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一

丙四、三摩呬多地2 丁一、结前生后

已说有寻有伺等三。云何三摩呬多地?

丁二、标列随释2 戊一、标列2 己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

 总标与安立 作意相差别 摄诸经宗要 最后众杂义

己二、长行

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

戊二、随释4 己一、总标4 庚一、征

云何总标?

庚二、标

谓此地中略有四种。

庚三、列

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庚四、释4 辛一、静虑

静虑者,谓四静虑。一、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二、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三、离喜静虑,四、舍念清净静虑。

辛二、解脱

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辛三、等持11 壬一、空三摩地等

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

壬二、有寻有伺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

壬三、小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

壬四、一分修三摩地等

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

壬五、喜俱行三摩地等

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

壬六、四种修定

复有四种。谓四修定。

壬七、五圣智三摩地

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

壬八、圣五支三摩地

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

壬九、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

壬十、金刚喻三摩地

复有金刚喻三摩地。

壬十一、有学等三摩地

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

辛四、等至

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

谓四静虑至灭尽定等三摩钵底者:此中四静虑及四无色三摩钵底,声闻地中广辩其相。(陵本三十三卷九页2699)所余八解脱等一切差别,至下自释。(陵本十二卷五页982)

己二、安立2 庚一、征

云何安立?

庚二、释2 辛一、总辨2 壬一、辨地名2 癸一、出体性2 子一、标简

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

子二、释非

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

谓唯此等名等引地等者:于前总标四差别中,指所已说及余未说。言唯此等,依此建立名等引地。等引即是三摩呬多。此亦名善心一境性,以是无悔、欢喜、安乐之所引故。欲界亦有心一境性,然非唯善,是故不名三摩呬多。由是当知,等引唯定,心一境性通定、散位。决择分说: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种所缘境界。一、不定地所缘境界,二、定地所缘境界。此中一境,所谓定地所缘境界,非第二境。系心于此一所缘境,是故说名心一境性。(陵本六十三卷八页5045)

癸二、释初相2 子一、标列2 丑一、断除五法

复次,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由证住此,断除五法。谓欲所引喜、欲所引忧、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忧、不善所引舍。

丑二、五法圆满

又于五法修习圆满。谓欢、喜、安、乐及三摩地。

初静虑中说离生喜等者:远离烦恼欲因所生种种恶不善法,是名为离。由此无间一切粗重已除遣故,及已获得广大轻安身心调畅,有堪能故,名离生喜。此从欲界最初上进,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名初静虑。于此静虑具足安住,是名证住。即由此故,断除五法。

子二、随释2 丑一、所断法5 寅一、欲所引喜

欲所引喜者,于妙五欲若初得时,若已证得正受用时,或见、或闻、或曾领受;由此诸缘,忆念欢喜。

或见或闻或曾领受者:于色言见,于声言闻,香、味、触三至根方取,总言领受。

寅二、欲所引忧

欲所引忧者,于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复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诸缘,多生忧恼。

寅三、不善所引喜

不善所引喜者,谓如有一,与喜乐俱而行杀[1]业,乃至邪见。

与喜乐俱而行杀业等者:行杀业等,随欲成办,故喜乐俱。

寅四、不善所引忧

不善所引忧者,谓如有一,与忧苦俱而行杀业,乃至邪见。

与忧苦俱而行杀业等者:行杀业等,所欲不会,故忧苦俱。

寅五、不善所引舍4 卯一、第一义

不善所引舍者,谓如有一,或王、王等、或余宰官、或尊、尊等,自不乐为杀等恶业,然其仆使作恶业时,忍而不制,亦不安处毗奈耶中,由纵舍故,遂造恶业。彼于此业现前领解,非不现前。

由纵舍故遂造恶业等者:谓于仆使所造恶业现前领解,而不制令不作,是名纵舍。此第一义名不善所引舍。

卯二、第二义

又住于舍,寻求伺察为恶方便。

又住于舍等者:于恶方便既寻求已、既伺察已,于其末心相续等流,名住于舍。此第二义名不善所引舍。

卯三、第三义

又于诸恶耽着不断,引发于舍。

又于诸恶耽着不断等者:谓由耽着,诸恶不断,令恶意乐任运坚固串习成性,是名引发于舍。此第三义名不善所引舍。

卯四、第四义

又于不善现前转时,发起中庸非苦乐受。

又于不善现前转时等者:非苦乐受,亦名舍受。不善转时,舍受相应,非喜乐俱,非忧苦俱,是名中庸非苦乐受。此第四义名不善所引舍。

丑二、所修法2 寅一、别释相5 卯一、欢

欢者,谓从本来清净行者,观资粮地所修净行,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

谓从本来清净行者等者:受戒律仪,从初不犯,是名本来清净行者。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名资粮地所修净行。如是一切,戒最为初,自观戒净便得无悔;无悔故欢。由是说言无悔为先,慰意适悦,心欣踊性。

卯二、喜

喜者,谓正修习方便为先,深庆适悦,心欣踊性。

谓正修习方便为先等者:此中方便,谓乐远离清净诸盖,以是修习定方便故,名正修习方便。于此方便发生乐欲增上欣慕,由是说言深庆适悦,心欣踊性。

卯三、安

安者,谓离粗重,身心调适性。

谓离粗重等者:谓若略说,无所堪能不调柔相,是粗重相。远离此故,身心调适,是名为安。

卯四、乐

乐者,谓由如是心调适故,便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

谓由如是心调适故等者:由心调适,证得转依,领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如其次第离忧苦故,断欲贪故。当知此中,心乐依转识生,身乐依阿赖耶识起。欲界所系诸烦恼缠,若行、若住不复现行,名于烦恼而得解脱。

卯五、三摩地

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寅二、释异说3 卯一、于无漏方便位

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

世尊于无漏方便中等者:于定地中思惟诸行如病、如痈、如箭,乃至广说苦、空、无我,既思惟已,心生厌怖,于不死界摄心而住;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既思惟已,摄心而住;是名无漏方便。由是方便能证现观,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是名于诸烦恼心永解脱。当知如是无漏方便,要依根本静虑善成满已,方得修习,是故世尊依此道理,先说三摩地,后说解脱。

卯二、于有漏方便位

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由证方[2]便究竟果作意[3]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

于有漏方便中等者:先于欲界观为粗性,于初静虑若定、若生观为静性,发起加行离欲界欲,如是乃至发起加行离无所有处欲,当知亦尔,是名有漏方便。诸瑜伽师修方便时,略有七种作意差别,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声闻地中广释其相。(陵本三十三卷二页2674)又若略说,了相作意,于所应断能正了知,于所应得能正了知。为断应断,为得应得,心生希愿。胜解作意,为断为得,正发加行。远离作意,能舍所有上品烦恼。摄乐作意,能舍所有中品烦恼。观察作意,能于所得离增上慢,安住其心。加行究竟作意,能舍所有下品烦恼。加行究竟果作意,能正领受彼诸作意善修习果。(陵本三十三卷七页2692)由是当知,于证方便究竟果作意时,下地烦恼皆已伏断,安住下地对治修果,是名证得根本三摩地。由是道理,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此中解脱,谓由暂时伏断现行,非是毕竟永害种子。

卯三、于方便究竟作意等位

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等者:于地地中,前加行道已得究竟,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得生起,是名方便究竟作意。从此无间,正断烦恼,名无间道。如是作意及无间道皆定地摄,由是说言三摩地中。依此道理,故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由彼俱时有故。

壬二、辨盖障4 癸一、标

复次,于诸静虑、等至障中,略有五盖,将证彼时能为障碍。

癸二、征

何等为五?

癸三、列

一、贪欲盖,二、瞋恚盖,三、惛沈睡眠盖,四、掉举恶作盖,五、疑盖。

癸四、释2 子一、辨彼相5 丑一、贪欲盖

贪欲者,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追恋。

谓于妙五欲随逐净相等者:若妙五欲正现前时,眼等五识既取相已,无间俱生分别意识执取随好,是名于妙五欲随逐净相。由此因缘,令心流漏,即于彼彼所缘境界,心、意、识生,游行流散,欲见、欲闻,乃至欲触。或复五欲不现在前,而随忆念先所领受,寻伺分别,追恋不舍。如是诸相,名贪欲盖。谓于诸欲妄分别贪,覆真实义,令不显了故。

丑二、瞋恚盖

瞋恚者,谓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或因忆念昔所曾经不饶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当作不饶益事,于当所为瞋恚之相多随寻伺,心生恚怒。

或因同梵行等举其所犯等者:同习梵行,名同梵行。等言,等取诸有智者。若犯戒已,为彼谏举,心生恚怒,此第一义释瞋恚相。复有余义,如文易知。

丑三、惛沈睡眠盖2 寅一、别辨相2 卯一、惛沈

惛沈者,谓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不守根门、食不知量、不勤精进减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于所修断不勤加行,随顺生起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

或因毁坏净尸罗等随一善行等者:尸罗律仪有六种相,谓安住具戒,广说乃至受学学处。声闻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二十二卷二页[4]1893)由是说言净尸罗等随一善行。又声闻地广说根律仪乃至正知而住,此皆定资粮摄,翻彼应知不守根门,乃至不正知住而有所作。又定加行,谓修作意及断诸相、寻思、随烦恼等。于此修断不生喜乐,懈怠所作,是名不勤加行。如是一切顺生一切烦恼,身心惛昧,无堪任性,是名惛沈。

卯二、睡眠

睡眠者,谓心极昧略。

寅二、释合说2 卯一、第一义

又顺生烦恼、坏断加行,是惛沈性;心极昧略,是睡眠性。

谓心极昧略者:谓能令心于所取境不能明了,是名昧略。

是故此二合说一盖。

是故此二合说一盖者:由惛沈性与睡眠性皆不堪任修奢摩他,是故建立以为一盖。摄事分说:由违背奢摩他故,立惛沈睡眠盖。(陵本八十九卷十二页6755)相虽有别,其用是一,是故合说。

卯二、第二义2 辰一、辨相似

又惛昧无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极略性,名睡眠。

辰二、释定俱

由此惛沈生诸烦恼、随烦恼时,无余近缘如睡眠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或应可生,或应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

由此惛沈生诸烦恼随烦恼时等者:此中烦恼,谓贪、瞋等。掉举、恶作及与睡眠,名随烦恼。惛沈起时,坏断加行,应可顺生一切烦恼,然于尔时,睡眠必定俱起,由与为缘最为近故。诸余烦恼及随烦恼不定俱起,以或可生,或不生故。由是说言无余近缘如睡眠者。即依此义,合立一盖。

丑四、掉举恶作盖2 寅一、别辨相2 卯一、掉举

掉举者,谓因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或随忆念昔所经历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心生諠动腾跃之性。

谓因亲属寻思等者:此中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又与戏笑欢娱所行之事,如下自释。(陵本十一卷七页862)说与掉举能为食故。

卯二、恶作2 辰一、由寻思亲属等

恶作者,谓因寻思亲属等故,心生追悔,谓我何缘离别亲属?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我本何缘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

辰二、由追念戏笑等

或因追念昔所曾经戏笑等事,便生悔恨,谓我何缘于应受用戏乐、严具、朋游等时,违背宗亲朋友等意,令其悲恋涕泪盈目而强出家。由如是等种种因缘,生忧恋[5]心,恶作追悔。

寅二、释合说2 卯一、约处所等辨

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

由前掉举至合说一盖者:掉举、恶作皆以亲属等所有寻思及曾所经戏笑等念为食。即此处所为因,能生掉举、恶作,由是说言彼处所等,故此二种合说一盖。

卯二、约处所不等辨2 辰一、辨恶作差别2 巳一、非处恶作

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

或已曾作或未曾作者:此二差别,逆次配属前说应作、不应作事,谓于不应作事或已曾作,及于应作事或未曾作,由是说言随其所应。

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

除先追悔所生恶作等者:前说寻思戏笑等念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名先追悔所生恶作。除此复有非处恶作,即由应作不作、非作反作之所引发。此现行时未能除遣,名未能舍。

巳二、相续恶作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6]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

辰二、释杂说一盖

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諠动,今此亦是忧恋[7]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等者:此说非处恶作。后后剎那相续不断生忧恋心,恶作追悔。当知此由相续恶作,与前有别,是故更说。

丑五、疑盖2 寅一、于三宝

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证[8]断寂静。

谓于师于法至生惑生疑者:师谓大师。法谓师所说法。学谓戒等三无漏学。诲谓教授教诫。证谓涅槃寂静。由于大师、于法、于学、于诲心怀疑惑,故无堪能趣入勇猛方便;由于所证心怀疑惑,故无堪能证断寂静。寂静有二,谓苦寂静、烦恼寂静。当来众苦皆永断故,证苦寂静;一切烦恼皆永断故,证烦恼寂静;是名证断寂静差别。义如有余依地说。(陵本五十卷二十一页4037)

寅二、于世等

又于去来今及苦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

又于去来今等者:于去来今心怀二分,于苦等谛迷之不了,如下疑盖食非食中别释其相。(陵本十一卷七页867)

子二、明食等5 丑一、贪欲盖2 寅一、别辨相2 卯一、食2 辰一、问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

辰二、答2 巳一、标

答:有净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巳二、释2 午一、释净妙相2 未一、举最胜

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若能于此远离染心,于余下劣亦得离染。如制强力,余劣自伏。

未二、广彼摄

此复云何?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由此八处,女缚于男。所谓歌、舞、笑、睇、美容、进止、妙触、就礼。

午二、结得食名

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长,故名为食。

有净妙相等者:色等五欲实唯不净,唯粗非妙,然由相似净妙相现,是故说言有净妙相。若于彼相不净计净,颠倒思惟,是名不正思惟。即由此故,能令贪欲未生而生,又多串习,能令贪欲生已增长,是故贪欲以此为食。由长养义是食义故。

卯二、非食2 辰一、问

问:此贪欲盖谁为非食?

辰二、答3 巳一、标

答:有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有不净相等者:谓观内外种种不净作意生时不颠倒转,故名如理。以彼不净于内于外自能现见去来今世,不过如是不净法性故。

巳二、征

此复云何?

巳三、释2 午一、观二不净

谓青瘀等。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于外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

午二、结名非食

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故名非食。

若观此身种种不净等者:观内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脏、熟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肌、髓、脑、膜、洟、唾、泪、汗、屎、尿,是名内身朽秽不净。若观外身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变赤、散坏、骨锁等相,是名外身朽秽不净。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二十页2230)此不净观能与贪欲作断对治,是故非食。

寅二、简作业2 卯一、由如理作意

由于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习故,生已能断。

卯二、由不如理作意

前黑品中,由于彼相不正思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习故,倍更增广。

丑二、瞋恚盖2 寅一、食2 卯一、问

问:瞋恚盖以何为食?

卯二、答2 辰一、标

答:有瞋恚性、有瞋恚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辰二、释2 巳一、别辨3 午一、瞋恚性

依于种种不饶益事,心生恼害,名瞋恚性。

午二、瞋恚相

不饶益事,名瞋恚相。

午三、不正思惟

于九恼事不正作意,名不正思惟。

巳二、总结

如是等事皆名为食。

于九恼事不正作意者:决择分说:瞋事亦有十种。依前六事,立九恼事,缘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陵本五十五卷八页4421)云何六事?谓一、己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于后三中,怨亲各二,是故建立成九恼事。当知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唯有诸蕴,唯有诸行。于中假想施设安立我及有情,不应依彼心生恼害作意思惟。即彼作意,名为不正作意。

寅二、非食2 卯一、问

问:此瞋恚盖谁为非食?

卯二、答3 辰一、标义

答:有仁慈贤善,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辰二、辨相

又此慈善,恒欲与他安乐为相,修力所摄。由思择力所摄作意,调伏九恼。

辰三、结说

以能断除瞋恚盖故,经中唯说此为非食。

又此慈善恒欲与他安乐为相等者:如修慈愍观者,依慈愍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由欲利益安乐意乐,于诸有情作意与乐,发起胜解,是慈愍相。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卷十八页2539)于常常时、于恒恒时寻思慈愍,能断瞋恚。当知此由善修、善习、善多修习之所引发,由是说言修力所摄。又若思择内事、外事、亲品、怨品,及与慈愍自相、共相,由此令有情瞋未生不生,生已能断,是名由思择力所摄作意调伏九恼。此中内事、外事、亲品、怨品、自相、共相,亦如声闻地释。(陵本三十卷十八页2539)

丑三、惛沈睡眠盖2 寅一、食2 卯一、问

问:惛沈睡眠盖以何为食?

卯二、答

答:有黑闇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寅二、非食2 卯一、问

问:此盖谁为非食?

卯二、答2 辰一、略标

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辰二、广释2 巳一、辨种类2 午一、总标列

光[9]明有三种。一、治闇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

法光明者: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如修所成地说。(陵本二十卷九页1737)

午二、随别释3 未一、治闇光明2 申一、略标

治闇光明复有三种。

申二、列释

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

未二、法光明

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

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者:于法受持,是名所受;于法思惟,是名所思;于法触证,是名所触。随此所生闻思修慧,与光明想相应而转,能正对治诸所治法,令心清净,由是故能观察诸法,名法光明。

或复修习随念佛等。

或复修习随念佛等者:此中等言,等取法、僧。闻所成地说: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陵本十四卷二十页1255)如是随念治心沈没,名法光明。

未三、依身光明

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

谓诸有情自然身光者:此说诸天所依止身自然光耀。如前有寻有伺地已说。(陵本四卷十六页311)修习大心三摩地者,想诸天光而生胜解。令初静虑得善清净故。如下当说。(陵本十二卷十一页1010)

巳二、简对治2 午一、治闇光明

当知初明治三种闇。一者、夜闇;二者、云闇;三者、障闇,谓窟宅等。

午二、法光明2 未一、略标

法明能治三种黑闇。

未二、别辨2 申一、能治无明及疑黑闇2 酉一、辨黑闇相

由不如实知诸法故,于去来今多生疑惑,于佛法等亦复如是。

酉二、出黑闇体

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闇。

法明能治三种黑闇等者:此中有二三种。一、谓去来今,二、谓佛法僧。若于过去起如是疑,谓我为有?为无?如是等疑,于三世转,如经广说,是名于去来今多生疑惑。当知此疑无明所生,由是说言无明及疑俱名黑闇。于佛法等亦复如是,由无知故,生惑生疑。

申二、能治惛沈睡眠黑闇

又证观察能治惛沈睡眠黑闇,以能显了诸法性故。

又证观察等者:谓心得定,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名证观察。此能对治身心惛昧及心昧略,由是说言能治惛沈睡眠缠覆黑闇。以能显了法性,故名法明。

丑四、掉举恶作盖2 寅一、食2 卯一、问

问:掉举恶作盖以何为食?

卯二、答2 辰一、略标

答:于亲属等所有寻思,于曾所经戏笑等念,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辰二、随释2 巳一、寻思摄3 午一、亲属寻思

亲属寻思者,谓因亲属或盛或衰、或离或合,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

亲属寻思等者:适悦受俱及彼所摄,是名欣行。此因亲属或盛或合之所引发。非适悦俱及彼所摄,是名戚行。此因亲属或衰或离之所引发。心怀染污,攀缘彼相,是名心生筹虑。等言,等取起发意言,随顺随转。如下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九页6747)

午二、国土寻思

国土寻思者,谓因国土盛衰等相,广如前说。

国土寻思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往来。如前已说,何缘不往如是国土?何缘弃舍如是国土,来到于此,食如是食,饮如是饮,唯得如是衣服、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众具?(陵本十一卷四页849)国土盛衰及往来相,准彼应知。

午三、不死寻思

不死寻思者,谓因少年及衰老位诸有所作或利他事,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

不死寻思等者:于诸所作或利他事,若少年位有堪能故,则发欣行;若衰老位无堪能故,则发戚行。以染污心攀缘彼相,推托迁延,后时望得,是名心生筹虑。由是说言不死寻思。等,谓起发意言,随顺随转。亦如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九卷一十页6748)

巳二、戏笑等摄4 午一、笑

笑者,谓随有一,或因开论、或因合论,现齿而笑,欢聚哑哑[10]。

或因开论或因合论者:谓于能引无义虚绮论中,广开种种差别宣说,是名开论。引种种喻显所说义,是名合论。

午二、戏

戏者,谓双陆、摴蒲[11]、弄珠等戏。

午三、欢娱

或有所余种类欢乐。谓互相受用,受用境界,受诸快乐;或由同处,或因戏论,欢娱而住。

或有所余种类欢乐等者:一切有情诸有根身,由自他识各自变义,能为自他之所缘境,是名互相受用,义如成唯识说。由是受用,受诸快乐;或复受用五欲境界,受诸快乐;如是二种,名所余乐。乐相杂住,乐着戏论,由是因缘,欢娱而住;如是二种,名所余欢。

午四、所行事

所行事者,谓相执持手臂发等,或相摩触随一身分,或抱或呜,或相顾眄,或作余事。

所行事者等者:男女受行,名所行事。彼相差别,如文易知。

寅二、非食2 卯一、问

问:此盖谁为非食?

卯二、答2 辰一、略标

答:有奢摩他,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辰二、随释

奢摩他者,谓九种住心,及奢摩他品所摄诸法。

谓九种住心等者: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专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为九种住心。声闻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三十卷九页2511)若于其中修习作意及相差别,是名奢摩他品所摄诸法,如下自释。(陵本十一卷十五页910)随应当知。

谓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

谓于自他若衰若盛可厌患法等者:自他衰损有多差别。谓无病衰损[12]、寿命衰损、眷属衰损、财宝衰损,病、病法性,死、死法性。复有一类,净戒衰损、正见衰损。由是因缘,彼诸众生于现法中住诸苦恼,于当来世往诸恶趣,是名衰损可厌患法。又诸兴盛者,虽现法中住诸安乐,于当来世往诸善趣,而是无常,于彼无常现可证得。若有领受兴盛事者,后时衰损定当现前;诸有领受衰损事者,后时兴盛难可现前。诸兴盛事,皆是难得易失坏法。由是当知,诸兴盛事亦是可厌患法。若于如是若衰若盛可厌患法,或见或闻,应自思惟:我今于是生死流转,未般涅槃,未解脱心,难可保信如是衰损、兴盛二法,勿现我前。勿彼因缘,令我堕在如是处所,生起猛利、刚强、辛楚、不适意苦。即由此事增上力故,我当至诚喜乐于断,修不放逸。又我如是多安住故,当于无义能作边际。依此说言心生厌离,惊恐恶贱,安住寂静。此中诸义,皆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二卷二页2615)又复厌离,谓于二种;惊恐,谓于衰损;恶贱,谓于兴盛。如是差别应知。

丑五、疑盖2 寅一、食2 卯一、问

问:疑盖以何为食?

卯二、答3 辰一、标

答:有去来今,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辰二、释

谓我于过去为有?为无?广说如上。

谓我于过去为有为无等者:此中广说,谓我于未来为有?为无?及于现在何等是我?我为何等?如前缘起差别中说。(陵本九卷十七页704)

辰三、广3 巳一、总摄

不正思惟者,谓不可思处所摄思惟。

巳二、别列

不可思处者,谓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

巳三、随释3 午一、我思惟

若于自处,依世差别思惟我相,名我思惟。

午二、有情思惟

若于他处,名有情思惟。

午三、世间思惟

若于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处,名世间思惟。谓世间常、或谓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

谓我思惟有情思惟世间思惟等者:显扬论云:不应思我若有若无。何以故?成二过失。若思惟有,即于非实有义起增益执过;若思为无,即于假有义起损减执过。于他有情若执一异,亦成二过。若执为一,有情多过;若执为异,非六处过。又云:有情世界、器世界,此之二种,虽不依见,亦不应思。何以故?世共了知,现成相故。问:何故不思此事如是生,非不如是耶?答:若如是思者,或谓即如是,或谓异如是,或谓无如是,此三种过所随逐故。(显扬论十七卷八页31,564a)由是道理,故名我及有情世间皆为不可思处。又世间思惟中,思惟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或复思惟世间有边乃至非有边非无边,差别非一,故置等言。

寅二、非食2 卯一、问

问:此盖谁为非食?

卯二、答2 辰一、标

答:有缘缘起,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有缘缘起者:如余处说缘性缘起,是即此中有缘缘起。云何缘性?谓缘起支生者非有故,缘无作用故,缘力所生故。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灭故,彼彼法灭。由是说言有缘缘起。

辰二、释2 巳一、举于三世2 午一、明非食

由彼观见唯有于法及唯法因,唯有于苦及唯苦因故,

由彼观见唯有于法及唯法因等者:此中法言,谓识、名色、六处、触、受。无明及行是彼引因,故名法因。苦,谓生及老死。爱、取、有三是彼生因,故名苦因。由是缘起支中,前七名有因法,余五名有因苦。如前缘起中说。(陵本十卷十八页825)

所有一切不正思惟为缘无明,于三世境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能断。

午二、释如理2 未一、反显

若不如理而强作意,其如理者而不作意;总说此二名不正思惟。

未二、正成2 申一、标义

若于是中,应合道理,应知是处名为如理。

申二、释由

谓于闇中作光明想。由此方便如理作意,非不如理。

巳二、例余处所

于余处所,亦有所余如理作意。

谓于闇中作光明想等者:无明及疑,是名为闇。依法光明,与彼俱行彼相应想,名光明想。为治闇故,思惟明相。如是思惟,应知如理作意所摄,非不如理。又复为治贪欲,思惟不净;为治瞋恚,思惟慈愍;为治掉举恶作,思惟奢摩他相[13];应知皆为如理作意所摄。由是说言于余处所,亦有所余如理作意。

辛二、别辨3 壬一、静虑支分4 癸一、略标列4 子一、初静虑摄

复次,于初静虑具足五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乐,五、心一境性。

于初静虑具足五支等者:显扬论云:寻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显扬论二卷五页31,486c)此中二种杂染,谓欲界烦恼杂染及业杂染。显扬又云:喜者,谓已转依者,依于转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显扬论二卷五页31,487a)此中转依,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又于定地所缘境界,系心专注,令不流散,是故说名心一境性。如是应知于初静虑建立支义。

子二、第二静虑摄

第二静虑有四支。一、内等净,二、喜,三、乐,四、心一境性。

第二静虑有四支等者:显扬论云:内等净者,谓为对治寻伺故,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远离寻伺尘浊法故,名内等净。(显扬论二卷六页31,487a)余如前释。如是应知第二静虑建立支义。

子三、第三静虑摄

第三静虑有五支。一、舍,二、念,三、正知,四、乐,五、心一境性。

第三静虑有五支等者:显扬论云:舍者,谓于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者,谓于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现行,于现行喜相分别正知。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显扬论二卷六页31,487a)心一境性如前释。如是应知第三静虑建立支义。

子四、第四静虑摄

第四静虑有四支。一、舍清净,二、念清净,三、不苦不乐受,四、心一境性。

第四静虑有四支等者:显扬论云:舍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清净者,谓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不苦不乐者,谓已转依者,非安适非不安适受,受所摄;色界最极增上寂静最胜摄受,无有动摇。(显扬论二卷七页31,487b)心一境性如前释。如是应知第四静虑建立支义。

癸二、释所以4 子一、初静虑摄

初静虑中,寻伺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

子二、第二静虑摄

第二静虑中,内等净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

子三、第三静虑摄

第三静虑中,舍、念、正知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

初静虑中寻伺为取所缘等者:自下为显于四静虑建立五支、四支因缘。谓由思惟所缘故,受用所缘故,于缘不散故。如下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三卷五页5032)初静虑中,寻伺为取所缘,即彼思惟所缘义。三摩地为彼所依,即彼于缘不散义。喜为受境界,乐为除粗重,即彼受用所缘义。于中乐为除粗重者,义如前说:以离彼品粗重性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故得身心无损害乐及解脱乐。(陵本十一卷三页842)如说初静虑有三差别因缘,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各三差别,应知亦尔。即于受用所缘中,随应说余,指如前说。

子四、第四静虑摄

第四静虑中,舍净、念净为取所缘,三摩地为彼所依,余如前说。

癸三、明建立

诸静虑中虽有余法,然此胜故,于修定者为恩重故,偏立为支。

癸四、明差别2 子一、初静虑2 丑一、问

问:何因缘故,初静虑中有寻有伺耶?

丑二、答

答:由彼能厌患欲界,入初静虑,初静虑中而未能观寻伺过故。

子二、余静虑2 丑一、寂静差别2 寅一、举寻伺寂静

第二静虑能观彼过,是故说为寻伺寂静。

寅二、例喜乐寂静

如第二静虑见彼过故,名寻伺寂静;如是第三静虑见喜过故,名喜寂静;第四静虑见乐过故,名乐寂静。

丑二、舍念清净差别

舍念清净,差别应知。

舍念清净差别应知者:此说舍念,一切静虑彼皆随转,然有差别。谓初静虑中,念、正知、舍,由寻伺门之所引发,是故虽有而不宣说。第二静虑,由彼自性能有作业,又由踊跃心随烦恼之所缠缚,是故显示内等净名。第三静虑,心随烦恼已远离故,显彼自相,是故说彼离喜贪故。初静虑中离欲贪故,非离喜贪。第二静虑离寻伺贪故,非离喜贪。第四静虑,即彼显示最极清净。如下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三卷四页5031)是名舍念清净差别。

壬二、静虑异名3 癸一、名增上心2 子一、标

复次,是诸静虑名差别者,或名增上心。

子二、释

谓由心清净增上力正审虑故。

或名增上心等者: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此由所趣义名为增上故。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八卷二页2329)于定心中思惟诸定过失,于上出离亦能了知,不生爱味,是名清净。

癸二、名乐住3 子一、标

或名乐住。谓于此中受极乐故。

子二、征

所以者何?

子三、释2 丑一、约领受身心乐辨

依诸静虑领受喜乐、安乐、舍乐身心乐故。

依诸静虑领受喜乐等者:此中喜乐,谓于初二静虑。安乐,谓第三静虑。舍乐,谓第四静虑。如是一切,总名身心乐。具此二乐,故名乐住。系心于内所缘境界,于外所缘不流散故,由是静虑得名为住。如下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三卷八页5044)

丑二、约领受现法乐住辨2 寅一、显义2 卯一、标

又得定者于诸静虑数数入出,领受现法安乐住故。

卯二、释

由此定中现前领受现法乐住。从是起已,作如是言:我已领受如是乐住。

寅二、简非2 卯一、简无色定

于无色定无如是受,是故不说彼为乐住。

卯二、显彼应说4 辰一、标

然彼起已,应正宣说。

辰二、征

何以故?

辰三、释

若有阿练若苾刍来就彼问,彼若不答,便生讥论:此阿练若苾刍云何名为阿练若者,我今问彼超色无色寂静解脱,而不能记。

辰四、结

是故为说应入彼定,非为乐住。

又得定者至非为乐住者:此中定言,通说静虑及无色定。已得行迹,已见谛者,修诸静虑及诸无色,名得定者。此于静虑得无艰难,得无梗涩,由是故能数数入出,而于其中领受身心二乐。从彼起已,能正宣说:我已领受如是乐住。又此得定者若入无色定,为证无色解脱,亦于彼定数入数出,然不说彼名为乐住,由无色定无身乐故。从彼起已,应正宣说,为于彼处思惟胜解而入彼定,非为领受现法乐住。若不宣说,彼来问者便生讥论,谓不能记超色无色寂静解脱。云何名为超色无色寂静解脱?由彼得定者既已见谛,依出世道而入静虑及无色定,是故说名超色无色寂静解脱。显扬论云:唯诸静虑是现法安乐住性,具有身心二种安故,非无色定,无身安故。(显扬论十九卷十四页31,576c)由是当知此所说义。

癸三、彼分涅槃等2 子一、标

或复名为彼分涅槃,亦得说名差别涅槃。

子二、释2 丑一、彼分涅槃

由诸烦恼一分断故,非决定故,名彼分涅槃。

丑二、差别涅槃

非究竟涅槃故,名差别涅槃。

或复名为彼分涅槃等者:于静虑中,地地烦恼伏断差别,名一分断。相似寂静,非是真实,有退转故,名非决定。由是说名彼分涅槃。世间外道同所证得,非出世道毕竟解脱,是故亦名差别涅槃。

壬三、出离受等3 癸一、出诸受事4 子一、辨差别2 丑一、标

复次,此四静虑亦得名为出诸受事。

丑二、列

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第三静虑出离喜根,第四静虑出离乐根,于无相中出离舍根。

子二、释经说2 丑一、举忧根4 寅一、于生位2 卯一、引经问

如薄伽梵无倒经中说如是言:苾刍!忧根生已,应当如实了知生者。此于何位?

卯二、依义答

谓即于此断方便位,若为忧根间心相续,尔时应知。

谓初静虑出离忧根等者:此中五受名之为根,以能随顺苦、乐、忧、喜及舍增上生故。此建立义有多差别,决择分中广释其相。(陵本五十七卷五页4576)言于无相中出离舍根者,无相心定名为无相。如下无相心三摩地释。(陵本十二卷九页1001)由色出离,即说第四静虑舍根出离。由萨迦耶灭,即说无色界一切舍根出离。此舍出离唯害随眠,非灭现缠;余根出离,亦灭现缠;是其差别。又此一切,唯约无漏静虑为论,非说世间,以彼不能究竟超诸受故。

寅二、于彼因缘等2 卯一、牒经言

又应并此因、缘及序,若相,若行,皆如实知者。

卯二、别征答5 辰一、知因

云何知因?谓了知此种子相续。

辰二、知缘

云何知缘?谓了知此种所不摄所依、助伴。

辰三、知序

云何知序?谓知忧根托此事生,即是能发忧根之相及无知种子。

云何知序等者:序谓所由,由托此事令生起故。此复云何?谓染污相或出离欲俱行善相,是名能发忧根之相。非理作意所引无明随眠,是名能发忧根无知种子。如是二种皆忧所托,由之而生,故名为序。

辰四、知相

云何知相?谓了知此是戚行相。

辰五、知行

云何知行?谓了知此能发之行,即不如理作意相应思也。

寅三、于出离中极制持心2 卯一、引经问

如是知已,于出离中极制持心者,云何制持?

卯二、依义答

谓于染污行制摄其心,于思惟修任[14]持坚住。

谓于染污行制摄其心等者:此中二句,别释制持。欲所引忧,或不善所引忧,名染污行。心无染恼,令不趣入流散驰骋染污行中,是名于染污行制摄其心。由思择力了知彼忧染恼过患,方便修习,令心随我势力自在而转,安住爱乐离忧性中,是名于思惟修任持坚住。

寅四、于无余尽灭等2 卯一、牒经言

又于是中,无余尽灭乃至究竟者。

卯二、释彼义2 辰一、标

谓灭随眠故,灭诸缠故。

辰二、辨2 巳一、简世间静虑

世间静虑但能渐舍彼品粗重,不拔种子。若异此者,种永拔故,后不应生。

巳二、显无漏静虑

无漏静虑二种俱舍。

丑二、例余根

如是于余随应当知。

如是于余随应当知者:如前忧根引释经义有多差别,如是于余苦、喜、乐、舍诸根,如应随释,当知亦尔。

子三、辨受相4 丑一、忧根2 寅一、问

问:以何等相了知忧根?

寅二、答

答:或染污相、或出离欲俱行善相。

或染污相等者:依耽嗜忧,名染污相。此复云何?谓于眼所识色乃至意所识法,可喜、可乐,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现所得,或由随念先时所得,若已过去、若尽、若灭、若离、若变而生于忧,如是相忧名依耽嗜忧。依出离忧,名出离欲俱行善相。此复云何?谓即于诸色乃至诸法了知无常,乃至没已,又于先及今所有诸色了知无常、苦[15]、变等法已,于胜解脱起欲证愿,谓我何时当具足住,如诸圣者所具足住处。如是于胜解脱欲证求愿惧虑之忧,是名依出离忧。义如显扬论说。(显扬论五卷十页31,504c)

丑二、苦根

苦根者,或由自等增上力故,或由身劳增上力故,或火烧等增上力故,或他逼等增上力故,诸离欲者犹尚生起。

或由自等增上力故等者:所得自体,或由自害、或由他害,名由自等增上力故苦。久处住等威仪,即生大苦,不可堪忍,名由身劳增上故苦。若火所烧、若水所坏、若风所燥,名火烧等增上故苦。由他种种逼恼因缘,能为损害,名他逼等增上故苦。如是诸苦,初静虑中犹未能断,由是说言诸离欲者犹尚生起。

丑三、喜根

喜根者,谓第二静虑中,即第二静虑地摄。

丑四、乐根

乐根者,谓第三静虑中,即第三静虑地摄。

子四、明断等2 丑一、苦等根2 寅一、举苦根2 卯一、释难2 辰一、说苦未断难2 巳一、问

问:何故苦根初静虑中说未断耶?

巳二、答

答:彼品粗重犹未断故。

彼品粗重犹未断故者:此中粗重,谓怖畏粗重、劳倦粗重、大种乖违粗重,及报粗重,如次配前四增上力应知。

辰二、苦不现行难2 巳一、问

问:何缘生在初静虑者苦根未断而不现行?

何缘生在初静虑者苦根未断而不现行者:前说苦根诸离欲者犹尚生起,谓证初静虑中。此问何缘苦根未断而不现行?谓生初静虑者。由是差别,故义无违。

巳二、答

答:由其助伴相对忧根所摄诸苦彼已断故。

由其助伴相对忧根等者:说互相对有多差别。决择分说:不苦不乐受望彼无明说互相对,由与诸受、一切烦恼皆为助伴互相对故。(陵本五十五卷四页4404)今此忧根依不苦不乐受及无明生,是故说彼助伴相对。生初静虑,由彼忧根所摄诸苦已断,故于彼地苦不现行。

卯二、诘成2 辰一、受无差别过2 巳一、出过

若初静虑已断苦根,是则行者入初静虑及第二时,受所作住差别应无。由二俱有喜及乐故。

巳二、违经

而经中说:由出诸受,静虑差别。

若初静虑已断苦根等者:此中义显入初静虑及第二静虑时,但由出离忧、苦二受有差别故,静虑成别,不由喜、乐二受所作住有差别,故作是难:若初静虑已断苦根,此与第二静虑差别应无。

辰二、断无差别过

又此应无寻伺寂静粗重断灭所作差别。

寅二、例余根

如是余根彼品粗重渐次断故,上诸静虑断有差别。

又此应无寻伺寂静等者:此中义显由断粗重,静虑成别。由是说初静虑出离忧根,第二静虑出离苦根。如初静虑寻伺未寂静,粗重未断灭,故立寻伺支。第二静虑寻伺已寂静,粗重已断灭,故立内等净支。此亦由断粗重建立支别。若初静虑许断苦根,便与第二静虑应无差别。是则第二静虑寻伺寂静粗重断灭所作差别亦无;然实不尔。

丑二、舍根2 寅一、明断义2 卯一、标简2 辰一、标害随眠

又无相者,经中说为无相心定。于此定中舍根永灭,但害随眠;彼品粗重无余断故。

辰二、简非现缠

非灭现缠,住无相定必有受故。

卯二、辨相2 辰一、出彼受

于此定中容有三受,谓喜、乐、舍。

经中说为无相心定者:此即无相心三摩地,谓即于彼诸取蕴灭,思惟寂静,心住一缘。如下自释。(陵本十二卷九页1001)

辰二、释彼断

非彼诸受得有随眠。烦恼断故,说以为断;彼品粗重说名随眠[16]。

烦恼断故说以为断等者:此释舍根名出离义。由烦恼断,永不相应,是故说彼舍根为断。何以故?由彼烦恼品类粗重,假说名为舍根随眠。烦恼粗重无余断故,此舍随眠亦已永害。由是说言舍根出离。

寅二、明边际

又此舍根乃至何处?当知始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

癸二、五顺出离界4 子一、明五相摄2 丑一、标

复次,此五根出离,无相为后[17],与彼五种顺出离界展转相摄。

丑二、配

此中由欲、恚、害出离,即说乃至乐根出离;

由欲恚害出离至乐根出离者:欲、恚、害三若出离已,即说由此能出离忧,乃至能出离乐,故名顺出离界。由为因义是界义故。

由色出离,即说第四静虑舍根出离;由萨迦耶灭,即说无色界一切舍根出离。

子二、释顺出离2 丑一、问

顺出离言有何等义?

丑二、答

由住此者能出离故,名顺出离。不说由此出离于彼,为离欲者说此界故。

为离欲者说此界故者:此中离欲,谓离萨迦耶欲。为求离彼欲者说此五顺出离界故。

子三、显建立义2 丑一、由欲恚害出离2 寅一、问

问:诸欲、恚、害定同时断,何缘建立别出离耶?

寅二、答3 卯一、标

答:彼诸出离虽复同时,约修对治有差别故,宣说三种出离差别。

卯二、释2 辰一、次第对治

对治差别者,谓不净、慈、悲,如其次第。

辰二、随一对治

或有唯修不净出离一切;或慈、或悲。

卯三、结

是故别说三种出离。

或有唯修不净出离一切等者:或有一类,由修不净,于欲、恚、害皆得出离,是名唯修不净出离一切。或有一类,唯修或慈、或悲,亦能出离一切。由对治别,是故别说三种出离。

丑二、由色出离等

此上唯有一类对治,故后出离无有差别。

子四、广欲出离2 丑一、正观察2 寅一、总标作意

云何猛利见者等随念欲?谓由观察作意于胜事作意故,猛利功用作意故。

寅二、别释其相2 卯一、观察于欲12 辰一、于诸欲中心不趣入

云何于诸欲中心不趣入?谓于彼处不见胜功德故。

辰二、不美

云何不美?谓于彼处喜悦不生故。

辰三、不住

云何不住?谓于彼处不乐受用为欣悦故。

辰四、无有胜解

云何无有胜解?谓于彼处不乐取着不如理相故。

云何猛利见者等随念欲等者:自下广显观察诸欲差别。此中欲言,谓烦恼欲及与事欲。证谛现观圣智圣见,是名猛利见者;由彼已断三界所系见道所断诸烦恼故。今为进断修所断惑,复起观察作意,于胜妙事作意思惟,观察烦恼已断、未断。由此猛利功用作意,于彼诸欲或念一切,或念随一,是名等随念欲。

辰五、萎顇

云何萎顇?谓虽纵任而不舒泰故。

谓虽纵任而不舒泰者:谓于胜事境中,放纵其心思惟净相,是名纵任。不生爱乐,名不舒泰。

辰六、坏散

云何坏散?谓取境已,寻复弃舍故。

谓取境已寻复弃舍者:谓取胜事为所缘已,然不发起随习近心、趣习近心、临习近心,是故彼境虽取寻舍。

辰七、而不舒泰

云何而不舒泰?谓于所缘虽强令住,而不爱[18]乐故。

辰八、等住于舍

云何等住于[19]舍?谓行平等位,于平等位中心游观故。

云何等住于舍等者:舍有二种,谓或善舍、或无记舍,即说此舍名平等位。由彼于此非理分别起烦恼意善防护已,正行善舍、无记舍中,由是说名行平等位。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三卷二页1948)今由观察作意,于胜事中为游观时,而不依彼令心流漏,是故说言等住于舍。

辰九、厌3 巳一、征

何等为厌?

巳二、释

谓由于彼深见过患,弃背为性。

何等为厌等者:厌谓弃背,此是总称。恶、违、背三是其差别,故下别说。

巳三、广

此复三种。谓无常故、苦故、变坏法故。

辰十、恶

何等为恶?谓由于彼初见过患,弃背为性。

辰十一、违

何等为违?谓由于彼中见过患,弃背为性。

辰十二、背

何等为背?谓由于彼后见过患,弃背为性。

此复三种等者:此谓过患,差别有三,谓无常、苦,及变坏法。于彼胜事由此差别见为过患故。

卯二、观察离欲4 辰一、即于离欲作意趣入

与此相违,即于离欲作意趣入者,谓于是处见胜功德故。

辰二、美

美者,谓于是处生清净信而证顺故。

辰三、住

住者,谓于所缘不流散故。

辰四、胜解2 巳一、标得离系

胜解者,由于是处不染污转,于诸烦恼得离系故。

巳二、释不染污2 午一、于弃背行心无罣碍

以于厌等弃背行中正流转时,心无罣碍。

午二、无功用舍

又复于舍无有功用。

即于离欲作意趣入等者:自下广显观察离欲差别。一一差别,如文易知。此中离欲亦有二种,谓离烦恼及与事欲。离烦恼者,名相应离;离事欲者,名境界离。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三卷九页2699)

丑二、显断别2 寅一、烦恼离系2 卯一、明作意2 辰一、辨相2 巳一、其心善逝

云何其心善逝?谓住方便究竟作意故。

云何其心善逝等者:上升最极,永不退还,故名善逝。如下菩萨地说。(陵本三十八卷三页3106)金刚喻定所摄作意,是名方便究竟作意。住此无间永害一切烦恼品粗重种子,其心于彼究竟解脱,证得毕竟种性清净。于诸烦恼究竟尽中,发起尽智。由因尽故,当来苦果毕竟不生,即于此中起无生智。由是说言其心善逝。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四页2807)

巳二、善修

云何善修?谓善修习余作意故。

云何善修等者:此中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观察作意、摄乐作意。望方便究竟作意,名之为余。即由如是多种作意,善修、善习、善多修习,彼方便究竟作意生。一一差别,声闻地中广释其相。(陵本三十四卷一页2733)

辰二、辨位

当知此说断位及断方便道位。

当知此说断位等者:谓方便究竟作意说于断位,所余作意说断方便道位。

卯二、明所断2 辰一、释异名3 巳一、解

解者,谓解脱诸缠故。

巳二、脱

脱者,谓解脱所缘相故。

巳三、离系

离系者,谓解脱随眠故。

谓解脱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名所缘相,如下自释。(陵本十一卷十九页935)当知此说烦恼所缘,非余一切。

辰二、释离欲2 巳一、举欲过患4 午一、从诸欲缘所生诸漏

从诸欲缘所生诸漏者,谓除欲贪,于欲界中所余烦恼。

午二、损匮

损匮者,谓因此生执器仗[20]等恶行差别,于此若作、若增长故,生诸恶趣。

午三、烧

烧者,谓由此因,欲爱啖食,烧身心故。

午四、恼

恼者,谓由此因,若事变坏,便生愁叹忧苦恼故。

从诸欲缘所生诸漏等者:漏谓烦恼。为显从欲缘生诸余烦恼,故除欲贪。损匮、烧、恼,当知亦从欲缘所生。文略不说,初已说故。

巳二、显彼出离

于彼解脱、超出、离系者,谓如前次第,解脱诸缠、所缘、随眠故。

于彼解脱超出离系等者:此中彼言,谓前所说从欲缘生诸漏、损匮、烧、恼。于彼出离有三差别,所谓解脱、超出、离系。解脱,谓于诸缠。超出,谓于所缘。离系,谓于随眠。如是差别前文已说,如次应释。

寅二、诸受离系2 卯一、征

云何终不领纳缘彼诸受?

卯二、释

谓依将得、正得、随念诸欲境界,染污诸受不复现行;其所依身不为众惑染污而住,如红莲华,水滴不着。

终不领纳缘彼诸受等者:此中彼言,所谓诸欲。缘彼诸受略有四种,一者、依持受,二者、资具受,三者、受用受,四者、顾恋受。于有余依涅槃界中,彼四种受一切已灭,由是说言终不领纳缘彼诸受。诸欲境界若将得时,求为和合、求为不离、求为增益,是名彼彼喜乐爱;诸欲境界若已得时,正受用中,欲不相离、欲令久住,是名喜贪诸行爱;是名彼缘诸欲染污诸受。有余依中,不复现行。其所依身唯现领受明触生受,是故不为众惑染污而住,如红莲华,水滴不着。

癸三、六顺出离界4 子一、明建立3 丑一、举经说

复有六种顺出离界,如经广说。

六种顺出离界者:一、慈,二、悲,三、喜,四、舍,五、无相,六、离我慢。由是六种善修习故,定能出离一切恚等,是故建立六种顺出离界。

谓我已修慈,乃至我已离诸我慢,然我犹为疑惑毒箭闷乱其心,是故慈等于恚、害等非正对治。

丑二、明所为

当知为舍如是邪执,建立此界。

谓我已修慈至非正对治者:此中意显不善修者,于此六种不善修故,不能出离一切恚等,起如是执,立如是论:谓我已修慈等,乃至广说。

丑三、辨差别

是中恚等离欲对治有差别故,建立前四。

是中恚等离欲对治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害及不乐、贪恚。由修慈故,能对治恚;由修悲故,能对治害;由修喜故,对治不乐;由修舍故,对治贪恚。是故建立前四顺出离界。

对治相故,观察圣住得道理故,建立无相。

对治相故等者:由随相识,于时时中扰乱心故,是名为相。对治此故,建立无相。言圣住者,谓空住、无愿住、无相住、灭尽定住。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页2809)心正安住彼圣住中,是名为得观察,能得圣住道理,建立无相。云何道理?谓由不思惟一切相故,及正思惟无相界故,能入无相心定。如下无相三摩地中说。(陵本十二卷九页1002)

观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

观察究竟正道理故者:修加行中,微细我慢与心俱行,能障现观。证现观时,彼慢断灭,由此能趣究竟解脱,以不复能依诸妄见而有所作,及于自证而有疑惑故。由观察此,建立第六顺出离界。

子二、显对治2 丑一、列释行相6 寅一、慈

慈对治恚,无损行转故。

慈对治恚等者:此于无苦无乐有情欲与其乐,故名为慈。由此能对治恚故,无损恼行转。

寅二、悲

悲对治害,为除他苦,胜乐行转故。

悲对治害等者:此于有苦有情欲拔其苦,故名为悲。由此能对治害故,有胜乐行转。

寅三、喜

喜治不乐,于他乐事随喜行转故。

喜治不乐等者:此于有乐有情庆悦随喜,故名为喜。由此对治不乐。不乐即憎嫉之异名。由有憎嫉,于他所得乐事不生随喜行故。

寅四、舍

舍治贪恚,俱舍行转故。

舍治贪恚等者:处中而住,说名为舍。此于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无有亲怨,由是故能对治贪恚。无欣无戚,名俱舍行。

寅五、无相

无相对治一切众相,相相违故。

寅六、离我慢

若离我慢,于自解脱或所证中定无疑惑。故离我慢是彼对治。

若离我慢等者:谓如已证谛现观者,毕竟永断见道所断一切烦恼,是名解脱。此解脱已,能自了知毕竟不堕恶趣,是名于自解脱定无疑惑。又复具足成就四种证净,是名于自所证定无疑惑。如是疑惑,我慢俱转,我慢若离,疑惑永断,故离我慢是彼对治。

丑二、结显德失

此诸出离,定能出离一切恚等。不善修故,恚等过失容可现行。

子三、明所摄2 丑一、举前五种

又前五种顺出离界,初之四种天住所摄,第五一种圣住所摄。

初之四种天住所摄等者:谓诸静虑、诸无色住,是名天住。欲、恚、害出离,静虑天住所摄;及色出离,无色天住所摄。萨迦耶灭,圣住所摄,谓修空、无愿、无相为加行故。

丑二、显此六种

今此六种顺出离界,前之四种梵住所摄,第五、第六圣住所摄。

前之四种梵住所摄等者:慈住、悲住、喜住、舍住,是名梵住。摄前四种,如次应知。第五无相,无相圣住摄。第六离慢,空、无愿圣住摄应知。

子四、明所依3 丑一、略释名2 寅一、出离

复次,能超恚等诸过失故,名为出离。

寅二、依

于出离时正可凭仗,故名为依。

丑二、标列种

世尊说依略有四种。一、法是依,非数取趣;二、义是依,非文;三、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经;四、智是依,非识。

丑三、明建立2 寅一、约四补特伽罗辨3 卯一、征

此四种依,因何建立?

卯二、标

补特伽罗四种别故。

卯三、释2 辰一、别辨相

谓因谄诈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初依;因顺世间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二;因住自见取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三;因闻为极补特伽罗差别故,建立第四。

谓因谄诈补特伽罗差别等者:谓彼谄诈补特伽罗,未能证得沙门果法,因此失故,建立唯法是依,非数取趣。又顺世间补特伽罗,乐着言论,未能知义,因此失故,建立唯义是依,非文。又住自见取补特伽罗,执义非义,非义为义,因此失故,建立了义经是依,非不了义经。又闻为极补特伽罗,彼以听闻为其究竟,不求证得,因此失故,建立唯智是依,非识。

辰二、随难释

因其谄诈,说法是依,非数取趣。要与彼论分别决择,方证正智;非唯由彼现威仪故。

寅二、约四时辨3 卯一、标差别

即于此中复有差别。

卯二、别辨相4 辰一、初依2 巳一、标简

谓佛宣说补特伽罗及与诸法,唯法是依,非数取趣。

巳二、随释

世俗言辞不应执故。

世俗言辞不应执者:补特伽罗唯是假立,都非实有,依此说彼世俗言辞不应依执。

辰二、第二依2 巳一、标简

法又二种,谓文及义。唯义是依,非文。

巳二、征释

何以故?不应但闻即为究竟。要须于义思惟、筹量、审观察故。

辰三、第三依2 巳一、标说

佛所说经,或有了义,或不了义。

巳二、简依

观察义时,了义是依,非不了义。

辰四、第四依2 巳一、标说

世尊或时宣说依趣福、不动识,为往善趣故;或时宣说四圣谛智,为向涅槃故。

世尊或时宣说依趣福不动识者:感人天业,是名为福;定地诸业,是名不动。此于现在已得生灭异熟识中,安置彼种,令趣当生,由是名趣福、不动识。

巳二、简依

于修法随法行时,唯智是依,非识。

于修法随法行时等者:谓如所求、如所受法,身语意业无倒随转,正思、正修,是名法随法行。如下菩萨地说。(陵本三十八卷十八页3158)修习此时,要依于四圣谛闻思及修三所成慧,由是说言唯智是依。

卯三、结略义3 辰一、标

略于四时失不失故,建立四种补特伽罗。

辰二、列

谓得法时、任[21]持时、观察义时、修法随法行时。

辰三、结

依四时故,建立四依。

略于四时失不失故等者:随获一种沙门果时,名得法时。多闻闻持,名任持时。观察法句所诠表义,名观察义时。修无倒业及正思修,名修法随法行时。于此四时,彼四补特伽罗颠倒所依,是名为失。于佛建立无倒依止,是名不失。

己三、作意及所缘2 庚一、结前生后

复次,已说安立,当知于此静虑等中,作意、所缘二种差别。

庚二、别释二种3 辛一、作意差别2 壬一、出二种2 癸一、总标

作意差别者,谓七种根本作意及余四十作意。

癸二、别辨2 子一、七种作意

云何七种作意?谓了相作意、胜解作意、远离作意、摄乐作意、观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

云何七种作意等者:此中作意一一差别,声闻地中广辩其相。(陵本三十三卷二页2674)

子二、四十作意3 丑一、征

云何四十作意?

丑二、列15 寅一、约三慧辨

谓缘法作意、缘义作意、

寅二、约四念住辨

缘身作意、缘受作意、缘心作意、缘法作意、

寅三、约假实辨

胜解作意、真实作意、

寅四、约学等辨

有学作意、无学作意、非学非无学作意、

寅五、约遍知等辨

遍知作意、正断作意、已断作意、

寅六、约四所缘辨

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事边际所缘作意、所作成办所缘作意、

寅七、约修止观辨

胜解思择作意、寂静作意、

寅八、约一分修等辨

一分修作意、具分修作意、

寅九、约加行辨

无间作意、殷重作意、

寅十、约断烦恼辨

随顺作意、对治作意、

寅十一、约数习方便辨

顺清净作意、顺观察作意、

寅十二、约修渐次辨

力励运转作意、有间运转作意、有功用运转作意、自然运转作意、

寅十三、约止观二品辨

思择作意、内摄作意、

寅十四、约无学果辨

净障作意、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

寅十五、约补特伽罗辨

他所建立作意、内增上取作意、广大作意、遍行作意。

丑三、释31 寅一、缘法作意

缘法作意者,谓闻所成慧相应作意。

寅二、缘义作意

缘义作意者,谓思修所成慧相应作意。

寅三、缘身受心法作意

缘身、受、心、法作意者,谓修念住者,如理思惟身等作意。

缘身受心法作意等者:此广分别,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八卷十六页2381)

寅四、胜解作意

胜解作意者,谓修静虑者,随其所欲,于诸事相增益作意。

寅五、真实作意

真实作意者,谓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如理思惟诸法作意。

胜解作意等者:由所知事同分影像现前,如现领受胜解而转,是故说名胜解作意。即此作意由有分别,非真实故,名增益相。

寅六、有学等作意2 卯一、举有学作意3 辰一、标

有学作意略有二种。

辰二、列

一者、自性,二、在相续。

辰三、释2 巳一、自性

自性者,谓有学无漏作意。

巳二、在相续

在相续者,谓有学一切善作意。

谓有学一切善作意者:此约世间善法,名一切善。由此善法有学身起,是故名为有学作意。

卯二、例无学作意

如有学作意,当知无学作意二种亦尔。

寅七、非学非无学作意

非学非无学作意者,谓一切世间作意。

寅八、遍知作意

遍知作意者,谓由此故遍知所缘,而不断惑。

寅九、正断作意

正断作意者,谓由此故俱作二事。

谓由此故俱作二事者:谓能遍知所缘及与断惑,是名俱作二事。

寅十、已断作意

已断作意者,谓断烦恼后所有作意。

寅十一、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

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修缘分别体境毗钵舍那。

寅十二、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

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修缘分别体境奢摩他。

修缘分别体境毗钵舍那及奢摩他者:所知事同分影像为所缘境,名缘分别体境,自心分别之所起故。若于此境取相而转,有分别故,名缘分别体境毗钵舍那。即于此境不取观相,无分别故,名缘分别体境奢摩他。

寅十三、事边际所缘作意

事边际所缘作意者,谓由此故,了知一切身、受、心、法所缘边际;过此更无身、受、心、法。

事边际所缘作意等者:谓若所缘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是名事边际性。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十五页2214)此性身、受、心、法所缘边际,当知亦尔。

寅十四、所作成办所缘作意

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者,谓我思惟如此如此,若我思惟如是如是,当有如此如此,当办如是如是;及缘清净所缘作意。

所作成办所缘作意等者:此中作意略有二别。一、缘定地所缘作意,二、缘清净所缘作意。言定地所缘作意者,谓修观行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若修、若习、若多修习为因缘故,诸缘影像所有作意皆得圆满。此圆满故,便得转依,一切粗重悉皆息灭。得转依故,超过影像,即于所知事,有无分别现量智见生,是名所作成办。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十五页2216)今于此中显彼作意,谓我思惟如此如此,当有如此如此,此说定地诸有所作。若我思惟如是如是,当办如是如是,此说定地成办转依。由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彼彼所, 作及与成办有多差别,由是说言如此如此、如是如是。言清净所缘作意者,谓依远离一切粗重之身,虽行一切所缘境界,而诸烦恼不复现行,如下自释。(陵本十一卷十七页924)如是亦名所作成办所缘作意。

寅十五、胜解思择等作意2 卯一、辨体相6 辰一、胜解思择作意

胜解思择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思择诸法,或奢摩他而为上首。

胜解思择作意等者:此亦二别。或有最初由此作意思择诸法;或奢摩他而为上首,次后修习胜解思择作意。

辰二、寂静作意

寂静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

寂静作意等者:此亦二别。或有最初由此作意安心于内;或复毗钵舍那而为上首,次后修习寂静作意。

辰三、一分修作意

一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随修一分。

辰四、具分修作意

具分修作意者,谓[22]由此故,二分双修。

辰五、无间作意

无间作意者,谓一切时无间无断相续而转。

辰六、殷重作意

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

卯二、明作业4 辰一、胜解思择作意

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

辰二、寂静作意

由寂静作意故,生长轻安。

辰三、一分具分修作意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

辰四、无间殷重作意2 巳一、总显

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

巳二、别辨2 午一、无间作意

又由无间作意故,终不徒然而舍身命。

午二、殷重作意

由殷重作意故,速证通慧。

由殷重作意速证通慧者:漏尽智通,是名通慧。摄事分说:为欲证得未得真实究竟解脱,略有三法能令获得速疾通慧。一者、智力,二者、不放逸力,三者、数习力。(陵本八十六卷九页6511)当知彼数习力,即此殷重作意所摄。

寅十六、随顺作意

随顺作意者,谓由此故,厌坏所缘,顺断烦恼。

随顺作意等者:此约厌坏对治为释。即于有漏诸行见多过患,谓以如病、如痈等行厌坏五取蕴故,是名厌坏所缘。此即加行道摄。

寅十七、对治作意

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住[23]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

对治作意等者:此约断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为释。正舍诸惑,谓断对治;住持于断,谓持对治;令诸烦恼远离相续,谓远分对治。断对治者,无间道摄;持对治者,解脱道摄;远分对治者,胜进道摄。

寅十八、顺清净作意

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思惟随一妙事。

顺清净作意等者:闻所成地说:有二种具足随念六行差别,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谓归依具足随念,有三种行;证具足随念,有三种行。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于趣涅槃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随念之行,名证随念。(陵本十四卷二十页1255)如是名为六种随念。又依自增上生事及决定胜事,谓己身财宝盛事作意思惟发生欢喜,是名思惟随一妙事。如是思惟随顺修道诸欢喜事,随顺证得极清净道及果功德,名顺清净作意。

寅十九、顺观察作意

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

寅二十、力励运转作意

力励运转作意者,谓修始业未得作意者[24]所有作意。

寅二十一、有间运转作意

有间[25]运转作意者,谓已得作意,于上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寅二十二、有功用运转作意

有功用运转作意者,谓即于此勇猛精进无有慢缓修加行者所有作意。

寅二十三、自然运转作意2 卯一、标

自然运转作意者,谓于四时决定作意。

卯二、列

一、得作意时;二、正入、已入根本定时;三、修现观时;四、正得、已得阿罗汉时。

自然运转作意等者:此中四时约二清净差别为论。一、谓世间,二、谓出世间。于世间中复有三别。一、得三摩地,即此中说得作意时。得作意相,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二卷二十页2666)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即此中说正入、已入根本定时。于此二时所有作意,是名世间清净作意。又修现观,由内作意无间,有无分别决定智、现见智生,是名修现观时所有作意。乃至最后学位喻如金刚三摩地生,无间永断修道所断烦恼,是名正得阿罗汉时所有作意。从此以后,心善解脱,于诸住中及作意中,能随己心自在而转;随所乐住,或圣、或天、或梵住中,即能安住;随乐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间或出世间诸善义利,即能思惟;是名已得阿罗汉时所有作意。如是应知出世清净作意。

寅二十四、思择作意

思择作意者,谓毗钵舍那品作意。

寅二十五、内摄作意

内摄作意者,谓奢摩他品作意。

寅二十六、净障作意

净障作意者,谓由此故,弃舍诸漏,永害粗重。

弃舍诸漏永害粗重者:此中初句,谓断诸缠;次句,谓断随眠。

寅二十七、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

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依离一切粗重之身,虽行一切所缘境界,而诸烦恼不复现行。

寅二十八、他所建立作意

他所建立作意者,谓诸声闻所有作意。要从他音,乃能于内如理作意故。

寅二十九、内增上取作意

内增上取作意者,谓诸独觉及诸菩萨所有作意。以不从师而觉悟故。

寅三十、广大作意

广大作意者[26],谓诸菩萨为善了知生死过失、出离方便,发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

寅三十一、遍行作意2 卯一、世尊

遍行作意者,谓佛世尊现见一切无障碍智相应作意。

卯二、菩萨

若诸菩萨遍于三乘及五明处方便善巧所有作意。

谓佛世尊现见一切无障碍智者: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是名一切无障碍智。如下菩萨地释。(陵本三十八卷一页3099)

壬二、辨相摄15 癸一、摄缘法义2 子一、了相作意

此中了相作意摄缘法、缘义。

子二、余六作意

余六作意唯摄缘义。

了相作意摄缘法缘义等者:声闻地说:了相作意,犹为闻思间杂故,摄缘法、缘义。从此以后,超过闻思,唯用修行,是故余六作意唯摄缘义。(陵本三十三卷五页2686)

癸二、摄缘身受心法

缘身等境四种作意,遍在七摄。

癸三、摄胜解真实2 子一、就前门

了相、胜解、加行究竟果作意通摄胜解、真实作意;观察作意唯摄胜解;余三作意唯摄真实。此就前门。

子二、就余门

就余门者,当知随应。

了相胜解加行究竟果作意至当知随应者:此中二门差别解释。就前门中,了相作意,若了增益事相,即摄胜解作意;若了自相、共相及真如相,即摄真实作意。如是胜解作意,或于增益事相数起胜解,或于自相、共相及真如相数起胜解,是故亦摄胜解、真实二种作意。于加行究竟果中,或随所欲,于诸事相增益作意思惟,或以自相、共相及真如相,于彼诸法如理作意思惟,是故亦摄胜解、真实二种作意。观察作意,为欲观察烦恼断与未断,随于一种可爱净相作意思惟,是故此说唯摄胜解。所余远离、摄乐、加行究竟三种作意,约彼正断烦恼为论,是故此说唯摄真实。就余门中,观察作意,若为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是即亦摄真实作意。又摄乐作意一分思惟修道诸欢喜事,是即亦摄胜解作意。由是此说当知随应。

癸四、摄有学等2 子一、通七作意

七种作意皆摄有学及非学非无学二种作意。

子二、唯二作意

亦摄无学作意。谓清净地了相作意及加行究竟果作意。

七种作意皆摄有学及非学非无学二种作意者:由七作意通世、出世,是故说摄有学及非学非无学二种作意。

癸五、摄遍知等3 子一、了相胜解观察作意

了相、胜解、观察作意,摄遍知作意。

子二、余三作意

余三[27]作意,摄正断作意。

子三、加行究竟果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摄已断作意。

癸六、摄四所缘境事3 子一、摄有分别无分别影像所缘2 丑一、观察作意

观察作意,唯摄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

丑二、余六作意

余六作意通摄二种。

子二、摄事边际所缘

事边际所缘作意遍一切摄。

子三、摄所作成办所缘2 丑一、通七作意

所作成办所缘作意,若就初门,遍一切摄。

丑二、唯加行究竟果作意

就第二门,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

癸七、摄胜解思择及寂静2 子一、皆所不摄

最初胜解思择作意皆所不摄。

最初胜解思择作意皆所不摄者:谓于最初思择诸法时,未修定地七种作意,是故说言皆所不摄。

子二、遍一切摄2 丑一、举一分胜解思择作意

若奢摩他而为上首,遍一切摄。

丑二、例一切寂静作意

若最初寂静,若毗钵舍那而为上首,当知亦尔。

若最初寂静至当知亦尔者:于九种心住中,最初令心内住,是名最初寂静。于尔所时,未于离欲发起加行,故七作意皆所不摄。若奢摩他而为上首,遍一切摄,由是说言当知亦尔。

癸八、摄一分具分2 子一、前六作意

前六作意,通摄一分及具分修。

子二、加行究竟果作意

加行究竟果作意,唯摄具分修。

癸九、摄无间殷重

无间作意、殷重作意遍一切摄。

癸十、摄随顺对治2 子一、初二作意

随顺作意,初二所摄。

子二、远离等作意

对治作意,远离、加行究竟二作意摄,及摄乐作意一分所摄。

癸十一、摄顺清净观察2 子一、摄顺清净

顺清净作意,唯摄乐一分所摄。

子二、摄顺观察2 丑一、明所说

顺观察断未断作意,唯观察作意所摄。此就断对治说。

丑二、例当知

若就所余,随应当知。

若就所余随应当知者:前说顺观察作意,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是名所余。就此为论,顺观察作意亦为了相、胜解、观察、加行究竟果四作意摄,由是说言随应当知。

癸十二、摄力励运转等3 子一、初皆不摄

力励运转作意皆所不摄。

力励运转作意皆所不摄者:声闻地说:由倍励力折挫其心,令住一境,故名力励运转作意。(陵本二十八卷十页2360)于尔所时,未得所修作意,是故说言皆所不摄。

子二、次二四所摄

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乃至摄乐作意所摄。

有间有功用运转作意等者:此中有间运转作意,了相作意所摄。由三摩地思所间杂,未能一向纯修行转,故名有间运转作意。亦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八卷十一页2360)从是以后,无间运转,然有功用,是名有功用运转作意。当知胜解、远离、摄乐三作意摄。

子三、后一二所摄

自然运转作意,加行究竟及此果二作意摄。

自然运转作意等者:前说此于正入、已入根本定时,当知于正入时,加行究竟作意所摄;一切烦恼对治作意已生起故。于已入时,加行究竟果作意摄;能正领受彼果相故。

癸十三、摄思择内摄2 子一、了相作意

思择作意,了相所摄。

子二、胜解作意

内摄作意,胜解所摄。

癸十四、摄净障等2 子一、远离等四作意

净障作意,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作意所摄。

子二、加行究竟果作意

依止成办所行清净作意,唯加行究竟果作意所摄。

癸十五、摄他所建立等2 子一、辨摄3 丑一、初二一切摄

他所建立、内增上取作意,一切作意所摄。

丑二、次一皆不摄

广大作意皆所不摄。

广大作意皆所不摄者:发弘誓愿趣大菩提所有作意非于定位,是故说言皆所不摄。

丑三、后一分别摄2 寅一、加行究竟果摄

初遍行作意,加行究竟果摄。

寅二、一切作意摄

第二,一切所[28]摄。

子二、料简2 丑一、了相作意2 寅一、他所建立摄

又了相作意若他所建立作意摄者,以闻他音及内如理作意定为其缘。

寅二、内增上取摄

若内增上取作意摄者,唯先资粮以为其缘。

丑二、所余作意

所余作意,前前后后转[29]为其缘。

所余作意前前后后转为其缘者:前前作意渐次为缘,后后作意相续生故。

辛二、所缘差别2 壬一、征

复次,云何所缘差别?

壬二、释2 癸一、辨相3 子一、标

谓相差别。

子二、征

何等为相?

子三、释2 丑一、四相3 寅一、标列

略有四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

寅二、随释4 卯一、所缘相

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

谓所知事分别体相者: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诸所有相,名所知事分别体相。

卯二、因缘相

因缘相者,谓定资粮。

谓定资粮者:如戒律仪、根律仪、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悎寤[30]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沙门庄严,皆定资粮所摄。

卯三、应远离相

应远离相复有四种。谓沈相、掉相、乱相、着相。

卯四、应修习相

应修习相当知对治此四种相。

寅三、别广2 卯一、举应远离相4 辰一、沈相2 巳一、征

何等沈相?

巳二、释4 午一、彼增上

谓不守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常悎寤[31]勤修观行、不正知住,是痴行性。

谓不守根门至是痴行性者:痴行者相,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六卷九页2196)不守根门等四,若是痴行所摄,说彼是痴行性。不守根门等,声闻地中广辩其相。(陵本二十三卷一页1943)

午二、彼行相

耽着睡眠、无巧便慧、恶作俱行欲勤心观。

恶作俱行欲勤心观者: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是名欲勤心观。为欲对治烦恼缠故,是故修此四三摩地。于修此时,若有恶作相续不断,追悔昔时应作不作,非作反作,是名恶作俱行。四三摩地差别修相,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九卷五页2420)

午三、彼能障

不曾修习正奢摩他,于奢摩他未为纯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

午四、彼缘境

其心惛闇,于胜境界不乐攀缘。

于胜境界不乐攀缘者:定地所缘,名胜境界。不乐趣入,是名不乐攀缘。

辰二、掉相2 巳一、征

何等掉相?

巳二、释4 午一、彼增上

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广说,是贪行性。

谓不守根门至是贪行性者:贪行者相,亦如声闻地释。(陵本二十六卷八页2193)不守根门等四,若为贪行所摄,说彼是贪行性。

午二、彼行相

乐不寂静、无厌离心、无巧便慧、太举俱行,如前欲等。

太举俱行如前欲等者:此指前说欲勤心观,故说如前欲等。修彼定时,若与掉举相应,令心腾跃喧动,是名太举俱行。

午三、彼能障

不曾修举,于举未善,唯一向修。

午四、彼缘境

由于种种随顺掉法亲里寻等动乱其心。

辰三、乱相2 巳一、征

何等乱相?

巳二、释3 午一、彼增上

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多求、多务、多诸事业,寻思行性。

谓不守根门至寻思行性者:此中钝根补特伽罗相,如声闻地种性中释。(陵本二十一卷十三页1855)又寻思行补特伽罗相,如声闻地补特伽罗品中释。(陵本二十六卷十页2199)

午二、彼行相

无巧便慧、无厌离心、不修远离。

午三、彼缘境

于胜境界不乐攀缘,亲近愦闹,方便间阙,不审了知乱不乱相。

不审了知乱不乱相者:于心住中,若有诸相、寻思及随烦恼,令心流散扰动,是名乱相。若住一境,依六种想作意思惟,谓无相想、无分别想、寂静想、无作用想、无所思慕无躁扰想、离诸烦恼寂灭乐想,名不乱相。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二卷五页2624)

辰四、着相2 巳一、征

何等着相?

巳二、释2 午一、彼增上

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是爱行性,多烦恼性。

午二、彼行相

不如理思,不见过患,又于增上无出离见。

是爱行性等者:于资生具为性耽染,深生爱着,由是说言是爱行性。或为贪、瞋、痴、慢、寻思随应现行之所染污,由是说言多烦恼性。于增上生难使远离、难使厌患,由是说言又于增上无出离见。

卯二、例应修习相

对治如是应远离相,随其所应,当知即是应修习相。

丑二、三十二相2 寅一、标列

复有三十二相。谓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静相、领纳相、分别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观察相、贤善定相、止相、举相、观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减相、方便相、引发相。

寅二、随释31 卯一、自心相2 辰一、征

云何自心相?

辰二、释2 巳一、标取相

谓有苾刍,先为烦恼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极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无染污。由此方便,心处沈等;由此方便,不处沈等。

巳二、释沈等

言沈等者,谓沈等四,乃至令[32]心碍着之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

云何自心相等者:此中略以二义释自心相。一、于自心遍知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二、于自心遍知杂染爱乐及过患相。此复云何?谓有贪心、离贪心、有瞋心、离瞋心、有痴心、离痴心、略心、散心、下心、举心、掉心、不掉心、寂静心、不寂静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脱心、不善解脱心,如是差别,名自心相。若诸苾刍,先为贪等烦恼染污其心,便于自心极善取相,遍知自心由有贪性,乃至不善解脱,如是如是心有染污。又知自心从贪等出,安住离贪等中,如是如是心无染污。又由不守根门,乃至种种广说为方便故,心处沈等;与此相违,不处沈等。如是一切皆能遍知,数数思择,令心离染,安住无染,是名遍知杂染还灭方便善巧相。或复于彼被染污心,了知长夜爱乐杂染,虽或暂时从杂染出,然复速疾还入染中。又于彼心了知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乃至广说为缘生彼所生身心忧苦,是名遍知杂染爱乐及过患相。决择分[33]中广辩识身遍知。(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页[34]4105)今准彼释。

卯二、外相2 辰一、征

云何外相?

辰二、释3 巳一、标取相

谓即于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便取外相。

巳二、列种类

谓光明相,或净妙相,或复余相。

巳三、释所为

为欲除遣诸烦恼故,或令彼惑不现行故。

谓光明相等者:日月等明,名光明相。随念佛等,名净妙相。由是思惟,对治沈相。掉、乱、着三,复取余相以为对治,随应当知。若诸烦恼生已能断,是名除遣;未生不生,名不现行。

卯三、所依相

云何所依相?谓分别体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摄五蕴并种子相。

云何所依相等者:此所依相,谓静虑中所缘差别,由是说言分别体相。即以自身所摄五蕴并种子相,或为俱有依、或为等无间依、或为种子依为所思惟故。

卯四、所行相

云何所行相?谓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别体相。

卯五、作意相2 辰一、征

云何作意相?

辰二、释2 巳一、标相

谓有能生作意故,于彼彼境界所生识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转,非无作意。

巳二、释名

此所思惟名作意相。

卯六、心起相2 辰一、征

云何心起相?

辰二、释2 巳一、标相2 午一、指前说

谓即次前所说,是一相。

午二、释第二

第二相者,谓心缘行、缘名色相。

巳二、释名

此所思惟名心起相。

云何心起相等者:前第一相谓即作意,由是说言次前所说。后第二相谓心缘行,即是行支,行所熏习故;及缘名色,即名色支,名色缘识故。

卯七、安住相4 辰一、征

云何安住相?

辰二、标

谓四识住。

辰三、指

即识随色住等,如经广说。

辰四、释

此所思惟,名安住相。

云何安住相等者:色、受、想、行[35],名四识住。如经言:有四依取,以为所缘,令识安住。谓识随色住,缘色为境。广说如经。决择分中别释其相。(陵本五十四卷一页4282)

卯八、自相相3 辰一、征

云何自相相?

辰二、列

谓自类自相,或各别自相。

辰三、释

此所思惟,名自相相。

云何自相相等者:色等五蕴,是名自类自相。一一蕴中各复多种,是名各别自相。

卯九、共相相3 辰一、征

云何共相相?

辰二、列

谓诸行共相,或有漏共相,或一切法共相。

辰三、释

此所思惟,名共相相。

云何共相相等者:无常是诸行共相,苦是有漏共相,空、无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思所成地说。(陵本十六卷二页1369)

卯十、麤相

云何麤相?谓所观下地一切粗相。

卯十一、静相

云何静相?谓所行上地一切静相。

云何粗相及静相等者:有过患义是粗性义。若彼彼地中过患增多,即由如是过患增多性故,名为粗性。若彼彼地中过患减少,即由如是过患减少性故,名为静性。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七卷十七页2302)如欲界对初静虑,欲界为粗,初静虑为静;如是乃至无所有处对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为粗,非想非非想处为静。是名所观下地一切粗相,及与所行上地一切静相。

卯十二、领纳相

云何领纳相?谓随忆念过去曾经诸行之相。

卯十三、分别相

云何分别相?谓思未来诸行之相。

卯十四、俱行相

云何俱行相?谓分别现在诸行之相。

卯十五、染污相及不染污相3 辰一、别辨相2 巳一、举染污相

云何染污相?谓于有贪心思惟有贪心相,乃至于不善解脱心思惟不善解脱心相。

巳二、例不染污相

云何不染污相?谓与此相违,当知即是不染污相。

辰二、出所观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者,观有贪等;修方便者,观略下等。

辰三、释染净2 巳一、染污心2 午一、举有贪心

有贪心者,谓贪相应心,或复随逐彼品粗重。

午二、例余一切

如是由缠及随眠故,一切染污心如应当知。

巳二、不染污心

以能对治缠及随眠故,成不染污。

此中已出离于断不修方便等者:依世间道已得离欲,名已出离。于断惛掉未能勤修应时加行,是名于断不修方便;与是相违,名修方便。云何名为应时加行?谓于时时间修习止相,于时时间修习观相,于时时间修习举相,于时时间修习舍相。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三十一卷八页2571)不修方便者,观心有贪、离贪、有瞋、离瞋、有痴、离痴,染污、不染污相。修方便者,观心略、散、下、举,乃至广说善解脱、不善解脱,染污、不染污相。如是染污、不染污别,随应当知。

卯十六、正方便相

云何正方便相?谓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

云何正方便相等者:谓若思惟如是如是守根门住,乃至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不染污,名所思惟白净品因缘相相。

卯十七、邪方便相3 辰一、征

云何邪方便相?

辰二、标

谓所思惟染污品因缘相相。

辰三、释

即是思惟如是如是不守根门住故,乃至不正知住故,如是如是心被染相。

卯十八、光明相2 辰一、征

云何光明相?

辰二、释2 巳一、明善取2 午一、举二种

谓如有一,于闇对治或法光明,殷勤恳到善取其相,极善思惟。

午二、例于上

如于下方,于上亦尔。

巳二、结建立

如是一切治闇相故,建立此相。

云何光明相等者:此中义显二种光明,谓治闇光明及法光明。法明能治三种黑闇,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闇,如前已说。(陵本十一卷六页861)如是闇相通一切处,由法光明能正对治。依此说言如于下方,于上亦尔。

卯十九、观察相2 辰一、征

云何观察相?

辰二、释3 巳一、略标

谓有苾刍,殷勤恳到善取其相而观察之。

云何观察相等者:谓于行住坐卧诸所有业,为正知作,善取其相而观察之,名观察相。

巳二、别辨2 午一、观所取法2 未一、住观于坐

住观于坐者,谓以现在能取观未来所取法。

住观于坐等者:声闻地中亦有此文,应准彼知。(陵本二十八卷十四页2376)此中坐言,所谓宴坐。即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结加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四卷二页2006)诸佛弟子听闻悎寤瑜伽法已,应作是念:我当成办佛所听许悎寤瑜伽,初夜后夜欣乐宴坐。此说未来所知位,由是于坐名未来法,于住位中欣求彼故。今观彼相,谓现在住为能取,未来坐为所取,是名住观于坐。

未二、坐观于卧

坐观于卧者,谓以现在能取观过去所取法[36]。

坐观于卧等者:此中卧言,所谓右胁而卧,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卧。声闻地中别释其相。(陵本二十四卷五页2020)由此因缘,能顺修习悎寤瑜伽。此说过去所知位,是故说卧名过去法,于宴坐中忆念彼故。今观彼相,谓现在坐为能取,过去卧为所取,是名坐观于卧。

午二、观能取法

或[37]在后行观察前行者,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

巳三、结义

此则略显二种所取、能取法观。

或在后行观察前行等者:此说若已生起无间谢灭所取作意,说名前行。若此无间新新生起能取作意取前无间已谢灭者,说名后行。今观彼相,谓以后后能取观前前能取法,是名后行观察前行。此前后行皆名能取,以从染污令清净故。

卯二十、贤善定相2 辰一、征

云何贤善定相?

辰二、释2 巳一、标相

谓所思惟青瘀等相,为欲对治欲贪等故。

巳二、释名2 午一、征

何故此相说名贤善?

午二、释

诸烦恼中贪最为胜,于诸贪中欲贪为胜,生诸苦故。此相是彼对治所缘,故名贤善。

卯二十一、止相

云何止相?谓所思惟无分别影像之相。

卯二十二、举相

云何举相?谓策心所取随一净妙或光明相相。

卯二十三、观相

云何观相?谓闻思修慧所思惟诸法相。

卯二十四、舍相

云何舍相?谓已得平等心,于诸善品增上舍相。

云何舍相等者:谓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是名已得平等心。复由所缘令心上舍,是名于诸善品增上舍相。此如声闻地释。(陵本三十一卷九页2577)或复远离惛沈、掉举,名已得平等心。最极寂静,名增上舍。

卯二十五、入定相

云何入定相?谓由因缘、所缘、应修习相故入三摩地,或复已得而现在前。

云何入定相等者:如前已说,定地资粮,名因缘相;所知事分别体相,名所缘相;对治应远离相,名应修习相。由是三相能入于定。

卯二十六、住定相

云何住定相?谓即于彼诸相善巧而取;由善取故,随其所欲于定安住。又于此定得不退法。

卯二十七、出定相

云何出定相?谓分别体所不摄不定地相。

卯二十八、增相

云何增相?谓轻安定倍增广大所思惟相。

卯二十九、减相

云何减相?谓轻安定退减狭小所思惟相。

云何增相及减相等者:声闻地说: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如毗钵舍那串习清净增上力故,增长广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轻安奢摩他品,当知亦得增长广大。如如身心获得轻安,如是如是于其所缘心一境性转复增长;如如于缘心一境性转复增长,如是如是转复获得身心轻安。心一境性、身心轻安,如是二法展转相依,展转相属。(陵本三十一卷十五页2596)依此道理,应知轻安及定说名倍增广大。此所思惟,是名增相;与此相违,是名减相。

卯三十、方便相

云何方便相?谓二道相。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狭小故。

云何方便相等者: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二道。由此为依,或趣倍增广大,或趣退减狭小,名二道相。

卯三十一、引发相

云何引发相?谓能引发略摄[38]广博文句义道,若无诤、无碍、妙愿智等,若依三摩地诸余力、无畏等最胜功德,及能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如是等相。

云何引发相等者:以要言之,谓能略摄广文句义,及能成办诸胜功德,是名引发。如下自说。(陵本十三卷四页1081)此中四句如应当知。云何引发略摄广博文句义道?如说修奢摩他、毗钵舍那,诸菩萨众知法知义,于知义中,或由十相、或五、或四、或三,如是诸义普摄一切,是名略摄广博文句义道。所余无诤、无碍,乃至通达甚深句义、微妙智慧诸胜功德,如余处说,繁不具引。

癸二、明摄2 子一、略标

复次,如是诸相即前根本四相所摄。

子二、别释4 丑一、所缘相摄

谓所缘相具摄一切。

丑二、因缘相摄2 寅一、摄一切

因缘相亦尔。前与后为因缘故,为令后后得明净故。

寅二、辨二种2 卯一、标摄2 辰一、举正方便

正方便相一切种别,皆因缘相。

辰二、例邪方便

如正方便,邪方便亦尔。

卯二、辨品

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

丑三、应远离相摄

诸染污相唯应远离。

丑四、应修习相摄

所余诸相唯应修习。于彼彼时应修习故。

因缘相亦尔等者:谓因缘相亦摄一切。前定资粮与后诸相为因缘故,为于后后诸相令得明净,由是护养定资粮故。复次,因缘相有二别。一是白品相,第二黑品相。如前已说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应知。(陵本十一卷二十二页950)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一

[1] 「殺」,磧砂作「煞」。

[2] 「方」,磧砂作「力」。

[3] 「果作意」,磧砂、大正、陵本作「作意果」。

[4] 「二頁」,披尋記原作「三頁」。

[5] 「戀」,磧砂作「變」。

[6] 「戀」,磧砂作「變」。

[7] 「戀」,磧砂作「變」。

[8] 「證」,磧砂、大正、陵本作「正」。

[9] 大正無「光」字。

[10] 「啞啞」,磧砂作「啞」。

[11] 「蒲」,大正作「蒱」。

[12] 「無病衰損」,披尋記原作「病衰損」。卷三十二原文作「無病衰損」。

[13] 「相」,披尋記原作「想」。

[14] 「任」,磧砂作「住」。

[15] 「苦」,披尋記原作「若」。顯揚論原文為「苦」。

[16] 「眠」,磧砂作「眼」。

[17] 「後」,磧砂作「復後」。

[18] 「愛」,磧砂作「受」。

[19] 「於」,磧砂作「棄」。

[20] 「仗」,磧砂作「杖」。

[21] 「任」,大正作「住」。

[22] 「謂」,磧砂作「諸」。

[23] 「住」,大正作「任」。

[24] 磧砂無「者」字。

[25] 「間」,磧砂作「開」。

[26] 磧砂:「者…遍行作意者」共三十四字,與「謂佛…若」共十四字,二段倒置。

[27] 「三」,磧砂作「二」。

[28] 「所」,磧砂作「意」。

[29] 「轉」,大正、陵本作「傳」。

[30] 「悎寤」,披尋記原作「悎悟」。

[31] 「悎寤」,大正作「覺寤」。「悎寤」,披尋記原作「悎悟」。

[32] 「令」,磧砂作「念」。

[33] 「決擇分」,披尋記原作「聲聞地」。

[34] 「十二頁」,披尋記原作「十三頁」。

[35] 「色受想行」,披尋記原作「受想行識」。

[36] 磧砂、大正、陵本無「法」字。

[37] 「或」,磧砂、大正、陵本作「或法」。

[38] 「攝」,磧砂、大正、陵本作「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