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十四)
○第十法云地。初明大意。
【疏】所以来者。瑜伽意云。虽於一切品类宣说法中得大自在。而未能得圆满法身。现前证受。今精勤修习.已得圆满。故有此来。论云。於九地中已作净佛国土。及化众生。第十地中。修行令智觉满。此是胜故。以八九二地同无功用。故对之显胜。有此地来。又一乘中.最居极故。
○次释名。下自有释名分。今且略解。云者是喻。略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霔雨义。约法就喻。则有多义。云有四义。一喻智慧。二喻法身。三喻应身。四喻多闻熏因。空亦四义。一喻真如。二喻粗重。三喻法身。四喻梨耶。摄大乘论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此喻含水义。又云。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又云。又於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霔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满。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故金光明云。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瑜伽云。粗重之身.广如虚空。法身圆满。譬如大云。皆能徧覆。此同摄论第二义。而无性释以智覆空。此以法身者。智满则法身圆满。起信论云。显现法身。智纯净故。本分云。得大法身。具足自在。亦以法身喻云。庄严论第十三云。於第十地中。由三昧门.及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徧满阿黎耶识中。譬如浮云徧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於一一刹那。於一一相。於一一好。於一一毛孔。雨无量无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故名法云。此从法身。未及佛故。立赖耶名。然诸释虽众。不出三义。谓以智慧含德。徧断诸障。徧证法身故。
○所覆粗重。即所离障。谓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故。斯即二愚。障所起业.名大神通愚。障大智云。即悟入微细秘密愚
○断此障故。便能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便成受位等行。具智波罗蜜。得化身三昧等果.即是云雨。究竟成佛法身。及所证如。皆亦所徧虚空。其旨一耳。
【论】此地何故名为法云地。明此菩萨登法王之位。智满行周。以大慈悲云。於诸生死海。普降法雨。灌一切众生心田。令一切众生长菩提之芽。无有休息。以此名为法云地。明此地从初发心。入此智地而生佛家。升进修行。至此地。大悲愿力。功终行满。故常雨法故。
○次正释文。文中三分。先赞请。
净居天众那由他 闻此地中诸胜行 空中踊跃心欢喜 悉共虔诚供养佛
不可思议菩萨众 亦在空中大欢喜 俱然最上悦意香 普熏众会令清净
自在天王与天众 无量亿数在虚空 普散天衣供养佛 百千万种缤纷下
【疏】赞请中。有十六偈。前十三赞。後三偈请。前中亦二。前三偈但申供养。有三类。可知。
天诸采女无有量 靡不欢欣供养佛 各奏种种妙乐音 悉以此言而赞叹
【疏】後十偈天女供赞。於中亦二。初一总标供赞。
佛身安坐一国土 一切世界悉现身 身相端严无量亿 法界广大悉充满
於一毛孔放光明 普灭世间烦恼暗 国土微尘可知数 此光明数不可测
【疏】余九正显赞辞。於中亦二。前八赞佛德能。後一劝修利益。前中亦二。前五赞大用自在。後显自在所由前中亦二。前二用益普周。
或见如来具众相 转於无上正法轮 或见游行诸佛刹 或见寂然安不动
【疏】後三随见不等。於中亦二。初一总明。
或现住於兜率宫 或现下生入母胎 或示住胎或出胎 悉令无量国中见
或现出家修世道 或现道场成正觉 或现说法或涅盘 普使十方无不覩
【疏】後二八相显。(【校】上疏云显自在所由。案显字应属次科。纂要及续藏金陵本误移於八相之下。)
譬如幻师知幻术 在於大众多所作 如来智慧亦复然 於世间中普现身
佛住甚深真法性 寂灭无相同虚空 而於第一实义中 示现种种所行事
所作利益众生事 皆依法性而得有 相与无相无差别 入於究竟皆无相
若有欲得如来智 应离一切妄分别 有无通达皆平等 疾作人天大导师
【疏】所由中亦二。初一智了世幻故。文有喻合。後二证穷性相故。於中半偈证体。半偈起用。半偈用不离体。半偈体用泯绝。後偈诫劝。
无量无边天女众 种种言音称赞已 身心寂静共安乐 瞻仰如来默然住
即时菩萨解脱月 知诸众会咸寂静 向金刚藏而请言 大无畏者真佛子
从第九地入十地 所有功德诸行相 及以神通变化事 愿聪慧者为宣说
【疏】後三请中。初一结默念请。後二上首言请。
○第二正说。论分八分。一方便作满足地分。摄前九地所修。总为方便。满此地故。二得三昧分。初住地行.行德无量。偏举受职之所依故。三得受位分。正住地行。依前定力。摄佛智故。四入大尽分。是地满行。望前诸地。行已穷尽。今复地满。尽之极故。五释名分。此地学穷。辨德显称故。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地满足已。妙用自在。形前无上。形佛劣故。七地影像分。以喻显法。如因影像。知形质故。八地显益分。彰说殊胜。劝修趣入故。後之二分。通该十地。将前摄後.云此地有八。若依前长科。後二分通。则此地分二。先明地行。後彰位果。地行之中。方有六分。如上所列。六中初一是入心。余是住心。出心即调柔果。已如前说。今初。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从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已。善思惟修习。
善满足白法。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广行大悲。知世界差别。入众生界稠林。入如来所行处。随顺如来寂灭行。常观察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名为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
【疏】初分二。先总明。後善满下。别显。今初无量智者。阿含广故。观察觉了者。证智深故。宝性论中地上菩萨起二修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即此证智。二约後得智。名徧修行。即此广智。诸地具起上二种行。今於上二。决择思修。别中十句.摄为七相。初三七八二处合故。七中一善修行故。即是同相。谓初三句明证助不住。诸地同修故。初句证道。无漏白法故。何以得证。由次句助道。何因成助。由後句不住道。增福德故.不住无为。增智慧故.不住有为。後六别相。谓二广行大悲。即普徧随顺自利利他相。此总前七地。合为一相。以七地差别之相。八地之初已辨。故此总举。普徧释广。随顺释行。大悲利他而成自业。故云自利。三一句。令佛土净。即八地相。下三相即九地。以亲证此。故多举之。谓四一句。教化众生相。即九地自分行。入十一稠林故。五有二句善解相。谓解达真如。是佛所行处故。善顺如来。能证寂灭行故。(【钞】真如是佛行处者。今此九地。入向十地。何名入如来所行。答。十地同佛境相应故。)六无厌足相。常观察力等。欲趣入故。上句解。此句行。并九地胜进。故前地云。昼夜专勤。更无余念。唯入佛境界故。七地尽至入相。谓十地证穷故。同前诸地。结行入位。已属第十。故云名为得受职位。(七地尽者。即经名为得下经文。十地学穷。名为地尽。依行得证。说为至入。)
【论】第一段七行经。明从初地至第九地。以分分白净法。修助道行。观察众法。修习福德智慧。广行大悲。并为成就此十地根本智悲之地。至此地满故。明元将一切诸佛智悲之地.以作五位修行。从初发心住已。至此诸佛智地故。从初发心.有五种发心。不离一念。五种初发心者。一十住初发心。二十行初发心。三十回向初发心。四十地初发心。五十一地初发心。如是五位初发心.皆不异如来根本智而起初发心故。为智体无始终。此五种初发心皆无始终。为非情识能所见故。非时日岁月所摄故。如是五位.皆一时发故。一如十住初发心。即以其止心不乱。开发如来根本智慧。即以妙峯山德云比丘得忆念诸佛智慧光明门。山者。止也。即初从凡夫地。止心不乱。即佛智慧。现入如来智慧地。名初发心住。二如十行初发心。即明於诸佛智慧中。行行无染。即以三眼国善见比丘林中经行。比丘表行无染。林中经行.表行无住。三眼.表佛眼法眼智眼。此眼自得如来智慧三眼。复利一切众生。即行无所着故。三十回向初发心。即以鬻香长者青莲华。即明和合诸香。卖鬻香而居。即明以十回向门.起无限大愿门.和融悲智法身。使令均平等进故。青莲华者。明於诸妙色香无染也。四十地初发心。修长养大慈大悲增胜。即以夜神婆珊婆演底。此云春生主当神。以表大悲主当众生.发生菩提芽故。五第十一地。以无作任运大悲初发心。即以摩耶夫人生诸佛为首。即明从悲生智.教化众生故。如上初发心.有此五种逆顺不同。总在初心之中.一时具足.无前後际。皆以法界大智为体故。不可说前後古今之解。此一段七行经。明成无前後古今之大智大悲法界众生界佛行满故。至大法王职处。(第一满足地分竟。)
○第二明三昧分。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只三昧皆现在前。菩萨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别。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
【疏】於中二。初牒前起後。後即得下正显。於中四。初举十名。二如是等下。结所得数。三菩萨於此下。彰入满足。四其最後下。显最後名。今初十中。初总余别。总云离垢者。离烦恼垢故。是障尽地。偏受此名。别中九定。离八种垢。一入密无垢。谓解入事事法界深密之处。不与惑俱故。(【钞】不与惑俱者。释无垢义。就总开别。皆带无垢。无垢即不与惑俱。故初句示其带总。云不与惑俱。)二近无垢。万行已圆。道场斯近故。如净名说。上来初一解。次一行。下三成德。三放光无垢。谓光开心华。令其见实。亦能坐种种大宝莲华。光无不照故。四陀罗尼无垢。如海包藏。五起通无垢。则无心顿现。上五皆起法身之定也。六有二定清净佛土无垢。上句无量。则尽法界之疆域。下句正观。穷国土之体性。上六自利。(上句无量者。即经虚空界广大三昧。此同自受用刹。下句穷国土之体性。即法性土。此能穷究。)七化生无垢。上之二利.皆自分行。八正觉无垢。谓胜进上觉。将成菩提时。一切诸佛迭共现前而证知故。如下受职处说。以本觉将现前故。二结数者。亦是眷属。皆现前者。久修成就。不加功力。自然现故。三彰入满足中。能入者。通方便定体。入起相即。隐显无方。故云善巧。善了所作。即知业用。四彰最後名者。将说受位分故。一切智者。佛无分别智也。论经重言智者。兼後得智。二智平等。名受位也。
【论】离垢三昧者。云正定也。明此地悉离染净涅盘悲智功用不均平垢。故名离垢三昧。不同三乘。离生死.取涅盘。及净土垢故。亦不同下地菩萨调治智悲生死涅盘万行未自在垢故。此地菩萨离如是垢。故名为离垢三昧。明以法界无作智印。印诸境界。无非智境。更无能所生死涅盘染净等障。故名离垢三昧。又三之言正。正者。明一止即是正字故。明此地菩萨。以一大普光明智。性自无依曰止。恒以此智常照诸境。名之曰正。昧之云定。定者。以智利生。不迷诸见。名之为定。明从初地修诸方便助菩提分。至此地。所作功行无功。习气亦无。故名离垢三昧。乃至菩萨於此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者。明一身入。多身起。多身入。一身起。又起中入。入中起。又於一三昧中。分别多众生心行所行。多三昧境界。教多众生而不失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胜职位者。此是十地智满行周.平等无作大悲.任运处世利众生定。如是众多三昧。皆从体性无作法身法界普光明智寂用无碍三昧起故。如是三昧。非是三乘修寂静者。求出三界者。乐生净土者之境界。是达一切无明.便成大智。是便以一切众生身土微尘.总含佛国者之境界。此寂用无依大智三昧。是一切诸佛根本智体用无尽藏王。能随一切众生无限情意。化不失时。无作者故。(第二三昧分竟。)
○第三明受位分。於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钞】第三受位分。自有十相者。文中法。喻。合。结。)今初有六。一座。二身。三眷属。四相。五出处。六得位。六中前五自分德备。後一上摄佛果。前中初三位体。次一位相。後一位用。前三即依正眷属。今初。随何等座。谓大宝华王座故。
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性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处之所能有。毗瑠璃摩尼宝为茎。栴檀王为台。码碯为须。阎浮檀金为叶。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
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
【疏】於中二。先明主华。自有十相。一主相。即宝莲华。二其华下。量相。三以众妙下。胜相。具德故。(【钞】事则众宝间错故胜。法则众德为严。亦如上说。有同时具足相应。广狭自在.一多相容等德故。)四超过下。地相。生处故。(法界智地为生处故。)五出世下。因相。六知诸下。成相。七恒放下。第一义相。正观普照法界现事故。如世莲华。开敷菡蓞为第一故。(然华有三时之异。一华而未敷。二处中盛时。三雕而将落。今非初後。正处中盛时。正观普照。等彼流光。法界现事。如开菡萏。披敷见莲。华实双美。事理昭着。权实开荣。)八非诸天下。功德相。菩萨德招故。九毗瑠璃下。体相。(瑠璃为净。栴檀为乐。玛瑙为我。檀金为常。四德为体。)十其华下。庄严相。(智光圆照。照如来藏。教网遐张。为庄严也。)二十三千下。明眷属华。
【论】经云。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莲华。忽然出生。此是受职菩萨。悲智行满。等周法界利益众生之报得。是十地之中。最後三昧身也。其华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者。千个百亿四天下为一小千。千个小千为一中千。千个中千为一大千。今云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者。意明无限量之大称。已下庄严.如经自具。经云。出世善根之所生起者。非是超过三界净土菩萨.及二乘变易生死诸善根所能知故。是知诸法如幻性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此配善根因果如莲华。以毗瑠璃摩尼宝为茎者。毗之云光。以光明瑠璃.表法身智身明净故。其摩尼宝。光净无垢似瑠璃。非瑠璃所成。以摩尼为莲华茎者。以法身智身性无垢之报果。以法身智体。与一切诸行作根本故。今依果报生莲华。还以法身智体。性自清净。以成报故。是故光净摩尼以为其茎。栴檀王为台者。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之香善根之所生起。以法身能成戒定慧等五分法身之香。今依果报得。以次相资。玛瑙为须者。是助菩提之分。万行善根之报得。此是赤色宝。表万行显发菩提理智。及庄严五分法身故。互相资发。以次而陈。阎浮檀金为叶者。此金明净柔软。是慈悲善根所生。为慈悲是覆荫义故。其华常有无量光明者。智慧法光利生善根所起。众宝为藏者。都结此地含藏众善所生。宝网弥覆者。善设教网漉诸众生善根所生。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者。是一行徧一切行.一切行徧一行善根所起。是主伴万行自在善根所起。如上之华。是於普光明殿中初说十信。於如来前所现之华。诸眷属众。是如来眉间毫中之众。前是举果劝修。此是行终之果。
○第二随何等身。
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
【疏】随何等身。殊妙之身.称於座故。
○第三随何眷属。
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坐其余莲华之上。周帀围绕。一一各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
【论】所坐华王之上者。是根本智。眷属菩萨坐诸华座者。是差别智。明此位菩萨智悲万行徧周。如文自具。
○第四随何等相。
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一切世界咸悉震动。恶趣休息。国土严净。同行菩萨靡不来集。人天音乐同时发声。所有众生悉得安乐。以不思议供养之具.供一切佛。诸佛众会悉皆显现。
【疏】周徧作业为其相故。
○第五随何出处。十处出光。令恶道出离。菩萨增行故。
佛子。此菩萨坐彼大莲华座时。於两足下.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诸大地狱。灭众生苦。於两膝轮.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诸畜生趣。灭众生苦。於脐轮中.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阎罗王界。灭众生苦。从左右脇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人趣。灭众生苦。从两手中.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诸天及阿修罗所有宫殿。从两肩上.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一切声闻。从其项背.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辟支佛身。
【疏】文分为四。一舒光作业。二众圣咸知。三下类奔风。四同声相应。今初。十处放光。有三种业。一利益业。二发觉业。三摄伏业。今类例相从。且分为四。一前之七光。但有益业。前五益凡。後二益小。
从其面门.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初始发心。乃至九地诸菩萨身。
【疏】二第八一光。有二业半。一者益九地已还菩萨故。二者发觉令知故。言一半者。但有摄义。摄彼令来故。
从两眉间.放百万阿僧只光明。普照十方受职菩萨。令魔宫殿悉皆不现。
【疏】三第九一光。亦二业半。一益等位菩萨故。下文彼光既令此益。此光必益於彼故。二发觉令知故。言一半者。魔宫不现。是伏业故。
从其顶上.放百万阿僧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如来道场众会。
右绕十帀.住虚空中。成光明网。名炽然光明。发起种种诸供养事.供养於佛。余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九地。所有供养。而比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其光明网.普於十方一一如来众会之前。雨众妙香。华鬘衣服。幢旛宝盖。诸摩尼等庄严之具。以为供养。皆从出世善根所生。超过一切世间境界。若有众生见知此者。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佛子。此大光明.作於如是供养事毕。复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经十帀已。从诸如来足下而入。
【疏】四第十顶光。但有发觉。文分为三。一显照分齐。二右绕下。正显作业。谓兴供成益。益言不退菩提者。论有四义。一於登地。证决定故。二入正定聚故。三定离放逸恶故。四定集善事故。三佛子下。事讫收光。言足下入者。若约教相。顶光入足。显深敬故。若约证实终极之智。从下趣入诸佛境故。故论释後段云。平等摄故。显证佛境。即自证故。(【钞】若约教相者。显有二意。前约教相。人之所贱。莫过於足。人之所贵。莫过於顶。顶光入足。故显敬深。二若约证下。自有二意。文乃有三。一顶光入足。显此菩萨入他佛境。二故论下。引证。三显证佛境。即自证故者。是第二意。入自佛境。因圆趣果故。论言平等摄者。此有二意。一如来下摄。足收其光。菩萨上摄。光入佛境。云平等摄。二入他佛境。即入自境。自他佛境。无二体故。云平等摄。)(舒光作业竟。)
【论】两行半经。明此位菩萨如上所放光明供养及所作事毕。绕十方一切世界一一诸佛道场众会十帀。从诸如来足下而入者。十帀者。明十法圆满故。光入佛足下者。明返果还因故。明从普光明殿中起十信心。如来於两足下轮中放光。成其十信。次十住佛足指端放光。次十行佛足趺上放光。次十回向膝上放光。次十地佛眉间毫中放光。今至此十地道满果终。不异初信之法。时不移。法不异。果不异。是故十地道满之光。还从佛足下而入。明果同因故。不异所信之法故。明如来示果即因。菩萨进修。以因即果。是故此十地之位.返果从因。是故光入诸佛足下也。亦明行满。故入佛足轮。足是行故。
尔时诸佛及诸菩萨。知某世界中。某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广大之行。到受职位。
【疏】第二众圣咸知。
佛子。是时十方无量无边。乃至九地诸菩萨众。皆来围绕。
恭敬供养.一心观察。
正观察时。其诸菩萨。即各获得十千三昧。
【疏】第三下位奔风。申敬获益。文并可知。
当尔之时。十方所有受职菩萨。皆於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出大光明。名能坏魔怨。百万阿僧只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现於无量神通变化。作是事已。而来入此菩萨摩诃萨金刚庄严臆德相中。其光入已。令此菩萨所有智慧势力增长。过百千倍。
【疏】第四同声相应。以修平等因行.互相资故。表内吉祥深广之德。严心已圆故。外於此相。放光相益。又上此照彼。放眉间光。表中道已照。今彼照此。乃於胸相者。表心契悬同。德圆魔尽。名坏魔怨。(第五出处竟。)
○第六明随所得位。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从眉间出清净光明。名增益一切智神通。无数光明以为眷属。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右绕十帀。示现如来广大自在。开悟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周徧震动一切佛刹。灭除一切诸恶道苦。隐蔽一切诸魔宫殿。示一切佛得菩提处道场众会庄严威德。如是普照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世界已。而来至此菩萨会上.周帀右绕。示现种种庄严之事。
现是事已。从大菩萨顶上而入。其眷属光明.亦各入彼诸菩萨顶。当尔之时。此菩萨得先所未得百万三昧。名为已得受职之位。入佛境界。具足十力。堕在佛数。
【疏】於中二。一放光。於中十业。初光名.即益业。益一切智。令成佛故。二眷属光.是因业。三示佛.是敬业。四开悟业。五震动业。六止恶业。七降魔业。八示现业。九卷舒业。十示现种种.即变化业。二现是事已下。入顶成益。入顶者。若约化相。上收於下也。若约实义。照极心源。名为智顶。成果在己。是为光入。(【钞】若约化相者。疏但有二。初身光入菩萨色身之顶。但为化相。即上收下。就实约义中。曲复有二。一约相显实。即诸佛智光。入菩萨心顶。二直就实论。自智已圆。当成之果.显在心源。是故结云。果成在己。)论云。诸如来光明。彼菩萨迭互智。平等摄受故。谓菩萨顶光入佛足。则因上进於果也。佛光入菩萨顶。果收因也。亦因收果。入则无迹。因果双亡名平等也。(论云下。引证。谓菩萨下。疏释。言亦因收果者。上义佛果下收。今菩萨顶。收得佛光耳。上释迭互摄受。入则下。释平等摄受。)当尔之时下。得益。名为下。结位。入佛境者。所证同也。具十力者。行德同也。堕佛数者。如始出家。便堕僧数
○第二喻。喻上六事。文少不次。
佛子。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其转轮王令此太子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旛。然香散华。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堕在灌顶刹利王数。即能具足行十善道。亦得名为转轮圣王。
【疏】初喻随何身。(【钞】初喻随何身者。即经云。如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是也。)二其转轮下。喻随何座。三张大下。喻随何相.四取四大下。喻随所得位。王喻真身。手喻应身。瓶喻白毫。水喻於光。应有第三随何等眷属。谓文武百僚以为辅弼。五即能下。明随何等出处。
○第三合。
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名为受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
【疏】但合随所得位。正意在此故。
○第四总结。结斯一分。
佛子。是名菩萨受大智职。菩萨以此大智职故。能行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之行。增长无量智慧功德.名为安住法云地。
【论】已上四段经。明十地智满。法合诸佛放光灌顶为智。齐诸佛智故。以佛果智相印合故。又发起增长十一地。及佛妙智。令成熟故。此十地创现佛智。十一地方自在故。余如文自具。(第三受位分竟。)
○大文第四明入大尽分。於中有五种大。一智大。二解脱大。三三昧大。四陀罗尼大。五神通大。此五依五种义。一依正觉实智义.离智障故。二依心自在义.离烦恼障故。三依发心.即成就一切事义。意定力故。四依一切世间随利益众生义。意能徧持.口能徧随故。五依堪能度众生义。身及诸通。广能运故。前二自利。後三利他。(【钞】大文第四大尽分中。文前有四。一依论科。二此五下。论释义。三前二下。料拣。四文中下。辨经。二中五义之内。义字向上。皆是论文。义字已下。即是疏释。然前二离惑智二障。成心慧二解脱。後三利他。即是三业。一意。二口。虽云意持。正在.口说。三即身通。)文中三。前二别明。後三合例。今初智大。分二。先别明。後总结。今初有七种智。一集智大。二应化智大。三加持智大。四入微细智大。五密处智大。六入劫智大。七入道智大。此七展转相生。今初集智。依能断疑力。了法缘集故。(远公释缘集云。统唯一种。或分为二。一妄缘集。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如梦所见。唯是心解。二真缘集。一切诸法。皆真心起。如梦所见。皆报心作。或说为三。一真妄离合为三。离为前二。合为第三。第二约心识论三。一事缘集。从事识起一切法。二妄缘集。从其妄缘.起一切法。三真缘集。真识体中。具过一切恒沙性德。互相集成。故言缘集。)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云地。如实知欲界集。色界集。无色界集。世界集。法界集。有为界集。无为界集。众生界集。识界集。虚空界集。涅盘界集。此菩萨如实知诸见烦恼行集。知世界成坏集。知声闻行集。辟支佛行集。菩萨行集.如来力无所畏色身法身集。一切种一切智智集。示得菩提转法轮集。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举要言之。以一切智.知一切集。
【疏】文中先别明。後举要下。总结。前中有二十集。皆明因缘集。然通真妄。及与和合。故有三分。一染分。二净分。三灭分。在文六重。一唯染。谓初四。及众生集。诸见烦恼集。二唯净。谓声闻已下诸集。三唯灭。谓虚空。四净染合说。谓识及有为。世界成坏。五净灭合说。谓无为及涅盘。择灭无为为净。非择灭为灭。性净涅盘称灭。余三涅盘为净。六通染净灭。谓法界故。论云。随所正不正。以法界通善不善。及无为故。而论诸句。皆有随所言者。随何等差别。皆能知故。(【钞】顺上善法界为净。不善法界为染。无为法界为灭。无为与善为正。不善不正。且依今经以辨次者。先明三界。通於依正。总辨众生所依。次云世界。通於染净。次辨法界。向上为上四所依。向下与为无为等而为所依。法界是总。以性从缘。则有为无为。众生是能迷之人。识界为众生之本。虚空是众生等住处。涅盘是众生所归。烦恼是能迷之因。行兼於业。则显前皆是果。故此句初。有此菩萨言。由烦恼因。感界成坏。次三辨反源之人。如来下。四辨反源之果。结云一切者。非止二十故也。)
○第二明应化智。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如是上上觉慧。如实知众生业化。烦恼化。诸见化.世界化。法界化。声闻化。辟支佛化。菩萨化。如来化。一切分别无分别化。如是等皆如实知。
【疏】文三。初牒前起後。以依前缘集智身。起化用故。故论云。依彼身起力。次如实下。正显。後如是下。总结。中十句。初三众生世间自在化。化起众生善恶业。及利钝使。令众生见。似真造作故。次一句器世间自在化。次五智正觉世间自在化。三乘正觉故。一法界化。为三乘所说法行。余四化。为三乘人及果。後一通二世间。有情有分别。器无分别。智正觉通上二也。(【钞】远公云。然化有三种。一据始起。有分别心而作变化。二就息想论。物见我化。我实不化。三就真实说。缘起门中。皆是真实作用法门之所示现。今依後义。是故依前缘集故而起化用。)
○第三加持智。
又如实知佛持。法持。僧持。业持。烦恼持。时持。愿持。供养持。行持。劫持。智持。如是等皆如实知。
【疏】论云。依如是如是转行力。谓依彼应化。常化不绝。为加持行。其事非一.重言如是。有十一句。初三不断三宝是境界持。余八是行持。於中初二逆行。胜热炙身。无厌行虐。婆须染欲。徧行处邪。皆其事也。後六顺行。前四起因行时。谓起因之时。愿等因体。後二得果在时。时谓长劫。智即果体。谓一切智智故。(【钞】不断三宝者。不断是三宝中持义。谓佛种不断。即是佛持等。愿等因体者。望上时持。故名因体。就体有二。愿是起行方便之心。供养及行。即依愿正行。供养摄福。行摄智故。)
○第四微细智。谓知佛化用微细自在故。
又如实知诸佛如来入微细智。所谓修行微细智。命终微细智。受生微细智。出家微细智。现神通微细智。成正觉微细智。转法轮微细智。住寿命微细智。般涅盘微细智。教法住微细智。如是等。皆如实知。
【疏】论云。依彼应化加持善集。不二作故。谓依前应化等三智。合为不二之智。作此微细化用。故随一事。即具前三。非但八相。一具余七。文并可知。(【钞】三智者。一应化。二加持。三善集。即前缘集智。所以合者。集智是智。余二多悲。悲智无碍。为佛微细。非但八相者。但应化一智。即能令一而具一切。今一一事。皆具三智。故为微细。以如来证此法门故。别有十事。多同八相。八相不具。)
○第五密处智。依护根未熟众生。不令惊怖。故现粗隐细而秘密俱成。
又入如来秘密处。所谓身秘密。语秘密。心秘密。时非时思量秘密。授菩萨记秘密。摄众生秘密。种种乘秘密。一切众生根行差别秘密。业所作秘密。得菩提行秘密。如是等。皆如实知。
【疏】初三即总显三密。次三别显起化密。一意知化时。二口与其记。谓懈怠者迟记。怯退者速记。或引实行声闻与应化者记。又昔但记菩萨。则於声闻记为秘密。随机隐显。後摄众生密。论经云。摄伏。谓摄受折伏。皆通身口。次一教密。约实.则无三说三。三即为密。但为化菩萨故。约机.非一说一。一亦为密。後三约所知明密。知根种种。知业万差。知逆顺行皆得菩提。故为密也。
【论】四行经。入如来十无尽秘密处。所谓身秘密者。於身尘毛孔中。现无量土。无量身。无量示现成佛。示现涅盘。无量语业言音。如是十事。一时同异自在。十方咸然。总是如来普光明智。犹如圆镜。等虚空界。一时普应。任物所为。皆能对现.无所造作。
○第六入劫智。依命行加持。舍自在意。谓劫时迁流。名为命行。一摄一切.名曰加持。一入一切.名之为舍。以废己随他故。劫随心转.名为自在。
又知诸佛所有入劫智。所谓一劫入阿僧只劫。阿僧只劫入一劫。有数劫入无数劫。无数劫入有数劫。一念入劫。劫入一念。劫入非劫。非劫入劫。有佛劫入无佛劫。无佛劫入有佛劫。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劫。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过去劫入未来劫。未来劫入过去劫。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如是等。皆如实知。
【疏】亦十世隔法异成门也。以得不思议解脱。不见长短一多大小。互相即入等。并如发心品。
○第七入道智。论云。依对治意说。谓徧入诸道。若逆若顺。皆为对治。无非入道。此约知凡夫道。若约知化凡夫道。即此逆顺等。便是佛道。
又知如来诸所入智。所谓入毛道智。入微尘智。入国土身正觉智。入众生身正觉智。入众生心正觉智。入众生行正觉智。入随顺一切处正觉智。入示现徧行智。入示现顺行智。入示现逆行智。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行智。入示现声闻智。辟支佛智。菩萨行如来行智。
【疏】别中有十四句。初句总入所化。谓毛道凡夫。随风不定。故论经云。入凡夫道。论云。依凡夫地。余句别显所化。略有三种。一依我慢行者。令入微尘智。观破抟聚。唯尘无我故。二依信求生天者。入净国土。过於所信故。余皆依觉观者。於中初句起觉观身。次二句正显觉观心行差别。次句明所觉境。上四即所化之觉观。次四句能化之行。初句总显徧行故。次二随宜。若逆若顺。後句若深若浅。後四句。化令入三乘果。(【钞】别显三种中。前二皆第一知凡夫道。其中观破抟聚者。四十八经当具解释。次四句者。即化凡夫道。亦兼第三。知凡夫道即是佛道。後四化果。其中思议等。并如九地。)
【论】入众生心正觉智者。以众生心与如来心。同一体性。以此如来知一切众生而随业接之。入示现逆行智者。示作恶魔。恼惑行者。或行於非道。无不利生。如示作阿闍世王。杀害父母等事。令信得道业除。入示现思议不思议。世间了知不了知智者。或令世间知是不思议圣行。或令世间不能了知是凡是圣。余可准知。
○第二总结。
佛子。一切诸佛所有智慧。广大无量。此地菩萨。皆能得入。
【疏】总结前七皆佛之智。菩萨能入故名智大。(一智大竟。)
○第二明解脱大。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即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净观察解脱。普照明解脱。如来藏解脱。随顺无碍轮解脱。通达三世解脱。法界藏解脱。光明轮解脱。无余境界解脱。此十为首。有无量百千阿僧只解脱门。皆於此第十地中得。
【疏】於中三。初标得位。次即得下。略显有十。初依神通境界。转变自在。言念不及故。如净名所得。二能至无量世界。以愿智力。无拘碍故。三明离障解脱。故云净观。离障有二。并皆知之。一约位。则世出世间所离不同。二就出世中。学无学别。此学无学。并通三乘。上三中。前二约通。此一约智。共为一对。总相以明。约身明通。就人显智。次三一对。一通。二智。四约心明通。普照物机。随意转变。一时普应。如观音普门示现故。次二约法明智。谓五即法陀罗尼。显如来藏中蕴恒沙德故。六即能破他言。随彼言破.无碍圆满故。次二一对.相入通智。约时明通。由达三世劫。随意住持相入故。约因缘集显智。一切种皆包藏法界之中故。後二一对。约相即明通智。约身明通。不离一身光明轮而普照故。是解脱光轮。约时明智。即一而能知多故。後此十下。结广。
○第三总例余三。
如是乃至无量百千阿僧只三昧门。无量百千阿僧只陀罗尼门。无量百千阿僧只神通门。皆悉成就。
(第四大尽分竟。)
○大文第五释名分中三。一能受如来大法云雨。故名法云。二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下。明能注雨灭惑。故名法云。三佛子此地菩萨於一世界下。明注雨生善。故名法云。然後之二段.从自受名。今此一段.从所受立名。论云。云法相似以徧覆故。此地中闻法相似。犹如虚空。身徧覆故。谓佛身云。徧覆法界。法雨亦多。唯此能受。故名法云。(【钞】然此一段。若从所受。应名法雨地。若从能受。应名法海地。今从受处。名为法云。云当佛身.而论意又以闻法相似。犹如虚空。则以虚空为能受。菩萨身徧覆故。云为所受之法。以云义多含。故影出之。)文中二。先总明能受之德。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通达如是智慧。随顺无量菩提。成就善巧念力。
【疏】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此智实成多德。故云无量菩提。近说受持之义耳。
○二别显受法之相。於中三。初总显受多。二历数显多。二问答显多。今初。
十方无量诸佛。所有无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於一念顷。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譬如娑伽罗龙王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
【疏】有法喻合。法中三。一明所受法多。二大法明下。所受法妙。故下合云。秘密藏也。文有三句。上二句性故。谓三慧所知。名法自性。大法明是闻思智摄受故。照。是修慧所摄受故。下句作故。谓说授众生。如云与他雨法雨故。三於一念下。显能受德。一念者。速故。既多妙又速。展转显胜。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受者。信受故。上二受文。摄者。思惟摄取义故。持者。摄受彼文义。成二持故。此但顺说。下喻合。兼反显不能。文并易了。
○第二历数显多。
佛子。譬如大海。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大龙王所霔大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诸龙王雨。於一念间一时霔下。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何以故。以是无量广大器故。
住法云地菩萨。亦复如是。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一佛法明法照法雨。若二若三。乃至无量。於一念顷.一时演说。悉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疏】先喻後合。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受者。不浊故。浊如不信。摄者。余水数入.失本名故。持者.用不可尽故。
○第三问答显多。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此地菩萨於一念间。能於几如来所。安受摄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不可以算数能知。我当为汝说其譬喻。佛子。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陀罗尼。为佛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大胜比丘。然一众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佛子。於汝意云何。此诸众生所受之法。为有量耶。为无量耶。解脱月菩萨言。其数甚多。无量无边。金刚藏菩萨言。佛子。我为汝说。令汝得解。佛子。此法云地菩萨。於一佛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尔所世界一切众生所闻持法。於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喻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於彼一一诸如来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疏】先问後答。答中二。先校量显示一佛之所。受法广多。後如一佛下。类显多佛。言三世法藏者。三世佛法之藏也。而论云。於法界中三种事藏者。意取法明照雨。蕴在法界故。以彼经云。法界藏故。故为此释。
○第二注雨灭惑。
佛子。此地菩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周旋往返。於一念顷。普徧十方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演说大法.摧伏魔怨。复过此数。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随诸众生心之所乐。霔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焰。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疏】释名中。此中云等。如出现品广明。悲云普覆故。法雷惊蛰故。通明无畏.照机速疾。令见道故。以福智因。成种种身。如云形显多故。法雨正能破四魔故。
○第三注雨生善。
佛子。此地菩萨。於一世界。从兜率天下。乃至涅盘。随所应度众生心而现佛事。若二若三。乃至如上微尘数国土。复过於此。乃至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世界微尘数国土。皆亦如是。是故此地。名为法云。
【疏】释名八相渐益故。可知。(第五释名分竟。)
○大文第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中。有六种相。一依内。二依外。三自相。四作住持相。五令欢喜相。六者大胜。若就经文分二。前四合为一段.正显神通。後二为一.断疑显胜。今初分二。先别明。後总结。别中三。初明依内。
佛子。此地菩萨。智慧明达。神通自在。
【疏】智慧明达者.即起通之智。亦陀罗尼。二神通者.是通体。三自在.即通德。亦摄不思议解脱。及与三昧。具此三事。即通无上。(【钞】论云。是中依内者。有其四种。一不思议解脱。二三昧。三起智陀罗尼。四神通。如前所说。释曰。今疏取意。各别配经。亦具此四。论言如前所说者。即大尽分中五种大。但合智及陀罗尼耳。以陀罗尼智为体故。)
○第二依外。谓业用依外境而起故。亦是第三依自相。谓转变作用。是神通相故。(【钞】此之二段者。即以转变外事为神通自相故。)
随其心念。能以狭世界作广世界。广世界作狭世界。
垢世界作净世界。净世界作垢世界。乱住次住倒住正住。如是无量一切世界。皆能互作。
或随心念。於一尘中置一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尘相如故。世界不减。或复於一微尘之中置二置三乃至不可说世界须弥卢等一切山川。而彼微尘体相如本。於中世界悉得明现。或随心念。於一世界中示现二世界庄严乃至不可说世界庄严。或於一世界庄严中示现二世界乃至不可说世界。或随心念。以不可说世界中众生置一世界。或随心念。以一世界中众生置不可说世界。而於众生无所娆害。
或随心念。於一毛孔示现一切佛境界庄严之事。
【疏】此二经文是一。义分为二。今依自相释文。自有二种。一转变外事。二应化自身。初中三。一同类略广转。二垢世界下。垢净异事转。三或随心下。尘容世界等。是自在转。二或随心念於一毛下。应化自身。可知。
○第三作住持相。
或随心念。於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一一身示现如是微尘数手。一一手。各执恒河沙数华奁香箧鬘盖幢旛。周徧十方。供养於佛。一一身。复示现尔许微尘数头。一一头复现尔许微尘数舌。於念念中。周徧十方叹佛功德。
或随心念。於一念间。普徧十方示成正觉乃至涅盘。及以国土庄严之事。或现其身普徧三世。而於身中有无量诸佛。及佛国土庄严之事。世界成坏靡不皆现。或於自身一毛孔中出一切风。而於众生无所恼害。
或随心念。以无边世界为一大海。此海水中现大莲华。光明严好。徧覆无量无边世界。於中示现大菩提树庄严之事。乃至示成一切种智。或於其身。现十方世界一切光明摩尼宝珠。日月星宿云电等光。靡不皆现。或以口嘘气。能动十方无量世界。而不令众生有惊怖想。或现十方风灾火灾及以水灾。或随众生心之所乐。示现色身庄严具足。或於自身示现佛身。或於佛身而现自身。或於佛身现己国土。或於己国土而现佛身。
【疏】作住持相。谓常用不绝故。
○後总结。
佛子。此法云地菩萨。能现如是。及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自在神力。
【疏】可知。(前四合为一段。正显神通竟。)
【论】有三十五行半经。明此位菩萨随念广大微细大小一多相入通化自在分。释义中。明此法云地菩萨。随心念力广大微细自他相入。一多大小互参。神通德用自在。皆随自心念所成故。如一切众生作用境界皆是自心报业所成。人天地狱畜生饿鬼善恶等报果一依心造。如此十地菩萨以无作法身大智之力。随所心念莫不十方一时自在。皆悉知见。为无迷故。以普光智为体。为智体无依称性徧周法界。与虚空量等周满十方世界。以无性智大用随念。以不忘失智随念皆成。以具总别智.总别同异成坏俱作。以广狭大小自在智化通无碍。以与一切众生同体智.能变一切众生境界纯为净土之刹。以自他无二智一身而作多身多身而作一身。以法界无大小离量之智能以毛孔广容佛刹。以等虚空无边无方之智而一念现生满十方而无去来。以如响智而能响应对现等众生应形。以具足圆满福德智而恒居妙刹常与一切众生同居。若非圣所加持力。而众生不见如是十地菩萨智力神通。虽言性等虚空。然虚空广大无用。如是十地之智。智满虚空。智无体性。无造作者。一如虚空。然随念力。周满虚空。依果重重通化无尽。如随意摩尼珠。虽性无能所无所造作。而与一切众境同色。余如文自具。
○第二断疑显胜中二。先断疑。後显胜。今初。即论生喜。由疑除故。於中二。先示自神通力断疑。二说法断疑。今初有二问答。初一问答显神力无上。令众欢喜。後一问答显神力有上。令众欢喜。
尔时会中诸菩萨。及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护世四王。释提桓因。梵天。净居。摩醯首罗。诸天子等。咸作是念。若菩萨神通智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尔时解脱月菩萨知诸众会心之所念。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大众。闻其菩萨神通智力。堕在疑网。善哉仁者。为断彼疑。当少示现菩萨神力庄严之事。
【疏】前中先问後答。问中。先大众生疑。举佛疑菩萨。如上之事。佛可得尔。菩萨岂然。後上首为请。
○答中二。一入定现通。二问答决择。今初。即事为验故。
时金刚藏菩萨即入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
入此三昧时。诸菩萨及一切大众皆自见身在金刚藏菩萨身内。於中悉见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种种庄严之事。经於亿劫说不能尽。又於其中见菩提树。其身周围十万三千大千世界。高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枝叶所荫亦复如是。称树形量有师子座。座上有佛号一切智通王。一切大众悉见其佛坐菩提树下师子座上。种种诸相以为庄严。假使亿劫说不能尽。
金刚藏菩萨示现如是大神力已。还令众会各在本处。时诸大众得未曾有。生奇特想。默然而住。向金刚藏一心瞻仰。
【疏】於中三。一法主入定。国土体性无所不融。故能一身包含无外。二入此下。众覩希奇。表通自在。故佛号通王。三金刚下。摄用增敬。
【论】有十八行半经。明此大众。闻十地菩萨神通生疑。时金刚藏菩萨入体性三昧现佛神通。为众除疑分。释义。於此段中。约有十事。一大众怀疑。二解脱月为请。三金刚藏入定。四定所现境界。五大众自见自身在金刚藏身中。六现菩提树。殊特高显。七树下有佛坐师子座。号一切智通王。八大众见佛。九金刚藏菩萨罢其神通。十大众还自见身还在本处得未尝有。如一切佛国土体性三昧者。即是无作法性身也。菩提树约以法性身行报得故。树下佛号一切智通王者。即法性中无作之大智自在故。此三法。一切众生。体常如是。只为不自加行显发故。余如文自具。
○第二问答决择。
尔时解脱月菩萨。白金刚藏菩萨言。佛子。今此三昧。甚为希有。有大势力。其名何等。金刚藏言。此三昧。名一切佛国土体性。又问。此三昧境界云何。答言。佛子。若菩萨修此三昧。随心所念。能於身中现恒河沙世界微尘数佛刹。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佛子。菩萨住法云地。得如是等无量百千诸大三昧故。此菩萨身身业不可测知。语语业意意业神通自在。观察三世。三昧境界。智慧境界。游戏一切诸解脱门。变化所作。神力所作。光明所作。略说乃至举足下足。如是一切诸有所作。乃至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萨。皆不能知。佛子。此法云地菩萨所有境界。略说如是。若广说者。假使无量百千阿僧只劫。亦不能尽。
【疏】文三。初问名字。二又问下。业用分齐。三佛子菩萨住下。类显广多。於中二。初但结多定。已显业用难思。後佛子此法云下。结略显广。则余德无尽。此中亦即大尽中事。(【钞】此中等者。前文标中。已有五大。今复结之。故云亦是。谓初总标三业。即神通自在。余具五大。一观察三世即第一智大。二三昧境界即第三三昧大。三智境界即四陀罗尼大。四游戏下.即第二解脱大。五变化下即第五神通大。)
○第二显神力有上。谓劣於佛故。先问。後答。
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若菩萨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复云何。
【疏】问中。即举菩萨疑佛。谓菩萨既实得尔。则佛应不胜。若言胜者。其相云何。故问辞则同。疑意悬隔。
○後答。
金刚藏言。佛子。譬如有人。於四天下取一块土。而作是言。为无边世界大地土多。为此土多。我观汝问。亦复如是。如来智慧无边无等。云何而与菩萨比量。复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许土。余者无量。此法云地神通智慧。於无量劫但说少分。况如来地。佛子。我今为汝引事为证。令汝得知如来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无边世界微尘数诸佛国土。一一国土得如是地菩萨充满。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彼诸菩萨於百千亿那由他劫修菩萨行所生智慧。比一如来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疏】文三。一总诃问非显佛德无量。二复次下。举所未说显佛德无量。谓向所说乃是十地德之少分如四天下之少土。全将菩萨之德以比如来状如四天下土以比无边大地。况将已说之少分以比如来。则如一块以比无边大地。佛证极故。三佛子我今下。引事类显佛德无量。
○第二说法断疑者。谓此地菩萨智慧。能令众生入一切智。复显上说.其德不虚。故疑除生喜。然此下文.当出地心。比前诸地即调柔果。而论复将入前分中。欲显义门多势。终似惑人。若准上例。上来地行竟。此下第二明其位果。
佛子。此菩萨住如是智慧。不异如来身语意业。不舍菩萨诸三昧力。於无数劫承事供养一切诸佛。一一劫中以一切种供养之具而为供养。一切诸佛神力所加。智慧光明转更增胜。於法界中所有问难。善为解释。百千亿劫无能屈者。佛子。譬如金师。以上妙真金作严身具。大摩尼宝钿厕其间。自在天王身自服戴。其余天人庄严之具所不能及。此地菩萨亦复如是。始从初地乃至九地。一切菩萨所有智行皆不能及。此地菩萨智慧光明能令众生乃至入於一切智智。余智光明无能如是。佛子。譬如摩醯首罗天王光明能令众生身心清凉。一切光明所不能及。此地菩萨智慧光明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皆得清凉。乃至住於一切智智。一切声闻辟支佛.乃至第九地菩萨智慧光明.悉不能及。
【疏】於中亦有三果。今初调柔果中五。一调柔行。二此地菩萨智慧下。教智净。三佛子此菩萨已能安住下。胜过自在。四此菩萨十波罗蜜下。别地行相。五佛子是名下。总结地名。五中前二。合为说法令喜。可知。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法界差别智。徧一切世界智。照一切世界智。慈念一切众生智。举要言之。乃至为说得一切智智。
【疏】後三及余二果。俱名大胜。显义多含故论连前势。为果已定更不重言。就大胜中。初三明神通胜。二摄报中得十不可说等名算数胜。此二种事胜一切地。故名大胜。偏举此二者。以是神通有上无上门中明故。就前三中。先明胜过自在。於中三。初牒前。次诸佛下。别显。後举要下。总结。别中五句为三。初句即能断疑行。谓令通达三世之中所有道义故。二一句速疾神通行。闻说如来秘密法界故。三余三句等作助行。谓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於中初句作净佛国土平等化。即是助道。次句作法。明平等化。谓教智化。後句作正觉平等化。谓慈念令得证知故。故论经云。令一切众生得证法故。
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智波罗蜜最为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十法云地。若广说者。假使无量阿僧只劫亦不能尽。佛子。菩萨住此地。多作摩醯首罗天王。於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於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复作是念。我当於一切众生为首。为胜。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若勤加精进。於一念顷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三昧。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於此数。所谓若修行。若庄严。若信解。若所作。若身。若语。若光明。若诸根。若神变。若音声。若行处。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疏】余别地结名。及算数等。并可知。(第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竟。)
○大文第七地影像分。於中四喻。谓池山海珠喻四功德。前二是阿含德。後二证德。前中池喻修行功德。即诸地中起修之行。二山喻上胜功德。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三海喻难度能度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能至大果故。谓大海难度。十德皆徧故名能度。大海难成。由揽十德能成智海。故云大果。此释法喻兼含矣。四珠喻转尽坚固功德。谓从初地转至法云。障尽证坚故。又十地有三。一是修地。因前果後。故初二喻显之。二是成地。随分修成即是佛智。故珠喻显之。三是法地。就佛智法开之为十。故海喻显之。以後一融前二无有障碍。(【钞】又十地有三者。修显分别。以修成法三。而收四喻。前二是修故。亦即是教。次一是成。亦顺於证。三是法地。顺佛果海。故以海喻融前二也。前二即是修成。含池山珠之三喻也。)又此四喻。皆喻十地与彼佛智非一非异。无差别之差别.而旨趣各殊。初一喻始异终同。次山喻能所依别。所依之地则一。能依之山不同。此则无差之差。上二喻有能所依。下二喻直喻地智。不立能所。三海喻。全一佛智之体而十德不同。德非别物。又互相徧。不同於山。斯乃无差别之差别。差即无差。四珠喻。唯是一珠。前後之异。唯一智体。前後增明。喻虽无差别。不碍差别。(初一下。二别显。池非是海。故云始异。入海即池之水。故云终同。同异先後。即始差别。终无差也。二山喻一佛智地出十地山。故云无差之差。上二下。结前生後。三海则因果交彻。四珠虽一证智。不碍分十。)又初喻前後体别。前非是後。而後包前。次喻前前非後後。後後非前前。而同依一体。海喻前後虽殊。而前後相徧。珠喻前後一体。而前前非後後。後後必具前前。初一即是圆家渐。次喻圆中渐。珠喻即是渐圆。海喻即圆圆也。四喻圆融。(初即是下。结归圆融。此言自天台生。而小不同。彼处渐圆是渐教家圆。今一圆教行布之极耳。圆亦与彼不同。乃是初後圆融名圆圆。非是圆教圆满名圆圆也。是知上取相显前二喻教後二喻证。理实四喻一一之中皆有教证。如珠喻中珠体即证治穿等教。池初四河是教.入海为证。故约非一皆是教道。约非异义皆是证道。又非一非异二义不同即是教道。互融为证。勿滞语言。)上来所解。在论虽无。理必应尔。若得斯旨。不疑十地差别等相。(上来所解者。唯除四喻。喻四功德。余皆疏意。故云在论虽无。)今初池喻修行功德。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次第现前。则能趣入一切智智。譬如阿耨达池出四大河。其河流注徧阎浮提。既无尽竭。复更增长。乃至入海令其充满。佛子。菩萨亦尔。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於一切智海.令其充满。
【疏】修行德中。有法喻合。法中始从欢喜。终至法云。名次第行相。次第既具。则入智海。譬中四大河者。面各出一故。具如十定品。而言大者。阿含婆沙云。出二十河。以四河去池四十里。各分为四。并本四为二十。今就本河所以言大。下云增长摄余十六。合中。菩提心合池。流出善根等合四河。依菩提心修四摄行。自善增长故。准十定四河。今文含具。一愿智河。即大愿之水。二波罗蜜河。三三昧河。即今善根。四大悲河。即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故。言无有穷尽等者。合上无尽竭。大愿等皆无尽也。
○第二山喻上胜功德。
佛子。菩萨十地。因佛智故而有差别。
【疏】上胜功德中有四。初总举於法。次如因下。总显於喻。三佛子如雪山下。法喻对显。四佛子此十宝下。总结法喻。今初。言因佛智者。为修平等佛智而起诸行。修既未穷。故随十地之行。各一增上。斯乃为修无差而成於差。以本统末。非全隔越。
如因大地。有十山王。何等为十。所谓雪山王。香山王。鞞陀黎山王。神仙山王。由乾陀山王。马耳山王。尼民陀罗山王。斫羯罗山王。计都末底山王。须弥卢山王。
【疏】第二总显於喻。喻意可知。鞞陀黎者。此云种种持。由乾陀。此云双持。回文即云持双也。尼民陀罗。此云持边。斫迦罗。此曰轮围。计都末底。此云幢慧。(【钞】第二总以喻显。然此十山与俱舍论多同小异。彼偈云。苏迷卢处中。次踰健达罗。伊沙陀罗山。揭地落迦山。苏达梨舍那。頞湿嚩羯拏。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於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释於梵名。如升须弥山顶品。然须弥处中。次七金绕。轮围第九。今有十山。为次又别。为顺十地.所出异故。一雪。二香。俱舍九中所无。三鞞陀梨。陀梨亦云驮罗。下偈复云毗陀。则正当第三。依沙陀罗此云持轴。与种种持义亦大同。四神仙。应是第五苏达梨舍那。此云善见。以仙居故。五由乾陀罗即第二特双。六马耳全同第六頞湿嚩羯拏。七尼民陀罗.全同第八。彼却无翻。但约其形名为鱼嘴。八斫羯罗同彼第九。九计都末底.义同揭地落迦彼亦无翻。但说其相。故论经名众相山。十苏迷卢全同第一。既加香雪应除象鼻。三藏楚夏既各不同。言辞轻重。难为克定。)
佛子。如雪山王。一切药草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欢喜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经书技艺.文颂呪术.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香山王。一切诸香咸集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离垢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戒行威仪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是鞞陀黎山王。纯宝所成。一切众宝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发光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禅定神通解脱三昧三摩鉢底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神仙山王。纯宝所成。五通神仙咸在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焰慧地。亦复如是。一切道中殊胜智慧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由乾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夜叉大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难胜地。亦复如是。一切自在如意神通咸在其中。说不可尽。佛子。如马耳山王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在其中。取不可尽。菩萨所住现前地。亦复如是。入缘起理声闻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尼民陀罗山王纯宝所成。大力龙神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远行地。亦复如是。方便智慧独觉果证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斫羯罗山王。纯宝所成。诸自在众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不动地。亦复如是。一切菩萨自在行差别世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计都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阿修罗王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善慧地。亦复如是。一切世间生灭智行咸在其中。说不可尽。如须弥卢山王。纯宝所成。大威德诸天咸住其中。无有穷尽。菩萨所住法云地。亦复如是。如来力无畏不共法一切佛事咸在其中。问答宣说不可穷尽。
【疏】第三法喻对显中。语其山体。前二土山。余八是宝。故论云。是中纯净诸宝山。喻八种地。三地世间。云何言净。论云。厌地。善清净故。谓能修善。厌伏烦恼。亦得为净。喻以宝山。若语山中所有。即明各有增上义。初地圣智法药。二地戒香。三地禅等。可贵如宝。四地出世如仙。五地善巧自在如夜叉。六地以五地修四谛因。相同声闻。未能出彼。六地超彼。成果无尽。七方便善巧。如彼龙神。超前缘起之因。名缘觉果。八地无功用心自在故。此自在众。即是密迹诸神。九地善巧摄生。大力相故。十地佛德如天。已淳净故。
佛子。此十宝山王同在大海。差别得名。菩萨十地亦复如是。同在一切智中。差别得名。
【疏】第四总结法喻。即结成本意。本意有二。一既同一智海。得差别名。则差非差也。二互相显议。谓彼十大山。因海得高胜名。若在余处。不足为高故。大海亦因大山得深广名含斯大义故。十地亦尔。因修佛智。故得高胜。佛智亦因十地所不能穷。方显深广故。论云。因果相显。前言依地。即一切智地。生长住持故。此言依海。即一切智海。由深广故。以山依二处。法含二义。故更显之。又地则但依。海兼明入故。一一山皆深入大海。一一地智皆入佛智。又一一山下。皆有於地。则一一地中。皆有佛地。又山在海。海则非山。山若依地。山即是地。法合是显非一异议。思之。又山出海上。高下等殊。若入海中。量皆齐等。十地教行则优劣悬差。若证如入智。量皆平等。
○第三大海十相。明难度能度大果功德。
佛子。譬如大海。以十种相得大海名。不可移夺。何等为十。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屍。三余水入中皆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无有盈溢。菩萨行亦复如是。以十相故名菩萨行。不可移夺。何等为十。所谓欢喜地。出生大愿渐次深故。离垢地。不受一切破戒屍故。发光地。舍离世间假名字故。焰慧地。与佛功德同一味故。离胜地。出生无量方便神通世间所作众珍宝故。现前地。观察缘生甚深理故。远行地。广大觉慧善观察故。不动地。示现广大庄严事故。善慧地。得深解脱行於世间如实而知不过限故。法云地。能受一切诸佛如来大法明雨无厌足故。
【疏】先喻後合。皆有总别。合中。总云不可移夺者。此有二义。一果海因十地相。不可夺其果海深广之名。二地行因相。由依智海。不可夺其因行之称。以是海家之相故。果家之因故。若夺因相。则果亦不成。喻中。约果名不可夺。法中。举因名不可夺。文影略耳。故论云。因果相顺故。云何相顺。谓十地如大海。此总举也。能度难度者。显因顺果也。如海十相。方能成海。得大菩提果故。果顺因也。如海成时。不失十相。离十相而无海。离十地而无佛智。故十地即智海也。别中摄十为八。一易入功德。以渐故。二净功德。三平等功德。四护功德。护自一味。恒不失故。五利益功德。利世间故。六.六七二句合为不竭功德。以深广故。七住处功德。无功用行。是菩萨所住故。经云。大身者。以无量身。修菩萨行。十身相作故。八末後二句。合名护世间功德。九地潮不过限。不误伤物。知机授法。不差根器。十地若无大海。水溺四洲。余不能受。必生毁谤。又得此二法。用护世间。
○第四宝珠喻转尽坚固功德。
佛子。譬如大摩尼珠。有十种性出过众宝。何等为十。一者从大海出。二者巧匠治理。三者圆满无缺。四者清净离垢。五者内外明彻。六者善巧钻穿。七者贯以宝缕。八者置在瑠璃高幢之上。九者普放一切种种光明。十者能随王意.雨众宝物。如众生心.充满其愿。佛子。当知菩萨亦复如是。有十种事出过众圣。何等为十。一者发一切智心。二者持戒头陀.正行明净。三者诸禅三昧.圆满无缺。四者道行清白.离诸垢秽。五者方便神通.内外明彻。六者缘起智慧.善能钻穿。七者贯以种种方便智缕。八者置於自在高幢之上。九者观众生行.放闻持光。十者受佛智职.堕在佛数。能为众生广作佛事。
【疏】先喻後合。各有总别。总云过众宝者。论经云。过十宝性。虽不列名。论但云过瑠璃等。意但取玻瓈等。不能出宝者。以况小乘八辈。及缘觉行果。但有净相。无利生用。今以出宝。乃至放光。则出过众宝。故取之为喻。故论云。以出故取。亦可以出海故取之。除不出者。阙余义故。(【钞】八辈为八。缘觉果行为二。总成於十。缘觉根利。不数入观。故无多果。依学无学。但分为二。无利生用者。合不能出宝。下引论出故取者。正证出宝。兼出海义。)别中摄十为八。合六七八故。八中一出功德。可取者。选择出海故。由初地中如智善观。出烦恼海也。二色功德。由治理之。则色明净故。三形相。四无垢。五明净。并可知。六起行功德。即次下三句。谓智行穿彻。方便行摄持。自在行高显故。相用不染。犹彼瑠璃。颂云金刚。取不动不坏。上二皆是异相庄严。故合为一。後二句明功德殊胜。谓七神力功德。闻持普照。体用微妙故。八不护功德。谓随王雨宝。无护惜故。约法。则得佛正智。受位如王。令一切众生同己善根藏故。如随意雨宝故。合云。广作佛事。合文可知。(第七地影像分竟。)
○大文第八地利益分。於中三。初显法利益。二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三尔时复以下。他方来证。今初分二。初生信功德。後雨众天下。供养功德。今初复二。先明说益生信。谓欲令物生决定信。故说利益。後尔时下。动地生信。今初。
佛子。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品。若诸众生不种善根。不可得闻。
解脱月菩萨言。闻此法门.得几所福。金刚藏菩萨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闻此法门.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闻此功德法门。而能信解受持读诵。何况精进.如说修行。是故当知。要得闻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门。乃能信解受持修习。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疏】亦二。先总叹难闻。後解脱月下。问答显益。答中二。先正显等於佛智。後何以下。徵以释成。先反。後顺。然闻有二义。一者泛尔闻。为远益故。二不取闻相。初後圆融。真实闻故。(【钞】不取闻相。即涅盘经云。若有闻经。不作闻相。不作说相。不作句相。不作字相。如是一切。乃为闻经。释曰。此称理而闻。前数已引。从初後圆融。即此经意。)
【论】初举阿耨达池。喻菩萨从十住初心.从菩提心流出善根大愿之水。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复更增长。乃至入於一切智海。明从初发心住。生在如来智慧大愿水中。以四摄行.成就众生。满一切智海。不离初时智慧大愿水体。以初水体.成渐广多。又举十地有十山王。喻明从如来智地。起十种进修。不离智地。体渐高胜故。如五位五重十法。不离如来普光明一切智地。起五重十十进修。如是五重五位十十进修。总是一时一际一念无前後三世之胜进。以如来智为体故。还如阿耨达池中水。流入大海。如阎浮提地而出十大山王。不离地体。以定慧照之可见。如一切智所集之福德。明所闻法者如佛福德分。一切智。是佛所得根本智。若闻法者。其福德如佛。何为。以明因闻此法。方有信解故。为初闻是一切智之首故。以初信因之福.与果同体。明非因不果故。如非果不苗.非苗不果故。为明信心.信果成因故。即如说十信位。於如来普光明法界大智殿中.说十个智佛.以不动智佛为首.以为信心。以不动智佛.及十个智佛.是自心之智果故。毕竟成满.不移此智。余义如文自具。意明如种子种果。成其生因。其根本智.喻种子。差别智是加行.喻苗上之果。以此二智.各具无边功德。
○第二动地生信。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十方各有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十八相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
【疏】佛力为缘。而动地者。亦为生信故。又法如是者.亦是因也。余如初会。
○後供养功德。
雨众天华.天鬘.天衣.及诸天宝庄严之具。幢旛缯盖。奏天伎乐。其音和雅。同时发声。赞一切智地所有功德。
【疏】功德者。非谓供养能生功德。显此法胜.能令供养.是地功德。上生信亦然。(【校】上疏.嘉兴藏南藏金陵本.均系钞文。以释供养功德者。)
○二结通十方。
三他方来证。
文并可知。
如此世界他化自在天王宫演说此法。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尔时复以佛神力故。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作如是言。善哉善哉。金刚藏。快说此法。我等悉亦同名金刚藏。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悉名金刚德。佛号金刚幢。我等住在本世界中。皆承如来威神之力而说此法。众会悉等。文字句义。与此所说无有增减。悉以佛神力而来此会.为汝作证。如我等今者入此世界。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悉亦如是而往作证。
【论】十方各十亿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亿佛刹微尘数菩萨而来此会者。明以本体十地之广大甚多。以十亿刹尘为远近及多数之量.会此一切创初入十地菩萨.因果本末法智无疑。明将本十地果法会.同创入此十地菩萨智无二故。会前九地之劣.入十地之广大智故。以陈远近法之多少故。亦明金刚藏所说之法.与十方诸佛.会同不二故。世界外者。即下地位也。来此会者。即升进入此十地智也。叹善哉者。明所说法.契当不异也。同名者。明法藏智同故。世界各各差别者。明差别智差别行故。悉名金刚德。明差别智及行.不离金刚德故。佛号金刚幢者。明金刚智能破一切妄业.自无体可动故。余义如文自具。如一切智.根本智。又智是差别智。从一切智中用故。故以重言。
○第三重颂分。
尔时金刚藏菩萨。观察十方一切众会。普周法界。欲赞叹发一切智智心。欲示现菩萨境界。欲净治菩萨行力。欲说摄取一切种智道。欲除灭一切世间垢。欲施与一切智。欲示现不思议智庄严。欲显示一切菩萨诸功德。欲令如是地义转更开显。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疏】若取长科。即当第十。於中二。先说偈仪意。後正显偈辞。今初先说仪。後欲赞下说意。意有九句。大旨同前诸会。今约当会以释。初句即显初地。次句即二地。以三聚戒为行境故。三即三四二地。厌禅出世智。皆净治行力故。四即五地。五明成种智故。五即六地。般若能除垢故。六即七地。空有无碍。与一切智故。七即八地。无功不思议智。庄严三世间故。八即九地十地。能说能受诸功德故。九即总结。便指上八句。如是地义。以颂说之。云更开显。
其心寂灭恒调顺 平等无碍如虚空 离诸垢浊住於道 此殊胜行汝应听
【疏】第二正显偈辞。有四十二颂。分三。初一偈总赞劝听。後一偈。结说无尽。
百千亿劫修诸善 供养无量无边佛 声闻独觉亦复然 为利众生发大心 精勤持戒常柔忍
惭愧福智皆具足 志求佛智修广慧 愿得十力发大心 三世诸佛咸供养 一切国土悉严净
【疏】中间正颂分八。初十三偈。颂方便作满足地分。於中初二颂半。总颂前九地同相中。善择功德。
了知诸法皆平等 为利众生发大心 住於初地生是心 永离众恶常欢喜 愿力广修诸善法
以悲愍故入後位 戒闻具足念众生 涤除垢秽心明洁 观察世间三毒火 广大解者趣三地
三有一切皆无常 如箭入身苦炽然 厌离有为求佛法 广大智人趣焰地 念慧具足得道智
供养百千无量佛 常观最胜诸功德 斯人趣入难胜地 智慧方便善观察 种种示现救众生
复供十力无上尊 趣入无生现前地 世所难知而能知 不受於我离有无 法性本寂随缘转
得此微妙向七地 智慧方便心广大 难行难伏难了知 虽证寂灭勤修习 能趣如空不动地
佛劝令从寂灭起 广修种种诸智业 具十自在观世间 以此而升善慧地 以微妙智观众生 心行业惑等稠林
为欲化其令趣道 演说诸佛胜义藏 次第修行具众善 乃至九地集福慧 常求诸佛最上法 得佛智水灌其顶
【疏】余颂诸地别义。若依总摄。即次第颂前十地。前八地中。唯三地半偈。余各一颂。九地有三颂。兼结入位。
获得无数诸三昧 亦善了知其作业 最後三昧名受职 住广大境恒不动
【疏】二有一偈。颂三昧分。
菩萨得此三昧时 大宝莲华忽然现 身量称彼於中坐 佛子围绕同观察 放大光明百千亿
灭除一切众生苦 复於顶上放光明 普入十方诸佛会 悉住空中作光网 供养佛已从足入
即时诸佛悉了知 今此佛子登职位 十方菩萨来观察 受职大士舒光照 诸佛眉间亦放光 普照而来从顶入
十方世界咸震动 一切地狱苦消灭 是时诸佛与其职 如转轮王第一子 若蒙诸佛与灌顶 是则名登法云地
【疏】三有五偈半。颂受位分。
智慧增长无有边 开悟一切诸世间 欲界色界无色界 法界世界众生界
有数无数及虚空 如是一切咸通达 一切化用大威力 诸佛加持微细智 秘密劫数毛道等
皆能如实而观察 受生舍俗成正道 转妙法轮入涅盘 乃至寂灭解脱法 及所未说皆能了
【疏】四有三偈半。颂大尽分。
菩萨住此法云地 具足念力持佛法 譬如大海受龙雨 此地受法亦复然
十方无量诸众生 悉得闻持持佛法 於一佛所所闻法 过於彼数无有量
以昔智愿威神力 一念普徧十方土 霔甘露雨灭烦恼 是故佛说名法云
【疏】五有三偈。颂释名分。
神通示现徧十方 超出人天世间境 复过是数无量亿 世智思惟必迷闷
一举足量智功德 乃至九地不能知 何况一切诸众生 及以声闻辟支佛
【疏】六有二偈。颂神通力有上无上分。
此地菩萨供养佛 十方国土悉周徧 亦供现前诸圣众 具足庄严佛功德 住於此地复为说 三世法界无碍智
众生国土悉亦然 乃至一切佛功德 此地菩萨智光明 能示众生正法路 自在天光除世暗 此光灭暗亦如是
住此多作三界王 善能演说三乘法 无量三昧一念得 所见诸佛亦如是 此地我今已略说 若欲广说不可尽
【疏】七有四偈半。颂前位果。亦是神通分摄。如长行辨。
如是诸地佛智中 如十山王嶷然住 初地艺业不可尽 譬如雪山集众药
二地戒闻如香山 三如鞞陀发妙华 焰慧道宝无有尽 譬如仙山仁善住 五地神通如由乾
六如马耳具众果 七地大慧如尼民 八地自在如轮围 九如计都集无碍 十如须弥具众德
(【校】鞞陀.应从宋藏元藏南藏圣语藏及宫本纲要本续藏及金陵会本作毗陀。案上长行地影像分山喻上胜功德中.钞云。鞞陀梨.下偈复云毗陀。)
【疏】八有七颂半。颂地影像分。於中初三偈半。颂山喻。
初地愿首二持戒 三地功德四专一 五地微妙六甚深 七广大慧八庄严
九地思量微妙义 出过一切世间道 十地受持诸佛法 如是行海无尽竭
【疏】次二颂海喻。
十行超世发心初 持戒第二禅第三 行净第四成就五 缘生第六贯穿七
第八置在金刚幢 第九观察众稠林 第十灌顶随王意 如是德宝渐清净
【疏】後二颂珠喻。池及地利益分。文略不颂
十方国土碎为尘 可於一念知其数 毫末度空可知量 亿劫说此不可尽
【疏】其利益分。亦可结说无尽颂之。(已上第六十卷至七十三卷十地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