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佛告阿难’,世尊开始回答阿难的提问。‘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无央数’者,就是无尽数。上面又加上无量不可思议,那更是说不清那么多的过去劫中,有个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甄解》用涅槃三德解释佛名:‘世间’,有智慧才能通达世间,这是般若德。‘自在’,烦恼束缚就不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脱,这是解脱德。王就代表法身德,从法身流现一切。世自在王圆摄三德。‘如来。应供……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一切佛都有十号,实际是无量的德号,但是简之为十号。佛的十号有不同的提法,本解根据《涅槃经》,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成两号,佛跟世尊合成一号。
‘如’就是真如,从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所以叫做‘如来’。又如来者,如过去诸佛一样而来。过去诸佛说法度众生,今佛也是这样,所以叫做如来。《会疏》说:‘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1)《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个说的法身如来,是法身境界。《天台寿量品疏》:‘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两样)为如,不动而至为来。’(2)《转法轮论》:‘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第一义谛空有圆融本来不二,是如。自然契合第一义谛成等正觉。这是报身如来。(3)《成实论》:从过去如来所行之道来成无上正觉。这是应身如来。那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太子,在树下睹明星成道,这是应身如来。由于如来有法身、报身、化身,所以对于如来的解释也有三种不同。
‘应供’。佛的一切结使都没有了,万行圆满福足慧足,应该受一切天上人间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
‘等正觉’。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说全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是无上正遍知。道莫之大就是无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道再能超过于此,就是无上。对于实际理体(本体)能彻底照了,所以称为正遍知。
‘明行足’。‘明’字有各种解释,一般解释为三明(宿命、天眼、漏尽)的明,《净影疏》进一步解释为智慧;独有《涅槃》所解最深。《涅槃经》说:‘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说:得无量善果,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叫做明。‘行足’。《涅槃经》说:行名脚足,脚足‘名为戒慧’。修戒修慧,功德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明行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定慧都圆满具足,证入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善逝’。善就是好,逝就是去,所以又叫‘好去’。《大智度论》说:好去就是在种种甚深的三摩地(就是三昧)、无量的大智慧中离去。佛以一切的智慧作为大车,在八正道的觉路上行履,证入涅槃,叫做好去。
‘世间解’。又名知世间。综合《净影》、《甄解》、《会疏》之说,世间解就是化他的胜智,如来如实知道世间出世间种种因果的法,来教化众生,令得解脱。
‘无上士’。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所以称为无上。‘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你有所修有所断,就只是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智度论》说,佛将导引一切众生入涅槃。一切法中涅槃是无上。佛以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都不能同它相等,当然更不能超过,所以称为无上。
‘调御丈夫’。调御就是调伏。调是调伏,御是制御。善能调伏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名调御丈夫。《合赞》说:‘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是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具有正知正见就可称为善知识。你能遇到善知识,你应当像对如来一样去尊重他。二是能听法。佛说《华严》连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聋如盲,可见能听法不是小事,须具至诚心、恭敬心,不我慢贡高,不自以为是,虚心听受,无有厌足,才能听得进去。三是思维义。不但能听,而且善于思维呀。要消归自己,不是在文字上寻行数墨。那些东西,经论上的东西,那都是书。或者你很有学问,你只是个活的佛学大辞典,那些都是死句。要消归自己,融入自己的殊胜的智慧,也就是让他来熏发自己的本觉。我们的本觉胜智在自己内部熏无明,现在我们又有所闻,从外面又在熏无明,于是无明的转变就快了,这才能把那些死句变成活句。四是如说修行。能说而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因为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具以上四条才是大丈夫。这里单提丈夫,《智度论》说,丈夫就包括女人、二根、无根,种种其他都包括了。
‘天人师’。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他能以正法来教导人和天。又所有天上人间,释梵天龙种种人民,乃至魔王外道,悉来充当弟子,所以叫天人师。
‘佛。世尊’。佛就是三觉圆满。世尊呢,世尊就是婆伽梵,圆备众德,为世钦重,故称为世尊。以上如来等十号是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导四十二劫,时间很长。诸佛住世时间长短并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很短,世自在王佛住世时间就很长。‘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为大家说法,开示正道。通到佛果的道路叫做道。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宏法利生的时期,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多劫以来的前身,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内心欢喜踊跃,十分庆幸,并且顿然心开,理解了如来的真实义。对于学教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叫做大开圆解。要开解,而且是大开圆解,这是在深入书本之后,突然从中跳出,开解了超越文字的实义。
‘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是随即。‘寻发’是紧接著就立刻发起。‘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所以‘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无上大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贵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弃,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宏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那要想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沙门’。原先各种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后来成为佛教僧侣的专称。《四十二章经》说:‘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识心是识自己的本心,达本是通达万法的本体,也即是本源,可见要做一个名实相符的沙门十分不易。以上经文简单说来,就是世饶王不当国王,出家为僧,法名是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逾者。】
‘修菩萨道’。法藏比丘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自然要行菩萨之所行,所以‘修菩萨道’。‘高才勇哲’,《净影疏》说,才就是才巧,才能。‘高才’,就是才能过于常人。心志广大坚强叫做‘勇’。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一切都不能动摇,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这才叫做‘勇’。‘哲’,‘心明称哲’,自心明显叫做哲。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见自本心。《嘉祥》说,什么叫高才呀,‘称逸群之能’,你这个能力、才能逸群,超逸于群众了。就好像你赛跑,你跑到最前头了,你就超过其余的人。把大伙都超过去了,那你第一嘛!你可以得金牌。所以这个超,逸群之能,称为高才。什么叫做勇啊?这个‘勇’字,《嘉祥疏》说:‘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做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物件是什么?这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去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我们首先要‘自胜’。‘胜他’,(1)要胜过外面的一切干扰。这是外面来的,不是我自己的。所谓贫贱、威武、富贵、美色、黄金都是他。还有许多邪说异端,都要胜过。(2)帮助别人也破癌细胞,共同走上菩提的大道。这是胜他,这才叫做勇。‘高才勇哲’中,勇哲两字的解释很深。
‘与世超异’。《会疏》说:‘不常人所及’,这不是常人所能赶得上的。《净影》说:‘与世超异’,因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孤是孤独、孤单。‘此德孤出’,要理解这个‘孤出’,用禅宗临济禅师的话,‘孤明历历’来对比最好。临济说‘孤明’,《净影》说‘孤出’,‘出’,是显出、显明,所以‘孤出’正是‘孤明’。‘孤’正是禅宗的‘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说不与任何一法作侣伴。没有任何侣伴,活画出‘孤’的涵义。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证悟的境界。其中‘灵光独耀’正与‘孤明’‘孤出’是一个鼻孔通气。‘孤’是无所住,‘明’是生其心,无所住则离妄缘,离妄缘自然真心显现,所以百丈禅师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正是‘孤明’的妙义。‘历历’,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从以上宗门‘孤明历历’等的对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与世超异’的原因。《合赞》对‘与世超异’中的‘世’字,别有一说,他说:在登地以前都称世间,登地的菩萨才称出世间。法藏比丘超过登地以前的种种世间,所以他这时的发心大约是地上菩萨的发心。《合赞》未敢肯定,但是昙鸾、嘉祥、善导与《甄解》都认为法藏此时已是登地的菩萨。
‘信解明记。悉皆第一’。信是相信和接受,《大乘义章》说:对于佛法僧三宝能生清净的信心没有怀疑,这个叫做信。信很重要,《晋译华严》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解是了解、开解等等。《华严》一部经讲信、解、行、证,要有信解,才有行证。‘明记’,就是记忆的很分明,很准确。‘悉皆第一’,有两个解释:一信解的能力至高无上,谁都比不了。二法藏所解都合于第一义谛,不是常人那样听见有就著有,听见说空就著空,听见始教就停止在始教。法藏比丘所解不落两边,不能局限,都合第一义谛。所以圆人就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顿法,这两个解释并不矛盾,因为所解都是第一义谛,所以‘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没有人能及。
‘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殊’是特殊,‘胜’是胜过。超凡绝俗,希有难逢,就称为殊胜。‘行愿’。行是身行,愿是心愿。《菩提心论》说:‘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愿,修菩提心是行,所以求菩提的人要有愿,有行。信、愿、行是三资粮,缺一不可,例如照像机三条腿的架子,一条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胜信心居第一位,已介绍于前,所以紧接著介绍愿行。愿字很重要,这是自觉觉他的关键。‘愿’是从信而来,有了信心才会愿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实,而且它必然要产生行动,所以愿字是承信启行的关键。弥陀因发大愿的誓海,称为大愿王,为证此愿海,法藏比丘于无量劫积功累德,一心庄严极乐净土。由大愿产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与普度众生的净土法门。其中的关键是‘愿’。
‘及念慧力’。 ‘念慧力’就是五力里头的念力、慧力,加上信力、精进力、定力,就叫五力。由信、精进、念、定、慧这五根,因为修持,得到增长,增长了就产生力量,不被种种烦恼魔外破坏,所以叫做五力。五力里面,念力、慧力尤为重要,所以提出来代表五力。‘念力’,灵峰大师说:‘念根增长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叫做‘念力’。这个念根增长,就能消除邪念,而且使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长,这种力量就是念力,能使正念增长,出世功德增长。‘慧力’,大师说:‘能遮(遮是止)通别诸惑,发真无漏,名慧力。’通惑是(1)见思惑(破了见思惑,称为漏尽,就证阿罗汉)。(2)尘沙惑(众生无量的病,有无量的治病方法,这都不知道叫尘沙惑)。别惑,无明惑。这只是别教的菩萨应破的惑,称为别惑。所以慧力能止见思、尘沙两通惑与无明别惑,但都是止惑,不是根除。智慧的力量能止三惑,就能够发起无漏的真实智慧,所以慧力很重要。
‘增上其心’。增上的含义,就是有一种力量能帮助增长叫增上。比方我们说给植物施肥、浇水、除害、光照都很得法,它就增长了,也就是说我们用这些方法,使这个植物增上了。正好是这个意思。此处要注意的是增上什么呢?是‘增上其心’。《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增上其心’同‘而生其心’,这两个‘其心’是同样的。所增上的正是《金刚经》中无所住的心,也就是每位你当人的自心,自己的本妙明心,不是你的那个妄心。每个人正在当家作主的心,那是妄心,你认贼作子。大家都是妄心用事,认贼为亲,所以是可怜悯者。正因为如此,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就像浓云密布中的太阳,人们所见只是乌云,一点阳光也不能透露了;又像明镜,镜面上厚厚的垢污,遮盖了整个镜面,这面镜子就什么也不能照了,所以修行之道,只是恢复本明。明镜弄秽了,不能照了,所以要去擦镜子,除了污垢,光明就显现了。因为光明不从外来,不能照见的时候光明也没有损失;把它擦干净的时候,光明也没有从外来,也没有所增长,所以说不增不减。但是在你没有擦之前,就是不能照;现在你能照了,这就是增。对于本体上说,没有增减,现从照用方面,镜干净了才能照。增上指的修德来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对于本体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得它开显,所以就出现了‘增上’。它本来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而且是坚固不动啊。它这个心‘坚固不动’。‘坚’是坚定,‘固’是强固,‘不动’是不动不摇。法藏比丘的信解志愿与念力慧力,都十分坚固,不可移动,不被一切所动摇,如同金刚般若,能破一切,不为一切所破,其愿坚固没有动摇。《金刚经》说:‘如如不动’,前一个如字是动词,后一个如字是名词。老是如同真如,没有动摇,没有打失,安住在如如之中,念念之间没有迁移,这是‘坚固不动’的解释。
‘修行精进。无能逾者’。精是精纯,没有恶浊杂染。进就是上升前进,没有懈怠。是超过。法藏比丘的精进修行,在世间自在王的世间大众之中,最为第一,没有人能相比,更没有人能超过,所以说是‘无能逾者’。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往诣佛所。顶礼长跪’。法藏比丘到世间自在王如来那里,给佛顶礼。‘顶礼’就是用手接佛足,佛最低的是足,自己最高的是头,把佛最低的足放在自己最高的头上面,表示对于佛的崇敬。‘长跪’是双膝都跪下。两手合掌,向佛恭敬赞叹,用颂念伽他赞佛功德,并发广大誓愿。‘伽他’,即是‘偈’,翻成‘颂’。偈中每句长短一样,并且可以唱。‘颂’很像诗歌,文字虽少,可是含义丰富,便于念诵和记忆。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如来’,指世间自在王佛。‘色’是色相,指佛的实报庄严土与报身的色相,都是‘微妙’‘端严’。‘微妙’前已提过是智慧。本经《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在佛前发了四十八愿之后,就‘住真实慧……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可以证明极乐世界的端丽庄严,超过十方佛国的原因,就在于法藏比丘大智慧的流现。再有《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摄入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说佛身佛土的庄严,都是来自真实智慧,所以奇丽庄严不可思议。再者‘微’是精微,就是精妙与微细的意思。众生心粗不能入微,佛的相妙有无量庄严,可是众生不能觉察。‘妙’是绝好,具有不能比、不可思,赞不可及的意思。妙字更加一个微字,更是精妙之极。‘端严’,是端正庄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此处‘一切世间’是指十方一切世界之间。法藏比丘赞叹世自在王如来的报身报土色相的微妙端严,不是他所能见到的一切世界中的种种身土所能同等的。这就同常念的赞佛偈‘十方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也正是一个意思。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佛放无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处,日、月、火和珠都‘匿曜’。‘匿’是隐藏,‘曜’是光亮。在佛光中,日月火珠的光芒都不显现了。例如:月明星稀,今天大好的月亮,所见到的星星就少了。‘珠’是指的摩尼珠,印度话是‘震多摩尼’。摩尼珠,也称为如意珠,因为它能给众生许多如意的胜妙之物,并且有大光明。《会疏》说:‘万品光耀,无过于摩尼。’世界中万品万类,它们的光明照耀,没有能超过摩尼宝珠的,可是在佛光之中,摩尼的光也是不显。
‘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如来演说,能在一音声之中,普令法界一切有情都可以随他的本类的语言,得到理解。在一音声,包含了无边的妙用,一中有多,正是《华严》事事无碍的境界。《普贤行愿品》:‘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这个偈语正同本经一致。世间语言,听者因为方言不同,水平不齐,常常听见同没听见一样。但是如来的语言,没有上述的障碍,所有听到的物件,不管是此方人,彼方人,是智人、是愚人,是人、是兽,都是愉快的理解,其关键就在于如来之语是清净语、清净句,是从离垢无染的自性中流出的微妙音声。所以一一音中都是全部的性德,都含无边妙用,能包括佛的辩才海,当然就包括一切众生愿乐欲闻的语言,每一众生都可得到与他相应的部份,欢喜开解。凡位的众生陷于妄想执著之中,自心从来没有一刻清净,自心不明,妙用不显,自然处处都是障碍。
‘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佛有五种身:(一)法身,是中道的理体,离一切相同戏论,具无边真净功德,是佛境界。(二)报身,地上菩萨才能看见。(三)应身,指八相成道的佛。(四)化身,指一时化现的佛。(五)等流身,示现与天、人、鬼、畜等等种类同一形象的身,可使异类众生也能见佛。例如面燃大士,就是观音现鬼王身,可使鬼趣众生得见闻法。现在赞佛现一种微妙色,可使各种各类众生,各各随其本类所能看见的形体,而能见到佛。上面说音声,这两句指身相,同显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功德。
愿我得佛清净声 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 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 惑尽过亡三昧力
以上是赞佛功德,本段以下是发大誓愿。发愿很重要,莲宗祖师省庵大师说:‘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具发就是全发,要全部发起自觉觉他的菩萨大愿。因为要觉他,首先要自己觉悟。我们要使别人觉醒,要把别人从睡梦中叫醒,你自己必须是清醒的,所以要度众生,首先要自觉。现在很多人虽有度生之心,但自己还是迷迷糊糊的,浑身的毛病,就想去弘法利生,这确实是脱离实际。例如:一个人想当大夫,给人治病,可是他既不研究医学,又没有临床经验。你这样去当大夫,必然犯两种错误:一是无照行医,一是庸医杀人。诊断错误,把病人治死了。虽是出自好心,可惜全成坏事。人命关天,焉能轻视。可是人的慧命更重于生命,所以觉他,首先要求自觉。法藏说:‘愿我得佛清净声,法音普及无边界。’这一段全显觉他与自觉不可分割的关系。前面赞佛能用‘一音声’使一切众生各各都了解,因此法藏发愿,能有同样功德,也能用清净音声,宣扬妙法遍及‘无边界’。界有两个意思:一空间,此处表国土。二类别,例如三界,世俗常说的政界、商界、各界人士。界是用来表示人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类别。这里的界字包括这两种涵义。由于佛的音声清净,是从佛的智慧海中自然流出,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妄想执著,所以能够法音宣流,传播到一切世界,饶益无量无边种种不同类别的众生。为了无限的利他,所以愿求无边的功德。广演妙法,首先是‘宣扬戒定精进门’。戒定精进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无漏学(戒定慧)、六度万行的第一位,是宝塔的第一层。在无佛之世,众生要‘以戒为师’,可证戒律极端重要,所以法藏所愿说法利生内容中第一个字是戒。可是教化众生仅是前五度是不够的,必须以般若为前导,所以紧接著就是‘通达甚深微妙法。智慧广大深如海’等等。甚深微妙的法,那就暗指智慧。除了教化众生能行前五度之外,还希望众生能通达般若才是法藏的本意。为了众生通达般若,那首先必须自身的‘智慧广大深如海’。这正表明觉他必须先觉自,为了觉他才觉自,所以不同于二乘。《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一切诸佛萨婆若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诸佛一切智慧,亦从般若波罗蜜生。’‘世无佛时,所有善行正行皆从菩萨出生,菩萨方便力皆从般若波罗蜜生。’由上可见,一切佛菩萨智慧方便都是从般若出生,所以般若叫做诸佛之母。至于什么是般若呢?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般若者,达如之慧也。’了达真如,达到真如的智慧叫做般若。这不是世间任何的智慧,不是你说法如云如雨,不是写论文,著作等身,汗牛充栋,而是通达真如的智慧。《大乘义章》解释慧字说:‘真心体明,自性无暗,目之为慧。’这是说明心见性才是智慧。有的人误认世智辩聪是智慧,这恰恰相反了,世智辩聪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碍。一个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这是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聋子、哑巴、神经病,世智辩聪就同神经病患者等人并坐在一条板凳上,这不是优点,是缺点。慧是什么?第一句是‘真心体明’,你真心的本体明白了。‘自性无暗’,自性是自己的本性,‘暗’是指无明。消除了无明,也就是远离了痴暗,自性朗然显现这个叫做慧。《嘉祥疏》:‘五度为行不能出离生死,要须智慧达解本源,方皆过出。’疏意是说仅修前五度,不能出离生死苦海,必须依靠智慧的力量,通达开解本心本性本来具足的根源,也就是彻底明自本心见自本性,才能出离。以上三注同一宗旨。嘉祥师复指出,五度须般若才能到彼岸。《小品般若经》说:‘五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中而得增长,为般若波罗蜜所护故得向萨婆若。是故阿难,般若波罗蜜为五波罗蜜作导。’所以笔者常说:末法中任何人修行都必须是‘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这话都是依据圣言量的。
‘内心清净绝尘劳’。尘劳就是烦恼。尘就是染污,劳就是忧恼。盖覆你的真性,扰乱你的身心,所以叫做尘劳。‘智慧广大’必然‘内心清净’,必然也就没有尘劳。所以《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般若智慧朗现的时候,自然了达证知色受想行识都是虚妄(现在科学家都懂得了物质(色)是由于众生的错觉)。妄就不是真有,妄就是空。五蕴都空了,还有什么苦厄?当然就没有尘劳了。‘绝’是断灭,‘绝尘劳’是彻底断灭一切烦恼。由于智慧如海,内心清净,根除尘劳,于是‘超过无边恶趣门’。恶趣门,就是到鬼趣的门、到畜牲趣的门、到地狱的门。为什么说无边呢?这就告诉你:三恶道,你随处都可以进,这个门是无边无数无量,在你前后左右都是门,在你举足下足之处都是门,随时随地都可以堕入三恶道。只有智慧广大,心净绝尘,才可以超过无量无数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恶趣门。所以我们时时要学菩萨,善护己念。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是觉,菩提究竟,即是究竟觉。岸是彼岸。究竟就是决定、完成、至极的意思。究竟觉就是彻底穷尽了染心的源,始觉全部同于本觉的如来果觉之位,达到涅槃彼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惑尽过亡三昧力’。‘无明’《大乘义章》:‘ 痴暗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无慧无明,全体痴暗的心,就是无明,加上贪嗔就是三毒。无明覆盖,所以本具的法身不显。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就是成佛了。‘惑尽过亡三昧力’。惑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无明尽除,三惑全消,当然不再有什么过失,这是由于三昧的力量。大慧如海,又加三昧定力,定慧等持,功德最为殊胜。三昧之中,念佛三昧称为三昧中王,称为宝王三昧。阿难问话时已提出,佛佛相念,故知法藏比丘的三昧,应为宝王三昧。
亦如过去无量佛 为彼群生大导师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进定慧六波罗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养恒沙圣 不如坚勇求正觉
‘亦如过去无量佛’。法藏菩萨继续发愿说:我也像过去无量的佛一样,‘为彼群生大导师’,要充当一切众生出生死苦、得究竟乐的大导师。我要能救度一切世间六道、二乘和菩萨,解除生老病死种种苦痛(六道有分段生死,二乘和菩萨有变异生死),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波罗蜜,没有得度的有情,要让他得度,已得度的(例如菩萨)我要护持他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假使你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菩萨,不如你自己坚定勇猛来求正觉。《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这是说,在一切供养之中,用如说修行等等佛法作为供养,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行愿品》接著说:‘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为什么法供养功德最大?因为诸佛所重视的是法,更因为依照佛、经典与善知识的教导去老实修行,就可成就正觉。这是诸佛出生的地方,所以实行法供养就是圆满成就了对如来的供养。蕅益大师说:‘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这话非常深刻。你自己还未得度,就像你自己正在河里头挣命,若是你还要救岸上的人,那岂不是天大的笑话。这不是阿罗汉,只求自己觉悟,这是为了要真正去救度旁人,要负责任,认真彻底去贯彻,那就只有先度自己。是为度他,所以先度己,不是只为自己。
愿当安住三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 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无边苦众生
上面这一段共八句,是以上全部愿文的总结,也是阿弥陀大愿王四十八愿的核心。四十八愿只是比这八句话更具体,更详尽,更完备,是这八句话的发挥和补充。‘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我愿正当安住于正定之中的时候,不断的大放光明,普照一切。安住于正定之中,是体;放光普照一切,是照,是用。所以有体就有用,体用总是相联系的。这两句也表明定慧等持,安住三摩地是定,恒放光明是慧。所以修持,要像鸟有双翼,车有两轮,都要并运,定慧要等持。恒住三摩地又遍放光明,寂和照也是同时。有的人入了定之后,不能照;有的一照,心就有所住,甚至散乱,就是不能同时。教中有名的偈语:‘境为妙假观为空,能所两忘即是中,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泯无踪。’也就是忘照同时。真实修行的人,可从这个地方入手,从忘照同时契入寂照同时。寂是体,照是用,也就是体用不二,理体与事用不是两个,正是《华严》的所谓事理无碍。理,寂然不动;事,感而遂通。通是通达,就是有所变化。这不动和通达,在众生分上就是矛盾,就有碍,只有达到忘照同时的人,可以真实体会事理无碍的境界。
‘感得广大清净居’。‘感’是感应。‘居’是国土。法藏菩萨祈求:愿以自己寂照同时、理事无碍、定慧等持等等功德,感蒙加被,得到一个广大清净的国土。极乐世界没有边际,正是‘广大’。《往生论注》:佛土庄严入清净句中。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是故名为极乐世界。’是如法藏心愿,极乐是个清净国土。法藏菩萨所求国土不但是广大清净而且是‘殊胜庄严无等伦’。‘无等伦’,没有能够相等的,相比的。‘殊胜’是微妙奇丽并有超绝的意思。《嘉祥疏》:‘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绝。’所以殊胜不但表国土形色的美妙无比,而且显示所含利益众生的妙用。所以水鸟树林齐演妙法,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庄严’有具德同严净华丽两种涵义。所愿国土殊胜庄严,超过十方,没有能够相比的。成就这样殊胜的国土,只是为了‘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愿一切众生来受真实的利益,而且此心此愿永不中止,众生有尽,我愿无穷,所以‘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我行决定坚固力 唯佛圣智慧证知
纵使身止诸苦中 如是愿心永不退
‘我行决定坚固力’。法藏菩萨发愿,开头用‘愿’字,可是在结尾处,不说我愿,而说我行,足见法藏之愿,已经成为行动,所以说愿以起行。而且我之所行是:决定不能改移,坚固不能变动,这种决定坚固的力量,唯有佛的圣智才能证明和了解。唯有三觉圆满、五眼明朗、智慧无碍的世间自在王如来,唯有佛才能知我,可以给我作证。因为下地菩萨不知上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所以不能了解。最后两句是‘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击,壮志就消磨完了,学佛只是五分钟热气。唐译里是‘纵沈无间诸地狱’,这地方就包括地狱,本经是‘诸苦中’,当然包括地狱。所以法藏菩萨的誓愿,纵使堕入地狱,此行此愿也不退转,这正说明决定坚固。如果只有愿没有行,这是虚愿;单有行没有愿,这是盲动,所以要愿行相辅,愿以启行,行以证愿,才可以圆满成就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