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杂阿含经的整理

第一项 相应教的三部分

第一章第三节中,曾经说到:圣典的结集,有原始结集,与不断的再结集。再结集──共同审定是否佛法,是以原始结集的经律为准绳的。如『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一00──一0二)说:

(于彼所说)「善解文句,参照经律。若参照经律,而不入契经,与律不合,……此非世尊之语」。 (于彼所说)「善解文句,参照经律。若参照经律,而与经相应,与律相合,……确是世尊之语」。

「参照经律」,『根有律杂事』作:「检阅经文及以律教」(1)。以原有的经律为准绳,然后 [P630] 可以判决传来的是否佛法。原始结集的律部,是「波罗提木叉经」;僧伽所有的一切规制,是不能与「戒经」相违反的。经法方面,也有原始结集的部分,那就是「九分教」中的「修多罗」,『相应部』──『杂阿含经』的根本部分。这一根本的「相应修多罗」,在现存的圣典中,并没有独立的部类,而已被编入『相应部』──『杂阿含经』,成为该经的核心部分。这是根据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传承的古说而发见出来的。这部分的内容,虽同样的存在于巴梨语 Pa^li的『相应部』,而文句、次第,与汉译的『杂阿含经』,更为契合,这当然由于『杂阿含经』,也属于说一切有部诵本的关系。可是,汉译的『杂阿含经』,现存本并不是完全的;次第也极为紊乱。所以应加以整理,回复『杂阿含经』的原形,然后更能明确的,确认这原始结集部分──「相应教」的存在。将根本的「相应修多罗」,与次第集出的「祇夜」、「记说」(现存『杂阿含经』,是这三部分的综合),分别开来,对于原始结集的古说,将更容易得到学者的承认。

与『相应部』相当的汉译『杂阿含经』,是刘宋时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所译的,凡五0卷,一三六二经(『大正藏』编目)。其中二三‧二五──两卷(六0四‧六四0‧六四一 ──三经),实为『无忧王经』(2),应该除去。现存的『杂阿含经』,不但有误编的,也有脱落的,次第又非常紊乱。经近代学者的整理,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已大致可见(3)。吕澄发见 [P631] 『瑜伽论』「摄事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摩呾理迦ma^tr!ka^(4);对于『杂阿含经』的研究,给予最有力的启发。然近人的研究,大都着重于回复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而现在,要在近代研究的成果上,着重于三大部分的分类。说明『杂阿含经』──『相应部』的次第集成,与「九分教」(「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祇夜」、「记说」──三分的次第成立相当;而确立分教与阿含的次第形成,为平行的发展。从而一扫先有分教,次有阿含;或先有阿含,次有分教的论诤。

「相应教」与「修多罗」的古义,出于『瑜伽论』及『杂事』。由于传说久远,取意不同,所以也存有小小差别。然从差别的传说中,更能明确的了解这一结集的次第。『瑜伽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立「事契经」,即「四阿笈摩」(阿含),而以『杂阿含经』为本,如说:

「事契经者,谓四阿笈摩。……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种,师弟展转传来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说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经」。

依此,「四阿含」是以相应教的『杂阿含经』为本的;『杂阿含』是「一切事相应教」,所以「四阿含」也通称「事契经」。那末,「事」是什么?如『瑜伽论』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 [P632] 说: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九事」的内容,就是「一切事相应教」的事,『杂阿含经』的内容。「九事」的次第开合,现有三说,比对如下:

图片

〔瑜伽论本地分〕 (5)   〔瑜伽论摄事分〕(6)   〔杂事〕 (7)

l五取蕴─────── 3蕴─────────1五蕴

2十二处─────── 5处─────────2六处

3十二缘起────── 6缘起────────4缘起

4四食──────── 7食

5四圣谛─────── 8谛─────────5圣谛

6无量界─────── 4界─────────3十八界

[P633]

┌─── 1弟子所说──────6声闻所说

7佛及弟子──┤

└─── 2如来所说──────7佛所说

8四念住等────── 9念住等───────8念处等

9八众────────10八众────────9伽他

上列三说,虽次第前后不一,而内容大体一致。这是「事相应教」──『杂阿含经』的全部内容。据『瑜伽论』「摄事分」,是分为三大类的(8):

图片

1.能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弟子所说佛所说分

┌─蕴界处缘起食谛───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

2.所说─┤

└─念住……证净等───道品分

3.所为说──八众────────结集品

三大类,九事,是『杂阿含经』的内容;也可说都是「修多罗」──「事契经」。然『瑜伽论』「本事分」,解说「十二分教」中的「修多罗」,是偈颂以外的,所以除去八众的「众相应」──偈颂部分,称其他的八事为「修多罗」(9)。又『瑜伽论』「摄事分」,虽总举九事(内开「说者事」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以说明「事契经」,而抉择「事契经」的「摩呾理迦」,却没有「结集品」,「弟子所说」及「如来所说」,仅有九事中的七事(10)。这样,「事契 [P634] 经」──「修多罗」的内容,从「四阿含」而略为『杂阿含经』的三大类;又从三类而但是二类,除去偈颂部分;更除去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而仅是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蕴等七事,为事相应教的根本部分。称此为「相应修多罗」,其后次第集成的,也就随之而称为「一切事相应」的「事契经」。

注【71-00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七(大正二四‧三九0上)。

注【71-002】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二七)。

注【71-003】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四八──六五七)。

注【71-004】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三三──二四一)。

注【71-005】『瑜伽师地论』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

注【71-006】『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注【71-007】『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1-008】『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注【71-009】『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注【71-010】『瑜伽师地论』卷八五──九八。

第二项 事契经与摩呾理迦(一)

[P635]

『杂阿含经』三大部类的第一部分,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 七事。吕澄发见『瑜伽论』「摄事分」,为『杂阿含经』的本母。与经文相对比,次第与内容相合。特别是,「界」在圣谛以下,道品以上,与缘起为一分,似乎次第不顺,而恰好与『杂阿含经』的次第相合。在『相应部』中,「界相应」也在第二大品「因缘品」中。这可见『杂事』的以「处界」为一类;『瑜伽论』说『杂阿笈摩』,以「蕴界处」为一类,都是依后代通说而改定的了。

『瑜伽论』「摄事分」,从八五卷起,九八卷止,共一四卷,是「事契经」的抉择宗要── 「摩呾理迦」ma^tr!ka^。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曾对比经文,证实为『杂阿含经』的本母(1);但疏略不备,错失的也多。现在再为详细的对比,以确定这一部分的次第,并为补充的,修正的说明。「摄事分」一四卷,分「行择摄」、「处择摄」、「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四类。每类先举总颂,次出别颂,别别的抉择经文。在下面的经论对比中,一、论义是依经文而立的,但或摄多经为一门,或一经而分别为多门,不一定是一经一论相对的。二、前面说过了的,后文相同的,就简略了。这一类的有经无论,不能说是缺减,所以加( )号来说明。三、有经有论而没有颂的,特为补列,加〔〕号来说明。四、有论义而没有经文的,或是有颂的,或是没有颂的(附加的),经审细的对比,知道这都是抉择『中阿含经』、『长阿含经』 [P636] 的,也一一的标出。现在,先作经论的对比如下:

图片

〔瑜伽论摄事分〕       〔杂阿含经〕

行择摄第一(一总颂‧一一聚‧九七门)

Ⅰ颂1「界」────┐

2「说」────┼─ 1 2(2)

3「前行」───┘

4「观察」───┐

├─ 3 4 5 6

5「果」────┘

6「愚相」───── 7

7「无常等定」─┐

├─ 8

8「界」────┘

9「二种渐次」─── 9 10

10「非断非常」─── 11 12

11「染净」───── 13 14

Ⅱ颂1「略教」───┐

[P637]

2「教果」───┼─ 15

3「终」────┘

4「堕数」───── 16

5「三遍智断」─── 17 18

6「缚」────── 19 20 21

7「解脱」───── 22

8「见慢杂染」─┐

├─ 23 24

9「净说句」──┘

10「远离四具」

按:「远离四具」,义在15……22经中。

11「三圆满」行圆满── 25 26 27

果圆满── 28

师圆满── 29

(卷八五终)

Ⅲ颂l「想行」──┐

[P638]

2「愚相」──┤

├─  30

3「眼」───┤

4「胜利」──┘

5「九智」────  31 32 ( 以上卷一终)

6「无痴」────  256 257 258

7「胜进」────  259

8「三相行」───  260

9「我见差别」──  261

按:上二论义次第,与经相反,今依经。

10「法总等品」─┐

├─ 262

11「三」────┘

Ⅳ颂l「速通」────   263

2「自体」────   264

3「智境界」───   265

4「流转」────   266

[P639]

5「喜足行」───   267

6「顺流」────   268

7「知断相」───   269

8「想立」────   270

9「违粮」────   271

10「师所作」───   272( 以上卷一0终)

(卷八六终)

Ⅴ颂l「因」──────  59

2「胜利」─────  60

附义:『长含』(二一)『梵动经』。

3「二智」─────  61

4「愚夫分位五」──  62

5「二种见差别」──  63

6「圣教等」────  64

Ⅵ颂1「断支」───┐

[P640]

2「实显了行」─┼─  65 66 67 68

3「缘」────┘

4「无等教」───┐

├  69  70

5「四种有情众」─┤

6「道四」────┤

├  71

7「究竟五」───┘

Ⅶ颂l「二品总略」───  72

2「三」──────  73

3「五」──────  74

4「有异」─────  75

5「胜解」─────  76

6「断」──────  77

7「流转」─────  78

8「有性」─────  79

9「不善清净善清净」──80

[P641]

10「善说恶说师等别」─┐

├─ 81

11〔非定〕──────┘

(卷八七终)

Ⅷ颂1「二智并其事」──  82 83 84 85

2「乐等行转变」──  86 87 (以上卷三终)33 34

3「请无请说经」─┐

├  35 36

4「涅槃有二种」─┘

Ⅸ颂l「诤」──────  37 38

2「芽」─────┐

├  39 40

3「见大染」───┘

4「一趣」─────  41

5「学」──────  42

6「四怖」─────  43 44

7「善说恶说中宿住念差别」45 46

Ⅹ颂l「无厌患无欲」──  47 48

[P642]

2「无乱问记」───  49 50

3「相」──────  51

4「障」──────  52

5「希奇」─────  53

6「无因」────┐

├  54

7「毁他」────┘

8「染俱」─────  55 56

ⅩⅠ颂l「少欲」────┐

├ 57

2「自性等」───┘

3「记」─────   58(以上卷二终)

4「三」─────   103

5「似正法」───   104

6「疑痴处所」──   105

7「不记」────   106

8「变坏」────   107

[P643]

9「大师记」───   108

10「三见满」───   109

11「外愚相等」──   110(以上卷五终)

(卷八八终)

处择摄第二(二总颂‧九聚‧八四门)

Ⅰ颂1 「安立」

2「差别」

按:论义在先,经文在后。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义见1……7经。

3「愚」──────┐

├ 195 196

4「不愚」─────┘

5「教授」─────   197

(198 199)义见23 24 经。

6「解脱」─────   200

7「烦恼」─────   201

[P644]

8「业」邪论正论──── 『中含』(一七一)『分别大业经』。

十对治───── 『中含』「业相应品」。

善护不善护─── 『中含』(一二)『!6嗀破经』。

杂染不杂染─── 『中含』(一三)『度经』。

邪正业施设─── 『中含』(一九)『尼干经』。

三种────   不详

(卷八九终)

Ⅱ颂l五二

2十三

3四业

按:半颂集五种二业,十种五业,一种四业,又别别广说,似从『增壹阿含』集出

Ⅲ颂l「无智」──── 202 203

2「智」───── 204 205 206 207

(208)义见 8 经

[P645]

3「定」───── 209

4「殊胜」──── 210

5「障」───── 211

6「学等」──── 212

7「着」───── 213

8「无我」──── 214

9「圣道」──── 215

10「二海不同分」─ 216 217

Ⅳ颂l「道不同分」── 218 219 220

2「师不同分」──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义见 56 经。(以上卷八终)

3「王国」──── 230

4「二世间」─── 231

5「有为」──── 232

(233)义见71 经。

[P646]

6「遮身行」─── 234

7「坚执」──── 235

8「二空性」─── 236

附义:『中含』(一九0)『小空经』,『中含』(一九一)『大空经』。

(卷九0终)

Ⅴ颂l「离欲未离欲」──┐

├ 237

2「问」──────┘

3「因缘」────── 238

4「染路」────── 239 240

5「保命」────── 241

(242)义见 3 经。

6「着处」────── 243 244 245

7〔二杂染〕───── 246

8〔十五相〕───── 247

Ⅰ颂1「因同分」───── 248

[P647]

2「思」─────── 249

3「缚解脱」───── 250

(251)义见 256 257 经。

4「相」─────── 252

5「触遍」────── 253

6「胜解」────── 254

7「护根门」───── 255 (以上卷九终)

8「教」─────── 1164

9「爱相」────── 1165

Ⅱ颂l「唯缘」────── 1166

2「寻思」────── 1167

3「愿」─────── 1168

4「一切种律仪」─── 1169

5「入圣教不护」─── 1170 1171

6「胜资粮善备」─── 1172

[P648]

7「舍所学」───── 1173

8「着处」────── 1174

9「不善义」───── 1175

10「随流」────── 1176

11「菩萨胜余乘」─── 1177(以上卷四三终)

12「论施设」───── 273

(274)义见17经

(卷九一终)

Ⅲ颂l「上贪」────  275

2「教授」────  276

3「苦住」────  277

4「观察」────  278

5「引发」────  279

6「不应供」───  280

7「明解脱」───  281

[P649]

8「修」─────  282(以上卷一一终)

9「无我论」───  304

10「定法」────  305

11「见」─────  306 307

12「苦」─────  308

Ⅳ颂1「一住」────  309 310

2「远」─────  311

3「涅槃」────  312

4「内所证」───  313

(314 315)义见 77 78经。

(316 317 318)义见 86 87 33 经。

5「辨一切智」─── 319 320 321

6「相」──────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义见前「安立」「差别」所说。

7「舍三学」──── 331 332

[P650]

(333)义见 8 经。

8「业等」───── 334

9「空」────── 335

10「随行」───── 336 337 338

11「恒住」───── 339 340 341 342 (以上卷一三终)

12「师弟二圆满」──『中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中含』(一六

九)『拘楼瘦无诤经』。

(卷九二终)

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二总颂‧一0聚‧七九门)

Ⅰ颂l「立」三际清净

九相──── 283 284

2「苦聚」──── 285 286

3「谛观」──── 287

4「摄圣教」─── 288

5「微智」──── 289 290

[P651]

6「思量际」─── 291

7「观察」──── 292

8「上慢」──── 293

9「甚深」────『中含」(九七)『大因经』。

Ⅱ颂1「异」───── 294

2「世俗胜义」── 295

3「法尔」──── 296

4「此作」───┐

├ 297

5「大空」───┘

6「分别」──── 298

(299)义见296经。

7「自作」──── 300 301 302 303( 以上卷一二终)

(卷九三终)

Ⅲ颂l「触缘」──── 343

2「见圆满」─── 344

[P652]

3「实」───── 345

4「解」─────『中含』(二三)『智经』。

5「不爱乐」─── 346

6「法住智」─── 347

7「精进」──── 348

8「生处」──── 349

9〔圣弟子〕─── 350

Ⅳ颂l「有灭」──── 351

2「沙门婆罗门」─ 352 353 354

3「受智」──── 355 356 357

4「流转」──── 358

5「来往」──── 359 360 361

(362 363 364)(以上卷一四终)(365)义见25 26 27 28 经。

6「佛顺逆」─── 366(367 368‧义见206 209经)369 370

附义:『中含』(九)『七车经』。

[P653]

Ⅴ颂l「安立」

2「因缘」──── 371

3「观察食义」── 372

4「多诸过患」── 373

5「杂染」──── 374 375

6〔譬喻〕──── 376 377 378

(卷九四终)

Ⅵ颂l「如理」────『中含』(一0)『漏尽经』。

2「摄」─────『中含』(三0)『象迹喻经』。

3「集谛」────『杂含』九八四经。

4「得」───── 379 380

5〔瑜伽〕────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义见 71经。

6「如病」──── 389

7「相」───── 390 391 392

[P654]

8「处」───── 393

9「业」─────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10「障」不信─── 402 403 404

上慢─── 405

待时─── 406(以上卷一五终)

放逸───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断障─── 416 417 418 419 420

11「过」───── 421 422 423 424 425 426

(427)义见71经。

(428 429)义见206 207 经。

12「黑异熟等」── 430 431 432 433 434

13「渐次」──── 435 436 437

14「大义」──── 438 439 440 441

15「难得」──── 442 443

(卷九五终)

[P655]

Ⅰ颂l「总义」

2「自类别」─── 444

3「似转」──── 445 446 447 448 449

4「三求」──── 450 451 452 453 454 455(以上卷一六终)

Ⅱ颂1「三七界相摄」   456

2「见」下中上── 457

忍不忍───『杂含』九六九经。

3「想」───── 458

4「希奇」──── 459

5「差别性」─── 460

6「安立」──── 461 462 463

7「寂静」──── 464

(465)义见24 经。

8「愚夫」────『中含』(一八一)『多界经』。

Ⅲ颂l「总说」

[P656]

2「自性因缘」── 466

3「见」───── 467

4「杂染」──── 468

5「数取趣」─── 469

6「转差别」─── 470 471 472

7「道理」──── 473

8「寂静」──── 474

9「观察」──── 475 476 477 478

(479)义见13 14经。

(480)义见253 254 255 经。

Ⅳ颂l「受生起」──  481

2「劣等」───  482 483

3「见等为最胜」  484

4「诸受相差别」  485

5「知差别」──  486 487 488 489(以上卷一七终)

[P657]

┌─『中含』(一一九)『说处经』。

6「问记」─┤

└─『中含』(二二) 『成就戒经』。

(卷九六终)

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一总颂‧一二聚‧八一门)

Ⅰ颂l「沙门」─── 『中含』(一0三)『师子吼经』。

2「沙门义」── 『中含』(一六二)『分别六界经』。

3「喜乐」─── 『中含』(一)  『善法经』。

4「一切法」── 『中含』(一一三)『诸法本经』。

5「梵行」─── 『中含』(一一一)『达梵行经』。

6「数取趣」── 『中含』(一一二)『阿奴波经』。

7「超」──── 『杂含』一0四二经。

8「二染」─── 『中含』(七五)『净不动道经』。

Ⅱ颂l「安立」

2「边际」───  605

3「纯」────  606 607

[P658]

4「如理」───  608

5「缘起」───  609

6「修时」───  610

7「障自性」──  611

8「说」───┐

9「发起」──┼  612

10「修」───┘

Ⅲ颂l「诸根」───  613

2「爱味」───  614

3「前后差别」─  615

4「取相」───  616

5「诸缠」───  617

6「大果利」──  618

(卷九七终)

Ⅳ颂l「邪师」───  619

[P659]

2「住雪山」──  620

3「劝勉」───  621 622 623

(624)义见15经。

4「系属」───  625 626

627 628 629

5「净」────  630 631 632 633 634 635

6「渐次」───  636

7「戒圆满」──  637

638 639(以上卷二四终)

8「穗」

9「成就」

Ⅴ颂l「勇」

2「力」

3「修」

4「等持」

[P660]

5「异门」

6「神足」

Ⅵ颂1「安立」

2「所行境」

按:以上经文脱落。

642(三根)

643 644 645 646 647 648 649 650 651(五根)

3「安住外异生品」652 653

4「慧根为最胜」  654 655 656 657 658 659

660

按:经论次第不合,今依经次第。

Ⅶ颂l「思择」───  661 662 663(二力)

664 665 666(三力)

2「觉慧等」──  667 668 669 670 671 672 (四力)

673 674 675 676 677 678 679 680 681 682 683(五力)

[P661]

3「有学」───  684 685( 五力与十力)

686 687(六力)

688 689 690 691(七力)

692 693(八力)

4「阿罗汉」──  694 695 696(八力)

697 698 (九力)

5「国等及诸王」  699 700(十力)

6「质直」───  701 702 703(五力与十力)

按:经论次第不相合,今依经次第。

Ⅷ颂1「安立」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2「渐次」───  711( 以上卷二六终)712

3「差别」───  713 714

4「食」────  715 716 717

5「安乐住」──  718 719 720 721 722

[P66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736 737 738 739 740

6「修」────  741 742 743 744 745 746 747(以上卷二七终)

Ⅸ颂

748 749 750 751

l〔欲等〕───  752 753 754 755 756 757

758 759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2「清净」───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3「内外力」──  775 776 777 778 779 780 781

4「异门」───  782

783

5「差别」───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6「沙门婆罗门」  794 795 796(以上卷二八终)797 798 799 800

按:经论次第不同,今依经文次第。

[P663]

Ⅹ颂l「障随惑」──  801 802 803

2「寻」───┐

├  804

3「果」───┘

4〔差别〕───  805 806

5「微细」───  807

6「学住」───  808

7「智无执」──  809 810 811 812

8「作意」───  813

9「身劳」───  814 815

按:经论次第不同,今依经文次第。

ⅩⅠ颂l「尊重尸罗」┐

├  816 817 818 819 820 821 822 823

2「净戒圆满」┘

3「现行」───  824

4「学胜利」──  825 826

827 828 829(以上卷二九终)830 831

[P664]

5「学差别」──  832

ⅩⅡ颂1「安立」

2「有变异」──  833 834 835 836

837

3〔润泽〕───  838 839 840 841

842 843 844 845 846

4「天路」───  847 848 849 850

5「喻明镜」──  851 852 853 854

6「记别」依四证净──855 856

依五随念──857

依六随念──858 859 860(以上卷三0终)

(卷九八终)

在上面的比对中,可以理解到:一、论的前三分(行‧处‧缘起食谛界),内容上,次第上,都与经文相合。论文所抉择的契经,与现存的『杂阿含经』,决定是同一诵本。第四「菩提分法择摄」中,经文多而论义少,次第也略有倒乱,特别是「根」、「力」、「觉分」、「道分」 [P665] 部分。然大体来说,仍然是同一原本。也许论义减略些;应该是经文有过多少的增补。二、有论义而没有经文的,除「菩提分法」外,不是经文的缺佚,而主要是采取『中阿含经』来补充。已经比对出的,共有三一经。『中阿含经』,是初期佛法中,经整理,阐发,抉择分别而来的圣典,是说一切有部所特别重视的。『杂阿含经』为主,『中阿含经』为助,加以抉择,奠定佛法的思想宗要。三、论义在每一类的开端,大抵有「总义」、「安立」。这都是论义的总说,不是抉择一经的。四、『杂阿含经刊定记』,以为「念住」的初颂,「当经本第二十三,旧佚」。「正断」与「神足」颂,「当经本卷二十五,旧佚」(3)。这是因为『杂阿含经』五0卷中,误编有『无忧王经』二卷。除去了,卷数就不足,所以据此以推想汉译『杂阿含经』的原形。但从对比中,知道这是不对的。「念住」的初颂,不是经文的缺佚,而是抉择『中阿含经』。「正断」与「神足」颂,的确是『杂阿含经』缺佚了。其实,「根」也是有缺文的。因为,「根」颂先明「安立」,是二十二根;次「所行境」,约六根说;然后明信等五根。经文卷二六,开始就说:「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无知根」(4)。这三根,在二十二根中,是最后的三根。有三根,为什么没其他的根呢?「根」与「力」,『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是以五根、五力为主的,但并不限于五根、五力。所以从前列三根,比对论颂,可以断定为有了缺失。考『相应部』的「根相应」,共七品、一八五经,比汉译的要广得多。七品的经文,当然是以五根为主的。而第三「 [P666] 六根品」,有「女、男、命」── 三根;「未知当知、知已、具知」──三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四「乐根品」,明「乐、苦、喜、忧、舍」──五根。总合起来,就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论颂的「所行境」,明六根领境的差别,(修四念住、七觉分,得明解脱),而归于涅槃的无对。这虽然内容广了些,与『相应部』「根相应」的四一经(5),意义完全相合。所以今断定为:「正断」、「神足」全缺;「根」也有缺文。总合起来,就是所缺的二十五卷。所缺的另一卷经,应为卷二二。所缺失的,为卷二二、二五──二卷;古人就是为了二卷的缺失,才误以『无忧王经』编入的。而后来又卷帙错乱,以「念住」经为二四,『无忧王经』这才分编在二三与二五了。

现在,对于这一部分(「修多罗」),依『杂阿含经』,而论定次第如下:

蕴第一 卷一(一──三二)卷一0(二五六──二七二) 卷三(五九──八七)卷二(三 三──五八)卷五(一0三──一一0) 处第二 卷八(一八八──二二九)卷九(二三0──二五五)卷四三(一一六四──一一七 七)卷一一(二七三──二八二)卷一三(三0四──三四二) [P667] 缘起食谛界第三 「缘起」卷一二(二八三──三0三) 卷一四(三四三──三六四) 卷一五(三六五 ──三七0) 「食」卷一五(三七一──三七八) 「谛」卷一五(三七九──四0六)卷一六(四0七──四四三) 「界」卷一六(四四四──四五五) 卷一七(四五六──四八九) 菩提分法第四 「念住」卷二四(六0五──六三九) 「正断」(缺) 「神足」(缺) 「根」(缺)卷二六(六四二──六六0) 「力」卷二六(六六一──七0三) 「觉分」卷二六(七0四──七一一)卷二七(七一二──七四七) 「道分」卷二八(七四八──七九六)卷二九(七九七──八00) 「息念」卷二九(八0一──八一五) [P668] 「学」卷二九(八一六──八二九)卷三0(八三0──八三二) 「证净」卷三0(八三三──八六0)

注【72-001】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三三──二四一)。

注【72-002】经文编目,依『大正藏经』。

注【72-003】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四0)。

注【72-004】『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注【72-005】『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四0──四一)。

第三项 祇夜(二)

称为「结集品」的「祇夜」,是『杂阿含经』中,以偈颂问答说法,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杂阿含经』这一部分的次第,也是错乱的。好在有『别译杂阿含经』,可比对而得到完整的次第,这是近代学者整理的成绩(1)。『别译杂阿含经』,「失译」「附秦录」。『大正藏』依「高丽藏本」作一六卷,分「初诵」与「二诵」,次第非常紊乱。「宋藏」等本分为二0卷,次第较为合理。「别译」本,结颂也多数保存,便于整理;所以近代学者,都依这二0卷本,比对『杂阿含经』。然而「别译本」,在分卷方面,也有不近情的。分卷,是译者所分的;篇 [P669] 幅的长短,前后都相近。依『大正藏』来说,每卷约六或七页(也有长达九页的)。而「别译本」的卷一三‧卷一四,每卷仅三页,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次第也未必合于原有次第,如卷一到一二,是偈颂。卷一三到一九,是长行;这是属于另一部分的(佛所说分)。卷二0,又是偈颂,体例不免杂乱。依『杂阿含经』,这是连接卷一二以下的。而且,卷二0也只有三页,比对『杂阿含经』,原来脱落了一大段。还有,「别译本」的结颂中有,而经文没有的,却存在于『杂阿含经』中。如二五七经下的结颂,有「龙!6虎」,而经文缺;恰与『杂阿含经』的一二一九经相合 (2)。一六0经下,结颂有「十二」,经文也没有,但与『杂阿含经』的九三三经相合(3)。所以「别译」二0卷本,次第与内容,大体可信,而多少也要依『杂阿含经』来校正的。现在依「别译本」卷一到一二,及卷二0──偈颂部分,比对『杂阿含经』,以推定这一部分的应有次第。

图片

〔别译杂阿含经〕             │〔杂阿含经〕

┌─一──一九         │一0六二──一0八0─── 卷三八

卷一─┤                     │

└─二0──二二       │一0八一──一0八三─┐

┌─二三──三二       │一0八四──一0九三─┼─ 卷三九

卷二─┤  (缺)             │一0九四──一一0三─┘

└─三三──四二       │一一0四──一一一三─┐

[P670]

┌─四三──四八、五0 │一一一四──一一二0─┴─ 卷四0

卷三─┼─四九、五一、五二   │一二二二──一二二四─┐

├─ (缺)            │一二二五───────┼─卷四六

└─五三──六二       │一二二六──一二三五─┤

┌─六三──六七       │一二三六──一二四0─┘

卷四─┤                     │

└─六八──八三       │一一四五──一一六0─┬─ 卷四二

┌─八四──八六       │一一六一──一一六三─┘

├─八七               │(缺)

卷五─┼─八八  ──九一     │八八──九一───┐

├─二五八──二六八   │九二──一0二──┴────卷四

├─九二  ──一00   │一一七八──一一八七─┐

└─一0一──一0六   │一一八八──一一九三─┼─卷四四

┌─一0七──一一0   │一一九四──一一九七─┘

卷六─┤                     │

└─二一四──二二三   │一一九八──一二0七─┐

┌─二二四──二三0   │一二0八──一二一四─┼─卷四五

[P671]

卷七─┼─二五0──二五五   │一二一五──一二二一─┘

└─二五六──二五七   │九九三──九九四───┐

┌─一三二──一四二(4) │九九五──一00四──┼─ 卷三六

卷八─┴─二三一──二四九   │一00五──一0二二─┘

┌─一六一──一六五   │五七六──五八0──┐

├─(缺)             │五八一───────┤

├─一六六──一七二   │五八二──五八八──┼── 卷二二

卷九─┼─一八一──一八九   │五八九──五九七──┤

├─一七三──一七七   │五九八──六0二──┘

└─一七八──一八0   │一二六七──一二六九─┐

卷十───二六九──二八七   │一二七0──一二八九─┼─ 卷四八

┌二八八──二九二   │一二九0──一二九三─┘

卷十一─┴二九一(5)─三一七   │一二九四──一三一八─┐

┌三一八──三二三   │一三一九──一三二四─┴─ 卷四九

卷十二─┴三二四──三二九   │一三二五──一三三0─┐

[P672]

卷二十──三五一──三六四   │一三三一──一三四四── 卷五0

(缺)                      │一三四五──一三六二─┘

经上来的对列,可见『杂阿含经』的偈颂部分,共一三卷;误编在别处而错乱的,仅卷四一 ‧四三‧四六‧四七──四卷而已。次第与内容,虽与「八众」的次第不合,也还是部类分明的,如:

图片

卷三八──比丘众

卷三九──魔众

卷四0──帝释众

卷四六─<

卷四二──剎帝利众

卷  四──婆罗门众

卷四四──梵天众

卷四五──比丘尼众

卷三六─┬婆耆沙(尊长)众

卷二二─┴┐

[P673]

卷四八──天子(天女)众

卷四九──夜叉众

卷五0──林神众

注【73-001】如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引(六四九)。

注【73-002】『别译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四六三下)。『杂阿含经』卷四五(大正二‧三三二中)。

注【73-003】『别译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四三四下)。『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八下)。

注【73-004】『别译杂阿含经』一三九经,『杂阿含经』缺。

注【73-005】『别译杂阿含经』二九一‧二九二经,与『杂阿含经』一二九三‧一二九四经相合,但次第颠倒。

第四项 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

『杂阿含经』的第三部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次第与内容,都参差杂乱。近代学者的整理,也还不能完全妥当。『杂阿含经』五0卷,除了『无忧王经』二卷,蕴处等二一卷余 ‧偈颂一三卷外,还有一三卷余,这就是第三部分。次第与内容,应该是有关的,所以从内容的分类,前后的关联,来推定这一部分的次第。

图片

一「罗陀」───────一一一──一三二

[P674]

┌──一三三──一三八(以上卷六)

二「见」─────┤

└──一三九──一七一

三「断知」───────一七二──一八七(以上卷七)

※                      ※                  ※

┌阎浮车───四九0

四「舍利弗」─┼沙门出家──四九一

└比丘等───四九二──五00

┌─五0一──五0三(以上卷一八)

┌佛与天─┤

│        └─五0四──五0七

五「目犍连」─┤

└勒叉那───五0八──五三四

┌─五三五──五三六(以上卷一九)

六「阿那律」──────┤

└─五三七──五四五

七「大迦旃延」───────五四六──五五五

┌──五五六──五五八(以上卷二0)

八「阿难」──────┤

└──五五九──五六五

[P675]

九「质多罗」────────五六六──五七五(以上卷二一)

※                       ※                ※

一0「证净等」───────一一二一──一一三五

按:上与菩提分法的「证净」相衔接。

┌──一一三六──一一四四(以上卷四一)

一一「大迦叶」────┤

└──九0五──九0六

一二「聚落主」───────九0七──九一六

┌──九一七──九一八(以上卷三二)

一三「马」──────┤

└──九一九──九二六

,

一四「释氏」────────九二七──九三六

┌──九三七──九三九(以上卷三三)

一五「生死众多」───┤

└──九四0──九五六

一六「婆蹉出家」──────九五七──九六四

┌──九六五──九六九(以上卷三四)

一七「外道出家」───┤

└──九七0──九七九

[P676]

按:从「大迦叶」到「外道出家」,共四卷,与『别译杂阿含经』(二诵)卷一三──

卷一九的次第相合。

┌───九八0──九九二(以上卷三五)

一八「杂」─────┤

└───一二四一──一二六四

┌─ 一二六五──一二六六(以上卷四七)

┌─ 比丘─┤

一九「病」─┤         └─ 一0二三──一0二九

└─ 长者─── 一0三0──一0三八

二0「法」────────  一0三九──一0六一(以上卷三七)

※          ※         ※             ※

二一「杂」─────────八六一 ──九0四(卷三一)

按:这一卷,前后都不相关联。卷初列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寿命,共三经。然经上说:「如佛说六经」(1),可见是别说六欲天寿,经文有所脱落。

说一切有部系所传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在全经的地位,并不一致。或在「缘起食谛界」与「菩提分法」中间,如『瑜伽论』「本地分」,『杂事』(2)。或在最前,如『瑜伽论』 [P677] 「摄事分」(3)。然以汉译『杂阿含经』来说,是间杂的分列在「修多罗」长行中间的,这应该是较古的组织形态。

注【74-001】『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一九中)。

注【74-002】『瑜伽师地论』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4-003】『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第五项 杂阿含经原形的论定

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菩提分法──四分,是「相应修多罗」。比丘等众相应偈颂,是「祇夜」。这五分的分类,虽然次第前后不同,而与『相应部』的分为五品,是一样的。佛及弟子所说,是「记说」,间杂的附入各「修多罗」下,也与『相应部』相近。所以『杂阿含经』古形,就是这样的间杂,没有次第组织似的。汉译『杂阿含经』,只是更多一些卷帙次第的错乱吧了!经上来的分别条理,『杂阿含经』的原有次第,可见是这样的:

图片

(蕴相应分第一)

(1)(1)卷一 ──蕴[一]

(2) 卷一0──蕴[二]

[P678]

(3)卷三──蕴[三]

(4)卷二──蕴[四]

(5)卷五──蕴[五]

(6)卷六(2)……………………………l罗陀‧2见[上]

(7)卷七………………………………2见[下]‧3断知

(处相应分第二)

(8)卷八(3)──处[一]

(9)卷九──处[二]

(10)卷四三──处[三]

(11)卷一一──处[四]

(12)卷一三──处[五]

(因缘相应分第三)

(13)卷一二──缘起[上]

(14)卷一四──缘起[中]

(15)卷一五──缘起[下]‧食‧谛[上]

[P679]

(16)卷一六(4)──谛[下]‧界[上]

(17)卷一七(5)──界[下]

(18)卷一八(6)……………………4舍利弗‧5目犍连[上]

(19)卷一九………………………5目犍连[下]‧6阿那律[上]

(20)卷二0………………………6阿那律[下]‧7大迦旃延‧8阿难[上]

(21)卷二一………………………8阿难[下]‧9质多罗

(22) (缺)

(23)卷三一………………………21杂

(菩提分法相应分第四)

(24) 卷二四(7)──念住[上]

(25) 念住[下]‧正断‧神足‧根[上](上缺)

(26) 卷二六──根[下]‧力‧觉分[上]

(27) 卷二七──觉分[下]

(28) 卷二八──道分[上]

(29) 卷二九──道分[下]‧息念‧学[上]

[P680]

(30) 卷三0──学[下]‧证净

(31) 卷四一………………………10证净等‧11大迦叶[上]

(32) 卷三二………………………11大迦叶[下]‧12聚落主‧13马[上]

(33) 卷三三………………………13马[下]‧14释氏‧15生死众多[上]

(34) 卷三四………………………15生死众多[下]‧16婆蹉出家‧17外道出家[上]

(35) 卷三五………………………17外道出家[下]‧18杂[上]

(36) 卷四七………………………18杂[下]‧19病[上]

(37) 卷三七………………………19病[下]‧20法

(众相应分第五)

(38)卷三八──比丘众

(39)卷三九──魔众

(40)卷四0──帝释众[上]

(41)卷四六──帝释众[下]‧剎帝利众[上]

(42)卷四二──剎帝利众[下]‧婆罗门[上]

(43)卷四───婆罗门众[中]

[P681]

(44)卷四四──婆罗门众[下]‧梵天众

(45)卷四五──比丘尼众,婆耆沙(尊长)众[上]

(46)卷三六──婆耆沙尊长众[下]‧天子天女众[一]

(47)卷二二──天子天女众[二]

(48)卷四八──天子天女众[三]

(49)卷四九──天子天女众[四]‧夜叉众[上]

(50)卷五0──夜叉众[下]‧林神众

整理现存的『杂阿含经』,改正次第的错乱,就回复了旧有的原形。因为「念住」末,「正断」、「神足」、「根」初,经文佚失了二卷,所以或者误以『无忧王经』来足数。本为卷二二、二五,后又错乱为二三、二五。除此以外,卷帙错乱的,仅卷二‧四‧一0‧一二‧一三‧二二‧二四‧三一‧三六‧四一‧四三‧四六‧四七──一三卷。或以为错乱极多(8),原因在:一、佛及弟子所说,确有这一类经文,但是间杂的,分散在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菩提分法之下。虽然约义而称之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或分为声闻相应、独觉相应、如来相应 (9)),而事实上,并没有类集在一处。这所以『瑜伽论』「本地分」,与「摄事分」所说,前后次第不一。汉译『杂阿含经』,已将「弟子所说」,集成一类,而题为「弟子所说诵第四」;但 [P682] 「如来所说」部分,还是分列在多处,没有集成一类。如卷六、卷七的「罗陀」与「见」,『相应部』也编在「蕴品」以内,与『杂阿含经』相合。「摄事分」的「摩呾理迦」,没有抉择,可见这是随类附录,而实际是「如来所说」,不是古典的「相应修多罗」。所以五0卷本的次第整理,不应该存有「如来所说」,也类集为一诵的想法。二、现存本的卷三一,一般叙列于「菩提分法」以下,「如来所说」部分。如这样,这部分的次第,是卷三一(误作四一)‧三二‧三三 ‧三四‧三五‧三六(误作四七)‧三七。加上现存本的卷三一,应为三八。即使向前移一下,这部分就应以卷三八为止。如这样,与偈颂部分,以卷三八开始,就陷于矛盾,多出了一卷。查卷二一与二三卷中,缺了一卷(现在的卷二二,是偈颂)。如知道这是经文的缺佚,那就全经的卷帙次第,无须重大改变了。这部分,与卷二一(弟子所说)不合,然如记着「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原是分列在多处的,也就不用怀疑了。三、『杂阿含经刊定记』,以为『杂阿含经』原本,「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都是类集成一部的,所以取「四分十诵」的传说,大为改订(10)。这是依「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意义,整理成部。如说是进一步的整理完善,也许是对的。如以为『杂阿含经』的原形如此,那就错了!『杂阿含经』原形的全部次第,再为简列如下:

图片

蕴相应分第一

[P683]

卷一‧卷二(误作一0)‧卷三‧卷四(误作二)‧卷五‧

(附入)(11)卷六‧卷七

处相应分第二

卷八‧卷九‧卷一0(误作四三)‧卷一一‧卷一二(误作一三)

因缘相应分第三

卷一三(误作一二)‧卷一四‧卷一五‧卷一六‧卷一七‧

(附入)卷一八‧卷一九‧卷二0‧卷二一‧

卷二二(缺)

菩提分法相应分第四

卷二四‧卷二五(缺)‧卷二六‧卷二七‧卷二八‧卷二九‧卷三0‧卷三一[上](误作

四一)

(附入)卷三一[下](同上)‧卷三二‧卷三三‧卷三四‧卷三五‧卷三六(误作四七)

‧卷三七

众相应分第五

卷三八‧卷三九‧卷四0‧卷四一(误作四六)‧卷四二‧卷四三(误作四)‧卷四四

[P684]

‧卷四五‧卷四六(误作三六)‧卷四七(误作二二)‧卷四八‧卷四九‧卷五0

汉译『杂阿含经』,经上来的整理,可见「相应修多罗」及「祇夜」(偈颂)以外,还有第三分──弟子与如来的「记说」,分编在各处。在这三部分的分别中,抉出了原始结集的「相应教」,也就是「摩呾理迦」所抉择的「事契经」。

注【75-001】上为推定的原形卷次,下为现在经本的卷次。

注【75-002】……,表示虽间杂在蕴等相应下,而实为弟子及如来所说部分。

注【75-003】旧题「诵六入处品第二」(大正二‧四九中)。

注【75-004】旧题「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大正二‧一0八下)。

注【75-005】旧题「杂因诵第三品之五」(大正二‧一一六下)。

注【75-006】旧题「弟子所说诵第四品」(大正二‧一二六上)。

注【75-007】旧题「第五诵道品第一」(大正二‧一七0下)。

注【75-008】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说:「旧刊排列无误者,全经五十卷中,仅十二卷而已」(『内学』第一辑二三)。依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所对列,也仅一五卷相合(六五六)。

注【75-009】『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注【75-010】『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二二四──二三三)。

注【75-011】「附入」,指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部分。 [P685]

第二节 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鍱部本的比较

上来,从三大部分的分别研求,推定『杂阿含经』的原形次第,并从三部分的分类中,知道「相应教」的根本部分:这是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传说。铜鍱部Ta^mras/a^t!i^ya 所传的『相应部』,没有大分为三部分的传说,然从次第内容来看,也还是相近的。『相应部』分为五品,五六相应,次第内容如下:

Ⅰ有偈品Saga^tha-vagga(一一相应) l诸天相应Devata^-sam%yuttam%%‧2天子相应Devaputta-sam%yutta‧3拘萨罗相应 Kos/ala^-sam%yutta‧4魔相应Ma^ra-sam%yutta‧5比丘尼相应Bhikkhuni^-sam%yutta‧6梵(天)相应Brahma-sam%yutta‧7婆罗门相应Bra^hman!a-sam%yutta‧8婆耆沙相应 Van%gi^sa-thera-sam%yutta‧9林相应Vana-sam%yutta‧10夜叉相应Yakkha-sam%yutta‧11(帝)释相应Sakka-sam%yutta

Ⅱ因缘品Nida^na-vagga(一0相应) 12因缘相应Nida^na-sam%yutta‧13现观相应Abhisamaya-sam%yutta‧14界相应Dha^tu-sam%yutta ‧15无始相应Anamatagga-sam%yutta‧16迦叶相应Kassapa-sam%yutta‧17利得供养相 [P686] 应La^bhasakka^ra-sam%yutta‧18罗!7亩罗相应Ra^hula-sam%yutta‧19勒叉那相应Lakkhan!a-sam%yutta ‧20譬喻相应Opamma-sam%yutta‧21比丘相应Bhikkhu^-sam%yutta

Ⅲ蕴品Khandha-vagga(一三相应) 22蕴相应Khandha-sam%yutta‧23罗陀相应Ra^dha-sam%yutta‧24见相应Dit!t!hi-sam%yutta‧ 25入相应Okkantika-sam%yutta‧26生相应Uppa^^da-sam%yutta27烦恼相应Kiles/a-sam%yutta ‧28舍利子相应Sa^riputta-sam%yutta‧29龙相应Na^ga-sam%yutta‧30金翅鸟相应Supan!n!a-sam%yutta ‧31干闼婆相应Gandhabbaka^ya-sam%yutta‧32云相应Vala^ha-sam%yutta‧33婆蹉种相应Vacchagotta-sam%yutta‧34禅相应Jha^na-sam%yutta

Ⅳ六处品Asl!a^yatana-vagga(一0相应) 35六处相应Sal!a^yatana-sam%yutta‧36受相应Vedana^-sam%yutta‧37女人相应Ma^tuga^ma-sam%yutta‧ ‧38阎浮车相应Jambukha^daka-sam%yutta‧39沙门出家相应Sa^man!d!aka-sam%yutta ‧40目犍连相应Moggala^na-sam%yutta‧41质多相应Citta-sam%yutta‧42聚落主相应 Ga^mani-sam%yutta‧43无为相应Asan%khata-sam%yutta‧44无记说相应Avya^kata-sam%yutta

Ⅴ大品Maha^vagga(一二相应) 45道相应Magga-sam%yutta‧46觉支相应Bojjhan%ga-sam%yutta‧47念处相应Satipat!t!ha^na-sam%yutta [P687] ‧48根相应Indriya-sam%yutta‧49正勤相应Sammappadha^na-sam%yutta‧50力相应Bala-sam%yutta ‧51神足相应Iddhipada-sam%yutta‧52阿那律相应Anuruddha-sam%yutta‧53 禅相应Jha^na-sam%yutta‧54入出息相应A^na$pa^na-sam%yutta‧55预流相应Sota^patti-sam%yutta ‧56谛相应Sacca-sam%yutta

『相应部』的长行四品,与『杂阿含经』的「五阴品」、「六处品」、「因缘品」、「道品」,大类是一致的。依『瑜伽论』「摄事分」,「相应教」的根本部分,分为四分、一六事;『相应部』与之相当的,就是四品的主要部分,一五相应。对列如下:

图片

〔杂阿含经〕                〔相应部〕

Ⅰ五取蕴─── 取蕴──── 22蕴相应─── Ⅲ蕴 品

Ⅱ六处──── 处───── 35处相应─┬─ Ⅳ处品

36受相应─┘←-----------+

[P688]

┌─缘起─────12因缘相应─┐           |

├─食---------------/        ├ Ⅱ因缘品  |

Ⅲ因缘──┼─谛→ 56                   │           |

└─界──────14界相应──┘           |

﹂------------------------------------+

┌念住─────47念住相应──┐

├正断(佚)──49正勤相应──┤

├神足(佚)──51神足相应──┤

├根──────48根相应───┤

├力──────50力相应───┤

Ⅳ菩提分法─┼觉分─────46觉支相应──┼──Ⅴ大品

├道分─────45道支相应──┤

├息念─────54入出息相应─┤

├学─────────────┤

└证净─────55预流相应──┤

56谛─────┘

[P689]

『相应部』后四品的主要部分──一五相应,与『杂阿含经』的一六事相对比,就显出了分类的一致。其中有无不同的,是『杂阿含经』有(三)「学」,而『相应部』没有。开合不同的,『相应部』「六处品」立「受相应」,与『杂阿含经』「因缘分」中,「界」的一部分相当(1) 。『杂阿含经』「因缘分」,别立「食」,而『相应部』含摄在「因缘相应」中(2)。说一切有部的『杂事』,也没有说到「食」(3),可见这「食」是新的安立。所属部类不同的,『杂阿含经』中,「谛」属于「因缘分」,而『相应部』属于「大品」。谛与蕴、处、界、缘起相关联,早已成为上座部Sthavira系的共义。然『杂阿含经』说:「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4)。又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5)。四圣谛是慧,是四谛的如实知(不如实知,就不能称为四圣谛),所以属于「大品」,是更适当的。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以「念住品」、「四谛品」、「静虑品」为次第,可见四谛是道品的一类。『发智论』立四十二章,四谛与四静虑为次第。『大毗婆沙论』分四十二章为三类:四谛是「功德类」,而不是蕴、处、缘起等「境界类」所摄(6),也保存了四谛属于道品的古义。被称为「修多罗」的原始结集部分,『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可说是一致的。上座部系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也就是这些(7)。

长行四分的次第,铜鍱部为:「因缘」、「蕴」、「六处」、「大」。说一切有部为:「蕴 [P690] 」、「处」、「因缘」、「道」。次第虽有不同,而以菩提分法为后,是相同的,这可说是上座部诵本的原形。大众部Maha^sa^m!ghika所传的,显然不同,如『摩诃僧祇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说:

「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比等名为杂」。

又,『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说:

「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

『僧祇律』所举例的,根、力、觉、道,显然指「修多罗」的菩提分法。『分别功德论』所说的「诸经断结」,也该是修持的法门。「相应教」的原形,应该是以菩提分法为首的。『中部』『如何经』,说到当时的阿毗达磨,就是四念处等菩提分法(8)。说一切有部现存的古形论书─ ─『法蕴足论』,全论二一品的次第,也是先明菩提分法,然后说到根、处、蕴、多界、缘起。阿毗达磨的论题,无疑是本于『杂阿含经』的四分,一六事(『相应部』的四品的一五相应)。古形阿毗达磨,以菩提分法为先,证明了大众部传说的『杂阿含经』,以根、力、觉、道为先,正是部派未分以前的原形。等到二部分立,「相应教」的部类次第,上座部改为以蕴、处等为先,菩提分法在后。这表示了大众部传承旧说,重于修持的立场,而上座部却重于究理了。

「相应教」经过部派的整治,补充(编入『相应部』中),成为不同的诵本。大众部本没有 [P691] 传来,所以原形已无从考论。但可以决定的是:「修多罗」的原始结集,文体是精简的(「如是我闻」等序说、结说,都是以后加上的)。随类而分为多少「相应」,次第是不免杂乱的。在『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中,文句大同小异的非常多,这可说是原始结集的特色。佛门的诸大弟子,对大众(与会者)提贡的佛说,凡公认为佛说的,取审慎而博采的立场,一起集录下来,而不敢轻率的取去。同一论题(如约「蕴」说)而文句小异的;或文句相同,而约「蕴」,约「处」等别说;或文句同而听众不同,都一起集录下来。「相应部」的杂乱,敢说是原始结集的实际情形。又如「缘起」说、五支说、九支说、十支说等,都集录为「缘起相应」。这是佛陀四五年中,应时应机而开展出来的不同教说;由弟子们传诵出来,就一起集录下来。

在不断的集出过程中,次第可能调整;文句推衍而渐长;性质近似的,也有所增补。大概的说:文句渐长,内容与事缘相结合;被称为「弟子所说」、「如来所说」的,也不免多少参杂进去。以『杂阿含经』的「五阴诵」,『相应部』的「蕴相应」为例来说:「五阴诵」共一四颂,一一二经;「蕴相应」为一五品,一五八经。「五阴诵」的前四颂(一──二九」,最精练简略。七 ──一0颂(五九──八一);一二颂(三七──四六),文句长一些,但仍旧是法义的开示。而五颂(三0──三二‧二五六──二六二);六颂(二六三──二七二);一四颂(五七,五八,一0三──一一0):不但文段长,还参合了事缘与譬喻。就在这长篇部分,二六二经是佛涅 [P692] 盘以后,阿难A^nanda 以『化迦栴延经』来教化阐陀Chanda(9),这当然不是「王舍结集」的原典。又如五八经是「十门问记」,对五蕴作十门的分别问答(10)。这是问记──「记说」;而且是广问答,觉音Buddhaghos!a判为「九分教」的「毗陀罗」。这样的条理分明,充分表示了论义的成熟,也不可能为原始结集的。但上述二经,不仅见于『杂阿含经』的「五阴诵」,也见于『相应部』的「蕴相应」(11)。二本一致,可见这是上座部系的原典如此。「修多罗」已有了增编,「弟子所说」及「如来所说」,也有多少参杂,这是从现存的二部中,所得的结论。

现存的「相应教」部分,说一切有部与铜鍱部本,虽部类大致相同,而内容大有出入。从『瑜伽论』「摄事分」所见,「蕴」、「处」、「因缘」──三分,与『杂阿含经』,可说完全相同。而「菩提分法」,尤其是「力」、「觉支」、「道」,次第很乱,而经文比论要多些。将说一切有部本与铜鍱部本对比,铜鍱部所传的经文更多了,对列如下:

图片

〔杂阿含经〕       〔相应部〕│〔杂阿含经〕         〔相应部〕

蕴    一一二经         一五八经  │ 念住  三五经        一0三经

处    一三一经         二0七经  │ 正断 (缺)         五四经

缘起(12)五七经           九三经    │ 神足 (缺)         八六经

界    四六经           六八经(13)  │ 根    一九经        一八五经

[P693]

力    四三经           一一经    │ 学    一七经

觉分  四四经           一七五经  │ 证净(14)二八经        七四经

道分  五三经           一八0经  │ 谛    六四经           一三一经

息念  一五经           二0经    │

如上对列,铜鍱部所传,比说一切有部所传,多出不少。然『大正藏经』本,计算经数,并不精确。如『杂阿含经』六五──六八经,结颂为:「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一一十二种,禅定三昧经」(15)。「受」、「生」、「乐」、「六入」──四经,每经有从「观察……作证十二经」,实计应为四八经。如切实计算,「五阴」为一七五经;「处」为二五九经;「缘起」(及食)为七八经,界(受在内)为六五经,虽经文的增减,互有同异,而大数相近。但「菩提分法」部分,铜鍱部本,增出三、四倍以上,是值得注意的。以「觉支」为例:『杂阿含经』本,自七0四(大正藏编目)起,七四七止,共四三经。然依经文,七四五中,应增三经;七四七中,应增一九经:全数应为六五经。『相应部』本,共一八品。前八品,共七六经,与『杂阿含经』相近。(后二品的经,即『杂阿含』的最后数经)。『相应部』此下,有约「远离」而说的「恒河广说」、「不放逸品」、「力所作品」、「寻觅品」、「瀑流品」──五品;又约「欲贪调伏」,说「恒河广说」等五品。这十品九九经,都是『杂阿含经』本所没有的。这一类的广说,「 [P694] 觉支」、「道」、「念处」、「根」、「正勤」、「力」、「神足」、「静虑」、「谛」,都是有的。这就是『相应部』本,有关「菩提分法」的经,特别多的原因所在。『相应部』的这些广说,是有组织的,这已没有随类次第的结集特性,而近于编纂了。说一切有部,不完全是古形的,但在这部分上,比『相应部』本还近古些。

注【76-001】『杂阿含经』卷一七(大正二‧一一九上──一二四中)。

注【76-002】『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六──二0‧一四二──一五0)。

注【76-00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注【76-004】『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下)。『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一0──一一)

注【76-005】『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相应部』「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六)。

注【76-006】『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九0(大正二七‧四六六中)。

注【76-007】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七0──七一)。

注【76-008】『中部』『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一──三一六)。

注【76-009】『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六中──六七上)。

注【76-010】『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四中──一五上)。

注【76-011】『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二0八──二一二‧一五九──一六六)。

注【76-012】「食」,合计在「缘起」内。

注【76-013】「受相应」,合在「界相应」中计算。

注【76-014】「证净」,与『相应部』「预流相应」相当。

注【76-015】『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八上)。 [P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