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第六现前地】

菩萨既闻诸胜行 其心欢喜雨妙华
放净光明散宝珠 供养如来称善说

诸位佛的弟子们,听完金刚藏菩萨演说第五地的殊胜行门以后,都生出广大的欢喜心,踊到虚空散出如雨点般的上妙名花。又放出清净光明,散下无量珍宝,作为供养十方佛和释迦佛。并且称扬赞叹说:「诸佛所说的,都是无上微妙的法宝!」

百千天众皆欣庆 共在空中散众宝
华鬘璎珞及幢旛 宝盖涂香咸供佛

百千那样多的天人,都欢庆鼓舞,一齐踊到虚空中,散下无数珍宝、种种花鬘、璎珞、幢旛还有种种宝盖、名贵的涂香,都用以供养诸佛。

自在天王并眷属 心生欢喜住空中
散宝成云持供养 赞言佛子快宣说

大自在天王和他的眷属,也是非常欢喜,一齐踊到虚空,散出无量珍宝,形成彩云一样,以次供养佛。他们同时高声赞叹,请求金刚藏菩萨说:「佛的大弟子!请你快继续说下去吧!」

无量天女空中住 共以乐音歌赞佛
音中悉作如是言 佛语能除烦恼病

无数的天女,也踊到虚空,齐奏出美妙的天乐,歌唱赞叹佛的功德。他们所唱的意思是这样说:「佛的教诲,柔和的语音,听了能够令人消除八万四千种的烦恼和疾病,而得到清凉。」

法性本寂无诸相 犹如虚空不分别
超诸取著绝言道 真实平等常清净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法的本性,是寂然不动的。法的用是「感而随通」,它无形无相,所以应「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有分别,就不能名之为虚空。学佛的人,就要像虚空,既不执于「法」,更不要执于「人我」之见。法的本体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文字言说,是真实的、平等的,也是始终清净、寂灭的。

若能通达诸法性 于有于无心不动
为欲救世勤修行 此佛口生真佛子

假若你能对一切事相都不执著,就是通达了诸法的本性。你的心意皆不会被有为法或无为法所摇动。菩萨为了救度世人,所以努力勤修佛道。这样才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的真正佛弟子。

不取众相而行施 本绝诸恶坚持戒
解法无害常堪忍 知法性离具精进

「不取众相」,就是对众生没有美、丑、善、恶的成见。行布施的时候,心中没有任何目的,本著三轮体空的道理,以平等大慈心行布施。三轮体空:①无施者②无受者③无所施之物事——三轮皆空,才是真布施。人之初生,本来都是善良的,只因后来随环境变迁,行善造恶,弄得糊里糊涂。如能从善如流,知过即改,坚持戒行,就不会再造一切恶。法的本身没有善恶,法也不是束缚人的。明白法者,就是明理人,他一定能谦虚和蔼,与人无争。知道法性和法用,离开一切执著,这就具备精进的条件了。

已尽烦恼入诸禅 善达性空分别法
具足智力能博济 灭除众恶称大士

已经断尽一切的烦恼,进入四禅的境界,得到解脱的法喜。也了达法性本空,亦无分别。具足一切智力,能广度所有众生。把一切恶念都灭除了,这样就是一位成功的大菩萨。

如是妙音千万种 赞已默然瞻仰佛
解脱月语金刚藏 以何行相入后地

像这样微妙的法音有千万种。诸菩萨和天众赞叹佛以后,大家都默默地流露著恭敬欣悦的表情,仰望著佛。这时解脱月菩萨又对金刚藏菩萨说:「用甚么法门修行?有甚么样相状?才能进到第六地呢?」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现前地,当观察十平等法。 这时金刚藏菩萨告诉解脱月菩萨说:「各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已经修行圆满第五难胜地行门,希望继续前进到第六——现前地。应该观察十种平等法门。修这十种平等法门,循序渐进,然后才能进入第六地。」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故平等。无体故平等。无生故平等。无成故平等。本来清净故平等。无戏论故平等。无取捨故平等。寂静故平等。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如燄、如化,故平等。有无不二故平等。

应该观察十种怎么样的平等法门呢?就是:①一切法没有它本来的相状,因为没有相状,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②法无自相,也无自体。每个众生身上都有法,但因为无体,所以看不出来。③法没有生,也不会灭,因无生无灭,所以平等。④法没有成,也没有败,因没有成没有败,所以平等。⑤法是本来清净的,也没有东西能染汚它。因清净无垢,所以平等。⑥法都是真实,没有可戏说的,所以平等。⑦法是取之不可得,捨之也无有可捨,因无取无捨,所以平等。⑧「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性」。它本来寂灭,不会被外境所变动,所以它是平等。⑨法是虚幻不实的。法好像在做梦一样。法好像影子——说它有吗?它没有实体。说它没有吗?它又有个影子。法好像声响,只能听到声音,但看不见形相,想拿来看看也不可得。法又像水中的月亮,看来似有,想拿又拿不到东西。法像镜中的影像,像火的焰。法像变化,似无又化出有,似有又化成无。没有一定,所以平等。⑩有就是有,有而没有。无就是无,无而不无。即有即无,即无即有。有无不二,所以也是平等。

菩萨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

菩萨像这样来研究一切法、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通达一切法,知道法的自性清净。随顺著法,不违背法的真理。照这样修行,一点一点地进入第六地——现前地。如是得到无上的聪明智慧。随顺真理,本著明利的智慧剑,一切事看得透彻,平心静气和平处理,对人谦虚忍让。虽然能如此,但还是未能得到真正的无生法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已,复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间生灭,作是念:世间受生,皆由著我,若离此著,则无生处。复作是念:凡夫无智,执著于我,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学第六地的这位大菩萨,他观察前面所说的十种平等法以后,觉得行菩萨道应该以大悲心为第一,应以大悲心为增上的行门,应以大悲心来圆满所有的菩萨行。他观察世间一切生灭的现象,又这样想:世间上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为什么有生有灭呢?为什么生死总不能了结呢?这都是由于执著在一个「我」上。「我相」看不空,「我见」不能除,「我执」捨离不了,所以生死不能断灭。假若能离开了我相、我执、生死就断灭了。菩萨又这样的想:因为凡夫没有智慧,颠倒愚痴,所以执著于我。由执著而生出贡高我慢,常常在有为法、无为法上用功夫,不生正当的思想。以无明为因,尽生出邪知邪见,做些虚妄的恶事,三业没一样清净的。邪门外道,满身罪恶。可是有时又作点善业功德。因此罪业善业,夹杂不清,没有定见。如此造业太多,不易改变,就在业力中不能转动了。罪行日积月累,增长不停,一旦业因成熟,就得随业受报。

于诸行中,植心种子,有漏有取。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谓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对生受。受后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终殁为死。于老死时,生诸热恼。因热恼故,忧愁悲叹众苦皆集。

在一切善恶混合的业行中,就在心识田里种下生死流转的种子。这个「种子」,就是有漏的「因」;有这个「因」,就生出「取著」。有了「取著 」,接著就生出「后有」。因「后有」,就有「来生」。因「来生」,就有「老死」。造的业,就像一块田地。八识内收藏的善恶因,就是种子。无明把业田,识种都遮盖著,护荫著。「爱」就像水份,来滋养润泽这些取、有、生、老、死的种子。用「我慢」来灌溉业田、识种。邪见如网,罩著这些业种,使它日夜增长,就生出了「名色」的芽——胎。「名色」的芽逐渐长大,就生出「五根」——眼、耳、鼻、舌、身。这「生根」与「生根」相对,就生了「触觉」。触觉的反应,就是「领受」。有了这种感受之后,就生出一种希望欲求的贪心——这就是「爱」的表现。「爱欲」一增长,就生出了「取」的意念。「取」的意思增强,就形成佔有欲;凡所见到,一经喜欢,就恨不得佔为我所「有」。这「有」一成熟,就在六道轮廻中,成功了「五蕴」具全的身体,这就是「生」。 「生」了以后,不久就变为「衰老」。最后,终归于死灭。当老死的时候,百感交集,捨不得离开所爱的人;爱的东西,一样带不走。千万烦恼,索绕心头。因为这些烦恼,使人在临终时忧心、愁苦、悲哀、叹息,千般惆怅,万般悽惶,说不尽的苦都集在一起了!

此因缘故集,无有集者。任运而灭,亦无灭者。菩萨如是随顺观察缘起之相。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

由于「热恼、忧悲」种种因缘的缘故,种下了「来生」。虽然说众苦积集,但并无一个实体而令它积集,只是虚妄而生,虚妄而灭。因虚妄才令人生出了执著。所以说:并无一个集聚的人,它是自然任运而生,任运而灭的。既没有能灭的,也没有所灭的。没有一个能生,也没有一个所生。菩萨就这样反复思惟观察,用智慧研究这些问题,随顺境界观察缘起的相状。所得的结论:一切是虚妄不实的,缘起无性。所谓「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各位佛的弟子!这位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他又作这样思惟:凡夫因为不明白第一义谛——四谛法,所以叫「无明」。「无明」所造的业,受的果报,就是「行」。「行」是依止于最初的心念,这就是「识」。与识同生的四取蕴——①无明、②行、③识、④名色,就是叫名色」。这四种是同时生出的。

「名色」渐长,就有六处——眼、耳、鼻、舌、身、意。根:六根又叫六处,又叫六入。境:六尘,就是一切事相。识:六识,对事相所起的分别心。这三样合起来发生一种作用,就是「触」。自触触他,触觉相生,就发生了「受」,是一种好、恶的感应,就是「受」。在领受中,心生染汚与执著,就是一般人所重视为第二生命的「爱」。「爱」到极点,就生出「取」的心,要取为己有。由此生出佔为私有的心,就生出了「有」。「有」就是有漏业。从有漏业中生出「色蕴」,就是「生」,就是下一世了。五蕴——色、受、想、行、识,成熟了,就是「老」。到五蕴散败,四大——地、水、火、风,也各分散,就到死期。死的时候,不得已离开亲属。愚痴迷糊的人,到了最后一口气,还在贪恋躯体,万般捨不得,放不下。因为贪恋,心里就生出烦恼,这就是「愁」。鼻涕眼泪一齐流,唉声叹气不断叫「叹」。

在五根上来说,感到非常痛苦。在心意上说,无限忧悲苦恼。这种凄凄切切的情绪,一天比一天加多,这就是烦恼悲苦。这情形就像一棵苦树,上面结满了苦果,日日增长。这些苦果之中,没有一个我的分,也没有一个是我所有的分。没有一个做这些事的人,也没有一个受这些事的人。一切所现,都是虚妄不实。菩萨又这样思想:假设有个做这些事的人,就应该有所做的事相现出;但只有苦,又没有事实来证明。假若没有一个做事的人,当然没有事实来表现了。这所谓的苦,在第一义谛的道理中,都是没有的,虚妄的。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捨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在第六地——现前地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一切,皆因一心念所造成。佛对三界中所有众生,分门别类,详详细细地,解释十二种因缘成立的由来——皆是依著一念心才生出来,也是为一念心所持。「一心具足十法界」,就是这个道理。因一念心而生出种种的因缘,而各立其名相。甚么缘故呢?随著事相,就生出贪欲。贪欲与心共同,才生起「识」。「识」就是「心」,又叫「行」。心念一动,就是「识」,它能起用,可以分别事物。事,就是「行」,有具体行为表现。在「行」上迷惑了,没有理智,头脑不清楚,做出事来便颠颠倒倒、不合理性。因为迷惑,就没有智慧,所以行事颠倒,这就是「无明」。

「无明」又与「心识」共同生出「名色」——名字和颜色,就是最初种下的「胎」。「名色」日渐长大,就生出「六处」——又叫六根,或名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分为三分——①六处②六境,又名六尘③六识。依根、知境,逐有分别的意识。这三种合在一起就成了「触」。三者缺一,不能共生,因为「触」是有分别,有感觉的。「触」与「触」相对——自触、他触、自他触,于是生出「受」,就是「领受」或名「领纳」。「领受」之中,有好恶之感,就生出了贪心,受受不已。贪此领受,没有厌足之时,这其中就变成了「爱」。因「爱」而有「爱之欲其生」,希望所爱的永远存在不失。一旦不喜欢了,就「恶之欲其死」,恨不得所恶的立刻死掉,永远消灭。爱得心心念念,也恨得咬牙切齿。如此放不下,看不破,怎得自在?因「爱」摄受不捨,就决定取为有,这就生出一个「有」。这个「有」,就是「有漏」。「有漏」造下业,这业就种下了来生的因。这个因,就像一粒种子。种子成熟生起,就叫「生」。「生」了以后,一天一天的长大成熟就老了。老了就开始退化变坏,先从五蕴一样样地出毛病,失去作用。四大也慢慢地向分化的终点消散。四大归空,身体就死了。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馀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子!在十二因缘中,「无明」所造成的,有两种主要的业果:一者它使令众生迷于所依止的境界。凡所接触的境界,其间的因缘,都不能认识清楚,不懂如何面对现实,因之迷惑颠倒糊涂。二者因「无明」,无智慧,行事糊涂,就作成「行」生起的因素。「行」也有两种业:一者能够生出未来所受的果报,因「行」可以造出各种业,造业就要受报。二者作了「识」生起的因素。「识」也有两种业:一者可以令「有」所作的业,接连不断。二者做了「名色」生起的因素。「名色」也有两种业:一者可以帮助其他的业成立。二者作了「六处」生起的因素。「六处」也有两种业:一者「六处」各取它自己的境界。二者做成「触」的生起因缘。如果没有「六处」,就不会有「触」生起,所以说「六处」是「触」的种子。「触尘」也有两种的业果:一者能「触」所缘的触尘。二者作了「领受」生起的种子。「受」也有两种业果:一者可以「领受」所爱恶的种种事物。二者成为「爱」生起的种子。「爱」也有两种业果:一者对于所见到的事相境界,生起贪爱的心,因而失了理智,迷糊染著不能自觉自拔,认为「爱」才是他应该追求的,唯一宝贵的目标。二者因染著因染著于「爱」,而生取为自己有的私心,佔有心,于是又种下「取」的生起因缘。「取」也有两种业:一者令众生有得失心,取得就生欢喜心,取不得就生烦恼心,因此烦恼永远相继不能断除。二者又作了「有」的生起因缘,「有」就是「有漏」的种子。有漏的种子,生出了「有」的根芽,成了「有支」。「有漏」就是不清净的业,这种业把人漏到三界或其他各趣。「有」与「漏」是两者不分离的,「有」就有「来生」。「有」也有两种业:一者能令众生在其他各趣里受生——六趣即六道。二者作成「来生」生起的因素。「生」也有两种业报:一者能生出「五蕴」。二者作为「老」生起的种子。生了一定就会老。「老」也有两种业果:一者能使令诸根衰败退化,四大消竭,相貌变丑陋,鸡皮鹤发,老态龙锺,这就是诸根变异的现象。二者作了「死」的生起因素。「死」也有两种业果:一者能够破坏人的理想,阻碍人正在进行的一切事。二者因为在「无明」不觉的昏闇里,总是生生死死,相继循环,周而复始,不能停止生死。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在十二因缘中,暂从「无明」说起。因为「无明」的缘故,才生出「行」来。「行」接著生出以下的各个因缘,直到「老、死」,而又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可以说都是由于「无明」才引伸到「生」的缘故。由「无明」到「生」为缘,令这个「行」到「老死」接连不断,互相帮助,承上接下成为十二种因缘。如果把「无明灭除,「行」就灭了,一直灭下去到「生老死」都灭除了。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了「无明」,就没有了种子,以下的各个因缘就不会生起,失去了前后牵连攀缘的根据。「行」到「老死」都断灭了,再不能互相帮助相继助成了。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馀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十二个因缘中的「无明爱和取」,如果不能断除,这就是惑业,就成为烦恼。「行和有」的因缘如不能断,就成为业的根本。其他各个因缘不能断,就成为苦的因素。倘若能够在前生和后世,分别一一灭除这些因缘,就可以把三种根本原因断灭了。这时三道——烦恼道、业道、苦道,便离开「我和我所」了。意思就是说:在三道中,根本没有个我,和我所。生灭因果,就像芦苇草一样,它是两根同生,互相依立,不能独成的。三道离了我和我所,生灭自然就断了。

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再说:「无明缘行」的意思是观过去的因所作。「识到受」是观察现在的一切乃是由过去的业所造。「爱到有」是观察未来的因而得未来的果。从此以后,辗转继续。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馀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无明」灭,「行」就灭了。这就是说这个灭了,那个也随著灭了,是一种对待的意思。再者,十二因缘中的「有」,又名叫「三苦」。其中的「无明行到六处」,是为「行苦」。「触和受」是苦中之苦。其馀各支,是「坏苦」。无明灭,行就不会生起,也就是灭了;以后的更无能再生起,所以三苦就统统断灭。

复次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馀亦如是。

再说「无明」为什么可以生起「行」呢?因为「无明」是无智慧,糊涂不明白正邪是非,因而生出许多邪知邪见,起惑造业,由它而生出「行」及其他的因缘。如果「无明」灭,「行」就灭了。因为没有了「无明」,其他各种因缘也无法生起,这就是「无明灭,行灭乃至生老死灭」的道理。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馀亦如是。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是随顺尽灭观。馀亦如是。

再说「无明缘行」的意思。就像用一根绳子,紧紧的把人綑著,使其不能自由。「无明灭行灭」的意思:等于把绳子割断,解除束缚,于是自由了。馀下一层一层的束缚,就不会再存在。再一种说法:就是根据研究的结论,仔细观察实际境界,随顺真切的道理,知道一切都是空无所有的,这是无所有观。能知道一切空无所有,「无明」就灭了,「行」也灭了。这是经过研究,随顺观察而得知一切是空的,可以断灭的——这是尽灭观。以下各种因缘依次道理,都得到了答案,一切都是空幻的。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十种逆顺观诸缘起。所谓有支相续故。一心所摄故。自业差别故。不相捨离故。三道不断故。观过去现在未来故。三苦聚集故。因缘生灭故。生灭系缚故。无所有尽观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就这样返来复去,正观察、倒观察,观察这种十二因缘之所以生起,是依著甚么道理而相继不断呢?菩萨所得到的结论,是①在十二因缘中的「有」,它是有漏的,能造种种善恶业。业因就是来生的种子,因之相继不断。②十二种因缘,都是依心而起,不离一心,为一心所摄取。③各人所造的业,各有不同的缘故。④这些业不容易捨离,因为放不下,就是障碍。⑤三种道——烦恼道、业道、苦道,总不容易断灭尽净。⑥观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三世因果,了不可断。⑦三苦日积月累,不易穷尽。⑧种种因因果果,造成生灭不断。⑨生灭如被系缚,不能解脱。⑩一切空无所有。如是深观,菩萨知世法不违出世法。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十种相观诸缘起,知无我、无人、无寿命。自性空、无作者、无受者。即得空解脱门现在前。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有少法相生。即时得无相解脱门现在前。如是入空无相已,无有愿求,唯除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即时得无愿解脱门现在前。菩萨如是修三解脱门,离彼我想,离作者受者想,离有无想。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道积集种种善根的第六地的大菩萨,他根据前面所说的十种方法,观想十二因缘的缘起。他知道一切事物之中,都没有「我」的存在,这是我空;也没有其他的「人」存在,也没有「寿」命的存在,这是众生空。它的自性本空,没有本体。既无能作的人,也没有个所受的人。这样一观察,就证得空的解脱法门,了达一切诸法空相。「现在前」的意思,是说智与境都到了很深远的思想。又观一切「有」的因缘,它的自性本来就是寂灭,根本就没有系缚,原本就是解脱的,也不生出一点点法相。这样一观察,立刻就证得一相无相的法门。能所斯寂,则无相现前。如此观想之后,循空而入假,明白一切相也都是假的,便更加觉悟了。甚么也没有,既无求、也无愿,一切妄想都消失了、幻化了。唯有一个大悲心,才是真实的,第一重要的。有大悲心,才能教化众生,度众生于苦难中,利益众生。得了这种觉悟,即时就证得空无相愿的解脱法门现在前。菩萨像这样深沉思想,仔细观察,精勤修学,潜心研究以上三种解脱法门——空解脱门、相解脱门、愿解脱门。离开了无人无我,人我双亡的思想。离开了作者受者,能所两空的思想。离开了有和无的思想,到了真空的境界。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大悲转增。精勤修习,为未满菩提分法,令圆满故。作是念: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缘集则转,缘不集则不转。我如是知有为法多诸过患,当断此和合因缘。然为成就众生故,亦不毕竟灭于诸行。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位证得第六地的大菩萨,因为了悟三解脱法门,知道了大悲心的重要,常常勇猛精进修学,大悲心就一天比一天增长。菩萨勤修这些法门的另一原因,乃由于他所修学的菩提觉道,还没有圆满的缘故,所以希望早日得到圆满具足。于是菩萨这样想:一切有为法,都是因业或惑相和合才生起,有如无明缘行。有和合就相继不断。没有和合就不会相继不断。因缘具足无缺,就起作用,相继不断。因缘不具足就不会生起作用,不能相继不断。假设虽然有行,而没有爱来滋润它,就不会生起一下的各种因缘。菩萨现在知道一切因缘和合所生的法,能引起许多麻烦和忧患,令人常遭遇不如意事,因此应当把这种和合的因缘断除了!然而为了教化众生,成就众生的缘故,也不必完全把它的缺点断尽。乃在一切诸法里留下一点缺憾,以适应众生的根机。

佛子!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恶,无有自性不生不灭,而恒起大悲不捨众生,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虽修习菩提分因缘,而不住有为中。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寂灭中。以菩提分法未圆满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现前地的菩萨,这样观察因缘和合所生的有为法,明白它有许多的缺点,可以造成很多过失,令人忧患不止。这种有为法,它本来是没有自性的,以妄生妄,以过恶生过恶。它本来没有自体,所以是不生不灭的。菩萨虽然观一切诸法如此不合真理,但他仍然常生起救护众生的大悲心,不忍捨弃可怜愍的众生。因为这样,他便得到大智慧,和有为涅槃平等证得现前。这种波罗蜜的名字叫做「无障碍智慧大光明」。菩萨成就这种大智慧之后,虽然仍旧继续修习菩提觉道的因缘,但他并不因事而失理,著住在有为法中,而是知有为而不为。虽然他观察了知有为法没有本体,自性是寂灭的,但他能见理不坏事,不留住在寂灭法中。因为他所修的觉道法有圆满的缘故,所以不住于有,也不住于空。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义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实不分别空三昧,不捨离空三昧,离不离空三昧。此菩萨得如是十空三昧门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现前。如是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为首,百千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

菩萨不住空不住有。假如著于空,就不会再向前修行,犯了二乘中道自化,得少为足,躭空所迷的毛病。假如著于有,就执著于人、执著于法。所以菩萨既不著空,亦不著有,「人法」双亡,「空有」不著。因其功德助道,犹未满足,尚须勤修,六度万行,行所无事。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住在现前地的菩萨,他勤修六度万行和现前地的法门时,他证得了:①实空,就是「人空」,所以他能入于空的三昧——正定,离开了「有」。这种三昧不著一切有为法。②自性空,就是空性。自性本来就是空,不落于「空」,亦不落于「有」。菩萨也证得了自性空的正定,就是「法空」了。③第一义空三昧,意为但空了第一义谛,不著于第一义。④第一空则较第一义「空」更进一步,既不落「空」,又不落「有」,「空有」不二,入此三昧,一切都不执著了。这是空无所空的正定。⑤大空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正定。

⑥合空三昧,又名般若波罗蜜。合就是合无所合,内外皆「空」的正定。⑦「起空」就是起无所起的正定。⑧「如实」是真实理体,没有一切分别的「空」的正定。⑨「不捨离」就是离无所离的正定。⑩「离不离」即无所有「空」。离与不离,都无所有的正定。第六地的菩萨,他证得了这十种的正定正受,对「空」认识确实无所动摇,领会到空的妙理。复以十种无相十种无愿的三昧法门为依趣,于是百千种的空无相无愿的法门,自然都显现而获得了。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复更修习满足不可坏心、决定心、纯善心、甚深心、不退转心、不休息心、广大心、无边心、求智心、方便慧相应心,皆悉圆满。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住在第六地——现前地时,他特别留意修习永远不会坏失的智、悲大道心,就可以灭除修行的障碍,而能早日得到圆满的果位。首先他对信理有坚固的决定。第二在修行的功夫上要注意自心调和柔忍。第三不生恶念,不怖外道。有甚深的般若智慧。第四不退于自乘的菩提心。第五是要有时刻勤精进,不疲倦的心。第六要有广大无量,无「人我」的分别心。第七要有利益众生,不著边际的心。第八要有求上上智慧的心。第九要有方便权巧的智慧,教化众生,与一切事都能顺应,处处相辅相成的智心。第十有以上十种的智悲大道心,所修的道果,必能具足圆满成就了。

佛子!菩萨以此十心,顺佛菩提。不惧异论,入诸智地。离二乘道,趣于佛智。诸烦恼魔,无能沮坏。住于菩萨智慧光明,于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方便智慧,恒共相应。菩提分法,常行不捨。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习第六地的这位菩萨,用前面所说的十种智慧之心,随顺著菩提觉道深入趣向,勤勉修行而得自在,因之而不畏惧天魔外道,和其他一切外道论师们所倡说的邪知邪见。菩萨不但受他们的影响,而且还可以摧伏他们,仍然是一心深入佛的智慧之地。菩萨明白二乘人的旨趣,是不究竟的,所以他远离声闻缘觉,自知勤修佛智。他更能断除一切障碍修习的魔障,如烦恼障、所知障等,诸如此类的魔障,也无能为力来破坏他的决心和智慧力,因为菩萨已深知法空的真理。菩萨常住在智慧中,对于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这三种法门——他都懂得如何修习和应用,而不著于三界。菩萨得到的各种方便权巧智慧,与所修习的法门,无事无时不是相得益彰的。菩萨觉道的法门,也是常常修习,从未捨离。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中,得般若波罗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顺忍。以于诸法如实相,随顺无违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习第六地——现前地中名种法门的这位菩萨,他修得的智慧成果,已达到登临彼岸的程度。但他仍然勤修不懈,所以他的智慧之光,一天比一天增长。由于般若现前,一切就顺忍明利。「第三」的意思是:在三品忍中,以「顺忍明利」为最上。顺忍者:决定其理无移动之念,在四地到六地间,顺菩提道而趣向无生法忍之果位。明利者:神通无碍诸根明利之意。以及于一切诸法实相得真理,菩萨都通达无碍。他知道随顺实相来修行,决定不会违背的。

佛子!菩萨住此现前地已,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住在现前地时,以他往昔所发的大愿的缘故,可以见到很多的佛。一般人为什么见不到佛?因为他们在过去生中,没有发下大愿。菩萨发的愿力大,所以他可以见到,见到数以百计的佛,乃至见到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

悉以广大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得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忆持不捨。又得诸佛甚深法藏。

菩萨见到诸佛之后,他便以广大无量无边的心,深不可测的诚心,用以恭敬供养诸佛,尊重赞叹十方三世之佛。又用上好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凡日常生活需用的物资,莫不恭敬奉献十方三世诸佛,也以同样的物资恭敬供养十方的圣贤僧。用这种恭敬供养,尊重赞叹的种种善根,廻向给无上正等正觉佛的果位。因此功德,菩萨就能见到无以数计的诸佛,获得如此的成就。这位第六地的菩萨,他在十方诸佛的道场,身、心、意同样虔敬,聚精会神听闻佛法。听后,他一定会依教奉行。受之于心,行之于身,故能得到真确实相的正定正受,而愿出本有的智慧光明。他随顺著智慧,修行诸法门,潜心思惟,持念不忘。如此诚恳勤谨修习佛法,所以很得诸佛的护念,亦得到诸佛甚深微妙的法藏。

经于百劫,经于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以毗瑠璃宝数数磨莹,转更明净。

菩萨勤谨修行,经过了百劫、千劫,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时劫,他所积聚的善根,一劫比一劫更光明、更清净了。这就好像炼製真金一样,用毗琉璃宝石一次复一次的磨它,使金的光彩一次比一次更明亮、更干净。现前地菩萨修行的功夫,所积聚的善根,就像磨真金一样,也是一劫比一劫具足圆满。

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随逐观察,转更明净。转复寂灭,无能暎蔽。譬如月光照众生身,令得清凉,四种风轮所不能坏。此地菩萨所有善根亦复如是,能灭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众生烦恼炽火,四种魔道所不能坏。此菩萨十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偏多。馀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六现前地。

在第六地的菩萨,他所有的善根,也是同磨真金一样。以他所修得的方便善巧智慧,随类观察,他的智慧光明更加深广。因为他本有的真智慧显现出来。证得智慧,解脱了障碍,就更寂灭了。因为他的智慧清净,所以没有任何光明可以遮盖它,也没有任何光明可以与它比较。譬如空中的月光,能映照著一切众生身体,令所有众生感到清凉自在。就以那样能破坏一切法的四种风轮来说吧:春日的和风,譬喻烦恼魔,因为有顺爱心之意。夏日的热风,喻蕴魔,多热恼之意。秋日的凉风,喻死魔,果熟肃杀之意。冬日寒风,喻天魔,败人善行之意。这四种风虽各有其威力,但也不能破坏月光,把月亮的光芒隐没了。在现前地菩萨,他所修积的善根,也和月光一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损坏他。菩萨修积的善根,可以消灭无量百千亿那样多众生烦恼的烈火,四种魔——烦恼魔、病魔、死魔、天魔、虽然厉害,也不能破坏菩萨的善根。第六地的菩萨修行十度波罗蜜中,以修般若智慧这个法门较多,其他九种波罗蜜不是不修,而是随自己的力量和缘份来修习。诸位佛子!这仅是约略说明第六地大菩萨修习现前地的过程中,一点点实在的境界而已。

菩萨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声闻所有问难,无能退屈。能令众生除灭我慢,深入缘起。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菩萨修习到第六地的果位时,多数受生示现作善化天的天王。他所行所作,都能任运自在,不受到什么困难和阻碍。就算声闻乘对佛法有疑难问题,来求教于他时,这位菩萨也不会屈退于疑难中。因为他深明二乘的道谛而能催伏之。这位菩萨也很善于教化众生,能令众生受益而灭除贡高我慢的恶习,使令众生能深入了解诸法缘起的真实道理。菩萨度化众生,先观察众生的习性与需要,然后用四摄法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任取其一。这样,他所作的一切度化工作,都不会忘记佛法宗旨,也不会违背具足智慧的原则,完全本著最上的智慧来行事。于是菩萨又这样想:我应当在所有众生中,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作为一个有特殊领导力的首脑,乃至作为那些最有智慧的人的依止师。就要像能自觉觉他的佛,天人之师一样。这位菩萨假若更勇猛进精不懈,就可以在一念之间,得到百千亿那样多的正定正受。也可在一念之间,示现百千亿菩萨做他的眷属。如果以菩萨往昔所发的愿力而言,他很自在示现一切,还可以超过以上这种数目,你就是用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时劫来数算,也没有方法数得清楚。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菩萨圆满五地已 观法无相亦无性
无生无灭本清净 无有戏论无取捨

这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复说一遍前面所说的意义,因之改用偈颂的方法说出。偈颂这样说道: 修习菩萨行,集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圆满证得第五地——难胜地果位之后,他观察诸法。知诸法本来是无体、无相,也没有性的。法无生,也无坏灭,因它本来是清净无染。法本无所谓戏论,也没有具体的可取可捨的实质。

体相寂灭如幻等 有无不二离分别
随顺法性如是观 此智得成入六地

法的体相是寂灭的,它等于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有和无没有两样,离开了言说的分别。你岂能随顺著法性的真理去观察思惟,如果能证得殊胜的般若智慧,就可以进入第六地。「此智得成」是指——空、无相、无愿三种智慧。

明利顺忍智具足 观察世间生灭相
以痴闇力世间生 若灭痴闇世无有

聪明有智慧,随顺著忍的法门修学,就可以得到具足一切的智慧。菩萨观察世间上一切,以及众生生灭的相状,都是因为受了愚痴、闇钝的力量之驱使,才在世间流转生死。假若能把这股愚痴闇钝的力量消除掉,就不用在世间流转生死了。

观诸因缘实义空 不坏假名和合用
无作无受无思念 诸行如云徧兴起

观察世间上一切因缘所生起的业果,仔细分析起来,没一件不是空的。把一些假名集合一起,就发生另一种作用。其实根本就没有个造作的人,也没有一个受用的人,也没有什么可思念的、放不下的。因为「无明」而兴起的各种业行,像云一样仗缘方生,随境徧布兴起,其体性是虚幻不实的。

不知真谛名无明 所作思业愚痴果
识起共生是名色 如是乃至众苦聚

甚么叫做「无明」?不知道真理就叫「无明」。尽做些糊涂颠倒事,还自以为是,这种行为就是「无明」的表示。所想的邪思妄想是因,做出糊涂颠倒的愚痴行为就是果报。有「无明」就有「行」,有了「行」就生起「识」,三者连续生出了「名色」,一直连续下去到「生老死」,结成三世的甚至生生世世的关係,生生世世中,痛苦就累聚起来。

了达三界依心有 十二因缘亦复然
生死皆由心所作 心若灭者生死尽

第六地的菩萨,他已证得大智慧,所以明白三界所有,都是唯心所现。就是十法界,也是从一念所现出的——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二因缘之所以形成,也是唯心所造。人在生死的轮廻中流转,也始于一念妄心所生起。因妄想造业,由业受报,所以说:业网交织,轮廻递偿,生死之期不绝。如果心中不生妄念,对一切外来的境界,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正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没有了念,就是心灭了。贡高我慢,贪瞋痴的毒素就没有了,生死也没有了。

无明所作有二种 缘中不了为行因
如是乃至老终殁 从此苦生无有尽

「无明」所造的业因有两种:一种是所作的一切,就是业因,好像种子。种子遇缘成熟,就是「行」的因。这样连绵下去直到「生、老、死」,循环无已,都是从「无明」生出的。三苦八苦也辗转而生,没有穷尽的时候。

无明为缘不可断 彼缘苦尽悉皆灭
愚痴爱取烦恼支 行有是业馀皆苦

十二因缘从「无明」生出,继续向前演变,无穷无尽,没有断灭的时候。如果能了解还灭法门的道理,就能令其他各缘不生,十二因缘就空了、断灭了。还灭法门与顺生门两者恰好相反。顺生门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忧、悲、苦、恼」。还灭门是:「无明灭——行灭。行灭——识」。如是顺灭下去,自然各支都灭了。因「无明」生出了「爱」,有了「爱」然后就有「取」,这就是烦恼的根源。「行缘」和「有缘」是造业的主动力,也就是种下来生受报的因。其馀的各缘,都属于苦的因缘。

痴至六处是行苦 触受增长是苦苦
所馀有支是坏苦 若见无我三苦灭

由「无明」到「六处」——亦名「六入」,这是行苦。「触」和「受」这两种缘增长,就是苦中最苦的苦。其馀的各支就是坏苦。如果能了达一切无我也无我所的道理,这三苦就灭除了。

无明与行为过去 识至于受现在转
爱取有生未来苦 观待若断边际尽

「无明」和「行」这两支是过去世的因。由「识」到「受」这数支,就是现在能转变人的因。「爱」和「取、有、生」这数支是未来的苦因。仔细观察思惟十二因缘的生起之因,了解还灭对治的方法专心修行学道,等待著这无边无际的苦,终会断尽灭绝的。

无明为缘是生缚 于缘得离缚乃尽
从因生果离则断 观察于此知性空

由「无明」向下缘,生起其馀各支的因缘,这就是「生」的束缚。如果了达还灭门,从「无明」这一缘起断灭,生缚就尽了,苦也尽了空了。从因缘才生出果报来;离了因缘,果报当然断离了。你能常常观察思惟这种道理,就明白「因缘所生法,一切即是空」。

随顺无明起诸有 若不随顺诸有断
此有彼有无亦然 十种思惟心离著

如果顺著「无明」发展下去,其馀各支因缘就跟著一支一支地生起。如若不顺著「无明」向下发展,其馀各支就无从生起。这道理就是:有了这支,就会生出那一支。如这一支没有生起,那一支就不可能生出来。仔细观察想这十种的道理,结论就是「心要离开执」。

有支相续一心摄 自业不离及三道
三际三苦因缘生 系缚起灭顺无尽

因为「有」这一支地业因,使生死相继不断,其主要的原因乃是由于一心相摄不离,就是执著。自己所造的恶业不能解脱,就会坠入三恶道中。三世的业因,所得到的三苦之报,这都是受因缘的支配,难逃苦报。人生诸苦的系缚,生灭变异,顺著「无明」,就永远没有止尽的日期。倘若能觉悟生灭的真理。离去「有」和「执著」,就可以了脱诸苦。 

如是普观缘起行 无作无受无真实
如幻如梦如光影  亦如愚夫逐阳燄

像这样普徧观察诸法的缘起,知道既无作者,也没有受者,更没有个真实的体性,都是空的假的。就像幻术、梦境,或像光的影子,又好像愚痴人跟著阳燄跑,而到处找寻阳燄,一切都是虚无飘渺,了不可得。

如是观察入于空 知缘性离得无相
了其虚妄无所愿 唯除慈愍为众生

像这样思惟观察,就证得「空」的真理,明白一切因缘的本性是离一切相,都是空无所有。能清楚认识,十二因缘的本性,就能远离「无明」,证得无相解脱法门。知道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就证得无愿解脱法门。什么都放下了,唯有留下一颗慈悲的心,用以教化众生,才是真实不虚。

大士修行解脱门 转益大悲求佛法
知诸有为和合作 志乐决定勤行道

大士,是菩萨的另一名称。亦名大道心的众生,因为菩萨是由众生精勤修道而成就的,因为他有特别坚固的道心,所以被称为有大道心的众生。又名大开士,能开启一切众生的智慧。又名大菩萨,这是半梵语,全梵语为菩提萨埵。中国译名为觉有情,能觉悟一切有情。有情就是众生,又名有情觉,意思是有情中的一位觉悟者。菩萨修学解脱法门,他知道要得到解脱,必须息灭贪瞋痴,无所执著,才能不受一切的束缚。凡夫之所以被束缚,乃是把自己同无明烦恼綑在一齐,放不下贪瞋痴,执著一切虚幻妄念,因之得不到解脱。如果能破除无明,断尽烦恼,息灭贪瞋痴,一样可以得到解脱的法门,得到真正的自由自在,无所执著!菩萨证得解脱门,得到大利益,大悲心更增长了,上求佛道的精进心更加强了。因此菩萨更了达大凡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及一切有为法的形成,都离不开因缘和合而成立。菩萨了知这些道理之后,决定发出坚固心,志愿修行,乐于勤行佛道。

空三昧门具百千 无相无愿亦复然
般若顺忍皆增上 解脱智慧得成满

空三昧,就是明了「空」的真谛。三昧是正定正受。「空」这种法门的正定正受有百千种。无相无愿的正定正受也有百千种类。般若是无上的大智慧,出世法的智慧。随顺于无生法忍的法门,一天比一天增进,因之解脱法门的智慧就能圆满成就。

复以深心多供佛 于佛教中修习道
得佛法藏增善根 如金瑠璃所磨莹

菩萨又用他深而广大的至诚心,常常供养诸佛。在佛的慈悲教诲之下,修习无上佛道,得到了佛法的宝藏,善根也更增长。就好像真金用琉璃宝石来反覆打磨,使它的光彩更明亮一样。

如月清凉被众物 四风来触无能坏
此地菩萨超魔道 亦息群生烦恼热

又像月亮的光加被众生的身上,使众生感受到清凉。春夏秋冬四时的风,虽然各有不同的威力,也不能破坏月光的清凉。第六地——现前地的菩萨,修行的定力已经超过了诸魔道,能摧伏诸魔道。菩萨大悲心的清凉,也可以息灭众生的烦恼热病。

此地多作善化王 化导众生除我慢
所作皆求一切智 悉已超胜声闻道

现前地的菩萨,以他的愿力,常示现作善化天的天王,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他们除掉贡高我慢的恶习气。菩萨所行所作,和修习一切法门,以及积集种种善根功德,其目的就为要求得一切种智。六地菩萨修行的法门和成就,都已远远超过了声闻缘觉所修的法门。

此地菩萨勤精进 获诸三昧百千亿
亦见若干无量佛 譬如盛夏空中日

六地的菩萨,时刻精进不懈,所以他才能获无量百千亿三昧——正定正受。同时也能见到无量不可数知那样多的诸佛。这种成就,可以用盛夏的太阳作譬喻,因为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它强烈的光热。

甚深微妙难见知 声闻独觉无能了
如是菩萨第六地 我为佛子已宣说

无上甚深微妙的佛法,是很难见到,也很不容易了解。二乘的声闻和独觉,他们虽已身列圣道,仍然不可能全知晓的,如像诸位菩萨们所修行的第六地——现前地,这一地的法门和境界,我——金刚藏菩萨自称,已经对诸位佛的弟子讲说完毕了。

【第七远行地】

是时天众心欢喜 散宝成云在空住
普发种种妙音声 告于最胜清净者

这时在法会的天众们,在大家的心里,都充满了欢喜的情绪,于是散发出各种珍宝,在空中结成美丽绚烂的云彩。他们普徧发出种种美妙的音声,告诉最殊胜最清净的佛。

了达胜义智自在 成就功德百千亿
人中莲华无所著 为利群生演深行

佛能了达一切最殊胜的义谛,又有自在的智慧,所成就的功德有百千亿那样多,这可譬喻为人中的一朵大莲华——莲华出淤泥而不染,也不著于水。佛已无任何执著,为了要利益众生,才演说这甚深微妙的法门。

自在天王在空中 放大光明照佛身
亦散最上妙香云 普供除忧烦恼者

大自在天王也在空中,放出最大的光明,照著佛的身体,又散出最上好的妙香,在虚空中结成香云。一切都是供养给没有忧愁、没有烦恼的世尊。

尔时天众皆欢喜 悉发美音同赞述
我等闻斯地功德 则为已获大善利

在大自在天王和天众们,在天空中散华,散香成云,放光照佛的时候,夜摩天王和他的天众,也非常欢喜,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同时发出美妙的音声来赞扬佛,说:我们现在能听到第六地——现前地的法门,真是不可多得!因为这是发大心和大愿力的菩萨们所修行的善根功德。而今我们听了之后,也得到莫大的善业和利益,令我们明白应该赶快觉悟,返迷归真。

天女是时心庆悦 竞奏乐音千万种
悉以如来神力故 音中共作如是言

这时诸天婇女心中也特别欢喜,互相庆幸能听到这种殊胜的佛法,大家争先恐后竞奏出千万种天乐,以表示至心供养诸佛。这一切盛况,都是完全藉著佛的大威德神力之故。在音乐和欢声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唱出同样的歌词,赞扬诸佛无上的功德。

威仪寂静最无比 能调难调世应供
已超一切诸世间 而行于世阐妙道

佛的威仪是慈祥的、令人敬畏的。寂静中流露出和蔼,令人见了生出孺慕之情。世间无人可与佛相比拟。有些难于调伏的刚强众生,他们无明闇障很多,对于事理不明白,对人贡高我慢,自视甚高。一旦得遇善知识,稍明事理,反而更加傲慢。总之,这类众生有各种障碍,使得他不容易自在放下,破不了自己的执著。佛对于这些可怜的刚强众生,用无上的智慧及各种善巧方便法门,来调伏、教化他们,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大道。所以世上的众生都应该尊敬供养佛。佛是福慧具足觉行圆满的天人师表,一切都超过了凡圣。但佛的慈悲心如海,从不会捨离我们,随时都为苦海中的众生,宣扬他怎样离苦得乐的无上妙法。

虽现种种无量身 知身一一无所有
巧以言辞说诸法 不取文字音声相

佛虽然现出种种不同、无量不可数知的化身来教化众生,但佛并不执著于这些化身,因为佛知道一切终归都是虚幻不实的。佛深知众生的根性,他知道运用巧妙的言辞和方便的方法,契合众生的根机,对众生演说诸法。佛为教化众生,用了种种言辞、种种文字、种种音声、种种化相;虽然这样,他并不执著于说、执著于教,和执著于文字音声的假相。

往诣百千诸国土 以诸上供供养佛
智慧自在无所著 不生于我佛国想

佛教化众生,不限于一国一地,他徧历百千亿的国土,教化众生。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们,也到百千亿的国土,去亲近佛。菩萨用最上品的各种日常需用的物资,供养十方诸佛。佛和菩萨的智慧,都已达到自在无所著的境界,所以他们没有我的国土和你的国土的界限。诸佛是一体的。诸佛的国土不分彼此,没有差别。因之,佛不会生起叫众生到我的国土来的思想。

虽勤教化诸众生 而无彼己一切心
虽已修成广大善 而于善法不生著

佛虽然常常在教化众生,但心意里是:「我令一切众生灭度,而无一众生得灭度者」的这种思想。这就是不取于相的意思。佛也没有「你是众生,我是佛」的分别心。虽然知道自己修成了广大的善根和功德,而对于自己所修的善法并不生执著心。

以见一切诸世间 贪恚痴火常炽然
于诸想念悉皆离 发起大悲精进力

佛见到世上所有众生,无量劫以来,常被贪瞋痴的烈火烧得遮盖了本来的真性。凡夫为什么不易修成佛果?就因为在这三毒的烈火中,被烧得迷糊了,出不来了。如果能息灭了三毒烈火,亲近佛,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得到三学的清凉,就可以成佛道。应该把痴心妄想、狂心野性都离开了,返朴归真,发起无量的大悲心,勇猛精进,勤求佛道。

一切诸天及天女 种种供养称赞已
悉共同时默然住 瞻仰人尊愿闻法

所有诸天的天王、天众、和天女们,散华散香、奏天乐、歌颂赞扬和奉献种种上好供养之后,大家同时恭敬肃然,目不转睛地仰望人中最尊贵的佛,希望继续听佛说法。

时解脱月复请言 此诸大众心清净
第七地中诸行相 唯愿佛子为宣说

这时,解脱月菩萨又向金刚藏菩萨请法,说:这些在法会中的大菩萨,他们都怀著一颗清净而没有丝毫妄念的至诚心,等待著听闻十地中,第七地的妙法。在第七地时应如何修行?修些甚么法门?是些甚么境界?有些甚么样的相状?希望佛的大弟子——金刚藏菩萨,请你继续一一为大家演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远行地,当修十种方便慧,起殊胜道。

当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法之后,金刚藏菩萨立刻接受他的请求,说: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道积集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修行圆满了第六地之后,再继续修行第七地——远行地时,他应该修习十种的方便智慧。这十种方便智慧,可以启发对佛法深入了解,对一切有为法更彻底认识,而捨弃执著。对教化众生的慈悲心更深切。了法性空而能随众生意解,起殊胜智慧,方便善巧任运行事。

何等为十?所谓虽善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捨众生。虽得诸佛平等法,而乐常供养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虽毕竟寂灭诸烦恼燄,而能为一切众生起灭贪瞋痴烦恼燄。虽知诸法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燄、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自性无二。而随心作业无量差别。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虽知诸佛法身本性无身,而以相好庄严其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寂灭不可言说,而能随一切众生出种种差别清净音声。虽随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意解分别,以种种相、种种时、种种劫数,而修诸行。菩萨以如是十种方便慧,起殊胜行。从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现在前,名为住第七远行地。

甚么叫十种方便智慧呢?就是:①菩萨虽然已经知道一切都是空,一切都是无相,一切都是无愿的。这三种空、无相、无愿的正定正受——菩萨虽已深入这种解脱三昧中,可是他还是要发大慈悲心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发菩提心,用慈悲喜捨四种无量的大慈悲心,不捨一个众生。有些人不相信菩萨帮助人,因为他没有看见显著的事实。要知道菩萨帮助人,是不求报酬的。如果菩萨不帮助我们,恐怕连这个人身都难得到!何以见得?如像我们能一念向善,能知诸恶莫作,能知畏因果,这就是菩萨在无形中影响我们,教化我们。②菩萨历劫修行,本来已证得与佛平等的智慧、法力和神通,可是他还愿意恭敬供奉三世诸佛。③菩萨虽然已入观空的智慧法门,了知诸法皆空,但他还是常常修积种种福德善根。④菩萨本来早已超出三界,早已捨离了欲念,可是他还是不停的做善功德,以此庄严三界。⑤菩萨已经灭除了一切烦恼的火燄,但是他为了教化众生,还得生一点灭三毒的火燄。

⑥菩萨虽然已经知道世上一切有为法是如幻的、如梦境、如光影、如响应声、如火燄、如变化、如水中的月亮、如镜里的影像——这些都是虚妄的、假的。自己的佛性没有两个,而能随著本有的慈悲心,造种种不同的善业。⑦菩萨虽然知道一切诸佛的国土,也是犹如虚空一样,不会生执著心,而他仍能以清净的妙行,来庄严十方诸佛国土,令十方诸佛国土更加庄严胜妙。⑧菩萨虽然已知道诸佛的法身,本性是没有一定的身相,但他仍然用三十二种相好来庄严诸佛的法身。⑨菩萨虽然已知道诸佛的音声,本来是性空寂灭,不可以言说来形容表达,是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的,可是菩萨能随一切众生的境界,发出种种不同的清净音声。⑩菩萨虽然明白诸佛的法,觉悟三世也不过是一念而生起,可是他依然随众生心意所明白的,来一一分别。在种种形相、种种时间、种种劫数里,修行菩萨应修行的种种法门。菩萨用上面所说十种方便智慧,开启他最上最殊胜的智慧,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从第六地进入第七地之后,如是种种修行的法门和境界,常现在他的心意中,永远不会退失,这就叫做「住第七地——远行地」,「住」是不会退失的意思。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七地已,入无量众生界。入无量诸佛教化众生业。入无量世界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入无量种种差别法。入无量诸佛现觉智。入无量劫数。入无量诸佛觉了三世智。入无量众生差别信解。入无量诸佛示现种种名色身。入无量众生欲乐诸根差别。入无量诸佛语言音声,令众生欢喜。入无量众生种种心行。入无量诸佛了知广大智。入无量声闻乘信解。入无量诸佛说智道令信解。入无量辟支佛所成就。入无量诸佛说甚深智慧门令趣入。入无量诸菩萨方便行。入无量诸佛所说大乘集成事,令菩萨得入。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住在第七地之后,他能随心所愿到各种类别的众生界去。他又能入诸佛教化众生的善业中助佛济度众生。他又能到无以数计的星球世界网中去行菩萨道。他又能进入诸佛的清净国土去亲近诸佛,不受任何阻碍。他又能深入种种无量不同的有为法和无为法。他又能到无量诸佛示现觉悟众生的智慧中,令众生迅速觉悟。他又能深入无量长短不同的时劫内,互相摄入、互相无尽。他又能深入无量诸佛所觉了的三世智慧中。又能入无量众生不同的信解中,因为他能明白众生的根性,又能入无量诸佛示现各种不同名色的身中。又能入无量各种诸根不同的众生中,契合他们的欲乐,结成同好。又能发挥同无量诸佛一样的语言音声,代诸佛宣化佛法,教化众生,令众生欢喜。他又能善知无量众生的心理,随和他们,影响他们,令他们不误入邪道。又能深入无量诸佛的广大智海,并能明了使用。又能深入无量声闻乘中,深信、理解四谛法门。又能深入无量诸佛说法的智道中,令众生生信解心。又能深入无量辟支佛所修的十二因缘法门,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又能深入无量诸佛所说的甚深智慧法门,令众生都能进入。又能深入无量诸菩萨的方便行门。又能深入无量诸佛所说的六度万行,大乘法门积集而成的佛事,令菩萨也都能入此大乘的圆融无碍的法门。

此菩萨作是念:如是无量如来境界,乃至于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应以无功用,无分别心成就圆满。佛子!此菩萨以深智慧如是观察,常勤修习方便慧,起殊胜道,安住不动,无有一念休息废捨。行住坐卧乃至睡梦,未曾暂与盖障相应,常不捨于如是想念。

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萨,作这样的思惟:像这样不可数知佛的境界,就是用百千亿那由他劫那样长的时间,也没有方法得知它的确实数目。我现在应该用不由勤策、任运自然、无功用行的自在心意,没有分别计较的心,来圆满成就这一切的法门。诸位佛的弟子!这位住在第七地的菩萨,又用他修行所得的深刻智慧作这样的观察,常常勤勉修习方便智慧,不住空有,所行殊胜。在这种殊胜法道上,安住修行,显观成相,行住威仪,身相不动。菩萨不生一念懈怠的思想,更不会停顿废捨。行动时、住息时、静坐时、睡卧时,甚至梦中,都不会忘失这些大乘佛法;就是在睡梦中,也没有盖障、烦恼障来扰绕这些大乘佛法,因他终不忘却殊胜的佛道。

此菩萨于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罗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为求佛智,施与众生,是名檀那波罗蜜。能灭一切诸烦恼热,是名尸罗波罗蜜。慈悲为首,不损众生,是名羼提波罗蜜。求胜善法,无有厌足,是名毗梨耶波罗蜜。一切智道常现在前,未尝散乱,是名禅那波罗蜜。能忍诸法无生无灭,是名般若波罗蜜。能出生无量智,是名方便波罗蜜。能求上上胜智,是名愿波罗蜜。一切异论及诸魔众无能沮坏,是名力波罗蜜。如实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罗蜜。

这位住在第七地——远行地的菩萨,无论在甚么时候,甚么处所,他的心田中总没有一刹那忘失了十种波罗蜜。这是甚么道理呢?因为菩萨在每一意念中,对人、对一切众生、对一切事,他无一不以大悲心为本怀。他之所以勤修各种法门,就是为了趣向勤求佛的智慧。①他积集种种善业功德,也是为了求得如佛的智慧。然后再把这些殊胜的智慧,教授给众生,令众生也能得到无上的大智慧,这就是所谓的檀那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彼岸就是离生死此岸,登上涅槃彼岸,得成佛道。也就是说檀那波罗蜜——布施功德,达到空、无相、无愿三轮体空,没一点缺憾,故能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②佛的智慧,能消灭任何烦恼执障,无明炽火;这就是说持戒的功夫, 达到清净无一点染汚的程度上,可到达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③以慈悲心为首,不令众生受到丝毫损伤和不愉快,这就是忍辱功德修到最圆满无缺憾的地步,可以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④勤求修学殊胜的善法,从不生厌倦心和自满骄傲心,这就是勇猛精进勤勉求学的精神,达到最高的程度,可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⑤所有佛道的智慧,常常呈现于心意识中,运用自如,绝不会散乱恍惚,这就是禅定的功夫到达最高的程度了。这时定力深厚,智慧油然而生,可以到达彼岸,得成佛道。

⑥能够了解诸法实相,无生无灭的真实道理,这就是智慧到达最高峰,而能登彼岸得成佛道。⑦能够生出无量的善巧方便智慧,对治无量的世法,这就是方便法门的「用大」,发挥了最高效力,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⑧能够知道勤求无上佛智,夙夜匪懈,这就是愿力到达极点的表现。也可以登涅槃彼岸,得成佛道。⑨一切外道的邪见异论,和其他诸魔等,都不能破坏菩萨修学佛道的坚固心,动摇他行菩萨道的意志。这就是信心愿力已到达彼岸,得成佛道。⑩如实相能了解一切法的真理,用以教化众生,这就是智力已到顶点,无有能超过的,自可登达彼岸,得成佛道。菩萨修学到达第七地,能一念具足十种波罗蜜,念念如是,至此方得具足圆满。

佛子!此十波罗蜜,菩萨于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摄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略说乃至一切菩提分法,于念念中皆悉圆满。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这十种波罗蜜,菩萨是一瞬息间都不会稍有失误,无时无刻不是念兹在兹,切实修学而求具足圆满。好像四摄法——菩萨度众生常用四种方法来摄受众生:①布施。②爱语。③利行。④同事。四持,又称四总持:①法总持,又名闻总持,于佛的教法闻持不忘。②义总持,于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③咒总持,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能除众生的灾患。④忍总持,菩萨的实智,能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失。三十七品,就是三十七种佛道的品名:①四念处。②四正勤。③四如意足,又名四神足。④五根。⑤五力。⑥七觉分。⑦八正道分。合共为三十七品。三解脱门——就是①空解脱门。②无相解脱门。③无愿解脱门。这只是大略举出数种而已。总之,一切应该修学的菩提觉道法门,在第七地的菩萨,无一样不是于念念中,勤勉修学,以求具足圆满。

尔时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但于此第七地中,满足一切菩提分法,为诸地中亦能满足。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于十地中皆能满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为殊胜。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满,得入智慧自在行故。

这时,解脱月菩萨问金刚藏菩萨说:佛的大弟子!修学十地法门的菩萨,是只在第七地中时才满足一切的菩提觉道法门呢?还是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满足一切的菩提觉道法门? 金刚藏菩萨答覆解脱月菩萨说:佛的大弟子们!修学十地法门的菩萨,在十地中各地都能满足一切菩提觉道的法门,不过在第七地时,修学得最殊胜最圆满。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在第七地以前的各地,所修的功德和行门,虽说已算圆满,但还没有真正得到智慧自在,只是到自分满足。到第七地,所修的功德行满,可以求八地的证智,得到智慧自在——五通六用十种自在的境界。

佛子!菩萨于初地中,缘一切佛法愿求故,满足菩提分法。第二地离心垢故。第三地愿转增长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顺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门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满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萨从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从第八地乃至第十,无功用行,皆悉成就。

诸位佛的弟子!修习十地法门的菩萨,在前三地时,把世间一切诸有漏法,都依据十善,本著愿力,勤求达到圆满菩提觉道。所以说:「初地愿中具」。第二地是依持清净戒行,离一切染垢,而圆满具足,故说:「二地戒中具」。第三地时愿力增长,依佛的智慧利益众生,故说:「三地闻中具」。第二和第三地是将有漏诸法,本著智慧通达到出世的无漏法。第四地依清净的三昧,得闻持如实智显示,明慧增上。这时菩萨已入佛道,修出世的法门。第五地为何称为难胜地呢?因为前诸地虽得出世,而未能顺世。真谛与俗谛本是互相违背的,而今要令其相应和合,故此地已得方便所摄菩提分,能顺世有所作为了。第六地就已圆满具足菩提觉道,而进入甚深法门。第七地则是积世出世间互各殊胜,能生一切佛法。所有前面说的三十七道品等诸法门,都已圆满具足了。甚么原因呢?修学十地法门的菩萨,从初地到第七地,以前六地都是偏重修学一种,到第七地才具足一切。因之从初积集,到此地时就已成就了智功用的真实智慧。有了这分智力,进入第八地以至第十地,都能任运自在,不必著意,很自然的无功用行,都能成就。

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处杂染,一处纯净;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方便神通愿力。佛子!菩萨诸地亦复如是;有杂染行,有清净行。是二中间,难可得过。唯除菩萨有大愿力,方便智慧,乃能得过。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譬如说有二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有清净,也杂秽染汚和合的,一个世界是纯一清净无一点杂染的。这两个世界中间,是很难通过的。唯有菩萨他有很大的方便智慧,神通妙用,捨己为人的大愿力,可以来去自如。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修习的十地法门,每一地转进入另一地的时候,也是这样困难。什么道理呢?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阿赖耶识,其中含藏著积劫的杂染种子,这就是俱生我执的根本。从初地到七地,破了俱生我执,转藏识为大圆镜智,成为清净识,但尚有一分俱生种子难断,所以说难过。二中间的意思:是说这阿赖耶识是染净二者和合,现在于七地中要破此俱生和合之相,断绝尽净,最为困难。除非菩萨有极大的愿力,有殊胜的方便智慧,才能安然渡过进入以后的诸地。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七地菩萨为是染行?为是净行?

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问:佛的大弟子!在第七地的菩萨他是染行呢?还是清净行呢?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从初地至七地所行诸行,皆捨离烦恼业,以廻向无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为超烦恼行。

金刚藏菩萨回答解脱月菩萨说:佛子!修学十地法门的菩萨,从初地到七地这一段长程中,他们所修学的各种法门,以及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已捨离了一切烦恼的业行。所修积集的种种善行功德,都以廻向无上菩提觉道为主要宗旨,成就净行。然而尚未得净位。乃因廻向而分得平等佛道,得净名,而不是净位。这是说正在欲断这一分俱生种子而未能全断的时候,所以不能说是超烦恼,因为还未求得纯净的缘故。

佛子!譬如转轮圣王,乘天象宝游四天下,知有贫穷困苦之人。而不为彼众患所染,然未名为超过人位。若捨王身生于梵世,乘天宫殿,见千世界,游千世界,示现梵天光明威德,尔乃名为超过人位。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现在我举一个譬喻:转轮圣王乘坐著他的象宝,游巡东南西北四天下所有的世界,看见有许多贫穷困苦的人,但他并不因这些困苦情况而受到沾染,而转变这些贫苦人的境遇。因为他还没有得到超过人为的力量,他还是一个人。假若他捨掉了人身而生梵天为梵天王,乘著他的梵王宫殿,看见千世界,巡游千世界,亦现梵天的光明神通,权威德能,解救这些贫穷困苦的人的境况,这才可以说是过了人的力量。

佛子!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至于七地,乘波罗蜜乘,游行世间。知诸世间烦恼过患,以乘正道故,不为烦恼过失所染,然未名为超烦恼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从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萨清净乘,游行世间,知烦恼过失,不为所染。尔乃名为超烦恼行,以得一切尽超过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修学十地法门的菩萨们,也如同上面所说的譬喻一样。从初发心修学第一地——欢喜地起,循序渐进到第七地——远行地,积集种种善根,勤求修习诸波罗蜜,得到诸波罗蜜圆满的神通妙用,乘无上智慧的大乘,游行世间。得知得见世间一切忧悲苦患,及各种烦恼纒缚。但菩萨已了解一切因缘业报,有正道思想,殊胜智慧,所以不会为这种烦恼过失而受到影响。虽然有这种正见和定力,但还不能说已超过烦恼的染行。假若菩萨能进而捨却一切有相,著意的功用思想,断却最后一分俱生种子,从第七地进入第八地,这时已捨去有功用的思想,得到第八地的报得成就,清净名位。乘此清净的大乘,游行世间,知见烦恼过失,不为所染。这才能真正说是已超烦恼业行。因为菩萨此时已经彻底捨却一切有相和著意,尽得任运自在的真实法喜。

佛子!此第七地菩萨尽超过多贪等诸烦恼众,住此地,不名有烦恼者,不名无烦恼者。何以故?一切烦恼不现行故,不名有者。求如来智心未满故,不名无者。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习第七地的这位菩萨,他已经超过了一切贪欲之念,和所有一切无谓的烦恼,甚至连求成佛果的心都不存在。对世间一切的苦恼,也无所谓厌恶;也不取空,也不著有。这些对他都引不起烦恼,所以说他已「尽超诸贪及烦恼众」。住在第七地这个阶段,不能说是无烦恼了。甚么道理呢?因为一切的烦恼不容易显现,这菩萨常在观照之中,所以说不名有烦恼的人。但他修积集种种善根功德,还是不离有功用行。功用就是烦恼,因为求佛的智慧之心也还没有满足,所以不能说是没有烦恼的行者。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以深净心成就身业,成就语业,成就意业。所有一切不善业道,如来所诃,皆已捨离。一切善业,如来所赞。常善修行。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住在第七地的时候,他本著一心求证佛果位的深切清净心,成就了清净圆满的身业,清净无染的语业,清净如明月的意业。所有一切染污的不善恶业——三业和三毒,一切佛认为不好的三业和三毒,菩萨尽皆捨弃远离。一切善的三业和三无漏学,为佛所赞叹的,无一不精勤修学,恒不厌倦。

世间所有经书技术,如五地中说,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为大明师。唯除如来,及八地已上。其馀菩萨,深心妙行无与等者。

世间上所有一切的经论学说,和各种技巧工艺美术,菩萨在五地中就已博古通今,世智慧聪了,不需再下功夫,一切随心所欲,自然成就。正在修习第七地的菩萨,他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是一位有大智慧的明敏导师。除了佛和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以外,其他的菩萨,虽有至诚恳切求佛道的深切心,和各种神通妙行,但没有一样可与他匹配的。

诸禅三昧,三摩鉢底,神通解脱,皆得现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报得成就。此地菩萨,于念念中,具足修习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转胜圆满。

「诸禅三昧」: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三禅:离喜妙乐地。四禅:捨念清净地。这四阶段的禅定有: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非想处定,在无想天定叫九次地定。诸禅三昧是说初禅或者二、三、四禅的正定正受。「三摩钵底」是说「止观」,有五种:①四无色。②八胜处。③十徧处。④灭尽定。⑤无想定。「神通解脱」:一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离开物质的羁束而所为自在,得到业用的无障碍。以上这些境界,得如如定,得如如慧,得了了光明智慧,随时可以显现而生妙用。但是这些境界,在第七地菩萨的分上,都是从修行的功夫而成就,不是像八地以后的菩萨与生俱来,不需经过修学就有。七地以前菩萨有神通、禅定等,叫修得通。八地以后的菩萨所有的禅定、神通等,叫报得通。因为他已修得种种行门,善根功德具足圆满了。修行的功夫,不会白费的,一分功夫就有一分收穫。在第七地的菩萨,分秒都不浪费,深心恳切修集各种法门,使其能具足方便智力。一切菩提觉道的法门,他完全修积圆满成就了。虽然如此,他仍然不会稍懈,故而日渐殊胜圆满。

佛子!菩萨住此地,入菩萨善观择三昧。善择义三昧。最胜慧三昧。分别义藏三昧。如实分别义三昧。善住坚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门三昧。法界业三昧。如来胜利三昧。种种义藏生死涅槃门三昧。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住在第七地的菩萨他能深入菩萨善于观察,善于选择,善知是道非道的正定。只要一入定中,就能明白何者是?何者非?何者合乎善法?何者不合于善法?他也能善于选择正确的义理,知道捨离不正确的义理,和进求最殊胜的正定。又能分别义理的重点在于何处?他知道实实在在地分别义理的正定。他善于把握坚固根力深入的正定。有智慧有神通的正定。充满法界善业的正定。如来最殊胜利益众生的正定。种种义理包含生死涅槃门的正定正受。

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门百万千三昧,净治此地。是菩萨得此三昧,善治净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过二乘地,得观察智慧地。

菩萨深入前面所说的大智神通门,具足了百千种的正定正受,在第七地将要进入第八地的时候,一切都在这时修集圆满。在第七地的菩萨得到以上这些正定,是因为他有善于净治大方便的智慧的缘故。有以大悲为首,这种力量的缘故。第七地的菩萨已远超过了二乘声闻缘觉的地位,已到了有观察智慧的阶段,已入佛智海。「智慧地」即指入八地无功用智。

佛子!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业无相行,善净无量语业无相行,善净无量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第七地的菩萨达到了这种果位,他善能清净无量身业,无著于相的行门。他又善能清净无量的语业,无著于相的行门。他又善能清净无量的意业,无著于相的行门。二乘菩萨虽然也能达到三业清净,但未能无量。所谓善净的意思,是说七地菩萨所修的方便行门已满足了。因此,菩萨证得了不见少法生、不见少法灭的无生法忍的行门。光明智慧明相现前,是七地以前的菩萨不会证得的。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初地来,所有无量身语意业,岂不超过二乘耶?

解脱月菩萨听了以上的话,就问金刚藏菩萨说:佛子!修习十地法门的菩萨,从初地到第七地,他的三业,不是已超过二乘了吗?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彼悉超过。然但以愿求诸佛法故,非是自智观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胜一切臣众。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长大,艺业悉成,乃以自力超过一切。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初发心时,以志求大法故,超过一切声闻独觉。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

金刚藏菩萨答覆解脱月菩萨说:佛子!不错,修习十地法门的菩萨,他们的三业,是都超过了二乘人。七地以前的菩萨,他们的三业清净,是以愿力来勤求修习诸佛的法门,而得到三业清净。并不是自己本来的智慧,和观察的力量而得的,只是愿力的关係。现在第七地的菩萨和二乘人不同,是他自己所修得,自己的智慧观察所致的。所有二乘人的智慧和定力,都不能及得上第七地的菩萨。现在举一个譬喻:譬如国王的太子,他是出生在帝王的家里,而且必为正宫——第一夫人所生。生下来,就具备了国王的相貌。一出生就胜过在朝的诸位大臣。这并不是他自身的力量,只不过因为他的父亲是国王,因而他的身份就高过他人,他自己那有甚么特殊尊贵和力量呢?等到他长大成年以后,他的学识能力——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样样都精通,他自己的艺业能力,处处强过他人,而不是再依赖父王的权势而胜过他人了。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大菩萨,也就是像这样。当他一开始发大心的时候,以他的志愿,勤求无上大法的缘故,就超过了一切声闻缘觉的二乘人。何况现在他已住到第七地,以他自己所修行得到的智慧力的缘故,因而超过二乘人之上。这都是他自己的力量,并非藉他人之力而胜过一切二乘之上。

佛子!菩萨住此第七地,得甚深远离无行,常行身语意业,勤求上道而不捨离,是故菩萨虽行实际而不作证。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学第七地的菩萨,住在第七地时,到达了深无分量难于测知的境界,已远离一切染汚及过去所有的盖障。他经常所表现于身语意三业的,无一不是著重于勤求无上的佛道,而从不曾稍捨精进。菩萨虽已确实证得了无相法门,但他并不自认已断烦恼,或未断烦恼,只在此两者之间。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从何地来,能入灭定?

解脱月菩萨向金刚藏菩萨请问:佛的大弟子!修学十地法门的菩萨,从那一地开始,才能得入灭尽大定?

金刚藏菩萨言:佛子!菩萨从第六地来,能入灭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证。故此菩萨名为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行于实际而不作证。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此地菩萨亦复如是。乘波罗蜜船行实际海,以愿力故而不证灭。

金刚藏菩萨答覆解脱月菩萨说:佛的弟子!修习十地法门的菩萨,从第六地时就可以入灭尽定,不过未能念念入。今住到了第七地,便进而能念念入灭尽定,念念起灭尽定,既使不起于灭尽定也能现三业的威仪。但住七地的菩萨他并不说我已能念念入灭尽定,或说我还不能念念入和起灭尽定。因之第七地的菩萨被称为——「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三业的菩萨」。他虽有此成就,仍是勤修猛进,切实修行,一点不著意自己到了某种境界,或何等果位。譬如有一个人,他要乘船航海,因为有航海的知识能力,所以不怕大海中的狂风大浪。他会很机警地运用自己航海的智能,就不会遭受到覆没的危险灾难。在第七地的菩萨,他已有的善根功德,也和这个船师一样。菩萨乘的是智慧之船,航行在佛的智海之中,趣向于涅槃彼岸。菩萨以他往昔所发的愿力的缘故,虽修得诸般实际妙用的法门,为度众生,他并不证入涅槃。

佛子!此菩萨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虽眷属围绕而常乐远离。虽以愿力三界受生而不为世法所染。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虽然不烧。虽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虽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虽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虽示随顺一切世间而常行一切出世间法。所有一切庄严之事,出过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脩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及非人、帝释、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离乐法之心。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正在修学第七地法门的菩萨,得到了这种三昧的智慧力量,并不作证,已摄无著无依,所以能成大方便智慧。菩萨以此大方便的自在妙用之力,虽然示现生死,但不为生死所染。因为他的生死早已了脱,何况他的心念总是在寂净的涅槃境界之中?不入生死大海,就不能得到如佛的福德。菩萨既示现生死,当然有六亲眷属、妻子、僮僕,这些人常在他的左右围绕,但他恒修梵行,所以他常乐于远离所有的六亲眷属等。菩萨虽然发愿倒驾慈航,来到三界受生死,但他并不贪恋世间上的荣华富贵,也不会被世间上那些不清净的世法所染汚。

菩萨虽然常在寂灭不动之中,但他仍然用方便巧妙的智力随缘度众,就像一堆火炬,看起来烈火熊熊火势很旺,但是并不会造成灾害。菩萨虽然已有如佛的智慧,可是他还常常身入二乘声闻、缘觉之中,以利行同事的方法,转二乘人廻小向大,令发大菩提心,入佛慧海之中。菩萨虽然已到达佛的神通境界,而他能示现住在魔的境界,表面顺五欲十军,但他并不随魔众做违背佛法的行为,不过是藉此引度外道。他修行的宗趣,还是依著佛的教诲,从不曾捨离佛的最上觉道。所谓「外现魔道身,内密菩萨行」。菩萨虽然示现各种身份,随顺著世间法以接近他所要教化的不同物件对象,但他所表现的威仪,以及在身语意方面严持净行,常修习戒定慧出世三学,无一不本著清净无上的出世法门。菩萨以他修积的种种善根功德,庄严佛的国土,无不超过天、龙,及八部神祇、帝释、梵王、四大天王等所有的庄严之事。虽然这样,但他并没有捨离好乐佛法的深心。

佛子!菩萨成就如是智慧,住远行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于彼佛所,以广大心、增胜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修行菩萨道,积聚种种善根的第七地的菩萨,他住于第七地——远行地。他成就了前面所说的殊胜智慧。本著他往昔所发的愿力的缘故,因之如今能够见到很多佛,见到数以百计的佛,甚至见到十方三世多于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在那些佛的国土里,用他广大无边的真心,至诚无上的诚挚心,供养诸佛、恭敬诸佛、尊重诸佛、赞叹诸佛,又用上好的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资,以奉献诸佛,并布施其他众生。也以同样物资供养诸位圣贤僧众,他将这些善根功德,一齐廻向于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道。

复于佛所,恭敬听法,闻已受持。获如实三昧智慧光明,随顺修行。于诸佛所,护持正法。常为如来之所赞喜。一切二乘所有问难,无能退屈。

又在诸佛的道场,恭恭敬敬的听佛说法,听了以后,必定受持奉行,于是得到真实的正定正受,智慧之光,更加明净,随顺著佛所说的法门,用功修行。他在诸佛的道场,维护诸佛的正法。菩萨这种真诚的表现,所以常常受到诸佛赞赏和欢喜。那些二乘人遇有对佛法不了解的疑难问题时,向他请教问难,他都能为他们详细解释并阐扬大乘真理,绝不会被疑难所困扰而屈服的。

利益众生,法忍清净。如是经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转更增胜。

菩萨劝勉修学佛道,固然有益于自身,但菩萨所发的大心大愿,是不离于众生而有利益众生的。教化众生,了达真理。阐明佛法,知道三世因缘。思惟诸法缘起,悟得无生法忍的真理。远离染汚,清净识田,智慧油然而生。菩萨像这样精勤修行,经过无量无以数计那由他的时劫,他修积的种种善根,随著时劫,更加圆满,更加殊胜了。

譬如真金,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转更增胜,倍益光明。馀庄严具,所不能及。菩萨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复如是。以方便慧力,转更明净,非是二乘之所能及。

譬如一块纯金,如果把它做成一件饰物,镶嵌上很多上好的彩色宝石,陈列出来,光彩夺目,比原来的一块纯金,不知美妙多少倍。其他普徧的装饰品,远远及不上。住在第七地修学的菩萨,他所有的善根,也如同真金一样。菩萨因历劫修行的功夫,令他修得的方便智慧之力,得以任运自在,妙用无穷。至此远行地时,是更加光明清净了,不是二乘的声闻缘觉的行者,所能比拟的。

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无能及者。阎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此远行地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二乘,无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众生诸惑泥潦。

金刚藏菩萨又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譬如太阳的光,那些星宿的光,和月亮的光,都不能与太阳的光相比,在南阎浮提的娑婆世界上,所有的泥泞地和低洼地,太阳的光热,都能把它干竭。在第七地——远行地的菩萨,也像太阳光一样殊胜。一切的二乘声闻缘觉行者,就如星月的光,怎能及得上七地菩萨呢?因为七地菩萨能教化众生,令众生把如泥潦般的惑业,不清净的染汚恶业,都干涸掉,转为清净的善业。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方便波罗蜜偏多。馀非不行,但随力随分。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七远行地。

正在修学第七地法门的菩萨,修学十种波罗蜜时,比较偏重多修方便波罗蜜。其馀九种,并不是完全不修,而是随自己的力量和缘份决定。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说的,可名为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第七地远行地,大概的过程,和修证的境界。

菩萨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为众生说证智法,令其证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

菩萨住于第七地的时候,以他修积的善根功德,多数示现受生作大自在天王。他善能对众生讲说修证智慧的法门,使令众生也能证得殊胜的智慧。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门,行一切度生的善业,教化众生离恶修善。当他修这些善业,不论在任何境界中,他的心念里,都不会离开忆念佛的三德,以及不离念一切的佛法,和一切佛的智慧中的最高智慧。

复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萨若发勤精进,于一念顷得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此数,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第一义智三昧道 六地修行心满足
即时成就方便慧 菩萨以此入七地

第七地的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在一切众生中间做他们的领袖,做一个殊胜的领导者,甚至要做一个一切智慧人中最有智慧的依止师——好像佛一样,三德圆满,二行永绝的圣者。修学七地法门的菩萨,发大精进,能在一念之间可得到百千亿那由他的正定正受。甚而可以示现百千亿那由他的菩萨,作为他的眷属。倘若本著殊胜的愿力,任运自在的示现,更可超过以上所说的数字。即使你用百千亿那由他的时劫来计算,也不能确知其数。这时金刚藏菩萨讲完以上第七地菩萨修学远行地法门的内容以后,因恐法会大众有疏漏的地方,于是用偈颂的方法,重说一次。颂词的内容这样说:

第一义谛——就是出世法最殊胜的道理。菩萨修学最上的最殊胜的出世法门,透彻了然于最上的道理,智慧增胜,得到正定正受的真修实学。当他在第六地时,就把第一义谛的功德行门修学圆满了。这时方便智慧随即显现,成为度众的妙用,菩萨因之很顺利进入第七地。

虽明三脱起慈悲 虽等如来勤供佛
虽观于空集福德 菩萨以此升七地

第七地的菩萨修学三解脱法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虽然他已了达一切皆空,无著无依,但为救度众生于苦难,所以慈悲喜捨的心,是不能空的。不只不空,还要更加发大心。第七地的菩萨,所成就的功德智慧、神通妙用、辩才境界,差不多相等于佛了。虽然他已有如此功行,但他并不因此而生丝毫贡高我慢之心。不但不生傲慢,而更加勇猛精进修学,殷勤供养诸佛。第七地的菩萨虽然善观诸法空相,但他仍然广修善业,积聚种种功德,以增长善根福德。纵然菩萨在第六地时,已将善业修积圆满,成就殊胜了。但到第七地中是更转增胜,倍加光明。菩萨因能无疲厌心,无自满心,所以顺应自在,升入第七地。

远离三界而庄严 灭除惑火而起燄
知法无二勤作业 了刹皆空乐严土

菩萨修出世法,观三界如火宅,虽然早已明白远离三界,但他仍然勤修种种善业功德,以庄严三界。菩萨能灭除无明烦恼的惑业苦的火燄,而生起智慧的火燄。菩萨知道法本是一法不立,不二法门的,可是他仍然精勤作种种善业。菩萨早已了达一切刹土都是空的,但是他仍然勤修六度万行,乐于以此庄严诸佛国土。

解身不动具诸相 达声性离善开演
入于一念事各别 智者以此升七地

菩萨了解法身是寂然不动,而具足三十二种相好和八十种随形好,可是他并不著住于相。明白声音本是离性而无自体,可是他仍然善于利用声音来开演一切佛法。菩萨能在一念中明白万殊,万殊仍归一念。一念是理,万殊是事,理事是有差别的。明白事理不二的法门,有这种智慧的菩萨,就升入了第七地的果位。

观察此法得明了 广为群迷兴利益
入众生界无有边 佛教化业亦无量

菩萨观察诸法,明了诸法缘起性空,于是他普徧为这些迷途的众生,做种种有利于众生的教化工作,引导他们反迷归真。深入无量无边的众生界,佛教化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种善业工作,也是无量无边的。

国土诸法与劫数 解欲心行悉能入
说三乘法亦无限 如是教化诸群生

国土是无边的,诸法是无数的,时劫是无量的——菩萨都能知道、都能了解。明白众生的心意,明白众生的欲望,明白众生的行为和好乐。菩萨都能深入众生,了解众生的心意和欲乐。对众生能观机逗教,应众生的根性,广说三乘法门——佛乘、菩萨乘、声闻缘觉乘。用这三乘法门,无限量地教化所有迷惑的众生。

菩萨勤求最胜道 动息不捨方便慧
一一廻向佛菩提 念念成就波罗蜜

菩萨为什么要修六度万行?为什么要常常精进不退?就是为了勤求最殊胜的佛道。就是在行住坐卧中,他都不曾捨离用方便智慧。菩萨修六度万行,所积聚的种种功德,每一样都是廻向于佛,廻向于菩萨觉道,廻向于众生,每一念都是趣向于修成圆满波罗蜜的法门。

发心廻向是布施 灭惑为戒不害忍
求善无厌斯进策 于道不动即修禅

发心将一切所修积的善业功德,都廻向于无上法界,这就是所修的布施波罗蜜。能破除无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灭惑。能灭惑,不害众生,就是持戒。不伤害其他众生,这就是忍辱波罗蜜。求善法、修善道,而不厌足,精勤求菩萨道,这就是精进,同时要鞭策自己不懈怠。修行佛道,能达到不为境界所转,得入不动地,这就是所修的禅定波罗蜜。

忍受无生名般若       廻向方便希求愿
无能摧力善了智       如是一切皆成满

能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明白了这种最高的道理——无生法忍。这就是般若智慧,是出世法中的殊胜智慧。能用无功用行的方便智慧廻向于无上菩提,廻向于众生,如是为求圆满自己所发的大愿。菩萨修行的功行到达了不动地的阶段,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动摇、摧毁他的信愿。就因为他已修得善于明了一切的上上智力。像前面所说的六度万行、方便智、十种波罗蜜等法门,都修学圆满具足了。

初地攀缘功德满 二地离垢三诤息
四地入道五顺行 第六无生智光照

初地叫欢喜地。欢喜的意思,是说菩萨成就他的功德,虽说有点带勉强性,不算很自然,但他还是很欢喜的。攀缘是指菩萨在初地时,勤修功德,越多越好,近于贪求。所以说初地菩萨修积的善根功德,圆满充足。到二地时,菩萨知道不应过于贪求功德,离垢地是离一切的垢,也离此贪求功德的垢。三地叫发光地,因为离除了一切的垢,就生起了出世的智慧之光。有了大智慧,一切争胜负的心就都息灭了,所以叫发光地。四地叫燄慧地,燄慧是形容智慧放出光明的火燄,照耀着进入智慧的佛道。五地叫难胜地,就是顺著佛道,行六度万行,普度众生。第六地是现前地,修学甚深法门——无生法忍。成就了无生法门,智慧之光就现前了。

七住菩提功德满 种种大愿皆具足
以是能令八地中 一切所作咸清净

菩萨修学到第七地的果位时,以前所说的种种菩提觉分的功德,一一都圆满具足,所以叫远行地。往昔所发的种种大愿,到七地时也都修行成熟、圆满成就。因为有如此的成就,能够在八地的果位,安住不动,一切所作也都清净自在,再不会受烦恼的困扰。

此地难过智乃超 譬如世界二中间
亦如圣王无染著 然未名为总超度

从第七地转入第八地,这个过程比较困难,因为那一份俱生种子,没有大智慧是不易断除的。所以必须有殊胜的方便智慧才能超过。譬如一个纯清净的世界,一个是杂染不清净的世界,这中间是不易度过的。又好像转轮圣王,他虽然没有一切染汚执著,可以游行四天下,有大势力,但还不能说他已超过了一切,因他还在人间,尚未曾超过人的地位。

若住第八智地中 尔乃踰于心境界
如梵观世超人位 如莲处水无染著

假若已经住到第八地,已得了无功用的方便智了,这时才能说已超过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境界。好像大梵天的天王,他徧游三千大千世界,这才能说是超过了人的地位。又好像莲花虽是种在水中,但出水以后,并不沾著水。他虽是种在汚泥中,但长出以后,也不染著汚泥。

此地虽超诸惑众 不名有惑非无惑
以无烦恼于中行 而求佛智心未足

第七地的菩萨虽然超过那些有无明烦恼的众生,但他不能说是有烦恼的,或说是无烦恼的。为什么呢?因为虽无烦恼现前,但不能说绝对没有烦恼。菩萨求佛智的心还没有满足,没有满足,就还有贪求;有贪求之心,烦恼就没有断绝,所以说:「知事少事烦恼少,人到无求便无忧」。

世间所有众技艺 经书词论普明了
禅定三昧及神通 如是修行悉成就

菩萨对于世间上所有一切的技术艺业、经典、书籍、辞彙、议论等等,无一不精通明了。四禅、八定和种种三昧、六神通、十方便等这些修得通,都在七地内修行成就了。

菩萨修成七住道 超过一切二乘行
初地愿成此由智 譬如王子力具足

菩萨修成了第七地的道业,已经超过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诸行者们。初地是由愿力所成就的。第七地则是由智力所成就。如国王的太子,一出生他就具足了国王的条件。

成就甚深仍进道 心心寂灭不取证
譬如乘船入海中 在水不为水所溺

第七地的菩萨,虽然已成就了种种甚深的法门,但他仍然是精进修道,从不懈怠。他的心虽然已寂灭了,但他并不急于求证佛果。譬如乘著大船,航行海中,虽在水中,因藉著船的力量,不会被水所淹没,也不会遭受水的灾害。这是譬如菩萨有大智慧大愿力,乘般若船,用智航行。

方便慧行功德具 一切世间无能了
供养多佛心益明 如以妙宝庄严金

用方便智慧,修积种种善业功德,顺应圆满具足。世间上的凡夫俗子,不容易了解这种智慧。菩萨供养无量数佛,心智就更加增胜,聪明智慧日渐明净,这就好像用妙宝来庄饰真金一样。

此地菩萨智最明 如日舒光竭爱水
又作自在天中主 化导群生修正智

第七地的菩萨,智慧最光明了,就好像太阳放出织盛的光,能把众生爱欲的汚水都晒干涸。在第七地果位的菩萨,常示现受生做大自在天的天王,他教化众生,领导众生修学正道智慧。

若以勇猛精勤力 获多三昧见多佛
百千亿数那由他 愿力自在复过是

菩萨假若用他勇猛精进的精神力量,立刻可以得到很多正定正受的神通力,同时也可以见到无量数诸佛,百千亿那由他那样多的诸佛。如以他的愿力自在示现,更可超过这些数目。

此是菩萨远行地 方便智慧清净道
一切世间天及人 声闻独觉无能知

以上所说的,是菩萨修学的远行地——十地法门中的第七地的法门。他所修得的方便无碍智,清净的佛道,是所有世人和天人们,以及二乘声闻缘觉等行者,都不能知道这种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