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宗略说.jpg

清石埭杨文会仁山述

长白如冠九年伯作八宗二行。自书条幅。刻於武林。予欲附入禅门日诵之末而未果。顷见日本凝然上人所着八宗纲要。引证详明。而非初学所能领会。因不揣固陋。重作十宗略说。求其简而易晓也。以前之九宗分摄羣机。以後之一宗普摄羣机。随修何法。皆作净土资粮。则九宗入一宗。生净土後。门门皆得圆证。则一宗入九宗。融通无碍。涉入交参。学者慎勿入主出奴。互相颉颃也。

律宗(一名南山宗 有另立头陀行者此宗所摄)

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後。以戒为师。戒有大小乘之别。大乘则宗梵网戒本等。小乘则宗十诵四分等。大则七众同遵。小则专制出家。以出家为住世僧伽。非严净毗尼。无以起人天皈敬也。唐道宣律师。盛弘此宗。着述甚富。时人称为南山宗。近代宝华山三昧律师。专以此法轨范僧徒。师资相传。代有闻人。夫戒定慧三学。次第相须。未有不持戒而能骤得定慧者。而学者往往置之。何也。盖律学检束身心。持之者违背凡情。随顺圣道。不持者违背圣道。随顺凡情。安见其脱生死关。断轮回路耶。楞严经中优波离尊者云。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後之学者。其以是为法焉可。

俱舍宗(一名有宗)

世亲菩萨造俱舍论。在声闻对法藏内。最为精妙。专弘有宗。源出毗婆沙论。陈真谛三藏译出。并作疏释之。佚失不传。唐玄奘法师重译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当时传习。有专门名家者。遂立为一宗焉。後来通方大士。莫不详览。及至今日。则无人问津矣。窃以大小二乘。不可偏废。如此妙典。岂可终秘琅函耶。有志之士。其亦措心焉可耳。

成实宗

成实论译於姚秦罗什三藏。其中具明二空。立二种观。(谓空观无我观)有二十七贤圣以摄阶位。於小乘中。尤为优长。六朝名德。专习者众。别为一宗。至唐而渐衰。後世则无闻焉。夫古人崇尚之典。必有可观。好学英贤。试取而阅之。亦知一家门径也。

三论宗(一名性空宗)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为三论。破外道小乘。以无所得而为究竟。正合般若真空之旨。故亦名为性空宗。文殊师利实为初祖。马鸣龙树清辨等菩萨继之。鸠摩罗什至秦盛弘此道。一时学者宗之。生肇。融。叡。并肩相承。生公门下昙济大师。辗转传持。以至唐之吉藏。专以此宗提振学徒。三论之旨。於斯为盛。天台亦提中论。其教广行於世。而习三论者鲜矣。吉藏有疏若干卷。今从日本传来。或者此宗其再兴乎。

天台宗(一名法华宗)

陈隋间智者大师居天台山。後人因以山名宗。称为山家。盖自北齐慧文禅师悟龙树之旨。以授南岳慧思。思传之智者。而其道大显。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正宗法华。旁及余经。建立三止三观六即十乘等法。为後学津梁。其着述有三大五小等部。辗转演畅。不可具述。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其说法之妙。从旋陀罗尼流出。无有穷尽。人问其位居何等。乃曰圆五品耳。临舍寿时。念佛生西。可见佛果超胜。非思议所及。才登五品。已不能测其高深。而犹以西方为归。世之我慢贡高。不学无术者。其亦稍知愧乎。

贤首宗(一名华严宗)

华严为经中之王。秘於龙宫。龙树菩萨乘神通力诵出略本。流传人间。有唐杜顺和尚者。文殊师利化身也。依经立观。是为初祖。继其道者。云华智俨。贤首法藏。以至清凉澄观。而纲目备举。於是四法界。十玄门。六相。五教。经纬於疏钞之海。而华严奥义。如日丽中天。有目共覩矣。後之学者。欲入此不思议法界。於诸祖撰述。宜尽心焉。

慈恩宗(一名法相宗 奘师虽生兜率不别立宗其徒着述仍以极乐为胜也)

天竺有性相二宗。性宗即是前之三论。相宗则从楞伽。深密。密严等经流出。有瑜伽。显扬诸论。而其文约义丰。莫妙於成唯识论也。以弥勒为初祖。无着。天亲。护法等菩萨。相继弘扬。唐之玄奘。至中印度就学於戒贤论师。精通其法。归国译传。是为慈恩宗。窥基慧沼智周。次第相承。论疏流传日本。今始取回。宋以後提倡者渐希。至明季而大振。着述甚富。皆有可观。此宗以五位百法。摄一切教门。立三支比量。摧邪显正。远离依他。及徧计执。证入圆成实性。诚末法救弊之良药也。参禅习教之士。苟研究此道而有得焉。自不至颟顸佛性。儱侗真如。为法门之大幸矣。

禅宗(一名心宗)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历代相传。人皆称为禅宗。其实非五度之禅。乃第六般若波罗密也。观六祖盛谈般若。则可见矣。自释迦如来付嘱迦叶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而至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又六传而至慧能。适符衣止不传。法周沙界之记。厥後五家鼎盛。各立纲宗。临济则提三玄三要。曹洞则传五位君臣。以至沩仰之九十六圆相。云门之三句。法眼之六相。门径虽殊。其剿绝情识。彻证心源。无有异也。尝考古今参学之徒。开悟有难易。证契有浅深。其言下便彻。立绍祖位者。法身大士。随机应现也。如临济遭三顿痛棒。及见大愚而後悟者。大心凡夫之榜样也。自宋元至今。莫不穷参力究。经年累月。不顾身命。始得契入者。根器微小故也。或疑禅宗一超直入。与佛祖同一鼻孔出气。无生死可断。无涅盘可证。何有浅深之别。不知此宗不立阶级。的是顿门。以夙因言之。不无差降。浅深属人。非属法也。慨自江河日下。後後逊於前前。即有真参实悟者。已不能如古德之精纯。何况杜撰禅和。於光影门头。稍得佳境。即以宗师自命。认贼为子。自误误人。岂惟浅深不同。亦乃真伪杂出。盖他宗依经建立。规矩准绳。不容假借。惟禅宗绝迹空行。纵横排荡。莫可捉摸。故黠慧者窃其言句而转换之。麤鲁者仿其规模。而强效之。安得大权菩萨。乘愿再来。一振颓风也哉。

密宗(一名真言宗)

如来灭後七百年时。龙猛菩萨开南天竺铁塔。遇金刚萨埵。受职灌顶。秘密法门。方传於世。金刚萨埵亲承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也。龙猛授之龙智。唐初善无畏三藏东来。是为此方初祖。又有金刚智。不空。及一行。惠果。皆系金刚阿闍黎。大阐密教。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茶罗。三密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至於祈雨治病等法。其小焉者耳。然此法门。非从金刚阿闍黎传受。不得入坛行道。此方久已失传。惠果之道。行於日本。至今不绝。西藏喇嘛。亦崇密乘。今时学者但持诵准提大悲等呪。至心诚恳。亦得密益。欲知其中奥妙。须阅大日经疏释。及显密圆通。大藏秘要等便悉。

净土宗(一名莲宗 有立般舟行者此宗所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此念佛往生一门。为圆顿教中之捷径也。四生六道蒙佛接引。与上位菩萨同登不退。非佛口亲宣。谁能信之。既信他力。复尽自力。万修万人去矣。华严经末。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净土宗应以普贤为初祖也。厥後马鸣大士造起信论。亦以极乐为归。龙树菩萨作十住智度等论。指归净土者。不一而足。东土则以远公为初祖。其昙鸾道绰善导三师。次第相承。宋之永明。明之莲池。其尤着者也。以念佛明心地。与他宗无异。以念佛生净土。惟此宗独别。古德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者。一往之辞。夺境不夺人也。应作四句料拣。如云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者。夺人不夺境也。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者。人境俱夺也。去则决定去。生则决定生者。人境俱不夺也。依净土三经。及天亲论。应以人境俱不夺为宗。方合往生二字之义。後人喜提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拨置西方弥陀。以谓心外取法。欲玄妙而反浅陋矣。岂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应现无方自他不二。现娑婆而颠倒轮回。汩没於四生六道之中。现极乐而清凉自在。解脱於三贤十圣之表。彼修唯心净土者。直须证法性身。方能住法性土。非入正定聚。登初住位。不可。其或未然。仍不免隔阴之迷。随业轮转耳。此宗以观想持名兼修为上。否则专主持名。但须信愿切至。亦得往生也。

出世三学。以持戒为本。故首标律宗。佛转法轮。先度声闻。故次之以小乘二宗。东土学者。罗什之徒。首称兴盛。故次以三论宗。建立教观。天台方备。贤首阐华严。慈恩弘法相。传习至今。称为教下三家。拈花一脉。教外别传。灌顶一宗。金刚密授。故列於三家之後。以上各宗。专修一门。皆能证道。但根有利钝。学有浅深。其未出生死者。亟须念佛生西。以防退堕。即已登不退者。正好面觐弥陀。亲承法印。故以净土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