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间佛陀

人类自有历史以来,为世人所公认[四大圣哲],是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地、耶稣。                                                      

中国人称颂孔子, 有谓:‘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常夜 ]。我想、这句话如果用在人间佛陀释迦牟尼身上, 也是十分妥切。正如三宝歌所云:‘ 人天长夜, 宇宙甚闇, 谁启以光明? ’是谁呢, 是人间佛陀释迦牟尼。

我们在此一再强调[ 人间佛陀 ], 那是有别于后代经典中圣化后的佛陀。

佛教传入中国已逾两千年, 中国人多具‘大乘根性], 所以盛行大乘佛教。早期译经师虽也把原始佛教的 <四阿含经> 译为汉文, 但中土的大乘行者, 极少有人注意及所谓[ 小乘经典 ]。因之我人在大乘经典影响下, 认为小乘行者是[ 自度自利 ]; 是[ 蕉芽败种 ]。因此连带对小乘经典也不屑一顾。

以此之故, 我们所认识的佛陀, 是为后世佛弟子圣化后的、大乘经典上的佛陀, 而不是历史上的、由人证道的佛陀。由人证道的佛陀, 是两千五百余年前, 出生在北印度伽毗罗卫国的乔答摩、悉达多太子。他有感于人生生老病死的苦恼, 十九岁出家修道。他曾历访各派宗教哲学人士, 不得要领, 最后在苦行林中自行参究, 终于证悟了真理, 成了人间佛陀——人间的觉者、智者。他后来被尊为[ 释迦牟尼 ], 意谓[ 释迦族的圣者 ]。

佛陀涅槃后, 由于后世弟子对于佛陀的崇敬与怀念, 或为了宗教上的原因, 把佛陀圣化、神化、梵化、塑造成了大乘经典中理想化的佛陀。这位理想化的佛陀, 具有不可思议的神通与法力, 他超越了人间, 上升到天界。他不是人间的觉者和智者, 而被塑造成了神——众神之上的神, 有如造物主似的上帝。有些经典中夸张的称: 佛陀居则金刚宝座, 行则地涌莲花, 外出则梵天执伞, 帝释前导; 讲经则天龙八部护持左右。于特殊事故, 则大地震动, 天雨香花。这种超乎常情的渲染, 绝不是佛陀生前的真面目。

人间佛陀的真面目是什么样子呢? 他有如中国的孔子, 是一代圣哲, 是人间伟大的教化师。他成道之后, 四十五年游行传道, 席不暇暖, 汲汲于宣示真理。他游化期间, 身著坏色之衣,手持乞食之钵, 千里远行, 赤足徒步, 直到八十岁最后一次游化仍是如此。他没有权势, 没有武力, 也没有钱财。但是, 在当时诸国林立的印度社会中, 上至国王大臣, 中至工商人士, 下至贱民奴隶, 都对他有著至高无上的祟敬与信仰。

佛陀是人间圣哲,人间圣哲被圣化、塑造成天上众神之神的时候,这就模糊了佛陀本来的面目。以指示月,若以为手指就是月亮,不惟失去了月亮,且亦失去了手指; 圣化为神的佛陀,不惟天上的神不是佛陀,且亦失去了人间的佛陀。这就是为什么西洋学者、不以为释迦牟尼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甚至于说佛陀是神话中太阳神的化身。

由于佛陀被后代弟子的圣化和神化,连带著佛教也变了质,变成了神佛不分的宗教。尤其是号称大乘之国的中国佛教,历来只是高僧大德、文人名士的佛教。而流传在民间的佛教,只是中国民俗化以后的佛教,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烧香、膜拜、求庇佑、求福报。以至于求子、求寿、求官、求财。这就与佛陀要人依正法而求智慧、求解脱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了。尤其是与民俗宗教合流,在葬仪中超度、荐亡、诵经、礼忏,使人讽之为完全是为死人服务的宗教,这就使佛陀的正法完全变了质。

如果我们要想认识佛陀的真面目,想要了解佛陀的正法,我们必须自原始佛教的经典中去探索; 尤其是南传佛教的经典,有著与佛陀思想更接近,更较真实的资料。于此,我们就从早期的经典中来认识佛陀。

二、   雪山南麓下的小城邦——迦毗罗卫国

信仰佛教的人, 莫不知道佛陀是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太子, 这伽毗罗卫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的地形是[ 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 ]。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 实际上是在印度东北边境。雪山北麓是我国的西藏, 南麓是现在的尼泊尔, 古代的北天竺。

在现代尼泊尔的泰来地区, 是一处高原性的盆地。于天气晴朗时, 由此远眺, 可以看

到喜马拉雅山万年不化的积雪。夏季一部分积雪融化, 汇成许多条河流, 其中有一条罗泊提河, 向南流入印度第一大川——恒河。而迦毗罗卫国, 就是在雪山南麓, 罗泊提河东北的一片土地上。许多佛教书籍上称迦毗罗卫地大物博, 社会富饶。那是夸张之词, 迦毗罗卫土地约长二十公里, 宽十六公里, 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公里。据说这片土地上有十个城邦, 共有八万户人家, 约有五十万人。十城邦各有城主, 早先是由十位城主开会, 推出一位有德威声望的人为王——类似联邦制的主席, 后来演变为世袭, 这世袭的王就是迦毗罗卫城的净饭王——释迦牟尼的父王。

释迦牟尼, 不是佛陀的名字, 是佛陀的称号,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者。所以释迦是族名。释迦族不是雅利安人, 圣严法师著<世界佛教史>, 称释迦族与跋耆族相近。他们不愿与雅利安人通婚, 视为非我族类。而后来释迦族与跋耆族出身的比丘, 都有以佛是我族而夸耀者。我国地理学家李学曾著<亚洲种族地理>, 书中分析不丹、锡金、尼泊尔都是蒙古西藏的民族, 故其人面部平坦, 肤色较黄 ( 佛经中说佛陀的身体是金色 ) ,与欧洲的白种人迥异。本来尼泊尔与西藏只一山之隔,释迦族与西藏民族有血缘关系,亦非不可能。

佛陀的家世, 据说他的家族姓乔达摩Gotama(早期译为瞿昙), 祖父师子颊王有四子,即是净饭王、白饭王、甘露饭王、和斛饭王。佛陀出生时, 净饭王是迦毗罗卫的国王。佛陀就是净饭王的长子。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 是罗泊提河西岸, 拘利族天臂城城主、阿拿释迦王的女儿。拘利族, 是释迦族的胞族——胞族, 是社会学上的名词,是由血亲氏族或亲属集团组成的群体。他们的结合是由于相信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或由于采用共同的祭礼。他们采近亲联婚制度, 以保持血统的纯净。据说阿拿释迦王的妃子, 就是师子颊王之妹; 而后来, 悉达多太子的妃子耶输陀罗, 又是摩耶夫人的侄女——她哥哥善觉王的女儿。

佛陀入灭于西元前四八六年, 一般资料都认为佛陀八十岁涅槃, 则其出生年代应在西元前五六五年——关于佛陀生灭年代, 有数十种不同的异说, 前后相差数百年之久。印度是一个素来不重视历史的国家, 自古以来, 互相矛盾的传说, 任其同传并存而不以为怪。印度古代没有书写的工具, 一切经典、史传, 都是口口相传的传到后世。佛教的贝叶经,是西元前一世纪才出现的。所以对于佛教早期的史料, 也只能从众说纷纭中加以抉择了。本稿所称的生灭年代, 是在北传佛教中,为较多人所认同的、根据<善见毗婆娑律>所附的[ 众圣点记 ]所推算的年代。

三、    乔达摩、悉达多太子

写佛陀传记, 说容易很容易; 说难又十分困难。往容易地方说, 以大藏经中的佛传资料如: 佛本行经过去现在因果经十二游经佛所行赞、或普曜经等等, 以[ 八相成道]的顺序, 平铺直叙的写下来, 就是一篇无懈可击的佛传。但我们是要探索人间佛陀的真面目, 当然不能用这种写法。说难呢, 在所有佛传的资料中, 任举出一个问题稍加考证, 全是众说纷纭, 矛盾百出。诸如佛陀的生灭年代, 佛陀青年时的婚姻情形, 佛陀究竟多少年岁出家, 佛陀独子罗侯罗何时出生………等等, 全不易考证出结论。本稿限于篇幅, 也不能一一细述, 我们只能择重点加以说明:

传说净饭王的王妃摩耶夫人, 中年时才初次怀胎。妊娠期满, 按照当时习俗, 头胎的孩子要回娘家生产, 净饭王派遣宫女侍从, 护送夫人归宁。夫人一行人到了中途, 经过一处叫[ 蓝毗尼园 ]的时侯, 可能是旅途劳顿惊动了胎气, 就在园子里的树林中生下了孩子。<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二十, 有下述夸张的圣化记载:

摩耶夫人往蓝毗尼林攀无忧树下, 暂时伫立便于右胁诞生菩萨( 菩萨, 是经中对佛陀未证道前的尊称 ), 尔时大地六种震动, 放大光明与入胎无异。菩萨生时帝释亲自手承置莲花上, 不假扶持, 足踏莲花行七步已, 遍观四方手指上下作如是语: 此即是我最后生身,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梵王捧伞天帝执拂, 于虚空中龙王注水, 一温一冷灌浴菩萨。初诞生时于其母前, 自然井现, 香泉上涌,随意受用。

所有的佛传, 都是在佛入灭数百年后才成书的。至此、佛陀的人格已被圣化、超人化、神化。后世的佛弟子中, 许多是出身于婆罗门种姓而出家修道的, 这样就把婆罗门教的众神吸收到佛教中, 以抬高佛陀的地位——后来婆罗门教的后身印度教复兴, 照样也把佛陀吸收到印度教中, 说他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湿奴九次化身救世的化身之一, 印度教的庙宇中, 也有把佛陀塑像供奉于侧殿的,新德里的贝拉庙便是一例。

说佛陀是右胁生的, 也有其根据。梵书时代的生主神, 从祀口胸股腹等处, 生出不同的神和人。到后演变成 ‘梵’ 是创造之神,婆罗门种性是由梵的口中生的, 刹帝利种性是胁生的, 吠舍种姓是腹生的, 首陀罗种姓是脚底板生的。所以说释迦牟尼是胁生的, 那是一般性的说法。也可以说, 刹帝利种姓全是胁生的。

摩耶夫人生子, 这是轰动全国的喜讯。净饭王为孩子命名悉达多,梵文的意思是[一

切义成 ]——具备一切德行的意思。不过很不幸的是, 太子出生七日, 摩耶夫人便因病逝世了。这样一来, 抚育太子的责任, 就落在夫人的妹妹波阇波提身上。波阇波提也是净饭王的妃子, 她于悉达多太子, 是姨母, 也是继母。资料中说、波阇波提夫人爱护太子, 有如己出。这当然无可置疑。但是, 姨母、继母之爱, 是否就等于母亲之爱呢? 所以太子自幼就性格沉默, 好沉思冥想, 这可能与他繦褓丧母有关。

据佛经记载,太子出生后,有这么一段插曲,说是南方大山中,有一位名望素著的阿私陀仙人,到王宫求见净饭王,声称要为太子占相,净饭王命人抱出太子,请阿私陀仙人观看,阿私陀观察良久,最后叹息著说:

[ 大王啊! 照太子的相貌看来,在人间找不出第二个,将来长大,他若在家,一定为转轮圣王; 他若出家,可以成就一切智慧,利益天人。但据我观察,太子将来必定出家学道,转大法轮,可惜我老了,恐怕将来看不到这种情形了。]

说罢叹息著告辞而去。

太子七岁, 净饭王为他请婆罗门跋陀罗尼为师。教授[ 四吠陀 ]、[ 五明 ]之学——五明, 是声明、工巧明、医方明, 因明, 内明。十多岁时开始学武——释迦族义译为强勇之族, 刹帝利又是武士阶级, 习武是理所当然之事。据说他精擅击技射术, 一箭能射穿七张皮鼓。有一次, 太子随父王到郊外巡视, 太子见田中农夫, 裸背赤体, 在烈日下耕作。老牛拖著犁奋力前进, 还被鞭打的皮破血流。田中犁出的小虫蚯蚓, 为鸟雀竞相啄食。一幅活生生的生存竞争图, 使太子看的触目惊心, 无限哀痛。于此, 他感到人生是大苦聚, 心中时有出家之想。                       

四、   太子出家——太子为什么出家

依据<中阿含柔软经>说: 佛陀在郊外看到农民在烈日下耕作的情形, 引起无限伤感。他不忍众生自相残杀; 不忍老死忧苦迫逼, 使他有了出家的念头。

净饭王见太子日常沉默不乐, 想起了阿私陀仙人的预言,怕他心萌遁世之意, 乃想如及早为他结婚,或可打消他出家的念头。净饭王乃太子完婚, 妃子是天臂城善觉王的女儿, 即是太子的表妹耶输陀罗——太子的婚姻, 有许多异说,成婚的年龄,有谓十七岁,有谓十九岁; 婚姻的物件,有谓太子有三位夫人,一为耶输陀罗,一为乔比迦,一为鹿王。另一说谓太子的三位夫人一名瞿夷、一名耶惟檀、一名鹿野。这两种说法,都载之于经典。其实这也无关紧要,一国王储,有三位妃子,也事属了寻常,此处不再细述。

据经典中说, 净饭王为太子完婚, 为他在宫苑中造了冬天住的暖殿, 夏天住的凉殿,和春秋住的中殿。苑中广造池台, 栽种花木, 并以许多宫娥彩女随侍。净饭王希望以人间宫室犬马, 声色歌舞来羁绊太子, 以免他出家修道。关于这些, 经典中有许多夸张性的叙述。关于完婚, 则谓:‘ 王即令诸臣择采吉日, 遣车万乘, 而往迎之 ]。关于宫中生活, 则谓: ‘ 太子父王为立三时殿, 殿有二万彩女, 三殿凡六万彩女、、、、、]云云。这夸张的十分离谱。迦毗罗卫距天臂城一河之隔,‘ 遣车万乘 ]迎亲, 怕不把道路塞满? 以人口有限的蕞尔小邦, 何来此六万名适龄的少女? 在<中阿含>一一七的<柔软经>中, 称成道后的佛陀, 在舍卫城祗园精舍, 为弟子们说到他出家前的宫廷生活, 大意是说:

比丘们呀! 在没有出家以前, 我过著非常幸福的生活。我家的宫苑中有著池塘, 漂浮著美丽的莲花。在房间里, 也时常飘浮著□檀的芳香。我所穿的, 都是伽尸所产的最上等的布帛。有三处宫殿供我住用冬天就住在冬殿,夏天就住在夏殿,春天就住在中殿。在夏天的雨季里, 整天躲在夏殿里, 以歌舞取乐。出门时, 自有一把白伞为我遮太阳。别人家以米糠绊稀饭供养佣人和寄住的人, 我家供养的却是米和肉。

上面一段经文, 说的十分朴实可信。净饭王是城主也好, 是国王也好, 在宫苑中盖上不同季节居住的房子, 房中使用檀香木的家俱, 穿著迦尸产的上等布帛, 家中佣人和寄居者都吃米和肉, 这都在情理之中。一般富有人家尚且如此, 何况是一国之主呢?

与一般人来比较, 太子的身份是既富且贵, 一呼百诺。若是一个普通青年, 过著这种安富尊荣的生活, 且身居王储之位, 他大可安于现状, 等待著继承做国王了。无奈这位悉达多太子, 他具有超人的宿慧, 悲天悯人的性格。在当时四姓阶级制度下, 婆罗门高高在上, 假藉神命, 谋取私利; 刹帝利的王室贵族, 执掌军国大权, 是统治阶级, 生活奢靡; 上二种姓究竟只是少数, 而广大的奴隶贱民阶级——脚底板生的首陀罗族, 一生作人奴隶, 一代一代生下来的孩子, 先天的就注定了他们作奴隶的命运, 这能算一个公平的社会吗? 他不满于当时的宗教及政治, 他把众生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 为了探索解脱自我与众生痛苦的大道, 他决意摆脱一切去出家——他以他个人的意志力,克服了宿命的安排。

在许多佛传的经典中, 记载有[ 四门游观 ]的故事。大意是说太子在宫苑中日久, 想出外游观, 净饭王十分铺张的命臣下陪同太子出游, 首次经过东门, 净居天王化作老人:[ 头白背伛, 柱杖赢步 ]。太子问从者曰:‘ 此为何人 ]? 答曰:‘ 此为老人 ]。太子又问[ 何者为老 ]?‘ 唯此人老, 他人皆然 ]? 后来见到病者、死者, 都是照这一模式问答。最后出北门遇到净居天所化的比丘, 太子说:‘ 善哉善哉, 天人之中, 于此为胜, 我当决定为学是道]。太子返宫即行出家。其实这只是经典文学表现的一种手法。太子出家时,年已二十九岁, 岂能对老病死人都分不清楚?

认真探讨, 太子出家, 可能亦与他身为王储的身份有关。那时印度诸国林立, 征伐兼并, 习以为常。迦毗罗卫蕞尔小邦, 无四兵之战备——四兵, 是步兵、骑兵、车兵、象兵——有强邻之觊觎。如果不能使迦毗罗卫国富兵强, 屹立于强国之林; 那么出家修道, 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 亦可间接维护国家的安全。观诸太子成道后, 以舍卫城为其弘法据点,与波斯匿王维持良好的友谊, 事实上就是保护了他的国家。

五、   菩提树下,证悟真理

佛陀出家时代的所谓[ 出家 ], 是离开家庭, 住于森林, 或参访师友, 切磋学问; 或寂默冥想, 参究真理。并不是后来的[ 舍亲割爱, 剃度出家 ]。

太子出家之前, 他的儿子罗侯罗已经出生。罗侯罗Rahula, 在梵语中是日蚀或月蚀——日月上有覆障的意思。太子以为儿子是出家的障碍, 所以命名罗侯罗。

太子离开迦毗罗卫, 初到一苦行林中访一跋伽仙人, 跋伽所领导的沙门集团, 是修苦行的。太子居留数日, 与跋伽反覆讨论, 认为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乃辞别跋伽仙人, 南下摩揭陀国, 去访师学道。

太子出家的时侯, 恒河中游的国际形势已有了极大的变化。这时恒河南北岸两大强国对峙, 恒河南岸的是摩揭陀国, 北岸是拘萨罗国。此外还有跋蹉国、阿槃提国也是较强大的独立国, 以及许多城邦式的小国, 多数是附庸国。拘萨罗的国都舍卫城、摩揭陀的国都王舍城,是南北两大政治文化中心。舍卫城在伽毗罗卫之西, 距离不到一百公里。而摩揭陀国在恒河之南, 距离四百余公里。太子何以舍近求远, 不到舍卫城, 而南下王舍城呢? 也许, 拘萨罗是迦毗罗卫的宗主国, 他以王储的身份, 有所不便吧!

太子到王舍城, 暂在郊外灵鹫山栖止, 摩揭摩国的频婆娑罗王获悉他的身份, 到山中相访, 要推国相让。太子怕节外生枝, 立即离开灵鹫山, 到各处参访——本来,[ 志士入山恐不深,人知已是负初心 ],太子出家,为的是解决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问题,如欲为王,自已本来就是王储,又何必出家呢?

许多经典上说:‘ 太子出家, 六年苦行 ], 可能不是如此。在前一段时间, 他必是到各地访问各宗派的沙门集团, 去了解他们的哲学理论。他也曾从数论派的先驱、阿逻逻伽罗摩、和郁陀伽罗摩等修习禅定。最后他到王舍城西南方、伽耶山附近的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修苦行。

本来, 婆罗门教就有修苦行的方式, 而沙门集团出现后, 又有了多种的[苦行外道]——如自饿、投渊、赴火、自坐、禁语、持牛戒狗戒等等。不过广义的说, 在林中沉思冥想、参究真理也就是修苦行。我相信太子修的苦行是属于后者, 而不是外道的苦行。

太子在苦行林中, 参究真理——组织他自己的思想体系。最后, 他坐在菩提树下, 作思想上最后的突破。据说, 魔王波旬此际曾来威胁利诱, 横加干扰。并要他的三个女儿染欲、悦人、可爱乐以美色诱惑太子。太子在金刚座上。战胜魔军。其实所谓魔(梵文Mara,本译为磨,后来梁武帝改磨为魔), 不是来于外境, 而是生自内心。这是我人内心深处的种种欲念——爱欲、贪婪、权力、财富等种种欲念的化装表现而已。

太子在菩提树下, 苦心参究, 终于在某一日淩晨, 面对满天繁星, 思想豁然贯通, 证悟了真理。这在佛经上称为[ 睹明星而证道 ]。

太子成道了, 自此成为佛陀Buddha——觉者。就是真理的证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