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经

敕修清规祈祷云。鸣钟集众。讽经。

南禅规式。夏中罚不赴讽经者。法云。签书众僧双字名。实筒。每日勤行时。堂司行者。置签筒於佛前。讽经毕。住持指筒。堂司行者。取筒振掉三。而至住持前。维那出班。至住持右边。住持抽签度之。维那接之。呼所书名三度。若无答者。则知不赴。乃以签度听叫。不赴人。上方丈乞签。若懈及数回。则住持小片纸。书罚金式。贴佛殿柱。罚金壹片。懈者纳之方丈。

●六讽经

忠曰。每月两回。六讽经。谓初二日土地。初三日祖师。初四日火德。初五日韦天。初六日普庵。初七日晚镇守。自十六日。至二十一日。亦如上次第矣其初二及十六土地讽经。见幻住清规。自余未得中华书所载。又未知此方何人肇制也。

●二日。十六日。土地讽经

幻住清规云。每月初二十六。是众圣衙会之辰。常住营备香华灯烛。茶果珍羞。就土地堂。铺设供养。大众讽楞严咒。

兴禅护国论云。土地神事。谓每月初二十六两日。诸神法施。随处不同。

忠曰。禅林土地讽经。用此日。而荣西时。已立规焉。

●每日三时讽经

忠曰。每日。粥罢。斋罢。放参罢。此三时。上殿讽经也。盖粥前坐禅。不可讽经。斋前亦坐禅。不可讽经。故敕修清规亡僧云。斋粥殿堂讽经罢。及放参罢。首座领众。至龛前。维那举大悲呪。

备用清规日用清规云。食讫。鸣槌一下。住持下地。次第挂鉢出堂。上殿讽经。

祖庭事苑云。日晡念诵。谓之晚参(详小参处)。

无住杂谈集云。东福开山(圣一)。常令众早朝诵楞严咒。日中讽尊胜陀罗尼渡宋僧启曰。若依宋地规。则此山。事行多矣。师曰。宋地僧专修坐禅。四时坐禅外。更有常坐者。故事行少矣。如日本僧。疎于定坐。若不修诵咒。何以消信施。或修禅如宋土。则止讽诵。亦可也。尊胜咒功德。消信施。见于其经。

梦窓国师梦中问答集云。唐土禅院。每朝粥後。唯诵大悲咒一遍耳。盖坐禅为急务故。若诵楞严咒。名为楞严会。亦是近代始起。然但於夏中矣。每晚诵楞严咒。名放参者。日本始行。如唐土放参。别有规矩。建长寺。本无日中讽经。弘安年中。有蒙古袭我之流言。日中始。诵普门品。以祷宁谧。自此为永式。遂成朝中暮。三时勤行。虽非宗意。惯习既旧。後代长老。不得停罢焉。虽然末世僧。多懒惰。不勤禅坐。苟有此辈。则徒略讽诵。无益。且当负彼重世法。好祈禳。檀主之意。故禅院。不可缺三时讽经。其回向意。专祈天下太平。檀信安稳耳矣。

?队和尚和泥合水云。教家未闻有诵经咒。成佛道之理。况乎禅宗。若依看经成佛。则世尊用六年端坐为什麽。何禅录。载事三时勤行耶。原之。日本弘安年中。有蒙古袭我之说。时官家。令佛寺。行祈祷。此为滥觞矣。山僧熟思。者般实非祈祷。却是佛法王法。衰替因缘也。其故何。谓若不为如此勤行。乃至俗学文笔费时日。直从出家本志。放下一切。单单以坐禅行道。为专要。扶竖教外别传宗猷。则应当佛法王法繁兴。师檀同游戱解脱大海。然则诸神加拥护。天龙生欣悦。魔外悉屈伏矣。现当二世祈祷。何以加焉。

忠曰。朝午讽经。敕修亡僧章。可以为证。晡时讽经。事苑文可以为证。然则中华亦有三时讽经梦窓所议。盖在日本以此为专行。不务坐禅乎。

●日中讽经

忠曰。中华斋罢讽经。可在日中。见三时讽经处。如日本日中讽经。正在斋前。

义堂日工集云。府君赴西芳精舍。临斋。君就于僧堂。听众僧诵金刚经云。每寺如是乎。余曰。日本号日中讽经者。昔为外国敌来袭建长寺始诵法华普门品。尔来每寺。或诵金刚法华圆觉等经。今天龙临川等。则以南禅为准。等持则读圆觉经。君信心增发。形於面貌。

●半斋讽经

旧说曰。早粥已过。午斋未及。在其中间讽经。故曰半斋讽经。又见节时门。半斋处。

敕修清规达磨忌云。堂司行者覆。来日半斋。各具威仪。散忌讽经。

●临斋讽经

旧说曰。祖师半斋讽经。亡者临斋讽经。临斋者。临午斋之时也。又见节时门。临斋处。

●结缘讽经

敕修清规开山。历代祖忌云。或乡人。或江湖。举咒。

解者曰。结缘讽经也。

●念诵

觉苑大日经演密钞云。梵语瞿醯。此云念诵。

忠曰。今禅林念诵。谓念十佛名也。 三八日念诵见节时门。三八日处。

敕修清规念诵云。维那先离位。至门首。向住持立。合掌念诵。上八中八(云云)下八云。白大众。如来大师入般涅盘。至今大元重纪至元元年。已得二千二百八十四载。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众等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为如上缘念。清净法身。十号(云云)。

忠窃按。下八念诵。本於西竺法。何以知之。中论吉藏疏云。外国只洹精舍铭。出在古涅盘经後。载之云。佛正法千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天竺朝夕。众中恒唱此事云。佛法若千年已过。佛法欲灭。老死至近。宜须精进。

每日念诵。於食时念之。 大监小清规。维那须知法曰。凡斋粥二时。僧堂念十佛(云云)。先出声念逐日小回向。满堂闻回向声。次大出声。念十佛名。多有维那。不依唐僧说坚执日本古例。不念小回向(云云)(逐日回向。如彼。文繁不录)。

传灯录。甘贽行者章云。於南泉设粥云。请和尚念诵。南泉云。甘贽行者设粥。请大众。为狸奴白牯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甘乃礼拜。便出去。南泉却到厨内。打破锅子。

●十佛名

旧说曰。凡十念之称。可通一切佛号。然道安所制。食时十念。特称为十念矣。即今十佛名也。十是存大数。实佛名不到十。或复除阿弥陀大势至。拘十句之数。非也。释迦是秽土佛文殊普贤。其弟子而表理行。弥陁是净土佛。观音势至。其弟子而表悲智。此六名。净秽相待而标举。已取伴之观音。岂可去主之弥陀耶。凡释迦现秽国。教众生。厌此求彼。弥陀居净邦。迎众生接取不舍。此谓遣迎矣。而今之拣意。亦在此。故弥陁势至。不可除也。又弥勒是秽土东宫。观音势至。是净土东宫也。若然则可配于何位次。偶览一书。弥勒次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又观音次云。大智势至菩萨。吴尅己所录释道安食时念三宝列次。亦同此(吴尅已编释门正统今本宗监述。多资彼)。

释门正统云。佛图澄有弟子。曰道安。令僧食时念佛。取法。报。见未。摄摄。及二土四大弟子。为十声。余为结句也。或者昧之。溺於数。而缺其所念。过矣。

忠曰。法报可知。见现在释迦。未未来弥勒。二土娑婆极乐。四大弟子。彼土观音势至。此土文殊普贤也。摄摄者何。旧说曰。弥陁是摄取不舍之佛。故云摄也。次摄。总摄义。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

东福云章庆和尚。制十佛科图。自述意曰。十佛名。古来诸祖。未检得本据。明国亦无明答者。予顷。於道安法师传得之。仍作科线如左。

总念——稽首薄伽婆。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众。功德难思议。(忠曰。上三句。如次佛法僧。)

别念  佛  别  法  (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

报  (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应  此土  本师  (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

补处  (当来下生)弥勤尊佛

他土  西方无量寿佛

总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僧  别  此土弟子  理  (大圣文殊)师利菩萨

行  大乘普贤菩萨

他土弟子  悲  大悲观世音菩萨

智  大智势至菩萨

总  诸尊菩萨摩诃萨

法  摩诃般若波罗蜜

忠曰。弥陁报身。科何为应身谓胜应身也。复观音补处乎乐土(见观音授记经)则弥陁当入涅盘。入涅盘之佛。岂非应身耶。又文殊言大圣者。华严演义钞云。言大圣者。即文殊也。不指其名。直言大圣。今山中称念。但云大圣菩萨。即举总称。别指吉祥耳。(忠曰。山中者。谓五台山也。)

又曰。毘卢遮那。此云徧一切处。卢舍那。此云光明徧照又翻净满。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翻译集)。

忠曰。律苑事规。载佛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下。加大小两乘毘尼戒藏。一切法宝。大势至菩萨下。加十方三世诸大菩萨。南山圣师菩萨。大智律师菩萨西天此土传法祖师。声闻缘觉。得道真僧。而无诸尊菩萨已下两句。盖以古来十佛名。无己宗祖名。所依法名。为阙典矣。

又曰。永平清规赴粥饭法。举之。加大乘妙法莲华经一句。古东福寺十佛名。岐阳和尚。势至下。加圣一国师。

忠曰。十佛名。每日粥饭二时。唱之。道安云。令僧食时念佛(止此)。已言食时。则粥时饭时。应皆念也。

●五观

日用轨范。展鉢法云。作五观想念云。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故应受此食。

忠曰。此全依释氏要览所载。而要览不言出处。行事钞对施兴治篇云。约食时立观。以开心道。略作五门。明了论如此分之。

行事钞随戒释相篇云。食须观门五别。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减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 又对施兴治篇云。初计功多少量他来处。智论云。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洮沙。炊煑乃成。用功甚多。计一鉢之食。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 多。须臾变恶。我若贪心。当堕地狱。噉烧铁丸。从地狱出。作诸畜生。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噉粪除。故於食中。应生猒想。僧只云。告诸比丘。计此一粒米。用百功乃成。夺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云何弃之。二自忖己身德行。毗尼母云。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受人信施。为施所堕。若无三业。知故而施。俱为施堕。比丘强饱食施主食。憍慢意。或自食己食。强饱过分。为施所堕。以其食。亦从施主得故何以故。佛长夜中。常叹最後限食(谓末後减口食)。施持戒者。能受能消。施持戒。果报大。破戒果报少(如是呵责如上律文)。足食已。更强食者。不加色力。但增其患故。不应无度食。三防心离过。明了论疏云。律中说。出家人受食。先须观食。後方得噉。凡食有三种。上食起贪。应离四事。一喜乐过。贪着香味。身心安乐。纵情取适故。二离食醉过。食竟身心力强。不计於他故。三离求好颜色过。食毕乐於光悦胜常。不须此心。四离求庄严身过。食者。乐得充满肥圆故。二者下食。便生嫌瞋。多堕饿鬼。永不见食。三者中膳。不分心眼。多起痴舍。死堕畜生中。作诸噉粪乐粪等虫。初贪重故。并入地狱。且略如此。反此三毒。成三善根。生三善道。谓无贪故生诸天。中下二可知。四正事良药。观分二。为除故病。饥渴不治。交废道业。不生新病。食饮减约。宿食消灭。又以二事为譬。初如油膏车。但得转载。焉问油之美恶。二欲度险道。有子既死。饥竆饿急。便食子肉。必无贪味五为成道业观。三种。一为令身久住故。欲界之身。必假抟食。若无。不得久住。道缘无托故。二为相续寿命。假此报身假命。成法身慧命故。三为修戒定慧。伏灭烦恼故。持世云。若不除我倒。此是外道。不听受人一杯之水。佛藏亦尔。必厌我倒。於纳衣麤食。不应生着。

佛藏经云。舍利弗。乞食比丘。乞食得已。心无染污。持所得食。从聚落出。在净水边。可修道处。置食一面。洗脚而坐。以食着前。应生猒离想。不净想。屎尿想。臭烂想。变吐想。涂疮想。猒恶想。子肉想。臭果想。沈重想。又於身中。应生死想。青想。胀想。烂坏想。舍利弗。比丘应生如是想。以无贪着心然後乃食。但以支身除饥渴病。令得修道。应作是念。我食此食破先苦恼。不生後苦。心得快乐。调适无患。身体轻便。行步安稳。又念。食此食已。我应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无生法忍。舍利弗比丘。如是食者。我听乞食。舍利弗。若乞食比丘。於所得食生贪味心。以为甘美。而作是念。我食此食。当得好色气力充盛。不作是念。我食此食勤行圣道。如是比丘。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何况饮食。舍利弗。若於食中。不见过恶。不见出道。而便食者。宁自以手割股肉噉。何以故。我听行者得者。受他供养。不听余人(经广说行者得者相大意谓行道者得道者)。

忠曰。此经文中。有五观中。後四观意。第一观。依智度论意。又第二观。所谓德行。乃佛藏得者行者也。德者得也。

瑜伽师地论云。若饮食时。常当安住为疗病想。

●咒愿

旧说曰。斋粥咒愿。前堂首座唱之。粥时咒愿云。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斋时咒愿云。三德六味。施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

南本涅盘经云。其食甘美有六种味。一苦。二醋。三甘。四辛。五咸。六淡。复有三德。一者轻輭。二者净洁。三者如法。(粥十利见饮啖门)

增壹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咒愿有六德。施主檀越。成就三法。信根成就。戒德成就。闻成就。施物复成三法。物色成就。味成就。香成就。

忠曰。物色。味。香。是咒愿六德中三法。亦可称三德。

禅苑清规赴粥饭云。十声佛罢。良久打槌一下。首座施食。粥云。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生天。究竟常乐。又云。粥是大良药。能除饥渴消(一本作除消饥渴)。施受获清凉。共成无上道。斋云。三德六味。施佛及僧。法界人天。普同供养。饡饭云。施者受者。俱获五常。色力命安。得无碍辩。已上。竝引声高喝(一本作唱)也。

南禅规式云。僧堂粥斋咒愿。第一座唱之。若阙则书记。或藏主。代之。後堂首座。必不得代之。在後堂故。

释氏要览云。十诵律云。佛言。应为施主种种赞叹咒愿。若上座不能。即次座能者作。

旧说曰。凡吃食。每三口咒愿。此名三口咒愿。盖为防杂念。然机劣不堪。故但於初三口而已。

释氏要览云。摩德伽论云。若得食时。口口作念。凡食限三匙为一口。第一匙。默云。愿断一切恶。第二匙云。愿修一切善。第三匙云。所修善根。廻向众生。普共成佛(准论须口口作念若省繁但初口三匙总念亦得)。

僧史畧云。西域上座。凡赴请咒愿曰。二足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时中。皆吉祥等。以悦可檀越之心也。

忠曰。一切事缘。皆可咒愿。如华严净行品。又法苑珠林受请篇。行事钞讣请设则篇。广明咒愿。无住和尚杂谈集。亦详说。

●唱食

食时咒愿。曰唱食。谓唱食之咒愿也。或作喝食非也(喝食见丛轨门)。

敕修清规维那云。俟首座唱食。至第三句。将毕。转身退。至立僧板头立。

备用清规维那云。首座唱食。至有无字。朝龛转身。退立板头。

敕修清规後堂首座云。如缺前堂。住持别日上堂。白众。请转前板。插单唱食。 又法器章椎云。斋粥二时。僧堂内。开鉢念佛。唱食遍食。施财白众。皆鸣之。

●施食

唱食。又名施食。与施饿鬼食。不同(施饿鬼食。见丧荐门)。

禅苑清规云。首座施食。粥云。粥有十利(云云)。斋云。三德六味(云云)。施食讫。行者喝食入。(详咒愿处)

传灯录睦州刺史陈操章云。一日斋僧。自行食次。曰上座施食。上座曰。三德六味。陈曰错。上座无对。

●施财

禅苑清规赴粥饭云。维那打槌一下。首座施财。喝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檀波罗蜜。具足圆满。库头或维那。次第行嚫。轻手放僧前单上意在恭敬。众僧合掌受嚫。不得眼覰。及不得将嚫钱。掷被位。作声。斋毕收之。

敕修清规维那云。若施主斋僧行嚫。徧食椎後。从圣僧後。转左边。朝首座问讯。复鸣椎一下而出。为请施财也。

资持记云。达嚫。梵言。此翻财施。世谓以财衬食故名嚫者。不识华梵。又召说法。为施财者并非(详钱财门达嚫处)。

联灯会要甘贽行者章云。甘到南泉。设粥。时黄蘖为第一座。甘云。请施财。蘖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舁钱出去。须臾复云。请施财。蘖复云。财法二施。等无差别。甘便行钱。

●忏法

释氏资监云。梁武帝妃。郗氏。有三女。帝为雍州刺史。而妃薨。其性酷妬。至是化为巨虵。入于後宫。通梦于帝求功德拯?离苦。帝阅大藏。制慈悲忏法。请僧礼佛忏罪。寻化为天人。於空中谢帝。功德已得生天。帝毕世。不复议立后。

南史云武德郗皇后。讳徽。齐建元末。嫔于武帝。及武帝为雍州刺史。殂于襄阳官舍。年三十二。及武帝践祚。追崇为皇后。諡曰德。后酷妬忌。及终。化为龙。入于後宫。通梦於帝。或见形。光彩照灼。帝体将不安。龙辄激水腾涌。於露井上。为殿。衣服委积。常置银鹿卢。金瓶。灌百味。以祀之。故帝卒不置后。

历代三宝纪。大隋录云。文帝开皇元年。七月制曰。伏惟太祖武元皇帝。间关二代。造我帝基。追仰神猷。事冥真寂。思欲崇树宝刹。经始伽蓝。增长福因。微副幽旨。其襄阳隋郡江陵晋阳。并宜立寺一所。建碑颂德。庶使庄严宝坊。比虗空而不坏。导扬茂实。同天地以久长。所以每年。至国忌日。废务设斋。造像行道。八关忏悔。奉资神灵。

忠曰。忏悔法。追荐先亡。梁隋时已见焉。

神僧传云。悟达国师知玄。与一僧。邂逅京师。时僧患迦摩罗疾。人莫知其异也。皆厌恶之。知玄视候。无倦色。後别。僧谓知玄曰。子後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荼陇山相寻。有二松为志。後知玄居安国寺。懿宗亲临法席。赐沈香为座。恩渥甚厚。忽膝生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餧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求医莫效。因忆旧言。乃入山相寻。见二松於烟云间。信所约不诬。即趋其处。佛寺焕俨。僧立于山阴。顾接甚欢。天晚止宿。知玄以所苦。告之。曰无伤也。山有泉。且濯之。即愈。黎明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间。疮忽人语曰。未可洗。公曾读西汉书不。曰曾读。既曾读之。宁不知袁盎杀晁错乎。公即袁盎。吾晁错也。错腰斩东市。其冤何如哉。累世求报於公。而公十世为僧。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今汝受赐过奢。名利心起。故能害之。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复为冤矣。时知玄魂不住体。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其疮亦旋愈。回顾寺宇。莽不复见。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知玄感其异。思积世之冤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因述忏法三卷。葢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名曰水忏。

释氏稽古畧云。匡宗大德。讳知玄姓陈氏。咸通四年。制署号悟达国师。总教门事。十二年五月。帝幸安国寺。赐师沈香装饰宝座。高二丈余。珍丽绝甚。僖宗中和二年。驾幸蜀。避黄巢至成都。遣御史郭遵。赉玺书。召师赴行在。次年师自成都行宫辞。还九陇山。一珠隆起于左股。楚甚。是曰人面疮。遇异僧。引水洗疮。知为晁错袁盎冤对也。今之水忏三卷者。缘起於师也。师亦自知时谢。右脇安然而逝。师三学洞贯。名葢一时。世称陈菩萨。

●圆通忏法

六学僧传隋智顗传云。永阳王伯智。出抚吴兴。就山受戒。且建方等忏法。七日夜。在郡昼治事。夜习观。顗一日。谓门人智越曰。吾欲劝王修福禳灾。越以为。王已勤於进道。若更有所言。不知者。以为佞也。乃止。俄王出猎。堕马几绝。顗为率众作观音忏法。因而起。凭几坐。见僧擎罏进慰问王。时王流汗。未知所答。僧乃绕王一帀。痛遂止。(续高僧传载今爱文简明故引六学)

清拙澄禅师圆觉录上堂云。元正五日。或演唐音。修礼圆通忏法。而作佛事。或出日本音。唱念法华忏法。而作佛事。 又日本录铁庵和尚七周忌陞座云。贤弟子。出家在家。同心竭力。修建报恩佛事。看读五部大乘尊经。修礼圆通忏法。

愚中及禅师年谱云。历应四年秋。发博多。冬到明州。船中水尽数日。师与同志。修圆通忏摩法。以祈雨水。密云忽布。大雨滂注。船中数百人。饮之得活。

卧云日件录云。诚中住相国时。林光院某为衣鉢侍者。一日胜定相公。来听忏法於方丈。及忏悔文毕。俄起到茶堂召林光某曰。长老不唱忏雪罪愆增延福寿之语耶。明日忏法。宜唱之。盖等为法界之等字下。有此八字。或唱或否。相公试来听。果不唱。故告之而已。相公以丛林为念。至细鎻如此。

●转经会

卧云日件录云。宝德二年庚午。九月。天龙寺梦窓国师一百年忌。修转经会。曰廿九日早晨。闻转经钟。众集云居。伶人作舞。六长老鸣铙。一长老唱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景南引众行道。众各手把一卷经。自云居。出天龙总门。到三会院。院内及临川诸堂。诸廊行道旋绕。无不到处。却出经旧路。复到云居门外。导师未及一帀。而行道才毕。

传灯录荐福弘辩禅师章云。唐宣宗问曰。禅师既会祖意还礼佛转经否。对曰。沙门释子。礼佛转经。盖是住持常法。有四报焉。然依佛戒修身。参寻知识。渐修梵行。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碧岩录云。古人道。手不执经卷。常转如是经。

(法华经玄义云。如此解字。手不执卷。常是读经。口无言声遍诵众典。)

●转藏

忠曰。转读大藏经也。盖转藏。与看藏不同。看者每行阅过。自首彻尾。转者唯读每卷初中後数行而已。(初七行。中五行。後三行。)

敕修清规。旦望藏殿祝赞云。旦望。古来转藏祝寿。今则必先侵晨登殿。御座前祝赞於礼为恭。

●圆觉会

北磵续集云。圆觉会首求颂。颂曰。大圆觉海胜伽蓝。七佛之师首发谭。引得上乘菩萨子。大光明藏作同参。

无门开禅师录圆觉会颂云。十二獃郎欲决疑。瞿昙嚼饭餧婴儿。若教知有衲僧事。终不人前鼓口皮。

●华严会

曹源生禅师录散华严会上堂云。一多相入。理事圆融。一门通贯一切门。一法徧含一切法(云云)。

大慧杲和尚年谱云。孝宗隆兴元年。师七十五岁(时住径山)。出衣盂。命阖山清众。阅华严经七百余部。用祝两宫圣寿。保国康民。

●读法华千部

竺仙仙禅师南禅录左武卫将军源公。为乃母二品太夫人请。普说云。左武卫将军。为二品太夫人。真归以来。不知已作多少功德了也。今当五七之辰。只於昨日一日之间。命诸山僧众。同时看诵妙法莲华经一千部。

●读大般若经

义堂日工集云。康历三年。二月四日。率众。就于上府。真读大般若。祈祷府君疱疮平安。

●转大般若经

忠曰。转读法。见转藏处。转读般若。见苏悉地经。

苏悉地羯罗经。成就具支法品云。犹不成者。当作此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发大恭敬。巡八圣迹。礼拜行道。或复转读大般若经七遍。或一百遍。

梁高僧传慧皎论云。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於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音。

●药师号

敕修清规圣节云。如官员入山拈香。鸣钟集众。讽无量寿咒。举药师号。

义堂日工集云。康历二年(时住建仁)五月十三日。府君入山。入佛殿。炷香三拜。余送归特榻。乃烧香。归知事班首。与官榻对立。行者鸣磬。真珠西堂。举唱药师如来。侑艺正仁二僧和之。维那举大悲咒。余炷香三拜。回向毕。余引君。入方丈而点心(详图牌门接官牌)。

卧云日件录云。普明国师。住南禅日。以药师如来声明废绝。及五十年。欲复兴立择山中能音者。五十人。习之。皆不称国师意。时诚中为书状勤旧。在方丈。国师命之。一唱得其妙。遂与梅靖梅隐同唱之。

●四圣号

如如居士录。藏眼语云。清辰请念四佛圣号。

注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大海众菩萨。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起龛云。山门维那。向内合掌。中立举往生咒。或四圣号。大众齐念。 又病僧念诵。白賛云。仰凭尊众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百声。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各十声。

解者曰。清净大海众者。总举西方净土。诸菩萨也。

●金刚无量寿佛

忠曰。祝圣回向。畧三宝。有金刚无量寿佛。无量寿者阿弥陀飜名。葢今祝天子寿考。故特举此佛名。以充佛宝焉。金刚者。坚固义。所以祷皇基巩固也。又有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不空译。今祝圣回向。无量寿上。蒙金刚二字。或取此等文乎。

●仁王菩萨

忠曰。祝圣回向。有仁王菩萨摩诃萨。葢非定有一人所名。经有仁王护国般若。今畧三宝。取之。充僧宝矣。又祝圣。所以窃对配今上也。

仁王护国般若经吉藏疏云。施恩布德。故名为仁。统化自在。故名为王。护国者。仁王是能护。国土是所护。由仁王如法治道。万民适乐。国土安稳。若仁王望般若。般若是能护。由持般若故。仁王安稳。由人柄法。仁王是能护。般若是所护。今仁王般若。皆是能护。国土是所护。 又云。略简仁王波若位地。名字不同。仁王者。依璎珞经云。有十四王。一粟散王。十善下品。二习种菩萨。铜轮王。王性种菩萨。银轮王。四道种菩萨。金轮王。亦名转轮王。五初地菩萨。四天王。六二地菩萨。忉利天王。七三地菩萨琰魔天王。八四地菩萨兜率天王。九五地菩萨化乐天王。十六地菩萨他化自在天王。十一七地菩萨初禅王。十二八地菩萨二禅王。十三九地菩萨三禅王。十四十地菩萨四禅王。今言仁王者。即是十善下品。粟散王。十四王内。最下品也。

●浴佛偈

敕修清规佛降诞云。维那宣疏毕。举唱浴佛偈云。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聚。五浊众生令离垢。同证如来净法身。行道浴佛。

忠曰。偈出浴像功德经。唐宝思惟译。有一卷。

莹山清规浴佛偈云。稽首大圣薄伽梵。天上天下两足尊。我等今以功德水。灌浴如来净法身(止此)。未考出何典。洞家诸刹唱此偈。

佛说浴像功德经云。清净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佛在世。及灭度後。未来世中。诸众生等。云何浴像。佛言。不作执空有想。於诸善品。心怀渴仰。不生疲厌。何以故。为成就如来法报身故。我今为汝说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殊胜。应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藭。白檀。郁金。龙脑。沈香。麝香。丁香。如是等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於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讫。复以净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初於像上。下水时。应诵以偈。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启请

忠曰。凡讽经前。奉请佛菩萨。此为启请。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白佛宣疏毕。楞严头。喝楞严众和。

忠曰。喝楞严者。即启请也。谓楞严会上诸菩萨之梵音。是也。备用清规作佛菩萨。

备用清规楞严会云。楞严头。喝楞严会上佛菩萨。三声。众和。

东渐清规楞严会云。维那归位。向佛宣疏毕。行者鸣磬。楞严头。举启请众和。

忠曰。莹山清规。作启唱讹矣。

●序引

忠曰。楞严会启请後。咒前。念楞严经文。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楞严头。喝楞严。众和毕。仍作梵音。唱念经首序引毕。方举咒。

备用清规楞严会云。楞严头喝楞严会上佛菩萨。三声。众和了。起尔时世尊云。举咒讽毕。

忠曰。尔时世尊。即楞严经。咒前文。所谓经首序引也。莹山东渐。并名为佛母。无义。如下辨。

序引文云。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徧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徧虗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咒心

忠曰。七月十三日。楞严会满散。诵楞严经咒後文。此为结咒心。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至七月十三日。满散礼同。但楞严头。唱念咒尾之末章。维那回向而散。

备用清规楞严会云。满散。楞严头。须结咒心。维那宣疏。礼与启建同。

忠曰。结咒心者。所谓咒尾末章也。莹山东渐并名为佛母。无义。如下辨。

咒心文云。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徧知觉。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乃至。十方如来。传此咒心。於灭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忠曰。乃至字。越却经文贰伯字。莹山清规所载如此。

●摩诃

忠曰。楞严咒尾。唱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也。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咒毕。喝摩诃。众和毕。维那回向。

●佛母

敕修清规。旦望藏殿祝赞云。鸣钟集众。往藏殿。维那举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回向云。绕旋行道。称念摩诃佛母圣号(云云)。

大品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般若波罗蜜。能示世间相。(乃至)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 又云。须菩提白佛言。云何诸佛。从般若波罗蜜生。云何诸佛。说世间相。佛告须菩提。是深般若波罗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须菩提。得是诸法因缘。故名为佛。

仁王般若经云。佛告大王。般若波罗蜜。应说应受。是诸佛母。诸菩萨母。神通生处。

智度论云。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忠曰。敕修清规念摩诃般若毕。回向。言念摩诃佛母。则佛母是称般若波罗蜜。明白也。然东渐清规莹山清规等。指楞严咒前序引。咒後咒心。皆名为佛母。且有何凭据备用但言。起尔时世尊。又言结咒心为经有咒心语也。敕修但言经首序引。咒尾末章。始无名佛母。予谓楞严咒尾。唱咒心。次喝摩诃摩诃是佛母。谬和咒心为佛母也。是犹可辨。至经序引称佛母。则都失义。葢咒尾楞严文谬称佛母以谓楞严文在前後者。皆是佛母也。其訿谬有如此者。犹如楞严会上诸菩萨。是启请语。而咒後摩诃般若。亦称後启请也。试点捡。摩诃般若。有何启请义。又咒尾理可奉送。却复启请。有何事。岂非愚昧可笑者耶。

●开启

初开法事之场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预於某月某日。启建金刚无量寿道场。一月日。逐日轮僧上殿。披阅金文。今辰开启。

●满散

忠曰。凡建会行法事毕。临散场讽诵。曰满散。见咒心处。

●散经

忠曰。转大藏。或某经毕。修满散佛事也。

真净文禅师录。檀越散藏经请上堂云。奉佛至孝四郎。及孝眷等。为先考二郎。终七追荐。乃请真如圣寿二禅众。开转大藏经。一遍。供僧一千员。斯晨阖郭斋。以用表忏(云云)。

应庵华禅师录。檀越散藏经请小参(云云)。

●散忌

修忌法事。满散也。

敕修清规达磨忌云。堂司行者。报众。挂讽经牌。当晚讽经并覆来日半斋。各具威仪。散忌讽经。

●普回向

敕修清规楞严会云。每日粥罢。(乃至)集众讽咒毕。楞严头举普回向偈。大众同声念。

普回向偈。敕修清规载。备用云。普回向偈。真歇和尚自制(止此)。见报祷门。楞严会处。

●回向

忠曰。讽诵之後愿文。以所修善业。回向所愿事也。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举楞严咒。回向。

摩诃止观云。廻向者。廻众善。向菩提。一切贤圣。功德广大。我今随喜。福亦广大。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廻向菩提。如廻声入角。响闻则远。廻向为大利。

知礼修忏要旨云。修回向者。所谓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初回事向理者。元由理具。方有事用。一切修证。不出理性。众生强执。计是有为。今回此心。向於实际。回自向他者。昔迷理徧。凡所修善。庄严自身。及己眷属。今顺本性。回向众生。回因向果者。一毫善种。三业熏修。不趣二乘。宁滞三有。修既顺性。则成缘了二因。因必显真。同归究竟三德。是名回因向果。此三种回向。一切菩萨共修。是故行人依此回向。

华严经十回向品疏云。廻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及以实际。上二皆随相。实际即离相。(疏更开三为十会十归三今恐繁不录)。

忠曰。菩提与实际。见在回向文。其众生者。所谓四恩总报。三有徧资。法界有情。同圆种智。是也。又华严出现品疏云。真如语其体。法界生法所依。实际是竆事至实。

●宣疏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白佛宣疏(详报祷门跪炉处)

凡祈祷。三佛。二祖忌。皆有宣疏。

又见执务门。佥疏处。文疏门。道塲疏处。

●白佛

忠曰。疏及回向首。叹佛语。言白佛。白者表白义。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白佛宣疏。 又千秋节云。维那举楞严咒毕。白佛回向。 又佛降诞云。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

●叹佛

忠曰。同白佛。或俪语一联。或四句偈。叹佛功德也。祝圣回向首。巍巍金相。堂堂觉皇。是也。

敕修清规景命四斋日祝赞云。维那举楞严咒唱药师号。叹佛毕。回向。

续酉阳杂爼云。平康坊菩提寺。李右座(林甫)每至生日。常转请此寺僧。就宅设斋。有僧乙尝叹佛。施鞍一具卖之。材直七万。又僧广有声名。口经数年。次当叹佛。因极祝右座功德。冀获厚嚫。斋毕。帘下出彩篚。香罗怕籍一物。如朽钉。长数寸。僧归失望。遂携至西市。示於商胡。惊曰。此宝骨也。直一千万。

忠曰。依此叹佛之目。来尚矣。

●赞佛

叹佛又言賛佛。

敕修清规病僧念诵云。排列香烛佛像。念诵賛佛。云。水澄秋月现。恳祷福田生。惟有佛菩提。是真归仗处。

●白賛

叹佛。或名白賛。

敕修清规。病僧念诵云。如病重。为十念阿弥陀佛。念时先白赞云。阿弥陀佛真金色。相好端严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白真

祖师忌回向文首。唱俪语或偈文。言白真。

备用清规达磨祖师忌云。维那白真宣疏。

●叹真

即白真也。

旧说曰。祖师回向首语。言叹真。谓宝明空海。湛死生漩澓之波。是也。

●叹灵

旧说曰。亡俗回向首语。言叹灵。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是也。

忠曰。叹佛叹真。其义自存矣。如亡俗。则不可例佛祖。以叹其德也。唯修善凭佛德。而拔济其灵耳。何用叹灵德。故如施食法回向首语曰。佛身充满於法界。普现一切羣生前。岂是叹亡灵德者哉。故予谓。叹灵之目。杜撰也。

●叹经

敕修清规。旦望。藏殿祝赞回向云。大圆照中。有华藏海。功超造化。道绝名言。三光电卷。而实相涵。六合雷奔。而湛然寂。

解者曰。此是叹经也。

●畧三宝

旧说曰。凡回向之尾。必有十方三世等语此名略三宝。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是佛宝。诸尊菩萨摩诃萨。是僧宝。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法宝也。其鸣磬法。十方一下。诸尊一下。摩诃般若一下。分三宝也。如祝圣回向。金刚无量寿佛。乃佛宝。仁王菩萨摩诃萨。乃僧宝摩诃般若波罗蜜。乃法宝也。鸣磬法。准前可知。

●声明(梵呗梵放)

忠曰。称号讽演。流畅其声。此曰声明。瑜伽论说五明曰。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止此)。佛家声明。亦彼摄也。传灯录声明三藏。善别音声(止此)。此辨五音。亦是五明学流类。

瑜伽师地论。说声明中。分六相。第一法施设建立曰。谓名身句身文身。及五德相应声。一不鄙陋。二轻易。三雄朗。四相应。五义善。

忠曰。所谓五德。亦可用梵音声明。阿含五声。稍同此。

释氏要览云。梵音。梵云呗匿。华言止断也。由是外事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又云。诸天闻呗。心则欢喜。故须作之。十诵云。比丘跋提。於呗声中第一。长阿含经云。其梵声有五种。一其音正直。二和雅。三清彻。四深满。五周遍远闻。法苑云。夫呗者。赞咏之音也。当使清而不弱。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远听则汪洋。以峻雅。近属则从容。以和肃此其大致也。昔魏陈思王曹子建。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音。清响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後式。梵音兹为始也。

刘敬叔异苑云。陈思王曹植。字子建。尝登鱼山。临东阿。忽闻。岩岫里。有诵经声。清通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不觉敛衿只敬。便有终焉之志。即效而则之。今之梵唱。皆植依拟所造。一云。陈思王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虗声也。(法华文句疏引粱宣验记)

行事钞说戒正仪篇云。彼说戒者。坐已。维那打静。小者供养。梵呗作之。若准律文。呗匿如法。出要律仪云。如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由是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

玄应经音义云。呗匿。蒲芥切。梵言婆师。此言赞叹。言呗匿者。疑讹也。婆音蒲贺切。

又高僧传。慧皎详论天竺此土歇赞梵呗。

毘尼母论云。佛告诸比丘。听汝等呗。呗者。言说之辞。佛虽听言说。未知说何等法。复谘问世尊。佛言从修多罗。乃至。优波提舍。随意所说。(乃至)佛听诸比丘。引经中要言妙辞。直显其义。

梵呗亦称梵放。

文字禅。雨後得无象新诗。次韵。落句云。入门庭院度飞萤。梵放哀声满深殿。

又潭州开福转轮藏灵验记云。宝坊精舍。楼观追逐。烟云蔽亏。梵放酬酢。如钱塘之西湖。伊洛之嵩少。

无文印送西苑径上人诗云。西苑宝峯麓。占地宽一弓。梵放殷青冥。与峯相长雄(云云)。

杜工部诗集。大云寺賛公房诗云。梵放时出寺。钟残仍殷牀。 千家注洙曰。梵放。葢佛事至梵音。必唱而诵之。

●平举

敕修清规。大夜念诵云。知客平举楞严咒。

解者曰。送亡维那。不举启请。直举南无萨怛多。曰平举。以不举启请。亦不举摩诃梵。盖恐妨诸方人。结缘讽经也。

东渐清规送亡式云。维那平举楞严咒。不启请曰平举。

●表白

忠曰。宣读咒愿。凡表显事。以白告众。此谓表白。

慈受深禅师慧林录拈疏云。却请表白宣过。

僧史畧云。唱导者。始则西域上座凡赴请。咒愿曰。二足常安。四足亦安。一切时中皆吉祥等。以悦可檀越之心也。舍利弗多辩才。曾作上座。赞导颇佳。白衣大欢喜。此为表白之椎轮也。

●白槌

碧岩录云。世尊一日陞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广灯录。金沙禅师章曰。开堂。有僧问。昔日梵王亲请佛。迦叶白槌。事若何。师云。从古至今。进云。恁麽即徧天徧地也。师云收。

旧说曰。凡鸣椎白事。皆是白椎耳。然禅林。独於开堂称白椎。乃鸣椎一下。息静羣喧。方白众。发法筵云云语也。或谓。为肃众。听长老说法也。

忠曰。後说非也。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预请诸山一人白椎。 又云。诸山上首出白椎。鸣椎一下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乃至)结座。白椎人。复鸣椎一下。白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杨岐会禅师海会录开堂云。净行大师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堂观第一义。(无结座白槌)

五祖演禅师四面录开堂云。龙门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云云)。(无结座句槌)

大慧杲禅师育王录云。於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云云)。拈提毕。天童和尚。再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师召大众云。记取天童和尚语。便下座。

祖庭事苑云。白椎。世尊律仪。欲辨佛事。必先秉白。为穆众之法也。今宗门白椎。必命知法尊宿。以当其任。长老才据座已。而秉白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长老观机。法会酬唱。既终。复秉白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此盖先德之真规。皆不失佛意。且见丛林。多举世尊升座。文殊白椎。或谓。徧阅藏乘。不见其缘。然秉白仪范。既出圣制。复何区区。求文殊之说。以恣无益之论耶。

忠曰。事苑以秉白为义。可知白者告事也。犹言谨白大众也。 旧说。白明白也。鸣椎令众明白知其事(止此)。此义。固不足取也。

品字笺云。今以下告上。曰禀白。同辈述事。陈义。亦曰白。又梵言羯磨。此云作白。言受戒三番。每月自白其所犯。作白者。令其白也。

翻译名义集云。律云。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以灭正法。随顺文句。勿令增减。

已下。畧录维那白槌于开堂说法者。盖阙尊宿当任人故。如是乎。

传灯录法灯泰钦禅师章云。师住金陵龙光院。上堂陞座。维那白椎云。法筵龙象众(云云)。 又慧济禅师法安章云。江南国主。请入居报恩。署号摄众。师上堂谓众曰。此日奉命。令住持当院。为众演法。适来见维那白槌了。多少好令教。当观第一义。且作麽生是第一义。 又归宗柔禅师章云。师初上堂陞座。维那白槌曰。法筵龙象众(云云)。

广灯录兴教守芝禅师章云。师才升座。僧正宣疏毕维那白槌云。法筵龙象众(云云)(又景清居素章灵台令岑章)。

汾阳无德禅师录云。师初开堂。读疏罢。维那白槌云。法筵龙象众(云云)。

雪窦显禅师开堂录云。僧正宣疏了。维那白槌云。法筵龙象众(云云)。

云峯悦禅师翠岩录云。师在上蓝开堂。跏趺而坐。维那白槌云。法筵龙象众(云云)。

已下。畧录开堂外。维那白槌。

传灯录华严休静禅师章云。师曾在乐普。作维那。白槌普请曰。上间搬柴。下间锄地。时第一座问。圣僧作麽生。师曰。当堂不正坐。不赴两头机。

●礼话

禅苑清规挂搭云。参头曲躳。近前云。久响和尚道价。此日获奉尊颜。下情不任喜跃之至。退身依位。又一展云。某寒暄。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 注正月孟春犹寒。二月仲春渐暄。三月季春极暄。四月孟夏渐热。五月仲夏毒热。六月季夏极热。七月孟秋犹热。八月仲秋渐凉。九月季秋霜冷。十月孟冬渐寒。十一月仲冬严寒。十二月季冬极寒。

忠曰。某寒暄处。随时以此语也。

敕修清规告香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堂头和尚。尊候起居万福。

忠曰。谨时语通十二月。时令处可用孟春孟夏等也。如结制礼仪中。云即日孟夏谨时。

翰黑大全通叙时令警语部正月单句类云。孟春谨时 春谨孟月 孟春犹寒 孟春渐暄等。

二月单句类云。仲春谨时 春谨仲月 仲春犹寒 春半渐暄等。

三月单句类云。季春谨时 春谨季月 季春极暖等。

四月云。孟夏谨时 孟夏谨月 孟夏渐热 首夏清和等。

五月云。仲夏谨时 仲夏谨月 炎景方中等。

六月云。季夏谨时 季夏谨月 季夏极热 朱夏告阑。

七月云。孟秋谨时 孟秋谨月 开秋兆凉等。

八月云。仲秋谨时 仲秋渐凉 素景适中等。

九月云。季秋谨时 季秋谨月 三秋向杪等。

十月云。孟冬谨时。 孟冬谨月 小春暄妍 初冬薄寒等。

十一月云。仲冬谨时 冬谨仲月 冬半寒隆仲冬严寒等。

十二月云。季冬谨时 季冬谨月 冬晚极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