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中的识蕴,各宗的分别有些不同。南传的上座部,把识蕴分成基本的六种之外,根据心的所属地和外缘,又用另一个不同的方法把它为八十九心。这种繁杂的分法,对于后来的哲学思辨虽然没有多大影响,也未曾为其他各宗所采用,但在上座部的论着中却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八十九心是根据下面几个最主要的原则来分的:

一、把心识分为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出世间的四大类。

二、又把心识分为主动的、被动的、中性的三大类。主动的心识是能造现业招未来之果的。被动的心识是指由过去的业所感生的。既非主动又非被动的中性心识,是指那些虽有心识活动却不能感召未来果报的──这是指诸佛、独觉、以及诸阿罗汉等已出生死者的心识。

主动的心识,分为善心与不善心二种。善心又分有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四种。不善心则只属于欲界;但分有从贪所生(贪根)、瞋所生(瞋根)和痴所生(痴根)的不同。

被动的心识,叫做异熟无记心,也分有属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四种。欲界的异熟无记心中又分为善异熟心及不善异熟心。善的是说由于过去的善业所感生,不善的是由过去的恶业所感生。善异熟心又分与因相应的及与因不相应的两种。

中性的心识,叫做唯作无记心,也分有属于欲界、色界及无色界的三种。

为了对八十九心的整个分类易于明了以及便利于参考,先列一表于下面:

八十九心类表

===================

 

善  心 (21)

不 善 心 (12)

無記心

 

異熟無記心 (36)

唯作無記心 (20)




54

(1)喜俱智相應無行
(2)喜俱智相應有行
(3)喜俱智不相應無行
(4)喜俱智不相應有行
(5)捨俱智相應無行
(6)捨俱智相應有行
(7)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8)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22)喜俱邪見相應無行 ┐
(23)喜俱邪見相應有行 │ 
(24)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25)喜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26)捨俱邪見相應無行 ├貪根
(27)捨俱邪見相應有行 │  
(28)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29)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30)憂俱瞋恚相應無行 ┐
(31)憂俱瞋恚相應有行 ┴瞋根
(32)捨俱疑相應    ┐
(33)捨俱掉舉相應   ┴痴根

(34)眼識 ┐
(35)耳識 │
(36)鼻識 ├捨俱┐
(37)舌識 ┘  │
(38)樂俱身識  ├無因善異熟心
(39)捨俱意界  │
(40)喜俱意識界 │
(41)捨俱意識界 ┘
(42)喜俱智相應無行 ┐
(43)喜俱智相應有行 │
(44)喜俱智不相應無行│
(45)喜俱智不相應有行│
(46)捨俱智相應無行 ├有因善異熟心
(47)捨俱智相應有行 │
(48)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49)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50)眼識 ┐
(51)耳識 │
(52)鼻識 ├捨俱┐
(53)舌識 ┘  │
(54)苦俱身識  ├無因不善異熟心
(55)捨俱意界  │
(56)捨俱識界  ┘

 

(70)捨俱意界 ┐
(71)捨俱意識界├無因唯作心
(72)喜俱意識界┘....................................
(73)喜俱智相應無行 ┐     ﹕
(74)喜俱智相應有行 │     ﹕
(75)喜俱智不相應無行│     ﹕
(76)喜俱智不相應有行├有因唯作心﹕
(77)捨俱智相應無行 │     ﹕
(78)捨俱智相應有行 │     ﹕
(79)捨俱智不相應無行│     ﹕
(80)捨俱智不相應有行┘     ﹕但
                ﹕
                 ﹕
                 ﹕
                ﹕
                ﹕在
                ﹕
                ﹕
                ﹕
                ﹕
                ﹕阿
                ﹕
                ﹕




15

(9)尋、伺、喜、樂、定
  相應第一靜慮
(10)伺、喜、樂、定
   相應第二靜慮
(11)喜、樂、定相應第三靜慮
(12)樂、定相應第四靜慮
(13)捨、定相應第五靜慮

 

 

(57)尋、伺、喜、樂、定
   相應第一靜慮
(58)伺、喜、樂、定
   相應第二靜慮
(59)喜、樂、定相應第三靜慮
(60)樂、定相應第四靜慮
(61)捨、定相應第五靜慮

(81)尋、伺、喜、樂、定     ﹕
   相應第一靜慮        ﹕
(82)伺、喜、樂、定       ﹕
   相應第二靜慮        ﹕羅
(83)喜、樂、定相應第三靜慮   ﹕
(84)樂、定相應第四靜慮     ﹕
(85)捨、定相應第五靜慮     ﹕





12

(14)空無邊處
(15)識無邊處
(16)無所有處
(17)非想非非想處

 

(62)空無邊處
(63)識無邊處
(64)無所有處
(65)非想非非想處

(86)空無邊處          ﹕漢
(87)識無邊處          ﹕
(88)無所有處          ﹕
(89)非想非非想處 ..................................﹕





9

(18)須陀洹道
(19)斯陀含道
(20)阿那含道
(21)阿羅漢道

 

(66)預流果
(67)一來果
(68)不還果
(69)阿羅漢果

 

===================

读了此表,便知道八十九心的分类和名称了。无论横看竖看都是八十九。横看是欲界54+色界15+无色界12+出世间8 =89,竖看是善心21+不善心12+异熟心36+唯作心20=89。

现在依据巴利的论着再进一步一组一组的略加叙述。因为表中对于每个名称都编有符号,所以在解释中,不必要时便不重复提名,但用符号来代替了。

一 善 心

善心有二十一。因为它们的生起是无贪、无瞋或无痴的,而且能造善业能感善果,所以叫善心。

甲、欲界善心[1~8]因为欲界善心有喜、舍、智、行的差别,故有八种:[1]当他获得了所施的东西及受施的人,或由其他的可喜之因而心生大欢喜(喜俱),第一便起“应施”等的正见(智相应),不犹豫,没有他人的怂恿(无行)有行施等的福德,那时他的心便是“喜俱智相应无行”。[2]由于上述同样的理由而心生大欢喜,先起正见,虽然也行不很慷慨的施舍,但有犹预或由他人的怂恿而行,那时他的心是“喜俱智相应有行”。在这种意义上说,这个“行”字是依于自己或他人自转起的前加行而言。[3]如幼童看见亲属布施等的习惯,当看见比丘时,心生观喜,便把手上所有的东西布施给比丘或作礼拜,那时他的心是“喜俱智不相应无行”。[4]如果是由于亲属的鼓励说“你去布施吧!你去礼拜吧!”这样才去行的,那时他的心是“喜俱智不相应有行”。[5~8]如果不得所施之物及受施之人,或缺乏其他的欢喜之因,没有前面所说的四种欢喜,那时则为生其余四种舍俱的心。

乙、色界善心[9~13] 因为与禅支相应的各别而有五种。即[9]与寻、伺、喜、乐、定相应的为第一,[10]以超寻为第二,[11]更超伺为第三,[12]更离喜为第四,[13]以灭去乐而与舍及定相应的为第五。其他的部派都说四禅,现在把它分为五种禅心,这也是上座部的论典中一个特殊说法。

丙、无色界善心[14~17]因为与四无色相应而有四种。[14]与空无边处禅相应的为第一,[15~17]与识无边处等禅相应的为第二、三、四。

丁、出世间善心[18~21]因为与须陀洹等四道相应而为四种。

二 不善心

不善心有十二。依地只限于欲界,依根则有贪根、瞋根、痴根三种。因为它们是众贪或瞋与痴所生,而且能造恶业能感恶果所以叫不善心。

甲、属于贪根的[22~29]因依喜、舍、邪见行的差别而有八种:[22]如果他先起这样的邪见说:“于诸欲中无有过失”等(邪见相应),生大欢喜之心(喜俱),以自性的锐利及不由他人所怂恿的心(无行),享受诸欲,这时他的心是第一不善心。[23] 若以迟钝及由他人所怂恿的心(有行)而作时,则为第二不善心。[24]如果先无邪见(邪见不相应),只起欢喜心(喜俱),以自性的锐利及不由他人所怂恿的心(无行)行淫、贪图他人的利益或盗取他人的财物,这时是第三不善心。[25]若以迟钝及由他人所怂恿的心而作时(有行),则为第四不善心。[26~29]如果由于不得欲境或缺乏其他的欢喜之因,而无前面所说的四种欢喜之时,则为生起其余四种舍俱的不善心。

乙、属于瞋根的有二不善心[30~31]当知它们是在于杀生等的时候而转起的锐利及迟钝的心。

丙、属于痴根的也有二不善心[32~33]。当知它们是由于不决定及散乱的时候而转起的。

三 异熟无记心

异熟心有三十六。由于善心或恶心所必然引起的叫异熟心,它的本身就是一种果。

甲、欲界异熟心[34~56]有善异熟及不善异熟二种。善异熟又分为有因及无因二种。不与无贪、无瞋、无痴任何一种相应的为“无因”。与无贪等相应的为“有因”。无因善异熟心有八个[34~41]。《清净道论》中作这样的解释:

[34]眼识,有识知依止于眼(现于眼前)的色的特相。有单以色为所缘的功用(味)。以色的现前状态为现状(现起)。离去以色为所缘的唯作意界(第七十心)为直接因(足处)。 [35~38] 耳、鼻、舌、身识,有识知依止于耳等(与耳等相接)的声等的特相,有只以声等为所缘的功用,以声等的现前状态为现状,离去以声为所缘等的唯作意界为直接因。[39](有领受作用的)意界,有于眼识等之后而识知等的特相,有领受色等的作用,以彼相同的领受状态为现状,离去眼识等为直接因。[40~41]有推度等作用的二种意识界,有识知于无因异熟的六所缘的特相,有推度等的作用,以彼相同的推度等状态为现状,以心所依处为直接因。因为与喜舍相应及有二处、五处作用的差别,所以它的二种各别。即于此二者之中,一[40]是因为专于好的所缘而转起为自性之故,所以成为喜相应的,并且因为是由于推度及彼所缘的二种作用于眼等五门的速行的末后而转起之故,所以有二处作用。一[41]是因为于好的中所缘(舍)而转起为自性之故,所以成为舍相应的,并且是由于推度、彼所缘、结生、有分及死而转起之故,所以有五处作用。

这八个无因异熟识,因为有定与不定的所缘,故有二种;又依舍、乐、喜的差别,故为三种。便是前五识因为次第的对于色等而转起,故为定所缘;其他三种为不定所缘。然而这里的意界是对色等的五种而转起的,二种意识界则是对于六种所缘而转起的,还有这八种之中的身识是与乐相应;有二处作用的意识界 [40] 是喜相应;其他的都是与舍相应。

有因善异熟心也有八个[42~44]。因为它们是与无贪等因相应的,所以说有因。它们的名称和欲界的八个善心相同,但性质不同。有因异熟心不是像善心那样以布施等的方法对于六所缘而转起,它们是以结生、有分、死及彼所缘的四种作用对于欲界所摄的六所缘而转起的。关于这八心中的有行及无行的状态,觉音仅说“是由于原因而来”;但其他的论师说,“八异熟心是过去欲界八善心的异熟果,所以八异熟心中的有行及无行是以八善心的有行及无行为来源”。也有人主张说“是由于强力的业缘等而生起异熟心的无行及有行的”。对于相应的诸法,虽在八善心与八异熟心之间没有什么差别,但异熟心却如映在镜中的面相,没有潜在的力用,善心则如自己的面相,而有潜在的力用。

不善异熟心只有七个[50~56]。它们都是无因的。关于它们的特相等,也与于因善异熟心中所说的相同。可是善异熟心是只取好的及好的中所缘(舍),而不善异熟心则只取不好的及不好的中所缘(舍),所以有差别。前者由于舍、乐、喜的差别有三种,而后者则由于苦及舍仅有二种。这里的身识是与苦相应的(苦俱),其他的都是舍俱的。同时这不善异熟心中的舍俱心是劣而钝的,没有苦俱心的那样锐利;在无因善异熟心中的舍俱心也是劣而钝,不像乐俱心那样锐利的。

乙、色界异熟心有五个[57~61]。其名称也和色界的善心相同。然而善心是由于禅定在速行的过程中而转起的;这异熟心则是在生于色界而由结生、有分及死的三种作用而转起的。

丙、无色界异熟心有四个[62~65]。与无色界的善心名虽相同,因为由于它们转起差别而有不同,其义亦如色界异熟心所说。丁、出世间异熟心[66~69]。因为它们是四道相应心的果,所以也有四个。它们是由于圣道的过程及由果定二种而起的。

四 唯作无记心

唯作心有二十[70~89]。所谓“唯作”,是指非善非不善及非异熟心的离业阿罗汉的自由作用的无记心。因为阿罗汉已断烦恼,出生死,超乎善恶之外,虽有作善的作为,但非感果的新业。所以叫唯作。依地的差别,也有三种。

甲、欲界唯作心共二十一个[70~80],分为二种,即无因与有因。无因的有三个[70~72]。《清净道论》的解释如下:

没有无贪等之因的唯作为无因。依意界及意识界的差别故有二种。[70]意界是指有识知于眼识等的前行的色等的特相,有转向的作用。以色等现前的状态为现状,以断去有分为直接因。它只是与舍相应的。其次意识界,有共(凡圣)与不共(唯在阿罗汉)的二种。此中[71]共的与舍俱的无因唯作,有识知色声等六所缘的特相。于五根门及意门中有确定、转向的作用。以同样的确定及转向的状态为现状,以离去无因异熟意识界(是指八十九心中的第40、41、56的三心)有分心的任何一种为直接因[72]。不共的与喜俱的无因唯作,有识知六所缘的特相。依作用,则有诸阿罗汉对诸丑恶事物(如骨锁、饿鬼的姿态等)生笑的作用。以同样的生笑状态为现状,一定以心所依处为直接因。

这三个心,《在摄阿毗达摩义论》中,则叫做“舍俱五根门转向心”,“舍俱意门转向心”、“喜俱阿罗汉笑心”。这是直接拿它们的作用为名。当他的心转向于五根所对的外境的时候,则为根门转向心;当他的心转向于意境的时候则为意门转向心。这两种是凡圣共同的心理经验。至于阿罗汉笑心,则只是阿罗汉的心理经验。

其次有因唯作心有八个[73~80]。它们的名称和欲界的善心相同。但是善心只在有学及凡夫生起,而唯作心则只在阿罗汉生起,因为阿罗汉的行善是由于这些心发动的。这便是它们的差别之处。

乙、色界与无色界的唯作心共九个[81~89]。色界有五个 [81~85] ,无色界有四个[86~89],它们的名称也和上二界的善心一样。但唯作心只在阿罗汉生起。

上面已经大略地叙述了八十九心。然而也有把八十九心开为一百二十一心的。《摄阿毗达摩义论》说:“如此应知心总有八十九,智者再分别,一百二十一。”因为出世间的四种道心和四种果心是由五种禅心以后所产生的,所以每种道心或果心都开为五种。如寻伺喜乐定相应第一静虑须陀洹道心,伺喜乐定相应第二静虑须陀洹道心,喜乐定相应第三静虑须陀洹道心,乐定相应第四静虑须陀洹道心,舍定相应第五静虑须陀洹道心,是为须陀洹道心五种禅心。如是类推,其他的道心和果心也各具五种,四种道心便成二十种,四种果心也成为二十种。这样则善心由原来的二十一而变作三十七,异熟无记心由三十六变成为五十二,便成一百二十一心。即善心37+不善心12+异熟心52+唯作心20=121。

[注]这里提到二处、五处作用,上面也提到几个结生、有分、转向、领受、推度、确定、速行、彼所缘、死等的专有名词,这是关于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的名词。关于这个问题,也是南传佛教的一个特色,但这里不能详注,我想在另一专题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