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终南山圭峯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二显经胜德二。一校量闻经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二显余众行德二。一总明法行略说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盘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饮血啗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疏】或复下。总明法行也。总有十种。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七开示。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今但有四。谓一受持。二读。三诵。四书写。兼前听闻。唯举五行。乃至二字。义摄所余。(【钞】此十法行。辨中边论颂云。书写及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及开演。讽诵与思修。则通而言之。谓受持大乘教法。入理之方便也。贤首大师所制华严三昧观门第四简教门中。假问云。众生修行。为要受持圣教耶。为要舍教耶。答有十类。一者。自有众生无识。悬舍圣言。师自愚心。复随邪友。违教修行。巧伪诳惑。此为恶人也。二者。又有众生。亦背圣教。以质直心。谓为出要。勤修苦行。竟无所益。此上二人。俱舍圣教。不依义理。三者。唯诵圣言。不解义意。依傍圣教。求名求利。违自所诵。亦名恶人。四者。唯逐文句。不知义理。但以直心读诵。虽无巧伪。亦无所益。此上二人。俱不舍教。不得义理。如上四门。皆不可依。五者。读诵圣言。分知解行。多读文句。少有修行。六者。广寻圣教。徧知解行。渐略圣言。取意专修。七者。受持得意。唯在修行。不复寻言。八者。寻教得旨。知一切法。无不称性。是故於教。亦不持舍。即此言教称性。约教修行。九者。常持称性之教。不舍不着。恒观绝言之理。不弃不滞。此上五门。犹未究竟。十者。寻教得实。理教无碍。常观理而不碍教。常持教而不碍理。此即理教俱融。合为一观。方名究竟。此上十门。前四门全不可依。次五门从浅至深。随根悟入。然但是革凡成圣之方便。犹未究竟。唯第十门。方为究竟也。自教至大唐。古今有依法修学者。灵通感瑞。其类实繁。具如华严传五卷。纂灵记两卷所说。略而言之。谓一书写。经辉五色。即後魏王延明。王元熙。英明博达。尝以香和金。写经一百部。每部五香为藏。七宝函盛。日夜清斋行道。即放神光五色。照烛庭宇。众所咸覩。因而发心者。不可计数也。楮香四达。僧德圆。妙统宗极。修一净园种楮。鲜华香草杂之。每洗浴。方入园。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四达。後以为纸。写经才书数行。每字皆放光明也。二供养。瑞鸟衔华。僧法诚。於蓝谷造华严堂。画七处九会变相。兼写此经。专精供养。每有瑞鸟。形色非常。衔华入室。旋绕供养也。三转施。灌掌之水尚拯生灵。僧弥伽多罗。师子国第三果人。因至西太原寺。遇诸僧转华严经。忽然改容云。不知此处亦有此经。合掌欢喜赞叹言曰。此大方广经。功德难思。西域相传。有人称赞此经。以水灌掌。水沾虫蚁。而舍命者。皆得生天。何况受持读诵。思惟观察等。四听闻。功齐种智。金刚菩萨云。闻此法门。如一切智行所集福德。五披读。眇然履空。隋朝禅定寺僧慧悟。持华严经。与持涅盘经僧同隐终南。岩栖木食。各专其业。後有一人请斋。二人相让。请者云。请华严悟和尚。即便随往。乃是山神。千罗汉皆推之。令於上坐。斋毕。神呼一童令侍。乃入悟口。便得神通。却归取经。辞涅盘僧。眇然履空而去。莫知所往。六受持。焕若临镜。僧辩才。事裕法师学华严经。久而不悟。净室专精。三年。乃梦普贤指授。觉後悉通。焕然犹如临镜也。七开示。华梵通韵。宋朝三藏求那跋陀罗。天竺人。精华严。来至此土。七百余人请讲。恨以华言未通。礼忏虔请。乃梦一人执剑。持一人头。刎却跋陀罗头。安提来者。遂通唐言。讲数十徧。故云通韵。人天共遵。魏朝勒那三藏。中天竺人。既至此土。华音又通。讲华严经次。忽有一人执笏。形如天官。云天帝令请师讲华严经。都讲维那梵呗。咸须同去。勒那曰。待讲毕去得否。使云。可尔。及讲终。即与都讲等。奄然卒於法座之上。人皆叹仰。神光入宇。法藏和尚。字贤首。十七辞亲。求法於太白山。後母病归觐。时俨和尚於云华寺讲华严经。至中夜忽见神光照烛庭宇。知有异人。及明过俨和尚。即敬事之。深入华严旨趣也。良以一文之妙。摄义无遗。故一偈之功。能破地狱也。京兆人。姓王。不得名。死。被二人引至地狱。见一僧。云是地藏。令诵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遂得解脱。声所至处。有受苦者。悉脱其苦。後一日却苏。忆持此偈。向道俗说。诸德寻经。方得知是华严经夜摩天偈也。八讽诵。每含舍利。安定郡樊玄智。依顺和尚诵华严经。每因诵经。口中频获舍利。前後数百粒也。适会神僧。京兆苑律师。贞观年初。宿灞桥店。有一僧同主人别房安下。饮酒噉肉。律师持戒精洁。勃然戒之。其僧餐了。以灰水嗽口。诵华严经。俄终一轴。未满五更。一部都毕。其律师入房。悲泣忏谢讫。至明便乃分袂。不告名字。不知所至。九思惟。则无生入证。偈赞排空。即解脱和尚。台山佛光寺。立精舍读华严经。依经作佛光观。又求文殊。得见云。何须礼我.可自悔责。後因自求。乃悟无生。遂欲广礼诸佛。证此因缘。感诸佛现。与说偈言。诸佛寂灭甚深法。旷劫修行今乃得。若能开晓此法眼。一切诸佛皆随喜。又问寂灭之法。若为可说教人。佛即隐身。但有声曰。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欲究真实法。一切无所见。十修习。海神听而时雨滂沱。僧道英。亳州人。年至十二。亲为之娶。五年同居。全无世事。後因听讲华严经。乃出家入太行山栢梯寺修止观。时年天旱。唯讲华严。感二人.云是海神。来听讲经遂令下雨。须臾滂沱也。天童迎而大水弥漫。隋朝灵干。讲华严经住兴善寺。常作兜率及华严观。临终之日。有天童来迎而不随去。云吾志在华藏矣。寻见大水弥漫。莲华满中。乃忻然曰。此果吾愿。遂与同住僧童真相别。别讫奄然而逝也。)速能下。略说功德也。唯说离恶。亦即现报。(言五无间业者。一受生无间。二寿命无间。以无中夭者。三身量无间。以身徧满故。四受苦无间。无等流处所故。五受报无间。以决定顺生故。由具上五义。故名无间。随造一业。便招此报。所言五者。即五逆罪。谓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此五随犯一件。皆得逆罪。堕阿鼻狱。经一中劫。受无间苦。故名五无间业。又此五逆。有小大之异。上说五逆。犹是小逆。佛月藏经等。名为大逆。故彼第八云。但出一佛身血。得无间罪。尚不可算。堕阿鼻狱。况出万亿佛身血者。终无有人说彼罪报。若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剃发着袈裟片缕不受禁戒及破戒者。得罪多彼。况持戒者。故名为大。下偈中云。极恶五无间也。又四重罪。名近无间。其罪亦重。故名为近。除普贤愿王。及陀罗尼法威德力。无能除灭也。言所有世间身心等病者。依涅盘经说有二种。一者身病。二者心病。身病有五。一者因水。二者因风。三者因热。四者杂病。五者客病。客病有四。一者非分强作。二者忘误堕落。三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着。二者心病。亦有四种。一者踊跃。二者恐怖。三者忧愁。四者愚痴。复次善男子。身心之病。凡有三种。一者业报。二者不得远离怨对。三者时节代谢生。如是等因缘名字。受分别病。因缘者。风等诸病。名字者。心闷肺胀。上气咳逆。心惊下痢。受分别者。头痛。目痛手足等痛。是名为痛受所分别也。言种种苦恼者。此有二种。一即直指诸病。有种种苦恼。二即兼摄余诸苦恼。谓诸所有逼迫等事也。明魔鬼潜护中二义句。初明魔鬼远离。後显发心守护。初言魔者。梵语。具云魔罗。此云杀者。杀修行人智慧命故。此为生死之根本也。略说有四。一烦恼魔。是生死因。二天魔。是生死缘。三蕴魔。四死魔。是生死果。今言魔军者。即天魔也。军者.众也。即下鬼神。皆魔军众也。言夜叉者。此云猛捷.即捷疾也。罗刹者。即食血肉之鬼类也。海中有罗刹城。人落其中。多遭食噉也。鸠盘茶者。此云守宫神。亦云冬瓜鬼。以其阴囊似冬瓜也。毗舍闍者。噉精气鬼。饿鬼中此稍胜也。部多者。此云大身鬼。亦云自生鬼。此类若从父母生者。名曰夜叉。若自生者。名曰部多。饮血等者。总举诸类也。皆悉远离者。後结远离也。亦即现报者。对生报後报以满三也。)

○二偏举一行广显众德二。一举一行。举一例余也。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

○二广辨德。具多胜德。不出五果。(【钞】不出五果者。俱舍显相云。异熟无记法。有情有记生。但是无覆无记。故不通余。从善恶因所感。名有情有记生。又瑜伽云。诸不善法。於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於诸善趣受异熟果。)

(等流似自因。相似同类。兼说自因。又瑜伽三十八云。习不善故。乐住不善。则不善法增长。习善法故。乐住善法。则善法增长。为等流果。或似先业。後果随转。此有二义。後义果似於因。即此意也。如杀生短命等。前义即後果之报。如前世乐於杀生。今还好杀等也。离系由慧尽。离诸结缚。名离系果。慧者.择也。尽者.灭也。谓此择灭。离系所显。故将择灭。释离系果。瑜伽论云。以道灭惑。名离系果。又诸异生。以世俗道灭诸烦恼。不究竟故。非离系果。)

(若因彼力生。是果名士用。若法因彼力生。如因下地加行力。上地有漏定生。然离系名为不生。由道力证得。亦得名为不生士用果也。除前有为法。有为增上果。谓有为法生。余法不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唯有为法。除前已生有为之法。非增上果。谓果望因。或俱或後。必无前果後因。故云除也。除此前後。余诸有为为增上果。论云。增上之果也。又瑜伽云。若眼识等。是眼根增上果。乃至意识。是意根增上果。众生身分。不散不坏。是命根增上果。解云。眼等诸根。不障识生。身分不坏不散。令不断命根。皆以不障义边名增上果也。仔细详意用之。)

(问。士用增上何别。答。士用唯对作者。增上通对所余。如匠所成。对能成匠。具得士用。增上果名。对余非匠。非匠非造。故非士用也。然上所引。是俱舍根品。彼以六因。成斯五果。非今所要。今但以诵普贤行愿一因。自然具斯五果。)文三。一通明五果。一增上果。

行於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於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疏】增上果。有增上用故。

○二等流果。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疏】等流果。亦满普贤功德行故。(【钞】言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如奁底。二足下千辐轮。三足跟梵王顶。四手指纤长。五其身方直。六手足网缦。七手足柔软。八节踝佣满。九身毛上靡。十鹿王腨。十一其身圆满。十二垂手过膝。十三顶有肉髻。十四无见顶。十五马阴藏。十六皮肤细滑。十七身毛右旋。十八身紫金色。十九七处平满。二十柔软声。二十一缺骨充满。二十二师子上身。二十三臂肘佣纤。二十四齿白齐密。二十五四十齿。二十六得二牙。二十七师子颊。二十八口中上味。二十九广长舌。三十梵螺声。三十一目睫绀青。三十二眉间白毫相等。如是诸相。下自三贤菩萨。作转轮王。虽圆明已有此相。乃至等觉。犹经百劫修佛相好。应知皆自十善为因。百福庄严。方得成满。言百福者。谓十善法。具起百思。如一不杀有五思。谓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如是乃至不邪见亦尔。於一一相引布自身。必须前起五十思。乃引一相。後起五十思以覆之。前後合为百思。名为百福。百福具足。方成一相。此名共因。如涅盘经师子吼品。如是三十二相。一一皆有别因。如彼经云。若有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奁底相。若於父母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足下千辐轮相。若不杀不盗。於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方直等。若修四摄法。摄取有情。得网缦指。如白鹅王。父母师长若病疾时。自手洗拭。捉持按摩。得手足柔软。若持戒闻法。惠施无厌。得二相。一节踝佣满。二身毛上靡。若专心听法。演说正教。得鹿王腨相。於诸有情。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得身圆满。如尼俱律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及无见顶。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得马阴藏相。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得皮肤细软。身毛右旋。若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华灯明施人。得身金色。常光照耀。若行施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得七处满。於布施之时。心不生疑。得柔软声。若如法求财以用布施。得缺骨平满。师子上身。臂肘佣纤。远离两舌恶口恚心。得四十齿白齐密。於诸众生修大慈悲。得二牙相。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得师子颊。随诸所须之食。悉皆与之。得味中上味。自修十善。兼以化人。得广长舌。不颂彼短。不谤正法。得梵音声。见彼怨憎。生於喜心。得目绀色。不隐他德。称扬其善。得白毫相。如斯一一各别修之。方能满足三十二相。今以普贤行愿一因。即能感此三十二相也。)

○三异熟果。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

【疏】异熟果。乘因感果故。

○四士用果。

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

【疏】士用果。有善菩萨用故。

○五离系果。

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羣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疏】离系果。八支圣道。灭烦恼故。(【钞】言一切烦恼者。谓根随烦恼也。根本有六。一贪。二瞋。三无明。四慢。五疑。六不正见。开即为十。开不正见为五。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故开为十。即六通俱生。十分别起。是惑之根本。故名根本烦恼。二随烦恼有二十。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於中忿等十个名小随。无惭愧二名中随。不信等八名为大随。以随根本惑势力而起。故名随烦恼也。亦通俱生分别。分别起者。行相粗浅。入见即除。俱生起者。行相微细。至果方尽。总举诸惑。故云一切也。如师子王等者。师子兽中之王。一吼之时。众兽潜伏。行愿威神。亦复如是。由兹行愿。正念现前。乃至成佛。永断诸恶。故云如等。言八支圣道者。即八正道也。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

○二别明净土果二。一显法功能。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後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疏】谓报尽舍命。一切不随。唯此愿王。引生净土。同无常经。眷属皆舍去。财货任他将。但持自善根。险道充食粮。(【钞】如俱舍论。通说临终之时。有多般事。或恶业缘厚者。有断末摩苦。然於身中有极少节解便致死。是为末摩苦。地水火风。随一增减。如利刀刃。触彼末摩。因此便生增上苦受。业斯不久。遂致命终。又复人间。复有多种死相。或中他毒药。或风病失音。或鬼神所录。或怀胎娩难。或大水漂溺。或野火所烧。或恶兽伤残。或无辜诛戮。或雷电霹雳。或战阵败亡。或王法临刑。或怨家锋刃。诸般舍寿。难可具名。乃至诸天命将终位。亦先有五种小衰相现。一者衣服出非法声。二者自身光明忽然昧劣。三者於沐浴位。水滞着身。四者本性嚣驰。今滞一境。五者眼本凝寂。今数瞬动。此五相现。定死不疑也。复有五种大衰相。一衣染尘垢。二华鬘萎萃。三两腋汗出。四臭气入身。五不乐本座。此五相现。必定应死。金光明经说人死之相云。两眼白色变。舌黑鼻梁欹。耳竖项筋垂。下唇垂向下。又涅盘云。於医人所不生恭敬心。於诸亲友生荆棘心。此是死相。如宝积经说。最後舍寿之际。心极明了。一切善恶。皆悉现前。畏喜心生。即便往趣也。此即通说一切死相。今诵持人。即不为彼如是恶相之所逼迫也。二诸根散坏。三亲属舍离。四威势退失。五一切不随。文显可知。此愿不离。义分为三。一愿王不离。二引导长时。三得生极乐。言极乐世界者。谓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或名安乐。亦名安养。即阿弥陀佛所依之国土。其国乃地莹七珍。池通八德。风摇树响。与天乐以齐鸣。水激清波。将法音而同韵。是以六方调御。金口称扬。三世如来。致心护念。总斯多义。故以为名也。)

○二别明胜果。

到己。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得授记己。经於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疏】到己下。明利生正化。亦异熟果。乘此善因。净土生故。(【钞】阿弥陀佛者。此云无量寿。由二义故。名阿弥陀。一光明无量故。二寿命无量故。故阿弥陀经云。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无边。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故名阿弥陀。由昔因中大愿。光明与寿。俱无量故。故以名焉。故大无量寿经云。设我得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又云。若我成佛。寿量有限。下至亿那由他百千及算数劫者。不取菩提。璘云。阿弥陀者。六十万亿那庚多恒河沙由旬是其身。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是其寿。目澄四海。毫映五山。光明无有涯。眷属不知数。足不行而十方徧。口不言而万类闻。左侍观音。右翼势至。国有十善。土无三恶。一称名字。灭殃罪八十亿劫。一礼形像。获相好八万四千。举手低头。无非是益也。)得授下。明利生大用。亦士用果。(【校】上疏明利生正化.清藏续藏及金陵会本作正明化生。)

○三究竟成佛果。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於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疏】亦离系果。究竟离故。然前段中。初一现报果。今此成佛。即後报果。中间诸果。皆是生报。唯诵一行。五果具足。三报昭彰。终至菩提。於何不习。(大科第二显经胜德竟。)

○三结劝受持。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於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疏】善男子下。结前胜德。上犹畧叹。今说无尽。是故汝等下。正明劝持。通十法行。是诸人等下。重举胜德。殷勤颂德。意在劝持。然此经一卷。文少义丰。实修行之玄枢。乃华严之幽键。功高德远。何不修持。西域王臣。未有不习。(【钞】经言皆得往生等者。自此诣彼。名之为往也。准十六观经说。往生之人。总有九品。随其品类。随其行业。方得往生。言九品者。一上品上生。发三种心。谓菩提心等。又有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具此一日乃至七日。寿尊与二菩萨。无数化佛。声闻大众。执金刚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才生彼国。即悟无生。须臾至十方界。名上品上生。二上品中生。谓於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寿尊与二菩萨。持紫金台。至行者前。与千化佛。一时授手。一念生彼大宝华中。经宿即开。七日便得菩提不退。飞行十方。名上品中生。三上品下生。亦信不谤。但发大菩提心。临终见佛。与二菩萨。持金莲华。五百化佛。一时授手。一日一夜。莲华乃开。至七日後。即得见佛。三七日後。游历十方。蒙佛授记。名上品下生。四中品上生。不造五逆。持五八戒。临终见佛。赞叹出家。得离众苦。便坐华台。未举头顷。即生净土。莲华寻开。得阿罗汉果。名中品上生。五中品中生。受持八戒。若一昼夜。持沙弥戒。若具足戒。威仪无缺。临终见佛。慰喻往生。七日华开。得预流果。六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遇人为说佛土功德。及法藏比丘四十八愿。虽不见佛。命终亦生。七日华开。亦得预流果。七下品上生。虽不谤经。如此愚人。多造恶业。无有惭愧。临终闻赞大乘十二部经文。复称佛号化佛慰喻。即得往生。经七七日。华开见圣。闻甚深法。八下品中生。毁犯众戒。偷僧只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诸恶严身。临命终时。狱火俱至。遇善知识。为说如来十力威德。光明神力。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闻已。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火变凉风。化佛迎接。一念往生。六劫华开发无上道意。九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受苦无穷。临终苦逼。不遑念佛。但称名号。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命终之後。见金莲华。一念往生。满十二劫华开。得闻诸法实相。除灭罪行。发无上道意。是即九品往生。各各须具多种功德。方得往生也。又如大藏中。有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莫非勤积。方得生彼。今唯诵经一行。一刹那中。便得往生。蒙佛授记。甚为奇妙也。)(大科第三结劝受持竟。)(已上长行三大科竟。)

○二偈颂二。一标举。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钞】言重宣者。重颂之意。总有其四。一为後来不闻。欲令得闻故。二为未悟之者。重闻令悟解故。三为长行文略。以偈广之。令易晓会故。四为结句受持。文於易故。有斯四意。故重颂之。)

○二正颂三。一颂正示普因二。一别颂前十门。文但有七。後三合故。文八。一颂礼敬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徧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徧礼刹尘佛

【疏】初二句颂所礼。次一句颂能礼。次句明周徧。次句辨徧因。後三句别显礼相。谓一一佛所。各有多身。一一己身.能起多礼。故晋经云。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

○二颂称赞如来。

於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於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钞】称赞二偈中。前偈明所赞。唯深信二字属能赞因。後偈全显能赞。於中前半偈明赞相。次一句明赞时。末後一句。正明称赞。)

○三颂广修供养。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徧供养诸如来

【疏】此中唯说本行供养。不颂校量法供养胜。岂得唯举劣供养耶。明知长行。校量本行。(【钞】供养中三偈。初二偈前三句。标所供具。後一句。正申供养。後偈中除一切三世佛五字。是所供境。末後一句。正申供养。余皆能供因。)

○四颂忏除业障。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钞】四忏悔偈中。初句标所忏业。次句明造业因。次句指造业具。末後句。正申忏悔。)

○五颂随喜功德。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钞】次随喜偈中。前二句。余四字。明所随喜。後三字。明能随喜。前中初句有情。次句二乘。後句大乘。就初句中。前四字。通标一切。後三字。正显有情。【校】通标一切.纂要作通标切.误。)

○六颂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於无上妙法轮

(【钞】次请转法轮偈中。前二句标所劝请。次一句正明劝请。後一一明所请事。)

○七颂请佛住世。

诸佛若欲示涅盘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钞】请佛住世偈中。初句标所请。次句正明劝请。下二句申劝请意。於中初句.明住所经时。下句.述所为事。)

○八合颂後三。以後三行皆回向故。八九但是回向别义。八随佛学。是向菩提。通於二利。九顺众生。是向众生。一向利他。故此三门。不相舍离。文二。一合颂三门。二颂愿生净土。初中三。一总标回向。二别颂三门。三结归回向。弥显三门皆回向也。今初。以该八九。故不依前次。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疏】前三句牒前所回善根也。八九二门属回向。故但牒前七。後一句正明回向也。略举二处。实际离相。徧该於二。在无尽中。

○二别颂三门。即分为三。虽同回向。长行既开。故略标别义。文三。一颂随如来学。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钞】颂随佛学中。初句标示。次四句正明随学。次一句示随学所因。次一句结成随学。後一句随学意。言天人师者。天者。名昼。天上昼长夜短。是故名天。又天者。名无愁恼。常受快乐。是故名天。又天者。名为灯明。能破黑暗而为大明。是故名天。亦以能破恶业黑暗。得於善业而生天上。是故名天。又天者名吉以吉祥故。得名为天。又天者名日。日有光明。故名曰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人者。名曰能多思虑。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慢。又人者能破慢。经云。善男子。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然经中说为天人师。何以故。善男子。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修十善业道。能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故号佛为天人师也。)

○二颂恒顺众生。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疏】以顺众生。即顺诸佛。故先举诸佛。又佛坐树下。为化众生。故晋译云。如来坐道场。菩萨众充满。令十方众生。灭除诸烦恼。明知不相违。(【钞】外难云。本明顺生。何先举佛。故疏释云。以顺众生.即顺诸佛等。)

○三颂前回向。前略今广。此下大愿。亦是伽陀。回向与愿。大同小异。异者。谓回向要有所回善根。发愿.无善亦可要誓。言大同者。十回向位。大愿为体。总愿别愿。皆回向故。今此即是回向大愿。(【钞】三颂前回向者。即我为菩提修行时下三十偈。於中三。一会通长行。二会通初地。三解释本文。今初。疏亦是伽陀者。梵云只夜。此云重颂。谓颂长行也。如前偈等。梵云伽陀。此云讽诵。谓孤起讽赞。非颂前文。然此十愿。若以颂前回向。则是只夜。若以长行文中无别十大愿之文。即是伽陀。故云亦也。亦者.非全一向。疏总愿别愿者。如愿成就佛菩提。为总愿也。於中自利利他不同。为别愿也。是回向大愿者。十回向。既是大愿之回向。故知大愿。是回向之大愿。)文有十愿。全同初地。但次不同。彼中次者。一供养愿。二受持愿。三转法轮愿。四修行二利。五成熟众生。六承事。七净土。八不离。九利益。十成正觉。今次如经。文二。一别发大愿十。一受持愿。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茶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疏】亦名护法愿。故十地经云。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今文初句摄菩提。次句持佛法。次二句护佛教。修行戒行.为护行故。破穿之义。已见上文妙住章中。(【钞】第一我为下二偈。明受持愿。即彼第二愿也。疏故十地云。至一切诸佛法者。此四句全写彼行相之文也。彼释云。(但言释云。即彼疏引论释也。下皆准此。)四句皆通二利。然若约能受持等说。受谓领受。摄谓摄属。护谓防护。持谓住持。故胜鬘经云。摄受正法。护持正法。若约所受持等。即一教。二果。三行。四理。三云护教。判为行法者。论云。谓修行教法。於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能受等。文虽互举。义实皆通。言常得出家修净戒者。家谓家宅。以拘系为义。离烦恼缚。名曰出家。又在家迫窄。犹如牢狱。出家宽旷。犹如虚空。又智度论云。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鹤能远飞。在家虽有五欲乐。不如出家功德深。又如心地观经。佛为智光长者。说出家在家二种胜劣。佛言。出家菩萨。胜於在家无量无边。不可为比。何以故。出家菩萨。以正慧力。微细观察在家所有种种过失。所谓世间一切舍宅。积聚其中。不知满足。犹如大海。容受一切大小河水。不知满足。又云。在家之人。心恒起妄想。执着外境。不能了真。无明昏醉。颠倒触境。亦常不住。恶觉易起。善心难生。由妄想缘。起诸烦恼。因众烦恼。造善恶业。依善恶业。感五趣果。如是如是。生死不断。出家菩萨。能如是观。厌离世间。名真出家。偈云。出家菩萨胜在家。算分喻分莫能比。在家迫窄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出家闲旷若虚空。自在无为离系着等。又云。若有男子女人。一日一夜出家受戒。二百万劫。不堕恶道。以是因缘。故愿常得也。疏破穿之义至妙住章中者。即善财第四善友妙住比丘。大经则名善住也。此善友寄第三修行住也。此章中说二十种戒。彼疏将配回向品二十梵行。於中第十二名不缺漏戒。配第二不缺梵行。又第二十无垢戒。配第一不破梵行。彼释云。若破四重十重。犹如破器。无所复用。最粗重故。今经云。无垢。即无垢戒。又云。无破。即不破梵行。无穿漏。即不缺漏戒。虽加穿字无缺字。而穿与缺.义亦不殊。故指彼释。此意亦同涅盘经爱见罗刹乞浮囊之喻也。)後偈愿受一切佛法轮。即是如来以一切音而说诸法。令能徧受持故。上经云。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

○二修行二利愿。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疏】於中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此是总句。谓广大无量。世出世间种种行故。亦行方便。(【钞】此是总句者。文云一切。故是总也。以随义便。故不依次释之。下多仿此。疏谓广大无量至种种行故者。彼经云。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论释云。广大无量是世间行。意明俗智之行。广从初地。乃至六地。大者.七地。无量者.八地已上。不坏不杂。是出世间行。不杂世间有漏法故。不坏者.冥同真性故。疏亦行方便者。彼经行中有四位。行相。行体。行业。行方便。行方便中。以六相圆融。令一行具一切行为方便。经云。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今云一切妙行皆成就者。文含彼意。故指云行方便也。余三此配之。在疏可见。)余句为别。初句行体。即十波罗蜜。除蔽清净。(初句行体者。前云广大无量者。世出世间等。正辨此十波罗蜜之相。故此云体也。)第三句是行业。以十度行。净十种蔽。助真如观。净十种障故。(十度行可知。十种蔽者。谓一悭贪。二毁禁。三瞋恚。四懈怠。五散乱。六愚痴。七耽滞。八退屈。九怯劣。十昧事。此十隐蔽妙行。故以十度。如次除之。疏助真如观者。智观真如为正道。十波罗蜜为助道也。故云助观。以净十障。十障十如义。在玄谈钞中明也。)後偈行相。於诸惑业得解脱者。即出世间行。及魔境界。世间道中得解脱者。即世间行。犹如莲华及日月喻。双喻二行。处於世界。犹如虚空。亦如莲华。不着水故。身心清净。超彼岸故。(地经行相之文。即前所引广大无量。世出世间等也。今此一偈。前半法。後半喻。法中上句即出世间行。下句即世间行。解脱之言。意兼上句出世解脱。出世解脱。即全超世间。世间解脱。即处之不染。下半偈喻双喻二行也。亦可日月喻出世解脱。不住空故。莲华喻世间解脱。在水中故。)上之七句。皆是能增长行。第二句是所增长心。由依此义。此行亦名心增长行。故十地云。令其受行。心得增长。(以地经地论文势。故以诸行增长菩提心。若直据此文。亦可由菩提心而增长诸行。即心是能增长。行是所增长故。离世间品云。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行诸善根者。是为魔业。又标在二千之行最初。况此次云。出魔境等。义亦相扶彼文。此一段文。谓以疏中所引地经。及此经偈。相对详之。【校】相扶.清藏及金陵会本作相符)

○三成熟众生愿。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羣生乐 如是经於刹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於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疏】第五句为总。余句为别。初句离苦。因果皆离。次句得乐。乃至涅盘。第三竖长。第四横徧。後三句。总结长时所成因果。即十地经。令其安住一切智智道。(【钞】地经先举所化四生九类众生。後明所为云。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断一切世间恶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文势全似金刚经也。断世间趣即上句。令入佛法。即此下句也。)

○四不离愿。

所有与我同行者 於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校】会.纂要作食误。)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於我常生欢喜心

【疏】谓愿於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得同意行故。亦名心行愿。愿不离一乘故。(【钞】於一切生处恒不离佛及诸菩萨等者。如智度论三十二云。如以少汤。投冰池上。虽消少处。返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小利益。返更堕落。以是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也。又念我未得佛眼。如盲无异。若不为佛所引导。即无所趣。菩萨见佛。得种种利。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等。又大品云。菩萨渐近萨婆若。渐得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是故不生贪瞋痴慢。乃至邪见心故。终不生母胎腹中。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於佛国。成就众生。乃至菩提。不离见佛等。亦名心行愿者。以同心志。在於一乘故。即为心行愿也。)初句为总。同志一乘故。余句为别。於中先三句自分行同。意业同者。平等一缘故。身业同者。同得如意神通故。语业同者。同说一味法故。上即三轮同。一切行愿同者。若福若智。万行皆同。後一偈胜进同。以更成益。复显示故。(後一偈胜进者。前云同行。故名自分。此云益我。故名胜进也。)

○五供养愿。愿供胜田故。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於彼皆兴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疏】第三句为总。兴广大供故。大有六种。一心大。无疲厌故。二供具大。财法正行.皆具足故。财供摄在总句。正行即第五六句。三福田大。即初二句。四摄功德大。即第七句中究竟普贤道。是胜功德故。五因大。即第七句中清净二字。如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六时大。即第八句。(【钞】大有六种者。彼经行相及德能中。各有三义。通成六大。显初供养大愿之义。行相中三大者。经云。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胜解。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余。一心大。二供具大。三福田大。然俱舍偈云。由财田主异。故施果差别。今财田主三。一切皆胜。果即不差别也。审详德能中三大者。经云。广大徧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摄功德大。二因大。无常爱果无量因故。三时大。此因得涅盘常果故。以如上六大。一一对今疏文。六义即显也。如虚空清净。为无常爱果及常果之因故者。即十地经六决定中第四因善决定也。经云。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论云。是因善决定。此有二种。一成无常爱果因。如虚空依是生诸色。色不尽故。二常果因。得涅盘道故。故经云。尽未来际。上皆论文。彼疏释云。今明此智有其二能。一寂而常用。故为无常果因。用虽亏盈。智无起灭。如所依空。非无常故。经明此智究竟如虚空。二用而常寂。故为常果因。虽涅盘永寂。而智体不无。若不尔。将何穷未来际。若会三身者。即用为化身。寂为法身。智见报身。非无常矣。不同法相宗。报身是有为无漏。论云。无常爱果者。用适机故。此上皆十地地体中经文疏文也。彼常果因。在时大中已辨也。)

○六利益愿。

我於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疏】愿於一切时。恒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前偈修福智等为不空因。获无尽藏是不空果。谓暂见身.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如意宝身。名功德藏。(【钞】一切众生有二种苦。一种种诸苦。谓逼迫等。若身若心。药王治之。出现品云。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若有嗅者。鼻得清净。若有尝者。舌得清净。若有触者。身得清净。若有众生取彼地土。亦能为作除病利益。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若有得嗅如来戒香。鼻得清净。若有得尝如来法味。舌得清净。具广长舌。解语言法。若有得触如来光者。身得清净。究竟获得无上法身。若於如来生忆念者。则得念佛三昧清净。若有众生供养如来。所经土地。及塔庙者。亦具善根。灭除一切诸烦恼患。得贤圣乐。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於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於涅盘也。二贫穷苦。世财法财。如意治之。言得如意宝身者。此即出现品。明十身相中第十相。名如如意宝身。故彼经云。复次佛子。譬如大海。有大如意摩尼宝王。名一切世间庄严藏。具足成就百万功德。随所住处。令诸众生灾患消除。所愿满足。然此如意摩尼宝王。非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如来身如意宝王。亦复如是。名为能令一切众生皆悉欢喜。若有见身.闻名.赞德。悉令永离生死苦患。假使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一时等心。欲见如来。悉令得见。所愿皆满。佛子。佛身非是少福众生所能得见。唯除如来自在神力所应调伏。若有众生。因见佛身。便种善根。乃至成熟。为成熟故。乃至得见如来身耳。佛子。是为如来身第十相。即兼前如大药王树身。并喻佛身。以尘沙功德积集成故。名功德藏。)後偈利益时处。谓徧於时处。求能益法。利众生故。十地经云。愿乘不退轮。修菩萨行。令见诸佛。演菩提行。即乘教诫轮。修菩萨行故。

○七转法轮愿。

普尽十方诸刹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徧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於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疏】亦名摄法上首愿。谓转佛法轮。愿皆摄取而转授故。文中初偈转法轮处。若据有修行之言者。合属前段为修行处。前已有处。此中晋译。及兴善本皆无修行。故属此段。(【钞】此段通伏难也。难云。此偈虽标刹海。而结云我徧修行。应属前段。云何判属法轮愿中。通释如疏也。)次一偈能转圆音。次二句转法轮时。第十一一句.所转法轮。末後一句。能摄方便。

○八净土愿。

我能深入於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於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

【疏】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诸众生。(【钞】通论净土。有其三种。一常寂光土。二常受用土。三常变化土。言常寂光土者。亦名法性土。即法身佛所依土也。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佛。名毗卢遮那。其佛住处。号常寂光。谓法界真理不生不灭。故名常。无相无为。故名寂。性离垢染。体常明照。故名光。依止义边。名之为土。故名常寂光土。问。法身如来徧一切处。何有所依土耶。答。唯识论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但约义强分。以法界理有二种义。一者觉照义。即名为佛。二者与尘沙万德为依止义。即名为土。属佛之处。相义名身。谓实相之相也。属法之处。性义名土。即自性身。假分身土也。二常受用土者。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言自受用者。谓大圆镜智净识所现。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名自受用土。问。何以镜智现此土耶。答。以因中有漏第八识。能变山河大地器世间等。佛位无漏。转成大圆镜智。还能变起自受用土。与自受用佛为依止。故云镜智所现也。言他受用土者。由平等性智为他所变。或小或大。展转精严。他受用身。依止而住。言变化土者。由成事智。大悲愿力。为未登地菩萨。二乘异生所变。或净或秽。大小不同。三类化身。依之而住。问。何故化土有净秽耶。答。此有二说。一由佛本愿。二由生感变。由佛愿者。如阿弥陀佛往昔曾为转轮圣王。名无诤念。於宝藏佛所。发菩提心。愿取净土。利乐有情。今既果满。亦现净土。释迦牟尼如来。时为大臣。名曰宝海。愿摄秽土。成熟有情。故今果中。亦处秽土。言由生感变者。由生心净。感变净土。故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等。由生心浊。故感变秽土。如释迦本愿。十方佛土。所不容受恶业众生。悉生我国。又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即其义也。余义极多。缘疏文窄。不敢繁叙也。言清净自土者。即自受用土。如净名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等也。安立下。即他受用土。如净名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等也。)略无净土之言。以影在後段故。而具净土七种净义。(七种净义者。论判彼净土愿中为七种净。今疏全依。但次第少差耳。亦不须会之。)初偈即同体净。以同法性。故令一多。互相即入。(同体净至即入者。彼经云。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彼释全是此疏文也。既同法性。性则融之。故使一多相即相入。相即者。约体以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则诸法相即自在门也。相入者。约用以明。一入一切一切入一。则一多相容不同门也。疏即入二字以摄十玄门之二门也。言十玄门者。准清凉国师四十二策问中。具以法喻明之。问云。窃闻华严深义.谓之十玄。请列其名。略申其义。答云。十表无尽.一一造玄。随举一法。即具斯十。谓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大海一滴。含百川味。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如径尺之镜。见千里之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门。若一室千灯。光光涉入。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片月澄空。晦明相并。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罗网境界门。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递出无穷。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如立象竖臂。触目皆道。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翔飞百年。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如北辰所居。众星同拱。十无前後。举一全收。斯为华严不共玄旨。余义如大疏明。与金师子章具列也。)今文虽辨念劫圆融。意取时中圆融之刹。二有半偈。明自在净。如摩尼珠。美恶斯现。自在圆通。是故文云。於一念见。举其佛者。显是佛土。(自在净者。彼经云。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彼释全同此疏。但加净秽圆通。故云普皆。疏举其佛者。人师子即佛也。佛是人中之师子故。)三有一句。亦常入佛境界中者。即是因净。因有二种。一者生因。谓六度等。如净名说。(谓六度等如净名说者。即佛国品。初标云。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乃至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一也。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二也。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三也。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四也。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五也。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六也。)二者依因。此复有二。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二後智通慧为土所依。此二皆是诸佛境界。(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者。总论佛智。有其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问。何名大圆镜智。答。从喻为名。谓此智性净圆明。能鉴照万物。故名大圆镜智。即一切有情。心行差别。品类各异。及菩萨影像。三世诸佛之影像。乃至五趣影像。若事若理。及有为无为。万德无不朗鉴。悉於中现。故名大圆镜智。即犹如大圆镜。能照万物也。故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心品。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通持业。及分取他名有财二释也。言平等性智者。平谓均平。等即齐等。谓缘一切境时。自他平等。以第七识在因位时。执我执法。有高有下。起不平等。今成无漏。二执已除。自他平等。即约境得名也。故唯识论云。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也。言妙观察智者。谓神用无方。称之为妙。具缘诸法自相共相等。名为观察。决断无碍。名之为智。谓此心品现通朗鉴。说法利乐。故名妙观察智。即从用得名也。故唯识论云。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於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也。言成所作智者。亦名成事智。谓能成办所作利乐有情之事。名成所作智。即从境及用得名也。故唯识论云。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也。此之四智。唯佛具有。转八识而成。即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问。既有八识。如何转成四智等。答。理实合转成八智。以前五名同。故但立四。开亦无失。皆是决断为义。总取别境慧。及同时意。二十一法为体也。问。八识是心王。慧是心所。如何转心王。却为心所耶。答。言转者。但转心所中慧成智。非转识体也。谓因中识强智劣。但言八识。即摄诸心所。皆在其中。若至果中。即智强识劣。但言四智。即总摄八识。皆在其中也。即各转自识相应之慧也。问。若因中前七识有相应慧。至果可言转。第八既因中无。至果如何转。答。第八因中虽无有漏慧相应。至果。即从无漏镜智种子中生现行。亦无过失也。因疏中云。镜智净识为土所依。镜智。即四智中大圆镜智。因兹略释四智也。此疏中言镜智净识为土所依者。唯识论云。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障染。纯净圆明。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言後智通慧等者。後智即後得智也。简非根本智也。以根本智唯内证故。若现身现土。皆是後得智也。然此通说三土所依。虽身土种子在第八识中。而现身现土。要假诸智为能击发。自受用土。镜智後得。他受用土。平等後得。变化土者。即成所作。此唯後得。各由後智。击发镜智净识内种子。发生现行故也。言通慧者。即神通智慧也。依此通慧。现身现土。故以此为身土所依。)又境界者。即是相净。谓七珍等。第八一句。摄於三净。谓四以如幻二字。即是果净。果亦有二。一所生果。即是相净。畧在境界。广则影在後承事中。二示现果。临机示现。故云如幻。五解脱威力。即受用净。谓受用净土离过成德。如用香饭。得三昧等。(如用香饭得三昧等者。净名经香积品。佛语阿难。从众香国取食。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香气久如。维摩诘言。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乃至得无生忍。一生补处等。释曰。入正位得无生忍.等。即三昧也。)今解脱烦恼。即是离过。道力之能.即是成德。故十地经云。成就清净道。六梵本此句。无及威力三字。有眷属二字。即住处众生净。人宝为严故。(无及威力三字。有眷属二字者。此句应云。如幻解脱眷属力。故判为住处众生净也。)七者相净。已如前说。(相净已如前说者。即第三因净句中。指境界二字为相净也。)

○九承事愿。

於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羣有 究竟佛事示涅盘 我皆往诣而亲近

【疏】愿往诸佛土。常见诸佛。恒时敬事。听受法故。第八句为总。余皆是别。初一偈即承事处。初二句通是真实义相。互相涉入。如帝网故。(【钞】真实义相者。彼经有三种相。一一切相。二真实义相。三无量相。今即第二也。彼经云。如帝网差别。释云。土土同体。不守自性。互相涉入。故名真实。)就中三世庄严刹。即一切相。净土体相有差别故。(就中至差别故者。就上两句中。取不守自性为一切相净也。彼经云。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去。彼释後三句云。入者。摄他入己。去则徧於他中。行则往来不住。)第三句。即无量相。谓前二相。徧十方故。(第三句即无量相者。彼经云。十方无量种种不同。彼引菩萨藏经云。虚空中世界重数。多於大千所有微尘。但由业力。不相障碍。一处重重尚尔。况复横周。)其第四句。辨能知见。故地经云。智皆明了。现前知见。明为智知。非识境故。(辨能知见者。以彼科为两段。一所知。即前三种相。二能知。即此所引两句是也。彼释云。真实义相。但可智知。余一切相。可现眼见。)梵本云。我甚深入庄严刹。深入有二。一智深入。二身深入。入彼庄严刹中。承事如来。非严净彼。若去而字。下加刹字。理无违矣。(若去而字。下加刹字者。此句应云。我皆深入严净刹也。)第五一句。所承事佛。所有佛故。六七二句。即承事时。八相故。地经中但列土相。殊阙此经。

○十成正觉愿。

速疾周徧神通力 普门徧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徧净庄严胜福力 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疏】愿与一切众生。同时皆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故。文有十二力。前九明业用。後三结因成果。前中九句。有其七业。前之六句。力字居中。(【钞】有七业者。以彼经有两段。一成菩提体。即自分已圆。经云。於一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作业。即运他不息。文有七业。今疏全依彼。但不次耳。故云有其七业也。次第不同。亦不须会。力字居中者。以随义便。且回经文。释之令显。如初应云。神通力速疾周徧。意云。由神力。故得速徧。力字在中。义则易见。下五句准知。)初一句即自在业。以神通力普周徧故。二一句示正觉业。不离一毛端处。而於一切处八相成道。故名普门。(八相成道者。彼经云。不离一毛端处。於一切毛端处。悉皆示现初生。出家。往诣道场。成正觉。转法轮。入涅盘。一切诸佛示化门中。多现八相。但名目前後稍别。义意大同。一升天相。二降母胎。三初生。四出家。五破魔。六成正觉。七转法轮。八入涅盘相。此是大庄严经中说也。)合云。以大乘力徧普门。谓大乘称理。互相即入而普徧故。三次三句。即说实谛业。谓说实谛。令物悟故。文中通举说德及益。谓一以智行力。内满功德。二以大慈力。普覆而说。故梵本云。以智行力功德满。以大慈力覆一切。後句以福德力徧清净。即是自他离障。亦说之益。(说实谛业。至亦说之益者。以彼经此一业中。文有两段。一明能说。经云。得佛境界大智慧力。念念随众生心。示现成佛。二明说益。经云。令得寂灭故。此云。通举说德及益。意配彼文全备也。)四以第六句。即证教化业。说自所证。以化物故。谓以菩提智。契涅盘理。故无所依。梵本云。以智慧力无所依。(证教化业至无所依者。彼经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盘相。释云。以一极无二之菩提。契无差别之性净涅盘。则不复更灭。说此令物生信。名教化业也。今云智慧力。即彼一三菩提。云无着无依。即彼涅盘相。)五一句。种种说法业。具足定慧方便等故。(种种说法业者。彼经云。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即定慧方便也。)六一句。不断佛种业。积集菩提佛种岂断。(不断佛种业者。彼经云。示入涅盘而不断菩萨行。)七一句。法轮复住业。依大智慧能净一切诸善根故。(法轮复住业者。彼经云。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释曰。唯一事实。即是佛智。能生万物。故名为地。而智慧门随机万差。名安立一切。前即涅盘能建大事。此即於一佛乘。分别说三。对实施权。故名复住。)後三句。结因成果。由内伏烦恼。外降诸魔。普贤行圆。故成菩提。亦可後三复为三业。以成圆十。八摧灭烦恼业。九降伏魔怨业。十普圆胜因业。(已上别说十愿竟。)

○二总结大愿二。一总结十愿。

普能严净诸刹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疏】前之八海。结前九愿。谓一净土愿。二成熟众生愿。三转法轮愿。四受持愿。五修行二利愿。六利益愿。由愿圆故。七有二愿。亲近二字。即承事愿。供养二字。即供养愿。诸佛海言。通上二愿。八即不离愿。同志行故。长时无倦。(【钞】不离至无倦者。若离同见同志法缘眷属修行。即厌倦也。)後之一偈。成正觉愿。以三世因圆。正觉果满故。

○二结归二圣。反摄所余。归二圣者。谓普贤文殊。彰行所属。亦即释成普贤行名。法门主故。言摄所余者。谓余不说一切大愿。是故文云。一切愿海。即同地经。如是无量百千万亿阿僧只大愿。文二。一偏同普贤。所以同者。普贤行故。称法界故。(【校】反摄.行愿品疏及续藏金陵行愿品疏钞会本作及摄。)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疏】言长子者。最尊胜故。出现品亦云。谁是如来法长子故。若表法界者。既表法界。先万物生。无过此故。如有偈云。普贤真身徧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既无有始。即是长义。不舍因行。故为佛子。(【钞】既表法界至故为佛子者。三圣观中。先明二圣。三重表法。初重普贤表所信法界。即能生如来藏。此是缘起法界。非直指一真法界也。以真法界但是根本。於真界中。就能起诸法义边为普贤。能照法界义边为文殊。其所信法界。带能所故。亦属缘起。第二重理智契合者。即会缘释归一真法界也。故诸法相生。千差万别。莫不皆在能生普贤之後。故知能生之主。最初全以真界为体。以合体故。生即无生。由是下偈云。徧法界。为世间主。无始无终等。此偈即金刚瑜伽顶经偈也。所徧.即一真法界也。能徧.即普贤也。世间。即一切缘起诸法也。主.即最初能生也。无始终者.全同真界也。)但云同等。非但无量阿僧只愿。如法界量。无尽愿行。皆悉愿同。

○二双同二圣。文殊表解。解发愿故。普贤表行。解起行故。故愿与行。分属二圣。理实皆通。又表理智。一相契合。行愿相扶。所以双同。(【钞】故愿与行分属二圣者。此意以解为愿而对行也。余表法等。义兼前段。普贤等义。广如归敬请加中具明。)

我为徧净普贤行 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结归回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疏】上来诸愿。皆属回向。弥显三段。皆属回向。

○二颂愿生净土。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於胜莲华生 亲覩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众生界

【疏】全同长行。显经胜德。转生之益。此令起愿。彼约说益。为意不同。不生华藏而生极乐。畧有四意。一有缘故。二欲使众生归凭情一故。三不离华藏故。四即本师故。(【钞】略有四意者。一弥陀愿重。偏接娑婆界人。二但闻十方皆妙。此彼融通。初心忙忙。无所依托。故方便引之。三极乐去此。但有十万亿佛土。华藏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故不离也。如大疏说。华藏世界。底布风轮。须弥尘数。普光摩尼海中出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不言其数。安测其量。华藏刹海。处在莲台。台面纯以金刚为座。四周轮围。金刚杂宝。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列在其中。如天帝网。安布而住。一一香水海。各以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一海一种。种所持刹。各有不可说佛刹尘数自下而上。列二十重。一一相去。各有佛刹尘数之刹。一一种刹各有刹绕。如经所引重数。绕数渐增。准其一一刹。各有十刹微尘之刹而为围绕。各摄眷属。横竖交络。一一相当。递相连接。成世界网。故知阿弥陀佛国。不离华藏界中也。四即此第三十九偈赞品云。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共围绕。乃至贤首如来。阿閦释迦等。彼并判云。赞本尊遮那之德也。)

○二总颂十门。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疏】总结无尽也。亦别属十愿十无尽句。(【钞】亦别属十愿十无尽句者。具如礼敬诸佛门中所引。今将此偈。正则总结十门。亦兼同十无尽句。以结回向一门中之十愿也。以偈文加世界之言。不全依长行。长行但有虚空众生及业等四故。此总别皆取也。【校】加世界。加.续藏金陵会本作如。业等四。四.续藏金陵会本作三。案上长行.虚空.众生.业.烦恼为四。今加世界。应从纂要本。)

○二颂显经胜德二。一颂校量闻经益。

十方所有无边刹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刹微尘劫

若人於此胜愿王 一经於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於彼

○二通颂显众行益。长行有三。一通明五果。二别明净土果。三究竟成佛果。其生净土。在前愿中。但颂初後。文二。一通颂五果。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疏】初偈增上果。次偈等流果。次偈离系果。次半偈异熟果。後半偈士用果。(【钞】恶知识者。如涅盘经德王品云。菩萨摩诃萨。观於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於恶象等。心无恐怖。於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於法身。为恶象等杀。不至三恶趣。为恶友杀。必至三恶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也。言无量光者。即阿弥陀佛名也。言无量者。超诸数量。谓一一光。各有眷属。一一眷属有若干色不可数量也。十六观经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徧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又阿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此皆由彼国中大愿之所致也。无量寿经示。若我成佛。光明有限。下至不照亿那由他百千及算数佛刹者。不取菩提。而诸佛行化。莫先光明。可以反愚成智。拔苦与乐。不言而化。是故愿求也。是故彼佛。复有异名谓无边光等。即十二光也。十二光者。无量。无边。无碍。无对。焰王。清净。欢喜。智慧。难思。不断。无称。超日月等。二明等流果者。此人善得胜寿命者。谓随前业力所感异熟。一期寿限。有短有长。谓之寿命。此寿命者。若小乘有宗解云。谓寿煖识三和合。(三中寿煖体是假。)命根异色心外。别有实体性。若大乘宗。取第八识种子上建立命根。不取现行。谓种子是本。能生现行。复能持彼。约斯胜义。偏取种子。此中意说。依普贤行愿修行者。各随前业住寿短长。尽一报之身。修习胜行。不虚度时。名胜寿命。则反显纵恣不善三业之者。靡恶不为。不任调伏。设住世间。报命经劫。转使恶因弥广。苦果无穷。善灭恶增。非胜寿命。故法句经云。人寿百岁。悭贪逾盛。不如一日。割舍财色。人寿百岁。乐不持戒。不如一日。净心守戒。人寿百岁。多忿不忍。不如一日.含喜不瞋。人寿百岁。怠惰不勤。不如一日。策励身心。人寿百岁。拙御身心。不如一日。巧便运致。人寿百岁。常怀怯弱。不如一日。勇猛慧力。人寿百岁。不起善愿。不如一日。发行四弘。人寿百岁。不生一智。不如一日.慧性聪利。释曰。百年纵恣。过罪逾深。一日修持。便获大益。所以不如也。)

○二颂究竟果。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钞】後究竟果者。速诣菩提大树王等者。谓诸佛示化。临成正觉时。皆坐菩提树也。)

○三颂结劝受持。

若人於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沈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疏】初二句结前诸行。次六句重显胜益。後一偈结成回向。

○二结说赞善。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於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疏】如来赞善。乃是义生。此会入定。未有佛说。古德共立。令众顿证。(【钞】此会入定未有佛说者。会初世尊入师子频申三昧。便令逝多林。忽然广博。现种种庄严之事。普贤开发。文殊赞述。大众顿证。後文殊出至福城东。教示善财。展转求道。乃至品末。佛无自说之处。故此云如来赞言者。乃是义生也。)

○三流通分二。一指所说法。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疏】向普贤说。已是结义。今云佛说。亦是义生。意欲总该。亦有二意。一此之一会。佛为会主。虽诸善友。以总该别。亦属佛说。二徧该九会。以皆不起菩提树王。徧一切处。一时顿说。(【钞】此之一会至亦属佛说者。谓初会来。皆菩萨为主。欲有所表。谓初会普贤为主。初会是九会之总。表佛依正二果。体是法界。普贤主法界故。二文殊为主。主十信故。足下放光。三法慧为主。十住是解位。足指放光。四功德林为主。十行森耸为林。故足趺放光。五金刚幢为主。回向高出故。两膝放光。六金刚藏为主。入地能生无尽之功德。故眉间放光。七普贤为主。位满还同法界故。於一会中。随品别有所表。故有余菩萨等说者也。八普慧普贤等为主。托法进修。慧能引行故。普贤主行故。九至此会初。方是佛自为主。表证入因果。若不冥合佛心。无由证入。故此云佛为会主也。则诸善友。皆佛十身中余类身。故以总该别。纵前八会说主。亦佛十身中菩萨身也。故一一会初。皆先标佛。浅识不晓此意。云华严多分非佛亲说。未为极妙者。浑是街巷之谈也。疏二徧该九会至一时顿说者。谓不起菩提树。而升忉利天等三天也。皆不起而升之。今更以喻显。譬如朗月。流影徧应。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谓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各随其去。诸有识者。晓斯旨焉。)向见普贤在菩提场。摄末归本。以本该末。并为佛说。(向见普贤至佛说者。然第一会初。是菩提场证道。佛既不离菩提树而在逝多林。文殊从佛会而出。乃至福城东。开发善财。是从本起末。善财求友。展转南行。并是末也。从寄登地已後。多不指方。最後见普贤时。在菩提场内。是摄末归本也。故云以本该末。并为佛说也。)

○二时众受持二。一列能持众三。一菩萨众。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疏】文有四类。前之二类。多在此会。第三普贤。义通常随。则徧该九会。第四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亦通二义。一是前来远集新众。二通九会。集有远近。而梵本无文。(【钞】言比丘者。新云苾蒭。唐言具净。西天有苾蒭草。有其五德。以况佛弟子有其五种德也。一体性柔软。如比丘调伏三业。制伏烦恼。不起卒暴。柔和善语。不触於人。二引蔓傍布。此况比丘须传佛教。劝化一切。互相接引。展转相化。如一灯然百千灯。三香气远腾。觉香气者。悦乐身心。此况比丘。戒香芬馥。众人闻者。皆生欢喜。发其道意。四触身安乐。有患者。此草拂着。皆悉平复。以况比丘自断烦恼。以求无上菩提。外则教化众生。皆令断恶。灭烦恼惑。安住善品。五不背日光。犹如葵藿。常随向日。此况比丘。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向如来。不曾外缘邪见。是为五德也。复有五义。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震动。此约净心出家者。说。二曰乞土。谓上从诸佛乞法以资慧命。下从檀越乞衣食以济色身。求无上菩提。三曰净持戒。佛地论及婆沙论说。具足六义。名净持戒。一具住净尸罗。二能自防非。别解脱戒。三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四所行具足。离五处不应行。即处女。寡女。沽酒。屠儿。恶党等。五於微细罪。生广大怖。故世尊言。莫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慎之妙矣。六受学处。须依胜师。不现邪见。如是六义。名净持戒也。四曰净命。离四邪命及五邪命。四邪命者。一下口食。谓种植树木。耕田垦土。二仰口食。谓观瞻星象。以求衣食。三方口食。谓四方通耗等。及媒嫁事。四维口食。谓呪术推算。禄命决疑。用怖於人。以求衣食。五邪命者。一为利养故。诈现希奇。二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说令怖。以求衣食。四为利养故。称得供养。激动人心。五为利养故。广置徒弟。高声现威。令人怕怖。恐动求财也。若能离得四邪五邪。所获资身。名为净命食。得名比丘也。五曰破恶。谓能降四魔也。)

○二声闻众。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

【疏】唯局此会。

○三杂类众。

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钞】言天龙等者。总举八部众也。一天者。有四。一名天。如世国王。名为天子。缘有福诸天。减一分福与今天子。二生天名天。下从四天王天。上至非想非非想天中有情。三净天。但於人中得圣果者。名为净天。有自在义故。四生净天。谓二十八天中诸圣人是也。今言天者。四中多取第二生天也。二龙.有四种。一天龙。持天宫殿。不教堕落者。二人龙。人间兴云致雨者。三地龙。能持山河大地。四王龙。守护王之库藏等者。复有四种。一者虬龙。虬龙有角。二者鹰龙。鹰龙有翼。三者骊龙。骊龙有珠。四者蛟龙。蛟龙有鳞。又龙离五般障难.方能降雨。一火大增盛。二风吹云散。三阿修罗收云入海。四风伯雨师。放逸懈怠。五者众生造诸恶业。龙天瞋责。雨亦不下。五中随有一障。雨即不下也。三夜叉者。新云药叉。此云轻捷鬼。唐三藏翻为暴恶神。亦名勇健神。雌者名可畏摄。地行.食啖生类。雄者名药叉.有翅而能飞空。唯吃孩儿。居下天。守天城门也.四乾闼婆者。正云健闼嚩。此云寻香行。亦云食香神。谓食气作乐求乞。天帝须乐。体有异相便往奏之西天呼一类音声人。名健闼嚩。谓不作生计。寻食香气。作乐求之。五阿修罗者。古翻不饮酒神。谓海水咸苦。酿酒不成。因兹不得吃。名不饮酒神。新云阿素落。此云非天。谓无天实德。故云非天也。六迦楼罗。此云金翅鸟。正云羯路茶。此云妙翅鸟。身有四色。黄金色.白银色.瑠璃色.颇胝迦色。以有四般宝色。翅羽严丽。故名妙翅鸟。此具四生。如前已辨也。七紧那罗者。正云紧捺洛。此云歌神。有其四类。法华经中呼为清歌雅乐众。此乐神体是畜生。形状似人。面貌端正。头上有一角。人见生疑。不委是人是畜。亦名疑人也。八摩睺罗伽。正云莫呼洛迦。此云大腹。莫呼云大。洛迦云腹。即莽蛇虾蟇之类也。此之八类。於一一类中。各有无量。总在会中。问。此等何缘。得至佛会。答。慈恩和尚云。由佛慈悲。广为引化。有灵之类。皆悉奔波。希法雨以润萌芽。冀智药而除众苦。如归慈父。若趣医王。但由平等慈悲。恩沾动植者也。动者有情。植者。无情草木等类。如来行处。有情遇之。便得超升。无情枯木。再生华结果也。)

○二总显受持。通前诸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疏】然此流通。偏通第九。若通九会。於理无违。何必将斯。要该九会。又准前例。说法之後。尚阙现瑞。及证成等。但案梵文。足有始终。(【钞】何必将斯等者。古德多云。经来未尽。故无流通。即意悬指此文。通於九会。今不用之。故云何必也。尚阙现瑞等者。诸会说竟。皆有之也。即知各自流通也。)

○第四庆赞回向。

【疏】

我佛昔於大劫海 修行苦行为众生 证此难思解脱门 何幸得闻能赞演

愿此胜因皆上荐 宝祚长安帝道昌 四恩百辟及含生 同证玄门齐智海

(【钞】文有二偈。初偈庆遇申赞。後偈举益回向。前中初三句。述所证难思。後一句。庆闻赞演。於初中初二句。标佛悲愿.後一句。显证难思。初中上句标行愿时长。下句正明行愿。於中上四字。正举修行。下三字。标行所为。下一句。显证难思中。言难思等者。即所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也。门者。即能入普贤行愿也。此正举所赞也。後偈中。初四字举所回善根。下三字等。正申回向。於中初即回向有情。末後一句。回余二处。初中先明上报四恩。下三字。明下及含识。上四恩中。初别显王恩。皆上荐宝祚等。下通举四恩。谓一王恩。二三宝恩。三父母恩。四众生恩。此上一一有大恩德。故回向上报也。广如本生心地观经所明。言百辟者。总举臣寮。同上王恩也。及含生者。即有情之异名。总有十种。一名类生。二名肤生。三名羣生。四名怀生。五名苍生。六名众生。七名含生。八名异生。九名缘生。十名有情。今即一数也。末後一句。回余二处者。玄门二字。即真如实际智海二字。即无上菩提。愿四恩三有。同证斯道也。此中及含生等。是向众生。即随相行。齐智海。是向菩提。即离相行。玄门是向实际。实际即非随非离。随相行是大悲下化。离相行是大智上求。即随相与离相二行。阙一不可也。何以。随相若阙离相。则成有漏。离相若阙随相。即堕偏空。以离相得随相。故观空而万行沸腾。随相得离相。故涉有而一道清净。如此二行不阙。方可观空不碍有。涉有不碍空。所以然者。谓事即理故。色即空故。理由事显。事藉理空。理空即触目全真。事显乃无非是佛。又空即色而万别。事事皆真。色即空而一如。相无不寂。若如是解者。无一心而不证。念念道成。无一事而非真。尘尘佛土。此乃圆宗所诠也。所以此教。圆无不妙。广无不周。玄而复深。普而能徧。逈异诸教凡小权乘之行。成普贤圆融称性之行也。)

南天竺乌茶国。深信最胜善逝法者。修行最胜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净师子王。上献摩诃支那大唐国。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师子中大王。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谨奉进上。伏愿.大国圣王。福聚高大超须弥山。智慧深广过四大海。十方国土通为一家。及书此经功德。愿集彼无量福聚。等虚空界。一切世界海无尽众生界。一切皆如善财童子。得佛正见。具足智慧。见不可思议真善知识。咸生欢喜。得佛广大普光明照。离诸贪着。成就无垢普贤菩萨最胜行愿。伏愿书此大乘经典进奉功德。慈氏如来成佛之时。龙华会上。早得奉觐大圣天王。获宿命智。瞻见便识。同受佛记。尽虚空。徧法界。广度未来一切众生。速得成佛。

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进奉梵夹。十二年六月五日奉诏於长安崇福寺译。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毕进上。

罽宾国三藏赐紫沙门般若宣梵文

东都天宫寺沙门广济译语西明寺赐紫沙门圆照笔受

保寿寺沙门智柔回缀

保寿寺沙门智通回缀

成都府正觉寺沙门道弘润文

章敬寺沙门鉴虚润文

大觉寺沙门道章校勘证义

千福寺沙门大通证禅义

太原府崇福寺沙门澄观详定

千福寺沙门虚邃详定

专知官右神策军散兵马使衙前马军正将兼押衙特进行邓州司法参军南珍贡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右街功德使元从兴元元从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交城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臣霍仙鸣 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元从兴元元从骠骑大将军行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上柱国邠国公食邑三千户臣窦文场等进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纂要卷第一百之二十(终)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甲申十月普慧大藏经刊行会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