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世间因果,出世间有出世间因果,世间的因果属于杂染行,出世间的因果属于清净行。

1、就因明果

鹿野苑三转法轮

佛在成道以后,最初在印度鹿野苑为五比丘讲法。五比丘原来是五大臣,佛出家以后,先修苦行,后到雪山修行,因为父王不放心,派遣五大臣暗中保护,从苦行林到雪山,这五大臣都是跟随佛的。但是释迦牟尼佛雪山六年苦行,因为太苦了,没有完成道业,所以佛就感觉到修行不能过于苦,身体要适当保护,借假修真,故离开雪山,在尼连禅河沐浴,沐浴后接受牧女的供养,身体恢复后,继续在菩提树下静坐修道。此时五大臣认为佛离开雪山后退了道心,就离开了佛,离开佛后在鹿野苑继续修行。佛在成道之后,忆念五大臣,首先到鹿野苑度化他们。

当佛走进鹿野苑时,五大臣最初心理状态不正常,有点轻视佛,但是佛宝相庄严,巍然不动,形象慈悲庄严,令他们感动。于是五大臣起立接佛,佛就度化他们出家,这就是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从此时开始,佛就为他们讲法,内容是四谛法:苦集灭道,共讲了三次,称为三转法轮。

苦集灭道四谛法

四谛就代表世出世间因果道理,是真实不虚的,故为谛,就是真理、四种真理;苦集就是世间因果,灭道就是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从果来讲,众生是苦,作为一个人、一个生命,八苦交加,《瑜伽师地论》里讲“108种烦恼就有108种痛苦”,内心的忧虑、身体的逼迫,无非是苦,外面还有三灾八难、天灾人祸,各种灾害威胁,所以常在恐怖中。

法华经》比喻人是在三界火宅中,没有安全。这种苦果的来源就是无明烦恼,根本无明是我执,枝末无明是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我执这个根本无明就产生枝末无明、贪嗔痴等一切烦恼,有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由于烦恼就造业,有善业、恶业、不动业,善业生人天,恶业堕三恶道,不动业升入世间禅定、色界天、无色界天。总之,这都是世间的因果,在六道轮回之中。所以佛教讲你的际遇不好,受逼迫、受痛苦、受灾害,不要怨天尤人,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去生中,由无明引起烦恼,由烦恼造业种下因,如现在再不改悔,还是继续种因,会继续在六道轮回中不能出离。

那么如何出离呢?要知道灭道二谛。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灭就是消灭,消灭世间的痛苦,消灭烦恼,也就是痛苦的根源,证得涅槃。如何消灭?就要修八正道,就是佛在此时为五大臣讲的八正道的内容,要具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要消灭苦果,证得涅槃,必须履行八正道。

八正道

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智慧,这种见解就是缘起性空,由缘起知因果,由性空了解无我的道理,这是正确见解。有正确见解就要去掉边见邪见,边见就是常见断见,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诽谤因果,这种人很多。我们要具足正见,有正见就有正思维,因此你的思想、观察、结论,才有正确的结果,思维就是思想,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正确的思想,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所以接下来是正语、正业、正命。

正语就是正确的语言,不说谎话、挑拨离间话、粗恶话、下流庸俗话,而要说诚实语、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

正业是正当的行动,不杀不盗不邪淫,凡是损人利己的事情不要做,损害他人利益自己这是恶,恶业不要造,行动要正,要善良。

正命,就是以正法而活命,不以邪法而活命,在家搞工农商,正当的积累、收入、开支,不要欺心昧己,这就叫正命。

正精进就是对善法不断努力,不懈怠,不退堕;正念是保持正确的念头,不要有邪念;正念相续,就是定的功夫,为正定。所以八正道是佛最初为五比丘讲四谛法时而讲的佛教基本修行方法。正念、正思维属于慧,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正念、正定属于定,合起来就是戒定慧;正精进通于“戒定慧”三种,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修出世因得出世果,其性质是清净的。至于世间因,就难免杂染,有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业杂染就是属于行动、恶业;烦恼杂染就代表贪嗔痴等等;生杂染就代表我们这个报身,随业受报,是杂染的。

佛最初为五比丘讲法,具体记载就在《阿含经》中,《阿含经》有四大部:《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壹阿含经》。《阿含经》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一般史学家称为原始佛教,解释《阿含经》的有《大毗婆沙论》、《俱舍论》。

佛的十一种名号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世尊”,是佛的名号之一。佛的名号有十一个: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尊”的含义为:佛是三界导师,由于福德圆满具足,被世间恭敬礼拜,故称为世尊。

众生的两个含义

在此法会上,佛就告诉龙王说:“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当时代表应机的群众以龙王为首,因为是龙王请佛到龙宫讲法,故直接称为龙王,像《弥陀经》是以舍利弗为代表,《金刚经》以须菩提为代表,指具有代表性。

什么是众生?众生的生命以人举例,不是孤立在空间,是靠众缘而成就,生长养育离不开父母,教育离不开师长,帮助离不开朋友、兄弟姐妹,吃饭离不开农夫,住房离不开建筑工人,保持安静过安定生活离不开国家。有众力因缘才能使生命维持下去,一切众生都是如此,是因缘生法。

无始以来一切众生都在生命的长河中不断相续,多生多世都在生命的长河中分段生死,生命相续不断,讲到众生就很多,包括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各类众生都在其中,众生在生死中轮转,原因是“心想异故,造业亦异”。

五遍行心所

心代表心王,想代表心所,每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众生界也各有想法,因为处境不同,烦恼不同,想法也不同。想在五十一个心所法里面属于五遍行之一1,五遍行心所为:触、作意、受、想、思,指心生起来时,此五个心所统统都有,遍于三界五趣,称为遍行。触就是感触,感触以后就注意,注意以后就领受,领受以后就想像,想像以后内心就动了,有所造作,此为触、作意、受、想、思。所以佛教的唯识法相这门学问比世间的心理学还深,分析得很微细。

有想像就有造作,造作就是由于思心所发动,思心所属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以思为主,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动身发语”,指身业、口业首先就是由意业发动,没有意业就不会有身业、口业。意业这个思心所是正确的,则行动和语言都是正确的;假如是邪恶的,则行动和语言也是邪恶的,就造出恶业,熏成业种。业种子是潜伏在阿赖耶识中的善恶业能力,成熟以后又感报,所以身意相应。从佛经角度,基本上有四种: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等行人,等行人就是贪嗔痴都具足。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一般来说,凡夫的心想都是有烦恼的,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从根本到最微细的烦恼,细分有八万四千种烦恼,说明烦恼很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有八万四千种想法,当业种成熟时,善业归善道,恶业归恶道,所以就有六趣轮转。我们要相信业力,处处想到因,故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众生畏果就是一切从遭遇角度看问题,因此如果自己遭遇不好,受报不好,就怨天尤人,不知道追因;菩萨不会怨天尤人,知道这是过去的因,就从因上改,故畏因。过去种了此因而受此果,假如说不愿再受此苦,就要开始种新的善因,不要再造恶因,能够如此,命运可以转变,就可以由恶转善,由染转净,假如不相信因果,光怨天尤人,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大家学佛一定要坚定信仰,信仰因果,相信业力,这是一个真理,在这方面用功,保持正念,念念相续,都是正的,就不会犯错误。

胡恭叔念观音菩萨得救的真实故事

因果道理从历史到现在,都是客观事实。我举一个现代公案的例子。

20世纪20年代,四川省青城山附近的灌县,当时的县长叫胡恭叔,后来离任,参加了当时国民党陈立的部队,陈立是军长,他的部队驻扎在四川。到1951年左右,人民政府进行镇反运动,胡恭叔就被抓了,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开群众大会,群众揭露、揭发、斗争。

他当过县长,又担任过军长的机要秘书,是有过失的,斗争以后进行公判,处死刑,被关在监狱里。此时胡恭叔很恐惧,他突然想到他母亲是一个学佛人,经常念诵观音菩萨。他的母亲曾教育他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但当时他作为县长、军长的机要秘书不信,或者说是似信非信,危难之时他想起来了,就开始学习念观音菩萨。他念得很诚恳,因为面临死亡,希望观世音菩萨救他,就好像人落水,水已淹没到头颈,不得了,哭爹喊娘,结果就在诚恳之中发生了感应。

在他将要被执行枪决的时候,狱卒通知他:

“你今天就要被处决,你有什么话要说?”

他说:“我没有话讲。”

其实他有话也不说,只是低头念观世音菩萨,到了要处决那一刻,偏偏没有处决,时间延缓下去了。

第二次也是马上要被处决了,他更加精进地念观音菩萨,结果也没有处决。什么原因?当时政府突然有重要事情,抓其他工作去了,就没有执行。就在此时,他突然生病了,是痢疾,忽冷忽热,当时监狱里面医药缺乏,罪犯一般都是保外就医。他想:我也不想保外就医了,就这样病死比砍头死要好。最后别人劝他,还是出来保外就医,在保外就医过程中他还是不断念观世音菩萨,因为死刑没免,身体好了还要回到监狱里去。

有一天他看报,报上登有一条消息:上海的副市长叫曹荻秋。

曹荻秋是四川简阳人,1920年间国共合作时,在国民党军队里面有共产党的代表,曹荻秋就是陈立军长那个部队的军代表,当时胡恭叔也在那里当机要秘书,与曹年龄相仿,两人很谈得来,像朋友一样,处得很好。抗战开始之初,国共分裂,发生了一些惨案,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实行大屠杀,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有个密令,命令陈立就地处决军代表曹荻秋。这时,胡恭叔做了一件好事,一方面是因为私情,另一方面也像他母亲一样念观世音菩萨悲心发动,他劝陈立:

“军长,中国古语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何必去欠条命债呢?”

陈立就说:“那你让我怎么办呢,上面要追究的。”

胡恭叔说:“你就说曹荻秋暗中听到风声跑了,责任就不在你身上。”

于是陈立就答应了。胡恭叔就把曹荻秋送到成都,送他一些路费钱,使他能回到解放区。

他在保外就医时看到上海的副市长是曹荻秋,就想起此事,想让曹荻秋来救他,但后来他又想到是否有效没把握,想写封信,想来想去,心想不管有没有效果,还是写。于是他就给曹荻秋写了封信,叙述了这个情况,不久,曹荻秋就给他回信了,说:

“当时你救我,并不仅仅是私交,而是对革命作了贡献,对革命人士进行救济,立了功,我已经向有关方面写了信,告诉他们,你一定会得到宽大处理。”

后来不久,胡恭叔就被释放出来,释放后,曹荻秋又介绍他到中央社会研究所工作,一直活到80多岁。

胡恭叔获救的两重因果

这个公案是千真万确的,发生在20世纪中叶,到现在50多年了。这其中有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如果不是他母亲念观音菩萨,他也学习母亲念观音菩萨,有这个很深的因,得到观音菩萨的加持,就没有在监狱中应执行而不执行,甚至发生痢疾、保外就医的缘,在保外就医中又发现了曹荻秋任副市长,请求援救,结果就被救了。这是第一重因缘果。

第二重因缘果:当时他在军中,在曹荻秋遇难时,由于仁爱心,劝陈立军长不要杀他,将他放了,而且资助他回到解放区,这就是因,以慈悲为因。有了救曹荻秋的“因”,才有当自己住了监狱后保外就医,看到报上登着“曹荻秋任上海副市长”的缘,于是向曹荻秋求救,从而保住性命,而且能够过好晚年,这就是果。

两重因缘果,虽然复杂,但有定律,这是一个现代公案。所以我们对业报、因果一定要相信,对于佛所说的法、佛的真理,一定要相信。

2、即果明因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同,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即果明因,就是从果上来了解因的根本原因。从某种果,就知某种因。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要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要知过去,就看你的现在;要知未来,也要看现在。现在受的何种果,就知过去的因,现在生疮害病、短命、得怪病,过去生中杀生太重,如能现在改悔,不单能使现在受报减轻,而且来世命运变好,关键看现在的表现如何、行动如何。

总报别报

佛告诉龙王,现在法会之中,听法的有菩萨、大比丘、阿罗汉,还有龙王以下的水族中的众生,各种形象不同,身体大小不同,这就是报。报有总报、别报,引业感总报,满业感别报。譬如你投胎在畜生中,总的来说是畜生,但畜生里面也有上下、丑美、大小之别;又譬如生在人中,总报来说都是人,但是人里面有相貌好坏、身体高矮、孝与不孝、聪明与否、丑陋与否,这是别报。故业有总报、别报,    这一种报都是从造因,由于内心发动身语造的善业不善业、杂染业清净业而感来的,佛菩萨阿罗汉都是清净业,三界五趣特别是三恶道众生是杂染业,此为由果知业,即果明因。

3、举因相明

万法唯心造,众生心是生灭相续、虚妄不真实的,由心造业,随业受报,其中没有什么主宰。关于我们的命运,佛教讲,不是万能的上帝,不是梵天,也不是鬼神来主宰,而是自己、自心,唯心所造,我们就可以由妄心改为真心,由虚妄熏习改为对佛教的正法熏习。

(1)观心无主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

佛法讲一切唯心造,这个“心”不是普通的讲法。普通的讲法在古代是肉团心,心主神,用现代话来讲,脑筋产生思想,这是世间上的心。在佛法来讲,肉团心不能代表心,它只主使血液循环,血液兴旺,精神就好,心主神嘛。至于脑筋,在佛法讲只是一种触根、微细神经,有粗神经、细神经,主要是感触,所以人受了风寒或受了伤,神经就麻痹,从佛法来讲这是一种感触,属于根。

胜义根与浮尘根

根有胜义根、浮尘根。胜义根就是微细的神经,如果说它完全代表心,代表整体思想,佛法是不承认的,佛法的心在佛菩萨是真心,众生境界是妄心,而妄心之所发,是因为真心受了无明障蔽,把无明去掉,就恢复真心,故《法华经》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心,迷了,就成为凡夫;开悟了就成为圣者,不能将其彻底分开。《观无量寿佛经》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说我们的心是佛性,但要恢复佛性,就要作,作什么呢?勤修戒定慧,扫除无明烦恼,才可以恢复真心。

所以心不能以物质代表,不能以色代表,既不可见也不可捉摸。色法用唯识区分,除了六根六尘2以外,有显色、形色、无表色。显色就是青、黄、赤、白、黑,光隐明暗;形色就是长短方圆高下,这些也可见可触,但此心不像色,不可见,不可触,不可摸,所以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虚妄心是变化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没有实体,这种种子也是由于虚妄的造作、虚妄的现行而熏成的种子,潜藏在阿赖耶识中,遇缘又现行,又熏成种,业种成熟又感果。

等流种与业种

种有等流种、业种。等流种是色了色、心了心、善了善、恶了恶、染了染、净了净,分别不同,有此因就有此果,叫等流果。

业种就是由于善恶业力,业力增强后,作为感果的这种因叫业种子,这些内容在唯识学来讲属赖耶缘起,种子熏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熏现行,就有一切现象,再由一些现象发生行为,又熏成种子,遇缘又现行,又熏种,种生现,现熏种;没有遇缘现行,种子又相续下去,前为因,后为果。赖耶识叫异熟能变,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受熏持种,这是阿赖耶识的作用,去后来先作主公,投胎来得早,生命结束了走得慢,走了就没有生命了,这就是阿赖耶识、生命识。由赖耶识的种子变现,内变根身,外变器界。当前七识的识体生起来时,又有能缘、所缘的作用,能缘就是见分,所缘就是相分,产生这个作用,经过认识,中间又熏习种子,这叫作变,能变、所变,为什么变呢?离不开因缘,在唯识法相讲,除了生命流转的十二因缘外,还有十因3、四缘、五果4,内容很繁多。

常见和断见

由于众缘和合,种现熏生,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其中没有一个是主宰的、常恒的、自在的,因此就没有我、我所。假如你说有我、我所,就难免生起常见或断见。

常见就是执以为常,在外道来说,就是人死变为人,猪死变为猪,狗死变为狗,世世生生都是一样的,这是常见;断见呢,就是一般人,认为身体就是生命,身体没有了,生命也没有了,人死如灯灭,就可以胡作非为,在现世追求享受,攀缘追求,生起烦恼,造业,这样叫断见。

佛法是因缘生法

能够见到妄心无主,是众缘生法,其中没有主宰,没有我和我所,就有正见,就了解因缘生法的道理,《维摩诘经》有首偈子:

佛法不有亦不无,

一切皆待因缘里,

无我无作无受者,

善恶业报亦不失。

佛法讲什么内容呢?一是讲空,二是讲有,不有就是空,不无就是有,不有是什么?作者、受者、我、我所,这些佛法都否定,这要空,不无是什么呢?因果缘起,生命相续,缘于业报,这个不能否定,所以“佛法不有亦不无,一切皆待因缘里”。因缘是中心思想,一切是因缘生法,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主宰,没有一个我、我所,但是虽然变化,因果存在,因果相续,这个不能否定,所以“无我无作无受者,善恶业报亦不失”。

因此我们对于一切因缘之相,特别是虚妄之相,不要贪恋执著,要把这个心转化过来,去除虚妄就恢复真心,去妄归真。《金刚经》上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的“相”是什么?我相、法相,不执著我,不执著法,了解一切皆是因缘生法,不攀缘,不追求,这样你就恢复了真心,就见到如来。

达摩祖师十六字真言

达摩祖师有四句偈十六字真言:

外息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可以入道。

就是说对外来的境不要攀缘,不要追求。一般众生都是对外追求,不知反观内心。“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内心要平和、安定才能得到轻安,要去除昏沉、掉举、散乱,内心平静安定,而后产生轻安,这就是定。

“心如墙壁”,心稳定不动,把尘境隔开,就可保护起来;“可以入道”,就可以见真,返妄归真,走入正道。这就是达摩祖师的十六字心传,修禅离不开这个。所以我们要保持正念,把私心杂念转过来。

一念三千

天台宗讲一念三千,一念通于三千境界,假如痴心重,就通于畜生;嗔心重,通于地狱;贪心重,通于饿鬼。反过来,善心重,有善良心,通于人天;有慈悲心,通于菩萨、佛;就在一念之心,还用等到死了堕恶道、升善道吗?不见得,你现在就在某个道之中。所以念头很重要,正念要保持,参禅就是要时时保持念头,要时时提起念头。

以上内容说明“观心无主”,这一段通于唯识法相学的理论:赖耶缘起。什么叫赖耶缘起呢?妄心种子发生现行,虚妄的现行就熏成虚妄的种子,于是有生命相续,这叫赖耶缘起。

(2)观法如幻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

观法如幻,这是讲的般若道理了,空宗的道理。

讲空、业、造业,各种因缘,属于善染无记,属于有漏无漏,分别为染杂业、清净业,这都属于因缘,所现就不同,但是由于是因缘生法,其中有一个作者吗?没有一个作者!是你自己的因缘所造,而不是神灵所作、梵天上帝所作。既无作者也无受者,就把我执、法执彻底去掉。

在唯识法相讲,三性5中就是遍计执性,执着我相、法相,执着有作者、有受者,那么知道因缘生法以后,知道一切如幻如化,变化多端,这个道理很深很微妙,不可思议,不是一般语言可以表达的,不是一般思想可以想到的,叫不可思议。

如梦幻泡影

“如幻”,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小乘证人空,大乘证人法二空,都离不开观如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金刚经最后一首偈子。

“一切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灭变化,有漏的,包括人生生命现象、宇宙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而这一切现象,就用这六个字形容出来:梦、幻、泡、影、露、电。

梦,人生如梦,活到六十岁,看过去五十九年就在梦中,活到一百岁,回忆过去九十九岁也是在梦中,到了死亡时,大梦一场,什么都带不走,生在梦中,但在世间上不知道是在做梦,以梦为真,所以处处追求。

幻,就是眼前一切就像演戏、耍把戏,舞台上演戏,人在看戏,殊不知也在戏中,看戏的人还是在戏中,一会儿丑角出来,一会儿生角出来,一会儿正角出来,一会儿配角出来,锣鼓喧天,但是戏开幕以后很快就没有了。耍把戏也一样,也是幻戏一场,人生就是这样,眼前一切都是幻,像海市蜃楼一般。

泡是什么?是假躯壳、五蕴身。这个五蕴身既不干净,又是脆弱的,经不住风吹雨打,经不住灾难,特别是经不住业力的支配,一辈子很快就过去了,就像水泡一样,水上的泡,一会儿就散了。对于五蕴身这个假我,你还有什么可追求、可贪求的?它像水泡一样。

影,就是一切造作,一切行动,就像影子一样是变化的,有什么动作,就有什么影子,是变化的;影子没有实体,动作是虚妄的,也是没有实体;不管虚妄的、清净的,都没有实体。如我们学佛做佛事,在道场里面,我们的行动也是像影子一样,空花道场,水月佛事,一会儿就过去了,但是业不会亡,染污业清净业都不会亡。

如露亦如电

如露就是说富贵功名,地位再高,再富贵,就像早上的露水,阳光一出来就消灭了。所以富贵功名不可靠。

如电,人生的光阴,像电光石火。电的速度多快,电波一刹那就是三十六万七千公里,到达月球很快,我们生命的时光,看起来很长,实际上很快,不可留恋,百岁光阴一刹那。所以学佛的人要知道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可贵,要抓紧光阴,借假修真,不要留恋这个假躯壳,不要留恋世俗一切,这才是真正走上正道。

关于因缘生法的道理,般若系统有《大般若经》、《金刚经》、《心经》,论中有《大智度论》、《十二门论》,都是叙述这个内容,重点是讲空,讲无我,由于是因缘生法,如幻如化,其中没有一个作者,没有一个主宰的我,“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所以造因受果,业报不可思议,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自力与他力

因的主心,其来源就是心,但心生起来,离不开缘,在有为法中,一般是杂染的缘、虚妄的缘,其变化快。明白这个道理后,自心就要作主,要转化过来,由染污因变成清净因、恶因转为善因,就成为一种新的生命,恢复了法身慧命,这要靠自己努力。所以学佛修法,不管禅宗、净土宗、密宗,首先在于自力,其次才是他力。

自力就是靠自己、自心的修养,加功用行,来转化自己;他力,是指求佛加持,拉你一把,提你一把,没有自力不能感动他力,自己不努力就想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一段是举因相明,“观心无主”,说明业由心造,但是业有变化,不是有主宰的;“观法如幻”,一切因缘生法,如梦幻泡影,是变化的,不要执着,去除虚妄的执着,遣除虚妄之相,才能恢复真性。

这些就涉及到佛教的教义:唯识法相和般若,同时也提出了根本的修行方法。这条道路小乘、大乘都共通,小乘不过窄一点,只知道人无我,不能进一步了解法无我,所以只能断烦恼障,不能断所知障;只证人空,不能证法空。大乘除了断烦恼障以外,还要断所知障,既证人空,又证法空;既断烦恼障,又断所知障。

空在般若里讲,有三空、四空、十八空、二十空。三空就是人空、法空、空空;四空就是自性空、他性空、有性空、无性空;十八空更详细,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学佛先要具备正见

大家要注意:在八正道里,首先讲正见,修行次序由正见而产生。正见的产生必须要闻经听法,多闻熏习,要正确地了知一切,知道正确的道理。比如研究佛经,我们有佛法知识,明因识果,就知道正确的道理,就有正知,有正知后才有正见,即缘起性空之见,既懂因果,又知道无我性空的道理,就去掉边见、邪见。边见就是执常执断;邪见就是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

所以对佛经要多闻熏习,这是个很重要的阶段。文化高的要多看佛经,文化低或没有文化的就多听,听久了就有所体会,而且也播下了清净种子,今后才有缘现行。你现在没有文化,将来就有文化,现在你比较低,将来就比较高,可以开悟。所以要多闻,在闻中绝对不能懈怠,了解正确的道理才有正见,即正确的见解:相信因果,相信性空无我的道理。具备这个正见,才能避免边见、邪见。

六种正念

有正见以后就可以保持正念,正念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义天

念佛就是知道佛的功德,自己有所学习,常随佛学;念法,就知道法宝,佛教教义,思维法义;僧宝是代表佛陀住持正法,就好像医生一样不能离身;念戒,如果能够时常念戒,就不会违犯戒律,就会止恶行善,戒是根本;念布施就是想到众生,想到众生的痛苦,生起悲心,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念第一义天就是空,想到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一切法空,什么都看得淡放得下;这六念是相当重要的。你们可以自我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保持了六念,不管出家在家,随时要检查自己、反省自己。

所以在正知以后才有正见,正见以后可以保持正念,保持正念后,你的第六意识意马心猿就收住了,有些人向我反映:思想乱了,定不下来,如何办?我就说:你想得太多了,如何不乱呢?你把正念保持下去,念念相续,有定力了,意马心猿就收住了,第六意识就具有正确的观察力。

守根护意

什么都是意识所造,第六意识得到保护,那么六根也就守得住了。六根就是六道大门,一般人往外攀缘,就是六道大门守不住,让强盗扒手跑进来,把你的财产偷掉。学佛人要把六根守住,把六道大门守住,不让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跑进来,你才不受感染,那么你的法身慧命就不会被偷掉,就保得住。

注意守根,能够守根,接触外境时,以智慧接触,叫作明触;一般人接触外境就是一种无明之触,迷了,受了迷惑。学佛人、修道的人,能够守根护意,接触外境,以一种般若慧来观察外境,就不会受迷惑,触而不受。不受以后就不取,不贪求,就不造业,业就支配不了你,可以出离生死,逐步得到解脱;这种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的方法,不管小乘、大乘都是共通的。

再强调一下:这种最基本的修持方法,不管禅宗、密宗、净土宗,各宗各派,都离不开,若离开这个方法,你想一步登天,即身成佛,不可能!修禅定的人,若离开这个方法,一下子想得神通,那就走入邪道,结果害了自己;修密宗,你不用这个方法,不能守根护意,没有正确见解,不断烦恼,那也会走入邪道,不是真正的密宗,不是靠几个咒子就可以解除烦恼的,所以学佛一定要掌握这个原则。

罪业是由妄心所造

观心无主、观法如幻的中心思想就是罪业是由妄心所造,妄心是有变化的,一切境界都是如幻如化的,妄心有变化并没有一个实体、主宰,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并不是不可以改变,并不是铁板一块,重点在于内心。心染故国土染,心净故国土净,能把心转过来,你也就转过来了,所谓 “浪子回头金不换”,流浪子弟,只要肯回头,就很宝贵,就像宝一样。又有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杀生很重的人,罪业深重,尽管如此,如果他能够放下屠刀,心转过来,就可以走入佛道,恢复佛性。这是一个人生由染趋净、由恶转善的关键。

所以佛看各类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转化,哪怕天魔外道,都应该将其转化过来。这也说明佛门的心胸广大,契理契机,根据真理、根据事实,来实行教化。如何转?最重要的是什么:忏悔。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中的第四“忏悔业障”。

转染成净首先要忏悔

我们作为佛教徒,真正要转染成净,求得身心解脱,对于忏悔,一点也不能忽略。根据佛经指示,我们在生死苦海中,多生累劫以来,造业无边,这个罪业假如有体相的话,可以堆若干须弥大山,是可怕的。尽管如此,如果你能够诚心忏悔,业消智朗的时候,智光出现,罪业就逐步消了;就像北极的冰山尽管高大坚固,但是阳光一照,冰山就逐步溶化了,忏悔也是如此。而且忏悔不是一时的,除了在早晚课中忏悔外,随时内心都要忏悔,都要检点自己的过失,反省自己,有过就改。

忏悔分为事忏悔、理忏悔。事忏悔是针对某种具体事情,犯了哪件,就忏悔哪件,例如杀生重,就忏悔杀生,对于被杀的生命求菩萨加持,使它得到解脱,就化冤为亲,这就是事忏悔。

理忏悔是彻底地消灭内心的犯罪根源。业由心造,心能转业,心要诚恳、净化,达到消除妄想分别,能取所取都空,把罪根拔出。过去是执着,无明烦恼发起,就造业;现在将罪根拔出,能取、所取都空,能所双亡。把罪根“我、我所执”逐步消灭,这是彻底的忏悔,叫理忏悔。

有首偈:

罪性本空由心造,

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

是则名为真忏悔。

“罪性”,罪本来是空的,是变化的,犯罪都是由于心,什么心?虚妄心、分别心。在修行过程、忏悔过程中,将虚妄心、分别心逐步转为真实心、如来心,你的罪就不会再犯了,罪业就逐步消除,所以“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能造的分别“心”与所造的“罪”两者都空了,今后不会再犯,就将犯罪的根本拔除,妄心转为真实心,染污心转为清净心,也就拔除了生死的根本,这样的忏悔是真忏悔。

从理方面来讲,达到契理的境界,就破除了我、我所执,而我、我所执就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本。佛法讲无我,“空”就是无我。忏悔的内容在《普贤行愿品》里专门有一段解释,大家可以诵读一下。

真正要脱胎换骨,彻底消业,必须要忏悔。普贤菩萨到了等觉的位置,还提出忏悔,未成佛以前,不管是声闻、菩萨都要忏悔,何况我们凡夫!要向十方诸佛忏悔,要代表一切众生忏悔,心就广大了,这是忏悔法门的重点,不管诵经、参禅、修密、观想等等,都可以忏悔,行持得好,也就是忏悔,同时在救苦救难过程中,不但自己忏悔,也要为众生忏悔。比如放生,在放生过程中,对所放的生命,要为其忏悔,使其消业,而且为其回向,回向往生西方,将来学佛、成佛,有这种心,就是真忏悔。

以四心来忏悔

忏悔方法很多:诵经、礼拜、念佛、念咒、观想、学佛法明理也可以忏悔,这些都包括在忏悔法门中,所以几方面都要结合起来,最重要的是离不开四种心:

第一要真实。在佛菩萨面前,一点虚假都不能有,就好像儿女有了过失,在父母面前坦白悔过,痛哭流涕,要真实,不虚假。

第二要有惭愧心。惭是对自己,愧是对他人,惭是自己觉得很惭愧,很羞耻,对过错很羞耻,有决心改;愧是对他人:我犯了这个错,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师长,对不起朋友,对不起一般的舆论,害怕被大家批评,这样做才是真正有惭愧心。能够真正从善,耻于过恶,这样可以拔出犯罪的根源。

看社会上,很多犯罪的人,刑事犯罪,为什么消灭不了呢,为什么越消灭越多呢?为什么有些罪犯,一犯二犯三犯,原因在哪里呢?就是没有惭愧心!有句俗语叫“人不要脸,百事可为”。所以忏悔一定要有惭愧心,不怕犯,只怕不改,有惭愧就可以改。

第三是存恐惧心。畏惧就是从因知果,假如不改,有这个因在,就要受苦果,时候一到,受现报,受后报,受种种痛苦。受后报甚至到地狱、饿鬼、畜生道。那时吃后悔药,也来不及了,所以要存恐惧心,由现在想将来,由因知果,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从因上改,无始劫来,因上犯罪的因缘再多,现在如能拔出犯罪的根源,哪怕过去罪过再大,也会减轻。

《金刚经》上讲:“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了佛,读诵经典,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由于过去的业,受到别人的轻贱或者侮辱,这时你就要会想:从因上作想,过去的业很重,假如不忏悔,不读诵经典,那就重罪重受,没有折扣的;若读诵经典,受人轻贱,就是减轻罪业,打了折扣,就抵消了罪业,所以绝不怨天尤人,一定要真诚忏悔,加强行持,加强修福。

第四勇猛心。勇猛就是要有决断,对于一切罪恶的事情,世俗种种,过去越陷越深,剪不断的烦恼,现在一刀两断,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能够这样,就可以脱胎换骨,趋向新生,走上光明大道。

所以忏悔很重要,时时刻刻都要忏悔,要养成这个习惯。以上讲的观心无主、观法如幻,中心点就是罪业,哪怕心与境,都是可以改变的,不是铁板一块,关键在于自己,而改变的方法首先就是要忏悔。

(3)劝应修善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知道以上的道理,我们应该修善,由恶转善,如果修善与善业,所感的正报、依报都是端正的,此处所讲即是“蕴处界”。

蕴处界

“蕴”就是我们的五蕴身,五蕴身由五个要素组合而成:色、受、想、行、识。

色包括肉体、五脏六腑,全身的组织、所有细胞都包括在里面。

受想行识都属于心、心所,识就是心王、八识心王。在五十一个心所里,举出受想行,受是领受,想是想像,行是造作,一个人的行动与受想行是有相当关系的。受想行识是属于心法、心所法,是精神内容;色属于物质、肉体的。广义来讲,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一是物质界,二是精神界。

“处”是出生之义,谓六根缘六尘而生六识,六处是六根的别名。处的含义是生长,由于内里的根与外部的境相合作为增上缘,就可以引发心识生起,故叫六处。六根六尘都是引发心识生起的增上缘,内无根,外无尘,识就生不起来,就没有认识。

“界”一般讲有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

何为界?就是根、尘、识是有区别的,各有归类,但此处总而言之叫六大,哪六大?地、水、火、风、空、识。地以坚固为性,水以湿润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动摇为性,空以空隙为性,识以分别为性。所以人的身体中:肉体骨头都属于地;血液、饮的水都属于水;温度属于火;呼吸、气息就叫风;七窍——两耳、两鼻孔、一个嘴巴、下面肛门、阴门,叫七窍,这就是空,假如没有这个空,人的气息不通,生命就成问题,也包括全身的毛孔,毛孔闭塞,人就有病,毛孔通畅,人就无病,空就是指这个空。这里是从人和动物角度来分析,扩大开来,从物质角度来看,宇宙空间很广大,没有空气,没有这个空,生物就不能存在。所以“蕴处界”,总的来讲,就是生命物质和精神的总合体,这个总合体既有物质又有精神。

修善可获得庄严的正报依报

这个总合体的正报就是我们的五蕴身,依报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即小宇宙、大宇宙,正报、依报的好与坏,庄严与否,端正与否,就看你的业力了。

我们现在修善,就是希望我们的正报依报,首先是求得五蕴身的端正。不端正就不好看,五根残缺、没有智慧、盲聋喑哑,那是恶业所感,水平低、傲慢的人,看到这些残疾的人避而远之,瞧不起他们。端正的人一般来说都有福德,相貌庄严,大家看到不厌弃,乐于接近,所以 “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佛法修善,由因知果,求得依报正报都庄严,叫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自己正报要庄严,所有的依报都庄严,这个庄严是指清净,没有染污,但是此处的“庄严”与形式上的讲美好是有区别的。

内心净化才是真正的庄严

一般人爱干净,在学佛人来讲,干净是可以的,但首先要将我们的内心打扫干净,表面上干净,但内心不干净,还是肮脏龌龊的。你看那些贪污、造业的人,外表看起来高高大大,相貌也标标准准的,但实际上内心肮脏龌浊,染污得很,损人利己,扰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的秩序。佛教讲首先要庄严内心,要以佛教的教义,佛所说的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来净化内心,使内心干干净净的,说话、行动也很正确,这才是真正的庄严。这种人,既庄严自己,也庄严别人,甚至可以庄严国土。

所以我们说“庄严”一定要表里一致,外在美必须由内在美而来,不要只求形式上的美,只讲形式美,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美。《金刚经》讲:庄严国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庄严国土不是表面文章,表面形式不是真正的庄严,要人人内心净化,以此才是真正的庄严。

《法华经》讲: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学佛的人要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佛是怎么做的,我们就怎么做,佛为什么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此庄严美妙呢?因为他种了这个“庄严”的因,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的做法,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4、由果知因,举果向正

以上内容是从因来讲,由因知果,下面就是由果知因,举果向正,这里面又分四段:一以佛果证,二以菩萨证,三以天龙证,四以海众证。这四项之中,前三项都是说从佛到天龙为何有好形象,是由于善业之因;第四,海众的各种形象是由于不善之因。海众是指大海中的各种众生,大海之中无奇不有,陆地上有的海里也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种类繁多。

(1)以佛果证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佛身光明晃耀

佛就对龙王说:你看一看,佛的身体诸相庄严,诸相就代表三十二相百福庄严,非常殊胜,为何有此相?是过去多生累劫以来,修福修慧,从百千亿福德所生,不是短时间修得的。

佛身“光明显耀”,这个光明,在听法的信众之中,大梵天王、大自在天,都是有光明的。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欲界有饮食、情欲,有形色;色界、无色界主要是定,修禅定,没有情欲。大自在天属于色界的四禅天,大梵王天属于色界天的初禅天,他们的形体也是很有光明的,经上说:“纵然无量亿的梵天天王、大自在天王,他们的光明很大,但在佛的光明照耀之下,他们的光明就不现了,就像晚上的星星,处处闪光,但早上的太阳一出,所有星星的光都看不见了,其实是被太阳光遮蔽了。”

窥基大师的光遮蔽了天人

唐朝道宣律师是中国佛教八宗中的律宗创始人,他戒行很精严,修行也很刻苦。当他在终南山净业寺半山腰的一个山洞中静坐修行时,他的德行之高感动得天人送供,每天中午天人按时送供。有一天玄奘法师的大弟子——窥基法师到山上来访问他,在洞中两人谈法,越谈越起劲,到了中午,按以前的惯例,天人该来送供了,但是却不见来。后来窥基法师看见时间不早了,就告别道宣律师下山。

他走后,天人就出现了,道宣律师问天人:“为何今日中午没按时出现呢?”天人说:“窥基法师是大乘菩萨根器,他有大心,内心光明炽盛,我们天人的光受他的光遮蔽,根本无法接近,无法出现,只有等他走了,才得以现身。”所以道宣律师就赞扬大乘、发菩提心的重要。

有一次,道宣律师在洞中经行,出来后跌了一下,结果有人把他扶起来,也是天人,是天王的太子,道宣律师与之谈话,其中谈到过去古佛的经历和因缘,根据与天人的谈话,道宣律师还写了一本书,叫《天人感通录》,这是《高僧传》中道宣律师的传中记录的。

心力可发出光波

所以佛体发光、有光环,这并不是很希奇的事,不但佛体发光,菩萨也可发光,罗汉也可发光,一般人都可以发光。近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这个道理,根据物理学研究,从物理学角度来看,人有温度、热度,可以发光。电光有热度,可以发光;火有热度,可以发光。

但从心理角度来看,佛法说一切唯心造,心胸广大,心力无限,心理作用可以带动生理、物理的变化。受了惊,心理紧张,全身出汗;发怒时,身体就热;晚上做梦,做到恶梦,要发寒,手脚要动,这都是心理的关系。所以心理可以发出光波,发出力量,这并不是空谈,是真非假。

英国有个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心地很善良的人,他的光是白色的;心地很慈悲的人,发出的光是黄色的;心地很凶恶的人,并不是光而是一团黑气。所以心地要善良慈悲,善良慈悲的人是与天神、佛菩萨打交道;心地暴恶的人是与恶魔、鬼王打交道,那就不是什么好事情。

降魔须修四无量心

在《大般若经》中,在西藏的密法中讲到,光是念咒,想降魔不解决问题,反被魔把你降住。要如何彻底降魔?首先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有四无量心,心地发光,以慈光、慈眼对待对方,他自然被降服。

莲池大师降飞天蜈蚣

莲池大师在深山修行时,每天静坐,念阿弥陀佛,山上的老虎很多,由于莲池大师的德行很高,一念佛,老虎都避开了,不在山上闹了。

有一天莲池大师在山上经行,头顶飞来一只飞天蜈蚣。飞天蜈蚣是很厉害的,从对面飞来,莲池大师一念阿弥陀佛,同时以慈心、慈眼对待它,结果这个飞天蜈蚣就飞走了。所以降龙伏虎是如何降的、如何伏的?靠德行,靠悲心!光靠神通、武力是不解决问题的!因此讲到光,我们要知道这些道理。

佛的光明由所修的福德智慧所感

所以讲“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虽然大自在天、梵王天光明很大,但在佛的面前,不管有多少自在天、梵王天,哪怕无量亿,其光明在佛的光明照耀之下,都现不出来了。

“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看到如来的身体,看到佛的光明,眼睛都要昏眩。“莫不目眩”,这说明佛果的庄严殊胜,是由于过去生中,若干劫中所修的福德智慧所感。

有二首赞佛偈:

佛面犹如净满月,亦如千日放光明,

圆光普照于十方,喜舍慈悲皆具足。

佛身清净似琉璃,佛面犹如满月辉,

佛在世间常救苦,佛心无处不慈悲。

(2)以菩萨证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礼敬菩萨的功德

当时法会上有三万二千菩萨,佛对龙王说:你再看看法会上诸大菩萨(指果位菩萨),妙色严净,身体肤色光明,非常庄严,非常清净。

我们就看看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还有弥勒菩萨,大家看,这些菩萨相貌圆满,体现庄严、慈悲、智慧、和平。

我们为何要礼敬诸佛菩萨呢?原因就是要以菩萨的功德——这种庄严、慈悲、智慧、和平来改造自己,潜移默化自己,这是很有道理的。

崇拜偶像是愚蠢的

但一些社会上的人、也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不懂,不知道礼拜的功德,反而去崇拜偶像,这是相当错误的。普贤十大愿中第一就是礼敬诸佛,所谓礼敬,礼中就有敬,人不能失掉礼啊!在过去来讲,儿女对于父母亲,学生对于师长,兄弟对于哥哥,妹妹对于姐姐,都是很有礼貌的,没有礼就没有德,礼敬相当重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是相当讲究“礼”的,礼仪八百,威仪三千,要有真实心、恭敬心、礼敬心才能有德,反之则无德。

所以我们礼拜佛菩萨,就是以佛菩萨的庄严、慈悲、智慧、和平作为自己的模范,改造自己的心灵。当然另外也有很多意义:如求佛的加持,求消业障等。多礼拜佛菩萨,多消业障,智慧就生起来了,也有可能从礼拜中得到开悟。很多大德朝山,千里万里之外,三步一磕头,一直磕到目的地;在西藏有许多喇嘛,朝礼布达拉宫,哪怕是冰山雪地,也是三步一磕头,五体投地磕大头,你说他傻吗?我说一点都不傻,他用的是实际功夫。学佛的人,就是要放得下,就是要不怕吃苦,对佛菩萨就是要尊重、恭敬,不然如何修福德、得智慧?!所以我们要诚心礼拜佛菩萨而不能崇拜偶像,崇拜偶像是相当愚蠢的。

菩萨都是妙色严净,为何有这个果?都是由修习善业、福德所生,是多生累劫以来,菩萨发了菩提心之后,为了救度众生,解除众生苦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受很多苦难,甚至牺牲自己,勤修福德,如此修得而成此身,果位菩萨都是如此。

(3)以天龙证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天龙八部都是护法神,有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其中阿修罗翻译成中文叫“非天”,含义是有天之福,无天之德,因为他有福报,就感生天上,但是他性情暴恶,好斗争,故叫阿修罗。

善人自有善神护佑

天龙八部在佛讲经说法时都是护法神,都参与法会,闻经听法。天龙八部有大威势,有神通,可以护持佛法,护持修善的人,所以持戒修善的人就有护法神保护。他们为什么有大威势呢?是由于过去修了善业,福德所感。所以行善积德的人如平日胆小、害怕不平安,没有关系,不用怕,为何呢?有善神保护!好人一生平安!有善神保护,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命中该遇到的恶事,都可以转化,预先避免。所以我们只须问因,不问将来会如何,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关于这一点,你去算命测八字,那是算不出来的,关键要看你的自心,行善与否,积德与否。

(4)以海众证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这里也是从果上明因。大海中的各种动物,种类很多,或大或小,小的如鱼虾,大的如龙、鳌鱼、鳄鱼等,形体颜色都很粗鄙,很粗糙、丑陋,看起来很可怕。为什么感得此身呢?就是由于过去生中,这些动物内心妄想妄念很多,基于想念,在身语意三方面做了许多坏事,做了十不善业,随业受报,而感得此种果报。这一点是从恶果回看恶因。

念头很重要

所以我们要注意念头,念头相当重要,要时刻保持正念,去掉妄念。由正念发动身语,则其语言、行动都是正确的,否则就不是正确的,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造善业、造恶业,就在这一念之间,或升或降,全在自己,一念可以升,一念可以堕,一念之中就有六道啊!善念与三善道相应,恶念与三恶道相应,就看你起的是哪个念头!

不管念佛、修禅,还是修密法,都要保持正确的念头。身口意三业要相应,修身业要礼拜、端身正坐、结印、合掌、放掌;修口业就要念经念佛;修意业就要观想,修大悲法门要观想观音菩萨,修弥陀法门就观想阿弥陀佛,修文殊法门观想文殊菩萨为本尊。心里观想,口念经念咒,手结印,身体端正,达到一心不乱,就能保持正念。佛教的法门八万四千种,但在行持方面,保持正念是最关键的,一点不能松懈,要做到三业清净。

5、结劝修学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明因识果,止恶行善

这是总结。如何修心?如何由恶转善?如何行动?佛再三叮咛:你们应该如此修学。指导思想是明因识果,在因上努力,转恶向善,善因就得善果;学佛人就要这样,要懂因果,了达因果。了解因缘生法就能了解性空无我的道理,就能生起缘起性空的正见,这是不能动摇的,因果是正见,有这个见解,才能走正道,从而消除生死根本,结束痛苦根源。不但自己如此做,也要使众生都能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大家读读《高僧传》或者历代祖师的著作,很多都是讲因果、向群众宣传因果道理的。历史上庐山慧远大师,有好几篇文章教化众生,专门说明因果的,一直到近代的几位大师,特别是印光大师,大家看《印光大师嘉言录》、《印光大师文钞》处处都在讲因果,使佛教与儒家伦理相结合,具备伦理、修养道德,明因识果,止恶行善。

所以我们弘法,不管是居士之间互相交流时,还是向家属、朋友、有关人士宣传佛法时,首先要向他们讲明因果,这是根本原则。能够懂因果,就能够修习善业,止恶行善,注重道德,所以因果正见、缘起性空的正见,我们了解、信仰以后,就要坚定不移,不要为邪师邪友所动摇,不要为一般世间法所动摇。

世俗人的见解一是断见,二是常见。所谓断见,倾向于物质,心为物转,忘记了自己,认为五蕴身不过是肉体,肉体没有了就完了,因此追求物质,纵情享受,形成了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现象;常见就是希望自己永远享福,寿命百岁、万万岁,这是一种常见。另外有一种外道,认为自己永远是人身,这世做人,下世还是人,每世永是人身,畜生每世做畜生,这也叫常见。常见、断见都是一种邪见,由此产生不信三宝,不信因果,诽谤因果,无法修善。

修三田报四恩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我们学佛的人,如何修福田?此处讲到要修三田报四恩,具体来说,就是要上供下施,修三田。

第一叫福田,也叫敬田,是指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其中也包括对师长、善知识,这种德行很高,福田也很大。比如目犍连救母,自己没有能力救,求佛帮助,佛就教他在七月十五修盂兰盆会,设百味斋,供养三宝,使他母亲得到解脱。供养三宝是最大的福田,因为有三宝住世,佛法就在世,佛法在世,就是众生的福报,就有渡船,有明灯,众生可以由此岸到彼岸,得到光明。所以三宝是最大的福田,不但加持你的肉体,而且解脱你的法身慧命。

第二是恩田,重点是对父母亲。父母生我,养育我,爱抚我,提携我,受的苦很大,特别是母亲,母亲对儿女是真情真爱,为了儿女的成长,流汗、流泪、流血,受不完的痛苦,我们应该知恩报恩,发菩提心就是从知恩报恩开始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个次序,首先我们学佛要发菩提心,其次不是假发,是真发,保持恒常。如何发菩提心?基本是什么?接下来要有慈心,然后要有悲心,慈心悲心念众生苦,要救众生,同时也要念众生恩。多生累劫以来,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六亲眷属,对我们都有恩,念众生恩就要归到父母恩;想到父母的痛苦,因而发菩提心,由菩提心到增上意乐,到慈悲,到知恩,到忆恩,到报恩;在知恩报恩中,特别是父母恩,念父母的痛苦、恩德,父母的恩如山高、如海深,从父母扩大到整个众生界,报众生恩。

地藏菩萨就是这样,由母亲的苦、母亲的恩,想到一切众生的苦,想到一切众生对我们的恩,所以就发大愿,在地狱中度众生,在娑婆世界度众生。“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我们能报父母恩,就是修恩田。

第三悲田,悲田就是修慈悲救众生。怜悯众生痛苦,忆念众生恩德,于是以种种方便、种种方法救度众生,解除众生的苦难。不但在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资生资具方面帮助解决,还要使他得到安全,使他能够借假修真,恢复法身慧命。在布施中修行法布施,就可彻底地救度众生。

报恩主义

学佛精神,就是报恩精神。佛教没有主义,假如说有主义,就是报恩主义,以报恩为主。我们要恭敬三宝,恭敬师长,孝顺父母,救度众生,具备这些行为,就是高尚的道德,人生活得才有价值;若能够影响众人,使大多数人都这样做的话,则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世界太平,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方法。因此我们要修三田报四恩,四恩为: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众生恩。为什么国家有恩呢?因为国家保证我们的安宁。

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

报四恩就必须要修三田,要上供下施。布施就是:财施、法施、无畏施。供养就是资财供养、法供养。一切布施中,以法布施为第一;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为第一。一般布施在物质方面只能解决暂时的生活上的困难,但是不能使他恢复法身慧命、得到解脱,故法布施最;当儿女的,对现在的父母生养死葬,对死后的父母超度,但是最重要的是使父母都能学佛法、念佛,使生命的痛苦彻底得到解决,这是真正的报恩。对众生也是如此,所以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第一,一切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讲法供养有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都叫法供养,大家从这些内容中,就可以了解菩萨行的伟大,佛法的伟大。

注:

1 五十一种心所,是唯识家所立心所之数,即触、作意、受、想、思(以上属遍行)、欲、胜解、念、定、慧(以上属别境)、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以上属善)、贪、瞋、痴、慢、疑、恶见(以上属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以上属随烦恼)、睡眠、恶作、寻、伺(以上属不定)。——《佛光大辞典》(第三版)。

2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3 十因: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生起因、摄受因、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四缘: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色法的生起,只须因缘和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4 五果: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5 三性:唯识宗把宇宙万法分为三种性质,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