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结集
佛在世时说经典,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当时听经的,在声闻乘中,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有十大弟子:阿难、迦叶、目犍连、舍利弗、阿耨楼陀、难陀、富楼那等等。在菩萨众中有文殊、弥勒、普贤等等,有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佛说法的法会规模很大。尽管当时没有记载,但是在佛灭度后,大弟子们就将佛教经典的流传作为第一件大事。
佛入涅槃,火化以后,八国国王将佛的舍利子分别修塔供养。就在此时,迦叶、阿难就提出对佛说的经、律、论三藏要进行结集,最初结集就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以迦叶尊者为上首,由阿难诵经,优波离诵戒,富楼那诵论,这是窟内结集的经律论三藏,经典如《阿含经》等等,是原始佛教经典也叫小乘经典。另外,还有窟外大众部的结集,系大乘经典。
除了大众部结集以外,根据历史的记载,还有文殊菩萨和阿难结集大乘经典。文殊菩萨是实有其人,据载,佛入涅槃以后四百年间文殊菩萨都还在,文殊菩萨和阿难所结集的大乘经典中就包括《华严经》,这是有根据的事实。
历史上又将经典的结集分为:小乘经之结集、大乘经之结集、秘密经之结集。经过多次结集,形成了八千多卷的藏经,当然现在新编的藏经共二万三千多卷,这是把后来历代祖师大德的著述也加进去了,包括显教、密教、大乘教、小乘教等经律论三藏。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又经过中国历代的祖师,特别是两晋到唐朝时期,进行不断的翻译,费了很多人力、心血,才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经典的存在。
龙树菩萨取《华严经》
佛灭度后六百年间,龙树菩萨出世,专门弘扬般若,其实,他不单弘扬般若,其他宗派都弘扬,称为八宗祖师。根据《华严经传》的记载:龙树菩萨在大龙菩萨的指引下,到了娑伽罗龙宫,在龙宫中见到《华严经》,分为上、中、下三部,其中上部、中部特别多,卷帙浩繁,只有下部卷帙少一点,适于在人间流传,所以龙树菩萨就带出来,开始在印度流传,为解释《华严经·十住品》,还写了一部书,叫做《十住毗婆沙论》,一共十七卷。
龙树菩萨又叫龙猛,为何姓龙,因为种族是龙族,为何叫树呢,是母亲在树下生出来的,生下来以后很不平凡,学问广博,特别不同的是他还学神仙术,具有神通。他的传记上记载:他有隐身法,隐身法一使,任何人都看不见他。但那时他是外道,没学佛以前,就有些不正当,他伙同其他道徒混入国王宫中,对宫女进行淫乱,后来被发现,尽管他能隐身,但王宫宫门一关,御林军步步为营,抡刀乱砍,其他的道徒都被杀了,龙树虽然聪明,躲过了这场杀戮,但受到了很大的惊吓,此事让他铭记于心。
他这时才开始有点觉悟,知欲为苦本。五欲境界是痛苦的根本,是流转生死的根本,乐是苦因,贪恋五欲就把自己送入苦海中,堕入深渊中,特别是流入生死苦海中,轮转不息。大家想想,现在社会上,就是这么一回事,唱歌跳舞,跳得妻离子散,赌博打牌吃吗啡,也是弄得家破人亡!乐为苦本啊!龙树菩萨因此生起出离心,皈依三宝,并经明师指点学习经论,弘扬大乘,后来还带了很多弟子。
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华严》
第一位把《华严经》弘传在世间的是龙树菩萨;第二位就是东晋时候的西域僧人佛陀跋陀罗,翻译成华语叫觉贤,这个高僧博学群经,特别精专禅教、戒律,其他大乘论藏都懂。
佛陀跋陀罗先到了长安,那时鸠摩罗什还在长安。鸠摩罗什也是一个译经家,但是佛陀跋陀罗在长安与鸠摩罗什一派的见解不合。鸠摩罗什讲般若,而佛陀跋陀罗偏于讲华严,讲法界观,这两种见解就有些差别,佛陀跋陀罗提出来“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此观点提出来以后,鸠摩罗什都弄不清楚,觉得很怪:中观讲一切皆空,诸法皆空,还分什么一微空、众微空?殊不知华严法界观就从“一个真心,涉诸事相,建立缘起”这方面来讲的,其义理是一致的,特别突出讲事事无碍法界,从事相方面来分析,从缘起法来分析,这就比较宽广。
由于见解有点不合,佛陀跋陀罗受排斥,后来他就离开长安,到了江西庐山,在庐山住了一段时间,翻译了很多经典,当时被誉称为庐山十八高贤之一,现今庐山还存有他的译经台。
晋朝义熙十一年,佛陀跋陀罗又到了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在南京道场寺,与法显大师(历史上出名的翻译家,到过斯里兰卡,写出《历游天竺记传》),合译关于戒律方面的《摩诃僧祇律》,还有《大般涅槃经》,就在这期间,他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一般称为《六十华严》。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
在唐代,武则天海圣元年,由于武后的启请,为何当时武后还要启请呢?因为《六十华严》还不全,后面几卷没有,她听说于阗有个高僧叫实叉难陀是研究华严的,很有学问,那里有《华严经》的全本,所以武则天就派人去迎请实叉难陀。
实叉难陀翻译成中文叫学喜,他被请到当时的东都洛阳,在东都洛阳的皇家寺院遍空寺,同其他的高僧一起,译出《华严经》八十卷,比六十卷多。八十卷是三十九品,四万五千颂,一般称为《八十华严》。
在译的过程中,武则天亲自到译场关心,译成后,亲自题写书名,写序言,今天法会上唱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据说就是武则天当时写的。《华严经》译成以后就在皇宫中弘讲。后来实叉难陀回到于阗,唐中宗又把他迎请回来,不久就得病圆寂了,火化后舌头烧不烂,有很多舍利子,他的弟子又把舍利送回于阗修塔供养。
般若三藏译《四十华严》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印度到中国来的高僧般若三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又在长安崇福寺翻译出《华严经》四十卷,一般称为《四十华严》,是《普贤行愿品》的广本。这四十卷《华严经》的标题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后来又译成了《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本,将略本附在《八十华严》后面,是第八十一卷。现在流通的单行本一般是《普贤行愿品》,也就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
以上从龙树到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般若三藏,就是《华严经》译传到中国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