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愛欲藥為何等為止愛已解意亦解意已解病便愈 愛之為病。止為下藥。

彼癡藥為何等為觀癡已却解從慧解脫為病愈如是佛說如是二法當知一為字二為色二法當捨一為癡二為愛 癡與愛者。謂四陰為字。四大為色。合身中。但有癡愛名與字。𧗪家當以止觀往消索也。

二法當自知一為慧二為解脫二法可𧗪一為止二為觀彼止已𧗪令識色已識令愛得捨 知四大為識色。意即不染色矣。不染色者。即不墮望。故言識色令愛得捨也。

愛已解意便得解脫自證知止已行滿足便得捨癡 止𧗪滿足。便得捨癡。

已得捨癡便從慧得解脫自證知若比丘已二法自知字亦色已二法捨癡亦愛如是齊是便無所著應行畢 謂止觀除癡愛。為𧗪畢也。

欲度世是為尚有餘無為未度 無為未度者。謂已泥洹未泥曰。

已無為竟 謂已得泥曰也。

命已竟畢 謂不復受生死壽命。

便為苦盡令後無苦彼以有是陰亦持亦入已盡止寂然從後無陰亦持亦入無相連不復起 謂惡意滅。不復起生死。

是為無餘 謂惡意盡滅無微餘。

已得度世無為畢是為二無為種彼不貪清淨本為何等為三界中不得不望不求 已得三定者。六情不復於三界中有所求索也。謂之清淨本。

是名為不貪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貪身清淨言清淨亦餘相連清淨法意所念為本 謂無復邪起所念。在三十七品經也。

是為不貪清淨本亦有清淨本佛說為八種行是清淨本彼為三清淨道種是為不貪本何等為三一為直方便治二為直念三為直定是為三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貪清淨本彼無恚不犯法本為何等若忍所𧗪未來為不出恚忍因緣為不恚不恚不受殃。無恚無瞋亦不瞋 有恚即瞋到。若無恚即無瞋也。

無怨亦不想怨是為無恚不犯法本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亦有三清淨道種一無恚不犯法本為正語二為正業三為正致利 謂得道者為致利也。從身意上前取八道𧗪。亦謂從發意止至得道。為致利也。

是為三清淨道種是故名為無恚不犯法本彼不惑清淨本為何等為從慧見四諦如有如有應受清淨不愚不惑不隨惑亦不墮惑 謂以得三十七品。終不墮是諸惑事也。

慧明明相見 謂三毒已除為慧明。通八直道。為相見也。

從清淨法是為不惑清淨本是本為誰為不惑清淨所身𧗪所言𧗪所心𧗪亦所相連清淨法為意思惟相念所法本 法本三十七品法也。

亦為從二清淨道種為不惑本一為直見二為直𧗪是為從二清淨道種本是故名為不惑清淨本是為三清淨為八種道已份在所隨應 份音如部分之分。隨佛教應應三十七品𧗪也。

非常為如是彼非常想為何等一切所𧗪是非常想所想計知是為受 已有想計即自知。遂作不息為受也。

是為非常想亦從有世間八法何等為八有利 𧗪家獲極供之利心。不悅豫矣。

無利 修德而累耗。謂之無利也。

名聞 德馨遠香。謂之名聞。

不名聞 𧗪備德高。為群邪所遏。謂之不聞矣。

有論議 清淨淡泊。邪黨虛謗。謂之論議。

無論議 德高遏謗。不以憍也。

若苦 殖志守道。而艱患相紹。或有灰滅之禍。三塗之罪。謂之苦。

若樂 獲天王之榮。從心之願。謂之樂也。

為意不墮不受 墮樂也。處榮不憍。𧗪不墮落。邪巧炫耀六情不受。利不為喜。耗即不憂。法鏡經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斯淨定之仰者矣。

從若干思不受。止護觀思惡得止 護觀不使失適也。止止不受上若干思想也。𧗪是二意故惡止也。

是名為非常想彼苦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行是為苦所想覺知受 謂知苦而竟故受。𧗪家當覺滅之也。

是名為苦想從是要為何等望苦想為已習已增所念已多 一切眾苦從習增多矣。

為貪已足 貪從萬物生。望從危生。瞋從嫉生。愚從不問生。癡從冥生。貪望瞋恚愚癡。是為足也。

為不墮貪 謂人從貪望得老。從瞋恚得病。從愚癡得死。從福德生故。𧗪家已得三十七品妙𧗪。即不墮貪。

為意不受不墮相牽不墮 牽連也。言道意連屬。不使墮生死。

不念 不念惡也。

若干意護觀為已 惡為得止 已德惡六情也。得止得止觀也。

從是思望致是要彼非身想為何等為一切法不計身不墮身 言一切四大法。不計為身。身者非常之物。明者不墮身想也。

為想知想受是名為非身想從是為何等望致非身想已為念思為已增。令是是自計我 是是者。言自計是我身也。

為是為意不受捨若干態 態。八十四態也。言。已覺八十四態。即捨不受也。

不受跓為觀。𤻀惡得止 不受跓者。不跓息也。所以能却。八十四態者。正從觀惡露得止意也。

是為從是要致 要者。為作非身想為要致。

彼惡不淨想為何等為一切世間𧗪為不淨所想自知受是名為不淨想從是想為何等望致不淨想已為念為思為已增令世間五樂意却捨意不牽不受不復墮若干念以得護為𤻀惡得跓是為從是要致 要致者。作非常想意。

彼為四思想念𧗪 四思想。思想四禪也。念斷不𧗪也。

何以故。令知五陰 謂以得四禪。即知五陰所從起。

故佛說是分別見彼不淨想𧗪為令色陰從是解 謂四大惡露皆屬色𧗪家存身內𤻀。以却色欲。故曰從是解也。

彼苦想𧗪令痛陰從是解 𧗪家覺身苦痛陰。即滅也。

彼非身想行。思想陰亦𧗪陰從是解 得非身念。想𧗪二陰滅也。

彼非常想行。令識陰從是解 識。識萬物非常。意不貪著。故言識解也。

彼從止𧗪 止攝也。攝六情還意不復受。是為止想也。

令愛從是解彼從觀𧗪令癡從是解彼從不貪為捨貪 捨去華貪。意無有微餘也。

彼從不恚為捨恚彼從不惑為捨癡彼從非常想令解有常彼從苦想為解樂想彼從非身想為解身想彼從不淨想為解淨想彼從止攝意能得還是為止想令從是止禪 止跓也。跓意於四禪。

彼從一切法寂然能得解受是為觀想令止跓一切知 從觀得止住。觀分別一切。為住一切知也。

從欲能得還想是為不貪相令還不與取止 色聲香味細滑邪念。名之曰不與取也。𧗪家已得四禪。還六情。不復受外六欲。故言還不與取也。

已後不復生癡是為無有恚想令從殺還得止識事亦物是為不惑相為令得止止所世間所𧗪為所法能受相是為非常想令知從生亦知從滅 從生者。貪欲生。𧗪者知所從生知所可滅也。

識為是處 識。識是三毒處也。

為世間𧗪作世間更所所識想是為苦為所思想是為痛種處一切所法不住想是為非身想是為思想是已見身屍已壞青膖為受是相 謂是上說言受死相。

是為不淨思想 思想念上說為不淨也。

從是為悔却令寂然止是為九品處已分別說見 現九絕也。

為一切無為部 謂定部伴。

說具足是為誰知多聞少聞不為慧者不慧不為常意在經為意相連生為從不分別觀令不得非常想。不受非常想。令從是墮五樂。令五樂覆蓋從所應𧗪失。令不解苦想。令墮五陰受入。令為意計是身若干本非一本不捨不觀。令不墮非身想為意在顏色樂計是身為淨不計是皮肌覆令不墮不淨想不住受 不受愚者倒想矣也。

止是想不信令無有想不受喜為從是四種已除 四種四非常也。

墮得無為種處佛說信根比丘欲見知當求在四溝港種為清淨法 𧗪安般六事得𧗪為清淨乃墮四意止也。

不捨方便相令致清淨從清淨發起令墮四意止佛說精進根比丘欲見知當在四意斷過去所更 更四意止矣。

相念不忘為從不忘發生墮四意止佛說念根比丘欲見知當觀在四意止為一意想是為定從不惑起令墮四禪處佛說是比丘欲知定根當知在四禪 數息為身意止。相隨為痛痒意止。止為意意止。觀為法意止。是四身止。五陰便止。是為還。還淨是應四禪也。

從本校計為慧如有能得持 持。持六情從是發起令墮四諦 由大智總持六情。令意墮四諦。

佛說慧根比丘欲見當在四諦為有四輪好郡縣居輪依慧人輪自本正願輪宿命有福輪 輪者喻車輪也能載致物。言人有是四輪。亦載致人於道也。四輪應四諦。四禪為屬道𧗪也。百法四輪義同也。

彼為道德共居相是為好郡縣居令得賢者依止處以得道德依猗相是為依慧人從是為墮有正願處以得正願相是為身正願令墮福處從清淨行有所入相是名為福令致墮五樂處 謂五根為五樂處也。

彼為戒法十一本。一為色持戒無悔 色身也。身持戒不犯七惡。

二為已不悔令得喜意 謂身不犯惡故令意喜。

三為已有喜令愛生。四為已意得愛為身得猗。五為已身得猗便得樂 猗。猗四意止也。得樂得道樂。

六為已意得樂便得正止七為已意得正止便知如有。八為已知如有便寂然。九為已寂然便得離 離五陰冥。

十為已得離便得解脫。十一為已得解脫。便見慧 謂已解非常苦空非身為有慧。

有慧便知生死已盡 十二因緣滅即生死盡也。

道𧗪已畢所作𧗪已竟不復還受苦 得三活謂之畢淨𧗪。足意漏盡謂之竟。直入泥洹。不還三界受眾苦也。

戒相為何等至命盡持戒令從是致無悔身不增罪相為無悔從是致喜令得喜處可意相為喜令致愛處喜足相為處 足滿。

令致有猗處 猗三十七品。

從𧗪為是為得猗相令致樂處已無[病-丙+(止/(止*止))]為樂相令從是致定處 致定處者謂在所得定處也。一說言。滅去惡意致善意著之處意隨使不忘為定相 道力能制意。使之不忘也。

令致如有慧處不惑如有相隨相是為寂然處若知非身是為寂然相 得非身念意即寂定。

令從是致相別離處不近會為相別離 意淨即與穢離。德遠不與惡會。

為從是致解脫已為非法𧗪不受殃 若獲不退轉。及溝港道。不復於大山受宿殃也。

是為解脫相令致解脫慧見 慧見。見四諦慧也。

為有四道德地何等為四為四行者福彼若如有知智 謂世間人但知六入耳。道人所知者。知四意止。

是為見地為得道迹 道迹。謂須陀洹。

是為得道福彼如有如有知是為惡却離 如有知者。言如事𧗪知三十七品。已知三十七品。其意清淨。便惡六情所受。為却離三界。

是名為薄地為有往來福 往來者。謂斯陀含所住地。三毒薄少。義在安般。

彼以惡却為不用 惡惡是身。不用不用世榮。

是名為相離地彼已相離是為不復還福 不還阿那含也。終生天上不還人間。謂之不還也。

是名為欲竟地無所著亦𧗪者福是何義 問義何趣。

為道弟子有八種道𧗪 謂上四人。種道清淨。皆得入道𧗪。

是名為𧗪者為是是福是故名為𧗪者福何以故為𧗪清淨為名是為清淨福是為道德有八種清淨道𧗪為是是福是故名為清淨福彼為應得道迹云何已諦相應道 已得道迹。與四諦相應也。

弟子便斷三縛結彼為三縛結為何等一為知身非身二為無疑三為不貿易𧗪戒 持戒之士。以取三活。治無想定。救濟三界。不以此戒貿易天上榮樂。

已斷是三縛結道弟子便墮道迹不復墮惡道畢竟道七更天上亦人間已更所在往來便斷苦從苦得解 謂溝港七死七生。乃得應儀。

是名為見地為得道迹福 見地見道地。

彼何等為令意墮是身亦知是身 問。何𧗪令心或有身。以為有乎。答曰。五陰令惑矣。

癡為以不聞為世間人不見覺者亦不從聞者受教戒聞者亦為未分別現正法為意念是色為身遍覩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亦是我身痛想𧗪識亦如上說已如是得觀便受五樂 得觀。謂愚者邪見。墮五陰為身。即悅五欲。以為樂也。了本曰。為在疑中。令疑正要如是。佛說為癡。斯其義矣。

令為受是身 愚者以五樂為榮。樂受身想。如是捨身受身輪轉苦也。

為墮身 墮沒也。意沒在身矣。

令意念我為是 是是身也。云我所見實為真正。其諦爾也。

我為以是著相連不得自在牽相隨如是有所忍 愚者自可以為已志之所尚者是也。縛著于俗。隨之生死。忍受罪庶無所辱顏矣。

所可為意為可受已受見隨𧗪 所可者。愚心所可。尋而受之。心為𧗪首。

是為邪見墮受是身 邪見者。見五陰身。以為吾我也。

彼為見是五邪令墮疑無有 謂無有三尊。并罪福報也。

何等為五若為所色為見是身比前 比前者。前已說五陰。

更想行識亦爾是為五邪見令墮無有後有餘十五令墮常 不止非常想。而墮常想也。

如是見是身已斷便六十二邪見已捨 謂已得道者。五陰斷已。五陰斷六十二邪見便滅也。

令不墮常非常已非常常為捨便道弟子無倒邪見但為度世 夫五陰滅者。諸念寂盡無常非常之想。大明度經曰。汝無念者。今覩明度。明度所謂度世者也。

直見為何等令不墮邪見身若道弟子為聞 聞三十七品𧗪之得度也。

為直見見通經家 謂如阿難通佛十二部經為已受度世無為為已解度世法 解三十七品。為解脫世法。

不復見是色為身遍睹色為身是色亦為身色色亦是我身痛想行識已不見如是 如是如上所說。五陰之害得四意止者。五陰即滅。下三結便都解矣。

便解三結使 使疾迅起哉無數也。

何等為三一為不見是身二為不恚三為不疑已如是道弟子為無疑 垢盡明大。眾疑解也。

在佛亦無疑 在佛者。佛巍巍至尊。其為無量淨行。弟子亦無疑焉。故偈云。已無所復淨。始不疑不轉。斯義如之也。

為信為喜為佛如是如來無所著正覺慧行已足為樂 生死絕向泥洹門。謂之樂也。

為世間已解 言。教化世間已畢。所度已度。無有遺餘也。

無有過是法馭法隨為師 馭止也。法隨隨法𧗪。

為教天上天下為佛最上是得信不疑為隨是法𧗪為在法無結無疑為信為喜佛說是法現可學可致 謂可致於道也。

現自更見 言。諸善惡事佛悉見。故為人見之也。

已解為慧為是所貪飢渴相近已斷 人情飢渴于六服。道𧗪者已斷之。

隨已斷 謂不隨六情也。

空無所應得 空其心。淨其內。志與𥛔違。故曰不應。不應邪也。得受不受。不受𥛔也。

愛已壞 壞盡言。愛欲已盡也。

已離已盡 離愛願盡。無三界之志。斯謂不願定。

為無為 謂欲無欲志寂。無三界想矣法鏡經曰。不以意存求於泥洹。何況有勞想哉。斯無為之云矣。

以是第二無結 一謂飢渴。二相延。比第二結為無有。無十二因緣五陰之結也。

無疑 謂結已解。即於正法無所疑也。

得法隨法𧗪 法謂四意止法。隨隨其𧗪。

為同學聚為無結無疑已有受有喜 受受道品之也。

如是受得道弟子為學聚 聚會也謂與同志尚偕三界欲學還本無之聚會也。

正受𧗪為如應受戒已立定已定慧已得解脫已成解脫慧已現已致 正受𧗪。謂受止𧗪也。如如下事相應受之。謂戒定慧解脫度知見事。𧗪者正受也。

是為佛弟子𧗪者聚為四人從𧗪四雙名為八人道𧗪 四雙八人者。謂以得應儀向應儀道。已得不還向。不還者得頻來。向頻來者得溝港。向溝港者是謂四雙。八人者也。

為世間所重所尊 謂斯八人。為世明者。所重愛敬而尊之。

為無有比可祠可事可恭為福地無過是天亦人所事 祠神以望福。莫若供養斯八聖。其福大也。

是為第三 第三者謂頻來。

已為無疑法 安般解曰。頻來在欲果中。已捨四廣倒。無餘疑結也。

隨法𧗪一切𧗪為苦 殃𥛔𧗪為苦也。

已無疑結已受已喜從愛為習 信佛言即結解。受法喜愛之無倦為習。習道習也。道得道矣。

苦亦從愛習 苦由愛欲生。不知苦之為苦者。以其習之久矣。

已無疑結已受已解已喜已愛盡是為苦盡便無疑無結已得是受便得喜已愛盡是為苦盡無疑結已解受便得喜為八種道𧗪從是受行令苦盡便不疑不疑不復結墮解得喜若本有疑不解在佛不解在法不解在𧗪者聚 本宿也。有疑在佛法僧。今悉已解。不復疑也。

若本有疑在苦在習在盡在道 宿命。或有疑意在四諦。今悉已解。

𧗪所惑所不解隨志所疑惑是如是云何是瘡為是已解本已斷樹不復住 瘡。疑惑瘡也。謂是五陰六衰三毒。經曰。六衰所向。夫受之者。劇被三百豸瘡。人但不覺之耳。一人身中。凡千八百。豸瘡謂眼。受色命身得苦。為眼罪也。六情俱爾。如是無數五陰本已解斷。譬如樹已擗地。不復住立也。

已散不復現 言五陰六衰已消散。不復現也。

從來本法不復生 五陰法。滅不復生也。

彼持𧗪戒轉摸貿為二輩一為渴愛墮二為不解避持𧗪戒轉摸貿 當以戒𧗪道。而轉意貿易天上。故言不解避也。又安般解曰。轉戒本願。當以戒求道。反求天上榮樂也。是謂轉戒矣。本願求道而違道就耶。不還之𧗪無復有之。故曰盡也。

為意向從是𧗪戒攝守從是當為得天亦天比當為天上彼字為甲玉女當為是俱相樂共居如是望如是可 可可天上玉女相樂共居也。

如是思結相見意向是為渴愛雖持𧗪戒為墮摸貿彼為不解持𧗪戒轉摸貿為何等戒𧗪者為轉貿戒轉貿為何等為意生從戒得淨從戒得解脫從戒得要為從苦樂得度 不復更罪福之苦樂。得於泥洹。

或意生從願得度是為不解持𧗪戒轉摸貿 已𧗪戒當轉上𧗪三十七品。而止戒願求望度世。故言不辭。

何因緣為不解轉摸貿意生從被服 被服比丘三法衣也。一說云為天上被服。

亦從願得度世從苦樂得却離 謂却離樂與苦也。

為從是二業被服亦願為摸何等為摸為是二戒被服願意計從是得解脫從是得要從是得過苦樂從是苦樂為得無為從是不正計法 不正計者。以邪為真也。

不從是解脫意計從是解脫不正計為是正隨是𧗪如是有 隨是上諸行。如是便有生死。

忍可意望結見 忍生死也。意。意可天榮。如是為結見。非真見也。

是從是為解 從見合望解也。

是為不解持戒轉摸貿是為二結得道弟子已捨 言。已得者為捨貿易之𧗪也。

為無有本已斷 無復戒願本也。

樹已拔不復現從後不復生是法便為已淨戒如得道戒隨𧗪不為破 已得道者。謂持戒不破缺。

不為穿 穿漏也。謂己已具足三十七品。其𧗪不漏。又安般解曰。精進在行。首尾相屬。邪念不得入其中間。謂之不漏。是之謂矣。

不為失不為悔但有增如慧者可 言為慧者所可也。

無有能奪 所謂𧗪如法。無有能奪其志。𧗪便不得定。

為得從是致定是為三縛結道弟子為已斷已墮道迹不復墮惡法必度世在七往來天上亦人中往來期畢 謂溝港七生七死。往來上天人中。如是七反。乃得應儀也。言往來生死期畢矣。

便得出苦要 出苦。出三界離諸苦。

有四相應可謂四相應一為已解相應 已解苦。言溝港已得道也。

二為已斷捨相應三為自證相應 謂不還也言苦已盡。斷之謂也。

四為增滿相應 謂應儀𧗪已具足滿。

彼道德弟子從苦為已解相應 從苦已解。為應解苦諦也。

從習為已斷捨相應從盡為自證相應 盡自證者。謂之五陰六衰十二因緣盡之證也。

從道為增滿相應彼為止觀俱隨行 謂四諦止觀一切俱行。

一處一時一意 處寂然無意也。

本來有是有意令為作四事何等為四一為苦從苦已解為苦相應二為習從習已斷捨為習相應三為盡從盡自證為盡相應四為道從道增滿令道相應何以故從苦已解相應何以故從習已斷捨相應何以故從盡已自證相應何以故從道已增滿相應 謂說四諦盡滿相應也。

為有譬喻如水中沫行 言。水負沫使度。

上至竟為有四𧗪從是岸邊。致度岸邊度就斷脈 斷水脈也。

是亦如是止觀雙俱行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 謂𧗪家以止觀二劍。斷十二因緣之脈。截流取道矣。一處者泥洹。一時一意亦然。

為成四事譬如日出上至竟為現作四事致明壞冥現色現竟 此四事以譬四諦也。義與安般同矣。

譬如船渡捨是岸邊致渡岸邊 謂菩薩作𧗪如波船師致人物於彼岸也。菩薩所度亦如是。

致物斷脈止觀亦如是雙發行 發行俱行。

為一處一時一意上要至竟為作四事為解苦如應相燭。為斷習如應相應。為盡自證如應解相應。為𧗪道要如應相應。何以故。為苦從更解相應。習從斷解相應。盡從苦證解相應。道行要解相應。止觀亦如是雙相連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要至竟為𧗪竟四事為苦更為習斷為盡自證為𧗪道滿。譬如然燈燭上至竟為作四事。為作明.為去冥.為現色.為却疑 却消也。言。却疑不解。火能消却之也。

止觀亦如是為作四事為識苦為斷集 已得三十七品。為知不復受之。

為盡自證為行道滿譬如然燈上至意為有四義為現明為去冥為現色為盡膏炷止觀亦如是 世之為病。唯苦與習。道之為樂。止與觀。如然膏炷至盡也。

雙隨行一處一時一意止至竟為作四事。為識苦苦相應。為斷習習相應。為盡自證盡相應。為𧗪道滿道相應。何以故為識苦苦相應。何以故為斷習習相應。何以故為盡自證盡相應。何以故為𧗪道滿道相應。為從誰應為從止觀。何等為應。應云何持。意繫觀已意繫觀便見五陰苦。彼所意繫是為止已見五陰為苦是為觀 謂上分別四諦之成敗也。

彼所為五陰相近 謂五陰與六情相依近也可發往欲著願得相往不捨習所是已斷已盡止觀道亦如是令是道德四諦一處一時一意上至竟為令四諦相應如是道道德弟子為是法相法已應是名為見地。見道迹也。

已得道脈至道迹跓為復止觀 復重觀增𧗪止。

令是欲恚使縛為復除 為欲愛盡所跡使也得道弟子為往來受以是𧗪足已從往來便壞苦本是為薄地便已竟往來福已來得在德止。在道德止。

復增止觀令餘愛欲恚所使為畢捨欲恚未畢捨 未畢捨。為使結動。輒還入五陰冥中也。

使結令畢已畢為得道弟子便解下五結已畢何等為五一為見身是非二為解疑三為不惑不貿戒四為不望五為不恚是為五結已畢便得道弟子不復還世間彼度世不復還是世間是名為却地是為不還福已致得止不還福 却地。却諸惡地也。不還謂於彼得道。不還世間受苦身也。

復增翅止觀令為解捨上五結何等為五一為色欲二為不色欲三為癡四為憍慢五為不解已上五𧗪足為已捨五結便無所著已度世無有漏已竟從正得解脫是為畢地 言。應儀處世如虛空。故曰無所著。上五結𧗪。皆已消盡故曰解脫畢。

無所著尚有妙無為為捨畢已世間命根盡亦世間苦盡不復生苦彼以為是陰持入已盡寂然不有陰持入不相連不復發 此經上已解之。不復相連者。謂與五陰六入絕不復發者。不復發起五陰六入也。是謂寂然矣。故曰不復發也。

是名為已畢無為為已說諦相應亦說份相應 份份部四諦也。

亦說地 四[虫*真]者地。

亦說福說斷 斷諸惡也。

說罪說離說二無為為一切如是說佛已更度世畢若人欲度世當𧗪是彼何等為九次第思惟正定。為四禪亦無色正四定。亦已盡畢定。為九次第正定。彼第一禪已捨五種隨正五種已捨五種為何等為五蓋一欲愛。二瞋恚。三睡眠。四不了悔。五為疑。是為五種。上禪已捨彼愛欲蓋。為何等愛欲名為所為五樂愛著發往可求隨願發不捨使發起是名為愛欲蓋。彼瞋恚蓋為何等。為若人為發行拕[病-丙+(止/(止*止))]恚相恚非法本所使所從起是名為瞋恚蓋。彼睡瞑蓋為何等。睡為身跓為意跓為身止為意止 謂得身意止不復隨。是五蓋也。

為身癡為意癡為身重為意重為身不便為意不便為身不使為意不使是為睡瞑為何等為意相從令瞑動相動 未畢捨為使結。重相動至瞑也。

令不作事是為瞑上頭為睡後為暝是共名為睡瞑蓋 蓋由膜覆眼。令目無所見。故曰蓋也。

彼不了悔盖為何等為身不止悔為何等為所念可不可不得悔是上頭為不了後為悔是共名為不了悔蓋彼疑蓋為何等若不信佛不信法不信𧗪者聚 𧗪者聚比丘僧。

不解苦習盡道比結使 比數有結使也。比亦比次也。

亦從發是名為疑蓋亦有五疑有縣聚疑 言。郡縣多人說道不同。𧗪者意疑也。

有發教疑有道分別疑 言。有人發口教不同。故曰疑也。

有欲𧗪定疑有得道福疑如是是為說定疑是為五蓋 五蓋上已章句說之上人佛迦沙王經。亦說五蓋。一為婬妷。二為瞋怒。三為睡瞑。四為樂。五為悔疑。不止之心與此蓋同也。

蓋說為何等蓋為却對 為却一切清淨法却云何愛欲為却清淨瞋恚為却等意睡為却止暝為却精進五樂為却𧗪亦止結為却不悔疑為却慧不知本從起為却解明 不為五蓋所惑。故曰明解也。

陰持入經卷下

佛說慧印百六十三定解

當知舍利弗。如來之身為無身.無作.無起.無滅.無從有.未曾造.無合.無遊.無至.無知.無習.都清淨.無畜.無憎.無行.無止.無生.無報.無見.無間.無臭.無甞.無更.無識.無曉.無喻.無知忍.無志.無思.非意離意意平無平去意無所與.無五道五道斷要具無閨.無惱.無有.無畏.無可無不可.無業.無成.無言.無軟不現非明非冥.非滅不滅離滅已滅.為淨極淨彼淨不用.非悅非愛.非負離負已住應於無處.非逝非亡非沒.非法非無法.非土非無土.非盡無有盡捨盡無怒.離於天.離於嚮.離於說.離於思.非合非不合.非極非不極.非去非不去.非二非不樂.無彼受.無所視.無相離相不求相明安徐無著離著造信亦無二稱如為審如審如義不負人度無度除無除救無救說無說二無有等.無比等與空等.無處等.無生等.無得等.無休息離息已寂而寂滿寂散解心善行轉至要一切報斷成具甚真身明質淨無自惟無所行行解無解無應不齊.不長.不圓.不方.不讚陰不稱種不譽入不是數不致數不復生不可見不有知亦不死不世因無不因身然不趺無有居處.非終非始.非念非憂.非事非諍.非惡相.非滅度.非滅訖.非所造.非不遊。

此後一紙准品次錄無。雖非陰持入。應是別經愛者節出寄之卷末。既已彫成不忍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