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佛品第十
原典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此诸大众,莫不目见。
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
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①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②。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
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着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薰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薰,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抟③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④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⑤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⑥。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
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悋,是悭悋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乱意,是乱意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琷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悷⑦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⑧,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注释
①娑婆世界:即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娑婆,堪忍义,意谓此界众生堪忍诸苦,故名。
②道教:此指佛道之教法。
③抟:即把食物搓成团。
④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此即“无漏五蕴”或“五分法身”,是佛及阿罗汉所具备的五种功德。
⑤:尽的意思。
⑥一切德藏三昧:“三昧”即“定”,一切德藏三昧,即由功德门而入之定,具足一切功德之定。
⑦悷:凶狠暴戾的意思。
⑧十事善法:十种为善的方法。
译文
其时,舍利弗心里在想:已经快到中午时间了,这么多菩萨到哪里吃饭呢?
维摩诘居士立即知道舍利弗心里所想的,便对他说:“佛陀曾以八解脱法门教导你们,你们应该清心奉行才是,怎么在听闻佛法时一心想着世俗的饮食呢?如果真想饮食,请再稍等一会儿,我可以让你等吃到从来未吃过的东西。”接着,维摩诘居士便运用神通力,向与会大众示现了上方世界的一番景象:在这世界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的地方,有一佛国名众香,其佛号香积,如今还在。其国之香气比十方世界任一地方都殊胜。其佛国没有声闻、辟支佛,尽是些清净大菩萨,佛在为他们演说佛法。此佛国一切皆香,所有的楼阁都是以香木做成,菩萨们经行所到之处,都香气四溢,他们的饮食香气袭人,散发至十方无量世界。当时,香积佛正与诸菩萨一起进食,有许多称为香严的天人,都已经萌发了无上道心,在那里供养着香积佛和众菩萨。此一景象,与会的诸大众都亲眼目睹。
当时,维摩诘居士就问众菩萨:“诸位大德,有哪位能前往彼佛国取一些饭食来此供大家享用。”因为文殊菩萨在场,大家都为其威神力所摄,默不作声。
维摩诘居士便说:“这么多的仁人大士,竟没有人敢去香积佛国取饭食,这不是有些丢脸吗?”
文殊菩萨听维摩诘居士这么一说,便回答道:“正如佛陀所说,不要轻视了那些初学者。”于是,维摩诘居士身不离座,就以神通力在与会大众面前化现出一个法相庄严、光芒四射的菩萨来,并对他说:“你去吧,从这里往上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一国号名众香,其佛号香积,现正在与诸菩萨进食,你到那里之后,就这么说:‘维摩诘居士向你顶礼致敬,问候你的起居,祝你康泰吉祥、身心安乐。并希望世尊把你们吃剩下的饭食施舍一些给娑婆世界做佛事,让那些本来耽于小乘的声闻、辟支佛等,能够转归大乘,也使世尊如来之名号远播寰宇。'”
当时,这位化身菩萨就在与会诸大众面前腾空而起,诸大众都亲眼看见往上飞去。那位化身菩萨到了众香国,顶礼佛足后,就对香积佛说:“维摩诘居士向世尊顶礼致敬,问候你的起居,并祝你康泰吉祥、身心安乐。他老人家希望世尊能把你们吃剩的饭食,施舍一些给娑婆世界做佛事,让那些本来耽于小乘的声闻、辟支佛等能转归大乘,也可使世尊之名号远播寰宇。”
当时,香积佛座前的诸大众,见此化身菩萨,都不胜惊讶赞叹前所未见,说:“这位菩萨,是从哪里来的?其所说的娑婆世界,究竟在什么地方?怎么会有喜乐小乘者?”他们就问香积佛,香积佛回答说:“从这往下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一国土称为娑婆世界,其佛号释迦牟尼,如今还在。他在那五浊恶世中以佛法教化那些喜乐小乘的众生。在那世界里,有一位居士名叫维摩诘,已经达到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现正在为众菩萨说法,特地派遣这位化身菩萨前来称扬我的名号,并赞颂我众香佛土,以此使那里的众菩萨更增长信心与功德。”香积佛座前的菩萨又问道:“那位维摩诘居士是何许人也?竟变出这样一位化身菩萨来到这么远的地方,其功德神通可真不小!”香积佛说:“维摩诘居士之功德神通确实非同一般,十方世界一切国土,他都能往来无碍,他广做各种佛事,以饶益救济群生。”说完此话后,香积佛就以香钵盛满香饭,给了这位化身菩萨。当时在座的九百万位菩萨齐声说道:“我们也想前往娑婆世界去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探望这位维摩诘居士及那里的众菩萨。”
香积佛说:“去吧!但必须暂时收敛一下你们身上的香气,以免使这般的香气迷住了那里的众生,使他们起迷恋之意;再者,也须稍稍变化一下你们的身相,以免使那里求菩萨道的众生,看到你们这等庄严法相而自惭形秽。同时,你们切不要对那里的众生有轻贱之意,以免妨碍你们的化道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十方世界,一切国土,本如虚空,再者,那里的佛陀释迦牟尼为了化道那些劣根的众生及小根器者,并没有尽其所能示现各种净土的清净、庄严。”
化身菩萨接受了香积佛赠予的饭食之后,与九百万位众香国的菩萨一起,承佛之威神及维摩诘的神通力,忽然从众香国消失了,过了片刻,就到了维摩诘居舍。此时,维摩诘居士迅即以神通力变化出九百万个狮子座。这些坐席皆高广富丽,诸菩萨都坐在上面。此时,化身菩萨把满钵的香饭呈给了维摩诘居士。此饭其香无比,整个毗耶离城乃至三千大千世界,都闻到其香味。当时,毗耶离城的众居士们,闻到此香味后,顿觉身心清爽,舒适无限,纷纷赞叹这香气实在是前所未有。其时长者主月盖也领着八万四千位大德,来到维摩诘居舍,只见维摩诘居室中已有许多菩萨,还有很多狮子座,都十分气派,大家十分高兴。他们向众菩萨及大弟子致敬之后,就退到一旁;还有众多地神、虚空神及欲界、色界诸天众,闻到了香气后,也先后来到了维摩诘居室。
此时,维摩诘居士便对舍利弗及众多大弟子说:“诸位,请用饭吧。此饭乃是如来甘味饭,为大悲力所熏染已久,请不要怀着限意之小器量食用此饭,不然会消受不了的。”当时,有些声闻众心里就在嘀咕:饭就这么一点点,而在座的诸菩萨等都要吃,这怎么能够吃呢?化身菩萨知晓这些声闻的心事,就说:“千万不要以声闻的小德小智来看待如来的无量福慧,如果说四海也有其干涸之时,那么此饭无论什么情况下也吃不完。即使天下人一齐来吃,每人取一团,每团都有须弥山那么大,一直吃了一劫,也不能吃尽。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此饭乃是众香国那些具有无穷尽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功德的大菩萨所吃剩下的香饭,所以无论多少人来吃也吃不完。”果然,那一钵香饭,让在座的众菩萨及诸大德饱餐之后,仍有富余。所有吃过此饭的菩萨、声闻及众天人都感到十分清爽舒畅,就好像庄严佛国中的诸菩萨。另外,所有吃过此饭的诸大众身上都发出妙香,就像众香国中诸香树发出的妙香一样。
其时,维摩诘居士就问从众香国来的菩萨,说:“香积如来平时是怎样说法的?”众菩萨回答道:“我土之香积佛向来不以文字说法,只是以众香薰习大众,使大众依法持戒守律。菩萨各个坐于香树之下,在树香的薰习下,即可获得具足一切功德的深厚定力。获得此种定力者,菩萨的所有功德,全都具足。”那些菩萨回答了维摩诘居士的问话后,就反问维摩诘居士:“此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平时是怎么说法的?”
维摩诘居士回答道:“因为此娑婆世界的众生桀骜不驯、刚强难化,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用刚烈强硬之法以调伏之。譬如说之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说有众生难生之处;说愚人日后将再生险恶之境;说身有邪行恶业,日后必得身邪行报;说口有邪行恶业,日后必得口邪行报;说意有邪行恶业,日后必得意邪行报。说今造杀生业,日后必有杀生应得的报应;说今造偷盗业,日后必有偷盗应得的报应;说今造邪淫恶业,日后必有邪淫应得的报应;说今造妄语业,日后必有妄语应得的报应;说今造两舌业,日后必有两舌应得的报应;说今造恶口业,日后必有恶口应得的报应;说今造绮语业,日后必有绮语应得的报应;说今犯贪嫉病,日后必有贪嫉应得的报应;说今犯嗔恼病,日后必有嗔恼应得的报应;说今犯邪见病,日后必有邪见应得的报应;说今犯悭吝病,日后必有悭吝应得的报应;今毁禁犯戒,日后必有犯戒应得的报应;说今犯嗔恚病,日后必有嗔恚应得的报应;说今犯懈怠病,日后必有懈怠应得的报应;说今犯乱意病,日后必有乱意应得的报应;说今犯愚痴病,日后必有愚痴应得的报应。说什么是结戒,什么是持戒,什么是犯戒;说什么是当做,什么是不当做;说什么是修道的障碍,什么不障碍修道;说怎么样就会有罪业,怎么就能消除罪业;说什么是垢,什么是净;说什么是有漏法,什么是无漏法;说什么是正道,什么是邪道;说什么是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法;说什么是世间,什么是涅槃。因此娑婆世界的人难以教化,心猿意马,所以设立种种法门,以调伏其心,这好比凶象与烈马,桀骜不驯,只有重鞭毒打,使其有彻骨之痛,才能使其驯服。因为此间的众生如此刚强难化,所以释迦牟尼佛费尽苦心,用种种刚烈强硬之法及种种恳切的语言,使众生都能走上学佛之路。”
那些从众香国来的菩萨听了维摩诘的这番话后,都十分赞叹地说:“这真是前所未闻也!原来释迦牟尼佛隐去自己许多自在神通力,以此间众生所能接受的法门来调教度脱众生。而此间的这些菩萨,也都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以无量的大悲心,来度此娑婆世界,真是可敬可佩!”
维摩诘居士说:“确实像你们所说的,此娑婆世界的菩萨,对于众生都有十分深厚坚固之大悲心,他们给众生带来的功德利益,比你们那个世界的多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此娑婆世界,有十种善法,是其他净土世界所没有的。是哪十种善法呢?一是以布施济度贫穷,二是以清净戒摄化毁禁犯戒的行为,三是以忍辱心化除嗔恚之心,四是以精进修行克服懈怠,五是以禅定止息乱意,六是以智慧摄化愚痴,七是以说消除灾难的法门解除众生的八种苦难,八是以大乘法度化小乘众,九是以慈善心性救度那些缺德者,十是常以四摄法成就一切众生,这就是此娑婆世界的十种善法。”
众香国来的菩萨说:“菩萨必须用哪些法门,在此世界修行度众生,才能做到无所遗憾,并使众生都往生净土呢?”
维摩诘居士说:“菩萨必须用八种法门在此世界修行度众生,才能做到无所遗憾,并让众生都往生净土。是哪八种法门呢?一是饶益一切众生而不期望回报;二是能够代替一切众生承受种种苦难,所做功德都回向布施给众生;三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处处表现得谦恭自在;四是视诸菩萨如佛陀;五是自己所未曾听闻的佛经,听到时不产生怀疑;六是不与声闻等小乘法相冲突;七是不嫉妒别人供养之丰盛,不炫耀自己的功德利益,不断调伏自己的心念;八是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不老是去议论指责别人的短处,一心一意地去做各种功德善行。这就是此间菩萨当修之八种法门。”
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在谈论这些佛法的过程中,与会的百千位天人都萌发了无上道心,有数以万计的菩萨获得证悟诸法不生不灭的无上智慧。
菩萨行品第十一
原典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绕七匝①,一心合掌,在一面立。
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
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唯然,已见。”
“汝意云何?”
“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
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
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难言:“此所从来?”
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
维摩诘言:“至此饭消。”
曰:“此饭久如当消?”
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②,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③,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④,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⑤,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⑥,名为多陀阿伽度⑦,名为佛陀。”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
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
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⑧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身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不着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⑨;见来求者,为善师想;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见毁戒人,起救护想;诸波罗蜜,为父母想;道品之法,为眷属想;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行无限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劝请说法,随喜赞善,得佛音声;身口意善,得佛威仪;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
“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⑩,无主无相⑾,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⑿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诸正士⒀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注释
①右绕七匝:“匝”,亦即圈,意思是从右边起环绕七圈。
②正位:此指小乘证入无漏境。
③一生补处:菩萨修行的一个阶位,菩萨到达此位后,只要再经一生之修行,就可成佛。
④热时焰:亦称“阳焰”,即酷热的沙漠中,阳光与风尘相交映,常出现一种类水光晃动的幻影。此指虚幻不实的东西。
⑤四魔:指烦恼魔、欲魔、死魔、天魔。
⑥三藐三佛陀:三藐三菩提,意为正遍知,佛为觉义,合称则为正遍知、正等觉。
⑦多陀阿伽度:意译为如来。
⑧有尽、无尽:“有尽”指有生有灭的现象,即有为法;“无尽”即无生无灭,指无为法。
⑨如园观想:意为如在园林景观中畅游一样。
⑩无牢无人:一切诸法皆因缘而起,并无一牢固、不变的实体,我身亦然,乃五蕴和合而生,因此不可执取人、我之相。
⑾无主无相:即既无主宰者(自性),又无固定的形、象。
⑿法药:佛法能治人身、心之病,故佛典中常以法药喻佛法。
⒀正士:喜闻正法、乐求大道之士。
译文
在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谈论佛法的同时,佛陀释迦牟尼在庵罗树园之精舍演说佛法,忽然间,这片树园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佛陀演说佛法的讲堂也变得金光闪闪,更加富丽堂皇。侍者阿难就问佛陀:“这是什么瑞兆?为什么这园林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整个讲堂也金光闪闪,变得更为富丽堂皇起来呢?”佛告诉阿难:“这是维摩诘居士与文殊菩萨及诸大众在向我顶礼致敬,准备到我这里来,所以有此祥瑞的征兆。”
这时,维摩诘居士对文殊菩萨说:“我们可以去拜见佛陀了,与众菩萨一起去礼敬供养世尊。”文殊菩萨说:“好啊,走吧!现在正是时候。”维摩诘居士随即以神通力,把与会诸大众及他们的狮子座一并置于右掌上,前往佛的住处。到了佛的住处后,维摩诘便把诸大众从右掌上放了下来,接着一起顶礼佛足,从右向左绕了七圈,双手合十,一心礼佛后,就退到一边。
此时,被维摩诘居士送至佛所的诸菩萨及众大弟子、帝释天、梵天四天王等,都从狮子座上下来,顶礼佛足,并绕佛七圈后,退到另一侧。此时世尊就按佛法的有关礼仪慰问了诸菩萨,并让他们分别就座。
当大家坐定后,佛就对舍利弗说:“你看见了菩萨大士维摩诘之神通力了吧?”
“是的,已经看见了。”
“看后有何感想呢?”
“世尊,维摩诘大士的神通力真是不可思议,简直不是我所能想象和描绘的。”
这时候站在佛陀旁边的阿难问佛道:“世尊,这一阵子有一股清香,好像以前从来不曾闻到过的,不知道是什么香?”
佛告诉阿难说:“这是从那些到这里来的菩萨毛孔中发出来的香味。”
此时,舍利弗对阿难说:“我们身上也有这种香味呢。”
阿难就问佛陀:“这香味是从哪里来的?”
佛陀说:“维摩诘居士派化身菩萨去了众香国,取来了香积佛吃剩的香饭,带回维摩诘居室后,让大家吃。凡是吃了这香饭的,毛孔中都有这香味。”
阿难就问维摩诘居士:“这香味能保持多久?”
维摩诘说:“到这饭完全消化为止。”
阿难问:“这饭多长时间能完全消化?”
维摩诘答道:“这饭力可以保持七日,然后就消化了。还有,阿难,如果是修声闻法而尚未入初果正位者,吃了这饭,在他入于初果正位后,这饭力才会消失;已入于初果正位的声闻众,如果吃了此饭,在他证得阿罗汉果位后,这饭力才会消失;对于那些还未发大乘菩萨心者,如果吃了此饭,到他们发大乘菩萨心后,这饭力才会消失;对于那些已发大乘心者,如果吃了此饭,到他们得不生不灭的无上智慧后,这饭力才会消失;已得不生不灭无上智者,如果吃了此饭,到他们成为一生补处菩萨时,这饭力才会消失。这有如一种最上等的药,举凡服食了它的,只有等到全身一切病毒都被消除掉后,其药力才会消失一样,这香饭能够断除一切烦恼病患,所以只有等到一切烦恼病患全部消除后,其饭力才会消失。”
阿难听了维摩诘这一番话后,颇为赞叹地说:“真是前所未闻啊,世尊!这香饭还能做佛事?”
佛说:“是的,阿难。在十方世界中,有的佛土能以佛身上光明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菩萨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佛所化现出来的化身菩萨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菩提树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佛之衣服卧具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饭食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园林、台观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佛身成就佛事,有的佛土以虚空成就佛事。各个佛土中的众生应该各个随顺所缘,入于佛道。
“还有一些佛土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为譬喻使人领悟世事无常、诸法皆空的道理,从而使众生进入佛道;有些佛土以声音、语言、文字来弘传佛法;有些清净佛土则放弃一切语言文字,采用无说无示、寂默无言乃至心不存思量,身不加造作的方式成就佛事。阿难啊!正是这样,诸佛的一切威仪进止、动作施为都是在做佛事。再有,阿难,正因世间有天魔、死魔、欲魔、烦恼魔等,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事,各类众生都被这些烦恼搞得心神交瘁,诸佛如来便因势利导,利用这些烦恼来成就佛事,这也可称之为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修习此法门,若见美好清净的佛土,不喜不自禁,不贪着自傲;若见污垢杂染之国土,也不起忧恼厌去之念头,而只是对十方诸佛生起欢喜恭敬的清净心。因为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只是为了教化不同根机的众生,而方便示现净秽不同的佛土罢了。阿难,正像你所看见的,诸佛国土虽各不相同,但虚空却没有什么不同,诸佛之色身虽各不相同,但诸佛圆融无碍之平等慧却是一样的。阿难,诸佛之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威仪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清净佛土具诸佛法等等,都是相同的,所以也称之为正遍知,或叫作如来,或叫作佛陀。”
“阿难,如果要我对佛的以上三个称号详加解说的话,即使你的寿命有一大劫那么长,恐怕也听不完;即使让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能像你阿难那样博见多闻,具有惊人的忆念总持能力,并都有一大劫长的寿命,恐怕也听不完,接受不了。确实是这样,阿难,诸佛之无上正等正觉是无边际、无限量的,其智慧辩才是不可思议的。”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从今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多闻第一’了。”
佛对阿难说:“也不要因此就妄自菲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说你在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并不是说你在菩萨中也是最多闻博识的。且慢,阿难,对那些有智慧者,是不应该对菩萨的功德智慧有限量之想。大海之深度尚可测量,而菩萨的定力、辩才、智慧、功德,是不可限量的。阿难,你们只是修习声闻等小乘法,而未践习菩萨行,须知维摩诘借其神通力所示现出来的一切,是一切声闻、辟支佛于千百劫中,尽他们的最大能耐也变化不出来的。”
其时,从众香国来的诸菩萨都双手合十,恭敬地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我等刚到这里的时候,曾经对你们的国土颇有轻贱之意,听了世尊一番话后,我们都深感疚愧,认识到产生那种念头实在太不该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诸佛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的力量太不可思议了,为了济度众生,随应众生的不同根机而示现各种不同的佛土。对啦,世尊!能否给我们一些开示,让我们带一些佛法回众香国,我们将永远忘不了佛陀的教诲。”
佛对众香国来的诸菩萨说:“有两种法门,你们应当修习,这就是有尽法门和无尽法门。那么,什么是有尽法门?什么是无尽法门呢?所谓有尽法门,就是有为法;所谓无尽法门,就是无为法。作为一个菩萨,既不应该全然舍弃有为法,也不能安住于无为法中。那么怎么做才是不全然舍弃有为法呢?也就是说,菩萨应该不离大慈,不舍大悲;深切追求无上道心,念念不忘求一切智;教化众生永不厌倦;对于‘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念念在心,时常践行;护持佛教正法,不惜身命;要不断培植善根,永不懈怠;常存济生度世的宏愿,把一切功德善行都回向给众生;修习佛法永不懈怠,传扬佛法竭尽所能;供养诸佛殷勤不倦,以大悲心不入于涅槃,而投身于生死道中无所畏惧;对于各种荣辱,从不动心;不轻视那些初学者,对于学佛者敬之若佛;对于那些陷入烦恼海中众生,要尽力激发他们的正知正见;对于远离尘俗修习佛道,不要自视为难能可贵;不沉醉于自身的法乐,而能随喜于他人之乐;虽住于定境却不贪着,能作地狱观;虽出入于生死道中,却能视如游园赏景;凡遇有所求于己者,视之若良师益友;舍弃自己一切所有,唯对一切智尽心守护;对于那些毁禁犯戒之人,要生起救护之意念;要把诸波罗蜜,视如父母;要把三十七道品等,视之若眷属;要不断地增长善根,永不止息;以诸佛土庄严设施,美化自己所在的佛土;以无限量之布施,庄严自己的法相;断除一切恶念恶行,清净身口意三业;为济度众生于无数劫中出生入死,并能始终勇猛无畏;听闻诸佛的无量功德,立志追求而永无倦意;以佛之智慧剑,破众生之烦恼贼;出入于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中,济度众生,使他们得到永远的解脱;不断精进修行,摧伏一切魔障;经常修习‘无念’法门,获得证悟诸法实相的智慧;既能做到少欲知足,又不放弃对世间的关怀;既能不坏菩萨威仪,而能随顺俗法,又能随缘发起各种神通及智慧,为不断引导众生,使其能正念总持一切法义而不忘失;菩萨还应具有超强的记忆力,能够过目不忘;具有出众的识别力,善于识别各类众生的智慧,善于破解众生的疑惑;应该以无碍的辩才,演说各种佛法都能圆融无碍;菩萨修习践行清净的十善道,得人天之福报;修习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打开通往梵天的道路;菩萨应经常为众生劝请诸佛如来演说佛法,并随喜赞颂,使自己也得到有如佛一样音声的果报;由于身口意三业清净,也得到如佛一样威仪的果报;因深修一切善行功德,所得的报应日益殊胜;由于修习大乘佛法,而成为利他济世的菩萨僧;因为除恶修善的意念十分强烈,所以不会放过一切行善的机会。修习、践行这种利他济世法门的,就称为‘菩萨不尽有为’。
“什么又叫菩萨不住无为呢?就是说菩萨修习空解脱门,又不执着于空;修习无相、无作解脱门,又不以无相无作为究竟目标;修习诸法因缘而起,也不以缘起为究竟;既能了达诸法无常,又能不断积德行善;既能了达世间皆苦,又能不厌恶生死世间;虽洞观诸法无我,又能诲人不倦;虽了达涅槃寂灭,又能不住于涅槃;虽远离尘俗、烦恼,又能不断修习行善;虽洞观诸法不来不去,又能把善法作为自己的归趣;虽了达诸法不生不灭,又能在世间的生灭法中担起济度众生的重任;虽洞达出世法之清净无漏,又能不断绝与世间的烦恼惑障打交道;虽洞观诸法性空本无造作,又能以如来教法化道众生;虽了达诸法本来性空,又能对众生怀有深切的大悲心;虽能洞观依无为法而入初果正位的道理,又能不像小乘教法那样只注重自度;虽洞观诸法如同幻化、无人无我,亦无众生等相,但只要度尽众生的大悲誓愿还未实现,就不放弃修习福德禅定智慧。能够如此修习者,就叫作‘菩萨不住无为’。
“还有,因为菩萨具足各种功德善行,所以菩萨并没有安住于无为之境;因为菩萨具足各种智慧,所以菩萨并没有断绝一切有为法;因为菩萨大慈大悲,所以菩萨并没有安住于无为之境;因为菩萨有度尽一切众生的宏大誓愿,所以菩萨没有断绝一切有为法;因为菩萨要在世间弘扬作为良药的佛法,所以菩萨没有安住于无为之境;因为菩萨要以佛法之良药疗治群生,所以菩萨没有断绝一切有为法;因为菩萨深知各类众生的烦恼、病患,所以没有安住于无为之境;因为菩萨要断除众生的种种病患,所以没有断绝一切有为法。各位大德,能够修习此法门,既不断绝世间诸有为法,又不安住于无为之境界,这叫作‘尽、无尽解脱法门’。你们各位应该修习这种法门。”
从众香国来的诸位菩萨听了释迦牟尼佛这一番教诲之后,都欢欣雀跃,随即把具有不同颜色,又具各种香味的鲜花撒向三千大千世界,供养十方世界的佛、法、僧三宝,之后,众菩萨顶礼佛足,称颂赞叹所见所闻实前所未有,并说:“也只有像释迦牟尼这样的佛陀,才能在此娑婆世界以各种智慧和善巧方便济度群生。”说完话后,忽然无影无踪了,又回到众香国去了。
见阿佛品第十二
原典
见阿佛①品第十二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
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非四大起,同于虚空;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不在三界,三垢②已离;顺三脱门③,具足三明④,与无明等。不一相,不异相;不自相,不他相;非无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⑤,而化众生。观于寂灭,亦不永灭。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不在方,不离方;非有为,非无为;无示无说;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语道断⑥。”“非福田,非不福田;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离众结缚;等诸智,同众生,于诸法无分别;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⑦乎?”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
舍利弗言:“无没生也。”
“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坏败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佛号无动,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
维摩诘言:“夫日何故行阎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
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暗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暗耳。”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从阎浮提至忉利天⑧。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咤天⑨,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
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⑩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
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
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即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注释
①阿佛:佛名,又作阿鞞佛、阿阅婆,意译为不动佛、无恚佛,住于东方妙喜世界。
②三垢:即贪、嗔、痴三毒。
③三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④三明:在阿罗汉曰“三明”,在佛曰“三达”,即宿命明(知自身及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天眼明(知自身及他身未来世之生死相)、漏尽明(知现在之苦相,断尽一切烦恼之智慧)。
⑤中流:喻结使烦恼。此岸指生死,彼岸指涅槃,结使烦恼流于此岸与彼岸之间,故名。
⑥言语道断:指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之究竟真理。
⑦没生:“没”,死的意思;“没生”即死生,或指生灭。
⑧忉利天:位于须弥山之顶,帝释天居中,四方各有八天,合则三十三天,故忉利天亦称三十三天,属欲界第四天。
⑨阿迦尼咤天:意译色究竟,乃色界十八天中之色究竟天。
⑩那由他:古印度数目字,一那由他相当于一亿。
译文
其时,释迦牟尼佛问维摩诘居士:“你来此想参见一下如来,请问,你是怎样看待如来的呢?”
维摩诘居士答道:“就是像看待自身实相一样去看待如来。我看待如来:他以前不曾来过,以后也不会离去,现在也留不住;既不以色身观如来,又不以色的本体观如来,也不以色的本性观如来;不从受、想、行、识四蕴去观如来,又不从识的本体去观如来,也不从识的本性去观如来;如来不由四大生起,他形同虚空;法身超出六根,并非由眼耳鼻舌身意所集成;他远超三界,已远离贪、嗔、痴三毒;随顺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具足天眼、宿命、漏尽三种神通;其智慧通达无明,与无明等无差异。如来法身乃无相之身,他与实相非一非异;既无自相,又无他相;既不是无相,又不能取相;他既不在生死此岸,又不在涅槃彼岸,也不在两岸之间,而又处处在教化众生;如来虽然了达诸法本性寂灭之理,但又不安住于涅槃之境。总之,既不住于生死此岸,又不住涅槃彼岸。不可以世间智理解他,不可以虚妄识识别他:他如中天之日,故无所谓明暗;他既无一定的名号,也无固定的形相;他柔弱时忍辱负重,但降伏魔障时,却刚强无比,无坚不摧;他在净则净,在染则染,故非净非染;他既不在一定方所之内,又非离方所而独存;既不属于世间的有为法,又不属于无为法;因为他无形无相,所以无所示现,也无所言说;既无施舍之相,也无悭吝之状;既不持戒,也不犯戒;既不忍辱,也不嗔恚;既不精进,也不懈怠;既不入定,也不昏乱;既无所谓智,也无所谓愚;既无所谓诚实,也无所谓奸诈;既无来相,也无去相;既无出相,也无入相;他非一切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他无形无相,所以非福田,也不应供养;但如来之化身却能随机摄化,引人入佛道、得解脱,所以又是非不福田,应当供养;如来法身既无形无相,又无所不在,所以无法取着,也无法舍弃;既无相,又有相;他与真如、实际、法性完全同一,对他无法称呼、计量;他大如须弥,小如芥子,所以非大非小;他既无形相,所以无从见闻、觉知,远离一切烦恼束缚;他上同诸佛之智,下同众生之体,与一切诸法无分别可言:他没有任何过失可言,也不会出现任何烦恼惑障;他无造作,无生起,不生也不灭,无所畏惧,也无所烦忧,无所喜乐,也无所厌恶;他无过、现、未三世,所以既无已有,又无现有,也无当有;他无法用一切语言加以分别说明。世尊,如来之身就是这样,能够这样去看待如来,就是正观。如果不是这样去观待如来,就是一种邪观。”
这时候,舍利弗问维摩诘居士道:“你是从何处入灭后,降生于这里的?”
维摩诘居士答道:“你所证得的佛法中难道有先灭而后生这回事吗?”
舍利弗说:“确实是没有先灭而后生一说。”
“既然诸法并非先灭而后生,那你怎么会问我何处入灭后再降生到这里来的呢?你认为怎么样?诸法实际上如同魔术师变幻出来的许多男男女女一样,难道他们有灭彼生此一回事?”
舍利弗说:“没有灭彼生此一回事。”
“你难道没有听佛陀说过,诸法如梦幻吗?”
舍利弗答道:“是的,听过。”
“如果一切法如梦幻,你为何会问我是于何处入灭后降生于这里的呢?舍利弗,所谓消失、散灭,这是作为假象的世间诸法的败坏之相,所谓生起其实是作为假象的世间诸法相续之相。菩萨虽然入灭,但其善本德行并不会随之完结,虽然到了某一世界受生,也不会再生长任何恶业。”
此时,佛告诉舍利弗:“有一个叫妙喜的国度,其佛号叫无动,维摩诘居士就是在那个国度入灭后来生此地的。”
舍利弗听后即说:“真是难能可贵啊!此人能舍去妙喜国的清净佛土,而来这到处充满污秽与纷争的娑婆世界。”
听了舍利弗的话,维摩诘居士便对舍利弗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比方说,当早晨日出时,难道日光会与黑夜合到一块吗?”
舍利弗说:“不会的,当日光出现时,黑夜也就消失了。”
维摩诘说:“那么日光为何要照耀阎浮提洲呢?”
舍利弗答道:“欲以光明除去黑夜。”
维摩诘说:“菩萨也是这样,虽然为了化导众生而受生于不净的国土,但他不会与愚痴与黑暗混处杂居,而是为了消灭众生的烦恼暗障。”
这时候,与会大众都十分渴望能亲眼目睹妙喜世界,十分渴望拜谒那世界的教主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众。释迦牟尼佛知晓大家的心事,就对维摩诘居士说:“善男子,你就为与会大众显现一下那妙喜世界及其教主无动如来和那里的诸菩萨、声闻众吧,大家都很想见见那个世界。”
此时,维摩诘居士心里想:我应当不离开坐席就把那妙喜世界及其铁围山以及那国土上的山川河流、江湖大海、溪谷泉源,还有须弥等等高山及日月星辰、天龙鬼神、梵天宫殿等等,还有那世界的诸菩萨、声闻众以及城邑、村落、男女老少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众妙莲花等等,举凡能发心在十方世界行佛事者,我通通把他们接来。我要以三道珠宝镶嵌成天梯,把阎浮提洲与忉利天连接起来,诸天神可以沿此宝梯来到这里,礼敬无动如来,听经闻法;阎浮提洲的人也可顺此宝梯上至忉利天宫,见见那里的众天神。妙喜世界,能成就如此无量的功德。我要把那妙喜世界,上自阿迦尼咤的究竟天,下至那世界的水面,用我的右手,如陶器工匠灵活运用手中的旋转轮截取泥块一般,把那世界搬至这里,就好像手里拿着一朵鲜花向大众展示一样。
维摩诘居士有了这一念头之后,就随即入定,并运用其神通力,以他的右手,把那妙喜世界搬来此阎浮提洲。此时,妙喜世界中那些道行较浅的菩萨及声闻众、诸天人等,都一齐喊道:“世尊啊!是谁把我们带走了,快救救我们吧。”只听那无动如来说:“这不是我做的,而是维摩诘居士的神力所造成的。”至于那些未得神通的一般大众,已不知不觉随着妙喜世界来到这阎浮提洲了。
那妙喜世界虽然被搬入了此阎浮提洲,但它并没有因此而小了一些;而此阎浮提洲,也没有因多了一个妙喜世界而显得窄迫,与原来并没有任何差别。
这时,释迦牟尼佛就对与会诸大众说:“你们现在可以好好看看妙喜世界及其教主无动如来了,这世界是何等的庄严美好啊!其菩萨道行又是那么的清净,不动佛的众弟子们的心念又是那样的洁白无瑕。”大家应道:“确实是那样的,世尊,这一切我们都亲眼目睹了。”
释迦牟尼佛又对诸大众说:“如果菩萨欲得这样的清净佛土,应当修学无动如来所修证的大道。”
当妙喜佛国显现于此娑婆世界时,有十四亿的众生发了无上道心,都愿往生妙喜佛国,释迦牟尼佛随即为他们授记,说:“你们日后当生于妙喜佛国。”
那维摩诘居士完成了以妙喜佛国现身说法、教化群生的任务后,就把它送回原来的地方去了,这是与会诸大众都亲眼目睹的。
此时,释迦牟尼佛便对舍利弗说:“你刚才看见了妙喜世界及无动如来了吧?”舍利弗答道:“是的,世尊!但愿一切众生,得生于像妙喜世界那样的清净佛土,得到像维摩诘居士那样的神通。世尊,我们真是幸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大的利益,有缘得遇无动如来和维摩诘居士,有幸得以亲近供养他们。但愿一切众生,不管是现在还是今后,如果有缘听闻读诵此经,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更不用说那些听闻后又能信受奉持戒宣说实行者。不论是谁,只要能得到这一经典,就是获得了无价之法宝;如果能够信受读诵,并按经中所说的去修行,那他一定能得到佛的护佑;而不管是什么人,如果他们能够供养那些受佛世尊护佑的人,那他的功德与供养佛世尊是一样的。如果有抄写并持有此经者,其室中即犹如有如来;如果有人听闻此经而能赞颂并生欢喜心,他便能入一切智慧之门;如果有人信受奉持乃至为人解说此经中的一个四句偈,那么这人日后必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授记。”
法供养品第十三
原典
尔时,释提桓因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②,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③,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妓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释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实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净无染,非但分别思维之所能得。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④,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顺菩提法,众经之上。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空、无相、无作、无起,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诸天、龙神、乾闼婆⑤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说众菩萨所行之道,依于诸法实相之义;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能救一切毁禁众生;诸魔外道及贪着者,能使怖畏;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不复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于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⑥,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⑦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⑧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⑨。月盖比丘,则我身是。”
“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注释
①释提桓因:即帝释天,忉利天之主,居于须弥山顶。
②劫:表时间长度,佛教典籍中对劫之说法有多种,《大智度论》分劫为大、中、小三劫,其中,合人寿一增(自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直到人寿为八万四千岁)一减(亦即从八万四千岁每百年减一岁,直至减到人寿十岁)为一小劫;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合四中劫为一大劫。
③舍利:即佛骨或泛指身骨。
④陀罗尼印印之:陀罗尼为总持义,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使忘失,此句的意思是用总摄一切佛法之大义印证之。
⑤乾闼婆:即乐神,天龙八部之一。
⑥五神通:指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
⑦贤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之。现在贤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宿命劫合称三劫。
⑧迦罗鸠孙驮:亦作“拘留孙”,佛名,乃过去七佛中之第四佛,现在贤劫千佛中之第一佛。
⑨楼至:佛名,贤劫千佛中之最后一佛。
译文
这时,天帝释提桓因在与会大众中对佛说:“世尊,我虽然从你这里及文殊菩萨那里听闻过百千部经典,但从来未曾听过像这部如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究竟表现实相的经典。按照我的理解,如果众生听闻此经,并能够深刻理解、信受、奉持、读诵它,他必定能够得到此经所说的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果众生能够按照此经所说的去修行,则他一定能够堵绝通往众恶趣之路,而诸善门则向他洞开,他就能得到诸佛之护佑,他必定能摧伏诸外道,降伏诸烦恼惑障,得到无上觉悟,安处于道场,走上成佛之路。世尊,如果众生能够受持读诵此经典,如经中所说的去修行,我一定与诸眷属一起,供养服侍他们;他们所在的城市村庄、山林旷野,只要是在宣讲弘扬这部经典,我一定与诸眷属一起前去聆听;举凡未信受此经的人,我一定让他们生起信心;对于那些对此经已起信心者,我一定善加护佑。”
佛说:“善哉!善哉!天帝,你能这么说,我真替你高兴。确实,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无上正等正觉,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这部经典者,则是供养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天帝,即使三千大千世界中到处都有如来世尊,其数量之多,有如世间之甘蔗、芦苇、稻麻、丛林,数不胜数,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大劫或者以近于一大劫那样长的时间去供养、赞叹、礼敬诸佛如来,一直供养到诸佛入灭后,又把他们的全身舍利用七层宝塔供养起来;这些宝塔都有四天下那么大,其高则直矗梵天,每个宝塔都装饰得极其庄严富丽,遍满香花璎珞、幢幡妓乐,微妙无比,对这些宝塔又长期地加以供养;如果能够这样,天帝,你认为这种人的福德多不多呢?”
天帝释提桓因说:“世尊,这样的福德确实非常之多,其福德即使说百千亿劫也说不尽。”
佛告诉天帝:“应当知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有听闻这部不可思议解脱经者,并能信受、读诵和按经中所说的去修行,那么其福德比上面所说的那种人还要多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佛之觉悟,都是从这部经典之教义中产生出来的,而使人觉悟成佛的福德,是不可限量的;正因为这样,其福德是无量无边的。”
佛告诉天帝:“在过去无量无数劫前,当时世上有一佛,号药王如来,又称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那个世界名叫大庄严世界,那个时代叫庄严劫,其佛寿命长达二十小劫,他的声闻众弟子多达三十六亿,菩萨众多达十二亿。天帝,当时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叫宝盖。他七宝具足,统治着四天下,此转轮圣王有上千个子女,都十分端庄勇健,能够降伏各种魔怨仇敌。其时,宝盖王与其眷属们供养着那个药王如来,向他布施了他所需的一切,时间长达五劫。五劫以后,那宝盖王就对其子女们说:‘你们也应该像我这样,以深切恭敬之心供养佛。’那上千位王子就遵照父命,供养药王如来,供给其一切所需,又满五劫。其中有一位名叫月盖的王子,就独自在想:有没有什么供养比这种供养更为殊胜的?借助于佛威神之力,忽然空中有天神说:‘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过其他一切供养。’月盖王子就问什么叫作法供养,那天神答道:‘这你可以去问药王如来,他会为你详细解说什么叫作法供养。’其时,月盖王子就去到了药王如来那里,顶礼佛足后,退到了一边,对佛说:‘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殊胜,那么,请问什么叫作法供养?’佛说:‘善男子,所谓法供养,就是诸佛所说的那些义理深刻的经典,其思想广博深奥,世俗之人较难以理解,较难生起信心,其中之微妙意蕴,也较难被揭示出来;其教法又清净无垢,并不是世俗之分别思维所能把握的。这些教法乃包含在菩萨法藏之中,是由总持一切法门之实相法印所印证。修习这经法的菩萨,都已达到不退转的八地以上,都已成就了六波罗蜜,善于识别经中深刻的义理;这种深刻的义理随顺菩提之法,地位在众经之上。修习此经,能够生起大慈悲心,远离众魔障及诸邪见;此经之义理与因缘法相符契,主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命相;倡导空、无相、无作、无起诸解脱门,能令众生修习有所成就,坐于道场而转法轮,为天、龙等八部众所赞叹称誉;能令众生入于佛法宝藏,获得菩萨等圣贤之一切智慧;宣说诸菩萨所行之道,能随顺于实相之本义;昭示无常、苦、空、无我、寂灭诸义真谛,能拯救一切毁禁犯戒之众生;能使诸魔、外道及一切贪心者恐惧、畏怖;为诸佛菩萨及众圣贤所称颂、赞叹;经中也语及出离生死之苦,并显示了涅槃之乐。此经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宣说。如果能听闻这样的深经,并且信受奉持、读诵修习,乃至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使经典中的义理能够得到明晰揭示。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和弘扬佛法,所以称之为法供养。”
“‘另外,如能按照经中所说的进行修行,并与十二因缘所倡导的缘起思想相随顺、配合,远离一切邪见,证得诸法无生无灭之智慧,对于无我、无众生的深刻义理坚信不疑,能信受因缘果报的思想,对它不违背、无异义,能放弃对自我的执着;对于佛法,能够依于义不依于语,依于智而不依于识,依了义经而不依不了义理,依于法而不依于人;能随顺诸法实相,不以缘起而执有,也不以缘灭而执无,一切诸法都毕竟寂灭:无明毕竟灭,一切诸行毕竟灭,乃至生、老死等也毕竟灭;如果能这样去看待十二因缘,认识到十二因缘乃是辗转缘起,无有穷尽的,从而不执着一切相,这就叫作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诉天帝:“月盖王子从药王如来那里听闻了这些话后,获得了柔顺忍辱的境界,随即解下了宝衣和身上饰物以供养佛,并对佛说:‘世尊,如来入灭之后,我一定奉行法供养,以守护弘扬正法,希望世尊以佛之威神加被于我,使我能够降伏诸魔障,修菩萨行。’药王如来深知月盖王子此恳求至诚至切,遂予之授记,说:‘你将在今后的佛教末法时代,成为卫护弘扬佛法的法将。’天帝,这时候的月盖王子,亲证了诸法本然清净,并亲得药王如来的授记,更加坚定了出家的信心,并不断修习佛法,精进不怠,不久,便得五种神通和菩萨道行,具备总持一切智慧的能力和无碍辩才。在药王如来入灭后,月盖王子以其所得之五种神通力、总持力及无碍辩才护持弘扬佛法长达十小劫之久,佛法亦随之遍布世界各地;出家后的月盖比丘,更竭尽全力守护佛法,精进修行,一生中度化百万亿人,使他们都发无上道心,立于不退转之位;由他度化的人中,有十四亿人,已发声闻道心、辟支佛心;更有无量数的众生得生天上。天帝,当时那位宝盖转轮圣王可不是一般的人,而今他已证得佛果,其号为宝焰如来,他的上千位王子,也就是贤劫中之千佛。其中的第一位即是迦罗鸠孙驮佛,最末一位即是楼至佛。而那位月盖比丘,就是我的前身。”
“确实是这样,天帝,你应当知道,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中是最为重要、至高无上的,所以,天帝,应当以法供养,供养于十方诸佛。”
嘱累品第十四
原典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嘱咐于汝。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①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②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稀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
“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③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④;若于如是无染无着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
“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
“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⑤,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
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
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
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
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
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释
①末世:即末法时代,佛教中称佛法住世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世,末法之世乃佛法衰微之时代。
②罗刹:恶鬼名,原为古印度神话中之恶魔,后成为恶人之代称。
③杂句文饰:指解释佛典之文字。
④新学菩萨:指初发心求佛道者。
⑤念力:忆持念诵之力。
译文
于是,佛告诉弥勒菩萨道:“弥勒,我现在把无量数劫以来所修集起来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付嘱给你。这些佛法,在我释迦牟尼入灭后的末法时代,你们应当以自己的神力,在阎浮提洲广为流布,不要使它断绝。为什么呢?在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八部众、罗刹等发无上道心,喜乐大乘佛法,如果他们不能听闻到像本经这样的佛法,就会失去修习皈依大乘佛法的大好机会;如果这些人能听闻到像本经这样的大乘佛法,一定会喜乐信受,萌发难得的道心。弥勒,你们应当顶礼领受我所嘱付给你的像本经这样的大乘佛法,日后随应众生之所需,广为宣说、弘扬。
“弥勒,应当知道,菩萨有两种类型:一是喜欢借助于辞章文句之类的东西来理解、受持佛法,二是不怕义理之艰深,而直探佛法之真谛。第一类,亦即喜乐从辞章文句之类的东西来理解、领受佛法者,一望便知是属于新入门的菩萨;至于第二类,亦即不执着于辞章文句、语言文字的,而能对艰深的佛典毫无畏惧之心,直接深入其中,听后便能心领神会、受持读诵,并按经中所说如实修行者,这类菩萨肯定是一些老修行者。
“弥勒,还有两种菩萨属于那种新学菩萨,他们无法领受那种义理深刻的佛典。是哪两种呢?一是对于那种以前从未听闻过的义理深刻的佛典,一听就生畏惧惊怖之心,并起种种疑惑,不能信受且行毁谤,说:‘我从来就没有听闻过这样的佛法,这种法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有何依据?’二是如果遇到那些领受护持深刻义理经典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他们,甚至有时挑他们的毛病,说他们的坏话。举凡有这两种表现者,就知道他属于那种新学菩萨。这些新学菩萨的上述做法,实际上是在毁伤自己,不能以深刻的佛法调伏自心。
“弥勒,还有两种类型的菩萨,他们虽然信奉并懂得一些义理深刻的佛法,但仍然自我毁伤,不能达到证悟诸法不生不灭的境界。是哪两种呢?一是看不起那些新学菩萨,也不对他们进行教诲和诱导的菩萨;二是虽然信奉并懂得一些义理深刻的佛法,但对佛法乃至一切诸法妄加分别的菩萨。以上是另外两种类型的菩萨。”
弥勒菩萨聆听了释迦牟尼佛以上的话后,就对佛说:“世尊,你刚才所说的话,我以前确实闻所未闻,我一定遵照你的教导,远离你以上所说的那些初学菩萨的过失,奉持你从无量数劫以来所修集起来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在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愿求大乘佛法者,我一定让他们随时能够拿到像本经这样的大乘经典,并赋予他们超强之忆念之力,使他们受持读诵,为一切众生详加解说。世尊,在今后的末法时代,如果有人能如此地信奉、受持、读诵如本经这样的大乘经典,那一定是受了我弥勒菩萨神力所加持的。”
佛说:“善哉!善哉!弥勒,正如你所说的,一切诸佛一定都会为你能这么做而感到无量欣慰。”其时与会的诸菩萨都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说:“世尊,我们也一定在你入灭之后,于十方世界的一切国土,广泛传布弘扬如本经这样的大乘佛法,并开导众说法者,使一切听闻这种佛法的人都能得到本经。”
其时,四天王对佛说:“世尊,十方世界一切地方,不管是城市、村庄,还是山林、旷野,举凡有如本经这样的大乘佛典的地方,或是在读诵、宣讲这种经典的地方,我一定立即率领诸眷属到那里去,一者听闻此等无上妙法,二者护佑那些读经讲经之人,我将在他们方圆两千里之外设防,绝不让一切邪魔外道去打扰他们。”
其时,佛对阿难说:“你也应该受持读诵这部经典,并使它广为流布。”
阿难答道:“是的,世尊,我已经信奉并记住了这部经之精义、大要,我今后一定广为传扬。对啦,世尊!如何称呼这部经呢?”
佛说:“阿难,这部经叫《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门经》。希望你等如我所说的信奉、受持本经。”
佛陀释迦牟尼宣说完这部经典之后,维摩诘居士、文殊菩萨、舍利弗、阿难以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与会大众等聆听了佛陀的教诲后,皆大欢喜,无不信奉受持这部《维摩诘所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