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山志,与郡邑志不同。是编凡关系山中形胜、僧家典故,虽细必书。其有高山大川、琳宫宝刹,不系峨山地界者,一概不敢妄入。

是编原本井研胡阁老《译峨籁》。兵火之余,山中片纸只字俱无。其书所载,不忍一字遗失。所辑前人诗赋,俱经寿梓。其余凭仗别集网罗,及各寺僧抄录名贤题咏者,僭妄删去十之一二。非敢立异,亦以成美云尔。

志以徵信,不可贪图怪异,捃摭成编。如上林橘柚、芳洲杜若,取快一时,贻讥千古。是编凡禅宗仙伯,非确在峨眉修真养性,及投筇飞锡、过化此方者,不敢妄入。其余土产方物,除茶笋之外,如雪蛆、空青、放光石、雷威琴之类,古有是名,今无是物,必後人传讹袭响,重为地方累。特为剖白纤悉,识者辨之。

是编除原本《译峨籁》外,止据《四川总志》及《嘉定州峨眉县志》、《蜀中广记》等书。取裁不广,考订不精,止可为名山留一影像耳。

峨眉山道,前後名贤游记,开载甚详。然亦有蜡屐所过,亲携笔札登记者。亦有事後默识,记一遗十者。又有旁询住僧,及舆徒皁侲者。言语错乱,头尾倒置。或将归路认为去路,或即一处指为两处。今皆一一咨询,考订详明。以後登山,如聚米书裙,免致车中指视,颇称快事。

旧志遗史,无从考订。谨据《峨眉县志》,所列山水无多。至山中老僧传说,半多附会。如一青莲峯分为二峯,曰大尖,曰莲华。一井络泉,称为五处,曰圣水,曰观音,曰通精,曰半月。又名贤游记中,有本无是山,偶凭耳食。又登掌记者,如大欢喜亭,八十四盘上有桫椤坪。查桫椤坪在千佛顶後,与师子、罗汉等坪同列。若初登顶时,并无所谓桫椤坪者。如以桫椤得名,此花徧满山顶,如秦庐粤鎛,何处无之?华严阁、圆通庵,全无影响,今皆一一改正。前人有知,想亦喜称起予耳。

山中旧有庵堂寺院,名目极多。沧桑後,金璧瓦砾,楩梓梧丘,不敢尽为淹没,仅留虚名於楮墨间。在愚见,不问孤居侣处,现前佛屋连椽接栋,尽可为容众栖身之地。不必又拘兴复之说,再图募化,徒费精神。是在高明毅然作一竖刹。竟义也可。

志成,每苦上台檄取,为往来应酬之用。僧家拮据,楮蜡供给、工匠酒食之类,转成大累。今当预啓当事,凡欲取志,乞携纸墨及工匠饭食入山,自行印刷。似此功德,胜比寻常供佛饭僧十倍也。

康熙十一年壬子仲秋望後四日,华阳山人蒋超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