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浅释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五 安乐行品第十四
安乐行亦即菩萨行,菩萨身心皆能安居于菩萨道上,并乐于行菩萨道。前面法师品、提婆达多品及劝持品都是很重要,这一品更重要,何以能安乐呢?坐如来座,著如来衣,入如来室,修安乐行,乃行菩萨道必经步骤。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
当尔之时。文殊师利是梵语,中译为‘妙德’或‘妙吉’,因此菩萨出世时有十种祥瑞。他修菩萨行时不妄语、不杀生、不偷盗,谨守戒律。何以证明他严守戒律而不偷盗呢?有一次,他对其他菩萨说:‘我自发心修行以来,严持不盗戒,所以现在没有人偷盗我所有的一切。不但没有人盗取我所有之物品,纵然我将珍宝置于路上,亦无人来拾取。’听者不信,要以实例试验证明文殊师利所说是否真实?文殊遂把一颗贵重之宝珠置于城门前路中显眼处,为期三日,试验是否无人来拾取?此处行人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果然,三日后宝珠仍在原处,各菩萨始相信文殊师利菩萨往昔实在清净持盗戒,故今生没有人来偷他的东西。
文殊师利菩萨有大智慧。他从开始行菩萨道以来便勤修般若,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般若,故得大智。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以前曾随妙光法师学佛,妙光法师亦即文殊师利菩萨。故人修行受戒后,必须严守戒律,若不谨守戒律,将来成道之果亦不真实。吾人应效法文殊师利菩萨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认真遵守五戒。
‘法王子’,佛乃法中之王,天中天,圣中圣。菩萨则为法王之子,故谓‘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菩萨’是半梵语,具足为菩提萨埵。菩提即觉,萨埵即有情,译为觉有情,善能觉悟一切有情。此菩萨亦是在有情中之觉悟者。‘摩诃萨’即大,意谓文殊师利菩萨是菩萨中之大菩萨。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信心不够坚固,容易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行菩萨道亦然,初发菩提心,遇考验即退转。昔人有偈云:‘鱼子奈摩罗,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如期结果少。’奈摩罗是出产于印度的一种植物,开花多结果少。鱼产卵亦多,孵化成鱼者少。故以鱼子及奈摩罗,譬喻初发心菩萨众多,但稍遇考验则退缩不前。文殊师利大菩萨对佛说:‘世尊!现在您面前发大誓愿的诸菩萨甚为难能可贵。他们皆敬重顺从佛而发大誓愿,于五浊恶世中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于后世时代护持读说法华经这部经典。’
现在我们在说法华经,定有无数菩萨来护持道场,因往昔他们曾发宏誓愿要护持这经典故。如多宝如来曾发愿,凡是有讲法华经处,他必为之做证明。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世尊!所有欲弘扬此经之大菩萨,于将来恶贯满盈之世界上,人人好勇斗狠,人与人争,家与家争,国与国争,世界与世界争,甚至于星球与星球争。故人类欲移居月球,月球的人又想到地球来;在如此恶世中,何以能说妙法莲华经呢?佛告文殊师利说:‘若有发心弘扬此经之大菩萨,在将来恶世欲讲说这妙法莲华经,应该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安居于菩萨所修行的地方,六波罗蜜或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及菩萨所亲近的境界上,才能演说此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
文殊师利!何谓菩萨摩诃萨行处呢?若菩萨修行忍辱行门,住忍辱地上,能柔和善顺,而不卒暴。
往昔释迦牟尼佛为忍辱仙人时,遇歌利王割解其身体,对他百般侮辱,但他不曾生一念嗔恨心,即是真正住于忍辱地。往昔无量劫以前,释迦牟尼佛于山中修忍辱行,在山中无人干扰,又如何修忍辱行呢?他居于山中,纵使受一切蚊虫虎豹等侵袭,为避免吓怕它们,故忍辱而不反抗。有一次,歌利王带同妃嫔大臣及侍从到山中狩猎,各人在山中打猎时,妃嫔们便四处游览。遇忍辱仙人,见其留须长发,貌甚怪异,即欲躲避。忍辱仙人叫她们不用惊慌,妃嫔们见他说话便留下来,问他何以在山中?忍辱仙人答:‘我在山中修忍辱行。’妃嫔们听后,好奇而围著他,与他交谈。此时,歌利王听闻妃嫔们在山中与人谈话声,便走来看个究竟。见妃嫔们与忍辱仙人畅谈,便妒火中烧,他问忍辱仙人在山中做甚么?忍辱仙人回答他在山中修忍辱行,能忍受一切痛打辱骂而不反抗。歌利王不相信,说:‘世上那有受人打骂也能忍受的呢?’随即挥宝剑把忍辱仙人耳朵割下,但见其面色坦然,毫无愠色。王又把他另一只耳朵也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认为他在打妄语,那会有被割耳朵而不生嗔恨的人呢!又把忍辱仙人的鼻子割下,叫他说实话。忍辱仙人仍说能忍,歌利王又把他一只手割下,忍辱仙人仍能忍受。歌利王说:‘既然你能忍受,我就助你完成道业好了。’随著便把忍辱仙人另一只手也割下。后又把他两条腿也割下,忍辱仙人仍不生嗔恨。歌利王问:‘何以证明你不生嗔恨心呢?’忍辱仙人答:‘若我生嗔恨心,将来就不能成佛,乃至堕地狱。若我没有生嗔恨心,我的耳朵、鼻子、四肢即复原如初。’说罢,其耳朵、鼻子、四肢立即恢复原状。这时歌利王大为震惊,以为面对妖怪,命令随从把忍辱仙人宰杀。却触怒护法善神,天即打雷降雹,歌利王大惊,向忍辱仙人求救。忍辱仙人为他向护法善神求饶,并发愿成佛后首先度此断他四肢之人——歌利王。歌利王大受感动痛哭流涕,希望能于佛成道后成为佛第一个弟子。佛成道后先度憍陈如即昔日之歌利王。由此可见佛教中无仇无怨,没有不可解之冤。所谓‘冤宜解不宜结’。
我们应扪心自问,能否效法释迦牟尼佛修忍辱行时,虽被人割去耳鼻四肢仍能忍受呢?要回光返照,检讨一番。
行忍辱行要做到‘无忍’,忍而无所执著,做到有若无,实若虚,才算真忍。有人骂你,你若执著忍受他人责骂,仍是有所执著。若无所执著,根本不会有被骂这个念头,完全若无其事,才是真忍。有人问:既是忍而不忍,何以释迦牟尼佛又记得以往他为忍辱仙人修忍辱行时,被歌利王割四肢之事呢?其实佛是记而不记。
人被人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便会生无明火,无明火能烧尽功德之林。修忍辱行之大菩萨必须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具足定力而无所惊怖。大菩萨于一切法皆无所执著,行而不行,行所无事,因为他观诸法皆空。一般人听一切法空,就不修行了。菩萨知一切法空而入实相,以不行不分别,以上为大菩萨身安乐行处。
何谓大菩萨亲近处呢?大菩萨不向国王攀缘,甚至不与王子、大臣及长官等人交往。
修行入不主动向彼等攀缘,可是若彼等自动到庙上礼佛,你为之说法则算如法。但不可设法引诱权贵来到庙上,否则亦算攀缘。六祖慧能受武则天多次邀请入宫供养,他都拒而不赴。四祖道信受唐太宗多次邀请亦拒绝,可见其遵守法华经中训示——不攀权贵。
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读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间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菩萨摩诃萨绝不接近外道梵志(即外道出家人),尼犍子(梵语,是九十六种外道之一,中译为离系,意思即将得解脱而未得解脱),造世俗文笔(编写一般世俗令人生淫欲心的小说或剧本),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译为恶论,教人造恶之论(如师父破弟子之论,常表现自己有独特见解,比弟子高明),逆路伽耶陀(背逆常理之论,弟子反驳师父之理论)。亦不亲近诸有凶戏(不看充满暴力血腥的电影或戏剧),相叉相扑(互相搏斗),及那罗(大力士)等人,种种变现之戏(变魔术的表演),又不亲近旃陀罗(印度四种阶级(1)婆罗门。(2)刹帝利。(3)吠舍。(4)旃陀罗)之一,印度阶级观念特重,旃陀罗是从事屠猪行业的人,地位卑微。也不亲近畜猪羊鸡著,畋猎渔捕著,诸恶律仪(穿著奇装异服,引人注目著)。如是等人,或时来者,则为之说法,无所希望或生攀缘心。又不接近小乘的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人,不与他们问讯,因行门及志乐不同,或在房中,或经行处,或在讲堂中,不与恶人共处。有来者,则为他们说法,无所希求,不与之攀缘。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
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菩萨说:菩萨摩诃萨对女人不应生欲想相,生淫欲想或为女人的相貌所动心。亦不愿意见女人,因女人身不净。若是‘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有这种定力时又另当别论。若有特别因缘到俗人家中,也不与女孩子、处女(未结婚的女子)、寡女(丧失守寡之女)单独相处。
亦不与五种不男之入((1)生:就是生来而无男根。此乃往昔搞同性恋之果报,有入形而无男根。(2)键:就是有男根被割除,或因病致溃烂而无根。(3)妒:就是见男入生妒忌心,不能入道。见女入生妒忌心,变成女入,亦不能入道。(4)变:就是男不男、女不女。男与男发生同性恋,女与女发生同性恋。或男子自行淫欲,或女子自行淫欲,故得不能入道之果报。(5)半:就是半月是男,半月是女)。此五种入因思想不正当,故六根不具。虽欲出家亦不被接受。行菩萨道者不与以上五种入交往。为避嫌疑起见,出家入不可无故独自到居士家。若有特别因缘到他入家中,则一心念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最好两位比丘同去)。
若与女入说法,不露齿笑,以免令对方生淫欲心,或令自己起不净的思想。不现胸露腹,乃至为入说法,也不特别亲近,何况其他行为呢?故修菩萨道著应常自我检点。要戒德圆明,务使身心纤毫不染。
讲求佛法必须要有真正定力,以致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犹如精金,纵使置入洪炉中,而份量不减、成份不变。修道亦如是,道业有成时,用火烧也不化,用水淹也不坏,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若修道未达到这境界者,则要小心谨慎。
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不乐畜年少弟子’:不可乐于收年少弟子。修菩萨行者不应贪求年少弟子的侍奉。若遇著特殊因缘,仍可收年少弟子。为何不收年少弟子?因恐其幼稚习性未脱,不听教化。但若遇著能听从教化的年少弟子,仍可收之为徒。
我的弟子中有好几个也非常年少,年约十二、三岁,但他们都能听从教诲。在东北时,我听说有一孩子姓郑名德,从五岁即天天向父母亲叩头。我听后生惭愧心。我十二岁才天天向父母亲叩头,这小孩子却在五岁时,懂得天天向双亲稽首示敬。于是我想找机会与这孩子见面。一天,机缘成熟,他住在五常县,离我家一百多里路,此时,郑德已十二岁,由于他事亲至孝,所以远近驰名,很多外道都欲度之为徒。郑德却常对外道说他先要侍奉双亲,父母是堂上的活佛,他不能舍近求远,要待责任已完才修道。外道辩不过他,都不能如愿以偿。
这天,我到他家时,他从窗户看到我便向母亲说:‘我的师父来了!’他母亲大感讶异,问:‘你何来一个师父呢?’他答:‘我现在就有师父了。’这时我背著一个布囊走到门前,他立刻为我背布囊迎请我进家中。到屋里,我和郑德坐在炕上谈话。我问他为何向父母亲叩头?他谓无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唯有向父母叩头,希望得父母欢心,以报亲恩之万一。我问他何以年仅五岁已懂得这样孝顺父母呢?郑德答:‘以孝顺父母为乐事。’我问其父母此子曾使你们不悦吗?他们答道:‘我们夫妇俩亦不算有德行,可能祖先有道德,故报得孝子贤孙吧!’从此话可见他们也是有修养的人,并未自夸有德行,而得这个孝顺儿子。
稍后,我正准备离去,郑德把我的鞋子收藏起来,不让我走,欲留我在家中吃一顿便饭,这时我没有鞋穿,只好默然允许。饭后,我问郑德:‘到底师父要顺从徒弟,还是弟子顺从师父呢?’郑德答:‘当然徒弟应该听从师父的话啊!’我便教训他:‘你为何未经我同意就把我的一双鞋拿走,而强留我吃饭呢?若你有意留师父用饭,应恭敬请求而不可用强制的手段,勉强挽留我。’郑德听后立即跪下道歉。
如郑德这样明白事理的年少弟子,可以收之为徒。
‘沙弥小儿’此处谓驱乌沙弥。古时庙上种菜,有乌鸦来偷吃菜圃中的菜时,负责驱逐乌鸦的小沙弥,叫驱乌沙弥,年纪约八岁至十三岁。‘沙弥’是梵语,中译为息慈。息就是息恶,慈就是慈悲。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有贪心的人,就好逸恶劳;有嗔心的人,就常发脾气,有痴心的人尽打妄想。故不息灭贪嗔痴,戒定慧就不能现前。
受具足戒时,称为沙门。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之在贪,不可贪得无厌。‘定’是你纵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定’可对治‘嗔心’。‘慧’可对治‘痴’。若攀缘就是愚痴,能不攀缘就是有智慧。人心中清净,就犹如置身释迦牟尼佛说法的道场——灵山法会,故说:‘一时清净,一时灵山。时时清净,时时灵山。’
‘亦不乐与同师’:亦不乐与小孩同拜一个师父。若与年幼小孩同门,你则要尽师兄弟之情份,对之加以照顾,故不乐与同师。但师父收年幼小孩为徒则另当别论。
‘常好坐禅’:坐禅可生定,所以要常好坐禅。虽然说‘坐禅’,功夫未到家时就要‘坐禅’,到功夫相应时,就能行住坐卧不离‘禅’,如影随形,即有定力。但要无所执著,生出定力。‘禅’即禅那,是半梵语;即思惟修,亦云静虑。坐禅能生定,有定力能除妄想。
‘在于闲处’:若功夫到家,在任何地方也可以坐禅,反正行住坐卧不离禅。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人在梦中受物累情牵才在六道轮回,到觉悟时就无挂无碍,空无所有。若未有定力应‘在于闲处’坐禅,在阿兰若处,即寂静的地方。
‘修摄其心’:吾人终日妄想纷飞,今天想到欧洲,明天想到澳洲,后天又想到亚洲,以为不用买飞机票,心游世界,是最便宜不过的事。其实浪费了自性中不少汽油,消耗不少般若光。孟子曰:‘人有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哀哉!’所以不应常打妄想,要修摄其心。欲修摄其心首先要克制五欲——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弃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
何谓五盖?浅释如下:
(一)贪欲:若是贪色、声、香、味、触,或贪财、色、名、食、睡是要不得。若贪戒、定、慧,贪坐禅,贪成佛则无可厚非。我常贪孝顺弟子。人若贪求一个好师父,以从之学佛法,这些也是贪,可是,贪学好是可以的。
(二)嗔恚:即发脾气,千日打柴一火焚,所谓:‘星星之火烧尽功德之林。’
(三)睡眠:要适可而止,疲倦可睡觉,但不可贪睡,睡得太多,头脑昏沉,会变得愚痴。
(四)掉悔:即不适当举动,心散,失去正念。
(五)疑法:是生怀疑,对任何事理起不信心。
调五事——食、睡、身、吸、心。
(一)调食:对于食量要合乎中道。(二)调睡:睡觉时间有度,不太多亦不太少。(三)调身:不使身体过劳,但要精勤工作为社会服务。(四)调吸:呼吸不急不缓。(五)调心:心要不沉不举。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再重复一遍,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观一切十法界的境界皆空,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一念心生十法界。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及六凡法界:
(一)佛法界: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自己开悟明白一切法为自觉,又能度他人觉悟,为觉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则成佛,所谓‘三觉圆,万德备’,佛乃大觉悟者,明人所不明,悟人所不悟。世间及出世间的一切人都尊崇佛。
(二)菩萨法界:菩萨是愿意自利利他,自觉觉他,但觉行尚未圆满;修行六度万行。(1)布施:可分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即内财(头目脑髓)、外财(国城妻子),可救人的生命。以法施人(讲经说法)为法施,可救人的慧命。在人困苦艰难之际,予以安慰,为无畏施。除布施外,兼修持(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为六度,也就是六波罗蜜到彼岸的法门。
(三)缘觉法界:缘觉是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觉分两种,有佛出世修十二因缘而悟道者,为缘觉。只愿独善其身,见世界散坏,故远离尘世,到深山穹谷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感悟万物无常而证道果,为独觉。
无明就是烦恼,亦是男女间之情爱。有情爱而发生不净行,有行而生种子,即识。有种子而成胎,即名色。有胎后生眼、耳、鼻、舌、身、意,即六入。有六入后生感觉,即触。有感觉就有受用,即受。有受用生爱心,即爱。因爱欲取为己有,即有。有而后有来生,有生就有死,这是流转门。缘觉就是来回研究十二因缘道理到究竟处。彼觉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减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此是还灭门。缘觉菩萨是初发心菩萨。
(四)声闻法界:声闻修苦、集、灭、道四谛而悟道者。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苦中之苦,既贫穷又困苦,已贫无立锥之地,再遇种种困难,苦上加苦。富贵人家无苦苦,但免不了坏苦,遇贼劫火烧,或财物败坏,即坏苦。纵无穷人的苦苦,亦无富人的坏苦,却逃不了行苦。行苦是由少而壮,壮而老死,念念迁流,身体由强健以致衰坏。
八苦是生、老、病、死四苦外,尚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人生于世已是苦事,到老、病、死就更苦。
有三个老人对酒谈天,举杯共饮,一个老人是六十岁,一个为七十岁,另一个八十岁。其中较年轻一个讥讽另外两个老人说:‘今年酒席宴前会,不知明年又少谁?’七十岁老人却认为他未免言之太远了,说:‘今天脱了鞋和袜,不知明日提不提?’八十岁又说:‘呼出一口气,难保下一口气能再吸入?’可见生死无常,人命仅在呼吸之间,大限来时难免一死。
古人云:‘老僧自有安身法,八苦交煎也不妨。’唯独修行有把握有真定力,则不怕此等苦。
声闻修四谛法。第一是知苦。第二断集,集即各种烦恼。第三是慕灭,灭即寂灭——证得涅槃。第四是修道。道是要修的。释迦牟尼佛初成佛时三转四谛*轮,度五比丘令其开悟,就是讲以上的道理。
佛、菩萨、缘觉及声闻合称四圣法界。六凡法界是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
(五)天法界:六凡法界中,最高为天,不懂佛法之人,误以为生天乃最快乐之境界,其实天亦属六凡法界而已,未能超出六道轮回。纵使非非想处天人的寿命为八万大劫,寿终仍会堕落人间,善业成热就转生善道,恶业成熟则转生恶道。
(六)阿修罗法界:阿修罗是梵语,此云无端正,又叫无酒,男丑女美。凡阿修罗都是好勇斗狠。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道中皆有阿修罗,故天、人、阿修罗则称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则称为三恶道。又者,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为四恶趣。
(七)人法界:人道中各有不同阶层背景的人,上至皇帝公侯,下至贫民乞丐。有富贵、贫贱、美丑之分,皆是因果轮回所感召。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报应丝亳不爽。
(八)畜生法界:因为愚痴,所以被人支配。
(九)饿鬼法界:因为嗔心太重,爱发脾气。
(十)地狱法界:因为贪心,贪而无厌。
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如果常生贪、嗔、痴就堕落三恶道。修四谛法,则转生声闻。修十二因缘法,则转生缘觉。发菩萨心修六度万行,将来便成佛。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由心所生。且看这个‘心’字:‘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做佛也由它。’故说十法界不离现前一念心。心在佛果,将来便成佛。心趣地狱,便堕地狱,可见因果应验不爽。
一切相之本是无相。菩萨观十法界皆空,从真空中生妙有。妙有非有,不碍真空。真空不空,不碍妙有。真空是实相之别名,实相乃外无所贪,内无所求;内外皆空,内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空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观六根、六尘及六识皆空,十二处及十八界皆空。然而一切法空是否一无所有呢?不是的,而是空入实相,故妙不可言。人常参禅打坐能入实相,到时内空六根,外空六尘,中空六识,十八界皆空。
众生在六道里轮回,一不小心错因果便很容易堕落,甚至堕成粪里的虫子。莫讥笑蛆虫生活于粪便中,这样污秽。其实人肚里也装满了粪便,皮肤上又依附著无量细菌,而不自知。故说:‘众生无边誓愿度’,单是身体上的细菌微生物已不计其数。若你度不了这些众生,这些众生就来度你。虫子的灵性稀小,生性愚蠢,只会寄生他人身体,只会化缘而不知布施。如何度这些众生呢?阳光能杀菌,我们自性中的阳气增加,亦能克服这些众生。
切勿自作聪明以为杀这些细菌就会犯戒。我有一个弟子,受菩萨戒前问我:他每天驾车在路上行驶,辗死虫蚁算犯戒吗?驾车时可念‘南无阿弥陀佛’为无意中辗死的虫蚁回向,无意杀生是不算犯杀戒的。
从前有一个军人,初遇佛法即皈依三宝,后出家,名弘奎,在南华寺受戒。此人口齿伶俐。后来共产党在中国当权,他便从江西南下香港,住于东普陀一所简陋房子中,可能他惯于挥霍,所以不能适应清苦的生活。在香港新界沙田道峰山,有一个基督徒设立的组织,专门鼓励出家人还俗,供给出家人住食及零用钱。若出家人欲配偶,则为之撮合姻缘。弘奎在道峰山当厨子,月薪三百元。做饭时常杀鸡宰鸭,他为了自我安慰,便边杀边念‘南无阿弥陀佛’,日子久了,他便神经错乱。后来搬回东普陀住,屡次求见我而不遂,半年后自刎而死。
你说,这人究竟是大菩萨化身,以身犯戒显示果报,以警醒出家不可杀生呢?或是出家道心不够坚固而生退韩转俗呢?学佛法除了要有坚固心外,更要持之以恒,长年累月勤学习佛法。不学佛法的人,到临死时毫无把握;精进学习佛法的人,自知时至,无疾而终,才算在生死事上真有把握。
我有一弟子名李裕超,皈依我后发愿希望能发财,发财后便建立佛教医院。又常求我为他批八字及相命。我屡次婉拒,他仍不罢休。有一天他准备往纽约去,临行前,又来求我批八字,我郑重的教训他:‘你这次到纽约去不可求出家人批八字。批八字是属五邪命之一,真正修道人不会为人批八字相命,所以你若求出家人批八字,就是侮辱出家人。’自此以后他便不敢再求了。他又问为何发愿求财,犹不能满愿呢?我答:‘读书求学也要按部就班,从小学到中学,再晋升大学,经长期用功才得大学毕业。那有不劳而获,单靠发愿而求财的道理呢?发愿要有长远心,栽培福慧,生生世世继续自己的愿力,不可有始无终。’
学习佛法又要有诚心,不论任何人加以破坏,挑拨离间,也要矢志不移。宁舍身命也要护持。往昔释迦牟尼佛布施了一千身,为怜悯众生,不惜舍身喂虎,割肉饲鹰: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遇到一只鹰欲捕捉鸽子为食,鸽子飞到佛身旁求庇护,佛为之向鹰求情。鹰说:‘你怜悯它,但我无以为食,我也会饿死!’佛陀于是割自己身上的肉饲鹰,乃至身上的肉都割光,割无可割了,佛陀便叫鹰自己飞过来吃肉。此时,鹰及鸽子随即腾空,现出原形,原来是天人来试验老修行的慈悲心!以科学眼光看这类事情,似乎不合情理,应该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佛教里妙不可言的事情多得很,只要诚心到极点便有感应,所谓‘心诚则灵’。
‘如实相’、‘不颠倒’即持乎中道。‘如’即不落于空不落于有,‘空’‘假’‘中’三谛如一。空即假,假即中;一假一切假,一空一切空,一中一切中。三谛如一是‘如’。‘实’即非七方便。七方便即小乘之七贤位也。超过七方便之果位,就是如实相。
‘不颠倒’:凡夫有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二乘‘颠倒’:常计无常,乐计为苦,我计非我,净计非净;以上是二乘人的颠倒。菩萨仍有颠倒,唯有佛是大觉者。故九法界众生都是生存于颠倒中,念念迁流,有时觉得好,有时觉得不好。其实没有好与不好之分,一切都是出于众生之颠倒想。若能持乎中道即不颠倒。学习佛法就是要不颠倒,不学习佛法就是颠倒。守规矩就是不颠倒,不守规矩就是颠倒。我们应猛自反省,若所作所为颠倒,则赶快急流勇退!
‘不动’即定,无所恐惧;打坐时如如不动,不被境界所转。打坐时见到老虎也不生恐惧心,置生死于度外,视生死一如。有人说:‘我不怕死,所以不用学佛法。学佛法为要了生死,我既不怕死,故不甪学佛法了。’你不怕生死,不学佛法,生死不断,所以生死不能了。打坐时不为生死所动,即是‘定’力。生死有两种: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指凡夫而言。凡夫各人有一个身份及一段寿命,故名分段。二乘人证罗汉果位后便了分段生死,但仍有变易生死,即是微细的妄想念念迁流,未曾断尽。分段是三界内的生死,变易是三界外的生死。罗汉断了分段生死,菩萨断了变易生死。
‘不退’,智悲不退转,身心寂灭没有妄想,故有大智大慧。也就是了性平等,不生退屈。
‘不转’,不受轮回所转,不在凡夫生死中转,亦不在二乘上转凡为圣。
‘如虚空’,就像虚空一样,华严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一无所有为‘虚空’,一切所有皆彼虚空包含。‘如虚空’是个代表名字,虽然有个名字,但无自性,中道观智也只有个名字,其实空无所有。不要头上安头,到处找寻虚空。
‘无所有性’即没有自性,没有他性,没有共性,没有因性,也没有果性,一切皆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口欲言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若能离这四句,绝百非,则能入不可思议妙不可言之境。明白其中妙处,就是明白妙法莲华经。若不明其中妙处,即对此经之妙处不能心领神会。
你们之中有些人很用功,有些人仍尽打妄想。打妄想的人应收摄身心,制心一处。暑假班快圆满结束,今年冬天开始有一百天的坐禅班,每天要坐二十一小时禅,跑香、坐香没有休息,谁能不怕辛苦可早日报名参加。
‘不生’,不生无明,不生智慧;既不生无明亦不生智慧,即入‘不思善,不思恶’之妙境界。没有无明没有智慧是本来自性之大光明藏,所以没有所破,亦没有能破,此乃‘不生’之理体。在这境界上,行、位、因、果等都不生。
‘不出’即不入,无出无入。如来修行的本体上,达到究竟处,所以没有出没有入,没有无明,亦没有智慧可言。
‘不起’,证得如此理体,使一切方便权法皆寂。
‘无名’,没有一种名称可代表这个道理。从不颠倒到不起,没有一个名字可称。此是性空。
‘无相’,没有任何相可把它表现出来。从不颠倒到不起,没有任何形相可以形容。此是相空。
‘实无所有’,赞叹中道之观体,不落于边,不落于空,不落于有,一无所有。
‘无量’即无数量之法。有数量之法如五阴——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入(又称十二处),加上六识,为十八界。以上都是有数目之法。中道之观是无数可量,即全数,是无欠无余之量。
‘无边’,无边无际。小乘中一切法皆有一定,故有边际。无有定法乃无边无涯。
‘无碍’,中道观智能遍入一切法,而无所障碍。
‘无障’,没有一法可遮障中道观智。
‘观一切法’至‘无障’经文为十九句,‘观一切法’为总标。后十八句加以分别解释,是为别释。其中道理乃无穷无尽,讲经只能略述大概而已。‘观一切法空’后十八句经文,可以依照大般若经之十八空来解释;又可以一切法作解释。一切法如实相、一切法不颠倒、一切法不动、一切法不退、一切法不转、一切法如虚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语言道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出、一切法不起、一切法无名、一切法无相、一切法实无所有、一切法无量、一切法无边、一切法无碍、一切法无障。以十八空作解释:如实相是第一空,不颠倒是内空。内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皆空至无我。无我执是不动。不动是外空;外空六尘,不被六尘所动。不退为内外空。不退转为凡夫,不退转为二乘。‘不转’是空空,空能破一切诸法,既无我执,又无法执,即空空;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故不转。
‘如虚空’,般若经中专谈空理。须菩提善说空,佛弟子中他是解空第一,故他名‘空生’。虽名空生,但亦不空生,何以说不空生呢?有了须菩提,故说空生又不空生。须菩提是梵语,中译空生,何以得此名?乃因他出生时家中仓库里的财宝,无缘无故突然变空,故其父名之为空生。其父见家中财库无故而空,即去爻卦。卦谓此乃吉祥之兆,家生贵子,所以须菩提又名善吉。七日后仓库中金银珠宝失而复得,又得名善现。何故须菩提出生之日,家中的财宝都空了呢?因他生生世世研究空理,所以他一出世即表现般若空。‘如虚空’是大空。‘无所有性’即毕竟空,有偈云:‘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诸法本醴无欠无余,故谓毕竟空。以毕竟空故‘无所有性’也。
‘一切语言道断’,一切皆空,非言语所能言喻。
‘不生’是有为空。有为法由因缘和合而生。不和合则不生,故谓有为空。
‘不出’乃无为空,‘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无为即出离,出离一切法,出离已空,故‘不出’。
‘不起’是无始空,大般若经上载无始空,因‘开始’了不可得,故云无始空。
‘无名’为性空。‘无相’为相空。无名无相,亦可解释作实无所有。
‘实无所有’为不可得空。
‘无量’是有法空,有量即有法,有量空,即有法空。
‘无边’是无法空,法为边,无法即无边。
‘无碍’乃有法无法空,有法无空,皆了不可得,故为无碍。
‘无障’即教空,妨碍遮障皆了不可得,故无障。
以上为十八空,佛常修此十八空,法华经中载之十八句,乃依照此十八空而说。
上述‘一切法空’乃总相,‘如实相’至‘无障’十八句为别相,一切相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所以说常乐于观以上种种法相,视一切皆空。此乃大菩萨第二种亲近之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 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当尔之时,佛欲重申此义,而说偈言:若有发大菩提心之菩萨,于将来恶世中,无恐怖畏惧之心,欲说法华经,应入身所行之安乐处,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 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 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修行菩萨道之修行者,应远离国王、王子、长官、做凶险演戏者、屠宰猪牛者,及一切修外道者和婆罗门。也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不发大乘心之声闻缘觉,及修三藏之学者,不守戒律之比丘,或冒名伪称阿罗汉者。也不亲近破戒之比丘,好嬉戏说笑者,因彼等皆深著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五欲。求现生即得灭度者,这类优婆夷,皆不宜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若如是人等,以求道之心来到修菩萨道者处,欲求佛法,此菩萨则以无所恐惧心,不怀任何希望,或贪图供养之企图,而为之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街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寡女’即丧夫之女人,‘处女’即未婚之女子。‘不男’即生、键、妒、变、半五种不男,如是之人皆不与之亲近厚爱。亦勿亲近屠杀猪只及卖肉之人,狩猎野兽、网捕游鱼飞鸟之人,为图利而杀害众生者,贩卖肉类为生之人,或出卖色相以谋生的女人,以上这些人,都不宜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凶险相扑’即学习武术之人。种种玩耍嬉戏,及贩卖美色的女人,皆勿亲近。勿于屏帐单独为女子说法。若要说法,切勿一面说法一面嬉笑。人市中乞食,必须偕另一比丘同往。若无比丘相伴,则端然恭敬一心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摄心念。以上是修行菩萨道者之行处及亲近处,以此二处,安乐而无所为地为大众说法。
法界佛教总会在美国成立以来,尽心竭力弘扬正法。诸位若能发心建立广大的道场,能容纳数十万人、数百万,甚至能容纳数千万人更好。你们每人都应发愿建立道场,道场越多越好。每个家庭都成为道场更好,每个人都变成道场,每个国家都成为道场更好,乃至整个世界也成为道场,人人都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则能杜绝世界一切恶业,使正气洋溢,福被寰宇。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 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修行菩萨道者不修行上中下法(上法乃菩萨乘,中法为缘觉乘,下法为声闻乘),有为法和无为法,实、不实法皆不可修行。亦不分别,是男是女。男即是慧,女即是定。‘定’‘慧’如一,故不宜加以分别。因为无智亦无得,故‘不得诸法’,更‘不知不见’一切诸法,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即无常住,则无所执著,无所执便得解脱。观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是名智者’所应亲近之处。
不要颠倒,加以分别诸法之有无,此为实法彼为虚,此是有生彼是非生。应该在于幽闲之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犹如须弥山屹立不动。静观一切诸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没有自体,故无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无‘有’‘无’之相,故为‘常住一相’;常住于非有非无之相上,是名菩萨修行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 入是行处 及亲近泸 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 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
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若有比丘在我灭度之后,进入如是菩萨修行的处所,及菩萨所应亲近之处,演说妙法莲华经时,无所恐惧,亦无所希求,‘到无求处便无忧’。菩萨有时入静室中,以正念亿及佛法之道理。讲经前先静坐一小时,静止杂乱妄想,于静虑中悟出之道理来讲经说法。出禅定后,为诸国王、王子、大臣、人民或婆罗门等,开演畅言妙法莲华经无上之妙理,其心平稳安乐,无所恐惧。文殊师利!你应知道,这菩萨安住于初步法门,彼能如是修行,将来末法时,则能讲说妙法莲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今得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菩萨!’在如来灭度后,于末法时欲说此经,应住于安乐行门上,若口宣说或读诵此经时,不乐于诉说他人的过错或经典的过错。佛乃因人说法,观机逗教,应病予药,故吾人不应妄加评论。也不轻慢其他经典或法师,例如对法师所说之法起分别心,而厚此薄彼,也不论及他人之长短。对于声闻人,亦不直称其名。美国人无长幼尊卑之别,儿子竟直称父亲之名,此乃不敬之举。在家人不应直称出家人的法名;称呼其字,则可。例如万佛圣城中的出家人的法名为果X字恒X,在家人只可以其字称之,如X法师。对出家人尚且不可直称其名,对师父更不应直称师名。弟于若直称我为度轮法师或宣化法师,实属不敬之举,目无尊长。如直称度轮或宣化,更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出家人与出家人彼此之间也不可直称其法名,只可以其字相称。唯有师父可称徒弟之法名。
对小乘法师既不称名说其过,也不赞叹他。若法师真正有德行,加以赞叹则无可厚非,但勿称其名称。又不生怨恨嫌弃之心,假如你没有以上所说的种种毛病,心中无贪嗔痴,自然得到安乐。对于一切来听法者,不逆其意而观机逗教。彼若有所质难请问,勿以小乘法答之,而依照大乘经典中之道理为之解说,令问法者获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 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 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 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以偈颂再说一遍:修菩萨道之菩萨,常欲令众安隐道及安隐果而为说法,即入如来室。于清净之地施敷床座,即坐如来座。以香油涂身,即著如来衣。洗净一切尘秽,‘著新净衣’,即著如来衣,内外皆清净,内无妄想外无尘秽。安处于如来座,随所发问而为说法。若遇比丘(男出家人),及比丘尼(女出家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国王、王子、大臣及百姓,应以微妙不可思议之义理,和颜悦色地为之说法。若有疑难请问,则随大乘义理来答覆,以各种因缘及譬喻为之敷演。以方便法,使之发菩提心,并且日益增长,成就佛道。除去懒散惰慢之意,及一切懈怠之想,离一切忧愁烦恼,慈心为众生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 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 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昼夜六时常为说法,以慈悲心教化众生,演说佛教里无上之道理,唯恐众生不明妙理,故以种种因缘,无量譬喻来开示,令大众皆大欢喜。于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以上种种物质无所期望,但以一心念,为众生随机说法,愿成佛道,亦令众生成就佛道。作如是想,才是大利一切众生,安乐众生之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 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 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忆劫 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在世是正法时代,佛灭度后有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若有比丘即是行菩萨道的出家人,‘能’即能力所及。譬如,若你能翻译而不作翻译,即能为而不为。若你不能亦尝试去做,则是不能也能行。‘演说斯’,即是能演说此经。讲经本无能与不能之分。我本来不能讲经,但既然没有人讲妙法莲华经,我就试著讲。一试之下如此多人来听,我便越讲越起劲了。其实我连听经也不会。
演说妙法莲华经之法,‘心无嫉恚’:我人心丢掉了而不寻觅,学习佛法就是为了寻找真心。心无嫉妒嗔恚,则离诸烦恼,也无障碍。不但自己无障碍,而且对人亦无障碍。若你内外均无障碍,就算有旁人障碍你,此障碍也不起作用。亦无‘骂詈’者,何以有人责骂你呢?因你常责骂他人,故别人亦责骂你。你不责骂旁人,就没有人责骂你了。‘又无怖畏,如刀杖等’:所谓‘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二祖神光法师,他的头被刽子手砍下,他却泰然不动,当时即有白浆冒出,皇帝始知错杀了圣人,遂为之建塔造庙,予以纪念追思,但岂不是悔之已晚呢?
‘亦无摈出’:大家聚居一起修道,应融洽共处,否则,互相磨擦,终会排除异己者,此谓‘摈出’。若互相忍耐和气相处,既不障碍他人,就是他人脾气古怪,你亦无所执著,能忍能让,‘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有智慧者不会执著小事而发脾气。他乃‘善修其心’:能住于安乐行门上,如以上所说之道理,修行菩萨道,其人功德,纵‘千万亿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又文殊师利及所有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于末法时代法将断灭之时,人寿命减至二十岁或十岁时,能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之人,心无嫉妒谄媚,不可嫌贫重富,亦不可随意责骂修佛道者,不可评论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道者(修四谛法),求辟支佛者(修十二因缘),求菩萨道者(修六度万行),不可得罪以上诸人,令之生烦恼,而致生疑悔及退转心。譬如对其人言:‘你们离道甚远,始终不会得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俗谛,种智是真谛,非俗非真是中谛)。何以始终不能得一切种智呢?因为你是最放荡安逸之人,修道时懈怠。不应该对人起轻慢而说出这种话,又不得于佛法中生出戏论,有所诤论。当对一切众生常起大悲想,对一切佛起慈父想,对诸菩萨起良师想,对十方诸大菩萨,则常诚心恭敬礼拜。’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对一切众生平等慈悲地说法,由于随顺法故,不会因某众生恭敬以待,则多为此众生说法;而某众生未能恭敬以待,则少为此众生说法。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之多说法。文殊师利!你当知此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于后世正法灭时,可成就第三义安乐行者,说此妙法莲华经时,一切天龙八部皆来护法。并且因为在你往昔生中不种恼乱之因,故现在没有众生会来恼乱。得好同学,一同读诵此经。又得大众同来听受,听经后并能受持。又能背诵,且能讲解、书写此经。
若请他人书写此经,以供养礼拜此经,要恭敬尊重赞叹诸佛如来皆来证明妙法莲华经。若生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感应;生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感应。吾人如能遇此妙不可言之经典,切勿当面错过,交臂失之。当知此经乃百千万劫难遭遇,若无大善根,则难遇此殊胜因缘,学习佛法。
来佛教讲堂听经的信众日益增加,现在这佛教讲堂恐怕不够使用,我们都希望速能成就一所能容纳四、五百人的讲堂,大家都诚心地诵持大悲咒,相信很快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犹如普陀山的普济寺,它的大雄宝殿看上去似不大,但纵然有一千信众进这大殿也能容纳,甚至有一万人,这大殿也能容纳。就算有十万人这殿也可容纳。可谓不可思议的一个‘宝殿’。这回我们诚心念咒,成就一个‘宝堂’,此宝堂也是能大能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懱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颂:修行菩萨道之大菩萨,若欲讲说此妙法莲华经时,应该舍弃嫉妒、嗔恚、傲慢、谄媚、欺诳等邪伪之心,常修行直言直行,所谓‘直心是道场’。不轻视他人,亦不戏论法。勿使他人对佛道生疑悔之心。不可说:‘你如此懈怠修行,终不能成佛。’这佛子——菩萨摩诃萨所说之法,常柔和能忍辱,即著如来衣;以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即入如来室;勤于说法,不生轻慢怠惰之心。十方大菩萨,因怜悯众生故行菩萨道。我们应对十方大菩萨生恭敬心,视之为我等良师。对诸佛世尊,生无上慈悲父想。破除骄傲我慢之心,说法无所障碍,此为第三义安乐行。有智慧者应依此法修行,而一心守护此安乐行。无量众生皆会恭敬如此修行的大菩萨。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菩萨谓:修行菩萨行的大菩萨,于将来末法时代欲断灭之时,有受持读诵妙法莲华经的菩萨,于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等人中应生大慈悲心,欲令一切众生快乐。对不相信佛法的人,甚至毁谤佛法的人皆生大悲心。悲能拔苦,救拔此等造罪的众生,应作如是想:如是之人,其损失实在太大,如来方便随宜,观机逗教为之说法,遇大乘人说大乘法,遇小乘人说小乘法,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等造罪之人不相信佛法,不闻、不听、不知、不觉、不明白佛法也不请问,不生信心,又不求究竟解释,所以这类人蒙受其大的损失。
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此人既不请问,又不相信亦不了解法华经之妙理。修行菩萨道的大菩萨说:我发愿在我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时,不论在何地何时,皆以神通力及智慧力接引此不问不信不解之人,令彼等住于妙法之中。文殊师利!此菩萨摩诃萨,在佛灭度后,成就第四种安乐行。当彼说如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及居士等所供养恭敬,并尊重赞叹。虚空诸天都为听法故,也常随侍奉这位菩萨。若在聚落乡村、城邑,或在空闲林中,有人欲来咨难请问,诸天护法善神为法而保护菩萨。此菩萨以大乘妙义,答覆来问难者,令一切听法者皆得欢喜。何以故?此经乃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之所拥护,所以一切困难都会消除。
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窦。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
文殊师利菩萨!很多人于无量劫中连此妙法莲华经之经名也不得闻。现在有日莲派(日本),只诵持‘南无妙法莲华经’,可是这并非正法,而是外道,不知经文。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此经的入,更为希有。
文殊师利菩萨!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德势力降服诸国,而诸小王不顺从其命令,此时转轮圣王便起种种兵以征伐之。转轮圣王见兵众作战有功者,生大欢喜,随其功劳给予赏赐。或以田地、舍宅、聚落城邑或予衣服、严身之具,或给予种种珍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及人民等,以作赏赐。
卍 卍 卍
这星期天本讲堂举行盂兰法会,盂兰是梵语,中译为‘解倒悬’,意谓使受倒悬之苦的人得到解脱。吾人无量劫以来的祖先及父母曾否立功,皆不得而知。有功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在这世界中得居高位,衣食丰溢。有过者,则会堕畜生、饿鬼、地狱。每年七月十五日乃摩诃目犍连尊者超度其母之纪念日。众生亦可藉此日超度过去七世生中之父母。你们若是脾气暴躁,就可能是过去生中之父母未能离苦得乐,使你焦躁不安常发脾气,欲拖累你也堕地狱。此情况下你应为祖先们做功德而超度。以往西方国家没有道场让你们做功德,如今有此法会,应把握良机,为过去生之父母做功德以超度彼等离苦得乐。
卍 卍 卍
转轮圣王赏赐有功之兵众,或予田宅,‘田’譬喻三昧,即定。‘宅’譬喻智慧。‘聚落’譬喻初果及二果之果位。‘城’譬喻三果之果位。‘邑’譬喻四果之果位。‘衣服’譬喻忍辱。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譬喻七觉知善法,又名七菩提分。‘象、马、车乘’都是表示二乘。‘奴婢’譬喻神通之功用。‘人民’譬喻善法。
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上。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转轮圣王髻中有一颗宝贵之明珠,但他并不会把明珠犒赏与有功的将军。为什么呢?因为唯有转轮圣王髻中才应有此宝珠。若以宝珠赠予将军和眷属,他们必然大为惊异。释迦牟尼佛又称一声文殊师利!说:如来复如是,以不可思议之禅定三昧智慧,得无上法的国土。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中作法王。唯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遂令贤圣诸将与之作战。其中作战得胜立功者,心便生欢喜。佛亦欢喜为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和优婆夷,说一切经典,或说三藏教,或说方等教,或说般若教,也就是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八种教。为大众说一切诸经,令众生欢喜,或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根’即五根:信、进、念、定、慧。令五根增长叫做五力。
‘又复赐与涅槃之城’:‘城’能防御敌人,‘涅槃之城’能抵御魔王破坏涅槃。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一切众生皆欢喜。保留妙法莲华经之妙法,此妙法正如转轮圣王髻中之宝珠一般珍责,不会随便为人演说。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释迦牟尼佛再称一声文殊师利(妙吉祥)!如转轮圣王一般,见军队中众兵立大功者,心尤其欢喜。遂以此难信宝珠,久藏于发髻中不随便送给他人,如今亦以之赐与。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无上妙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或二乘缘觉等贤圣军,与‘五阴魔’——色、受、想、行、识。每人均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同作战,战胜此等魔,灭除贪、嗔、痴三毒。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破魔王罗网。此时,如来见修二乘或大乘者有所成就,大为欢喜。此妙法莲华经,能令众生到达一切智之地。一切世人多抱怨此经难信。如来以往四十多年从未说此妙法,如今方为大众说这种无上甚深微妙法。
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
释迦牟尼佛再对文殊师利说:‘此法华经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第一之说,于一切经典中具无上甚深微妙法。最后赐与一切众生,如大威大德之转轮圣王,一向守护著髻中明珠。唯今此人建立大功,故赐与之。
文殊师利!此妙法莲华经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传之法,诸经之首,长夜守护,不能随便对大家讲说。直至如今,才为大众敷演此上妙经典。所以应珍惜妙法莲华经,千万不要把它视作等闲之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说 佛所赞经 后末世时
持此经者 于家出家 及非菩萨 应生慈悲 斯等不闻
不信是经 则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诸方便 为说此法
令住其中
释迦牟尼佛说完长行之后,又以偈颂详说其中义理。修行六度万行之大菩萨,应常行忍辱,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之事,哀愍一切众生,才能演说此经。此经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赞叹的经典。末法时期,持此经典者,不论对于在家、出家,及非菩萨,均应生慈悲,使之离苦得乐。此等不闻、不信妙法莲华经者,实属极大损失,因为不信法华经者,则不能成佛。将来我得成佛道时,将以禅定力、智慧力及各种方便,为之说此经,今一切众生蒙受法雨,住在这妙法中。
我们学习佛法,要智慧日增。欲要智慧日长,必须循规蹈矩,不可放逸。
譬如强力 转轮之王 兵战有功 赏赐诸物 象马车乘
严身之具 及诸田宅 聚落城邑 或与衣服 种种珍宝
奴婢财物 欢喜赐与 如有勇健 能为难事 王解髻中
明珠赐之
譬如有大威德之转轮圣王。世界上有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金轮王乃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之王;银轮王统三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铜轮王统二洲(东胜神洲、南瞻部洲);铁轮王只王于南瞻部洲。转轮圣王有世间稀有七宝。士兵作战立功,给予赏赐。‘象马车乘’:譬喻二乘。‘严身之具’:譬喻修身法门。‘及诸田宅’:‘田’譬喻三味力,‘宅’譬喻智慧力。‘聚落’:譬喻初果、二果阿罗汉。‘城邑’:譬喻三果及四果阿罗汉。‘或与衣服’:譬喻忍辱法门。‘种种珍宝’:即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各种珍宝。‘奴婢’:譬喻神通,佛法中之神通任人运用,犹如奴婢。以上等物皆欢喜赐之。‘如有勇健,能为难事’:假如有勇健之将,英勇对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取,能做人所不能做之难事。这时转轮圣王遂解髻中宝珠,赐与勇猛的将军。
佛本来不说这部妙法莲华经,唯现在时机成熟了,故说这部上妙经典。
如来亦尔 为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宝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见一切人 受诸苦恼 欲求解脱 与诸魔战
为是众生 说种种法 以大方便 说此诸经 既知众生
得其力已 末后乃为 说是法华 如王解髻 明珠与之
此经为尊 众经中上 我常守护 不妄开示 今正是时
为汝等说
释迦牟尼佛亦如转轮圣王一样。佛乃法中之王,佛为法王,得到法自在无碍之妙用。‘忍辱大力’:有大威德、有大智慧的宝藏。‘以大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如法化世’:依法教化一切众生,观机逗教,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佛乃因人说法,应病予药。例如对好吃的人讲食经,但所说的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出家人日中一食,皆因以法为食故。‘见一切人’:人对财、色、名、食、睡五欲有所执著,患得患失。‘受诸苦恼,欲求解脱’:受一切的苦恼欲求解脱,必须与诸魔战斗,遂与烦恼魔、阴魔、业障魔、愚痴魔、贪心魔、嗔心魔、痴心魔、慢心魔、疑心魔作战,调伏诸魔障。佛为著魔之众生,说种种法,用大方便门。如地藏王菩萨为度众生,不惜下地狱为众生说法。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精神,多么伟大呀!我们应当见贤思齐。‘说此诸经’:说方等、般若经等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最后乃为说妙法莲华经。这犹如转轮圣王解下髻中明珠,赐予有功将军一样。‘此经为尊’:此是至尊至贵之经,众经之首,所谓‘经中之王’。‘我常守护’:佛常常护持此经。‘不妄开示’:不随便开示。但‘今正是时,为汝等说’:现在应该为大众说此经了。
现在也有人说楞严经是伪经,非佛金口所说。人若鱼目混珠,不辨真伪,以真作假,终不能得经中之好处。本会(法界佛教总会)先讲楞严经,再说法华经,将来要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三部大经,是人人必读诵的经典。一切唯心造,听经闻法能否受用,在听讲者本身,经义只要对闻法者有所裨益即是真经,我们所说的经典皆是千真万确的上乘经典。
我灭度后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隐 演说斯经 应当亲近
如是四法 读是经者 常无忧恼 又无病痛 颜色鲜白
不生贫穷 卑贱丑陋 众生乐见 如慕贤圣 天诸童子
以为给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恶骂 口则闭塞
游行无畏 如师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佛入涅槃之后,修行菩萨道之菩萨,欲得安隐,解说此经,应当亲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如此四法。读此经者,常无忧恼,无诸病苦,故其人脸色鲜明。观其人红光满面,当知他智意充满,故现吉祥之气。不生贫穷之家,不成为卑贱奴婢,被人使唤,且相貌圆满,众生乐见,如慕贤圣。连天上诸童子,也听你差使。刀杖也不会加害其身,毒不能害。若人欲唾骂你时,则口不能开。游行时无所畏惧,如师子之王。智慧光照遍法界,如日光之普照。
若于梦中 但见妙事 见诸如来 坐师子座 诸比丘众
围绕说法 又见龙神 阿修罗等 数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见其身 而为说法 又见诸佛 身相金色 放无量光
照于一切 以梵音声 演说诸法 佛为四众 说无上法
见身处中 合掌赞佛 闻法欢喜 而为供养 得陀罗尼
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遗 即为授记 成最正觉
汝善男子 当于来世 得无量智 佛之大道 国土严净
广大无比 亦有四众 合掌听法 又见自身 在山林中
修习善法 证诸实相 深入禅定 见十方佛
若于梦寐中,亦见吉祥之境界,见诸佛,坐师子座上说法。又见天、龙、阿修罗等八部,数如恒河沙一般之多,恭敬合掌。自见其身,为一切众生说法。又见诸佛,身现紫金色,放无量光,照遍一切,以清净梵音,演说诸法。人说法之音亦很重要,必须清净洪亮,此乃往昔修无上根而得到的果报。佛为四众,说无上诸法。人皆见自身合掌赞叹佛说法。很多有善根的人,都会作如是梦。闻法欢喜,以供养佛。得总持法门,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证不退智。佛知其人之心,深入佛道,即为之授记,成正等正觉。谓汝善男子,于未来生中,当得无量智,得成佛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合掌听法。又见自身,于清静山林之中,修习禅定善法,证实相妙有境界,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之境界。于禅定中,与十方佛见面,听经闻法。
诸佛身金色 百福相庄严 闻法为人说 常有是好梦
又梦作国王 舍宫殿眷属 及上妙五欲 行诣于道场
在菩提树下 而处师子座 求道过七日 得诸佛之智
成无上道已 起而转*轮 为四众说法 经千万亿劫
说无漏妙法 度无量众生 后当入涅槃 如烟尽灯灭
若后恶世中 说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诸功德
此人于梦中见佛放金光上,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微妙清净庄严之相。在诸佛前闻法,并为人说法,常得此等好梦。又梦见自己做国王,舍弃三宫六院妃嫔,财、色、名、食、睡及上妙之色、馨、香、味、触。走到道场,在菩提树下,坐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后,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八相成道,大转*轮,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说法。梦中过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若将来恶世中,说此妙法莲华经,是人必得最大利益,作种种好梦。
妙法莲华经
从地涌出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五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妙法莲华经分为七卷,共有二十八品。前十四品(序品第一至安乐行品第十四)是说一乘之因。后十四品(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至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是说一乘之果。也可说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
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他们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他们都来弘扬妙法莲华经。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当尔之时。也就是说完安乐行品之后,正要说从地涌出品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从十方其他国土来了很多大菩萨,其数量已经超过八个恒河沙数之多(恒河沙子细如面粉)。他们来见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这些大菩萨,在大众之中一起站起来,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请您听我们发愿,等待我佛灭度之后,我们决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奋精进,护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供养法华经。我们在这国土中,应当广为一切众生宣说妙法莲华经的真实道理,令一切众生种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当尔之时,佛告诉从他方来的八恒河沙数诸大菩萨说:‘止!不需要。善男子!你们不要发愿来护持妙法莲华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种善根,多得功德的缘故。接著又说:‘为什么不需要你们诸大菩萨护持此经?因为我娑婆世界已经有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大菩萨。每位菩萨皆有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弟子)。这些人等,早已发愿,能在我灭度之后,他们护持、读诵、书写、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释迦牟尼佛说这话的时候,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大地,皆已震裂了。而在地裂之中,有无量千万亿那样多的大菩萨,同时涌出。这些大菩萨,皆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中所教化的弟子。
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他们的身上都是紫檀金色,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又有无量的光明。他们皆已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此界虚空的地方。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
这些大菩萨所住之处,虽然离我们所住的世界很远,可是释迦牟尼佛演说妙法莲华经的法音,他们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所以从下方而来到灵山法会。他们都是教化众生的导师,为众生的师表。皆是大众唱导的首领。(讲经说法为唱,指示正路为导),作为众生的眼目。
每位菩萨皆率领持法眷属(跟著菩萨学习佛法的弟子)来到法会。有的菩萨领著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有的领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
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
或者有的菩萨只率领著一恒河沙数的眷属,半恒河沙数的眷属,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有种种不同数目的眷属。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况且又有菩萨率领千万亿那由他那样多的眷属,或者率领亿万眷属,或者率领千万眷属,或者率领百万眷属,乃至一万眷属,或者又有带领一千眷属,或者又有带领一百眷属,乃至十个眷属,或者带著五个弟子,或者带著四个弟子,或者带著三个弟子,或者带著二个弟子,或者带著一个弟子。这些数目没有一定。
按表法来讲,五代表五蕴(色受想行识),四代表四谛(苦集灭道),三代表三学(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绝待之真理)。
况复单已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有的菩萨发愿不收弟子,自己单独到深山穹谷中修行,离开喧闹之世间。这是‘乐远离行’,也就是修头陀(苦行)的行为。
像这样来比较,其数量没有边际。就是用算数来计算,或者用譬喻来比方,也不能说出确实的数目,也不能知道准确的数目。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之后,每位菩萨都来到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处所。到达之后,向二位世尊五体投地顶礼,身心恭敬。又到从十方来的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前,向他们顶礼。右绕三匝,表示恭敬。然后合其掌来,必恭必敬瞻仰于诸佛的尊颜。用诸菩萨种种赞叹之辞来赞叹:‘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我们每天所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就是赞叹佛之法。这些诸菩萨顶礼赞叹之后,退立在一面,专一其心瞻仰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目不暂舍。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这些大菩萨,从地涌出的一开始,就用菩萨种种的赞法,来赞叹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以及从十方来的诸佛。像这样的赞叹于佛,已经经过有五十小劫那样长的时间了。
何谓小劫?从人寿十岁开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一寸。这样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一增)。然后再向下减,也是每隔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一减),所谓‘一增一减为一劫’。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之中,默然而坐,未曾说什么法。这时会中有人怀疑:‘释迦牟尼佛在世八十年,说法才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最后说妙法莲华经,从开始到终了,只说了八年。为什么在经文中说:释迦牟尼佛演说妙法莲华经,经过五十小劫?没有根据吧!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在维摩经上有这样的记载:维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积不过是长一丈宽一丈的一间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座。每个师子座,高达八万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一个方丈室,怎能容纳这样高大三万二千师子座呢?这就是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圆融无碍的境界。不过凡夫不明白这种道理。若是明白,五十小劫,不过一念之间而已。若是不明白,就是五十小劫。所谓‘五十小劫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五十小劫。’五十小劫也不算是长时间,一念也不算是短时间。总而言之,不要执著,不要有分别心。
现在讲个公案,给大家作参考。高峰妙禅师,他在西天目山的悬崖,倒挂莲华上打坐。为什么在那么危险的地方打坐呢?因为他在打坐的时候,常常入梦乡,而障碍修行,所以发愿,到悬崖处打坐。如果睡著时,便堕入山涧中,那就粉身碎骨。也就是提高警觉,不要贪睡。经过一天的时间,没有睡觉。为什么?不敢睡。因为如果睡著了便身堕山涧,性命就完了。为了生存,于是得忍著不睡。可是忍到第八天,实在忍受不了,乃在坐禅中睡著了。身体向前一倾,果然从倒挂莲华上落到万丈的山涧中,他心中在想,这回可完了,绝对没有生存的希望。于是将身心放下,死就死吧!不管它,睡个长觉吧!
高峰妙禅师的身体,下落到一半的时候,韦陀菩萨前来护法,在虚空中将他托住,送到上边来。他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向上升起,最后落在安全的地方。他乃向空中询问:‘那位善神来护法我?’韦陀菩萨回答:‘护法韦陀。’他听到韦陀之言,乃生骄傲心。在心里想:‘我能感应韦陀菩萨来护法,大概世界上像我这样精进的修行人,一定很少吧!’于是乃向韦陀菩萨问:‘韦陀菩萨!在这世界上,像我勇猛精进的修行人,能有多少?’韦陀菩萨说:‘像你这样的修行人,有牛毛之多。你生出贡高我慢的心,我在八万大劫中,再也不护你的法!’说完之后,转身而去。
高峰妙禅师在此时,生起惭愧心,痛哭流涕。乃想:韦陀菩萨不护我的法,我也要参禅打坐,修行道业。因此,打起精神,开始坐禅。坐了不久,忍不住困,又睡著了。于是又堕落山涧中。他想:这回一定没有希望,性命也完了。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又有护法善神将他托住,送到山上。他又向虚空中问:‘是那位护法?’韦陀菩萨说:‘护法韦陀。’高峰妙禅师一听,发起脾气地说:‘老韦!你说在八万大劫中不护我的法,为何你现在又救我?你岂不是犯了打妄语戒吗?’韦陀菩萨说:‘因为你一哭,生忏悔心,非常虔诚,而且认真,所以超过八万大劫的时间。既然超过时间,我就应该来护你的法。’由此可证,一念的忏悔,可以超过八万大劫。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这五十小劫中没有讲话,就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也没有讲话。这五十小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是因为佛的神通力缘故,令大众觉得好像只有半天的时间。换言之,虽然在半日,可是已经超过五十小劫。虽有五十小劫,犹如半天一样。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当尔之时,四众也藉著佛大威神力的缘故,看见从地涌出诸大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的虚空。究竟能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
现在讲讲时间的问题。在经上说: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二百年。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时间加一倍计之。四王天的天人寿命为五百岁。忉利天的天人寿命为一千岁。夜摩天的天人寿命为二千岁。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寿命加一倍计之。
佛住世的时候,有位外道问摩诃迦栴延(议论第一)尊者:‘我不相信有来生,若是有来生,为什么人死了之后,不回来报告受苦的情形?’尊者答:‘好像犯罪人,被困在牢狱中,怎能回来呢?’外道又问:‘生到天上的人,为什么不回来报告受乐的情形?’尊者答:‘他到天上第一天要安排所住的地方,第二天又要休息一会儿,第三天回来送信,可是人间已过几百年。你怎能见到呢?’这时,外道无话可说,告辞而退。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
在无量百千万亿大菩萨之中,有四位大导师。第一位导师,名叫上行。第二位导师,名叫无边行。第三位导师,名叫净行。第四位导师,名叫安立行。因为他们所修的行门,是最高上、最无边、最清净、最安隐。这四位导师在这些大菩萨之中,是他们的首领,是他们唱导之师,也就是唱赞的领袖。
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这四位导师菩萨,在大众的前面,各各合其掌来,观瞻释迦牟尼佛的尊颜,而问讯说:‘世尊!现在您老人家没有病痛吧?没有烦恼吧?对于四种安乐行(身安乐行、口安乐行、意安乐行、愿安乐行)得到安乐吧!所应该度化的众生,很容易教化吗?不会有什么障碍吧!不会令世尊生疲倦吧!不会令世尊劳苦吧!’
身安乐行:就是身当远离十种之事:1、豪势。2、神人邪法。3、凶险嬉戏。4、栴陀罗(屠夫)。5、二乘众。6、欲想。7、五种不男之人。8、危害之处。9、讥嫌之事。10、畜养年少之沙弥。
口安乐行:就是口当远离四种之语:1、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2、不轻慢他人。3、不赞叹他人,也不毁谤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乐行:就是意当远离四种之过:1、嫉谄。2、轻骂。3、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4、争竞。
愿安乐行:是对于妙法莲华经不闻、不知、不觉的众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导众生入是法中。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当尔之时,上行菩萨、无边行菩萨、净行菩萨、安立行菩萨,这四位大菩萨,用偈颂来问候释迦牟尼佛的近况,也就是问安的意思。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世尊!您很安乐(身舒无危为安,心明无忧为乐)吧!也没有疾病,也没有忧恼。所教化的众生,一定很愉快,没有疲倦的感觉吧!又者,一切众生很容易接受教化吧!不会有什么困难?他们不会令世尊生起疲劳吗?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在无量菩萨大众之中,就这样地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各位善男子!如来我很安乐,也没有病痛,也没有忧恼。所有一切众生,都很容易教化度脱。因为他们努力修道,勇猛精进,所以我不感觉疲劳。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所有的众生,他们在生生世世中,一直到现在,常常受我的教化。他们也在过去生中,恭敬诸佛、尊重诸佛,种植无量无边的善根。’
此诸聚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释迦牟尼佛又说‘现在我所教化这些众生,一开始见到我的身,闻到我所说的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之后,即刻生出信心,受教奉行,所以有的证得罗汉果位,有的证得缘觉果位,有的证得菩萨果位。(罗汉分为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的果位。菩萨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的五十一果位。)证得五十一位法身大士的果位,然后入到佛的智慧,证得妙觉的果位。’
‘入如来慧,除去先修习学小乘的人,不在此内。现在学二乘法(四谛法或十二因缘法)的人,我也令他们得闻妙法建华经的法音,令他们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能获得如来的智慧。’所谓‘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法华经详载成佛修行的途径,所以要努力研究读诵、书写、流通、供养、护持此经,依教修持,功德无量。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当尔之时,各位大菩萨,又用偈颂来赞叹释迦牟尼佛。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
甚深智慧 闻已信行 我等随喜
太好啦!太好啦!佛是世出世的大圣雄,世出世的最尊贵者。一切众生很容易接受佛的化度。他们都能恭听诸佛甚深的智慧,聆听之后,定能信受奉行,依法修行。我们所有的菩萨,也能随喜这种功德,也愿意依佛所教化来修行。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就在诸大菩萨赞叹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因为菩萨赞叹于佛,所以佛也赞叹于菩萨,这是互相赞叹。虽然菩萨可以随喜赞叹于佛,佛却不能随便赞叹于菩萨。
佛言:‘善哉!善哉!各位善男子!你们大家能在如来的面前,发随喜心,赞叹佛说妙法莲华经,功德无量。又能来到灵山法会聆听妙法莲华经,受益匪浅。’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当尔之时,弥勒(慈氏)菩萨和八千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大菩萨,他们都做这种的思念:‘我们从往昔到现在,根本就没有见过这样多的大菩萨,觉得很奇怪。也没有听过有这样多的大菩萨。’他们在心中纳闷,百思不解。‘究竟这些大菩萨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怎么我们都不认识呢?’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干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曰。
这时候,弥勒菩萨大菩萨,因他证得五眼六通,晓得八千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菩萨,心中所怀疑的问题,并且他自己也想明白这个疑问。因此合起掌来,走到佛前,向佛请法,用偈颂来请问。
无量千万亿 大众诸菩萨 昔所未曾见 愿两足尊说
是从何所来 以何因缘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议
其志念坚固 有大忍辱力 众生所乐见 为从何所来
从地涌出无量大菩萨,有千万亿那样多。在法会大众诸菩萨,往昔都未曾看见过,也没有听说过。我们大家愿意福慧两足的世尊,为我们说一说这种因缘。
这些无量的大菩萨,他们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他们聚集于法会,究竟有什么因缘呢?他们皆现巨身,定有大神通力。他们的智慧,乃是不可思议。
这些无量的大菩萨,他们的志愿、念力,一定是坚固不移。他们的戒定慧三学,一定是坚固不坏。他们有大布施力、大持戒力、大忍辱力、大精进力、大禅定力、大智慧力。众生皆欢喜见到他们,听他们说法。但是我等大众不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请世尊慈悲对大众开示。
一一诸菩萨 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萨 将六万恒沙 如是诸大众 一心求佛道
是诸大师等 六万恒河沙 俱来供养佛 及护持是经
每位菩萨所带来的眷属,其数没有限量,好像恒河沙数那样多。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弟子。这些大众,皆是一心一意求佛道,也就是求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罗汉只能证得正觉的果位,菩萨能证得正等的果位,只有佛才能证得无上的果位。
这些大菩萨大法师,同时一起来到佛前,供养于佛。又发誓愿,护持妙法莲华经。尽未来际,也不休息。贯彻始终,不变初衷。
将五万恒沙 其数过于是 四万及三万 二万至一万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亿万分之一
千万那由他 万亿诸弟子 乃至于半亿 其数复过上
百万至一万 一千及一百 五十与一十 乃至三二一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五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比五万恒河沙数多一点的眷属。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比五万恒河沙数少一点的眷属。或者领著四万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三万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二万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一万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一千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领著一百恒河沙数的眷属,乃至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半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三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四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或者亿万分之一恒河沙数的眷属。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千万那由他的眷属。或者领著万亿的眷属,乃至半亿的眷属,或多一点,或者少一点,没有一定的数量。
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一百万的眷属。或者有位大菩萨,领著一万的眷属。或者领著一千眷属,或者领著一百眷属,或者领著五十眷属,或者领著一十眷属,或者领著三个眷属,或者领著二个眷属,或者领著一个眷属。
单己无眷属 乐于独处者 俱来至佛所 其数转过上
如是诸大众 若人行筹数 过于恒沙劫 犹不能尽知
有的大菩萨,自己一个人来,没有领著眷属。为什么?因为他欢喜单独修行,不愿意收徒弟。现在都来到释迦牟尼佛的道场法会中。
像这样多的大众,假使有人用计算机来算,就是经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劫,也不能计算出确实的数目。
是诸大威德 精进菩萨众 谁为其说法 教化而成就
从谁初发心 称扬何佛法 受持行谁经 修习何佛道
如是诸菩萨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振裂 皆从中涌出
这些有大威德的菩萨众,有精进修行的菩萨众,最初是谁为他们说法呢?是谁教化他们成就菩萨的道业呢?
这些大菩萨,最初是跟那位法师发心研究佛法呢?是跟那位法师出家修道呢?是跟那位法师修行六度万行呢?他们称扬那一种佛法?他们受持那一部经典呢?他们是从那一宗入门呢?他们是修那种佛道呢?
这些大菩萨,因其神通力广大,智慧力也大,所以四方的大地,皆已震裂。他们都从地下涌出,好像泉水一样,源源而来,这种境界,实在妙不可言。
世尊我昔来 未曾见是事 愿说其所从 国土之名号
我常游诸国 未曾见是众 我于此众中 乃不识一人
忽然从地出 愿说其因缘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我从往昔以来,未曾见过这种境界。我愿世尊大发慈悲,把这些大菩萨从地涌出的来龙去脉说一说。他们从何处而来?他们所居住的国土,是何名号?
弥勒菩萨又说:我虽然时常游历世界所有国家,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大菩萨。在这些大菩萨之中,我一位也不认识,他们忽然从地涌出,令人惊奇。只求世尊为大众说其因缘。
今此之大会 无量百千亿 是诸菩萨等 皆欲知此事
是诸菩萨聚 本末之因缘 无量德世尊 惟愿决众疑
现在于此大会中,有无量百千亿那样多的菩萨,都想知道这件事情。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他们从开始到最后的因缘,究意是怎么一回事呢?希望无量德慧世尊!愿您为大众解决这个疑问。
尔时释迦牟尼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涌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聚。从何所来。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分身为无数无量的化身佛,乃从无量千万亿他方的国土而来。在八方(四方和四隅)所有宝树之下,师子座上,结跏趺坐。跏趺坐是佛教最尊贵的坐法,可以降魔,可以摄心。每位佛的侍者,见到这些无量的大菩萨,于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从地涌出,住在虚空,觉得奇怪,于是各位侍者,便请问他们所侍奉的佛:‘世尊!这些无量无边阿僧祇(无量数)那样多的菩萨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不但弥勒菩萨及法会大众起了怀疑,就是佛的侍者也起了怀疑心,所以才这样地问。
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分身的诸佛,各各告诉他们的侍者说:‘各位善男子!不要著急,再等一会儿,有位大菩萨,他的名字叫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已经给他授记别号,当来下生为弥勒尊佛。他已经向佛请问这件事,释迦牟尼佛即时要答覆弥勒菩萨所问的问题。你们静一静,即刻就能明白这种因缘。’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在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善哉(上契佛心)!善哉(下契众念)!阿逸多(无能胜,乃是弥勒菩萨的名字)!’佛叫一声阿逸多:‘你能问佛这样的大事,你们大家应当共同一心,披精进的铠甲,不要懈怠散乱。要发坚固的意志,不要退转。’
为何说是大事?因为这是开近显远的法门,在华严时,没有说过这种法门。在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也没有说过这种法门。唯独在法华时,才说这种开权显实的法门。此乃微妙不可思议的法门,所以为大事。
释迦牟尼佛又说:‘如来现在欲显发宣示诸佛的智慧。’什么是诸佛的智慧?就是妙法莲华经。
如来现在欲显发宣示诸佛自在神通的力量,诸佛师子奋迅的力量,诸佛威猛大势的力量。智慧是我德,神通是乐德,师子奋迅是净德,威猛大势是常德。因为涅槃四德圆满,所以能在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对一切众生有利益,故称为力。
自在神通力,是入究竟慈悲室;师子奋迅力,是坐究竟法王座;威猛大势力,是著究竟忍辱衣。这是入如来室,坐如来屋,著如来衣的境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尔之时,释迦牟尼佛说完前边的长行之后,深恐在法会中的大众,还有不明白之处,所以不厌其烦,再详细宣说这种道理,而说出下边的偈言。
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议
汝今出信力 住于忍善中 昔所未闻法 今皆当得闻
释迦牟尼佛说:‘在法会中的大众,以及从十方来的大菩萨!你们大家应当勇猛精进,专一其心。我将要说明此事。什么事?就是我出兴于世的大因缘,故你们大众,不要生怀疑心。十方诸佛和我的智慧,都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一般凡夫俗子,不能想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何谓智慧?就是通晓诸法为智,断惑证理为慧。也可以说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
你们现在要拿出信心及力量,住在忍辱波罗蜜中,修行善事。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妙法莲华经的妙法,你们在以前没有听过,只有现在才能听到。我以前说的法,都是善巧方便法门。现在说的法,才是真实法。这种妙法,可以避凶趋吉,可以离苦得乐。’
我今安慰汝 勿得怀疑惧 佛无不实语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别 如是今当说 汝等一心听
我现在安慰你们,不要生出怀疑恐惧的心。佛所说的法,真实不虚。现在是讲开权显实,开近显远的法。你们要生信心,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佛是说真实语,佛不说妄言。佛的智慧是不可称量的。
佛所得第一妙法,犹如大海,深不可测。现在是应该说的时候,你们要聚精会神、专心一致来听。
(记录者按):现在万佛圣城规定,凡是在万佛圣城修道的人,一定要会诵三经中之一经。何谓三经?就是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是行菩萨道的经,楞严经是开智慧的经,法华经是成佛道的经。所以此三经是万佛圣城必修之功课。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
当这时,世尊说完这首偈言之后,告诉弥勒菩萨说:我现在于此法会中,宣告这种因缘,你们大众要注意的听。阿逸多!这些无量无数阿僧祇那样多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你们大众在往昔的时候,根本没有见过这样多的菩萨吧!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我在这个娑婆(堪忍)世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之后。我来教化、指导这些大菩萨。调伏其心,令他们没有烦恼、没有无明、没有见思惑、没有尘沙惑、没有习气、没有脾气。令他们统统发菩提心,修菩提道,这是我在过去生中所成就的,他们都是我往昔的弟子。
从地涌出这些菩萨,他们居住在娑婆世界的下边,也就是下方世界。在此世界虚空中住。这种境界,凡夫俗子无法可以知道。若是获得五眼六通的人,看见虚空中,有种种宫殿、种种楼阁,皆是用七宝所成。每座宫殿,每座楼阁,成为诸佛说法的道场。有诸大菩萨在那里听法、修行,所以叫法界。
遍满虚空,都是充满佛法之处。在娑婆世界下边十六万八千由旬虚空之处,就是现在从地涌出诸大菩萨所居住之处。他们对于一切经典,或读或诵,非常流利,没有障碍。就是一句一字,也不会遗漏或忘失。还能思惟和分别经文的妙义。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这些善男子等,他们不欢喜在众(三界)的地方。有五阴就是在众。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不乐在众。他们虽然超出三界,了达诸法,但是多有所说。他们愿意住在清净的地方,也就是第一义谛。他们对于无说无言的第一义谛法,勤行精进,时时刻刻在修行,一点也不懒惰。他们研究佛法、修持佛法,没有休息的时候,所谓‘为法忘躯’。为了佛法,忘了一切,这才是学佛法的本色。
他们也不在人间住,也不在天上住,而住在虚空中。他们欢喜深远的大智大慧,没有一切的障碍。也常常欢喜修行诸佛所说的法,对于佛法一心精进,没有二念,专心求佛的无上智慧。
我们为什么遇著事情,看不破、放不下呢?就因为有障碍。障碍有烦恼障和所知障。
何谓烦恼障?执著五蕴为我,此我执的妄见,能引起生一切烦恼。能障碍证涅槃(涅槃为寂静之理)。
何谓所知障?执著五蕴法为实有,此法执的妄见,能覆障所知,而使人不知,能障碍证菩提(菩提为无漏之智)。
又有四种障:1、惑障: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思惑。2、业障:身、口、意所造之恶业。3、报障: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苦报。4、见障:诸邪知邪见,能障碍正道。
以上六种障,其中最坏的是所知障。如果不知道,没有障碍;知道多了,反而生出障碍,而生起贡高我慢的思想。好像在没有学佛法之前,没有障碍。学了几年佛法之后,觉得自己比谁都懂得多,这就是被知所障碍。学佛法的目的,本来是学无障碍,可是反而学出障碍。有了障碍,就不能证入菩提正道。因自性真如反蒙上障碍。有大智大慧的人,没有一切障碍。所谓‘无入而不自得焉’。无论怎样,都是欢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这时,释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深恐大众不明白这种道理,所以用偈颂再说一次。
阿逸汝当知 是诸大菩萨 从无数劫来 修习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发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头陀事 志乐于静处 舍大众愦闹 不乐多所说
释迦牟尼佛将前边长行的义理重说一次,叫一声阿逸多!你们应当知道从地涌出的大菩萨,他们从无量劫以来,生生世世都学习佛的智慧。勇猛精进,没有懈怠的时候。
他们从初发心起,一直到现在成了大菩萨,都是由我亲自教化,令他们发修无上佛道的道心。这都是我在往昔所教化的弟子,他们现在是依止在娑婆世界的下边虚空而住。现在从地涌出,来到法会做影响众,影响大众发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些大菩萨,他们修头陀(抖擞)行,也就是修苦行。他们志愿欢喜住在寂静的地方,不受喧哗的声音所扰乱。舍离大众的愦闹,也就是把烦恼舍去。换言之,把见思的烦恼、尘沙的烦恼、无明的烦恼等,统统舍离,他们不欢喜多说话,保持寂静。
头陀行有十二种的规定,简单说一说。
1、粪扫衣:把人家丢在垃圾堆的破衣碎布,拾之洗净,缝制为衣。
2、但三衣:就是祖衣(二十五条)、七衣(七条)、五衣(五条)。除此三衣外,不用其他长衣。以上二种,属于衣服方面的规定。
3、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请,不食僧团之物。托钵乞食,令众生种福田。
4、次第乞食:依次第沿门乞食,不择贫富,以七家为限,不可多乞。
5、日中一食:每日只食一餐,过午不食。现在僧人持日中一食者,如凤毛麟角之少,多数持过午不食,所以早晨可以喝粥。
6、节量食:只受一钵之食,不受多食。少食少欲念,能维持生命就可以了。
7、过午不饮浆:绝对不饮牛乳及蜜糖等,就是果汁及咖啡等,也在禁止中。以上五种,属于饮食方面的规定。
8、住阿兰若处:就是住在深山穹谷寂静的地方,远离闹市的喧哗,令身心清净,安心修道。
9、住坟墓处:住在葬死人的地方,修白骨观,远离五欲之念,不生贪欲之心。
10、住树下处:住在大树之下,但不可超过三宿。过三宿后便搬到别处去,为兔生攀缘心故。
11、住露天处:在树下住,尚有庇荫。今为去贪心,而住在露天处。
12、常坐不卧:无论住在那里,都是坐禅式的跏趺坐。所谓‘夜不倒单’,也就是胁不著席。以上五种,属住处方面的规定。
修苦行的行者,应该遵守这十二条规定,否则,对于衣食住起了贪心,就障碍修道。可是法无定法,先要遵守其中某条修行,可是要彻底,有始有终。慢慢习惯成自然,就能完成头陀行的规则。
如是诸子等 学习我道法 昼夜常精进 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坚固 常勤求智慧
说种种妙法 其心无所畏
这些弟子们,依教奉行,学习我所教化的佛道与佛法。他们为求佛道的缘故,所以昼夜六时,勇猛用功,没有懒惰的情形。
众生都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企求。求之不得,便生烦恼,用五停心观来控制。对于多贪的众生,令修不净观。观察本身是个臭皮囊,九孔常流不净物,没有一处是清净的。对于多嗔的众生,令修慈悲观。有慈悲心的人,对任何人不会发脾气。视一切众生,如同子女,如是观,便生慈悲心。对于多痴的众生,令修因缘观。观察十二因缘法,而能悟生死流转之理。对于多障的众生,令修念佛观。不用修观空、观假、观中的法门,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对于散乱的众生,令修数息观。计算吸气的数,或者计算呼气的数,久而久之,而能控制心猿意马的妄想,停止散乱心。这是修道人必须修持的课程。
他们住在娑婆世界的下方,虚空之中。他们的志念力,非常坚固,绝对不退转。精神集中,披精进铠,持智慧剑,勇猛向前。恒常勤求佛的智慧。说种种不可思议的妙法。他们常现师子吼,说法时,心无所畏惧。
我于伽耶城 菩提树下坐 得成最正觉 转无上*轮
尔乃教化之 令初发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当得成佛
我今说实语 汝等一心信 我从久远来 教化是等众
释迦牟尼佛说:‘我在摩竭提国伽耶城的外边,尼连河畔,菩提树下打坐。在开始的时候,我曾经发愿:“如果我不开悟,永远不起此座。”坐到四十九天的晚上,见东方的明星,闪闪发光,因而悟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就是成就佛道。’
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而悟道,三叹奇哉:‘奇哉!奇哉!r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因为有妄想。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佛?因为有执著。这个妄想执著,把应该成佛的众生挡住了。好像一条光明大道,通行无碍,可是在中间有道墙,把路挡住了,就不能向前进行。
玆举出一个事实来说明,现在德国的柏林市,在市中建筑一道高墙,隔离东西德人,不能自由通行,不能随便来往。这道墙就是障碍物,将德国人分为两个集团,一个是民主集团,一个是专制集团。生活思想有天渊之别。
成佛的障碍,就是妄想执著。如有妄想执著,佛的智慧不能现前。因为不能开佛的智慧,所以不能成佛。若能将妄想执著放下,那么,就能开佛的智慧,即刻成佛。
释迦牟尼佛是怎样成就佛果?他就是把妄想执著放下。本来他是太子,在宫中享受既美满又豪华的生活,将来可做转轮圣王,统治四天下,可是他放弃王位。而且又把美丽的娇妻舍下,又把活泼的爱子放下。他觉得生老病死太苦了,所以出家修道,彻底寻求了生脱死之法。
佛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在二十一天的时间,于定中为法身大士说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可惜小乘人的善根不够,不明白一真法界的道理,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佛以慈悲为怀,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谛法,以后又转十二因缘*轮,然后再转六度万行*轮。
最初转华严*轮,可惜一般人不能接受。又转阿含*轮,又转方等*轮,又转般若*轮,最后转法华妙*轮。法华是佛的本怀,本想开始就说法华,因为观察众生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先转权教的*轮,然后再转实教的*轮。现在机缘成熟,所以转无上*轮。
当这个时候,我乃教化这些无量大菩萨,令他们初发菩提道心。现在他们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们完全应当证得成佛的果位。
我以前对你们所说的法,那是方便语。我现在对你们说的法是真实语。你们大众应当专一其心,来信受我所说的法。我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成佛道了。所谓‘非生示生,非灭示灭’。本来不生,示现一个生;本来不灭,示现一个灭。在梵网经上说:‘我来娑婆世界八千返。’就是说已经有八千次了。这些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虚空的菩萨,都是我在过去成佛的时候,所教化的大众。
阿逸多!你所问这些从地涌出的菩萨,他们跟那位佛发心?是谁教化他们呢?他们修持什么法?他们读诵什么经?你现在明白了吧!他们修的是法华法门,他们念的是法华经典。他们是来护持法华,他们是来供养法华。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
当这个时候,弥勒大菩萨和无数无量诸菩萨等,都生起疑惑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情太奇怪了,未曾见过这种事情。他们都有这种念头:怎会有这种道理?世尊这样的年轻,于地涌出的菩萨,如此的年老,怎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而能教化这样多的菩萨,令他们都住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上。这是闻所未闻的奇事,于是乃向佛请教开示,便对佛言。
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
弥勒菩萨等请问佛:世尊!如来以前做太子的时候,为求解脱之道,乃走出王宫,到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坐在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您成佛开始,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而已。
释迦牟尼佛于十九岁时,出家修道。最初六年,到处访问善知识(当时外道),不得解脱生死的要法。又在雪山苦修六年,自求解脱之法,每日只食一粒芝麻和一粒麦子,来维持生命。当时陪他在一起修行有五人,父系有三人,母系有二人。其中有三人,受不了这种苦行,乃离佛而去,到鹿野苑去修行。此苑乃是当时外道所修行的圣地。剩下二人,发心陪同太子在雪山修苦行,认为修行就要受苦,所谓‘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抱定宗旨,不生他想。专心致志来求解脱。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
六年后,佛的身体,骨瘦如柴。有一天,天女献乳粥,佛接受供养,吃了乳粥。这二位同修则顿生疑心,认为佛生退道心,于是二人也离佛而去,到鹿野苑同先来三人同修,以求道果。
此时,释迦牟尼佛喝了乳粥之后,身体恢复健康,乃在尼连河沐浴,身心清净。然后到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正是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之前,睹明星而悟道。此时,佛正是三十岁。
佛成佛之后,观察因缘,先到鹿野苑度同他一起修行的五人,就是憍陈如、额鞞、十力迦叶、跋提、摩男俱利。为他们说四谛法(苦集灭道)。他们闻法之后,证得阿罗汉果。有首偈颂:‘十九逾城六苦行,五岁游历三十成,说法度生五十岁,是则共寿八十年。’
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您成佛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怎能在这样少的时间,大做佛事,度了这样多的菩萨?以佛的势力,以佛的功德,而能教化这样多大菩萨,他们皆当成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开近显远的大教。这种道理,不是凡夫所能明了的境界。
佛说法有五十年的历史,有首偈颂这样地说:‘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佛在菩提树下初证佛果时,在二十一天时间内,说一部华严经。佛在三十一岁时,开始说阿含经,说了十二年。在四十三岁时,开始说方等经,说了八年。在五十一岁时,开始说般若经,说了二十二年。在七十二岁时,开始说法华经。在八十岁二月十五日,于一昼夜间,说一部涅槃经。
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植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假使有人在千万亿劫中计算这些从地涌出菩萨的数目,也不能计算穷尽,究竟有多少菩萨?这些大菩萨,从久远以来,在无量无边诸佛的处所,已经种植了很多的善根,所以成就菩萨道。他们常修梵行,也就是清净行。
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
弥勒菩萨又称一声世尊!像这种事情,世间人不会相信的, , 。譬如有人,他的面貌很美,头发很黑,年纪不过二十五岁左右,可是他指著百岁老人说:他就是我亲生的儿子。这位老人承认是事实。乃指少年人说: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事情,怎能令人相信?简直是难以置信。
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而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
佛也是这样的情形,好像年轻人指年老人为子一样。佛成道到现在不过四十多年,这些大菩萨已经在无量千万亿劫前,为求佛道的缘故,勤加修行,勇猛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毫无懈怠。他们善能入定、善能出定、善能住定。能入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定、四空定、灭受想定。能出师子奋迅三昧,能住超越三昧。
这是按照藏教和通教的教理来讲的。若是按照别教的教理来讲,从初地到十地,这叫善入。从十地倒驾慈航,再入凡夫所修的事,这叫善出。从妙觉圆满,这叫善住。若依照圆教的教理来讲,人法性三昧,叫做善入。首楞严三昧,叫做善出。无缘三昧,叫做善住。这是按照藏通别圆四教来讲的三昧。其实三昧有百千万亿那样之多。
这些大菩萨,都获得大神通力,任运自在。神通有大小之别,大神通是菩萨神通,小神通是罗汉神通。罗汉的神通,只有十八种变化。上身出火,下身出水;或者上身出水,下身出火;或者入地如水,入水如地,能在虚空中行住坐卧等等变化而已。
这些大菩萨在很久以前,修行清净行的法门。善于从浅入深来修一切善法。又能善巧回答所问的难题。这是人中最最尊贵之菩萨,在一切世间,甚为希有,难得一见,成为瑰宝。
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在世尊才说证得佛道的时候,初令这些菩萨发菩提心,教化指示、引导他们,令他们皆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道迈进,直达无上正觉的果位。
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世尊!您成佛的时间没有多久,怎能做出这些大功德事业呢?我们大家虽然相信佛所说的法,乃是随顺众生的心意而说的一切法。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说出的言语,没有一句是虚妄的。佛所知道的、佛所觉悟的、佛所教化的,统统是通达无碍。可是我们深恐将来初发心的菩萨,在佛灭度之后,若是听到这种道理,或者不会相信,或者不会受行。为什么?因为初发心的菩萨,认为年轻的佛陀,不可能教出年老的菩萨。他们既然不相信这种事,就会生出谤法的心,那就造成破法的罪业,将来要堕落于三恶道,所谓‘起惑、造业、受报’。
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
因为这种缘故,我们大众请求世尊,愿为解说,解除在法会大众的疑惑。不但解除我们大众的疑惑,也解除未来世善男信女的疑惑。他们闻到这种事之后,也不会生起疑惑之心。
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当这个时候,弥勒菩萨愿意再重新宣说这种道理。用偈颂来说明。
佛昔从释种 出家近伽耶 坐于菩提树 尔来尚未久
此诸佛子等 其数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于神通力
善学菩萨道 不染世间法 如莲华在水 从地而涌出
弥勒菩萨说:释迦牟尼佛是从释姓种族出生,后来出家,坐在伽耶(山城)附近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开悟成佛。世尊从成佛到现在,时间很短,不过四十多年。
这些无量从地涌出的菩萨,皆是佛之子,其数无边,不可以测量。就是菩萨的智慧,也无法晓得究竟有多少?他们在很久以前,已经修行诸佛之道,所以有大神通,变化无穷。
他们善于修习六度万行之菩萨道,不受世间法所污染。他们修清净出世法,好像莲华在水一样的清净,所谓‘出污泥而不染’。现在他们从地涌出,来到灵山法会,聆听佛演畅法华妙法,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盛会。
皆起恭敬心 住于世尊前 是事难思议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愿为除众疑 如实分别说
从地涌出的菩萨,对于佛都生起必恭必敬的心,住在佛的座前。这种事情,真是不可思议。这种道理,怎能令人相信呢?
为什么会令人不相信?因为佛得道的时间甚近,所成就又是这样之多,教化菩萨又无量无边。希望世尊慈悲,为我们大众解说一番,解除大众的疑惑。恳祈世尊实实在在告诉我们,分别为我们说明白。
譬如少壮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岁子 发白而面皱
是等我所生 子亦说是父 父少而子老 举世所不信
譬如有个年少力壮的人,他的年龄只有二十五岁。可是指著百岁的人,说是他的儿子。这位老人,头发也白了,脸面也皱了。
这个少壮人说:这个老人是我亲生的儿子。那个老人也说:他就是我的亲生父亲。这种父亲年少,儿子年老的事情,全世界的人,不会有人相信这种道理的。
世尊亦如是 得道来甚近 是诸菩萨等 志固无怯弱
从无量劫来 而行菩萨道 巧于难问答 其心无所畏
世尊也是这样的情形,从成佛到现在,没有很长的时间,可是教化的菩萨,所立的志向,非常坚固,犹如金刚。所发的誓愿,非常广阔,犹如大海。他们的心没有恐惧,他们的意没有怯弱,所谓‘坚忍不拔,百折不挠’。
这些菩萨,从无量劫以来,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善巧解答难问,所谓‘辩才无碍’。其心无所畏惧,不受威胁,皆成就四种无所畏。是那四种呢?1、总持无畏。2、知根无畏。3、决疑无畏。4、答难无畏。
忍辱心决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赞 善能分别说
不乐在人众 常好在禅定 为求佛道故 于下空中住
他们用忍辱心来决定。他们的容貌非常端正,具足三十二相。他们的威德十分严肃,令人起敬。十方诸佛也赞叹他们的功德,他们善于分别说一切佛法。
各位学佛法,要会用佛法,才能得法益。否则,境界来考验,就糊涂了。若是认识境界,就能转境界。若是不识境界,就被境界转。所谓‘一切是考验,看尔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无论是顺的境界或是逆的境界,你不要执著它。若能不动心,那就有功夫了,已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什么是顺境界?就是有人赞叹你。这位法师,严守戒律,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又持银钱戒,除了三衣一钵之外,身无长物,真了不起。你听了这些奉承话,心中很舒服,比吃蜜糖还要甜。这就被境界转了。
什么是逆境界?就是有人诽谤你。这个法师,好吃懒做不修行,终日睡觉不做事,简直是依佛吃饭,靠佛穿衣来混生活。你听了之后,心中很不自在,比吃黄连还要苦,这就被境界转了。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认识境界,没有定力,很容易被境界所转,那就失了道业。
从地涌出无量大菩萨,不欢喜住在闹市中,愿意住在寂静之处。他们常常在禅定中,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轻安境界。为求佛道的缘故,所以住在下方的虚空中。
我等从佛闻 于此事无疑 愿佛为未来 演说令开解
若有于此经 生疑不信者 即当堕恶道 愿今为解说
弥勒菩萨又说:我们大众闻佛所说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又见到从地涌出这些大菩萨,因为亲见亲闻的缘故,所以对于此事不再怀疑。愿佛为未来初发心的菩萨,演说这种道理。因为他们的信根不坚固,善根不深厚的缘故。
假使有人对妙法莲华经的境界,不能开解而生怀疑心,不生信仰心,将来会堕三恶道。唯愿世尊慈悲,怜愍未来的众生,解说这种的因缘。
是无量菩萨 云何于少时 教化令发心 而住不退地
这些无量无边的菩萨,怎能在很少的时间,教化他们发菩提心,而能住在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地位上?
何谓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萨位,不退于二乘位。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对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对于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
妙法莲华经
如来寿量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五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如来是佛十号之一。何谓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具此十号,故名为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称为如来。何谓如来?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乘是如如的智,来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来观察如如之境。境智如如,智境合一。换言之,也没有境,也没有智。道是因,觉是果。这是因圆果满的境界,所以叫做‘如来’。
如来有二身,就是真身和应身。真身是法身,应身是化身,虽然名词不同,但是体用相同。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为众生说法。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举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应身好像水中的月影。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净无浊,皆能现出月光。可是水中的月没有去,天上的月也没有来。所以说如来是不来不去。
释迦牟尼佛虽然来到这世界示生,可是他没有生;虽然示灭,也没有灭。为什么?因为他的本体没有动。这是无生示生,无灭示灭的境界,令众生不要执著有生有灭。佛是不生不灭,佛的寿命也是没有限量,在时间上是无限,在空间上是无量。
如来有三身,就是:1、清净法身昆卢遮那佛,译为遍满一切处。他的智慧光照遍虚空,所谓‘尽虚空遍法界’。佛的法身无在无不在。为什么?因为佛的法身,是无形无相,纯一清净。所谓‘真佛无形’,所以无处不是法身所在处。
有人打妄想:‘大概在不清净的地方,没有佛的法身吧!’告诉你!佛的法身无所不在。清净不清净,那是就凡夫的分别心而言。在佛的境界来说,就是不清净也会变为清净。在本经前边所讲三变土地,就是把不清净变为清净。
2、圆满报身卢舍那佛,译为净满。就是诸惑皆净,智慧圆满之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时,就现千丈卢舍那身,为法身大士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小乘人见佛只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谓‘有眼不见卢舍佛,有耳不闻圆顿教。’这是形容小乘人没有大乘的根性,虽然在场,如同瞎子聋子一样。
有人问:‘二乘是圣人,尚且不见佛不闻法;我们是凡夫,为何能见到华严经典?’
答:‘因为二乘人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不闻大乘法。我们能见到华严经,要感激龙树菩萨的恩典。我们在往昔种下善根,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结了法缘,所以今生得闻此经典。’
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约有六百年前后,印度龙树菩萨降生于世。他有超人的智慧,无论何经何典,过目不忘,背诵如流。他把世间所有的经典读完,到无书可读,龙王便请他到龙宫藏经楼阅读大乘经典。他发现大方广佛华严经,共有上中下三册。上册和中册的偈颂太多,不是世间人所能接受。只有下册,仅有十万偈颂。他费了三天的时间,阅完十万偈,牢记在脑海中,返回印度,一字不漏抄在贝叶上,成为‘不可思议经’,流通于世。我们所见的华严经,就是这部经典。我们的因缘成熟了。将来把妙法莲华经讲完之后,接著就讲此经。我计画在十年内,讲完这部法界经。
讲到此处,又有人打妄想:‘龙树菩萨怎样到龙宫呢?他会潜水吗?’凡是证果的人,都有神通,能入地如水,履水如地。他到大海岸时,海水自然分开成路,他的脚不沾水,便走到龙宫,你说妙不妙!你想到龙宫去观光吗?赶快参禅打坐,获得五眼六通,无论想到何处?皆遂心如意,不受任何限制。
3、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译为能仁寂默。身口意三业,离诸过恶而静寂之义。佛能随类示现其身,而教化众生。在天而天,在人而人,羊中现羊,鹿中现鹿。总之,应众生之机,而现身说法。不但在这世界说法,还到十方无量世界说法,教化众生。
清凉国师赞叹如来的境界:‘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富有万德,荡无纤尘。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就是形容佛三身的境界。
这一品是为决众疑而说:‘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如来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本品说明佛的报身功德和智慧,上符实相,下契众生。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复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又复告诸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释迦牟尼佛在说完从地涌出品之后,将要说如来寿量品之前,就在这个时候,佛告诉在法华会上的一切菩萨及大众说:‘各位善男子!你们应当清净其心,收摄其意,注意聆听!应当相信了解如来真实诚谛之语。’何谓诚谛?浅言之,就是实义。从前说三乘法,是方便说,不名诚谛。现在说一乘法,是佛随著自意而说,故名诚谛。
悲心切切的世尊,深恐在法会中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们打妄想不注意听法,所以再说一遍:‘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所以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真实实的。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如是三白已。复言。惟愿说之。我等当信受佛语。
在这个时候,在大会中的菩萨们,听到佛如此三次的劝告。弥勒(慈氏)菩萨,代表大众,向佛恭敬合掌,而对佛说:‘世尊!惟愿您为我们说诚谛之语。我们应当深信接受佛所说的话,绝对不会怀疑佛所说的法。’这样说了三次,佛仍是默然不语(三次请法,以表示至诚恳切)。弥勒又说:‘惟愿世尊为我们说,我们决定信受佛所说的话。’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这个时候,佛知诸菩萨三次请法而不停止,便对诸菩萨说:‘你们要仔细地听著!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和阿修罗,他们都是这样地说:“现在释迦牟尼佛,离开净饭王的宫殿,去到伽耶城不远的地方,在菩提树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
然而,善男子!我实实在在成佛以来,一直到现在,已经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中国的计数,十千为万、十万为亿、十亿为兆、十兆为京、十京为垓、十垓为秭、十秭为穰、十穰为沟、十沟为涧、十涧为正、十正为载、载天地不能载)。并不是现在才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譬如有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无量数)那样多的三千大世界。假使有人把这样多的大千世界,统统磨碎成为微尘,一直向东方走,经过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的国土,就放下一粒微尘。像这样继续向东行,次第放下一粒微尘。这样把所有的微尘放尽,一粒不存为止。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
各位善男子!你们的意思如何?像这样的世界有多少呢?你们可以思惟,可以校计,它究竟有多少数目,你们能知道确实的数目吗?
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
弥勒菩萨及一切菩萨,同时对佛说:‘世尊!这些世界是无量无边,不是算数所能算出来的数目,也不是一般人的心力所能想像得到。就是一切声闻和缘觉们,用他们的无漏智来思惟,也不能知道其数目。我们菩萨众,皆住在不退地,对于这些世界的数目,也不能了达。世尊!这些世界,没有数量,没有边际。简直是不可说,无法可形容了。’
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已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亦于余处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导利众生。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在法会中的大菩萨说:‘各位善男子!我现在应当对你们分别宣示。向东方行,经过这样无量的世界,或者放下一粒微尘,或者未放下一粒微尘,再把这些世界,统统磨碎成为微尘。一粒微尘当做一劫来计算,我从成佛到现在,已经超过这个微尘数劫,有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那样多之大劫。自此以来,我常在这娑婆世界说法教化众生,也在其他世界教化众生。在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那样多的国土,教导利益一切众生。’
所谓‘观机逗教,因人说法。’观察此人的根性,若有小乘根性,便说四谛十二因缘法;若有大乘根性,便说六度万行法。总而言之,说法要对机,否则不契机,就得不到法益。
诸善男子。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
各位善男子!我从最初成佛,到现在灵山法会为止,在这中间,我曾经说过:‘我在然灯佛时代,名叫善慧菩萨。后遇然灯佛,他给我授记,在贤劫时期,应当作佛,名号为释迦牟尼佛。’我又说:‘然灯佛在何时入涅槃?’我所说这些法,实在是方便法,为对众生的根性,而说出这种因缘、本迹的事情。实际上并非是这样,不过方便分别说而已。你们不要把它当作真实的。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来至我所。我以佛眼。观其信等诸根利钝。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亦复现言当入涅槃。又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能令众生。发欢喜心。
多位善男子!假使有众生,来到我的处所,我用佛眼来观察他的五根(信、进、念、定、慧)是利还是钝。随其应感,而为说法。
若有信根的人,一听佛法,便相信其理,不生怀疑心,守规矩不放逸。信仰佛法之后,还要精进,努力修行。否则,有信根没有进根,便成为‘口头禅’。能说不能行,等于空谈,对实际上无益。有了进根,没有念根,互相不配合,也是无用处。要念玆在玆,行住坐卧念念不忘,才有功效。不然的话,把所学的法门,不切实研究,不专心读诵,甚至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就永远得不到解脱。念根不退,才能生出定根。有了定根,才会生慧根。这五根都有连带的关系。没有定根的人,境界来考验,便迷糊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慧根的缘故,所以慧根最为重要。由五根而生五力,帮助道业有所成就。
再言之,利代表聪明人;钝代表愚痴人。聪明人不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恶的境界能转为善的境界;逆的境界能转为顺的境界。愚痴的人,恰好相反,把好事做成坏事,善事做成恶事,尽做颠倒事。为什么聪明?多做功德,不做缺德事。所谓‘聪明乃是阴骘助,阴骘引入聪明路,不行阴骘使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何谓阴骘?简而言之,所做的功德事只是自己知道,不令他人知道。例如无条件帮助人,无企图救助人,对社会有所贡献,对国家有所成就,这就是阴骘的表现。做善事想令人知道,那是沽名钓誉的作风,与阴骘相差十万八千里,背道而驰。古人云:‘万事皆虚善不虚,万物皆空德不空。’无心行善才是阴骘。人为什么愚痴?因为不做功德事,尽想占便宜,不肯吃亏。要晓得‘吃亏便是占便宜’。这个道理,各位自己琢磨一番!便知其中义。
老子曾经说过这样几句话:‘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意是这样:大道没有了,才去讲仁讲义。有智慧的人出来,世上就有奸伪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因为有智慧的人,可以欺骗没有智慧的人。家庭不和,才显出孝慈。国家昏乱,才显出忠臣。俗语说:‘没有高山不显平地’。国家太平盛世的时候,人人都是好人,分不出忠奸。到国家存亡的关头,泾渭分明,忠臣报国,奸臣卖国,古今有明鉴。
佛随著所应度的众生,到处说法,教化他们。所以在在处处而自说自身的名号,或说毗卢遮那,或说虞舍那,或说释迦牟尼。虽然名字各别,可是都是一人。佛住世的年纪,或大或小,或老或幼,各有所异。又对弟子说:‘我现在应当入涅槃。’其实佛也没有生,也没有灭,常在常寂光净土说法。又用种种方便法门,演说微妙不思议法,能令众生,生欢喜心。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各位善男子!如来观察一切众生的根性,而为说法。有的众生,欢喜小乘法,就为他说小乘法。有的众生,欢喜大乘法,就为他说大乘法。对于福薄德浅,或烦恼垢重、钝根众生便说:‘我在少年的时候,就出家修道(佛在十九岁出家),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觉果。’
可是我从真实成佛以来,一直到现在,时间很久远,已经超过了如是阿僧祇尘劫(前边所说的尘劫数)。但用方便权巧法门来教众生,令他们改邪归正,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证入佛道,所以才做这样的说法。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各位善男子!如来所说一切的经典,皆为度脱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说。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所以才说出八万四千法门。每种法门对治某种尘劳。对贪心重的众生,说不净观的法;对嗔心重的众生,说慈悲观的法;对痴心重的众生,说因缘观的法。总而言之,对症下药,才有功效。佛用种种法门,对治众生种种习气毛病,成为特效药,最近一般人,研究佛学,但不修佛法,那和研究药方不吃药一样的可笑!
佛教化众生,或说自己的身,或说诸佛的身,以身作则,给众生做榜样。或示现己身,或示现他佛,作为示范,令众生学习。或示自己本生本事的因缘,或示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的本生本事的因缘。其言说都是真实不虚。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来以真如实智的知见,照见三界之相,没有生死。在佛本身来讲,也没有生,也没有灭,也没有退,也没有出,也不住世,也不入灭。
一般凡夫观一切法是实有;二乘观一切法是空相;佛观一切法是非实非虚。换言之,乃是真空妙有的中道。就是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也不是非如非异。怎叫非如?不是一个。怎叫非异?也不是两个。不像三界中的众生,见到三界,有个三界。在佛份上来沟,没有生死,没有三界。像这样的事情,只有如来才能明见,没有错谬。
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有种种的习性,种种的嗜欲,种种的业行,种种忆想分别的缘故,佛欲令众生种一切善根,故用种种的因缘,种种的譬喻,种种的言辞,种种的说法。所做的佛事,从久远以来,未曾暂时废止。换言之,天天大做佛事,没有休息。
何谓众生?凡是有血有气有生命者,皆为众生。也就是由众缘和合而生。飞潜动植皆为有情众生,草木金石为无情众生,有情众生在说法,无情众生也在说法。不过,我们凡夫不晓得而已。证得五眼六通的圣人,悉知悉见,一目了然。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好像前边所说,我自成佛以来,其时间甚为久远,有无量阿僧祇劫那样长的寿命,常住在常寂光净土,也不生也不灭。并不是只在菩提树下证道,双树林入灭,那样的无常。那不过是方便示现而已。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各位善男子!我在往昔行菩萨道的时候,所成的寿命,至今犹未能尽。比上边所说的尘劫数,更为长远。现在我要入涅槃,不是实在入灭度,只是方便说法,便唱言应当取灭度。如来为方便教化众生,而如是说。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
佛为什么有灭度,又说没有灭度?佛本来是不生不灭的。假使佛久住于世,不入涅槃,那么,福薄之人,就生起依赖心,不想种善根。心想:‘反正佛住世,我慢慢种善根,也来得及,来日方长,有很多的时间。’所以佛示现涅槃的本意,是令众生早种善根,早成佛道。
讲到此处,想起在东北的时候,皈依我的弟子很多,但是修行的弟子很少。教他们修行,有的说:‘将来再修行,以后的时间很长。’有的说:‘我没有时间修行,等我家成业就再修行也不迟呀!’后来我离开东北,来到香港。有的皈依弟子来信说:‘某某人现在修行,非常努力,而不懈怠。’因为师父不在,他才修行。如果师父在,他还不会修行。我到香港之后,也有很多人皈依,可是修行不认真,敷衍了事。我离开香港,来到美国,这时他们才知没有师父在,发生困难,就无法解决。于是,这个来信请师父回去,那个来信请师父帮忙。总之,天天见面,不觉得重要;见不到时,便知重要。
佛不住于世的原因,乃因贫穷下贱的众生,贪著五欲(财、色、名、食、睡)的快乐,不知不觉堕落在颠倒忆想妄见之网中。遂把智慧覆盖,失去光明,尽做颠倒事。
人为什么贫穷?因为前生未做功德事,也不种善根,尽想占便宜,患得患失,所以今生不得福报。
在佛印禅师三世因果劝世文上说得非常清楚:‘今生富贵是何因?前生舍财装佛金;今生贫贱是何因?前世不肯济穷人。’不用解释,各位皆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于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
贪恋五欲的众生,如果见到佛常住于世,而不入灭度,他们便生出骄傲恣意之心,就放肆不守规矩。他们天天见佛,时时见佛,便生厌烦懈怠的心,而不能生起难遭难遇佛住世之想,不生恭敬三宝的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如来方便说:‘比丘们!你们应当知道,十方诸佛出现于世,是不容易遇到的。’
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为什么说很难遇到佛呢?因为一切福薄之人,经过无量百千万亿那样多劫,或者有的见到佛,或者有的见不到佛。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各位比丘们!如来是很难相见的。’这些众生,听到我这样说,必然生起难遭难遇佛出世之想,心中便恋慕于佛,渴仰于佛,便种下善根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如来虽然不是真实入灭度,而方便说入灭度。其实,佛现在仍然在灵山法会演说妙法莲华经,尚未散会。有何证明?在隋朝天台智者大师,他念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而见到此境界,由慧思大师印证:‘非汝莫识,非我莫证。’由此可知,确有其事,并非虚构。祖师大德,不打妄语。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各位善男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说这样的法,所谓‘佛佛道同’。为教化众生而说的法,都是真实不虚。先说三乘法,乃是为实施权;现在说一乘法,乃是开权显实。先三后一,为开迹显本,本迹不离。这是泯三归一,泯迹归本的法。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佛为说明这种道理,乃举出十三个譬喻来解释。譬喻虽然不是真理,但是能说明真理。所以有譬喻经,流通于世。
譬如有位最优良的医生,他的智慧聪颖,明白药性,善于医治一切疑难杂症。这位良医(代表佛),有若千儿子(代表众生)。或者有十个(十地菩萨)儿子,或者有二十个(二乘)儿子,乃至百数(代表百法界)儿子。这位良医,因为有特别的病人,远至其他的国土,于是无法照顾家中的诸子。家中的儿子,皆很年幼,无人照料,便把毒药汁当做糖水,饮下后即中毒。心中闷乱(发狂),便在地上滚来滚去,痛苦不堪。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在这紧急的时候,他们的父亲,从国外归来。这些小孩子,已经饮了毒汁,有的已经失去知觉,有的还清醒,中毒不深。他们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父亲回来了,皆生大欢喜。有的叩拜,有的问讯。乃对父亲说:‘爸爸!您老人家平安归来,无恙吧!我们兄弟太愚痴,把毒什当做糖水饮了。唯愿爸爸原谅我们愚痴,祈求爸爸为我们治疗,令我们延年益寿,长命百岁。’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这位良医从国外回家,发现自己的儿子,因为贪食而中毒,有的不省人事,有的尚在清醒中,可是都感到很痛苦,十分可怜。于是依照诸经的方法,寻求解毒最有效的药草,其颜色好看,味道很甜美,所以说色香味俱全。令小孩子喜欢服此解毒药(佛法)。良医精心细制,将药材碾碎,过筛子成为细末,加上蜂蜜,和合为丸,令儿子服之,便解除毒素,很迅速的恢复健康。
然后父亲对儿子说:‘这是最好的大良药,色也香,味也美,一应俱足。你们赶快把药吞下,能解除你们的痛苦即刻痊愈,不会再有其他的病痛,这种药是万灵丹,能治百病。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这位良医就是佛,诸子就是一切众生。说佛到其他世界去,或者没有出兴于世,或者已入涅槃。这时的众生,因为没有真正智慧,故不分有毒无毒的食物,见到就吃,便误吃中毒。这种毒药就是旁门左道的邪见,所讲的道理不究竟。无知的众生,把毒药当做长生不老丹。为什么分别不清楚。因为迷得太深,无法自拔。
被迷太深的众生,一见佛回来,便叩头顶礼,请佛慈悲怜愍,拯救出苦海。因众生有的肯吃药,其毒除尽;有的不肯吃药,其毒仍在。所以学佛法贵在行,不在说。
良医有, 妙手回春之神效。反之,若是庸医,则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医生,大多数不讲医德,以病人为试验品。成功他就有名气,失败则病人倒楣。
现在讲一个公案,虽然是笑话,但是有教育的性质,可作为医生的警惕。有一天,阎罗王患病,令小鬼到阳间请医生。小鬼说:‘这件事我不能去!’阎罗王问:‘为什么?’小鬼说:‘我不知道那位医生是良医?’阎罗王说:‘这事很简单,你到药铺(医院)门前看,鬼魂少就是良医,就请他来阴间给我治病。’于是小鬼奉命,来到阳间,到处找遍,也找不到良医。看每个诊所的门前,皆有无数的冤鬼,哭哭啼啼在讨命。小鬼实在没有办法,想回来交差,又怕阎罗王发脾气,无精打采向前走。忽然发现一家诊所的门前,只有两个冤鬼。小鬼便请这位医生到阎罗王处,给阎罗王治病。
这位医生来到阎罗王病室,受到热烈的招待。又敬烟又敬茶,令他细心诊脉。阎罗王问:‘请你诊脉,我患何病?’医生说:‘不需要诊脉。无论什么病,只要服下一粒特效药,皆有药到病除之效。’阎罗王一听,觉得莫名其妙,心想岂有此理,不诊脉就吃药,岂不是郎中吗?郎中就是卖假药的医生,专门骗无知无识的乡下人。便问:‘医生你行医有多久?生意还不错吧!’医生说:‘今天早晨才开市,中午就被鬼大哥请来给您治病。’阎罗王一听,发生疑问,便向小鬼间道:‘他的门前有多少冤鬼?’小鬼回答:‘只有两个,在那里哭诉,被他用错药毒死,死得很冤枉。’阎罗王便对医生说:‘你不要回阳间去了,就留在此处吧!免得再毒死无辜的人。’于是这医生也做鬼了。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
在这些儿子之中,有的发狂,有的清醒。尚未发狂的儿子,见到这种色香味美的良药,即刻便服下。所中的毒,悉皆去除(即是把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统统破除)。中毒太深的儿子,见父亲回来,虽然欢喜问讯,也求父亲治病。可是父亲给他们的解毒药,他们不肯服下(知道佛法是良药,专治贪嗔痴烦恼热病,但不肯依教奉行,好像中毒的小孩子不肯服药一样的可怜)。
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
这是什么道理?因为中毒太深的缘故,毒已侵入五脏六腑之中,所以失去了本来的清醒心,变成糊涂。对于这种色香味俱全的好药,反而说不美不甜。
佛是良医,专治众生的热恼病,为解除众生的苦毒,宣讲妙法莲华经。而众生不相信,佛也没有办法。佛悲切切,苦口婆心来教化众生。不要贪、不要嗔、不要痴,这是害人三大毒汁。可是众生我行我素,把佛的金玉良言,当做耳边风,过而不留,实在辜负佛菩萨一片苦心。
这位父亲(佛)见到这些中毒的儿子(众生)实在大可怜。因为中毒(信仰外道之法)太深,所以心中颠倒(邪知邪见)。虽然见到我回来很欢喜,求我治疗,可是我为他们特选上等药草(妙法莲华经),他们却不肯服下。我现在当设方便法门,使中毒太深的儿子,愿意服下这种解毒的药汁。
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瘥。作是教已。复至他国。遣使还告。汝父已死。
这位慈心的父亲,即刻对不听话的儿子说:‘你们应当知道我已年老了,身体很衰弱,到了风烛残年之期,死的日期已来临。我给你们配制的良药,留在这里,你们可以随便服之,不要忧虑这病不会痊愈。只要肯服,一定会好的。’
说完这番话之后,告别诸子,又到别的国家去了。不久,故意遣使一人,回来对诸子说:‘你们的父亲已经死于他国。’这是方便法,刺激诸子反省,知道父亲用心良苦。
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在这个时候,中毒的诸子,听到父亲死于他国的消息之后,皆生大忧愁悲恼,而作这种的想:‘假使父亲在世,他会慈爱怜愍我们,能救护我们。现在父亲舍弃我们,远在异国丧亡。我们现在孤独无依无靠,再没有恃(母)怙(父)可依了!’因其心中悲伤感叹到极点,反而清醒过来,觉悟父亲在世时,所遗留的良药,具足色香美味,即刻取出服之,所中的毒,立即解除,心身清净,恢复本有的妙明真心。
这时把外道之邪法抛到九霄云外,专一其心学习佛法。佛法是特效药,也是彻底心理治疗唯一的方法。
其父闻子。悉已得瘥。寻便来归。咸使见之。
这位良医,使用这个计策,令诸子肯服药。其子既肯服药,毒素已解,恢复健康。其父在国外得知消息,甚为安慰,于是从国外归来。诸子又见到父亲的慈颜,欢喜若狂,喜极而泣。于是发愿,今后一定听父亲的教导,做个孝顺的儿子,不再违背父亲的慈诲。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各位善男子!你们的意思觉得怎么样?会不会有人说:‘这位良医,尽说假话,他有打妄语之罪吗?’大众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罪过。世尊!他为方便救子,所以才这样说,并非打妄语。’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释迦牟尼佛说:‘我所说的法,也是这样。首先说阿含经、方等经、般若经,最后说法华经,就和这位良医的情形是一样。我自成佛到现在,已有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为方便教化众生起见,为实施权,乃对众生说:“我当灭度。”但不会有人说:“佛在打妄语,有虚妄之过。”我想没有人可以说我有虚妄不实的过错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重说一次,令将来的众生,容易明白,所以不厌其烦说出下边的偈颂。
自我得佛来 所经诸劫数 无量百千万 亿载阿僧祇
常说法教化 无数亿众生 令入于佛道
释迦牟尼佛说:‘自我证得佛果以来,所经过的劫数,有无量百千万亿载(载是中国十五个数之末,最大之数。表示载天地所不能载之义)那由他阿僧祇那样多。我常常演说妙法莲华经,教化无数亿的众生,令他们入于佛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来无量劫 为度众生故 方便现涅槃 而实不灭度
常住此说法 我常住于此 以诸神通力 令颠倒众生
虽近而不见
自无量劫以来,为度化众生的缘故,所以方便示现涅槃相。其实,我并没有灭度,仍然住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我虽然常住在灵鹫山法华会,用一切神通之力,为颠倒的众生说法,但是他们近而不见我的身。为什么?因为他们被无明所遮,智慧不现前,没有清净的法眼,所以不得见我。
众见我灭度 广供养舍利 咸皆怀恋慕 而生渴仰心
众生既信伏 质直意柔緛 一心欲见佛 不自惜身命
众生见到我灭度,大众广泛地供养舍利(灵骨),都怀著恋慕之心情,生起渴仰之意。这时,众生既信仰又调伏,个性直率而朴实,心意柔软而调顺。一心想再见到佛,为求佛法,就是舍性命,也在所不借。
出家人在受戒的时候,在头上烧香疤,这是代表不惜身命,等于烧身供佛一样的诚恳,一心皈依三宝的诚心。燃烧香疤时,精神集中,观想尽形寿,为三宝贡献色身;为度众生,牺牲一切。若能全神贯注在此,痛也不知痛了。
有人问:‘什么是舍利?’这个问题很有意义。我为你们简单说一说。‘舍利’是梵语,译为灵骨亦云‘坚固子’,从死尸烧出的结晶体,好像钻石一样,闪门发光,坚固如金刚。普通有白色,乃是骨舍利。有黑色,乃是发舍利。有赤色,乃是肉舍利。总而言之,凡是高僧大德,修行到圆满的境界,圆寂后,焚化尸体,从骨灰中能筛出舍利。
舍利有两种:一为全身舍利,如多宝佛之舍利。二为碎身舍利,如释迦牟尼佛之舍利。又有生身舍利和法身舍利二种。生身舍利是由戒定慧所薰修,法身舍利是一切经卷。古时高僧大德,念经时,从口中吐出舍利;写经时,从笔尖掉下舍利,真是不可思议。有时燃灯供佛,所谓‘灯花报喜’,从灯花也会现出舍利。只要诚心,就会感应舍利现出。
时我及众僧 俱出灵鹫山 我时语众生 常在此不灭
以方便力故 现有灭不灭
这时,众生心诚所至,便有感应道交的境界。我和一切比丘及比丘尼,一起出现于灵山法会中。我常对众生说:‘我常在灵鹫山上为众生说法,并未灭度。因为权巧方便力的缘故,所以有时示现灭度,有时示现不灭度。’所谓‘生而未生,灭而未灭’,就是这个境界。
余国有众生 恭敬信乐者 我复于彼中 为说无上法
在其他国土中有众生,他们皆生恭敬之心,信乐大乘佛法。我在他们之中,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令他们发菩提心,成就无上觉果。
汝等不闻此 但谓我灭度 我见诸众生 没在于苦恼
故不为现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恋慕 乃出为说法
你们没有听说过这种道理,便认为我灭度了。其实,我并未灭度。我见一切众生,都在五欲苦海中打滚,所以不现佛身为他们说法,令他们生渴仰恋慕之心,然后再现身说法,教化众生。
这样令众生知道佛法难闻,人身难得,提高警觉,不可错过机会。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是真理,修道人要三思。佛在世时,同弟子们到外边说法,经过原野。佛从地上抓了一把土,放在掌中,问弟子:‘你们看!我掌中的土多,还是大地土多?’众弟子同时说:‘当然大地土多。’佛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这时,众弟子恍然大悟。自此以后,用功修行,不久便证得罗汉果。说法不一定在法座上说法,随时随地都是说法的地方。
神通力如是 于阿僧祇劫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为什么有的众生,可以见到佛;有的众生,见不到佛呢?与佛有缘的众生,随时随地可以见到佛;与佛没有缘的众生,不会见到佛。有人说:‘我与佛没有缘,永远见不到佛。那么,怎么办呢?’你要种善根,多做功德,就与佛结缘,怎样种善根?怎样结佛缘?就是供养三宝,这是唯一的办法。时间久了,自然与佛结缘。
为什么灭度,又说没有灭度;没有灭度,又说灭度,这是什么道理?对未开悟的人讲,以为灭度;对开悟的人而说,就没有灭度。因为开悟的人,证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就和佛常在一起,时时在佛身边,所以常见到佛。没有证到这种境界,当然看不见佛。佛说没有灭度,乃是对开悟人而言。总而言之,这都是佛的神通力所变现。
因为神通力是这样,所以在阿僧祇劫中,常在灵鹫山法华会中,及其余住处为众生说妙法莲华经的真实义。令众生离苦得乐,早至常寂光净土中,与佛菩萨同住。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宝树多华果 众生所游乐
众生见到劫尽的时候,发生大火灾,一直烧到色界初禅天。六欲天(除了兜率天内院不受影响,因为是候补佛位菩萨所居之处)其他之处,统统烧毁,上自大梵天,下至无间地狱,一概不存。佛所住常寂光净土,非常安隐,不被大火所烧,乃是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充满此处,园林楼阁,为七宝所庄严,宝树所结的果实非常茂盛。此乃具足善根的众生,所游乐之处。
诸天击天鼓 常作众伎乐 雨曼陀罗华 散佛及大众
我净土不毁 而众见烧尽 忧怖诸苦恼 如是悉充满
三界诸天的人,常击天鼓,(有时不击自鸣,警告天人,阿修罗兵侵犯天界了!)为佛做伎乐。天上雨下悦意华,十分美观。这种华落在佛的头上和大众的头上,表示庄严道场,庆祝法会。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时,也有天华乱坠、地涌金莲的瑞相。不过,凡夫看不见这种境界而已。若是证得法眼的人,便看得一清二楚。
佛又说:‘我的净土永远不会毁坏。而众生的妄见、烦恼见,皆被劫火烧尽。忧怖和一切苦恼的心情,完全又充满了。’
是诸罪众生 以恶业因缘 过阿僧祇劫 不闻三宝名
诸有修功德 柔和质直者 则皆见我身 在此而说法
这些有罪的众生,以恶业的因缘,就是经过阿僧祇那样多的劫,也听不到佛的名号,也听不见法的名相,也听不到僧的名字。这个世界,在佛没有出世以前,没有人能知道佛法,所以不闻三宝名。好像须达多(给孤独)长者,他一听到佛的名号,全身毛孔悚然。因为从来没有听到三宝的名字,所以有这种种现象。
一切所有修行的人,一切种善根的人,他们都有功德,其性情柔和又率直。这种人才能见到我的身,在灵山法会说妙法莲华经。凡是有罪业的众生,不但见不到佛身,连佛像也见不到。若能见到佛像,也会减轻罪业。总之,有修行的功德,才能见佛闻法睹僧。
或时为此众 说佛寿无量 久乃见佛者 为说佛难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无量 寿命无数劫 久修业所得
或者有时候,为众生说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对于常见佛的众生,说佛寿无量。对于久见佛的众生,就对他说,不容易见到佛,令他们生出渴仰之心。我的智力就是这样,智慧之光,能照遍无量世界中的无量众生,令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寿命有无量大劫之久远。这是久修善业的果报。
欲要寿命久远,就要勤做放生的善业。有此功德,才能延年益寿。若残杀生灵,则短寿夭亡。在三世因果劝世文上说:‘今生长寿是何因?前生戒杀多放生。今生短命是何因?前世杀害众生灵。’
汝等有智者 勿于此生疑 当断令永尽 佛语实不虚
如医善方便 为治狂子故 实在而言死 无能说虚妄
你们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不要对我所说的话,生起怀疑。应当将这种怀疑心理断尽,令它永远不生。你们要相信佛语,乃是真实不虚,佛是不打妄语的圣者。
好像那位良医,为救发狂儿子的病,故意说自己死亡,为令诸子肯服药,解除所中的毒,这是方便法,没有人能说这位良医是虚妄之人。
一般人都有依赖心。佛在世的时候,认为不需要听法。等佛入涅槃之后,才知听法的重要,开始学佛法。佛遗留的法,就是良药,专治烦恼。现在的众生,有的修持戒律,有的参禅打坐,有的诵经拜佛,有的持咒拜忏,这是按照药方吃药,有药到病除之效。假如研究佛理不修行,成为口头禅,能说不能行,等于跛子一样。如果修行不明佛理,则成为哑羊僧,等于哑巴一样。学佛法要双管齐下,不可偏差,否则就不合乎中道。现在修行之人,多有门户之见,不肯合作,认为自己所修的法门是正宗,旁人所修的宗就不是佛的真实义。我则认为都是佛的弟子,无论什么法门,都是佛金口所言,皆是令众生除执著、去贪心。我一向提倡禅净教三修,这样才能成为戒定慧三学的法门。
我亦为世父 救诸苦患者 为凡夫颠倒 实在而言灭
以常见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堕于恶道中
释迦牟尼佛说:‘我是一切世间人的父亲,所以要救护世间一切苦患的众生。因为凡夫皆有颠倒想,所以才说灭度。实际上,我没有灭度。’
众生为什么颠倒?因为无明当家做主人翁,把智慧逐走,它发号施令,对的说是不对;不对的说是对。总之,自性有了大光明藏,黑暗变成光明。自性没有大光明藏,光明变成黑暗。什么是大光明藏?就是真如实相。何谓真如?就是诸法之本体,离虚妄而真实,常住而不变。也就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的佛性。何谓实相?就是如实清净之相。换言之,没有二执心,没有四相心,就是实相。
佛又说:‘我为什么说灭度?因为众生天天见到我的缘故,所以生出骄慢恣纵的心,不依法修行,不守规矩,执著在五欲的境界上,将来要堕落于三恶道中。’
我常知众生 行道不行道 随所应可度 为说种种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众生 得入无上道 速成就佛身
我知道众生之所念。经云:‘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众生行道不行道,我完全知道。这个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佛身为他说法。那个众生应以众生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众生身为他说法。总而言之,应以何身得度者,我就示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每做这种的观想: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令众生得入无上道呢?令众生很快成就佛的法身呢?
妙法莲华经
分别功德品浅释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五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先将分别功德品的名称浅释。何谓分别?分是分析;别是辨别。就是分别功德,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何谓功德?功是对外而言;德是对内而言。在外边能立功,在内边才有德。功是你所行所做的善事。本来这种善事,也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是,在可做可不做的情形之下,你若能做这种善事,那就是功德。有功之后,在自性上产生一种快乐之感觉。有了快乐之感觉,那就是德。
功德乃是累积而成的,由小而大,由少而多积聚在一起。所谓‘泰山是一粒一粒微尘积聚而成;沧海是一滴一滴涓流积聚而成。’功德也是这样的精神。外立功,内培德,道业才能有所成就。
这一品,讲的是分别功德,在功德没有圆满以前,应当多做些功德。我们听了之后,就要去做善功德。这一品的宗旨,令我们分别比较受持此经的功德,也就是日新又新,精益求精,使我们力求上进的意思。
尔时大会闻佛说寿命劫数长远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大饶益。
释迦牟尼佛讲完如来寿量品的时候,在大会中的大众,聆听佛说如来寿量有劫数那样长远。无量无边阿僧祇那样多的众生,统统得到最大的利益。
于时世尊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我说是如来寿命长远时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得无生法忍。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无能胜)!我在说如来寿命长远的时候,有六百八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众生,他们皆证得无生法忍。’
这种境界,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得无生法忍。也就是阿鞞跋致(不退转)的境界。再言之,能安住无生无灭之理境,而保持不动,故谓‘如如不动,了了常明’。
复有千倍菩萨摩诃萨。得闻持陀罗尼门。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乐说无碍辩才。复有一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得百千万亿无量旋陀罗尼。
又有千倍菩萨中的大菩萨,获得闻持这种陀罗尼门。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陀罗尼有四种意思:1、法陀罗尼:对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2、义陀罗尼:对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3、咒陀罗尼:对于咒(秘密语),总持而不忘。4、忍陀罗尼:对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
又有一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得到乐说无碍辩才。何谓乐说无碍辩才?就是和任何人辩论,皆得胜利。他的辩论皆是正知正见,令对方心服口服,而不是强词夺理,更不是无理取闹。
菩萨说法,有四种辩才无碍的智慧:1、法无碍辩:能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于一切名相,无不通达,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虽然了知诸法,但不取著。2、义无碍辩:能解说诸法差别之义理,通达无碍。虽知诸义,但不执著。3、辞无碍辩:对于诸方言辞,通达自在。能一言含无量义,以世智分别说明此理。4、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的好乐,善巧方便而为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因人说法’。换言之,见什么人就说什么法,见有贪心的人,就说布施法;见有嗔心的人,就说忍辱法;见痴心的人,就说般若法。对症下药,便有立竿见影之效。若不契机,就算死的说成活的,他也不会相信。有时,弄巧成拙,起了反作用。
又有一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皆证得无量旋陀罗尼。何谓旋陀罹尼?就是在法门得到旋转自在之力。也可以说旋转空假,通达无量法门。
复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不退*轮。复有二千中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能转清净*轮。复有小千国土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有大千世界(十亿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能转不退的*轮。就是向前精进,绝不向后退转。
何谓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一个月、一个四大部洲,为一个世界。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说三个千的缘故,所以为三千大千世界,并非三个大千世界。
又有中千世界(一百万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能转清净妙*轮。转*轮就是说教法。凡是讲经说法,就叫做转*轮,所谓‘*轮常转’。转*轮的意思,就是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人之心,如同转车轮。也可以说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一切烦恼。好像转轮圣王之轮宝,回转四天下,摧伏诸怨敌。
又有小千世界(一千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经过八生(超入四地,尚有五地、六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四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三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二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一四天下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有四个四天下(四个四大部洲)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经过四生(超入八地,尚有九地、十地、等觉、妙觉)的果位,应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又有三个四天下微尘那样多的大菩萨(九地菩萨),经过三生的果位(十地、等觉、妙觉),当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又有二个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十地菩萨),经过二生的果位,应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又有一个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大菩萨(等觉菩萨),经过一生的果位,应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又有八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众生,在这个时候,他们统统发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修习佛法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才能结菩提果。杏则,等于开花不结果。有人说:‘人人是佛。’可是要修行,才能成佛。光说不行,等于说食数宝一样,最后落了空。有人说:‘这食物如何之美,色香味俱全。’可是他不吃,那有什么用处。又好像银行的出纳员,天天替人数钱,可是不属于自己的,所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得大法利时。于虚空中。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无量百千万亿宝树下师子座上诸佛。并散七宝塔中师子座上释迦牟尼佛。及久灭度多宝如来。亦散一切诸大菩萨。及四部众。
在佛说这些大菩萨得到大法利的时候,在虚空中好像下雨一般,降下小白华及大白华。以此宝华散于无量百千万亿宝树(菩提树)下,师子座上的诸佛的身上。这些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此华又散于坐在七宝塔中师子座上的释迦牟尼佛,以及久远已经灭度的多宝如来的身上。此华也散于一切大菩萨及一切四部大众的身上,也就是在法华会上的四众弟子。
又雨细末栴檀沉水香等。于虚空中天鼓自鸣。妙声深远。又雨千种天衣。垂诸璎珞。真珠璎珞。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遍于九方。众宝香罏。烧无价香。自然周至。供养大会。
又纷纷如雨降下细末栴檀香、沉水栴檀香等。同时在虚空中的天鼓自鸣,妙声传播深远。又雨千种的天衣,垂著一切的璎珞。有真珠、摩尼珠、如意珠种种的璎珞,普遍于四方、四维、中间的九方,以众宝的香炉,烧无价的妙香(心香),自然地周遍法界。心香燃起来,能薰恶成善。用诚心来供善法会。
一一佛上。有诸菩萨执持旛盖。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诸菩萨。以妙音声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从十方所来的诸佛(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佛),在每位佛的上边,都有很多菩萨,手执持宝旛和宝盖,次第而上升,升至大梵天上。这些菩萨用微妙的音声,歌唱无量的偈颂,来赞叹无量诸佛的功德。
尔时弥勒菩萨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弥勒菩萨从座位站起来,把右臂露出,合起双掌,恭恭敬敬向佛,然后说下边的偈颂。
佛说希有法 昔所未曾闻 世尊有大方 寿命不可量
无数诸佛子 闻世尊分别 说得法利者 欢喜充遍身
佛所说的法,都是希有之法。尤其是妙法莲华经,乃是希有中之希有,在以前根本就没有听过这种甚深微妙法。世尊有最大神通力,佛的寿命是不可测量。无数无量的法王之子,听见世尊说分别功德,得法利的菩萨,他们欢喜的心情,都充遍全身。换言之,喜悦之情,无法形容。情不自禁,踊跃起来,所谓‘手舞足蹈’。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罗尼 或无碍乐说 万亿旋总持
或有大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不退之*轮
闻到这种法之后,或者住在不退地,或者得到陀罗尼,或者证得乐说无碍的辩才,或者得万亿旋总持的法门,或者有大千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韭菩萨,各各皆能转不退的法门。
不退的法门,就是三不退。1、位不退:所修的位不会退失。好像菩萨位,不退于二乘位。2、行不退:所行的法不会退失。好像菩萨所修六度万行之法门,不会退于小乘所修的四谛法。3、念不退:对于正念不会退失,念念皆入真如海。
复有中千界 微尘数菩萨 各各皆能转 清净之*轮
复有小千界 微尘数菩萨 余各八生在 当得成佛道
又有中千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他们皆能转清净大*轮。又有小千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他们尚有八生存在,也就是还有八品微细无明未断。如果断尽,应当成佛道。
菩萨有四十二分无明惑,断一分无明惑,便证一分法身,向上升一级。到了等觉位,尚有一分生相(变易生死)无明未破,若破即到妙觉位。
复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尘诸菩萨 随数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尘数菩萨 余有一生在 当成一切智
如是等众生 闻佛寿长远 得无量无漏 清净之果报
又有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随著四、三、二生,应当成就佛果。
四四天下是八地菩萨,他们尚有四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三四天下是九地菩萨,他们尚有三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二四天下是十地菩萨,他们尚有二品微细无明未破。若能破尽,便成佛道。
或有一四天下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他们是等觉菩萨,尚有一品微细生相无明未破。若破尽即成佛道。
以上所说的菩萨,闻佛说如来寿命长远,都证得无量无漏的智慧,获得清净妙觉佛果。
复有八世界 微尘数众生 闻佛说寿命 皆发无上心
又有八个世界微尘数那样多的众生,闻佛说如来寿命长远,皆发无上道心,愿意得到佛果。换言之,博地凡夫,能听到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时,都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说无量 不可思议法 多有所饶益 如虚空无边
弥勒菩萨说:‘世尊!您说无量不可思议的妙法,有很多的众生得到法的利益。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
雨天曼陀罗 摩诃曼陀罗 释梵如恒沙 无数佛土来
从上空降落天上的小白华、大白华。又有释提桓因和大梵天王,如同恒河沙数那样多,从无数佛国土而来(每一个世界,就有一位释提桓因及大梵天王)。
雨栴檀沉水 缤纷而乱坠 如鸟飞空下 供散于诸佛
又从上空降落栴檀香末和沉水香末,缤纷乱坠而下,好像鸟从空中飞下似的。这些香末供养于诸佛,散布于诸佛。
天鼓虚空中 自然出妙声 天衣千万种 旋转而来下
天鼓在虚空中,自然发出微妙的音声,天鼓不击而自鸣。又有千万种类的天衣,在虚空旋转而落下来。
众宝妙香炉 烧无价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养诸世尊
又有用七宝所造的妙香炉,焚烧无价的名香,香气自然周遍法界。这是供养诸佛(释迦牟尼佛的分身佛)和多宝如来。
其大菩萨众 执七宝旛盖 高妙万亿种 次第至梵天
又有从地涌出的大菩萨,各皆手持七宝旛和七宝盖。此旛盖非常之高,异常之妙。有万亿种之多,很有次第从下方升至梵天(色界初禅天)。
一一诸佛前 宝幢悬胜旛 亦以千万偈 歌咏诸如来
如是种种事 昔所未曾有 闻佛寿无量 一切皆欢喜
在每位佛的座前,发供养之心,竖起宝幢竿,悬挂最殊胜的宝幢,做为庄严之饰品。也用千万句之偈颂,歌咏赞叹诸如来之功德。像这样种种不可思议的盛事,在以前未曾有的,闻到佛所说如来寿量品的众生,统统皆生大欢喜。
佛名闻十方 广饶益众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无上心
佛的名号,在十方世界中的一切众生,皆能听到。但是要有善根的众生才听到。否则,是听不到诸佛的名号。佛以慈悲为怀,广大饶益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皆具足善根。凡没有种善根者,令其种善根;已种善根者,令其增长;已经增长者,令其成熟;已经成熟者,令其得解脱。帮助众生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有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众生,他们闻到佛寿命如此长远,能在一念之中,而生出信解,所得到的功德,没有限量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犁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假设有持五戒行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们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在八十万亿那由他劫之中,所修行五种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就是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而达到涅槃的彼岸)。何谓五种波罗蜜?浅释如下:
1、檀波罗蜜:译为布施。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有内外两种:内财是头目脑髓;外财是国城妻子,统统能布施给需要的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财施是修福,法施是修慧。福慧双修,功德才能圆满。释迦牟尼佛曾经‘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有此功德,才能成佛。如果修福不修慧,好像大象挂璎珞。虽然很庄严,但是自己无法受用。如果只知修慧,而不知修福,好像罗汉托空钵,常常乞不到食。为什么?因为他在往昔,没有修布施的功德,既然没有结善缘,所以今生受此果报。无畏施就是如有人发生恐惧不幸的事,尽量帮助他解决困难,令他没有畏怖。可是要用慈悲怜愍的心去拯救,不可存有企图的心去帮助。
2、尸罗波罗蜜:译为持戒。戒是止恶防非。止恶就是诸恶莫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戒律在佛教非常重要。所以出家人必需要受具足戒,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唐朝道宣律师,他是律宗初祖。在终南山研究律论,持戒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感应天人送饭来供善。由此可证,鬼神也崇拜严守戒律的出家人,而恭敬顶礼。窥基大师(唯识宗二祖)闻道宣律师受天人供养,他想尝天人所送的饭,究竟是何味道?于是从长安来到终南山,可是过午不见天人送饭。窥基大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第二天中午,天人送饭来,道宣律师问:‘昨天为何不来?’天人说:‘昨天我来到门外,看见室内有位肉身菩萨,其光太灿烂,故不敢进来,所以回去了。’
学佛法一定要受戒,受戒之后,要严守戒律。也就是要守佛教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家居士要受五戒、八戒、十重四十八轻戒(菩萨戒)。出家人,先受沙弥十戒,然后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为什么比丘尼多受九十八条戒?因为女身障碍多的缘故。
无论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受戒之后,犯了戒律,好像船在大海中,有了洞孔而会沉没于海底。凡是受戒不守戒的人,死后必堕于三恶道中,所谓‘地狱门前僧道多’。尤其是出家之后,不守戒律,随随便便不守规矩,一定到地狱去受苦,毫无疑问。
受戒的人,若是在无意之中犯了戒,情有可原,可以开缘,所谓‘开遮持犯’。开是开缘,遮是遮罪,持是受持,犯是犯戒。在这里边又有很多细节的规定,不能一一说出。
3、羼提波罗蜜:译为忍辱。就是人所不能忍,而你能忍。如果人人能忍,那就不出奇。譬如有人无缘无故来找你的麻烦,或者骂你,或者打你。你能无动于衷,不起无明火,不生报复心,忍之于心,处之泰然。到了这种火候,才算是出家人。否则,说的很好听,绝对不发脾气。等到境界来考验,理智控制不住情感,大发雷霆,将平日所修的功德,被无明火烧得干干净净。所以希望各位,谨之慎之,为切为要!
4、毗梨耶波罗蜜:译为精进,就是不懈怠。无论是诵经持咒,或者参禅拜佛,一定要勇猛精进,不可一暴十寒。古时历代高僧大德,他们都是身心勤精进,证得一切自在。不像我们躲懒偷安,事事不认真修行,更谈不到身精进、心精进、昼精进、夜精进,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要晓得‘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哲理。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作为座右铭。
5、禅波罗蜜:译为思惟修。又译静虑。就是把心中的妄想停止,不让它兴风作浪。所以要参‘念佛是谁?’的话头。这是以毒攻毒的办法,所谓‘妄想不生是为禅’。妄想如浮云,容易把自性的太阳光遮住,修禅定之力,令心清净,不生妄想,则菩提现前。
为什么不说般若波罗蜜呢?因为般若是诸佛之母。若有般若,就有成佛的机会。现在讲的是功德,不是讲成佛,所以不讲般若。现在这个人,他修这五种波罗蜜,经过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的时间,所得的功德来和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比较,简宜不成比例。就是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甚至有千万亿分不及一分。就是用算数来推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是无法能知道它的究竟能有几何?
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退者。无有是处。
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如来寿量品生一念信解心的功德,而得不到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果位,绝对没有这种道理。各位注意!佛是不说妄语的圣人,我们要相信佛金口所说的言辞,不可诽谤某经是伪经,不是佛说的。否则,会堕入拔舌地狱。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恐怕在法会中的大众,不相信这种道理,对于如来寿命长远,生一念信解心,怎会有这样大的功德?为令大众解除其怀疑,愿将前边长行的义理,用偈再宣讲一遍。
若人求佛慧 于八十万亿 那由他劫数 行五波罗蜜
假使有人欲求佛的无上智慧,在八十万亿劫中,修行五种波罗蜜的法门。这些功德,不如生一念信解心功德那么大,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于是诸劫中 布施供养佛 及缘觉弟子 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 上服与卧具 栴檀立精舍 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 种种皆微妙 尽此诸劫数 以回向佛道
在这样长的时间,布施于佛、供养于佛,以及声闻、缘觉、菩萨等,用最珍异的饮食,最上妙的衣服,最华丽的卧具,最名贵的医药,来供养四圣。用栴檀本所建筑的精舍,以及园林来庄严环境,令其清净幽雅。这样的布施,种种皆是微妙而殊胜,穷尽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以回向功德于佛道。
若复持禁戒 清净无缺漏 求于无上道 诸佛之所叹
假使又能严持禁戒,清净圆满,没有缺漏之处。欲求无上佛道,一定为诸佛之所加持及赞叹。守戒如守头一样的重要。
若复行忍辱 住于调柔地 设众恶来加 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 怀于增上慢 为斯所轻恼 如是亦能忍
假使又能修行忍辱法门,就住在调顺柔和之地,绝对不生无明之火。若有不讲道理的人,把众恶加在你的身上,或者诽谤,或者辱骂,甚至殴打,这种逆境界来时,要有定力,不为境界所转,所谓‘逆来顺受’,自然化干戈为玉帛。这时,你的心不会妄动。或有比丘和比丘尼,他们认为自己了不起,怀著增上慢的心理,也就是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如果被他们所扰乱苦恼,不要生嗔恨心,要心安理得的接受,当做是善知识的开导。如是观之,自然风平浪静,不久便雨过天青,相安无事。否则,爆发起来,两败俱伤,造成满城风雨的笑话,所以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若复勤精进 志念常坚固 于无量亿劫 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 住于空闲处 若坐若经行 除睡常摄心
假使又能勤修精进波罗蜜,其志念必需坚固。无论遇到如何的艰难,决定不退转。在无量亿劫中,一心向前精进,永不懈怠。又在无数亿劫中,住在寂静处,或者是坐禅,或者是经行,都要摄心收念。除了睡觉以外,平时要将心猿意马拴住,不让它们向外奔驰,训练它们守规矩。
以是因缘故 能生诸禅定 八十亿万劫 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 愿求无上道 我得一切智 尽诸禅定际
以这种因缘的缘故,所以能生一切禅定。经过八十亿万劫那样长的时间,安稳住在禅定之中,令心不散乱,精神集中在一处,思惟念佛是谁?这样逼来逼去,逼到山穷水尽之处,一转身便是开悟时。
如是修持一心三昧禅定之福,誓愿求无上佛道。我愿得一切智,穷尽一切禅定的边际,也就是获得所有禅定的三昧。
是人于百千 万亿劫数中 行此诸功德 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 闻我说寿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 一切诸疑悔 深心须臾信 其福为如此
这个修行的人,他在百千万亿劫之中,修行五种波罗蜜的法门,所得的功德,极为殊胜。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听到我说寿命长远,乃至生一念信解之心,这种福德胜过前边所说五波罗蜜的功德。假使有人,没有一切的疑悔,就在很短的时间,出生深信心,所得的福报和八十万亿劫修五波罗蜜的功德相等。
其有诸菩萨 无量劫行道 闻我说寿命 是则能信受
如是诸人等 顶受此经典 愿我于未来 长寿度众生
所有的菩萨,在无量劫以来,修行菩萨道,种植诸善根,他们听到我所说如来寿命,能信解受持,不生疑悔心。这样一切人等,顶戴信受这部经典,发愿希望佛寿命无量,在未来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同登彼岸。
如今日世尊 诸释中之王 道场师子吼 说法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 一切所尊敬 坐于道场时 说寿亦如是
好像今日之世尊,为诸释族之中无上法王。坐在道场之中,如师子吼一般说法,无有恐怖。在证道歌上说:‘师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佛住世时,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联合害佛,利用醉象的威力,拟将佛踩死。等佛到王舍城中乞食的时候,便放出醉象群,实行他们的诡计。这些狂象直奔佛前而来,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将要到佛前,佛有定力,也不躲也不避,伸手向外,五指顿时变化为五只狮子,大吼一声,象群应声而跪。此种境界,感动臣民皈依于佛。
释迦牟尼佛又说:‘我们在未来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将来成佛,坐于道场中,说如来寿量品时,也和世尊说法一样。’
若有深心者 清净而质直 多闻能总持 随义解佛语
如是之人等 于此无有疑
假使有深心的人,一心清净而无染垢,质直而朴实,博学多闻,研究经典,总持不忘。随著义理解释佛所说的言语。得到多闻三昧和总持三昧这样的人,对于妙法莲华经没有怀疑,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流通此经。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何况广闻是经。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若有众生能闻到佛寿命长远,能了解其中所说的义趣。这个人所得的功德,无可限量。能帮助他生起如来无上的智慧。何况能广闻妙法莲华经呢!所得的功德,简直是不可说了。’
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旛缯盖。香油苏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或者教亲友来听法华经,或者自己受持法华经,或者教他人受持法华经,或者自己写法华经,或者教他人写法华经。或者用鲜华、妙香、璎珞、宝幢、宝旛、宝缯、宝盖、香油灯、酥油灯等,来供养妙法莲华经。这个人的功德是无量无边,能成就如来一切种智。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
阿逸多!假使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听到我说如来寿命长远,发深心而能信解,又能明了其中之义理,则能见到佛的法身。为什么?因为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真身,也就是佛的法身。见到妙法莲华经,就等于见到佛一样。不要以为佛入涅槃,就不说法。佛时时都在说妙法莲华经。佛说法华经已有八年的时间,佛从七十二岁开始说法华经。后来将经文写在贝叶上,每个贝叶连接起来,约有八里之长,因此,此经代表佛之真身。
这人则能常见佛在者阇崛(灵鹫)山上和大菩萨以及诸声闻众,围绕于佛,聆听佛演说妙法莲华经。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又见到这娑婆世界,其地是琉璃所成,大地很平坦,没有高山,没有深海。为什么世界有高山大海,高低不平?因为人心不平,业报所感现的缘故。证果的人,虽然在这世界,但是所见的境界不同。他们见大地平坦如掌。我们凡夫见大地凹凸不平。
在阎浮提洲有条大河,河岸有檀金树,据说此树之叶,落到河中,将河底的砂子染成世界最好的金子,其光特别光亮,可以说灿烂夺目。用此金为八条道界(表示八正道)。又有七宝树,排列成行。所有的楼阁和观台,皆用七宝所造成,诸菩萨皆住其中。假使有人能这样的观想,受持此经、读诵此经,应当知道这个人,才是深信法华经的信解相。
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誉。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在如来入灭之后,假使有人听到妙法莲华经,深信不疑,不加诽谤。发起随喜功德心,应当知道这个人已经为深信解相。何况又能读诵、又能受持,这个人就是顶戴如来,把佛像顶在头上一样的恭敬。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须为我复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养众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养众僧。
阿逸多!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若能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此经,不需要再为我造塔寺。为什么?因为妙法莲华经,就是佛的塔寺。有人说:‘既然经典是塔寺,那么,不用造塔寺了。’虽然佛是这样说,可是发心造塔寺,也未尝不可。因为造塔而供养佛的舍利;造寺而供养佛的金像,表示恭敬,令众生见其庄严生信仰心,才会发菩提心。因之,就种下善根。
也不需要为僧人造所住的寮房,也不需要供养僧人四事(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话又说回来,如果不供养僧人四事,那么,就不能种善根,得不到功德。没有功德,就没有福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善男子和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就等于已经造了塔寺,建了僧坊,供养众僧了。这是说受持经典的功德,比供养功德还要大。如果不能受持经典,还是要供养三宝,藉此福力,增长善根。
则为以佛舍利。起七宝塔。高广渐小。至于梵天。悬诸旛盖。及众宝铃。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众鼓伎乐。箫笛箜篌。种种舞戏。以妙音声歌呗赞颂。则为于无量千万亿劫。作是供养已。
这样等于供养佛的舍利,已经造起七宝的塔了。此塔竖高三界,横遍十方,地基广大,至上渐小,最高达到色界的梵天。又悬挂一切的宝旛、宝盖、宝铃、鲜华、妙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竹箫、铜笛、箜篌、众鼓,种种的伎乐,种种的舞戏,微妙的歌声、梵呗、赞叹、颂辞。这样也就是在无量千万亿劫之中,作为供养舍利了。
阿逸多。若我灭后。闻是经典。有能受持。若自书。若教人书。则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罗树。高广严好。百千比丘。于其中止。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灭之后,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或者自己书写,或者请人代为书写。就等于建造僧坊,用红色的栴檀木材,建造一切殿堂,有三十二栋(建自性中的殿堂)。殿堂之高有如多罗树。不但高广,而且庄严,有百千位比丘,住在其中。
园林浴池。经行禅窟。衣服饮食。床褥汤药。一切乐具。充满其中,。如是僧坊堂阁。若干百千万亿。其数无数。以此现前供养于我。及比丘僧。
又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之处,又有坐禅之窟,设备非常完善。又有衣服、饮食、床褥、医药,应有尽有,一概俱全。笙管笛箫一切的乐器,皆已具足,充满其中。这样的僧坊和堂阁,有百千万亿那样之多,其数是无量无边。以此境界现前,供养于我,以及一切比丘僧人。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释迦牟尼佛又说,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我才说:‘如来入灭之后,假使有人能受持、读诵这部法华经典。或者为他人解说,或者自己书写,或者教人书写、供养这部经典,就不需要再造塔寺、僧坊、供眷众僧。因为受持经卷的功德,已经超过供养的功德了。’
况复有人。能持是经。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其德最胜。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量无边。是人功德。亦复如是无量无边。疾至一切种智。
何况又有人,不但受持妙法莲华经,勇猛精进,而且又能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法门,这样双管齐下的功德,更为殊胜,有无量无边之多,已经没有办法可以计算有多少。譬如虚空,找不到它的边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这十方是无量无边。这个人的功德,也是这样无量无边,很快就到达一切种智的果位,也就是佛的果位。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
假使有人,不但读诵此经、受持此经,而且又为他人解说此经。或者自己书写此经,或者请人代写此经。又能造立塔寺及僧坊,供养和赞叹声闻大众。也用百千万亿赞叹之法,来赞叹菩萨的功德。又为他人种种的因缘,随箸经的义理来解说妙法莲华经,这是布施法门。
讲到此处,想起一个公案。从前有位大官,他是佛教徒,虔诚读诵法华经。此经有七卷,他读诵前三卷半,很快就记住,一字不忘。可是读诵到后三卷半时,总是记不住,自己觉得很奇怪,百思不解。于是请教善知识,是什么道理?这位善知识证得宿命通,知道宿世的因果。他在定中观察因缘,晓得这位大官的来龙去脉。便对大官说:‘您的因缘很特别,说出来请您不要生烦恼。’大官说:‘请善知识直言,好坏没关系。’善知识说:‘您前生是人家送到寺院放生的牛。庙中的习惯,在阴历六月六日那一天,将藏经楼中的大藏经及一切经典,统统搬到院中晒太阳,不令经书发霉,或被虫吃掉。这时,那头放生牛,走到晒经处,用鼻子嗅法华经上半部,而下半部没有嗅到。因此因缘,您记得住上部法华经,而记不住下部法华经。’
这位大官听完之后,不以为然,乃向善知识要证据。无凭无据,难以相信。善知识对他说:‘在某寺的后边,有个牛墓,墓中所葬的牛,就是那头放生牛。当时该寺的方丈是位高僧,晓得这头牛,为寺耕田,有了功德,来生为某人,生在某处,详详细细写在白布上,与牛同葬。您如果不相信,可以挖开牛墓,一看便知。’
这位大官半信半疑,将牛墓挖开,果然有块白布,写上他的籍贯和姓名,一点也不错。这位大官又问:‘到底是什么因缘能够转生为人呢?’善知识告诉他说:‘您前生为牛,曾经为寺耕田,布施您的劳力,又兼有嗅法华经的功德,所以今生为人,又做大官。’这位大官才豁然大悟,前因后果,缘毫不爽。从此之后,成为大护法者,供养三宝,护持佛教。
由此可证,凡是替庙上做工的人,贡献劳力,没有白流汗,来生多数转为富贵之人,可以做大官大将。你们看!一头牛为庙耕田,今生做大官,何况是人,献身于佛,来生不言而知,绝对不会堕三恶道。
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嗔。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
又能清净持戒,就是清净其心、清净其身。清净其心,就是心中没有烦恼、嗔恨、染污。清净其身,就是不做不如法的事与柔软和顺的人,共同止于忍辱之行,不起嗔恚之心,意志信念特别坚固,永不生退转之念。坐禅的时间最为宝贵,分秒必争,也就是一分一秒的时间也不空过。为什么?不知在那一分那一秒之刹那间,便是开悟的时候。否则,就放弃开悟的机会。常坐禅,便能入深妙的定境。常精进,便能克服一切困难。勇猛精进,绝不懈怠,这样才能摄受一切善法。利根的人,有大智慧,善于解答难题。如有人问难,对答如流,令问者满意,而生欢喜心。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趣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阿逸多!假使在我入灭之后,所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能受持此经典、读诵此经典,又有这样的善功德,应当知道这个人,他已经趣向道场,接近无上正等正觉的边缘了。坐在菩提道场,转大*轮,教化众生。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阿逸多!这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善男子和善女人,或者坐的地方,或者立的地方,或者经行的地方,应当建起宝塔。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皆应供养此塔,如同佛塔一样的恭敬,皆能得到功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意将前边长行的义理,再重新宣说,所以用偈颂说明。
若我灭度后 能奉持此经 斯人福无量 如上之所说
是则为具足 一切诸供养 以舍利起塔 七宝而庄严
表刹基高广 渐小至梵天 宝铃千万亿 风动出妙音
假使在我灭度以后,如果有人能奉持妙法莲华经,这个人所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如同以上所说的福德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能奉持法华经,就具足一切的供养。为供养佛的舍利,而起宝塔。此塔用七宝来庄严,所获得的功德,不如奉持法华经的功德多。
在塔前所立的刹竿,又高又广,向上渐小,乃至梵天。在塔角所挂的宝铃,有千万亿个之多,微风吹动,发生微妙的音声,非常悦耳,令闻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正念。
又于无量劫 而供养此塔 华香诸璎珞 天衣众伎乐
然香油苏灯 周匝常照明 恶世法末时 能持是经者
则为已如上 具足诸供养
又在无量劫以前,就供养此塔,用种种鲜华、妙香、璎珞、天衣、伎乐、香油灯、酥油灯等,照明塔的四周。
在五独恶世的末法时期,能受持法华经的人,就具足前边所说的一切供养,获得上边所说的一切功德。
若能持此经 则如佛现在 以牛头栴檀 起僧坊供养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罗树 上馔妙衣服 床卧皆具足
百千众住处 园林诸浴池 经行及禅窟 种种皆严好
假使能受持法华经,其功德好像佛住世时一样的功德。用牛头栴檀木为材料,起造僧坊,供养众僧。所起造的殿堂有三十二栋(代表三十二相),塔高度有八稞多罗树(代表八十种随形好)。供养最上等的饮食,最妙好的衣服、被褥和医药,一切皆具足。可供应百千僧众所住处,又有园林,又有浴池,又有经行之处,又有坐禅之窟。这种设备,十全十美,既殊胜又严好,实在是最理想的道场。
若有信解心 受持读诵书 若复教人书 及供养经卷
散华香末香 以须曼薝卜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然之
如是供养者 得无量功德 如虚空无边 其福亦如是
假使有人对如来寿量品,发起信解心,或者自己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流通,或者又教人书写,以及供养此经卷。散鲜华、妙香、末香。用悦意华、金色华、胡麻籽等制油,在法华经所在地,燃灯薰之,照明四周。像这样的供养,能得到无量的功德,好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所获得的福德,也是没有边际。
况复持此经 兼布施持戒 忍辱乐禅定 不嗔不恶口
恭敬于塔庙 谦下诸比丘 远离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问难不嗔 随顺为解说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何况又能受持法华经,又能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种波罗蜜法门,对于一切众生,不生嗔恚心,不恶口骂众生,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
见到塔也恭敬,见到庙也恭敬,对于比丘也恭敬而谦下,没有增上慢的心理,远离贡高我慢的行为。常常思惟智慧,不可思惟愚痴。修行人就是修智慧。有了智慧,一切烦恼迎刃而解。断尽烦恼,得到解脱。
如有人来问难,要和颜悦色为其解答,不可生嗔恨心。随顺种种因缘,为其解说,令他明白为止。如果能修行这种的行门,所得的功德无可限量。
若见此法师 成就如是德 应以天华散 天衣覆其身
头面接足礼 生心如佛想 又应作是念 不久诣道场
假使见到讲经说法,修行六度的法师,他所成就这样的功德,应当散天华来供养,以天衣覆盖在法师的身上。对这位法师,要五体投地的顶礼,心生如恭敬佛一样的观想。又应当做这种的思念:这位法师,不久将来就到菩提树下,转大*轮,教化一切众生。
得无漏无为 广利诸人天 其所住止处 经行若坐卧
乃至说一偈 是中应起塔 庄严令妙好 种种以供养
佛子住此地 则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经行及坐卧
这位法师已证得无漏三味,无为妙法。他能广泛利益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在他所住的地方、经行的地方、坐卧的地方,乃至在他说一偈的地方,都应起造宝塔,用七宝来庄严,令它妙好。用种种供物来供养此塔,表示恭敬。
这位佛子住在此地,就同佛是一样受用,时常在这里经行和坐卧,不离这个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