪。

智慧是需要牺牲、需要付出的。佛教中有布施行,文殊菩萨成佛后,自己不去享福,而是现菩萨身来娑婆世界救度众生、教化众生脱离苦海,他是在法布施啊!他就像一盏心灯,一盏引人度向彼岸的光明灯。我们是不是从中看到了文殊菩萨智慧中闪烁的牺牲精神?

智慧是不分上下、高低、贵贱的,是没有分别的。智慧是平等的,人人本具,只要我们用心,就能日日发挥智慧的良能,成就我们的事业。

智慧是修来的,佛教中有福慧双修、培福修慧的说法。俗话说,鸟有双翼,始能高飞;车有两轮,方能疾驰;人有二足,才能步行。所以,学佛修行者,必须福慧双修,方能悲智具足。佛经上也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的人,即使成了罗汉,化缘的时候也没有人给,只能托着空钵挨饿了。反过来也一样:“修福不修智,如象挂璎珞。”在东南亚一些地方,每逢有重大仪式的时候,都要把大象打扮得非常庄严。如象挂璎珞,意思是说,畜生的福报再大,也只能是一个畜生,因为并不懂得修行。一个愚痴的人,再有福报,也只是愚痴的人。他也不懂得修行,所以很难解脱。我们必须福慧双修、悲智等运,才能圆满觉悟、清净自性,将来才能成佛!

智慧是需要发掘的。文殊智慧固然存在,如果我们不去发掘,不去重新解读,它就只能作为一种东方古老智慧和传统文化而遗存在那里,就像金子虽然是金子,但埋在土中就发不出光一样。文殊智慧所包含的精神,只有经过我们现代人的发掘,才能凸显出特有的现代价值。

现代社会需要有出世的精神,需要一种整体的圆融、和谐的智慧,需要爱心等等,这些都可以从文殊智慧那里找到。“不厌生死,不欣涅槃”,慈悲救度,圆融无碍,三昧证悟,开发智慧,如是所闻,方证菩提。

002 粗心用功与细心用功

今天我讲一下粗心用功与细心用功,也就是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

什么叫“粗心用功”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妄想多杂粗重,用功太粗疏,不细密,心粗粗用功,就叫“粗心用功”。粗心用功因为心是粗的,气是粗的,所以很难把功夫抓住,很难把疑情提起来。即便偶尔提起来了,也难保持住,时间延续不长,过一会儿就没有了;没有了之后,又提起来,它又有一点,时间又不长,又消失了。所以,粗心用功,它的力量不大,时间不成片,容易失掉。失掉之后,要把它再提起来,都很不容易。原因就是,你在用功的时候,心、气、念都是粗的,功夫是断断续续的,不绵密。

那么,功夫怎样才能由粗变细呢?要知道,功夫的细,不是你有心去细的,有心去细是细不了的。功夫用久了,它会慢慢变细的。一个人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打妄想,形成了习气,要它不打妄想是很难的。你不有意打妄想,它也会自动打妄想的,这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怪不得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时间久了,习惯成自然。各位想一想,你活了三十岁,有没有用二十年的功夫?没有的,光打妄想。如果你用了不止二十年的功夫,时时刻刻都在功夫上,你的功夫也会越来越细,也会成为一种自然。粗心用功夫,好比上下两层:上面是用功夫,参“念佛是谁”,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地参究,找这个“念佛”的本来面目;下面呢,尽是妄想烦恼,它们还在翻来翻去,一刻不停,像一锅开水,吵吵闹闹、上上下下的。这种情况,大家不要怕,怕也没有用。它翻它的,你搞你的,不要有心跟它斗,不要起烦恼,你只管心平气和地去用功。因为你是粗的,它是细的,但是时间久了,你也会细的,那时就该它走人了。要知道,打妄想也是这颗心,用功夫还是这颗心,等到用功夫和打妄想合到一块去了,那就好了。那时,你有了功夫,就没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没有功夫。所以说,粗心用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小过程,而是一个大过程。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功夫太粗了,还没有细下来。我们要想把功夫细下来,还要从功夫上来细,功夫做细了,这才是真正的细。如果我们不从功夫上来细,而是有心地去想细,那就会细出毛病的。所以,用功的人,一定要从思想上去细,思想细了,功夫自然就会细的。功夫不是你叫它细,它就会细。从粗心用功到细心用功,这是一个自自然然的用功过程,功夫到了,它自然会细。

接下来讲一讲有心用功和无心用功。

我们现在的用功都是有心用功,因为我们用功都是有意的,念念都是有心的,并不是自自然然的。而无心用功则是自自然然的,无意地在用功。

无心用功并不是说没有心,像木头一块,它只是不起“去用功”的念头,它的用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有意着念,它往往是不参自参、不疑自疑、不照而照的。

我们开始时都是有心用功,有意着念,到了无心用功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自然,你不用着意,它就会自动去参。无心并不是说无一切心、无自性。若认为没有自性、没有用心,那又是错误的。实际上,尽管我们没有去动参话头、观心的念头,但是客观上在自动地参话头、观心。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从有心用功到无心用功,这中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也是一件功到自然成的事,非有意求得。有意去求,总是有心,不可能是无心。功夫没有达到无心的地步,疑情便不能打成一片;疑情既不能打成一片,开悟就没有指望。所以,你们要想开悟,必须从有心用功进到无心用功。功夫到了无心的地步,才可以说疑成了一团,打成了一片。到了无心用功,并不就是完事了,还隔着一重关,还必须破了这重关才行。这个时候能不能桶底脱落,那要看你的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一句话就悟了。这一重关不破,还是不行。

古代有个禅和子讲:“去年穷,不算穷,还有卓锥之地;今年穷,穷到底,卓锥之地也无。”锥子尖虽小,但还是“有”。只要还有一点点东西牵系,就不行,因为那还是有心,还是有生死。到了连锥子尖这么一点东西都没有了,才算是到了无心的地步。当我们的功夫到了连“卓锥之地也无”的地步,开悟就有了可能。

我们讲到要细心用功夫,怎样才算细呢?要细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我想讲一个公案:当年四祖道信到南京去,看到附近山上气色很好,就到山上去了。他看到有个叫懒融(牛头法融)的禅师在茅棚里打坐,有只老虎在给他看门。

四祖见了这只老虎,心中一惊。此时,懒融禅师就说:“你还有这个啊?!”

四祖不作声,直接走进茅棚,在懒融禅师打坐的蒲团上写了一个“佛”字,然后说:“请坐!”

懒融禅师不敢坐。

四祖就说:“噢,你也还有这个。”

要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很有见地的,功夫都用得很好,他们之间谈禅话道,很是投机,一直谈到深夜。

茅棚里只有一套卧具,睡觉时,懒融禅师就把卧具让给四祖,自己在蒲团上打坐。夜里,四祖打鼾打得不得了,搞得懒融禅师坐在那儿,定也定不下去。过去修行条件艰苦,有些出家人身上会长虱子,他就摸到一只虱子,往地上一摔。

早上起来,懒融禅师就批评四祖:“哼!还四祖哩,昨天晚上打呼噜,打我的闲岔打得厉害!”

四祖应道:“我打你的闲岔,你还打我的闲岔哩!”

“我打你什么闲岔?”

“你把一只虱子摔在地上,断了一条腿,它哭叫了一夜,尽打我的闲岔!”

功夫用到细处,连虱子的叫喊都能听到。大家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这个功夫?

像四祖这样,才是真正的细心用功。四祖跑了一整天,辛苦得不得了,但他的心还在功夫上,一点也没有离开,连睡觉都还在功夫上!

所以,我们修行人用功夫,要向祖师学习,光在静中用功是不行的,还要在动中用功;动中用功还不够,还要在睡梦中用功,在睡梦中得到利益那就好了。

可见,用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从无量劫以来,我们一直在造业,一直在打妄想,现在要回光返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

用功的人,如果没有一个惭愧心,没有一个恳切心,不能够念念都把心用在功夫上,要开悟谈何容易!所以,既抛家别亲出家了,就要好好用功,不要空过人身!

003 成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成佛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真正的不容易。重要的是自己要首先开悟,睁开了眼睛,还要在正确的路上好好地走下去。走下去做什么?走下去成就众生、利益众生、教化众生,“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但是,如何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呢?佛家讲“自度度人”,首先必须自己福慧具足,自身明心见性、涤净尘埃。怎样才能福慧具足?智慧是修来的,福德是培来的,所以要修慧培福!当我们福不足、慧不满,要想成佛,就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去成就众生、利益众生、教化众生。

那在成佛以前呢?一定要去学。学佛念佛,最紧要的是信、愿、行。我们首先要有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但是,这个信要有正信,不要邪知邪见,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了信后,还要有愿力,各人有各人的愿力;有了信、愿,还要行,不行就不能到家。我们平时要下真实功夫,待到善根、福德具足,自然就会有佛菩萨化身成明眼人来点化我们,让我们一闻即悟。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自己是续佛慧命的人,不是一般普普通通、随随便便的人。所以要注意,一切时、一切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哪怕是吃一口饭,拜一拜佛,哪怕是对待一根针、一根线,都要很严格、很认真。

004 恭敬修行人,恭敬发心人

过去,有一位已经得到罗汉果位的老和尚和他的小侍者在行路。老和尚走在前面,小和尚担着行李走在后面。

小和尚一边走一边想:世间的众生很苦,将来我要修成正果,度无边无量的众生……

小和尚这样一想,老和尚马上知道了,他赶快把小和尚的行李接过来,挑在自己肩上,让小和尚走在自己前面。

小和尚很纳闷儿地问:“师父,这是为啥呢?”

老和尚说:“你发大心,要度无量的众生。你是菩萨,我才是罗汉,所以,我要为你挑担子,要走在你的后面才行。”

这个老和尚不简单,他知道自己就是个罗汉,没有发大菩提心,知道小和尚发菩提心,就马上起恭敬心,为小和尚担行李。

小和尚更不一般,发心度众生,这是菩萨大心,难得稀有。

我希望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要恭敬修行人,恭敬发心人,“人人都是菩萨,唯我是凡夫”。这样,你的功德就大了。大家要把这些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工作中修学。

005 有无功德?

禅宗是达摩祖师传入中国的。在一次过河时,渡船的人向他索要钱财,并无礼取笑。祖师大显神通,一苇渡江。国王得知后,特地颁诏天下,今后出家人过江,不准收钱。这是祖师悲心救世不得已而做的显现。

达摩祖师出家前是位王子,后来舍弃王位,出家修行。有一次,祖师碰到一位妇女带着小孩在河边打水。祖师的相貌庄严圆满,让她心醉神迷,痴痴发呆。待祖师走远,她回头一看,发现小孩已掉进水里。达摩祖师很痛心,自己本是为度众生而来,结果却害了众生,所以他果断舍弃妙庄严身,找了个樵夫移身。凡夫业障深重,害得祖师们连庄严一点的色身都不敢现,更何况诸佛菩萨万德庄严的清净法身呢?有耳不闻清净音,有眼不见卢舍那,并不是佛菩萨不慈悲,而是怕众生造罪业,不辞含垢忍辱,以劣身、漏身而为众生方便示现。

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问:“我修了那么多寺庙,做了那么多佛事,功德有多大?”没想到祖师却回答:“无功德。”为什么?因为有贪求功德之心,所做善行皆属有漏;只有与实相相应,才是真功德。所以,我修了这么多寺庙,要问我有无功德,我也认为没有功德。如果有功德,也是众生的,是大家的。

006 人身难得,不负此身

法华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不论在家出家,大家切须努力珍惜这份善缘,这个缘来自无量劫的修行,并非一生一世所能成就的殊胜因缘,所以大家要珍惜,努力找回自己。

年轻人还没有觉悟到世间的苦、人生的短暂。其实,哪一天两脚一伸,便不知下辈子是什么样了。你们要努力修学,珍惜生命,一定要找回自己,便可以自在无事。

悟后起修,唯有找回了自己,才能真正修行,利益众生。一个没有开悟的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胡忙瞎窜。如果开悟了,就会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做人是很苦的,但在胎、卵、湿、化四生中,在这些无穷无尽的众生中,能得到人身却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佛经中说:“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尘。”大家要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人身,而轻易又失去了,实在太可惜!在家要做一个好公民,出家要做一个好出家人。我从年轻时一心禅修,到现在九十多岁了,每天早晚还受持读诵《普贤行愿品》十几遍。经中说:“人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十大愿王不相舍离……”人身太难得了,今生一定要了生脱死,方不负此身。

007 此身虽异性常存

唐朝有个居士叫李源,他的父亲是当时的东都太守。安禄山造反时,他父亲顽强抵抗,兵败后惨遭杀害。李源经此变乱,感悟到人世无常,遂不愿再做官。

李源家中很有钱,于是把自己洛阳的家宅改为慧林寺,请圆泽禅师做和尚,他自己也在寺中好好修行。

过了几年,李源要去朝礼峨眉,邀圆泽禅师同去。

圆泽禅师要走陕西去峨眉,李源不愿意路过京城,一定要由荆州水道去。

圆泽禅师早已知道自己此行命尽,不能再回来了,于是便将自己的后事安排一一写好,夹在自己常诵的经书中,然后便随李源乘船上路了。

到荆州上游即将进入峡谷,水势湍急,二人便提前住下来休息,待天亮再行。忽有一妇人,身穿锦缎,来江边打水。

圆泽禅师一见这位妇人,双目落泪。

李源惊问其故,圆泽禅师说:“我不肯走此路,就是怕见到这个女人。此女人怀孕已三年,只等我去投胎为子,不见则可躲过;今既见了,只有投胎去为她做儿子,无可挽回。你赶快念咒,帮助我速去投生,减少生苦。三天后,请你到我家来看我,我见到你,会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的八月十五之夜,我们到杭州天竺葛洪井畔相会。”

说完,圆泽禅师随即坐化,此妇即生子。

三天后,李源如约去妇人家里,一见面,其儿就对着李源一笑,李源叹服不已。

后来,李源已无心再去朝礼峨眉,他匆匆回到慧林寺,见到夹在经中的纸条,益信圆泽禅师为非常之人。

到了第十二年,李源提前赶到杭州,在八月十五夜到约定处等候。

他忽然看见河岸处来了一个放牛娃,骑在牛背上,一边用鞭敲打牛角,一边唱道:“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一听,便知其为圆泽禅师的后身,于是相见问讯,谈叙旧事,宛如生前。

临别泣下,牧童又唱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随后,牧童乘牛而去。

各位想一想,这样一位修行人都还没有办法了脱生死,还要在六道中轮回。临走时能“坐脱立亡,预知时至”,话头说得好,有瑞相,却并不一定能了生死。所以,我劝大家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修禅几十年,一直都在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证得无生法忍后,乘愿再来,再回到这个世界来利益众生。

地藏菩萨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我们要学习地藏菩萨的大愿,要发愿尽未来劫都要去利益众生、教化众生、救度众生。

008 懂得因果,增长寿命

过去有个人在外面打工,看相的看到他,就说:“你还打什么工啊,你过七天就要死了。”

打工者想,既然马上就要死了,回家等死算了,不打工了!回家的时候,下着很大的暴雨,他在过一条水沟时,看到水沟里很多蚂蚁,就把蚂蚁端起来放到岸边。然后,他就回到家等死,可是过了七天还没死。他想,既然我没死,我就还要吃饭啊,要吃饭就要去工作。于是,他又回到原来的地方去打工。

有一天,看相的又看到他,就问:“你做了什么好事啊?”打工者说:“没做什么呀!”看相的说:“你好好想想。”打工者就说:“你原来说我七天后就死,我就回家安排后事去了。回家的路上下了很大暴雨,我看到一个水沟里有很多蚂蚁,就把蚂蚁放到了岸边。”看相的说:“哦,你救了很多蚂蚁众生的命,蚂蚁的生命得救,你的寿命也长了。”

这个人当时只有三十多岁,一直活到七十多岁才去世。他救了这些蚂蚁,就增了四十多年的命。这就是因果。所以,希望大家要爱惜众生的命,爱惜众生的命就是爱你自己的命。你把众生杀死,既断了它的生命,也减了你的寿命;你救了它的命,也增了自己的寿命。

009 在有漏的世界修无漏的功德

我们学习佛法,最主要的是“行”。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千经万论说来说去就是要行。这里所说的“行”不是用脚来行,是要用思想来行,因为一切行为都取决于思想,取决于我们的心。

行什么呢?

我们要想转凡成圣,脱离三途六道,就要好好修行用功。用参禅的功夫也可以,用念佛的功夫也可以,用持咒的功夫也可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不管修持哪一个法门,只要相应、有缘,你就好好去修,最后都会有成就、有结果。

我在外边走了不少地方,我觉得一个人的福德因缘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因缘,需要我们去做,需要我们去发大心。没有大菩提心,没有发大心,什么也做不成。我们学佛更要发大心、立大志,还要有大愿、大力、大行。作为出家人,就是为了行菩萨道,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如果没有大行、大愿,利益众生、成就众生、教化众生就成了空话。

我到台湾去时,见到台湾那边的佛教事业办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从一点来说,就是台湾的居士很发心,对佛法恭敬得不得了。我在台湾适逢惟觉法师晋院升座,有三万多人参加。一个寺院怎么做得了三万多人的菜饭呢?怎么办?居士们发心,大家都拿着饭菜到庙里去结缘。台湾流行一种自助餐,你做你的,他做他的,大家拿到庙里去吃。所以,台湾居士了不起,有供养心。这就是他们的福德,这就是他们的善根。因为他们有这种善根、这种福德,他们才会发这种大心。没有这个福德、这个善根,就不会发心。

我们要知道,佛在无量阿僧 劫修行,都是为了培福修慧、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经过无量阿僧 劫修福修慧,福足慧足,才能成佛。

成佛的迟早,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发心大小。要发大心,多培福多修慧,多结众生缘,多利益众生,那成佛就快。如果你不愿意发心,不愿意培福修慧,那成佛就慢了。

佛跟我们是一样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是先觉,我们是后觉,甚至不觉。即使已经觉了,还是希望你们好好地多多用功、多多培福、多多修慧。要知道,一个人的福德是培来的。凡是利益众生做一切好事,如修寺院、塑佛像,做一切慈善事业,都是培福。

一个人没有福德是很苦恼的。大家都会看到社会上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要知道,今天的好是过去修来的,今天的不好是因为过去没有修。每个人的福德都是自己培植、自己修行得来的。

慧也要自己去修,我们用功、看经、修行,这就是修慧。

一个人没有福德是苦恼,没有智慧那就更苦恼。佛经上讲,只有福德而没有智慧,等于在一头白象上挂璎珞;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即使是罗汉也要托空钵。为什么证了罗汉果还会没有饭吃呢?就是因为没有修福德。所以,培福修慧要同时并进。

这个世界是无常的、有漏的,大家要利用有漏的、有尽的东西,去修无漏的、无尽的功德。我们能以出世精神培修无漏功德,作为我们将来成佛的资粮,从今生以至尽未来际生,都不会漏失,你看那有多好呢。

世界上的事情,好的事情是人为的,坏的事情也是人为的。

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好事情呢?

金钱完全是个无常的东西,它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支配。我们把它支配到一个好地方,它就是一个好东西;如果将其支配到一个坏地方,它就成了坏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善用金钱,让金钱为我们的培福修慧服务。

千言万语,总结到一点,就是希望大家要好好发菩提心,多多培福修慧、用功办道,以了脱生死,将来去成佛作祖,广度众生。

010 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讲:“君子忧道不忧贫。”我们修行人,只要放下身心世界,好好一心用功办道,别的事情佛菩萨都会来为我们安排好。现在没有佛菩萨来点化我们,说明我们的善根福德还不具足,要好好用功,修福修慧。只要我们的善根不断增长,福德不断增长,智慧不断增长,总有一天会桶底脱落,彻悟一心。

我们现在没有开悟,怎么办?用功啊,培福啊,修慧啊。智慧是修来的,越修就越大;福德是培来的,多培多得,少培少得,不培就没得!这是个人的事情。

佛家讲“即心是佛”,自己的心就是佛,成佛是求自己的心,是向内去求,而不是向外去求。向外求是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知见,实际上什么都求不到。我们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佛祖鼓励我们要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将来才有能力教化大众。我们成圣成贤、成佛作祖,都要好学不倦。“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真正发心修学佛法,就会有护法神来守护我们,让邪鬼邪神、冤家仇家不加害我们,成就我们的用功办道。如果我们修学得不如法,邪见颠倒,破戒毁法,护法神就会远离,邪鬼邪神、冤家仇家就会找上门来,业障现前,痛苦万分。到那时,临时抱佛脚,恐怕已经来不及了。

011 禅堂是个大冶洪炉

禅堂是一个大冶洪炉。

大冶洪炉是做什么的?是炼铁炼钢的。

而禅堂这个大冶洪炉,是炼凡炼圣的。

炼凡炼圣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情。

正因为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情,你们站在禅堂里,就要好好念佛、好好用功。

禅堂用功,就是所谓“参禅”。

关于参禅,古人讲了很多的公案。

讲这些公案做什么呢?就是因为不明白,不明白怎么找自己。

过去的祖师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这是一个话头。

也有祖师说:“狗子无佛性。”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

这也是一个话头。

你要在这个话头上慢慢地、好好地参。

过去古人讲的公案,很多是用来找自己的话头。

“念佛是谁?”这是远公大师提倡的念佛法门。后世推崇净土的人多,净土宗很兴旺,念佛的人很多,各位想一想,念佛的是谁呢?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到底是谁?

这是一个要参的话头,为的是找我们自己。

念佛的人可以这样找自己,不念佛的人怎么找呢?

我现在提个话头:我们人人都会讲话,三岁小孩都会讲话,八十岁的公公都会讲话,鸟兽们也会讲它们自己的话。我们一天到晚在那里讲话,那个讲话的又是谁?

这是我本人提的话头。我觉得这个话头比其他话头更实用,为什么实用?

人人都会讲话,但不知道讲话的是谁。

既然不知道讲话的是谁,那就在这个“讲话的是谁”上好好用心来参究,在这个“谁”字上参究竟是谁。

讲话的不是嘴巴,怎么说呢?

人一口气上不来,这个嘴巴还在,但已经不会讲话了。

既然不是嘴巴在讲,那这个讲话的究竟是谁呢?这个讲话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呢?

要知道,我们这个色壳子是个“假的”,我们是借这个“假的”来修那个“真的”。

我们那个“真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是个方的,还是圆的?

是个长的,还是短的?

是个红的,还是绿的?

各位好好想一想,好好找一找,一定将讲话的这个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找到。你能把这个东西找到,那就好了,古人讲这叫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古人提这个话头、那个话头,都是来找自己。我们根据“讲话的是谁”这个话头,来好好找自己,不断地找自己,心心念念找自己。

这个“谁”字下边就是疑情。在这个疑情的地方,越找不到越要找,越找不到越要下功夫找。

我们能够找到自己,那就是见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见到我们的本性、自性。

这就叫参禅,我们要好好用心地参。

这个禅也叫“思维修”,也叫“静虑”,还有个讲法是“观自己”。

我们禅宗要参、要找,这个“找”是什么?

比如东西掉了,我一天到晚想呀想,这个东西掉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反复地想,反复地找啊!在一个地方找到了,哦,原来这个东西在这里。

参禅也是一样,来回反复地参、反复地找,到了找到的时候,哦,就是你!

这桩事情,不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的。

要是简单、容易,就没有凡夫众生了,都成圣人了。

知道不容易找,我们不找行不行?

不行。

为什么不行?

我们在生死当中,生了死,死了生,天堂地狱,滚来滚去。

我们在六道里来回滚,滚到现在还是个薄地凡夫。

做一个薄地凡夫有什么出息?

没有出息。

过去的好多高僧大德,就是在这里找。但是,这些高僧大德善根深厚,一找就找到了。

唐朝、宋朝、明朝,那些时代出的高僧很多,到清朝出的就很少了。虚云老和尚是清朝的,高旻寺的来果老和尚也是清朝的,清朝出了这两位大德。

我们现在有没有出呢?

没有!

我自己是个“瞎眼睛”,看不到哪一位是开过悟的;可能会有,但还没有出头露面,所以大家不知道。

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为什么这样讲?

他开了悟是他的事情,你没有开悟是你的事情,“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死,还是要靠自己去了,别人无法替代。他开的悟与你没有关系,你的生死还是要你自己了,他不能代替你。如果能够代替,那就没有今天这些苦恼众生了。

所有的佛菩萨都是婆心切切,唯愿我们众生都能赶快离苦得乐,可惜佛菩萨不能代替我们。我们自己造的业,我们自己的生死,还要我们自己去了,谁都帮不了你。

禅堂就是用功顿超、明心见性的地方。

见到自己的真性,生死就可以自己做主了。

但是,要得到这样一个好的结果,就要大家“行也禅,坐也禅”。

如果我们不能这样做,要想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要想开悟,恐怕永远也做不到。

既然想做到,就希望大家发起心来,参!

012 一切妄想唯心造

过去有个禅师,他坐禅时突然发笑。班首师父问他为什么笑。禅师说:“有个金毛狮子坐在我腿子上,所以我就笑了。”班首师父说:“那好呀!看到金毛狮子是很难得的事情,你能不能把它捉到呢?”禅师问:“怎么捉?”班首师父说:“你在袖筒里放一个锥子,金毛狮子再来时,就用那个锥子锥它。”于是,禅师再打坐的时候,提前在袖筒里放了个锥子,看到金毛狮子来了,他就一下子锥过去,结果,金毛狮子没锥到,却把大腿锥了个洞。从此,那位禅师再也看不到金毛狮子了。

为什么?要知道,金毛狮子就是思想的作用。你思想它是个金毛狮子,就是金毛狮子;你思想来了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一切唯心造,这是思想上的妄想变的。

所以我提醒各位,在用功的时候,什么也不要,不但金毛狮子不要,就是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来了,也都不要。我们参禅的人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为什么都要斩得光光的?如果你看得见,那就被魔转过去了。所以,希望大家用功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认真地参“讲话的是谁”,其他的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是假的,都是你妄想的作用。希望大家赶快把它甩掉,把正念功夫提起来,这个才对,这个才好。

013 饥来吃饭困来眠

过去有个庞居士,家财万贯,什么人问他要钱,他都会给。

有一次,有一个进京赶考的年轻秀才,走了很多天的路,连盘缠都花没了。

秀才到庞居士家里去,对庞居士讲:“我进京赶考,没有钱了。”

庞居士很痛快地给他拿了些钱。

秀才拿到钱后,又说:“我走了好多天的路,实在走不动了,能不能借头驴驮我去赶考呢?”

庞居士说:“可以,可以。”马上就给了头驴,让这个年轻的秀才骑着去。

那头驴驮着秀才走了几百里后,突然就开口讲话了,它说:“我差你的钱,到这个地方就还完了,我就不再送你了。”

秀才说:“你不送了,那我怎么办呢?我又不能走,你能不能把我驮回去呢?”

于是,那头驴又把秀才驮回了庞居士家。

秀才把庞居士给他的钱全部还了回去。

庞居士问他为什么。

秀才说:“我不敢要这个钱,因为那头驴驮了我几百里后说,它差我的钱驮到这里已经还完了,不能再送了,就把我又驮回来了。那头驴说它是还债的,我现在要了你的钱,不是将来也要变牲口来还债吗?”

庞居士听了以后,把家里的骡马全部放掉了,还把家里金银财宝装到船上,全部沉到大海里去了。

庞居士把家里的钱财散尽,一家人何以度日?

他的儿子就去种地,他的老婆、女儿织布纺线,就这样来维持生活。

有一天,庞居士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开悟就像把麻油摊在树上,多不容易。

他的老婆却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开悟不难,连草头上都是祖师西来意。

他的女儿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大家想一想,他们都是在家人噢,一家子都开悟了!所以我一直讲,每个众生都能用功,都能开悟,都能了生死,都能作菩萨,都能成佛。

所以,我们自己还是要做,不做怎么也不行,说的都是空话。

各位想一想,虽然我说是“空话”,但你们不要觉得是个空话。

我所讲的话都是为了你们,希望你们能够认认真真地学好,认认真真地用功。

能够好好用功,无论是男女,都会开悟。

你们要相信我说的话,我不会骗你们的。

因为我是个佛子,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作为佛的儿子,怎么会骗你们?骗你们有什么好处?

没有好处!

既然不会骗你们,那就希望各位好好地发起心来参!

014 眼里要有众生的影子

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我出家八十年来,始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并把这句话亲自题写成条幅悬挂在方丈室。佛教所奉行的慈善事业,就是指从事慈悲善行的事业。佛教寺院本身就是一个慈善机构,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踏进寺院,见了佛陀的慈悲庄严,都能生起善念,而达到教化、救济心灵的作用。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

深圳弘法寺毗邻港澳,珠江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香客到这里来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有人问我,这钱如何用?我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吃饭只需一点清斋,穿衣有几件袈裟就够了。十方供养的还是要回报给十方。

弘法寺的钱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建寺安僧,这是弘法利生的需要。深圳弘法寺1985年始建,1992年建成开光迄今;此外,我已在广东、湖北、江西、山西、山东等地恢复或新建、接管十多座寺院。二是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迄今为止,我们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的钱至少也在六千万元以上。

寺庙的钱来自四面八方,我们只是将这些钱用在了应该用的地方,为众生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众生得了寺院慈善事业的照顾,改变了境遇,也意味着我们种了福田,报了众生恩;同时,也为国家分忧解难,报了国恩。

我经常告诫弟子: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慈善观。

你们问我佛教与慈善事业有什么渊源,凭我一个一百零一岁的小和尚的修行经历来看,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

一是佛教的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

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供养三宝、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体轮空”,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需。

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大致分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和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

四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众生均于我有恩,归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

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佛教认为人世充满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必要的物质生活,只是要人们不要执迷于物相、沉溺于物欲。

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着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

一个执迷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

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门。

六度,是大乘修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僧众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

位于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

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因缘果报的道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的修持下,转烦恼为菩提,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唯有奉行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和十善万行,自净其意,引人向善,乃至同修佛道,最终圆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佛化教育和佛文化更重要。除了财物的布施,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觉悟人生。

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救身更救心,悲智双运,福慧兼施,做好佛教清净圆融的慈善事业。

015 谈刺血写经之缘起

佛生西域,然佛陀大悲之法水,源远流长于东土。自汉迄今已有两千余年,佛法在华夏大地遍处开花,广泛而迅速传播开来。因历史缘由,虽几经狂风磨难,其却以真实之理,而永恒不灭。

所谓邪不敌正,佛教至今仍屹于世界宗教之林,莫不因其利人至深至重,以其大慈大悲净化人我,深入世间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给人们带来盎然生机。众生受益匪浅矣!

本人自1930年正月十五正式披剃落发出家,于同年四月初八受具。深心赞仰佛菩萨慈悲无我高尚精神,力求早日脱胎换骨,而往江苏省扬州高旻寺亲近来果和尚七年。此间受益之大,深铭肺腑。

1937年离高旻北上朝礼五台山后,住碧山寺,每日诵读《普贤行愿品》,“佛在因地,从此发心,精进不懈,无以能转,以不可说不可说河沙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财物”,但愿众生得离苦,而不为自己求安乐。由此激起我无限的切心,觉得自己是佛子,应学菩萨发大深心、大悲心,不使人生空悲叹。更痛感自己业障深重,生于末法时代,幸未失人身,又能耳闻目睹正法之伟大,顿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之心,如不好自珍惜,必将痛饮终生。

我感慨万分,因此毅然决然,萌芽精进供养之心,刺指舌之血,不惭形秽,书写了《楞严经》《地藏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和《文殊师利法王子经》等共十九卷,以此报答佛恩、众生恩,以及无始至今过去现在一切父母养育之恩,消除无始以来五逆十恶的罪孽。

在那风雨如磐、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书写的血经,几经沧桑,每每寻觅,终是渺茫。

1987年元旦,忽然由终南山来一僧人,要在光孝寺挂单。当时寺院刚恢复,住房紧缺,难以留单。

他对我说:“我是特为送一部经来。”

顷刻间,我好像感觉到什么似的,随即叫他将经打开。当时我真难以相信,这竟是我多年盼望而无下落的血经。

但这只是一部《普贤行愿品》,是民国二十六年在五台山广济茅蓬写的。虽说其他血经至今还无法问世,可这一部血经,也给我带来了无比的欣慰。

此经离我整整五十余年,今失而复得,实在是不可思议。为能了结我多年心愿,也感激其僧护法之功德,特以微薄酬金作为供养。据述他当年付出了代价,将仅存的《普贤行愿品》血经保护。由此可见,不仅是护法之人得力,更是佛法威力之功。

血经能回到我手里,实在是天大幸事。于今思起佛法之伟大,确是无与伦比。

今天,各位弟子和护法居士发大心,翻印广结佛缘,功德无量。故略叙此经之殊胜因缘之不可思议而为序!

1991年元旦于广州光孝寺丈室

016 娑婆世界八千返

我是临济宗四十四代,你现在是临济宗四十五代。

这个法卷,你好好回想一下,是佛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是多么来之不易。你们今天是继承佛陀事业的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人。不是随随便便的人就能接这个法,我这个传法,不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我是不传的。真正好的出家人,将来能用功办道的,能够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弘扬佛法者,我才传的。

我今天传法给你,那你就要把佛的这个担子好好挑起来。挑起什么?挑起弘法利生的担子,利益众生,摄受众生,教化众生,成就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这不但是你的事情,我们每一位出家人都应当要这样做。为什么?《梵网经》云:“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佛是已成佛,我们是未成之佛。

我们怎样才能成佛?

我们在因地中,在无量无边的劫中,都要利益众生,成就众生,教化众生。这是我们本来应当做的大事,我们如果不做这个大事,我们将来成佛,那就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众生来护卫我们,所以福德因地种。无量无边劫中,都要利益众生,教化众生,成就众生。

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佛来娑婆世界八千返。

八千返!为什么?

娑婆众生苦恼,佛不厌其烦来度我们苦恼众生。

那么,今天我们是佛的弟子,既是佛子,当行佛事。佛这么做,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这样,我们才不愧是一个佛子,才对得起佛。

我今天传法给你,不是只传给你一个人,现在全国各地的众多寺庙中,我已传了二百多人。这二百多人,我也都是这样讲的。因为你们是佛子,是续佛慧命的人,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自己,严格尊重自己是续佛慧命的人,不是一般的普普通通、随随便便的人。所以要注意,一切时、一切处,要严格要求自己。我哪怕是吃一口饭、拜一拜佛,都是很严格,很认真的。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要做好的榜样。我如果不做好的榜样,做坏的榜样,那就麻烦啦!为什么麻烦?我做好的榜样,大家都学我做好的榜样,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都成了好的榜样。如果我做出不好的榜样,那一代一代传下去,那就一代一代地坏下去,坏得没影了。

所以,你想一想,我本人一切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敢随随便便,就是为了做好样子,大家也学到好样子。我要求你们也要做好样子,那我们的佛法就兴盛起来了。如果我们佛门弟子不能自己做好样子,随随便便,你也随随便便,他也随随便便,佛法就越来越糟糕。

所以,我希望你一切时、一切处,认真严格,好好要求自己,一定要把自己管好,真正像一个出家人,做弘法利生的好榜样。大家看到你这个好榜样,都学好榜样,那我们的佛法就兴盛起来了。我对每一个接法的人都是这样讲,都要认真负责。我希望一代一代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还要认真地要求他人,这样,佛法才会振兴,众生才有希望。

这些话虽然很简单,但做起来很不容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你可能做得比我更好,那就更好,我更欢喜。希望你以后广传佛法,一定要传下去,做一个真正用功办道、真正修佛法的人,且能够绍隆佛种、续佛慧命。法不能随便传,如果你也随便传,他也随便传,那就没有用了,那就不是佛的正法。所以,我希望你今后要严格传下去,而且不能不传,如果不传,佛法就断灭了,一定要传下去。我也希望接受你传法的人,能够继续传下去。今天讲的,希望你认真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发心,要发心,发大心,发大菩提心。

本焕长老2004年在弘法寺的传法开示)

017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

佛教已经创立二千五百多年,在中国也流传了二千年的时光。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国流传,得到各国人民的护持,我以为这与释迦牟尼佛创立的佛教思想理论有着重要的关系。

佛教是一个讲和平的宗教,它不要人们去相互争斗,反对战争,要人们熄灭自己的欲望,与他人友好相处。

佛教是一个讲平等的宗教,释迦牟尼佛创教时就接纳了各种不同种姓的人入教,并且强调人无高下,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众生虽有出生家庭背景的不同,但根基都是一样的,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在奉持佛陀的道路上,按照佛祖和历代祖师开示,尽心奉持,就能够成佛,取得解脱。

佛教是最关心人的宗教,佛教要人重视人身难得,佛弟子视众生如自己,要人去善待一切有情,认真对待每个生命,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广度众生。

佛教是讲善的宗教,主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利众生、有利国家、有利佛教就是善,众生要开发自己的善心,转化自己的恶念,慈悲为怀,广事利他,从事善行,人类社会就能变得更加美好。

佛教是最注重现实的宗教,《华严经》中说:“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与世间是不二一体的。佛祖释迦牟尼是在人间成佛,历代祖师也是在人间成佛。佛教提倡佛在人间,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就是要我们在人间成佛,完成佛教救倒悬于世的任务。

总之,佛教能够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福祉,能够给天下带来太平。只要我们尊奉佛祖和祖师的教导,努力修持佛教,护持佛法,未来的世界就会充满希望!

这次大会提出的口号是“和谐社会,从心开始”。我认为这个口号提得很好,抓住了佛教的理论特点,充分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反映了世界佛教和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方向。

佛教讲心性,成佛作祖,关键是心的认识与心的修行。万法唯识,境随心转,只有在心上下功夫,才能改变自己,才能改变他人。

祖师大德要人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平常心,就能自由把握人生,摆脱生死羁绊。众生要开发自己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能转染成净,获得正觉。如果人人有了一颗平常心,整个世界就不再相互争斗,天下就会变得真正太平。如果人人都有了一颗菩提心,整个人类的道德境界就提升了一大步,天下人人皆为君子。和谐社会何愁不到来?!

佛教是发展的宗教,随顺世间是佛教的显著品格。在二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契理契机就是佛教发展的一个成功经验。历代祖师正是将这一永恒的规律融入世间,使佛教胜利地迈进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佛教的发展历史无不印证了这一道理。没有发展,就没有佛教的今天,今后的佛教仍然要坚持走契理契机的道路,在未来的发展中树立自己的威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

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中国的大国地位在世界上奠定,也给中国佛教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为未来的佛教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作为一个历经百年的老人,我在佛门里面已经度过八十个年头,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今昔对比,让我感到现在的中国政府领导人非常平民化,虽然日理万机,但仍然经常深入社会基层,关心民众的疾苦,礼贤下士,体恤民情,拉近了与民众的感情,增强了相互的了解,体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风范。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佛教论坛的召开是全球化影响下必然的结果,更是这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形势下取得的巨大成果。它为中国佛教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这是中国佛教界的光荣,也是世界佛教历史的转折。

中国佛教界的进步,离不开国家政府的领导,特别是中国国家宗教局对中国佛教的事业一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国家宗教局的领导具有远见卓识,叶小文局长提倡创新思维,积极支持中国佛教界举办有影响的世界性活动。这些年来,中国佛教界在国家宗教局,特别是叶小文局长的领导下,已经举行了多次具有世界影响性的活动。去年(2005年),我到海南三亚参加筹备世界佛教论坛圆桌会议,倡议召开世界佛教论坛,没有想到仅隔一年,这一愿望就已实现,真是了不起!所以,我对这一届的宗教局领导怀有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几十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佛教界只有团结才有美好的未来。民国期间,佛教界派系众多,互相之间争斗不已,佛教就一直没有和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汉语系、藏语系和云南上座部三大语系佛教界团结在一起,佛教就有了新的和谐气象。正是佛教界的团结,才有了我们今天盛世聚会。所以,整个世界需要和谐,中国佛教界需要和谐,整个佛教需要和谐。和谐的佛教仍然依靠的是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进步,团结才有佛教界的今天,团结才有未来美好的佛教界。我们佛教界不仅要团结起来,还要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与各国人民和佛教徒一起共同创造未来美好的华藏世界!

中国有句古话“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年我已经将进入一百岁。但是,我还有机会参加这次世界佛教徒的盛会,心里生出许多感触,深深赞叹佛教的伟大和因缘的殊胜。为中国佛教能有今天的黄金时代和美好的未来,由衷地感到高兴!

现在我已老矣,未来的佛教发展更多地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但我愿意在有生之年,与世界各国的佛教人士进一步交流,与中国佛教界人士团结一起,为佛教的美好明天贡献出自己最后的力量!

(本焕长老2006年4月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