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自性,本来清净,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001 我们今天如何用功?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座上的几位大居士,要我来给大家讲几句话,但是我不会讲话,那么就把这几十年来我个人修行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拿来跟大家聊一聊吧。
我本人是搞禅宗的,出家以后,就到高旻寺亲近来果老和尚。
来果老和尚和虚云老和尚一样,都是近代禅宗的大宗师,都是已经明心见性了的。来果老和尚是在金山开悟的,虚云老和尚是在高旻寺开悟的。我出家以后,有幸先后亲近了这两位大善知识。所以,自己虽然没有什么修持,但也勉强觉得几十年的光阴没有白过。
今天各位让我来讲禅宗,那么我就先讲一讲禅宗的渊源。
大家一定都知道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典故,“以心印心,心心相印”。
这就是禅宗这一顿超法门的起源。
在印度,从迦叶尊者开始,禅宗一直流传了二十八代。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的时候,他千里迢迢到中国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法给二祖慧可,慧可传法给三祖僧璨,僧璨传给四祖道信,之后是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我也是这个宗门下的,临济宗传到我这里,已经是第四十四代了。
什么叫作“禅”呢?
禅,就是梵语“禅那”,翻译成汉语就是“静虑”,就是我们思想清净地去来回思虑。又翻成“思维修”,我们可以在这个思想上去来回思维,去修它。
禅宗这一法,现在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在这门下,依此用功办道而开悟的人是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了。
在过去的唐朝、宋朝、明朝,开悟者多,甚至于清朝还有少数开悟的,像虚云老和尚和来果老和尚都是属于清朝的。这以后,还没有听说过有开悟的。
是不是没有开悟的呢?
开悟也有大小之分。如我宗门下,大悟十八,小悟无数。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
我们对于一桩事物不明了,最终明白了,这就是一种“悟”,这是“小悟”;“大悟”是彻底明心见性。二者是完全不同的。
宗门下这一法,最重要的就是要“起疑情”。
什么叫“疑情”呢?
它是指我们对一桩事情不明了,不明了这桩事情究竟是什么东西,体现在禅宗这一法门里面,就是禅宗历史上诸多的公案。
过去祖师也讲:“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我未生以前,究竟哪一个是我的本来面目呢?自己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
这就是一个疑情。
也有祖师提“狗子无佛性”。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无佛性呢?
大家就可以从这里入手,去参究它。
这就是从那个你不明白的地方去起疑情。
明万历年以后,念佛的人就多了。
念佛的人多了,就提出一个“念佛是谁”的疑情。
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念佛,那么,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呢?
在高旻寺,来果老和尚就提倡“念佛是谁”这个疑情,就是教你在“念佛是谁”这四个字上面来回地、反复地参……
禅宗中还有“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疑情。
总而言之,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成就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
不论用哪一法门,都是为了降伏其心。
降伏什么心呢?就是降伏我们尘劳、烦恼、无明、贡高、嫉妒、人我、是非……这一切一切的心。
为什么要降伏这些心呢?
因为这些心都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在六道轮回中滚来滚去,都是因这些而起。
有这些心,才有这些轮回;没有这些心,就没有这些轮回了。
本来我们的自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为什么今天还有这一切一切的东西呢?这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过去古人也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虽然“性相近”,但习气却远得很!
本来我们自性的心是很清净的,但因为有了这些习气的污染,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来死去、死去生来,才有六道轮回。
我们今天学佛用功,就是为了消除一切心,消除一切尘劳、烦恼。
这些东西怎么去消除呢?
我们并不是要把这些东西都甩掉——这些东西都是无相的,既无相,怎么甩掉?
我们的罪业也是无相的。因为普贤菩萨讲,我们从无始到今天,由身、口、意所造的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有相时,虚空都不能容受。
既然这些罪业无相,那么我们怎么去消除它?
我们并不是拿一个什么思想去消除它,也不是拿一个什么东西去消除它,而是要拿我们这颗心去消除它。
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颗心、一个念。
既是一颗心、一个念,为什么你这里在用功,那里还在打妄想呢?是不是有两颗心、两个念呢?
不可能。如果我们有两颗心、两个念,那么我们将来就成两个佛了。我们在用功的人,只有一颗心、一个念。
我们修行人在用功时,知道有了妄想,那正说明你在用功。如果你没有用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
为什么?
我们活了几十年,一天到晚都在妄想里头。我们的生死及与其相关的一切,都是由妄想造成的。不去用功,就不会察觉这种状态,因而也就不知道什么叫妄想,什么叫用功。如果你今天能够知道自己有了妄想,那就证明你的思想还在用功。
这个功夫是高旻寺的来果老和尚教的。他教我们要起疑情,也就是要我们问“念佛是谁”,要在不明白处——“谁”字这个地方去参究。
有些人不明白,不明白这个地方——谁;再问它一句,到底是谁——反复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谁”字上来回地参下去。你能够在这个地方一直参下去,那么,这个疑情就不仅仅是一个不明白,而是很有滋味的了。
当我们真正有了一个疑情时,就会明白,这个疑情的力量是大的。就像我们吃东西,越吃越高兴。而我们的功夫要在不明白这个地方、这个疑情上来回地去追究。
所以,我们只要把疑情提起来,功夫就得现前。
好了,你就在这个疑情上绕来绕去地参究,看看到底是谁,就在这个“谁”字上去用功夫。
当我们粗粗地用功时,还是有妄想的,这个妄想很厉害,按我们宗门下的说法,叫“一人与万人敌”。
什么叫“一人”呢?“一人”就是我们参话头的这个念头。
“万人”呢?就是我们的这些妄想。
这些妄想很多、很厉害,你不打,它们自己也会打。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它在这几十年间已经熟透了。而我们的功夫,却用得很少。
譬如你现在三十岁,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有没有用三十年的功夫啊?没有。
但你要知道,在这三十年的时间里,你打了三十年的妄想,妄想已熟得不得了。
妄想既已熟得不得了,它就成为了“细念”;而我们用功的这个念头,是个“粗念”。
粗念在上边,细念在下边,所以我们参“念佛是谁”,一会儿就不知念头跑哪儿去了。
“念佛是谁”,它还要翻起来,这个“翻”,我们用功的人叫“翻业识”。
翻业识是不是把它去掉呢?
不能去,不要去。
不要去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好比搬石头压草——你看到地上草很多,去搬一块石头把草压下去。那块石头面上没有草,但你把石头搬起来以后,那些草还是一样存在的。
所以,我们用功的人要“斩草除根”,这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能斩草除根,而是搬块石头来压上,那是没有用的。
这点希望各位注意,不要专门、有意地去压妄想。但是,不压,用功时妄想又很多,怎么办?那就你搞你的,它搞它的。
为什么这个“它”这么厉害呢?
我不是讲了嘛,它已经熟透了。
你这个“家”,你这个身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它造成的。它已霸占你的“家”——你的身体那么久,现在你从外头领进一个生人,要把它赶走,真是不容易。它肯定要跟你拼命,还要跟你打。
所以,我们用功的人,只能你搞你的,它搞它的。
我经常打这样一个譬喻:
好比妄想是十分,你用一分的功夫,妄想便剩九分;用两分的功夫,妄想便剩八分;用三分的功夫,妄想剩七分;你用功越多,妄想剩的便越少。
而我们之所以不能达到没有妄想的程度,是因为我们的功夫不够深,思想不能统一。如果你的功夫深,那么有了功夫就没有妄想,有了妄想就没有功夫,那就“时时相通”了。
一方面,我们用功的时间还是太少;另一方面,我们用功的念头还是一个粗念,而打妄想的念头是细念,因为它已熟透了。如果我们用功的念头最后成了像打妄想这样细的念头,就好了,那就是不参自参、不念自念、不疑自疑了。
我们现在是不是能做到这样呢?
做不到,所以只好由它去。它要进来,就不管它。
你的功夫越来越深、越来越牢,妄想自然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参话头也好,念佛也好,念经咒也好,都要好好用功。所谓“打得念头死,法身方能活”,念头打不死,法身是不能活的。我们要想把妄想铲除掉,就要好好用功。要从根本上彻底地把它铲除,这才是真用功。
很多用功的人,都是在静坐上面用功,一旦动起来就没有功夫,甚至在定中的时候,这个功夫还没有把握。
什么叫“把握”呢?
刚才我提到的“念佛是谁”,这个“不明白”不是完全的功夫,是要在这个“不明白”的地方起疑情。
为什么要起疑情呢?古人讲:“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就不悟。”我们有了疑情才能悟。
为什么有了疑情才能悟呢?因为这个疑情,它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疑成一团、打成一片,什么妄想也没有;真正地功夫得力,可以忘身心、忘世界,一切都能忘。
这种功夫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当然,过去很多祖师都是一闻就开悟。
那是在什么时候?
那是在唐朝到清朝,那个时候的人善根深厚。
可是越到后来,众生的业障越深重,善根福德越薄。
要知道,那些用功用得好、一闻就开悟的人,已经走了很长的路。
比方我们去广州或香港,这一千里路,我们是坐飞机,坐火车,搭汽车,还是步行?当然是坐飞机最快了,是不是啊?火车要慢一点,汽车更慢一点,步行是最慢的了。
但是不管快慢,总是要走;几时不走,几时不能到。所以,佛教最主要的不是讲,讲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最主要的是要行。我们一定要行才能到家,不行不能到家。
我们用功的人,首先要从静中对于自己的功夫有把握。怎么叫“有把握”呢?你一坐下来,把功夫一提,功夫就现前,疑情就现前。
但实际情况是,这个疑情有时现前,有时不现前;有时提起时间不长,马上又没有了。所以我们用功的人,最主要的是要有惭愧心。
古人讲,用功的人要“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有痛切的感受,用一颗真切的心来修行。所以,古人在求法、用功时,那种思想可不是随便的。
比如说慧可二祖,本来他在出家以后专门打坐、坐禅,后来他的师父叫他去亲近达摩祖师。
当时达摩祖师在洞里面壁,是不理睬人的。
慧可就到他那里去亲近他、求他说法。
达摩祖师不理睬他,一天不理睬他,两天也不理睬他。
最后,达摩祖师说:“轻心慢心,焉能闻法?”
慧可站在外面,当时天在下雪,冷得不得了,他心想:祖师说我有轻心慢心,不能闻法。
那时的出家人,随身背一个袋子,里面装一把戒刀,他就取出刀,把左臂割下来,献给达摩祖师,祖师还是不理睬他。
慧可又冷又饿,雪下得更大了,而且他的胳膊还在淌血,红雪齐腰。
他很难受,就说:“师父,请您替我安心吧。”
达摩祖师说:“好,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
慧可就来回地找他的心,找了半天找不到,他说:“觅心了不可得。”
于是,达摩祖师就讲:“好了,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就开悟了。
过去这些祖师只一句话就开悟了,为什么呢?
你想一想,现在的人,哪个能照他这个样子去求法呢?有没有站在雪地里去求法?有没有把胳膊割下来去求法的呢?
古人志向大,善根深厚,求法心切。
因为这个样子,所以可以马上“觅心了不可得”,找那颗心,找来找去找不到,祖师一点拨,就开悟了。
我们现在找自己的那颗心,也是找来找去找不到,是不是开悟了?显然不是的。
所以,我们用功的人要发大道心,要发惭愧心,要发生死恳切心。如果没有发这些心,要想把功夫用好,很不容易。
这桩事情,从无量劫以来直到今天,都是向外驰求,我们今天却转过来找自己。既是找自己,如果不能发一个惭愧心,不能有一个大的生死恳切心,要想把疑情提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要想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是很难的。
所以,我要讲讲古人的这种生死心、恳切心,这是大毅力。
我们都是佛菩萨的弟子,我们要向佛菩萨学习,好好用功办道。
但是谁能开悟呢?
人人都可以开悟。
为什么人人都可以开悟昵?
因为我们大家都是未来的佛。
未来成佛的迟早,要看我们用功的迟早,看我们福德智慧的程度,看我们培福修慧、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的程度。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我们能照着做,将来一定会成佛,会了生脱死。
那么,既然人人都能开悟,为什么现在没见到几个人开悟呢?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放不下。
大家想一想,既然放不下,也就提不起;能够放得下,才能提得起。所以,放不下这件事情,是我们用功办道、了生脱死的一个大障碍。
那么,放不下的是什么呢?
放不下一个“我”。
样样都是“我”,“我”的家庭,“我”的妻子、儿女,都是“我”的。什么都是“我”的——为了你,也是为了“我”;为家庭、妻子、儿女,全部都是为了“我”。
从无始劫到今天,我们大家都死死抱着这个“我”,放不下这个“我”!
大家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个“我”,人世间不也很快乐吗?我们不也早就了生脱死了吗?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过去有一个老太婆,她是个佛教徒。她很想用功,也想请寺里的方丈开示她。但在过去,方丈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见的,要先禀告客堂,客堂禀告到方丈室那里,方丈还有一个侍者,侍者再去报告方丈,方丈同意才能见,不同意不能见。
这个老太婆一心一意要请方丈开示她,于是客堂就转告侍者,侍者又禀告方丈:有个老太婆请和尚开示。
那个方丈说:“随它去!”
“随它去”就是不理睬她。
这个老太婆听了方丈说“随它去”,她就一天到晚“随它去”!什么都“随它去”!她的孙子掉到水里去了,人家跟她讲,她也“随它去”。
她没有这个“我”了,如果她有这个“我”,她就会赶快去救孙子,是不是?!
她没有这个“我”了,她连孙子都不要了,她也“随它去”了。
又有一次,她的家着火了,房子烧了,人家跟她讲:“不得了了,你家里房子着火了!”嘿,她也“随它去”。
她连家也不要了,孙子也不要了,为什么?她没有一个“我”。她如果有个“我”,还不是赶快去救孙子,赶快去救这个家了吗?
就这样,她开悟了。
大家想一想,我们用功有什么期待?
没有什么期待,只不过是放不下一个“我”,如果能真真实实放下一个“我”,那么用起功来还是很快的。
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我障若除,有什么不快呢?
真正用功的人,首先要在静中有把握,然后还要在动中有把握。但是,这种用功是怎么个用法呢?
高旻寺的来果老和尚讲:“我们吃饭,要吃在功夫上;屙屎,要屙在功夫上;走一步路,要走在功夫上……要处处不离功夫。如果心心都是功夫,念念都是功夫,那个功夫有什么用不好?!”
希望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念念都在功夫上?
恐怕很不容易。
原因是什么?
念头跑到哪里去了?跑了很远你自己还不知道。
所以,禅宗用功的人就讲:“不怕念起,但怕觉迟。”我们的念头起,那没关系,它起就让它起,但我们要“念起即觉”,念头一起来要“即觉”。
这个念头一起来,或是功夫的念头,或是其他的念头,一起来,马上去觉照,马上把功夫提起来。
我们用功的人,光静中用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动中用功。要在动中一切处有功夫,才算有一点功夫。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是不够,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
过去有一个禅师,他去请开示。问他静中有没有功夫,他说“有功夫”;问他动中有没有功夫,他说“有功夫”;问他睡梦中有没有功夫,他说“没有功夫”。
没有功夫怎么办呢?他就一天到晚睡觉,专门睡着来用功。一睡睡了三年,有一天枕头掉到地上,顿时,他开悟了。
所以,我们光在静中有功夫是不行的,还要在动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还不行,还要在睡梦中有功夫。
为什么要这样子呢?我们念佛要念得“打成一片”,参禅要参得“疑成一团”。
怎么叫“一团”呢?就是这个里面没有其他的东西,没有第二念的东西,就只有用功的功夫,就是这一念的功夫。
所以,我们念佛,念前也是佛,念后也是佛,念念都是佛。但是,念佛,光在静中念还不够,还要在动中念佛,还要在睡梦中也念佛。
即使这三点都做到了,也还是不够。为什么?
大家想一想,一天有二十四个钟头,要二十四个钟头都是佛,那才叫“打成一片”。
参禅的人呢?古人讲要“疑成一团”。静中有功夫,动中有功夫,睡梦中还有功夫,这才叫“疑成一团”。
到那个时候,桶底脱落,就开悟了!
所以,要想功夫用好,第一要放得下。放不下,你的功夫就用不好。第二,想用好,就要静中用功,动中也要好好用功。动中要把握功夫还是很不容易的。
我在高旻寺时,来果老和尚讲:“我们走路的时候,要踩在功夫上,如果没有功夫,那么这一步路就不要走了。”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真正地时时用功,你的眼睛哪里还会东张西望、东翻西翻?不会的。真正时时地把握自己的念头,念念都在功夫上,恐怕自己的眼睛都不敢翻了,是不是啊?
大家好好想一下,究竟怎么才算有功夫?我们的功夫在,会怎么样?不在,又会怎么样?
再一方面,把那个功夫提起来,有没有疑情?
疑情的力量很大,真正的疑情在,可以忘身心、忘世界。
比如虚云老和尚,他在终南山住山的时候,煮什么东西就吃什么。有一次煮马铃薯,煮起来之后,他去打坐。这一坐就坐得定下去了。
这一定就定了好多天,他自己还不知道,旁边的人好几天没有见他,过去一看,他还在那里打坐,就把引磬一敲,替他开静。
开静以后,他说:“吃饭啦!吃饭啦!”
把锅打开一看,里面的东西都长毛了。
计算一下,他入定已六七天了。
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一定下去就很长时间。
再讲个例子,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在路上看到一个坟堆。旁边的地方都有雪,只有那个坟堆上没有雪。玄奘法师找到当地的人,叫他们把那个坟堆挖开。挖开一看,里面坐着个出家人。玄奘法师就替他开静,开静之后,那个出家人就问:“迦叶佛出世了没有?迦叶佛出世了没有?”
原来他已定了几千年了。所以,古人讲:“定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说到疑情,如果起不起疑情来,光一个“念佛是谁”的句子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光念这个句子,跟念“阿弥陀佛”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如果念“念佛是谁”,还不如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还能得到阿弥陀佛的愿力,用他的四十八愿来摄受你、加持你,到了时候,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你参禅,那么你要明白:参禅是叫你参,不是叫你念。
这是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喻:锁起来的门,只有找到钥匙,才能打开。
我们参禅就如同找钥匙,翻来覆去地去找“念佛的是谁”,或是找“讲话的是谁”。
我们天天讲话,讲话的是谁?
大家能答吗?不能答。
不能答的原因是没找到怎么答。
真正找到了,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那时你就会答了。
但是这个“答”,不是一般的答,不是随随便便的答,也不能随随便便地答。未证言证,未断言断,这是犯大妄语的,不许可的。
我们如果能够真真实实地到了那个地方,它自自然然会示现的,自己会找到自己。
不管开悟不开悟,大家真真实实地参禅,一心一意地用功,必定是有好处的。
为什么?
参禅就好比往家走,你今天也走,明天也走,一天到晚不停地走,总有一天会到家的。像过去那些一听闻就开悟的祖师,那是因为他原本已经快走到家了,或只差很少一点儿,一转过身来,再走一步就到了家了。
所以我们现在,不论自己是已经走了十里、二十里,还是一百里,都要打起精神来,努力前行。
参禅这一法是祖师留下来的,过去有很多人开悟,得到这一法的利益。我们能够依着这一法去走,是一定不错的,或早或晚,我们大家都能到家。
用功时有一点要记住,即切切不能有执着。宗门下是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都要斩得干干净净的,什么也不可得,哪怕有一丝一毫的挂念也不行。
如果贪恋一个什么东西,这也就是个生死。过去古人讲:“去年穷,不算穷,还有卓锥之地;今年穷,穷到底,卓锥之地也无。”卓锥之地,就是过去老太婆纳鞋底用的锥子那么大的地方。我们参禅的人,用功就要用到这个地方,才是真实到家。
(根据本焕长老1995年在台湾灵泉寺的开示整理)
002 看见本来面目
(一)
从今天开始打精进禅七。
精进禅七又叫“生死七”,要在这七天当中克期取证。能开悟,就生;不能开悟,就死。所以叫“生死七”。
在这七天当中,我希望大家要精进,要坚持把这个“生死七”打下去。
大家都想一想,我们今生能够得到人身,又能够听闻到佛法,又能够出家,今天又有机缘在这里参加打七,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用功,珍惜这次难得的因缘。
我们离开父母,一切都不要了,出了家当和尚,为了什么?为了了生脱死,为了成佛作祖。这了生脱死、成佛作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就可以混过去的。大家一定要精进。只有精进,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那么怎样才算精进呢?
在禅堂里,大家跑了坐,坐了跑,整天不歇气,这个就叫精进吗?精进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要体现在思想上。不仅身体要精进,还要在思想上精进。思想上不精进,跑死了,坐断了腿,也没有用。最主要的是要在思想上精进。思想上的精进才是真精进。若老打妄想,跑了坐,坐了跑,则算不上精进。
为什么?
因为你这个生命一口气上不来就没有了,若思想做不得主,光身体精进有什么用?
所以,大家一定要在思想上精进。
我希望,今天参加这个精进禅七的各位都立一个大志愿。什么志愿呢?就是从今天晚上开始,在这七天当中,大家一定要把自己的本来面目找到。
大家用功时,要有这个决心、这个意愿。没有这个决心、这个意愿,要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要发愿,发了愿才能真正地在思想上精进。
在这七天当中,不但要在坐着的时候好好用功,行、住、卧的时候也要用功;不但要在禅堂里好好用功,上厕所、睡觉、吃饭时都要好好用功。
如果只在禅七打坐时用一下功,走出了禅堂,思想放松了,妄想连天,尽打闲岔,这样是不行的。
所以,希望大家从当下这一个时刻开始,立下一个大志向,下一个大决心,一定要在这七天当中好好用功,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好好用功!参!
(二)
我昨天讲了,现在是禅堂克期取证的时间。
要在这七天取证,最主要的就是要发道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心,什么也办不成。
我们大家选择了出家,为了什么?并不是说没有饭吃才出家,并不是说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才出家。既是出了家,就应当有一个大的志向,有一个大的决心,这样,你才能好好地用功办道。出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明心见性,为了了生脱死,为了成佛作祖。
但是,明心见性、了生脱死、成佛作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原因是什么?
因为现在是末法时代。佛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的根基好,只要佛一呼,善来比丘立即须发自落,袈裟着身。要知道,佛的正法时期已经过去了,像法时期也过去了,现在正处于末法时期。我们众生的业障也重,根基也浅,善根也薄,所以才称为“末法”。
佛在世时,众生的善根深厚,所以,修行自然很容易开悟。在唐代,也有很多开悟的祖师,他们修行很精进,往往因为一句话就开悟了。为什么我们现在修来修去还不能开悟?这不能怪别的,只怪我们自己的业障太深重,善根太微薄。
但是,虽然是这个样子,我们今天还能够得到人身,还能够听闻到佛法,还能够出家修行,这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么不容易的事,我们已经得到了,所以,我们要珍惜人身。
怎么珍惜呢?
我希望大家一定要立大的志向,一定要发大的道心,一定要精进办道。古人讲,要想了生脱死,用功办道时,思想上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丧考妣”。如果没有这样的紧迫感,没有这样的坚决心,要想把功夫用好,谈何容易啊!
我听说台湾有很多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出家,我很高兴,因为这些大学生能够出家:一方面说明他们有善根;另一方面,他们的文化水平等各方面的素质都具足,只要好好发道心,好好用功办道,好好学习佛法,将来就是很好的佛门人才。
佛教现在正缺少人才,这些人将来会成为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教化众生的法门龙象。但是,这些大学生、高才生出家了之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我希望他们还要继续发大的道心,精进办道。有了高的文化水平和学历,并不意味着什么都好,什么都具足,还需要发心修行,所以,大家要谦虚,要努力,把功夫用好。
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是一个太子,他家里什么都有;出家后,他父亲送几车好吃的、好穿的给他,他都不要,还要坚持苦行,每天吃一麻一麦。
大家想一想,一个太子,如果他不出家,可以王位天下;他以太子的大福德来出家,有没有因此而要好好地享受享受、要好好地骄傲骄傲呢?没有。不但没有骄傲,他反而还要到深山中去苦行几年,一麻一麦,坐在那个地方,芦苇穿膝。
我们大家都是佛的弟子,是不是应当向佛学习呢?
我想应当。
真正有一点道心的,真正想了生脱死的,真正想超凡入圣的,真正想明心见性的,毫无疑问,应当发大的道心,应当向佛学习。
大家看过《法华经》,里面讲佛本来已经成佛无量阿僧祗劫,但是为了度众生,他还要化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八千返,还要精进修行,用功办道,其目的就是想给我们众生做一个好的榜样,以激励我们发道心。
所以,我希望,不管是大学生也好,博士生也好,既来到佛门,就要好好修行,不要摆架子、自高自大,要好好发道心。
出家是为了将来了生脱死、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带着这种心出家,自然不会贡高我慢。如果出家之后还要摆架子,贡高我慢,我觉得太不应当了。
所以,希望各位,不管是高才生也好,低才生也好,都要发道心。没有道心,什么也做不成。
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个太子,有大智慧、大福德,他还要发道心,精进修行,我们的福德、智慧与佛相比,差得很远,所以更应当发心精进。
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用功。
另外,佛法不分高低,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厚此薄彼之分。只要能发心出家,只要能用心办道,任何人都有开悟、解脱的可能。
所以,不要认为出了家就高人一等,那是错误的。
没有哪个人高人一等,佛法是平等的。
高人一等,不是你自己来高的,自己高是高不成的,人家来尊重你、恭敬你、抬高你,那才是高的。
修行人不能自高自大、骄傲自满,若心存贡高我慢,那干脆就不要出家。
为什么呢?
常言道:“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出家修行,用功办道,就是要把这些贡高我慢,这些坏思想、坏习气统统去掉。这些不去掉,你想要在佛法中讨个受用,是不可能的。
所以,希望大家在这样一个精进禅七中,要用功办道。要用功办道,首先就是要发道心。发道心是要你自己发,不是我要你发;得到的好处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谁也不能代替你。
好,大家去好好用功!
(三)
昨天讲大家要发道心。
发道心干什么呢?就是要把功夫用好。
不发道心,功夫是用不好的。
现在我们坐在禅堂里参禅打坐,一定要放得下。
放得下,功夫才能提得起来;放不下,功夫也就提不起来。
为什么这样讲呢?要知道,我们一个人,不说从无量劫到今天,就拿我们今生这几十年时间来说,各种人我是非、贡高我慢、无明烦恼、家庭矛盾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会钻到我们的脑子里,挤得满满的。
既然装得满满的,要再装什么就装不进去了。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挤得满满的,闹哄哄的,静不下来,又怎么能够用功办道呢?
所以,在禅堂里,要想把功夫提起来,首先就要放下一切。
关于参禅的功夫,各位在这个地方打了多年的“七”,大和尚给你们讲了很多。今天,我再来重复讲一讲。讲什么呢?
大家知道,禅宗强调一个“疑”字,就是起“疑情”。“疑”字从哪儿提起呢?
从一个“不明白”上提起:不明白自己的本性,不明白讲话的是谁,不明白念佛的是谁,不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明白我是谁……
关于起疑情,祖师们留下了很多的公案。公案虽然很多,但究竟只有一个,就是“不明白”。
这个“不明白”不是简单的“不明白一句话”。
当你在这个不明白上认真地疑起来,来回地参究,它就是止,就是观,它是直指心性的。
所以,疑情起来之后,它是很有力量、很有滋味的。它可以不疑而自疑,不参而自参。你越参越想参,越参越高兴。
“不明白一句话”还不算功夫,要真正持久地在这个“不明白”上起疑情,那才是功夫。
各位参禅参了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真正地在“念佛是谁”这一个“不明白”上起了疑情呢?
修禅的,就要在“念佛是谁”这句话上起疑情,来回参究,直到疑成一团,突然来一个桶底脱落。
禅堂的“禅”字,又名“静虑”,又名“思维修”,总之一句话,就是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大家在参禅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要起疑情。要起疑情,首先就得发道心。
参禅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丧考妣”,这样疑情才发得起来。
如果你思想上没有一点惭愧心,没有一点警觉心,松松散散,摇摇晃晃,这个疑情是很难发起来的。
所以,你们要想真正地把功夫用好,一定要发道心,一定要起疑情。有了疑情之后,并非就万事大吉了,还要保任,要使疑情打成一片。
疑情真正用得好,这支香提起来有,那支香提起来还有,静的时候有,动的时候也有,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有。
能够这样地把握疑情,开悟就有希望了。
古人讲:“行亦禅,坐亦禅,行住坐卧体安然。”如果你们行也不会,坐也不会,那就什么也安不上了。
所以,我们用功夫,要把疑情打成一片,在一切时、一切处,都用功夫。走一步路,都要走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一步路也不要走;吃饭要吃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一口饭也不要吃;睡觉也要睡在功夫上,没有功夫,这个觉也不要睡。
所以,大家要能够静如是,还要动如是才好;能够动静如是,还要睡梦中如是才好。如果光是静中有功夫,一旦动了就没有功夫,那还不能算真有功夫。
古人讲,我们在静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动中只有一分的功夫;在动中有十分的功夫,在睡觉中只有一分的功夫;在睡觉中有十分的功夫,在八苦交煎的命终时,只有一分的功夫。想一想,用功夫有多难?!
实际上,问题的症结还在于我们自己有没有真心地去用功。如果真真切切地一切都放得下,什么功夫都能用得好。如果你放不下,不但功夫用不好,恐怕到头来还逃不脱阎王老子。
所以,用功最关键在于能不能放下。
这里我讲一个公案: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弟子拿着鲜花来供养他。
佛叫他把花放下,他就把花放下了;佛又叫他把身放下,他却不知道怎么放;佛再叫他把心放下,他一下子就开悟了。
想一想,佛若不叫他放心,他怎么会开悟呢?
因此,我们要想把功夫用好,一定要放下,不但要放下我们这个色身,还要放下心。我们的身心都一齐放下,功夫才能用得好,那时我们才能逃脱阎王老子。
如果放不下,不但功夫用不成、开悟不了,连阎王老子那里也逃不掉。
我还要讲个公案:
过去有个叫金碧峰的祖师,他功夫用得很好。
阎王老子派小鬼来捉拿他,那小鬼到处找,找来找去找不到,就找到他的弟子问:“你师父跑到哪儿去了?”
那弟子就说:“你要找他,只要把他最喜爱的那只金钵敲几下,就找到他了。”
小鬼听了以后,就把金碧峰的金钵敲了几下,金碧峰祖师果然出现了。于是,小鬼就把他捉住了。
金碧峰祖师就问:“为什么要抓我?”
小鬼回答说:“阎王老子要你去。”
金碧峰祖师就说:“请个假好不好?七天以后我再去,我说话算数。”
小鬼再三不同意,他就再三请求,最后小鬼说:“好了,就给你七天。”
小鬼走后,金碧峰祖师就想:原来阎王爷能抓到我,就是因为我放不下这个金钵,现在我就把它砸掉。
之后,他就打一坐,入定了。小鬼再来找,哪儿都找不到,又去找金钵,金钵也没有了。
这时,小鬼听到金碧峰祖师在虚空中说:“小鬼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大家想一想,虚空无相,怎能锁得住?
小鬼跑回去跟阎王老子讲。阎王老子听了很高兴,说:“恭喜他,恭喜他。”
大家想一想,过去的祖师,一个金钵放不下,就被小鬼抓去了;我们今天的凡夫,不知要比祖师们执着多少倍,我们是不是能放得下呢?我们要不要向祖师们学习呢?
我们现在还没有达到祖师那种无形无相的境界。
为什么?放不下啊!
放不下,哪能把功夫用得好呢?
所以,我希望各位,要想找到自己,一定要放下,无论是财色名利,还是色身心念,统统都要放下。
好!大家都用功去!
(四)
时间很快,今天是禅七的第四天了。
在这四天当中,禅堂里的各种规矩,大家都掌握得差不多了,个别的地方还有些不如法。
这说明大家都在用心去做。
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精进七,生死七。
开悟则生,不开悟则死。
所以,大家要留神点、注意点,一切时、一切处都要精进。
这几天我的讲话是有针对性的,目的是想使大家的精进心、勇猛心发起来。
昨天我讲了,用功的时候要放得下,放不下,功夫就提不起。
今天我就讲一讲如何用功,如何对待妄念。
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用功?
我们的心很散乱,想东想西,像跑马灯似的,一刻也不停,我们用功的目的就是要“降伏其心”。
无论用什么功,都是为了把我们无量劫以来所养成的一切人我是非、贡高我慢、烦恼障碍等坏的习气去掉。
我们的自性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但是由于我们无始以来的愚痴,形成了许多坏习气、坏毛病,这些坏习气、坏毛病将我们的自性障蔽了。
所以,我们今天要用功。不用功就不能去掉坏习气,就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释迦牟尼当年在菩提树下证道后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则得现前。”
我们今天在这里用功,就是为了去掉妄想执着。
妄想执着去掉了,我们的清净自性就会现前,那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自性本来就是照天照地的。
“本来无修证,修证即不无,若无即不得。”
所以,虽然佛性人人本具,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要用功修行,不修行即不能见自本性。
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用功的人,不要怕妄想;怕它也怕不了的,怕它也怕不成的。
为什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烦恼、妄想,无边无际,多得不得了。我们有哪一时、哪一刻不在妄想中,不在同妄想打交道?没有妄想是不可能的。
那么,该怎样对待妄想呢?
你只管用你的功,让它找它的妄想好了,只要你不断地用功,妄想自然而然就会灭的。
打个譬喻,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灵泉寺,是惟觉法师一手建成的,忽然某天外面来了一个野人,要把他赶走,独占这个房子。
你们看,他会不会听任这个野人把他赶走呢?他肯定不会走,肯定要跟这个野人打死架的。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要知道,我们的妄想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
今天我们突然参“念佛是谁”,想把这些妄想赶走,这些妄想怎么会答应呢?
它们会跟你打死架的。打死架怎么办?
你不要怕它,怕也怕不了;你也不要有心去除它,有心去除它也除不了。
有心除妄想,宗门下叫作“搬石头压草”,虽然表面上看不到草了,但是把石头搬开,草照样存在,并没有消失。所以,对待妄想,宗门下用功要“斩草除根”。搬石头压不行,要斩草除根才行。
那么,究竟怎样去除根呢?
大家想一想,我们打妄想的是这颗心,我们用功的还是这颗心,并没有两颗心。
为什么一颗心既能打妄想,又能用功呢?
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习惯问题。
在座的有二十几岁的,有三十几岁的,有四十几岁的,还有年纪更大的。
你们想一想,你们有哪一天不打妄想?
即使不主动去打妄想,它也会自动打妄想的。
对于打妄想,我们太熟悉了,太习惯了。
各位想一想,除了习惯性地打妄想之外,我们有几个人认认真真地用功使自己不去打妄想呢?很少。
所以,既然打妄想是一种习惯,那么,只要我们养成一种用功的习惯,妄想自然就会少了。
如果我们都有意识地去照顾自己的心念,不去打妄想,并形成了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妄想就会越来越少,乃至没有了。可见,这还是一个习惯问题。
大家问一问自己,你一天用功几次?
你是不是实实在在地在那里用功?恐怕没有认真用功。既没有用功,又如何抵挡得住妄想习气呢?
这个,在宗门下叫作“一人与万人敌”。
你一个人怎么敌得住一万个人呢?
当然敌不了。
敌不了又怎么办?
你不用怕,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你打你的妄想,我用我的功夫。时间久了,你就能敌住妄想。
我常常打这样一个譬喻:
假设功夫和妄想加起来共十分,若妄想有八分,功夫就有两分;若妄想有六分,功夫就有了四分;若功夫长到八分、十分,那妄想不就只有两分,乃至没有了吗?
没有了妄想,那就自然而然全是功夫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一颗心嘛!
用功夫也是这颗心,打妄想还是这颗心,现在只让这颗心用功夫,自然它就不会打妄想了。
功夫和妄想都是一心之用,二者不能同时俱存。
区别在于,开始的时候,用功的念太粗,打妄想的念太细,等到你用功夫的念像打妄想的念一样细的时候,那就有戏唱了。
所以,妄想起来,你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有心去除它。你有心去除它,这“除它之心”也成了妄想。对这一点,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要好好地领会,好好地去参究。
总之一句话,用功要认真,要细心,不能马马虎虎的。
真正用功的人,真正想了生脱死的人,他会全身心地去照顾自己的功夫,照顾自己的心念。
他在用功时,你看不到他的眼睛在转。如果他的眼睛在转,那说明他的功夫早就跑掉了。
用功的人,一天到晚要照顾话头。
古人讲,用功“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最好是“念起即觉”,因为“觉之即无”。
念头起来了,马上就觉,这就叫“用功夫”。
如果说念头起来了,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你自己还不知道,那么这种用功恐怕就是骗自己的,因为骗人是骗不了的。
好了,大家好好用功去!
(五)
今天晚上,我想讲一个字。讲一个什么字呢?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说到底就是为了一个“行”字。
“行”是最最重要的。
大家想一想,行有世间的行,也有出世间的行;有好的行,也有坏的行;我们从凡夫到圣人也是行,从圣人到成佛还是行。离开了行,什么事都做不成。
从无量劫到今天,我们已经离开了家很远很远、很久很久,现在我们想回家,还是靠行,不行则不能到家。
佛陀所讲的一切法,都是为了让我们去行;佛陀所讲的一切经,都是我们去行所依的路。
所谓“经者,径也”。
我们要回家,必须有路,有了路还必须去行。
佛法就是我们回家的路,现在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沿这条路走下去,就有回家的希望。
想一想看,这个“行”重不重要?要不要紧?
今天,我们大家在这里,不辞辛苦,跑了坐,坐了跑,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就是为了一个“行”字!
因为我们要回家,要了生脱死,所以我们要行。
我们做任何事情,想达到任何目标,都要靠行。不行即不能成功。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行,利益众生是行,培福修慧也是行。
声闻、辟支、缘觉这些圣人,授了记还要行。
行了做什么?
就是去利益众生,教化众生,庄严国土。
我们要想获得像佛一样的圆满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有别的法子,只有去脚踏实地地行,认认真真地培福修慧。
大家想一想,我们做哪一件事不需要行呢?
不要说我们今天是为了无上解脱,为了了生脱死,就是世间的一切事情,有哪一桩不靠行就能成功?
做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去行,才能获得成功。像我们回家,了生脱死这样的出世间的大事情,更是离不开严格的行。不去用功地行,就想成佛作祖,那是痴人说梦。
成佛作祖不是想来的,是行来的。
既是出了家,就应当好好发心,从今天开始,生生世世都要行,时时刻刻都要行。
几时有行,几时成功。
几时不行,几时就不能成功。
早行早回家,迟行迟回家,不行就永远回不了家。
行贵在坚持,贵在不间断。不能说今天行了,明天就不行;此时行了,彼时就不行;在禅堂里行了,出了禅堂就不行;在寺里行了,到家里就不行。
修行人,如果想把功夫用好,要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行;白天行,晚上也行;坐着行,走着也行;醒着行,梦中也行,那才是好的。
总之,几时没有到家,几时都要行;几时没有成佛,几时都要行;即使将来成佛了,为了教化众生,还得行。
这好比回家的一条路,几时行,几时就能到家。
这一条路是我们要行的,不管是坐飞机来行,还是坐火车、汽车来行,还是一步步地走路来行,总之得行。
当然,行不是盲目的,得有个目标、有个路线,要依正知正见来行。没有正知正见去行,行了也回不了家,有时会越行离家越远的。
古人讲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一个人用功,得有一双“择法眼”,要有所选择,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今天这样行,明天那样行,邪知邪见重,像这样子用功,是没有什么结果的。
所以,我们用功之前,先要树立起正知正见,依此去行,才能到家。若没有正知见,那你这一行不但不能到家,说不定行到地狱中去了还不自知。
因此,大家在用功之前,一定要认认真真地选择;选择好正道之后,就要好好地脚踏实地去行;至于说什么时候到家,那就不用问了。路走完了,自然就会到家的。
若一天到晚想到家,只这个“想到家”,便成了妄想,便是错误的。
为什么?
想生死是妄想,想成佛呢,还是妄想。
要知道,了生脱死、成佛作祖,这些都不是想来的,到了时候,功夫一到,它就会自自然然来的。所以,我们不必去想,只一心地用功就行了。
对我们用功的人来讲,有心去想,就成了妄想,就成了障道因缘。
因此,我希望大家在用功的时候,放下一切,既不去想生死,也不去想成佛,只管认真用功,到了时候,水到渠成,自自然然就会成功。
各位想一想,不用功夫,整天打妄想、打闲岔,能成佛吗?想是想不到的。
你的功夫没有用到,路没有走完,想成功可能吗?
不可能的。
能不能开悟,能不能到家,这个不关你的年龄大小。功夫到了,十岁、二十岁就能到家;功夫不到,就是八十岁、九十岁还不能到家。
六祖惠能年纪轻轻就开悟了,为什么?
他功夫到家了,只要一推门,门就开了,就进去了。
我们现在到家了吗?
没有。我们很多人现在还没有动步,离家还远得很。
佛法是平等的,不论你年纪大小,动步早就早回家。
当年高旻寺的来果老和尚有个侍者,只有十几岁,还是个孩子。他跟来果老和尚讲,他要走了,走了之后,希望来果老和尚用一口缸把他装起来,过三年之后再给他开缸,然后给他的身体贴金。
来果老和尚说,你一个小孩子,有什么了不起的功夫,还要贴金坐龛子!
小和尚走了以后,来果老和尚就把他用缸埋了,事后也没有把他放在心上。
过了几年,小和尚天天托梦给老和尚,说他在缸里憋得不得了,赶快开缸。
老和尚才想起这件事来,就去给他开缸,一开缸发现,小和尚还在那儿坐得好好的。于是,老和尚就按小和尚当年的要求给他贴金。
贴金时,发现小和尚的头有点歪,老和尚就用棍子把他的头正起来,用绳子绑住。
晚上,小和尚又托梦给老和尚讲:“你用棍子撑着我的头,我疼得受不了。”
后来,老和尚又把棍子撤掉,小和尚的头也不歪了。
小和尚贴金的事情引起了轰动,一天就有几万人来朝拜。
闹了几天,老和尚发脾气了,对小和尚说:“你再这样闹,把你扔到河里去!”
到了第二天,居然没有一个人来朝拜了!
你们看这小和尚多有本事。他已经到家了嘛。
不要看他的年纪大小,要看他用功用得好不好。
我们修行人,尽管用功去,几时到家就别去管它了。
跟走路一样,一旦路走完了,也就到家了。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人的故事:
过去,虚云老和尚手下有一个很勤劳的人,他没有什么文化,一天到晚尽做些苦事,别人不做的苦差事,他都去做。
但他一心念佛,修行很用功。
人家都看不起他,他也不往心上放。
后来,他跟虚云老和尚告假三年,外出参学。回来之后,他还是老样子,别人不去做的苦事、重活儿,他都去做。
他一个人住在一个小茅房里面,有一天,有人看到他的小房子起火了,跑过去一看,却什么也没有。
他死时,年龄不大,才三四十岁。
他走时,穿衣搭袍,拿着一把草、一把引磬,坐在一个草垫上,就这样自己把自己烧掉了。
烧完之后,他坐在那个地方,还像好人一样,引磬还在手上拿着。
这件事在当时很轰动。当时,唐继尧在此地当督军,他也要亲自看一看。唐继尧看的时候,用手稍稍动了他一下,他的整个身体立刻垮掉了,成了灰。
后来,唐继尧就把那个引磬拿到博物馆陈列起来了。
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要成功,不一定要有很多学问,关键是自己要自觉地去用功。
没有文化照样走得好,照样能回家。
我就讲这两个故事,一个小和尚,一个很勤劳的人,他们的功夫都做得很好。
大家想一想,我们自己要不要好好地用功夫?
我希望大家,不管是有文化也好,没有文化也好,老的也好,少的也好,都要好好地用功,我们将来也会走得很好的。
(六)
我们为什么要出家?就是为了将来成佛。
要想成佛,就要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
不去结众生缘,不去成就众生,成佛从何来?
我们出家人讲“自利利他”。自利就是首先自己好好用功,自己的功夫用好了,就可以利他。
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福德,要在众生中去种,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皆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的。菩提是在众生中培植的,离开了众生,无菩提可言。所以,要想成就菩提果位,就必须利益众生,成就众生,结众生缘。没有结众生缘,就不能度众生。
这里讲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有一天带着弟子去一个村庄托钵,走遍了村庄,却没有人开门,都把门关起来了。
佛陀就把弟子带到附近的地方坐下来,看这些弟子中哪一个跟这个村里的人有缘。
佛陀观看到目犍连尊者跟这个村子里的人有缘,就派他去化缘。于是,目犍连尊者来到这个村子,村民们都高高兴兴地打开门,目犍连尊者因此化了很多的东西回去。
有人就问,为什么佛陀成佛之后还化不到缘,而目犍连尊者没有成佛都能化到缘?
佛陀就讲,我没有跟他们结缘,所以,就是成了佛也不能度他们,而目犍连尊者曾经跟他们结过缘。
佛陀又说,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个农夫很穷,上山砍柴卖柴为生。有一天,他看到树上有一窝黄蜂,黄蜂见有人砍树动了它们的窝,都飞出来了。农夫是个佛教徒,很慈悲,就给这些黄蜂念几遍咒,打三皈依。这些黄蜂因为听闻了佛法,就在佛出世的时候成了人身。当年那个农夫,就是现在的目犍连尊者,这个村子的人就是当时的那窝黄蜂。由于目犍连尊者当年跟他们结缘了,他们今世就供养目犍连尊者;而我过去没有跟他们结缘,所以只能托空钵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应当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一切众生,不管他们是大是小,我们都要珍惜他们,跟他们结缘。因为佛陀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不要以为虫子小,我们就可以任意处置它们,它们的佛性跟我们是相同的,只是由于它们过去造的业跟我们不同,才落得虫子身。我们今生若不好好修行,造恶业,将来也会变成虫子的。
要知道,一切众生的身相都是业缘所生,男身是业缘生的,女身也是业缘生的,猪身、狗身、虫身等等都是由业缘生的。所以,对于一切众生,我们都不能轻慢。
《法华经》上讲,常不轻菩萨见一切众生皆行普敬,他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别人打他、骂他、轻视他,他都不在意,还是对人毕恭毕敬。
常不轻菩萨是谁?
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中的一个菩萨行者。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对众生尚不敢轻慢,我们今天对一切众生还敢轻慢吗?佛在因地中对一切众生尚如此恭敬,我们是佛的弟子,难道不应向佛学习吗?
要知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一旦他们把妄想执着去掉了,不就跟佛一样了吗?
佛是先觉,我们众生还没有觉。
但只要好好用功,我们也会觉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后觉,都是未来佛。
不单是男的能成佛,女的也能成佛。
《法华经》中说到舍利弗轻慢龙女,认为女的不能成佛,那个龙女马上就在佛前转男身,从佛光中,可以看到龙女到其他世界成佛去了。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女人,女人也能成佛。这是有根据的,不是我随便杜撰的。
女人不要小看自己,既然落发出家了,就是丈夫相,与男的无别,要自信,要发大心。观世音菩萨现女身成道,表明女人同样可以解脱,同样可以成佛。
历史上,女人修成正果的多得很。台湾就有不少女众,办医院,办慈善事业,发大菩提心。
要知道,别人能成功办道,就是由于他长期用功、长期发心,慢慢积累、培养起来的,并不是说哪个人能做到,哪个人不能做到。
能够做到,不是因为别的,这是他们的大行、大愿、大力的结果,也是他们累劫以来种下的大福德、大因缘。
一个人的福德因缘,不是凭空想到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自己过去多生多劫以来慢慢培植起来的。
有了福德因缘做基础,修行就容易成功。
没有福德因缘,想成功,是不可能的。
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地去做。
你功夫做到那个地方了,自然就可以成功。
“一佛出世,千佛护持。”
有福德的人在修行的时候,会有很多的人帮助他、护持他,促使他成功。没有福德,想成功,太难了。
所以,在座的各位要好好用功自利,功夫用好了以后再去利他。
学佛的人要发长远心、精进心,不要得少为足。
如果我们得少为足,那就是“焦芽败种”,这样是长不出菩提果子的。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发大菩提心,要成就众生、利益众生、结众生缘。没有众生缘,我们就不能成佛。
功夫用好,利益众生,弘扬佛法,就有了本钱。
自己功夫不到家,又怎么去度众生?
所以,想成佛的人,一定要把功夫用好。功夫没有用好,弘法利生就成了一句空话。
大家都知道,中国五岳中有个南岳,当年道教很兴旺,想占南岳做自己的道场,于是就经常发生道士与僧人相斗争的事情。
当时南岳有个叫慧思的禅师,他可是为佛教立过大功的人物。去过南岳的人都知道,那儿有三个塔,就是纪念慧思禅师的。
为什么有三个塔呢?
传说慧思禅师为护持南岳道场,同一个著名的老道进行了三次斗法。
第一次与老道相斗,斗不过老道,自己走掉了。
第二次与老道相斗,又斗不过,又走掉了。
老道的本事很大,能腾云驾雾。
第三次又与老道斗,这一次慧思禅师的本事就大了。
老道说南岳是他道士的,慧思禅师讲南岳是我和尚的,两个人争得不可开交。
地方官也没有办法解决,于是决定去见皇帝,怎么去呢?
两个人都各显神通,老道腾云驾雾去见皇帝,慧思禅师则通过打坐入定,一刹那就进了皇宫。
两人在皇帝面前论对了一番。最后,皇帝决定派钦差大臣去南岳看看,如果前山有和尚,那就是和尚的;如果前山有道士,那就是道士的。
于是,两个人又各显神通,都想早早赶回南岳。
老道依然是腾云驾雾,慧思禅师则在定中一下子就回南岳了。
大家想一想,腾云驾雾再快,也快不过心念啊!
慧思禅师回到南岳,就对道士们说:“你们官司打输了,你们赶快剃头!要命就不要头发,要头发就不要命!赶快剃头!赶快剃头!”
道士一听,纷纷都把头发剃掉了,当了和尚。
钦差大臣来一看,见到是和尚,没有什么话可说的,南岳就归和尚了。
各位想一想,打坐入定功夫有多厉害,腾云驾雾还不如一个定。几千里路,定中一刹那就到了,腾云驾雾还得很长时间。
所以,后代的人为了纪念慧思禅师护持道场有功,就在南岳山上为他建了三生塔。
慧思禅师就是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师父。
我讲这个故事,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要度众生,要护持佛法,必须自己有功夫才行;没有功夫,就没有办法同魔法、外道相斗争。
大家一天到晚打坐,不要小看它,打坐打得好,一盘腿就可以走十万八千里,一弹指间就到,那时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所以,我希望大家要好好修定,随时随地都要行,都要定。有了定,就会有智慧,就能开悟。
另外,我也希望女众办禅堂。大陆还没有专门的女众禅堂。万物总是发展的,事在人为,女众也可以创建自己的禅堂。
大家要好好发心,好好用功。如果在全世界建几个女众禅堂,女众能有开悟的,那就好了。
男的能开悟,女的也照样能开悟。开悟不分男女,关键看你有没有善根,有没有发心,有没有用功,有没有远大的志向。
世间的事都是人为的,出世间的事还是人为的。
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要有大的决心,大的志愿,大的福德因缘。有了这一些,再加上好好用功,照样可以成功,照样可以成佛!
好,各位好好用功去!
(七)
今天跟过去几天不同。今天是这个禅七的最后一天。
因为这个七是精进七,生死七,要克期取证,所以在这最后一天要考功,看各位有没有开悟。
怎么样是开悟?怎么样是没有开悟?
考功的时候就知道。
如果开悟了,你开口的时候,就会天摇地动;如果没有天摇地动,那就说明你没有开悟,那你就老老实实地不要开口了。
在考功的时候,如果你开口不能天摇地动,那你不是生了,而是要死了。
怎么要死呢?
监香、班首、维那等师父的香板,就要把你打死掉。
在这七天中,今天是生死关头,大家要注意,在考功期间,各位在思想上要把功夫提得足足的。
在考别人的时候,要像考你自己一样,也把功夫提得足足的,这样一来,说不定在考别人时,你自己就可能桶底脱落了。
在这个地方,在考功的时候,大家要战战兢兢,把功夫提得高高的,思想上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样,考的时候就有可能豁然开悟。
大家要把心用在功夫上,要站在功夫上。只有站在功夫上,开悟才有可能。
我一天讲到晚,跑要跑在功夫上,坐要坐在功夫上,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在功夫上,这样克期取证才会有效果。
今天考功,我最主要的是希望大家把功夫提得足足的,争取来一个桶底脱落。
在这七天当中,常住花费了很多的东西,吃的喝的都很好。过堂的时候,我看了一下,我以为我个人吃饭很考究,我发现大家吃的跟我一样,都是很好的。
要知道,吃饭不是白吃的,吃饭是要还钱的,要算账的。考功就是算总账。
这个“还钱”不是要各位拿钱来还,是要拿功夫来还。不说大家都开悟,哪怕有一两个人开悟了,那也很好,那这个钱也就可以还了。
千人万人吃饭,有一个人开悟了,就可以还。
沩山禅师讲:“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
开悟了,还在乎你几个包子的钱?
大家不要认为开悟是个小事情,这是个生死大事情。
开悟了就生,没有开悟就死。
所以,考功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不要以为没有打在你身上,就没有考到你;考他的时候就是在考你;在考他的时候,如果你能得到利益,那就好了。
大家都注意!
我要看看哪一个人的功夫用得好。
把功夫提起来!
天不摇,地不动,就不要开口。一开口就得天摇地动。
大家掂量一下,考到你的时候,若天不摇地不动,就不要开口!
各位仔细!不管是我来考,还是班首师父来考,能天摇地动的就开口,不能天摇地动的,切切不要开口!
开口能天摇地动,就生了;开口不能天摇地动,那就要死了!
用功夫就像炼钢一样,钢要好,火候一定要到;开悟也是一样,功夫到了,一点即破,功夫不到,就没法子开悟。
大家好好地加把火去!
跑!快跑!快点跑!
把功夫提起来!
加把火!
一会儿就考!
(根据本焕长老1995年在台湾灵泉寺的禅七开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