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西山流)

身土

一。阿弥陀佛因位昔。于何佛所发今日正觉愿之事。

一。世自在王佛者。大通佛前之事。

二。过去空王佛者。世自在王佛前之事。

三。世自在王佛国土。净秽中何之事。

四。悲华经所说无诤念王者。为法藏比丘出家已前尊号之事。

五。具足五劫思惟摄取。一生中送此时分之事。

六。五劫思惟者。方便假说之事。

七。发四十八愿事。五劫思惟前之事。

八。五劫思惟者。思惟愿欤。为当思惟成佛之事。

九。五劫思惟者。名号一法之事。

十。思惟摄取者。如来所说二百一十亿国土。皆悉摄取为发愿体欤。为当彼诸佛国外别发摄取佛国愿之事。

十一。弥陀如来本愿。定四十八愿之事。

十二。我建超世愿。超三世诸佛愿故立此名之事。

十三。四十八愿于何位发之事。

十四。兆载永劫中间修行者。行佛果之事。

十五。同本异译二十四愿者。悉摄尽四十八愿之事。

十六。四十八愿摄尽不可说不可量愿之事。

十七。四十八愿悉成就愿之事。

十八。释迦·阿弥陀发愿同时之事。

二。阿弥陀如来本愿广为亘念佛余行。为当唯以念佛为往生本愿之事。

十九。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者。意取十方众生中乃至十念一类欤。为当不残一众生悉摄之事。

二十。乃至十念机广亘六道之事。

二十一。摄中有真道机之事。

二十二。乃至十念者。前至心信乐外显往生行文之事。

二十三。乃至言者。下从一念上至十念文之事。

二十四。乃至十念者。为凡愚十念之事。

二十五。乃至十念者。指意地忆念之事。

二十六。乃至十念者。指名号欤。为当指时节之事。

二十七。乃至十念者。临终十念之事。

二十八。乃至十念者。亘九品机之事。

二十九。第十八愿摄乃至一念机之事。

三十。十八愿摄但闻知识教不念机之事。

三十一。十八愿往生人预来迎之事。

三十二。十八愿摄五种正行之事。

三十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亘即便·当得往生之事。

三十四。下卷初所载三辈往生者。第十八愿成就文之事。

三十五。第十九愿十方众生者。第十八愿十方众生其体异之事。

三十六。发菩提心者。指三心立菩提心名之事。

三十七。修诸功德者。举往生生因欤之事。

三十八。修诸功德中有念佛善之事。

三十九。来迎愿亘念佛诸善之事。

四十。圣众来迎愿限顺次往生一类之事。

四十一。来迎愿亘即便·当得二种往生之事。

四十二。来迎引摄愿亘九品往生之事。

四十三。二十愿十方众生者。次上二愿中。十方众生其体一之事。

四十四。殖诸德本者。与十九愿修诸功德其体同之事。

四十五。殖诸德本中。有念佛功德之事。

四十六。殖诸德本者。出往生修因之事。

四十七。殖诸德本者。三心具足行者之事。

四十八。殖诸德本往生预来迎之事。

四十九。至心回向者。与上系念我国一体心之事。

五十。至心回向者。三心中回向心耶。为当正行回向之事。

五十一。不果遂者约顺次往生欤。为当指二生·三生乃至无量生之事。

五十二。第二十愿者。十八·十九愿外有别体之事。

三。阿弥陀如来成佛已来经几劫之事。

五十三。三世诸佛正觉皆依念弥陀三昧之事。

五十四。十劫正觉久远实成本之事。

五十五。形像观所说法界身佛者。十劫正觉阿弥陀之事。

五十六。十劫正觉阿弥陀者。四弘圆满佛之事。

五十七。十劫正觉者。妙觉极果成道之事。

五十八。十劫正觉者。但为限报身。为当亘三身成道之事。

四。净土宗意立几身土之事。

五十九。阿弥陀三身中何之事。

六十。依何证据立极乐世界报身报土义之事。

六十一。阿弥陀报身者。自他受用中何之事。

六十二。阿弥陀报身者。三身别论报之事。

六十三。阿弥陀佛有入灭时之事。

六十四。真身观佛极乐本身之事。

六十五。阿弥陀佛报身者。亘观佛念佛佛之事。

六十六。和尚会报身入涅槃义。引何经说之事。

六十七。报身者。但限教主论之事。

六十八。法界身者。众生界即弥陀身之事。

六十九。观音·势至可有成佛时之事。

七十。和尚意报身报土义之外。有立化身他土义之事。

五。十二光佛同体异名佛之事。

七十一。阿弥陀翻名亘十二光之事。

七十二。十二光佛者。各别身相威仪示现之事。

七十三。无量寿佛威神光明。但限十二光佛之事。

七十四。有不蒙阿弥陀佛光照者之事。

七十五。十二光中无量与无边无碍。与无对有差别之事。

七十六。无边光者。三身中何之事。

六。阿弥陀相好光明有际限之事。

七十七。阿弥陀佛有常光·神通二种光明之事。

七十八。八万四千光明色光之事。

七十九。光明摄取利益。唯限念佛者之事。

八十。阿弥陀佛光明量。天亲论主云何释之事。

七。三世诸佛名号有胜劣不同之事。

八十一。具光明寿命功德。限弥陀一佛名号之事。

八十二。名号者呼佛体之名欤之事。

八十三。称名行者有不满所愿之类之事。

八十四。十住毗婆沙易行品所列百七佛中。有阿弥陀之事。

八十五。文殊般若说一行三昧者。指称名行之事。

八十六。般舟三昧所说所授跋陀和菩萨念佛者。称名念佛欤。为当观念念佛之事。

八十七。称名念佛行。以行者口业为所依欤之事。

八十八。阿弥陀经中行此难事得阿耨菩提。所所难事者。指弥陀名号之事。

八。三身各有来迎义之事。

八十九。最初正觉教主出极乐来迎之事。

九十。来迎引摄如来方便假说欤之事。

九十一。念佛三昧论佛来迎之事。

九十二。来迎佛四威仪中何之事。

九十三。来迎引摄之时。佛身国土俱来之事。

九十四。酬因本身坐立二佛中何之事。

九。三尊身量云何之事。

九十五。佛眼量云何说之事。

九十六。二菩萨身量光明云何之事。

九十七。观音势至二菩萨者。弥陀成佛时自他方便之事。

九十八。杂想观三尊身有大小之事。

九十九。真身观所观身者。阿弥陀本身之事。

百。二菩萨所座如何。分别佛左右之事。

百一。住立空中三尊光明。有不同之事。

百二。三尊所坐莲华。有大小之事。

十。名极乐世界有何故之事。

十一。极乐十方相对。有胜劣不同之事。

百三。极乐世界上品净土之事。

百四。如极乐世界摄十方佛土。十方佛土又摄西方极乐之事。

百五。凡圣所见极乐。有胜劣不同之事。

百六。极乐世界有方域分齐之事。

百七。过几国土有极乐之事。

百八。西方极乐者。四州共可用此说之事。

百九。法藏比丘卜西方成佛。有何故之事。

百十。极乐西犹有国土之事。

百十一。在娑婆望西方之时。如云过十万亿土。到净土已还见娑婆。又有此界别里数之事。

十二。西方极乐心外净土之事。

百十二。极乐世界十劫正觉之时。始建立之事。

十三。极乐世界三界内之事。

百十三。极乐世界有三界建立之事。

百十四。极乐世界有四季转变之事。

百十五。西方净土依正。具六道依正之事。

百十六。水鸟树林说法方便化现事欤之事。

百十七。极乐国有几宝池之事。

百十八。极乐世界莲华量。云何说之事。

百十九。七重宝树者。七行重列义之事。

十四。安养都率往生。有难易胜劣之事。

百二十。五逆·十恶人。都率上生之事。

百二十一。但称名号者。都率上生之事。

百二十二。都率上生有来迎之仪之事。

十五。何名边地胎生之事。

百二十三。边地胎生者。报土内之事。

百二十四。边地胎生者。三辈·九品所摄之事。

百二十五。边地胎生者。三心具足行人之事。

百二十六。同本异译所说中悔疑惑者。大经疑惑胎生者一体之事。

百二十七。观经下辈三生者。大经边地胎生者之事。

百二十八。边地胎生者。预来迎之事。

百二十九。边地胎生者。依本愿力受此报之事。

百三十。菩萨处胎经所说懈慢国者。大经所说边地之事。

百三十一。边地胎生者。以宫殿譬胎生。为当以莲华譬胎之事。

十六。极乐世界有女人之事。

百三十二。女人往生之事。

百三十三。女人往生者。转男子生之事。

百三十四。第三十五愿成女人往生益。为当又愿转女为男益之事。

十七。安养世界有二乘之事。

百三十五。于极乐世界。证二乘果之事。

百三十六。住果二乘往生之事。

百三十七。安养世界二乘者。法华论所列四种声闻中何之事。

百三十八。证果二乘往生者。回心向大后论此益之事。

十八。极乐世界菩萨圣众。实于三贤十地阶位次第之经之事。

百三十九。极乐圣众唯限一生补处之事。

十九。极乐世界有九品别之事。

百四十。往生人华开有迟速事。依善根多少之事。

百四十一。于莲华中所经日月劫数。约娑婆时节之事。

百四十二。于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实送多尘劫之事。

百四十三。于莲华中。皆悉见佛闻法之事。

百四十四。下品生人在莲华中不见佛闻法者。方便假说之事。

百四十五。往生人所宿莲华。凡夫往生之时始出生之事。

百四十六。中品上生华开相云何之事。

百四十七。中品下生华开相。云何释之耶之事。

百四十八。下品上生华开文。云何引释之事。

百四十九。往生人所坐莲华者。悉如来正觉华欤为当行者功德所生莲华之事。

二十。极乐世界三贤十圣报土欤。为当究竟果满报土之事。

百五十。极乐世界报土者。一时化现报土之事。

二十一。极乐世界果报。无明所感报之事。

百五十一。于极乐世界立生死有漏名之事。

百五十二。于极乐世界。有惑漏智生义之事。

百五十三。极乐初生菩萨。与衣俱生之事。

百五十四。极乐世界众生身内有八万户虫之事。

一。恒沙诸佛证诚亘三部经耶。但限阿弥陀经之事。

一。证诚佛者。但限六方之事。

二。十方诸佛中。有不证诚佛之事。

三。证诚诸佛者。悉来集此土之事。

四。证诚但限现在佛之事。

五。证诚佛中。有西方阿弥陀之事。

六。十方诸佛同说阿弥陀经之事。

七。十方证诚法。但限名号法之事。

八。十方诸佛证诚。一念十念往生之事。

二。观无量寿经频婆娑罗王及韦提希夫人得何益之事。

九。大王被幽闭已经几日死之事。

十。夫人得益序正流通中。何得之事。

十一。夫人得益闻经见佛中。何益之事。

十二。夫人得见国益之事。

十三。韦提见佛。但限第七观之事。

十四。夫人光台现国之时。见弥陀因位发愿事之事。

十五。夫人欣净缘时。见住立空中三尊之事。

十六。夫人光台见国之时。见九品往生人之事。

十七。韦提见光台所现国之时。即住所现极乐欤。在国外见之耶之事。

十八。韦提所得无生忍者。入位无生欤之事。

十九。夫人者权者欤之事。

二十。侍女诸天得益与夫人益同异云何之事。

二十一。所所得益者。亘观佛念佛之事。

二十二。阿难·目连共预无生益之事。

二十三。耆阇大众蒙念佛三昧利益之事。

三。念佛三昧利益但限往生一益之事。

二十四。念佛利益亘往生成佛之事。

二十五。五种增上缘利益限三心发得行者之事。

二十六。灭罪增上缘者。约临终念佛之事。

二十七。华座观灭罪文云何引之耶之事。

二十八。二十五菩萨者。来迎佛助伴欤之事。

二十九。三心具足行者。有横病横死难之事。

三十。念佛行者六方恒沙证诚佛来守护之事。

三十一。见佛增上缘者。名见阿弥陀佛之事。

三十二。依三念愿力见佛者。一向指佛力之事。

三十三。以佛力故见彼国土。释迦佛力欤之事。

三十四。依但口称力有见佛事之事。

三十五。摄生·证生二种。有何异之事。

三十六。摄生·增上缘。引第九观摄取不舍文之事。

三十七。摄生·增上缘。引大经边地胎生文之事。

三十八。摄生·增上缘。十三观中引何文为证诚之事。

三十九。亲·近·增上三缘。但限念佛具足之事。

四。依念佛回向功力存亡预利益之事。

四十。回向善普为有缘·无缘众生之事。

四十一。如依自回向他人得道。酬他回向自往生之事。

净土宗要集卷之下目录(终)

净土宗要集卷之下

身土

一。阿弥陀佛因位昔。于何佛所发今日正觉愿耶。答。大经云。在世自在王佛所发愿。悲化经云。在宝藏佛所发愿也。

一。世自在王佛者。大通佛前耶。答。虽难测可言大通后。何以知者。大通劫数意过三千尘点。世自在王但言久远无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故(云云)。

二。过去空王佛者。世自在王佛前耶。答。虽亦难定可言空王佛在前欤。何以知者。观佛经云。空王佛灭后犯法比丘。是今弥陀。大经云。法藏菩萨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依行相推其阶位故(云云)。

三。世自在王佛国土净秽中何耶。答。既是娑婆往事。而佛寿四十二劫。可言体秽相净土(云云)又净影意以为秽土。而言佛寿四十二劫者。如法华云众生见劫尽我此土安稳也(云云)又私检华严有亦净亦秽土。盖此类欤。

四。悲华经所说无诤念王者。为法藏比丘出家已前尊号耶。答。圣迹难思虽难定判两经说相似别人也。何以知者。略有三异。一教主异。彼法藏佛此绕王佛。二王位异。彼云轮王此言国王。三发愿异。彼在家发此出家发。更有多别。对文可见。但如此事或随机见同事异说。故一义云。一体异名欤。

五。具足五劫思惟摄取(文)一生中送此时分耶。答。尔也。其国土等亦长寿故。

六。五劫思惟者。方便假说耶。答。对何实义设此问耶。且置此事。答所问者。经释都不见假说也。

七。发四十八愿事。五劫思惟前耶。答。此有异论。今存一义。可言五劫思惟摄取愿行时也。是故经云。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而白佛言。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告比丘。汝今可说。比丘白佛。如我所愿当具说之。明文如此。不须共诤。但此文前言超发无上殊胜之愿者。略标五劫所摄愿行。非谓五劫前已发也。

八。五劫思惟者。思惟愿欤。为当思惟成佛耶。答。先答已显。思惟摄取清净行。云愿愿皆发增上胜因故言行也。

九。五劫思惟者。名号一法耶。答。言尔无失。所摄愿行虽言无量。总摄六八超世愿因。四十八愿一一愿意唯标念佛以为宗故应知。

十。思惟摄取者。如来所说二百一十亿国土皆悉摄取为发愿体欤。为当彼诸佛国外别发摄取佛国愿耶。答。二义俱得。摄取诸佛净土行中殊胜之愿。与建超世悲愿故也。且彼二百一十亿土无三恶趣虽是胜相。而不必为无善凡夫得生之处。乃至纵有念佛生处。而亦未为无善凡夫得生之行。唯我弥陀摄取若干佛土胜行。而为无善凡夫乃至十念生处故言二义俱得也。若不尔者。何名超世别意愿耶。思之(云云)。

十一。弥陀如来本愿定四十八愿耶。答。问意云何为对异译二十四愿作此问耶。为问更有于余佛所而发余愿耶。且置此事。直述宗意者。一家宗义正依三经。应以此数为定量也。异译经中纵有增减存没之异。译人既异所见各别。如来说教亦逗众机。不必一一须会通也。又此本愿举要虽言四十八愿。既摄二百一十亿土诸佛愿行。而复超发别意胜愿故。既其所摄胜因理实无量。是以世自在王佛言。菩萨闻已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明文在斯。不须疑(矣)。

十二。我建超世愿(文)超三世诸佛愿故立此名耶。答。言尔何过。于彼二百一十亿土选释摄取超胜愿故。又言名声超十方等即是证也。但诸师意超世间位(三贤)所发愿故名超世者。未必然也。若如所执者。前文亦言法藏比丘与世超异。若为消之。

十三。四十八愿于何位发耶。答。此事难知。诸师异说。今依注论群疑论意。可言地上愿也。故注论云圣种性中发此愿等。群疑论云。法藏菩萨十地圣人(云云)但于十地未如何地。凡诸菩萨发净土愿。或于初地八地。如华严说。准知今愿。或可初地。或可八地。难定判也。但此等义且顺常途。自宗别意更有深义。所谓弥陀智愿故也(云云)。

十四。兆载永劫中间修行者。行佛果耶。答。行佛果者。何义耶。言为成佛果行故名行佛果者。可言中间修行为成佛果也。五劫思惟修满大愿。愿因满巳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即是修行其胜行。依行成果。依果感报。感成极乐之次第也。

十五。同本异译二十四愿者。悉摄尽四十八愿耶。答。准上可知。

十六。四十八愿摄尽不可说不可量愿耶。答。亦如上说。

十七。四十八愿悉成就愿耶。答。尔也。一一愿言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故知悉是成就愿也。

十八。释迦·阿弥陀发愿同时耶。答。悲化经中同时发愿。然释迦佛在十劫后者。机宜别故。意乐异故。彼千太子诸梵志等。虽亦同时发愿成佛有前后者。皆此义也。

二。阿弥陀如来本愿广为亘念佛余行。为当唯以念佛为往生本愿耶。答。此有异论。今则可言。唯以念佛为往生业。更无诸行往生愿也。故宗家释云。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文)

是则六八愿中第十八愿。正愿十方众生往生定其正因。直言至心信乐欲生乃至十念故也。然有人云。此愿虽愿念佛往生。第十九愿·第二十愿。摄诸行人。故本愿中亦有诸行往生愿也。来迎·果遂。皆是往生之义故也。但前释言唯明专念等者。唯有多义。此是隐劣显胜唯也。今谓不然。既许隐劣显胜唯者。胜必摄劣。劣必依胜。若不尔者。胜劣不成。胜劣若成。胜不自胜。摄劣故胜。劣不自劣。依胜故劣。故彼所解还成今义。如唯识观五重虽殊皆成唯识无境义也。又言来迎诸行益者。念佛岂言无此益耶。宗家所判摄取三缘唯在念佛。若为通之。由斯有云。第十八愿念佛往生。第二十愿诸行往生。十九来迎通摄前后。故在两楹示此意也。此亦不可。第二十愿既言闻名系念我国殖诸德本。念佛宗家所摄诸行在文分明。谁许偏摄诸行愿耶。凡此一义自宗大事。今举一端。学者详之。

十九。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者。意取十方众生中乃至十念一类欤。为当不残一众生悉摄之耶。答。十方众生者。普摄法界也。至心信乐者。定其生因也。是故十方法界众生尽是可发此心之机。若不尔者。何名大乘广智愿海。何名顿教一乘海也。思之。

二十。乃至十念机广亘六道耶。答。尔也。宗家云。五趣齐生群疑论同之。经云。乃至三途见光解脱。若不念佛何由见也。

二十一。摄中有冥道机耶。答。尔也。群疑论定判。但恶趣中有往生者。多分宿习开发机也。

二十二。乃至十念者。前至心信乐外显往生行文耶。答。至心信乐称名安心也。乃至十念者。称名遍数也。故宗家云。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是其义也。

二十三。乃至言者。下从一念上至十念文耶。答。宗家意者。以言下至十声为正义也。群疑论中虽言一念乃至十念。恐是且存一义而已。理实师资释义不令违失。宗家释中亦全非不许上至义。散善义中其意见(矣)。

二十四。乃至十念者为凡愚十念耶。答。凡愚十念是何法耶。故应答言。非是凡愚十念。何以故。教中无名凡愚十念法故。弥勒问经所说十念。虽言非凡愚念。未说别有凡愚十念。设言对彼非凡愚念假说此问者。今此十念若彼十念。可论是凡愚念非凡愚念。彼此十念同异未定。诸师异释。今依感师彼此各别。以此十念同彼十念。假设此问。岂应理耶(云云)。

二十五。乃至十念者。指意地忆念耶。答。宗家每言下至十声。但非不许意地十念。如礼赞等。寻文可见。

二十六。乃至十念者。指名号欤。为当指时节耶。答。指名号者其义云何(云云)但此十念十声为数。于中非无十声时分为时节义。如上具足十念义也。

二十七。乃至十念者。临终十念耶。答。愿意正在临终十念。故安乐集云(云云)但于平生非无或时须十念法。如礼赞等。此乃十是满数故也。又此问意若问平生但称十念更不相续亦乘此愿可得生者。此应斟酌。若应相续之十念者。初念业成即便往生。若其不应相续念纵至十声业亦未成。如是思之。

二十八。乃至十念者。亘九品机耶。答。此愿虽摄三辈九品。十念且被下辈之三品。大经观经说相可见。宗家每言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即此意也。

二十九。第十八愿摄乃至一念机耶。答。可言摄也。此有二义。群疑论中乃至十念为上至。故许摄一念。宗家释中虽言下至十念而兼下至一念。何以然者。愿文虽言乃至十念。成就文云乃至一念故。是则二文互显故也(云云)。

三十。十八愿摄但闻知识教不念机耶。答。问意云何为许闻教不念之机之得往生而问此愿摄不摄耶。为欲论其生不生义依此问耶。且置此事。直答可言。若其虽闻如不闻故。名不念者未可摄之。若其闻即至心信乐。非不念故不足问之。

三十一。十八愿往生人预来迎耶。答。第十八愿往生人外。更有何人预来迎耶。当知次愿临终现前为乘前愿往生人也。三缘唯为念佛益者。宗家定判。勿异论(矣)但次愿言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者。为显三辈来迎不同。由其根行差别故耳。

三十二。十八愿摄五种正行耶。答。此愿所宗正定之业。后二愿中随应摄余助业等也。更有余义。今且略之。

三十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文)亘即便·当得往生耶。答。可言然也。于一往生开二义故。但此之问端亦应斟酌。此二往生人多不许。不必应受此问故也。

三十四。下卷初所载三辈往生者。第十八愿成就文耶。答。第十八愿成就文者。在三辈前。三辈正是后之两愿成就文也。然此三辈根行虽殊。皆言一向专念等者。正明简机受法虽异莫不皆乘前愿生也。

三十五。第十九愿十方众生者。第十八愿十方众生。其体异耶。答。其体不异。准前可知。更有余义。今且略之。

三十六。发菩提心者。指三心立菩提心名耶。答。不尔。是三福中菩提心也。后言至心是三心也。但此心与后至心等终成一心。思之可知。

三十七。修诸功德者。举往生生因欤。答。言尔无失。此愿所摄当彼观经三辈散善正因正行。但此因行念佛所成。故愿生因已在前愿。非前念佛往生愿外别立诸行往生愿也。

三十八。修诸功德中。有念佛善耶。答。言有无过。如六念义。应知。

三十九。来迎愿亘念佛诸善耶。答。感来迎因正在念佛。诸善成其机差别相也。

四十。圣众来迎愿限顺次往生一类耶。答。尔也。若不生者有何来迎(云云)。

四十一。来迎愿亘即便·当得二种往生耶。答。言亘无妨。当得之外无即便故。但十八愿愿即便往生益。此愿愿其临终现前。相资成一益耳。

四十二。来迎引摄愿亘九品往生耶。答。尔也。亘三辈故。九品中文有隐显耳。

四十三。第二十愿十方众生者。次上二愿中十方众生。其体一耶。答。其体应一。如上可知。更有余义。今且略之。

四十四。殖诸德本者。与十九愿修诸功德。其体同耶。答。虽异而同。何以然者。前愿摄彼三辈散善。此愿摄彼十三定善。故言闻名系念等也。然既泛言殖诸德本。诸言所表必总摄故。故亦可言。前愿摄从诸教来者。此愿摄依今教行者。故言闻我名号等也。

四十五。殖诸德本中。有念佛功德耶。答。言有无失。准上可知。又此德本正当五种正行等故。思之。

四十六。殖诸德本者。出往生修因耶。答。言尔无过。如上可知。

四十七。殖诸德本者。三心具足行者耶。答。尔也。故云至心回向等也。

四十八。殖诸德本往生预来迎耶。答。问意云何为前念佛往生之外别立殖诸德本往生作此问耶。且置此事。直答应言。殖诸德本往生来迎尽是念佛增上缘也。

四十九。至心回向者。与上系念我国一体心耶。答。尔也。行愿异也(云云)。

五十。至心回向者。三心中回向心耶。为当正行回向也。答。二义俱得。正因·正行不相离故。

五十一。不果遂者。约顺次往生欤。为当指二生·三生乃至无量生耶。答。此有异释。故立愿名。或名系念定生。或名三生果遂。今且可存顺次果遂。然言果遂不云生者。欲显闻名系念殖德必不唐捐。故不直言若不生者。若其直言若不生者。应成诸行往生愿故。但异译中译言若不生者。译人既异所见各别。不须和会。又纵言若不生者。既言闻我名号。念佛为宗摄诸行耳。又果遂者非直言生。系念果遂亦通现身见佛。德本果遂亦通生后得益。故前往生来迎愿外有此愿也。

五十二。第二十愿者。十八·十九愿外有别体耶。答。有别体也。如前思之。

三。阿弥陀如来成佛已来经几劫耶。答。大小两经同说经十劫也。大经异译言十八劫者。人师释云。八者小字脱中点也。今谓何必小字脱中点耶。岂非大字上点销耶。

五十三。三世诸佛正觉皆依念弥陀三昧耶。答。尔也。观念法门引般舟经云(云云)本经直言念佛三昧。而以弥陀为其主。故弥陀正觉虽言十劫而摄三世。亦无妨故。无量寿法三世常存。觉此法人三世常在。是故赞云一到弥陀安养国元来是我法王家也。更有多义。今且略之。

五十四。十劫正觉久远实成本耶。答。问辞不审。久远之上脱有字欤。若尔应答。非无此义。但是法华一教门耳。涅槃常住华严法界教门非一。勿执一途。今宗通许彼彼诸宗。故应答言。非无此义。随问诸义皆准之。

五十五。形像观所说法界身佛者。十劫正觉阿弥陀耶。答。尔也。三经所说是一佛故。是以赞云正坐已来经十劫心缘法界照慈光也。

五十六。十劫正觉阿弥陀者。四弘圆满佛耶。答。尔也。若其不满圆果不成故也。以其度生愿圆满故。所证圆果名法界身(云云)。

五十七。十劫正觉者。妙觉极果成道耶。答。尔也。释迦正觉极果故也。同性经云初地佛者。彼于三乘乃以佛地各立十地。此是佛地中初地也(云云)。

五十八。十劫正觉者。但为限报身。为当亘三身成道耶。答。净土成佛三身圆果总名报身。故亦得言是报非化。言非化者非八相化。八相化者秽土身故。彼化是此三身圆报之化用故(云云)。

四。净土宗意立几身土耶。答。或立二身二土。或立三身三土。注论云法性法身方便法身。安乐集云真身应身等。皆立二身意也。安乐集又云三身三土。群疑论同之。宗家亦云三身化用皆立净土等。是其三身三土义也。但此且举常途所用。若欲广明开合废立。诸经论中所说一身四身乃至十身等义。莫不用之。

五十九。阿弥陀三身中何耶。答。宗家定判是报身也。

六十。依何证据立极乐世界报身报土义耶。答。依同性经无量寿经观经诚证立此义也。同性经云。净土中成佛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悉是应身(取意)又出净土佛中。即举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等。故引此经以为教证。大经酬因·观经兼化。是理证也。又同性经证报身名。无量寿经证酬因义。观经会成前二证也。言总意者。凡欲引证先出明文。故引同性以为教证。然此同性非往生经。恐有疑者难言。诸佛各有三身。彼经虽说报身报土。何妨三经说其化身化土之边。故引大经证酬因义。虽有此证恐更难言。愿所成身何必报身。纵有报义何必同彼第二报身。同性报身十地所见。此愿既摄凡夫故也。欲遮此难故引观经阿弥陀佛与化身来。别愿所成岂非报身。又岂异彼同性报身。应知。彼佛虽是报身酬别愿因摄凡夫来。今此三经共成一证。永除异见之疑执者也。思之。

六十一。阿弥陀报身者。自他受用中何耶。答。此有异论(云云)且一义云。今此别愿所成报身。异彼诸教自他受用。而还摄彼自他受用。何以然者。今此报身正觉智海以摄常没为自证。故异彼自受用身内应真理。他受用身外应大机。而此报身尚摄凡夫为自证体。况不与彼真理冥合。况复不摄彼大机耶。故言还摄彼二身也。

六十二。阿弥陀报身者。三身别论报身耶。答。初言是报非化。乍似三身别论之报。后言报身兼化有显三身圆报之义(云云)。

六十三。阿弥陀佛有入灭时耶。答。入·不入义凡虑难测。如来善巧非无此说。如彼观音授记经也(云云)。

六十四。真身观佛极乐本身耶。答。宗意然也。故名真身。真身者是真报身也。法事赞云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后际放身光者。谓此事也。但即此身随机变现大小不同。故下文云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明知此身是常身也。然他宗人以丈六身为彼常身。会此经云。观心转深见大身者。恐不可也。违下文云如前所说阿弥陀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等故。思之。

六十五。阿弥陀佛报身者。亘观佛念佛佛耶。答。尔也。观佛念佛佛体无二。体虽无二观念异者。以事从名持之名念。以名从事名观。然而名只是事。事只是名。故言愿力故忆想必成也。又若细辨观佛始终有三重义。初重未显如前玄旨。虽观彼佛舍名取事。望情非无二佛异也。详之。

六十六。和尚会报身入涅槃义。引何经说耶。答。引大品经涅槃非化品文也。彼文初说五阴乃至一切种智。皆悉如化生灭法故。唯大涅槃一法非化无生灭故。后明诸法性空。即大涅槃平等无二。有佛无佛性常涅槃。佛言。诸法性常涅槃。为新发意菩萨作分别说。故言诸法如化涅槃非化等。以斯验知。授记经中纵后说弥陀有生灭相。理实永无生灭身也。此是例证非直证也。

六十七。报身者。但限教主论之耶。答。问意云何为简观音·势至等身作此问耶。为简彼国所有分身作此问耶。纵依何意。通答应言。指教主身名报身也。分身虽通报·化二身。二菩萨观虽亦云真观。今论报化约教主故。若于教主成报身义。通别依正莫非酬因实德摄也。思之。

六十八。法界身者。众生界即弥陀身耶。答。法界所化。身能化。故名法界身。然言是心是佛。离法界外无别佛身也。

六十九。观音势至可有成佛时耶。答。尔也。弥陀寿量虽穷后际。随机所乐示隐没故。观音等虽阐提菩萨。因果功德无阙减故(云云)。

七十。和尚意报身报土义之外。有立化身化土义耶。答。宗家直依如前三经定立是报非化之义。鼓音声经所说身土虽可会通。其义已在安乐集中。或可推彼不别说之。但群疑论非无其别义。故知彼文未可定判。诸余诸论纵有如是种种异说。皆知随宜。不劳会通。凡诸教中有辨三身三土义中。虽有明说报身报土。未见的言化身化土故也。

五。十二光佛同体异名佛耶。答。依大经说。无量寿佛异名而已。首楞严经虽言过去十二如来相继出世等。恐彼异佛同此名欤。彼既新译虽无祖判经文分明。勿共诤(矣)。

七十一。阿弥陀翻名亘十二光耶。答。言尔何过。无量·无边·无碍等名既见弥陀翻名故也。

七十二。十二光佛者各别身相威仪示现耶。答。言尔何妨。虽是一佛异名德义既别。随德现相无违害故。真言教中存其印明差别之相。即此意也。

七十三。无量寿佛威神光明。但限十二光佛耶。答。言尔无失。彼佛威光虽言昼夜一劫说不能尽。举此十二摄尽故也。

七十四。有不蒙阿弥陀佛光照者耶。答。光无不照。机有不蒙。故注论云。碍属众生非光碍也。

七十五。十二光中无量与无边无碍与无对有差别耶。答。无数量·无边际·无障碍·无敌对。是其差别。赞弥陀偈云(云云)。

七十六。无边光者。三身中何耶。答。此十二光皆是报佛智光差别。然其报佛备三身德。此十二光德义亦然。虽然别配三身等者亦无方也。且如赞中。于三德中对解脱光。此亦一往勿定执(矣)。

六。阿弥陀相好光明有齐限耶。答。无际限也。经中虽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万四千相好光明。皆是粗相。理实尘数。故经言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等(云云)释云结少显多等也。

七十七。阿弥陀佛有常光·神通二种光明耶。答。言尔何过。观经所说遍照光者。是其常光。大经中云口光现瑞者。是其神通光也。

七十八。八万四千光明色光耶。答。尔也。智色光也。故言心光无妨(矣)。

七十九。光明摄取利益唯限念佛者耶。答。尔也。经释分明。勿异论(矣)何以然者。此有二义。一三缘义。二本愿义(云云)此乃念佛一法体备三缘。彼佛选为别愿宗故(云云)。

八十。阿弥陀佛光明量天亲论主云何释之耶。答。或云尽十方无碍光。或云相好光一寻也。一寻光者项背圆光。若对经文。或可像观三十二相中之一相。或可真身八万四千相中一相。于此诸相众好之上。各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无所障碍。故言尽十方无碍光也。

七。三世诸佛名号有胜劣不同耶。答。若以愿行来收非无胜劣。释迦诸佛举称弥陀名者。即此义也。

八十一。具光明寿命功德。限弥陀一佛名号耶。答。此事难知。经释未有简别故也。但诸佛名纵有具足光寿功德。于中弥陀名号最尊。为今一宗之所贵也。

八十二。名号者呼佛体之名欤。答。名以召事。呼体必然。诸法之名有即体者。有异体者。如论注解。寻文可见。

八十三。称名行者有不满所愿之类耶。答。如实称名无不满者。不如名义有不满者。亦如论注。但其如实不如实义。学者异见。今谓直是信·不信耳。

八十四。十住毗婆娑易行品所列百十佛中。有阿弥陀耶。答。尔也。最初列之。但彼第二世自在王佛非今弥陀因位所值世饶王佛。何以然者。论举现在十方佛故。

八十五。文殊般若说一行三昧者。指称名行耶。答。尔也。称一佛名。见一切佛入一法界名一行也。

八十六。般舟三昧所说所授跋陀和菩萨念佛者。称名念佛欤。为当观念念佛耶。答。二义俱得。但贵得意。观念念意在称念故。观念法门意在斯。

八十七。称名念佛行以行者口业为所依欤。答。言尔何过。群疑论云。口业念佛门即此意也。但偏执为口业一行非宗正意。正意总为三业本也。真身观中释义在斯(云云)。

八十八。阿弥陀经中行此难事得阿耨菩提(文)所云难事者。指弥陀名号耶。答。尔也。此经所说唯此一法也。行此之言更指何行。况次下言说是难信之法。故知本师自觉觉他。唯此一法无余乘也。若不尔者。何言三世诸佛皆因念弥陀三昧成正觉耶。故知此义非直出自念佛镜中。宗家秘怀元在此也。

八。三身各有来迎义耶。答。经文且说报身兼化。依义通论。必兼法身。三身圆果名报身故。但问各有来迎义耶。似问三身各别而来。若尔应言无此义欤(云云)。

八十九。最初正觉教主出极乐来迎耶。答。此问似许弥陀正觉非啻一世。问其最初正觉弥陀来不来义。有何所据作此问耶。设有所据作此问者。答言来迎有何难耶。若言此问意不如是。只问今日现在弥陀十劫初坐道场之时。即出极乐来迎耶者。问辞不宜。应言弥陀初成道时即出极乐来迎耶欤。又言出者为言出于极乐耶。为言出自极乐耶。且置此事。今总答者最初成道时。即来迎有何过也。若难尔时十方众生应未闻知修行游诸佛国。与物结缘彼彼众生得生。时至方坐道场成正觉故。或可答言。弥陀正觉实无始终。三世诸佛皆说十劫。故无初成来迎义也(云云)。

九十。来迎引摄如来方便假说欤。答。问意云何。为望理性作此问耶。为于事相作此问耶。若望理性作此问者。可言不来而来也。何以故。如众生性不生不灭相中而有往生故也。群疑论云(云云)若于事相作此问者。亦应答言。如有往生必有来迎。若许往生言无来迎。六八弘誓皆实不虚。岂言一实一虚者耶。而今学人多有来迎为假说者。恐是臆度妄谈而已。

九十一。念佛三昧论佛来迎耶。答。来迎正在念佛三昧。唯此法有三缘故也。

九十二。来迎佛四威仪中何耶。答。既言来迎。行威仪也。若取暂住通行住也。但此问意欲问坐立欤。若尔可言多用立也。第七观初住立空中即其事也。释云(云云)虽然泛论非无坐来。禅林变相显此义也。

九十三。来迎引摄之时。佛身国土俱来耶。答。俱来无妨。例如宫殿随众来也。又有明文(云云)。

九十四。酬因本身坐立二佛中何耶。答。佛具四仪。何非本身。于中坐仪特表尊特。故言一坐无移等也。或可四仪总名一坐。安住常寂涅槃故也(云云)。

九。三尊身量云何。答。观经云(云云)佛身大高胁士甚卑者。圣境超情表难量耳。

九十五。佛眼量云何说之。答。观经云(云云)身量甚大眼量最小者。如前可知。诸师准眼减身量者。非今所用。不须会之。

九十六。二菩萨身量光明云何。答。观经云(云云)光明似不应身量者。如前可知。

九十七。观音·势至二菩萨者。弥陀成佛时自他方来耶。答。大经云。此二菩萨于此修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此乃宿愿缘重助佛行化故也。

九十八。杂想观三尊身量有大小耶。答。如佛身量有大小。二菩萨亦有大小也。但此问意欲问佛身菩萨身大小不等欤。若尔可言难定。圣化无方故也。释中虽言佛大侍者亦大。佛小侍者亦小。若欲会通可言。随佛大小侍者亦随现大小身。其大身者如前三尊观中所说。其小身者假令佛现丈六八尺身者。菩萨随应现所应身。或现八尺四尺等故。虽然此释似言等同。禅林变相亦图等身故。今且应言难定耳。

九十九。真身观所观身者。阿弥陀本身耶。答。上已答竟。

百。二菩萨所座如何分别佛左右耶。答。依观经说观音·势至如次左右。陀罗尼集经翻此说者各有所表。非相违也(云云)。

百一。住立空中三尊光明有不同耶。答。经文总说光明炽盛不可具见。虽不辨其同不同相。准下观门言有不同。有何过耶。

百二。三尊所坐莲华有大小耶。答。随其身量座量应知。但经指言如前所说等无异者。众宝庄严等无异耳。或可说其华座量等。影现身量亦齐等也。

十。名极乐世界有何故耶。答。阿弥陀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文)然观经云分身来集度苦众生者。

宗家释云(云云)群疑论中又有异义(云云)

十一。极乐十方相对有胜劣不同耶。答。大经观经许有胜劣。宗家所判随亦然也。此乃诸佛法海平等一味。本国他方虽复无二。愿行来收非无因缘故。使诸佛推功归本。赞曰。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刹最为精(云云)。

百三。极乐世界上品净土耶。答。三经所说诸佛土中上品净土。如前已述。若依华严净土初门。安乐集中略引其文。二经相违云何会者。此有二义。一云。佛土优劣对望多重。华严对余胜土为劣。三经对余劣土为胜。故此二经非相违也。二云。诸佛净土理实平等。互说优劣各逗机宜。若闻初门生易往想为说下品。安乐集意依此劝进。若闻上品起胜欣心为说无比。宗家赞劝意在于斯。故此二经各逗一缘互存利益。无违害耳。二义赊切学人知之。

百四。如极乐世界摄十方佛土。十方佛土又摄西方极乐耶。答。言尔无过。诸佛净土如帝网故。推功归本如上可知。

百五。凡圣所见极乐有胜劣不同耶。答。此应分别。依正因门应无胜劣。依正行门非无优劣。且如三辈所生莲华。体是一种正觉净华。其相非无九品不同。即此事也。

百六。极乐世界有方域分齐耶。答。于彼世界实无边际。故论赞曰(云云)然望此土必须指方。故经说言(云云)此乃方即无方故也。

百七。过几国土有极乐耶。答。阿弥陀经云。过十万亿佛土(云云)称赞净土经云。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刹(云云)译人既异所见各别。不须和会。余经有说过恒沙刹。部异见别。亦不须会。今用正依三经说耳。

百八。西方极乐者。四州共可用此说耶。答。可言然欤。尽十方界无非极乐。随方指西。必须日观故也。

百九。法藏比丘卜西方成佛。有何故耶。答。为今观日送想故欤。更有多义。今且略之。

百十。极乐西犹有国土耶。答。可言有之。且如无胜净土是也。但依宗说十方诸佛赞彼国。皆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佛土者也。

百十一。在娑婆望西方之时。如云过十万亿土。到净土已还见娑婆。又有此界别里数耶。答。言有无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其事也。虽然彼国云无方域。亦无妨碍。思之。

十二。西方极乐心外净土耶。答。此问似许心外净土而问极乐是耶非耶。若问西方极乐可许心外法耶。岂不宜耶。故安乐集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百十二。极乐世界十劫正觉之时始建立之耶。答。言尔无过。故言依报感成极乐也。

但悲华经云昔时尊音王佛国为今弥陀佛国者。且随机宜指处所耳。理实诸佛相继出世。各住自所感成净土故。大经云。所修佛国恢廓广大超胜特妙等(云云)。

十三。极乐世界三界内耶。答。群疑论中广论此义。有摄·不摄二释。注论安乐集直言非三界摄。宗家尔。故言极乐庄严出三界。人天杂类等无为。良由本论云胜过三界故也。何以然者。阿弥陀佛愿心庄严胜报故也(云云)

百十三。极乐世界有三界建立耶。答。大经只立四天乃至色究竟天不立四空。其诸天人实非天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但因顺余方故假立人天名耳。

百十四。极乐世界有四季转变耶。答。大经云。亦无四时春秋冬夏(文)但准昼夜十二时等。依华开合建立时分。何必全无假立四季。经言无者言无寒暑青黄等相欤。

百十五。西方净土依正具六道依正耶。答。有天人无三恶趣。若取观音光中所现。无不具足(云云)。

百十六。水鸟树林说法方便化现事欤。答。尔也。阿弥陀经云。变化所作(文)赞曰。为引他方凡圣类故。佛现此不思议(文)但此化事即事而真。理事相应。故言见色皆真色闻音悉法音也。又法事赞云(云云)。

百十七。极乐国有几宝池耶。答。国界无边庄严遍满。谁测其数。经言有八池水。且举一界庄严而已。

百十八。极乐世界莲华量云何说之耶。答。阿弥陀经云。大如车轮。观经云。十二由旬。理实大小无定相也。

百十九。七重宝树者。七行重列义耶。答。不尔。宗家释意七宝重接。间错庄严根茎枝条叶华果。故名七重树。如是宝树七行列立。故言七重行树七七四十九重也。但此释文颇以难见。更思择之。

十四。安养都率往生有难易胜劣耶。答。尔也。群疑论中广明此义。显其优劣有十二义。主处眷属寿命等。辨其难易有八种异。本愿光明守护等也(云云)。

百二十。五逆十恶人都率上生耶。答。群疑论意不许此义。但造十恶不造五逆者应许生也。谓彼八种异中第七重恶异者。且言五逆生不生耳。

百二十一。但称名号者都率上生耶。答。群疑论意许此义也。故彼十五同中第七称念同。引上生经若一念顷称弥勒名。同一念顷称弥陀名。但有本愿·非本愿异成难易耳。抑此问端可言但称弥勒名号者欤。

百二十二。都率上生有来迎之仪耶。答。有之群疑论云。六圣迎同者。上生经云。弥勒菩萨与诸天子来迎此人(文)。

十五。何名边地胎生耶。答。大经云(云云)略论云。边言其难。胎言其闇(云云)

百二十三。边地胎生者。报土内耶。答。此有异论。今存一义报土内也。虽是报土弥陀悲愿普摄群机故。令带惑疑者见此事也。

百二十四。边地胎生者。三辈九品所摄耶。答。此有异说。大经不为三辈所摄。异译经说中下辈摄。略论云。复有一类不入三辈(文)又云。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还同三辈(云云)此乃初生不摄后还摄也。三辈既尔。九品例然。九品华合别有所由。上六品由善行强弱。下三品由恶行轻重。而皆三心具足人故。非带惑疑生者也(云云)。

百二十五。边地胎生者。三心具足行人耶。答。不尔。杂疑人也。但至临终见佛悔过。尔时或有具三心义。虽然一生疑谤心多。故随宫胎偿其罪也。

百二十六。同本异译所说中悔疑惑者。大经疑惑胎生者一体耶。答。尔也。但异译经虽名边地不云胎生。虽说宫殿不云在内。言边地二千里城七宝池中莲华化生。译人既异所见各别。不须和会也。

百二十七。观经下辈三生者。大经边地胎生者耶。答。此义已显前问者耶。但释华内有三种障。同彼胎生之行相者。业因虽殊果相相似。借彼显此有何妨也。故或可言。下品三生虽非边地亦名胎生。上中辈中华合例之。

百二十八。边地胎生者预来迎耶。答。此事难定。大经一向不说来迎。异译经云其人临终见佛形像等悔过故。更可详之。

百二十九。边地胎生者。依本愿力受此报耶。答。受此报者由疑惑也。生极乐者本愿力也。此人乘何愿力生者。亦乘念佛往生愿力。虽不如说至心信乐。亦非全无信佛因。故又义云。第二十愿摄此类也(云云)今谓。第二十愿纵摄此类。得生必乘第十八愿。生因正在彼愿故也。

百三十。菩萨处胎经所说懈慢国者。大经所说边地耶。答。虽难定判。且存一义二处别也。懈慢未至极乐界故。此乃杂疑杂修二类生处也(云云)。

百三十一。边地胎生者。以宫殿譬胎生。为当以莲华譬胎耶。答。大经宫殿也。十住论云若人种善根疑则华不开。此华胎也。有师会云华内似宫非相违也。今师似许有二胎生。故云虽得往生含华未出。或随宫胎或生边界也。

十六。极乐世界有女人耶。答。无之。若有女人违本愿故。有讥谦故。鼓音声经说有佛母。安乐集·群疑论互举一义会之(云云)授记经中观音·势至欲来此土。于彼庄严华台之上有化王女。既言化女。不俟释(矣)。

百三十二。女人往生耶。答。但能念佛莫不皆往。阿弥陀经云善男善女执持名号得往生。故韦提侍女得忍得记。皆已生故不须疑之。观念法门云(云云)。

百三十三。女人往生者。转男子生耶。答。尔也。观念法门云(云云)转女成佛经云(云云)此皆正命终时转舍女身。变成男子乘华生也。

百三十四。第三十五愿成女人往生益。为当又愿转女为男益耶。答。愿转女成男益也。然其后身必在净土。故约初生解此义也(云云)。

十七。安养世界有二乘耶。答。毕竟言之无二乘也。论云。二乘种不生(云云)。

百三十五。于极乐世界证二乘果耶。答。中品三人先证小果。但不保证即向大也。

百三十六。住果二乘往生耶。答。若论小圣去亦无妨。故大经云。菩萨比丘皆得生也。

百三十七。安养世界二乘者。法华论所列四种声闻中何耶。答。彼四种名约此土立。净土必无上慢决定退大三名。彼国声闻皆信大乘。亦无退大趣小心故。但此土中四种声闻。若能念佛莫不皆往。又上慢人回心可生。决定性人无余后生。退大得记可生无疑。应化往来不足论之也。

百三十八。证果二乘往生者。回心向大后论此益耶。答。退大往生多在回心之后。定性往生必在无余之后。通论俱有回心必生义。如正法华云。临灭度时。佛在前立劝发无上正真道意。但此临灭度者。定性不定性诸宗异论。今且置之。

十八。极乐世界菩萨圣众。实于三贤十地阶位次第经耶。答。言尔何过。顿教一乘海不失浅深。故注论云(云云)。

百三十九。极乐圣众唯限一生补处耶。答。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毕竟论之。皆当究竟至补处也。

十九。极乐世界有九品别耶。答。此有异论(云云)今谓。正因感果可言无品。正行感报可言有品。品即无品。无品而品也。论注(云云)

百四十。往生人华开有迟速事。依善根多少耶。答。依善根多少。或依恶业轻重。或依疑障浅深。非只一途者也。

百四十一。于莲华中所经日月劫数约娑婆时节耶。答。宗家意然也。

往生要集以四义助成之(云云)群疑论约彼土且存随他义欤。

百四十二。于极乐世界于莲华中实送多尘劫耶。答。经言六劫十二大劫。何多尘劫耶。然此劫数未必定量。经文且举一相而已。纵是不定。且就六劫十二大劫答前问者。一念多劫长短无碍。故赞云十劫须臾不觉尽。可以例知。

百四十三。于莲华中皆悉见佛闻法耶。答。宗家虽言内受法乐。未分明说见佛闻法。

他宗人师虽言下品生人在莲华中常闻弥陀·观音说法。末学亦为难义。今案此事。应有深意。宗家既言内受法乐。若不闻法有何法乐。荆溪妙解与此玄会。岂非依正因门华中常闻。依正行门华开方闻耶。

百四十四。下品生人在莲华中不见佛闻法者。方便假说耶。答。准前可知。又一义云。此亦抑止方便说欤。下下品释似有此意(云云)。

百四十五。往生人所宿莲华。凡夫往生之时始出生耶。答。本有始生无妨碍也。

百四十六。中品上生华开相云何。答。经云。莲华寻开(文)上下华开迟于此者。彼虽遇大正行缓故。此虽遇小戒行精故。开虽早晚得益小大频迦在卵。声超众鸟。盖此谓也。

百四十七。中品下生华开相云何释之耶。答。释云开·不开作异。言意者。此品行人位未定故。若以戒福下善为此品人。经七日者华开时也。若以世善上福为下品人。此七日者不开时也。为显此义经文直言生经七日。不说华开·不开之相。故言此明华开·不开作异者欤。

百四十八。下品上生华开文。云何引释之耶。答。言引释者谓牒释欤。若尔牒经文云经七日也。何以然者。前中下品世善上福。若为此品正行。彼七日闻法或作此品华开时分故也。

百四十九。往生人所坐莲华者。悉如来正觉华欤。为当行者功德所生莲华耶。答。悉是如来正觉净华。亦即行者无上功德所生华也。应知。

二十。极乐世界三贤十圣报土欤。为当究竟果满报土欤。答。弥陀如来究竟果满真报土也。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者。应是渐教自力门说。

今此他力顿教宗义十地三贤人天杂类齐入报法高妙土也。抑彼经言住果报者住异就识有漏土也。居净土者纯净无漏真报土也。而台宗意住果报土为实报土。唯佛净土名寂光土。与今宗义有此参差。问答必有乖角之失。应思择之。

百五十。极乐世界报土者。一时化现报土耶。答。不尔。建立常然无衰无变真报土也。

二十一。极乐世界果报无明所感报耶。答。上答显竟。众生生者亦乘佛愿为缘也。群疑论云。爱润生者且存法相耳。

百五十一。于极乐世界立生死有漏名耶。答。不立此名。佛果无漏无生界故。群疑论中虽许亦有分段生死有漏名义。彼且附谤法相而已。

百五十二。于极乐世界有惑灭智生义耶。答。言有何过。不灭而灭。不生而生故也。赞云微尘故业随智灭不觉转入真如门即此义也。

百五十三。极乐初生菩萨与衣俱生耶。答。上辈有衣。惭愧相故。下辈无衣。表无惭故。中辈准知。在中容故。禅林变相现此义也。赞云法侣将衣著者标法衣耳。非内衣也。

百五十四。极乐世界众生身内有八万户虫耶。答。不可有之。无三恶趣故。群疑论云(云云)。

一。恒沙诸佛证诚亘三部经耶。但限阿弥陀经耶。答。文在小经。义通三部。所证诚法通三经故(云云)。

一。证诚佛者。但限六方耶。答。言尔无失。六方即摄十方故也。以此义故新旧两译不相违也。

二。十方诸佛中有不证诚佛耶。答。不可有之。诸佛称扬愿不虚故。故言十方恒沙佛者。举十恒沙表无尽也。

三。证诚诸佛者。悉来集此土耶。答。各于本国出广长舌。遍覆三千作证明耳。其神变相及诚实言。舍卫大众见闻·不见闻义。难可定判。若依群疑论意。睹相听言断疑生信也(云云)。

四。证诚但限现在佛耶。答。言尔无失。但此诸佛三世常住。弥陀正觉无始终故。释迦称赞古今然。故大经云(云云)

五。证诚佛中有西方阿弥陀耶。答。此事难定。或可言有。经言西方无量寿佛是也。或可言无无量寿者应是同名异体佛也。称赞经云(云云)。

六。十方诸佛同说阿弥陀经耶。答。言尔何过。但说经佛应出秽土。证明佛应出净土欤。思之。

七。十方证诚法。但限名号法耶。答。尔也。诸佛咨嗟称名为宗故也。下方赞云一切福业皆回向者。念佛为宗摄诸善耳。

八。十方诸佛证诚一念十念往生耶。答。理在绝言。故礼赞云(云云)依何道理作是释者。所证念佛本愿宗故(云云)。

二。观无量寿经频婆娑罗王及韦提希夫人得何益耶。答。频婆娑罗成阿那含。夫人大悟得无生忍。但频娑者圣道机故。序中傍益。非正宗也。虽是傍益功归佛力。玄表散善显行宗也。

九。大王被幽闭已经几日死耶。答。准经可言三七有余。律论异说不劳会之。

十。夫人得益。序正流通中何时得耶。答。玄义去。韦提得忍出在第七观初(云云)故知得益在正宗也。

十一。夫人得益。闻经见佛中何益耶。答。闻佛正说得益分齐在见佛也。

十二。夫人得见国益耶。答。见国益者何耶。可言见国得益耶欤。若尔应答。夫人得益在见佛时。非见国时。何以然者。见国犹是观门分齐。见佛方入弘愿故也(云云)。

十三。韦提见佛但限第七观耶。答。此有异论。有义但在第七观初。有义亦在序光台中。今谓纵在光台论其分齐亦是见佛时故。尔时光台即是正宗也。

十四。夫人光台现国之时。见弥陀因位发愿事耶。答。此有异论(云云)今存一义言见无失。夫人请言我今乐生弥陀佛所。释云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等。就夫人请作此释故。又以佛力令了了见。何必不见此因缘耶。

十五。夫人欣净缘时见住立空中三尊耶。答。此事难测。禅林变相于光台上。虽图三尊非立像故。依义推之。如来四仪不可思议。即座而立。即立而座。显现随宜。不可局执欤。

十六。夫人光台见国之时。见九品往生人耶。答。言见何过。虽见三福九品往生。隐其所见起后教。故虽有二请唯是定善也。释云。选得生处还修别行。盖此意欤。

十七。韦提见光台所现国之时。即住所现极乐欤。在国外见之耶。答。光台既言在佛顶上。在下仰观可谓勿论。但以圣境不可思议。若许尔时证无生者。何无即住彼国义也。普观云(云云)。

十八。韦提所得无生忍者。入位无生欤。答。入位无生者何耶。若初住已上名入位者。宗家所判不许此义故。释示观中无生忍多是十信中忍。非解行已上忍也。群疑论云。无生忍有六位(云云)。

十九。夫人者权者欤。答。于诸教中。纵言权者。今经可言实是凡夫。故解释云。是凡非圣。又云。实是垢凡女质。何以然者。纵是大圣既同凡愚。同凡愚。已实是凡愚。论其本迹非教本意故也。安乐集云韦提大士假诧苦缘者。又是一义。两祖所判各逗机宜。非相违也。

二十。侍女诸天得益。与夫人益同异云何。答。虽异而同。浅深虽异同得往生。往生即是无生故也(云云)。

二十一。所云得益者。亘观佛念佛耶。答。虽说观益意在念佛。会宗知之。

二十二。阿难·目连共预无生益耶。答。二圣既是圣道人故。虽非今经正宗所为。耆阇传说既为二众。岂无皆入净土门耶。

二十三。耆阇大众蒙念佛三昧利益耶。答。先答已显。可知。

三。念佛三昧利益。但限往生一益欤。答。略说则有五种增上缘之胜益。广说乃至成佛。莫非此法益也。

二十四。念佛利益亘往生成佛耶。答。如前可知。故经云。若念佛者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文)释云(云云)。

二十五。五种增上缘利益。限三心发得行者耶。答。可在三心发得行者。故言除不至心也。但论冥利可通未发心前。思之。

二十六。灭罪增上缘者。约临终念佛耶。答。何唯临终。上尽一形下至十念皆得往生。灭罪例然。不须疑之。但所引文在临终者。举一例诸义无伤害。况引观经灭罪之文。莫非念佛三昧益耶。

二十七。华座观灭罪文。云何引之耶。答。文云。现生念念除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文)经文虽无念念之言。准下下品念念灭罪。如是引欤。

二十八。二十五菩萨者。来迎佛助伴欤。答。言尔无失。十往生经同闻众列此菩萨名。佛敕令护净土行人。岂限平生非临终耶。况以观音·势至为其上首。故知。本是净土菩萨也。是以礼赞云。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等。其中山海惠愿虽似未生净土。准观音等尽众生愿。言不生者约悲门说。若依智门非不生也。

二十九。三心具足行者有横病横死难耶。答。不可有之。于此行者所有横死皆可知是宿业报也。十住论引般舟经云唯除业报必应受者故也。

三十。念佛行者六方恒沙证诚佛来守护耶。答。或云遥加。或云来护。随宜无方也。

三十一。见佛增上缘者。名见阿弥陀佛欤。答。弥陀为主亦见诸佛。立此宗已一代见佛莫非弥陀三念愿力。故引厌苦缘韦提见佛乃至月灯三昧经中见诸佛文尽为此缘者也。

三十二。依三念愿力见佛者。一向指佛力耶。答。宗意然也。大誓愿力四十八愿力也。三昧定力佛果念佛三昧力也。本功德力因中万行诸波罗蜜力也。若诸师意愿力佛力。定力法力。本功德力行者自力。非今所用。不劳会之。

三十三。以佛力故见彼国土(文)释迦佛力欤。答。言尔无失。但此佛力含有两重。序分且示释迦佛力。故言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正宗毕竟归彼愿力故。言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亿想者必得成就。见佛缘中直取愿力。故引示观缘文而言佛愿力也。

三十四。依但口称力有见佛事耶。答。必有此事。见佛本由愿力故也。一行三昧即此宗也(云云)。

三十五。摄生证生二种有何异耶。答。摄得往生名摄生缘。证得往生名证生缘。然证生义世有异论。有义佛证众生往生。有义众生自证往生。今谓。此义不可偏执。若无佛证众生不证。众生不证佛证何为。得此大义临文可见。

三十六。摄生增上缘引第九观摄取不舍文耶。答。不引之也。摄取不舍虽有三缘。护念缘中已引用故。非谓此非摄生文也。

三十七。摄生增上缘引大经边地胎生文耶。答。不引之也。今明专念五缘故也。

三十八。摄生增上缘十三观中引何文为证诚耶。答。文云。又如观经第十一观等(文)此有二义。一云。第十一观势至观也。此观中说分身来集度苦众生。是即九品来迎三尊。故引此观及下九品。同为摄生增上缘也。一云。第十一者恐写误欤。可言第十二观及下九品等。普观文云阿弥陀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至行人所。亦与九品来迎义同故也。

三十九。亲·近·增上三缘。但限念佛具足耶。答。宗意然也。若不尔者。不应以此三义成立唯摄念佛益也。经中纵有说通诸行。推功归本尽是念佛益也。例如观念法门五增上缘广引诸经齐戒等益以为专念阿弥陀佛益。此乃虽说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专称故也。

四。依念佛回向功力。存亡共预利益耶。答。尔也。存亡利益难思议也。群疑论引随愿往生经文为证(云云)。

四十。回向善普为有缘无缘众生耶。答。尔也。平等施一切也。又法界众生望佛愿智无非有缘也。

四十一。如依自回向他人得道。酬他回向自往生耶。答。此何问耶。既许依自回向他人得道。何疑酬他回向自往生耶。以自望他他自自他。以他望自自他他自。虽然且答所问者可言尔也。互相扶助成大利益。我等今日愿生净土。皆由诸佛菩萨法界凡圣回向力也。但有发心早晚利益浅深者。自他三障轻重故耳(云云)。

已上身土义。大纲二十一·纲目百五十四。杂义。大纲四·细目四十一。略答毕。

净土宗要集卷之下终

已上大纲四十八盖寄本愿之头数。纲目四百余拟生末学之慧解。留赠于劫末共期往生矣。弘安四历辛巳岁冬十月上旬。于西山北尾往生院本净房记之。

西方行者然空(四十六)。

件问者故海已讲回心净土之后所集也。然彼山门之学侣。其才被人知焉。愚者郊外之隐士。其名不显矣。爰奉严命愗注管见。问端多不审加以致反质。已讲若存或容承诺。遗弟见者恐谓不然。伏乞一经高览早埋壁底。必有纰缪。潜垂纠正。显意恐惶谨言。

弘安七年二月上旬记之。

今此宗要一部三卷者。故海巳讲发起问端。记主上人施设答释。依扣彼雷门既发斯蛰户。可谓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矣。盖以初自教相终至杂部。大纲四十八。以极其规模之大纲。目四百余。以尽其节目之详。门门掣开幽关显示深奥。条条捃摭精华结成至实。文撮简要义明宗致。树名宗要。岂唐捐乎。因兹后学者讲习讨论。无不斯书之成功。所谓雾海南针。夜途北斗者哉。近顷(余)门学徒将镂梓行于世。携旧本来请(余)考正。辄披览之数审祥之。文字之脱增惟伙。训点之错误不少。遂添削余阙以充其志愿。庶几远流法水普润后昆。大悲传化真报佛恩(而已)

惟时贞享三年龙集丙寅仲春十九日。

西山流深草派本山圆福现住行空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