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今译】当时,在大众当中的威德自在菩萨,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恭敬地稽首礼拜佛陀,从佛陀的右边绕了三圈,双膝跪在地上合掌,然后禀告佛陀说:

【原文】“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①,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今译】“大悲济世的世尊啊!您刚才已经为我们广泛地说明启发圆满心智的情形,使诸位菩萨们听了佛陀完美的话语,心里不但非常畅快,而且体悟到圆满心智的伟大,纵使我们还没有修行,已获得很大的利益了。

【注①】圆音:完美的圣者讲话,每一位听众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性向和知识背景,而获得最大的益处。

【原文】又解:语言不同的听众,都可以听懂佛陀的话,这叫做“圆音”。

【原文】“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今译】“世尊,譬如有一座大城,城外有四扇门,从各方向来的人士,当然不一定限于那一扇门。

【原文】“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今译】“同样的情形,所有的菩萨庄严佛国,成就无上智慧,有许多方便的门,并不只有一种方法。

【原文】“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今译】“希望世尊,广泛为我们讲解所有的方便法门,以使我们能逐步登入圣城。并且也请您告诉我们修行人的种类总共几种?

【原文】“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今译】“以使在这次法会中听讲的菩萨,以及将来末世的众生,追求慈悲无量众生真理的人,都能很快地明白顿悟真理,沉浸在如来没有烦恼的教法中,自得其乐,利益他人。”

【原文】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今译】威德自在菩萨说完了这段话,便五体投地,对佛陀行最敬礼。这样周而复始,连续请求了三次,礼拜了三次。

【原文】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今译】当时,佛陀慈祥地点点头,告诉威德自在菩萨说:“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够为菩萨们以及将来末世的众生,向我请问启发心智的方便法门,真是好极了!你们现在注意听,我应当立即为你们解说。”

【原文】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今译】当时威德自在菩萨听了佛陀这么说,心里非常高兴,和其余的大众安静地等待佛陀的教诲。

【原文】“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圆满的心智遍布无穷的时空,一切现象和完美的圣者都是由它产生的。一切众生,一切事物和所有的圣者本体都是一样的、平等的。这平等的本体也就是圆满的心智。各种启发心智的方法,其实都是相通的。

【原文】“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今译】“启发心智的方便法,种类有无限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有三种。这三种方法已包融了各式各样的启发心智法门。

【原文】“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们!假如菩萨们体悟到清净圆满的心智以后,能选择安静的环境,用清净的内心为修行的基础。澄清心中各种妄想,并且明白善于分别的意识给人带来了烦恼和不安。

【原文】“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今译】“由于澄清心中的欲念,从宁静里,心中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很奇妙的智慧,而感觉到身体和分别心都是虚幻的,都不是真正的我。从此对自身的执著和分别心所产生的烦恼便永远消失了。因而身心反而感觉到特别轻松、安详、宁静。

【原文】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今译】“由于内心的宁静,十方世界如来的圆觉心性,便会在你的心中感应显现,宛如明镜中能显现事物的映像一般(这说明众生的心性和佛的心性,并没有任何差别,而且是相通的)。

【原文】“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今译】“这种方便法门,叫做‘止定’。

【原文】“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们!假如菩萨们体悟到清净圆满的心智。

【原文】“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今译】“用清明的心智,体察分别心,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以上六者叫做 “六根”)外色,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抽象的事物(以上六者叫做“六尘”),这些全都是虚幻的。以如幻的智慧,除去如幻的无明。或者运用种种如幻方便法,开示诱导如幻的众生。

【原文】“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今译】“由于体会到一切事物和对立的名相都是虚幻的,所以内心便能引发物与民胞的慈悲心和轻松安宁的感觉。

【原文】“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今译】“所有的菩萨都是从这个法门,逐渐发展圆满的心智。

【原文】“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今译】“他观察幻化的事物,乃是断除妄想的真智慧,而不同于不实在的虚幻。也不同于虚幻的见解,一切都是假的。

【原文】“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今译】“永远断除一切幻相,泯灭一切差别对立的名相,而只存着圆满的心智,这才是菩萨们启发圆满心智的奇妙行为。宛如把种子(喻觉心)种在土里,土里(喻幻法)就长出芽苗(喻幻智)。等到收割果子(喻圆觉心智),土和芽苗都遗弃不要了。譬喻:体悟清净的圆满心智以后,用如幻的差别智识,来对治如幻的无明,等无明除去以后,再忘却如幻的差别知识,而证入平等的圆满心智。

【原文】“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①。

【今译】这种启发心智的方便法门,叫做“观慧”。

【注一】三摩钵提:又名毗婆舍那。意为正见、遍见、次第见、等至。

【原文】“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们!假使菩萨们体悟了清净的圆满心智。

【原文】“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今译】“本著清净灵知的心智,不执著幻化的事物以及宁静的现象。明白身体和分别心等幻相都是启发圆满智慧的障碍。没有分别和执著的光明觉性,本来就不同于各种幻相。永远超越一切有障碍和没有障碍等对待的名相,以及我们所受用的周遭世界、身体和分别意识。虽然局促在外境尘劳(烦恼)中,却不为外境尘劳所束缚。宛如金属乐器中的钟声,能超越实质的金属(喻有碍境)和钟内无实质的空间(喻无碍境)而扬声于外。同样的情形,圆满的心智,超越烦恼和涅槃的对待名相,而不受二者的束缚。

【原文】“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今译】“能做到这样,便能从心中产生轻松、安静而没有烦恼的状态,启发圆满而没有负担的心智。要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不执著我相、他相、身相和心相才能达到。这时他已彻底明白一切众生和寿命等名相都不实在。

【原文】“此方便者,名为禅那①。

【今译】“这种启发心智的方便法门,叫做“禅定”。

【注一】禅那:又名禅定,意即“静虑”,静即“止”,虑即“观”。换句话说,就是 “止观双修”。因为“止”执取安静为修行的根本,“观”以洞悉事物的虚幻为基础。止观双修,就是不执取静相,也不执取幻相。

【原文】“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今译】“热心真理的弟子们!这三种法门,都是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十方三世的如来都是透过这三种方式获得无上的智慧。十方三世的菩萨们,所修行的种种方便法,也都不离开这三种法门。假如众生能同时修行这三种法门,他便很快的获得圆满的心智。

【原文】“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今译】“爱好真理的弟子啊!假如有人修行断除烦恼,自己解脱生死的圣道,并且教育感化了无数亿的众生,使他们也都断除了烦恼,而成就小乘的圣果。其功德不如在一刹那间,听了没有负担和障碍的圆觉心智法门以后,随著如来的教化,精勤地修行和练习。”

【原文】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今译】当时佛陀为了再阐述这真理,所以说了下面这首偈:

威德汝当知:      威德菩萨你当知:

无上大觉心,      无上圆满妙心智,

本际无二相;      本无对立诸名相;

随顺诸方便,      随著种种方便法,

其数即无量;      法门数量不可数;

如来总开示,      如来总括无数法,

便有三种类。      浓缩成为三种法。

※            ※

寂静奢摩他,      止门宁静心不喧,

如镜照诸像;      心定如镜照物像;

如幻三摩提,      观门洞悉如幻法,

如苗渐增长;      慧根如苗渐成长;

禅那唯寂灭,      静虑门止观双修。

如彼器中锽。      宛如钟声不受碍。

三种妙法门,     这是三种微妙法,

皆是觉随顺;     都可启发无上智;

十方诸如来,     十方一切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以及诸位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     透过此门成正道;

三事圆证故,     三门齐修证圆慧,

名究竟涅槃。     永断无明最快乐。

【本章大意】

在第七章里,佛陀对威德自在菩萨以及其他大众揭示了启发心智三个重要方法。

第一种方法就是“止定”~从环境的清净和内心的定静入手。逐步澄清自己脑海中的杂念,使内心不攀缘外在的事物。从定中自然会产生智慧,而达到轻松、宁静、安祥的境界。

第二种方法就是 “观察”~以明朗的心志,体察身体内外各种事物的究竟。进一步了解这些事物都是众生妄念所产生的幻相,都是由许多因缘和合所产生的假相。并且本著慈悲心运用种种方便的方式,来教导其他众生。

第三种方法就是 “静虑”~从除去内心的烦恼和忧虑入手,不执著自身内外的事物,甚至连“空假”、“定静”和“自我”的名相也不留在心中。凡是会使内心产生负担的名相和念头都一并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