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华释迦

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宗门杂录云。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家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曰。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经文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玅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

山庵杂录云。明善韩先生。书陆放翁普灯录叙草後云。放翁先生。手书普灯录叙。草本。报恩净上人之所藏也。余故有先生遗文二帙。其间误处。皆手自涂乙。传灯言。世尊举华。迦叶一笑。今讲者以为经无此事。诋其妄传。或曰。金陵王丞相。於秘省得梵王决疑经阅之。有此语。有所避讳。故经不入藏。今先生以为。书之木叶旁行之间。不知即丞相之所见。以否。其言如此。必有所考矣。并书其後云。夫二先生。学广理明。其言岂妄。近翰林宋公。为余叙应酬录。亦曰。予观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载拈花(云云)。宋公既亲观之。则此经世必有之。而或者诋以为妄。前云。有所避讳。故不入藏。斯言尽矣

宋文宪公护法录瑞岩和尚语录序云。予观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载。梵王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请为说法。佛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佛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玅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呜呼此非禅波罗蜜之初乎。

●宝冠释迦

忠闻佛匠说。十六罗汉中尊。必用宝冠释迦。宝冠有五佛像。中央大日。左边阿閦宝掌。右边弥陀释迦。

东福寺。山门阁上中。安宝冠释迦像(东福古刹。书画像器。夥矣。先年发开秘藏纵四来观瞻者。凡两回。忠每回。往而徧览。如诸堂像设皆贴纸片题其像名到山门阁上中尊题云。宝冠释迦如来)。

华严合论云。畧说大相。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随好无尽。顶着华冠。项着璎珞。手着环钏。非同三乘厌俗出家。

●诞生佛

像长可四寸。右手指天。

澄彧前闻记(记无极玄禅师事迹)云。天龙始铸佛降诞像。其指天手。莫识左右。遣使问师(无极)。师曰。举右手耳。但去藏殿探取。合在某字函。某经第几叶。检之无差。

彧云。方广大庄严经降生品。及普曜经。并不言

左右。唯言字函。过现因果经云。太子生时。堕莲华上。无扶侍者。自行七步。举其右手。而师子吼云。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宜字函。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及彩字函。释迦谱。同之。不知当初所指何函。

忠曰。经唯言右手。而不言左手。而现今释迦降生像。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盖应天上天下。唯我为尊(瑞应经本起经长阿含等)之语矣。复按。左手指地者。降魔印也慧琳经音义云。如来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左手指地。作降魔之印。

●文殊 普贤

见次迦叶阿难处。

●迦叶 阿难

释门正统云。今殿中。设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梵王金刚者。此土之像也。阿难合掌。是佛堂弟。理非异仪。迦叶擎拳。本外道种。且附本习。以威来象。盖若以声闻人辅。则迦叶居左。阿难居右。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见大小乘。各有二焉耳。梵王执炉。请转法轮。金刚挥杵。卫护教法也。

●达磨 百丈 临济

三祖之像。安於祖堂。见殿堂门。祖师堂处。

●普庵

普庵肃禅师录云。师讳印肃。号普庵。袁州之宜春人也。世姓余。绍临济十二世孙。牧庵忠禅师之绪。有宋之时。生於县之太平里。初师未生时。隣夜有望其室者。祥光烛天。远近相谔。已而莲生道周。或现阡陌。众愈异之。及师生。五相丰润。即善世言。由是人始知为至圣之徵。实乙未政和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时也。庚子宣和改元之二年。师梦。一僧点其胸曰。汝他日当自省。既寤。白母黄氏。视点红莹。大似世之樱珠。至高宗。甲寅绍兴四年。八月。遣师寿隆贤和尚。贤授以法华。师曰。诸佛元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贤甚器之。辛酉绍兴十一年。四月八日剃染。壬戌绍兴十二年五月。受甘露大戒於袁州之开元寺。闻牧庵忠公。唱导沩山。师入湘访。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牧庵竖拂示之。有省。归寿隆。时癸亥绍兴十有三年。师甫二十有九矣。癸酉绍兴二十三年。使牒请主慈化寺。孝宗丙戌乾道二年。正月一日。始营梵宇。至四年十二月落成。弟子圆通圆融圆成。勤勤賛襄。与有绩矣。旧传。殿址本李仓监施。而莫详开迹何代也。师利世不伐。尝言。舍家出家。当为何事。披缁削发。本属何因。若不报国资家。虗负皇恩敕命。若不导化檀那。枉作空门释子。每楮衣粝食。藜杖芒屩。脇不沾席者。十有二年。一日诵华严论。至达本情忘。知心体合。豁然大悟。徧体汗流。廼曰。我今亲契华严法界矣。遂示众曰。李公长者。於华严大经之首。痛下一槌。击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汤消雪。不留毫发许。於後进者作得滞碍。普庵老人一见。不觉吞却五千四十八卷。化成一气。充塞虗空。方信释迦老子出气不得之句。然後破一微尘。出此华严经。徧含法界。无理不収。无法不贯。便见摩耶夫人是我身。弥勒楼台是我体。善财童子是甚茄子。文殊普贤与我同参。不动道塲。徧周法界。悲涕欢喜。踊跃无量。大似死中得活。如梦忽醒。良久云。不可说不可说。又不可说。始信金刚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实相既生。妄想生灭。全体法身。徧一切处。方得大用现前。即说偈曰。揑不成团。拨不开。何须南岳又天台。六根门首无人用。惹得胡僧特地来(云云)。俄有僧称道存。自蜀冐雪而来。既见师。曰。此吾不请友也。遂相徵诘。棒喝交驰。心心密契。僧曰。师再来人也。大兴吾道。非师其谁。因指雪书颂而行。自是广津梁。崇塔庙。御灾扞患。天动物与。虽鬼神莫测其变。符颂药水验世非一。尝自赞云。苍天苍天。悟无生法。谈不说禅。开两片皮。括地该天。如何是佛。十万八千。己丑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沐浴书偈于方丈之西壁云。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深。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枯木救度。书毕。跏趺而逝。至冬十一月一日。奉全身于塔。

普庵传。更见于五灯严统佛祖通载。搜神大全等(续传灯载名无录。又载普庵法嗣二人曰。佛慧清禅师曰。铁牛礼禅师。并有名无录)。

搜神大全云。师示众曰。诸佛不出世。亦无有涅盘。入吾室者。必能元契矣。善自护持。无令退失。索浴更衣。跏趺而寂。时则乾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也。享年五十五。僧腊二十八。年十一月一日。全身入塔。是时四众云集。悲号之声。振动山尽。 普庵寂感妙济正觉昭贶禅师。 圣朝大德四年。岁次庚子。秋七月。加封大德二字。余封如故(大德。大元第六主成宗年号)。

佛祖通载云。元仁宗延佑三年丙辰。是年封普庵禅师。加号。其诏曰。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朕闻。佛氏以空寂为宗。则凡学所遵者。宁欲建名号。殊称谓。以示天下後世哉。而国家非此。无以昭尊德乐道之意也。朕自即位以来。闻袁州路。南泉山慈化禅寺普庵寂感妙济真觉昭贶大德慧庆禅师。绍临济之绪。超华严之境。德映当代。泽被方来。其道甚尊显。心切慕之。既累锡大諡。唯塔号未称。可加定光之塔。曰定光灵瑞之塔。者主者施行。

文献通考云。大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封普庵师制曰。朕惟。佛道以慈悲为体。方便为用。超卓万有拯拔群伦。广利济以无边。妙神道而莫测。不有丕承於法绪。曷能茂振於宗风。惟普庵禅师。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誓觉悟於群迷。普利益於庶类。如溥甘霖於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於千江。光辉旁烛。眷此弘彰於灵化。式宜荐锡於名称。今特加封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於戱教阐宗乘。传千灯之派系。功施幽显。福四海之生灵。翊我皇明。永臻至治。

普庵录三卷明成祖御制序。又续文献通考载。恐繁不录。

天如则禅师录吴郡慧庆禅寺记云。姑苏城西五里许。松林柳泾。暎带如画。有重阁广殿。飞出林杪。与西山争高者。慧庆禅寺也。寺视他刹。虽不古。而化声藉藉。缁白归之如市者。普庵禅师之化也。初普庵振化於袁之南泉山。道塲之盛。甲天下。没世虽久。扬扬有灵。凡官民旱潦病横。与夫拘忌营构之事。咸祷之。厥应如响。皇元加赠大德慧庆禅师。岁时香币与民施交委。食无寸壤。居徒常数千人。江湘淮汉之间。其化殆遍。独未至於吴。其至有待於时邪。亦必待人而後行邪。延佑甲寅春。南康无瑕沙门宗璁。访道至吴门。诵寒山夜钟。江枫渔火之句。恻然有感于中。乃谋结庵以延游锡。且以奉禅师。郡人金国宝。首率财营地。相其成。户屦日满。日持鉢以饷之。阊关驿道滨长河。民苦泥淖。璁募众。以甓之桥之。[土*已]者新之。凡利人之事。靡不为。为必徼灵於普庵。江艘海舶。有获冥应而脱风涛者。至则拜普庵为更生。由是施者翕然。遂建无量寿阁。以祠佛及五百尊者像。阁後为普光明殿。普庵之像居焉(云云)。 又云。余谓。世尊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付摩诃迦叶。凡廿八传。至达磨。又十传至临济。临济十三传。为普庵。普庵以临济峻机大用。陶链学徒。不历阶梯。深达佛祖堂奥。此其化之大本者也。彼弭灾救患。应祷於有为功用者。余事也。

忠曰。禅林或妥普庵於佛殿背後。以慧庆寺无量寿阁後为普光明殿。居普庵像。为据。不必然耳。

又天如答江陵性海书。说普庵事。

清拙澄和尚录普庵賛云。佛眼之孙。牧庵之子。金刚无量镇长存。百万天龙常守护。其灵玅如如也。圆等太虗。其神通赫赫也。震同天鼓。故其不动道塲。恩加四海。与一切人。成就华堂绀宇。缁白归依。浩若百川之朝水府。夫是之谓定光古佛再来。普庵肃公和尚。江西袁州慈化禅寺开山之祖者也。谢肇淛尘余云。郑一观者。隆庆时。福清农家也。雅好持斋诵经。凡桑门之徒过者。无不留宿。罄家所有。资其衣粮。先是有一年少。不知何自而来。挟数百金。占籍於隣村。容貌清俊。器度温雅。一观因许以女。招之入赘。具日适有道士求宿。一观以婚辞。强之。乃许。趺坐中堂。手结普安印。凝然不动。须臾壻至。鼓乐沸天。灯光载道。及入门见道士。一时俱没。道士叱之曰。畜生来前。复汝故形。赦汝死罪。壻即化为老猴。伏地乞命。道士敕遣之。一观大惊拜请。何居。道士手指前山。化为电光而去。明日寻其迹。得废寺故基。丛莾中有普安佛像。俨然道士也。

忠曰。普安乃普庵也。音近讹安而已。

●开山

文字禅云庵真净和尚行状云。丞相舒王。舍第为寺。以延师为开山第一祖。又以神宗皇帝问安汤药之赐。崇成之。是谓报宁。

蒲室集。有当湖新建福源寺。请林平山开山。杭诸山疏。

贞和集。古田寄集庆开山偈云。如意来尸释梵宫。雨花狼藉湿春风。自惭老矣。无灵骨。日在深云听讲钟。

●准开山

东渐略清规云。道行崇重。功被山门者。谓之准开山。或号中兴祖。

●中兴祖

见准开山处。

●观音

众寮。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副参引众。自观音後转。出炉前。

清拙澄和尚录有建长寺众寮。栴檀林观音大士安座佛事。

●跋陀婆罗

浴室。设跋陀婆罗菩萨像。本水因圆通之说。

楞严经云。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闻法出家。於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玅触宣明。成佛子住。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智度论云。颰陀婆罗。秦言善守。 又云。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颰陀婆罗居士菩萨。是王舍城旧人。

大宝积经。无尽慧菩萨会云。有十六在家菩萨。跋陀婆罗。而为上首。

忠曰。今浴室所揭画像。作僧形着袈裟者。盖依楞严文。若准宝积智论等。则为在家菩萨。故止观辅行云。跋陀和。智论及诸经。名跋陀婆罗。音轻重耳。是在家菩萨(止此)。余谓。出家者。在家者。名同人别。

七佛所说神咒经。跋陀和菩萨。说菩萨妙行八事(如彼)。

●圣僧

忠曰。僧堂中央所设像。总称圣僧。然其像不定。若大乘寺则安文殊。小乘寺则安憍陈如。或宾头卢。有处用大迦叶。复用空生。如禅刹。则通用不拘。乃下文援证。

或说曰。释迦法中。以憍陈如。为僧宝之始。盖陈如腊大於迦叶一夏。故以陈如为僧堂中上座。然从唐大历已後。用文殊为上座。

梵网经法藏疏云。又闻。西国诸小乘寺。以宾头卢为上座。诸大乘寺。以文殊师利为上座。

叡山光定法师一心戒文云。凡佛寺有三。一者一向大乘寺。初修业菩萨僧所住寺。二者一向小乘寺。一向小乘律师所住寺。三者大小兼行寺。久修业菩萨僧所住寺。凡佛寺上座。置大小二座。一者一向大乘寺。置文殊师利菩萨。以为上座。二者一向小乘寺。置宾头卢和上。以为上座。三者大小兼行寺。置文殊与宾头卢两上座。小乘布萨日。宾头卢为上座。坐小乘次第。大乘布萨日。文殊为上座。坐大乘次第。(普通广释引惠苑)

有迦叶为圣僧。 别源旨禅师东归集。和竺仙和尚贺太虗侍者侍圣僧韵偈云。子今勤侍大迦叶。即能超宗还异目。

又大休念禅师录。法源寺安奉圣僧佛事云。恭惟圣僧大迦叶尊者。意根灭尽。玅法开明。分宝华座於多子塔前。破金色颜於灵山会上。

有须菩提为圣僧。 大休念禅师录禅兴寺圣僧点眼佛事云。恭惟灵山会上空生尊者。达法不二。解空第一。

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僧堂。安布袋和尚为圣僧。未闻其有所据。

●僧形文殊

旧说云。古东福寺有一维那。适见圣僧像背。贴纸题云。陈如尊者。告众云。戒腊簿。宜改书陈如尊者。老僧议云。曾文殊大士为簿中上座。既经百年余。而今不可遽改。遂止(止此)。忠曰。此盖不知僧形文殊。妄题为憍陈如欤。然则固不违戒簿耳。智度论云。释迦法中。无别菩萨僧。是故文殊弥勒等。入声闻众次第而坐(止此)。故大乘寺文殊为圣僧。其像僧形不异声闻众矣。夫内证大乘法。外现声闻形。内外相兼。方称圆备。

忠曰。东福寺圣僧。僧形文殊大士。披袈裟。手结定印。

宋高僧传兴善寺不空传云。大历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不空三藏表制集。天下寺食堂中。置文殊上座制云。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右京城大德。特进试鸿胪卿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等奏。忝迹缁门。久修梵行。习译圣典。颇悟玄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乘密教。皆周流演。今镇在台山。福滋兆庶。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德合乾坤。明并日月。无疆之福。康我生人。伏望自今已後。令天下。食堂中。於宾头卢上。特置文殊师利形像。以为上座。询诸圣典。具有明文。僧只如来尚承训旨。凡出家者。固合抠衣。普贤观音犹执拂而为侍。声闻缘觉。拥彗而居後。斯乃天竺国皆然。非僧等鄙见。仍请永为恒式。 祠部牒云牒。奉敕大圣文殊师利菩萨法王之子。威德特尊。为诸佛之导师。洗羣生之心目。康我兆庶。是拯无边。不有尊崇。人何瞻仰。今京城大德。恳兹申奏。雅合圣典。所请宜依。牒至准敕。故牒。大历四年。十二月十九日牒。

●宾头卢

或曰。律宗圣僧。不立文殊。而用宾头卢。其说言。文殊已取涅盘。宾头卢现在世。故立以为圣僧。

释氏要览云。传云。中国僧寺立鬼庙。次立伽蓝神庙。次立宾头卢庙。即今堂中圣僧也。始因道安法师梦一胡僧。头白眉长。语安云。可时设食。後十诵律至。惠远方知。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於是立座饭之。寺寺成则。法苑云。圣僧元无形像。至宋泰初末。正胜寺僧法愿。正喜寺僧法镜等。始图形像矣。今堂中圣僧。多云是憍陈如。非也。缘经律。不令为立庙故。不赴四天供故。又安法师梦。是宾头卢故。梁高僧传道安传云。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甚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梵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後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尚所梦宾头卢也。於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

日本南都。大乘寺安宾头卢。 南京招提寺觉盛撰菩萨戒通受遣疑钞云。问文殊上座。尤顺大乘。由此大唐不空三藏。准天竺例。奏於玄宗皇帝。帝好其说。制可。我朝诸寺。何不然耶。答夫於宾头卢上座者。如来教敕。圣教有文。汉地诸寺。不空以前。渡天归朝圣人贤哲。更无异论。经数百岁。其寺岂皆小乘寺耶。其戒岂皆小乘戒耶。况不空奏。敕制以後。大唐诸寺。始学大乘。始受大戒哉。若许尔者可有多疑。若不尔者。何由此事。知寺大小耶。明知不空三藏新制文殊上座。虽无教文。觉母之德。独超众圣。出家菩萨。其形相顺。唐国台山。殊有缘故。食时常礼。为消信施。窥於天气。安置之。彼奏状文。有明文者。出家菩萨。灭罪生善。超他之文乎。非谓有明上座文。若不尔者。显戒论中。何不引之。其所引。但是文殊般涅盘经。彼经无上座文。若虽有教文。澄师不得之。北众祖师。所见何狭耶。就中。彼状宾头卢上。安文殊像(云云)。是非竝安旧上座耶。如山门义。则当于唐国诸寺。不空以後。大小兼行寺也。已安二上座故。何以彼为证。立于唯大寺哉。但彼奏状。谓天竺诸国皆然者。为西域三寺传教之证。岂竝皆安文殊上座耶。自证文中。似有相违。盖天竺诸寺。亦上代多分。信圣教文。安宾头卢。末代少分虽无教证。归依觉母。副置文殊。渐遍诸国。不空见之。云尔乎。若然。则南都依教明文。顺释迦法。虽大乘寺。安宾头卢。有何失耶。是即化身国土之法。以声闻外。无别僧故。虽大乘众。表其相也。文殊在世。既入声闻。次第而坐。何至灭後。私以文殊。隔声闻耶。上座文殊。既自如是。何况於其下座凡夫耶。宾头卢。设实类声闻。住声闻位。尚可如是。何况既廻心菩萨。何况既是大圣应化哉。

法苑珠林云。宾头卢。为树提伽长者。现神通。坐取象牙杙上。栴檀鉢。佛呵责。云何为外道鉢。於未受戒人前现通。尽汝形。摈不得住阎浮提。宾头卢如教。往化西瞿耶尼。阎浮四众。思见。白佛。佛听还。不听涅盘。自誓。三天下。有请。悉赴(略钞又见罪责门摈出处)。

杂阿含经云。宾头卢。告阿育王言。世尊。住舍卫国。五百阿罗汉俱。时给孤独长者女。适在於富楼那跋陀那国。彼女请佛及比丘僧。比丘各乘空而往。我尔时。以神力。合大山。往彼受请。时世尊责我。汝那得现神足如是。我今罚汝。常在世不得取涅盘。护持我正法勿令灭也。

可知宾头卢留身。非但取鉢事。

藏中有请宾头卢经一卷。宋三藏慧简译(法苑珠林受请篇引全文)。

又南山感通传。说请宾头卢法。

法住记云。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罗堕闍。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

●憍陈如

敕修清规夏前草单式云。威音王戒。陈如尊者堂头和尚。

忠曰。僧堂圣僧。用憍陈如。故书戒腊。此为首也。旧说曰。天竺僧宝。憍陈如为始。释迦法中。出家之椎轮也。憍陈如等得度。不用剃刀。佛一呼善来。则须发自落。得具足戒。此名见谛戒。袈裟自在肩。鉢盂自在手。威仪具足。不劳造作。此名善来得度矣。其用剃刀。落发度僧。以阿难为始。

忠曰。陈如度僧之始。则腊最高於释迦法中可知。崇之为僧堂圣僧。无复间然矣。

编年通论云。天台拾得。尝掌供献。於憍陈如像前。诃斥之曰。小根败种。何为者耶。寺僧深怪之。不使直供。

忠曰。盖天台圣僧用憍陈如也。

又见前圣僧处。

普灯录。尼慈监大师文照章云。上堂(云云)老胡四十九年说梦。即且止。僧堂裹憍陈如上座。为儞诸人。举觉底。还记得麽。良久曰。惜取眉毛好。

●十六罗汉

山门阁上。多安十六罗汉。其名号住处眷属。详於法住记。记云。难提蜜多罗曰。如来先已说法住经。今当为汝。粗更宣说(止此)。故知。十六尊者。本是佛说。庆友後述说。(难提蜜多罗唐言庆友)今唯列其名。

第一宾度罗跋罗堕闍尊者。第二迦诺迦伐蹉尊者。第三迦诺迦跋厘堕闍尊者。第四苏频陀尊者。第五诺距罗尊者。第六跋陀罗尊者。第七迦理迦尊者。第八伐闍罗弗多罗尊者。第九戌博迦尊者。第十半诺迦尊者。第十一罗怙罗尊者。第十二那伽犀那尊者。第十三因揭陀尊者。第十四伐那婆斯尊者。第十五阿氏多尊者。第十六注荼半托迦尊者。

又法住记云。如是十六大阿罗汉。一切皆具三明六通。八解脱等。无量功德。离三界染。诵持三藏。博通外典。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乃至世尊正法应住。常随护持。及与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 又云。若此世界。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若男若女。发殷净心。为四方僧。设大施会。或庆寺庆像。庆经幡等。施设大会。或诣寺中经行处等。卧具饮食。奉施僧众时。此十六大阿罗汉。及诸眷属。随其所应。分散往赴。现种种形。蔽隐圣仪。同凡常众。密受供具。令诸施主。得胜果报。此南赡部洲人寿极短。至於十岁。刀兵劫起。(乃至)人寿渐增。至百岁时。此十六大阿罗汉。与诸眷属。复来人中。称扬正法。度众出家。作饶益事。人寿七万岁时。正法永灭。时十六大阿罗汉。用七宝造窣堵波。释迦如来遗身。皆集其内。香花供养。绕百千匝。作如是言。敬礼世尊释迦如来应正等觉。我受教敕。护持正法。及与天人。作诸饶益。法藏已没。有缘已周。今辞灭度。说是语已。一时入涅盘(畧钞)。

●十六善神

丛林转读大般若经。揭释尊十六善神像。

陀罗尼集经载。般若波罗蜜多大心经云。尔时世尊。正在大会。说般若波罗蜜。及说是真言法。利益方便。能令一切人非人等。闻此陀罗尼者。悉发无上菩提之心。廻向十方诸佛国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常生欢喜。尔时众中。有十六大药叉将。其名曰。 达哩底罗瑟吒大将 禁毗噜大将 嚩日噜大将 迦尾噜大将 弥覩噜大将 欶怒毗大将 阿儞噜大将 娑儞噜大将 印捺噜大将 波夷噜大将 摩尾噜大将 娇尾噜大将 真特噜大将 嚩吒徒噜大将 尾迦噜大将 俱吠噜大将 有如是等十六大药叉将。各将七千诸眷属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今此众中。一切天人。既闻佛教。灭一切罪。不堕三涂。植於佛种。我等药叉将。亦复如是。既蒙佛恩。我等归命佛法僧宝。常随拥护佛法僧众。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及一切众生。受持此法。若读若诵。若听若念。又复念佛。若坐禅者。我等十六药叉将。及诸眷属。随其行处。而卫护之。若国城邑。若聚落中。若空闲林中。如是等处。若有念此般若波罗蜜多名者。我等眷属。悉皆拥护。若人持此般若波罗蜜多时。忽遇一切诸难事者。我等眷属。共相拥护。若复有人。欲得般若波罗蜜多成就者。我等眷属。使满其愿。尔时佛赞诸药叉大将言。善哉善哉。汝等眷属。能於般若波罗蜜多。所在之处。而作卫护。为未来世诸众生故。说修行之法。尔时诸药叉王等言。若王。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能深心信解我般若波罗蜜多。功德自在。威力陀罗尼成就故者。又须我等十六眷属。来佐卫护。汝等有能依我此法。如前结护。广建道塲为之坛法。求诸利益。国祚延长。人民安乐。四方无事。灾祸不侵。保守贞干。无诸疾苦。当请清净持明师。无问道俗。道体相同。行纯熟者。七人。乃至二七。三七人等。净持戒行德尊长者。当於一所。别立厨膳。供给师等。任取胜地无问寺内宽大堂宇庭院之所。若近舍利浮图塔庙。若好园林。名山净处。起作道塲。其坛塲法。掘去恶物。净土筑平。如前所说。筑平正已。又以净牛粪。和香汤泥。摩涂其地。以五色粉。作三重院。三重各开四门。第三重内院。作一圆月。中心安般若波罗蜜多菩萨像。面向西门。其像右边。安帝释天。左边安梵摩天。东面安使者。西面持明者。第一重外。四方各列四神王像。四方各四。总数即是十六神王。若欲画者。第一重内。画着亦得。其持明师者。入第三重内。正在般若波罗蜜多像前。先请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次请梵天等。次请召四面。十六神王。而安置之。及使者等。  欶(玉篇所角切)

忠曰。此经。印相有十三。真言有九。而揭谛呪。其一也。又有请十六神呪。若诵其呪。则不须供养。即得成就。十六神即到。任行者驱使。功德无竆。须往览。又有般若坛法。及画大般若像法。所谓般若菩萨也。

壒囊钞云。大般若十六善神之名。及其本尊不定。唯其脇士。必法涌常啼也。或曰。十二神将加四天。为十六神。而不记名字。常喜院要集记。列十六夜叉名云。 毘首羯摩夜叉 劫比罗夜叉 法护夜叉 眉目夜叉 广目夜叉 护军夜叉 珠贤夜叉 满贤夜叉 持明夜叉 阿吒缚夜叉 缚苏松龙王 苏摩那龙王 补沙毘摩龙王 诃利帝大天佛 医罗缚蹉大天佛 双目大天佛 其本尊三种。而脇士随本尊有异。若本尊药师。则脇士。日光月光也。本尊释迦。则脇士。普贤文殊也。本尊般若菩萨。则脇士法涌常啼也。当寺(北山观胜寺)法用如此。凡文殊般若部总部主也。般若菩萨。大般若别部主也。故立为本尊。释迦说教之主。药师主息灾故。并立为本尊焉。

忠曰。要集记十六夜叉名。未知何据矣。陀罗尼集经。明列名。不用别说。

寂照堂谷响集。列十六善神名毕曰。又问。十六神形相如何。答一书云。 提头攞吒善神。身绿青色。怒颜开口。着赤衣。被甲胄。右手持刀。左手杖鉾。须发赤黑色。 毗卢勒叉善神。身赤紫色。忿颜闭唇。着白青衣。擐甲胄。右拔刀。左按腰。须发绀青色。 摧伏毒害善神。身赤肉色。着白色衣。擐甲胄。右执刀。左手掌向外当胸。须发皆竖绀色。 增益善神。身赤肉色。怒颜。四臂。右第一手持刀。第二把剑轮。左第一手执杨枝。第二擎半月。着绿色袈裟。红裳。颈悬璎珞。 欢喜善神。身绿青色。忿颜。头顶金色孔雀。右手持鈎。左按腰。着赤衣。披甲胄。须发赤色。 除一切障难善神。身黄色怒相。六臂。右手第一持三戟。次捧经卷。次擎塔。左第一红莲华。次执鈎。次把螺。首戴宝冠。埀璎珞。披白衣。挂袈裟。风飜环佩。 拔除罪垢善神。身赤黄色。躶体着杂色袈裟。右手持五叉棒。左作拳。置顶上。瞋目开口。利牙上下出。发毛竖立。 能忍善神。身绀青色。裸体。被铠。头着素帽。垂下。右手持剑。左手执矟。须发赤黑。

已上右方。

吠室罗摩拏善神。身青黑色。瞋面合唇。右手杖金刚棒。左手擎宝塔。披赤衣。着甲胄。须发赤黑色。 毗卢博叉善神。身青黑色。笑颜。着绿衣。带甲胄。右手握笔。左执卷。如欲书之势。须发赤色。 离一切怖畏善神。形相全似帝释天。但头戴髑髅。髑髅上。有三[月*古]杵。是异彼天耳。 救护一切善神。身白青色。形相全如毗沙门天。但两手合掌。指端插红色微敷莲华。 摄伏诸魔善神。身黑肉色。右手持剑。左埀掌向外。以璎珞庄严。能救诸有善神。身白绿色。颜貌如玉。二手合掌。屈二头指。着中指背第一节。着铠。带红裙。披白色袈裟。 师子威猛善神。肉色。忿怒相。具四臂。右第一持斧。第二剑。左第一擎梵箧。第二三戟。首戴师子冠。着绀色袈裟。披虎皮小服。 勇猛心地善神。身绿色。微笑。擐甲胄。形如能救诸有。二手外缚当心。

已上左方。

世有金刚智所译。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一卷三纸。读之。明知非是金刚智笔语。缀文甚拙。想先达。依金刚智图画。录之。而假金智名矣。不自揣之甚。今予所注。名及形相。粗摘彼卷中。前却语而已。

●梵释四王

忠曰。东福土地堂。安梵天帝释。又凡道塲疏。陈白等劝请回向梵释四王。实有因由。往昔释尊。远攀古佛之例。以灭後正法。亲付此三众。其成道时。必四王授鉢。梵释同请转法轮。无非歆付嘱。不然。欲色二天。犹有增胜功德诸天在。何得独举此三天耶。余今引方等典故。而证此义。

大集经云。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梵天帝释四王。善男子。我为如是恶众生故。本愿力故。大怜愍故。於此恶处。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我涅盘後。所有正法。当付汝等。汝等便当深心守护。

月藏经云。尔时世尊复问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过去诸佛。以此四大天下。曾付嘱谁。令作护持养育。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言。过去诸佛。以此四天下。曾付嘱我。及憍尸迦。令作护持。(乃至)我等曾於鸠留孙佛。已受教敕。乃至令三宝种。已作炽然。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所。我受教敕。亦如是。於三宝种。已勤炽然。地精气。众生精气。正法味。醍醐精气。久住增长故。亦如我今。於世尊所。顶受教敕。於己境界。言说教令。得自在处。休息一切鬬诤饥馑。乃至令三宝种。不断绝故。三种精气。久住增长故。遮障恶行众生。护养行法众生故。休息众生三恶道。趣向三善道故。为令佛法。得久住故。勤作护持。佛言。善哉善哉。妙丈夫。汝应如是。

忠曰。凡四天王。各分护四洲。北毗沙门。东提头赖吒。南毗楼勒。西毗楼博叉(月藏经说)。然又有别义。四王并护南洲。

月藏经云。大梵天王言。大德婆伽婆。此四天下。南阎浮提最为殊胜。何以故。阎浮提人。勇健聦慧。梵行相应。佛婆伽婆。於中出世。是故四大天王。於此倍增护持养育(广说分国护持相)。

又月藏第七卷。佛告四王。令护阎浮提佛法。广说如彼。

●密迹金刚

禅刹山门。亦有安金刚像者。所谓二王也。

联灯会要净果守澄禅师章云。问会昌沙汰时。护法善神。向甚麽处去。师云。三门外。两个。一塲懡[怡-台+罗]。西岩惠和尚。开善录云。元宵上堂。屋上山桥下水。三门八字打开。左右青叶娄至。头顶天脚蹈地。

南堂欲禅师开福录云。山门头楼至德如来。两脚踏地。

明极俊禅师再住建长录。山门语云。山门八字开。金刚两边立。

忠曰。二王是法意化身。名密迹金刚(下详说)。然禅录皆称青叶楼至。此二佛。现力士形。见陆游所记。

陆务观入蜀记云。游二圣报恩光孝禅寺。二圣谓青叶髻如来。娄至德如来也。皆示鬼神力士之形。高二丈余。阴威凛然可畏。正殿中为释迦。右为青叶髻。号大圣。左为娄至德号二圣。三像皆南面。予按藏经驹字函。娑罗浮殊童子成道。为青叶髻如来。青叶髻如来再出世。为楼至如来。则二如来。本一身耳。有碑言。邑人一夕同梦。二神人言。我青叶髻娄至德如来也。有二巨木。在江干。我所运者。俟鄯行者来。令刻为我像。已而果有人。自称鄯行者。又善肖像。邑人欣然请之。像成。人皆谓。酷类所梦。然碑无年月。不知何代也。

忠曰。娑罗浮成佛。号青叶髻。持大力於青叶髻涅盘後。成佛。号楼至。见于大乘悲分陀利经第四卷。悲华经第六卷。悲华经青叶髻作那罗延胜叶耳。今入蜀记言青叶髻再出为楼至。二身本一。讹矣。按联灯会要仰山寂禅师章。言有僧作楼至势。传说亦久矣。

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云。过去久远。有佛。名无量勳宝锦净王。现世。有转轮圣王。名曰勇郡王。有千子具足。其二正夫人。一名不行步。二名无虗损。有二孩童。自然来。上夫人膝上。一名法意。二名法念。异口同音。而说颂曰(云云)。其上方境界。不可计佛土。彼土而有佛。号名曰时节。从彼佛土来。以用法故举。亦欲见功勳。国土之所有(云云)。勇郡转轮王自心念言。是吾诸子。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今当试之。何所太子。先当逮致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者。便敕工师。作七宝瓶。作七宝[契-大+瓦]。高四十九尺。使诸千太子。各各疏名。作七宝筹。着瓶中。举瓶着[契-大+瓦]上。咸共夙夜七日供养。过七日後。取瓶在中宫夫人婇女。诸太子众前。举着紫金案上。使人举瓶。令诸太子各各探筹。有太子。名曰净意。得第一筹。拘留孙如来是也。从次太子。名离名闻兵。则拘那含牟尼佛。是也。(乃至)有太子名意无量。得最後筹。时其诸太子。轻易笑之言。我当成佛时。度脱众生。令至灭度。众生尽後。何所设。当何救济。意无量愁恼。五体投地。口自宣言。诸佛道法。不可称量。众生之界。亦无有限。愿所教弟子。所度多少。其寿长短。适同仁等。无异。所言不虗。为吾现瑞六反震动意无量立斯誓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天雨众华。乐器自鸣。诸天叹曰。当如所愿。最後成佛。名曰楼由如来。尔时愁感。自投於地。由斯号楼由(楼由者晋言涕泣)。王千太子。後二子。各念言。所志云何。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憙。不怀疑结。法念太子曰。诸正士听。吾心自誓言。诸仁成佛道。身当劝助使转法轮。适见相劝。辄转法轮。尔时勇郡王过去定光如来。是也。其时诸子。此贤劫中千佛兴者。是也。从拘留孙为始。作佛。至楼由。竟千佛也。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识其梵天是也。彼时圣王。中宫夫人婇女。今诸来会者。是也(经及十纸今畧钞)。

密迹因缘。又出于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第五。意无量作无边慧。 经曰。最小无边慧太子者。当得成佛。号乐欲如来。於贤劫中。最後成佛。

注云。古经不译。但云楼至。

金光明经文句知礼记云。据经唯一人。今状於伽蓝之门。而为二像者。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

释门正统云。五分律云。佛四面。有五百金刚。今状其二。无可疑也。又前文。云於门两颊。应画执仗药叉。是也(前文者正统引毘奈耶律云佛告给孤长者於门两颊应画执杖药叉)。

忠曰。圆觉经集解引千子成佛。二子为梵王金刚因缘。辨云。依之。寺三门。只合一身金刚。一身梵王。今为对故。塑二金刚。非也(止此)。予谓。此胸臆妄谈也。夫安金刚於门首。为有护教之约。如梵王。正掌请法。若安之门。则果是何义。

玄应众经音义云。密迹。梵言散那。此译云密主。密是名也。以知佛三密功德故也。主者夜叉主也。按梵本。都无迹义。当以示迹为神故。译经者。义立名耳。

忠曰。此未捡寻宝积文也。经云。法意自誓。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憙(止此)。盖密主者。密迹之主也。迹义属佛。非示迹耳。心有佛密迹。有财得名。

清凉华严疏云。密迹者。古译为力士。

忠曰。以密迹为梵语。讹矣。

嘉祥法华疏云。金刚神。属四天处住。实是楼至佛。楼至。此云啼哭佛。

忠曰。金刚误为楼至。其来尚矣。光明文句记云。世传楼至化身。非也。乃法意王子耳。

智者观音义疏云。金刚手执此宝。护持佛法。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诸天。即大权神也。经云。是吾之兄。

忠曰。恐弟字。误作兄。然慈恩上生经疏。引金刚力士经云。诸兄。愿作金刚。拥护小弟(止此)。慈恩亦以弟为兄。

又曰。光明文句记。说二弟为金刚梵王因缘。为出正法念经。余徧检彼经七十卷。都无文。名义集。释门正统。圆觉集解。并承讹一律矣。一人传虗。万人传实。故实学难矣。又普通广释说。一千二子外。别有密迹。亦是不亲见经本缘之过也。又曰。义楚六帖载此因缘引上生经。亦妄也。诸天传云。集要引佛名经。及上生经说。昔有王生千单二子。千兄同诣佛所。发心修道。二弟不知。一弟发愿。千兄成道。为魔恼害。一弟发愿。我为力士。护千兄法。(乃至)一为调达以魔恼。一为力士以护持(止此)。是说。又与宝积大异也。

风调雨润像 升庵文集云。按兵书云。东海出气如鼈。渭水出气如蜃。蜃形似蛇而大。今寺门金刚。风调雨润。手执剑者风也。弹琵琶者调也。执伞者雨也。手中如蛇者蜃也。则与蚌蜃。字同物异。

忠曰。日本不见此四像。又无本据。恐中华末代妄造。今且附见于金刚下。又可言手中握如蛇者润也。如蛇者蜃也。写者以为累文。讹脱。

●月盖长者

山门阁上。观音像右边。安月盖长者像。盖依请观音经事缘。以为观音脇士也。

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云。时毗舍离大城之中。有一长者。名曰月盖。与其同类五百长者俱诣佛所。到佛所已。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此国人民。遇大恶病。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唯愿世尊。慈愍一切。救济病苦。令得无患。尔时世尊。告长者言。去此不远。正立西方。有佛世尊。名无量寿。彼有菩萨。名观世音。及大势至。恒以大悲。怜愍一切。救济苦戹。汝今应当五体投地。向彼作礼。烧香散华。系念数息。令心不散。经十念顷。为众生故。当请彼佛。及二菩萨。说是语时。於佛光中。得见西方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如来神力。佛及菩萨。俱到此国。往毗舍离。往城门阃。佛二菩萨。与诸大众。放大光明。照毗舍离。皆作金色尔时毗舍离人。即具杨枝净水。授与观世音菩萨。大悲观世音。怜愍救护一切众生。(乃至)毗舍离人。平复如本。

●善财童子

山门阁上。观音像左边。安善财童子像。盖依华严经说相。以为观音脇士也。

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尔时文殊师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来集(乃至)复於是时。观察善财。以何因缘。而有其名。知此童子。初入胎时。於其宅内。自然而出七宝楼阁。其楼阁下。有七伏藏。於其藏上。地自开裂。生七宝牙。所谓金。银。瑠璃。颇梨。真珠。砗磲。码碯。善财童子。处胎十月。然後诞生。形体支分。端正具足。其七大藏。纵广高下。各满七肘。从地涌出。光明照耀。复於宅中。自然而有五百宝器。种种诸物。自然盈满。所谓金刚器中。盛一切香。於香器中。盛种种衣。美玉器中。盛满种种上味饮食。摩尼器中。盛满种种殊异珍宝。金器盛银。银器盛金。金银器中。盛满瑠璃及摩尼宝。颇梨器中。盛满砗磲。砗磲器中。盛满颇梨。码碯器中。盛满真珠。真珠器中。盛满码碯。火摩尼器中。盛满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满火摩尼。如是等。五百宝器。自然出现。又雨众宝及诸财物。一切库藏。悉令充满。以此事故。父母亲属。及善相师。共呼此儿。名曰善财。

又入法界品。善财从文殊师利发心。渐次南行。参五十三善知识。而观自在菩萨。居其第二十七善知识。如经广说。

●韦天将军

忠曰。三洲护法者。韦琨将军。世称韦駄天。讹矣。

法苑珠林云。长安西明寺道宣律师。大唐乾封二年。仲春之节。身在京师城南清宫。故净业寺。逐静修道。遂感冥应。时有诸天。四王臣佐。至律师房门。律师问言。是谁。答言弟子张琼。第一欲界。南天王之第十五子(云云)。又有天人韦琨。亦是南天王。八大将军之一臣也。四天王。合有三十二将。斯人为首。生知聪慧。早离欲尘。清净梵行。修童真业。面受佛嘱。弘护在怀。周统三洲。住持为最。亡我亡瑕。殷忧於四部。达物达化。大济於五乘。所以四有佛教。互涉颓纲。僧像阽危。无非扶卫。屡蒙展对。曲备嘉猷叹律师缉叙余风。圣迹住持。删约撰集。於是律师。既承灵属。扶疾笔受。随闻随录。合成十卷。

道宣律相感通传云。有一天人。来礼敬。叙暄凉已。曰弟子姓王名蟠。是大吴之兰台臣也(云云)。弟子是南天韦将军下之使者。将军事务极多。拥护三洲之佛法。有鬬诤陵危之事。无不躳往和喻令解。今附和南太欲即来。前事拥隔。不久当至。且令弟子等。共师言议。 又云。次又一天云。姓费氏。礼敬如前。云弟子迦叶佛时。生在初天。在韦将军下。诸天贪欲所醉。弟子以宿愿力。不受天欲。清净梵行。徧敬毗尼。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一王之下。有八将军。四王三十二将。周四天下。往还护助诸出家人。四天下中。北天一洲。少有佛法。余三天下。佛法大弘。然出家人。多犯禁戒。少有如法。东西天下。少有黠慧。烦恼难化。南方一洲虽多犯罪。化令从善。心易调伏。佛临涅盘。亲受付嘱。竝令守护。不使魔挠。若不守护如是破戒。谁有行我之法教者。故佛埀诫。不敢不行。虽见毁禁。愍而护之。见行一善。万过不咎。事等忘瑕。不存往失。且人中臭气上熏於空。四十万里。诸天清净。无不厌之。但以受佛付嘱。令守护法。佛尚与人同止。诸天不敢不来。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恓惶奔赴。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 又云。最後一朝韦将军至。致敬相问。不殊恒礼。云弟子常见师在安丰坊。初述广弘明集。割断邪正。开释明显。异於前者。甚适幽心。常欲相寻。但为三天下中。佛僧事大。鬬讼兴兵。攻伐不已。弟子职当守护。慰喻和解。无暂时停。所以令前诸使者。其师言议。今暂得来。不得久住。师今须解佛法衰昧。天竺诸国。不及此方。此虽犯戒。太途慙愧。内虽陵犯。外犹慎护。故使诸天。见其一善忘其百非。若见造过。咸皆流涕。悉加守护。不令魔子所见侵恼余问。欲界主者。岂非魔耶。以下诸天。皆非魔属耶。答曰。魔。若行恶。四天帝释。皆所不从。若下二天。行诸善法。魔及魔子。无如之何。此方僧胜。於大小乘。曾无二见。悉皆奉之。西土不尔。诸小乘人。获大乘经。则投火中。小僧。皆卖於北狄。耆者夺其命根。不可言述。今菩提大寺寺主威猛。象有八万。僧户数十万。王征不得。遶塔之下。日有金帛。收已自纳。厨内生鱼。积成大聚。羊腔县之。剧屠宰肆。然亦守护。不令恶鬼害之。余问曰。可无善神龙王。何因纵其造罪。答曰。血食之神。咸来向卫。诸受佛语者。守护大乘寺僧。余曰。常见此国。以杀戮为功。每愿。若死生龙鬼中。有大势力。令其不杀。如何此神。还纵其杀者。答曰。并是众生恶业所致。鱼羊还债是其常理。余问。还债之业。诚是可嘉。然後杀噉。无不由惑。惑是贪瞋痴。贪痴之惑。结在恶道。如何诸神。故纵造耶。答曰。亦是业定。诸佛不能除。况诸神者。生此国中。正念既失。便纵其杀。余曰。先有此愿。脱生失念堕彼如何。答曰。自非观行明白在涅而不缁。方可得行此也。韦将军所言既终。作礼而退。(释门正统第三卷亦引之)

忠曰。世称道宣律师所感见。三洲护法者。为韦駄天讹矣。释氏资监。大慧普说。无准。清拙。虎关。诸录。皆从世传。恐未深稽焉。三洲护法者。称韦琨。余按感通传中云。有天。性姚氏。云弟子天人。自有姓字。语同天竺师既不解。还述本音(止此)。例此韦琨二字。亦可皆从汉语焉。如韦駄天。其名着於四卷金光明经。大方等大云经。涅盘经等。竝无叹德。况三洲护法等事迹耶。独金光明云。大力勇猛。常护世间。昼夜不离(止此)。此叹德文。亦通诸神说。非特为韦駄天。可考经知之(韦駄天神处引)。韦駄梵语。此云智论(见诸天传)。北本涅盘。作违陀。故知韦琨将军。与韦駄天神。异而不同。道宣所感见。三洲护法者。宜称韦天将军也。释门正统述感通传。作韦天将军。可为是矣。

鲁应龙括异志云。有住庵僧王了因。事母至孝。母病危笃。日夜祷於所事韦天护法神诚意感格。忽神降其身。作蛮语云。悯汝孝诚。故救汝母。教以药饵。遂愈。自是神常降之。言人休咎。多验。远近趋之。一日有人。请祷。僧不谨。神怒责。遂发狂不可止。索浴左右。不得已。具汤与之。汤百沸。犹以为冷。投於中。宛转为快。众拜祈哀。神曰。姑薄惩之尔。遂免。及出浴。举体畧无少损。病亦愈。神不复降矣。

明极俊和尚录。宣上人礼补陀。现韦天像颂云。志山愿海浩无边。不涉程途入妙玄紫竹林中参大士。白花岩畔见韦天。运心平等门应普。任性逍遥通自圆。只此别无修证法。光明智照口难宣。

教苑清规云。韦天回向式。藩屏佛化。盖本证之以深。保障山门。示大权而利益(云云)。伏愿。道塲镇山岳之固。教海源河汉之长。三学兴隆。四檀成集。公私并秦(秦字可疑)。火盗双沈。

忠曰。明极自应(撰教苑)鲁应龙。皆称韦天。能得不顺世谬矣。

行霆诸天传。韦天将军传云。灵威要略曰。天神姓韦讳琨。南方天王。八将之一臣也。四王合三十二将。而为其首。生知聪慧。早离尘欲清净梵行。修童真业。面受佛嘱。外护在怀。用统三洲(用珠林作周)。住持为最。亡我亡瑕。殷忧於四部。达物达化。大济於五乘(已上文。又出于法苑珠林)。光明鬼神品中。有韦駄天神。梵语韦駄。此云智论。今此则以韦为姓。虽类华夏一经之裔。而其天神隐显。其号乌可测量。唐高宗乾封岁。京师净业寺道宣律师。因覩韦天。尝问律相等事。律师述灵威要略。并律相感通二传。备载其实。如要略中。天神姓费。自述云。弟子迦叶佛时。生在初天。在韦将军下。诸天贪欲如醉。弟子以宿愿力。不受天欲。清净梵行。徧敬毗尼。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若有事。至四王所。王见皆起。自唐高宗已来。诸处伽蓝。及建立熏修。皆设像崇敬。彰护法之功。其间感应。录於文集者。甚多。然童真乃十住中第八住。而贤乎圣乎。孰可知之。赞曰。四王三十二大将。南方韦天以为先。生知聪慧离尘欲。清净梵行威仪全。修童真业持禁戒。迦叶佛时志已坚。四部殷忧常守卫。三洲护法应机缘。名姓随凡安可测。示迹唐朝。遇道宣。备言佛教深幽事。律相灵威二集传。或见四王王起接。是知无染所当然。爰自乾封崇至化。逮今名位列诸天。每在伽蓝或兰若。熏修之所现威权头顶金兜横宝杵。合十指掌儿童年。或警行人令进行。或随方所护其边。却除外障令无恼。庶几佛日照三千。

忠曰。行霆作天神隐显。其号。乌可测量之说。意似欲混同韦琨韦陀然三洲护法者。韦琨将军而足矣。混之韦陀果有何益耶。予以谓国清百录。依光明鬼神品。而列次诸天焉。行霆传於百录诸天。自余诸天。并有事缘可述。独韦駄天阙焉。遂取韦琨事迹以混合韦駄。文饰资笔舌。又自辩防揑合之责故有乌可测量之言矣。

又曰。天神费氏言。韦将军童真梵行。不受天欲(止此)。所谓童真者。真元不丧。欲恶不行。如童穉真净。大般若云。常修梵行。不壤童真(止此)。是也。然行霆托此语。遽以韦天。为第八童真住人。岂非举烛燕说乎。如十住中童真住。则大乘义章云。所行真实。离过清净。如世童子。心无欲染。名童真住(止此)。此是菩萨阶位。不可与但不行欲染之童真。槩论也。余非必为韦天非菩萨位中人。只恶其假托传会。失语之实。而已。又赞中云。头顶金兜横宝杵。合十指掌儿童年(止此)。盖造此天像。顶兜横杵。由将军号。如言儿童年。雕作童形。亦当原童真之言。然童真但喻童子无欲。何必童形矣。韦天见道宣时。其童壮不可审焉。日本佛匠。或安须。若三四十岁人。亦未必为失也。

以韦琨讹称韦駄者。今陈一二。

释氏资监云。宣律师问韦陀天(云云)

大慧果和尚为卢时用普说云。唐时有个宣律师。为他持戒殊胜。戒光直透天宫。感得韦駄天神。每日供天厨食。

无准范禅师录入内陞座云。唐宣律师。尝问韦陀尊天(云云)。

偃溪闻禅师录韦駄天变相賛云。横两腕中杵。现堆云里身。权中示权处。依旧是天人。

清拙澄禅师录陞座云。韦驮天神。有大愿力。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於此三大部洲。守护正法独北俱卢洲。佛法不到。故不护之。

虎关链禅师录。厨司韦駄天点眼云。凤翅兜高金甲新。繁华堆里独童真。上方香积四天是。扶起法轮转食轮。恭惟苏迷卢山第四层中。艮颇黎垜。吠室罗摩那王。第二真子。韦駄尊天。二九世中。曾居将军之位六九生内。又为宰辅之身。擎北天之贡牙。照耀此界。持南山之趺足。卫护吾人。臂上横安金宝杵。重轻八万四千斤。以笔作点势云。一点毫端乌律律。烁迦罗眼自威神。

忠曰。诸天传云。近有伪书。号总圣录。出十六天。并韦天昔因。其间曰。几世为国王。几世为长者等。考之藏典。并无所据。又云。一千二百卷在西竺。一百二十卷在唐士。皆不根之语。若果西域有之。而传此方。合有译师飜传之事。请见者详之(止此)。忠谓。虎关。二九世居将军。六九生为宰辅之语。盖依总圣录说耶。又按宋高僧传。擎北天之贡牙。持南山之趺足。皆那叱太子事也。非韦天矣。

忠曰。禅林韦天像。安之厨房。未知何据。传说。韦天为宣律师。送天厨。故大慧普说云。宣律师感得韦駄天神。每日。供天厨食(前已引)。今安厨司。有托此说乎。稽古略但云。宣律师感天送馔侍卫。而不言韦天矣。

大明寺月庵光和尚录。韦駄天安座语云。汝是三洲护法。最胜天子。今特请来。且作庖厨之主。切嘱严修斋供。不亏钟鼓。拥护佛僧。令法久住。傥违吾言。柱杖与汝吃取。

●监斋使者

监护僧食之神也。大清僧寺。称监斋菩萨。

剪灯余话。听经猿记云。袁秀才逊。戏舞跳梁。好为儿态。有时箕踞龛中。以靛涂面。令厨人致敬曰。此洪山大圣监斋也。 注。寺厨至今奉洪山大圣监斋。青面朱发。

普庵肃禅师录。香积厨法语云。咦。[○@好][○@辨][○@心]。以此三法为三昧。无量无边世不会。我今修供佛众生。万圣千贤悉同共。摩诃般若味真如。十波罗蜜同受用。大家着力要精专。一粒微尘不许动。为报龙天并八部。莫入厨中乾打哄。监斋使者在眼前。守护普庵无罅缝。针劄不入起馨香。十八元来佛不共。教苑清规监斋回向式云。奥者宰一寺之封疆。竈者典众人之喉舌。威灵有正。正直无私(云云)。法轮当运。食轮为先。欲令香积之充余。须藉神只之匡护(云云)。伏愿晨炊夕爨。无徒薪曲突之忧。斋鼓粥鱼。有法喜禅悦之味。

●韦駄天神

与韦天将军不同也。

四卷金光明经鬼神品云。世尊说偈言。释提桓因。及日月天。阎摩罗王。风水诸神。韦駄天神。及毗纽天。大辩天神。及自在天。火神等神。大力勇猛。常护世间。昼夜不离。

大方等大云经云。见事韦駄。作韦驮像。见事天母。作天母像。

北凉涅盘经云。梵天。大自在天。违陀天。迦旃延天。

违陀。南本作韦陀。

释门正统云。金刚密迹。执持宝杵。韦駄应机。最存弘护。

仁孝皇后劝善书云。宋僧净梵。嘉禾人。姓笡氏。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因而怀娠。生甫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初住无量寿陀。凡讲法华经十余过。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连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呼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时长洲县宰王公度。亲目其事。题石为记。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令捡簿云。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即遣使送归。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駄天点捡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先以预定。後果忏法不全。时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请师授戒。其妖即灭。葛氏请施戒荐夫。见夫遶师三帀而去。待制贾公。睹师道行。即补为管内法主。师住持十余年。亡後焚躯。有舍利五色。

●傅大士

轮藏妥其像。详于殿堂门。轮藏处。

善慧大士录云。大士姓傅。名翕。字玄风。东阳郡乌伤县稽停里人。乌伤即今义乌县也。父名宣慈。字广爱。母王氏。世为农。以齐建武四年丁丑岁。五月八日生。端靖淳和。无所爱着。少不学问。时与里人渔。每得鱼。常以竹笼盛之。沉深水中。祝曰。欲去者去。止者留。时人以为愚。梁天监十一年。年十六岁。娶留氏。名曰妙光。有子二人。曰普建普成(云云)。又曰。大士欲导羣品。先化妻子。令发道心。即舍田宅。请四众。设大会。而说偈曰。舍抱现天心。倾资为善会。愿度羣生尽。俱翔三界外。归投无上士。仰恩普令盖。是年饥馑。设会之後。家无斗储。同里傅昉傅子良等。入山供养。大士化谕妻子。鬻身助会。妙光受命。乃曰。唯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大通二年三月。同里傅重昌傅僧举母。以钱五万买之。大士得钱。即营设大会。乃发愿曰。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虗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舍卖妻子。普为三界苦趣众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後月余傅氏。悉遣玅光等还山。

传灯录善慧大士章云。陈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云云)。弟子问。师之发迹。可得闻乎。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及傅普敏。文殊。慧集观音。何昌阿难。同来賛助。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言讫趺坐而终。寿七十有三。

联灯会要善慧大士章云。大士一日。披衲顶冠。靸履朝见。帝(梁武)问是僧耶。士以手指冠。帝云。是道耶。士以手指靸履。帝云。是俗耶。士以手指衲衣。

忠曰。今造像。为道冠。儒履。佛衣之状。原此。

云卧纪谈云。佛印禅师谒王荆公於定林。公以双林傅大士像。需赞。佛印掇笔书曰。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

搜神秘览云。钱塘龙山伽蓝中。有傅大士真身在焉。因观大士之遗物。可得而纪矣。藕丝织成弥勒内院一。其巧玅法度。出於自然。惜其历年。如在髣髴之间耳。王补之以谓。其功非鬼非人。以予观之。故非人力之所能为也。叩门槌一。云叩九重门者。乃此槌也。不甚昂大。亦无特异者。铜钟一。叩之其声杂踏。然无清越声。似铜而非铜。若铁而非铁。妙光檀香枕一。人之有疾病者。剽其香。煑汤饮之。其患。未始有不差者。笔架二。砚屏一。皆陶器木朴之所为。又大士尝斋余。遗饭及蔬茹於山。皆化为石。今有二焉。白者饭石也。青者菜石也。尚能辨其形迹。可考证之。圣人以身显化。或出或没。随世之缘又况於物耶。人之於此。不原其心。特有异以待焉耳。诚物之所化也。

●普建 普成

或谓。轮藏傅翕像左右。往往置普建普成非也。盖傅翕已卖二子。而设会。岂可设此像耶。忠谓。按大士录。鬻妻子。月余。而买者复遣归。二子为法师。随侍。而今二子像。非法师。又大士制轮藏。虽不纪年月。测之可在末年。若在末年。则非二子童孩时。进退龃龉。佛祖统纪。列轮藏前像设。而不及二儿。故不设亦可也。其安二儿像处。一拍手笑。一指父笑。或曰。是即傅大士与嵩头陀。临水观影。乃见圆光宝盖。二子笑之也。忠曰。噫此何从得之耶。按传唯大士自笑。无二子事。况今像非临水者。余谓。二子笑态。只可据现成说。谓大士道冠。而儒履。而佛袈裟。其异形。儿见之笑而已。佛匠巧意。以作儿态也。何好凿说。

●八大神将

释门正统云。藏殿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谓天龙八部也(详于殿堂门轮藏)。

忠曰。今轮藏八面。排列八天像。所谓密迹金刚分二躯。梵天帝释四天王也。异正统说。

又依释门正统佛祖统纪。立保境将军像谓是在日。乌伤县宰。发誓护藏者也。然此方少设此。又一说曰。八天中。除一躯密迹金刚。加乌伤将军。为八数矣。余谓。此甚得之。且如密迹分二躯。盖欲对立门左右无偏焉。如今轮藏。则与余天杂列。而分身。固无谓也。

●耐重

凡堂阁四棱。椽下柱上。所蹲鬼形。头上及两掌。作擎举之势者。称耐重。

杂毒海。卒庵。耐重颂云。坐断孤危未肯休。荷担杰阁与层楼。祖翁活计丘山重。得力全归顶[宁*页]头。

人天眼目十智同真。十同得入下语云。耐重打金刚。

●十王

禅刹。亦有位十王者。

大慧普说云。[泳-永+防]潭湛堂和尚。一日因修钟楼。楼下元有地藏十王塑像。普请移出。安在三门头。是时山僧。亦捧一身。堂问。儞手里大王。姓甚麽。山僧云姓梁。盖湛堂姓也。堂遂以手作展朴头脚势云。争奈姓梁底。少这个。对曰。虽然少这个。鼻孔不多争。堂云。杜撰禅和。如麻似粟。

幻住清规。岁旦普回向云。下界鄷都大帝。冥府十殿慈王。善恶诸司。功曹典吏。焰摩罗界。牛首马面阿旁等众。

清拙澄和尚日本录。近江大守直庵居士。七七日陞座云。今大孝千代松殿。与诸兄。命僧於七七日内。众僧十员。看经礼忏。坐禅诵咒。每遇七日。印造法华经。绘画十王化现本尊。佛菩萨像。

忠曰。十王者。一秦广王。二初江王。三宗帝王。四五官王。五阎罗王。六变成王。七泰山王。八平等王。九都市王。十五道转轮王也。见十王经。此经前哲。判为伪妄。然禅刹。犹或存十王之像者。意在弘劝惩之道欤。

西游记云。孙悟空道。快报名来。十王道。我等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忤宫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忠曰。西游记。妄诞之书。不足信用矣。

韵语阳秋云。欧阳永叔。素不信释氏之说。既登二府。一日被病丞。梦至一所。见十人冠冕环坐。一人云。参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门数步。复往问之曰。公等岂非释氏所谓十王者乎。曰然。因问。世人饭僧造经。为亡人追福。果有益乎。答云。安得无益。既寤。病良已。自是遂信佛法。文康公得之於陈去非。去非得之於公之孙恕。当不妄。

忠曰。十王藏典不谈。不应凭欧阳之梦。而实其事。昼日所闻见。夜间成梦境。不应诘欧阳之所覩。饭僧造经为福。经说明白。只欧阳因此。方信佛法则其见浅近。不可望玄妙。可知也。

刘须溪十王殿修造疏云。江村古寺。托於长者之间。风雨颓廊。谓是何王之殿。睠焉修复。赖尔众多。列为十地十观。以象三公三又(又字可疑)。宣室但言鬼神事。不也世尊。天堂必有君子登。存乎人者。

释门正统云。有所谓十王者。按正法念经。只有琰摩罗王。此翻为双王。以兄主男狱。妹主女狱。故也。据冥报记云。天帝统御六道。是谓天曹。阎罗王者。是谓地府。如人间天子。泰山府君。如尚书令录。五道大神。如六部尚书。自余鬼道。如州县等。此外十殿之名。乃诸司分者。乃唐道明和尚。入於冥中。一一具述。因标其号。报应符合。初匪罔世。往往犹历代官制不同。随时更变也。又有十王经者。乃成都府大圣慈寺沙门藏川所撰。又水陆仪文叙曰。图形於果老仙人(唐张果老画帧)。起教於道明和尚。虽冥司有十王之号。在藏殿无一字之谈。稽考所因。粗知其故。由双王之示实。分十殿以强名。或崇追荐之方。或启预修之会(云云)。

佛祖统纪云。世传唐道明和上。神游地府。见十王分治亡人。因传名世间。人终多设此供。十王名字。藏典传记。可考者六。阎罗。五官(二名见提谓经)。平等(华严感应传。郭神亮为使者追。至平等王所因诵若人欲了知四句偈得放廻)。泰山(译经图纪。沙门法炬。译金贡泰山牍罪经孝经援神契。泰山。天帝孙。主召人魂)。初江(夷坚志。池州郭生。梦入冥府王揖坐。谓曰。我是西门王郎。冥司录我忠孝正直。不害物。得作初江王一纪)。秦广(夷坚志南剑陈生既死。其弟之女。见二鬼导至宫殿曰秦广王也。王谓女曰。欲救伯苦可转八师经女寤。家人求得经请僧诵千徧。兄梦弟。来谢曰。已获生天)。

忠曰。五杂爼云。藏经云。泰山为天帝之孙。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修短。此俗说之鼻祖也(止此)。泰山天孙。孝经援神契之说。而谢肇淛诬以藏经。何也。

●掠剩大夫

掌世人饮食神也。

云卧纪谈云。无尽居士张公。为玉泉皓禅师。撰塔碑。纪。其入厨见馔晚饍问。待过客耶。为众僧耶。既以实对。即呼知事。杖而数之曰。吾昔参禅。为人汲水舂米。今现成米麪。烝炊造作。与供养诸佛菩萨无异。饱吃了。并不留心参学。百般想念。五味馨香。假作驴膓鱓生。羊骨鼈[榷-木+月]。喂饲八万四千户虫。开眼随境摄。阖眼随梦转。不知注禄判官。掠剩大夫。随汝抄剳。消凿禄簿。教汝受苦。有日在。徒众不堪其枯寂。谮於县宰曰。长老不能安众。唯上来下去。点捡零碎。县宰召皓至。语之曰。大善知识。何不在丈室端坐。两廊下三门前。来去得许多耶。皓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塲。长官。以坐是佛耶。坐杀佛去也。县宰笑而已。

春渚纪闻云。陈秀公丞相。与元参政厚之。同日得疾。陈忽寄声。问元安否。曰参政之疾。当即痊矣。某虽小愈。亦非久世者。续请其说。秀公曰。某病中梦至一所。金碧焕目。室间罗列瓮器甚多。上皆以青帛羃之。具题曰。元参政香饭也。某问其故。有守者。谓某曰。元公自少至老。每食度不能尽。则分减别器。未尝残一食也。此瓮所贮。皆其余也。世人每食不尽。则狼藉委弃。皆为掠剩所罸。至於减算夺禄。无有免者。今元公由此当更延十年福算也。後数月而秀公薨。元果安。享耆寿(其孙中大公绍直云)。

异闻总录云。杨州节度推官沈君(失其名及乡里)。居官颇强直。通判饶惠卿。尤知之。惠卿受代归临川。一府僚属。出祖於瓜洲。前一夕沈闻书窓外人语曰。君明日禄尽马绝。为妻子言。愀然不乐。明日将上马。厥子牵衣止之。沈曰。饶通判相与甚厚。方为千里别。安得不送。策马径行。所乘马。盖借於军中者。恶甚。始出城。奔而坠。足絓镫间。不可脱。驰四十里。及瓜洲方止。驭吏追及之。则面目俱败。血肉馍糊。不可辨识。舁归舍。气息殜殜。经一日而绝。惠卿怜其以己死。赙钱二十万。郡遣夫力十余辈。护柩归。诸人在道相顾。体如冰霜。或时稍怠。则头辄痛。类有物击之。两旁行者。皆见一绿袍官人。坐柩上。执挺而左右顾。至家乃已。後岁余。其妻阎氏。白昼见旗帜奄冉行空中。一人跨白马。蹀躞而下。至则沈也。相慰拊良久。又徧呼诸子。诲以读书耕稼之务。曰吾今为掠剩大夫职业雄盛。无忆我。翩然而去。自是不复来。阎氏之客。传其事。(夷坚志。作阎氏之弟楁传其事。)

徐铉稽神录云。广陵法云寺僧珉楚。尝与中山贾人章某者亲熟。章死。珉楚。为设斋诵经。数月忽遇章於市中。楚未食。章即延入食店。为置胡饼。既食。楚问。君已死。那得在此。章曰然。吾以小罪。未得辞脱。今死为杨州掠剩儿。复问。何谓掠剩。曰。凡市人卖贩。利息皆有常数。过数得之。为掠剩。吾得而掠有之。今人间如吾辈甚多。因指路人男女曰。某人人。皆是也。顷之有一僧。过于前。又曰。此僧亦是也。因召至。与语良久。僧亦不见楚也。

忠曰。所指路人男女。及僧。皆鬼也。

●伽蓝神

或单称伽蓝。

品字笺云。伽蓝释氏护法神名。

敕修清规念诵云。皇风永扇。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伽蓝土地。护法护人。十方檀那。增福增慧。 又沙弥得度云。伽蓝土地。增益威光。护法护人。无诸难事。

继灯录云居即庵慈觉禅师章云。师始登云居时。先一夕。宿瑶田庄。梦伽蓝安乐公。谓曰。汝与此山。只有一粥缘(云云)。後数年。蜀士有宦达於朝者。与师亲。故以云居虗席。请师补其处。师欣然承命。将复徵往梦。竟至瑶田庄而寂。

镜堂圆禅师录。示作无头榜者偈云。损他常住恶徒党。尽付伽蓝掌握中(详文疏门无头榜处)。

释氏要览云。七佛经云。有十八神。护伽蓝。一美音。二梵音。三天鼓。四叹妙。五叹美。六摩妙。七雷音。八师子。九妙叹。十梵响。十一人音。十二佛奴。十三叹德。十四广目。十五妙眼。十六彻听。十七彻视。十八遍视。道世法师云。寺院既有十八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怠惰为非。恐招现报耳(凡寺壁。有画大神者即是此神也。或问。世界之内。伽蓝无数。何只十八神。而能遍护耶。答一切神。皆有无数眷属即是分任守护。也无妨)。

编年通论云。天台拾得。尝掌供献。伽蓝神粥饭。多为乌鸢所残。拾得杖击神。而嫚骂曰汝食犹不能护。焉能护伽蓝乎。神遍梦寺僧曰。拾得鞭我。至旦互以语及。一一皆同。由是众骇之。

鎌仓建长寺。伽蓝神五躯相竝。 张大帝 大权修利 掌簿判官 感应使者 招宝七郎

●土地神

忠曰。守护其封境之神。称土地也(又见殿堂门。土地堂)。

余冬序录云。爵尊德尊齿尊之人。往往没而得祭於里社。俗谓土地神。是也。里人或为之立庙。

径山土地神。名灵泽龙王。寺有龙王殿(无准径山录云。灵泽之殿)。 大慧年谱云。师住径山时。绍兴九年己未。以神龙未有封号。敷奏于朝。蒙赐侯。曰广润庙曰灵泽。

灵隐护法神。名灵鹫山王。 正宗賛月堂昌禅师赞云。抛掷冷泉。灵鹫山王忙忙寻讨。 解者曰。灵鹫山王。灵隐护法神也。

雪峰土地神。名松山。 雪峰录难提塔铭云。土主曰松山。卵塔号难提。

嘉兴府兴圣寺土地神。名千圣小王。 虗堂兴圣录云。千圣小王怒发。将鸳鸯湖。一脚踢飜。

僧宝传云居简禅师传云。先是高安洞山有神。灵甚。膺公住三峰时。受服役。既来云居。神亦从至。舍於枯树之下。而树茂。号安乐树神。

雪堂拾遗录云。真州长芦登和尚。数年鼎新。起长芦寺。既就。一夜梦有神人来。乞为土地。登曰。儞做我土地不得。神曰。何故。登曰。儞见我僧家过。神云某有长誓。遂断一臂呈。登曰。若如是则可。遂与建祠堂迨塑土地。一臂堕落。屡修复尔。方见愿力之重也。

清拙清规云。近年杭州灵隐寺都寺(忘其名字)。晚间土地堂烧香。土地神。执其手令之算常住钱米帐。此僧伸手。立於神像前。竟动不得。行者走方丈。方丈遂与告白。免罚。此僧方得退出。明日此僧自将衣物尽净。僧堂前估唱。钱归常住毕。僧堂插单坐禅。 又平江府承天寺僧。义首座因时疫病。前堂寮僧。卧病十余人。义首座。白日见土地神领瘟神同入看病人。义公告土地神求免。土地神乃说与瘟神云。此僧无过可免。义公时有俗侄。在旁亦病。义公又告土地神。求免俗侄。神答云。我只管寺内僧。此俗人非寺人。我不管。神皆出。後义公病愈。 又天童土地神。依人而降言寺中事。又言。我闻觉和尚住持六年。我未曾得见其面觉和尚宏智也。乃知。道德行解之师。神鬼不能见。

洞山见撒米作色。土地神得见礼。见碧岩录

南泉见撒米起心。土地神得见礼。见大慧普说。

方舆胜览泉州云。粥院在开元寺。古传有兵官。就院索两大粥桶。盛草餧马一宿。主僧曰。本院土地不能守护之卷画像。压磨石下。後一夜。於长廊诵经。忽见一人曰。容为取之。是夜兵官两马俱毙。丞敲门还两粥桶。後复见神曰。愿从今去。守香积厨。永无鼠雀耗。遂许之。仍立庙像焉。

干宝搜神记云。蒋子文者。广陵人也。嗜酒好色。挑挞无度。常自谓。己骨清。死当为神。汉末为秣陵尉。逐贼至锺山下。贼击伤额。因解绶缚之。有顷遂死。及吴先主之初。其故吏见文于道。乘白马。执白羽。侍从如平生。见者惊走。文追之谓曰。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尔可宣告百姓。为我立祠。不尔将有大咎。是岁夏大疫。百姓窃相恐动。颇有窃祠之者矣。文又下巫祝。吾将大启佑孙氏。宜为我立祠。不尔。将使虫入人耳为灾。俄而小虫如尘虻入耳。皆死。医不能治。百姓愈恐。孙主未之信也。又下巫祝。若不祀我。将又以大火为灾。是岁火灾大发。一日数十处。火及公宫。议者以为。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宜有以抚之。於是使使者。封子文为中都侯。次弟子绪为长水校尉。皆加印绶。为立庙堂。转号锺山为蒋山。今建康东北蒋山。是也。自是灾厉止息。百姓遂大事之。

忠曰。土地神之称。亦久矣。

●火德星君

禅林佛殿。安南方火德星君牌。每月四日。十八日。讽经。

罗泌路史後纪炎帝纪曰。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炎精之君也(乘火德)。 赞。火德开统。连山感神。谨修地利。粒我烝民(云云)。

淮南子天文训曰。南方火也。其帝炎帝。 汉高诱注炎帝。少典之子也。以火德王天下。号曰神农。死托祀於南方之帝。

湖海新闻後集云。衡岳有岳麓寺。重新修建。金碧辉煌。光彩铄人。有胡僧。云游诣寺。与寺主言。若於东北角上小溪中。造一座兜率桥成。则类西天矣。寺主。翌日集大众题化。积年桥成。山门下二圣。忽现梦於寺主云。本寺类西天。上界今差火德星君来焚取。可急集大众。南去十里。溪桥边迎之。梦觉。寺主惊。遂集僧众前去往候。自朝至晚。无往来者。天将昏。忽有一道人。鬓发鬅鬙。身衣繿缕。徐徐然来。僧众见之下拜迎至寺。大作斋会。待之甚至。哀恳之曰。此寺缘化修造。以十数年之辛勤。方能圆就。若一旦为煨烬之塲。宁不可惜。欲望星君。特发慈悲。姑与原宥。道人惊曰。贫道安有此。僧众再三哀告不已。乃问曰。谁与汝说我是火德星君。言若明白。当与料理。寺主不得已。直云。山门下二圣现梦。道人云。可打粘大纸数十幅。一一彩绘本寺殿宇房廊样式。多将纸钱前来烧化。庶可消禳。僧众如其教。焚讫。五更初众送道人出山门下。乃指骂二圣云。谁使汝饶舌。教汝骨不见肉。肉不见骨。及送至昨日桥边。云雾四起。道人倐然不见。众回山门则二圣泥土皆落。只有木胎。寺主再装塑之。越旬日又落。至今本寺山门下。无金刚二圣也。

三国志传云。东海胊县人。居淮安。姓糜名竺。字子仲。此人家世富豪。庄户僮仆等。万余人。糜竺尝往洛阳买卖。回归。竺坐于车。路傍见一妇人。甚有颜色。来求同载。竺乃下车步行。让车与妇人。妇人再拜。请竺同载。竺上车。目不邪视。竝无调戱之意。行及数里妇人辞去。临别对竺曰。我天使也。奉上帝敕往烧汝家。感君见待以礼。故私告耳。竺曰。娘子何仰也。妇曰。吾乃南方火德星君耳。竺拜而祈之。妇曰。此天命。不敢不烧。君可速往搬出财物。吾当夜来。竺飞奔到家。搬出财物。日中厨下。果然火起。尽烧其屋。竺因此济贫拔苦。救难扶危。

●大权修利菩萨

忠曰。右手加额。为远望势像。是也。大唐阿育王山护法神矣。修利或谬作修理非。吕氏春秋三月纪云。修利堤防。导达沟渎(止此)。又见淮南子时则训。

物初賸语育王库阁阴记云。严奉大权修利菩萨於阁之正中。以警执事者。 又与壑翁相国书云。侥迁玉几(育王)。故冬进寺(云云)。修舍利殿。剏阁以奉大权。 又与壑翁书云。库堂之大权菩萨阁。已有成効。 又云。其护塔之神。曰大权修利菩萨。洎夫鳗井二龙。皆果位贤圣。隐实扬权。威灵昭假。如响应声(止此)。此皆述育王山事缘也。

希叟昙禅师雪窦录。谢育王知客上堂云。争奈育王通师公未肯点头在。

忠曰。通师公盖土地神名。修利别称乎。

月江印禅师育王录云。僧问。大权菩萨。因甚以手加额。师云。行船全在把梢人。

忠曰。传说。育王山临东大海。渡海者。每望山祈稳济於此神。而大权加额者。遥望其船。保护之状也。今月江之答。似可据。

清拙澄禅师录。大权賛云。威权广大。赫赫煌煌。神通电也非速。愿力金兮未刚。护佛真身舍利。依前不识佛光。如何是佛光斫额望扶桑。

东明日禅师白云录云。长芦寺深沙大神。把定蛇头。鄮峰山大权菩萨。加额有分。

天境和尚无规矩。大权修利菩萨賛云。华冠绦服仪堂堂。佛伽真身护法王。愿力坚兮劫石难比。威权大兮羣邪退藏。咸谓飞来浙江东松峰孤顶上。焉知不离西竺土。真机徧十方。

忠曰。或云。大权修利。亦名张大帝(止此)。此大谬矣。盖出於梦语集。大帝斫额之纰缪(张大帝处辨之)。大休念禅师寿福录上堂云。白山祠山与修利。拍手呵呵笑不彻(止此)。是与字。隔别上下。可证祠山修利二人也。育王山大权。归宗寺张大帝。何得混为一人耶。

忠曰。传说。大权修利。是天竺阿育王郎子。为护育王所建舍利塔。以神力。来支那国。止明州招宝山。加手於额。回望四百州。育王山祀之。为土地。自尔刹刹惯之。或曰。斫额者。育王令鬼造塔时。罗汉神力。展手掩日。日光分八万四千道。以照示可建塔之所。此时大帝斫额。望视其异也(止此)。余谓。如此无稽之谈。并祖於瑞溪臆说。阿育王弟有大帝。误以为同大权。遂附会掩日之缘。而浪作斫额之义。又有招宝讹作小蓬。小蓬山大蓬山在蜀地。实东西相绝矣。

●招宝七郎

洞家诸刹。所祠土地。称为招宝七郎。道元和尚归朝时。潜形随来护法。

或云。亦是大权而已。大权修利是封号。本名招宝七郎。招宝山在鄮峰。此神祠于此。七郎盖行第乎(止此)。忠谓。此未辄信。可更考。

梅峰信和尚云。祀招宝七郎为护法。是唯局育王山。盖按陶弘景。名胜力菩萨。有事缘于育王山。招宝七郎恐是弘景乎。

永平道元和尚行状云。宝庆三年冬。解缆发舶。天寒白雪霏霏。忽有化神现前。师云。汝何神。曰我是招宝七郎。知师佩祖印还乡。愿相随护正法。师叹曰。汝若然。须现小身。神乃为白虵三寸许。自入鉢囊而屈蟠。

肥前州平户嵨有祠。神名七郎权现。盖招宝七郎也。昔者唐船来。皆着於平户。故唐人祭之。为护舶之神。犹如今时长崎妈祖。此祠至今存。其祠扁绍法二字。盖讹招宝也。

五国故事云。闽王延彬。圭之子。审知侄也。嗣圭封泉州。初圭领兵。至泉州。舍于开寺(疑有脱乎)。始生延彬于寺之堂。既生。有一白雀。栖于堂中。迄延彬之终。方失所在。凡三十年。仍岁丰稔。每发蛮舶。无失坠者。人因谓之招宝侍郎。

忠曰。招宝七郎本护船神。而延彬无失于船。故雅称也。非延彬实是招宝神。

三才图会有招宝山图云。招宝山。在定海城东一里所。雄峻特立。郡志。山名候涛。以蕃舶货宝。来集其下故。又名招宝山。(一统志云在定海县东五里)

浙江名胜志定海县云。与巾子(山名)形势相控者招宝山也。旧名候涛山。後以诸蕃入贡停船于此。故改今名。

忠曰。按名胜志。鄮山阿育王山。皆在浙江宁波府鄞县。招宝山在宁波府定海县。故旧说招宝山在鄮峯。七郎亦是大权者。余未信之。

广舆记宁波府云。招宝山。一名候涛山。四向海天无际。朝鲜日本。诸夷之域。皆在指顾中。

●祠山张大帝

归宗寺土地。与兰溪和尚有因缘。建仁寺祀之。为土地神。见梦语集。

义堂日工集云。建仁月心云。祠山大帝。庐山归宗土地神也。大觉禅师。在唐时。梦感示日本有缘。如此三度矣。江东祠山府前有穴。深广丈余。每岁祭祀。饮食等物。内其穴中。未尝作堆。如消化者。谓之埋藏。或云穴通南海。

建长开山。大觉禅师兰溪和尚行状云。有时游山之次。有峩冠异人。招手谓师曰。汝缘在东方。师回首之顷。便不见。偶到归宗寺祠山大帝灵祠。而物色。前所现异人是也。师深疑之。东游。挂锡於明州天童。时闻日本船。在来远亭。往观之於浮桥头。异人又现师前曰。时已至矣。速去速去。师过桥半里许。有一古庙。入门顾。便是祠山大帝也。师烧香。誓曰。我若建立伽蓝。请汝为土地神。善自记取。乃偕义翁龙江等数人。登日本船。到博多上岸。

桂林和尚(名德昌嗣和甫忍公)东山建仁寺语录云。吾西来祖(千光)。董此山之初。请神君。为护法神第一。此即张大帝旺化於东方之权舆也(桂林大觉法孙故指大觉可称西来祖乎)。

广搜神记云。祠山圣烈真君。姓张。讳渤。字伯奇。武陵龙阳人也。父曰龙阳君。母曰张媪。其先龙阳君。与媪游於太湖之陂。正昼无见。风雨晦冥。云盖其上。五采青黄。雷电并起。忽失媪处。俄顷开霁。媪言。见天女。谓曰。吾汝祖也。赐以金丹。已而有娠。怀胎十四个月。当西汉神雀三年。二月十一日夜半生。长而奇伟。宽仁大度。喜怒不形於色。身长七尺。隆准修髯。发埀委地。深知水火之道。有神告。以地荒僻。不足建家。命行。有神兽前导。形如白马。其声如牛。遂与夫人李氏。东游吴会稽。渡浙江。至苕霅之白鹤山。山有四水。会流其下。公止而居焉。於白鹤得柳氏。於乌程桑坵。得赵氏。为侍人。王九弟。五子。一女。八孙。始於吴兴郡。长兴县。顺灵乡。发迹。役阴兵。自长兴荆溪。疏凿圣渎。长十五里。岸高七丈。至十五丈。总三十里。志欲通津於广德也。复於後村毕宅保小山枫树之侧。为挂鼓坛。先时与夫人李氏密议为期。每饷至鸣鼓三声。王即自至。不令夫人至开河之所。厥後因夫人遣飱於鼓。乃为乌啄。王以鸣鼓而饷至。洎王诣鼓坛。乃知为 所误。及夫人至鸣其鼓王反以为前所误。而不至。夫人遂诣兴功之所见王为大豨。役阴兵。开凿渎河。王见夫人。变形未及。遂不与夫人相见。圣渎之功息矣遁於广德县西五里。横山之顶。居民思之。立庙於山西南隅。夫人李氏。亦至县东二里而化。时人亦立其庙。圣渎之河。涸为民田。即浴兵池为湖。灌溉濒湖之田。仅万顷。挂鼓之坛。禽不敢栖。蚁不敢聚。云。唐天宝中。祷雨感应。初赠水部员外郎。横山改为祠山。昭宗赠司农少卿。赐金紫。景宗封广德侯。南唐封为司徒。封广德公。後晋封广德王。宋仁宗封灵济王。至宁宗朝。累加至八字王。至理宗淳佑五年。改封正佑圣烈真君。至咸淳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准告加封正佑圣烈昭德昌福真君(二月十一日诞生)。封正宁昭助灵慧顺圣妃(李氏初二日诞生)。封协应济惠慈昭广懿夫人(赵氏)。封协顺承济慈佑广助夫人(杨氏)。此外神眷。不胜计。不耐记。

陈继儒羣碎录云。祠山张大帝。张秉。武陵人。一日行山泽间。遇仙女。谓曰。帝以君功在吴分。故遣相配。长子。以木德王其地。故且约踰年西会。秉如期往。果见前女。归子。曰。当世世相承。血食吴楚後生子渤。为祠山神。神始自长兴。自疏圣泽。欲通津广德。便化为狶。役使阴兵。後为夫人李氏所见。工遂辍。故避食狶。

宋程棨三柳轩杂识云。广德祠山神曰张。避食豨。按祠山神事要云。王始自长兴县。疏圣渎。欲通津广德。化身为豨。从使阴兵。後为夫人李氏所觇。其工遂辍。食之避豨。盖以此。淮南子载。禹治水时。自化为熊。以通轘辕之道。涂山氏见之。慙而化为石。右二事实相类

清拙小清规。祠山大帝诞生看经榜云。山门二月初八日。恭遇当寺护法。大宋国祠山正顺昭显威德圣烈大帝。圣诞良辰。谨集合山大众。肃诣灵祠。看诵大乘经典。聊伸庆赞之诚。仰答匡扶之德者也。粤以。戒禀归宗。僧夏预堂前单鉢位。庙居广德。诗仙称天下鬼神爷。朝诵法华六万余言。功辟隋河。几千百里。方仲春蓂敷八叶。应昌期灵降九天。阴兵肃卫。铁骑云屯。在在作伽蓝之主。圣烈尊严。玉炉香霭。堂堂现居士之身。摧邪去恶雷击电奔。翊正扶公。波腾岳立。爰自建长年。东临日域。宏恢少室心宗。始知大宋国西有祠山。夙秉鹫峰口嘱。祷号如鸿钟答杵。昭然若宝镜当台。背忘恩义之者先诛。侵盗常住之人重罚。今此海众。同披梵典。仰谢帡幪。未来劫数。确护禅林。益坚城堑。谨榜。

又云。元号祠山正顺威德圣烈大帝。洪名元朝改称祠山正佑昌福崇仁真君。归宗寺里。请作土地神。本社正在江东广德军。埋藏灵验天下闻。二月八日诞生辰。与大觉禅师。为有因缘。不易言陈。毕竟无异事。要在弘法度人。祠山处名。大帝官名。

忠曰。祠山事要十卷。详记神事迹。显应。封爵等。无遗矣。然不载归宗寺缘。其行状中。唯有天宁寺事。而今清拙明言。可为据。按一统志归宗天宁同在南康府。

江西名胜志。南康府星子县云。庐山归宗寺。在城西二十五里。

张大帝生辰。祠山事要。广搜神记。为二月十一日。南京名胜志。翰墨大全。清拙清规。作二月八日。

忠曰。禅林疏文。所谓祠山正顺昭显崇仁威德圣烈大帝(止此)。皆见于历代封号。据祠山事要。正顺者。宋绍兴五年。加封正顺忠佑灵济昭烈王。昭显者。宋开禧三年。改封正佑昭显威德圣烈王。崇仁者。宋德佑元年。加封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辅顺真君。

元史泰帝本纪云。泰定元年。加封广德路。祠山神张真君。曰普济。

南京名胜志广德州云。广惠王祠。在横山。亦呼为祠山。 又云。国朝慎蒙。广德纪游云。从吴兴西行九十里。至长兴之银斟。舟行过四安。又陆行五十里。至广德。出西门三里。有广惠殿牓。殿高计九丈。以沈香雕神像。甚奇怪。面色似经烟火。虬髯如铁。祝史。谓是海马騣。乃水神也。像有袴。乃元天历二年。制布为之。至今不朽。我太祖龙兴时。尝来登谒。有诗云。天下英灵第一山。白云为阙石为关。高台近斗当空出。老树如龙挟雨还。兵革累经香火旧。鬼神常护道人间。从军幸得来瞻此。麾指干戈动笑颜。 又云。庙记云。祠山神以二月八日诞。七日必风。九日必雨。相传。诞神延其小姨饮。必风雨者。欲以露其足为乐。虽涉虗妄。然风雨不爽。

湖海新闻後集云。广德军祠山张大帝。初发灵时。尝化为猪以治水。故郡人多不食猪。自为讳物郡人事之甚谨。戒不食猪肉。唐士罗隐。名彰天下。所至之处鬼神。无不为之讥讽。尝过其庙。题诗於壁曰。踏遍天涯路。平生不信邪。方欲题後二句。俄手如人拽起状闻人语曰。若後二句不佳。能折尔手。罗悚惧曰。如不佳。甘照神语。手遂如故。续题曰。祠山张大帝。天下鬼神爷。宋景定年间。大平州城北四里外。有行宫。极灵。富家巨室。重新庙宇。计用筒瓦数万口。临时起窰三五所烧造。其土瓦尽皆变成青色琉璃。结盖将毕工。尚少三百口续行烧造。匠者复以数万入竈。意其皆变琉璃。庶可转鬻。以图小利。及出窰。则三百口为琉璃。余者皆土瓦也。周密(字公谨)齐东野语云。余世祀祠山张王。动止必祷。应如蓍龟。姑志奇验数事於此以彰神休。先子需澄。江次为有力者攘去。再以毘陵等三垒千祀第。余月不报。先妣时留霅。祷於南关之祠。有水边消息的非遥之语。及收杭信。则闻霍山所祈。亦得此签。越日临汀之命下矣。戌辰年。铸子甫五岁病骨蒸势殆甚。凡药皆弗效。祷签得蛊之上九云。蛊有三头。纷纷扰扰。如蛊在皿。执一则了。退谋之医。试投逐虫之剂。凡去蚘蛔二。其色如丹。即日良愈。甲寅春。往桐川。炷香得签。云。不堪疾病及东牀。云云。是岁外舅捐馆。壬午五月二十八日。杭城金波桥冯氏火作。次日势益张。虽相去几十里。而人情惶惶。不自安。时杨大芳。潘梦得。皆同居。相慰劳曰。巫言神语皆吉。毋庸轻动。余不能决。因卜去就於神。得五十六。云遭人弹劾失官资。火欲相焚盗欲窥。於是挈家湖滨。是夕四鼓。遂成焦土。

劝善书云。宋台郡都监赵训武。所居与曹显大尉第三子耘相近。耘尝梦。到天宫。自西厢迤[这-言+里]。过东北角。望塑神一躯。甚大。瞻仰而行。长松巨柏。阴森满庭。肃然起敬。傍有两凳。将就坐少憩。神摇手止之曰。不可。知为祠庙。急从东趍出。所经履处屋。以间计者。踰数百。觉而恍然。其婿赵亮夫。为广德太守。遣信来。其女寄祠山图一轴。展玩之。宛是宵梦所覩。始萌奉事张王之意。俄有携三画。诣其质库。求十千。掌事者靳之。客曰。吾买时。用钱三十万。此名笔也。特以急缺之故。暂行权质。勿虑不来赎也。阅其一。乃寿星像。以白曹。曹命如数付与。旋又求益。至三。凡满二万而去。徐视其二。乃祠山像貌。丹青烨如。其人後不复来。於是决意香火。训武之子。唤工摹写。卷纳筒中。置於佛堂。久而忘加褾饰。都监忽若为物击。晕仆不醒。遂作神语曰。汝儿子。柰何抛我於污秽处。家人莫知其旨。或曰。三哥。心忽慢。必其所为。问之果然。急使取之。已失所在。一小儿言。前日见。某婢掷一个竹筒。在後园枯井内。试令下取。乃像卷也污泥满外。而绢素不湿。都监少顷即复常。而婢疾作。符疗不効。夜卧叫呼彻晓。头发为鼠啮尽。经三日稍愈。全如痴迷。遂遣其出。听其自如。曹氏举家。自後不食猪肉。

张大帝感应。悉於事要。不可枚举。请看其书。

应庵华禅师归宗录。有灵济王生日上堂。

竺仙仙禅师建长录。土地堂语云。祠山张大帝。天下鬼神爷。谁知乡曲里。由来共一家。便烧香。

天境和尚无规矩大帝赞云。於昭祠山。谁不仰止。护持佛门。摧破魔垒。临机辨正邪。犹如镜中视。唤作鬼神爷。未知其所履。挂锡於归宗。□□跏趺耳。夏满去无踪。异迹多如是。

瑞溪梦语集云。予万年先庐。佛龛右画达磨像。左画一神人。盖拟土地祖师二堂也。所谓神人。斫额而立。傍有一人擎盖。或说。阿育王一日起八万四千塔。此神斫额。望塔起处。谓之大帝。偶看飜译名义集曰。摩诃释提。飜曰大帝。阿育王弟也。按释迦谱曰。阿育王问道人曰。何处可起塔。道人即以神力。左手掩日。日光作八万四千道。散照阎浮提所照之处。皆可起塔。今塔处是也。予谓大帝斫额。必在此时。

忠曰。育王起塔时。大帝斫额。望塔起处。全无据矣。盖依护法神。有归宗张大帝。故谬取大帝名。酿斯妄说。瑞溪匪啻不质误。随援飜译集。实其事。复附会云。斫额必在掩日时矣。自梦语集一倡此以来。或有大权为育王郎子者。或有斫额为望日势者。流言不止。可伤哉。夫张大帝。中华人。以张为姓。大帝天竺人。摩诃释提。是其梵语。阿育王之弟。固没关涉矣(又道人掩日。作八万四千道。阿育王传无斯文。余别处辩之)。

贵耳集云。高九万越人。号菊磵。好作唐诗。辇下酒市。多祭二郎祠山神。有诗云。箫鼓喧天閙酒行。二郎赛罢赛张王。愚民可煞多忘本。香火何曾到杜康。

●关帝

关羽也。又称关大王或关壮缪。河东解梁人也。续文献通考云。荡宼将军都督荆州事。汉寿亭侯关羽字云长。後主时。追諡壮缪。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云。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与二人。寝则同牀。恩若兄弟。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云云)。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悳梁郏等(云云)。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後。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追諡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

释门正统云。无尽居士张天觉(商英)。钜儒硕学。笔大如椽。尝记玉泉寺关王祠堂云。过去陈隋间。有大法师。名曰智顗。一时圆证诸佛法门。得大总持。辨说无碍。敷演三品摩诃止观。是三非一。是一非三。即一是三。即三是一。是三是一。非一非三。随众生根。而设初後。至自天台。止玉泉。冥坐林间。身心湛寂。此山先有大力鬼神。与其眷属。怙恃凭据。以通力故。知师行业。即现种种诸可怖畏。虎豹号掷。虵蟒盘瞪。鬼魅嘻啸。阴兵悍怒。血唇剑齿。毛发鬅鬠。妖形丑质。歘忽千变。法师愍言。汝何为者。生死於幻。贪着余福。不自悲悔。作是语已。迹言悄绝。颀然丈夫。鼓髯而出。我乃关羽。生於汉末。值时纷乱。九州爪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义臣蜀主。同复帝室。精诚激发。洞贯金石。死有余烈。故王此山。所嗜惟杀。所食惟腥。谛观法师。具足殊胜。我从昔来。本未闻见。我今神力。变见已尽。而师安定。曾不省视。汪洋如海。非我能测。大悲我师。哀悯我愚。方便摄受。愿舍此山。作师道塲。我有爱子。雄鸷类我。相与发心。拥护佛法。师问所能。授以五戒。神复白言。营造期至。幸少避之。其夕晦冥。震迳掣电灵鞭鬼箠。万壑浩汗。湫潭千丈。化为平地。黎明往视。精蓝焕丽。檐楹栏楯。巧夺人目。海内四绝。遂居其一(智者造寺。三十六所。樱(樱字凄之误乎)霞。灵岩。天台。玉泉。天下四绝)。以是因缘。神亦庙食。千里内外。同共云委。稽违有咎。怠慢有罸。捐施金币。匍匐恐後。玉泉以甲。实神之助。岁越十稔。魔民出世。寺纲颓乱。槌拂虗设。神既不佑。庙亦浸弊。元丰甲申。襄有蜀僧。名曰承皓。行年七十。所作已办。以大众请。翛然赴感。有陈氏子。忽作神语。自今已往。祀我如初。远近播闻。瞻祷逾肃。明年辛酉。庙宇鼎新。尔时无尽居士。闻说是事。廼其赞之(云云)。

佛祖统纪智者传云。一日天地晦冥。风雨号怒。妖怪殊形。倐忽千变。有巨蟒。长十余丈。张口内向。阴魔列陈。炮矢如雨。经一七日。了无惧色。师闵之曰。汝所为者。生死众业。贪着余福。不自悲悔。言讫众妖俱灭。其夕云开月明。见二人。威仪如王。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冠帽而秀发。前致敬曰。予即关羽。汉末纷乱。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孙权自保。予义臣蜀汉。期复帝室。时事相违。有志不遂。死有余烈。故王此山。大德圣师。何枉神足。师曰。欲於此地。建立道塲。以报生身之德耳。神曰。愿哀闵我愚。特埀摄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当与子平(蜀先生。拜羽前将军率众攻曹仁不克。孙权已据江陵羽因遁走。吴马忠获羽及其子平於章乡斩之唐书羽生侍中兴其裔孙播相德宗)建寺化供。护持佛法。愿师安禅七日。以须其成。师既出定见。湫潭千丈化为平址。栋宇焕丽。巧夺人目神运鬼工。其速若是。师领众入居。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曰。弟子今日获闻出世间法。愿洗心易念。求受戒品。永为菩提之本。师即秉鑪。授以五戒。於是神之威德。昭布千里。远近瞻祷。莫不肃敬。

三国志传云。却说云长。英魂不散。悠悠荡荡。直至荆州当阳县玉泉山。有一僧人。名普静。原是泛水关镇国寺长老。是时普静禅师。云游天下。来到此处。因见山明水秀。就此结为草庵。每日里坐禅参道。止有个小行童。下山化饭度日。是夜月白风清。正当三更。普静只闻空中有人。大呼还我头来。普静仰面观之。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手提青龙刀。左有关平。右有周仓。口中但呼如前言不息。普静见是。云长骑马在庵前。静乃将手中麈尾。击其座曰。颜良安在。云长即叉手。立于庵前曰。吾师何人也。愿求清号。静曰。昔泛水关前。镇国寺中。已曾相会。今日何为不识普静耶。云长曰。羽质愚鲁。愿闻其教。静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只以公今生所为。言之。往日白马坡前。颜良文丑。不曾与公鬬力。忽然刺之斯人于九泉之下。安得不抱恨乎。今吕蒙。一旦诡计。害公。正犹此也。公何迷惘。于是。云长方始解脱。礼玉泉山普静长老为师。就山间。往往显圣。里人于山顶建庙。四时以猪羊祭之。後至大唐高宗仪凤年间。东京开封府。尉氏县。有一秀才。屡举不第。遂乃舍族出家。法名神秀。拜蕲州黄梅寺五祖禅师弘忍。为师。学大小乘经法。後云游天下。到玉泉山。忽然困棬。坐于怪树之下。见一大蟒于前。神秀端坐不动。至次日。于树下得金一藏。遂于玉泉山。剏建道塲。因问土人。此何庙也。土人答曰。三国时关公显圣之祠也。神秀拆毁。忽然阴云四合。见云长提刀。跃马于黑云中驰骤。秀问之。云长具言前事。神秀乃破土建寺。立关公为本寺伽蓝。至今古迹尚存。神秀即六祖师兄。我圣朝。封云长义勇武安王。

忠曰。三国志传迂诬谬悠。不足信之。七修类稿辨其普静事妄诞唯七修并受戒护法。皆归虗妄。又称智者为妖僧。太过矣。

吕真人(洞宾)文集。真人本传曰。政和中(宋徽宗年号)。宫禁有崇。白昼现形。盗金宝。奸妃嫔。独上所居无患。自林灵素王文卿。诸侍宸等治之。息而复作。上精斋虔祷。奏词凡六。一日昼寝。见东华门外。有一道士。碧莲冠。紫鹤氅。手持水晶如意。前揖上曰。臣奉上帝命。来治此崇。良久一金甲丈夫。捉劈而啗之。且尽。上问丈夫何人。道士曰。此乃陛下所封崇宁真君关羽也。上勉劳再四。复问。张飞何在。羽曰。飞乃臣累劫兄弟。世世为男子身。今已为陛下。生于相州岳家。他日辅佐中兴。飞将有功焉。上问卿姓名。曰臣姓阳。四月十四日生。梦觉录之。召侍宸言之。意其为洞宾也。自是宫禁帖然。遂诏天下有洞宾香火处。皆正妙通真人之号。

琅邪代醉编云。王元美曰。宋崇宁时。蚩尤神壤盐池。帝敕天师张虗靖召关羽胜之。盐池复故。封羽为真君。今所传祠庙。尚有破蚩尤畵壁。按黄帝经序云。黄帝杀蚩尤。其血化为卤。今之解池。是也。则蚩尤之主盐池。其说久矣。

文海披沙云。关壮缪之神。自唐以前。未闻威灵。至宋真宗祥符间。解州盐池。忽为蚩尤所据。池盐耗竭祈祷无验。帝梦城隍语其故。敕龙虎山张天师。擧关王谕旨。果大风雷。一昼夜而池盐俱溢。遂赐敕封嗣後屡显神灵。至今日。则家祀户奉。即儿童蛮貊。无不知崇信者。乃知鬼神之显晦。亦自有时耶。

麈余云。福清民。林某女。幼喜斋素。得香木数寸许。刻为关王像。甚爱之。每食必祭及嫁藏之袖中。以行其夫家素事山魈。娶妇初夕。壻必他往让崇先宿。而後合卺。女都不知。临宿袖中出神像。置寝阁上。夜半崇至。但闻室中剨然有声。如物被击之状。更无他异。天明起视。牀前有血一团。自是怪绝。小大惊问。具说所以。始信神力也。

宋许观东斋记事云。绍兴中。洞庭渔人获一印方仅二寸。制甚古。纽有连环四两两相贯。上有一大环总之。盖所以佩也。鱼者以为金竞而讼于官。辨其文。乃寿亭侯印四字。关羽尝封为汉寿亭侯。人疑必羽佩也。遂留长沙官库。守库吏。见印上时有光焰。回白于官。乃遣人。送荆门关羽祠中。光怪遂绝。淳熙四年。玉泉寺僧真慈。将献之东宫。印已函而未发。或光焰四起。众皆惊愕。遂不复献。

暌车志云。忠愍李公若水。宣和壬寅。尉大名之元城。有村民。持书至云。关大王有书。公甚骇愕。视其缄云。书上元城县尉李尚书。汉前将军关云长押。诘民。何自得之。云。夜梦金甲将军。告某曰。汝来日诣县由某地逢着铁冠道士。索取关大王书。下与李县尉。既觉惊异。勉如其言。果遇道士。得书。不敢不持达。公发书。其间皆预言靖康祸变以事涉怪即火其书。遣其人。不复问。作诗纪之云。金甲将军传好梦。铁冠道士寄新书。我与云长隔异代。翻疑此事大荒虗。公後果贵显。卒蹈围城之祸。朕兆之萌。神告之矣。公始名若水。後改赐今名。其子浚淳。记其事刻之石。

媚幽阁文娱载。姚希孟撰。关壮缪定本序云。自古忠义之士。亦多矣。忠而谋勇。则为廉颇李牧。忠而成功。则为郭汾阳李西平。忠而无成。则为诸葛武侯宗观文。忠而蒙难。则为颜常山。为张睢阳。为岳少保。皆烨烨於青史。而寂寂於愚贱之口。独至于关壮缪。则自贩夫走卒。儿童妇媪。上而千古之諠辟。一代之兴王。争先而尸之祝之庙貌之。褒美之。甚而王之帝之。圣之。吾不得其解也。即曰。有稗史。有传奇。有耳语耳。讹承讹。俚鄙不足稽之谈。浸灌於人之肺腑。而不可湔浣。则说者何尝不与张桓侯同称。此何赫濯。彼何澹漠也。或云桓侯武侯。各自圣於其地终不若壮缪之浃远近。而亘古今也。吾愈不得其解也。记云。神也者。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不聪明则冥愦。乌知善淫。然聪明而不正直。正直而不壹。则回互欹侧。人得以荧矞。其肹蠁而不足灵。且毋论逖听遐瞩。为下民。作纲维也。就其生前。微有回互欹侧。则必文致其美。而匿其丑。饰其所长。而使人莫闚其所短。忮者矫而让。褊者袭而宽。其闪忽藏露之态。纯是宇内之阴气则皆死气也。人之生也直。不直者死之徒。生而死矣。宁死而生乎。壮缪之见辱于操也。他人感其礼遇。必委心焉。否者。且结嗉绝粒以死。而壮缪不然。一饭之德必报。终身之谊。弗易也。刺良而归。封其所赐。致书拜辞。何光明磊落也。马超来奔。孔明心知其护前。拜前将军。羞与老兵同列费诗得而说之。心曲中事。荡荡然落落然。不独与孔明见。亦可与费诗辈见也。愈忮愈阳。愈褊愈平也。日月之食。良玉之斑。晓然与天下共质之。岂若柴栅其内。函盖其外。效鼠辈。喔咿嗫嚅哉。绝孙权。恶糜芳。口如其胸。行如其口。灏气可以贯白虹。而呓语可以通碧落。直之至神之道也。婴儿顺之则喜。拂之则怒。无造适。无献笑。有时乎匍匐入井。而不自知。古之至人。与婴儿同体。抱天地之大朴。而无少刓。其壮缪之谓与。至若天台智者。当阳清溪一事。舍覆舟山。奉师安禅。神运鬼工。栋宇焕丽。师即秉炉。受以五戒。是不特外护金汤。亦且为新发意菩萨。以天大将军身。得度。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矣。今之明神。载在祀典者。岳渎而外惟神为正。非直道之挺特。则宏誓之所摄受。戴君而刻此书也。岂独媿夫淫滥。其有昭对之思乎。吾于此。占其人焉(壮缪大节。不可枚指只一至诚无伪。足以括之。区区秉烛达旦云尔哉)。

戴埴鼠璞云。如今东三班之祠关王。秘书省之祠苍史王。及各建天王堂之类。军废。此祠遂存。庙碑无考。

五杂爼云。唐以前。崇奉朱虗侯刘章。家祠户祷。若今之关王云。然自壮缪兴。而朱侯之神。又安之也。今世所崇奉正神。尚有观音大士。真武上帝。碧霞元君。三者与关壮缪。香火相埒。遐陬荒谷。无不户而祝之者。凡妇人女子。语以周公孔夫子。或未必知而敬信。四神无敢有心非巷议者。行且与天地俱悠久矣。岂神佛之中。亦有遭遇。而行世者耶。抑神道设教。或相禅而兴也。

刘氏鸿书载。宋南宫靖关壮缪侯賛云。呜呼篡汉者瞒也。成瞒篡者权也。瞒名汉臣也。实汉贼也。权阳瞒敌也。阴瞒翼也。公批亢於前。而不虞奸於腋。七军甫淹。六师随厄。使永安之恨。不在许昌而在公安。建兴之师不出樊城。而出祁山。安乐之[爿*戋]。与归命之璧。而相後先。惜哉。虽然不以间关而废兄弟。不以乱离而废君臣。其峙如者山岳。澄如者川流。而炳如者日月星辰。呜呼此其所以亘万古。而犹神也耶。

清拙澄禅师录关大王賛云。蜀帝熊虎之将。义勇武安之王。受智者大师戒法。护普庵古佛道塲。喑恶叱吒。皎日无光。语其威。则吴朝魏国不敢仰视。语其猛。则独入百万军中。叉取颜良。敬之者霸。梦之者昌。此盖是手提百二十斤刀。摧锋破关。关大将军。号曰云长者焉。

忠曰。日本黄檗山伽蓝堂神。三目。问之则云。关帝也。关帝见智者时。未始言三目。未知唐人何据矣。

●掌簿判官

忠曰。是土地神之属从者。凡张大帝大权修利等。一切神前。不妨皆安此像。盖护法神天。各执赏罚之权。须备掌簿录之官吏也。

慧日山东福寺土地堂。安梵天帝释据床像。像东安掌簿判官立像。其像着襆头。左手持卷轴。右手握笔。梵释像西。安感应使者立像。右手持棒担于右肩左手持槌(东福。曾此诸像。各题其名云尔。事记于前宝冠释迦处)。

襆头者。杜氏通典云。全幅巾。而向後幞发。谓之头巾俗人谓之幞头。後周武帝。因裁幅巾。为四脚。大唐因之。 又云。唐太宗谓侍臣曰。幞头起於周武帝。盖取便於军容耳。

广灯录叶县省禅师章云。问如何是衲僧活计。师云。城东太山庙。学云。不会。意旨如何。师云。判官手里笔。

忠曰。近见中华人撰。禅林方语。其神只门载判官手里笔句。可知此判官。谓神之属官者。而握笔者。是掌簿判官也。

又按左采簿右握笔者。记录众之善恶行事。以备赏罚之证也。同彤管。记功书过之义。

竹窻三笔云。夫剃削者。应离世绝俗。柰何接踵於长途广化。募化者。罕遇道流。而恒见缁辈也。有手持缘簿。如土地神前之判官者。

忠曰。已称判官。而在土地神前。则可证大帝大权等属官矣(法山掌簿。旧着幞头近加庄饰佛工改着帝冠又呼为张大帝讹甚)。

旧说云。土地神。十九用祠山张大帝。或用掌簿判官感应使者。

忠曰。余观诸禅刹。少安张大帝。多祀大权。所谓十九者。旧说以大权。讹称张大帝故有此妄说。梦语集云。建仁祀张大帝(前祠山处引)。

又言。或用掌簿判官感应使者。此亦讹也。夫掌簿感应。是正神之属官。当先立正神。然後有部属。岂有无主。虗设从之理耶。纵令有之。犹如不立本尊。而但置挟侍像而已。

●感应使者

忠曰。盖位在判官下。东福寺所设像。左手持槌。右手持棒。而担右肩。三圣寺土地堂感应像。右手持槌。左手提棒。与东福像。左右相反。皆被发不复着巾。所谓作卑下之容也。

●旷野神

天竺中华。多画于门壁。出食祭之。见祭供门出生处。

●鬼子母

诃利帝母也。诃利帝此飜恶贼。今已受戒护法。须称鬼子母。天竺中华。画於门屋或食厨处。出生祭之。见祭供门。出生处。

●顶相

忠曰。祖相本无相。犹如如来顶相不可见。故名顶相。

大法炬陀罗尼经云。如来顶相。肉髻圆满。一切天人。所不能见。

瑜珈师地论云。一切所有诸相。随入福聚。除白毫相。乌瑟腻沙。增至千倍。尔所福聚。能感如来眉间白毫。乃至白毫随入福聚。增至百千倍。尔所福聚。能感如来其顶上现。乌瑟腻沙。无见顶相。

竺仙天柱集。顶相朝向所宜跋云。凡画宗师顶相。宜面西向。或谓生前作者则东。此言勿听。若作执竹篦。为学者入室之状。学者从右而入。是尤不可背之。其或陞堂小参之时。虽四众满前。顾视不拘定方。然龙象多众。皆居於右。而亦偏多右盻。抑东面者宾也。是主人者。将为宾乎。若夫游山行道等相。或回头转脑。临时出格。则无固必。传神写照之士。宜知之。

忠曰。余闻。凡祖像其生前画者主位。面向像右。死後画者。客位面向像左。其书賛法。书起一随像面所向也。今见竺仙所辩。存没须皆主位也。抑死後所画者。果何也。亦是画生前形状耳。若言死者在宾位。其像当宾位。则死者有何形状可图。呜呼竺仙所论。可谓至当。

永平道元和尚云。江浙禅刹自称临济远孙者。间有恶模样者。谓在善知识会下。参禅。恳请顶相一幅。法语一轴。以备嗣法之标准及晚年讨得一个院子。不嗣法於前法语顶相之师。但择当代名誉王臣亲附者。而改嗣之。噫如此辈。岂梦见佛祖道耶。大凡法语顶相。虽教师及在家男女。行者商客。可亦授之。诸家语录。具在。或非其人。而谩望嗣法之证。虽是有道所伤。遂不得已。而援笔也耳。乃不凭古来书式。聊记嗣我之由矣。

●写照

忠曰。画肖像言写照也。照者镜也。行事钞鉢器制听篇。明坐禅具。有好照。资持记云。好照。有说坐禅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止此)。又骆丞集题。有咏照。陈继儒注云。镜也(止此)。盖写照。视镜所照。一仿模。写其面像。故谓写照也。

阅耕余录云。国语越王命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史记燕世家。宋王无道。为木人。以写寡人射其面。後世言写照写生。义出於此。

碧岩录。三教老人序云。昔人写照之诗曰。分明纸上张公子。尽力高声唤不[雁/言]。

晋书顾恺之传云。尤善丹青。图写特妙。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於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普灯录。内翰苏轼居士章云。过金山。有写公照容者。公戱题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琼州。

僧宝传。佛印元禅师传云。李公麟伯时。为元写照。元曰。必为我作笑状。

●三十佛配日

五祖师戒禅师所定也(戒云门宗)。

虗堂愚和尚录。杨御药奉圣旨。请跋每月念佛图云。每月念佛之图。戒禅师所编。自初一定光佛为首。三十日至释迦世尊。终而复始。犹若贯华。新新不住。念念不停。口诵心思。光明发现。为人天福。此念佛精诚之感验也。

虎关和尚云。配一月三十日。以佛名者。无有本说。但宝积经第六十一卷。有说佛之日。然与今之三十佛。全异也。

忠曰。捡彼经无文。如三十五佛。第九十卷说。恐言之乎。

卧云日件录云。三十日。配佛菩萨名号。未知何人所定。其二十八日。大日如来。一本为大日菩萨。问律宗僧。其答不分明。

忠曰。瑞溪未知五祖戒所定。大日菩萨恐笔误耳。今本皆作大日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