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南康府同安寺嗣法门人正印重编
书问
答思履王公
承佳命书法语。谨按禅关策进录二条不知可否。来书云病在道理话头作解。于生死分中全不相干。此真法语。是今古参禅人通病。非病过人不能知此。非到家人不能言此病。僧每谓此事不难古今人。难者只是我心不死耳。我心若死有何难易。有何取舍。有何憎爱。有何迷悟。一切人都是说得行不得。若说得到行得到。佛祖即我。我即佛祖。何须别求妙悟玄理。何必言难了又难。如今人举目观日月与古人一般见。此见岂非释迦当时睹明星之见。孔子当时观川之见耶。今人静耳闻钟鼓与古人一般听。此闻岂非释迦当时闻梵音之闻。孔子当时闻齐韶之闻耶。今人举手持捉与古人一般用。此手岂非释迦当时拈花之手。孔子当时援琴之手耶。今人运足行道与古人一般行。此足岂非释迦当时升天宫之足。孔子当时登泰山之足耶。若说今人视听言动不是古人视听言动。何故释迦也在此太虚空中。孔子也在此太虚空中。诸人皆在此太虚空中。共一太虚。如何今人不是古人。虚空尚不可二。真性岂可二耶。所以说诸人不是释迦孔子则不得也。若说是又不肯承当。设有狂夫自言。我是释迦我是孔子。及乎到是非憎爱关头不唯过不得一毫舍不得一毫放不下。是知此道人人具足。个个现成。只要肯行肯承当肯放得下。便无他矣。是知执事言道理为病是知言也。聊复来意。
又
来谕为浮名所误等语。知执事为未明此事者发之。病僧亦就未明者试言之。盖经世出世法通属名字。然名不误人。人自误其名耳。使世无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名。则伦理仁义之道废。而天地日月亦无由知。名于世岂可须臾离哉。出世法曰真如曰佛性。亦假其名。劝诱人心。使人依名寻义。以尽心焉。设无名字。则世出世法俱无建立。若到名不立处。实超越世出世间为圣凡不二之地。此地虽尊贵无名。亦由名而入。亦不外其名。别有一地为无名。即名就是无名。虽是无名。不妨千名万名。此方是大人境界。无碍行径。又如周孔黄老千古已上人也。至今垂名不朽。是先世圣贤以名导后世作圣贤。为正世之性情。又如威音智胜尘劫已前佛也。至今名称普闻。亦是过去诸佛以名接人作佛。为出世之津梁也。是知先圣先觉非名无以垂化。后圣后觉非名何以导心。此名能成立世出世法。能轨人成圣成贤。是名不误人也。人错乱其名。坏世出世法。致于地狱三途者。是人误其名也。今人多分以名为误者。总是好名之心不真。装点造作。用心支持。唯恐失之。见得为累为苦。别自偷安放闲为洒为乐。此是俗名俗利。甚至有不足言者也。果真好其名。依名践实。禀明于心。得失不能劫其怀。死生无以二其念。好名至此。即是圣贤。又何疑哉。其实名利即圣贤事业。但人不知小大。故为误。世间名利谁过于尧舜禹汤周孔黄老。名溢六合利被四夷。此诸圣贤还是名利误耶。还是不贪名利耶。谛观此诸圣贤是真践名者也。又出世间名利无过于佛。名周法界利满性海。尽未来际受用不尽。天上天下世出世间。再无有超过佛之名利。最广最大最久最远。此亦是真践名实处也。人多分图小名利。不知图大名利小名利者。名利一身一国一乡一家。大名利者名利被于天下。成天下人之名。成天下人之利。以天下之名利即一己之名利何其大耶。使尽法界驰一名尽法界成一利。而言思所不能及。又何其广大耶。只因爱小失大。私于一身。则有彼此斗诤贪求苦恼。是人自误。何况误中更有误耶。若图大名利。则与圣与贤若佛若祖同其途辙共其受用。如此真名真利岂可以伪名伪利雷同一并弃耶。此等真名真利实弃不得。愈弃愈光。愈弃愈大。至于祖师门下万里无片云。青天也吃棒。更见广大殊胜。如是名利可不尽心焉。因来谕为导诸人假言浮名之苦。意在要人知此真名真利一着。在病僧代执事发之。不知可执事意否。如不可。幸掷水火中。傥有一二可者。愿奉法供养。
答孝则车公
道理流行显晦有时。山水与人物发动有时。人之精神著于诗文出没亦有时也。曾读谭子诗归序云。素所得名之诗。或有不能例次者。亦必其人之精神至今日而当止。间有收无名之篇。若今日始新出于纸。亦必古人之精神至今日而当一出。此非人之精神著于诗文而隐显有时耶。建于功业者亦然。吾考梵网经上卷。从古来经历多少智人。未有得其句者。今有伞山从而释之。新安黄山从古来未开。今有普门头陀开之。文章山水千古之下。以待其人。岂非文章山水之精灵得无因人所显耶。洪觉范禅师所著僧宝智证等传。及石门文字禅诸书。至我朝世宗年间埋没。多不闻其名者。达观禅师一出策杖寰海遍搜寻之。一一皆得。随得随梓。海内遍传。若今日始出入谓达观大师乃觉范后身重来翻腾故书。观其所行若实然。今足下曾梦为傅大士后身。今又为船子偈释。使非傅大士后身决是船子后身重来。翻腾自己千百年无人所知之公案。非彼即此。信无疑矣。船子当时赤穷担板一生乐于山水。末后只得夹山一人。其精神亦埋没多载。而今方露。是人之气运与精神相等也。船子四偈古来无人发挥者。因船子印夹山云。钓尽烟波金鳞始遇之句阁误了。只说船子意在求人。所以不曾在宗旨上照管。今睹足下之释。始犹为疑。偶忆船子有歌云。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虚包纳甚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正合夜静水寒鱼不饵之句。恍然开悟。合爪赞叹希有。千载奇遇也。衡素未精文字于佳稿。未免有隔碍。观前二释最精肯无容拟议。后二释尚未悟释中幽旨。据鄙见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着袈裟。正是藏身处没踪迹。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旧宿芦花。正是没踪迹处莫藏身。此是船子纲宗。又本是钓鱼船上客是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偶除须发着袈裟是三十年中山不是山水不是水。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旧宿芦花是三十年后山依旧是山水依旧是水。足下大悟彻后四字见得极的当。又一波才动万波随之句。总收上来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一动一切动。一有一切有。一空一切空。空有融通事理无碍。通属者边事。总不与那边相干。所以云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有僧问一禅师是非不到处还有句也无。师云一片白云不露丑。天童拈云尽力推爷向里头。亦同此旨。不知高明可其说否。原稿璧上。希照入。
答吾镜居士
读来谕。取舍未忘爱憎犹存。不能当处解脱。又云日坐扰中。高明可自检点。扰是何物。人若不扰。岂不成无用如如耶。若不能解脱又看是谁缠缚。又谛审所爱是何物。所憎是何物。古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是则所爱无别物。所憎无别物。何必于憎爱中妄有忧虑。再推研能取是谁。能舍是谁。古云妄想从来本自真。除时更起一重尘。言思动静凭渠力。仔细看来无别人。是则取也是本来舍也是本来。又何于取舍间妄自懊悔。古云任从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又六祖大师云。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老居士依六祖大师如是会去。岂不当下解脱。有何取舍净秽为疑碍耶。今人言不能解脱。只是成佛之心不歇。求神通妙用心不歇。求寂静心不歇。所以云不能解脱。此是自己追求自己缠缚。若无成佛妄想神通寂静妄想。何处不解脱何处不自在。又云不能味无味之味。更恨齿牙不利。不能大张口而全吞之。老居士大似全身香气又道不曾偷香。有僧问曹山清锐孤贫乞师拯济。曹山曰锐阇黎近前来。锐近前。曹山曰泉州白家三盏酒。吃了犹道未沾唇。老居士吃了莲蒂全身莲花香。又道不曾全吞。如是说话想恐病僧索莲蒂之价。病僧不索莲蒂之价。老居士亦不必作瞒心语耳。
答六长刘公
睹来言夙习根深。心花隐隐。想是假设通书之常套。不然何作是说。若说心花隐隐。衡不知其所隐。不知天覆着地埋着。若天地不能盖覆。万物又岂能遮藏天地。万物既不能掩蔽。又何为隐耶。岂不知仲尼有言。二三子以予为隐乎。吾无隐乎尔。病僧曾有诗曰。明明大觉心。土木与瓦石。若尔明暗色空飞空走陆言思动静一切妄想。又非大觉心耶。既尔尽法界囫囵是个大觉心。不知隐向何处。又不知为何物所隐。若谓不隐于处不为物隐。目为隐隐既尔而山河大地明暗色空又是何物耶。是知足下言心花隐隐实为套语。今人处处不能了然者。总是不肯安心。种种驰求。或求禅定或求妙悟。或求解脱或求超佛越祖。由此驰求心不歇。致令心不安。不得现量受用自心境界。妄见彼此。故有谓难得悟难得解脱。由此转生疑难。徒自迷闷。若是心地一安。便是大解脱门。无处不自在。有何迷悟有何缚解有何隐显。是知言此皆心不自安。知足下已跻超然。此言特为探竿耳。衡不揣迷昧直言。一为谨复。
与飞孺王公
五台聚首数次。语默中偈句中。知足下般若根深。向上一事信得真切。八风不能移也。大抵此事不是厌闹求静舍忙偷闲。要在闹静忙闲中讨个主宰。于此窥得主宰。便是自性天真佛。即是大解脱。于闹静忙闲中如游园观出入自在。随苦随乐。皆是自分中受用。岂容取舍哉。此时足下同令叔莅任。正是自验自力自信自得时节。平日所见所言要在此时见主宰见力量。只在闲时静时才做工夫。总然做得。亦无用处。所见所言亦无用处。道果无用耶。道果无用。学道何为。道果有用。不在此时用更待何时用耶。所以病僧言此时足下正好着力。令叔言将乐多古道场田连阡陌。被前当事者充作饷费。此时此事最多闻之不胜太息。倘可为者。足下同令叔商议如能复作僧田。则见护法之力。此时边事甚急。饷为重务。万一不便姑从后可也。谨复。
答贞复谭公
读手书知足下绳一胜行。坚持咒心此最妙一行。大抵显教虽云生慧。慧明而定自成。如定不成即属狂慧。密教虽云生定。定成而慧自发。此持佛心印非凡外小乘之痴定也。狂慧不定或有。而持咒之定未有不发慧者。是知修行还重持诵为上。纵有掉举昏沉。不必除遣。当观掉举昏沉是何物。自何来。都是自己光明觉体。只是一心持咒。咒力极成如是掉举昏沉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到此方的信无明妄想都不是别人。震旦人多重显教。不免有沉溺知见之误。西域人多重密教。而身心解脱坚固者胜多。是知密不兼显定成而慧自发。显不兼密而能破障得定者鲜矣。首楞严经云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此佛语可为证明。足下坚此一心。持诵不辍。若身若心。刺成一究竟坚固妙定。真穷惑尽离障解脱自利利人。从始及终一切佛事究竟无余。不知足下可允其说否。法音回专此问候。并复来意。余法音能口悉不备。
答白蛟刘居士
向上一事。元不属文字不属无文字。离文字不离文字。皆因分别生起。尽属法尘边事。与本分事俱无交涉。试着量目前所见。将何法为文字。既无文字又依何法说个离文字道理。岂非离与不离皆门外之绕。究竟诸佛诸祖无有一定之法。如人不达语言三昧。如来以文字导之。说出一大藏教。非如来必定教人从文字入。乃为不知文字者一期方便耳。如人泥于文字见解。如来以离文字导之。故有拈花等事。非如来必定要人离文字悟入。乃为泥文字者一期方便耳。是则离与不离皆一期方便。岂有实法耶。又则足下所见所到。已是百尺竿头。虽是极则处。尚有极则事在。终是命根未断。须是竿头再进一步。始是四棱蹋地。那时随宜施设说离文字说不离文字。无可不可。方知今日之所说尚欠自在。又且此方教体在于音闻。不论离文字不离文字之旨。皆藉音声发明。亦有不假音闻者。乃异方便耳。又经云多闻生实智。是闻慧乃入道之要径。般若经云若谓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是则佛说法四十九年曾无一字示人。知此则向上一事岂可执定一见而得乎。又云方病魔来时便拼一死无惧怕心无系恋心。此便是足下得力处。真实受用处。若无此等力量。此等受用。则平日所言所解。所行所到皆无用之戏具耳。幸有此点真实处可以接引后昆。老病逼人精神微弱聊复来意。
答紫萝刘居士
别后三接慈旨。知足下道义弥深。诲我更密。自惭草野疏慵废疾自弃。何当慈注。若此前者书至知室中归途之物尽属偷儿所有。正古人所谓到来家当尽。免作室中愚。此正足下大有所得处。石莲公至复承手教问答等语。益见偷儿等事为足下大得处不虚。最喜混吃粥饭一番有甚所得。此二语真超迈古今。扫尽佛祖知见。此真足下自受用境界。衡望涯莫及。此一混字在诸人分上为病。在足下分上返为妙剂。佛祖知见如汤消冰。了无痕迹。此二语可以风闻诸方。以消佛祖痴狂等病。但似多下了一番注脚。在足下再多说千语万语亦不妨。恐他人依语生解去。则孤前二语之妙处。拟足下所言一段光景。大似杲禅师谓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盖草与金身本间而作金身草用乃杲禅师自己神通妙用。在草与金身本无移异。今足下于无病处说病。于无药处说药。亦足下自己如幻三昧。在病僧亦无所有。何物为药耶。何物为笼耶。今足下自有药应病除。受用衡不谓虚。但是足下自见自得非病僧所与也。昔文殊问疾于毗耶。维摩云善来仁者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今足下就病僧晤对一番。不知足下之梦。梦之邵陵。不知病僧之梦。梦接足下。病僧此语亦是梦中说梦。不免为不梦者一笑。楞严一注亦是病僧不揣固陋妄作。今稿稍成已蒙贞复谭公许刻。但所许尚未及成。攸邑相近云阳后果成事。足下亦易知之石莲公归肃此复候。
答宝庆熊太守
衡乃寒岩枯木。何因得叨大檀越春光远摄膏雨遥滋。虽枯槁难胜春力。而枝条未免重荣。此大檀越造化无私。德泽普洽。虽一残病之躯。亦不忍弃于至化之外。前嘉召两下。慈注万全。敢不匍匐归趋。无奈腐草残躯又被船水风寒所苦。旧疾复举。大难转移万冀大慈宽宥。稍稍痊愈即努力速归。知大檀越以六合为身心。五台一片地信不视为他物。惟启大檀越作一究竟坚固护持。以为一方植福之地。此庵香火常在。即大檀越光明永远无尽。光明圆照无尽。即大檀越法身常住无尽。法身普遍无尽。在病僧自信非虚语。不知大檀越以为何如。肃此复谢。
答湘潭生因李公
衡素为拙守。实法门腐物。不足言也。乞食湘中得慈光护念。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同种佛缘。皆足下与令婿唱导助化之力。衡实为木偶人耳。何其有也。奉手教多日。因老朽多病及事冗杂。故未及修答。迟缓之罪实不能免。别时闻贵园中建祈嗣法筵。不知此时可有先兆否。衡所过之地遇诸檀越言及求子一事。有速得者。非圣性不灵乃求心缓急感报之迟早故耳。想足下以胤嗣为大事。病僧特为举之以安足下恳祷之心也。湘中佛法全在足下主持。幸勿以倦。间之读足下新刻观音像戒杀文合掌赞叹。真大慈悲真善说法。从来说法要知时要投机。如不应时投机皆成戏论。此时刀兵之时。谕以刀兵起于杀心此应时之语也。此刀兵时人皆怖死。喻以戒杀即免刀兵之难。此投机之言也。此真普门应身说法。以无畏力福被众生。非普门示现即普门嘱付而来。不然何能于此苦恼之际能大施。顿令众生离怖畏苦恼得安乐解脱。若此之妙耶。此一言能转杀心成慈心。息干戈成太平。盛世点铁神丹破敌先锋。不足为喻。真可以传诸方行后世。为慈心三昧。一种大光明幢也。钦服钦服。肃此奉候不宣。
答公茂谢公
观衡每惭根器不猛。空在法门四十余年。一无所得。只成得一残病之僧。何因乞食湘中得遇足下。慈心护念种种成就。密晤神契诚非笔舌可述。别后每忆佛祖宗教大法。要大根器人方能担荷。衡所经过诸郡能放下身心承当此事如足下者未及再见也。于末世中能如是行履。超越名迹非大雄大力大忍大勇何能臻此。是知足下非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必从多劫多生多佛法中深种般若善根。乃有如是金刚骨力。其根器广大可知也。末世佛法重任全赖足下荷担。此事非细。须勇猛中更加勇猛可也。如有一念懈倦之心。法门失望。祝祝尊大人抵家父子相聚。此人间第一乐事。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无上大涅槃。不可外此父子别觅佛法。亦不可因父子乐境昧却此事。世人不得佛法受用者。不过为欢戚憎爱走作故耳。如此两关若作得主。即憎爱欢戚就是诸佛受用。而诸佛解脱不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间。可谓世法佛法原是一片。若父子欢喜中无佛法则佛法即有彼此分段。佛法若有彼此分段。不得周遍常住。佛法既不周遍常住。真如妙性涅槃皆属断灭。真如妙性若有断灭。则生机万化皆有歇时。理可成乎。如观生理无有歇时。则知有不生不灭者存焉。如知有不生不灭者存。则知诸佛法身诸佛受用。无处不遍无时不存。而欢戚憎爱岂非诸佛大解脱处乎。病僧言此望足下日对尊颜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父子相对即是法王法臣。相视不可随寻常父子之态。徒有尽孝之名而无尽孝之实。岂不有孤父子之遇自性之灵乎。足下为众生当从父子间透露此事。是为根本法轮。又尊大人未及面识。不敢通名奉候。傥便时幸致之又读石翁手札则知此老深从般若种子中来。乃有如是高见。乃有如是真心。若能成就人善行。赞叹人善行。言念人善行。言即佛口。念即佛心。非佛而何。是知石翁即缙绅中古佛也。可钦可慕。恨在湘中时未得一晤为歉。暂此复候余俟再宣。
答觉华林公
湘中一聚亦多生奇缘也。衡此一循乞诸方知己如足下者指不多屈。每想公园中朝夕对坐语默无间。此段光景明明现前无丝毫障隔。知足下自得受用处诸人不能夺。而世间父子君臣之乐想无逾于此。及见足下为周姓者作报恩疏。言言透理句句宗心。文法清畅。语辞无碍。足下有超世之才大为法门依止。此深心所望。后真复公回接手教谬承过誉。自觉惭愧殊甚。细玩心经注。辞简义丰旨精理极。无可指其非者。但辞似文字之气未净。义似诸家之所共知。欠有如他方异宝。偶然一见。其新得之喜。自然令人举身受益。心绎口诵传闻无尽者。著述至此则不虚用一番精神。病僧凡有一言半句虽以人鄙不能警觉于人。但自信有古今人所未发处。乃敢启笔非徒变毛易色以炫人也。所以承命为作首序此时未敢即草。恐有碍大事。足下将此等见解都掷之一边。单单究竟自己本来面目。栖心教海。不可逐时弊狂禅以口头语作向上事。慎之慎之。衡自至攸种种皆逆缘。此时动转为难。唯贞复公时与密对。稍慰痴怀。别无可解也。行时上下未定。荆州礼佛之念未了。不知因缘如何。如此念得遂。必因星沙往来与足下面晤有期肃此复候。余不多及。
答我尚王居士法名音凌
来云愿现宰官身以安社稷护持三宝。此亦病僧切心所仰望者。足下识取自心无不是自己。能舍己以安社稷。舍己以新民。舍己以护三宝。而天地万物世出世法无不是自己。其广大受用又何如哉。如能即宰官身作此广大佛事。不唯病僧欢喜。即十方诸佛无不欢喜。诸佛菩萨一切善神无不加被密佑。所愿自然从心也。祝祝。
答吉卿王居士法名音彻
病僧曾与足下说过从今已去只是一句弥陀佛。日夜常转便是出生死径路。不必东问西问左疑右疑。如所问常住真心本来面目真我分别得是一又如何。分别得不是一又如何。任汝分别得十分明白。总是生灭知见。不出妄想习气。又云要我打破疑团。何不收取去不应打破。若不要疑团即应丢在洋沟里。用打破作么。又云望我开示心印咒力。既知唤作心印咒力。即是不思议法门解说不得。若可解说开示。亦是生灭知见。又何能破得心习。妙在不可解说。死人偷心使知见不生。自然转得颠倒习气。浑成光明智体。岂容解说而作知见耶。是则足下所问皆不切当。不如一切皆付之。不知更妙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日夜转去自有通天彻地时节。到那时节方是真知见真智慧。如今所问所见皆不济事。祝祝。
答安城叔监邹孝廉
衡实法门庸鄙。不知何因得承足下护念。初意计西峰或可住旬日以了未了之缘。不委至府旧疾复举。日举日深。自觉残废之躯只宜远掷深山穷谷之中。岂有妄膺众中瞻仰。暂买一舟随流上下以便没踪迹处好藏身耳。石者公道念过于精勤。恐富贵之身一时难于苦行。望足下着意为解之。既信心本是佛世出世法无非佛事。但将一孝字便是成佛妙行。便是成佛究竟法门。不可向外别求玄妙。诸佛无量光明相好无量解脱神通。都从孝道中来。外孝道而别求修行所作皆为魔业。劝石者公形迹朝夕不可离父母。心念须臾不可离父母。朝夕顶礼出入如命日日要知父母着何等衣。用何等食。会何等人。行何等事。若一日一事不知父母起止即心与父母有间也。若时时事事心与父母无间。不谓之孝道不谓之修行不谓之佛事不谓之佛心。病僧自招妄语罪过。要如是绵密。此一孝字方知念佛方知往生方知圆通法门方知放生微旨。不然皆为妄作也。望足下依此语自利利人。决不虚赚。细玩扇头大作知将来大为圆通之主。为明哲之正法眼也。幸致意诸公。各人安心自摄。以现前父子为至乐。以佛法为究竟归宿之所。不必以病僧别有奇特。祝祝。
与绿萝刘公
前枉足下迎暑冒炎觅我于柏桂之间。对坐语默超然形表。此非多劫有缘何能良聚。又且足下一室父子兄弟同为圆通法属。此种胜因信不轻易。拟私乘一叶至贵方期与足下密谈数日。深为究竟此事。亦不虚今生得此嘉会。不意中途又为羁留未果。至今此念熠熠未息。每忆足下高明闲旷端慎自洁。真为载道之资。应保持覆护。莫为世欲间杂。如其纯洁精真。自能发生清净妙慧。超越世出世间圆明无碍。乃与向上一事方有相应。到此田地方信一草一叶皆是自己珍乡。一动一静无非真常快乐。自信十方佛祖大地众生与我同一鼻孔出气了无丝毫隔碍。方知天地同根万物一体非虚语也。足下究心于此则不虚同为圆通眷属也。
与仲初刘公
前奉手谕以披阅拙刻为避夏三昧。知足下精心此道必大有深入处。近日信佛者多。而得佛受用者实少。多分为驰骋知见增长我爱。愈学愈背。愈行愈远。所以现前不能如佛受用也。知足下识见超拔。骨力坚强。决不效寻常口头禅。道定要亲见诸佛诸祖本来面目。即是自己本来面目须是自信得及。自见得明。亲得受用。亲觉自心现量圣趣始解稳坐。不唯魔王外道不能惑乱。甚至诸佛诸祖亦不能摇动。方有自在分。放开也从我。把住也从我。天堂也是我。地狱也是我。世出世间无片事间杂其中。岂非无障碍一大解脱人哉。到恁么地无一物不是自己光明。无一处不是自己本源心地。其纵横变化广大受用岂不超越。是以足下必从毗卢顶 上行去。病僧妄为饶舌以为知己一证耳。经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足下若为勇猛丈夫不从父母行径行去。只是放下身心莫虑自己明与不明。悟与不悟。只是一味兴扬三宝。接引后昆。不论冤亲都劝入法门。同归观音大士传持佛祖慧命。相续不断。尽于未来无穷无尽。此即是顿超顿证。圆妙法门。足下有心此道。应把手共行也。此祝。
答浩若周公
捧读慈谕云时时怖畏。时时警策。如入镬汤不远三步。便有些子受用。只此数语便是足下大得力处。大痛劄处。大精进处。大发悟处。大安隐处。大饶益处。何用别求玄妙胜义。何用别求道理入处。何用别求嘉话露布。病僧每见士大夫于世路中彷仿佛彿穿凿古人几句无滋味语转语别语以为悟道因缘。其实不知返为障道因缘深矣。何如足下所云时时怖畏时时警策乃实落受用也。又云欲病僧下一转语传示同人。足下用意甚美。但莫在此时似再与足下晤对时心光发露同是家里人说家里话。自然有风味。不欲传而传闻自远。此时说来恐无利益。唯足下自意亮之。病僧九月间作痢甚苦。精神衰弱至今尚未复元。见笔砚如生冤家。不敢近之。叔监石者诸公皆不能修书奉候。如会时幸为我一一致之不尽。谨复。
答石者朱公
自容大德来奉手教所示。浮沤泡影之想固未易也。只此二语便是妙谛深入。何待参究。信是堂奥中转身决不落门外蹊径。又云见解从兹起。而种种烦恼亦从斯集。试自检点烦恼住在何地。见解又住在何地。如觅烦恼见解之处不得。则知二处既无住处。烦恼亦可唤作见解。见解亦可唤作烦恼。烦恼唤作见解无烦恼可得。见解唤作烦恼无见解可得。二处既了不可得。有何见解可欣。有何烦恼可厌。终日烦恼终日菩提。终日菩提终日烦恼。岂不是圆通自在。岂不是无碍大解脱哉。何有见解烦恼二虑乎。又云领不住相之旨。似觉净土亦为色相声音之求。六祖所云西方人念佛更求何土。此等佛祖名言皆与第一义谛不相违背。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虽不住相亦要修习布施持戒种种善法。非独沦于空也。如知不废修诸净法。即知有佛可念有净土可修也。岂别音声色相之外为不住相耶。言不住相者。达音声色相当体全空。既达声色体空。则见声色实相。既了声色实相。而能声能色。声色本无二致。金刚经云如来于法不说断灭相。可知矣。经中意谓不可以音声色相求者。为破住相之执耳。祖佛言教都不可作实法会。六祖云西方人念佛更求何国。非无净土可生。但要人先发明本有真净土。为相土之本源。如达真净土。十方法界为我一心。而东西南北有何碍乎。是则六祖之言正欲人了净土唯心。正欲人知净土可求。正是指示人知西方之根本。非断绝人生净土也。六祖又云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既有去必有方所。既有方所可去而净土不去▆所去耶。设谓所去不择净秽。秽既不择而又偏择净土不生耶。是知六祖传佛心印。为人天正眼决不堕断灭见。知此方信如来所言空者即是日用穿衣吃饭及与君臣父子也。如来所言有者即是梦幻泡影本体寂然也。虽是本无一法而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不可差互。虽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全是第一义谛。是真圆通是真无碍。方见如来圆满总持广大法门也。来谕欲集普门各经类成一汇。欲病僧先为序。序则病僧决不辞。此举是病僧二十年前未了公案。今足下成之。即遂病僧之愿。得有藏经之处。病僧与足下同为商订。更遂鄙私。成日作序未为晚也。不知足下意地。何如舟中摇荡。未能罄吐痴怀。暂复。来意余容再布不一。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卷第五
(盛京锦州府锦县信士王世祐王世▆
信女如善仰承
中宪大夫嘉兴府知府王章号遵度遗愿喜刻
颛愚和尚语录第五卷计字玖千三百三十个
该银伍两陆钱仗斯般若之因早证菩提之
果者
康熙十四年二月日楞严藏经坊附板)
嘉兴大藏经 紫竹林颛愚衡和尚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