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时颂目:

昆婆尸名观,智慧不可量,遍见无所畏,三会弟子众。尸弃光无动,能灭诸结使,无量大威德,无能测量者彼佛亦三会,弟子普共集。昆舍婆断结,大仙人要集 

名闻于诸方,妙法大名称,二会弟子众,普演深奥义。拘楼孙一会,哀愍疗诸苦,导师化众生,一会弟子众。拘那含如来,无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一会弟子众,普演微妙法。迦叶一一毛,一心无乱想一语不烦重,一会弟子众。能仁意寂灭,释种沙门上天中天最尊,我一会弟子,彼会我现义,演布清净教,心常怀欢喜、漏尽尽后有,昆婆尸弃三、昆舍婆佛二、四佛各各一,仙人会演说。

昆婆尸佛之名就是胜观,他的智慧不可思量。能遍见一切,无所畏忌,开三次僧会说。法,得庞大的弟子众。尸弃佛的智慧光明,不可动摇,能灭除诸烦恼。有无量的大威德,不能推测思量得出!此佛也开有三次僧会,弟子也很普广、都共同集在一起。昆舍婆佛已断除诸结使,这位大仙人一一佛陀,集诸众生开会说法,其大名乃普闻于各方,演说妙法的大名被称誉此佛有二次僧会与弟子众,普通的演说深奥的真理。拘楼孙佛只开一次僧会,他哀愍众生疗治众生的诸苦恼。这位三界导师教化众生时,是一次僧会与四万得度的弟子众拘那含佛,这位无上世尊,也是同样他具有紫磨的金色身,容貌悉皆县足圆满开一次僧会,与得度的弟子众,都普演微妙之法迦叶佛在一一的毛端,能寂然不动,他一心没有乱想,一句话也不曾烦重过。也开一次僧会,得度的弟子也有二万之众。能仁释迦,我的意识已达寂灭的境地,释迦族出身的我,是沙门之上,也是天中之天,是最为尊贵者我也是开一次僧会,有得度的弟子在那僧会中,我显现的意义,是宣演布达清净的教理的。我心常怀欢喜,我已漏尽,已灭尽后有身。总而言之。昆婆尸佛与尸弃佛都开三次的僧会、昆舍婆佛则开二次僧会、最后四佛(拘楼孙、拘那含、迦叶、释迦),各住均开一次僧会,是大仙人一佛陀参与演说真理的僧会。

「昆婆尸名观,智慧不可量,遍见无所畏,三会弟子众」。昆婆尸佛如前译,为胜观佛。观为观察妄惑,达观真理,是智慧的别名。也许有了观智,即能观穿见思、尘沙等无明,能达三谛之理,故有是义。昆婆尸佛,本为优胜的观智之保有者,自会有不可思议,不可测量的妙智慧昆婆尸佛之译为胜观y”见之见,并不是凡夫介尔起计之见,也不是外道等有所偏不究竟之见,是佛陀的认知识见之见,是彻见宇宙的实相之见,故为偏见,而无所畏忌遮碍,也就是在佛智彻见之下,法界洞朗。咸皆大明是也·昆婆尸佛在世时,曾经开三次僧众的大会合,拥有得度的比丘弟子达几十万之众!

「尸弃光无动,能灭诸结使、无量大威德、无能测量者彼佛亦三会,弟子普共集」。尸弃译为顶髻,又译为火。火为光明显赫之物。无动则定。有一位尸弃大梵天王是入火光定而断欲惑的,故尸弃佛之达到智慧光明,一定也由火光禅定而来,自然的说这位佛陀,乃为一位光明不动的佛陀他以禅定智慧灭除一切烦恼(结使)是具有了无量的大威严大智德,是无论何人都未能推测计量得出者!这位佛陀也和昆婆尸佛同样的开设三次的僧会,每次僧众大会合,大说妙理时,都有好多求法的弟子由各地而来听法、用功,而得达解脱的境地。

「昆舍婆断结、大仙人要集、名闻于诸方,妙法大名称。二会弟子众、普演深奥义」昆舍婆如前译,为一切胜,遍一切自在结为结缚,是烦恼的异名,如前述结缚则不自在,此佛既为一切自在,一切胜,则表示早已断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结缚,而得大自在。大仙人是佛陀的别称,所谓大觉金仙是也。这位佛陀,这位大仙人,成道证果后,则集诸弟子,开演真理,也就是演说妙法,度化众生,离苦得乐。名闻于十方,是名誉传闻到各地也就是他的此种度化众生的要旨一旦放出后,则其声名就很快的传遍各处,他将开大讲座,演说妙法的大名,就被人称誉赞叹不已!他计开二次的僧会,每次僧众的大会合,均有脱离系缚,了脱生死的很多弟子。他就是这样普遍的演说深奥的教义,使人得达无漏的境地的。

「拘楼孙一会,哀愍疗诸苦导师化众生,一会弟子众」拘楼孙佛降生在世度化众生的时候,开的是一次僧众大会合。拘楼孙佛既译为灭累,即如其名,发起哀怜悲愍众生,而以种种的方法疗治众生的诸苦,使众生离苦得乐。这位佛陀,以三界大导师的身份度化众生他开的一次僧会、救度了无漏的弟子四万人,也许拘楼孙佛虽为过去七佛的第四位佛陀,但也是现在贤劫一千佛之首位佛陀,和列在贤劫第四位的释尊同样的开一次僧会,有首尾相应之感!

「拘那含如来。无上亦如是。紫磨金色身,容貌悉具足。一会弟子众,普演微妙法」·枸那含佛的智慧等,是无人能比得上,是和上面几位佛陀一样。拘那含牟尼(迦诺迦牟尼)既译为金寂、金色、即他的法身全体、自会为紫磨的金色,其容貌自是相好端严具足的佛陀。紫为紫色,磨为无垢浊,紫磨金为金中之最,是最光亮最好的黄金。这位佛陀和拘楼孙佛一样、会开一次,拥有得度的弟子三万人,也普遍的演说微妙之法。

「迦叶一一毛,一心无乱想,一语不烦重。一会弟子众」一一毛就是一一毛端是每支发毛的尖头上,也是极小之物—心无乱想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想则一心正念,一心正念,则归于佛,故一心为万有的实体真如·迦叶译为饮光,会使一切光明不得显现,唯有他的光明是赖。一旦成佛后,身心则已进入圆满光明,已到寂然不动的境地,在一支毛头之小里,能普遍的含受十方的一切世界!迦叶佛就是这样的寂静道场,能于一一毛端里遍含法界他滔滔不绝的演说妙法但一句话也不曾烦重过,也就是不曾重述过,是这样的度化众生。他也和上二佛一样,法开一次僧会,度化得度的弟子为二万人*

「能仁意寂灭释种沙门上,天中天最尊,我一会弟子,彼会我现义,演布清净教,心常怀欢喜,漏尽尽后有」能仁为释迦之译,寂灭为牟尼之翻,能仁寂灭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佛陀的意境已达到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已悟本心,知道自性本体的真心为一清净寂灭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已没有三界六道生死的烦累沙门译为勤息,是专心于勤修真理,息灭烦恼的出家人。释尊是由释迦种族所出的沙门他既成佛作祖,则是沙门中的沙门,故为沙门之上。天界的天神虽然是福德很高寿命也非常的长,可是依佛的眼光看来,仍然是三界六道里的众生,福尽气消时,还是难免六道轮回,故并不是究竟解脱的境地。佛陀即已脱离三界,已不会一再的在六道里如车轮之旋转那样的轮回于六道,故佛陀确是天中之天。释尊既成佛,即和诸佛一样,别称为天中天、故天中天一一佛陀,确是最为尊贵的了。释尊说他也开一次僧会,也拥有许多得度的弟子。释尊说:我出现在僧众大会合的意义,是要广说传布清净的教理,也就是要度化众生皈生净土,使大家都能沾润到清净的妙法,到达身心清净,法喜充满的境地漏尽如前述,是一切烦恼都已灭尽,已没有烦恼可漏后有即为后世的身心,是来世的果报身。在未解脱前,任何人都不能离开来世轮回的羁绊,定会转生于六道的任何一道,而保有了后有之身。而「尽后有」则已灭尽后有身,所谓烦恼已断,更不受后有所谓后有爱种已尽是释尊说他的内心已法喜充满、烦恼已经漏尽,此身已经是最后之身的了。

「昆婆、尸弃三。昆舍婆佛二,四佛各各一,仙人会演说」。昆婆尸佛与尸弃佛法开均三次,也就是都开三次的僧众大会合昆舍婆佛即开二次僧众大会合其它四位佛陀—拘楼孙、拘那含、迦叶。以及释迦牟尼佛,均为法开一次僧众大会合。仙人是指佛陀,过去七佛降生在世时,其说法度人,大开法会的情形就是如此!

时昆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赛茶,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尸弃佛有二弟子一名阿昆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昆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一名昆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盘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兆、二名目键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

昆婆尸佛在世时,有二位杰出的弟子,一位叫做骞茶(砂糖名),另一位叫做提舍(底沙,圆满),他们是在诸弟子中,最为优胜的。尸弃佛也有二位特优的弟子第一位叫做阿昆浮,另一位叫做三婆婆,是在诸弟子中最为杰出的人物·昆舍婆佛也同样的有二位大弟子,一位叫做扶游,另一位叫做郁多摩,是诸弟子中之最。拘楼孙佛也有二位突出的弟子,一位名叫萨尼,另一名为昆楼,是诸弟子中的呱呱者。拘那含佛也有二位特优的弟子,一名叫做舒盘那,另二名为郁多楼,也是诸弟子中之最。迦叶佛也有二位大弟子,一名提舍,另一名叫做婆罗婆,也是诸弟子中最为第一的人物。我现在也拥有二位独特的大弟子。一位叫做舍利弗(身子、鹜子),另一位就是目键连(采菽、胡豆)也是在我一群弟子当中,最为优胜的人物。

「时,昆婆尸佛,有二弟子,一名骞茶,二名提舍,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昆婆尸佛降生在世时,有二位特优的弟子。一位名为赛茶(砂糖名),另一位名叫提舍(底沙、圆满)。他们是昆婆尸佛几十万得度高僧当中,名列前茅的人物。虽然一旦得证无漏果报的人,都一样的已脱离生死,其智慧、神力,都同样的已达到可以自度度人的境界,并没有甚么可以分高分低的。惟这些得度的高僧,既在佛陀脚下继续用功加行,以期达到究竟的大觉,自会还有被品赏的余地。元其是这些人在佛前的表现,一定是有一般人所谓证果人之行动,以及在证果的人群当中,有特别优异的表现的人物如释尊的那些得度的弟子当中,各人的智慧神力等均已足够被视为贤者,惟还是有智慧第一如舍利弗,神通第一如目键连等人,以便协助佛陀的宏法。昆婆尸佛仍然有二位特出的大弟子,其意尽在这里!

「尸弃佛有二位弟子,一名阿昆浮,二名三婆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尸弃佛降生在世所度的诸位无漏弟子当中,也有二位值得一提的特优人物。第一位贤者的芳名谓阿昆浮尊者,另外一位叫做三婆婆尊者。在尸弃佛的眼光看来,这二位贤弟子,应该是得到他的真传的弟子。他们在一群弟子当中的表现,是有着如释尊之首席弟子当中的舍利弗和目键连,是智慧与神通特出的人物。

「昆舍婆佛有二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摩,诸弟子中,最为第一」。吾人研读大本经,早已发见其文法是怎样的组织。与其说是传扬真理,英如说它正在写实!看来令人觉得有些稚拙之感,每事都翻复叙说,并没有甚么多大的变化。虽然偶尔提到学佛须知的教言,但有时千篇一律。在提示过去七佛各各拥有的二大弟子时差不多都是将佛的各弟子之名,换掉而已,至于其它,则好像同一模型所制造出来的。也许原始经典的编成,还有一些只使人知道内容,只使人容易了解,并不希望他人论长论短,只使人由于过去事而知道怎样的迎头赶上,怎样的需要「见贤思齐」,故只有直说,而不务其它。

昆舍婆佛也同样的拥有二位特贤的弟子,一位叫做扶游,另一位就是郁多摩。

「拘楼孙佛有二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昆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楼孙佛也同样的有了二位最为得意的弟子一位名叫萨尼,另一位为之昆楼这二位弟子是拘楼孙佛所有得度的弟子当中,最为突出的贤者。是智慧和神力的代表人物,是担任佛陀宏化最为得力的角色。

「拘那含佛有二弟子,一名舒盘那。二名郁多楼,诸弟子中,最为第一」。拘那含牟尼佛也和上面的几位佛陀同样的拥有二位最为得力的大弟子。一位为舒盘那另一位叫做郁多罗。这二位弟子是在拘那含牟尼佛所有得度的弟子当中,最为出色的人物,具有分佛陀的法担,能够协助佛陀大施宏化,普度众生。

「迦叶佛有二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诸弟子中,最为第一1。迦叶佛也不例外,也和上面几位佛陀一样,也拥有二位特别优秀的弟子。一位叫做提舍,另外一位叫做婆罗婆。此二位弟子可说是迦叶佛许多得度的弟子当中最为第一的人物可以代表诸弟子挺身而出,去宣扬真理,使迦叶佛的宏法工作能顺利的推行下去!「今我二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键连,诸弟子中,最为第一」。舍利译为鹜鹭,是其母亲之名·其母的眼睛黑白分明,有如该鸟的眼睛,故名逃为弗多罗之略译为子,合起来为鹜子(身子),也就是从其母名,而为舍利女之子。舍利弗为所有释尊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尊者。本为六师外道之一的删耶之大弟子·有一天在途上遇见马胜比丘,被其威容所动,就趋前请问其师尊的上下,与其所学的宗旨五比丘之一的马胜比丘很谦逊的说他只知佛陀所说的无常偈,就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义」之偈念出来啥利弗听后认为这种道理才是他梦寐以求的真理,因此,归后即邀目键连师兄弟带着二百余名同参去皈投在佛陀的脚下,而为佛陀最为得力的弟子(请参酌目键连)

目键连译为采菽、胡豆,是神通第一的尊者,和舍利弗尊者同为删周耶的高足颇为精通外道的教学。虽和舍利弗共同领有二百余名师兄弟,然而还是和舍利弗同样并不以此道为究竟之道,心里仍然常觉不安,因之而与舍利弗互约—如谁先得解脱,或遇明师或真理时,必须互告对方。有一次如前项所述,因舍利逃途遇马胜比丘之缘,而得知佛陀出境在世之事。他们终于拜别师尊,投入佛门,不久即同证阿罗汉果,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释尊说他得度的弟子当中,首推舍利弗与目键连,他们是众弟子中的尤物!

佛时颂曰:

骞茶提舍等、昆婆尸弟子。阿昆浮三婆,尸弃佛弟子。扶游郁多摩,弟子中第一,二俱降魔怨,昆舍婆弟子。萨尼昆楼等,拘楼孙弟子。舒盘郁多楼,拘那含弟子。提舍婆罗婆,迦叶佛弟子。舍利弗目连,是我第一子。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骞茶与提舍二人,是昆婆尸佛的二位大弟子。阿昆浮与三婆婆二人,是尸弃佛的二位大弟子。扶游与郁多摩,是佛弟子当中最为第一之人,他们二人均已降伏诸魔怨,是昆舍婆佛的二位大弟子萨尼与昆楼二人,是拘楼孙佛的二位大弟子舒盘那与郁多楼二人,是拘那含佛的二位大弟子提舍与婆罗婆二人,是迦叶佛的二位大弟子舍利弗与目键连二人,是我众多弟子当中的第一大弟子。

「骞茶提舍等,昆婆尸弟子」婆尸佛在世时,开二次僧众大会合,每次演说妙法时,都有好多得度解脱的弟子。三次计度三十四万八千位得达无漏落于生死的果位的人·在这众多弟子当中,有二位特出的人物,那就是骞茶尊者与提舍尊者!「阿昆浮三婆,尸弃佛弟子1尸弃佛在世演说妙法,度化众生时,也开过三次僧众的大会合,所度的解脱的弟子,也有二十五万位之多。在这些得度的高僧里也和昆婆尸佛同样的有了二位特出的人物,那就是阿昆浮尊者、三婆婆尊者二人!

「扶游郁多摩,弟子中第一。二俱降魔怨,昆舍婆弟子」昆舍婆佛在世时,所开的二次僧众大会合里,所度的十三万得道的高僧当中,有二位特优的人物。第一位叫做扶游尊者,另外一位叫做郁多摩尊者,是所有得度的弟子里面的第一号人物。此二位尊者均已降伏一切魔怨,是无漏的果位之人,是昆舍婆佛之二位得力的大弟子。

「萨尼昆楼等,拘楼孙弟子」拘楼孙佛降生在世所开的一次僧众大会合时,所化的得度的四万名高僧里,也有二位突出的人物。一位是萨尼尊者,另一位为昆楼尊者。此二位无漏的果位的尊者,是拘楼孙佛最为得力的弟子。

「舒盘郁多楼,拘那含弟子」舒盘那尊者与郁多楼尊者,是拘那含牟尼佛降生在世,法开一次僧众大会合时所度的三万名得道的高僧当中,最为出色的人物。他们是拘那含牟尼佛最为得力的大弟子=

「提舍婆罗婆,迦叶佛弟子」提舍尊者与婆罗婆尊者,是迦叶佛在世,开一次僧众大会合时,化度的一万名无漏果位的弟子当中,最为优胜的人物。是迦叶佛座下最为得力的大弟子

「舍利弗目连,是我第一子」舍利弗尊者和目键连尊者,是释迦牟尼我,所开的一次僧众大会合时所度的一千二百五十名阿罗汉,也就是解脱生死的果位的贤者当中,最为出色的人物。可说是释迦我的第一优胜的大弟子。

昆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昆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

昆婆尸佛有一位为他执事的侍者,名叫无忧尊者。尸弃佛也有一位执事的侍者。其名为忍行尊者昆舍婆佛也有一位名叫寂灭的执事侍者拘楼孙佛也有一位名叫善觉的执事侍者。拘那含佛也有一位名叫安和的执事侍者迦叶佛也有一位名叫善友的执事侍者释迦我的执事侍者,就是阿难!

「昆婆尸佛有执事弟子,名曰无忧」执事就是为佛执管日常生活之事,所谓执巾取瓶、所谓执辨杂事是。执事和侍者同,是侍候在佛的身运,以便替佛治理杂事的人,故也可以叫做第一常随的弟子·昆婆尸佛立有一位为他执事的常随弟子,此人叫做无忧尊者。

「尸弃佛执事弟子,名曰忍行」。尸弃佛也立有一位为他执巾取瓶,治理日常生活所需的零碎的杂事之人。这位佛陀的执事弟子,是一位名叫忍行的尊者。

「昆舍婆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寂灭」。昆舍婆佛也立有一位第一常随的弟子,其名叫做寂灭尊者。这位佛陀的执事弟子,是常侍在佛陀的身边,以便听候佛陀的使唤之人。

「拘楼孙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觉」。拘楼孙佛也不例外,也立有一位平时可以使唤,可以协助佛陀日常生活所需的零碎的工作的执事弟子。此人的名就是善觉尊者

「拘那含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安和」拘那合牟尼佛也同样的立有一位为佛执巾取瓶,照顾佛陀的日常生活的执事弟子。这位佛陀的侍者,是一位叫安和的尊者。「迦叶佛有执事弟子,名曰善友1迦叶佛也同样的立有一位侍者弟子以便看护佛陀的日常起居等零碎杂事。这位佛陀的执事弟子,是位名叫善友的尊者。

「我执事弟子,名曰阿难」陀·阿难陀译为庆喜,是释尊的堂弟(斛饭王之子)释尊五十五岁时,正式立阿难尊者为侍者。在此之前,佛陀并没有指定那一位弟子为他的常随侍者。也许佛陀正式任命一位侍者之前,身体正很壮健,自己的事自己做,很少用得到弟子去效劳。在特殊场合,需用到执事去代劳时,都随时可以使唤任何一位弟子,弟子们都很乐意为佛陀效劳,故无需立一位固定的侍者。自目键连尊者劝告阿难陀尊者为侍者起,佛门才有了侍者亲炙于佛陀的身边,以便代佛执一切杂事,是为佛门侍者的矢佛教到了吾国,在禅林里、已发展为五侍者、六侍者之普·方仗(住持)的六侍者为:1.巾瓶侍者·2.应客侍者。3.书录侍者4.衣钵侍者。5.茶饭侍者:6.干辨侍者,都亲炙于方仗室中。这些人必须为法忘躯,必很严密,始能任之,故侍者虽是杂役似的工作,但也不是随便的执事。

阿难陀尊者担任佛陀的侍者,历有二十五年之久,被称为多闻第一的尊者。佛陀入灭后,在结集佛经时,阿难尊者的贡献非常的大,他是担任诵出经语的主角,在佛经开头之「如是我闻」一句,多为阿难尊者的自白如前述。(佛陀十大弟子之佛时颂曰:

无忧与忍行,寂灭及善觉,安和善友等.

阿难为第七。

此为佛侍者,具足诸义趣。昼夜无放逸,自利亦利他。此七贤弟子,侍七佛左右,欢喜而供养,寂然皈灭度。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无忧尊者与忍行尊者、寂灭尊者和善觉·安和·善友等六位尊者,暨列为第七的阿难尊者,均为各位佛陀的侍者他们都是具备了解佛教教义的皈趣的尊者。不管白天或夜晚,绝不放逸懈怠过他们的工作,是自利,也是利他之行。此七位贤弟子都常侍在过去七佛的左右心常欢喜,自愿供奉佛陀,愿意听佛之使唤他们是一群寂然而归于圆寂的得度者!

「无忧与忍行,寂灭及善觉,安和善友等,阿难为第七」。无忧尊者是昆婆尸佛所立的侍者。忍行尊者为尸弃佛所立的侍者。寂灭尊者就是昆舍婆佛所立的侍者。善觉尊者即为拘楼孙佛所立的侍者,安和尊者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立的侍者。善友尊者是为迦叶佛所立的侍者。至于排在第七的阿难尊者,就是释迦文佛所立的侍者。「此为佛侍者,具足诸义趣,昼夜无放逸,自利亦利他」。义趣为义理之所皈趣,具足则为具备充足,也就是说,当一位佛陀的侍者之人,应该了达所有佛教的教义与教理,无论是对于自己,或为他人,才有益处,才能应付自如。放逸则任放偷逸也就是不精勒之意。一位佛陀的侍者,应具有如下的八种德:1.信根坚固2,其心觅进。3.身体无病4.精进。5.具念心6.心不懦慢7.能成定意8.具足闻智·释尊说如上所指的七位尊者,是真正堪任为佛陀侍者之人。他们已具足通达一切义理所皈之后趣,不管是白天或夜间,都未曾懈怠放逸过,都能遵守担当一位侍者应做的工作之人,是自利,也是利他的功行之人!

「此七贤弟子,侍七佛左右,欢喜而供养,寂然归灭度」。上面的七位尊者,是过去七佛众多弟子当中特别优胜的贤弟子。

他们在二六时中,也就是整天整夜,都侍候在过去与现在计七佛的身边,以便七佛的使唤其工作虽很辛苦,可是却很愿意的为佛服务他们都以供养佛陀,服务佛陀为己务,不但不怨言,心理还而非常的喜悦自足。寂然为寂静无事的状态,寂灭则为涅盘之译、涅盘寂灭就是已经灭除三毒,及诸戏论的境界。七位七佛的侍者的心境,已能达到法喜充满。以奉事佛陀为安心立命的哩!

昆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尸弃佛有子,名曰无量。昆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

昆婆尸佛未出家前生有一子,名叫方膺尸弃佛也同样的有一子,名叫无量昆舍婆之一子,名叫妙觉。拘楼孙之一子,名叫上胜。拘那含佛之一子,名叫导师。迦叶佛之一子,名叫集军。现在的我,也有一子,名叫罗眼罗=

「昆婆尸佛有子,名曰方膺1。过去六佛均和释尊同样的在未出家前,曾经娶过妻,带过子。这表示吾人的自性本体更真心,绝不会因吾人的身心已沦入在凡夫当中,过着凡情的生活,就此一刀两断的已不存在。吾人的身心虽在任何环境过惯任何的生活,但自性本体的真心,依然存在,一点也不会有损,只是暂时不子显现耳如能把握机会,向着真理迈进不懈的话,吾人的真心觉性,仍然会显现出来,也就是会因用功精进,彻底磨练之行,而能和一切诸佛同样的会有觉悟宇宙真理,成佛作祖的一天如果释尊是童真入道而成就正觉的话,很可能会减少了好多欲学佛道之人:因为佛陀的一切,均为众生的轨范,不论是在家或出家,不管是言论或行动,都是众生之依止所在,故如佛陀不带妻子而出家成道时,就有许多不敢一试之人,以为学佛成佛,必需童真入道才有可能,你看佛陀不是一个好的例子么?好哉,佛陀不但是为了当时欲学佛道之人着想,也为了永久之计,也就是佛陀在未出家前曾经娶过妻,带过子一事,是一种方便示范是欲使那些被尘染污之人,也有学佛成佛的机会不论何人,一旦用功之后,如能抗制一切,如不再被俗情所染的话,就会有成佛证道的可能!这实在是值得重视的一件事!因为凡夫总是只看眼前之事,事情一旦经久了。就会以为是传说,不然就是以为在讲神话,自己不能的事。目前又不碰到,就一概否认,或怀疑事情之真实性。佛陀知此、故设方便、以为永久之计、免得末法时代的众生、不敢冒试,以为曾经带过妻子之人,凭甚么资格学道成佛?佛陀未出家前有子一事,虽然其它还有好多的理由,但是真正的重点,尽在于此!

「尸弃佛有子,名无量」。不但是昆婆尸佛有子而已,就是尸弃佛在未出家前也曾经娶过妻,带过子也和昆婆尸佛一样,唯有一子,其子之名叫做无量每位佛陀都有子,而且都只有一子,也是有相当的理由的。原来以一般人的观念来说,都是急需有子,以便有人能继其后,倘若无子,则已断其后嗣,是大为不当!尤其是不留个一子或女儿,就去出家的话,其双亲之痛,实在是难以形容!如果有子后才去出家,有时双亲还会因有哲嗣可继其后,而不会致于绝望,还会觉得可慰。有人以为这或者是对,不过如释尊虽留有一子才去出家,但是后来磨连那唯一的独生子也令他出家去,使净饭父王与耶输陀罗(释尊未出家前之妻室)痛苦难堪,这事情不是比没有留子还要令人苦痛了么?然而要知道!释尊这么做,是他成道后之事。一旦成道的人,即比常人还会爱护一切,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子女。一切众生既如自己的子女那样的爱护,焉有自己的骨肉不会爱护?所谓爱护悲愍,莫过于使他解脱因为一旦解脱,即不会一再的在有相对的苦乐当中旋转不休如果不然,只使他一时之快感,而随后依然免不了痛苦,这种世乐之乐,是无常迁易,随时都有相反的感受,故不是令人会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虽然使他的父王与妻室,一时觉得痛苦难堪似的把他们的独嗣也度去出家,但是他们的痛苦乃短暂的而已,不久就使他俩都得法喜充满,所以说,佛陀成道后之令子出家,并不是使人难堪,而是慈愍之心之所发扬!

「昆舍婆佛有子,名曰妙觉。拘楼孙佛有子,名曰上胜。拘那含佛有子,名曰导师。迦叶佛有子,名曰集军」。以上所举的每位佛陀在未出家前所生的儿子,都同样的唯有一子,只有各位佛陀之子之名字不同耳。佛陀留子的意义如上述,均为欲尽在俗时应有的义务。其用意是相当的正确。因为唯有这样做,才能博得大家的首肯。惟这里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如过去的高僧大德,以及现代的出家人当中并不都有结过婚,并不都是留子后才去学道,这岂不是和佛陀所提的留子后出家之道大勃其道了么?大家要知道!在佛教史传里,处处也有童贞出家学道的记载。在无量的众生当中,定有算不尽的机类之人有人志愿这有人志愿那,依各人的业力不同,而造出不同的心念。佛陀看透这一点,所以不但不加以阻止人家的志愿,还而会奖励其志愿,使他的心念依之而发扬广大,以便导引正道,令其皈入涅盘大海!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所谓善巧方便,都是欲导众生脱离苦海的一种方法,故佛陀视人而施,依人而教自然的在佛教史传里,吾人可以看到童贞入道而证道的一类这!不唯不违背佛意,还而是佛陀度化众生的真意所在。要知道,佛陀是开教者,开教者即需由头至尾,一举一动,均为众生范,绝对不会作出有点「悔之晚矣」的事情来。至于其它人,即

需依照佛陀所开的法门,依各人所兴趣之道入门,自会达到解脱的目的。佛陀既开觉悟之教,即无论如何,总不会入于岐途,佛陀定会引你至于正道!佛陀自身是不想留个话柄给人,故曾经留子后出家,而教化众生时,所渡的群生里,早已包括那些童男童女。嗣后的佛教,仍然依样葫芦,一直相沿至今,故没有留后的出家人也是依照佛陀的教训,并不能说他为违勃佛教。也许打从有了一念之善起,就应把它把握,令其不失,要使此念发扬广大,不然的话,机会不一定会有再来的一天!如有人想有了后嗣之后去出家,可是一旦结婚后,他的一念之善,不知飞到那里去了?也许以为年纪轻轻的,想学甚么道?时间有的是!并不知道有句「孤坟尽是少年人」的名训!

「今我有子,名曰罗眠罗」·释尊说他也和上面几位佛陀一样,在俗时曾经生个孩子,名叫罗罗,然后才去出家学道的。罗眠罗译为覆障,出家后为密行第一的尊者,也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释尊阐述过上面几位佛陀降生在世在未出家前均曾履行过人生应尽的义务,也就是结婚生子,是佛陀欲表明他的立场。因为他的结婚生子,是有其前例,不唯是前例,就是过去六佛们,均采同一步调,同一方式?并不是释尊自己要自圆其说!

佛时颂曰:

方膺无量子,妙觉及上胜,导师集军等,罗眼罗第七。此诸豪贵子,绍继诸佛种。爱法好施惠,于圣法无畏。佛陀这时以偈颂说方膺、无量妙觉、上胜、导师、集军等,均为过去六佛的独子,罗睺罗为第七佛—释迦我未出家前的独子。这些豪贵的佛陀的嫡子,均能绍继佛陀大法之种子。他们爱好佛法,喜欢布施佛法与人,将真理惠于他人,有着自在无畏的精神。

「方膺」为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佛陀—昆婆尸佛未出家前,为了安慰父母,为了尽人之子之义务,而结婚所生的唯一嫡子,是遵循俗例,以表「人成,方有佛成」的道理也就是说,欲成佛,必须先完成为人的人格如连人都当不起,那能成佛的道理?佛陀觉悟之道,虽然是超出世间之法,可是所谓正觉,是不能离开世间之觉的。如「离世求正觉」的话,那就是「犹如觅兔角」的了!在佛经里,处处虽均谈论到深妙的真理,但是这是佛陀成道后的心境的表露,如欲达到这种境地,则另有其教法在是由浅入深,自近至远,并不是叫人一口气完成佛道。因此,吾人如欲完成佛道须从卑近的人道开始。由于人格的完满,才能谈到佛陀之道!佛陀自身就是一个模范,就是一个实验台!过去诸佛既这样做,释尊也就这样做!

名叫「无量」的佛「子」是第二位佛陀—尸弃佛的嫡子。「妙觉」为第三位佛陀—昆舍婆佛的嫡子。「上胜」为第四位佛陀——拘楼孙佛的嫡子。「导师」为第五位佛陀——拘那含佛的嫡子。「集军」为第六位佛陀一一迦叶佛的嫡子。至于「罗睺罗」,乃是排行[第七1,是第七位佛陀—释迦佛的嫡子由此可知,佛佛道同,连佛子也都尽同都是唯一无二!

「此诸豪贵子」。豪贵子为豪门出身的高贵的子弟,也就是出生在权贵的家庭里之人如毘婆尸弃、昆舍婆释迦牟尼等佛·既出身于刹帝利(王族),他们之子当然也是属于权贵的皇族所出。其它如拘楼孙、拘那含、迦叶等佛,即降生在婆罗门的家庭里,是四姓的上位种姓,他们的孩子当然也是婆罗门种,可立享世人的尊敬。因此,过去七佛在俗时所生之子,均为是豪门出身的贵公子不但如此他们是很幸运的出生为佛的独子!如单指豪门出身的贵公子,即天下间,满满皆有,但是出生为佛之子,那是难中之难,是稀有中的稀有!尤其是他们震不因为是佛子而过于娇傲,即使有之,也是在年幼无知之时,一旦到了知道世事之年龄时,就会比别人还要认真的追求真理。此之所以最为豪贵子弟之原因!他们每位都是善能[绍继诸佛种」的人!绍继佛种为善能续法使佛法真理能够连绵不绝,永恒的留传于人间之意。诸位佛陀的独子,后来均随佛陀去出家·均能善继诸佛的法脉,使佛法不致于中断失传,是佛陀真理的接棒者!「爱法好施惠」。诸位佛子出家后,经过一段时间,均能堪称为是密行第一之人都是爱法如命,都是默默而修,都是善能守持身口意三业。也能将所得的道理施与他人,他人有困难时,即义不容辞的为人效劳。对于真理未能了解的,即为之解答去解除人家的困扰。都是负起佛陀与众生的桥梁大任!

「于圣法无畏」圣法即佛法佛陀所说之法,是契于正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依之而能超出三界六道轮回,得大深盘,而成为超出世间的圣人,故佛陀所阐述之法,叫做圣法。无畏为无所畏,如佛陀在大众中说法,有泰然无畏之德一样,诸位佛子已达到弘扬佛法无所畏忌的境地。也许他们的功行都已到家,都已善继佛种绍隆佛法,故有是说!

昆婆尸佛父名盘头,刹利王种,母名盘头婆提。王所治城,名曰盘头婆提。佛时颂目:

遍眼父盘头,母盘头婆提。盘头婆提城,佛于中说法。

昆婆尸佛的父亲叫做盘头王,是刹帝利—王种族。母亲之名叫做盘头婆提。盘头王治政的首都叫做盘头婆提域。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遍眼(昆婆尸)佛的父亲是一位名叫盘头的国王。其母亲是位名叫盘头婆提的王后。在那盘头婆提城里,佛陀常在说法度众生。

自这里起,是在述说七佛的父母,以及他们的名字。首先还是由昆婆尸佛的双亲说起,是一佛一佛按照次序而来,不像前面那样一口气的把七佛都连在一起而谈。

「昆婆尸佛,父名盘头,母名盘头婆提」。昆婆尸佛等几位佛陀,是否真的曾经降生过吾人的世上,愈来愈为明显!因为释尊不但阐述昆婆尸佛等佛出世的时期、人寿、种姓、成道树名说法的会座(包括所度的高足的数量)、二弟子、侍者、儿子等事情,甚至是如这里所示的有了实存的父母等事这正显示并不是架空的一件事。昆婆尸佛是隆生在盘头婆提城,也是盘头婆提国。如释尊隆生在迦昆罗卫城一样,其城不唯是一国的首都,也是代表着当时的国名盘头婆提国的国王名叫盘头王,是昆婆尸佛的生身之父盘头王的王后是和国城同名——盘头婆提妃,也是昆婆尸佛的生身之母。

昆婆尸佛译为种种观佛种种见佛种种观种种见即为胜观遍见,遍见即须有遍见之眼,也就是有了遍观、遍见的功能眼力,故偈颂里所示的[遍眼」,即为此佛的汉译。偈颂和散文并没有不同,大抵是说昆婆尸佛降生在世时,其父为盘头王,其母为盘头婆提妃,国都也名盘头婆提市,昆婆尸佛就是在此城市里常说妙法度化众生的。

尸弃佛父名曰明相,刹利王种,母名光曜,王所治城,名曰光相。佛时颂曰:尸弃父明相,母名曰光曜、于光相城中、威德降外敌。

尸弃佛的父亲叫做明相王,是利帝利—王种族。佛母名为光曜妃。明相王治政的国都叫做光明域。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尸弃佛的生身之父,是明相王,母为一位名叫光曜的王妃。尸弃佛常在光相城里,以威德去降伏外道魔怨。

「尸弃佛)也不例外,在他降生此世时,须靠生身父母,也就是有父有母可依并不以神异的姿态出现于世。如佛菩萨降世时,都采神秘化境的方式,即如前述不但日子久了,会被人误会为一架空的偶言,就是同一时代的人也未必统统亲自遇见过的缘故,一样会产生疑念,也就是说,神异之事,除了穷亲体验或遇过者外一律会引起疑惑不解之念,甚至因未受其恩惠之故,由于嫉妬而产生诽谤来!因此除了感应道交而显异之外,佛陀出现于世时弓都是和人同样的有肉身之父母。

尸弃佛降生在世时的生身之父叫做明相,是一位国王、生身之母,名叫光曜,是明相王的王后。明相王治政的国都,名叫光相城,尸弃佛即降生在此城里普度众生。

偈颂的头一二句和散文大致相同·第三句起,是说明尸弃佛常在他诞生国的城市里作大狮吼,是以「威德降」伏「外」道与魔「敌」的既完成道,即应该是没有甚么敌人可说,惟佛道与魔外是正邪的分界线,故须将邪魔除弃,始有佛道可言!不过佛陀降伏魔外之道,是以威德去使魔怨诚服,而不是以强硬之力,这就是佛道与邪魔不同之处。如果以强硬的手段使人屈服,那是一时届在你的强势之下,忍痛屈服并不是心服口服,一有机会,还是[恩恩怨怨何时了1,是树立敌人之道,而不是消灭魔怨之道。尸弃佛是在光相城里,以佛道降伏魔怨,将人的烦恼彻底的弃除的!(至于魔的原义,即如前述,是障碍正道,自然的是正道的公敌。不过是假名为敌使人应防应避,以免受阻耳) 

昆舍婆佛父名善灯,利利王种,母名称戒。王所治城。名曰无喻。佛时颂曰:昆舍婆佛父、善灯刹利种,母名曰称戒,城名曰无喻。

昆舍婆佛的父亲名叫善灯,是刹帝利(王种族),其母之名叫做称戒·善灯王治政的国都叫做无喻域。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昆舍婆佛的生父是善灯王,生母名叫称戒,是善灯王的王妃。昆舍婆佛是降生在此名叫无喻的城市的。

这一段之散文和偈颂,都一模一样,并没有甚么新的发现。只提示昆舍婆佛的肉身父母之名,以及其种族都城而已大抵说来,和上面二佛的记事相同,故如参酌上面二佛里面所述的一切,就会一目了然,这里不作进一步的阐述。

拘楼孙佛父名祀得,婆罗门种,母名善枝,王名安和,随王名故,城名安和。佛时颂目:

祀得婆罗门,母名曰善枝,王名曰安和,居在安和城。

拘楼孙佛的生父名叫祀得是婆罗门种族,生母之名叫做善枝那时候的国王叫做安和王,国都是随着国王之名而称之故,叫做安和城。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拘楼孙佛的生父名叫祀得,是婆罗门种,生母叫做善枝。当时的国王叫做安和王,以安和城为治政的所在地,故佛陀也就住在那里弘法度众。

这一段文也和前面所述的差不了好多,是在提示拘楼孙佛的生身父母之名,与国王、国都等事。其不同之处,是在种姓的问题,以及国都等事耳。前面三位佛陀降生在世时,都一样的选择在刹帝利王族里也就是都以太子的身份出世。拘楼孙佛即选择婆罗门的家庭为托胎降生之处,自然的他的生身父母均为是婆罗门。虽然是婆罗门出身,但是所成就之道却是地道的佛道。也许没有佛陀降世之前,人们的信仰都掌握在婆罗门的手里,大家都是在婆罗门教导之下过着其信仰的生活,一直到了佛陀成道后,世上才有了佛教可言,因为佛陀与佛陀降世相隔的期间太久之故,前佛所述的教理已不存在,若论信仰,即唯有由人类自我兴起的婆罗门教。此之,所以佛陀降生在世时,不是在王族,就是在婆罗门种族里之故(婆罗门教在印度兴起,而世界各民族自我兴起的宗教,均和婆罗门教类同,只其名称不同而已。都是奉祀天神故如佛降世时,那个国家的宗教虽不是婆罗门之称,但宗旨既同,即也可以叫做婆罗门)。

「拘楼孙」佛降生在世时的生身之「父」,是一位名叫「祀得」的「婆罗门」婆罗门虽然是宗教家,但是也可以娶妻带子是以公认的祭祀者(神职)的身份莅临祀祭之故拘楼孙佛的肉身之[母」,名叫[善枝」,是祀得婆罗门的妻室他降生在世时,是「名」叫安和」的国[王」在治理政事时「随」着安和「王」之[名]之[故」,其首都国「城」,也就被称为「安和]城。总之,安和王是在安和国安和城总理国家的大事拘楼孙佛也因之而降生在此地出家成道后就在安和城大宏妙法,广度众生。至于偈颂里所示的,即和散文大抵一致,故以散文而解!

拘那含佛父名大德,婆罗门种,母名善胜。是时王名清净随王名故,城名清净。佛时颂曰:

大德婆罗门,母名曰善胜,王名曰清净,居在清净城。

拘那含佛的生父名叫大德,是婆罗门种,生母之名曰善胜。当时的国王名叫清净王,随着王之名的缘故,国城也叫做清净城。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拘那含佛的生父为大德婆罗门、生母名叫善胜、国王之名叫清净,是在清净城治政。

这一段和上段大致相同,还是名与国之不同耳·拘那含佛降生在世时的生身父母,也和拘楼孙佛的生身父母一样,都是婆罗门种。其父名叫大德,生母之名为善胜。拘那含佛出世时,是清净王治世之时。国城也随着国王之名而名,叫做清净城。国王即在此处治政拘那含佛后来成道后,也常驻该城宏扬妙法,广度众生其它因和上段类同之故,不作重述。

迦叶佛父名曰梵德,婆罗门种,母名曰财主。时王名汲昆王所治城名波罗捺。佛时颂曰:

梵德婆罗门、母名曰财主,时王名汲昆、在波罗捺城

迦叶佛的生身父亲名叫梵德,是婆罗门种族出身,生母名叫财主。当时的国王叫做汲昆,汲昆王所统治的国都叫做波罗捺城。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迦叶佛的生父是一位名叫梵德的婆罗门,迦叶佛的生母之名叫做财主。迦叶佛出世时的国王叫做汲昆王,是在波罗捺域治政的。

这一段也和上述二段大抵一致,不过少许的变化耳。据上二段所示的国城,均以国王之名为名,也就是说国都是随着国王之名而名。而这段即另立其名,国城并不完全以国王之名而名这,大概是欲表明当时的实际情形,并不是随便拟出的也许国王对于该国的贡献很大,人们都诚敬国王,或其它的事缘,国名或城名就跟之而和王名累同过去诸佛降世时的时动可说是非常久远,那个时期的一切,已没有甚么文献可资,佛经可说就是唯一的说明,其中的实际情形,也唯有听从佛陀的启示。吾人要知道,不要说过去世诸佛降生时的一切,就是几千年前之事,也未必能考查得绝对正确,有时都是以推想或假定而含糊为多,像佛经这么详细的阐明,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迦叶佛」降生在世时,也是撰择婆罗门族,其生身的「父」亲叫做「梵德婆罗门」=生身之「母」,是婆罗门女,「名」叫「财主」既有阶级制度,即其婚姻定有一定的规制,故迦叶佛的生父既为婆罗门,即其生母必定也是一位上流阶级的婆罗门女。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四姓阶级的制定,始自居住于中央亚细亚之雅利安民族其历史不过数千年,而过去诸佛出世的时期,起码也以「劫」的时间计算,那个时候怎么也有如印度那种阶级制度?不过吾人应知道!所谓四姓平等,是释尊始倡之事,在劫与劫交递之前后,一切文明须从头再来,须经过很久的期间,才有文化可谈虽云文化,也不过是很稚拙,都是靠武力来维生存在此期间,自有特殊脑袋之人的出现,有头脑有知识之人为了维护其地位,定会创制种种的学说其中包括人种宗教,甚至是阶级制度如现代虽云很文明开化,但是世界各地,还有好多脱不离了古来的特殊制度与观念,只是名目不可而已,并不能一概都已抹煞不存!佛陀降世时的印度,既有婆罗门、刹帝利等阶级的存在,佛陀就唯有从大家使用惯了的名称来阐明过去之事。佛经处处留有外道古来的名目,也是佛陀欲籍大家容易了解的事物,以便使人一目了然,以期达到普度众生的目的耳!如佛陀所用以度化众生之法,都是标新立异的话,即处处须费很大之力,一再的加以解释,始能被人知晓这是佛陀不取的地方!

迦叶佛降生在世[时」的国[王,名」叫[吸昆」王级昆王[所治」政的国[城」是足有其名,并不和国王同名,城「名」叫做「波罗捺」城,也是迦叶佛,常据以普度众生的地方。(偈颂和散文均同,故不作重述)

我父名净饭,刹利王种,母名大清净妙。王所治城名迦昆罗卫田佛时颂曰:父刹利净饭,母名大清净。土广民丰饶,我从彼而生。

我的家父名曰净饭王,是刹帝利一一王种族,家母讳名大清净妙。净饭父王所治政的地方为迦昆罗卫城。佛陀这时以偈颂说家父是利帝利种族,是净饭王家母名叫大清净妙夫人迦昆罗卫国的国土非常广大,国民也很富裕。我就是在那个环境之下降生的。

「我父名净饭,刹利王种」。释尊说他降生在刹帝利的种族里,是以净饭王为生父净饭王为首图那之译,是口释迦族所推荐山来的政治的领导人物释尊诞生前后的释迦族,是一拥有清白的家系而有名据说为久远前更懿摩王的后裔释迦族领土内之行政司法,均依会议的制度,如有事时,大家都会集聚在城内的议事堂。去讨论,去议决。是时定有一位长老为首席人物,以便任督察与议决之责,净饭王就是被好多释迦族的人们拥为担任此一荣职的王者,是释迦族中最为尊贵之人。释尊的生「母」名叫「大清净妙」夫人,所谓摩耶夫人是也摩耶夫人意译为大幻,是拘利族的王国—天臂城城主之王女。是一位很贤淑的夫人。净饭「王所治」的国「城」,是在[逛昆罗卫]城迦昆罗卫译为妙德黄色,传说为过去黄发仙人住处,故以立名。该城近于佛陀入灭处一拘户那市,离王舍城最远(六十由旬,一由旬为十二哩),离吠舍离城约五十由旬,离舍卫城六七由旬(法显三藏说十三由旬)在舍卫城的西北方,即今尼泊尔地方是。

偈颂的第一、二句是说明释尊之生父与生母,以及其种族,和散文同。「土广民丰饶1是说迦昆罗卫城地方广大,山产丰富,是一地大物博的地方、故国民都很丰裕良善。该城虽为一小王国,可是有很多当时残存的贵族聚集一体所组成的一个共和政治之故,其国土也可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四邻都是一片平广,五谷丰登,可以自给自足,不忧有所缺乏,加之事事都是议事制度,自然的诸多释迦族们均能相安无事,都过着富饶安和乐利的生活·释尊说:「我从彼而生」,也就是说佛陀世尊乃托胎降生在此迦昆罗卫城里。

此是诸佛因缘,名号种族,所出生处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不?诸比丘对曰:「今正是时。愿乐欲闻」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释尊结语说:「以上是诸佛的因缘实事,是七佛的名号、种族,所降生的时、地等事。焉有智慧的人听过这此诸佛的因缘实事后,而不会喜悦,而不会生起喜爱快乐的心情的吗?

这时释尊又对诸比丘们说:「我现在想用宿命智,以便阐说过去诸佛降世之事。你们喜欢听我的讲解吗?」诸位比丘向佛回话说:「世尊!现在正是师父您垂示此事之时!我们都喜欢听闻佛陀您的垂示!!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那么大家就认真的听吧!应倾全精神注意的听!听后要好好的思念它,我会为你们分别详细的解说!」

「此是诸佛因缘」因就是亲因(原因),缘为助缘所谓力强的为因,力羽的为缘世上的万事万物,一切的一切,没不都是由于因与缘而得成就·佛教是以因缘为宗,都说一切法不生于因与缘如离开了因与缘,则没有一法可成佛教所说的因缘不但是针对外道之「自然之说」而开说的而已,也是揭开一切事物的真实相貌,是非常科学化的论说。因缘也可以说是经过的实事,故诸佛因缘就是七佛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七佛降生在世的一切事缘

「名号种族所出生处」名号为七佛的正名正号种族则包括七佛的生身父母的出身族姓所出生处是七佛的降生地,当然是包括国王国都等事,是七佛出现在世的左证。其它如七佛降世的时期、年寿、道树,会众、二弟子、侍者、佛子等,均包括在[诸佛因缘1里面。名号、种族、生处等,是诸佛出世的确证之故特予提示出来耳。

「何有智者,闻此因缘,而不欢喜起爱乐心?」智者为有智之人,何者为焉有世上那里有一位有智慧之人听到七佛之因缘实事,而不会生起喜悦的道理?换一句话说,有智慧的人即会明白事理,会知道事物的前因后果,因之而会避恶趣善·凡是善的,莫不向前去行,尤其是对于真理,定会特别喜悦,会向前求进。诸佛因缘不但是发扬善事,也是阐明真理之所以,故凡是有智慧的人,都唯恐求之不得!释尊语中带励,使人激起向善向解脱之心!

「尔时」释迦「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吾今欲以宿命智,说过去佛事,汝欲闻否?宿命智为宿命通,是六神通之一此种神通能够自由自在的知道过去世的生命,以及有关于宿世的一切行事。由于能够知道宿世之事,故曰智,智力自在无碍,就名为通释尊既觉悟宇宙的真理,自会具有了超自然的神异之六通。虽然平时不愿常显,也禁止弟子们的显异,但是为了阐明真理,度化众生的需要仍然得依藉其已具有的神力去化导,以期达到宏化的目的。释尊说他为了使大家明白七佛的一切,故说要以宿命智来解说过去诸佛降世之事迹,所谓诸佛的「常法」也就是诸佛降世的法则法性,可说是「例程」释尊将阐有关于诸佛的常法,首先问大家是否想了解此事?也许诸弟子们虽然也有很多具有宿命智之人,可是都不像佛陀所知的那么彻底,尤其是那些未具宿命智的人,都需籍仗佛陀阐释的必要!

「诸」位「比丘」听完佛陀的垂问后,回答佛陀说:「今正是时,愿乐欲闻」。大家都说佛陀现在欲示诸佛的常法,正是时候,也就是最适合于阐明过去诸佛降生的一定的方式,大家都很愿意听佛的垂示。也许如上所述,虽然有好多人已具有了宿命智,而能知道过去事,如证悟阿罗汉果的人等是。阿罗汉译为无生,是烦恼漏尽的圣者,不但已具有宿命通,就是漏尽通也已具足,不过不像佛陀那么高深那么深远,其智力有一定的界限,故还不断的恭聆佛陀的阐释,所以说,比丘们全体都说愿意听佛的释示。至于「今正其时」,是因释尊既介绍过七佛的因缘等事。也应介绍七佛的常法,此时应一口气的把它讲完,以免有一知半解之嫌。

佛陀既征求过大家的同意,则应义不容辞的讲下去所以「佛」陀就「告」诉[诸比丘」们,叫大家应「谛听!谛听!善思念之」谛为真理,是真实不虚之义,谛听即为实实在在的听,也就是注意的听,重说二句的用意是特别嘱令注意之意。至于善思念之,就是叫人在听闻的时候,不但要好好的思考它,就是听后也应好好的把它记忆,使之不忘,这样才会有益于学佛之人「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分别本为思量识别种种事理之谓

这里是以分类,也就是一一详细的讲解述说之意。下面就是释尊为诸比丘讲说有关于七佛降世的常法。是每位佛陀降生的同一法则。

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当于尔时,地为震动,放大光明,普照世界,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见,知其所趣时此光明,复照魔宫,诸天释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诸天光明,自然不现。

比丘们!你们应该知道诸佛的常法!往昔之时,昆婆尸菩萨从兜率陀天(知足)降灵在其母亲的胎内时,是从右胁而入的这时的菩萨,正念不乱在那个时候大地为之震动,有大光明放出,而普照着世界平时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都因之而蒙受大光明在黑暗幽冥里的众生都能互相看见,都能互知所住的地方。当时这个大光明天照到魔王所住的魔宫,诸天上界的天神帝释天(天帝)大梵天(清净天)沙门(勤息)婆罗门(净裔)以及其它种类的众生都蒙受到此一大光明,诸天界的光明,自然的被吞没而不现。释尊叫一声「比丘」们!叫他们应「当」要「知」道「诸佛常法」常法就是寻常之法诸佛常法是指诸佛降生时,都有一定的法式,也就是都采取同一样式。常法也是法则、法性法则为法度,是一定的常规,法性则为真理。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其真体完全不变!又通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通于染净,通于情非情等深广之义古来就这样的说诸佛的常法(例程)为诸佛的法性。

诸佛降生的寻常之法(一定的法则),到底是怎样?释尊举出昆婆尸佛将降生在世时,托胎的经过:「昆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从右胁入,正念不乱」。七佛之首的昆婆尸佛在未降世成佛前,是一位补处菩萨。菩萨的舍生趣生,已经是任运自在,不会被甚么业力有所牵连,只靠其愿力就能随心满愿的托胎降生,更何况一位补处菩萨(候补佛陀的菩萨)。所以他从兜率天(知足)降神在他的肉身母亲的胎内时,违是正念不乱,也就是非常的自在,有定心念力,不动不摇,不会因环境的有所不同,而被外境所扰乱。佛傅不但在描写菩萨降灵在母胎时,是从右胁而入,也从右胁而诞生。虽然是有点神秘,但是一位世上难得一遇的佛陀的受胎与诞生,如果也和常人一样的话,那就不能显示出其殊胜,更何况编写佛传的人,并不是随便杜撰的,是有其依据的。如这里已将佛陀未降生前之神秘事描写出来!

菩萨从兜率陀天降胎,是佛陀八相成道之一。是以佛陀成道为中心,而将佛陀的一切事迹划分为八个时期。1.生天:属于佛陀的前生谭。久远的往昔,菩萨已修成功德,而生在兜率陀天的内院为候补的佛陀2.托胎:菩萨降生的时期已成熟、故由兜率陀天降下母胎如佛母摩耶夫人梦见乘白象的菩萨投入其胎内是。3.出胎:摩耶夫人在蓝昆尼园诞生太子4.出家:悉达多太子二十九岁时城出家去学道5,降魔;在菩提树下降伏诸魔6,成道:在菩提树下成就正觉而为佛陀。7.转法轮:佛成道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8.涅盘(入灭):于娑罗双树间逝世寂灭。所谓八相成道,实取于这里所举出的昆婆尸佛成道前后的经过,当然这里的一切,也是释迦牟尼佛传的缩图。既云诸佛的常法则只有时地名号的不同,而法则样式即完全相同!

「当于尔时,地为震动大光明·普照世界」大地震动是天地皆感动之意。光明即为智慧之义·也许菩萨既由兜率陀天降下托在肉身的母胎,则又象征着其智慧光明将会普照天地万物,一切众生将有正法可依、生死苦恼将有机会消灭、故会感动天地,而使大地震动「日月所不及处。皆蒙大明幽冥众生,各相见,知其所趣」幽冥为黑暗的世界,是指地狱而言地狱既为黑暗不见天日的地方。则本来就已失去了光明的现象,是太阳与月亮等光明所照射不到的地方。但是菩萨托胎将降世之故,一切就会平等的蒙受智慧光明的普照所以说,连平时日月所照射不到的地狱苦处,也能蒙受殊胜的光明之所照耀这种光明既普照到地狱苦处,则托生在地狱的众生,就已没有黑暗可言,到处都成为光明显耀的地方。本来连自已所处的地方也摸不清楚的地狱众生们,已因光明而能相互看见得非常的清楚,也能互相了解彼此所寄托的地方。

「时此光明,复照魔宫诸天释梵沙门婆罗门,及余众生,普蒙大明」魔宫为天魔的宫殿,是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所居住的地方。释为帝释天,是第二层天,是天帝所住的地方。梵天为清净的天界,是指色界天而言诸天则指其余的天界沙门译为勤息,是勤修正道,息灭烦恼的出家人婆罗门译为净裔,是指宗教家(神职人物)其余众生则指其它所有的有情所住的世界与众生。总而言之,一切天人与众生,均因菩萨托胎人间而大放光明似的缘故,自会普遍的蒙受其光明,而被其智慧光明照耀既然如是,则诸天光明,自然不现」也就是因为菩萨托胎时,有一种莫能形容的殊胜的光明在普照一切之故,一切诸天平时所有的光明,不管是外来的,或者是自放的,都被此种光明所吞没,而失去了其光明的作用。是佛光胜于一切光明的提示!

佛时颂曰:

密云聚虚空,电光照天下。昆婆尸降胎,光明照亦然。日月所不及,莫不蒙大明,处胎净无秽,诸佛法皆然。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像密云集聚在虚空里,也似电光普照天下一样,昆婆尸佛降神托在其母亲的胎内时,其放出的光明也是和这种景象同样的慈光普照!连日月的光明所照不到的地方,都没有不蒙受其大光明的。菩萨处在母胎时,一切都是清净,没有垢秽,一切诸佛的常法都是这样的。

「密云聚虚空,电光照天下婆尸降胎,光明照亦然」密云为稠密的黑云、电为万物所有的一种感受力电光则由电所发的光,有着迅速无比的威力古时是采其有如打雷时的电光—闪电,也就是一种绝大的光明之义。警喻空中黑云密集无际的天空,都成为黑暗的世界,此时的闪电之光,会使一切黑暗顿时消灭,此种光力,是绝大无比!当昆婆尸佛降下兜率天,而托投在母胎时,有一种绝大无比的威力光明,在普照天下,使一切处所都得沾润其光明,其情景是有着如电光扫荡一切黑暗一样!

「日月所不及,莫不蒙大明处胎净无秽,诸佛法皆然」这种光明一出,则不但是日月无光,就是平时日月所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如堕入地狱,不见天日的众生们所居住的幽冥世界,都顿时得大光明,都没有不蒙受此种绝大的光明的。昆婆尸

佛降神住在母胎时,是这样的清净光明,一点也没有垢秽的现象可言。这种事情不唯是昆婆尸佛如此,就是所有的佛陀由天上降下托在母胎时,都是同样的会放大光明,会普照一切,使一切都觉得清净没有垢秽。

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有四天子,执戈矛侍护其人。人与非人,不得侵娆,此是常法。

诸比丘们!应该知道诸佛寻常之法。昆婆尸菩萨降灵在其母胎的时候,是正念不乱的是时有四大天王各执戈矛,在侍候拥护胎内的菩萨与其母亲因此、人和非人等众生,都不能侵害娆乱他们。这是诸佛住胎时的常法。

佛陀又继续其阐扬诸佛的寻常之法说:「诸比丘」们!你们应「当知」道「诸佛」的寻「常」之「法」「昆婆尸菩萨」自兜率陀天降下,降灵「在」其「母」亲的「胎」内「时」,是「专念不乱」的。专念为专心注念于一境,不乱则心不驰散,和上面的正念不乱一样,既为补处菩萨,则降灵住胎时,是已离开分别,而念「法」的实性,是舍相入实而入正定当中。

「有四天子,执戈矛侍护其人」。四天子为四大天王,居住于第一层天的四个角落。所谓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是也。此四天王,是释帝天的外将,各护一个天下,故亦称为护世四王。他们因见菩萨降下人间,寄托母胎之故,觉得责任的重大,故各各都手执戈矛,正在侍候保护这位已托胎的菩萨,便人不得加害。所谓「其人」,是指降灵托胎的菩萨,也包括孕有菩萨的生母戈为平头戟,矛为长柄而有刀的兵器,都是古时的武器四大天王有着护国佑民,驱邪逐恶,拥护正道的缘故,自会负起保护降胎的菩萨的责任。既有天王严防以待,则「人与非人,不得侵娆」人为人类,非人为天龙八部等众的总称,也就是对于人类而谓天龙八部,以及恶鬼等冥众,总称为非人。娆为娇娆,是娇美的样子侵为侵犯。不管是人,或者是鬼神,如果以武力想子以加害,或者是以柔软的方法想予以破坏伤损菩萨的灵胎与菩萨的生母的话,都因四大天王稠密护卫之故,绝对没有机会得逞其想加害的恶念。释尊说「此是」诸佛际灵住胎时的「常法」!

佛时颂日:

四方四天子,有名称威德。天帝释所遣、善守护菩萨手常执戈矛,卫护不去离,人非人不娆,此诸佛常法。天神所拥护,如天女卫天、眷属怀欢喜,此诸佛常法。佛陀这时以偈颂说

四方的四位天王,均为是有名闻远布与威德的天神,是帝释天所派遣而来的他们都能称职,善能守护在母胎的菩萨的天王。各位的手里都常执戈矛,在卫护菩萨的母子而寸步不离因此,恶人与恶鬼神们,都不能妖媚扰乱他们这是诸佛降世住胎的常法菩萨降神住胎时,定会受到天神所拥护,犹如天女们卫护诸天一样诸天的眷属们,都会怀着喜悦的心情,是诸佛的寻常之法。

「四方四天子,有名称威德。」四天子为东南西北,一四天下的四位天王,是古来就名称普闻。他们都具有了威大的神力,都有着堪以驱邪逐恶,拥护正道的能力

凡是邪的都会找机会把它破灭,凡是正的都想尽办法保护,使其永存不灭。他们的这种以善德为基本的威力,去消灭邪恶之事,是人人炙口皆知的「天帝释所遣、善守护菩萨」在长文里已述过,四大天王是帝释天的外将,是承受天帝的敕令,而巡视天下,而惩恶奖善的善神凡是天下的大事,没有不知而注意。而于与的何况菩萨既由兜率陀天降下人间,住在母胎,自会引起他们特别的关心,而提高警觉,觉得责任之重大。因此会特别的善加保护这位已住胎的菩萨

「手常执戈矛,卫护不去离」。天王们如果遇到其它的事情发生时,虽然也会以手执武器去应付,不过有时定会交代其它的部下去处理,惟对于菩萨降胎事,是个天大的事之故,不但要亲自出马,还要常时保持手不离器,还要常时守护在住胎的菩萨的身边,不敢有些疏忽,不敢离去。因此,「人、非人不娆」也就是因为有四大天王随护在身边之故,不管是任何人,不二论是任何鬼神,都不得娆乱,不得破坏。「此」种菩萨降灵住胎时,自会邀到天王的常时保护一事。乃是[诸佛」的[常法」,也就是诸佛一定的程序。

「天神所拥护,如天女卫天」菩萨住胎时,定会得到四大天王诸神所拥护一事有如天女们常常侍卫在诸天神的身边,寸步不离一样,可说是生死与共!「眷属怀欢喜1。眷属是指尽忠于天神们的天女。是正指护持住胎的菩萨的四大天王。天女既为诸天的眷属,自会由衷的喜欢服侍诸天,四大天王既为驱邪逐恶的善神,自会喜欢为正法的代表者——菩萨效劳「此」种事,正是「诸佛」降胎时,自会发生的「常法」

又告比丘、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身安隐无众恼患、智慧增益。母自观胎,见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瑠璃、内外清彻,无众障翳。诸比丘!此是诸佛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的常法说:昆婆尸菩萨由兜率天降神在母胎时,专念不乱、母亲的身体很安隐,不但没有种种忧恼灾患,还增益不小的智慧。其母能自观察其胎,看见菩萨的身体的诸根具足,有如紫磨的黄金那样、没有半点的瑕疵垢秽。犹如明眼的人,在观看清净的琉璃一样,内外清净透彻,没有种种障□。诸比丘们!这是诸佛的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位「比丘」,有关于「诸佛」降灵入胎时,必定会有的现象—「常法」以「毘婆尸菩萨」之例来说,当他「从兜率」陀「天,降神」在其「母胎」之时,是「专念不乱」,也就是正念而有定力的缘故,心不散乱,意不动摇「母身安隐,无众恼患」菩萨的母亲因怀有菩萨的圣胎之故,影响所及,身体不会因有身孕而致诸多不便,是非常的平安隐妥,非常的自在,不像有身孕之人那样会觉得众苦逼迫,百患缠身,烦恼莫大,而是身心安祥之故,不知苦恼灾患为何物。

「智慧增益」因菩萨在胎内之故,其母也会突然具有深远的智慧「母自观胎具菩萨身,诸根具足。如紫磨金,无有瑕秽」。紫磨金为紫磨黄金,是阎浮檀金的一种·据说具有紫色而光。瑕为玉上的毛病,所谓玉上的斑痕污点是。怀有菩萨圣胎的母亲,因有深远的智慧之故,能够亲自观察看到自己的腹内之菩萨圣胎。她看到胎内之菩萨身早已具足了诸根,也就是六根都很完整美好。身体是呈现紫磨黄金之色,是没有半点的垢秽毛病。已经是妙相庄严!

「犹如有目之士,观净瑠璃,内外清彻,无众障翳」。有目之士为开觉眼之人是眼睛睿利之谓瑠璃译为青色宝,是透明清净的物体菩萨之母,观察看到胎内的菩萨的情形,有如具有了睿利的眼睛之人,在手中观看透明而清净的宝珠一样,不管是内与外,都是清净透彻,绝没有甚么障蔽可言。释尊说后,叮咛诸比丘们说

「此是诸佛」托胎时的「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如净瑠璃珠,其明如日月。仁尊处母胎,其母无恼患

智慧为增益、观胎如金像,母怀妊安乐,此诸佛常法。这时释迦世尊,用偈的体裁说住胎期的菩萨,其清净的程度,有如透明的宝珠,其光明好似日月在照耀。菩萨降灵处在母胎时,其母亲因托福而没有忧恼灾患,智慧为之增益,菩萨之母,亲自观察胎内的菩萨时,有如一座金像·菩萨之母怀孕时,非常的安隐快乐这种现象是诸佛在住胎时的常法。

偈颂长文都大致相同,并没有甚么增减,只是叙述的次序先后有些不同耳。「如净瑠璃珠」是说降灵住胎的菩萨之六根清净的程度,有如内外透彻的宝珠一样,一点也不会觉得有甚么毛病垢秽。「其明如日月」是说菩萨的身体会发亮,其光亮的程度有如日月的光明在照耀万物一样「仁尊处母胎,其母无恼患」仁尊是指昆婆尸菩萨,因为是补处菩萨,也是将降世成佛。具有了大慈悲度化众生的缘故、堪称为最为有仁慈的圣尊!他处在母胎时,让其圣胎的肉亲,会直接受其福阴,故在菩萨住胎的期间内,已脱离种种的苦恼灾患,自不会再和世人一样的有了甚么苦恼灾患可言。

「智慧为增益,观胎如金像」既怀有圣贻,自会有了深远的智慧,有智慧即能观察一切,内自体内,外泊天地。当她亲自观察自己体内的圣胎时,即发见体内的圣胎,有如一金人之像,也就是在长文里所谓的紫金色相「母怀妊安乐」由兜率陀天降灵住胎的菩萨,是正念不乱之故,俾其母亲在怀妊的期间内,得以过看非常安隐的每天!佛陀结语说:「此诸佛常法」。这就是诸佛住胎时,一定的常法。

佛告比丘:昆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母心清净,无众欲想不为淫火之所烧然,此是诸佛常法。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昆婆尸菩萨口兜率陀天降神住入母胎时,是正念不动乱。其母亲的心理,因此而非常的清净,已没有种种的欲想,不再会为浮火所燃烧而引起欲念,这是诸佛降胎时的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的常法说:「比丘」们,你们应知道!当「昆婆尸菩萨,从兜率]陀「天降神」住入其肉体的[母胎时,是「专念]而[不]曾动「乱」「母心清净,无众欲想」一般来说,都知道有所谓母子连心一事,何况圣胎在其腹内,自会受到菩萨圣胎的影响,而事事都会和平时大异其趣。寻常的时候,如没有菩萨的功行,则是一介凡夫之心而奔声逐色,是妄想多,欲念炽盛之故、都不知如何克制自己的欲念也许「食色性也」之故,那些男女私情,是凡夫的常念惟怀有圣胎之人。其心理自会和胎内的菩萨的心理一样,已经是[清」而无染,「净」而无杂,故已没有种种的「欲想」的了「不为淫火,之所烧然」贪欲在佛门为三毒之一淫欲为贪欲之首,也是贪欲的代表,佛门戒,是因淫欲如火,会焚烧吾人的慧命,也就是说,淫欲之热情,有如猛火,所谓淫火内发,自烧而死是也。怀有圣胎的人其心既清净,既没有种种的欲想,自不会被淫火所燃烧·释尊说这是「诸佛」降神住胎时的「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菩萨住母胎,天中天福成,其母心清净,无有众欲想舍离诸淫欲,不染不亲近,不为欲火燃,诸佛母常净。这时世尊念出偈颂说

菩萨在母胎里,天中天之福德助成之故,其母亲的心理非常的清净,没有种种的欲念,已舍离了诸淫欲,不再染有欲念,不再会亲近淫事,不会被欲火所燃烧,一切诸佛之母,都是这样的清净!

「菩萨住母胎,天中天福成,其母心清净,无有众欲想」。天中天为佛陀,佛陀是天中之夭,圣中之圣。补处菩萨既降灵住胎在世,即将降生完成佛道,故已堪称为天中天—佛陀。昆婆尸菩萨降神住入其母之胎内时,即将完成佛道,其福德自会助成怀有其胎之母,使其母亲的心理由凡夫的妄念一变而为清净心理的保有者,所以这时的菩萨之母之心,已经是非常的清净,已经没有如世人所有的种种欲念!

「舍离诸淫欲,不染不亲近,不为欲火燃,诸佛母常净」。没有欲念,即已表示将淫欲舍离得一乾二净,不再会染有这种垢污之淫事,也不会一再的亲近这种会毒害自己的淫事·总而言之,已不会一再的被欲火所燃烧,与淫欲事,已格为两个世界。凡是怀有佛陀圣胎之母,都是一样的心理,总是常时清净!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毘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其母奉持五戒,梵行清净,笃信仁爱,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身坏命终,生切利天。此是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的常法;昆婆尸菩萨从兜率陀天降神住入母胎时,是正念而不动乱。其母因之而能奉持五戒,而能梵行清净,而能笃信仁爱、诸善都能成就,能够安乐而没有畏惧之心。肉身坏灭寿命终了时,即会上生切利天宫这是诸佛降神入胎时的常法。

「佛」陀又「告」示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的「常法」。「昆婆尸菩萨」自「从兜率」陀[天,降神」入在[母胎」时,是「专念」正定[不乱」[其母」因此能够[奉持五戒」五戒又叫做五法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学佛人的通戒始自做人、生天、终至成佛作租,均需五戒为下手工夫,是佛道修行最为根本的学处。奉为奉承,持为持守,奉持是表示拳拳服膺,彻底的禁绝,对于五戒已不再冒犯之谓「梵行清净」梵行为清净之行,主要在于断除淫欲,通常都为梵天之行法,惟梵则摄四禅四无色定,通取一切戒,也为之梵行笃信仁爱」笃信为忠实可卖,仁爱即对人有同情心,都是值得令人敬佩之人的动作「诸善成就,安乐无畏」诸善是所有的人天善行,凡是善业都完满无缺:安乐即身安心乐,所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无畏则泰然自若,无所畏惧之谓。凡是仁慈行善的人,则得身安心乐无论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事,都能逢凶化吉,是心安理得之故,自不会有甚么畏惧可言。

「自坏命终,生忉利天」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是欲界六层天的第二层天据说在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中有一天,是帝释(天帝)所住的地方·怀有菩萨圣胎之母,因有如上所述的种种功德善行,故当他因生产而肉身损坏,而寿命终了后,即会上升到忉利天去享受天福「此」种事情也「是」诸佛降灵入胎时的「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持人中尊身,精进戒具足,后必受天身,此缘名佛母。这时释尊又用偈说:

怀有人中尊——佛陀的生身之人,因精进于善,戒律具足,死后必定会受天身由此因缘,名叫佛母。

「持人中尊身」的人中尊,是指佛陀。佛陀为天中天,人中人,是人中最为尊贵的人持为把持,是握有。可解释为因怀有人中尊—佛陀的肉身之故,会承其福阴。「精进戒具足」精进指诸善行,戒指五戒,是一切众生的根本戒律,根本既固,即余末定牢,所以说,一切戒律都守持得具足不缺。这样,即「后必受天身」,也就是行持禁戒,精进于善行的人,已具有了很大的福德,死后必定会得上天上界,去受天神之身「此缘名佛母」怀有菩萨圣胎的人,定有如上述的种种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也许如偈颂所说的,因此之故,才叫做佛母。也许佛陀降生后,就会普渡群生,一切众生定会沾润到佛陀的大恩大德,而佛陀的降生必需有一位肉身的母亲,如没有她,佛陀就无从托胎诞生,故佛母的功德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方会提到佛母离世后之生处。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地为震动,光明普照。始入胎时。闇冥之处,无不蒙明,此是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位比丘,有关于诸佛的常法说:当昆婆尸菩萨降生时,是从佛母的右胁下诞生的是时大地因此而震动。具有大光明普照一切菩萨初入母胎时,那些幽闇的地方,都没不蒙受其光明。这也是诸佛的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的「常法」说:「昆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菩萨的降生,如上述,是八相成道之一。是将佛陀降生时的情形神秘化的。佛院为最高无上的觉者、自始至终,应该是非常的圣洁之体,其隆生自然的不同于凡夫,故有从佛母的右胁下诞生于人世之说。如释尊诞生时,据说也是从摩耶夫人的右胁而生,其开始,就已酒脱,而洁净无垢的表示,正是诸佛诞生时的奇迹!诸佛的一切既同,则昆婆尸佛自不例外。

「地为震动」大地震动为一切都被感动的形容。在寻常之时,一切都不会觉得有异,但如有特殊的事情将发生,或发生时,定会令人觉得有些不同,好像天地都在变动似的。以吾人的经验来说,当你有天大的喜事时,不但禁不住你内心的喜悦,也会抑制不了你的身口,所谓蹈之舞之」是也。一代伟人出世时的一切情形,就有特殊的瑞相,更何况一代教主的诞生莫怪佛陀的降生,会带来天地之感铭而震动至于「光明普照」一事虽然如前述,是菩萨的光明掩蔽了一切光明,但是天地间也会因佛陀的降生而特别的光耀起来似的之论,未尝不无道理,因为佛陀的诞生,将带给世上无上的光明,世上也会因之而特别光明起来,是自然的形态!不过菩萨住胎时,既能放大光明,即出胎时,也同样的会大放光明,也是常情,所以说,「始入胎时,圈冥之处,无不蒙明」·当昆婆尸菩萨住入其肉身的母胎时,幽暗的地方,如平时见不到天日的地狱那一类的地方以及其它未能常见光明,也就是未得正大光明的众生。均因菩萨初入胎时放出的光明,而能沾润到其光明余辉·这是首尾相应的瑞相·是入胎与出胎,均会带给众生无限的光明的预兆!释尊说「此」种事,也「是」诸佛降生时的「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太子生地动,大光靡不照,此界及余界,上下与诸方

放光施净因,具足于天身,以欢喜净音,转称菩萨名。这时释迦世尊,又为大众以偈说:

太子降生时,大地为之震动感铭,大光一明曜,没有照不到的地方。不论此世界,或其它世界,以及上下方,乃至其余诸地方,均被照明。菩萨放出光明,施与清净之因,使天神们也得具有清净之身。大家都以欢喜清净的音声,辗转称叹菩萨之名:

「太子生地动,大光靡不照」昆婆尸菩萨降生在世时,是投在利帝利族,是帝王之家,其父王为盘头王如前述。昆婆尸菩萨的肉身之父既为国王,即他就是以太子的身份出现世间所以说:「太子」降「生」当太子,也就是昆婆尸菩萨降生在此世间时,大地为之震动,放出的大光明没有不被照到的地方「此界及余界,上下与诸方,放光施净因,具足于天身」菩萨降生时,也和其入胎时一样,吾人所住的世界以及其它世界,不管是上方的世界,或者是下方的世界,乃至诸方的世界,也就是所谓十方世界,都被其所放的光明普照之内。放出光明,即表示他已施与众生清净之因,换一句话说,菩萨放出大光明,将酒净一切垢秽,其恩泽将及天上界的天人身,使天神们也能沾润到菩萨的智慧光明,而愈显出清净无垢!

「以欢喜净音,转称菩萨名」。净音为清净的梵音,梵音为微妙的声音,是令人乐闻的音罄。佛经里面常以雪山所生的迦陵频伽(妙声)鸟所鸣的声音为喻,就是此种声音。当昆婆尸太子降生时,即有令人百闻不厌,令人会生欢喜心情,悦畅身心的清净的声音辗转称叹昆婆尸菩萨的名号,也就是所有的妙音都在赞誉欢悦菩萨的降世。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卧。时四天子,手奉香水,于母前立言: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戚,此是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的常法说:当昆婆尸菩萨诞生时,是从其母亲的右胁而诞生的,是正念不动摇。是时菩萨的母亲,正举手攀依树枝,并不坐下来也不横卧在地上。这时四大天王手捧香水,站在菩萨的母亲前说:啊,天母!您现在所生的是一位圣子,故不可怀有忧戚之心。这是诸佛诞生时的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诞生时的「常法」这位将成为佛陀的「昆婆尸菩萨」,正「当其」诞「生时」是「从」他肉身母亲的「右胁」而「出」生,菩萨降生时,是「专念」正定,心「不」动「乱」

「时菩萨母,手攀树枝,不坐不卧」。如前述,诸佛道同,降生时也都有一定的常法规则。因此,吾人在叙述昆婆尸佛诞生等事情时,就会连想起释迦世尊降生时的情景,因为记述昆婆尸佛的诞生,即是描述释迦佛的诞生,这种事情和佛传对照一下,就会一目了然。如释尊的母亲分娩的期日将近时,曾经依古时印度产子之例由迦昆罗城,欲回娘家的天臂城去生产,到了中途的蓝昆尼花园时,摩邱夫人(释尊的生母)即因产期的奇欲,而令一行的人们进入花园里去赏游·园里许多的无忧树,正在盛开,正吐出艳丽的花朵。

夫人此时举出右手,正想攀折一枝美丽的花朵的树枝,而攀依在那无忧树的树枝时,太子(释尊)即于此时从摩耶夫人的右胁下诞生,自然的并不是坐在地上,或倒卧在地上休息时产生太子的。释尊降诞时的情形既是这样,昆婆尸菩萨降诞时焉不是这样?也许一大教主的诞生,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故才以神秘的妙笔把它描述出来!

时四天子,手奉香水,于母前言。四天子为四天王,佛传都记述释尊诞生时,即有四大天王手持香水,现身在佛母之前站立等事,故昆婆尸佛诞生,也不例外。这也是象征佛陀的诞生是如何的尊贵之程度。连天神也为之关心,也为之庆贺效劳!「唯然,天母!今生圣子,勿怀忧戚1天母是指昆婆尸菩萨之生身之母菩萨将成佛成佛即为天中天,圣中圣,其母自然就是天母。四大天王向菩萨的生母安慰庆贺说:好啊,圣母!您现在所生的为一伟大的圣子,是应该庆喜的一件大事,千万不要因为圣子诞生时,和常人不同而忧虑愁闷!也许寻常的产子。不是横卧就是坐下,很少有人站立而生,如遇到这种情形时,定会觉得奇异而难解,致有忧心冲冲之虑,此之所以四大天王会站在圣母之前安慰圣母一番:「此」种情形,也「是」诸佛诞生时的「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佛母不坐卧,住戒修梵行,生尊不懈怠,天人所奉侍。

这时释尊,为大家说偈说:

佛母生佛陀时,并不坐下或横卧,佛母常住于戒律而修清净的梵行。出生于富贵,而不懈怠,是天人们所钦敬奉侍的人「佛母不坐卧如上述,是指昆婆尸佛诞生时也和释尊一样,佛陀的母亲都是手攀树枝时而降生太子的,是站立而异于常人。如一般人的生产,一定是横卧在床上不然就是坐下来。也许生产是一件痛苦的事。故需倒下来惟伸母因怀有圣胎,故不会觉得有些苦痛,同时因佛母自身乃是一位「住戒修梵行,生尊不懈怠」之故,其精神足够抑制其肉体,而不会有甚么痛苦的现象。「住戒」是常时守住戒律,虽是居家之人,也因善根深厚、而能依戒奉行:「梵行1为清净行,也就是举止动作都在清净的规律里过着其生活「生尊」为出生在尊贵的门户如前述,昆婆尸佛出身于刹帝利(王)族,其母当然是王种,故说出生尊贵。「不懈怠」是形容她虽贵为王妃,也不会因富贵而只沉醉于快乐里,虽为贵,也能精进不懈!这种人定会得邀「天人所奉侍」也就是说这种人是很难得一见之事,故不唯是世人所钦佩赞仰而已,就是天神也会受其感动而常起拥护尊敬之心,所以当这位菩萨降生时,即有了四大天王手捧香水,侍奉在佛母之侧,而安慰佛母!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污染,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缯上,两不相污,二俱净故。菩萨出胎,亦复如是,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净明珠,投缯不染污,菩萨出胎时,清净无染污。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的常法说:当昆婆尸菩萨诞生时,是从其母亲的右胁诞生的,那时确是正念不动乱。是时菩萨的色身很清净,不曾被秽恶所污染。好像明眼的人,将净洁的明珠放在白缯的上面,珠与缯二者均不会相污垢一样,因为珠与缯二者都洁净之故。菩萨由母胎出生时也和这情形同样的很清净这是诸佛诞生时的常法这时佛陀又再用偈简述说好像洁净的明珠放在洁白的丝织品里一样,并不会有污染的现象·昆婆尸菩萨自其母胎出生时,也和此事同样的清净,并没有些许的染污事。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诞生时的「常法」这位将成为佛陀的「昆婆尸菩萨」,正「当其」诞「生」时,是从他的肉身的母亲的「右胁」而「出」生。菩萨降生时,是「专念」正定,心「不」动「乱」。以上和上面一项同,都是复述昆婆尸佛降生时的即景,是和常人不同。因为将在此世成就正觉的缘故,自呱呱坠地时就有了奇迹的出现。其圣洁的情形完全和释迦佛陀的佛母—摩耶夫人诞生释尊时同样,是从右胁下而生的。这也是佛佛道同,前佛后佛均没有异的表示,也是佛陀自始至终都是圣洁的描述。

「其身清净,不为秽恶之所污染」。菩萨的降生既不同于常人,既由右胁降生自不同于常人在生产时应有的污秽不净之事所以说,菩萨虽降世而为血肉之躯仍然保持清净不染之体。「犹如有目之士,以净明珠,投白缯上,两不相污,二俱净故1:清净光明的宝珠是极为洁净的物体,缯为丝织品的总称,也是光润洁净之物。将清净光明的宝珠放在洁白清净的丝织品上面时,两物均不会有些许的污垢。因为此二物均为洁净之物之故,自不会被任何一方所污染。任尔怎样的转来转去,到头来,两物还是仍然保持其洁净的自体「菩萨出胎,亦复如是」婆尸菩萨由母胎降生人世时,恰如明珠投在白缯上面一样,自始至终,都是净洁,并没有甚么如常人出生时所带来的污垢可言。「此」种情形,也「是」诸佛诞生时的「常法」。

释尊说完此事后、又用偈颂的体裁简述说:

「犹如净明珠,投缯不染污菩萨出胎时,清净无染污此偈是赞颂散文里面所述的后段,也就是和散文的尾节同样的述说菩萨降生时是怎样的洁净之意。偈颂的大意是:这位将成佛陀而降生人世的昆婆尸菩萨,其降生时是从佛母的右胁下之故。好似世上的清净光明的实珠投放在洁白的丝织品上面一样,明珠、白缯两者都不会发生互相污染垢秽的现象。

巴利佛典也同样的记载说:菩萨由母胎降生后,非常的净洁。不会被污水所污不会被粘液所污,不会被血所污,无谕何物都不能污垢了他,是很洁净。喻在迦尸(竹名,可作箭干)绢布上面放置摩尼(如意)宝珠一样、摩尼宝珠不会污染迦尸绢布,迦尸绢布也不会污染摩尼宝珠,因为二者都净洁的缘故。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从右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

佛陀又告诉诸比丘们有关于诸佛降生时的常法说:当昆婆尸菩萨诞生时,是从其母亲的右胁降生的那时正念不动乱菩萨从佛母的右胁呱呱堕地后,就起步而行七步,并不靠人搀扶他出生后遍观四围,举手指天指地而说:「天上天下,唯有我独为尊贵,没人能比得上!我将度脱众生的生老病死等苦恼!」这是诸佛诞生时的常法。

自佛告比丘起,至于专念不乱等句,都是于遍一律,是编集者欲使人易于记忆而撰的。因为同一文句累次出现时虽会令人觉得过繁,但卸在无形当中使你记忆犹新,对于其事定不会随便忘弃,故经典里面才会常有这种事情的发生。

「从古胁出,堕地行七步,无人扶持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昆婆尸菩萨由佛母的右胁下降生呱呱坠地后,就能依自己的两只平安之足自立,也能举步自行七步,并不需要藉仗他人之手扶持提携,站在地上眼眺四围,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大吼一声说:「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这难免会令人觉得有点神秘之感!因为才出生的婴孩,不说他能行步,就是连站立的能力也有问题,通常都在满年后之事。惟三界大导师的降生,自有其异于常人,也是应有的现象,何况这些记录不唯是梵文的经典,就是最原始的巴利文佛典也同样历历分明的照载无误。可见得这是不可否认的实事,莫怪研究佛法的人,都不曾加以评语,也就是大家都相信有这么一回事。也许佛佛道同,释尊的降生也是如此光景,故民婆尸佛才不例外。一切诸佛都根据于有历史性的释尊的一切举动而描述出来的。其所谓天上天下唯我为尊,实为佛陀自觉的呼声,其存在的意义实很明显!巴利文的记载,即说:「我为世界的第一人!我是世界里最年长者!我是世界里的最胜者!」其欲表达觉者的内心,实有不谋而合之处!

「要度众生,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任何人都应承当的苦恼,是促成释尊终于发心去出家修行而至于成道的一大原因。他虽然自降生时起,就能步行,并没有甚么所谓[生」的苦痛,但是他的母亲生他七日后就离他而去,此事在他小小的心灵里已深刻的印入,直至他长大后,经过听到的看到的,以及从书本上得来的,都和生老病死等苦有了牵连。因为生老病死是道出人生的始终与中间必需的经过,也就是人们最为贴身之事。这虽然好似有些悲观,但是有了这种悲念才有突破一切苦恼的机会:释尊未出家前因觉得这正是人生的大事,故凝精聚神的在想如何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会毅然决然的舍去王宫的一切享受,而愿为一位乞丐不如的出家行者。他出家的动机,不但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老病死,也想早日解决此事后好使一切众生也能和他同样的解决这些苦恼的问题。昆婆尸菩萨降世后,即宣言要度化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等苦,其据尽在于此,也就是和释尊尽同!「此」种菩萨降世后就能举步自行、眼观四围、指天指地,将自内证的心声表达出来,说天上天下唯我为尊,发愿度化众生的生死等苦,这些事情:「是」诸佛降世时的「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犹如师子步,遍观于四方,堕地行七步,人师子亦然。又如大龙行,遍观于四方,堕地行七步,人龙亦复然。两足尊生时,安行于七步,观四方举声;当尽生死苦。

当其初生时,无等等与等,自观生死本,此身最后边。这时释尊又以偈颂说:

好像狮子之步行,眼睛遍观四周,呱呱坠地后就已能行七步,人中龙象就是这样的,福慧两足之尊降生时,安步向北是七步,眼观四围而大吼一声说:我将灭尽众生的生死等苦。当他刚诞生时,这位无与能等比的佛陀,与诸佛相等类的佛陀能自观生死的根本,知道这回的生身为最后的边际身!

「狮子」为兽中之王,吼声能伏群兽,步行亦健稳,故佛喻为狮子,其行步如狮子「步」,所以说昆婆尸菩萨降世行是「犹如」狮子步「遍观于四方,堕地行七步」如上述,是指菩萨呱呱坠地降生后,不但已能站稳,也能眼看四周而向北步行七步。「人师子亦然」·这位人中的狮子—将成佛陀的昆婆尸菩萨,就是这样的自降生后,就已和诸佛降世时同样的眼观四方,步行七步

「又如大龙行」。龙传说为飞鸟中之王、大龙为之龙象,有大神力,能变化云雨。在水行中,龙力最大,在陆行中,即象力为最,故如大龙行即表示其行步自在之意这位菩萨刚诞生就能自在步行就能「遍观于四方」,呱呱「堕地」后就向北「行七步」,这位「人」中之「龙,亦」「复然」,也就是说他如龙象之行步那样的行履自在。

「两足尊生时」。佛陀为福德智慧两项都完满具足的圣尊,他降「生时」就能「安」隐自在的[行七步」,眼睛[观」看[四方」.「举声」,也就是大吼一声,说:「当尽生死苦」,将会度脱自己以及众生的生老病死等苦!

「当其初生」的「时」候,这位将成「无等等与等」的菩萨。无等为佛陀的尊号,是一切众生绝不能与之相匹等之意·第二字和第三字等字,是等类之意,佛陀与佛陀相等类之故,诸佛为之等。总之,无等等与等就是说这位昆婆尸菩萨是和诸佛同样的是一位佛陀大觉者之义。这位大觉者出生后就「自」己「观」察「生死」的本元,已了知「此身」已经是「最后」的[边」际也就是自此不免再在六道轮回中打滚,已能解脱生死的缠缚,已不免一再的被业力所牵而转生,此次的色身,是最后际之身!

佛告比丘,诸佛常法:昆婆尸菩萨,当其生时,从右胁出,专念不乱·二泉涌出,一温#相,以供澡浴。此是常法。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两足尊生时,二泉自涌出,以供菩萨用、遍眼浴清净。

二泉自涌出,其水甚清净,一温二清冷,以浴一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