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上师。
尊者密勒日巴行抵灰崖金刚堡以后,即安居于马鞍幽洞中,心境十分愉快。这时古通地区有一位密乘行者,他曾经听过尊者的说法,所以对尊者十分敬信。一天,他来向尊者说道:“师傅啊!我虽然修行经年,但仍旧对修行的精要茫然无知,所以功德和觉受都丝毫不生,请您慈悲开导我,赐我一点口诀吧!”
尊者答道:“既然如此,你应该知道如下的几个要点:
心之所显亿万千,多于日光映微尘,
应于彼体如实知,如王自心确了知[1],
万法实相之本体,任何因缘不能生,
唯一实相得决定,如王自心确了知。
洞澈真如之证智,虽逢百刃无退却,
由此自然断贪着,如王自心确了知。
妄念奔驰如潮涌,铁闸铜池不能容,
念由心现非外境,如王自心确了知。”
那位密乘行者又问道:“这样的觉受悟境是渐次生起的呢?还是顿然生起的?”
尊者答道:“上根利器的人,这些悟境顿然生起。中根和下根则由四种瑜伽[2](或四步境界)次第生起。真实的悟境,和相似但被误以为真的各种徵兆是这样的。
顶礼至尊上师足。
执心实有轮回因,明而无执自明体,
本来圆成确了知,此是专一究竟相;
口说双融修有相,口说因果作恶行,
烦恼愚癡盲修练,专一瑜伽无此失。
明而无执之自心,离诸戏论具大乐,
体如虚空极明朗,此是离戏究竟相;
口云离戏葛藤多,口说离言话不绝,
愚蒙执我而修观,离戏瑜伽无此失。
于现空无二之法身,得轮涅一味之觉受,
佛陀众生融一味,纷云此是一味相;
虽说一味分别多,愚癡之中又愚癡[3],一味瑜伽无此失。
妄念即是智慧体,本来圆成因即果,
三身自己本具足,此是无修究竟相;
口说无修仍作意,口说光明修愚癡,
愚茫无知乱瞎说,无修瑜伽无此失。”
密乘行者说道:“这样的修行实在是奇妙稀有难得,但是像我们这些世俗之人,如果要修持六波罗密多,应该怎样去修持呢?”
尊者答道:
顶礼具相上师足。
财富尤如草头露,故应离贪行布施;
已获暇满人身时,如护双目持净戒;
恶趣主因为嗔心,舍命亦应修忍辱;
懈懒难成自他利,故应精勤修善业;
散乱难解大乘义,故应专注修禅定;
佛位非由寻觅得,故应深观自性体;
信心尤如秋季雾,易散难持应精进。
来客听了此歌后,叹为稀有,对尊者生起了极大的信心然后离去。过了几天,这位密乘行人带来了许多徒弟,携着丰盛的供养前来朝礼尊者;承事供养尊者后,他就启禀道:“今天到这里来的人,都是对您的生平极端钦佩,所以特地前来朝拜您的。尊者因坚毅的大苦行所得到的成就境界与觉受,以及如何得到这种成就的方法和经过,可否慈悲向我们开示一下呢?”
密勒日巴答道:
于世间法极厌离,方能生起大信心。
恋执乡园极难断,舍离家乡嗔恨息。
爱恋亲人极难舍,舍离亲眷心自平。
财富永难满足故,布衣一袭断贪婪。
世间逸乐难舍故,居卑下位慢心思。
傲慢我执难调故,应如野兽住深山。
汝等具信诸弟子,若能精勤修佛法,
勤聚资粮作二利,是具坚心毅力相。
法身本来如虚空,遍满一切诸众生,
由昔无明不了知,因此无际飘轮回。
广大无尽之法身,略见少份[4]非难事,证境坚固甚难哉!
悟境未能坚固故,五毒[5]烦恼时现行,由此多作无义事。
若于真如得坚固,眼耳鼻舌诸六聚[6],自然显现无执著,
三身常住不舍离,此为开悟之证量。
所谓根本与后得[7],乃对初学之权说,
心悟真如得坚固,岂有此二差别相?
无有散乱之瑜伽,离执心境[8]时显现,
法报化身常伴随。无有执著之动气[9],能生万千妙功德。
修心善巧瑜伽士,应作心如虚空观,行住坐卧莫间断。
由此观空串习力,自于美色及财宝,不生贪著视如幻。
一切外境及显现,皆如幻化如云雾,
即于利生之宏愿,亦应离执如是观。
下劣凡身如幻化,亦如水月不可执,
外境缠缚不能染,譬如莲花出淤泥,净行证量应如是。
此心遍满如虚空,因缘所现万千法,无非明净之法身,
普见一切空性智,置我掌中如净璃。
诸法昔初无来处,中间亦如诸住处,
末后亦无有去所,三时皆住平等性。
此心原无生死因,本来清净如虚空,
红白彩云自消融,四大痕迹不可得。
此心遍满如虚空,未尝暂离无生故,
三界轮回永断离,果之证量应如是。
临终舍弃幻躯时,若会使用甚深诀,
子母心光[10]当会合,彻证究竟大法身。
此时若未证法身,应念不净五蕴身,即是清净报化体,
此时应用俱生诀[11],清净报身[12]当显现。
了达报身亦如幻,岂有迷途错谬失?
若于此法得通达,则无中阴之迷失,中阴自在应如是。”
古通的徒众,听了此歌,都对尊者异常钦佩,以后他们都常来供养朝拜尊者。
某日清晨,密勒日巴于光明定中看见了金刚瑜伽佛母[13]现身,对他说道:“密勒日巴啊!你的人间弟子中将有如日如月一般的两大弟子;还有如星辰的弟子廿三个;得成就者廿五个;得不退转(地)之悟道者一百名;于道上得暖相[14]之人一百零八名;初入道之男女瑜伽者千人;与你结得法缘因此不堕恶趣者不可数计。现在,在古通的鸟谷处[15],正住着与你有宿缘的那个如月般的大弟子,为了成就他的缘故,你应该就到那里去。”尊者得了佛母之授记后,就准备向古通的上方行去。
这是灰崖金刚堡的故事初篇。
本篇注解:
[1]此句以下三颂之藏文体裁迥异歌集之惯例,通常歌偈中,每句或每”足”,只有七字或九字,此处每句多达十六字,只有简缩意译,取其大意。又”足”者乃构成偈之单句,如四句偈即包含有四”足”。
[2]四种瑜伽:或大手印四瑜伽,即修大手印之人从入道起直至成佛所经过之四步境界。此亦即大手印之次第道阶也。此为一非常重要之专门问题,非专书讨论不能略尽其旨。禅宗宗风在“密”在“遮”,而不在“显”或“诠”,然亦有云门三句,牧牛图,三关,五位君臣等说而验其证道之次第及浅深者。此等资料若与四瑜伽比较合究,极饶趣味。用禅、密之道境以释大乘之五道、十地亦有触类旁通之处。但研究此问题首先需要作者自己有相当之大手印境界才行。这点既然目前尚未圆成,只能以闻思经典为据而论之,此当待之异日。兹将大手印四瑜伽之简要略述如下,为密师此处所说作一参考。第一步境界名为专一瑜伽:行者于得大手印见及口诀后,常契空明之自心勿使间断,渐次当得明空清晰显露之觉受。于明空自心现量证入,昼夜不散,产生各种殊胜美妙觉受,此心专一安住自心明空之体无有散乱,故名专一瑜伽;可配之于加行道之暖、顶、忍等位。但此时仍有能所二取之执,所见明空之心体,不但不透澈,且难免有俱生之能执之心。第二步境界名为离戏瑜伽:离戏者,澈见自心之无生空性,离一切有无、是非、对待之种种言诠戏论,超绝名言,入毕竟空之境界;断离能所二执,真正见道,故名离戏瑜伽。第三步境界名为一味瑜伽:行者至此境界则亲证一切法平等性;于空与有、生死与涅槃、佛陀与众生,皆视为一味。因即是果,事即是理,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前二瑜伽,行者着重在断执及摄有入空;至此则会空入有,起大功用,大神变,不但于空性得自在,于色法及根、尘亦皆得自在;已渐趋入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之境矣。(仅解释有何用。以禅释密,以密释禅,终是俱不解。修行用功措手处不在这里。若以广知博闻为意,唯增我慢,于修行半丝无益处。——慧杰)
[3]此处可能指微明无明。藏文原文:rMon·Pa·Yi·Yan·rMon·Pa·Las·可作不同之解释,亦可译作“无明之中有无明”,或“愚癡深处之愚癡”,故大概是指那极不易察觉之俱生之微细无明。
[4]略见少份非难事指大手印行者,常于忽然间能顿见空明之自心明体,但不久即失去,不但不能常常见之,亦只能见到心体之极少部份。
[5]五毒:贪、嗔、痴、慢、嫉五种烦恼为五毒。
[6]六聚:见第八篇注[2]。
[7]根本与后得:藏文:mNyam·bShags·及rJed·Thob·此二词用法甚广,根本及后得之全词应为“根本智位”和“后得智位”。前者指行者心契真如空性,深观惟一实相之体,为定中之纯般若观。后者指行者从“根本智定”而起,出定后应物接触一如常人,但其心境能不完全脱离般若空性,或大手印定。任运腾腾,心离执见,见一切如幻如化。此根本及后得定,能相互增长,直到证入平等性智之位而入一味瑜伽则无所谓根本及后得矣。
[8]离执心境:直译应为“无执六聚常显现”,但如此译则反而失去原文之神韵及意味了。
[9]无有执著之动气:此句藏文意义不太明显,若诠解不错,此动气即是能发出神通妙用,大机大用之智慧气,由极深之定慧而得者。
[10]子母心“光明”:或子母光明。子光明颇似起信论所指之始觉,母光明颇似本觉。由本觉而生始觉,始觉经扩大缎练而与本觉合,名为妙觉。此在大手印而言则为子明光明,母光明即是那本具的俱生空明佛智;和子光明,即那道上所见的种种深浅之空明智。子母光明会和一味则成妙觉佛位也。
[11]俱生诀:俱生亦可译为同时,此处文义不太明显,大概系指在学大手印时上师指示一心俱足法报化三身之口诀。学人有此了悟,则于中阴时能用此诀与三身契合。前面言,若中阴初时未能证入法身,则仍有机会与报化身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