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住品第十五(之二)

○第三修行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修行住。此菩萨以十种行观一切法。何等为十。所谓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苦。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作。一切法无味。一切法不如名。一切法无处所。一切法离分别。一切法无坚实。是为十。

【疏】释中。先明自分。是护烦恼行。後明胜进。是护小乘行。前中。然此十无常。大同三地。彼论具释。引中边释。已见问明。既文义包含。略举一两。论云。命行不住。总名无常。此总句也。然复有二。一者念念无常。二者一期无常。於何无常。依五盛阴逼迫相。故苦也。瑜伽三十四云。由无常行作意为先。趣入苦行。由苦无所得行.趣入空行。空故不自在。由不自在.趣入无我。此四即苦下四行相也。五无作者。但缘有故。由念念无常。故无造作。由皆苦故。无有乐味。但於下苦中。横生乐想。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以彼空故。万法无体.物无当名之实。以无我故.无有处所。非在色中。乃至识中。无分别者。观能取也。无坚实者。观所取也。问。涅盘比丘作无常想。佛诃倒惑。云何入住。作无常观。答。彼但得名。不得其义。以无常等该涅盘故。故佛诃之。今但说生死。故无有失。(【钞】问涅盘下。第二依涅盘常无常对解。於中有二。先问答生起。哀叹品中。三修比丘。赞无常等想中文也。比丘白佛言。世尊。快说无常。苦空。无我。世尊.一切众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於诸想中。最为第一。若有精勤修习之者。能除一切欲界欲爱等。又如秋耕为胜等。又说无我.佛便赞其善修无我。比丘答言。我等不但修无我想。亦更修习其余诸想。谓苦想。无常想。无我想。略不说空。故云三修。又醉人喻。下取意引。譬如醉人.见日月转。众生亦尔。无常计常。佛言。向引醉人.但知其文。未知其义。谓醉人见日月转。日月实不曾转。涅盘真常。而谓无常等。涅盘等实不无常等。谓依如来法门次第。初因外道。横计邪常。故说无常。诸观中最。二乘不晓。谩该佛地。双林极唱.则常等区分。)又无常者。未会法身故。苦者。未得涅盘故。空者。无善有故。无我者。未得八自在故。则前四句自说生死。次无作等四。自说涅盘。常故无作。乐故无味。我故不如名。净故无处所。然二理不偏。照与之符。犹悬镜高堂。万像斯监。(无常下。二依经正解。蹑前问答。故致又言。上以无常该於涅盘。今以未会涅盘。则不该矣。由生死中有无常等。则显法身是常。涅盘是乐。善有不空。自在有我。八自在我者。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四能作自在。五能作主。六能远到。七者动地。八随意所欲。尽能作得。广如大论。及涅盘说。然以法身。性出自古。体无变易。偏语其常。涅盘寂灭。故为真乐。然空亦不净。是有为故。故涅盘云。净者.诸佛菩萨正法。名为善有。如来者.即是我义。然别说则尔。若如实言。涅盘即具四德。故二十七经云。所言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常与无常。苦之与乐。我与无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盘。乃至无我者.所谓生死。我者.谓大涅盘。释曰。其乃至字。中间越二。若具说。云无常者.所谓生死。常者.谓大涅盘。苦者.所谓生死。乐者.谓大涅盘。故一经中.广说生死无常乐我净。涅盘有常乐我净。则知涅盘必具四德。则前四句下。分判经文。上第一释.十句皆无常。今第二释.具常无常。常故无作者。造作是无常因。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有味皆苦。三界之乐.於下苦中.横生乐想。故无味为寂灭乐也。如於名字.则不自在。谓小如小名。不即成大。安名自在。若有处所.则非清净。净无净相.方真净故。然二理下。结叹前八。谓常无常等.总为二理。皆不偏也。明常无常.我无我等.皆不相离。此为所证。照与之符。即是能证。然其此上。本即生公常住义中。彼云。夫泥洹本有.不可为无。三界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不可为有。泥洹以不生灭为实谛。三界以生灭为真谛。二理不偏。名中道义。彼有问云。常与无常.二理相反。云何而为中道不偏之理耶。答。二理虽殊。理自相资。何者。因乖常故。有三界无常。因解无常之实性。故成常智。所以经引二鸟。义旨在此。二理不偏。照与之符。犹悬镜高堂。万像斯鉴矣。释曰。悬镜高堂.即无心虚照。万像斯鉴.则不拣妍媸。故以绝常无常之净心。照常无常之圆理。若依此释。则一切法言。前四自属有为。故涅盘云。一切法者。名为生死。非一切法者。谓佛法僧及正解脱。又云。我观诸行。悉皆无常。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若一切法从缘生者。则知无常。是诸外道。无有一法不从缘生。是故无常。如来。虚空。佛性。不从因缘。是故为常。今後四句。亦云一切法者。性净涅盘。不离一切为无为故。既有区分。则翻八倒。成八行矣。)又初四句。则因缘生灭。是无常义等。次四则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故云无作。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因起有苦。起即无起。故无味也。诸法毕竟无所有是空义。人法二空。空亦空故。故不如名。於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诸佛或说我。或说於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故无处所。(初四即因缘生灭等者。等取逼迫为苦义。不净为空义。不自在为无我义。次四句者此之一句。言含总别。总即该後四句。别即初句无作是无常义。既无造作。则无生灭。此即净名迦旃延章。迦旃延白佛言。忆念昔者。世尊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毕竟无所有.是空义。於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寂灭义。释曰。今疏文中。全已用之。但观所引。自分主客。若华严宗。一切法趣无常。无常摄法无遗.义理无尽。方真无常。总收诸义.以为一致。皆是此宗一义所收。无常既尔。余句例然。)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观察众生界。法界。世界。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观察欲界。色界。无色界。何以故。欲令菩萨智慧明了。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後胜进中。是护小乘行。小乘不求种智。不欲广知故。十中初三是作佛事处。众生是所度。法界是能度。世界是度处。(【钞】二胜进者。此皆十地论立。下当广释。大意云。观无常等。烦恼不生名护烦恼行。不同凡夫。观察诸界。破邪显正。不堕小乘。名护小乘行。)次四界是起见处。外道计大为诸法本。小乘计大为诸色因。又成身之体。(次四界者。总标也。外道计大为诸法本者。外道有计地为物本。依地生故。或事於水.水能净故。或事於火.火能熟故。或事於风.风成坏故。广如别说。小乘计者。地水火风.即是能造。色香味触.以为所造。色香非一.已名为诸。况若形若显.五境五根.诸色非一。皆大所造也。如萨婆多宗。此说总造。若楞伽第二。大慧说。四大种。云何造色。谓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色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彼疏解云。谓见有津润妄想大种。熏成种子。从此种子而生内外水界。余三例然。但加经见有字耳。然火能成熟。故曰堪能。地有形段。及体坚住。而可断截。故云断截。疏言又成身之体者。净名云。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等。)後三界是系缚处。云何观耶。一观其相。委细而知。二观其性。甚深平等。二徵意云。但总观无常。何用广知。释意云。观空不碍广有知见。性相兼了。法智增明故。(【校】二徵.应从嘉兴藏疏本作三徵。案十住胜进中.概分总标徵列徵释三科。此属第三徵释。)

○第四生贵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生贵住。此菩萨从圣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为十。所谓永不退转。於诸佛所深生净信。善观察法。了知众生.国土.世界.业行.果报.生死.涅盘。是为十。

【疏】自分中有五。谓释名。标。徵。列。结也。从圣教生者。谓多闻熏习。等流无漏教法。生其智故。又下偈云。佛子於法如是观。从佛亲生名佛子。此约能说人也。又偈云。了达诸有无所有。超过彼法生法界。此约理也。上三义皆能生。後一义兼显所生之处。又能说所说。能诠所诠。成此三异。从此三生。并可尊贵。(又能说下。辨三名所以。三事成於两重能所。佛为能说。教及法界皆是所说。教为能诠。法界所诠。要具此三。生义方足。故前後互出。从此三生下。结成生贵之名。)列中十事。同四地十种法智。但有开合耳。既从圣教生。成就四智教化众生。一自住处智。不退转故.亦所生也。二同敬智。於佛净信故。亦能生也。三真如智。善观察法故。亦所生处也。法即法界。四分别所说智。即余七句。谓了众生空有。佛土权实。世界染净。行业善恶。果报苦乐。二种生死。四种涅盘。具如常释。(列中十事者。然三贤如次。似於十地。就中十住相似最多。以入初贤.如地修故。初住似初地。二住似二地。乃至十住似十地。故疏多引地文释住。)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了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修习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圆满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诸佛平等。何以故。欲令增进。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後十胜进。初三解了。通於教理行果。次三修集行法。次三誓当满果。後一别了理法。後徵释。意欲进後位。真俗平等故。徧观三世不殊。方知平等故。

○第五具足方便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具足方便住。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安乐一切众生。哀愍一切众生。度脱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诸灾难。令一切众生出生死苦。令一切众生发生净信。令一切众生悉得调伏。令一切众生咸证涅盘。

【疏】自分十心。亦是方便也。胜进十心。亦具足也。今自分中。即第二住发起此心。今以所修善根.正向所为。例前解释。文并可见。今别为一势。谓初是总句。救苦护善故。云何护善。一授与乐因.如经饶益故。二令得乐果。谓安乐故。三哀愍妄乐。不令着故。四云何救苦。度一切苦.得解脱故。何者是苦。苦有二种。一三灾八难。二二种生死。云何得离。一教生净信。二由净信故.授以三学。令诸根烦恼。皆得调伏。云何得乐。谓咸证涅盘。究竟灭苦。是真常乐。初句九字。流至於此。(【钞】初句九字等者。谓句句皆有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字。)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知众生无边。知众生无量。知众生无数。知众生不思议。知众生无量色。知众生不可量。知众生空。知众生无所作。知众生无所有。知众生无自性。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胜无所染着。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後胜进中。前六义含深广。後四唯显甚深。云何广耶。一无涯畔。二无分限。三离算数。四言思莫俦。五色类非一。六非称量尽。所言深者。无边.谓非有非无非断非常故。无量者.常一刹那。无长短故。无数者.非一非异.不堕数故。不思议者.即妄即真。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无量色者.顿现身器故。不可量者.出二量故。後四中。七为总句。人法空故。此云何空。八约能成。非是自他共所作故。九约所成。内外推寻.无所有故。十无自性。释成上义。无性故空。无性故谁能作。无性故无所有。非断无也。又七八九.是三脱门。(【钞】顿现身器者。前约广释。直语色类之多。故云非一。今约深释。藏识顿变根身器世间。故为甚深。出二量者。现量比量。不能量故。又过量无量故。非是自他者。中论苦品云。自作及他作。共作无因作。如是说诸苦。於果则不然。自他等义。下当广说。)二(【校】二.应从嘉兴藏南藏续藏本作三。)徵释意云。双明深广。性相交彻。则转复增胜。形夺两亡。皆无染着。成般若故。

○第六正心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正心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心定不动。何者为十。所谓闻赞佛毁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法毁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赞菩萨毁菩萨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量无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垢无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易度难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量无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有成有坏。於佛法中心定不动。闻说法界若有若无。於佛法中心定不动。是为十。

【疏】初自分内.由成就般若.了法性相.故皆不动。名为正心。初四约所敬三宝。由了法平等。声如谷响。故於赞毁.不生欣戚。又在执应毁。就理应赞故。故商主天子经云。无有不毁语言而能至其解脱中故。(【钞】又在执应毁者。上约不取声相而毁为非。今明合毁。毁却顺理。)次三约所愍众生。有量无量是断常边。菩萨不堕。有垢无垢是增减边。菩萨远离。易度难度是苦乐边。菩萨不住。又有垢者难。无垢者易。又亦反此。以不发心。不知垢故。名之为无。(有量无量者。略有二义。一约竖论。众生当尽。不有众生。故名为断。若常为众生.即堕於常。二者横论。众生无边。即堕於常。定有着常故。若旁有边涯.即堕於断。旁更无故。定无则断。有垢则众生界增。无垢则众生界减。难度则菩萨勤苦。易度则生安乐。又难度常受苦。易度得安乐也。以不发心者。是不知垢者难度。则显已发心者。则知有垢故易度也。如暗室中尘。若有隙光。则知有尘。无光之处。不见於尘。)後三约所知法界。有量无量。亦是断常。余二增减。已得正心。故皆不动。(法界有量者。有量故断。无量故常。有成即增。有坏即减。若有即增。若无即减。)又约众生大悲大愿无限量故。了法界性.超量非量故。知法界相。缘成世界。说有成坏非成坏故。体有相无。体无相有。皆自在故。况并音声性离。何足动哉。(又约众生者。上量无量等。皆悉是过。但以般若。正知不动。今明有量无量等。各有所以。故皆不动。悲愿无限.成其无量耳。了法界性。双成上二。故下经云。法界非有量。亦复非无量。牟尼悉超越。有量及无量。既能超越。故心不动。知法界相下。释有成坏。缘成故有成。缘离故有坏。缘成故无成。缘坏故无坏。体有相无下。释若有若无。体有是圆成之有。相无是缘成之无。体无相有。则圆成之体。无自性故。缘成之相.不坏相故。则二体不同。实体则有。妄体则无。若约真俗二义别说。体有相无.是真如上二义。体无相有.是缘成上二义。又体有体无.皆是真如上义。相有相无.皆缘起上二义。思之可知。上皆出所以故不动。况并下。约观心故不动。)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法。何者为十。所谓一切法无相。一切法无体。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无真实。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梦。一切法无分别。何以故。欲令其心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後十胜进中。然劝学者。通闻思修。偈云听闻。乃一义耳。(【钞】偈云听闻者。恐人引下文为难。下文云。一切诸法皆无相。无体无性空无实。如幻如梦离分别。常乐听闻如是义。故云听闻是一义耳。理实应须思修无相无体等法耳。)列中。一自性之相不可得故。二缘起想成故。三圆成性净故。四能成非有。五所成无实。六自性本空。七空性亦离。八喻上缘现。九喻上想生。十总离取舍出没想故。此与六地取染净法分别慢对治。文多相似。三徵释云。此如顺忍。欲进後位不退忍故。(此如顺忍者。十地配五忍。四五六地配於顺忍。七八九地配无生忍。无生忍者。即不退忍。故次疏云。然此位中。已入无生。)

○第七不退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不退住。此菩萨闻十种法坚固不退。何者为十。所谓闻有佛无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法无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无菩萨.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行无菩萨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有菩萨修行出离.修行不出离.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过去有佛.过去无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未来有佛.未来无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现在有佛.现在无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佛智有尽.佛智无尽.於佛法中心不退转。闻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转。是为十。

【疏】自分十中。初三三宝。次二别显前法。次三别明初佛。後二约佛境智。通佛法也。而十皆言不退转者。大同前位。然此位中。已入无生。知所闻法.毕竟空故。又前位会事入理。令心不动。今此事理双现而心不退。後位从理向事。唯随事行.转纯熟故。是故前位。於三宝等.但闻赞毁.忍之尚易。今闻有无。利害转深。成忍则难。故过前位。又前言不动。但能正心。今云不退。有进趣义。又权实方便.皆悉通达。有无等言。皆有在故。佛则色相虚无。应机为有。法则离相离性.不坏相性。菩萨同佛。次二中。约事行为有。入理行为无。出离有二。一约自行。义同前文有垢无垢。亦约事理。二就化他。悲故不出。由智故出。(【钞】出离有二者。即前正心住中。众生有垢无垢。上有二义。有垢则难度等。亦约事理者。事则有出。理则无出。)次下三句.亦论有无。何异初句。初句邪见为无。正信言有。此三亦非正见。虽许有佛.不徧三世。或言过去入灭.是故非有。未来未成.安得为有。现在生界未尽。佛愿未满。今有佛者。皆应现耳。俱有可知。今知其谬说为无。正说为有。(虽许有佛者。疏中先并出三世无。後俱有可知者。即并举三世有。既言不徧三世。则诸计不同。或言过现有。未来无。或言过现无。未来有等。故云不徧。现在生界下。辨现在无佛义。此师计云。一切如来因地发愿。度尽众生。生界不尽.不取正觉。现见众生沈沦九有。故知诸佛未合有成.成则违誓。今有佛者下。通妨难。难云。若尔今十方世界诸佛出现。何得言无。答云。皆是菩萨应成佛耳。此师之计。最为孟浪。谤无诸佛.理实难容。若尔云何通於违誓之义。古有多释。一云。本拟度生。未期成佛。积行淳着。行催自成。如拨火杖。本欲烧草。不欲烧杖。拨草既多。任运烧尽。故三论师名为不自在佛。不欲成佛而自成故。有云。成佛若不化生。可违本誓。成竟亦化。岂违本誓。难云。化生之义.虽许得存。尽竟方成。其义何在。岂得不违。如实义者。诸佛皆有悲智二门。以大悲故.穷未来际无成佛时。故菩萨阐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尽诸众生界。自须速成。方能广化。不惧违誓尽竟成言。又了众生之本如。故化而无化。是则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常无化。悲智自在。何局执耶。此乃旁来。亦是人情好难问故。今许三世皆悉有佛。故下结云。谬说为无。正说为有。)後二句中。初智後境。佛智有尽等者。一竖约智体。以尽智故.名为有尽。穷未来故.名为无尽。又若入永灭.则名为尽。不永灭度.是为无尽。约从修生.则名为尽。即同无为.故名无尽。二横就所知。谓法无尽故.智亦无尽。以无尽智称无尽法。则名为尽。故法华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智度论云。如函大盖亦大。还将无尽之智.知无尽法。是故如来。名一切智。今菩萨穷究。知依竖义半了半不了。知依横义.二俱是了。(佛智有尽下。此亦常人之所好难。就竖约智体中。自有三义。初约体相说。言尽智者。诸惑都亡。诸相皆寂。故名尽智。智体湛然。尽未来际。体不可亡。故名无尽。二约权实说。三约修生本有说。含两宗义。修生名尽。约刹那尽。即法相宗。若无尽者。即无刹那。属法性宗。并如玄中。二横就所知者。一称理无尽。二无法不穷.故名为尽。下引法华第一。智论第三。论释佛是一切智人。彼先难云。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答曰。智亦无量。如函大盖亦大。是一切智人。函喻所知。盖喻能知。今菩萨下。结成邪正。言知依竖义下。总相而言。尽皆不了。无尽皆了。若别说者。三释之中。初一皆了。二中言永尽灭。是邪是权。言不永灭。是正是实。三中依权实宗.(【校】实宗.他本皆作宗实。)则尽为不了。不尽为了。若约当宗随义(【校】义.嘉兴藏钞本作宜。)之说。二俱是了。)又相待说。有尽无尽。就理而言。并非二相。後一就境。约性一相。约相非一。知其随说。皆非徧知。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广大法。何者为十。所谓说一即多。说多即一。文随於义。义随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无相即相。相即无相.无性即性。性即无性。何以故。欲令增进。於一切法善能出离.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後胜进中。十事五对。此大同地中。乐无作行对治。发起十种殊胜行。由此知其事理无碍。至地则得权实双行。(【钞】此大同地者。即是七地由六地般若。常乐无作今起十行以为能治。法之有本。不得不知。全引彼文。恐成繁长。要自寻检。)初一多对。总舍三义。一约权实。於一佛乘.说无量故。虽有众多。皆佛因故。二约事理。理能成事。说一即多。事能显理说多即一。三约事事无碍。有同体异体。义如上说。二文义对。文随於义.转变密意故。即如初句。一言随於多义。义随於文.显了直说故。即下三对。但显事理一无碍义。若望下偈云。如是一切展转成。则文义亦通事事无碍。(转变密意者。即文同义异也。如一名四实。九义瞿声。如一无常之言。小乘则以生灭为义。大乘则以不生不灭而为其义。在徧计性.则无可常。在依他性.则说生灭。在圆成性.则以转变染净为义。故云转变。言密意者。则如前引摄论之中。以异言辞.说异法等。言即如初句下。即指初句。为文随於义。一多言同.而有三义故。义随於文下。释後句也。显了对上密意。直说对上转变。即下三对者。明下三对。唯是义随於文。但得释为事理无碍。不得通於事事无碍。及约权实。如初句故。若望下偈云下。重会前义。前中文随於义.但约所诠。有事理(【校】理.他本皆作事。)无碍。未明文望於义.相望无碍。由文成义.则文有力。全摄於义。由义成文.则义有力。全摄於文等。故成事事无碍也。以下偈云。知一即多多即一。文随於义义随文。如是一切展转成。此不退人应为说。即其文也。)三徧计。理无情有无二。四依他。幻相性空无二。五圆成。性空与不空二如不异。(三徧计者。疏有两重。第一别约三性以明事理。若法相宗。徧计依他所明二义。唯约於事。圆成二义。方是於理。今法性宗。徧计理无。依他无性.即是於理。非有即有。是理彻於事。有即非有。即事彻於理等。其圆成二义.即就理上自论无碍。第三无性对於圆成亦然。拣非事事无碍。及权实等故。上三对但显事理无碍。)又上三中。皆以三性三无性相即。准思。二(【校】二.应从嘉兴藏南藏疏本及续藏会本作三。)徵释中。善能出离者。不沈没於事理。成後位自在也。

○第八童真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童真住。此菩萨住十种业。何者为十。所谓身行无失。语行无失。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知众生种种解。知众生种种界。知众生种种业。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所行无碍。是为十。

【疏】自分中。初三三业无失。永离习气。唯佛得之。任运无功.在於八地。此中多同八地。能行无漏。故得无失。无十不善失。亦无错谬失。此三自行。亦为化体。余皆利他。初一能化身。顿悟菩萨.随愿受生。贵在利人.不拣净秽。渐悟地前许受变易意生身故。次四以能化智知所化境。即十力智之四智也。次一化处。後一化法正化。(【钞】永离习气者。即十八不共法中之三也。如净行品。无十不善失者。此是过失之失。下错谬者。误失之失。顿悟菩萨者。此法性宗。若法相宗。顿悟.八地方受变易。渐悟初地许受变易。意生身者。如回向说。即十力者。解与乐欲.本是一故。开则为二。)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知一切佛刹。动一切佛刹。持一切佛刹。观一切佛刹。诣一切佛刹。游行无数世界。领受无数佛法。现变化自在身。出广大徧满音。一刹那中承事供养无数诸佛。何以故。欲令增进。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後明胜进。是不动行。初六於刹自在。後四三业自在。此同八地。若色若土。皆自在故。初一总知分齐。次二作用。持兼愿力。四十眼智观。五有佛便诣。六游以化生。後四中。一意。二身。三语。四通三业。(【钞】此同八地者。八地得色自在。一身多身等十自在。有净土分。)下徵释。意为得善巧.入於後位。辩才自在故。

○第九王子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法王子住。此菩萨善知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善知诸众生受生。善知诸烦恼现起。善知习气相续。善知所行方便。善知无量法。善解诸威仪。善知世界差别。善知前际後际事。善知演说世谛。善知演说第一义谛。是为十。

【疏】初自分十中。一知六趣四生受报差别。又知九种命终心受生差别故。(【钞】又知九种者。即俱舍第三。三界命终.各起三界心故。如欲界命终三者。一还起欲界心。二起色界心。三起无色界心。余二界命终起三。类尔。)二知现行烦恼。三知种等相续。非如现行有间断故。习气有四。如九地说。(习气有四者。一因习气。二果习气。三道习气。四余残习气。)四知诸乘作业所入法门.及善巧故。上四多同九地十种稠林。彼据入地。尤多细密。故名稠林。此但云知。五知法药。是智成就义。(知法药者。即彼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善慧地。如实知善不善无记法行。有漏无漏法行。世间出世间法行。思议不思议法行。定不定法行。声闻独觉法行。菩萨法行。如来地法行。有为无为法行。故今云无量法也。)六知法师轨仪。(知法师者。即口业成就中具说之德。故经云。为大法师。具法师行成就。经云。处於法座。为潢说法。於大千界满中众生随其心乐。差别为说是也。)七知所化处。八知化时。随根生熟。不差失故。後二依二谛说。皆说成就也。(後二依二谛者。即口业得四十无碍辩才。不出二谛。故彼文云。辞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乐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等。中论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法王处善巧。法王处轨度。法王处宫殿。法王处趣入。法王处观察。法王灌顶。法王力持。法王无畏。法王宴寝。法王赞叹。何以故。欲令增进心无障碍。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後胜进十法。皆言法王者。既言王子。仿佛之仪合子法度。而言处者。即是位也。如世王子之於父王今对辨之。一善巧者。言辞安立。及诸伎艺。悦可王心。今此菩萨。学佛法王说法言辞。安立权实.善巧方便.以悦佛心。二轨度。轨谓坐立。动中规矩。容正可观。度谓升降。出入往来。进退可度。此明无亏戒行。住佛威仪也。三宫殿者。父王在宫。即行子礼。父王处殿。即行臣礼。若处涅盘正殿。即令万行归宗。若处慈悲宫室。则子爱含识。四趣入者。趣者。就也。谓泽及万人。入者。收也。谓庭来万国。菩萨则无机不就。无德不收。五观察者。入则观父王。察其声色。出则观羣臣。知其贤愚。菩萨入则观佛教理。出则审机可否。六灌顶者。十地有文。出现法喻双辨。七力持者。聚人。则以财为力。慎危。则以戒为力。降怨。则以忍为力。广业。则以勤为力。定乱。则以静为力。谋安。则以智为力。固众。则以仁为力。制敌。则以众为力。菩萨六度四等。万行总持。皆力义也。持财以俭。持众以信。持安以不憍。持力以不奢。余可类取。皆能持也。八无畏者。为上勿亢。则无忧悔之畏。节俭财色.则无病畏。居上不憍.则无亡畏。为下不乱。则无刑畏。在丑不争.则无兵畏。三不备者。永无死畏。菩萨修行。离老病死五种怖畏。得十无畏。(【钞】丑者。辈也。类也。)九宴寝者。昼无故不内宴。夜无故不外寝。宴於侧室。寝於正处。菩萨入定同佛。不过明以耽其味。不昏沈以滞於境。无幽不得其味。正定不易其心。(菩萨入定者。合上昼无故不内宴。昼宴则耽其味。明合上昼。过明者。慧增定少也。言不昏沈以滞於境者。合上夜无.故不外寝。昏沈合夜。滞境合外寝。无幽不得其味。合宴於侧室。正定不易其心。合寝於正处。)十赞叹者。乐则歌赞。苦则哀叹。赞音宜和乐。叹音宜哀思。其情切。其辞文。菩萨应仰赞佛德。哀叹众生。情诣於理。使令欣厌。三徵释。云欲令增进。得於後位无碍智故。

○第十灌顶住。

佛子。云何为菩萨灌顶住。此菩萨得成就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震动无数世界。照曜无数世界。住持无数世界。往诣无数世界。严净无数世界。开示无数众生。观察无数众生。知无数众生根。令无数众生趣入。令无数众生调伏。是为十。

【疏】文亦分二。先徵。後释。释中亦二。先自分。後胜进。前中二。初有十句.所成德用。後有十句.赞胜难测。以位终故.加此一段。前中前五了世界无碍智。後五成就众生无碍智。以智度满故。多同大尽分智成就说。(【钞】多同大尽分者。大尽分.即第十地八分之中第四分。)

佛子。此菩萨身.及身业.神通.变现.过去智.未来智.现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

【疏】後十赞胜。及後胜进。皆是神通有上无上分中义。今赞胜中。前四.即业自在不可知。一身。二身用。三十通。四通用。後六.心智自在不可知。初三.即三达圆明智。四知器世间自在智。五定心所现之境。六大智所知之境。并深广故。下位不知。

佛子。此菩萨应劝学诸佛十种智。何者为十.所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长一切种智。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

【疏】後胜进中三。初标。即学佛一切智。一切种智。以当位满.灌顶成佛。以摄诸位.皆此中具故。如法界品海幢处说。玄中广明。二徵列中。一学佛三达智。此是总句。二佛法智者。觉法自性.善出现仪。三事理无碍。四事法横广。五大用周徧。六身智光照。七神力持令不坏。法力持令进善。八穷尽所化。九知化法。十了化主。三徵释。成十胜智。复更学者。为欲成佛种智位故。然上所释。大依十地。(第五说分竟。)

○第六显实证成分。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徧动。等徧动。起。徧起。等徧起。踊。徧踊。等徧踊。震。徧震。等徧震。吼。徧吼。等徧吼。击。徧击。等徧击。雨天妙华。天末香。天华鬘。天杂香。天宝衣。天宝云。天庄严具。天诸音乐不鼓自鸣。放天光明及妙音声。

如此四天下须弥山顶帝释殿上.说十住法。现诸神变。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过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来诣於此。充满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说此法。我等诸人同名法慧。所从来国.同名法云。彼土如来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说十住。众会眷属。文句义理。悉亦如是无有增减。佛子。我等承佛神力。来入此会为汝作证。如於此会。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疏】文二。先现瑞显实。後菩萨证成。前中先世界。有动地.雨供。一万佛刹.犹劣行故。後如此下。结通。二又以下。菩萨证成。於中二。初能证现前。二作如是下。发言赞述。於中四。一赞其所说。二我等下。举同显证。此有四同。一能说人。二所说处。三者会主。四所说法。初後与此同。中二但彼同者。法慧表解。不可不同。法若不同.岂名为证。中二异此者。表人异道同。处殊法一。方表通方之说。成证义也。若亦同此。将谓余异名界佛。不同说也。若尔。何故同名法云妙法。不多举耶。为有表故。谓所说法。该於十地故。非粗浅故。就所说中。众会约人。眷属兼法。文句义理。主伴皆同也。三佛子下。举因结成。四於如此下。结通广徧。谓非唯来此为汝作证。於余处证。亦同证此。弥显所说。是通方也。此是彼菩萨结通。不俟经家结通也。问。此经何要十方同说。答。引摄之教.随机不一.诸方有殊。圆实之教.法尔常规。故十方同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三贤十圣.无异路故。问。说此经处。何要徧於十方。答。能诠如所诠故。所诠义理.无不周故。表位优劣。证有多少。据其所说无处不该。有云。此上瑞应证成.应在偈後。有四因故。一未说偈.经犹未了。不应先瑞先证。二瑞证本为证经。既不证偈。则偈应非经。三证辞不应云。文句无有增减。四若许瑞证。合在颂前。颂中应颂二分。假使梵本如此。译者即合回文。此乃静法佳判。今为一救。理或可通。谓欲表说证同时故。然文不累书。编之作次。若全居末.则似说竟方证。若更居初。未说复何所证。故置於散说偈文之际。深有以焉。诸会文同。皆仿此释。(证成分竟。)

○第七重颂分中。总有一百颂。分二。初九十一颂.正显前法。後如是十住下九颂。结叹劝修。前中十住.即为十段。第一初住。

尔时法慧菩萨。承佛威力。观察十方暨於法界。而说颂曰。

见者胜智微妙身 相好端严皆具足 如是尊重甚难遇 菩萨勇猛初发心

见无等比大神通 闻说记心及教诫 诸趣众生无量苦 菩萨以此初发心

闻诸如来普胜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譬如虚空不分别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初住中有四十六颂。文分为四。初三颂.颂发心缘。次三十二颂.缘境发心。次十颂.胜进所学。後一总结。今初尊重。即前众生乐见。第三偈.即广大法。

三世因果名为处 我等自性为非处 欲悉了知真实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未来现在世

所有一切善恶业 欲悉了知无不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诸禅解脱及三昧 杂染清净无量种

欲悉了知入住出 菩萨以此初发心 随诸众生根利钝 如是种种精进力 欲悉了达分别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种种解 心所好乐各差别 如是无量欲悉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众生诸界各差别 一切世间无有量 欲悉了知其体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有为诸行道

一一皆有所至处 悉欲了知其实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世界诸众生 随业漂流无暂息

欲得天眼皆明见 菩萨以此初发心 过去世中曾所有 如是体性如是相 欲悉了知其宿住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诸结惑 相续现起及习气 欲悉了知究竟尽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二中分二。初十颂缘十力发心。一颂一力。初中。谓以因感果.斯为是处。从我心冥性等生无有是处。余文可见。

随诸众生所安立 种种谈论语言道

如其世谛悉欲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二二十二颂.别显所求。长行结前生後云。求一切智。今偈畧显一切智相。此二十二颂.一颂一智。或有阙智了等言者。盖文畧耳。今以类例相从。摄为十智。初一俗谛智。

一切诸法离言说 性空寂灭无所作

欲悉明达此真义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次一真谛智。

欲悉震动十方国 倾覆一切诸大海

具足诸佛大神通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三一偈。神通智。

欲一毛孔放光明 普照十方无量土 一一光中觉一切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难思诸佛刹

悉置掌中而不动 了知一切如幻化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无量刹众生 置一毛端不迫隘

悉知无人无有我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 一切大海悉令竭 而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不可思议诸国土 尽抹为尘无遗者 欲悉分别知其数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四五颂.解脱智。

过去未来无量劫 一切世间成坏相 欲悉了达穷其际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五过去下一颂.劫刹智。

三世所有诸如来 一切独觉及声闻 欲知其法尽无余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六一颂.三乘智。

无量无边诸世界 欲以一毛悉称举 如其体相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无量无数轮围山 欲令悉入毛孔中 如其大小皆得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七有七颂.三密智。谓二颂身密。

欲以寂静一妙音 普应十方随类演 如是皆令净明了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众生语言法 一言演说无不尽 悉欲了知其自性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世间言音靡不作 悉令其解证寂灭 欲得如是妙舌根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三颂语密。

欲使十方诸世界 有成坏相皆得见 而悉知从分别生 菩萨以此初发心

一切十方诸世界 无量如来悉充满 欲悉了知彼佛法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二颂意密。

种种变化无量身 一切世界微尘等 欲悉了达从心起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八一颂.唯心智。

过去未来现在世 无量无数诸如来 欲於一念悉了知 菩萨以此初发心

欲具演说一句法 阿僧只劫无有尽 而令文义各不同 菩萨以此初发心

十方一切诸众生 随其流转生灭相 欲於一念皆明达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九过去下三颂.一多无碍智。

欲以身语及意业 普诣十方无所碍 了知三世皆空寂 菩萨以此初发心

【疏】十有一颂.权实双行智。

菩萨如是发心已 应令往诣十方国 恭敬供养诸如来 以此使其无退转 菩萨勇猛求佛道

住於生死不疲厌 为彼称叹使顺行 如是令其无退转 一方世界无量刹 悉在其中作尊主

为诸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无退转 最胜最上最第一 甚深微妙清净法 劝诸菩萨说与人

如是教令离烦恼 一切世间无与等 不可倾动摧伏处 为彼菩萨常称赞 如是教令不退转

佛是世间大力主 具足一切诸功德 令诸菩萨住是中 以此教为胜丈夫 无量无边诸佛所

悉得往诣而亲近 常为诸佛所摄受 如是教令不退转 所有寂静诸三昧 悉皆演畅无有余

为彼菩萨如是说 以此令其不退转 摧灭诸有生死轮 转於清净妙法轮 一切世间无所着

为诸菩萨如是说 一切众生堕恶道 无量重苦所缠迫 与作救护归依处 为诸菩萨如是说

【疏】三菩萨如是下十颂.颂胜进十法。一颂一法。皆言令其不退转者。显劝学之意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七住已上。二证不退.初地已上。三念不退。八地已去。今此近希位不退故。若约圆教当位。从信入住.得位不退。初发心时.成正觉故。

此是菩萨发心住 一向志求无上道 如我所说教诲法 一切诸佛亦如是

【疏】四一颂总结。亦是引证。

○第二治地住。

第二治地住菩萨 应当发起如是心 十方一切诸众生 愿使悉顺如来教 利益大悲安乐心

安住怜愍摄受心 守护众生同己心 师心及以导师心 已住如是胜妙心 次令诵习求多闻

常乐寂静正思惟 亲近一切善知识 发言和悦离粗犷 言必知时无所畏 了达於义如法行

远离愚迷心不动 此是初学菩提行 能行此行真佛子 我今说彼所应行 如是佛子应勤学

【疏】二住五颂。初二颂自分。次二颂胜进。後一颂结说。

○第三修行住。

第三菩萨修行住 当依佛教勤观察 诸法无常苦及空 无有我人无动作 一切诸法不可乐

无如名字无处所 无所分别无真实 如是观者名菩萨 次令观察众生界 及以劝观於法界

世界差别尽无余 於彼咸应劝观察 十方世界及虚空 所有地水与火风 欲界色界无色界

悉劝观察咸令尽 观察彼界各差别 及其体性咸究竟 得如是教勤修行 此则名为真佛子

【疏】三住五颂。前二颂自分。後三颂胜进。

○第四生贵住。

第四生贵住菩萨 从诸圣教而出生 了达诸有无所有 超过彼法生法界 信佛坚固不可坏 观法寂灭心安住

随诸众生悉了知 体性虚妄无真实 世间刹土业及报 生死涅盘悉如是 佛子於法如是观 从佛亲生名佛子

过去未来现在世 其中所有诸佛法 了知积集及圆满 如是修学令究竟 三世一切诸如来 能随观察悉平等

种种差别不可得 如是观者达三世 如我称扬赞叹者 此是四住诸功德 若能依法勤修行 速成无上佛菩提

【疏】四住六颂。初三自分。次二胜进。後一结叹。

○第五具足方便住。

从此第五诸菩萨 说名具足方便住 深入无量巧方便 发生究竟功德业 菩萨所修众福德

皆为救护诸羣生 专心利益与安乐 一向哀愍令度脱 为一切世除众难 引出诸有令欢喜

一一调伏无所遗 皆令具德向涅盘 一切众生无有边 无量无数不思议 及以不可称量等

听受如来如是法 此第五住真佛子 成就方便度众生 一切功德大智尊 以如是法而开示

【疏】第五住五颂。初三颂自分。次一颂胜进。後一结叹。

○第六正心住。

第六正心圆满住 於法自性无迷惑 正念思惟离分别 一切天人莫能动

闻赞毁佛与佛法 菩萨及以所行行 众生有量若无量 有垢无垢难易度

法界大小及成坏 若有若无心不动 过去未来今现在 谛念思惟恒决定

一切诸法皆无相 无体无性空无实 如幻如梦离分别 常乐听闻如是义

【疏】六住四颂。初三自分。於中後半颂.是显不动之意。二一颂胜进。

○第七不退住。

第七不退转菩萨 於佛及法菩萨行 若有若无出不出 虽闻是说无退动

过去未来现在世 一切诸佛有以无 佛智有尽或无尽 三世一相种种相

一即是多多即一 文随於义义随文 如是一切展转成 此不退人应为说

若法有相及无相 若法有性及无性 种种差别互相属 此人闻已得究竟

【疏】七住四颂。初二自分。後二胜进。

○第八童真住。

第八菩萨童真住 身语意行皆具足 一切清净无诸失 随意受生得自在 知诸众生心所乐

种种意解各差别 及其所有一切法 十方国土成坏相 逮得速疾妙神通 一切处中随念往

於诸佛所听闻法 赞叹修行无懈倦 了知一切诸佛国 震动加持亦观察 超过佛土不可量

游行世界无边数 阿僧只法悉咨问 所欲受身皆自在 言音善巧靡不充 诸佛无数咸承事

【疏】八住五颂。初三自分。後二胜进。

○第九法王子住。

第九菩萨王子住 能见众生受生别 烦恼现习靡不知 所行方便皆善了 诸法各异威仪别

世界不同前後际 如其世俗第一义 悉善了知无有余 法王善巧安立处 随其处所所有法

法王宫殿若趣入 及以於中所观见 法王所有灌顶法 神力加持无怯畏 宴寝宫室及叹誉

以此教诏法王子 如是为说靡不尽 而令其心无所着 於此了知修正念 一切诸佛现其前

【疏】九住五颂。初二自分。後三胜进。

○第十灌顶住。

第十灌顶真佛子 成满最上第一法 十方无数诸世界 悉能震动光普照 住持往诣亦无余 清净庄严皆具足

开示众生无有数 观察知根悉能尽 发心调伏亦无边 咸令趣向大菩提 一切法界咸观察 十方国土皆往诣

其中身及身所作 神通变现难可测 三世佛土诸境界 乃至王子无能了 一切见者三世智 於诸佛法明了智

法界无碍无边智 充满一切世界智 照曜世界住持智 了知众生诸法智 及知正觉无边智 如来为说咸令尽

(【校】三世佛土.纂要误作三世佛上。)

【疏】十住六颂。初四自分。於中三颂.颂所成德用。一颂.颂赞胜难测。後二颂胜进。

○第二大段结叹劝修。

如是十住诸菩萨 皆从如来法化生 随其所有功德行 一切天人莫能测

【疏】九颂分三。初一颂总叹十住。

过去未来现在世 发心求佛无有边 十方国土皆充满 莫不当成一切智 一切国土无边际 世界众生法亦然

惑业心乐各差别 依彼而发菩提意 始求佛道一念心 世间众生及二乘 斯等尚亦不能知 何况所余功德行

十方所有诸世界 能以一毛悉称举 彼人能知此佛子 趣向如来智慧行 十方所有诸大海 悉以毛端滴令尽

彼人能知此佛子 一念所修功德行 一切世界抹为尘 悉能分别知其数 如是之人乃能见 此诸菩萨所行道

【疏】次六.别叹发心住。

去来现在十方佛 一切独觉及声闻 悉以种种妙辩才 开示初发菩提心

发心功德不可量 充满一切众生界 众智共说无能尽 何况所余诸妙行

【疏】後二结叹初心。况出修行。(十住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