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变化品(Nairmanika)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重白世尊言:云何世尊授记阿罗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一切有情未具见般涅槃性而〔说其〕得成如来道?云何说如来由成正觉夜至入涅槃夜,中间未曾说一字?云何如来常在三摩地中而无虑无观?云何化佛於化土[注1]作如来事?云何於诸识中有相继刹那坏灭性相?云何金刚手[注2]常护卫〔如来〕?云何本际不可知而仍可知其终结?云何有魔众、有魔事,又有余业?

世尊,业障示现为婆罗门女孙陀利[注3]、乞女旃遮[注4],及空钵[注5]等事,云何世尊有是未断此等过患而能成就一切种智?

世尊答言:谛听且思念之,我当告汝。

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唯然,世尊。且以耳献於世尊。

世尊告彼言:我依密意说无余涅槃界,实为鼓励行人尽己力作菩萨行。大慧,此土及余佛土,皆有乐求声闻涅槃者。

为转彼等声闻倾向,且令其尽己力修大乘行,故我授记化生之声闻成化身,而非法性佛。大慧,此依密意而对声闻说此授记。

大慧,声闻及缘觉之舍烦恼障〔与如来〕无异,以解脱之一味与平等故。然於舍所知障则不然。大慧,所知障须明见诸法无我始得清净;於烦恼障,初得人无我见而起用,意识即不起。复次,舍离法障(dharmavasana)则须藏识习气不现,此即究竟清净。

大慧,有本住法(purva-dharma-sthitita)者,依密意而说,既非先亦非後亦非有故[注6]。如来无虑无观而说法,所用言说即本〔住〕而无所依(purva-prahinir-eva-aksarais);此以正思维故,以不忘失故,无虑无观。已不复在四习气地,已离二种死,已止息烦恼、所知二种障。

大慧,七识聚者,即谓意、意识,及眼识等。其性相为刹那,以其由习气为本故。彼缺无漏善,唯亦不流转。以何流转,大慧?即以彼为涅槃因、为苦乐因之如来藏。此非其心已为空性想所压之凡愚众所能觉知。

大慧,如来与金刚手俱,此谓於化现中之化佛,非本初如来应正等觉[注7]。本初如来,大慧,实离一切根识与量,超越一切凡愚及二乘与外道之所至。住於现法之乐[注8],由现观法而得智忍。是故金刚手即不近如来。

一切化佛不由於业而生,於彼无有如来,然离於彼亦无有如来。如陶师,依种种和合而作有情事,〔如来〕说诸圆满性相,而非教建立自理趣,此已是自证圣智境界。

复次,大慧,於六识聚寂息,凡愚及浅智者视为断;彼於藏识无所知而生常见。彼心中分别之本际不可知也,大慧。

若其自心之分别寂息,即得解脱。此即舍四习气,舍诸过失。

故说颂言——

1 三乘非是乘 亦无佛涅槃

对离诸过众 悉授如来记

2 究竟现观智 及无余涅槃

为彼怯懦众 而依密意说

3 诸佛所起智 及其所说道

入此非入余 故彼无涅槃

4 有欲色与见 是为四习气

意识令其生 心意所从住

5 意识眼识等 生无常断见

涅槃智与埋 无始成常见

第七<变化品>竟。

注释

1 依梵本(nirmana),应直译为“〔所〕化境界,(化相)。

2 金刚手(Vajrapani)旧译“金刚神”。余经译为“密迹金刚”或“金刚密迹”。

3 婆罗门自杀其女孙陀利(Sundarika),以诬释迦。

4 旃遮(Canca)伪假有孕以诬释迦。

5 释迦入婆罗门村乞食,空钵而还。上来所说三事,为释迦九难中事(有云十难),见《兴起行经》,及《大智度论》。

6 唐译此句与梵本大异,译云“大慧,我依本住法作是密语,非异前後佛。”此恐有误解。刘宋译为“因本住法故,前後非性”,即同梵本。

7 此即密乘施设之普贤王如来。

8 以其所现证之乐为住於如实之“有境”中,故其乐即是一切界生机,以有生机始能显现为“有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