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之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施。何等为十。所谓平等施。不拣众生故。随意施。满其所愿故。不乱施。令得利益故。随宜施。知上中下故。不住施。不求果报故。开舍施。心不恋着故。一切施。究竟清净故。回向菩提施。远离有为无为故。教化众生施。乃至道场不舍故。三轮清净施。於施者受者及以施物。正念观察如虚空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清净广大施。

【疏】第二十种施下十门。明其行体。於中先明六度。後显四等。十度之义。已如前释。皆言清净者。离蔽障故。不同世间施戒等故。然皆寄十表圆。各为一义。与九三施等。开合不同。若具会释。恐厌繁文。故随显直释。(【钞】三施者。即财。法。无畏。九施。即一自性。二一切。三难行。四一切门。五善士。六一切种。七遂求。八二世乐。九清净。乃至六度四摄。皆有此九。十行之初。已广说竟。)今初。十施者。一无向背施。即清净施中别义。二遂求施。三二世乐施。梵本名应时。及济难故。余七皆一切施。(三二世乐者。二世乐有九。今亦唯二。所以引梵本者。不乱之言。不顺二世乐。以应时济难。顺二世乐故。余七皆一切施者。一切即是三施。然亦九中之一。然一切有二。一内外之二。二有其三。即财法无畏。故下结中。十皆通三。今前三有其别相。後七无余施别相。故云即一切耳。)四即观其可不。有损不宜等。极贫下者。应先施等。五不希异熟。亦清净施。六亦难行施。所爱重物。无恋着故。七内外财等。无不舍故。八九与十。皆巧慧施。此回向巧治二过故。一观诸行。性不坚牢。治於当果有为。见胜功德。二由具大悲。治於二乘。趣证无为故。行不住道。而向菩提。九益生施。常以财法施之。故名不舍。十忘相成度。然其十度。皆有三轮。而义有小异。(【校】上钞即是三施。施。纂要南藏续藏金陵本误作世。又上疏皆巧慧施。慧。纂要南藏金陵本误作惠。)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戒。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戒。护身三恶故。语清净戒。离语四过故。心清净戒。永离贪瞋邪见故。不破一切学处清净戒。於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护菩提心清净戒。不乐小乘故。守护如来所制清净戒。乃至微细罪生大怖畏故。隐密护持清净戒。善拔犯戒众生故。不作一切恶清净戒。誓修一切善法故。远离一切有见清净戒。於戒无着故。守护一切众生清净戒。发起大悲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无过失清净戒。

【疏】二十戒者。前三律仪。七十摄生。余皆摄善。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忍。何等为十。所谓安受呰辱清净忍。护诸众生故。安受刀杖清净忍。善护自他故。不生恚害清净忍。其心不动故。不责卑贱清净忍。为上能宽故。有归咸救清净忍。舍自身命故。远离我慢清净忍。不轻未学故。残毁不瞋清净忍。观察如幻故。有犯无报清净忍。不见自他故。不随烦恼清净忍。离诸境界故。随顺菩萨真实智。知一切法无生清净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境界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一切诸佛不由他悟无上法忍。

【疏】三十忍者。初三耐怨害忍。忍他三业恼害故。次三安受苦忍。初後忍不称情。中一忍身苦以济物。後二。谛察法忍。七八通三忍。又四难行忍。於下能忍。恕不逮故。五亡身济难。六忍己顺他。皆遂求忍。余如前判。(【钞】又四难行忍下。约三忍。今约九忍。难行有三。今是其一。於下能忍。是一难行。对於上流。生忍则易。童仆子息。生忍则难。彼合敬顺。我合责罚故。言恕不逮者。即晋书中意。晋卫洗马。凡所发言。皆为实录。时有一人。非理相忤。後有仆使。所为非理。於此二人。并无愠色。人问其故。彼对之曰。非理相干。可以理遣。人之不逮。可以情恕。故云恕不逮故。以释经中为上能宽。此亦外典谓居上能宽。为下能敬。君子之行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精进。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精进。承事供养诸佛菩萨及诸师长尊重福田不退转故。语清净精进。随所闻法。广为他说。赞佛功德无疲倦故。意清净精进。善能入出慈悲喜舍禅定解脱及诸三昧无休息故。正直心清净精进。无诳无谄无曲无伪一切勤修无退转故。增胜心清净精进。志常趣求上上智慧。愿具一切白净法故。不唐捐清净精进。摄取布施戒忍多闻及不放逸。乃至菩提。无中息故。摧伏一切魔清净精进。悉能除灭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一切烦恼诸缠盖故。成满智慧光清净精进。有所施为。悉善观察。咸使究竟。不令後悔。得一切佛不共法故。无来无去清净精进。得如实智。入法界门。身语及心。皆悉平等。了相非相。无所着故。成就法光清净精进。超过诸地。得佛灌顶。以无漏身而示没生。出家成道。说法灭度。具足如是普贤事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精进。

【疏】四十精进中。二与第十。是饶益有情。五是被甲。余皆摄善。又初三三业。即精进自体。四离染法。五引白法。上二一切门精进。六无所弃舍。及无所退减。七无下劣。八无颠倒。及勤勇加行。上三即善士精进。九平等相应。即一切种精进。上皆自分。十即胜进回向菩提清净精进。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禅。何等为十。所谓常乐出家清净禅.舍一切所有故。得真善友清净禅。示教正道故。住阿兰若忍风雨等清净禅。离我我所故。离愦閙众生清净禅.常乐寂静故。心业调柔清净禅。守护诸根故。心智寂灭清净禅。一切音声诸禅定刺不能乱故。觉道方便清净禅.观察一切皆现证故。离於味着清净禅。不舍欲界故。发起通明清净禅。知一切众生根性故。自在游戏清净禅。入佛三昧知无我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大清净禅。

【疏】五十禅中。初五方便。次一正定坚成。次二发慧断惑。上八现法乐住禅。九利益众生禅。十引生功德禅。﹂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慧。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因清净慧。不坏果报故。知一切缘清净慧。不违和合故。知不断不常清净慧。了达缘起皆如实故。拔一切见清净慧。於众生相无取舍故。观一切众生心行清净慧。了知如幻故。广大辩才清净慧。分别诸法问答无碍故。一切诸魔外道声闻独觉所不能知清净慧。深入一切如来智故。见一切佛微妙法身。见一切众生本性清净。见一切法皆悉寂灭。见一切刹同於虚空清净慧。知一切相皆无碍故。一切总持辩才方便波罗蜜清净慧。令得一切最胜智故。一念相应金刚智了一切法平等清净慧。得一切法最尊智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障碍大智慧。

【疏】六有十慧。初三解法。即加行慧。次四摄生。即後得慧。後三证理。即正体慧。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慈。何等为十。所谓等心清净慈。普摄众生无所拣择故。饶益清净慈。随有所作皆令欢喜故。摄物同己清净慈。究竟皆令出生死故。不舍世间清净慈。心常缘念集善根故。能至解脱清净慈。普使众生除灭一切诸烦恼故。出生菩提清净慈。普使众生发求一切智心故。世间无碍清净慈。放大光明平等普照故。充满虚空清净慈。救护众生无处不至故。法缘清净慈。证於如如真实法故。无缘清净慈。入於菩萨离生性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慈。

【疏】第二四门明四等者。六度多明自利。四等多约利他。然四等於境有别。已见十地。今文从通。但约与乐等。以为显别。今初明慈。前八众生缘。九十文显。然瑜伽四十四。三缘之中。初共外道。次共二乘。後方不共。此中三缘。皆不共凡小。如文思之。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悲。何等为十。所谓无俦伴清净悲。独发其心故。无疲厌清净悲。代一切众生受苦不以为劳故。难处受生清净悲。为度众生故。善趣受生清净悲。示现无常故。为邪定众生清净悲。历劫不舍弘誓故。不着己乐清净悲。普与众生快乐故。不求恩报清净悲。修洁其心故。能除颠倒清净悲。说如实法故。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染着。无热恼。以客尘烦恼故而受众苦。如是知已。於诸众生而起大悲。名本性清净。为说无垢清净光明法故。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如空中鸟迹。众生痴翳.不能照了。观察於彼起大悲心。名真实智。为其开示涅盘法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悲。

【疏】二有十悲。前七众生缘。次一法缘。後二无缘。於中初伤其真隐。故为显。後念彼不知。故令悟。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喜。何等为十。所谓发菩提心清净喜。悉舍所有清净喜。不嫌弃破戒众生而教化成就清净喜。能忍受造恶众生誓愿救度清净喜。舍身求法不生悔心清净喜。自舍欲乐常乐法乐清净喜。令一切众生舍资生乐。常乐法乐。清净喜。见一切佛恭敬供养无有厌足.法界平等清净喜。令一切众生爱乐禅定解脱三昧游戏入出清净喜。心乐具行顺菩萨道一切苦行.证得牟尼寂静不动无上定慧清净喜。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喜。

【疏】三有十喜。初四众生缘。次三法缘。後三无缘。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舍。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众生恭敬供养不生爱着清净舍。一切众生轻慢毁辱不生瞋恚清净舍。常行世间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清净舍。於法器众生待时而化。於无法器亦不生嫌清净舍。不求二乘学无学法清净舍。心常远离一切欲乐顺烦恼法清净舍。不叹二乘厌离生死清净舍。远离一切世间语。非涅盘语。非离欲语。不顺理语。恼乱他语。声闻独觉语。略说乃至一切障菩萨道语。皆悉远离清净舍。或有众生根已成熟发生念慧。而未能知最上之法。待时方化清净舍。或有众生菩萨往昔已曾教化。至於佛地方可调伏。彼亦待时清净舍。菩萨摩诃萨於彼二人。无高无下。无取无舍。远离一切种种分别。恒住正定入如实法。心得堪忍清净舍。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清净舍。

【疏】四有十舍。文列十一。晋本初二。但合为一。於中初四众生缘。次六法缘。後一无缘。上明行体竟。(【钞】补注曰。法器众生者。是有可化之器也。待时而化者。谓器虽可化。亦须待时。苟化不待时而欲其速成.是日中灌瓜。匪徒无益。反戕其生也。凡为人师者。授受之际。可不慎哉。)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义。何等为十。所谓多闻义.坚固修行故。法义.善巧思择故。空义.第一义空故。寂静义.离诸众生諠愦故。不可说义.不着一切语言故。如实义.了达三世平等故。法界义.一切诸法一味故。真如义.一切如来顺入故。实际义.了知究竟如实故。大般涅盘义.灭一切苦而修菩萨诸行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一切智无上义。

【疏】第二十义下八门。明造修方便行。於中前五门。明自分行。後三门明胜进行。前中初二明法义。次二说福智。後一显圆足。今初。以彼法义成行故。若以能诠为法。则以所诠为义。今此不取能诠为法。然法约自体。义是所以。法总义别。余如九地四无碍中辨。今初十义。一以修行为多闻之义。意在於修。不在闻故。净名亦云。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二思为法家之义。余仿此知。法即事法。余八理法。理法所以。在於证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法。何等为十。所谓真实法.如说修行故。离取法.能取所取悉离故。无诤法.无有一切惑诤故。寂灭法.灭除一切热恼故。离欲法.一切贪欲皆断故。无分别法.攀缘分别永息故。无生法.犹如虚空不动故。无为法.离生住灭诸相故。本性法.自性无染清净故。舍一切乌波提涅盘法.能生一切菩萨行修习不断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法。

【疏】二有十法。法有二义。一持自性。二轨生物解。今此前七通二。八九唯自性。後一唯轨生。乌波提者。此云有苦。即二乘涅盘。佛性论第二说。二乘无余。尚有三余。一无明住地惑。二无漏业。三变易苦。故非真无余。今以涅盘为安乐义。略举有苦。故应舍之。轨令众生。不应修此。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福德助道具。何等为十。所谓劝众生起菩提心是菩萨福德助道具。不断三宝种故。随顺十种回向是菩萨福德助道具。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故。智慧诱诲是菩萨福德助道具。超过三界福德故。心无疲倦是菩萨福德助道具。究竟度脱一切众生故。悉舍内外一切所有是菩萨福德助道具。於一切物无所着故。为满足相好精进不退是菩萨福德助道具。开门大施无所限故。上中下三品善根。悉以回向无上菩提。心无所轻。是菩萨福德助道具。善巧方便相应故。於邪定下劣不善众生皆生大悲.不怀轻贱。是菩萨福德助道具。常起大人弘誓心故。恭敬供养一切如来。於一切菩萨起如来想。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是菩萨福德助道具。守本志愿极坚牢故。菩萨摩诃萨於阿僧只劫积集善根自欲取证无上菩提如在掌中。然悉舍与一切众生。心无忧恼。亦无悔恨。其心广大等虚空界。此是菩萨福德助道具。起大智慧证大法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具足如来无上广大福德聚。

【疏】第二二门明福智者。福智即道。成福智缘。名助道具。如云三宝不断是福。劝众生发为缘等。又具三庄严。方为正道。偏语皆助。斯则福智。即助道具。又以正道。福智相绝故。故文中说法布施。皆即是福。非福缘故。今初福德中。二顺回向因。七不杂小善。回向於果。余可知。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慧助道具。何等为十。所谓亲近多闻真善知识。恭敬供养尊重礼拜。种种随顺.不违其教。是为一。一切正直无虚矫故。

【疏】二智慧具中。一外近善缘。

永离憍慢。常行谦敬。身语意业无有粗犷。柔和善顺.不伪不曲。是为二。其身堪作佛法器故。

【疏】二内调法器。

念慧随觉未曾散乱。惭愧柔和心安不动。常忆六念。常行六敬。常随顺住六坚固法。是为三。与十种智为方便故。

【疏】三念慧安处。六念自持。六和众法。并见上文。六坚顺位。本业上卷。以三贤十圣等妙二觉为六。谓信坚.法坚.修坚.德坚.顶坚.觉坚。亦名六忍。谓信.法.修.正.无垢.一切智。复名六慧。谓闻.思.修.无相.照寂.寂照。复名六观。谓住.行.向.地.无相.一切种智。即亦六性。谓习种性等。一切诸佛.无不入此。故常随顺。十种智者。谓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四谛智.尽智.无生智。

乐法乐义。以法为乐。常乐听闻.无有厌足。舍离世论.及世言说。专心听受出世间语。远离小乘。入大乘慧。是为四。一心忆念无散动故。

【疏】四法乐怡神。

六波罗蜜。心专荷负。四种梵住.行已成熟。随顺明法.悉善修行。聪敏智人.皆勤请问。远离恶趣.归向善道。心常爱乐正念观察。调伏己情。守护他意。是为五。坚固修行真实行故。

【疏】五真实修行。

常乐出离。不着三有。恒觉自心曾无恶念。三觉已绝.三业皆善。决定了知心之自性。是为六。能令自他心清净故。

【疏】六自他双净。言三觉者。欲。恚。害也。

观察五蕴。皆如幻事。界如毒蛇。处如空聚。一切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如影。如响。如像。如空中画。如旋火轮。如虹蜺色。如日月光。无相无形。非常非断。不来不去。亦无所住。如是观察。知一切法无生无灭。是为七。知一切法。性空寂故。

【疏】七徧观法性。界如毒蛇者。净名涅盘。皆以四大为毒蛇。性违害故。今居蕴入之中。义当十八界。以四大即内界故。俱舍云。大种。谓四界。今取总中别义。亦可十八界。皆不可执取。处如空聚者。中无人故。并如涅盘二十三说。

菩萨摩诃萨。闻一切法。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补伽罗。无心。无境。无贪瞋痴。无身。无物。无主。无待。无着。无行。如是一切。皆无所有。悉归寂灭。闻已深信。不疑不谤。是为八。以能成就圆满解故。

【疏】八深解二空。无心已下。明其法空。

菩萨摩诃萨。善调诸根。如理修行。恒住止观。心意寂静.一切动念皆悉不生。无我无人。无作无行。无计我想。无计我业。无有疮疣。无有瘢痕。亦无於此所得之忍。身语意业无来无去。无有精进。亦无勇猛。观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心皆平等而无所住。非此岸。非彼岸。此彼性离。无所从来。无所至去。常以智慧如是思惟。是为九。到分别相彼岸处故。

【疏】九止观双游。於中先总修止观。後心意下。双释二门。先释止。欲取我相为我想。正计为我业。正损法身为疮疣。余过未灭为瘢痕。能所忍寂。故无来去。後观一切下。释观。说虽先後。运在一时。

菩萨摩诃萨。见缘起法故.见法清净。见法清净故.见国土清净。见国土清净故.见虚空清净。见虚空清净故.见法界清净。见法界清净故.见智慧清净。是为十。修行积集一切智故。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智慧助道具。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一切法无障碍清净微妙智慧聚。

【疏】十修集种智。谓见法从缘。则知国由心现。国由心现故。有而即空。空为法性。万法由生。见法性源。是真智慧。皆离妄垢。并云清净。五重积集。一切智圆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明足。何等为十。所谓善分别诸法明足.不取着诸法明足。离颠倒见明足。智慧光照诸根明足。巧发起正精进明足。能深入真谛智明足。灭烦恼业.成就尽智无生智明足。天眼智.普观察明足。宿住念.知前际清净明足。漏尽神通智.断众生诸漏明足。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於一切佛法无上大光明。

【疏】第三明足者。总显圆足。惑暗斯亡。智解斯显。故称为明.足有二义。一智圆备故。二有进趣故。其犹脚足.斯即十号明行足义。果称圆足。因为脚足。又准涅盘十八.以明为果。所谓菩提。以行为足。谓戒定等。广如彼说。此居等觉。义通二足。望脚足义。此门亦得名为胜进。十中前七约行。後三别举三明。自分行竟。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求法。何等为十。所谓直心求法。无有谄诳故。精进求法。远离懈慢故。一向求法。不惜身命故。为除一切众生烦恼求法。不为名利恭敬故。为饶益自他一切众生求法。不但自利故。为入智慧求法。不乐文字故。为出生死求法。不贪世乐故。为度众生求法。发菩提心故。为断一切众生疑求法。令无犹豫故。为满足佛法求法。不乐余乘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不由他教一切佛法大智慧。

【疏】第二有十种求法下三门。明胜进行。一更求法要。二得已明了。三如说修行。今初。依此成行故。一始心唯直。二中後无懈。三内不顾身。四外亡名利。五双圆二利。六得意亡言。七果不近求。八因酬所为。九普决疑惑。十唯满佛乘。离此十求。皆邪求也。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明了法。何等为十。所谓随顺世俗生长善根。是童蒙凡夫明了法。得无碍不坏信觉法自性。是随信行人明了法。勤修习法随顺法住。是随法行人明了法。远离八邪向八正道。是第八人明了法。除灭众结。断生死漏。见真实谛。是须陀洹人明了法。观味是患。知无往来。是斯陀含人明了法。不乐三界。求尽有漏。於受生法。乃至一念不生爱着。是阿那含人明了法。获六神通。得八解脱。九定。四辩。悉皆成就。是阿罗汉人明了法。性乐观察一味缘起。心常寂静。知足少事。解因自得。悟不由他。成就种种神通智慧。是辟支佛人明了法。智慧广大。诸根明利。常乐度脱一切众生。勤修福智助道之法。如来所有十力无畏一切功德。具足圆满。是菩萨人明了法。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大智明了法。

【疏】二明了法者。得不照达。求之何用。总以普贤胜智。了知三乘凡圣差别。(【钞】总以普贤下。显能了智。则是圆智了法。无法非圆。今但约相。则所了通小耳。)一是凡夫。若童稚蒙昧。未能出世。故随世俗。长四善根。(长四善根。即暖。顶。忍。世第一法。初地已广。)二谓钝根。随信他言而行道故。名随信行。三是利根。由自披阅契经等法而行道故。名随法行。然今既云。觉法自性等。则知十中。前九亦兼含大。是以智论。明有三乘共十地法。此上二人。约根分异。(是以智论下。引证。成前通大之义。天台引此。立於通教。通大通小。通浅通深。十地者。一乾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性地。广如天台。)四第八人者。即初果向。又俱舍贤圣品中疏云。第八人者。谓苦法忍。八忍之中.从後数之.为第八故。五初果法。断众结者。谓三正三随。已如十地。亦可见所断惑.八十八使.名为众结。由见谛理.断无明漏。无明是生死根本.名生死漏。(三正三随者。三正即涅盘经。谓身见.戒取.疑。俱舍说断其六。故加三随。边见随身见。执断常者.必依身故。见取随戒取。非因计因.必计胜故。邪见随疑。疑无之心.断善根故。)六一来果。观欲味过患。已断六品。虽三品惑.能润一生。故一往来。而知无往来也。七不还果。断九品尽故.不还欲界。乃至八地惑皆断故.总云不乐三界。八无学果。八解脱者。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初二如次依初二禅。三依四禅。次四无色.为四解脱。八即灭受想解脱。余义已见上文。广如诸论。九十可知。(言解脱有八种者。一内有色.观外色解脱。谓於内身有色想贪。为除此贪.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故名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谓於内身无色想贪。虽已除贪。为坚牢故。观外不净青瘀等色.令贪不起。名为解脱。第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观净色.令贪不起.名净解脱。观净色者。显观转胜。此净解脱.身中证得.名身作证。具足圆满.得住此定.名具足住。四无色定.为次四解脱。四解脱各能弃背下地贪故.名为解脱。後第八灭受想定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弃背受等.名为解脱。)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修行法。何等为十。所谓恭敬尊重诸善知识修行法。常为诸天之所觉悟修行法。於诸佛所.常怀惭愧修行法。哀愍众生不舍生死修行法。事必究竟心无变动修行法。专念随逐发大乘心诸菩萨众.精勤修学修行法。远离邪见勤求正道修行法。摧破众魔及烦恼业修行法。知诸众生根性胜劣而为说法令住佛地修行法。安住无边广大法界.除灭烦恼令身清净修行法。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其中。则得如来无上修行法。

【疏】三修行法者。如说修行。方得佛法故。常为诸天者。为字去声。故晋经云。觉悟诸天。余并可知。上来造修行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