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世尊住世说法,本来是随机施教,无所谓大、小乘的分别。到了释迦佛灭度之后,龙树、无著两位大士专门提倡大乘的时候,那就变成了分河饮水:龙树专门弘扬“真空”的大乘,那是属于“般若”系的;无著专门提倡“幻有”的大乘,那是属于“瑜伽”系的。这两系的教理本来是相成而不相离,不过在说法方面有一点差别罢了。
无著菩萨是根据世尊所说的六经:《解深密经》、《密严经》、《楞伽经》、《华严经》(已译)、《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大乘阿昆达磨经》(末译》,肃一以《解深密经》及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为主要,内容是把世尊所说的“万法唯识”的法相,略成六百六十法。到了无著菩萨的兄弟——世亲论师,他造了一部《百法明门论》,意思就是说,由此《百法论》,就可以入《大乘》之门径。但论文太简,注释太繁,像后来根机钝的人恐怕难以入门,所以我现在把它浅显的讲出来,当做讲义看亦无不可。
不过“百法”的次第是以“心法”在前,我现在是先讲“心所”,用意是要人们先明白了“心所法”之后,把这些零零碎碎的法相名词弄清楚了,待后来讲到“八识心王”的时候,只要把“五十一个心所”分配一下就够了,再不要麻烦第二次来解释“心所”。这是我先讲“行蕴”的一点意见。
先释行蕴
“唯识”的基础,先学“五蕴”和“百法”。“五蕴”的次第——(1)色蕴,(2)受蕴,(3)想蕴,(4)行蕴,(5)识蕴。“百法”的次第——(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不相应行法,(5)无为法。“五蕴”摄一切有为法尽,包含“百法”中九十四法,《俱舍论》云:“蕴不摄无为。”故“五蕴”较“百法”不过缺六种“无为法”而已。
“行蕴”在五蕴中居第四位,然讲行蕴时应分为二——(1)心相应行(即五十一心所法),(2)心不相应行(即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所谓“相应”与“不相应”者,即与心王相应及不与心王相应是也。
兹先讲与心王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计分六位:其一为“遍行”,其二为“别境”,其三为“善”,其四为“根本烦恼”,其五为“随烦恼”,其六为“不定”,今依次说明。
测
验
唯识的基础先学甚么?五蕴的次第是怎样?
百法的次第是怎样?五蕴比较百法是缺了甚么?
行蕴分几?甚么是心相应?
甚么是心不相应?怎样叫做相应?
怎样叫做不相应?五十一心所法分几位?
第一位叫甚么?
其一“遍行”五:
(1)触:甚么叫做“触”呢?“触”是“接触”,就是“根”同“境”相接触的时候:中间才能发生“识”的作用,那末“触”是根、境、识三和的“因”,“三和”是触所得的“果”,又由触境之后方能去作意。
(2)作意:甚么叫做“作意”呢?“作意”就是“注意”,也就是“留意”。但作意有时在触之前,那是因为先警觉了心王心所的“种子”,然后才去触“境”;现在是触境在先,然后才去注意观察。八个心王“现行”缘“境”时,都不能离开这“作意”,你看这“作意”的心所,它的功用大到甚么样的地步!
(3)受:甚么叫做“受”呢?“受”是“领受”,因为前面“根”同“境”既然相接触了之后,再加上一番“作意”的工夫,那末这领受前境是自然而然的。“受”有“三受”——①“苦受”,是逆境时有;②“乐受”,是顺境时有;③“舍受”,是不逆不顺的时候才有。或有开为“五受”,那是再加上“忧受”和“喜受”而已。这不过是在前五识叫做苦受和乐受,在第六识叫做忧受和喜受;至于舍受是不论前五识和第六识,都是一样。
(4)想:甚么叫做想呢?试看想字上面是个“相”字,下面是个“心”字。“相”是“形相”,心是“心念”,也就是能缘的“心”对所缘的“境”,缘过了之后,在心中有这种形像,常常浮在我们心中,这就叫做“想”。但是“想”也有“善”和“恶”两种不同,看他所想的境界是怎样。大约凡夫心中总不出“憎”和“爱”两个想念吧。
(5)思:甚么叫做“思”呢?平常都是把这思想两个字连在一起,以为思就是想。其实在唯识学上解释起来,就有点不同;“想”是“想像”,“思”是“行为造作”。你看相差到那里去了?因为我们日常的工作不是想想就算了事,并且要一继续造作。
例如在“善”的方面讲,心里想了要去救人,那是要实行去做救人的事情:在“恶”的方面也是一样,想要去害人,也就要实行去做害人的勾当。纵然是环境不许可你即刻去做得到,但是在你心里面已经种下了“善”和“恶”的种子。可见思想这两个字,是有大大的不同;最简单的说明:“想”是“理想”,“思”是“行为”。
上面把这五个“遍行”略略的解释了一下,但是这五个为甚么要叫做“遍行”呢?因为“遍”是“普遍”,“行”是“行动”,就是说,这五种行动它的领权范围很大,它活动到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时,都有它们的踪迹。表列如左:
遍
行
触遍四一切一切心——八识心王
作意
受一切地——三界九地
想一切性——善恶无记
思一切时——过现未来
只要你有起心的时候,它们五个心所都是“跟随着你”,所以叫做“遍行”。
测验甚么叫做触?触是三和的因还是三和的果?
触在作意后面是甚么意思?作意在触前面又是甚么意思?
甚么叫做作意?作意在每个识上都有它吗?
甚么叫做受?领受甚么境界?
受有几种分别?苦受、忧受是缘的甚么境?
测验乐受、喜受是缘的甚么境?舍受又是缘的甚么境?
苦受和乐受是属于甚么识?忧受和喜受是属于甚么识?
舍受是属于甚么识?甚么叫做想?
想是善还是恶?甚么叫做思?
想和思两个意义同不同呢?这五个是心王,还是心所?
这五个为甚么要叫它是遍行?遍那四种一切呢?
甚么叫做一切心?甚么叫做一切地?
甚么叫做一切性?甚么叫做一切时?
甚么叫做三界?甚么叫做九地?
其二“别境”五:
(1)欲:甚么叫做“欲”呢?“欲”是“欲望”。也就是“希望”。不过这希望也有好有坏,若是希望财、色、名、食、睡,那是下地狱的五条根本,这固然是不好的希望;如果是望成佛作祖,弘法利生,所谓希贤希圣,那又何尝不是好呢?
(2)胜解:甚么叫做“胜解”呢?“胜”是“殊胜”,“解”是“见解”,“胜解”就是一个人得了一种“殊胜的见解”。例如学佛的人见到佛学上的道理,是真实的确,如是依佛的道理去实行,实实在在是可以自利利他,离苦得乐。这种殊胜的见解是根本不能变动的。
(3)念:甚么叫做“念”呢?“念”是“忆念”,也就是所学所修的“正念”:不可一暴十寒,要朝于斯,夕于斯,念念不忘,明记在心,这就叫做“念心所”。
(4)定:甚么叫做“定”呢?“定”是“三昧”,译为“正受”或“正定”,即“禅定”之一。欲界凡夫缘境,多属散乱,心不专一;唯有修养者能之,或修“事观”,或修“理观”。如观莲华及佛菩萨形像等,此名“事相观”;如能观苦、空、无常、无我之理,此名“理相观”。
(5)慧:甚么叫做“慧”呢?“慧”是“智慧”,但慧有“世间慧”和“出世慧”。世间慧名有漏慧,慧中带有烦恼,故名“有漏慧”。若圣智现前,般若智光,那是属于“无漏慧”。吾人学佛,属后一种。这五种为甚么不叫它是“遍行”呢?因为它们不是普遍一切心的,第八识就没有。然而为甚么又要叫它是“别境”呢?因为这五种是“各别缘境”。表列如左:
别境
欲——所乐境——希望为性
胜解——决定境——印持为性
念——曾习境——忆念为性
定——所观境——心一为性
慧——所观境——拣择为性
测验甚么叫做欲?欲是善性,还是恶性?
甚么叫做胜解?得了胜解的人,又有甚么好处?
甚么叫做念?甚么叫做定?
甚么叫做三昧?三昧的名称有多少?
甚么叫做慧?慧的性质,完全都是善的吗?
怎样叫做善慧?怎样叫做恶慧?
甚么叫做有漏慧?甚么叫做无漏慧?
这五种为甚么不叫做遍行?为甚么叫它是别境?
欲是缘甚么境?
定慧是缘甚么境?
定和慧有甚么分别?五种别境各以何为性?
其三“善”十一:
(1)信:甚么叫做“信”呢?信有三种――一是“信实”二是“信德”,三是“信能”。
甚么叫做“信实”呢?“实”是“实事”和“实理”。例如父母师长、法律伦理,这是世间上有这种事实:我们应当要孝顺父母师长;遵守法律,合乎伦理,这叫做“信事”。例如佛说的四谛以及唯识、中观之理,这是千古不移的,这叫做“信理”。
甚么叫做“信德”呢?“德”是“功德”和“道德”。例如佛教所说的佛法侩三宝的“功德”,以及世一间圣贤的“道德”这都是真真实实有的,我们不能拨无其事,这叫做“信德”。
甚么叫做“信能”呢?“能”是“能力”。例如佛说的“善业可以感善报”,佛说的“恶业可以感恶报”,信这善恶的“业力”比甚么都更厉害,这叫做“信能”。
吾人能够信仰上面这三种实、德、业,而始终不沦,这就叫做“信”。
(2)精进:甚么叫做“精进”呢?“精”是“不杂”,“进”是“不退”,也就是努力为善和努力断恶。“精进”同“勤”有一点不同,因为“勤”可以通三性;勤而为“善”,亦可以勤而为“恶”,乃至耕田种地,是属于无记性。“精进”则不然,它是完全属于“善”的一方面说,所谓努力“断恶”,努力“修善”是也。若是就损人灭理为非作恶方面说,虽勤亦名“懈怠”,不可去做的,故“劲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就叫做“精进”。
(3)惭:甚么叫做“惭”呢?要“惭”是“羞耻”,就是耻不如人。人有学问道德,我为甚么及不上他呢?并且我是这样一个有声望的人,奉持这样一种善的教法,怎样可以做耻不若人的恶事呢?这真是对自己不住啊,这就叫做“惭”。
(4)愧:甚么叫做“愧”呢?愧的性质本来同惭一样,平常都是把惭愧两个字连在一起。不过“惭”是对“自己”说,“愧”是对“别人”说的,就是正要作恶的时候,恐怕别人诽谤,社会批评,并受法律的处罚,假如照这样子去为非作歹,是对别人不住啊,这就叫做“愧”。
(5)无贪:甚么叫做“无贪”呢?“贪”是“贪爱”,贪恋世间上的财色名利,过分追求,非义而取,并且对于自己所得的财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若能广布施行,即为“无贪”。
(6)无瞋:甚么叫做“无瞋”呢?“瞋”是“瞋恚”,逆境当前,不能忍受;加害有情,横起暴恶;饥渴寒热来的时候,常发忿怒,缺少涵养。若能修忍辱行,即为“无瞋”。
(7)无痴:甚么叫做“无痴”呢?“痴”是“愚痴”,又叫做“无明”,就是“不觉”的异名;起诸邪见,谤无因果,事理不明,是非不辨。若能随智慧行,即为“无痴”。
以上“无贪”、“无瞋”、“无痴”名“三善根”,一切善法由此而生,故名为“根”。
(8)轻安:甚么叫做“轻安”呢?“轻”是“轻快”,“安”是“安乐”。烦恼是粗重的别名,脱离了烦恼的重担,故得身“轻”心“安”,方能成办世间一切善法的大事。就是以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为体,断除诸烦恼,故名“轻安”。
(9)不放逸:甚么叫做“不放逸”呢?“放”是“放荡”,“逸”是“奔逸”,是以贪、瞋、痴“三毒”为体,成就一切恶事。今不放荡奔逸,是以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四法”为体,成就一切善法,故名“不放逸”。
(10)行舍:甚么叫做“行舍”呢?“行”是“行蕴”,“舍”是“舍弃”。行蕴的舍是简别不是受蕴中的舍,因受蕴中有三种受――①苦受,是领受逆境;②乐受,是领受顺境;③舍受,是领受不逆不顺的中庸境,那个舍受是无记性。现在行蕴中的舍是属于“善性”,怎样知道行舍是善性呢?因为“行”可以作修行的行字来讲,“舍”就是舍弃执着。我们凡夫有两种最大的毛病,一是不肯修行,二是修了一点行,就有许多执着。能够布施,舍弃执着布施的相;能够持戒,舍弃执着持戒的相,这种人恐怕好像凤毛鳞角一样。现在能够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又没有执着,这岂不是属于“善性”吗?况且修行成佛,好像走路一样,如果不肯舍弃后面一步,怎样可以往前进一步达到你的目的地呢?学佛如果不肯舍弃执着,怎样可以达到成佛之目的――涅槃――到彼岸?所以叫做“行舍”。
(11)不害:甚么叫做“不害”呢?“害”是“损害”。例如损害人的生命,损害人的名誉,损害人的财产,这都是恼害有情的恶事;学佛的人是要利乐一切有情啊,所以叫做“不害”。
上面十一种善法的意义及相联的关系,已讲完了。
测验甚么叫做信?信有几种分别?
甚么叫做信实?甚么叫做信德?
甚么叫做信能?甚么叫做精进?
甚么叫做惭愧?甚么叫做无贪?
甚么叫做无瞋?甚么叫做无痴?
甚么叫做轻安?甚么叫做不放逸?
甚么叫做行舍?甚么叫做不害?
其四“根本烦恼”六:
现在再来谈谈“烦恼心所”,先讲“根本烦恼”:
(1)贪:甚么叫做“贪”呢?“贪”是同“无贪”相反,对于人间天上有漏的乐境不知道这是虚幻,认为是真实,不但不肯布施众生,反悭吝不舍,越分追求,非义而取,就叫做“贪”。
(2)瞋:甚么叫做“瞋”呢?“瞋”是同“无瞋”相反。有瞋心的人不但见到违逆我的一人,含恨忿怒,乃至自己的父母师长最亲爱的人,他亦常常发怒。这虽然是宿世孽障,其实是没有养成慈悲的习惯所致,故凡无“慈悲心”的人,就叫做“瞋”。
(3)痴:甚么叫做“痴”呢?“痴”是同“无痴”相反,不是完全无知,即对于一切事理没有正知正见,以是为非,执非为是,因果迷乱,义理全乖。故凡是“无明迷昧”的人,就叫做“痴”。
这种痴迷也有两种――①俱生无明,是属于先天的;②分别无明,是属于后天的。甚么叫做“俱生无明”呢?即是与身俱生,生下来就有的。甚么叫做“分别无明”呢?即是与俗同污,长大了染习的。因此而有“我执”,因此而有“法执”,造成了“根本烦恼”的主因。今列表以明之:
测验烦恼有几类?甚么叫做根本烦恼?
甚么叫做随烦恼?甚么叫做贪?
甚么叫做瞋?甚么叫做痴?
为甚么要叫它是三毒?为甚么又要叫它是三恶根?
甚么叫做俱生无明?甚么叫做分别无明?
甚么叫做无明?第七识有几种执?
第六识有几种执?能不能画一个表来看?
(4)慢:慢有七种,今依次说明如左。
①慢:甚么叫做“慢”呢?分为二种――一是“于劣计己胜”,即对方的学问道德不如我,我轻慢他,看他不起。二是“于等计己等”,即对方的学问道德同我一样,我以为他既然没有超过我的本事,我为甚么要恭敬他呢?这两种都叫做“慢”。
②过慢:甚么叫做“过慢”呢?亦有二种――一是“于等计己胜”,对方的人本来是同我相等,但我不承认,还以为要比他好,怎样肯虚心恭敬他呢?二是“于胜计己等”,对方的人本来是胜过我,但是我不肯服从,总以为我同他差下多,为甚么要恭敬他呢?这两种人都叫做“过慢”。
③过过慢:甚么叫做“过过慢”呢?就是“于胜计己胜”,对方的学问道德本来超过我千万亿倍,我不但不赞成,反而说:“我胜过他多多啦!”这样的夜郎自大,贡高我慢,即,叫做“过过慢”。
④我慢:甚么叫做“我慢”呢?这是在五蕴和合的身上,或计色蕴为“我”,其余的为“我所”,或计受为“我”,计其余的蕴为“我所”。这是在“五蕴身”上随执一蕴,或二蕴,或三蕴,……为有“实我”,而起的傲慢,即是我大、我高、我胜,所以叫做“我慢”。
⑤增上慢:甚么叫做“增上慢”呢?这正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己没有得到菩提涅槃之法,妄谓已得;没有证到三乘正果,妄谓已证。这比前面的慢、过慢、过过慢三种更加厉害啊。因为前面不过在劣、等、胜三种上起慢,现在根本上未得说得,未证说证,这岂不是更荒唐吗?
⑥卑劣慢:甚么叫做“卑劣慢”呢?这有两种解释,一是有多分的胜过于我,我执着不过少少不如他,所差的也差不了多少,不过是“一点半点”而已。二是自甘卑劣,我们可常听到一种人说:“读书也是人,我不读书,难道就不是人吗?他研究佛学也是和尚,我不研究佛学,难道不是和尚吗?”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就是千佛出世,也不能奈何他。
⑦邪慢:甚么叫做“邪慢”呢?就是“慢上起邪”,不但是自己无德,执着以为有德,反谓佛菩萨以及一切圣贤不过如是,我为甚么要恭敬礼拜他呢?何况一切比佛菩萨次一等的善知识,那更何必去礼敬他呢?这种“慢上加邪”,是到了极点,所以叫做“邪慢”。
上面这“七种慢”的内容虽然各各有异,然而“高举”为性,却是一样相同的。
(5)疑:甚么叫做“疑”呢?“疑”是“信”之反,就是对于“三宝”的功德、“四谛”的真理、“因果”的能力,都是“犹豫狐疑”,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有了疑,当然是不生一切善法。
测验慢有几种?甚么叫做慢?
甚么叫做劣?甚么叫做等?
甚么叫做胜?甚么叫做于劣计己胜?
甚么叫做于等计己等?
甚么叫做于胜计己等?甚么叫做过慢?
甚么叫做过过慢?甚么叫做于等计已胜?
甚么叫做我慢?甚么叫做于胜计己胜?
甚么叫做蕴外有我?甚么叫做计蕴为我?
甚么叫做卑劣慢?甚么叫做增上慢?
甚么叫做疑?甚么叫做邪慢?
(6)不正见:甚么叫做“不正见”呢?就是“知见不正”。不正见有五种,今依次说明如左:
①身见:甚么叫做“身见”呢?梵语叫做“萨迦耶见”。“萨迦耶”译言为“身”,或叫做“我”,合言之,就是“身见”或“我见”。又“萨”是败坏义,“迦耶”是和合积聚义,意思就是说,此身既是“四大”与“五阴”和合所成,那里有一个“常恒不变”的“真我”?执“一”或执“遍”,以为他是“主宰者”,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
②边见:甚么叫做“边见”呢?就是在前面“我见”上,执“断”或执“常”。怎样“执断”呢?他说人死如灯灭,一死永死,没有甚么善恶升沉轮回的一件事。如果真是照他这样说,那善恶因果报应岂不是没有吗?拨无因果是佛学上最不赞成的一种大邪见。还有一种是“执常”的人,也是不对的,他说:“人死还是为人,生生世世都是为人;畜死还是为畜,生生世世都是为畜。”如果照这样的见解推下去,那末,穷的生生世世都是穷,富的生生世世都是富,男的生生世世都是男,女的生生世世都是女,这种不平等的制度是谁在那里创造呢?难道真是上帝吗?那个上帝真是坏极了!作善何为?作恶何畏?扰乱社会,莫过于这种言说。至于甚么“神我”,那更是荒唐极了。
③邪见:甚么叫做“邪见”呢?计有三种,今分别说明如左:
A.谤因果:又分作两种解释,一是“谤因”,二是谤果。甚么叫做“谤因”呢?因有五支――a.无明、b.爱、c.取,这三支叫做“惑”,就是“烦恼障”;d.行、e.有,这两支叫做“业”,就是“业障”;这种人他以为没有“烦恼”和“业”,这叫做“谤因”。甚么叫做“谤果”呢?果有七支――a.识、b.名色、c.六入、d.触、e.受,这五支是现在的果报,f.生、g.老、死、忧悲、苦恼,这两支是未来的果报,综合起来说,都属于“苦”,就是“报障”。这惑、业、苦又名“三障”,又名“三道”。如果有这种邪见的人,他说没有这“十二因缘”,是故名为“谤无因果”。还有一种邪见,诽谤没有善行恶行,也叫做“谤因”,诽谤没有善恶果报,也叫做“谤果”。
B.谤作用:甚么叫做“谤作用”呢?这也可以分为三种――a谤无“此生”到“来世”的作用,这是“断灭”的见解。b.谤无“种子”和“任持”的作用,这是“无父无母”的见解。c.谤无“化生有情”、“中阴身去投胎”的作用,这是没有“结生相续”的见解。这均叫做“谤作用”。
C.谤善事:甚么叫做“谤善事”呢?他说:“世间决定没有证阿罗汉的人。”这叫做拨无涅槃,坏善事、断善根的心行,实是最大的邪见。
④见取见:甚么叫做“见取见”呢?见,就是前面的“我见”、“边见”、“邪见”;这种人在这三种见上执着为最胜、最妙、最上,又叫做“非果计果”。例如有一种外道生到无想天或非非想天,本来是有漏天,他误认当做涅槃妙果,所以叫做“非果计果”。
⑤戒禁取见:甚么叫做“戒禁取见”呢?“戒”是“性戒”,如杀、盗、淫、妄之类;“禁”是“遮禁”,如饮酒、食肉之类。持“戒”持“禁”,本来是“善法”,为甚么又把它入在“不正见”之内呢?这是过在“执取”。有一种外道,执着不食牛肉、不食狗肉,以为这是持戒,其实一切众生的肉都是不可以食的。何故有这种不平等之戒呢?因为他们外道的始祖得了天眼,看见一条牛生天,他以为牛是由吃草而生天;他又看见一只狗生天,他以为狗是由吃粪而生天;他不知道牛和狗生天,是由过去“宿因”所致,于是他自己要生天,也学吃车和吃粪,自吃劝人,久之就成了一种外道教。因此,所以叫做“戒禁取见”,又叫做“非因计因”;因为吃草吃粪不是天生的“因”,他妄计为“因”啊。
上面根本烦恼本是六种,现在开为十种:贪、瞋、痴、慢、疑叫做“五钝使”,身、边、邪、见、戒叫做“五利使”,总名之“十使”。
测验不正见分开有几种?身见梵语叫做甚么?
萨迦耶见是甚么意义?甚么叫做边见?
边见有几种?甚么叫做常见?
甚么叫做断见?甚么叫做邪见?
十二因缘,因和果各有几支?烦恼有几支?
业有几支?苦有几支?
甚么叫做谤因?甚么叫做谤果?
甚么叫做谤作用?甚么叫做谤化生有情?
甚么叫做结生相续?甚么叫做见取见?
甚么叫做非果计果?甚么叫做戒禁取见?
甚么叫做非因计因?五钝使是那几种?
五利使是那几种?根本烦恼如何开为十种?
其五“随烦恼”二十:
上面讲的是“根本烦恼”,以下来讲“随烦恼”,计分三种――一是“小随烦恼”,二是“中随烦恼”,三是“大随烦恼”,今依次说明之。“小随”分十:
(1)忿:甚么叫做“忿”呢?要“忿”是“心愤”,就是遇到逆境的时候,不能忍受,而发忿怒,或骂或打,故名为“忿”。
(2)恨:甚么叫做“恨”呢?“恨”是“不舍”,就是忿怒以后,事虽已过,结怨在心,怀恨无已,故名为“恨”。
(3)覆:甚么叫做“覆”呢?“覆”是“隐藏”,自己所作过恶,不欲人知,他人正教诲时,不肯发露,掩盖过失,故名为“覆”。
(4)恼:甚么叫做“恼”呢?“恼”是“陵犯”,性情暴恶,语意粗蛮,不顾仁义道德,不论亲疏尊卑,一遇逆境,即恼害于人,故名为“恼”。
(5)诳:甚么叫做“诳”呢?“诳”是“虚伪不实”,诈现功德,矫妄于他,故名为“诳”。
(6)谄:甚么叫做“谄”呢?“谄”是“谄媚于人”,假现礼节,心不诚实,伪作威仪,承事敬奉,故名为“谄”。
(7)憍:甚么叫做“憍”呢?“憍”是“倨傲”,恃己有德有能。例喻鸟类有“八憍”,人性亦然。分别说明如左:
①壮盛憍――如鸱鸟――自恃年壮。
②姓憍――如枭鸟――自恃族姓。
③富憍――如雕鸟――自恃大富。
④自在憍――如鹫鸟――自恃自在。
⑤寿命憍――如乌鸟――自恃长命。
⑥聪明憍――如鹊鸟――自恃聪明。
⑦行善憍――如鸠鸟――自恃行善。
⑧色憍――如鸽鸟――自恃色相。
(8)害:甚么叫做“害”呢?“害”是“损害”,结怨于人,怀怨在心,种种违害,骚乱有情,故名为“害”。
(9)嫉:甚么叫做“嫉”呢?“嫉”是“嫉妒”,妒忌他人,所谓妒贤、妒能、妒名、妒利、妒色,种种妨碍他人,故名为“嫉”。
(10)悭:甚么叫做“悭”呢?“悭”是“吝啬”,吝惜自己的财法,不肯惠施于人,故名为“悭”。
以上十种“各别”而起,行相粗猛,唯“第六意识”才有,故名“小随”。
上来小随讲毕,“中随”分二:
(11)无惭:甚么叫做“无惭”呢?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爱护自己的教法,自暴自弃,故名“无惭”。
(12)无愧:甚么叫做“无愧”呢?不怕对别人不住,不畏讥诮,不惧刑罚,不听劝告,不避嫌疑,故名“无愧”。
以上二种:“自类”俱起,“二法”并起,遍“不善性”,一切恶法悉从而生,故名“中随”。
上来中随讲毕,“大随”分八:
(13)不信:甚么叫做“不信”呢?不信因果,诽谤圣贤,不敬有德,不亲贤善,实事真理一切拨无,故名“不信”。
(14)懈怠:甚么叫做“懈怠”呢?就是懒惰的异名,不精进断恶,不努力为善,生为走肉行尸,死与腐草同朽,蹉跎岁月,虚度光阴,故名“懈怠”。
(15)放逸:甚么叫做“放逸”呢?放荡纵逸,心不防护,廉耻不顾,道德丧失,故名“放逸”。
(16)惛沉:甚么叫做“惛沉”呢?神志昏蒙,多增睡眠,妨碍止观,不修正道,故名“惛沉”。
(17)掉举:甚么叫做“掉举”呢,神魂下定,多增散乱,妄想纷飞,不能止息,故名“掉举”。
(18)失正受:甚么叫做“失正受”呢?失正受又名“失正念”,正念既失,邪念增长,禅定智慧悉皆散失,所有功德忘失忆持,故名“失正受”。
(19)不正知:甚么叫做“不正知”呢?“知”是“知见”,知见不正,就是“邪见”,邪见入心,不信“正法”,拨无因果,诽谤圣贤,故名“不正知”。
(20)散乱:甚么叫做“散乱”呢?“散”是“分散”,“乱”是“扰乱”,使令心志不能统一,妨害禅定的功能,故名“散乱”。
以上八种:“自类”俱起,遍“不善性”,遍染“二性”(不善性及有覆无记性)故名“大随”。由此推知,“根本烦恼”如树之根,“随烦恼”如树之枝,一切“染法”皆随“根本烦恼”而生,故“随烦恼”略则二十,广可无量。
其六“不定”四:
(1)悔:甚么叫做“悔”呢?“悔”是“追悔”,或作“懊悔”,又名“恶作”,即意为“恶所先作”,可分为四:
①已作善事,悔之何不早作?此“事”本是“善”,“悔”亦是“善”。
②已作善事,悔之何必去作?此“事”虽属“善”,“悔”是属“恶”。
③已作恶事,悔之何必去作?此“事”虽属“恶”,悔是属“善”。
④已作恶事,悔之何不早作?此“事”本是“恶”,“悔”亦是“恶”。
如上言②③两项,一则“事善悔恶”,一则“事恶悔善”,故名“不定”。
(2)眠:甚么叫做“眠”呢?“眠”是“睡眠”。若为修持功德,调摄身心,此名为“善”;若为睡眠无度,不修正业,此名为“恶”,故名“不定”。
(3)寻:甚么叫做“寻”呢?“寻”是“寻求”,即是“粗想”的思量。若思量是“善”,固属是“善”;若思量是“恶”,乃属于“恶”,故名“不定”。
(4)伺:甚么叫做“伺”呢?“伺”是“伺察”,即为“细想”的计较。若计较为“善”,固属是善;若计较为“恶”,乃属于恶,故名“不定”。
上来从“遍行”起至“不定”止,是“五十一个心所”活动的情形,即“相应行心所有法”。
测验随烦恼有多少?甚么叫做忿?
甚么叫做恨?甚么叫做覆?
甚么叫做恼?甚么叫做诳?
甚么叫做谄?甚么叫做憍?
甚么叫做害?甚么叫做嫉?
甚么叫做悭?憍有几种?
甚么叫做无惭?甚么叫做无愧?
甚么叫做不信?甚么叫做懈怠?
甚么叫做放逸?甚么叫做惛沉?
甚么叫做掉举?甚么叫做失正受?
甚么叫做不正知?甚么叫做散乱?
甚么叫做自类俱起?甚么叫做遍不善性?
甚么叫做遍染二性?小随有几个?
中随有几个?大随有几个?
不定有几个?甚么叫做悔?
悔有几类?甚么叫做眠?
甚么叫做寻?甚么叫做伺?
现再讲与心王不相应行之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简称“不相应法”,今依次说明之。
(1)得:甚么叫做“得”呢?“得”是假立的名字,例如得钱,所得的是钱,不是得的得;又如得食,所得的是食,不是得的得。因为凡夫有所得之心,圣人有所得之果,未获既获,得已成就不失,皆名为“得”。
(2)命根:甚么叫做“命根”呢?“命根”亦是假设的,由寿、暖、识三法上假和合而成。寿、暖、识三法若舍弃了一样,命根就不能存在,故“命根”亦是假名。
(3)众同分:甚么叫做“众同分”呢?“众”是“大众”,“同”是“相同”,“分”是“一分”。就是说:在大众之中同是一分。例如彼此皆人,同是人众中一分,若彼此皆畜,那末,同是畜生众中一分;天同分、鬼同分亦然,故“众同分”亦是假名。
(4)异生性:甚么叫做“异生性”呢?“异”是“异类”,又是“变异”;“生”是“众生”,又是“生死”;“性”是“性质”。就是说,异类受生,入驴胎,出马腹,上天堂,下地狱,故名“异类”;轮回六道,故名“变异”;性质各各不同,故名“异生性”。
(5)无想定:甚么叫做“无想定”呢?“想”,就是“想心所”。入此定者,止其想心,厌想如病如痈,灭第六“意识”,不起“现行”,如石压草,如夹冰鱼;出定还想,是“外道定”,故名“无想定”。
(6)灭尽定:甚么叫做“灭尽定”呢?灭尽定又叫做“灭受想定”。在心所中功用最大的莫过于受想,因为“受”是领纳前境,“想”是想像前境,前境既然被“领纳”和“想像”,则好、恶、顺、逆都存在心。有了好恶,就起憎爱;憎爱既生、贪、瞋便起。有了贪瞋,便造杀、盗、淫三恶;“三恶”既造,“三途”受报,所以贤圣同戒。爱见为本,过在爱想;入灭尽定者,灭“第六意识”心王心所,兼灭“第七识”染污的王所。生死作业,固在“第六”,然生死根本犹在“第七”;故“无想定”、“灭尽定”凡圣分途,一在灭“第六”,一在灭“第七”,如草除根,永不复起。三果圣人能入此“定”,三乘无学果亦入此“定”,故又名“无漏定”。
(7)无想天:甚么叫做“无想天”呢?无想天又名“无想报”,曾在人间修“无想定”。定力既成,报在“无想天”,五百大劫都无想心。报尽命终,随先造业,还入轮回,升沉不定,故圣者不入此“定”,同为呵厌。
(8)名身:甚么叫做“名身”呢?“名”是“名字”,“身”是“聚义”。一名为“名”,二名为“名身”,三名以上为“多名身”。例如“香”之一字为名,“香炉”二字是二名连在一处,即为“名身”;“铜香炉”是三名连在一处,即为“多名身”。“名”是表诠一切法的自体的。
(9)句身:甚么叫做“句身”呢?一句最低的限度要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述语”。例如鸟飞,“鸟”是“主语”,“飞”是“述语”,主语和述语连在一处,故名为“句”。一句为“句”,二句为“句身”,三句以上名“多句身”。例如“声是无常”,即是表诠一切法差别的意义。
(10)文身:甚么叫做“文身”呢?“文”是“文字”。一字为“文”,二字为“文身”,三字以上为“多文身”。由字而有“名”,由名而有“句”,由句而成“段”,由段而成“篇”,故文字为名句之体。
(11)生:甚么叫做“生”呢?本无今有叫做“生”。
(12)住:甚么叫做“住”呢?生已渐停叫做“住”。
(13)老:甚么叫做“老”呢?从生至死,中间念念变异叫做“老”。
(14)无常:甚么叫做“无常”呢?“无常”就是“空”、“死”、“灭”等的异名。今分别说明之:
①“世界”,离不了成、住、坏、空的“四相”。
②“众生”,离不了生、老、病、死的“四相”。
③“心念”,离不了生、住、异、灭的“四相”。
此三种“四相”循环不息,都是“无常”,如图所示:
(15)流转:甚么叫做“流转”呢?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的。前面说过,世界有成住坏空,人身有生老病死,心念有生住异灭,这不是“流转”是甚么?
(16)定异:甚么叫做“定异”呢?就是说,“十二类生”各各决定其性质的不同。例如“地狱”的有情当然不是“饿鬼”的有情,“人间”的有情当然不是“天上”的有情;性质各异,故名“定异”。
(17)相应:甚么叫做“相应”呢?相应,是“善法”同“善法”相应,“恶法”同“恶法”相应,心法同“心法”相应,“色法”同“色法”相应,宇宙万有各从其类,故名“相应”。要知道,前所说之“不相应”者,是说此“二十四个”不与“心王”相应是也。今说“相应”者,是说“善法”与“善法”等相应是也。盖此“二十四种”既不是有知觉的东西,当然不与“心王”、“心所”相应;又下是有质碍之物,当然不同“色法”;既是有生灭之法,当然不是“无为法”。现在所说之“相应”,就是约前面“同类”而言,故名“相应”。
(18)势速:甚么叫做“势速”呢?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生灭不停,刹那刹那,念念迁变,所以叫做“势速”。
(19)次第:甚么叫做“次第”呢?世间一切有为法,一定都有“次第”的。如一排二排三排,由前至后,从左至右,凡有“言说”,定有“次第”;例如说:甲、乙、丙、丁等,子、丑、寅、卯等,这都是叫做“次第”。
(20)时:甚么叫做“时”呢?例如说过去、现在、未来,前世、今世、来世,去年、今年、明年,昨天、今天、明天,上午、中午、下午,一时、二时、三时,这都是叫做“时”。
(21)方:甚么叫做“方”呢?例如说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这都是叫做“方”。
(22)数:甚么叫做“数”呢?例如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个、十、百、千、万、亿、兆、京、秭、阶,这都是叫做“数”。
(23)和合:甚么叫做“和合”呢?“和”如水土相和,“合”如函盖相合。又例如鸟飞虚空,忽然栖树,故名“和合”。
(24)不和合:甚么叫做“不和合”呢?如夫妻不睦,楚汉相争,冰与炭不可同炉,水与火不能共处,故名“不和合”。
上来二十四个“不相应法”并前面五十一个“心所法”,皆属于“行蕴”,今略释已竟。
测验甚么叫做得?甚么叫做命根?
甚么叫做众同分?甚么叫做异生性?
甚么叫做无想定?甚么叫做灭尽定?
无想定和灭尽定有甚么地方不同?这两种定可譬喻甚么?
甚么叫做无想天?甚么叫做名身?
甚么叫做句身?甚么叫做文身?
甚么叫做生?甚么叫做住?
甚么叫做老?甚么叫做无常?
甚么叫做流转?甚么叫做相应?
甚么叫做势速?甚么叫做次第?
甚么叫做时?甚么叫做方?
甚么叫做数?甚么叫做和合?
甚么叫做不和合?甚么叫做不相应?
不相应一共有多少个?不相应法属于何蕴?
次释色蕴
(1)眼根:甚么叫做“眼根”呢?根有二种――①“胜义根”,又名“净色根”,是能造的四大“地、水、火、风”,同所造的四尘“色、香、味、触”所成的,与现在的生理学家说的神经相似。②“根依处”,又名“浮尘根”,是虚浮不实的肉眼。亦名“扶根尘”,外面的“肉眼”就是扶助里面“胜义根”的,其实不是根,乃胜义根所托的地方,故名“根依处”。这“胜义根”所缘的境界是“色尘”,它的相状同“葡萄朵”一样。
(2)耳根:甚么叫做“耳根”呢?它是以“声尘”为所缘的境界,以“净色”为它的体性;它的相状同“新卷叶”一样。
(3)鼻根:甚么叫做“鼻根”呢?它是以“香臭”为所缘之境,也是以“净色”为体;它的相状同“双垂爪”一样。
(4)舌根:甚么叫做“舌根”呢?它是以“味尘”为所缘之境,也是以“净色”为体;它的相状同“初偃月”一样。
(5)身根:甚么叫做“身根”呢?它是以“触尘”为所缘之境,也是以“净色”为体;它的相状,同“腰鼓颡”一样。
以上讲的是“五根”,下面讲的是“六尘”。
(6)色尘:甚么叫做“色尘”呢?“色”有青黄赤白等“显色”、大小方圆等“形色”、行住坐卧等“表色”各种分别。
(7)声尘:甚么叫做“声尘”呢?“声”有语言说话的“屈曲声”,和水流风动的“迳直声”、可爱可厌“声”、众生有情“声”、非众生无情“声”,乃至正理非正理“声”等分别。
(8)香尘:甚么叫做“香尘”呢?“香”有旃檀沉麝等“香”,又有伊兰等“臭气”,乃至葱蒜韭薤等“气”的分别。
(9)味尘:甚么叫做“味尘”呢?“味”有酸甜苦辣咸淡,及和合俱生等“味”的分别。
(10)触尘:甚么叫做“触尘”呢?冷暖涩滑、痛痒饥渴等“觉触”的分别。
(11)无表色:甚么叫做“无表色”呢?要知道怎样叫做“无表色”,先要知道“有表色”。“表”是“表示”,是属于身和口,或“善”或“恶”或“无记”。“无表”是属于意识所缘之境,无形无相,无所表示,乃属“心力”所摄持,如“善律仪”或“恶律仪”皆是。
测验五蕴中第一个是甚么蕴?色蕴有几种?
根有几种?我们看得见的是甚么根?
胜义根看得见吗?胜义根好像甚么?
胜义根有甚么别名吗?净色是甚么东西所成?
甚么叫做能成?甚么叫做所成?
根依处是甚么?根依处有甚么别名?
眼根是一分,还是全分?耳根是一分,还是全分?
鼻根是一分,还是全分?舌根是一分,还是全分?
身根是一分,还是全分?色有几种?
甚么叫做显色?甚么叫做形色?
甚么叫做表色?甚么叫做无表色?
声有几种?香有几种?
味有几种?触有几种?
能触是甚么?所触是甚么?
甚么叫做触一分?甚么叫做法尘?
甚么叫做善律仪?甚么叫做恶律仪?
次释识蕴
上面十一种“色蕴”的“色法”既然讲过了,现在才来搭起心王的宝殿,来讲讲“识蕴”的“心法”,就是八种“心王法”,又名为“八识”,今依次说明之。
(1)眼识:是依“眼根”,缘“色尘”所起的作用。
(2)耳识:是依“耳根”,缘“声尘”所起的作用。
(3)鼻识:是依“鼻根”,缘“香尘”所起的作用。
(4)舌识:是依“舌根”,缘“味尘”所起的作用。
(5)身识:是依“身根”,缘“触尘”所起的作用。
(6)意识:是依“意根”,缘“法尘”所起的作用。
(7)末那识:是依第八识的“全体”,而缘第八识的“见分”所生起的作用。
(8)阿赖耶识:是依“末那识”,缘“根身”、“器界”、“种子”生起的作用。但前六识是“依根识”,第七第八是“俱有依”。又,前五识是依“色法”为根,第六识是依“心法”为根,就是依第七的“末那识”。又,“前五识”有五种名:
①“依根之识”,此识依何根得何名。
②“发根之识”,此识因根而发生。
③“属根之识”,此识是属根之识。
④“助根之识”,此识是助根分别。
⑤“如根之识”,此识与根相同。
如眼识依眼根得名,乃至如眼之识,其余五识亦复如是。
“第六识”有两名――一是“五俱意识”,二是“独头意识”。
怎样叫做“五俱意识”呢?
①“意识”与“眼识”同起,叫做“眼俱意识”。
②“意识”与“耳识”同起,叫做“耳俱意识”。
③“意识”与“鼻识”同起,叫做“眼俱意识”。
④“意识”与“舌识”同起,叫做“舌俱意识”。
⑤“意识”与“身识”同起,叫做“身俱意识”。
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或五俱皆不定,要看俱缘不俱缘,总叫做“五俱意识”。
怎样叫做“独头意识”呢?独头是对五识俱说的,因为意识与五识同时起,叫做“五俱”;因不与五识同起,所以叫做“独头”。此“独头意识”有四种名:
①“梦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睡”的时候,缘“梦”中境界的意识。
②“定中独头意识”――这是在“禅定”的时候,缘“定”中境界的意识。
③“散位独头意识”――这不是在“梦”,也不是在“定”,就是我们现在“未睡”的时候,散乱心起,东想西想,打了许多过去、现在、未来的妄想,这就叫做“散位独头意识”。
④“狂乱独头意识”――“狂”是“癫狂”,好像害了神经病的人一样,自己一人自言自笑,傍人虽看不见,但害神经病的人他的“意识”是缘到他的境界,这就叫做“狂乱独头意识”。
“前六识”略略讲过了,现在来谈谈“第七识”吧。
“第七识”印度话叫做“末那”,翻成中国语叫做“意”。它的意义叫做“思量”,“思”是“思虑”,“量”是“量度”。凡有“认识”,皆有“思量”,那末,八个识都有认识,八个识应当都是思量,为甚么独独的“第七识”而叫做思量呢?这是要在思量上加“恒”“审”两个字来简别。“恒”是“恒常”,“审”是“审察”,因为“前五识”是非“恒”非“审”的“思量”,“第六识”是“审”而非“恒”的“思量”,而“第八识”是“恒”而非“审”的“思量”,唯有“第七识”才是亦“恒”亦“审”的思量,所以叫做“恒审思量”。表列以明之。
现在要讲到“第八识”了,“第八识”有三个名:
(1)“阿赖耶”梵语“阿赖耶”,华言“藏”。具有三义:一为“能藏”,能藏种子故;二为“所”藏,为前七识所熏故;三为“执藏”,被第七识所执故。
(2)“毗播迦”梵语“毗播迦”,华言“异熟”。亦有三义:一为异时而熟,从因至果,时间不同故;二为变异而熟,从因至果,功能加增故;三为异类而熟,从因至果,性质不同故。
(3)“阿陀那”梵语“阿陀那”,华言“执持”,执持种子故。在凡夫位执持“有漏种”,至佛果位亦执持“无漏种”,所以叫做“相续执持位”。
“阿赖耶识”是“第八识”的“自相”,“毗播迦识”是“第八识”的“果相”,“阿陀那识”是“第八识”的“因相”,这“因相”无论是有漏种、无漏种、心法种、色法种、本有种、新熏种,都藏在这“第八识”里面,所以又叫做“一切种识”。
测验大乘说有几个识?甚么叫做识?
前六识叫甚么识?七、八二识叫甚么依?
前五识是依甚么根?第六识是依甚么根?
依根之识有几种名?第六识有几种名?
甚么叫做五俱意识?甚么叫做独头意识?
独头意识有几种?甚么叫做梦中独头意识?
甚么叫做定中独头意识?甚么叫做散位独头意识?
甚么叫做狂乱独头意识?第七识叫做甚么名?
意,具有甚么意义?恒审怎样解释?
思量怎样解释?前五识有恒审吗?
第六识有恒审吗?第七识有恒审吗?
第八识有恒审吗?第七识所恒审思量的是甚么?
八识的恒审思量能否立个表呢?第八识有几个名字?
阿赖耶华言译为甚么?藏有几个意义?
甚么叫做能藏?甚么叫做所藏?
甚么叫做执藏?能藏是对甚么东西说?
所藏是对甚么东西说?执藏是对甚么东西说?
毗播迦华言译为甚么?异熟有几个意义?
怎样叫异时而熟?怎样叫变异而熟?
怎样叫异类而熟?因与果为甚么不同呢?
阿陀那华言译为甚么?第八识为甚么要分做三个名呢?
三名的真理是怎样?三相的缘故是怎样?
能不能画出一个八识简明的图?
释无为法
前面是把“八识心王”讲清楚了,亦即是把“百法”中的九十四个“有为法”,都各别依次讲明白了,现在再把六个“无为法”讲一讲,即是将“百法”讲毕。
甚么叫做“无为”呢?“为”是“作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是简别“有为法”来讲。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变坏”的东西,并且都是从“因缘所生”的,这是约“俗谛”的“因果法”来讲。至于“无为”,那是“无所作为”,是“不生不灭”的“法性”,本来非“一”,怎样又说是“六”呢?不过前面讲的五种,或者因它的“作用”来讲,或者依它的“原因”来说,其实都是“真如无为”的化身罢了。现在依次来讲六个“无为法”。
(1)虚空无为:甚么叫做“虚空无为”呢?虚空这两个字完全是一个形容词,并且是以“无碍”为义。试看世间上那一个地方没有“虚空”呢?这“真如法性”也是这样,宇宙万有、森罗万象中,那一法上没有“法性”呢?在“俱舍论”中把它说得更好:“无为法不障碍一切物,一切物也不会障碍无为法。”然而,切切不可误会当作是外面的“虚空”,那是有物处就会障碍,虚空不在其处啊。
(2)择灭无为:甚么叫做“择灭无为”呢?“择”是“拣择”,“灭”有两种解释,一是“灭除”,就是灭除烦恼,二是“灭理”,就是不生不灭无为法的空理,这无为法的真理是要把“烦恼”灭除了才能显现。你仔细想想看,要用甚么东西才能把“烦恼”减除?这明明下是“智慧”是甚么?还有其他第二样的方法能够吗?拣择“智慧”,减除“烦恼”,所证之理就叫做“择灭无为”。
(3)非择灭无为:甚么叫做“非择灭无为”呢?这也有两种解释:一是说他“烦恼”永远缺缘不生,二是说他“自性”本来清净。为甚么烦恼不生,就叫做“非择灭”呢?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是仗“因”托“缘”而生的,“烦恼”也是有为法之一,当然不能离开因和缘这个东西,所以要遇到缘才会生;假定若是永远遇不到缘,那就会永远生不起来,“非择灭”也就是这个道理。烦恼缺了缘既然生不起来,拣择甚么东西去灭除他呢?因为有“烦恼”才要去“灭”,“烦恼”尚且没有,当然用不着“灭”,所以叫做“非择灭”。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无为”的“法性”“自体”本来就是清净,那里还有甚么烦恼?既然没有烦恼,也是用不着去择智慧来灭除,这也是“非择灭”的一种解释。
(4)想受灭无为:甚么叫做“想受灭无为”呢?“想”是“想心所”,“取像”为义,“受”是“受心所”,“领纳”为义;就是五种遍行里面两种心所,虽然是善恶的干部都有,但是要遍造甚么工作,都要请示过他两位老人家。你看他们如果不去领纳前面顺逆两种境界,善恶两部分公务人员怎样可以去做好坏呢?就是受了而不去想像前面违顺的境界,他们善恶的工人也只好总罢工啊。所以“受”“想”这两个工头它们的权威真是大极了!这样一来,“想”“受”一灭,“善”“恶”的工人停工,“有为”一停,“无为”显现,这是当然的道理啊。所以“想受灭无为”,也就是入“灭尽定”的人所证到的“无为”。
(5)不动无为:甚么叫做“不动无为”呢?“不动”这两个字常能使人误会到第八地菩萨“不动地”身上去,那就糟了。其实现在所说的“不动无为”,是说的“色界第四禅”的禅定情形。怎样“色界第四禅”会叫做“不动”呢?这个出处先要知道。佛经上说:世界将要坏的时候,火烧初禅,要经过七次火灾,又有一次水灾出现,就淹到二禅天去,再经过七次火灾。如是七七四十九次火灾、七次水灾,最后又有一次风灾出现,这风的名字叫做毗岚风,连第三禅天都吹坏了,你看这风大到像甚么样子呢?初禅天被火灾动,二禅天被水灾动,三禅天被风灾动。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扫三禅;这时候世界已大动摇,唯有到了第四禅天的境地,火灾、水灾、风灾都不能到,这岂不是叫做“不动”吗?但第四禅天又有凡夫、外道、圣人三种之不同,现在所说的是圣人――“五不还天”之“三果阿那含”,所以佛学上平常有一句话:提婆达多在地狱中,如比丘入第四禅的禅定那样快乐,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三灾”不至,“烦恼”不生而显现的“无为”,所以叫做“不动无为”。
(6)真如无为:甚么叫做“真如无为”呢?这个无为才算得是“真体”,前面五个都是“方便”说的。怎样知道呢?因为是一切法的“平等性”,无形无相,怎样有数目可算呢?甚么一个、二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这岂不是大笑话么?其实,不但前面五个名词是“方便”言说,就是“真如”这两个字也是“方便”言说,名不符实的啊。例如“说火”是不能“烧”;“说刀”,是不能“割”,言不诠真故。“真如”之理要破“二执”,断“二障”,证“二空”,得“二转依果”,才能亲证。最低的限度小乘要到四果罗汉,才证“遍空真如”,也就是“我空”所显的“真如”;大乘要到初地菩萨,才证一分“法空真如”;唯有到了佛果的时候,“二空真如”才算圆满。“真”者“不伪”,“如”者“不变”,不虚伪、不变迁,这是甚么境界啊!“六种无为”的概念既然明了,那末,这座唯识的大宝殿的内容亦可略知概况了。
测验甚么叫做无为?无为法有几种?
甚么叫做虚空无为?甚么叫做择灭无为?
甚么叫做非择灭无为?甚么叫做想受灭无为?
甚么叫做不动无为?甚么叫做真如无为?
唯识的道理本来很深奥的,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各人的见解去领会,亦无不可。现在我诵读苏东坡游庐山一首诗,权当作结论偈语:
横看成岭侧成峰上下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