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二

子三、三种2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二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三种。

丑二、别广宣说40 寅一、发起邪行令堕恶趣2 卯一、略标

谓依十相、三门、三种及与三根,于诸有情发起邪行,能令有情堕诸恶趣。

卯二、别释4 辰一、十相2 巳一、列差别

言十相者,谓坏生命、财物、妻妾,若坏实义、善友、赞美所为事业,若意三浊。

巳二、随难释

谓执受他财欲为己有,欲令他遭所不爱事,诽谤真实所有恶见。

谓坏生命等者:谓若杀生,名坏生命。若不与取,名坏财物。若欲邪行,名坏妻妾。若虚妄语,名坏实义。若离间语,名坏善友。若粗恶语及与绮语,名坏赞美。此之七种,身语所作,名所为事业。若意所作,贪欲、瞋恚、邪见,名意三浊。下自随释,如次应知。

辰二、三门3 巳一、列差别

言三门者,一、作业毁坏门,二、意乐毁坏门,三、方便毁坏门。

巳二、配十相

于十相中,前之七种作业毁坏;其次二种意乐毁坏;最后一种方便毁坏,所谓恶见。

巳三、随难释

由恶见故,羞耻、慈悲、离诸恶行悉皆毁坏;无有羞耻、无有慈悲,广造众恶。

辰三、三种

言三种者,一、身所作,二、语所作,三、意所作。

辰四、三根2 巳一、列差别

言三根者,一、为自饶益相,二、为损害他相,三、于他颠倒相。

巳二、随难释

谓于非法而作法想,于不应作作应作想,坚执现行。

言三根等者:当知由贪瞋痴三不善根,故名三根,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能令有情护不护根2 卯一、正辨相2 辰一、举不护2 巳一、总标列

复有三法,能令有情不护诸根。一、于依止中邪法种子,二、于诸境界取不正相,三、于私隐处不正思惟。

巳二、明三法2 午一、标举

如是三种,当知即是欲贪、瞋恚及与害品。

一于依止中邪法种子等者:此中邪法,即欲、恚、害,今说彼种以为第一。由欲、恚、害,于诸境界取净妙相,或瞋恚相等,故说彼相以为第二。复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故说思惟以为第三。如是三种,当知通说欲贪、瞋恚及与害品,非依次第一一别配。

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

午二、别显3 未一、欲寻思

谓于自己利等四种白品法处为欲获得,或为不失,生欲寻思。

未二、恚寻思

于能障彼[1]怨、中二品有情处所,生恚寻思。

未三、害寻思3 申一、标

于亲友品有情处所,生害寻思。

申二、征

所以者何?

申三、释

若亲友品或时违犯,于彼不生全断灭欲,唯有轻微苦楚方便训罚之欲。

辰二、例能护

与此相[2]违所有白品,如应当知。

依四处所发生三种不正寻思等者:世八法中,若利、若誉、若称、若乐,名四处所。于是处所自为获得,或为不失,生欲寻思。于是处所若他为障,即于怨、中有情生恚寻思;于亲有情生害寻思。

卯二、广摄种3 辰一、标

略有四种内法种子,遍摄一切诸法种子。

辰二、列

一、世间种子,二、出世种子,三、不清净种子,四、清净种子。

辰三、释4 巳一、世间种子

世间种子者,谓欲、色、无色界系诸行种子。

巳二、出世种子

出世种子者,谓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清净种子。

巳三、不清净种子

不清净种子者,谓欲界系诸行种子。

巳四、清净种子3 午一、标

清净种子复有二种。

午二、列

一、世间净,二、出世间净。

午三、释

色无色系诸行种子,名世间净;能证三乘及三乘果八圣道等所有种子,名出世净。

出世种子等者: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名八圣道等。举后略前,故作是说,由后最胜能摄前故。种子为依,能证三乘无漏有为及三乘果诸无为法,是故名为出世种子。

寅三、从因所生有漏法因2 卯一、标相

复有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若于此中不如正理修方便者,能生诸苦;若能如理修方便者,于苦于因,能知能断。

卯二、出体

谓于欲界系法染污希求,于色无色界系法亦尔。

复有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等者:当知此谓欲爱、色爱、无色爱,名为三种从因所生有漏法因。染污希求,名为爱故。

寅四、能令流转诸烦恼趣2 卯一、标

又有三种诸烦恼趣,令诸有情流转生死。

卯二、释3 辰一、初烦恼趣

谓于胜欲发意希求,名初烦恼趣。

辰二、第二烦恼趣

于色无色界胜自体中发意希求,名第二烦恼趣。

辰三、第三烦恼趣

于邪解脱发意希求,名第三烦恼趣。

又有三种诸烦恼趣等者:当知此谓欲求、有求、邪梵行求,名为三种诸烦恼趣。发烦恼意,而希求故。

寅五、欲为根本作业方便

又有三种诸有情类欲为根本作业方便。一、为得胜欲,二、为得胜自体,三、为证胜解脱道。

又有三种至胜解脱道者:当知此谓欲求、有求,及无上梵行求,名为三种诸有情类欲为根本作业方便。由诸有情一切所作,皆此三求所摄受故。

寅六、摄受自体诸行威势2 卯一、标列

又有三种诸有情类于三界中摄受自体诸行威势。一、牵引威势,二、能得威势,三、成满威势。

卯二、随释3 辰一、牵引威势

牵引威势者,谓能引之业。

辰二、能得威势

能得威势者,谓健达缚正现在前。

辰三、成满威势

成满威势者,谓住于此受净不净诸业异熟。

又有三种至诸业异熟者:当知此中,牵引威势,谓即业有;能得威势,谓即中有;成满威势,谓即受用果有。依此三种所作,故立三种摄受自体诸行威势。三种所作者,如有寻有伺地释。(陵本十卷一页729)

寅七、住无明蕴生自体别2 卯一、标

又有三种无明蕴。诸有情类住无明者,由此因缘,能生三世自体差别。

卯二、释

谓于过去世前际等无知,能生现在自体;于现在世前际等无知,能生未来自体;于未来世前际等无知,即于未来能生后后当来自体。

又有三种无明蕴等者:谓于前际无知,于后际无知,于前后际无知,是名三种无明蕴。由于三世住三无知,是故有情自体流转不息。

寅八、未究竟圣灾患差别3 卯一、标应断

又有三种未究竟圣,共诸异生生死灾患。若有于彼深[3]厌怖者,当速断除三种憍逸,修习现法涅槃方便。

卯二、列差别

一、无病衰退,二、少年衰退,三、寿命衰退。

卯三、劝应观

其有智者,应观未来如是三事定当随逐。

当速断除三种憍逸等者:七种憍中,无病憍、少年憍、长寿憍,是名三种憍逸。由是三种未究竟圣,共诸异生生死灾患。故有智者为断除彼,应观未来无病衰退、少年衰退、寿命衰退定当随逐。

寅九、系缚有情身分差别

又有三种有情之类,贪瞋痴缚所依处所身分差别,能急系缚诸有情类,闭在大苦生死牢狱。一、能饶益,二、能损害,三者、平等二种俱离。

又有三种至平等二种俱离者:当知此说乐受、苦受及不苦不乐受,是名三种有情身分差别。决择分说:于乐受中多生染着,是故说彼贪所随增。于苦受中多生憎恚,是故说彼瞋所随增。于不苦不乐受中计四颠倒,是故说彼不苦不乐受无明所随增。由是故说身分差别,名为贪瞋痴缚所依处所。

寅十、遍摄众苦三苦差别2 卯一、标列

又有三处所生诸苦,遍摄有情所有众苦。一、合会所生苦,二、乖离所生苦,三[4]、平等相续苦。

卯二、配位

初由损害位和合故;第二由饶益位变坏故;第三于一切位相续而转,粗重所摄,诸行所生,唯众贤圣觉之为苦,非诸异生。

又有三处所生诸苦等者:此中三苦,谓即苦苦、坏苦及与行苦。如是三苦从三受生,是名三处所生诸苦。如次配释应知。苦苦、坏苦行相易知,名世俗苦。行自性苦相难可了,名胜义苦;由是故说唯众贤圣觉之为苦,非诸异生。

寅十一、障预流果心高举法

又有三种心高举法,违害欲求沙门果证修方便者预流果支,能障沙门令不得证。一者、以己校[5]量于他,谓我为胜,心生高举;二者、以己校[6]量于他,谓我相似,心生高举;三者、以己校量于他,谓我为劣,心生高举。

又有三种心高举法等者:当知此说胜、等、劣慢,是名三种心高举法。如次配释应知。由是诸慢,于说法师及教授者不善承事,亦复不能无倒闻思,成办所修,是名违害预流果支。如下自说。(陵本十四卷九页1207)能障沙门令不得证。当知此中,圣道名沙门,烦恼断名果。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十三页2446)

寅十二、能生三世诸行种子

复有三种种子,当知能生一切诸行。一、已与果,二、未与果,三、果正现前。

复有三种种子等者:当知此说三世种子差别。已与果故,是过去;未与果故,是未来;果正现前,是现在。

寅十三、诸行言说所依处别

又有三种诸行言说所依处。所谓去来今。

又有三种诸行言说所依处等者:当知此说诸有为法三世差别。自性已灭,是过去;自性未受,是未来;自性受用未尽,是现在。由是差别为所戏论,是故名为言说依处。

寅十四、能摄诸色自性差别2 卯一、标列三相

又有三相,能摄一切色法自相。谓显、形、作用,安立眼识所取之色。于自处所,障碍余色行住,安立根色,若一切境界色;当知一切总有十色。及定地色。

又有三相能摄一切色法自相等者:当知此说有见、有对、无见无对三种色相。青、黄、赤、白等,是名显色。长、短、方、圆等,是名形色。取、舍[7]、屈、伸等,是名表色;此说作用,名别义同。如是诸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如五识身相应地说。(陵本一卷六页11)当知是名有见色相。于自所据各别处所,障碍余色往来容受诸业,当知是名有对色相。于此安立一切所依根色及所缘境界色。此中一切,总有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十色应知。又定地色,非眼识所取,非障碍余住,是名无见无对色。当知此色唯是大威德心所缘境界,非余。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五卷十页5183)

卯二、喻成定色

若得净定,为引变化修方便者所有诸色,当知是内化心境界,亦是未满变化心果。

若得净定至未满变化心果者:离诸定障,名得净定。能引种种诸变化色,当知唯内化心境界。如是境界从化心生,故说亦是变化心果。修方便位心未自在,故言未满。此举化色,喻成定色,唯是大威德心所缘,由定自在,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生故。决择分中亦举化色为喻应知。(陵本六十五卷十页5183)

寅十五、烦恼随逐诸心差别

又有三种为诸烦恼所随逐心。一、诸异生心,二、未满学心,三、已满学心。

又有三种为诸烦恼所随逐心等者:此中三种,初二易知。第三已满学心,谓至最后学位喻如金刚三摩地生,正断修道所断一切烦恼,是故亦说为诸烦恼所随逐心。

寅十六、听闻法者受持差别

又有三种听闻法者。一、于法于义不能受持;二、唯能领受,不能任持;三、能受能持。

又有三种听闻法者等者:当知此说软根、中根、利根补特伽罗,是名三种听闻法者。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七、趣入无常观行差别

又有三法,是修行者观身语意无常性观趣入上首。一者、入出息,二者、寻伺,三者、想思。

又有三法等者:此中三法,所谓身行、语行、意行。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八、应受供养尊胜差别

又有三种尊胜应受供[8]养。一、年齿增上,二、族姓增上,三、功德增上。

寅十九、定及不定住因差别2 卯一、标举

又有三种住定不定因。二[9]是定因,一不定因。

卯二、随释

一、恶趣定因,谓无间业。二、善趣涅槃定因,谓无漏有为法。三、不定因,谓所余法。

又有三种住定不定因等者:当知此说邪性聚定、正性聚定、不定聚定,名三种住定不定因。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令教久住举罪差别

又有三法,为令圣教得久住故,展转举罪。一者、现见身语现行违犯学处;二、从他闻;三、以余相比度了知。

又有三法等者:此中三法,谓见、闻、疑。由是因缘,展转举罪。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一、为显己德说诸不护2 卯一、标

又诸如来自说具足三不护德。

卯二、释2 辰一、显他恶

为显外道诸师内怀众恶,自称一切智者,实非一切智者。

辰二、令彼信

又欲令彼于如来所发起真实一切智信。

又诸如来自说具足三不护德等者:三不护德,如建立品说应知。(陵本五十卷十一页4004)如来现行身业,妙善清净,无不清净现行身业可须覆藏,是故不护。如身业不护,如是第二语业不护,第三意业不护应知。此如显扬论说。(显扬四卷九页31,499b)

寅二十二、邪执所生烧恼差别

复有三种邪执所生大火所起有情烧恼。一、贪爱烧恼,二、愁忧烧恼,三、颠倒烧恼。

复有三种至颠倒烧恼者:当知此说贪瞋痴三烧恼法,有寻有伺地中烦恼差别有此种类故。(陵本八卷七页574)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三、示无虚诳事火差别

又有三火,为化乐福邪事外火胜解有情,示无虚诳所应事火;虽实非火,假立火名。一者、父母,二者、妻子,三者、真实应供福田。

寅二十四、真实增上生道差别

又有三种,为诸乐欲增上生者,所说真实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财富;二者、持戒,得往善趣;三者、修定,远离苦受,得生一向无有恼害乐世界中。

又有三种至乐世界中者:当知此说施、戒、修三福业事。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五、观待生乐诸欲差别

又有三种诸受欲者劣、中、胜欲,观待诸欲所生乐故。一、多用功力依缘诸欲,谓现前住所有诸欲。二、少用功力依心诸欲,谓乐化天所有诸欲。三、极少功力依心诸欲,谓他化天所有诸欲。

又有三种至他化天所有诸欲者:当知此说三种欲生,如有寻有伺地已释其相。(陵本五卷六页339)依彼有情,说有三欲。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六、超过诸欲劣等乐别

又有三种超过诸欲劣、中、胜乐。一、有寻伺喜,二、无寻伺喜,三、离喜之乐。

又有三种至离喜之乐者:当知此说三种乐生,如有寻有伺地已释其相。(陵本五卷六页341)依彼有情,说有三乐。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七、悟入所知方便差别

又有三种觉悟所知,能令三乘出离众苦。一、从他闻音种类,二、内正思惟种类,三、长时修习止观种类。

又有三种觉悟所知等者:当知此说闻思修三所成事差别。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八、觉悟所知凡圣差别

又有三种觉悟所知。一者、具缚,二、不具缚,三、全无缚。

又有三种觉悟所知等者:当知此约具闻思修三种补特伽罗为论,说有三别。一者、具缚,所谓异生;二,不具缚,谓有学圣;三、全无缚,谓无学果。

寅二十九、所应作事次第差别

又有三种所应作事,修观行者由此三事增上力故,修习信等一切善法。一者、永断见道所断诸烦恼已,证预流果;二者、永断修道所断诸烦恼已,渐次证得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三者、证得阿罗汉已,现法乐住。

又有三种所应作事等者:此中三事,如文可知。世出世间信、勤、念、定、慧五根,是名信等一切善法。

寅三十、于所知境能照差别

又由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10]增上力故,建立三眼。一者、肉眼,能照显露无有障碍有见诸色;二者、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有障、无障有见诸色;三者、慧眼,照一切种若色非色所有诸法。

又有三分照了一切所知境界等者:一切所知境界为所照了,种种分齐,有三差别,是名三分。由此三分,建立三眼,依彼增上能照了故。

寅三十一、能害烦恼怨敌差别

又有三法,能害现行烦恼怨敌。一者、信顺善友;二者、不与在家出家诸众杂住;三者、内正作意,觉悟所知真实道理。

寅三十二、教诫数习方便差别2 卯一、举教诫

复有三种正教诫方便,能展转证后后所证及得涅槃。一、于尸罗正教诫方便,二、于心住正教诫方便,三、于觉悟所知真实道理正教诫方便。

卯二、例数习

如正教诫方便有三种,当知数习正教诫方便亦尔。

复有三种正教诫方便等者:当知此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差别。如次配释应知。

寅三十三、得安隐住修法差别

又于正教诫方便现修习时,由三种法得安隐住。一者、空、无愿、无相、灭尽等至,二者、四静虑,三者、四无量。

由三种法得安隐住等者:当知此说圣住、天住、梵住。如次配释应知。

寅三十四、心一境性行相差别

又略有三种心一境性,能令证得如实智见。一、于意言中,种种差别所缘行相;二、意言无间,种种差别所缘行相;三、超度意言,专注一境,无种种无差别所缘行相。

又略有三种心一境性等者:当知此依修瑜伽师三种差别,说有三种心一境性。谓初修业瑜伽师、已习行瑜伽师、已度作意瑜伽师,是名三种瑜伽师。初修业瑜伽师,于诸烦恼欲净其心,发起摄受正勤修习了相作意;即此所说初一,于意言中,种种差别所缘行相。已习行瑜伽师,除了相作意,于余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习;即此所说第二,意言无间,种种差别所缘行相。已度作意瑜伽师,安住加行究竟果作意位中;即此所说第三,超度意言,专注一境,无种种无差别所缘行相。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70)

寅三十五、令入圣教摄受差别

又有三处,能善摄受于恶邪处妄计尊胜及处中庸[11]所化有情,引入圣教。一、现己[12]所有最胜神通,二、于他所有染净诸行遮止开许,三、宣说妙法正教正诫。

又有三处等者:当知此说三种神变,名为三处。谓神境神变、记说神变、教诫神变,是名三种神变。如次配释应知。依此三种神变,令邪恶众生处中信,令处中众能生净信,由是此说能善摄受于恶邪处妄计尊胜及处中庸所化有情,引入圣教。

寅三十六、建立第一义净差别

又有三净,为欲断除乐净外道,以外事水暂除外垢,自谓已得第一清净所起邪慢故;建立此三第一义净。不净处生超越因故。

又有三净等者:身语意净,是名三净。由此为因,超越不净处生,是故建立第一义净。不净处生者,谓生欲界故。如显扬释应知。(显扬十八卷十六页31,572b)

寅三十七、建立真实牟尼差别2 卯一、显所为

又有三种牟尼,为欲断除持牟尼戒诸外道等暂息[13]语言,自谓已得真实寂静所起邪执故;又为显说无倒牟尼故;建立三种真实牟尼。

卯二、出体性

即是圣所爱戒所摄身语二业,及无漏心。

又有三种牟尼等者:此中三种,亦谓身语意业。一切圣者所有学无学业,名寂静业,亦名默然业,即此所说牟尼应知。

寅三十八、能断寻思诸法差别

又有三法,能令处远离者断除现行不正寻思。谓由他所诽毁、自所诽毁[14]、退失大利增上力故,所起惭、愧[15]及与爱敬。

又有三法等者:此中三法,谓即惭、愧及与爱敬。由他诽毁,是故起愧;由自诽毁,是故起惭;由退失利,故起爱敬。说此三法,能断现行不正寻思。

寅三十九、最胜无上智果差别2 卯一、略标别

又依道及道果,当知有三种最胜无上。谓无常智、苦智、无我智;乐速通等四种行迹;一切世间、出世间,有学、无学,时解脱、不动心解脱;最胜无上。

卯二、明次第

修观行者先得其智;由此智故,为断烦恼,次修行迹;修行迹已,心得解脱。

又依道及道果等者:当知此依智、行、果三,说有三种最胜无上。智、行即道,果即道果故。无常等智能证现观,名智最胜无上。乐速通等四种行迹能尽诸漏,名行最胜无上。一切世间、出世间,有学、无学,时解脱、不动心解脱,名果最胜无上。此中一切世间、出世间,谓四种现法乐住,解脱定障所得果故。有学、无学,谓四沙门果,解脱烦恼所得果故。时解脱、不动心解脱,谓住解脱补特伽罗。时解脱者,谓钝根种姓;不动心解脱者,谓利根种姓。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六页2188)

寅四十、断常等愚能治差别

又有三明。当知为显于前后中际,断常二边邪执现法涅槃愚痴沙门婆罗门无明性故,建立三明。

又有三明等者:愚前际故,或起常执;愚后际故,或起断执;愚中际故,或计现法涅槃;是即无明三种差别。为治此故,建立三明。

子四、四种2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三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四种。

丑二、别广宣说39 寅一、念住差别2 卯一、由摄一切所知及智2 辰一、标

谓有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

辰二、释2 巳一、举身念住

谓身,及闻思修增上念住以为依止缘身境慧。

巳二、例余念住

如身及缘身境慧,当知受、心、法,及缘受、心、法境慧亦尔。

谓有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等者:此中四法,谓四念住,如文可知。身、受、心、法为所观境,能缘彼慧名能观智。由此四法所观、能观遍摄一切法尽,故说能摄一切所知及智。

卯二、由能对治执取等缚2 辰一、标列

复有差别,谓四种缚。一、执取缚,二、领受缚,三、了别缚,四、执着缚。

辰二、配释

当知心于身,由执取缚所缚;于受,由内领受缚所缚;于色等境界相,由了别缚所缚;即于所说身等,由贪瞋等大小烦恼执着缚所缚。对治如是四种缚故,立四念住。

复有差别谓四种缚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颠倒,名四种缚。谓不净计净,是执取缚;于苦计乐,是领受缚;无常计常,是了别缚;无我计我,是执着缚。由为对治四颠倒故,立四念住。此说四缚,其义亦同。于所知境,不随所欲得如实知,是缚义故。

寅二、正勤差别

又有四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及与对治以为依止,能断现行诸不善法,及断彼系;能得善法,及能增长。

又有四种欲勤为先等者:当知此说四正断。发起希愿及勤精进断恶修善,是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谓于恶不善法;观察对治,谓于一切善法。能断现行诸不善法,谓于彼已生;及断彼系,谓于彼未生。能得善法,谓于彼未生;及能增长,谓于彼已生。是四正断差别应知。

寅三、神足差别

又有四种为欲住心为得胜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长门。一、乐出离欲;二、受持读诵,悔过精进;三、能取贤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闲处,观察诸法。

又有四种为欲住心等者:当知此说四三摩地。谓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即此所说乐出离欲为其方便。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即此所说受持读诵,悔过精进为其方便。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即此所说能取贤善定相之心为其方便。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三摩地,即此所说住空闲处,观察诸法为其方便。由是方便,圆满成办三摩地事,亦复说名成就四种神足。如意自在,有胜堪能故。

寅四、定心差别

又有四种心定心住。一、有寻有伺有喜心住;二、无寻无伺有喜心住;三、无寻无伺离喜心住;四、舍念清净,超度一切苦乐心住。

又有四种心定心住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静虑,名为四种心定心住。如次配释应知。

寅五、所知真实差别3 卯一、标真实

又有四种所知真实。

卯二、明建立

染污、清净二品别故,建立四种。若能了知、善了知者,能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

卯三、出体性

一、染污品果真实,二、彼品因真实,三、清净品果真实,四、彼品因真实。

又有四种所知真实等者:当知此说四种谛法,名为四种所知真实。如次配释应知。

寅六、由想为先戏论缚别

又有四种想为先戏论缚。一、于小欲中想为先戏论缚,二、于大色中想为先戏论缚,三、于无量空、识无边处想为先戏论缚,四、于无所有处想为先戏论缚。

又有四种想为先戏论缚等者:此中小想,谓于欲界。大想,谓于色界。无量想,谓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想,谓于无所有处。由想为先,有戏论缚,想为言说因故。

寅七、于恚害等能治差别

又有四法,于诸有情对治恚害不乐欲贪。善修习时能生大福,能趣离欲。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又有四法于诸有情对治恚害不乐欲贪等者:当知此说四无量定。慈对治恚,无损行转故。悲对治害,为除他苦,胜乐行转故。喜治不乐,于他乐事随喜行转故。舍治贪恚,俱舍行转故。如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一卷十三页903)

寅八、超过色界诸处差别

又有四法超过色界,令成远分。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又有四法超过色界令成远分等者:此中四法,谓四无色,如文可知。

寅九、为断四爱任持差别2 卯一、标

又有四种,为令解脱速得圆满,勤修行者圣解脱欲胜任持法,为断四爱增上力故。

卯二、释

谓为衣服、饮食、卧具,少有所求,无作无乱,时无虚度,勤修方便;心离散乱,乐断烦恼、乐修正道。

又有四种至乐修正道者:当知此说圣解脱欲胜任持法,即四圣种。衣服、饮食、卧具喜足,是名前三圣种。第四圣种,谓乐断修。由断衣服、饮食、卧具及有非有四种爱故。此中少有所求,谓于衣服喜足;但持三衣,但持毳衣等故。无作无乱,谓于饮食喜足;常期乞食,次第乞食等故。时无虚度,勤修方便,谓于卧具喜足;住阿练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故。余文易知。

寅十、修习道果烦恼断别

又有四种修习道果诸烦恼断。一、见所断烦恼断,二、修所断下分结上中品断,三、即此无余断,四、上分结无余断。

又有四种修习道果诸烦恼断等者:此说四沙门果,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一、证预流支清净差别3 卯一、标

复有四种证预流支,能令行者于佛圣教及善趣中毕竟不动。

卯二、释2 辰一、心清净2 巳一、辨2 午一、举于大师所

谓于大师所真觉所生无动心净。

午二、例所证法等

如于大师所,当知于所证法及为证法修正[16]行者所亦尔。

巳二、结

如是三种名心清净。

辰二、色清净

第四一种名色清净,圣所爱戒所摄故。

卯三、配

前之三种,令于圣教无有动摇;最后一种,令于善趣无有动摇。

复有四种证预流支等者:当知此说佛、法、僧、戒四种证净。前之三种依止净信而得建立,今于此中名心清净。第四一种依止净戒而得建立,今于此中名色清净;身语二业色行摄故。摄事分说:具足正见如来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摄受澄清性故,应知建立四种证净。(陵本九十八卷二十五页7397)是故此中说如是别。

寅十二、证预流支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证预流支。一、于说法师及教授者能善承事,无所违犯;二、无倒听闻师所说法及教授法;三、于所闻法能正思惟及善通达;四、成办所修。

又有四种证预流支等者:当知此说四种正行,名为四种证预流支。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名四正行。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三、摄一切智智类差别

又有四智摄一切智。一、唯无漏,于诸法中能现见智;二、一向无漏,于诸法中非现见智;三、一向有漏,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世间智;四、通有漏、无漏他心差别智。

又有四智摄一切智等者: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是名四智。如次配释应知。观下谛境法现在前各别缘故,名于诸法中能现见智。观上谛境法不现前总合缘故,名于诸法中非现见智。

寅十四、能尽诸漏真实智别

又有四种于转还品真实能取智,能尽诸漏。一、转品果真实智,二、转品因真实智,三、还品果真实智,四、还品因真实智。

又有四种于转还品真实能取智等者:此说依四圣谛观缘起智有是四别。缘起圣道经说:曾见老死,见老死集,见老死灭,见于老死趣灭行迹;如是曾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曾见行集,曾见行灭,曾见于行趣灭行迹。如文配释其义应知。

寅十五、能断烦恼正方便别

又有四法,能令信者为断烦恼修正方便。一、相续殷重作用精进,二、正知行念,三、奢摩他,四、毗钵舍那。

寅十六、通达法等所依差别

又有四种能通达法,能尽上漏所依足迹。谓为得圣道,修有漏慧;既得道已,阙诸烦恼及阙诸事;无余永断诸烦恼事;如所得道转更修习。

又有四种能通达法等者:当知此说四种居处,名为四种能通达法。谓慧居处、谛居处、舍居处、寂静居处,是名四种居处。此中为得圣道,修有漏慧,即慧居处。既得道已,阙诸烦恼及阙诸事,即谛居处。无余永断诸烦恼事,即舍居处。如所得道转更修习,即寂静居处。此四居处,如显扬释。(显扬二卷十八页31,490b)

寅十七、展转相应无色蕴别

又有四法展转相应,有行、有缘,和合而转、同一缘转。谓受、想、行、识。

又有四法展转相应等者:于五蕴中,受、想、行、识,无色蕴摄,依此建立,名为四法。

寅十八、令乐圣教诸护差别

又有四护,能令已入佛圣教者爱乐圣教。一者、命护,二者、力护,三者、心烦恼护,四者、正方便护。

又有四护等者:依四所依,立四种护。所谓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名四所依。于此四依,以法追求,不以非法,是名命护。为当存养,如法受用,是名力护。起恶寻思,应速除遣,是名心烦恼护。能忍众苦,精进无懈,是名正方便护。

寅十九、能得正见所依处别3 卯一、标

又有四种能得正见无倒义行所依处所。

卯二、配

由前三种,行时清净;由后一种,住时清净。

卯三、释2 辰一、舍念正知

谓守根门者,于诸境界不顺[17]不违,为守根门念增上力,正知[18]而行。

辰二、心一境性

住远离者,心无染污,专注一缘。

由前三种行时清净等者:舍、念、正知,是名三种。由舍为依,行平等位,是名于诸境界不顺不违。由念为依,能防护意,不生烦恼,是名念增上力。正知为依,于色声等不取其相、不取随好,是名正知而行。是即由前三种行时清净。心无染污,专注一缘,谓善心一境性。是即由后一种住时清净。

寅二十、明及解脱能证行别

又由四行,当知能证明及解脱。由念、眼、慧能证于明;又由身故,能证不动及时解脱。

由念眼慧能证于明等者:宿住智通,是名为念。死生智通,是名为眼。漏尽智通,是名为慧。如其次第,能治前际、后际、中际愚故,是故说言能证于明。即三种中所谓三明,俱在无学身中起故。又诸无学住最后有,余依未尽,是名为身。由住于此能般涅槃,而有钝根及利根别,是故说言能证不动及时解脱。

寅二十一、诸造色生依止差别

复有四法,能为广大种种差别诸所造色生起依止。一者、坚性,二者、湿性,三者,暖性,四者、轻等动性。

复有四法至轻等动性者:此中四法,如其次第地、水、火、风四大应知。

寅二十二、任持有情及摄益别

又有四法,能持已生诸有情类令得久住,及能摄益寻求有者。摄事分中当广分别。

又有四法至当广分别者:此说四食应知。谓段食、触食、意思食、识食。如是四食,能令已生有情安住。又令有情追求后有、爱乐后有,于其后有未能断者,能摄后有、遍摄后有、随摄后有,名能摄益寻求有者。摄事分中别显其相应知。(陵本九十四卷十七页7109)

寅二十三、于生死中诸识住别2 卯一、标

又有四种于生死中诸识流转所依足迹。

卯二、释2 辰一、举于诸色

谓于诸色见已趣向;由贪爱故,取为所缘;所依、境界俱有建立。

辰二、例于受等

如于诸色,于受、想、行,当知亦尔。

又有四种至当知亦尔者:当知此说色、受、想、行四种识住。如经中说:识随色住,缘色为境,依色而住。此中三句,如次配释:由识随色住,故于诸色见已趣向;由缘色为境,故彼贪爱,取为所缘;由依色而住,故有内身、外境诸粗重苦之所随逐,是名所依、境界俱有建立。如是于受、想、行亦有三别,故言亦尔。

寅二十四、有顾恋等诸爱差别2 卯一、别辨相

又诸苾刍,顾恋现法身命为依止故,而于衣服、饮食、卧具生希求爱;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而于后有生希求爱;

顾恋后法身命为依止故等者: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谓有一类,愚于现在已得自体,于六触处为缘生受便起味着;由味着故,希求当来。如是类受,此说有爱,应如是知。

愚于涅槃为依止故,而于无有生希求爱。

卯二、略显义

如是略有四种希求之爱。谓衣[19]服爱、饮食爱、卧具爱、有无有爱。

愚于涅槃为依止故等者: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若复以其苦受为缘,生无有爱,厌离俱行,非理所引厌离相应。依止此爱不正方便,求无有时,即便发起出离恶见、定期恶见,及此二种所依恶见。此无有爱,应如是知。

寅二十五、能令现行作不应作

又有四法,能令有情现行造作所不应作。谓随顺可爱事,违逆不可爱事,怖畏强敌其心颠倒,愚于现法及后法果。

又有四法能令有情现行造作所不应作等者:此中四法,应知即是贪、瞋、邪见、无明。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六、能断疑等记论差别2 卯一、总标列

又有四种请[20]问记论,能断所疑,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不如理应当置记。

卯二、随难释

于此问中,云何名记?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等者:如有问者,问死生殊、我一异等。记有四者,谓答四问。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是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不?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余。是谓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若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是谓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如石女儿白黑等性。是谓于不如理应当置记。如问死生殊、我一异等有四种记,如是于余一切随应当知。俱舍论中广说其事。(俱舍论十九卷十七页29,103a)

寅二十七、惠舍清净不清净别2 卯一、标列相

又有四种惠舍,或清净,或不清净。三种清净,谓唯自身戒见具足,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自及他戒见具足;一不清净,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

卯二、明得失

其清净者,当生善趣,资产丰饶;不清净者,当生恶趣,资产无匮。

又有四种惠舍等者:声闻地说:谓若布施,其性无罪,为庄严心、为助伴心、为资瑜伽、为得上义而修布施,是名惠舍。(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2126)今依施者、施主有二差别,随应施设或自、或他。谓若自手施,名为施者;若自物施、若欲乐施,名为施主。亦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2127)如以他物自手行施,是则施者名自,施主名他。如以自物令他行施,是则施主名自,施者名他。如是自他惠舍随一清净,或俱清净,或俱不净,说有四句差别,是名四种惠舍,如文可知。

寅二十八、能摄大众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摄众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一、饶益方便,二、摄受方便,三、引导方便,四、修治方便。

又有四种摄众方便等者:当知此说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名为四种摄众方便。如次配释应知。菩萨地中说为随摄方便、能摄方便、令入方便、随转方便。(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3176)与此义同,应准彼释。

寅二十九、业生有情依止差别

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依止门。一、由业及卵[谷-禾+卵],二、由业及胎膜,三、由业及润污,四、唯由业。

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等者:诸有情生有四差别。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次配释应知。

寅三十、受生有情死缘差别

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一者、由自故死,谓于戏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二、由他故死,谓于羯罗蓝、頞部昙、闭尸、键南母腹中者。三、俱由故死,谓在欲界所余有情。四、俱不由故死,谓色无色界有顶为后所有有情。

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等者:诸有情类有四种得自体差别,如前有寻有伺地[21]已说。(陵本五卷七页344)今于此中,说四种死,应准彼释。

寅三十一、苦迟通等清净道别

复有四清净道。一、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二、功用根圆满,非喜乐圆满;三、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四、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

复有四清净道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通行,名为四清净道:一、苦迟通行,由钝根故,说非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彼亦非喜乐圆满。二、苦速通行,由利根故,说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非喜乐圆满。三、乐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故,说喜乐圆满;由钝根故,说非功用根圆满。四、乐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及利根故,说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

寅三十二、背恶说等清净道别2 卯一、标列

又有四清净道。一、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二、向善说法及毗奈耶,三、资粮道,四、清净道。

卯二、随释4 辰一、背恶说

此中最初,谓如有一,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心不爱乐,亦不忍可。

此中最初至亦不忍可者:此中有二差别,谓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如其次第,心不爱乐,亦不忍可,释前背恶说法及毗奈耶。

辰二、向善说

第二,谓如有一,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诸善巧中,爱乐忍可;又能堪忍寒热等苦。

第二至又能堪忍寒热等苦者:此中于诸善巧爱乐忍可,及能堪忍寒热等苦,如其次第,释前向善说法及毗奈耶。

辰三、资粮道

第三,谓净尸罗、守根门等诸善资粮所摄正法。

辰四、清净道

第四,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断诸烦恼现法乐住。

寅三十三、学增上心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谓未离欲者,为得不还果;或不还果,依未至定求现法乐住;又为令他断诸恶法,及往善趣;又为自己断诸烦恼,得胜决择。

又有四种学增上心方便等者:当知此说四无量定,名四种学增上心方便。谓未离欲者修四无量,为得不还果故。或不还果,依未至定修四无量,为求现法乐住故。或于有情思惟最胜利益安乐,修四无量,为令断诸恶法及往善趣故。或于恚等别别对治,修四无量,为自断诸烦恼得胜决择故。

寅三十四、转还所摄业相差别2 卯一、标摄

又有二业四相差别。谓转所摄业差别有三,还所摄业总立一种。

卯二、释相

当知初业,一向能感不可爱果恶趣异熟;第二业,一向能感可爱乐果色无色界异熟;第三业,能感爱非爱果欲界天人异熟;第四业,能断前三业。

又有二业四相差别等者:当知此说四业,名有二业四相差别。如次配释应知。谓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是谓四业。转所摄业,是名前三;还所摄业,是名第四。

寅三十五、诸有情类增上勤务差别

又有四种诸有情类增上勤务。一、乐而非利益,二、利益而非乐,三、亦乐亦利益,四、非乐非利益。

寅三十六、枙及暴流诸门差别2 卯一、举四枙2 辰一、标列相

又有四门起诸烦恼,能令有情与生等苦和合不离。一、染着诸欲门,二、染着色无色等至门,三、外道诸见门,四、住此法中未得眼者无智门。

辰二、显对治

又修圣道,令此四门所生众苦速得离系。

又有四门起诸烦恼等者:当知此说欲枙、有枙、见枙、无明枙四种差别,名有四门起诸烦恼。如次配释应知。

卯二、例暴流

如能令有情与苦和合,能令顺流取后有业难可解脱,当知亦尔。

如能令有情与苦和合等者:此即前说四枙,名有四门起诸烦恼。当知暴流亦有四种,谓欲暴流、有暴流、见暴流、无明暴流,由是说言当知亦尔。

寅三十七、补特伽罗诸门差别4 卯一、依具不具缚等辨

复有四种补特伽罗,当知遍摄一切补特伽罗。一者、异生,二者、未离欲有学,三者、已离欲有学,四者、超萨迦耶见一切无学。

复有四种补特伽罗等者:此中补特伽罗,依具缚、不具缚及与无缚为论,成四句别。当知具缚,所谓异生;不具缚,谓未离欲有学,及已离欲有学;无缚,谓超萨迦耶见一切无学。

卯二、依戒见具不具辨

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自住律仪,不能为他宣说正法;二、自不住律仪,而能为他宣说正法;三、俱能作;四、俱不能作。

又有四种补特伽罗等者:此中补特伽罗,于戒及见随一具足,或俱具足,或俱不具足,如是说有四句差别。初句,唯戒具足;第二,唯见具足;第三,二俱具足;第四,二俱不具足。

卯三、依现后法有苦乐辨2 辰一、标列

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族姓卑下,现行白法;二、族姓尊高,现行恶法;三、族姓卑下,现行恶法;四、族姓尊高,现行白法。

辰二、料简

此中最初,现法有苦,非于后法;第二,后法有苦,非于现法;第三,二世俱苦;第四,二世俱乐。

又有四种补特伽罗等者:此中补特伽罗,依现法后法、或苦或乐,成四句别,如文可知。

卯四、依自他苦等非福福辨

又有四种补特伽罗。一、以苦自任不任于他而生非福,谓受外道自苦戒者。二、以苦任他不任于自而生非福,谓随有一不律仪者。三、以苦俱任而生非福,谓诸国王及祠祀主马祠祀等。四、不以苦任于自他而生大福,谓住静虑者及离诸恶补特伽罗。

又有四种补特伽罗等者:此中补特伽罗,于自他苦能生非福及于非苦而生大福有四句别。此中第二,谓随有一不律仪者,如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鹿、罝兔,乃至广说好为损等是。如集论说。(集论五卷八页31,680b)又复第三,谓诸国王及祠祀主马祠祀等,此说国王,由于自国王都聚落不住喜足,俱帅兵戈互相征讨,由是以苦俱任而生非福;又祠祀中,由邪执故,种种劬劳害诸生命,彼能祀者及诸助伴俱生非福;皆是此类。

寅三十八、语业过失功德差别2 卯一、举过失

又略有四种语失。一、不实,二、乖离,三、毁德,四、无义。

卯二、例功德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四种语德。

又略有四种语失等者:当知此说四种不善语业。谓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如次配释。

寅三十九、圣及非圣语言差别2 卯一、举非圣2 辰一、标

又略有四种非圣妄语。

辰二、释2 巳一、举见不见

谓于见不见,颠倒而说。

巳二、例闻不闻等

于闻不闻、于觉不觉、于知不知,当知亦尔。

又略有四种非圣妄语等者:当知此说四非圣言。谓不见言见、见言不见非圣言;不闻言闻、闻言不闻非圣言;不觉言觉、觉言不觉非圣言;不知言知、知言不知非圣言。如前意地中说。(陵本三卷十二页244)此颠倒说,准彼应释。

卯二、例贤圣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贤圣谛语。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贤圣谛语者:此说四种圣言应知。如前意地已列其相。(陵本三卷十二页244)

子五、五种2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四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五种。

丑二、别广宣说20 寅一、杂染清净行聚差别2 卯一、于有取蕴

谓有五种诸欲贪品粗重随逐,流转杂染所摄行聚。一、所依所缘自性行聚,二、能领纳自性行聚,三、能分别言说分位取诸法相自性行聚,四、能作用自性行聚,五、能了别自性行聚。

谓有五种诸欲贪品粗重随逐等者:此说色、受、想、行、识五有取蕴。如次配释应知。由为诸欲贪品粗重随逐,故名有取。由有取故,名为流转杂染所摄行聚。由积聚义是蕴义故。如决择分释。(陵本五十六卷六页4498)

卯二、例无取蕴

此五相违,当知即是离欲贪品粗重还灭清净所摄自性行聚。

此五相违等者:当知此说五无取蕴。由离欲贪粗重,故名无取。由无取故,名为还灭清净所摄自性行聚。

寅二、受用欲者所爱境别2 卯一、标列五欲

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诸背欲者恒正观察。谓色声香味触。

卯二、配释四爱2 辰一、标

当知此中,依所追求、所寻思、所染着事,有四种爱乐。

辰二、配

谓未来所爱乐事,即所追求;过去所爱乐事,即所寻思;现在所爱乐事,即所染着。此复二种。一、所爱乐事,二、从彼所生所爱乐受。

又有五种受用欲者所爱境界者:此中五种,如下自释色声香味及触应知。受用欲者,如下自释诸乐欲者常所追求、常所受用应知。所爱境界,如下四种爱乐应知。

寅三、爱非爱业异熟差别

又有五种有情所得受爱非爱业果异熟自体。谓天、人、那落迦、傍生、鬼趣。

又有五种有情至傍生鬼趣者:此说五趣受用自体差别。谓天、人受用可爱业果异熟自体,那落迦、傍生、鬼趣受用非爱业果异熟自体应知。

寅四、失利养等因行差别

又有五种失利养因行,亦是背涅槃因行。谓若于是处受用利养,若从彼得,若所得物,若所为得,若如是得,于此诸处心生吝惜。

又有五种失利养因行等者:成实论中杂烦恼品说有五悭,谓住处悭、家悭、施悭、称赞悭、法悭。此中五种,如次应知。彼云住处悭者,独我住此,不用余人;即此所说若于是处受用利养。彼云家悭者,独我出入此家,不用余人,设有余人,我于中胜;即此所说若从彼得。彼云施悭者,我于此中独得布施,勿与余人,设有余人,勿令过我;即此所说若所得物。彼云称赞悭者,独称赞我,勿称赞余人,设赞余人,亦勿令胜我;即此所说若所为得。彼云法悭者,独我知十二部经义,又知深义,密而不说;即此所说若如是得。彼论又云:此人堕饿鬼等诸恶处生。是故此说失利养因行。又云:此人于解脱中终无有分,所以者何?是人于共有法尚不能舍,何况能舍自五阴耶。是故此说亦是背涅槃因行。(成实论十二卷三页32,321a)[22]

寅五、毁戒闻等诸法差别2 卯一、标

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毁净戒、多闻,后亏止观善轭。

卯二、释2 辰一、毁净戒

谓于诸欲中心生爱染,于能觉发忆念教授教诫者所心生瞋恚,未受尸罗令其不受;虽先受得后令弃舍,或使穿穴。

辰二、毁多闻

耽着惛睡,恒不寂静,染污追悔,常怀疑惑,于所闻法不能领受;虽初领受,寻即忘失;虽不忘失,不证决定。

又有五法至不证决定者:此中五法,谓即五盖应知。由贪欲盖、瞋恚盖,未受尸罗令其不受;虽先受得后令弃舍,或使穿穴。由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及与疑盖,于所闻法不能领受。如是一切,名令修行者先毁净戒、多闻。虽初领受,寻即忘失;虽不忘失,不证决定;此释后亏止观善轭。如其次第,二相应知。

寅六、二种下分诸结差别2 卯一、明下分

又有二种下分。谓见道是修道下分,欲界是色无色界下分。

卯二、显诸结2 辰一、标

约此二种下分,说五下分结。

辰二、辨

依初下分,说萨迦耶见、戒禁取、疑;依第二下分,说贪欲、瞋恚。

又有二种下分至贪欲瞋恚者:此说五下分结,略别为二下分。初下分结略有三种,谓萨迦耶见、戒禁取、疑,证预流果方能永断。第二下分结略有二种,谓贪欲、瞋恚,证不还果方能永断。如是二种下分总有五结,由断次第,说二下分应知。

寅七、二种上分诸结差别2 卯一、明上分

又有二种上分。谓色界及无色界。

卯二、显诸结2 辰一、标

依此二种上分,说五上分结。

辰二、辨2 巳一、无差别结

或有无差别结。谓色贪、无色贪。

巳二、有差别结

或有有差别结。谓爱上静虑者掉,慢上静虑者慢,无明上静虑者无明。

又有二种上分等者:此中分结,由有差别及无差别,故说色界及无色界,名为二种上分。贪烦恼相,色无色同,名无差别。余烦恼相,种种非一,名有差别。

寅八、障诸善根不信敬别

又为五种不信敬所执持者,心不调柔,不能生长诸善根本。谓于大师所说正法,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正觉发者、正教授者、正教诫者同梵行所,无有信敬。

又为五种不信敬所执持等者:此中五种,略则为三。一、正法,二、三学,三、同梵行所。于第三中复开为三,故成为五。言正法者,谓契经等十二分教;此即大师所说根本法教。言三学者,谓戒定慧,由所趣义及最胜义,名为增上;此即大师所说究竟方便。同梵行中复开为三,善作忆念,善能谏举,是名正觉发者;时时宣说远离寂静瑜伽作意止观无倒言论,是名正教授者;于所应作及不应作为令现行不现行故,能以正法以毗奈耶平等教诲,是名正教诫者;此即同梵行所受用财法增上方便。于此五种若不信敬,心为憍慢之所执持,故不调柔,不能生长诸善根本。

寅九、为断烦恼精进障别

又有五种为断烦恼正精进障。一者、耽着等至及[23]生;二者、耽着利养恭敬;三者、放逸;四者、恶慧;五者、其心下劣,或增上慢。

又有五种为断烦恼正精进障等者:此中耽着等至及生,谓色无色界爱。耽着利养恭敬,谓欲界爱。于诸善品不乐勤修,于诸恶法心无防护,是名放逸。非理分别,是名恶慧。自轻懱故,名心下劣。于其殊胜所证法中,未得谓得,令心高举,名增上慢。

寅十、于怨敌所邪正行别2 卯一、举邪行2 辰一、标列相

复有不能堪忍补特伽罗,于他怨敌所起五种邪行。谓不堪忍者,于他怨敌先起瞋心怨嫌意乐;于彼亲友乐欲破坏;常欲令彼发生忧苦,广作一切不饶益事;坏自所受清净尸罗;由身语意多行恶行。

辰二、明过患2 巳一、标

由此五种恶邪行故,能感后世还来此中三[24]种等流过患,一种现法等流过患,一种后法异熟过患。

巳二、释

谓此[25]生中,多诸怨敌;亲友乖离;由他发起种种忧苦、不可爱事恒现在前;临命终时多生忧悔;命终已后颠坠恶趣。

卯二、例正行

与此相违,能堪忍者,于他怨敌发起五种正行。由此所感胜利差别,如应当知。

复有不能堪忍补特伽罗等者:此中于他怨敌,先起瞋心怨嫌意乐,是名第一邪行。于彼亲友乐欲破坏,是名第二邪行。常欲令彼发生忧苦,广作一切不饶益事,是名第三邪行。坏自所受清净尸罗,是名第四邪行。由身语意多行恶行,是名第五邪行。由前三邪行,能感后世还来此中三种等流过患。谓此生中,多诸怨敌,是名第一等流过患;亲友乖离,是名第二等流过患;由他发起种种忧苦、不可爱事恒现在前,是名第三等流过患。第四邪行,能感一种现法等流过患,谓临命终时多生忧悔。由第五邪行,能感一种后法异熟过患,谓命终已后颠坠恶趣。

寅十一、能生忧苦喜乐差别2 卯一、举生忧苦2 辰一、总标

又有五法,能生现法后法一切忧苦。

辰二、列配2 巳一、现法

一、亲属灭亡,二、所有财宝非理丧失,三、疾病缘身。此三能生现法忧苦。

巳二、后法

四、毁犯尸罗,五、毁谤一切诸恶邪见。此二能生后法忧苦。

卯二、例生喜乐

与此相违五法,当知能生现法后法所有喜乐。

又有五法能生现法后法一切忧苦等者:当知此说五种衰损。谓眷属衰损、财宝衰损、无病衰损[26]、净戒衰损、正见衰损。如次配释应知。

寅十二、无学超度邪恶行别

又阿罗汉,虽现追求供身财物,亦常受用,而能超度三邪追求、二邪受用。谓能超过杀生、偷盗、妄语所引三邪追求,亦能超过妻妾、畜积二邪受用。

寅十三、修诸善等断支差别

又修断者成就五法,随其所欲,于诸善品方便修行,亦能速证究竟通慧。一者、于所修断猛利乐欲,如教奉行;二者、于自所有如实发露;三者、身力康强;四者、相续无间修方便中,其心勇锐;五者、成就通达止、举、舍相时分智慧。

又修断者成就五法等者:此中善品,谓定地摄心心所法。于衰损事、或兴盛事深心厌患,喜乐于断,修不放逸,名于修断猛利乐欲。如善通达修瑜伽师之所教诲,取五种相极善作意,如理受持,是名于所修断如教奉行。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一页2613)于自所受若有毁犯,至诚发露,如法悔除,是名于自所有如实发露。知量而食,身无沉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断,是名身力康强。于佛听许悎寤瑜伽,发生乐欲,精进勤劬,超越勇猛势力发起、勇悍、刚决、不可制伏、策励其心无间相续,是名相续无间修方便中,其心勇锐。于时时间思惟止、举、舍相,而非一向,是名成就通达止、举、舍相时分智慧。

寅十四、解脱所治取相差别2 卯一、举所对治2 辰一、标举

又有五种能圆满解脱、厌离所对治法。

辰二、随释2 巳一、圆满解脱所对治法2 午一、标

谓于诸法中,有三种愚以为依止,起三颠倒。

午二、释2 未一、三种愚

三种愚者,一、时节愚,二、分位愚,三、自性愚。

未二、三颠倒

三颠倒者,一、于无常计常颠倒,二者、于苦计乐颠倒,三、于无我计我颠倒。

巳二、厌离所对治法

及规求利养、希望寿命。

卯二、取能治相

为治如是五所治法,起五取相。谓于诸行,取无常相,亦取苦相;于诸法中,取无我相;于饮食中,取恶逆相;于其命根,取中夭相。

又有五种能圆满解脱厌离所对治法等者:此中五法,即下自释起五取相。于五所对治法,能圆满解脱厌离故。云何五所治法?谓三颠倒,及规求利养、希望寿命。初一颠倒,由于诸行取无常相能为对治。第二颠倒,由于诸行亦取苦相能为对治。第三颠倒,由于诸法取无我相能为对治。规求利养,由于饮食取恶逆相能为对治。希望寿命,由于命根取中夭相能为对治。又三颠倒依三愚起。于前际等诸行无知,名时节愚,故起常倒。于苦乐等受无知,名分位愚,故起乐倒。于诸法体相无知,名自性愚,故起我倒。

寅十五、心解脱门定智修别2 卯一、标

又有五种修定修智二胜行者证[27]心解脱生长之门。

卯二、释2 辰一、定胜行

定胜行者,因闻依谛圣言论故,正解法义。如因听闻,因广大音读诵经典,因为他人开阐妙义,在空闲处审谛思惟,正解法义,当知亦尔。

辰二、智胜行

智胜行者,于上品乱贪欲对治无倒思惟。

又有五种乃至无倒思惟者:定胜行中有其四种。因闻依谛圣言论故,正解法义,是为第一。因广大音读诵经典,正解法义,是为第二。因为他人开阐妙义,正解法义,是为第三。在空闲处审谛思惟,正解法义,是为第四。智胜行者,于上品乱贪欲对治无倒思惟,是为第五。此中贪欲,颠倒体摄,故名为乱。猛利尤重相所摄故,名为上品。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五页562)

寅十六、观行意乐及方便别2 卯一、标

又有五种修观行者意乐方便悉皆具足。

卯二、释2 辰一、辨差别2 巳一、意乐具足

谓于涅槃、菩提起猛利信解,名意乐具足。

巳二、方便具足

无间殷重修习正知[28]而行、奢摩他、毗钵舍那,名方便具足。

又有五种至名方便具足者:此中意乐具足有二差别。一、于涅槃起猛利信解,二、于菩提起猛利信解。方便具足有三差别。一、无间殷重修习正知而行,谓密护根门。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三卷一页1943)二、奢摩他,三、毗钵舍那。如是名为五种修观行者意乐方便悉皆具足。

辰二、明胜利

又由成就如前所说意乐方便悉皆具足不退转故,令观行者堪能速证圣谛现观,亦善安住诸胜善品。

又由成就至诸胜善品者:此释前说五种具足所获胜利,非更别显五种佛教所应知处,以于文中不说五种言故。原文不次,今移正之[29]。

寅十七、领受身心诸受相别

又有五法,令诸有情受爱非爱业果异熟,烦恼身心,具摄众苦。谓苦、乐、忧、喜、舍。

又有五法等者:此说五有漏受应知。

寅十八、不还圣者生相差别

又有五种离欲界欲未尽余结学生差别。一、住中有,便能究竟得般涅槃。二、于初静虑初受生已,得般涅槃。三、受生已后,少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槃。四、多用功力圣道现前,得般涅槃。五、或色界边际乃至色究竟,得般涅槃;或无色界边际乃至有顶,方能究竟得般涅槃。

又有五种离欲界欲等者:此说五不还果生相差别。由彼已断五下分结,是故说言离欲界欲。未断五上分结,是故说言未尽余结。有学位摄,是故名学生。上二界未证无生,说之为生。何等为五?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无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六卷五页2185)如文次第,配释应知。

寅十九、杂修不还生地差别

又有五种杂修第四静虑果得不还者生地差别。一、下品静虑果生地,二、中品静虑果生地,三、上品静虑果生地,四、上胜品静虑果生地,五、上极品静虑果生地。

又有五种杂修第四静虑果等者:当知此说五净宫地。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及色究竟。谓不还果,由软、中、上、上胜、上极品杂修第四静虑力故,生此五净宫地。如次配释应知。

寅二十、定断烦恼观察差别2 卯一、标

又有五种修观行者观察作意,能令三界烦恼永断,究竟决定。

卯二、释2 辰一、举欲离欲相

谓虽深厚忆念分别思惟欲相,于诸欲中仍不趣入。任运舍心,于离欲相率尔思惟,便能任运其心趣入。

辰二、例恚无恚等

如于欲离欲相,如是于恚无恚相,害无害相,色等至生相、无色等至生相,及涅槃相,当知亦尔。

又有五种修观行者观察作意等者:当知此说五种顺出离界。谓出离欲、恚、害,及色无色思惟。欲、恚、害相及出离相,如文易知。色无色相略有二种,谓等至相及与生相。彼出离相,即涅槃相应知。

子六、六种2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五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六种。

丑二、别广宣说13 寅一、宣说有情六相事别3 卯一、标说

谓依六相,宣说八种有情事差别。为令堕在我及有情、命者见等众生,趣入无我故。

卯二、列事

谓我所依事差别,境界事差别,自性事差别,受用因事差别,受用事差别,随说事差别,作用事差别,希望事差别。

谓我所依事差别等者:此释前说八种有情事差别。于一一中各有六相,谓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想、六思、六爱。如其次第应知。此中六触乃至六爱,谓眼所生乃至意所生,从所依根,差别成六。余三易知。

卯三、辨观2 辰一、未纯熟

于如是等事差别中[30],未善纯熟修观行者,便谓有我。依眼等根;于色等境;由触及受种种受用;有如是名、如是种、如是姓、如是食等于自于他随起言说;造作一切法非法行;于可爱事希望和合、久住、增益,于非爱事希望不合、不住、损减。

辰二、已纯熟

若于如是事差别中,已善纯熟修观行者,尔时妄计皆不得生。

有如是名如是种等者:此中略有八言说句。谓如是名、如是生类、如是种姓、如是饮食、如是领受苦乐差别、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寿量边际。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3964)此中名,谓呼召假名。种,谓剎帝利等色类差别。姓,谓父母差别。食,谓饮食方轨。等言,等取余句应知。依此八言说句,于自于他随起言说,谓此是我名,此是彼名等。亦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九卷二十页3965)

寅二、于诸宝学轻懱等别2 卯一、举轻懱3 辰一、标过

又于宝[31]学有六轻懱,能令善法或[32]未得退,或已得退,舍佛圣教,乃至微信亦皆退失。

辰二、列法

谓于佛法僧宝,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

又于宝学有六轻懱等者:宝谓三宝,学谓三学,如下自释。不生敬信,是名轻懱。

辰三、释由

由恶友故,于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诫教授;由恶语故,全无所得。彼由邪僻及无所得故,退失一切所有善法。

卯二、例相违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六法。

由恶友故等者:此释前说六种轻懱退失善法所由。谓于佛、僧不敬信故,恶友为依,由是于增上心、慧令得邪僻教诫教授。及于正法不敬信故,听闻恶说法毗奈耶,是名恶语。由是为依,令于增上三学全无所得。

寅三、烦恼所依色等境别2 卯一、举贪依

又有情心与不如理作意俱行,于色等境有六种贪所依处平等分位。

卯二、例瞋等

如贪所依处平等分位,如是瞋所依处不平等分位,痴所依处非平等非不平等分位,当知亦尔。

又有情心至当知亦尔者:由说乐受贪所随增,即此乐受名为贪所依处。乐受生时,缘可意事,是名平等分位。由说苦受瞋所随增,即此苦受名为瞋所依处。苦受生时,缘不可意事境,是名不平等分位。由说不苦不乐受痴所随增,即此不苦不乐受名痴所依处。不苦不乐受生时,缘非可意非不可意事,是名非平等非不平等分位。如是三受缘六境生,故说六种。

寅四、清净无染恒住法别

又有六种最极清净转自所依,第一究竟,无间无阙,无有染污,恒平等住。谓若行、若住,于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中,恒平等住。

又有六种最极清净等者:当知此说六恒住法。谓眼见色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是耳闻声已、鼻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页2812)由住上舍,是故说言恒平等住。由住正知,是故说言无有染污。由住正念,是故说言无间无阙。唯阿罗汉具足成就,是故说言最极清净转自所依,第一究竟。

寅五、士夫自体诸界差别2 卯一、略标列

又有六法,是诸色根及所依处,随其所应之所依止,无有障碍,引导、安养,于彼彼生自在而转。谓四大种、空界、识界。

又有六法等者:此中六法,谓即士夫六界,如下自释。诸根大种,是诸色根之所依止。根所依处大种,是根所依处之所依止,由是差别,是故说言随其所应。眼、耳、鼻、口、咽喉等所有孔穴,是名空界。由此吞咽、于此吞咽,既吞咽已,由此孔穴便下漏泄,依此说言无有障碍。引导、安养,于彼彼生自在而转,此说识界。如下自释当知。

卯二、广识界3 辰一、引导

如是识界,能于现在积集任持福非褔业,能引当来爱非爱果。

如是识界至爱非爱果者:此释前说识引导义。识于现在受业熏习,任持彼种,是名积集任持福非福业,由此能引当来爱非爱果。

辰二、安养

亦能执持识所依止五种色根及所依处,令不烂坏。

亦能执持至令不烂坏[33]者:此释前说识安养义。如文易知。

辰三、生自在转

又由现法后后所生识自在力,令诸有情于善、不善、无记业中差别而转。

又由现法至差别而转者:此释前说于彼彼生自在而转义。显识自在力,于现在世及当来世无正对治,展转无尽故。

寅六、超越三处能治差别3 卯一、举三处

复有三处,诸修行者难可超越。一者、超越欲贪、恚、害、不乐所摄下界,二者、超越一切行相现行,三者、超越有顶。

复有三处等者:当知此说六种顺出离界所对治法。略摄为三。初为前四之所对治,谓即欲贪、恚、害、不乐;次为无相之所对治,谓即一切行相;后为第六之所对治,谓即我慢。如文可知。修对治已,定能出离,是名超越。

卯二、出能治

超越此三难超越处,当知由六种无上对治。四无量是初对治,无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对治,我慢永尽是第三对治。

当知由六种无上对治等者:此中正说六种顺出离界。慈对治恚,悲对治害,喜治不乐,舍治欲贪,由是说四无量是初对治。无相对治一切众相,由是故说无相心三摩地是第二对治。若离我慢,于自解脱或所证中定无疑惑,由是故说我慢永尽是第三对治。此中对治总有六种,约所对治三处为论,是故说三,以于初中摄四种故。

卯三、显超越2 辰一、明一切

永害如是所对治故,诸三摩地皆悉成满。善修对治故,害所对治,令彼决定不复现行。

辰二、广第三

已断我慢者,终不为彼我为究竟、为不究竟,如是疑惑缠扰其心。当知有疑惑者,必不离我慢;若离我慢,必无疑惑。

永害如是所对治故等者:六对治中,初四对治梵住所摄,第五、第六圣住所摄,由是说言诸三摩地皆悉成满。不善修故,恚等过失容可现行,若善修习,定能出离一切恚等。为显慈等于恚害等是正对治,故作是说:善修对治故,害所对治,令彼决定不复现行。

寅七、诤根本处及能治别2 卯一、举起诤处

又有六种诤根本处。一、展转相违作不如意;二、覆藏诸恶;三、于等类中,剩[34]受利养执为己[35]有;四、于衣服等更相欺诳;五、违越学处;六、于法于义颠倒执着。

又有六种诤根本处等者:当知依此六处建立六诤根本法。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邪见、倒见。依第一处建立忿恨,谓依身等,于同梵行现行非爱,是名展转相违作不如意。依第二处建立覆恼,谓于所犯乐欲隐藏,不欲令他知己所犯,是名覆藏诸恶。依第三处建立嫉悭,谓于僧祇共有财物偏多受用,是名于等类中,剩受利养执为己有。依第四处建立诳谄,谓依邪命非法方便获得财物,同梵行者正诘问时便不分明,假托余事而有所说,是名于衣服等更相欺诳。依第五处建立邪见,谓无施与、无祠祀、无爱乐等,由是于非法中妄计法想,习诸邪行,是名违越学处。依第六处建立倒见,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是名于法于义颠倒执着。

卯二、显能断法

又有六法,能断如是诤根本处。慈心所发身语意业,能断初二;同受利养,能断三四;同趣尸罗,能断第五;同趣正见,能断第六。

又有六法能断如是诤根本处等者:当知此说六种可爱乐法。慈心所发身语意业,是为初三;同受利养,是为第四;同趣尸罗,是为第五;同趣正见,是为第六。由此六种可爱乐法,能断前说诤根本处。谓若令他获得可爱利益安乐正现在前身等诸业,是名慈心所发身语意业。由此义故,说彼诸业能断初二。余文易知。

寅八、能摄威德究竟差别

又有六法,能摄一切诸修行者威德究竟。谓神境、天耳、宿住、他心、生死智通,能摄威德;漏尽智通,能摄究竟。

寅九、谛现观法障治差别2 卯一、明能障2 辰一、标

又于圣谛未得现观补特伽罗,略有六种能障谛现观法。

辰二、释2 巳一、举前五

谓如前说三种愚痴增上力故,起三颠倒,规求利养,希望寿命。

巳二、显第六2 午一、标相

此中差别者,于顺恶见、恶闻、恶说、恶分别处法中,喜乐恶见、恶闻、恶说、恶分别事。

午二、辨摄

如是喜乐,于未得圣谛现观异生心,最能漂动,极为障碍,非于圣者。是故说此在明分中,非在解脱成熟分中。

又于圣谛未得现观补特伽罗等者:此中六种能障谛现观法。谓三颠倒,规求利养,希望寿命,是为前五。顺此五法,于彼彼事心生喜乐,是为第六。又彼五法,前说圆满解脱厌离之所对治,摄在解脱成熟分中;今此不尔,说障现观,摄在明分中;是名此中差别。

卯二、明能治2 辰一、标

对治如是能障碍法,当知即是六种正取相。

辰二、释

谓如前说五种取相,及一切世间不可乐取相。

对治如是能障碍法等者:此中一切世间不可乐取相,对治第六喜乐能障碍法应知。

寅十、归依及证随念差别2 卯一、标列

又有二种具足随念六行差别,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谓归依具足随念,有三种行;证具足随念,有三种行。

卯二、随释2 辰一、归依随念

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

又有二种具足随念六行差别等者:谓修定者心沈没时,或恐沈没时,应修举相,随念六行,令心欢喜,是故说此具足随念六行差别。如文可知。

辰二、证随念

于趣涅槃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随念之行,名证随念。

于趣涅槃行等者:此中趣涅槃行,谓于决定胜道。趣资财行、趣生天行,谓于增上生道。念自当证决定胜事、增上生事,名证随念。由是策心,令生欢喜。

寅十一、不共外道内法差别

又有六法,于善说法毗奈耶中,立为无上,不与一切诸[36]外道共。谓见大师;闻正法;得净信;随学一切所有学处;于大师所起随念行,谓佛世尊是正等觉者,能说一切法,乃至广说;又于大师以身语行承事供养。

又有六法至承事供养者:此中六法。一、见大师,二、闻正法,三、得净信,四、随学一切学处,五、于大师所起随念行,六、于大师以身语行承事供养。由于大师世可现见,不同诸天神等世不现见,是名第一无上不共。闻说正法,有谈论故,诸天神等则不如是,是名第二无上不共。由善说法,通达实义,故得净信,余则不尔,是名第三无上不共。由善说毗奈耶,解了作与不作,故能随学一切所有学处,是名第四无上不共。随念大师是正等觉者,能说一切法,乃至广说,余则不尔,是名第五无上不共。又于大师以身语行承事供养,依一有情生最胜福,是名第六无上不共。

寅十二、为尽贪爱观行差别

又有六法,能令为尽贪爱修观行者,决定证知我于今者犹有贪爱,非无贪爱。谓于色境乃至法境系摄其心。

又有六法至系摄其心者:此说修观行者乐断、乐修。由观察作意,随于色境乃至法境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于思惟时,若复发起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不能住舍,不能厌毁、制伏、违逆,便自证知我于今者犹有贪爱,非无贪爱;以于色境乃至法境系摄心故。

寅十三、诸业可依因缘差别2 卯一、标

又六因缘故,应知诸业是实可依,非家种[37]姓是实可依。

卯二、释2 辰一、举下劣种姓

谓下劣种姓[38]补特伽罗,亦生不善往于恶趣,亦生善业往于善趣,亦于现法能般涅槃。

辰二、例贵胜种姓

贵胜种姓,三种亦尔。

又六因缘故等者:下劣种姓补特伽罗,或生不善,依往恶趣;或生善业,依往善趣;或生无漏,亦于现法能般涅槃;是名下劣种姓三种因缘。贵胜种姓,三种亦尔。如是总说六因缘故,应知诸业是实可依,非家种姓是实可依。

子七、七种2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六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七种。

丑二、别广宣说11 寅一、圆满解脱觉支差别

谓有七法,能, 于诸谛如实觉了,圆满解脱。谓毗钵舍那品有三,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奢摩他品亦有三,一、安,二、三摩地,三、舍。念通二品。

谓有七法等者:当知此说七遍觉支。证谛现观,名于诸谛如实觉了。断见所断迷谛烦恼,名于诸谛圆满解脱。如是七支,略摄二品,如文可知。

寅二、补特伽罗根果等别2 卯一、标

又由根故、果故、解脱故,建立七种补特伽罗。

卯二、释3 辰一、由根建立

于向道中,依钝根、利根故,建立随信、随法行。

辰二、由果建立

于果道中,即此二种,名信胜解[39]、见到。

辰三、由解脱建立

定障解脱,非烦恼障解脱故,建立身证;烦恼障解脱,非定障解脱故,建立慧解脱;定障、烦恼障俱解脱故,建立俱分解脱。

又由根故等者:由根建立二种补特伽罗,谓随信行及随法行。由果建立二种补特伽罗,谓信胜解及见到。此中信胜解,即信解,谓随信行已见圣谛。见到,即见至,谓随法行已见圣谛。由解脱建立三种补特伽罗,谓身证、慧解脱、俱分解脱。此中身证,谓于八解脱,身已作证具足安住故,已能顺逆入出自在,由是故说定障解脱。

寅三、由三因缘修定行别2 卯一、标

又三因缘七种行故,令修行者心得内定,心正一缘。

卯二、释2 辰一、列三因缘

谓趣入、安住、摄受因缘。

辰二、配七种行3 巳一、趣入因缘

若世间正见,了知定有施与等行,及此为依,了知居家迫迮、居家尘染等行,出离所引正思惟,名趣入因缘。

巳二、安住因缘

既趣入已,受持正语、正业、正命,名安住因缘。

巳三、摄受因缘

于趣入因缘、安住因缘,及后方便作意随行中所有正精进、正念,名摄受因缘。

又三因缘七种行故等者:八道支中正定为后,前七道支为三因缘,能证彼定,是故此中建立七种。三因缘者,一、趣入因缘,二、安住因缘,三、摄受因缘。七种行者,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此七种行与得正定为三因缘,如文可知。于摄受因缘中,当知正精进、正念遍一切位,从其最初胜善法欲、出家受戒,乃至修习悎寤瑜伽,皆遍随行故。如是渐次修行,后后转胜、转增、转上,皆为正精进、念之所摄受,是故名为摄受因缘。此中方便作意,谓即瑜伽作意应知。

寅四、世所未得圣财乐别3 卯一、标

又诸世间乐求财者,为得乐故,虽乐积集一切凡财,而未能得七种圣财所生之乐。

卯二、列

谓与信俱行清净之乐;生于善趣所起之乐;顾自妙好,不行诸恶,无有追悔所生之乐;顾他诽毁,不行诸恶,无有追悔所生之乐;于法于义正解俱行所生之乐;后世资财无所匮乏所生之乐;于胜义谛如实觉悟所生之乐。

卯三、释

诸如是等无量无边无罪之乐,乐求积集世间财者皆所未得,唯得现法资财无匮所生有罪妄想之乐。

又诸世间乐求财者等者:此中一切凡财,谓即适悦资具、滋长资具、清净资具、任持资具。七种圣财,谓即信、戒、惭、愧、闻、舍、慧。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五卷一页319)由信圣财,生信俱行清净之乐。由戒圣财,感生善趣所起之乐。顾自妙好,名惭圣财。顾他诽毁,名愧圣财。由此二种,不行诸恶,无有追悔,是即名为彼所生乐。由闻圣财,于法于义正解俱行,是即名为彼所生乐。由舍圣财,后世资财无所匮乏,是即名为彼所生乐。由慧圣财,于胜义谛如实觉悟,是即名为彼所生乐。此七圣财所生之乐,若受用时,转更充盛,增长广大,可从今世持往后世,是名无量无边。又无怖畏、无怨对、无灾横、无烧恼等,能断后世大苦,是名无罪。乐积凡财与此相违,是名唯得现法资财无匮及与有罪应知。

寅五、魔惑品力障治差别2 卯一、举障品

又有七种魔惑[40]品力。一、憎嫉[41]圣教;二、现行能往恶趣恶行;三、乐习不顾自妙好障法;四、乐习不顾他诽毁障法;五、于善不善、有罪无罪、若劣若胜、若黑若白,及广分别缘起法中,不能解了;六、悭垢[42]弊心,积集众具;七、智慧狭劣,愚痴增广。

卯二、例能治

若能降伏如是七种魔惑品力,当知即是圣法律中信等七力。

又有七种魔惑品力等者:此中七种,翻七圣财应知。谓不信、犯戒、无惭、无愧、匮闻、悭吝、愚痴。如次配释。由此七种障生圣财,令修行者不能遍知及与远离,故名魔惑品力。

寅六、令法衰损及兴盛别2 卯一、举衰损3 辰一、标

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所对治法,能令正法衰退隐没。

辰二、摄

如是七法,三衰损摄。谓受用衰损、增上意乐衰损、方便衰损。

辰三、释2 巳一、配名3 午一、受用衰损

于衣服等乐求妙好,乐欲多求,及彼所起种种受用,名受用衰损。

午二、增上意乐衰损

于道及道果涅槃心不信解,名增上意乐衰损。

午三、方便衰损

懈怠、失念、心乱、恶慧,名方便衰损。

巳二、出类

受用衰损,是贪不善根品类;意乐、方便衰损,是痴不善根品类。

卯二、例相违

与此相违,当知即是白品七法。

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所对治法等者:此中七法,如文可知。一、于衣服等无有喜足。此中等言,等取饮食、卧具等事。于所未得,乐求妙好,乐欲多求;于所已得,染住耽缚,闷着坚执,不见过患、不知出离而受用之;名彼所起种种受用。二、于道谛心不信解。三、于道果心不信解。道果即涅槃,灭谛摄故。四、懈怠。五、失念。六、心乱。七、恶慧。由无喜足,能令如理作意相应寻伺受用衰损,故说彼摄。由不信解,能令增上意乐衰损,故说彼摄。由懈怠、失念故,令戒衰损;由心乱故,令定衰损;由恶慧故,令慧衰损;是故总说方便衰损所摄。由三衰损,说彼七种能令正法衰退隐没,是故成为第一义法涅槃所对治法。

寅七、令无退等涅槃品别2 卯一、略标列

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品法,能令正法无退久住。一、闻所成慧;二、思所成慧;三、修所成慧;四、不为恶缘侵损依止;五、正求财法;六、无增上慢;七、于可供养、不可供养补特伽罗,能善拣[43]择此可供养,此不可供养。

卯二、显胜利

此中由闻慧故,于未了义能正解了;由思慧故,于未善决定义能善思惟;由修慧故,断诸烦恼;由无恶缘侵损依止故,堪能修断;正求财[44]法故,速证通慧;无增上慢故,于下品所证不生喜足;能善拣[45]择补特伽罗故,于诸世智大福者等不乐亲近,亦不供养,唯乐亲近供养少欲者等。

又有七种第一义法涅槃品法等者:由此七种,唯以涅槃而为上首,是故名为第一义法涅槃品法。此中第四,不为恶缘侵损依止者,谓远离自苦行边,受诸饮食,存养寿命,身得安住,由是身无饥羸,有力有能,堪任修断。又彼第五,正求财法者,谓以法及不凶险追求财物,名正求财。于善说法猛利爱重,求欲多闻,无有厌足,名正求法。余易可知。

寅八、受生有情诸识住别2 卯一、标

又有七种诸有情类受生处所,于彼处所受生有情,诸识现前相续而住。

卯二、释2 辰一、简非2 巳一、标

于三界中,唯除恶趣、无想有情,及非想非非想处。

巳二、释

由恶趣中,极可厌故,不立识住;无想有情,一向转识不现行故,不立识住;非想非非想处,行与不行不决定故,不立识住。

辰二、辨类2 巳一、总标名

身异类故名种种身,想异类故名种种想。当知与此相违,名一种身、一种想。

巳二、随难释2 午一、身异想一

梵世已下,身形异类,所生身形种种色相有差别故。于梵世中初受生时,彼诸梵众咸作是念:我等皆是大梵所生。尔时梵王亦作是念:是诸梵众皆吾所生。如是彼想非有异类。

午二、身一想异

第二静虑已上一切诸天,身光等照故,名一种身。光音天众先后生者,由覩梵世猛焰烧然,尔时便有怖不怖想,是故于彼有异类想。

又有七种诸有情类受生处所等者:当知此说七种识住。于三界中,唯除恶趣、无想有情,及非想非非想处不立识住,如文可知。所余一切处所,有色有情有四识住,无色有情有三识住,如是总成七种识住。有色有情有四识住者,谓有有情身异想异,是第一识住。彼诸色身种种显形状貌异故,是名身异;又彼苦、乐、不苦不乐想差别故,是名想异;此如人及一分天是。一分天者,谓欲界天及初静虑,除劫初起。或有有情身异想一,是第二识住;此如梵众天是。唯劫初起身异想一,如文自释。或有有情身一想异,是第三识住;如第二静虑诸天是。身一想异,如文自释。或有有情身一想一,是第四识住;如第三静虑诸天是。身一,如前说;想一,谓唯有乐想。是名有色有情四种识住。无色有情有三识住者,谓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下三无色应知。

寅九、遍摄烦恼粗重差别

又诸有情有七种粗重,遍摄一切烦恼品粗重。谓劣界贪、瞋品麤重,中界妙界贪品粗重,劣中妙界慢、无明、见、疑品麤重。

又诸有情有七种粗重等者:当知此说七种随眠。谓欲贪随眠、瞋恚随眠、有贪随眠、慢随眠、无明随眠、见随眠、疑随眠。初二随眠欲界所摄,由是说言劣界贪、瞋品麤重。有贪随眠色无色摄,由是说言中界妙界贪品粗重。慢、无明、见、疑随眠通三界摄,由是说言劣中妙界慢、无明、见、疑品麤重。劣中妙界,如其次第,即欲、色、无色之异名故。

寅十、恶说善说有无失别2 卯一、举有失2 辰一、标列

又于外道恶说法律中,当知有七种过失。谓解过失、行过失、依止过失、思惟过失、功用过失、增上心过失、增上慧过失。

辰二、随释7 巳一、解过失

彼诸外道,虽少于法听闻受持,而常随顺四颠倒故,凡兴言论,专为毁他免脱征难,为胜利故,其所生解皆有过失。

巳二、行过失

所受禁戒,邪范邪命所摄受故,不能令自得出离故,亦有过失。

巳三、依止过失

所事师友,唯能宣说颠倒道故,亦有过失。

巳四、思惟过失

所有思惟,邪求出离损坏心故,亦有过失。

巳五、功用过失

所有功用,离方便故,亦有过失。

巳六、增上心过失

彼增上心,忘念、爱、慢及与无明、疑上静虑之所摄故,亦有过失。

巳七、增上慧过失

彼增上慧,六十二见所损坏故,亦有过失。

卯二、例无失

与此相违,当知善说法律中,亦有七种无过失事。

谓解过失等者:由邪胜解,名解过失。由受邪行戒,名行过失。事邪师友,名依止过失。不如理作意,名思惟过失。不勤正方便,名功用过失。彼所得定为诸烦恼之所染污,名增上心过失。住诸恶见,名增上慧过失。如下一一别释可知。

寅十一、令犯诤事止息差别2 卯一、标指

又有七法,令诸苾刍所起违犯诤事止息。余如摄事分中当说。

卯二、列事

当知此中,有七种违犯诤事。一、开悟现前犯诤事,二、开悟过去失念犯诤事,三、开悟不自在犯诤事,四、寻思犯诤事,五、决择犯诤事,六、自悔犯诤事,七、忍愧建立二众展转举罪诤事。

又有七法令诸苾刍所起违犯诤事止息等者:此中七法,谓如七种违犯诤事能令除灭应知。有诸同梵行者,举余同梵行者所犯众罪,即于现前四目相对,而以其实,不以非实,是名开悟现前犯诤事。有诸苾刍,见余苾刍犯罪时节,别于后时彼犯罪者忘自所犯,其见犯者记彼所犯,便举是事,令其忆念,是名开悟过去失念犯诤事。复有苾刍,由颠狂故,现行众多非沙门法、不随顺法,彼由此事,应不成犯。复有一类无知苾刍,谓彼成犯,非处举发,是名开悟不自在犯诤事。复有苾刍,于众僧中举苾刍罪,其能举者起有犯想,其所举者起无犯想,是名寻思犯诤事。有异住处众多苾刍,于所犯罪互生疑诤,或言有犯,或言无犯,或言是重,或言是轻,是名决择犯诤事。复有苾刍,既犯罪已,自恶作缠之所激发,遂成忧悴,是名自悔犯诤事。有多苾刍,互相举罪,各为憍慢之所执持,不欲展转相对发露,专事离散二部别居,各作是言:彼既不肯来对我众发露悔灭,我等何为辄就彼众发露悔灭,是名忍愧建立二众展转举罪诤事。此七诤事,随应除灭。摄事分中一一别显应知。(陵本九十九卷二十三页7467)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四

[1] 「彼」,磧砂作「波」。

[2] 「相」,磧砂作「在」。

[3] 「深」,鉛版披尋記作「生」。

[4] 「三」,磧砂作「正」。

[5] 「校」,磧砂作「教」。

[6] 「校」,磧砂作「教」。

[7] 「捨」,披尋記原作「舍」。

[8] 「供」,磧砂、大正作「敬」。

[9] 「二」,大正作「一」。

[10] 「界」,陵本作「果」。

[11] 「庸」,磧砂作「容」。

[12] 「己」,陵本作「已」。

[13] 「息」,磧砂作「自」。

[14] 磧砂無「自所誹毀」。

[15] 「慚愧」,大正作「愧慚」。

[16] 「正」,磧砂、大正、陵本作「證」。

[17] 「順」,磧砂作「慎」。

[18] 「知」,磧砂、大正、陵本作「智」。

[19] 「衣」,大正作「依」。

[20] 「請」,磧砂作「謂」。

[21] 「有尋有伺地」,披尋記原作「意地」。

[22] 披尋記原無出處。

[23] 「及」,磧砂作「令」。

[24] 「三」,磧砂、陵本作「二」。

[25] 「此」,磧砂作「次」。

[26] 「無病衰損」,披尋記原作「病衰損」。

[27] 「證」,磧砂、大正、陵本作「正」。

[28] 「知」,磧砂、大正、陵本作「智」。

[29] 「又由成就如前所說…亦善安住諸勝善品」,此段論文原在「又有五法…謂苦樂憂喜捨」之後。

[30] 「中」,磧砂作「於中」。

[31] 「寶」,磧砂、陵本作「實」。

[32] 「或」,磧砂作「成」。

[33] 「爛壞」,披尋記原作「壞爛」。

[34] 「剩」,磧砂作「乘」。

[35] 「己」,陵本作「已」。

[36] 磧砂無「諸」字。

[37] 「家種」,磧砂、大正、陵本作「種家」。

[38] 「姓」,大正作「性」。

[39] 「勝解」,磧砂、大正、陵本作「解脫」。

[40] 「惑」,磧砂作「或」。

[41] 「嫉」,磧砂作「疾」。

[42] 「垢」,磧砂作「妒」。

[43] 「揀」,磧砂、大正作「簡」。

[44] 「財」,磧砂作「非」。

[45] 「揀」,磧砂作「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