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八、离喜贪经:本经叙述观察眼耳鼻舌身意为无常,则会生厌而离喜贪,而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正观察眼是无常的。像如是的观察的话,就名叫做正见。由于正观察之故,而会生厌,生厌之故,就会离喜、离贪。由于离喜贪之故,我就会说他为正解脱的人。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意,也由于同一元理而会离喜、离贪。由于离开喜贪之故,比丘啊!我定会说他为心正解脱的人。心正解脱的人,就能自己预记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那样,那些苦、空、非我,也是如此解说。
一八九、离欲贪经:本经叙述正思惟眼耳鼻舌身意,观察为无常的话,就能断欲贪,而心正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对于眼,应当要正思惟,要观察是无常的。为甚么呢?因为对于眼正思惟,观察是无常之故,在于眼的欲贪,就会断灭。由于欲贪断灭之故,我就会说此人已心正解脱。像这样的,比丘啊!心正解脱的人,就能自己预记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知经:本经叙述对于眼等不知的人,则其苦不能尽,知道的人就能尽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眼不识、不知、不断、不离开欲贪的话,就不能堪任正确的尽灭苦恼。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诸比丘们!对于眼如是能识、能知、能断,而能离欲的人,就能堪任正尽苦恼。对于耳、鼻、舌、身、意,如果能识、能知、能断,而能离欲的人,就能堪任正尽苦恼。」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一、知经:本经叙述对于眼等能知的话,就能堪以超越生老病
死等苦,不然的话,就不能堪以超越。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对于眼,如果不识、不知、不断,而不离欲的人,就不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对于耳、鼻、舌、身、意,如果不识、不知、不断,而不离欲的人,也不能堪以超越生、老、病、死之苦的。诸比丘们!如果对于色,能识、能知、能断,而能离欲的人,就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对于耳、鼻、舌、身、意,如果能识、能知、能断,而能离欲的人,就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二、不离欲经:本经叙述对于眼等不离开欲的人,就不能解脱,不能灭尽苦恼。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眼,不能离欲,心不解脱的人,就不能堪任正尽苦。对于耳、鼻、舌、身,意,如果不离欲,心不解脱的人,就不能堪任正尽苦。诸比丘们!如果对于眼,能够离欲,而心解脱的人,则他就能堪任正尽苦。对于耳.鼻、舌、身、
意,能够离欲,心能解脱的人,就能堪任正尽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三、不离欲经:本经叙述和前经同,惟多一色耳。也就是针对眼与色等问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眼、色,不离开欲,心不解脱的人,就不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对于耳、鼻、舌、身、意,不离开欲,心不解脱的人,也就不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诸比丘们!假若对于眼、色能够离开欲,心能解脱的话,就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对于耳、鼻、舌、身、意,能够离开欲,心解脱的话,就能堪任超越生老病死之苦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四、生喜经:本经叙述对于眼等生喜,就是对于苦生喜,就不能解脱于苦,反之就能解脱于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眼,生起喜悦的人,就是对于苦生喜一样。假如对于苦生喜的话,我就会说他不能解脱于苦。对于耳、鼻、舌、身、意生喜的人,就等于是对于苦会生喜一样,我就会说他不能解脱于苦。
诸比丘们!假若对于眼,不生喜悦的话,就等于是对于苦不生喜悦一样,我就会说他能够解脱于苦。对于耳、鼻、舌、身、意,不生喜悦的人,就等于是对于苦不生喜悦,我就会说他会解脱于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五、无常经:本经叙述观察六内处、六外处、触、受,为无常的话,就能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一切均为是无常的。甚么叫做一切都是无常呢?所谓眼是无常。如色(境)、眼(根)、识(眼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眼根、色境、眼识之和合而接触,而发生关系时,为之眼触因缘生受)-苦的感觉(苦受),乐的感觉(乐受),不苦不乐的感觉(舍受),这些均为是无常。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多闻的圣弟子,像如是的观察的话,就能对于眼生厌。假若对于色(境)、眼(根)、识(眼识),而为眼触,而由眼触的因缘而生的受-苦的感觉(苦受),乐的感觉(乐受).不苦不乐的感觉(舍受),对于这些受,会生厌,对于耳鼻舌
身意(根)与声香味触法(境),而起的意识,而为意触,而由此意触的因缘所生的受-苦的感觉(苦受),乐的感觉(乐受),不苦不乐的感觉(舍受),对于这些也会生厌。由于讨厌之故,不会喜乐,不乐之故,就会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无常经一样,像如是之苦、空、无我,也是如此之说。
一九六、无常经:本经叙述的内容和前经同,只内中的文字,和结语有些不同耳。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些一切呢?所谓眼是无常。如色(境,眼(根)、识(眼识),而生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所生之受-或者是苦(菩受)或者是乐(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舍受),这些均为是无常。像如是的,耳、鼻、舌、身、意(五根)与识(耳等五识),如果法(声香味触法之五境)与意(五根)与识(五识)而生意触的话(由和合接触而生的耳鼻舌身意之五触),则由此意触的因缘而生的受──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这些也是无常的。
多闻的圣弟子.能如是的观察的话,对于眼就能解脱。如果因色(境)、眼(根)、识(眼诫)而发生的眼触,而由此眼触的因缘而
生的受--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这些也能得以解脱。像如是的耳、鼻 舌、身 意(五根),与法(声香味触法之五境),与意识(耳鼻舌身意等五识),而发生的意触(五触),而由此意触的因缘所生的受──若苦 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这些也得以解脱。这样,我就会说他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说一切都是无常之经一样,像如是:一切是苦(经)、一切是空(经)、一切是非我(经)、一切是虚业之法(经)、一切是破坏之法(经)、一切是生法(经)、一切是老法(经)、一切是病法(经)、一切是死法(经)、一切是愁忧法(经)、一切是烦恼法(经)、一切是集法(经)、一切是灭法(经)、一切是知法(经)、一切是识法(经)、一切是断法(经)、一切是觉法(经)、一切是作证(经)、一切是魔(经)、一切是魔势(经)、一切是魔器(经)、一切是然(经)、一切是炽然(经)、一切是烧(经)等经,均如上面二经所广说的那样。
一九七、示现经:本经叙述佛作三种的示现教化。所谓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是。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伽阇尸利沙(迦耶村之迦耶山上)的支提(制底,灵庙)时,和千名的比丘俱在一起,都是从前萦发的婆罗门。
这时,世尊为千位比丘作三种的示现教化。那三种呢?所谓神足变化示现、他心示现、教诫示现是。
1.神足示现:乃世尊随其所应,而示现,而进入禅定的正受(三昧正现前之义。也就是入禅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境)。陵虚(陵驾于空中,也就是升于空中)而至于东方,作行住坐卧之四威仪,入于火三昧,而出种种的火光,所谓青、黄、赤、白、红、颇梨色。水火俱现,或者由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由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圆四方,也是如走。这时,世尊作种种的神变后,即在于大众当中端坐。这就是名叫神足示现。
2.他心示现:如彼之心,如彼之意,如彼之识,彼应作如是之念,不应作如是之念,彼应作如是之舍,彼应作如是之身证住等,就名叫做他心示现。
3.教诫示现:如世尊说:『诸比丘们!一切都在烧燃。甚么叫做一切烧燃呢?所谓眼烧燃。如色(境)、眼(根)、识(眼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等,这些也在烧燃。像如是的,那些耳、鼻、舌、身、意,也在烧燃,若法(境)、意(根)、识(意识)而为意触。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受-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这些也在烧燃。以何而烧燃呢?以贪之火烧燃,以恚之火烧燃,以痴之火烧燃,以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之火烧燃。」
这时,千位的比丘,听佛所说,都不起诸漏,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九八、罗睺罗经:本经叙述若知见眼等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话,就不会生我、我所、我慢、系着、使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
这时,尊者罗睺罗(佛未出家前之子,后出家,成十大弟子之一。密行第一),往诣佛所,行礼仪后,退住在一边。然后仰白佛说:「世尊!要怎样去知,怎样去见自己的内识身,以及外在的一切相,而使其不生我、我所、我慢、使、系着呢?」这时,世尊告诉罗睺罗说:「善哉!罗睺罗!你能谘问有关于如来的甚深的奥义」。
佛陀于是告诉罗睺罗说:「对于眼,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要这样的如实而知。对于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罗睺罗啊!对于自我的此识身,以及外在的一切相,能作如是知、如是见的话,就能使我、我所、我慢、使、系着等不会生起的。罗睺罗啊!像如是的,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起的人,就应知道:罗睺罗啊!这就名叫断爱浊之见,是正无间等(证悟),是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后,尊者罗睺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内入处那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是外入处,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以及眼识、耳、鼻、舌、身、意识(六识),眼触,耳、鼻、舌、身、意触(六触),由于眼触而生之
受,耳鼻舌身意之触而生之受(六受),由于眼触而生之想,耳、鼻、舌、身、意之触而生之想(六想),由于眼触而生之思,耳、鼻、舌、身、意之触而生之思(六思),由于眼触而生之爱,耳、鼻、舌、身、意之触而生之爱(六爱)等,也如上说。
一九九、罗睺罗经:本经叙述若知见眼等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话,就能转去诸结,而究竟苦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罗睺罗说:「要怎样去知,怎样去见,就能对于此识身(认识作用的吾人的身体),以及外在的一切相,知见为无有我,无有我所,无有我慢,无有使,无有系着呢?」罗睺罗白佛说:「世尊您就是法之根,法之眼,法之依。善哉,世尊!愿当为诸比丘们广说此义,诸比丘们听后,当会信受奉行。」
佛陀告诉罗睺罗说:「善哉!谛听!当会为你们解说。诸所有的眼,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要这样的如实而正观。罗睺罗!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罗睺罗啊!如果这样的知,这样的见吾人的此识身,以及外在的一切相的话,即我、我所、我慢、使、系着等,就不会生起的了。罗睺罗啊!像如是的比丘,就能超越于二,会离诸相,会寂灭解脱。罗
罗啊!像这样的比丘,会断诸爱欲,会转去诸结(诸烦恼),会究竟苦边」。
佛说此经后,罗睺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像内入之经教一样,如是外入……乃至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的受,也像如是的广说。
二○○、罗睺罗经:本经叙述罗睺罗欲求得阿罗汉果之法,佛知其机未熟,故先示以五阴、六入处,尼陀那〔因缘〕,使其思惟。到机熟时,即说无常等法,使其得阿罗汉果。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罗睺罗(密行第一,佛未出家前之子),往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坐在一边。他向佛而说:「善哉!世尊!请为弟子说法,弟子我听法后,会独自在一静处,专精思惟,会住于不放逸里。弟子在独一静处,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后,会作如是之思惟:所以一位豪族之姓之子,剃除须发,由于正信而为没有家庭的出家人,而去学道,去修持清净的梵行,到了彻见法源而自知已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这时,世尊观察罗睺罗的心,知其解脱慧并未成熟,还未能堪任纳受增上法(更深的涅盘之法)。因此,而问罗睺罗说:「你能授人以五受阴,或未能作到呢?罗睺罗说:「还没有的,世尊!」佛陀告诉
罗睺罗说:「你应为人演说五受阴!」(叫他为人演说,即需自己有把握方能作得到。故等于是教他观察五受阴,使其悟入五阴聚合当中,并没有常、一、主宰之义)。
这时,罗睺罗受佛教诲后,在于异时(经过一个时间),为人演说五受阴(五取阴。教人知道众生在于五阴取我、我所有为不是之理。)他经过演说此义后,还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我已为人演说过五受阴的教义,唯愿世尊您,为弟子说法!弟子听法后,会独自一人,在于静处,去专精思惟,而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这时,世尊又再观察罗睺罗之心,其解脱智并未成熟,不能堪任纳受增上之法。因此,而问罗睺罗说:「你是否能为人演说六入处了吗?」罗睺罗白佛说:「还没有啊!世尊!」佛陀告诉罗睺罗说:「你应该为人演说六入处」。(叫他为人演说,即是教他先予充实自己。使自己彻知眼、耳、、舌、身、意之六内入处,与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外入处,为产生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受的因缘。使人悟入六入处中并没有常、一、主宰)。
这时,罗睺罗,乃在于异时(经过一段时期),为人演说六入处。他为人广说六入处后,来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我已为人演说六入处的教义,唯愿世尊为弟子说法,弟子听后,当会独自一人在于静处,去专精思惟,会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这时,世尊又观察罗睺罗之心,其解脱智并未成熟,不能堪任纳受增上之法。因此,而问罗睺罗说:「你是否能为人演说尼陀那(因缘)法了吗?」罗睺罗自佛说:「还没有啊!世尊!」佛陀告诉罗睺罗说:「你应该要为人演说尼陀那法」。(尼陀那法就是因缘法。彻
见五阴、六处为相因、相缘之法。也就是审察因缘所生之法,就是空、无常之法。由此而观察精妙,而悟入缘起、无常、无我)。
这时,罗睺罗在于异时(经过一段时期),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后,来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愿为我说法,我听法后,会独自在一静处,去专精思惟,会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这时,世尊又观察罗睺罗之心,其解脱智并未成熟,……广说,乃至告诉罗睺罗说:「你应当对于上面所说的诸法,独在于一静处,去专精思惟,去观察其义」。
这时罗睺罗受佛的教敕后,就依照上面所听到之法。所说之法,去思惟称量,去观察其义。他曾作此念:「这些诸法,一切均为顺趣于涅盘、流注于涅盘,最后安住于涅盘之法。」这时,罗睺罗就又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于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弟子已经对如上所闻之法,所说之法,独自在一静处,去思惟称量,去观察其义了。弟子已知道这些法均为顺趣于涅盘、流注于涅盘,最后安住于涅盘之法」。
这时,世尊观察罗睺罗之心,其解脱智已成熟,堪任纳受增上法(更深的涅盘法)。因此,告诉罗睺罗说:「罗睺罗!一切均为是无常的。甚么法为无常呢?所谓眼无常,由于色境与眼根、眼识而生的眼触等,也是如上广说的为无常」。
这时,罗睺罗听佛所说,欢喜而随喜,就礼谢佛陀后退去。
此时,罗睺罗受佛的教敕后,就独自在一静处,去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里。他这样的思惟:所以一位族姓之子,剃除须发,身着袈裟。由于正信,而为离开家庭的出家人。而学道,而纯修清净的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后有。而成为阿罗汉,心善解脱!
佛说此经后,罗睺罗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漏尽经:本经叙述如果正观眼等无常,则能得证漏尽。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来讲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说 :「世尊!要怎样去知,怎样去见,才能依次第而疾得漏尽呢?」
这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应该正观无常。那种法为无常呢?所谓眼是无常。如依于色(境)与眼(根)与识(眼识),而为眼触,由于此眼触的因缘而生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受等,都应观察是无常的。耳、鼻、舌、身、意,也应当观察是无常的。如依法(境)与意(根)与识(意识)而为意触。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受──或者是苦,或者是乐,或者是不苦不乐,这些也是无常。比丘啊!应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就能依次第而灭尽有漏」。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非常的欢喜,作礼而去。
像如是的为比丘所说之经,都一样。如果说有差别(不同之处)的话,那就是谘问下列诸事:『怎样知,怎样见,就能依次第而尽一切结?就能断一切缚?就能断一切使?就能断一切上烦恼?就能断一切结?就能断诸流(生死流)?就能断诸轭(牛颈上之横木,为系缚不
尽,烦恼异名)?就能断诸取(执取)?就能断诸触(六触而生受,而生苦等),而能断诸盖(覆盖)?就能断诸缠?就能断诸垢?就能断诸爱?就能断诸意?就能断诸邪见而生正见?就能断无明而生明(智慧)?』佛陀的回答,都是这样的:『比丘!像如是之观察眼就是无常,……乃至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就能依次第而无明会断尽,光明会生起(无明为无智慧,为愚痴,明为智慧,故说无明断尽即智慧光明自会生起)』。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而欢喜,欢喜后,作礼而去。(上面这些均不另列经名,都皈于『尽一切结经』)
二○二、我见断经:本经叙述观察眼等为无常,正观色、眼识、眼触、三受为无我,则生无我见。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往诣佛所,行礼如仪后,白佛说:「世尊!要怎样知,怎样见,才能依次第而断我见?而生无我见呢?」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对于眼,要正观为无常。如依色(境)与眼(根)与识(眼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或苦受。或乐受,不苦不乐受。也应正观察为无我。像如是的,乃至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受。这些也应正观察为无我。比丘啊!像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就能依次第而我见会断除,无我见会生起(断我见,而生无我见)。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而欢喜,欢喜后,作礼而去。
二○三、能断一切法经:本经叙述如断无明之一法的话,就能尽生死,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大医师-耆婆所捐献的果树林)。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位比丘能断一法的话,就能得正智,就能自已预记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诸比丘白佛说:「世尊是法之根,法之眼,法之依。唯愿为我们演说。诸比丘们听后,当会纳受奉行。」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大众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们演说。诸比丘!到底是那一法断灭之故,就能……乃至不受后有之身呢?此法就是所谓无明。如果断灭无明的话,则会离欲,而智慧之光明会生起,而得正智,而能自己预记而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坐而起,整齐他的衣服,偏袒其右肩,为佛作礼,右膝着在地上,合掌而白佛说:「世尊!要怎么知无明?怎么见无明?而能离欲而智明会生起呢?」
佛陀告诉比丘说:「应当正观察眼是无常。如依色(境)与眼(根)与识(眼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些也应正观察为无常。耳、鼻、舌、身、意,
也是如此。比丘!像如是而知无明,如是而见无明的话,就能离欲而智明会生起」。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四、如实知见经:本经叙述如对于眼等如实而知见的话,则得解脱,乃至不受后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
这时,世尊告诉尊者阿难说:「对于眼,应当要如实而知,如实而见。如依眼(根)与眼色(境)与眼识(识)而为眼触。而由于此眼触的因缘而生的受,不管是苦(苦受),是乐(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舍受),这些也应如实而知,如实而见。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他如果如实而知,如实而见后,对于眼就会生厌。对于依于色(境)与眼(根)与识(眼识),而为眼触,而由于此眼触的因缘所生的受,不管是苦(苦受)、是乐(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舍受),也会生厌离。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厌离后,就不会去喜乐,不喜乐后,就会解脱、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五、优陀那经:本经叙述观察眼等为无常、苦、变易、异分之
法的人,就会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
这时,世尊演说一切优陀那偈后(无问自说,也就是虽无人问,而乘感兴而说出来),告诉尊者阿难说:「眼是无常的,是苦的,是会变易的,是异分之法。如依色(境)与眼(根)与识(眼识)而为眼触。由于此眼触的因缘而生的受,不管是苦(苦受)、是乐(乐受)、是不苦不乐(舍受),这些均为是无常,是苦,是会变易,是异分之法。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多闻的圣弟子,如是去观察的话,则对于眼,会得解脱。如依色(境)与眼(根)与识(眼识)而为眼触,而由于此眼触的因缘而生的受,这些也会得解脱。依于耳、鼻、舌、身、意(根)与法(五境)与意识(五识)而为意触(五触),而由于此意触(五触)的因缘所生之受,不管是苦(苦受),是乐(乐受),是不苦不乐(舍受),那些也会解脱。我会说他已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
佛说此经后,尊者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六、如实知经:本经叙述为了对于内、外入处,如实而知之显现之故,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城,耆 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勤于方便而禅思(座禅),要内寂其心(静座瞑想,使内心寂静而行观照)。为甚么呢?比丘啊!因为方便禅思,内寂其心的话,就能像如是的,如实而知之事会显现在前。到底对于甚么如实而知之显现呢?对于眼,如实而知显现。如依色(境)与眼(根)与识(眼识)而为眼触,而由此眼触的因缘所生的受,不管是苦受,是乐受,是不苦不乐(舍)受,这些都能如实而知会显现在前。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这些一切诸法,均为是无常,是有为(有造作变化),也如是的,其如实而知,会显现。」(洞彻其真象,彻知其渊源实际)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七、三摩提经:本经叙述如修习三摩提,即能如实而知。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国,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无量的三摩提(禅定),要精勤而系念。为甚么呢?因为修无量的三摩提,而精勤系念后,则能如实显现。对于甚么能如实显现呢?对于眼,能如实显现,像如是的广说,……乃至这些诸法无常、有为的实相,都能如实显现。」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八、无常经:本经叙述过去、未来、现在之眼,是无常之故,圣弟子不欣乐,而生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城,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去、未来之眼,是无常,何况现在之眼,怎么不是无常呢?多闻的圣弟子之如是而观察的人,会不回顾过去之眼,会不欣悦于未来之眼。对于现在之眼会厌而不乐,会离欲而向于厌离。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像无常经一样,苦、空、无我等经,也是如此的阐说。
像内入处(六根处)之四经那样,外入处之色、声、香、味、触、法之四经,以及内外入处之四经,也是如此的阐说。
二○九、六触入处经:本经叙述如实而知六触入处,而不见我、异我、相在,即会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城,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六触入处。那六个呢?所谓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是。沙门、婆罗门,对于此六触入处之集、灭、味、患、离,如果不如实而知的话,就应当要知道!这
些沙门、婆罗门离去我所说之法与律,其遥远的程度,有如虚空与地之隔离那样(天壤之别)。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他的座位站起,整一整他的衣服,礼拜佛陀后,合掌而白佛说:「我乃具足如实而知此六触入处之集、灭、味、患、离等」。佛陀告诉比丘说:「我现在问你,你应随我之间而回答我。比丘啊!你见眼触入处,是我,异我,相在与否呢?」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对于此眼触入处,能如实知见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的话,就不会起诸漏,心不会有染着,心已得解脱。这名叫做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此为断其根本,有如截断多罗树之头那样(此树一断即死,绝不再生),对于未来之法,乃永不会再生起。所谓眼(眼根)、识(眼识),以及色(色境)是也。其次:你见耳、鼻、舌、身、意之触入处,是我、是异我,是相在与否吗?」比丘回答说:「弗也!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对于耳、鼻、舌、身、意之触入处,如实而知见为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就不会生起诸漏,心不会有染着,心会得解脱。这名叫做比丘之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是断除其根本,有如截断多罗树头那样,对于未来世之欲,绝不会再生起,所谓意(耳等五根)、识(耳等五识)、法(声等五境)。」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地狱经:本经叙述执有之故,有六触入处地狱,无执着之故,则有六触入处天。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城,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不可以乐,不可以苦,为甚么呢?因为有六触入处地狱(由执着六触入处而生的苦处),众生如生在那个地狱中的话,则眼睛所见的均为是不可爱之色,不能见到可爱之色。都见到不可念之色,而见不到可念之色。都见到不善之色,而见不到善之色。由于此因缘之故,所受的一向(直)都是忧苦!耳所听之声,鼻所嗅之香,舌所尝之味,身所感之触,意所识之法,都见到不可爱,而见不到可爱。都见不可念,而见不到可念的。都见到不善法,而见不到善法。由此因缘之故,乃长受忧苦!
诸比丘们!有六触入处天(由不执着六触入处而生的天),如有众生,生在那个地方,即眼睛就会统统见到可爱的,而见不到不可爱的。见到可念之色,而不是不可念之色。见到善色,而不是不善之色。由此因缘之故,一向都长受喜乐。耳所听的声,鼻所嗅的香,舌所尝的味,身所感之触,意所识之法,均为可爱,而不是不可爱。可念,而不是不可念。善而不是不善。」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一、世间五欲经:本经叙述佛陀略说自护不随五欲。诸比丘不解其义,而去间珂难。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于毘舍离城,耆婆拘摩罗药师的庵罗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往昔还未成正觉之时,曾独自一人在闲静之处,去禅思而思惟:自心应该要多向甚么地方去观察好呢?我曾观察自心都多追逐于过去的五欲(眼等五根对于色等五境之欲)的功德,少许追逐现在的五欲之功德,追逐于未来世的,辗转而又微少。我观察多逐过去的五欲之心后,就极尽生起方便,而精勤自护,不再使其随逐于过去的五欲之功德(贪欲的功能作用)。
我因为是这样的精勤自护之故,渐渐的近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遍知)。你们诸比丘,也是一再的多逐于过去的五欲的功德,对于现在与未来,也同样的很微少。你们现在应当由于其心多逐于过去的五欲之功德之故,都要增加自护,也应当在于不久之后得尽诸漏。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在于现法,能自知已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身。
为甚么呢?因为由于眼见色的因缘,而生内受,所谓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由于耳、鼻、舌、身、意对于声乃至法的因缘之故,而生内受,所谓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是。因此之故,比丘们!对于这些入处,应当要觉知:如果眼灭除的话,则色想就会远离。耳、鼻、舌、身、意,如果灭除的话,则法想就会远离。」
佛陀说此当觉六入处之教义,说后,就进入室内去坐禅。这时,有好多的比丘,在世尊离开后,就作如下之论议:「世尊为我们略说法要,并不详细的广于分别讲说,现在已进入室内去坐禅了。世尊所说的:『当觉六入处。眼如果灭除的话,则色想就会远离。耳、鼻、舌、身、意,如果灭除的话,则法想就会远离』。我们今天在世尊略说法中,犹然故我的不能了解其中之义。今此大众当中,到底那一位
有慧力,能为我们对于世尊的咯说法申,广为我们演说其中之奥义呢?」
又作此念:「唯有尊者阿难,常侍于世尊,常被大师之所赞叹,说他又聪慧,又修梵行。因此,唯有尊者阿难,堪能作为我们对于世尊的略说法中,演说其奥义。我们今天应该皆共往诣尊者阿难的住所,去请问其要义。听后,要如阿难所讲说的,悉当奉持!」
这时,众多的比丘,往诣尊者阿难之所,共相问讯后,退住在一边而坐。他们向尊者阿难说:「尊者!当知!世尊为我们略说法要」。他们就照上面所说的,一一请问阿难。他们说:「愿为我们分别详细的广说其义。」
尊者阿难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之!我对于世尊略说法中,当会为你们广说其义。世尊所略说的就是「灭的六入处。有余当灭之故,是说:眼处灭后,色想就会断离,耳、鼻、舌、身、意入处灭,法想就会断离。世尊略说此法后,就入窒内去坐禅去了,我现在已为你们分别说其中之奥义了。」
尊者阿难说此义后,诸比丘听其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二、不放逸经:本经叙述不为珂罗汉说不放逸之行,只对有漏的比丘说不放逸之行。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之行,亦
不是不为一切比丘说不放逸之行。我到底是不向于那一种像类的比丘(真实的比丘罗汉叫做像类,或种类也是像类)说不放逸之行呢?如比丘已得阿罗汉,已经尽诸有漏,离诸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心正解脱的人,像如是的像类的比丘,我就不会为他说不放逸之行。为甚么呢?因为那些比丘,已经作到不放逸之行之故,已不再堪能作放逸之事了。我今看见那些尊者,已得不放逸之果,因此之故,不会再为他说不放逸之行。
到底为那种像类的比丘,说不放逸之行呢?如诸比丘们,还在有学地的人(初果至三果,均为有学,尚须修学,以期烦恼之断尽),这种人还未得心意增上安隐,还未向于涅盘安住。像如是的像类比丘,我就会为其说不放逸之行。为甚么呢?因为这一种比丘,由于习学诸根,心里喜乐随顺于资生之具,而亲近善友,不久当会得尽诸有漏,而证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依于现法自知作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为甚么呢?因为他的眼(根)识(眼识)所可爱乐,所染着之色(境),这位比丘已经彻见后,已不喜乐,不赞叹、不染、不住于系着。由于不喜乐、不赞叹、不染、不着住之故,已能专精而胜进,身心都止息,心安而极住于不忘,常定于一心,无量的法喜,唯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终不退减去随逐于眼(根)与色(境)。对于耳、鼻、舌、身、意(五根)识(五识)法(五境),也是如此。」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三、法经:本经叙述有眼与色,乃至意与法之二法。缘二法而生识、触,乃至三受。如不如实而知三受,就会生贪、填、戒取 我
见等纯大苦聚。反之即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当会为你们演说二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那二种呢?所谓眼与色为二,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为二,这名叫做二法。
若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此之说:『这并不是二法。沙门瞿昙所说的二法,并不是真二法』。然而他乃以自己之意而说的二法,唯有言说耳。如问他时,就说不知,故会徒增其疑惑耳。因为并不是他所有的境界之故。为甚么呢?
因为缘于眼与色,而生眼识,此三事(根境识)和合而有触,缘于触而生受,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如果对于此受之集,受之灭,受之味,受之患,受之离,不能如实而知的话,就会种植贪欲身之触,会种植瞋恚身之触,会种植戒取身之触,会种植我见身之触。也会种植而增长诸恶之不善法。像如是的纯大苦聚,均从之而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五根),与法(五境)之缘,而生意识(五识),此根境识之三事和合而有触等事,广说如上。
又次,眼缘色,而生眼识,此根境识三事和合而为触,由于触之因缘而生受-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对于此诸受之集,之灭,之味,之患,之离,也如是而知。如是而知后,已不种殖贪欲身触,不种殖瞋恚身触,不种殖戒取身触,不种殖我见身触,不种殖诸恶不善之法。像如是的诸恶不善之法已灭除后,则纯
大苦聚也就会消灭!耳、鼻、舌、身、意之五根缘于法(声香味触法五境),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四、二法经:本经叙述眼、色、眼识,六根、六尘二法成对,而为无常。自然的触、受、思、想,也是无常有为,是心缘生的。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二种因缘,而生识。那二种呢?所谓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是。像如是的广说……乃至非其境界之故等是。为甚么呢?因为眼根与色境的因缘而生眼识,而此后乃是无常、有为、心缘生。若色境与眼根而有眼识,而是无常、有为、心缘生,则由此三法和合的因缘而为触,触后而受,受后而思,思后而想。此等诸法,均为是无常、有为、心缘生。所谓触、想、思是。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无常就会有变化性,而由有为造作,是心缘而生之法。由无常之缘所生之触、受、思、想,均为有动转,有变坏。)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五、富留那经:本经叙述佛为富留那说:现见法、灭炽然、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等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尊者富留那(十大弟子之一,说法第一)比丘,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曾经说现法(现象),说灭炽然(除灭爱着),说不待时、说正向、说即此见、说缘自觉(以上均为见性顿悟之义)等法。世尊!到底甚么叫做现法呢?乃至……甚么叫做缘自觉呢?」
佛陀告诉富留那说:「善哉!富留那!能发此问。富留那啊!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解说。富留那比丘!由于眼见色后,而觉知色,而觉知色贪。知道我在于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而知我在于此内,有眼识色贪。富留那!如眼见色后,会觉知色境,而会起觉知色之贪,而如实而知我在于此内有眼识色贪的话,就名叫做现见法。(眼为眼根,色为色境,识为意识,由此三事和合而起贪色等感觉作用,也就是纳受现象而有贪欲等之发生)。
甚么叫做灭炽燃?甚么叫做不待时?甚么叫做正向?甚么叫做即此见?甚么叫做缘自觉?富留那比丘!以眼见色后,虽然觉知色,然而不起色贪之觉。如实而知色,而不起色贪觉。如实而知,就名叫做灭炽燃、不待时、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富留那比丘,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六、大海经:本经叙述以六根而识六境,而爱念、执着、贪乐之身口意业为大海,也就是死之海。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所谓大海,乃为愚夫所说,并不是圣者所说,因为此为大小水所集耳。甚么是圣者所说之海呢?所谓由眼而认识色境后,而起爱念、染着、贪乐之身口意三业,就名叫做海。一切世间之阿修罗众(非天)……乃至天、人们,都在于其中贪乐沉没。有如狗之肚脏,如乱草之蕴(积集)。在于此世与他世,绞结、缠锁(生死不绝),也是如是。而由于耳而识声,由于鼻而识香,由舌而识味,由身而识触,而在于此世与他世,绞结、缠锁,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身、口、意业之经那样,如是贪、恚、痴、老、病、死等,也同样之阐说。
如五根之三经那样,六根之三经,也同样之阐述。
二一七、大海经:本经叙述六内入处就是人大海,六外入处,就是涛波。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所谓海,乃为世间的愚夫所说的,并不是圣者所说的,海乃为大小之水之集聚之处而已。眼就是人之大
海,那个色,为之涛波。若能堪忍色之涛波的话,就能得以度过眼之大海,能究竟在于涛波回澓(回旋凶涌,来回转动)的诸水当中之恶虫、罗剎女鬼。耳、鼻、舌、身、意,也是人的大海,声、香、味、触、法,也为之涛波。若能堪忍那些法的涛波的话,就能得以度过意的大海,而究竟在于涛波里回澓的恶虫、罗剎女鬼」。
这时,世尊并用偈颂说:
大海巨涛波 恶虫罗剎怖 难度而能度 集离永无余
能断一切苦 不复受余有 永之般涅盘 不复还放逸
(大海中之巨大的波涛,里面藏有令人会恐怖的恶虫、罗剎一大堆!将此难堪的巨难中,而能渡过的,就是远离诸恶集,永远无余留。)
(能断离一切苦厄,不再受余有之身,永远赴往盘涅盘,不再还回放逸里了!)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八、苦集灭经:本经叙述苦之生起与消灭,也就是生起之道程,和苦之解脱的道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会为你们阐说苦集道迹(苦之生起之道程),苦灭道迹(苦之解除之道程)。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们讲说。
甚么叫做苦集道迹呢?缘于眼与色,而生眼识(以眼与诸色为因缘,而生起眼识)。此根、境、识三事和合而为触。缘于触而生受,缘于受而生爱,缘于爱而生取,缘于取而生有,缘于有而为生,缘于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之集聚。像如是,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这名叫做苦集道迹。
甚么叫做苦灭道迹呢?缘于眼与色,而生眼识,此根境识三事之和合而为触。此触如果灭除,则依之而生之受自会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像如是的,这些大苦聚都灭除不起。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之说。这名叫做苦灭道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一九、涅盘道迹经:本经叙述观察六入处,乃至三受之无常,就是涅盘道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说涅盘道迹。甚么叫做涅盘道迹呢?所谓观察眼是无常的。如依于色与眼与眼识之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心觉得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这些均为是无常。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这就是名叫涅盘道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二○、似趣涅盘道迹经: 本经叙述观察六入乃至三受之无常、无我,即为似趣涅盘道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似趣涅盘道迹。甚么叫做似趣涅盘道迹呢?观察眼为非我。如色与眼与识之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如内觉若苦(苦受)、若乐(乐受)、不苦不乐(舍受),这些都观察是无常。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这名叫做似趣涅盘道迹」。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二一、取经:本经叙述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故触灭,则受乃至取会灭。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趣一切取道迹。甚么叫做趣一切取道迹呢?如缘眼与色,而生眼识,此三事和合而为触。缘于触而有受,缘于受而有爱,缘于爱而有取,由于取所取之故。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由取所取之故,就名叫做趣一切取道迹。
甚么叫做断一切取道迹呢?缘于眼与色,而生眼识,此三事和合而为触。触灭则受自会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像如是而知,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二二、知识经:本经叙述六入,乃至三受,均为是知法、识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知道一切知法、一切识法。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们阐说。甚么叫做一切知法,一切识法呢?诸比丘!眼就是知法、识法。如色与眼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或苦、或乐、不苦不乐等三受。这些一切的一切,均为是知法、识法。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二三、断经:本经叙述若如实而知六入,乃至三受,则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并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能得究竟苦边之事(不如实而知之义,下同)。为甚么不说一法不知、不识,而能得究竟苦边呢?所谓不说对于眼不知、不识,而得究竟苦边。如依色与眼与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或苦、或乐、不苦不乐之三受等,也是同样的不说不知不见,而能得究竟苦边。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二四、断经:本经叙述应当断除一切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一切欲法,应当要断除。甚么一切欲法应当要断除呢?所谓眼是一切欲法,应当要断除。如依色与眼与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或苦、或乐、不苦不乐,那些一切欲法,应当要断除。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二五、断经:本经叙述眼,乃至三受,不如实而知、而断的话,就不能究竟苦边。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并不说一法不如实而知,不断灭,而能究竟苦边。为甚么不说一法不如实而知,不予以断除,而能究竟苦边呢?所谓不说眼不如实而知,不予以断除,而能究竟苦边。如依色与眼与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或苦、或乐、不苦不乐。那些一切的一切,并不说不如实而知,不予以断除,而能究竟苦边的。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二六、计经:本经叙述对于六入,乃至三受,不计着的话,就得觉涅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说断一切计量(推理想象)。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当会为你们阐说。
不计甚么呢?所谓不计我见色,不计眼为我所,不计为相属的。如依色与眼与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或苦、或乐、不苦不乐。那些也不计为是乐、是我、是我所,不计为乐之相乐。不计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
像如是的不计的人,则对于诸世间恒常的并没有所取。无所取之故,就没有所著,无所著之故,就会自觉涅盘。所谓我生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上所说之不计眼等一样,不计一切事,也是如是。
二二七、计经:本经叙述计就是病,就是痈,就是刺,若不计,就会得觉涅盘。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计者就是疾病,计者就是痈,计者就是刺。如来由于不计住之故,已为离开疾病,离开痈,离开刺。因此之故,比丘如果想求不计住、离病、离痈、离刺的话,那位比丘就应莫计眼就是我,莫计眼是我所有,莫计眼为相属,莫计依色与眼与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或苦、或乐、不苦不乐。这些均应莫计是我、是我所有、是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
比丘!像如是的不计(不思量)的话,就没有所取,无所取之故,就没有所著,无所著之故,就自会觉证涅盘。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眼等所说的,其余的一一事,也是如是。
二二八、增长经:本经叙述生老病死之增长法,和损灭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当会说增长之法,以及损灭之法。甚么叫做增长法呢?所谓缘于眼与色,而生眼识,此三事和合就是触。缘于触而为受,……广说乃至,纯大苦聚之集取,这就是名叫增长法。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也是名叫增长法。
甚么叫做损灭法呢?缘于眼与色,而生眼识,此三事和合就是触。由于触灭,则受自会消灭,……广说乃至纯大苦聚均会灭尽。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这就是名叫损灭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像此增长法、损灭法那样,那些起法、处变易法、集法、灭法也如上所说的。
二二九、有漏无漏法:本经叙述眼乃至三受,有世俗之见者,就是有漏法,反之,而是出世间法的,就是无漏法。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现在将要阐说有漏法与无漏法。甚么叫做有漏法呢?所谓依于眼与色与眼识,而为眼触。由于眼触的
因缘而生受-内觉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依耳、鼻、舌、身、意(五根)与法(五境)与意识(五识)而为意触。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受-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这些属于世俗的,就名叫做有漏法。
甚么叫做无漏法呢?所谓出世间之意是。若法与意识合之而为意触。而由于意触的因缘而生受-内觉或苦、或乐、或不苦不乐之出世间者(超越此俗世之牵缠),就名叫做无漏法。」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