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称论师造

僧成大师释

民国.法尊译编

辛二、加行圆满 分三:壬一、略标,二、广释,三、结义。今初:

具悲摧苦故,勤修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现彼难说。

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萨,应精勤修习息灭众苦之诸方便行,以是欲摧灭他苦之异生故。此因决定,以方便所生之苦、灭二谛及彼因之集、道二谛,是不现见事故。若自对彼不现见者,则难为他宣说故。

壬二、广释

以教理观察,由苦性差别,当了别苦因,彼无常等性。

如是因安住,不见果遮故。为摧彼因故,当观彼逆品。

了达因性故,亦解彼逆品。由我我所执,有为为行境,

贪爱是其因。彼之能害者,见无我,相违。众相多方便,

经长时修习,於其德失相,当能极明显。心亦明显故,

因习气永断。能仁为利他,胜出麟喻等。

若尔,通达四谛之方便云何?曰:又彼加行道菩萨有通达四谛之方便,谓以教理观察四谛理故。又彼菩萨以苦性之差别暂时生故为因,了别苦因及彼因无常等自性。以如是因若安住,则不见其果能遮止故。又彼菩萨当观彼集谛之对治逆品,为欲摧毁彼苦谛之因故。又彼菩萨亦能定解彼集谛之逆品,以了达集之因性故。问:若尔,苦谛之因及彼之违害为何?曰:由我我所执所作成之有为法,为所行境之贪爱,是苦谛之因,以是彼之根本故。现见无我之慧,是彼我执之能违害者,以与彼我执由於行相正相违门而能破除故。问:若尔,由於修习现见之理云何?曰:伟大能仁,永断苦因之习气,以心於取舍最极明了到究竟故。对於功德过失亦极明了,以无量行相众多方便,三无数刼长时修习,乃能如是故。又伟大能仁,胜出麟喻等,以利他行到究竟故。

壬三、结义

义故修方便,许彼是大师。成就先起故,说此二为因。

其能修无我慧之方便,许彼是此处所说之大师,以是彼究竟大师之因义故。究竟大师是能为他人宣说无我慧者,能成此大师之因,即能修习无我慧者,因立果名,故称大师。此上意乐加行二种圆满,说为果圆满之因,以较成就二利之果,先生起故。

庚二、果圆满 分二:辛一、善逝,二、救护。初又分二:壬一、正说,二、断诤。今初:

因断具三德,是为善逝性。非苦所依故。是善,见无我,

或从彼加行。生及过普起,说为复退转,断我见种故,是不退转性。

彼谛异体性。身语心粗重,无烦恼无病,余说道不明。修故无余断。

世尊是得具足三德之善逝性者,无余永断众苦因故。问:三德云何?曰:一、是善断,谓已得永断非苦所依故。二、善因为先,谓从现见无我,或从己见修习加行而得故。三、不复退还生死,谓是永断我见种子故。若还生生死,及普起众患,说为复退转故。问:通达无我慧,如何违害我执?曰:通达无我慧,能害我执,以与彼我执行相各异而体性相违,无倒通达四谛理故。声闻独觉阿罗汉,犹余身语心之粗重,虽无烦恼,无逼恼心意之病,然於宣说解脱道,心不明了故。诸佛世尊无余永断一切过失,以修习对治到究竟故。

壬二、断诤

有说语等故,过失非永尽。此遮相犹豫,故是错乱因。

常故、无便故、或便无知故,为何遍计说,诸过失无尽?

有因故,由修.因对治尽故,由了知因性,知彼亦成立。

顺世派等有说:能仁诸过非尽,以发语故,具足根等故。曰:此发语等,非成立彼宗之正因,是遍相错乱因。以於彼逆遍生犹豫故。复次,为何遍计诸过失无尽?为因过失是常住故?或虽无常,而无能断之方便故?或彼方便无能知故而说诸过不能尽耶?彼等一切皆不应理。以过失有因,故非常住;由修因之对治即可断尽故有方便;由了知因之自性,即亦成立知彼方便故。

辛二、救护

救护者宣说,亲自所见道。无果,不妄语。具足悲心故,

凡一切所作,为利他行故。以故是定量。

诸佛世尊是救护者,以宣说自所见道到究竟故。又佛世尊不说妄语,以现见宣说妄语无所求果故。又佛世尊是定量士夫,以具足悲心故,凡一切所修道皆为利他而加行故。

己二、逆成立量 分二:庚一、广说,二、结义。初又分二:辛一、果圆满,二、因圆满。初又分二:壬一、救护,二、善逝。初又分二:癸一、由说四谛显为救护,二、抉择所说四谛。今初:

复次救护者,宣说四圣谛。

上来由顺次门成立世尊是定量士夫。复次当由逆次门成立。谓佛世尊是救护者,以宣说四圣谛到究竟故。

癸二、抉择所说四谛 分四:子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初又分四:丑一、明苦,二、成立彼无始,三、破计有始,四、解说谛相。今初:

苦流转诸蕴。

由宣说四谛是救护者。何为四谛?曰:苦、集、灭、道,是为四谛。苦谛云何?曰:谓五取蕴,是名苦谛。从无始来流转生死故。

丑二、成立彼无始 分二:寅一、出因,二、成立相。今初:

由修习现见,贪等明显故。

顺世派云:前因不成,无前後生故。曰:初生无间之贪等,应有前念同类为先导,以现见由於修习能明显故。

寅二、成立相 分二:卯一、破无因生,二、破邪因生。今初:

非是随欲性,无因生违故。

初生之贪等,非无因缘随欲而生,以暂时生故。此因决定,若无因者生相违故。

卯二、破邪因生 分二:辰一、破三病为因,二、破四大种为因。初又分二:巳一、标,二、释。今初:

由有错乱故,非风等之法。若谓性杂故,无过。则彼法,

余法何不见?一切贪应同,故非一切法。如色等无过。

若非由特殊,诸业增上者,彼诤亦相同。若计贪等是,

一切法性者,无能、无自性,果由何不同?

若谓贪等三毒非从前念同类所生,是从三病如次而生。谓从痰生贪,从胆生瞋,从风生痴。曰:贪等三毒,非风等之亲果法,以於风等有错乱故。现见患痰病者,瞋增上故。若谓痰中有胆性杂故,无错乱过者。曰:於痰病者,彼胆病法除彼瞋外,为何不见有肉黄等余法?理亦应见,以彼有亲因胆病故。又贪等三毒应非一切病之亲果法,以若是者,则三病等分之一切人,应有贪心大小相同之过故。若谓如大种因虽相同,然色体等有大小不同者,故无过失。曰:於彼色体亦应无大小差别之诤相同,以於彼色,若非特殊诸业为增上缘,其大种因皆相同故。又若计贪等三毒皆可从一切病生,是一切病自性之法者。曰:是则三毒果法由何因由而不相同?理应相同,都无差别,以无差别功能,及无不同自性故。以从一切病皆生三毒故。当知贪等非三病之亲果。

巳二、释

诸患虽有别,而无差别故。不成者,非尔。一切变,变故,

亦非一切生。若因增长时,果不可衰减,犹如烦热等。

贪等之转变,是从苦乐生。不等分生苦,若不生贪者,

当说由何生?从等分增液,从彼生贪者,不等见有贪,

余等分亦非。余尽,滴血亦。一女液无定,於一不猛贪。

若色等亦支。非,皆不定故。无定,应不生。不执德,应生。

执德亦是支。应一切皆成,执为功德者,因无差别故。

若时许有贪,如是非有瞋,二体不同故。不见此决定。

若谁说贪等,依赖於同类,习气差别转,彼无此过失。

贪等三毒亦非从一切病亲生,以诸病患有增减之差别时,而三毒等增减之差别故。若谓因不成,以由胆病逼身,生瞋恚故。曰:仅由尔许,非因不成,由一切病变化加重,皆能变化生瞋恚故。根本因决定,以因增长时,果不可衰减故。喻如从胆病增长,则增长烦热等。又贪等转变,非唯从病生,是从苦乐所生故。试问:若从三病不等分所生痛苦,不生贪者,当说由何生贪?若谓由三病等分增长精液,从彼生贪者。曰:彼不应理,现见三病不等分者亦有贪故。余瑜伽师虽三病等分亦非有贪故。又余士夫,精液虽尽,由於滴血亦见生贪故。又如贪着一妇女之士夫,於彼一妇女应不成猛利贪者,以於彼一妇女增长精液无决定故。若谓亦须好色等为生贪之支分者。曰:妇女之妙色,非是贪欲之亲因,以於一切具妙色者,不决定生贪故。於不决定有妙色者应不生贪,有此过故。又於妙色不执功德亦应生贪,有斯过故。(以上三句说妙色非生贪之亲因。(一)於有者不决定生,(二)不计为好则不生贪,(三)於无者亦有生者。)若谓於妙色执为功德,亦是贪之支分者,曰:妇女妙色正现前时,一切士夫皆应成为於彼妙色执功德者,以有彼因无差别故。若时痰病增上之士夫,如是应非有瞋者,以许是有猛利贪者故。此因决定,以贪瞋二心执持体性不相同故。不应许尔,於此患痰病者不见决定不生瞋故。若谓患痰病者应不生瞋之过失,汝亦相同。曰:彼佛弟子自宗,无此患痰病者不生瞋之过失,以说贪等依赖同类习气差别而转故。

辰二、破四大种为因

此破大种性,所依亦破故。白色等非是,依止於地等。

依声亦因义,或与自所依,无别而住故,是依余非理。

若如醉等能,有别,非离事,有余义功能。能坏事应坏。

所依若全住,能依应非坏。若相同,非尔,了达现相异,

大种心异故。乃至身坏时,如色等,意体.应同。然分别,

岂是义增上?若时无待身,有识为余识,习气醒觉因,故从识生识。

若谓贪等虽非三病之亲果,然是四大种之亲果。曰:此破贪等是三病亲果之理,亦破贪等是四大种亲果之法性,道理相同故,若谓大种是贪等生成已安住之所依,曰:大种亦非贪等已成後安住之所依,彼同时所依亦破讫故。若一切余义所依皆破者,则与说大种是大种所造色之所依,应成相违?曰:白等色非同时依止地等大种,以与大种是因果故。白等色其大种是同时余义所依,非应道理。以汝依彼大种之声义,亦是以大种为因之义。或由与自所依法无分别而安住,以此因缘说是所依故。若谓如酒与麻醉功能,大种与心虽是能依所依,而有分别。曰:麻醉功能若失坏,酒事亦当坏,所依酒若完全安住,则能依麻醉功能亦应非坏,以非离酒事,别有余义之麻醉功能故。若谓大种与心同一体性亦应相同。曰:大种与心非同一体性,是异体故。以不错乱觉了达现相各异故。又意体性应如色等,乃至身变坏时,不变同转。以彼大种是汝不坏安住之所依故。若谓由所取义增上而转者,曰:诸分别心岂是由所取义增上而转?非义增上,是以增益为境故。又诸心识是从前念识生後念识,若时无所观待身,有前念识为後念余识习气醒觉之因故。

丑三、破计有始 分二:寅一、以因破,二、以太过破。今初:

非识则非识,亲因故亦成。若许一切事,具识能故者,

草等端百象,先不见言有,除如牛数论,余有惭谁说?

百次分析因,所应见体性,彼性先不见,如何彼当有?

生死无始亦得成立,以识有亲因,而非识法非识之亲因故。若谓一切事皆具生识之功能故,诸非识法非识之亲因,吾等已成。此是数论计因中已有果,是因中之不显了识为显了识亲因,余法则非其因。曰:言於草端等因上,有成百大象果,以先时不见之理而云有。除如牛之数论外,余有惭者谁作是说?皆不应说。以彼果法於因体中如何当有?不能有故。以於其因百次分析所应现见其果体性,先於因时不可见故。

寅二、以太过破 分二:卯一、出过,二、破救。今初:

从先无而生,贪等应无定。

若生死有始者,则贪等过於一切有情应无定生,以先无同类而生故。

卯二、破救 分三:辰一、破有贪等之能立,二、破遍相不定,三、结。今初:

未越大种故,若都具贪等,一切贪应同。若由大种别,

诸种无生别,然此别所依,如其彼增减,此从有应无。

若贪等虽异,因同体无遮,故非。因体同,一切贪应同。

同体生牛识,或此中地等,非有有情等,诸差别次第。

暖次虽有别,非有无暖火。如是此亦尔。非尔以离暖,

余火已破故。若有余功德,具差别次第,彼等彼差别,可断如白等。

若谓一切有情皆具贪等,以未越大种体性故。曰:一切有情贪心大小应皆相同,以大种因相同故。若谓由大种之差别,贪心成大小者。曰:彼贪心先有,後应成无,以诸大种虽无大有情等之差别,然汝增减差别之所依大种,如彼增减差别而转故。若谓贪等虽有增减之异,然非有毕竟尽,以相同大种体性之因不能遮止故。曰:一切有情贪应相同,以大种体性之因相同故。譬如数论派说:从牛同体性所生知牛识之境,无大牛等差别。或如此中顺世派说:於地等亦非有大有情等之差别次第(因同果应同)。

若谓如火虽有暖大小之次第差别,然非有无暖之火,如是此诸有情虽有贪等大小之差别,然无无贪等之有情。曰:法喻非相同,以离暖外余火已破故。彼诸贪等於彼身之差别有可分断,以是离身有余义之功德,具足增减之差别次第故。如布上之白等。

辰二、破遍相不定

非定如色等,与种无别故。若彼同,曰非,贪等应俱故。遍计为境故,境亦非能定。

若谓如於大种、色等不能分离,如是贪等亦尔。前说「从先无而生」遍相不定。曰:贪等非决定如所造色等不离大种,以彼色等与大种无有分别,贪等与大种有分别故。若谓色等与贪等,於大种上彼无分别相同者,曰:彼非相同。若相同者,贪瞋等应俱时生故。若谓由所取增上,依次而生者,曰:贪瞋亦非由所取境能决定使依次而生,是以分别所遍计为境故。

辰三、结

离同类因故,贪等应无定,或因相近故,诸觉於一切,一切时应生。

贪等应於一切有情不决定生,以离同类因故。若谓无过,大种是常因故者。曰:若尔,一切诸觉於一切有情应一切时生,以大种因常相近故。

丑四、解说谛相

彼暂可得故,无常。过依故,因自在故,苦。非我。非加持。

非因非能持。常如何能生?故非从一因,多果异时生。

虽余因和合,亦不生果故。若比知余因,诸常非有彼。

彼诸取蕴是无常相,以暂时生可得故。是苦相,是众过所依故,及是业烦恼因他自在故。非补特伽罗我相,以是无常与苦故。彼诸取蕴是空相,非我所加持故。彼我非能加持者故。彼我非因故。以从常一不应异时生多果,以常住如何是能生?非能生故。以常住法无生果之功能,即与余因和合亦无暂生果故。若为比知余因,彼随行随遮,诸常住法皆非有故。

子二、集谛 分四:丑一、因相,二、集相,三、生相,四、缘相。今初:

由是暂时性,成苦性有因。无因,不待他;应常有,或无。

若如棘刺等,锐利等无因,如是皆无因,有作如是说。

若此有彼生,若此变彼变,说此是彼因,此於彼亦有。触是色因故,於见是因由。

此苦已成有因性,是暂时生性故。若谓无因而生者,曰:此苦应不待他而生,以无因生故。若许尔者,则应常有或永无也。若谓如棘刺等之锐利性等都无有因,如是一切事亦皆无因。有顺世派等作如是说。曰:棘刺之锐利等亦皆有因。若有此因彼乃生起,或此因转变彼亦转变,即说此法是彼法之因。此因道理於彼棘刺等亦皆有故。外曰:若尔,触应是缘色根识之因,以有触,缘色之根识乃生,无则不生故。曰:触是於见色根识之因由,是彼色之因故。

丑二、集相

破常;亦非有.从自在等生,无能故。

若谓虽然有因,彼因是常。曰:苦亦非有从自在等生,彼无饶益之功能故。常住为因已破除故。

丑三、生相

是故,有贪是为因。何故?谓诸人,遍执境差别,

得彼意乐作,彼有贪。何故?有情於乐苦,欲得舍而转,

许彼等即是,欲爱及坏爱。

有因是无常故,彼有贪是为苦之因。何以故?以诸人遍执境界差别,彼由欲得彼境之意乐而作,彼即有贪故。问:若有爱是因者,经说「三爱为因」,则成相违。曰:此不相违。何以故?以诸有情欲得安乐,欲舍痛苦而转,许彼等即是欲爱及坏爱故。

丑四、缘相 分二:寅一、正说,二、断诤。今初:

由着我为因,於非乐乐想,於一切寻求,故爱是有依。

离贪不见生,诸论师所说。无身不见贪,从身亦生贪,

许彼因故许。是遣除亲因。若随许此理,自害自所计。

若生见贪故,谓与生俱起,同类生,前成。

爱是三有之所依。以由着我为因,於非乐起乐想,於一切境极遍寻求故。又爱是三有之所依,以诸论师说「离贪不见生三有故」,彼应理故。问:若尔,从身亦应生贪,以无身则不见贪故。曰:许从身亦生贪,以许身是贪之俱有缘之因由故。前文非破身是贪因,只是遣除是贪之亲因故。顺世派自己违害自己所计「无前後生」,以随顺此贪是身因之理,许身是贪因故。若谓贪非身因,以与身生而俱起故,以於身生见有贪故。曰:贪应不从身生,以与身俱起故。若许尔者,则应成立前念同类,以从同类因生故。

寅二、断诤

「不知」是有因,未说,唯说爱,能引相续故,无间故。非业,有彼有无故。

问:不说无明与业是三有因,说爱为因,理由云何?曰:「不知」虽是三有之因,此中未直说之理由,以非後有无间之能成故。说爱为因之理由,以能引三有相续故,及是後有无间之能成故。业亦非主要因,以若有彼爱,便有业等。若无爱者,纵然有业,亦不定生三有故。

子三、灭谛 分三:丑一、灭相,二、静相,三、妙相。今初:

彼非坚固性,因有碍等故。转故无解脱。非,许,不成故。

若未坏我贪,彼当受逼恼。尔时增益苦,不能住自性。

虽无解脱者,勤摧邪增益。离贪安住者,由悲或由业。

引业无遮欲。已越有爱者,非余所能引。俱有已尽故。

彼苦非坚固性,其因容有障碍等故。若谓补特伽罗我,应无解脱,是轮转法故(轮转即生死)。曰:如是出过,於佛弟子非是违害,可以答「许」,及「因不成故」。许无我故。问:若无解脱者之我,精勤修道应无义。曰:彼诸异生虽无解脱者之我,然为摧毁邪增益故,须勤修道,乃至未能摧毁我贪,便为众苦逼恼。尔时於苦增益为乐,不能安住乐自性故。问:诸阿罗汉应刹那顷不住生死,由已现证无我,於自利义无希望故。曰:离贪之阿罗汉,由於悲心或由业力,安住生死。由业所引余苦,无欲遮止,或见有某所为而安住故。问:若由业住,当生後有。曰:已越有爱之阿罗汉,业力不能引余有,以俱有缘爱已尽故。

丑二、静相

知苦以无违,前行随转者,事法生悲愍,非连系有情。

彼於无我法,增余我而贪,由了苦相续,而生起悲愍。

痴是过根本,彼是执有情,无彼则不从,过因而生瞋,

故许悲无过。非无有解脱,由宿行已尽,不续余生故。

行功能无尽,彼住无过失。由悲下劣故,无大功力住,

若是大悲者,为他而安住。离萨迦耶见,初道应无有。

未断俱生故。若断岂有有?若欲得安乐,及欲不受苦,

所有念我觉,俱生有情见。若不见有我,则全非我贪。若无有我爱,非求乐奔驰。

问:诸阿罗汉应未断执,具足悲心故。曰:诸阿罗汉发生悲心,非与有情见相连系,是现知有情为苦逼恼,於彼无违修平等性,随彼先行而转,生为心之事法故。问:诸阿罗汉应有贪心,具悲心故。曰:贪与悲心所缘行相皆不相同,若於非诤乐我性之法,增益为余我性而生贪心。仅由了知有情是苦相续,而生起悲愍心故。问:诸阿罗汉应有瞋恚,具悲心故。曰:诸阿罗汉非从过失因而生瞋恚。以愚痴是过失之根本,彼复是执自在有情。已无彼愚痴故,阿罗汉之悲心许无过失。以彼之悲心一切烦恼皆远离故。问:若由业安住,应不解脱。曰:诸阿罗汉非无解脱,以宿行之功能已尽,不再结续余有故。彼大乘阿罗汉安住三有亦无过失,以二资粮行之功能无尽安住故。问:若以悲心安住生死,应常安住。曰:小乘阿罗汉无大功力安住三有,以悲心下劣故。若诸大乘阿罗汉,尽生死际,为利他故安住三有,以是大悲究竟之补特伽罗故。问:若萨迦耶见是生死根本,则预流者初得圣道时,应即不生三有,以已离萨迦耶见故。曰:此因不成,以未断俱生萨迦耶见故。若言已断,岂有生於後有?应无有也。又预流者,应有俱生有情见,以有想自在我之觉故。以有愿我安乐或愿不受苦之欲心故。若无自在我见,则都不着我。若无我爱,则非为求乐而奔驰故。

丑三、妙相

生苦因即缚,於常何有彼?不生苦因解,於常何有彼?

不可说无常,彼非任何因。於不可说中,缚解皆非有。

若自性无坏,智者说彼常,弃此可羞见,当说彼是常。

问:於得妙解脱,须有常我为系缚解脱之所依。曰:应非须彼所依,以生苦之因即能系缚。於常住中何有彼事?必无有故。不生苦之因即能解脱,於常住中何有彼事?必无有故。正量部说:「彼常无常都不可说之我,是系缚解脱之所依。」曰:彼我应非任何果法之因,以不可说是无常性故。系缚解脱皆应非有,以常无常俱不可说故。正量部应抛弃此於正相违中计第三聚可羞之见,当说「彼我是常」,以彼我是不坏法故。若法自性无坏,诸智者即说彼法是常故。

子四、道谛 分二:丑一、说自宗之解脱道,二、破他派之解脱道。初又分三:寅一、明达无我慧是解脱道,二、断诤,三、明我执是三有根本。今初:

修彼已说道,转依。

问:若尔,能解脱生死之道云何?曰:彼前已说,现证无我之慧是解脱道,以是由修彼慧获得究竟转依之道故。

寅二、断诤 分二:卯一、断断已复退之诤,二、於证无我慧是我执之对治断诤。今初:

虽转依,如道过复起。非尔,无能故。识是取境法,

如有而取彼。彼所有体性,亦是此能生。是此性。从此,

由余缘歧误。遮止观待缘。不坚如蛇觉。心自性光明,

诸垢是客尘,故先无能者,成性後无能。有能,於能生.

损害坚实事,亦不能久住,如湿地上火。无害,真实义,

於自性。颠倒.尽力,不能遮,觉持彼品故。

问:若一次转依,如从有漏生道,如是过失应复起。曰:断德究竟之士夫,过不复生,以无生过失之功能故。此之原因,谓心性光明,诸垢是客尘故。如缘色根识,是如色所有而缘,以如境色所有而缘,是彼识之法或自性故。色引生缘色识,则是色之自性,以如自所有体性,亦是缘自体性,缘色识之能生故。执蕴常之觉,非有境之自性,以从此境本性,由余缘故,使成歧误,若遮止彼,须待缘故。然彼错觉,非於心中不可分离,以不坚固,是由乱因所染污故。如於绳上误起蛇觉。通达诸蕴无常之觉,则是心性光明,以是通达境实相之觉故。诸垢是客尘,从错乱因生故。若心相续已成通达无我慧之体性,以後诸垢再无损害之功能,以先闻思观察时,尚於通达无我慧是诸无损害功能者故。又不还者,心中虽有引生过失之功能,然非有久住之功能,以是能生损害我执之对治为坚实之事故。如湿地上燃火。究竟转依之士夫,颠倒虽极力阻挠,然已断者终不复退,以无生死违害,已现证真实义,彼已入心自性故,以汝之觉坚持彼通达无我慧之品故。

卯二、於证无我慧是我执之对治断诤

我执一因性,是因果事故,贪瞋虽互异,然非能违害。

慈等愚无违,非极治罚过,众过彼为本,彼是迦耶见。

见明逆品故,心所所缘故,说邪缘无明,故余不应理。

相违此当说,空见违彼故,与彼性诸过,相违善成立。

众生法性故,非尽,如色等。非尔,不成故。若连对治品,

现见可遮故。已灭诸过失,非如坚还生。彼体使无系,如灰不定故。

问:通达无我慧是我执对治,不应道理。若唯以行相相违,便是对治者,贪瞋亦互成对治故。曰:贪瞋虽行相各异,然非能害,以同从一我执因而生故。及是互为因果之事故。问:唯通达无我慧是对治,不应道理,慈等亦是对治故。曰:缘有情之慈等,非极治罚过失者,以与愚痴无明行相无相违故。一切过失无明为根本,彼复是萨迦耶见故。问:若萨迦耶见为无明,不应道理,以萨迦耶见是邪分别,无明是心续不明显故。曰:无明非唯不明了,及唯明所余法,以是明智之相违逆品故。及是心所,取所缘故。无明与萨迦耶见说为余体不应理,经说「邪缘之萨迦耶见即无明」故。问:经如何说?曰:月灯经云:「云何为无无知?谓於诸如实法不加增益。」问:若尔,云何与无明相违?曰:相违此当说。通达空性之见,与彼无明自性及彼所生一切过失,皆属相违。极善成立。以与无明行相正相违故。问:众过失众生应不能尽,以是众生之法性故。如瓶之色等。曰:众过以是众生法性之理由,说不能尽,应非如是,於彼法性不成立故。若与对治品相连系,现见可遮止故。若谓过失虽一次灭,仍当复生。曰:究竟转依之心,诸过已灭,非如金之坚性仍能复生,已成通达无我慧之体性,使不系属故,及对治虽退,所断不定复生故。如火虽熄,然灰不复成薪。

寅三、明我执是三有根本

若彼见有我,当常着於我。由着,爱於乐。由爱,障众过,

见德而遍爱。我所彼成取,故贪着於我,尔时当流转。

有我则知他,我他分执瞋,由此等相系,起一切过失。

今当成立「空见违依故」之因,谓乃至几时贪着於我,则彼补特伽罗流转生死。若谁见有补特伽罗我,则彼常时爱着於我。由着我故,当爱我乐。由爱,障蔽过失,见为功德周遍爱着。执乐为我所,为成办彼乐而追取故。又彼我执,是过失之根本。以有我执,则知有他。由执我他之分,发生贪瞋。由与此贪瞋相连系,当生一切过失故。

丑二、破他派之解脱道 分四:寅一、破胜论之解脱道,二、破数论之解脱道,三、破自在派之解脱道,四、破尼犍子派之解脱道。初又分二:卯一、出过,二、破救。今初:

我爱则决定,不离我所爱。无过则我爱,离因亦非有。

胜论派说:虽爱着我,若於我所离爱即当解脱。破曰:欲求解脱之士夫,应於我所不能离爱,以是决定爱着我故。又彼士夫应亦非有离我爱之因,以贪着我无过失故。(胜论派说我是实句摄,是实有物,故着我非是过失。若着我所而起贪爱,则受生死。故说断我所爱为解脱道。)

卯二、破救 分三:辰一、修有过非解脱道,二、修是苦非解脱道,三、执功德非系缚。今初:

若谓贪有过,修此有何益?若谓能断彼,未破除此境,

非能断彼贪。断德失相连。贪及瞋恚等,由不见彼境,

非由外道理。贪非由德贪,是见义功德。其因无所缺,

何能遮其果?见贪有何过?若谓苦所依,虽尔非离贪,见我所如我。

若谓无我所,我非苦因者,彼亦与此同。如是俱无过,故俱非离贪。

外若谓「我」虽无过,然应修「贪我」有过。问曰:修彼有何益?外若谓能断彼「我贪」。破曰:若未破除此「我贪」所着之境,应不能断除彼「我贪」,以断除与德失相连之贪瞋(贪与功德相连,瞋与过失相连,即见德生贪,见过生瞋也),是由於境上不见有彼功德过失(即见境上无彼德失),而断彼贪瞋。非如外物拔刺之理而断故。又彼我贪,非由见彼之过失而断,以非仅由见彼之功德而生彼贪,是由见我义之功德而生彼贪故。(由见我之功德而生我贪,非由见我贪之功德而生我贪。故修我贪有过并不能对治我贪也。)其欲求解脱之人,如何能遮我贪果法?必不能遮,以彼之因(我)无所缺故(既有我为因,则必生我贪为果也)。试问见我贪有何过失?若谓是苦之所依故,破曰:我贪虽是苦之所依,然非於汝离贪,以见汝是我所故。譬如我虽是苦乐之所依,然不离贪。若谓我无过失,以无我所之单独我,非苦因故。破曰:彼我所,如彼我亦应无过,以无我之单独我所,亦非苦因故。若许尔者,则应於我与我所俱不离贪,以彼二俱无过故。

辰二、修有苦非解脱道 分二:巳一、叙计,二、破执。今初:

若如蛇伤肢,修苦而断者。

若谓如被毒蛇所伤肢节,由於我所修苦,则当断除。

巳二、破执 分二:午一、破喻,二、破义。今初:

要摧我所觉,舍此非能遮。

被毒蛇所伤肢节,非仅修苦便能遮止,要摧毁我所之觉,割舍此肢,乃能断除故。

午二、破义 分四:未一、以有自觉破,二、以有我执破,三、以余理破,四、以我无过破。今初:

由执着根等,为受用所依,自觉何能遮?如何能离贪?

於离身发等,虽起厌离心,於余生贪着,是众所现见。

彼由和合系,产生自所觉,系如前住故,虽见苦不舍。

虽无和合等,而有饶益性。生苦故如指,不起自所心。

彼非一向苦,多如有毒食。由贪殊胜乐,於相违离贪,

由爱殊胜乐,暂舍少分乐。无思由贪我,随得食而趣。

如未获妇女,见於畜行欲。所欲为我者,云何欲彼灭?

领受及名言,德所依息灭。如何是所着?所着性不尔。

对於根等,执着为自所有之觉,由何能遮?必不能遮,以执根等为受用之所依性故(由眼等根受用色等境,故根是受用境之所依)。若许尔者,则於汝如何能离贪?定不应理。虽於脱离身之发等起厌离心,然於余者(未离身的)则生贪着,是一切众人所现见成立故。又诸根等,纵见为苦,应不能断执为我所之心,以於彼我由和合等关系,而产生自所有之觉,其关系如前安住故。又不须於我有和合之关系,为生我所执之因,如衣食等,虽於我无和合等,然由见彼有饶益性而起执为我所之心故。若谓不起自所有之心,以生苦故,如被毒蛇所伤之指。破曰:彼非一向生苦,有时亦生乐故。若谓彼不生自所有之心,以多生苦故,如杂毒饮食。破曰:诸异生类由於贪着殊胜快乐,於彼相违下劣之乐暂能离贪,然仅由此不能成立离贪。如由爱着殊妙饮食之乐,而暂舍弃少分余乐,然在不得殊妙饮食之时,则无所思择,由贪我故,随得何饮食而趣食故。喻如未获妇女,则见於畜生而行欲行。所欲为我之士夫,彼得解脱时,其作领受忆念等所依之我,如何欲令其坏灭?不应道理。以领受及取舍名言与功德等之所依息灭,如何许为所着之我?不应理故。外道所计之自性我,非是受念所依息灭者故。

未二、以有我执破

一切相执我,则坚固我贪。彼即是安住,我所执种位。

虽勤,依德转,障我所离贪,亦障彼过失。若於我离贪,

则无离贪者,如彼亦许我,修苦则无义。

彼欲得解脱之人,应是安住於我所执之种子位,有我执故。以一切相执我者,则能巩固我贪故。又彼人虽於我所勤修为苦,然於我所仍作离贪障碍,亦能障蔽我所之过失,以依我所之德分转故。若谓得解脱时,则於我亦离贪。破曰:是则应无离贪之我,以於我离贪无所知故。又彼为得解脱故而修苦应全无义,以得解脱时,如彼我所,我亦舍故。

未三、以余理破

虽修彼等苦,仅识为苦性,彼先已现见,虽尔无离贪。

若由见彼过,刹那遮彼心,然彼非离贪,如欲於余妇。

有取舍差别,从一所生贪,随彼生起时,即一切贪种。

虽然如是修我所为苦,亦应无离贪。虽修彼等我所为苦,亦仅了知为苦性,彼先已现量成立,而非离贪故。若谓其因不成,由见彼境之过失,即见离贪故。破曰:设彼士夫由见彼境之过失,刹那顷遮止其贪心,然非於彼境离贪。以於所取与所舍之差别有贪着故。以从一境所起之贪心,随由异门生起之时,即是一切贪心之种子故。譬如有欲之人,虽於一妇女见其过失,然由贪着余妇,则仍起贪心。

未四、以我无过破

无过有境贪,能成亦无过,众生亦唯尔,今於何离贪?

於彼彼有过,彼於我亦同。彼过不离贪,更於何离贪?

於我贪着与诸根等,应皆无过失,如其次第,以是无过我之有境与彼乐之能立故(贪是缘我之有境,根是彼乐之能立)。若计尔者,今复於何事离贪?应无离处,以我与我贪及我所三事,皆无过失。所谓众生,亦唯是彼三事故。若谓於彼我所起彼贪是有过失,是苦所依故。破曰:若尔,则我亦应有过,以是苦所依,我亦相同故。若许尔者,则彼士夫当於何事离贪?应无所离,虽见彼我之过失,犹於彼我不离贪故。

辰三、执功德非系缚

由见德起着,见过失则灭。如是根非尔。愚等亦见故。

具过亦有故。虽具足功德,於他则无故。及於过去等,

我所亦无故。是故我所觉,因非由见德,故见非功德,

亦非能断彼。又增不实德,由贪亦见彼,成彼因无害,如何能害彼?

外曰:於我所之贪着,由见过失即能断除,由见功德而生起故。破曰:其於根等之贪着,从见功德而起贪着,由见过失而坏灭,如是汝非由见根等之功德而生,以不了知根等德失之凡愚等,亦见有贪故。於有过根等亦有贪故。於他人之根等纵有功德,亦无贪故。於过去等之我所不生贪故。又於我所之贪觉,非由见我所之非德而能断,非以见功德为汝之因故。又於我所修为苦,如何能害我所贪?定不能害。以已成立生汝之因无违害故。以於我增益不实功德之贪着,亦见於彼我所而起贪故。

寅二、破数论之解脱道 分四:卯一、破了知各异即得解脱,二、破唯厌离便能解脱,三、明彼等是生死,四、教令断除萨迦耶见。今初:

上求利他故,有生灭觉故,此众生了知,我异於根等,

故非见一贪,其贪着我者,是於缘内支,本性而贪着。

数论派说:虽唯修苦非解脱道,然将自性与士夫(神我)执为一体,则流转生死,由了知各异即得解脱。破曰:士夫应非由见根等之自性与神我浑为一性而生贪着,以此凡人亦了知我异於根等故。以上根等求利他故,执我常住,而有了达根等生灭之觉故。若尔,何为贪着我所之因?曰:彼我贪即我所贪之因,由依於汝,则於所缘内支,自性贪着故。(数论是计二元者,一谓神我,二谓自性。神我被自性所变之二十三谛所迷,则流转生死。由修禅定引发天眼,见神我与自性各异,自性所变息灭,神我得以独立,说名解脱。)

卯二、破唯厌离便能解脱 分三:辰一、正破,二、指示离贪,三、释违教难。今初:

若由现在苦,厌离是瞋彼,非离贪。尔时,有贪求余故。

瞋苦为因故,彼唯尔时住,彼灭则自己,仍依於自性。

若谓由苦生厌离心便得离贪。破曰:若如是由苦生厌离者,是瞋相应,非是离贪。以彼厌心生时,亦有贪着故。以於尔时寻求余安乐位故。若谓相续生瞋则能离贪。破曰:怀瞋之士夫,非由生瞋便成离贪,以彼瞋心唯於有苦时而安住,若瞋心息灭,则仍依於自己本性之贪故。初因成立,以瞋恚是以苦为因故。

辰二、指示离贪

取舍俱断故,於刀割香涂,观一切平等,说名为离贪。

外问:若厌离不是离贪,何为离贪?曰:阿罗汉说名离贪,以於刀割香涂,一切平等观故。以於所取与所舍俱断贪着故。

辰三、释违教难

经说修苦者,意依於行苦。我彼从缘生,是无我见依。

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故说无常苦,由苦故无我。

外曰:若修苦非解脱道,经说修苦则成相违。答曰:此不相违,意依周遍行苦,说修苦故。又我所说之彼苦,亦非依於常我,是从缘生故。其修行苦非解脱道,仅是无我见之所依故。空性见乃是解脱道,由修空见能解脱故。经说由通达有为无常,故而通达有漏皆苦,由通达苦故而通达无我。其理由即由空见而能解脱,其余所修即为生彼故。

卯三、明彼等是生死

非离贪,有爱,依止诸发趣,非解脱惑业,彼名生死者。

不许我所性,则无彼受者,造作受用相,彼我亦应无。

如是计为离贪而有我执之补特伽罗,名为生死者,以未解脱烦恼与业故。以非离贪及有爱心,是依止一切取舍之发趣故。若谓解脱生死者,则应无彼我所之受者,以不许我所性故。若许尔者,则尔时亦应无彼我。以彼我是以造作业与受用果为相故。

卯四、教令断除萨迦耶见

故欲解脱者,当根除无始,同类因种生,诸萨迦耶见。

故欲得解脱者,当根本拔除从无始同类因种子所生之萨迦耶见,以萨迦耶见是生死之根本故。

寅三、破自在派之解脱道 分三:卯一、破能立,二、说违害,三、明解脱道。今初:

教说如是事,诸未见因者,说教能解脱,不能使欢喜。

咒种等仪轨,非使人不生。涂油火烧等,我亦应解脱。

先重後轻故,非能消灭罪,使此重性无,无体罪非重。

自在派说:上述彼等虽皆非解脱道,唯自在之言教是解脱道,以用自在言教中所说之咒,而咒种子则不生芽故。破曰:诸求解脱者非唯以自在言教宣说便生欢喜,以自在言教对所说义是不欺诳,未见如是事之因由故。使咒过之种子不发芽之仪轨,非能使人不生後有。若果如是,则涂油及火烧等(即照自在教中所说「沐浴涂油与烧护摩等仪轨」),亦应能使我解脱故。若谓护摩能令解脱,以烧护摩後,将罪人称之,先重後轻故。破曰:仅由此事,非能消灭罪。由烧护摩使此身无重性,罪非可称之重故,罪无体故。

卯二、说违害 分三:辰一、灌顶不能害三有因,二、破救,三、断诤。今初:

邪智及彼生,爱思增上力,生趣下贱处。故断彼不趣。

唯从彼生故,即彼等能生。彼思即业故,能生因无失。

邪智及彼所爱相应思,若以对治力断除彼思,则不趣向生死。以由彼思增上之力,趣下贱处而生故。凡人生生死者,即由彼邪爱相应诸思能引,以唯从彼思而生故。外问:业岂非因耶?曰:离邪爱相应诸思外,不须余业为三有因,自己即引後有之业故。具足灌顶之士夫,应生三有,以有彼因未失坏故。

辰二、破救

趣与达所依,彼从不见生,不见灭,无趣。故是行,非思。

随有无转故,能生作根者,见觉有功能,非是由余力。彼等既有彼,云何而不趣?

外曰:彼应不趣三有,作趣者与了达境之所依者谓诸根,彼从不可见之业生,由不可见之业力而灭故。以是我之行为业,非是思也。破曰:能作根之生起,现见是觉思之功能,应非由余而生,以随思之有无转故(谓内有思惟,乃有所作,若无思惟则亦无作)。彼等具足灌顶之士夫,云何而不趣三有?定应趣彼,以有彼邪爱相应之思为因故。

辰三、断诤

若彼等无能,灌顶等无间,彼等由思力,取、转与散乱,

及灭皆应无。若谓於彼时,无觉故不生。诸垢觉相续,

彼等能若无,活亦应无能。对治与自品,增则减增故。

罪流有自种,灌顶不能遮。常,无观待故,次第生相违,

作不作同性,造作成相违。因果亦应一。彼等若异彼,

作受者失坏。功能亦能成。他忆受等过,都无所妨难,全无念者故。是从受生念。

外曰:彼等士夫应不生三有,以彼思等之功能由灌顶力所破坏故。破曰:若尔,则彼等受灌顶等无间,其由思增上取境,於别境转,於余境散乱,及彼坏灭,皆应非有。以思之功能被灌顶破坏故。若谓彼不生三有,以彼死时则无觉故。破曰:若尔,则彼生活时亦应无生觉之功能,以诸垢染令觉相续之功能,被灌顶力使无有故。又有自种子之诸罪流,仅受灌顶不能遮止,要对治通达无我慧增长,过乃损减。若自品增长,则愈增长故。若谓唯思为因,不应道理,以常住我亦是因故。破曰:其常住我,次第生果则成相违,不待缘故。是常住故。又能作果亦成相违,以作果与不作果,体性相同故。(以常我为因,先既不作果,後又作果,则成相违,以我性相同故。)又因与果亦应成一体,以常我为因故。若谓彼等因果与彼常我物体各异者,则计我是作业者与受果者,便当失坏,以与因果物体异故。又常住我饶益果之功能应不成立,以汝灭时果不灭故。外难:若无常住我,应有他人所受,余人回忆之过失。答曰:以破常住我为因由,他人所受余人回忆,及他人作业余人受报等过失,皆不妨害,以全无常住我为忆念者故。外问:若尔,念从何生?曰:念亦有因,是从领受生故。

卯三、明解脱道

於四谛增益,坚、乐、我、我所,此等十六相,非真而爱着。

於彼相违义,真性相了达,善修之正见,能破爱随行。

若尔,何为解脱道耶?曰:有於四谛性颠倒执着,其於彼相违义──十六真实行相随顺通达,极善修习之正见,是解脱道。以彼能破贪爱及随行故。以於四谛,增益坚固、安乐,及我、我所等十六种非真实行相周遍爱着,是三有之根本故。

寅四、破尼犍子派之解脱道 分四:卯一、破由有业身故流转,二、破能断业身之对治,三、破由断果故业永尽,四、以自许相违破。今初:

业身虽安住,三因缺一故,其生则非有,如无种无芽。

尼犍子派说:纵然断爱,若有业身,仍当流转。破曰:诸阿罗汉业与身虽仍安住,然不生於三有,以缺爱一因故。以生三有,须三因故。如无种子则不生芽。

卯二、破能断业身之对治

非断业及身,无能对治故,无能故。有爱,仍能生起故。为尽二虽勤,尽业劳无义。

外曰:断除业身,亦应解脱,以生三有须三因故。曰:非业与身能单独断,以无断彼之对治故。无断彼之功能故。以若有爱,则业与身仍能生故。若谓业与爱二法,理应努力各别令尽。破曰:为单独尽业,勤劳无义,以未断爱不能断业故。

卯三、破由断果故业永尽

见种种果故,比知业功能,有多种差异,故一苦恼事,

不能使都尽。有行使彼生,果报有减少,非一切异类,

所应受果报。若由苦行力,使功能合尽,为染分能断,应无染遍断。

若苦行异染,或即是烦恼,彼即业果故,则此不能使,功能合杂等。

外曰:前云「无能对治故」,此因不成。以由苦行消尽宿业,不更作新业,能解脱故。破曰:以某种苦行,仅能使彼所生果有所减少,非能使一切异类业都尽,以一切苦行烦恼事,不能尽一切业故。以比知诸业功能各异故,以见有可意不可意种种果故。若谓由苦行功能,使业功能合杂,若一尽时则一切都尽。破曰:试问苦行为离烦恼是余法?为即烦恼?若如初者,应由烦恼一分断一切业,或无烦恼断一切业,以一苦行能断一切业,彼非烦恼故。若如次者,则彼苦行应不能使业之功能合杂,以是恶业之果故。

卯四、以自许相违破

摧欲生过故,能灭诸过者,能害彼生业。已作如何失?

非从业起过,有患乃能作,已遮则不作。若无邪分别,乐亦不起贪。

外问:由贪爱断,业亦断故,许业无对治则成相违。曰:其能灭诸过失之达无我慧,能害彼过所生之业,以能摧坏欲生之我执因故。已作之果如何失坏?应不失坏,已成就者不能断故。外曰:如从爱起业,亦应从业起爱。答曰:诸阿罗汉不从生过失,已断爱故。从有患之业乃作过失,已遮止者则不作过失故。外曰:从业乐果应生贪爱。答曰:诸阿罗汉从乐亦应不生贪爱,以无邪分别故。

壬二、善逝

由救成证知:真、固、无余别。善逝证义故,较外道、有学、无学增上故。

世尊成就证知真实、坚固及无余之差别,以是究竟救护故。此处说善逝为证知者,有所为义,是为由救护果,比知智德圆满故。世尊较诸外道及有学无学声闻,皆为增上,以是具足三种差别之善逝故。

辛二、因圆满 分二:壬一、加行圆满,二、意乐圆满。今初:

为利他勤修,智加行大师。

问:彼善逝从何▆▆?曰:世尊是为利他,勤修智加行之大师为先,以具足智德圆满故。

壬二、意▆▆满

由彼须悲心,义成为利他,不舍所作故。

世尊以大悲为先,以为利他勤修智加行故。又成立世尊为定量士夫,须成立以悲愍为先,以自义虽已成办,然由悲心增上,为利他而不舍说法所作故。

庚二、结义

由悲故善说,由智而谛说,说彼并能立,成就其加行,故是定量性。

世尊是善说,以具足大悲心故。亦是谛说,以智德究竟故。世尊是定量士夫,以宣说智德及能立是具足究竟加行之补特伽罗故。

戊三、以量称赞之所为

彼事赞大师,为即由彼教,成立为定量。不遮比量故,

说凡生性者,皆是坏灭法,见由多种相,显此加行故。

无不生相因,是比量所依。明所立遍因,亦显了说彼。

世尊有无量功德,为何以定量称赞?以成定量之事而称赞大师者,有所为义,为显即由彼大师之教而成立为量性故。世尊虽说现量,如何许比量耶?曰:世尊亦许比量,以不遮比量故。又说凡有生性者,皆是灭法等,亦见以多种行相,宣说比量之加行故。以因性无则不生为相之因,是比量之所依故。世尊亦显了说彼因法之关系,以正说所立法遍於因故。

释量论略解 卷第四(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