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幽溪沙门传灯

华顶峯

在县东北六十里十一都,天台第八重最高处。旧传高一万八千丈,周回一百里,少晴多晦,夏有积雪,可观日之出。入中有洞,石色光明。登绝顶降魔塔,东望沧海,弥漫无际,号望海尖。下瞰众山,如龙虎盘踞,旗鼓布列之状。草木薰郁,殆非人世。智者与白云先生思修於此,有葛玄丹井、王羲之墨池、李太白书堂。台山九峯崒嵂,犹如莲华,此为华心之顶,故名。

摘星峯

在华顶之东,颇极高峻。

东苍峯

即苍山也。

狮子峯

即系船山。

大雷峯

县北大慈寺主山,东有蜜蜂洞。

葛阆峯

在县东北三十里,寒风阙之上。长寿寺照山。上有龙潭,亦多效灵。

香炉峯

在县东北五十里十一都。以日出有紫烟,故名。

香柏峯

在县北六十里十一都。以多柏木,故名。四望阴崖,垂磴万仞。

菩提峯

在县北八十里,大同寺後,所谓菩提大同是也。

玉霄峯

在县北三十五里,即洞天宫。重崖叠嶂,松竹葱蒨,且产香茅。直南巽隅,两石对峙如门扉,号「小桐柏」。

玉笥峯

在银山顶,号「金箱玉印」。

五峯

在国清寺侧,正北曰八桂,东北曰灵禽,东南曰祥云,西南曰灵芝,西北曰暎霞。前有双涧合流,南注大溪。旧志云:「号天下四绝之一。」天台大师云:「吾刱寺虽多,惟徐州灵岩、润州栖霞、荆州玉泉并国清为四绝。」

水垲西峯

县北二十里,僧普岸所栖。

紫凝峯

县西三十五里,智者诵经感紫云护,故名。

九拆峯

在县东北三十里十都。智者宴坐处,孙绰所谓「既克济於九拆,路威夷而修通」是也。

莲华峯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十三都。以状如莲华,故名。

通玄峯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僧德韶尝卓庵於此。

列秀峯

在县西北六十五里,万年寺西。

芦峯

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七都,净慧寺前。旧传葛玄植芦於此。下有芦洋、芦坑。

浙峯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一作岊崷。又有匼崷在县东四十里,胡崷在县西北四十五里,俱见《范志》。

菡溪峯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一都,又名翠岩。四面悬绝,峯顶坦平,桃竹繁华秀丽。

华琳

在县西北一十八里十二都。

香琳峯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

玉泉峯

在县西北二十里桐柏观前。

瑞云峯

亦在观前。

紫霄峯

在福星观前。

卧龙峯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山之侧。

蒸饼峯

在石梁北,出根子,昔僧昙猷欲渡梁访方广寺,有石如屏梗之,号「蒸饼」。

白云峯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太平兴国寺侧。

大隐峯

未详处所,宋钱厚之建双清堂於其下,王銍为记。

瓐峯

在县南十里二十都。

玉女峯

在县二都。

白郎岩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四都。齐僧普耀自辽东憇此,有神号江白郎告曰:「此吾所居,以师有德业,推以相奉。」故建寺号白岩。唐长庆四年令白余丰首祷雨焉,时有异物似龙自穴而出。至宝厯初再祷亦然。前进士王展为之记。

百丈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束隘,四山墙立。下为龙湫,翠蔓蒙络,水流声潀然。磐涧绕路,入为灵溪,由高视下,凄神寒骨,北望石口,呀然如张颐,亦号狮子岩,有石牀可盘踞。

狮子岩

在系船山北,口呀然如狮子,故名。下临小溪,险峻不可陟,特可仰视。有石棺、石柜、石炉之属。旧传天台本东海岛屿,理或有之。岩下有窍,日初出时,光入隙中,谓之「日窗」。东望小亭,即「龙王祠」也。

翠屏岩

在县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八峯山上。下有龙湫。《志要》云:山形壁立如屏风然,故名。远望山势,中立如案,两端略起,似展诰轴,又名展诰。屏後有特山如展诰者。

曹家岩

在县西三里二十都。有灵康行祠,今废。傍有小湫,旧名五龙潭。

龟岩

在县南五里,阐法寺侧。三岩相连,其上如一。元至元中,忽一日雷雨,有声轰然。旦视之,其岩左脇横裂,濶十数丈,深不可测。

宝陀岩

在县北二十里十一都。

舍身岩

在县北五十里,石桥之侧。

赤岩

在县南一十里二十都。峭壁屹立如大屏,其色丹赭,号「小赤城」。

佛岩

在县西三十里二十三都。旧传野燎至此自灭,见有泗洲小像,遂立祠,号曰佛岩。

隐身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桐柏观之西。

隐岩

在县北三十里一都,神迹石之东。夏赤城有〈始得隐岩记〉。

麻姑岩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

灵岩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二都。岩洞虚逈,有石如案,与浙崷山相连。中有小屿,号曰文屿,左右鱼石盘列暎带。

响岩

在县东七里。

大小石锁岩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福星观西,盘接峭峻。旧传其地积阴,夜闻呻吟声,云是冥司拷掠之所。按:唐裘甫作乱,王师会战於此,岂死者之精魄未散而然耶?

凿字岩

在县北三里十一都。岩上有「万松径」三字,各广八尺,僧指堂书刻。由岩至国清,两行昔列大松,今无。

鹰嘴岩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二十三都。

拾得岩

在国清寺。

乌石岩

在县北五里十二都,赤城之南,又名乌冈。

灵响岩

在高明寺幽溪之上,峭壁百仞,随人呼唤,响荅甚分明。

香谷岩

在幽溪之上,石如列屏,前有隙地方丈许,周植众木,前种修竹数百竿,每遇阳和,则聚徒於此[监-皿+立]义。多生兰蕙,故名。

观音岩

在螺溪之侧,天冠璎珞於苍翠中,宛然一普陀大士也。

巾子岩

在幽溪之背,白云峯南。有石正方如巾,上拂霄汉,下连磐石,才数尺许,流云乍过其上,恍然天柱欲颓。

石笋岩

在螺蛳潭上,根入潭水数十丈,尖锐如笋。多生莓苔,及生卷柏,蒙葺披离,又如紫箨之将解。

合掌岩

在明岩寺。

绢机岩

在丹丘山西。

犀牛翫月岩

在丹丘山南。

顾儒岭

在县东一十五里十都。旧名东[山*卬],有顾欢读书堂故址。

八桂岭

在县北五十里十一都,孙绰所谓「八桂森挺以凌霜」。

察岭

在县北五十里,与金地岭接,盖汉高察所隐,有读书堂址。

金地岭

在县北二十里十一都,在招手岩下。

银地岭

在县北二十里十一都,即定光佛示智者处。

杜潭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与临海分界。

黄振岭

在县东四十里,与临海分界。

关岭

在县西四十五里十五都,与新昌分界。上有朱叶二侯王庙,有司新任,道经此者必祀之。宋令郑至道去任,邑人至此攀恋不忍舍,因留家焉,今其苗裔犹有存者。居侧有郑公祠,肖像其中,前有松关「留郑坊」。

筋竹岭

在县东四十六里五都,与宁海分界,又二十七都亦有。

伏虎岭

在县西一十五里。

白水岭

在县西二十里十三都。

黄坛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二十一都。

斜岭

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石壁岭

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七都。

罗公岭

在县北五十五里十一都。

盘来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十五都。

枪旗岭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五都。

梅枝岭

在县东八十里。

摘星岭

在县北一百里。

山隍岭

在县东三十里三都。

兴化岭

在县东四十五里一都。

黄山岭

在县南十里八都,其麓有铺。

乔岭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

王顾岭

在县西九十里三十七都。

金筻岭

在县西四十里二十七都。

乌岩岭

在县西六十里二十八都。

王会岭

在县西北五十里二十七都。

牛石岭

在县西北七十里十五都。

罗汉岭

在县西北六十里,万年寺东南。《赤城三志》云:岭有巨杉偃蹇,絜之大百围。凡供五百大士,必於此岭邀请。

桐柏岭

在县西一十五里十二都。

洞天岭

在县西北三十里十二都。

魏岭

在县东北三十里天封之外。旧产茶。

招隐岭

在县东北五十里十一都。昔顾欢招同郡人杜京产隐此。

庵头岭

在县西南十五里二十三都。

孟湖岭

在县西六十里三十二都。

蒲棚岭

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二都。

牛路岭

在县西五十五里二十七都。

幽溪岭

在高明寺傍。

猢狲檑岭

在慈圣寺东,大同寺西。险峻难可登陟,故名。

大岭、小岭

在秀溪上。俗谚云:「十里横沿九里阬,大岭、小岭在中央。」

玉京洞

在赤城右脇,盖十洞天之第六茅,司命真君所治,或号「太上玉清天」,或号「玉真清平天」,或号「上清玉平天」。按《道书》云:「天尊在元都玉京山说法,令众仙居此」。又《会稽记》云:「赤城山有玉室璿台,许迈尝居此,因与王羲之书云:『自天台山至临海多有金台玉室,仙人芝草。』」《赤城事实》又载:「晋柏硕因驰猎深入,见其中有名花异草,香气不凡。」又徐灵府《小录》云:「其下别有洞台,方二百里,魏夫人所治。南驰缙云,北接四明,东距溟渤,西通剡川,中有日月三辰,瑶花芝草。自晋宋梁隋暨唐天宝,尝以日中星鸟望秩兹山,今洞口有石刻『玉京』二大字,旁无年月可考。宋咸平天圣中,屡投金龙玉简,今湮塞。侧有道人洞,其中三石穴险不可入。」

刘阮洞

又名桃源洞,在县西北二十里十四都,护国寺东北。先是,汉永平中,有刘晨、阮肇入山采药失道,见桃实食之,觉身轻。行数里至溪浒,有二女方笄,咲迎以归。留半载谢去,至家,子孙已七世矣。宋景佑中,僧明照亦因采药,见金桥跨水,有二女戏水上,恍然如故事焉。乃疏凿为亭,植桃纷拥。元佑二年,邑令郑至道始凿山开道,夹岸植桃数百本,仍即景物之胜而命名之。随山曲折,水穷道尽,则有洞潜通山底,深不可测。其林木瑰异,殆不类人间。乃即山石为址,结亭其上,榜曰「浮杯」,郑侯为记。

丹霞小洞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福星观东北。旧传葛玄炼丹於此,有「仙人拍手岩」。唐刺史柳泌於此修药,有宅故址在其上。

盖竹洞

在县北六十里,石桥之侧。宋宪使何偁尝梦游其地,访之不得。嘉泰元年,邑令丁大荣因祷雨得之。洞深三丈余,中有二硖,穹窿幽邃,下视,攒峯垒嶂,如列翠屏。

圆通洞

在幽溪之上,一石横架,广丈许,修二丈许,似人负安者。下则四石砥盛,玲珑空洞,四牕开豁,松风溪流,隐隐送声。来於坐中,可习耳根圆通,故名。

潜真洞

在寒岩,米芾书题。

龙须洞

在寒山。

栖真洞

在明岩。

坐禅石

在县西北八十五里,慈圣寺东,旧传有寿禅师宴坐於此。

般若台石

在幽溪之傍。长松作盖,溪水纡回。「潭影空人心」,於斯坐,证矣。

鸡笼石

在县东八里九都,以其状名。

抛陀石

在县西一十五里十三都,俗传仙人自担石掷此。

磐陀石

在县东北五十里天封山。

担石

在县东十三里六都。其石长十丈,倚岩如担,下有二巨石在水滨,故名。

神蹟石

在县北二十里九都。石上有大人迹,乡人立庙。

仙人棺

在寒山。

圣蹟石

在大雷峯後,三石品安,下二石如僧双履,一石如僧包袱横压其上,俗称仙人鞋。

五百罗汉石

在五百,相传五百罗汉自西天泛海至此,舡与众物皆化为石,故有覆舡山、莲华、鉢锡之类,厯然可指。山名「五百」,盖其遗意。隔溪小山有三石洞,如龛室,皆可跏趺。

南奥溪

在县西北七里,源出寒风阙,过国清入於大溪。

螺溪

源出黄坛。

楢溪

在县东二十五里,孙绰所谓「济楢溪而直进」是也。杜甫诗云「饥拾楢溪橡」,徐灵府记注云:出华顶,从凤凰山东南流入溪,则得名旧矣。又以齐顾欢尝居其上,名欢溪。《志要》云:「流往十都,至六都与五柏、灵溪诸水合流,而西经大觉寺前大溪以入海。」

水母溪

在县北一百里,摘星岭南,源自华顶,入宁海界。

罗木溪

在县北六十里罗公岭南,源出华顶,流入剡。

福溪

在县北四十里。晋束皙《启蒙记》云:「天台山去人不远,路经福溪,水浅而清。」盖是时已有此名矣。其流西入於剡。

闹溪

源出察岭。

秀溪

源出万年寺前。

县前大溪

在县南五十步,源出东阳县界。以其受始丰、清溪、桐柏、国清众流,势甚险。怒流塞无定处,大抵皆发源涧谷,易盈易涸。顺流而下,凡一百一十七里至府。力胜四十斛舟,然水落则不可行矣,其余小溪俱不通舟楫。《志要》云:源出大盆山,合寒、明、雨岩、鹧鸪诸山溪壑、桃源瀑布及始丰湖众流,绕萦县境,演漾清冽,环抱如带。出东横山趾,逶迤而东,至凤凰山侧,又会宝华之源、五百、灵溪、欢溪等水,於大觉寺山麓折流而南,至临海界入三江以达於海。自筑城後,名曰学前大溪。

始丰溪

在县西百步,源出大磐山,东一百八十里与清溪合,始入大溪。

国清溪

在县北一十里,发源自佛陇山,南流至神蹟石,会於大溪。

神蹟石溪

在县东北三里,俗名白鹤溪,接国清之水,至庙侧分支,一入临川桥,一入孝义桥,俱会於大溪。

赭溪

在临川桥北,俗名後堂溪,自神蹟石流经临川桥以达大溪,每暴雨,奔涛如怒,势不可御,以其溪皆赭石,故名。旧有从化桥,今废。夏赤城见霞亭,实临其侧。

清溪

在县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至桐柏,又南流三里,经三井下流为瀑布,方南入大溪。《志要》云:流出十五都山口,与左溪、秀溪反桃源之水流入曹家岩,南入大溪,其水澄清,故名。旧称青溪,无谓。

灵溪

在县西北十五里,福圣观前。今县东三十里,亦有灵溪,盖其名适类云。

乾溪

在县东一十五里,其源出石井山,旧传僧昙猷飞锡救老妪,溪水立涸,故名。详见仙释。

夏家溪

在县东南七里。

左溪

在县西五十里,其源自左溪嶴与关岭接,委蛇曲折,凡七十里至大溪。

折溪

在县东北五里,旧有浙溪,发源自黄坛潭,即螺溪也。

玉女溪

一名女梭,在桐柏观前,名「女梭福地」。发源自洞天山,过女梭泄为瀑布,下入灵溪,会於学前大溪也。

界溪

县东四十里,与宁海分界。源出龙鸣山,流入宁海界。

铜溪

在县西北二十里,源出桃源洞,以其水色黄如铜汁,故名。一作桐溪。

关岭溪

在县西北四十里,自本处发源,会秀溪,入清溪也。

赤城溪

在县西北五里,源出赤城山,流入大溪。

响山溪

在县东一十五里,源出响岩,流入大溪。

幽溪

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大慈山,流入螺溪。

石桥惠泽潭

旧名惠济,在石梁之下,其龙甚灵。见〈神明考〉。

苍山灵泽潭

在县东四十里第五都。见〈神明考〉。

百丈潭

在琼台、双阙间。见〈神明考〉。

石墠潭

在县东五十里四都。

河胤潭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六都。见〈神明考〉。

金桥潭

在桃源,水清可鉴毛发,旱潦不损益,宋令郑至道以僧见金桥跨水而名。

深坑潭

《赤城旧志.县境图》:「在县东筋竹岭侧,而出水门」。又云:「在县南二十五里。」《邑志》:「在县西二十五里二十七都。」盖《邑志》为是。

瀑布潭

在县西南三十里二十三都无相院侧,一名戏龙。

雷马潭

在雷马山上,石崖壁立,登者以绠悬挽至山半,又挽而下,方到潭侧,其深莫测也。

蟹渚潭

在县东南十里八都响岩上,其中有龙,祷辄响应,今久湮塞。

黄坛潭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十一都。旧传智者放螺处,今巨螺出没於潭之石笋上,每鸣吼则有大风雨。

丹霞潭

在县西北二十里十二都丹霞洞下,即柳泌炼丹处。

鼻山潭

在县西十五里二十三都。

黄婆潭

在县北二十五里十一都。

翠屏潭

在县南三十里二十一都。

海坑潭

在赤城之阴。

洗马潭

在县西北七里,今落马桥是也。

柘溪潭

在县西北三十里,水极泓深,前横石槛,又有石室,可容百人。见《一统志》。

洗米潭

在九女砩之下,每日早午晚三次水浑复清,状如洗米。见《志要》。

巧尖潭

在县南十五里二十三都。其龙最灵。

始丰湖

在县南四十步。旧自永坊三井庙前一带直至九都,地名湖头。别瀦小水,而大溪之水直从冷水堤下流。永乐中,湖并入大溪,惟五显庙前一带尚在。上则湮塞,民为居圃。其下则大溪之水所会,渐逼学宫矣。

泉湖

在县西五十里三十都。《茅君传》云:「霍林司命赤城玉洞之府也。」

墨湖

在县西南八十步,今湮塞,仅存小坑水而已,旧有金波亭。

叶湖

在县西南六十里。

玉湖

《志要》云:「在县西十里,广百步,长五里许,溉田百余顷,俗呼『马湖』。」

白湖

在县西四十五里二十都。

鲍湖

在县东二十里六都。旧传有鲍铁脚居其地,年少时於湖侧养鸭,往往为物所掣。後旱,湖涸,获一巨鳝,其大如杵,因煮食之,身觉有力。後没於四明,能效异,土人祀之,号鲍大王,今湖侧犹有鲍姓者居之。

铁船湖

在罗汉岭下,湖中有荷,以水寒不花,相传罗汉尝泛铁船於此。

妙山塘

在妙山上,产绿毛龟。

降真塘

在县北二十里。徐灵府记云:桐柏观前一里,石坛前有塘,名「降真」,中植荷荇。自塘一里出洞门,西峯即王真君坛也,今湮塞矣。

醎塘

在县东二十五里五都,苍山之侧。周围可百步,宋元以前其水醎。邑人陈氏世居其地,宗族富盛甲於台邑。後塘不醎而陈废。

醴泉井

在桐柏观众妙台下,水甘可以愈疾。

三井

在昭庆院东,唐时尝遣使投金龙白壁。旧传为尼所触,一井自塞,其二深不可测。每春夏时雨,则众流灌注,激涌雷吼。或云通海,又云海眼。宋咸平中,尝醮祭投金龙,夏竦有铭。

义井

在县西南市街袁氏门首,旧传僧德韶所穿,按北斗而为七,此其一也。一在建宁坊西,一在旧尉司侧,一在今按察司之西,一在东南,一在县东者,俱湮塞之也。

丹井

在桐柏观钟楼之下,传葛玄炼丹之所也。

泉井

在县西四十五里,发源甚远,深可五六尺,每秋成,多有秕糠自底而出,经旱不竭。近为一妇浣秽衣其中,水经月浑不可汲,居人设肴醴祭之,复清如初。

洗菜井

俗亦呼三井,即阐法寺井也。水甚寒洌,以锡瓶盛之则透於外。其下五十步许有一井,石栏上刻云「建炎二年置」,不知何时所穿,亦经旱不竭。

枫树井

上有枫木高二十余丈,大可数十围,其中空虚已久,坐可容数人。井水味醎,相传通海井。井边有陂陀小岭,谓之枫树下岭。见《范志》。

洗肠井

在赤城山昙猷洗肠处,今井边犹生青韭,即其验也。

仙人井

在赤城山,飞流喷沫,冬夏不渴。

智者泉

在大慈寺侧,今芜没。

涌泉

在县西一十五里三十都。

锡杖泉

在国清寺侧。寺僧取水甚远,普明禅师以锡杖扣之,泉水涌出。

岩泉

在县北六十里。

透瓶泉

在桐柏观洞门之阴,其泉寒冽,盛以锡瓶则津津然渗漏於外。

龙须泉

在县西七十里寒岩洞口,以其喷[口*薄]如龙须,故名也。

石舂泉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十二都。经夏不渴,清甘可爱。

卓锡泉

在智者岭,智者注《涅盘经》处。

应心泉

在万年寺西,宋参政贺允中寓居於此,泉自涌出,因名。允中自为记。

曹源

在国清寺後,有洼池,常经旱不渴。宋曹勋书「曹源」二字并偈,刻石於其上。

墨池

在华顶峯,王羲之游西郡时,有墨池在此。

放生池

旧志:陈太建十年,智者所置。凡亘百余里,敕禁采捕。国子博士徐孝克撰记:「宋绍兴甲子,敕置放生池一所,於赤城之西,广袤三十余丈。遇诞圣节,官吏於此纵羽鳞,为集福之地。」今县南五显庙前有放生池,石碑在焉。前此数十年,土人於此竞渡放生。

金钱池

在赤城山,相传昙兰憩此诵经,有神献金钱,弃池中,故名。

天台山太平庵授轮法师助英洋叁拾元

光绪拾九年桂月佛陇真觉寺敏曦监梓

天台山方外志卷第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