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二

巳三、缘性缘起所缘3 午一、征

云何缘性缘起所缘?

午二、释2 未一、明所缘

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

谓于三世唯行唯法等者:谓缘生法本无而有,有已散灭,是名唯行。唯法所显、唯法能润、唯法所润,是名唯法。五有取蕴,唯业异熟,是名唯事。因有二种,谓牵引因及生起因,是名唯因。果亦有二,谓自体果及受用境界果,是名唯果。于去来今,唯此诸相可得,无有作者及以受者,由是思惟,堕四道理。此复云何?谓若有因,苦便随逐,招集一切纯大苦蕴,是即观待道理。于缘起观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愚痴,是即作用道理。此缘起义有至教量,有内现证,有比度法,是即证成道理。又缘起法安住法性、法住、法界,是即法尔道理。

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受者,是名缘性缘起所缘。

未二、显方便

于此所缘作意思惟,痴行增上补特伽罗所有痴行皆得微薄,于诸痴行,心得清净。

午三、结

是名缘性缘起所缘。

唯有诸法能引诸法等者:为显缘起非无因生,是故说言唯有诸法能引诸法。为显缘起非自作、非他作,是故说言无有作者及以受者。

巳四、界差别所缘5 午一、征

云何界差别所缘?

午二、标

谓六界差别。

午三、列

一、地界,二、水界,三、火界,四、风界,五、空界,六、识界。

午四、释2 未一、辨类别6 申一、地界4 酉一、征

云何地界?

酉二、标

地界有二。

酉三、列

一、内,二、外。

酉四、释2 戌一、出体2 亥一、内地界

内地界者,谓此身中内别坚性,坚硬[1]所摄、地地所摄,亲附、执受。

亥二、外地界

外地界者,谓外坚性,坚硬[2]所摄,地地所摄,非亲附、非执受。

戌二、举事2 亥一、内地界2 天一、征

又内地界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肝、胆、心、肺、脾、肾、肚、胃、大肠、小肠、生藏、熟藏,及粪秽等,名内地界。

亥二、外地界2 天一、征

又外地界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瓦、木、块、砾、树、石、山、岩,如是等类,名外地界。

内别坚性等者:于内身中所有四大,名内大种。内大种中唯说地大,是名内别坚性。说彼种类,名坚硬所摄,如是亦名地地所摄。约细粗别,故作异说。即于身中,所有属根发毛爪等,非执受故,唯名亲附;根及根所依属,有执受故,说名执受。下说水等,随应准知。

申二、水界4 酉一、征

云何水界?

酉二、标

水界有二。

酉三、列

一、内,二、外。

酉四、释2 戌一、内水界2 亥一、出体

内水界者,谓此身中内别湿性,湿润所摄、水水所摄,亲附、执受。

亥二、举事2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泪、汗、洟、唾、肪、膏、脂、髓、热痰、脓血、脑、膜、尿等,名内水界。

戌二、外水界2 亥一、出体

外水界者,谓外湿性,湿润所摄、水水所摄,非亲附、非执受。

亥二、举事2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井、泉、池[3]、沼、陂、湖、河、海,如是等类,名外水界。

申三、火界4 酉一、征

云何火界?

酉二、标

火界有二。

酉三、列

一、内,二、外。

酉四、释2 戌一、内火界2 亥一、出体

内火界者,谓此身中内别温性,温热所摄、暖暖所摄,亲附、执受。

亥二、举事3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释2 地一、辨相

谓于身中所有温暖,能令身热、等热、遍热。

地二、明业

由是因缘,所食、所饮、所啖、所尝,易正消变。彼增盛故,堕蒸热数。

天三、结

如是等类,名内火界。

戌二、外火界2 亥一、出体

外火界者,谓外温性,温热所摄、暖暖所摄,非亲附、非执受。

亥二、举事3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释2 地一、辨相

谓于人间依钻燧等、牛粪末等,以求其火。

地二、明业

火既生已,能烧牛粪、或草、或薪、或榛、或野、或山、或渚、或村、村分、或城、城分、或国、国分。

天三、结

或复所余如是等类,名外火界。

申四、风界4 酉一、征

云何风界?

酉二、标

风界有二。

酉三、列

一、内,二、外。

酉四、释2 戌一、内风界2 亥一、出体

内风界者,谓此身中内别风性,风飘所摄,轻性、动性,非亲附、非执受[4]。

亥二、举事3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列

谓内身中,有上行风、有下行风、有胁卧风、有脊卧风、有腰间风、有髋间风、有小刀风、有大刀风、有针刺风、有毕钵罗风、有入出息风、有随支节风。

天三、结

如是等类,名内风界。

戌二、外风界2 亥一、出体

外风界者,谓外风性,风飘所摄,轻性、动性,非亲附、非执受。

亥二、举事3 天一、征

其事云何?

天二、列2 地一、种类

谓在身外,有东来风、有西来风、有南来风、有北来风、有有尘风、有无尘风、有狭小风、有广大风、有毗湿婆风、有吠蓝婆风、有风轮风。

地二、业用

有时大风卒起积集,折树、颓墙、崩山、荡海;既飘鼓已,无所依凭,自然静息。若诸有情欲求风者,动衣、摇扇,及多罗掌。

天三、结

如是等类,名外风界。

申五、空界3 酉一、征

云何空界?

酉二、释2 戌一、种类

谓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穴。

戌二、业用

由此吞咽、于此吞咽,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下漏泄。

酉三、结

如是等类,说名空界。

由此吞咽于此吞咽者:此中略显孔穴业用及与依处,故作是说。

申六、识界3 酉一、征

云何识界?

酉二、释2 戌一、六种

谓眼、耳、鼻、舌、身、意识。

戌二、三种

又心、意、识三种差别。

酉三、结

是名识界。

未二、显方便

若诸慢行补特伽罗,于界差别作意思惟,便于身中离一合想,得不净想。无复高举,憍慢微薄,于诸慢行,心得清净。

午五、结

是名慢行补特伽罗由界差别净行所缘。

便于身中离一合想者:谓不为我我所执之所积集故。

巳五、阿那波那念所缘3 午一、征

云何阿那波那念所缘?

午二、释2 未一、显修念2 申一、略标

谓缘入息、出息念,是名阿那波那念。此念所缘入出息等,名阿那波那念所缘。

此念所缘入出息等者:谓入出息是念所缘,及此为依五种修习亦念所缘,故置等言。如是总名阿那波那念所缘。五种修习者,如下自说。

申二、广辨2 酉一、入出息修2 戌一、辨入出息6 亥一、种类2 天一、标列2 地一、入息

当知此中,入息有二。何等为二?一者、入息,二者、中间入息。

地二、出息

出息亦二。何等为二?一者、出息,二者、中间出息。

天二、随释2 地一、举入息2 玄一、入息

入息者,谓出息无间,内门风转,始从面门、鼻门[5]乃至脐处。

玄二、中间入息

中间入息者,谓入息灭已,乃至出息未生,于其中间在停息处,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中间入息。

地二、例出息2 玄一、例前

如入息、中间入息,出息、中间出息,当知亦尔。

玄二、显别

此中差别者,谓入息无间,外门风转,始从脐处,乃至面门、或至鼻端、或复出外。

亥二、因缘3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二因缘。

天二、征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牵引业;二、脐处孔穴,或上身分所有孔穴。

一牵引业者:谓有所作为牵引因。

亥三、所依2 天一、标列二依

入息、出息有二所依。何等为二?一、身,二、心。

天二、释其所以3 地一、标义

所以者何?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

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者:入出息转非唯依身、非唯依心,是故前说有二所依。然亦非唯依身心转,由诸有情业差别故,或时不转,是故说言如其所应。如下妨难,其义可知。

地二、遮非

若[6]唯依身而息转者,入无想定、入灭尽定、生无想天诸有情类,彼息应转。若唯依心而息转者,入无色定、生无色界,彼息应转。若唯依身心而转,非如其所应者,入第四静虑,若生于彼诸有情类,及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诸有情类,彼息应转。然彼不转。

地三、结成

是故当知,要依身心,入出息转,如其所应。

羯罗蓝頞部昙闭尸等位者:意地中说,处胎藏中有八位别,此举前三,略无余位,故置等言。

亥四、行别3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二种行。

天二、征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者、入息向下而行;二者、出息向上而行。

亥五、地别4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二种地。

天二、征

何等为二?

天三、列

一、麤孔穴,二、细孔穴。

天四、释2 地一、麤孔穴

云何麤孔穴?谓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复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

地二、细孔穴

云何细孔穴?谓于身中一切毛孔。

亥六、异名4 天一、标

入息、出息有四异名。

天二、征

何等为四?

天三、列

一名风,二名阿那波那,三名入息出息,四名身行。

天四、辨

风名一种,是风共名;余之三种,是不共名。

戌二、明修过患4 亥一、标

修入出息者有二过患。

亥二、征

何等为二?

亥三、列

一、太缓方便,二、太急方便。

亥四、释2 天一、太缓方便

由太缓方便故,生[7]起懈怠,或为惛沈睡眠缠扰其心,或令其心于外散乱。

天二、太急方便2 地一、标

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

地二、释2 玄一、令身生不平等3 黄一、征

云何令身生不平等?

黄二、释2 宇一、明因缘

谓强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执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风转。

宇二、出过患

由此最初于诸支节皆生战掉,名能战掉。此战掉风若增长时,能生疾病。由是因缘,于诸支节生诸疾病。

黄三、结

是名令身生不平等。

玄二、令心生不平等3 黄一、征

云何令心生不平等?

黄二、释

谓或令心生诸散乱,或为极重忧恼逼切。

黄三、结

是名令心生不平等。

酉二、五种修习4 戌一、标

又此阿那波那念,应知略有五种修习。

戌二、征

何等为五?

戌三、列

一、算数修习,二、悟入诸蕴修习,三、悟入缘起修习,四、悟入圣谛修习,五、十六胜行修习。

戌四、释2 亥一、别辨五种5 天一、算数修习2 地一、征

云何名为算数修习?

地二、释2 玄一、依法辨5 黄一、标

谓略有四种算数修习。

黄二、征

何等为四?

黄三、列

一者、以一为一算数,二者、以二为一算数,三者、顺算数,四者、逆算数。

黄四、释2 宇一、算数差别2 宙一、四种算数4 洪一、以一为一算数3 荒一、征

云何以一为一算数?

荒二、释3 日一、一数

谓若入息入时,由缘入息[8]出息住念,数以为一。

由缘入息出息住念者:内门风转,始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是名入息。于尔所时,出息已住,是故能缘彼念,名缘入息出息住念。

日二、二数

若入息灭,出息生,出向外时,数为第二。

日三、十数

如是展转数至其十。由此算数非略非广,故唯至十。

荒三、结

是名以一为一算数。

由此算数非略非广等者:若缘入息数以为一,及缘出息数以为二,不更展转数至其十,是名为略。若数至十,后后胜进,是名为广。唯此十数处二中间,故名非略非广。

洪二、以二为一算数2 荒一、征

云何以二为一算数?

荒二、释2 日一、辨相

谓若入息入而已灭,出息生而已出,尔时总合数以为一。即由如是算数道理,数至其十,是名以二为一算数。

日二、释名

入息、出息说名为二,总合二种数之为一,故名以二为一算数。

洪三、顺算数2 荒一、征

云何顺算数?

荒二、释

谓或由以一为一算数,或由以二为一算数,顺次展转数至其十,名顺算数。

洪四、逆算数2 荒一、征

云何逆算数?

荒二、释

谓即由前二种算数,逆[9]次展转从第十数,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数其一,名逆算数。

宙二、胜进算数3 洪一、结前生后

若时行者,或以一为一算数为依,或以二为一算数为依,于顺算数及逆算数已串修习,于其中间心无散乱。无散乱心善算数已,复应为说胜进算数。

洪二、释其胜进2 荒一、征

云何名为胜进算数?

荒二、辨2 日一、合二为一3 月一、标差别

谓或依以一为一算数,或依以二为一算数,合二为一而算数之。

月二、辨二种

若依以一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二合为一。若依以二为一而算数者,即入息、出息四合为一。

月三、结展转

如是展转数乃至十。

日二、增百为一

如是后后渐增,乃至以百为一而算数之。由此以百为一算数,渐次数之乃至其十。

洪三、结串修习

如是勤修数息念者,乃至十十数以为一,渐次数之乃至满十。由此以十为一算[10]数,于其中间心无散乱,齐此名为已串修习。

宇二、修习差别2 宙一、有散乱

又此勤修数息念者,若于中间其心散乱,复应退还从初数起,或顺、或逆。

若于中间其心散乱等者:从一至十,从十至一,次第算数,是名中间。如是中间,当知通说最初算数修习,及与后后胜进算数。于尔所时,心若散乱,复应退还,依顺或逆,随其所应,从初数起。

宙二、极串习2 洪一、安住所缘2 荒一、释

若时算数极串习故,其心自然乘任[11]运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缘,无断无间相[12]续而转。先于入息有能取转,入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13]转;次于出息有能取转,出息灭已,于息空位有能取转。

荒二、结

如是展转相续流注,无动无摇,无散乱行,有爱乐转。齐此名为过算数地,不应复数。唯于入息、出息所缘,令心安住。

先于入息有能取转等者:此中能取,谓缘彼念。由彼念故,于入出息展转算数,心无散乱,无动无摇,相续流注适悦相应,是故说言有爱乐转。

洪二、应勤加行

于入出息应正随行、应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若转、若还分位差别,皆善觉了。

黄五、结

如是名为算数修习。

于入出息应正随行等者:前说入息向下而行,出息向上而行,念随彼转,名正随行。念与慧俱,名审了达。于入出息及二中间,顺次算数,是名为转;逆次算数,是名为还。入息转时,初从面门、鼻门乃至脐处孔穴;出息转时,初从脐处孔穴乃至面门、鼻门;是名分位差别。

玄二、依人辨2 黄一、安住息念2 宇一、钝根2 宙一、标

又钝根者,应为宣说如是息念算数修习。彼由此故,于散乱处,令心安住、令心爱乐。

宙二、释

若异算数入出息念,彼心应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或[14]应彼心于外驰散。由正勤修数息念故,彼皆无有。

宇二、利根

若有利根,觉慧聪俊,不好乘此算数加行。若为宣说算数加行,亦能速疾无倒了达,然不爱乐。

黄二、能勤加行2 宇一、辨相

彼复于此入出息缘安住念已,若是处转、若乃至转、若如所转、若时而转,于此一切,由安住念,能正随行,能正了达如是加行有如是相。

若是处转等者:入息生时,始从面门、鼻门;出息生时,始从脐处孔穴;名是处转。入息生已,乃至脐处孔穴;出息生已,乃至面门、鼻门;名乃至转。出息入息向下而行,入息出息向上而行,远离太缓、太急方便过患,名如所转。出息无间内门风转,入息无间外门风转,于二中间亦有暂时相似微细风起,是名若时而转。

宇二、显业

于此加行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证一境性,于其所缘爱乐趣入。

天二、悟入诸蕴修习4 地一、标

如是彼于算数息念善修习已,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悟入诸蕴。

复于所取能取二事作意思惟者:此中所取,意说色蕴;能取,意说四无色蕴。如下自释,易可了知。

地二、征

云何悟入?

地三、释2 玄一、悟入5 黄一、色蕴

谓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蕴。

黄二、受蕴

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应领纳,作意思惟,悟入受蕴。

黄三、想蕴

即于彼念相应等了,作意思惟,悟入想蕴。

黄四、行蕴

即于彼念,若念相应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蕴。

黄五、识蕴

若于彼念相应诸心、意、识,作意思惟,悟入识蕴。

玄二、多住

如是行者,于[15]诸蕴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

地四、结

是名悟入诸蕴修习。

天三、悟入缘起修习2 地一、释2 玄一、悟入4 黄一、标

若时无倒,能见能知唯有诸蕴、唯有诸行、唯事、唯法。彼于尔时,能于诸行悟入缘起。

黄二、征

云何悟入?

黄三、释2 宇一、寻求4 宙一、入息出息

谓观行者,如是寻求:此入出息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此入出息依身缘身、依心缘心。

依身缘身等者:依谓依处,缘谓增上。谓入出息,要以身心为所依处,及为增上缘故。下说依缘,随应准释。

宙二、身心

复更寻求:此身此心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此身此心依缘命根。

宙三、命根

复更寻求:如是命根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如是命根依缘先行。

宙四、先行

复更寻求:如是先行何依何缘?既寻求已,如实悟入:如是先行依缘无明。

宇二、了知2 宙一、流转

如是了知无明依缘先行,先行依缘命根,命根依缘身心,身心依缘入息、出息。

如是了知无明依缘先行等者:前说寻求,从后向前显缘起理。此说了知,从前向后显流转相。谓由无明为所依缘先行得生,如是乃至身心为所依缘入息、出息得转。

宙二、还灭

又能了知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命根灭,命根灭故身心灭,身心灭故入出息灭。

黄四、结

如是名为悟入缘起。

玄二、多住

彼于缘起悟入多住[16],名善习修。

地二、结

是名悟入缘起修习。

天四、悟入圣谛修习2 地一、释2 玄一、悟入2 黄一、苦谛2 宇一、释3 宙一、无常2 洪一、标

如是彼于缘起悟入善修习已,复于诸行如实了知从众缘生,悟入无常。

洪二、释

谓悟入诸行是无常故,本无而有,有已散灭。

宙二、苦

若是本无而有,有已散灭,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若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即是其苦。

宙三、空无我

若是其苦,即是无我,不得自在,远离宰主。

宇二、结

如是名为由无常、苦、空、无我行,悟入苦谛。

黄二、余谛2 宇一、别辨3 宙一、集谛

又彼如是能正悟入诸所有行众缘生起,其性是苦,如病、如痈,一切皆以贪爱为缘。

如病如痈者:摄事分说:如病者,谓如有一,因界错乱所生病苦,修厌背想。如痈者,谓如有一,因于先业所生痈苦,修厌背想。(陵本八十六卷四页6497)由是譬喻,当知诸行胜义唯苦。

宙二、灭谛

又正悟入即此能生众苦贪爱若无余断,即是毕竟寂静微妙。

宙三、道谛

我若于此如是了知、如是观见、如是多住,当于贪爱能无余断。

宇二、总结

如是名能悟入集谛、灭谛、道谛。

玄二、多住

于此悟入能多住已,于诸谛中证得现观。

地二、结

是名悟入圣谛修习。

天五、十六胜行修习3 地一、标

如是于圣谛中善修习已,于见道所断一切烦恼皆悉永断,唯余修道所断烦恼。为断彼故,复进修习十六胜行。

复进修习十六胜行者:此中胜行无漏后得智摄,见谛诸圣所修习故。

地二、释2 玄一、显有学行2 黄一、举十六行2 宇一、征

云何名为十六胜行?

宇二、列

谓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若长、若短。

若长若短者:入息、出息,名之为长。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名之为短。

于觉了遍身入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于觉了遍身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出息。

遍身入息等者:谓于身中一切毛孔入息、出息应知。

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息除身行入息等者:谓于入息、出息中间暂停息处应知。

于觉了喜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于觉了喜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出息。

喜入息等者:谓于初二静虑地中,入出息念有喜相应故。

于觉了乐入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于觉了乐出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出息。

乐入息等者:谓于第三静虑地中,入出息念乐相应故。

于觉了心行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于觉了心行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出息。

觉了心行入息等者:此中心行,谓即受、想。若时忘念,我见慢等相应俱转,速疾通达故。

于息除心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于息除心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出息。

息除心行入息等者:谓如我慢见等受、想俱行,既觉了已,方便除灭故。

于觉了心入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于觉了心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出息。

觉了心入息等者:谓有贪、离贪心等,有二十种,是名为心。于此一切如实了知故。

于喜悦心入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于喜悦心出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出息。

喜悦心入息等者:谓心若为惛沈睡眠所覆盖时,随缘一种净妙境界,极善示现、劝导、赞励、庆慰其心故。

于制持心入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于制持心出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出息。

制持心入息等者:谓心若为掉举恶作所覆盖时,内住寂止,不外驰散故。

于解脱心入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于解脱心出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出息。

解脱心入息等者:心离盖缠,名解脱心,不障修定故。

于无常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于无常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出息。

无常随观入息等者:为断随眠,观察诸行无常法性故。

于断随观入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入息;于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断随观出息。

断随观入息等者:断谓断界,见道所断诸行永断得此名故。于此思惟,名断随观。

于离欲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入息;于离欲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离欲随观出息。

离欲随观入息等者:此中离欲,谓离欲界,修道所断诸行永断得此名故。于此思惟,名离欲随观。

于灭随观入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入息;于灭随观出息,我今能学灭随观出息。

灭随观入息等者:灭谓灭界,有余依灭得此名故。于此思惟,名灭随观。

黄二、释其差别2 宇一、问

问:如是十六差别云何?

宇二、答13 宙一、念入出息

答:有学见迹已得四念住等,于入出息所缘作意复更进修,为断余结。

有学见迹至为断余结者:若初获得七种觉支,名初有学见圣谛迹,由是此说已得四念住等。等言,等取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应知。彼于下分结中,唯断萨迦耶见、戒禁取、疑,所余爱、恚及上分结皆未能断。为断此故,复应进修三蕴所摄八支圣道,是故此中作如是说。

是故念言:于念入息,我今能学念于入息;于念出息,我今能学念于出息。

宙二、念长短息2 洪一、释2 荒一、作念2 日一、长息

若缘入息、出息境时,便作念言:我今能学念长入息、念长出息。

日二、短息

若缘中间入息、中间出息境时,便作念言:我今能学念短入息、念短出息。

荒二、了知

如入息、出息长转,及中间入息、中间出息短转,即如是了知。

洪二、结

如是名为若长、若短。

宙三、念遍身息

若缘身中微细孔穴,入息、出息周遍随入诸毛孔中,缘此为境,起胜解时,便作念言:我于觉了遍身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遍身入息出息。

宙四、念息除身行息2 洪一、第一义

若于是时,或入息、中间入息已灭,出息、中间出息未生,缘入息出息空无位、入息出息远离位为境;或出息、中间出息已灭,入息、中间入息未生,缘出息入息空无位、出息入息远离位为境。即于此时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缘入息出息空无位等者:入息出息已灭未生,名空无位。即于尔时暂非有故,名远离位。

洪二、第二义

又即于此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先未串习入出息时,所有刚强苦[17]触随转,今已串习入出息故,皆得息除,有余柔软乐触随转。便作念言:于息除身行入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入息;于息除身行出息,我今能学息除身行出息。

宙五、念觉喜息

又于如是阿那波那念勤修行者,若得初静虑,或得第二静虑时,便作念言:于觉了喜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喜入息出息。

宙六、念觉乐息2 洪一、正作念

若得离喜第三静虑时,便作念言:于觉了乐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乐入息出息。

洪二、简边际

第三静虑已上,于阿那波那念无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乃至第三静虑,宣说息念加行所摄。

第三静虑已上等者:由说入第四静虑,及生于彼诸有情类彼息不转,是故此说无有更修加行道理。

宙七、念心行息及息除息2 洪一、对治忘念

又即如是觉了喜者、觉了乐者,或有暂时生起忘念。或谓有我我所,或发我慢,或谓我当有,或谓我当无,或谓我当有色,或谓我当无色,或谓我当有想,或谓我当无想,或谓我当非有想非无想。生起如是愚痴想思俱行种种动慢、戏论、造作、贪爱;纔生起已,便能速疾以慧通达,不深染着,方便断灭、除遣、变吐。

生起如是愚痴等者:不了诸行,执我我所,是名愚痴。我慢俱行任运而转,是名动慢。谓我当有、或当无等,是名戏论。于此一切不如理思,是名造作。爱味相应,是名贪爱。

洪二、作念能学

由是加行,便作念言:于觉了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行入息出息;于息除心行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息除心行入息出息。

宙八、念觉心息2 洪一、观察生心2 荒一、标

又若得根本第一、第二、第三静虑,彼定已得初静虑近分未至依定,依此观察所生起心。

荒二、列

谓如实知、如实觉了,或有贪心、或离贪心、或有瞋心、或离瞋心、或有痴心、或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有掉动心、无掉动心、有寂静心、无寂静心、有等引心、无等引心、善修习心、不善修习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

洪二、作念能学

于如是心皆如实知、如实觉了,是故念言:于觉了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觉了心入息出息。

或有贪心等者:此中从有贪心,乃至不善解脱心,总有二十种心。下念住中一一别释应知。(陵本二十八卷十八页2389)

宙九、念喜悦心息

彼若有时,见为惛沈睡眠[18]盖覆障其心,由极于内住寂止故,尔时于外随缘一种净妙境界,示现、教导、赞励、庆喜,策发其心。是故念言:于喜悦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喜悦心入息出息。

随缘一种净妙境界等者:谓或念佛、或法、或僧、或戒、或舍、或复念天。义如前说。(陵本二十四卷二页2009)如所示现、教导、赞励、庆喜种种方便,善自忆念,策发其心。

宙十、念制持心息

彼若有时,见为掉举恶作盖覆障其心,由极于外住嚣举故,尔时于内安住寂静,制持其心。是故念言:于制持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制持心入息出息。

宙十一、念解脱心息

若时于心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为因缘故,令现行盖皆得远离,于诸盖中心得清净。是故念言:于解脱心入息出息,我今能学解脱心入息出息。

宙十二、念无常息2 洪一、标应断

彼于诸盖障修道者心已解脱,余有随[19]眠,复应当断。

洪二、明作念

为断彼故,起道现前。谓于诸行无常法性,极善精恳,如理观察。是故念言:于无常随观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无常随观入息出息。

宙十三、念断等息2 洪一、重修解脱3 荒一、明渐次2 日一、修瑜伽

又彼先时,或依下三静虑,或依未至依定,已于奢摩他修瑜伽行。今[20]依无常随观,复于毗钵舍那修瑜伽行。

日二、求解脱

如是以奢摩他、毗钵舍那熏修心已,于诸界中,从彼随眠而求解脱。

又彼先时或依下三静虑等者:由前已说,第三静虑已上,于阿那波那念无有更修加行道理。是故此中,唯说或依下三静虑,或依未至依定,修瑜伽行。又前观察所生起心,亦说下三静虑及未至定为所依止,义与此同。

荒二、辨诸界4 日一、征

云何诸界?

日二、标

所谓三界。

日三、列

一者、断界,二者、离欲界,三者、灭界。

日四、释

见道所断一切行断,名为断界;修道所断一切行断,名离欲界;一切依灭,名为灭界。

荒三、修止观

思惟如是三界寂静、安隐、无患,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洪二、作念能学

彼由修习、多修习故,从余修道所断烦恼,心得解脱。是故念言:于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入息出息,我今能学断随观、离欲随观、灭随观入息出息。

玄二、结成无学

如是彼于见、修所断一切烦恼皆永断故,成阿罗汉,诸漏永尽。此后更无所应作事,于所决择已得究竟。

地三、结

是名十六胜行。

亥二、总结劝学

修习如是,名为五种修习阿那波那念。多寻思行补特伽罗,应于是中正勤修学,爱乐乘御。若于所缘有怱[21]遽务、有散乱者,于内各别应当亲近如是观行。

若于所缘有怱遽务等者:欲恚害等诸恶寻思,令心遽务,亦令散动,名有遽务及有散乱。

未二、显方便

若于此中勤修习者,寻思散动皆无所有,心于所缘速疾安住,深生爱乐。

午三、结

是名第五多寻思行补特伽罗净行所缘。

辰四、结

如是总名净行所缘。

卯三、善巧所缘5 辰一、征

云何名为善巧所缘?

辰二、标

谓此所缘略有五种。

辰三、列

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

辰四、释2 巳一、别辨相5 午一、蕴善巧2 未一、征

蕴善巧者,云何蕴?云何蕴善巧?

未二、释2 申一、蕴4 酉一、标

谓蕴有五。

酉二、列

则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酉三、释2 戌一、色蕴3 亥一、征

云何色蕴?

亥二、释2 天一、出体性

谓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

天二、显差别

此复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

亥三、结

总名色蕴。

戌二、余蕴2 亥一、出体性4 天一、受蕴3 地一、征

云何受蕴?

地二、释2 玄一、三种

谓或顺乐触为缘诸受,或顺苦触为缘诸受,或顺不苦不乐触为缘诸受。

玄二、六种

复有六受身。则眼触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触所生受。

地三、结

总名受蕴。

天二、想蕴3 地一、征

云何想蕴?

地二、释2 玄一、有相等

谓有相想、无相想、狭小想、广大想、无量想、无诸所有无所有处想。

谓有相想等者:集论中说:何等有相想?谓除不善言说、无想界定,及有顶定想,所余诸想。何等无相想?谓所余想。何等小想?谓能了欲界想。何等大想?谓能了色界想。何等无量想?谓能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何等无少所有无所有处想?谓能了无所有处想。(集论一卷四页)此应准释。

玄二、六想身

复有六想身。则眼触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想。

地三、结

总名想蕴。

天三、行蕴3 地一、征

云何行蕴?

地二、释2 玄一、六思身

谓六思身。则[22]眼触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触所生思。

玄二、所余法

复有所余,除受及想诸心法等。

地三、结

总名行蕴。

天四、识蕴3 地一、征

云何识蕴?

地二、释2 玄一、三种

谓心、意、识。

玄二、六种

复有六识身。则眼识,耳、鼻、舌、身、意识。

地三、结

总名识蕴。

亥二、例差别

前受、想、行蕴及此识蕴,皆有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等差别,如前广说。

酉四、结

是名为蕴。

申二、蕴善巧2 酉一、征

云何蕴善巧?

酉二、释2 戌一、略

谓善了知如[23]所说蕴种种差别性、非一众多性,除此法外,更无所得、无所分别,是名略说蕴善巧义。

戌二、广3 亥一、蕴种种差别性2 天一、征

云何名蕴种种差别性?

天二、释

谓色蕴异、受蕴异,乃至识蕴异,是名种种差别性。

亥二、蕴非一众多性2 天一、征

云何名蕴非一众多性?

天二、释2 地一、举色蕴3 玄一、标

谓色蕴非一众多品类。

玄二、释

大种所造差别故,去来今等品类差别故。

玄三、结

是名色蕴非一众多性。

地二、例余蕴

如是余蕴,随其所应皆当了知。

亥三、除此法外更无所得无所分别3 天一、征

云何除此法外,更无所得、无所分别?

天二、释

谓唯蕴可得、唯事可得。

唯蕴可得等者:总说诸蕴苦相广大,是名唯蕴可得。别说诸蕴唯色等五,是名唯事可得。

非离蕴外有我可得,有常恒住无变易法是可得者,亦无少法是我所有。

天三、结

故除此外,更无所得、无所分别。

有常恒住无变易法等者:此中义显有情世间决定无常无恒,及器世间定非久住,皆是有变易法,故作是说。以离蕴外无变易法定非有故。

午二、界善巧2 未一、征

云何界?云何界善巧?

未二、释2 申一、界3 酉一、标

谓界有十八。

酉二、列

则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酉三、结

是名为界。

申二、界善巧2 酉一、出体性

若复于彼十八种法,从别别界、别别种子、别别种性生起出现,如实了知、忍可、审察,名界善巧。

从别别界等者:谓从眼界乃至意识界种种差别,名别别界。为显差别为因,是故更说别别种子、别别种性,由种子义、或种性义是界义故。如决择分说。(陵本五十六卷十页4519)

酉二、显所为

如实了知十八种法,从别别界别别而转,即于因缘而得善巧,是故说此名界善巧。

午三、处善巧2 未一、征

云何处?云何处善巧?

未二、释2 申一、处3 酉一、标

谓处有十二。

酉二、列

则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

酉三、结

是名为处。

申二、处善巧3 酉一、出体性3 戌一、生眼识等

处善巧者,谓眼为增上缘,色为所缘缘,等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生起眼识及相应法。

戌二、生耳识等

耳为增上缘,声为所缘缘,等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生起耳识及相应法。

戌三、生余识等

如是乃至意为等无间缘,此生作意为增上缘,法为所缘缘,生起意识及相应法。

此生作意为增上缘者:此说能生意识作意,名为意识增上缘。当知此依不了义说,若依了义,应说末那为增上缘。

酉二、显所为

如是六识身及相应法,皆由三缘而得流转。谓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

酉三、结名

若于如是诸内外处缘得善巧,名处善巧。

午四、缘起善巧2 未一、征

云何缘起?云何缘起善巧?

未二、释2 申一、缘起2 酉一、释

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乃至招集如是纯大苦蕴。

酉二、结

是名缘起。

申二、缘起善巧2 酉一、显所为3 戌一、无常义

若复了知唯有诸法滋润诸法,唯有诸法等润诸法,唯有诸行引发诸行;而彼诸行因所生故、缘所生故,本无而有,有已散灭,体是无常。

唯有诸法滋润诸法等者:缘起支中,爱、取烦恼,名能润法。行等种子,名所润法。润唯少分,是名滋润;润已遍满,是名等润。

戌二、苦义

是无常故,即是生法,老法,病法,死法,愁、悴、悲、叹、忧、苦、恼法;是生法故,乃至是恼法故,则名为苦。

戌三、无我义

由是苦故,不得自在,其力羸劣,由是因缘,定无有我。

酉二、结得名

若于如是缘生法中,由如是等种种行相,善巧了达,或无常智、或苦智、或无我智,是名缘起善巧。

午五、处非处善巧2 未一、释2 申一、例缘起

又处非处善巧,当知即是缘起善巧差别。

申二、显差别2 酉一、标

此中差别者,谓由处非处善巧故,能正了知非不平等因果道理。则善不善法有果异熟。

酉二、释

若诸善法能感可爱果异熟法,诸不善法能感非爱果异熟法。

未二、结

若能如是如实了知,名处非处善巧。

巳二、结略义3 午一、标

此五善巧略则为二。

午二、列

一、自相善巧,二、共相善巧。

午三、释

由蕴善巧显自相善巧,由余善巧显共相善巧。

辰五、结

如是总名善巧所缘。

卯四、净惑所缘2 辰一、征

云何净惑所缘?

辰二、释2 巳一、由世俗道2 午一、显所缘2 未一、略标

谓观下地粗性、上地静性。如欲界对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对非想非非想处。

未二、广辨2 申一、明体相2 酉一、标列粗性

云何麤性?谓粗性有二。一、体粗性,二、数粗性。

酉二、别释相望2 戌一、欲界最初静虑相望2 亥一、体粗性2 天一、正显欲界

体粗性者,谓欲界望初静虑,虽皆具五蕴,而欲界中过患深重,苦住增上,最为鄙劣,甚可厌恶,是故说彼为体粗性。

天二、简初静虑

初静虑中则不如是,极静、极妙,是故说彼为体静性。

亥二、数粗性

数粗性者,谓欲界色蕴有多品类,应知应断,如是乃至识蕴亦尔,是故说彼为数粗性。

戌二、诸余上地展转相望2 亥一、总显

如是上地展转相望,若体粗性、若数粗性,随其所应,当知亦尔。[24]如是粗性,于诸上地展转相望,乃至极于无所有处,一切下地苦恼增多,寿量减少;一切上地苦恼减少,寿量增多。

亥二、别简

非想非非想处唯静、唯妙,更无上地胜过此故。

申二、举要义2 酉一、标

以要言之,有过患义是麤性义。

酉二、释2 戌一、麤性

若彼彼地中过患增多,即由如是过患增多性故,名为粗性。

戌二、静性

若彼彼地中过患减少,即由如是过患减少性故,名为静性。

午二、显净惑3 未一、标

此是世间由世俗道净惑所缘。

未二、征

何以故?

未三、释

彼观下地多诸过患,如病、如痈,犹如毒箭,不安隐性,以为粗性;观于上地与彼相违,以为[25]静性。

如病如痈等者:苦所逼切,故喻病痈。苦所随逐,故喻毒箭。苦恼增多,名不安隐。

断除下地所有烦恼,始从欲界乃至上极无所有处。此是暂断,非究竟断,以于后时更相续故。

巳二、由出世道4 午一、标

出世间道净惑所缘复有四种。

午二、列

一、苦圣谛,二、集圣谛,三、灭圣谛,四、道圣谛。

午三、释2 未一、辨相2 申一、别4 酉一、苦圣谛

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名苦圣谛。

谓生苦老苦等者:此中八苦,各由五相。生苦五相者,谓众苦所随故,粗重所随故,众苦所依故,烦恼所依故,不随所欲离别法故。老苦五相者,谓于五处衰退故苦。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病苦五相者,一、身性变坏故;二、忧苦增长多住故;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故;四、于不可意境非其所欲强受用故;五、能令命根速离坏故。死苦五相者,一、离别所爱盛财宝故;二、离别所爱盛朋友故;三、离别所爱盛眷属故;四、离别所爱盛自身故;五、于命终时备受种种极重忧苦故。怨憎会苦五相者,一、与彼会生忧苦故;二、治罚畏所依止故;三、恶名畏所依止故;四、苦逼迫命终怖畏所依止故;五、越正法恶趣怖畏所依止故。爱别离苦五相者,谓不与彼会生愁恼故,由此因缘生怨叹故,由此因缘身扰恼故,念彼众德思恋因缘意热恼故,应受用等有所阙故。如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当知亦尔。五取蕴苦五相者,谓生苦器故,依生苦器故,苦苦器故,坏苦器故,行苦性故。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一卷一十四页4934)

酉二、集圣谛

云何集圣谛?谓若爱、若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等,名集圣谛。

谓若爱若后有爱等者:决择分说:爱云何?谓于自体亲昵藏护。后有爱云何?谓求当来自体差别。喜贪俱行爱云何?谓于现前、或于已得可爱色声香味触法起贪着爱。彼彼希望爱云何?谓于所爱色等起希求爱。(陵本五十五卷十三页4442)此应准释。

酉三、灭圣谛

云何灭圣谛?谓即此爱等无余断灭,名灭圣谛。

酉四、道圣谛

云何道圣谛?谓八支等圣道,名道圣谛。

申二、总3 酉一、明建立2 戌一、标

当知此中,依黑品白品果因建立故,建立四圣谛。

戌二、释

谓苦谛是黑品果;集谛是黑品因;灭谛是白品果;道谛是白品因,能得、能证故。

能得能证故者:谓由道谛四种行相善多修习,能得、能证灭谛果故。

酉二、喻次第

又苦谛如病,初应遍知;集谛如病因缘,次应远离;灭谛如无病,次应触证;道谛如良药,复应修习及多修习。

苦谛如病初应遍知等者:此中遍知唯说苦谛,义显苦谛有二种相,名遍知故,所谓自相及与共相。余谛不尔,但知自相,是故不说。又复远离唯说集谛,义显集谛是黑品因,因若远离,苦亦永断,是故偏说。

酉三、辨得名2 戌一、谛义2 亥一、第一义

又苦谛苦义,乃至道谛道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

是如是实等者:理成就性,是名为如。义无虚妄,是名为实。如应安立,名无颠倒。

亥二、第二义

又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

又彼自相无有虚诳等者:世间愚夫于彼诸法觉无乖诤,名彼自相无有虚诳。又诸圣者已见谛故,如其法性证无乖诤,名见彼故无倒觉转。此依世俗及与胜义建立差别,是故名谛。

戌二、圣谛2 亥一、问

问:何故诸谛唯名圣谛?

亥二、答2 天一、唯诸圣证

答: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

天二、具二谛义

又于愚夫,唯由法尔说名为谛,不由觉悟。于诸圣者俱由二种。

未二、显义4 申一、苦差别3 酉一、释得名3 戌一、生苦

又生苦者,谓于生时发生种种身心苦受,非生自体即是其苦。为苦因缘,故名为苦。

戌二、老苦等

广说乃至求不得苦,谓由所求不得因缘发生种种身心苦受,非求不得体即是苦。为苦因缘,故名为苦。

戌三、略说一切五取蕴苦3 亥一、标

如是当知略说一切五取蕴苦。谓由生等异门,唯显了苦苦;由此五取蕴苦,亦显了所余坏苦、行苦。

亥二、征

所以者何?

亥三、释

如五取蕴具摄三受,如是能与如前所说苦苦为器;当知此中,亦即具有前所未说坏苦、行苦。

酉二、显异说2 戌一、问

问:何故世尊苦苦一种以自声说,坏苦、行苦以异门说?

苦苦一种以自声说等者:谓于苦受安立苦苦,是名以自声说。依乐受、不苦不乐受安立坏苦及与行苦,是名以异门说。

戌二、答3 亥一、由等转

答:于苦苦中,若凡、若圣,一切等有苦觉慧转。

亥二、由厌患

又苦苦性极可厌患。

亥三、由易入2 天一、于纔说

又从先来未习慧者,纔为说时则便易入。

天二、于诸谛

又于诸谛,令所调伏可化有情易得入故。

酉三、广建立2 戌一、征

云何建立三种苦性?

戌二、释3 亥一、苦苦性2 天一、总标义

谓先所说生苦乃至求不得苦,即显苦受及所依处为苦苦性。如是名为建立苦苦性。

即显苦受及所依处为苦苦性者:前说生等异门,唯显了苦苦。又说生等为苦因缘,故名为苦。由是当知,此说苦受,即彼苦苦;此所依处,即苦因缘。

天二、别释相

诸有是彼所对治法。谓少是老所治,无病是病所治,命是死所治,亲爱合会是怨憎会所治,非爱别离是爱别离所治,所求称遂是求不得所治。

诸有是彼所对治法者:此中诸有,谓诸有情有所依身。由是便为众苦之所随逐,是即名为苦所治法。

亥二、坏苦性4 天一、总标义

复有苦受及所依处所起烦恼,复有无病等顺乐受处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烦恼,如是总说为坏苦性。

天二、释得名

此中乐受及所依处,由无常故,若变若异,受彼增上所生众苦。若诸烦恼,于一切处正生起时,缠缚其心,令心变坏,即生众苦。故名坏苦。

天三、引教证

如世尊言:入变坏心,执母邑手,乃至广说。又如说言:住贪欲缠,领受贪欲缠缘所生身心忧苦;如是住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缠,领受彼缠缘所生身心忧苦。由此至教第一至教,诸烦恼中苦义可得,坏义可得,故说烦恼为坏苦性。

天四、结建立

如是名为建立坏苦性。

亥三、行苦性3 天一、出体性2 地一、标遍行

若行苦性,遍行一切五取蕴中。

地二、举要义

以要言之,除苦苦性,除烦恼摄变坏苦性,除乐受摄及所依处变坏苦性,诸余不苦不乐受俱行,若彼所生、若生彼缘、若生住器所有诸蕴,名行苦性。

若彼所生若生彼缘等者:谓若诸蕴从烦恼生,名彼所生。蕴为所依,能生烦恼,名生彼缘。诸有情生及尽寿住,要以诸蕴为所受用,名生住器。

天二、释苦名

由彼诸蕴其性无常,生灭相应,有一切取,三受粗重之所随逐,不安隐摄,不脱苦苦及以坏苦,不自在转。由行苦故,说名为苦。

天三、结建立

如是名为建立行苦性。

有一切取三受粗重之所随逐者: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名一切取。苦、乐等受,是名三受。三界有情所依自体,皆为如是一切粗重之所随逐,是故彼蕴名有取蕴。

申二、爱差别2 酉一、出异名

又即彼爱亦名希求,亦名欣欲,亦名喜乐。

酉二、显差别2 戌一、标

即此希求由三门转。

戌二、释2 亥一、由二种

谓希求后有,及希求境界。

亥二、配三门2 天一、后有爱

若希求后有,名后有爱。

天二、余二爱2 地一、标列

希求境界复有二种。谓于已得境界,有喜着俱行爱;若于未得境界,有希求和合俱行爱。

地二、别配

当知此中,于已得境界喜着俱行爱,名喜贪俱行爱;于未得境界希求和合俱行爱,名彼彼喜乐爱。

又即彼爱亦名希求等者:前说若爱、若后有爱、若喜贪俱行爱、若彼彼喜乐爱,名集圣谛。当知此中,爱是总名,后有爱等是其差别。今依此义,说即彼爱名希求等。又说即此希求由三门转,如文可知。

申三、灭差别2 酉一、标

灭有二种。

酉二、列

一、烦恼灭,二、所依灭。

申四、道差别2 酉一、标

道有二种。

酉二、列

一、有学道,二、无学道。

午四、结

如是当知名出世道净惑所缘。

丑三、结

如是已说四种所缘。一、遍满所缘,二、净行所缘,三、善巧所缘,四、净惑所缘。

子四、教授2 丑一、征

云何教授?

丑二、释2 寅一、四教授3 卯一、标

谓四教授。

卯二、列

一、无倒教授,二、渐次教授,三、教教授,四、证教授。

卯三、释4 辰一、无倒教授3 巳一、征

云何无倒教授?

巳二、释

谓无颠倒宣说法义,令其受持、读诵、修学,如实出离,正尽众苦,作苦边际。

巳三、结

如是名为无倒教授。

令其受持读诵修学等者:此中略显五道差别。言受持、读诵、修学者,谓由资粮道及加行道。言如实出离者,谓由见道。言正尽众苦者,谓由修道。言作苦边际者,谓由究竟道。

辰二、渐次教授3 巳一、征

云何渐次教授?

巳二、释3 午一、为说法义

谓称时机宣说法义,先令受持读诵浅近,后方令彼学深远处。

午二、为入现观

又为令入初谛现观,先教苦谛,后集灭道。

午三、为得诸定

又为令得静虑等至,先教最初静虑等至,后教其余静虑等至。

巳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名为渐次教授。

辰三、教教授2 巳一、征

云何教教授?

巳二、释

谓从尊重、若似尊重,达解瑜伽轨范、亲教,或诸如来,或佛弟子所闻正教,即如其教不增不减教授于他,名教教授。

谓从尊重若似尊重等者:此说尊重、若似尊重,谓即达解瑜伽或轨范师、或亲教师,或复说余尊重、若似尊重。如下说言:若有自爱补特伽罗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为随证得自义利故,先应四处安住正念,然后往诣善达瑜伽或轨范师、或亲教师、或余尊重、似尊重所。(陵本三十卷一页2483)此可准知。

辰四、证教授2 巳一、征

云何证教授?

巳二、释

谓如自己独处空闲所得、所触、所证诸法,为欲令他得、触、证故,方便教授,名证教授。

所得所触所证者:得先未得预流果故,是名所得。即此为依,复能契会上学果故,是名所触。证得究竟阿罗汉果,于诸惑断能作证故,是名所证。

寅二、诸相圆满教授4 卯一、标

复有诸相圆满教授。

卯二、征

其事云何?

卯三、释2 辰一、标列三种

谓由三种神变教授。三神变者,一、神境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诫神变。

辰二、别显堪能3 巳一、神境神变

由神境神变,能现种种神通境界,令他于己生极尊重;由彼于己生尊重故,于属耳听瑜伽作意,极生恭敬。

巳二、记说神变

由记说神变,能寻求他心行差别。

巳三、教诫神变

由教诫神变,如根、如行、如所悟入为说正法,于所修行能正教诫。

卯四、结

故三神变能摄诸相圆满教授。

谓由三种神变教授等者:此中神境神变,当知摄属神境智通。记说神变,当知摄属心差别智通。教诫神变,当知摄属漏尽智通。义如菩萨地说。(陵本三十七卷十九页3073)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七

[1] 「硬」,大正作「鞭」。

[2] 「硬」,大正作「鞭」。

[3] 「池」,磧砂作「地」。

[4] 「非親附、非執受」,大正作「親附執受」。

[5] 磧砂、大正、陵本無「始從面門鼻門」一句。

[6] 「若」,磧砂作「共」。

[7] 「生」,磧砂作「主」。

[8] 磧砂、大正、陵本無「息」字。

[9] 「逆」,磧砂作「之」。

[10] 「算」,磧砂作「等」。

[11] 「任」,磧砂作「住」。

[12] 「相」,磧砂作「根」。

[13] 「取」,磧砂作「轉」。

[14] 「或」,磧砂作「惑」。

[15] 磧砂無「於」字。

[16] 「住」,磧砂作「依」。

[17] 「苦」,磧砂作「若」。

[18] 「睡眠」,磧砂作「眠睡」。

[19] 「隨」,磧砂作「墮」。

[20] 「今」,磧砂作「令」。

[21] 「怱」,磧砂、大正作「思」。

[22] 「則」,磧砂作「即」。

[23] 磧砂無「如」字。

[24] 「如是上地展轉相望,若體麤性、若數麤性,隨其所應,當知亦爾。」此段文,披尋記原置於【亥二、數麤性】一科之下。

[25] 「為」,陵本作「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