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遍上人

一、教相章

问曰:圣道净土二门,其相如何?

答曰:先「圣道门」者:谈说烦恼即菩提,晓谕生死即涅槃。

然此法门不契当今之机。所以者何?还烦恼本执,有自损损他之失也,故我所不教之也。

次「净土门」者:放下身心,乐欲往生。三界六道之中,无一希望也,故知万物不足可用。特地思量,于此界中保护此身者,无出离生死之期也。

二、宗旨安心章

问曰:宗旨安心,云何可知耶?

答曰:安心者即三心也,三心者即「名号」也。所以善导大师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云「称我名号」。故称名之外,全无三心也。「三心」者,《观经》曰:「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至诚心」者:舍离自力我执之心,归依弥陀真实之体也。是故释曰:「贪瞋邪伪,奸诈百端」矣,是则嫌舍众生意地也。三毒是三业之中,意地具足烦恼故也。

「深心」者:舍烦恼具足秽身,而归弥陀清净本愿为体。是故释曰:「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等也,本愿者即名号也。

然则「至诚、深心」二心者,厌舍众生身心二妄,归入弥陀名号一实之相也。

「回向心」者:自力我执所修诸善,及与他力名号所具诸善,因果合会之当体也。能归所归,一体不离,显现南无阿弥陀佛之时,上来所判三种安心,即施即废,而唯独一南无阿弥陀佛也。

然则「三心」者:放舍身命称名号也。其舍身命之相者,唯是声声南无阿弥陀佛也。

又「至诚心」言「真实」者,释曰:「至者真,诚者实。」菅三品云:「读书习,有训读,有不训读。」今至诚不可训读,名号真实故也。唯是弥陀则谓真实之义,全非我心所起真实之心也。以凡情而所识量法,总无实故。故知能缘之心虚妄而非真实,所缘名号但是真实也。《大经》曰:「惠以真实之利」。《理趣经》首题云:「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摩耶经」,此所谓真实者,即是弥陀佛也。尔以「至诚心」言「真实心」者,即是他力名号不可思议心也。然善恶二道,机品种类,皆颠倒不实,虚妄假法也。他力名号者,即摄善恶二机真实法也。

又释「深心」之文言「使人欣慕」者,凡立净土为欲令生欣慕心也,劝欣慕心为称名也,劝称名者为往生也。若夫有人闻说净土庄严微妙之相,发愿往生之心,此心若发,必称名号,若称名号即得往生也。然则愿往生心者,欲称名号初发心位也。此心者则六识分别妄心,故非净土生因;唯称名号位即是往生也。是则离自妄心,故云「他力往生」也。是故当知欣慕心位全非往生也。又释「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矣。所言「佛」者即是弥陀也,「舍」者自力,「行」者即名号,「去」者即秽土,「教」者即是弥陀佛教,「意」者即是弥陀内证。「愿」者即是弥陀本愿,「真佛弟子」者称名行者也。又释「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所言「念念不舍」者南无阿弥陀佛功能也。或云就机,或云就法,皆是偏也。只知名号功能,不违何义。其所以者:南无阿弥陀佛机法不二法,名号之外全无能归,亦无所归也。

又「回向诸善」者:随喜于名号所具诸善,及与众生自力时诸善一合时也。自力时诸善者,三福九品诸善也。上中六品诸善说自力所成善体,下三品说烦恼贼害相也。然释「一明三福以为正因,二明九品以为正行。」三福九品,共以正因正行善也。又「自力善」者随缘杂善也,故释「随缘杂善恐难生」也。「随缘」等者,心外置境修行也。携外境养心故,心灭境灭,境灭心灭也。「缘」者即我执烦恼也,此所行法,与我执机,其相别故,更不成就,谓之自力诸善也。释「随缘治病各依方」亦此意也。一代教法,八万随情,亦复是也。

又「他力善」者,名号所具善也。他力不思议名号者,自受用智也。佛自说故云「随自意」也。自受用者,水吞水,火烧火,松松竹竹。其体已圆成,本无生死也。然众生虽迷我执一念以来,常没常流转凡夫,无有出离之缘。归依弥陀本愿他力名号,还入本无生死本分也,是云「努力翻迷还本家」也。若不归此名号,争还本分家乎。又其「能归」者即是南无也,亦是十方众生命根,五浊之中命浊之命也。又其「所归」者阿弥陀佛体性是也。若归于常住不生不灭无量寿佛,我执迷情速尽。能归所归,一体不二,显现南无阿弥陀佛,是则生死本无之容也。如是领解,即为三心智慧。

其智慧者,总之离于自力我执情量智慧,放下身心,归入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一体合成之义也,《经》说「一心不乱」是也。然则「念念称名」者,念佛即称名念佛之义也。若念不念,若作意不作意,总而不绮吾我分上,但以口称一念,即为「一向专念」焉。诚以自己本分全非流转,妄想所执即流转也。其本分者,诸佛已证名号是也。故知妄执无所因、无实体,若归名号则除灭也。然世人谓分别自力他力,知于胜劣,依于他力可得往生矣,此义不可也。自力他力者初门事也,舍自他位,唯一念佛云他力也。

阿弥陀佛示现而言:「不论信不信,不谓净不净。一切众生往生,十劫正觉之时,决定南无阿弥陀佛。」尔时舍离自力我执妄心,领解他力本愿深意。自力诸善不离憍慢,故释「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亦释「三业起行多憍慢」焉。归依无我无人之名号,则无可憍之我,亦无可慢之人。此《大经》说「住空、无相、无愿三昧」,亦说「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矣。极乐既是空无我土也,故善导大师释「毕竟逍遥离有无」。又《经》说往生人云:「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然则名号非青黄赤白色,非长短方圆形,非有非无,总非凡夫可思量之法也。是以三世诸佛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唯任声称念,则离无穷生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法也。

又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中,「中路白道」者,南无阿弥陀佛是也。「水火二河」者,我心是也。二河不侵者即名号也。

三、三心经证章

问曰:宗旨三心,其证如何?

答曰:《小经》曰「一心不乱」,所言「一心不乱」者即名号也。若名号之外求心者,可云二心杂乱,不可云一心。

故《称赞净土经》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当知非从机所起妄分之一心也。

四、心行业三章

问曰:「安心、起行、作业」,其相如何?

答曰:「安心」者南无也,「起行」者阿弥陀三字也,「作业」者佛也。然则三心四修五念皆是名号也。

五、决定往生信章

问曰:纵虽称名号,烦恼具足凡夫,妄念暂无止时,往生得否难决定,如何?

答曰:决定者即在名号也,纵决定往生之信不立,但任口称,得往生也。

立于决定往生之信心,忆当得往生,还有拘于心品之失。往生不依心品,唯依名号也。然则舍离我心,一向归依名号,知可得往生,自然决定往生之信心成就也。

我身心者,无常迁流之形,念念生灭之心,皆以不定也。又名号者,则信不信共称,依于他力不思议力,皆悉得往生也。不可以自力我执心分别计较,极乐国土无我之境故。

夫万法从无而生焉,烦恼从我而生矣。

然则以我执不可得往生,唯以名号得往生也。

凡生死者即妄念也,妄执烦恼,本无实体。以此妄执颠倒之心,欲离生死,更无其理。

有念则出离障,故释「念即生死,离生死即离念」也。汉土天台山应真壁间铭云:「念起是病,不续是药。」法灯国师以此公案得法。

以妄执心,出离生死,全无由也。离念者即南无阿弥陀佛也。

六、念声一体章

问曰:既名号亦云念佛,似用意地念如何?

答曰;呼意地念非云念佛,但是称名号也。譬如世俗云松竹,已成名也。

念者即声义也,故云「念声是一」,此全非意念与口称混言是一,唯是念声一体之义也。念声一体者即名号也。

七、念佛三昧章

问曰:何故名念佛三昧乎?

答曰:三昧者则见佛义也。常途谓定机平生见佛,散机临终见佛也;此义不然,是皆观佛三昧分域也。

念佛三昧者:无始本有常住不灭佛体名号即见佛也。是则真实见佛、真实三昧,故「念佛三昧」云「王三昧」也。

八、念佛三缘章

问曰:念佛之行,谓具三缘,其义如何?

答曰:「摄取不舍」四字即三缘也。摄者则亲缘,取者则近缘,不舍者则增上缘也。

九、忏悔章

问曰:念佛行者,可用忏悔乎?

答曰:忏悔者,但以名号即为忏悔,名之他力忏悔也。以斯义故,释「念念称名常忏悔」。以自力我执心全不可立忏悔者也。

十、念佛利益真实不虚章

问曰:念佛利益甚深,可云真实不虚乎?

答曰:慈悲有三种:一众生缘慈悲,二法缘慈悲,三无缘大慈悲矣。

所言大慈悲者,即是法身慈悲也,正今别愿成就弥陀,直以法身无相大慈悲而度众生,故真实不虚也。

是故《观经》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也。

十一、念佛往生名义章

问曰:往生者,其义如何?

答曰:往者理也,生者智也,理智契当云往生也。

夫虽信罪福,疑佛五智,偏以自性,愿往生者,虽得往生,有华合之障。

又虽以六识凡情,修诸功德,凝于观念;能缘心既虚妄,所缘净土亦以无实体。

极乐世界无我真实国土,自力我执诸善,总不能生;弘愿一行,得往生焉。

然则以凡夫意乐,不得往生;唯须毕命为期称佛名,称名之外,求觅种种意乐,不知真实佛法故,更不得往生也。

又念佛之机有三品。其上根者:虽带妻子、励家业,不着往生。其中根者:虽舍妻子、带于住处衣食,不着往生。其下根者:舍离诸缘得往生也。如吾辈者,既是下根之一分也,若不舍一切,必定命终时耽着诸事,可损往生。常忆常念,应当思量者也。

寻云:《大经》三辈之中,上辈说「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违今释义如何?

答云:一切佛法,心品为本。故以心品不着,全是舍家弃欲者哉。若夫居家不著者,可谓上上根人也。此是今就于离着强弱,且分三品。各据一义,并不相违也。

十二、三字相翻深理章

问曰:「阿弥陀」此翻「无量寿」,有深理乎?

答曰:「无量寿」者,言「不生不灭,三世常住」也。是则本有本来一理,人人具足佛性也。

然则一切众生性命,是所证法也;现在西方无量寿佛,是能证佛也。能证所证,应思而知矣。

十三、弥陀名号非思量法章

问曰:知名号义理之行者,易得往生;若不知者,虽行难得往生耶?

答曰:不然。弥陀名号,非以六识凡情可思量法。

故善导大师释「三贤十圣,弗测所窥」矣。

又十方三世诸佛同心赞叹「不可思议功德」。

加之《大经》说「诸佛光明所不能及」焉。

既三世诸佛深智所不及也,何况以凡夫妄智妄识,宁可思量之哉也。

唯领解一切众生往生,决定念佛一法之外,更不可求意乐智慧。若能如是者,则真实行者也。

十四、名号泯绝机法章

问曰:名号则是授与之机令修行法,何云泯绝机法乎?

答曰:言南无者,即是十方众生也;言阿弥陀者,即是法也;言佛者,即是能觉人也。故知六字名号,但暂开于机法觉三字,终以三重成一体也。

然则名号之外,而无能归众生,亦无所归法,复无能觉人也。

是则忘却自力他力,泯绝机法当体,名为南无阿弥陀佛耳也。

譬如火烧薪,薪尽火自灭,机情已尽法自息也。

故《金刚宝戒章》云:「南无阿弥陀佛中,无机无法」矣。

乃立机法,而论迷悟,病药对治之法,而非真实至极之法。泯绝迷悟机法,忘却自力他力者,则是不可思议功德名号者也。

十五、名号始本不二章

问曰:六字名号,是为本觉?亦为始觉?

答曰:南无者,即是始觉之机;阿弥陀佛者,即是本觉之法。

是故当知,始本不二之南无阿弥陀佛也。

十六、一念十念往生章

问曰:或云一念往生,或云十念往生,异论难决如何?

答曰:往生不可依念数,唯依名号一法也。其由云何者:一念十念全非本愿,名号但是本愿也。是以第十八愿不云十念往生愿,唯云「念佛往生愿」也。

法然上人云:「诸师别云十念往生愿,则其意不周。所以者何?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善导总云‘念佛往生愿’,则其意周。所以者何?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又文殊授法照言:「经虽有一念十念之文,可云‘念佛往生’也。」念佛者即为往生之法,南无阿弥陀佛也。

然则名号之体,全不应有一念十念算数者也。一念十念之数者,且还机情所论也;全是不干法体之法门也。本愿十念,愿成一念,思而应知焉。

凡往生者初一念也,言初一念,犹是就机所论也,唯南无阿弥陀佛即往生也。往生者则无生也,所遇此一法,且云一念也,归入三世常住名号,无始无终之往生也。

分别临终平生,且约妄分机;南无阿弥陀佛无临终无平生,三世常恒之法。此乃出息不待入息,当体一念定临终也。然则念念即临终也,亦以念念即往生也,

故释「回心念念生安乐」焉。

大凡佛法,当体一念之外所不谈也。当体一念之外更无所期,即云无后心,亦云无间心,是则三世一念之义也。总之舍离区区妄心,可为直视直念者也。

十七、来迎章

问曰:来迎者但局念佛乎?亦通诸行否?若云局念佛者,《观经》九品但说来迎;若复依之总通诸行者,来迎本愿偏被念佛之机?如何?

答曰:来迎佛者,万善圆备之佛体也。往生之机,亦即万善之体也。万善之外非有十方众生,故云诸行往生。诸行之外亦无机情,故总通九品诸善皆说来迎。虽然非云诸行本愿,言往生者就机谈故,普以可云诸行往生也。

言念佛者偏是生因本愿行故,来迎亦偏被于念佛之机。

故愿成就之文,普虽举于诸行,一向之言偏置于念佛一行矣。

名号是能成法,万法是所成法。若知名号所具万法者,诸行悉皆真实功德也;此是以诸行当体即非云真实,名号所摄故云真实也。

所以然者:三福九品诸善皆是福业,而非出离要道,合会名号时自为正因正行也。

阿弥陀佛殊妙相好即是万善圆满之形也,极乐世界二报庄严并所成万法也。

故知称名即来迎,决定应有来迎;名号全弥陀故,称名之位即真实来迎也。

虽云来迎,非有往来,无去无来,不可思议不可得法也,故云「一座无移亦不动」矣。故知无色无形,不可得法,即是念佛三昧也。

十八、无相离念章

问曰:师常言「悟无相离念者,即是念佛三昧也」,其义如何?

答曰:《大经》说「住空、无相、无愿三昧」,则是名号也。

我等不修无相离念之观法,亦不成自性即佛之觉悟。底下具缚之凡夫,唯放下身心,依凭本愿。

一向称名,无我无佛,唯一南无阿弥陀佛也。岂是非自性即佛观,悟无相离念乎。

是以《观经》说「廓然大悟,得无生忍」矣。

故归名号一行,功德无不具足,「无上功德」之金言宁妄谈乎。

诚是他力不思议妙行者哉。

十九、智者逆罪愚者逆罪同异章

问曰:智者逆罪及与愚者逆罪,为同为异?

答曰:以凡夫浅智难分别之乎。

空也上人释云:「智者逆罪变成成佛直道,愚者勤行一念过成三涂因」矣。

然则愚者所思功德,智者前逆罪也;愚者所思逆罪,智者前功德也。其理深远微细焉,我等愚痴身,争可分别之哉。

何况善恶二道,共非出离要道。但以作罪则受重苦,作功德则生善处,是故总劝止恶修善也。

然则善导大师释「不问罪福时多少,心心念佛莫生疑」矣。

总之舍于罪福、论谈智慧;不惜身命,唯须一向专称佛名也,是则顺次得脱要行也。

二十、生死涅槃章

问曰:生死即涅槃者,云何可知乎?

答曰:有心则生死道,无心则涅槃城也。

是故离生死者即离心也,离心者即无心,无心者即涅槃,涅槃即净土也。

然赞净土德释「无心领纳自然知」,判「未藉思量一念功」,或云「无有分别心」矣。

从起分别念相以来,迷于无穷生死。心是第一怨,缚人令至阎罗处,不可不慎也。

二十一、远近二种对治章

问曰:总而佛法修行,有远近二种对治。于念佛一行,亦应用之耶?

答曰:最可用也。

所谓「近对治」者:正至临终时,正念翻妄心,成一心不乱,遂往生是也。

「远对治」者:平生所作之业,必定临终现起;临命终时,始而舍焉最难,故须兼舍一切恶缘也。

故善导大师释「忽尔无常苦来逼,精神错乱始惊忙。万事家生皆舍离,专心发愿向西方」矣。

诚夫三界六道,有为无常境,一切悉皆幻化虚妄也。在此界中,思忆常住安稳者,譬如渺漫浪上,欲不动舟而浮,然此义不可也,平生最须舍离诸缘者也。

厌舍之中,苦易厌舍,乐难舍离。

若不厌乐,苦亦难舍。乐即苦因,苦即乐果故。

若夫苦乐俱舍,则为真实厌苦者哉。

释「人天五欲、放逸缚系等乐,虽言是乐,然是大苦,毕竟无有一念真实乐」也。

乐无别体,苦息为乐也;苦无别体,乐止为苦而已。

二十二、无贪乐受章

问曰:既《宝王论》云「一念弥陀佛,即灭无量罪;现受无比乐,后生清净土。」今何劝厌乐乎?

答曰:此无比乐,世人谓世间乐也;不尔,即是无贪乐也。

其故:成决定往生机者,三界六道中,无可羡、无可贪。世世生生,流转生死间,悉皆受尽无穷苦乐,鉴照之则一切苦乐皆是苦也。

然则一切无着,则真实无比乐也。苦乐颠倒,如前应知矣。

二十三、心境一体章

问曰:师常言「心外置境,止恶修善者,经无量劫不可离生死。」此义不明。念佛行者,念净土依正二报境界得往生,尔者如何?

答曰:是且示离念。心外置境起念实是迷也,离念独一则云本分;本分心田,曾无妄念。从起心境各别念想以来,流转生死也。若能缘心与所缘境,永各别者,实不可往生,绝能所位止生死也。任何教法,若入此位,则解脱生死也。

能所一体法,则是南无阿弥陀佛也。

二十四、虽生而死章

问曰:师云「虽生而死,可静待来迎」。生身当体,云何可知死底耶?

答曰:「虽生而死,可待来迎」者:不绮万事,舍离一切,唯独自明,则云死也。生而独也,死而独也;然则与人俱住亦复独也,无可副果人故;唯无心无我而行念佛,是则云死底也。

总他力称名行者,可思虽此身暂在秽土,心既遂往生在净土也。

亦闻他称念佛,我心浮南无阿弥陀佛,则是名号闻名号也,名号之外全无可闻者也。

尔念佛者:行风情不往生,声风情不往生,身举动不往生,心意乐不往生;唯南无阿弥陀佛独往生也。

二十五、往生径路章

问曰:《小经》说「过十万亿」,《观经》说「去此不远」,相违如何?

答曰:指「十万亿」说「去此不远」,故非相违。所以者何?

世界无边对,二十万三十万,才是十万亿也。最在近故,云去此不远也。然则十万亿者,全真实不背去此不远道理也。

又十万亿者化用边也,去此不远者实体边也;体用不二,故非相违也。

他力实体者,周遍法界理,净秽不二,凡圣一如也。

凡大乘佛法,心外无别法,是圣道习,万法一心。净土者,万法成为南无阿弥陀佛也。

虽为万法,亦是无始本有心德,众生所蔽我执妄法,其体无由显彰。

然弥陀世尊以本愿力,彼接一切众生心德成南无阿弥陀佛也;故乘此愿力时,众生心性即开发也。

然则名号是一心本分也,此说去此不远,或云「莫谓西方远,唯须十念心」焉。

尔生当处极乐,而不坏十万亿程;十万亿虽遥,生当处极乐。是故本愿所乘机,名号酬因德,开则十界无差别也。虽娑婆众生,列极乐圣众。净秽不二,凡圣一如,非适今也。

若我执妄法不除,生佛各别,净秽永隔,不可不信行也。

二十六、一念多念章

问曰:罪障无数,不依多念之功,不可往生,如何?

答曰:迷出法性都,依一念妄心;翻其迷情,亦是一念也。然则迷一念迷,悟一念悟。若一念不往生者,无量念不可往生。

故释「一声称念罪皆除」,亦云「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矣。

虽称本离生死南无阿弥陀佛,犹疑往生;譬如虽吃饭,愿止渴药也。

既遇一念无上名号,何期明日?延生无益,唯须急死,是最行者本意也。久居娑婆,欲积多念功之人,多损临终也。

佛法无价,以舍身命为价;不舍身命而无得证利,是云真实归命也。

二十七、离衣食住章

问曰:不离衣食住三,不可往生乎?

答曰:衣食住三,则三恶道业也。

求装衣裳畜生道业,贪求食物饿鬼道业,构设住处地狱道业。

欲离三恶趣,可离衣食住三也。其离三者,离着是也。

然则勿于自求,应任天运也。

空也上人云:「三业任天运,四威仪让菩提」矣,是则归他力行相也。

本来无一物,将求何事。万物如梦幻,勿生实有念。当舍离一切,归入名号也。

二十八、平生临终章

问曰:正至临终,死苦所逼,病苦所逼,不能念佛,可损往生。人人疑之,为是为非?

答曰:所行念佛者,佛护念力也,临终正念亦佛力也;于往生法者,一切功能皆是佛力法力也。

即今念佛之外,不可有临终念佛,临终平生,全非异时。前念是平生,后念是临终也。

故善导大师释「恒愿一切临终时」矣。

平生不进念佛者,必临终不行也。远不疑临终平生,可励念佛也。

二十九、法华名号一体章

或人问云:法华与名号,胜劣如何?

上人答曰:法华与名号,则是一体也。

法华是色法,名号是心法;色心不二,故法华即名号也,何可论胜劣乎!

故《观经》说「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华」矣。芬陀利华者,即是莲华也。

故法华名「萨达摩芬陀利经」也。

唯止邪论妄法,应一向念佛也。此善导和尚赞「人中上上人」也。

但以法华为出世本怀者,即经所说也。又云释迦佛,五浊恶世中,出世成道者,为说此难信之法,亦是经文也。

随机有益者,皆胜法也,皆本怀也。若无利益者,皆劣法也,亦非本怀也。

于戏!夫余经余宗,转昌转难。三宝灭尽之时,宁可论胜劣哉焉。

《大经》曰:「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唯成法灭百岁时机,应一向念佛也。

三十、祖师所立深奥章

或人问曰:净土门学匠,流议区区焉。归依何所立,可得往生乎?

上人答曰:异议区区焉,人我执情也。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曾以无议。因兹往生一路,更不依议,唯依名号。然则止息是非取舍妄念,唯依名号,可遂往生也。

假令思惟法师所劝名号,若信不可往生;犹若称名号者,则可往生人也。

所以者何?譬如以火点物,心念勿烧,口言勿烧;不依此言,不依念力;火之自性,而能烧物。水能湿物,亦以同焉。

然则今此名号本然自性,能令往生。是故不依议,不依言,不依心,称则得往生也,是则他力不思议妙行也,谁不信之哉。

总而自力我执时,憍慢心起也。所以者何?我能学之,我能行之,我能出离生死;如是思惟故,智慧增进,行亦增进;不可有如我之智者,不可有如我之行者;妄念炽盛而自贵贱人也。

若归依他力称名,无我无人法,故无憍慢心,亦无卑下心也。放下身心,更无我他彼此人情。田夫、野客、尼入道、愚痴、无智,平等而得往生之法,是名他力妙行,此偏他力所致也。

夫我法门阿弥陀佛口传也矣,年来修学净土法门,十有一年焉,总以不习失于意乐者哉。然阿弥陀佛示现云:「不可有心品分别,此心善时恶时俱迷故,不成出离之缘,唯南无阿弥陀佛之往生也。」我从此时,放舍自力意乐,领解他力深意。自尔以来,窥善导释义,一文一句,无非名号功能焉。

诚夫三昧觉王弥陀如来,本誓至重矣。和光同尘,今也不忘其往昔,而示本愿深意,可谓愿王直受法门也焉。既是证诚念佛故,可仰可信。

其谁人可疑我家法门哉。机教时乖,难修难入。今此念佛一门,诚是时机相应宗也。

唯须放下诸缘,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

三十一、一代圣教所诠章

问曰:一代圣教所诠,可云唯是名号耶?

答曰:一代圣教,所诠唯是名号也。

故《观经》说「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付嘱阿难。

亦《小经》说「难信之法」付嘱舍利弗。

复《大经》说「乃至一念无上功德」付嘱弥勒。

因兹天台释「诸教所赞,多在弥陀,故以西方而为一准矣。」

善导大师释「是故诸经中,广赞念佛功德」。

须抛于诸余万行,归于名号一法者也。

然顷学人偏好学解,而曾无行称名矣。是恐如「为千金券契,不取其金」。犹若「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冀学者须留心思量之者也

一、一枚起请文

法然上人作

非中国、日本诸智者所言观念之念佛;

亦非学文悟念心之念佛;

为往生极乐,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无疑,思「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无别事也。

但,所谓三心四修者,皆含于「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奥,则外于二尊之怜愍,漏于本愿。

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

以两手印为证。

净土宗之安心起行,以此纸为至极;源空所知,此之外全无别义。为防灭后之邪义,所知记毕。

源空御判

(收录于《大正藏》八三.二三六)

【译注】

此《一枚起请文》可谓法然上人绝笔之「遗言书」,贵重无比。法然上人于八十岁之正月二十五日午时往生,二十三日侍者势观上人请示而白言:「念佛之安心,虽年来荷蒙教诲,尚请恩师亲笔简单地写下肝要之处,兼作未来之纪念。」

法然上人欣喜应诺,随即提笔,以一枚之纸写下此文,并且郑重地以两手盖印,作为证明。此情此景,不禁联想到《大经》发起序中,阿难尊者起请,世尊宣说本愿的殊胜法缘。此文自古以来皆谓法然上人显示「出世元意」之文。所谓「出世元意」即是大势至菩萨之所以示现法然上人而应化于此世的根本精神,亦即究极目的、唯一使命。

此文字少义丰,品高词美,简要易解。净宗宗旨,尽在其中;本愿正意,一眼便知。一种信仰,如此简单明了的显示,实不多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心五念四修皆南无阿弥陀佛之文

法然上人云:拜见善导大师之释,源空之眼中所见:

三心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五念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四修亦是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五念四修皆俱见南无阿弥陀佛也。

(《大正藏》八三.二三六下、二七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镇劝用心

(汉字原文)

证空上人作

1睡而明一夜,报佛酬因之榻即明;

觉而暮一日,弘愿内证之里即暮。

2根力顽莫生却虑,佛摄下根之誓已成;

行业乏莫致狐疑,经要十念之言是验。

3急励乎喜,正行精进故;

懈倦乎快,正因圆满故。

4徒论机善恶,不忘于正觉之强缘;

益搁自堪否,可仰于深重大悲耳。

【译注】

此《镇劝用心》之文简洁扼要,意味无穷;可谓本愿之心要,他力之精华,安心之极致,化用之良方。

此文分为四段,其所显示者:

第一段生佛不二机法一体

第二段第十八愿圆满成就

第三段业事成办安心满足

第四段不顾自身唯凭弥陀

然此文乃「日式中文」,故有人不易领会,试解译如左:

1一夜之眠,卧在弥陀救度之床;

一日之醒,行在弘愿功德之中。

2根机虽劣莫顾虑,弥陀救度下根之誓愿已经成就;

念佛虽少不须疑,大经乃至十念之约束已经灵验。

3努力称名可喜,念佛之正行精进故;

懈怠疲倦亦快,往生之正因圆满故。

4莫徒然谈论自己是善是恶,而忘失弥陀无条件之救度;

应舍自己能与不能之计度,完全凭靠弥陀深重之大悲。

又,小栗宪一法师将此文修饰成词赋的体裁,而作其所著《净宗教旨》的总结,文词雅丽,甚易朗朗上口,如左:

1睡去一夜兮,卧在光明摄取床;

醒来一日兮,坐在常行大悲场。

2根机虽劣兮莫卑下,佛有拯救下根之大悲;

行业虽疏兮莫疑虑,经有乃至一念之要文。

3称名可喜兮,佛恩报尽故;

不称亦喜兮,业事成办故。

4宜顾身之分限兮,

勿忽佛之冥见兮。

证空上人法号善慧,乃法然上人的上足弟子;可谓宿缘深厚,其来有自,有十一面观音示现之称。十四岁时即不肯接受戴头帽的成人仪式,而主动请求进入法然上人之门剃度出家,法然上人喜获麒骥,欣然为其剃度,提携膝下,亲自调教。其生性俊逸,慧解天然,一旦见闻,无不悉皆通达。亲炙上人有二十三年之久,具承法然上人的宗义;于善导大师之《观经疏》特别喜好,深加钻研,经常阅览,曾读破三部。法然上人撰述《选择集》时,负责勘文之役;并尝代替上人前往当时宰相藤原兼实的府第讲说净教。又曾为天皇、皇太后授戒,历代天皇曾先后赐以「弥天国师」、「鉴知国师」等徽号;而此《镇劝用心》即是应当时道觉亲王之请所写。其德行学识之厚,深受皇室尊崇。

法然上人往生前曾交代弟子们,若于法义有不知,可询问证空上人;其受法然上人之器重可知。

其往生之正因满足,而正行亦精进,每日称名六万遍,虽至半夜亦不睡眠,晓更即起而暗诵法门、称念佛号,未曾懈怠。七十一岁时预知时至,于十一月二十六日早上即披袈裟,与大众同声读诵《阿弥陀经》,诵毕便敷演净土法门,之后于本尊前向西,念佛至正午,合掌端坐往生,灵瑞亦多。

其所创建之寺院有十一座,著述甚富,有百卷之多。弟子颇盛,皆各主一方。

(《大正藏》八三.四○五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白木之念佛

证空上人作慧净法师译

自力之人者色彩之念佛也:或以大乘之悟彩色,或以甚深领解彩色,或以戒彩色,或以调静身心彩色。有定散色彩之念佛则往生无疑而欢喜,无色彩之念佛则不得往生而悲叹;此之悲喜皆自力之迷也。

《大经》所言法灭百岁之念佛,《观经》所言下三品之念佛,皆是毫无彩色之「白木之念佛」也。善导大师释本愿文之「至心信乐」谓之「称我名号」,亦是成为白木之心也。

《观经》下品下生之机者,佛法世俗二种善根皆无之无善凡夫故,毫无彩色也。何况死苦所逼,已成茫然,三业皆无正体也。一生皆是恶人故,平生之行皆无可凭;临终死苦所逼故,止恶修善之心,大小权实之悟,不能措心;起立塔像之善,此仪不契;舍家弃欲之心,此时难起;实是「极重恶人,无他方便」也。虽然教其领解他力,念名号之不思议;然而被苦所逼,次第失念之故,转教口称而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此时虽然意业茫然,然而十声称佛,声声消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蒙「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之益。此义者:就机而论,毫无道心,亦无定散之彩色;只随善知识之教,别无贤能,是白木之念佛而往生也。譬如牵幼儿之手而书写文字,岂小儿之高名耶!下下品之念佛,亦复如是:只随善知识及弥陀之意,但以口称而得往生也。弥陀之本愿特殊,苦行难行之愿行,皆为五逆深重之人故,五劫兆载之愿行,缩于失念位之白木之念佛,无穷之生死缩于一念,僧祇之苦行成于一声也。

又《大经》所言三宝灭尽时之念佛,亦是白木之念佛也。其故者:大小乘之经律论,皆隐于龙宫,三宝悉灭,阎浮提之冥冥众生,唯恶之外,无善之名,教导戒行之律藏先灭故,依何而有止恶修善之心乎!说明菩提心之经卷亦灭故,依何经而发菩提心乎!世上无知此理之人,亦无习知之道。故唯有定散色彩皆失之白木之念佛、六字之名号,住于世上也。善导大师言:「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此机之一念十念而往生者,佛法外之人,只以白木念佛之力而往生也。

由当时大小经论兴盛故,彼时众生,虽有上根利器之人,然而下根之我等,与三宝灭尽时之人无异;世犹佛法流布之世,而身独三学无分之机也。虽有大小经论,无勤学之志;如斯无道心之机者,虽遇佛法,亦无其益。虽生佛法流布之世,然而既不能持戒,亦难修定慧,正显示机之愚劣无道心也。

虽如是愚身,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佛之愿力悉皆圆满故,此即白木念佛之益也。就机而论,安心起行,诚然甚少,前念后念皆愚也。妄想颠倒之迷,随日而深,日夜皆被恶业烦恼所吞缚之身中所出之念佛者,虽烦恼不灭、亦毫无定散色彩之称名,然前念之名号中,摄尽诸佛万德故,能生不受心水泥浊所染之无上功德也。

不顾此心,信称念必生,而常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即是本愿之念佛也,此名「白木之念佛」。

念佛之行,不论机之净秽,不论罪之轻重,贵贱智愚,但称念者皆得往生之行;而自力根性之人,以定散之色彩为指南,无色彩之念佛则以为不得往生而视为徒然。莫作此想,应舍自力根性,而向他力门。若能如是,则证悟大乘之人、深入经藏之人、净持戒律之人等,其所念佛,皆不违于本愿,此之分别,应善加明辨。(《敕修御传》第四七卷)

【译注】

证空上人十四岁进入法然上人之室,成为常随给仕之弟子,于净土法门彻入无遗。为令时众易闻易知故,常以「白木之念佛」之喻,说明本愿念佛之义。

「白木」即是原木之意,未加任何颜色之彩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然法尔章

亲鸾上人作慧净法师译

言「自然」者:「自」者:「自然而然」,非行者之计度,自然而然之语也。

「然」者:「所令然」,非行者之计度;是如来之「誓愿」故。

言「法尔」者:如来之「誓愿」故,所令而然,谓之法尔。此「法尔」是「誓愿」故,皆无行者之计度。故「他力」者,以「无义为义」,应知。

言「自然」者:是「本来所令然」之语也

我闻曰:「弥陀佛之誓愿,本来非行者之计度,是依‘凡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者,必来迎接之誓愿’也。行者之或善或恶皆不虑,此谓之自然。」

誓愿之作用者:是誓愿使我等成「无上佛」也。

言「无上佛」者:亦「无形相」也。亦「无形相」故,名为自然;若有形相,则不名为「无上涅槃」。

我闻曰:「使知形相亦无,始名之为弥陀佛。」

言「弥陀佛」者:是为使人知其乃是「自然」之作用也。

知此道理之后,此「自然」之事,不可常论议也,若常论自然者,则所谓之「以无义为义」者,岂非尚有其义耶!

此是佛智之不可思议也。

(《大正藏》八三.六六八中)

法然上人云:有「法尔」之道理,如炎升空,水下流;果中亦有酸有甘,此皆法尔之道理也。

阿弥陀佛之本愿者,誓言「以名号引导罪恶众生」故,唯念佛者,佛来迎接,是具备法尔之道理也。

(《大正藏》八三.二三八上)

《末灯钞》第十二章云:所谓弥陀本愿者,誓言「称名号者,迎生极乐。」

(《大正藏》八三.七一六上)

《叹异钞》第十一章云:称此名号之人,必来迎接之誓愿。

(《大正藏》八三.七三○上)

【译注】

亲鸾上人二十九岁之前在比叡山修天台之行,二十九岁时遇到法然上人禀受净土教法,五十八岁时生病发高烧昏迷三天,在昏迷中发现到自己长久以来的自力心仍在,亦即四十三岁时即发愿要读诵净土三经各一千部,用以回向供养其因时代战乱、饥馑而死去的众多亲戚。此种心态一直深植心中,直到此次藉着昏迷才被发觉,同时体悟到善导大师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以「自信教人信」之外,有何不足、有何功德比这更大而须诵经之助行?所谓闻其名号,威神功德;专行念佛,不须助业。此五十八岁时才完全纯然地进入第十八愿的他力世界。

此《自然法尔章》乃亲鸾上人思想圆熟的八十六岁之老年时期所述,并于八十八岁时再度缮写,补入于《三帖和赞》之后作为总结,故此章亦可谓亲鸾上人之绝笔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