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如来名号品第七

○将释此品。五门分别。初来意。

【疏】来意者。先明分来。前既举果令生信乐。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来也。二会来者。生解之中.信为其首故。又前举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来也。三品来者。前品举因显果.成所信之境。今举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业.身为其总。故先来也。又远答前名号海问故。

○二释名

【疏】释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果。令诸菩萨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释也。二会名。约处.名普光明殿会。然有三释。一以殿是宝成.光普照故。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三佛於殿中说普法门.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义.即依主释。後二有财。约法.则名信行之会。三品名。如来.现相品已释。召体曰名。表德为号。名别号通。一切诸佛.通具十号。名释迦等.则不同故。如来.即十之一。品中正说。随机就德以立别名。既表德之名。则亦名亦号。如来之名号。依主释也。

○三宗趣。

【疏】宗趣亦三。初分宗。谓以修生修显因果为宗。令诸菩萨修行契入为趣。二会宗者。若就总望。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果为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近望唯信为宗。成位为趣。若以此下三品以为一分。即果用应机。周徧法界.以为其宗。依此起信为趣。故此亦名正报因果。亦是所信。信何法门。信佛身名.等於众生。则知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门.随宜而立。知我妄念苦集.亦全法门。信佛意业.光明徧照。则知自心.无不知觉。故先古诸德.亦将上三品举果分收。三品宗者。显佛名号.周徧为宗。随机调化利益为趣。或上二皆宗。生信为趣。(【钞】修生修显因果为宗者。修生约差别因果。修显约平等因果。若就总望等者。亦名为远望。为成佛果故为远。具解行德故为总。解即问明。行即净行。德即贤首。近望者。唯望十住故为近。亦合名别。将前摄位.为此趣故。摄位者。十信满心.顿摄诸位。今此唯为成十住故。仁王不开十信。摄在十住。信为能成。住为所成。亦名正报因果者。毗卢遮那是因。此三品为果故。亦是所信者。贤首向前亦将此三.属所信因果中正报果故。【校】为此趣故.嘉兴藏钞本作为总故。)

○第四问答。

【疏】问。五周因果。差别平等不同。何以分名.合之为一。答。通生差别平等解故。离於修生.说何修显故。问。前会举果.本为生信。今何重举名号等三。答。凡约境生信。有其二义。一标举境法.明有所在。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约初义。此会约後义。问。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尔。十定岂散善耶。然说法之仪.通有四句。一定後说.如诸会。二说後定.如无量义经等。三定中说.如第九会。无出言故。四不入说。如此信中。及第七会。诸文非一。第九表证。唯证能说。一得永常。不碍起用故。第七为表常在定故。又入为受加。彼不须加.故不须入。说後入者。说在行故。将起後故。是知动寂唯物.圣无常规。故下文中.辨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余方起出说。自在无碍也。余会摩顶後说。此会说後摩顶。是知此经体势纵横。不可定准。

【论】第二会六品经。明菩萨信心门。於此一会之中。自有序分。正说。流通。今从第十二卷初尔时已下。有四行半经。是序分。已下至贤首品。是正说分。贤首品末有三行半经。是流通分。第七如来名号品。从此已下至贤首品。是第三长科文中.以果成信.信自己心是佛分。於此一段之中。约有六法.以成信心佛果。令信者入佛果故。一佛名号品。令信心者.信佛名号.徧一切世间名。知名性离故。二四圣谛品。令信心者.自信一切世间苦谛即圣谛.不别求故。三光明觉品。令信心者.自以自心光明.觉照一切世间无尽大千世界.总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随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内外见亡。初三千大千世界已。次还以东方为首。光至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身心一性.无碍徧周.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观察。然後以无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来智慧家。为如来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经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无其分。须当自以心光如佛光。开觉其心。圆照法界。四问明品。令信心者所信之法门。五净行品。令信心者.信菩萨初发心时.皆发大愿为首。又令信心者.便回无始妄念.以成智海无生灭性。六贤首品。令信心者.信佛神力.通化无边.得大自在。及信心之福。信此六法.名为贤首。以此六法.观行相应.名为信心。皆以不动智佛等十智如来.是自心之果。以不动智为体。余智为用。至下方明。文殊师利觉首目首十首菩萨等.是修行信心者之身。此品已下。至贤首品已来六品经。是长科一部经中.第三以果成信门也。为明初会是举佛果劝修.信诸佛所得。此第二会一会.以果成信.信自心是佛.与果佛不异故。至文方明。前之已成佛果.将用劝修。此举佛名号果劝修。十方世界无有一名非佛名者。名体性自解脱故。但随众生所闻不同故。此明佛名号徧周。即明於一切名.无所着故。释此品作三门。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义。一释品来意者。明前之初会.但明如来成等正觉之身.及智摄生。未明如来名号摄生广狭。今此第二会普光明殿.方明佛果名号摄生故。此品须来。又为举佛果名.令生信解故。此品须来。前会明身智徧周。此会明名身及智俱徧周故。初会世主虽问。未有其答。此品答前所问。使令生後信者之心。令使信佛名身及智.普徧法界。应机利物。照俗破迷。故成普光明殿。约德名殿。约殿明德故。此品须来。於此佛名号中.约有五缘.以成佛号。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缘.以成佛号。二约如来示成正觉.约自德缘.以成佛号。三约如来利生方便缘.约位进修.以成佛号。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缘.以成佛号。五约法界体用平等缘.一切诸法.总名佛号。一以法界自体根本智以成佛号者。如下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灭暗智佛。如是十智佛号是也。以此法界根本智上.以施十种之名。以成十种信力。至位方明。大意令众生达自根本无明.本唯如来根本大智。令诸众生顿识本故。顿作佛故。二约如来示成正觉.自德成号者。即十方诸佛示成正觉.共同十号。所谓如来应供正徧知是。又毗卢遮那是总名。是大智光明.照耀种种诸法.及种种众生故。故毗云种种。卢遮那云徧照。三明如来利生方便.约位进修缘.以成佛号者。即如下举十个根本不动智佛.以成十信。举十个月佛下名。悉同号之为月。以成十住。明创契法身本智。心得清凉。为明此位菩萨契理惑亡.得法性智清凉故。约自得益之法以成佛号。十行位中.以十个眼佛下名。悉同号之为眼。为明十行.以智知根.利生摄益。故佛号为眼。以善知根性故。皆是约自得益.立名为佛。十回向中。以十个妙佛上名。悉同号之为妙。为明十回向位中菩萨进修渐熟。妙智现前。故佛号为妙。十地同妙。已上以明从十信中.自信自心分别之智.与一切诸佛根本不动智佛.本来是一.以成信心。心外见法。不成信心也。从此信已下。以三昧力.契理会源。名为十住。佛号为月。皆是约修行之人所得之法.以成佛号。安立五位五十个佛名。五十个因。五十个果。为当位具因果故。成一百重因果为根本。五位中本有五因五果。成一百一十重因果法门。四明如来以一切众生随根所乐.以成佛号者。即以对现色身.等众生界。为佛。为天。为神。为主。为人。为仙。徧众生界。令诸众生不作恶者总是。不可以自凡情所测也。总是佛名号徧周。五明法界体用平等.一切诸法总名佛号者。为一切诸法.及以名言.自体性离故。一切法自体.性离.即法界性。法界性.即佛号故。是故一切法及名言.皆是佛号故。为如来称此一切法自性离之法.以成佛故。如三乘中亦说根本智.後得智。今欲令三乘人回心。指此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令使直认是自心能分别智.本无所动。文殊师利.即是自心善简择无相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即是自心随信解中所见之理智。如是三乘之人未回心者.定当不信。何以故。为历三阿僧只劫後当得佛故。为直认自身及心总是凡夫。但信佛有不动智等。不自信自心是根本不动智佛.与佛无异。以是义故。不成此教。法界乘中.以根本智为信心。此经信心。应当如是直信自心分别之性.是法界性中根本不动智佛。金色世界.是自心无染之理。文殊师利.是自心善简择妙慧。觉首目首等菩萨.是随信心中理智现前。以信因中契诸佛果法.分毫不谬。方成信心。从此信已。定慧进修。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日月岁劫.时分无迁。法界如本。不动智佛如旧。而成一切种智海。教化众生。因果不迁。时劫不改。方成信也。若立僧只定实。身是凡夫。凡圣二途。时劫移改。心外有佛。不成信心。如是已上有此五种佛名号不同。三随文释义者。於此段中.义分为二。一长科三十二品经意。第三禅中说十一地一品未来。二科当品经意。一长科三十二品者。从此如来名号品.第二会世主起问二十八问已下。直至向後.如来出现品。是世主所问一终因果。所答总有三十二品经。是答二十八问故。以从普光明智法界佛果报居之殿。举佛果名号。并举佛果所行教化众生四圣谛法门。并举法界根本智体佛号不动智佛。以成信修。直至彼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经。是信进修行之一终因果之极也。明此普光明智殿佛果.至如来出现品.此信进修行因果不二故。又明此始成正觉果德之上.起信心修行。至後如来出现品中.明法界无时可隔故。明法界体中凡夫妄见.见无量劫。始起信进修行者.依真起行.以为进修。经历五位行门。无时可移故。若未起信进修行时。常谓已前诸佛.先已成佛.经无量劫。及其以正信力.便见十方无量劫已成佛者.而自身与彼先成佛者.一时成佛.无先後故。以是义故。如来始成正觉时。如今凡夫始发菩提心.起行进修。自行已满。毕竟不离如来初成正觉初出现时。为无情量。依本法界。本无时故。故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者。为法界性无三世故。三世时无别。以无时故。智无别。为不异不动智佛体故.妙慧用无别。不异文殊善简择妙慧故.行无别。为从初发心不异十波罗蜜行普贤行而为修行故。大悲无别。常教化故。大愿无别。不舍众生故。四摄无别。四无量心无别故.三十七道品无别。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为明入此信解者难故。若心外信有他佛得道.我是凡夫者。即世间人情量是。此乃不论信进修行。直是生死长流。常随见网。何大苦哉。以此如今第二会。及初会明始成正觉後三十二品。又着如来出现品.明始终信进修行者。与三世佛一时出现。明法界总一时故。如持宝镜.普临众像。顿照显现.无前後时故。明於法界根本佛智境界中顿现众法。不可将情量度量.作前後解故。一依弥勒楼阁中境界。初会中始成正觉佛.是举果劝修佛。出现品中佛.是明诸菩萨进修五位因果行终佛。与信位中不动智佛相对故。自此如来名号品已去.直至如来出现品。总有三十二品经.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进修因果。以初即後.以後即初.不二之位故。如大王路.其法常尔。非故新也。如文殊师利颂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二科当品者。於当品中长科为四。(如文自具。)

○第五释文。从此终第七会。即当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若顺诸会.应直分问答。今为顺文.一会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请分。第三说分。(【钞】若顺诸会者。以六会共答此中问故。第一序分.唯属此会。为加序分.名为顺文。)今先序分。具如经初。但加普光.以为小异。略分为三。初标主时处。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二别显三事。

始成正觉。

於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妙悟皆满。二行永绝。达无相法。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立不思议。普见三世。

【疏】分三。初别显说时。

二於普光下。别显说处。处在菩提场东南.可三里许.熙连河曲。彼河之龙.为佛造此。今举总摄别.前标国名。以本收末.上举场称。故下不动觉树而徧十方。

【论】尔时已下两行经是序分。序前初得菩提处.并普光明殿。意明二处不异。为不移本处道场.而身徧坐一切处故。为菩提场体是法界体故。为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居所都故。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因果.本无异故。由斯道理。故重序之。

【疏】三妙悟下。别显主德。亦即示成正觉之相也。准第八会初。及深密经等。皆说佛有二十一种功德。升兜率品.当广明之。今文有初十句。亦略释耳。十句中。初总余别。总中妙悟皆满者。妙悟.晋经名善觉。论经名正觉。以梵音云苏。含於妙善及正等故。译者随取。悟即觉也。双照真俗。故称妙悟。备下诸句。异於因人。故复称满。别中.一二行永绝者。烦恼所知.生死涅盘.皆名二行。俱不现前.名为永绝。(【钞】烦恼所知者。亲光云。凡夫二乘.现行二障。世尊无故。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即烦恼障。二乘现行涅盘。弃利乐事。世尊无彼二事。故云永绝。【校】上钞五十四字.纂要误作疏文。)二达无相法者。清净真如.名无相法。达者.了也。三如来常住大悲。任运利乐。又常安止圣天梵住。故云住於佛住。(圣天梵住者。即智论第三云。圣.谓三乘圣人。天.谓六欲天。梵.即色无色。复次三三昧名圣住。布施持戒善心三事.名天住。四无量是梵住。释曰。此虽二文。义乃是一。前举果住。後出因耳。或为四住。谓加佛住。如来常住首楞严诸三昧故。虽徧住四住。智海已满。大悲深故。特言大悲。即梵住所摄。)四所证能证.及以化用.皆等诸佛。五具能治道。解脱障故。六所说教法.外道不能转故。七行诸世间.违顺魔怨不能碍故。八安立教法.超言念故。九於三世境.若事若理.了达记别.无错谬故。具此九别.成初总句。同异成坏。准思可知。(【校】魔怨.纂要作魔冤。)

○第三辅翼圆满。

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莫不皆是一生补处。悉从他方而共来集。

普善观察.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盘界。诸业果报。心行次第。一切文义。世出世间。有为无为。过现未来。

【疏】文分二别。一标数拣定。菩萨.拣非凡小。补处.明非下位。他方而来.非旧众也。言一生者。释有二义。一约化相。谓如弥勒。此复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中。二约实报一生。谓於四种变易生死中.唯有末後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此文多约化相耳。(【钞】一生者。此生之後.便成佛故。如那含人.当涅盘故。)

二普善下。叹其胜德。德虽无量。略叹一普。善观察者。能观智也。普有二义。一普众同有此德。二普观十境。善有三义。一善知相。二善知无相。三善知此二无碍。众生界下。明其所观。皆具上三义。十中初是总句。所化众生。次此生何来。由迷法界。起於世界。我当令彼住涅盘界。净诸业果。故须识心行之病。文义之药。令厌世间。欣出世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上辨横观十法。今竖达三世。观涅盘.知已现当证。观诸业.已现当造。果报.已现当受。心行.已现当发。余可类知。亦以六相融之。(第一序分竟。)

○第二请分。分二。先举人标念。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

○二正显问端。然句虽五十。问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说意故。此四十问.望第一会。有同有异。後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异。又复前後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会即总说所观深广。此则别说如来依正。以前会中为总故。此会别显信所依故。故前会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刹等。第二十句.前名菩萨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诸会。总显圆融行布因故。此约当分。欲显差别因之相故。後二十句.虽则全同。前总此别。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显所信所成.体无异故。文句全同。若唯约义。亦可分三。谓初十句。问佛德应机无方大用。辨因所依果。次十句。问菩萨行位。即果所成因。後二十句。佛果胜德。显因所成果。是则以佛为缘而起於因。还以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论云。多闻熏习。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即其义也。今取文义俱便。大分为二。初十句直尔疑问。後三十句引例请问。义不异前。今初。

若世尊见愍我等。愿随所乐。

开示佛刹。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所说法。佛刹体性。佛威德。佛刹成就。佛大菩提。

【疏】文二。先总显请意。

後开示下。别列所疑。十句依正间问者。正报应机。必依刹故。亦表依正无障碍故。五句依者。一刹类。二庄严。三清净。四体性。五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广如四五二品。其佛住等五句。即正报大用。一佛身徧住诸刹。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证法性。三随机说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证。现成菩提。然此五即前会七海。一即佛海。二即解脱海。三即演说海。四即变化海。五即名号及寿量海。波罗蜜海。其众生海.但是所化。故略不举。含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言说。及现相答。至下当知。(【钞】一刹类者。即形状长短等。言即前二海.广如四五二品者。第四成就品.答世界安立海。第五华藏世界品.答世界海故。)

○第二引例请问。文分为三。初十句标彼说意。明其有悲。後三十句举彼所说。显其有智。末後一句。结以正请。彼佛既尔。此亦宜然。今初。

如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为成就一切菩萨故。令如来种性不断故。救护一切众生故。令诸众生永离一切烦恼故。了知一切诸行故。演说一切诸法故。净除一切杂染故。永断一切疑网故。拔除一切希望故。灭坏一切爱着处故。

【疏】十句中。初句总。谓令诸菩萨行愿成就故。余九别。一上继佛种。二云何继。以救众生故。三云何救。令离惑故。四如何救。知彼根行故。五以何救。说法药故。六成何益。一除集谛染。二决道谛疑。三拔苦希望。四证灭爱处故。

又成菩萨行。具悲智也。具此悲智。何所为耶。令佛种不断。佛种不断。有何相耶。谓成三德。救护众生。成就恩德。永断烦恼。成於断德。了知诸行。成於智德。诸行有三。一者心行。二所行行。三所了行。谓一切行无常无相。即所了也。云何救护。演说诸法。云何永断。净诸杂染。永断烦恼。种现双亡。除诸杂染。谓唯现惑。云何成智。谓永断疑网。智成何益。断诸希望。惑除何益。灭诸爱着。一切着者。着有着空。着行着果。不着诸法。正智现前。悲救众生。佛种不断。是菩萨之要。诸佛之本意也。所陈诸问.一一皆有斯益。

又释。一切菩萨是所成就。云何成就。不断佛种.即自成就。救护众生.成就於他。云何救护。谓离二障。永断烦恼.无烦恼障。了知一切.无所知障。以何方便.能断二障。谓说诸法。此烦恼障.其相云何。谓爱与见。除诸杂染.绝爱烦恼。永断疑网.绝见烦恼。此所知障.其相云何。谓於境不了。有所希望。法执未忘。一切生着。今相无不了。何所希望。达法性空。当何所着。二障既寂.二智现前。成菩提涅盘。谓不断佛种。则菩萨成就矣。

○第二举彼所说。文分为二。初十句问因。後二十句问果。今初。

说诸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藏。十地。十愿。十定。十通。十顶。

【疏】文有九句。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摄在住中。故不别问。(【钞】又以十信下。二出其所以。不开十信.则不合问信。下有忍品。故知脱忍。)十顶。新旧梵本.俱无忍问。答中即有。故知彼忍。即此顶也。言十顶者。因位终极。十定十通.皆等觉位。十忍居後。又得顶名。问中约位终极。故名为顶。答据法门忍受。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终极.不具十忍。非有十忍.不极因位。二文更显。故十忍品末云。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超过一切众。转於无上轮等。既言超过。即是顶义。亦犹四善根中忍顶法门。义相类故。不尔。忍无别问。空答何为。设欲成十。应脱十信。十信虽未成位。亦随法界修广大行。德用殊胜。别一会答。应有问故。若将十忍已下四品。共答顶问。於理无失。俱是等觉之终极故。(上引但明信住不开。今明何必要开。而不妨有问。何者。十愿十藏.非是别位。得为问端。信不成位.何妨有问。又藏愿等寄他会答。尚有别问。十信法门.别一会答。解行德能.三品宏深。岂合无问。)

○第二二十句问所成果。

及说如来地。如来境界。如来神力。如来所行。如来力。如来无畏。如来三昧。如来神通。如来自在。如来无碍。

如来眼。如来耳。如来鼻。如来舌。如来身。如来意。如来辩才。如来智慧。如来最胜。

愿佛世尊。亦为我说。

【疏】全同初会。於中亦初十句明内德成满。後十句体相显着。初中如来神力。前会名佛加持。即神力加持故。神通.约外用无壅。神力.约内有干能。离世间品.各有十事。其相自别。言无碍者。谓如来所作。无能障碍也。上文名无能摄取等。义皆同也。後十中辩才是语业。智慧是意业。最胜是身业。准前会中.唯欠佛光明之一句。余如前释。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现.不思议.相海品说。但前总会.故引此文。所引之文.正答今问。说者宜重引之。

三愿佛下。结请。请同彼说。故致亦言。请分竟。

【论】问曰。初会中世主所问.与此义多相似。但广略不同。何故此第二会.还复再问如上之问。答曰。前会是世主问。举佛果劝修。信佛所得。此会是自信自身自心是佛。及入位修行。故须再问。前位是普贤入定举果。此会即明文殊生起.入信之初。即明凡夫始信。为彰信心粗故。不入定说。十住已去.始明当位菩萨入定始说。以是义故。前问虽义理少同。应缘差别故异。前会信他佛得。此会自入信修行也。古人说前会是请。此会是问。其义不然。前後总是其请。当请是问故。但为劝修与自入.法事少殊。如前会举如来修行道满.及过去诸佛已成道者行满之果。此第二会举十方诸佛根本之智.凡圣共有之果。即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十智佛等是也。明一切诸佛众生.共有此不动智。金色是理。法性身也。为信心生灭。故言色也。以十色世界表之。

○第三说分。於中通下六会.答此所问。准问长科。亦为三分。此初三品。答所依果问。二问明已下。答所修因问。三从不思议品下。答所成果问。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用。故属果收。初中分二。先如来现相答。由其念请故。又如来证穷故。後文殊言说答。伴助主故。假言显故。今初分二。一佛现神通。二众海云集。今初。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各随其类。为现神通。

【疏】知其心念者。领念请也。现神通者。示相答也。言随类者。有其三义。一随疑者所宜异故。谓或示色令见。以声令闻。冥资令晓。皆是现通。以法界身.圆明顿现也。二随疑者流类别故。三随疑者所疑异故。谓若疑十信。即见如来足轮放光。周乎法界等。若疑十住。则见如来足指放光.百刹尘外菩萨集等。如放光一事既尔。余相皆然。(【钞】谓若疑十信下。出随疑现通之相。於中初疑十信。即是此文。及第十三经光明觉品。言周乎法界等者。等取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菩萨云集。故下经云。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等。若疑十住者。即第三会十住品初。言菩萨云集等者。此一等字.等取行向地等。谓十行则足上放光。十向则膝轮放光。十地则眉间放光等。十行千刹.十向十千等。此一等字.等於一分放光中事。如放光下。例於余相。谓动刹.雨华.香云等。皆随宜不同也。)故知初会现相.徧於九会。此会现神通。通於一分。结集随义.编之作次耳。故下三会.皆有不起觉树之言。(故知初会下。示通局。此会望初则局一分。彼通九会。谓佛前现华.通表一部所诠华严。眉间胜音.通表九会能诠教故。结集编次。非现前後。故下三会下。引文为证。既不起前二而升四天。明正当此处现通。四天齐现耳。)

○第二众海云集。

现神通已。东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不动智。彼世界中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东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妙色。佛号无碍智。彼有菩萨。名曰觉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西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莲华色。佛号灭暗智。彼有菩萨。名曰财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西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薝卜华色。佛号威仪智。彼有菩萨。名曰宝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东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优鉢罗华色。佛号明相智。彼有菩萨。名功德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东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东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号究竟智。彼有菩萨。名目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东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西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宝色。佛号最胜智。彼有菩萨。名精进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西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西北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金刚色。佛号自在智。彼有菩萨名法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西北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下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玻瓈色。佛号梵智。彼有菩萨名智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下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

上方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平等色。佛号观察智。彼有菩萨名贤首。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到已作礼。即於上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校】东南方菩萨名目首.纂要误作自首。)

【疏】众海云集。即现相答初十句之问。光现佛刹.答佛刹问。刹有金色等.是刹庄严。既以金成.亦答刹体。彼刹菩萨.亦刹庄严。菩萨大宝以为严故。亦刹清净。纯净佛刹.唯菩萨故。净修梵行.是刹成就。净土行故。亦刹清净。所修净故。此已上答五句依问。兼答五句正报。土各有佛.及见如来坐莲华藏.是答佛住。现通放光.是答威德。名不动智等.是答法性。见佛转法轮.是答说法。佛成正觉.是答菩提。文虽在下。义皆此具。光明觉现.即现此故。(【钞】文虽在下等者。释通妨难。谓有难云。适所引文.皆光明觉品。此中现相.言答十问。乃引下经。岂成此答。释云。六会现通.尚在一时。况光明觉.义不在此。故光明觉说.说此所现。是以此中别列十方佛刹菩萨.一一各说。光明觉品。一时总牒。明是说此所现相耳。)

十方众集。即为十段。一一方内.文各有八。一远近。二土名。三佛号。四上首。五眷属。六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远近.皆十刹尘数者。前会为说所信因果深广。故须远集华藏之外十方刹海。今为说於生解因果。渐渐增修。故但集娑婆隣次之刹。信行最劣.故复云十。後後渐增。至法界品.还集刹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无尽故。要刹尘者。比余胜故。为有所表.故分阶级。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结及证成.十方齐说。(为有所表下。通难。难云。华严既是通方之教。未有一土不说此经。今举十刹.则十外不收。今说百刹.应百外不摄。岂为通方。释意可知。)又随迷名外。悟处名来。而实佛土本无远近。土皆名色者。表信粗现故。亦表显然.可生信故。佛号同智者。有信无智.增无明故。信中之智.本觉起故。主同名首者。梵云室利。一名四实。一首。二胜。三吉祥。四德。是以译者.前後不同。今通用之。以信为首.摄诸位故。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甚难得故。於生死中.创发信心.为吉祥故。信能增长智功德等一切德故。此十菩萨同表信门。故皆名室利。各随一门.达一切法。故复有差。次文当释。亦有传云。梵云室利。此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亦有传云者。即兴善三藏译。余亲问三藏。有同此说。今欲会意.故前收四说。)眷属皆十刹尘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故。皆诣佛者。有归向故。余如前会。又下菩萨名等.皆是表法。菩萨表所行之行。本刹表所证之理。佛名表所得之智。

今初东方言金色者。心性无染。与缘成器为自体故。本智如空。离觉所觉.湛然不动。动即是妄。非曰智故。又纵成佛果。不异凡故。即本觉智。住心真如。(今初东方下。别释十方。八段之中.皆释三事。一刹名。二佛名。三主菩萨名。唯初东方.按经之次。下之九方.从後倒释。以十首菩萨.表十甚深。是助化主。故先举之。余二因此。故在後释。细寻可知。)菩萨妙德者。慧达佛境.处处文殊。由慧拣择.契於本智。故分因果。(处处文殊者。下文当释。从由慧拣择下。通难。难云。佛名不动智。文殊表慧。二相宁分。答中。然智慧二字.乃有多门。今此正用分别名慧。决断名智。以慧为因。以智为果。)

二觉首者。觉心性也。无性不碍随缘。随缘不碍无性。无碍智也。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难了知。为妙色也。

三财首者。法财教化.即灭暗智。了众生空.如莲不着。

四宝首者。真俗无违.可珍贵故。善知业果.不犯威仪。性相无违。唯一乘旨。是为唯齅薝卜华矣。

五德首。了达如来应现说法之功德故。即是明於法相。又了佛德。心明白也。若有此智。如青莲华。最为第一。

六目首。福用照导。如目将身。平等福田.为究竟智。是最可重。故云金色。佛为福田.以佛为境故。同上文殊依金色界。

七精进首。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为最胜智。圆明可贵.故复云宝。

八法首。法门虽多.必在正行。於法能行.方得自在。得般若之坚利.为金刚色。

九智首。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能净万行。故云梵智。智.净体净。犹若玻瓈。明彻无染。

十贤首。前佛後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曰贤。能知此贤.是观察力。观察本性常平等故。(又释十段。皆暗取十甚深义。一云慧达佛境。即佛境甚深故。二觉首。缘起甚深。心性是一故。三财首.教化甚深。四宝首.业果甚深。五德首.说法。六目首.福田。七精进首.正教。八法首.正行。九智首.助道。十贤首.一道故。并可思。)

又十佛相望。不动是体。余皆是用。十菩萨相望。文殊为总。余皆是别。以总导别。故九菩萨.不离妙德。(文殊为总者。若以法门为总。文殊主般若。统收万行。九首之德.皆是般若随缘别相。同明佛德.即是同相。缘起教化.互不相收.即是异相。统十甚深.为成佛境.即是成相。各住一甚深.即是坏相。余如下说。若约人为总别。文殊为上首。故是总。余九为伴是别。同名为首。异即贤等。共成十首表信之人。坏各住自。)

以前後流例.略为此释。惟虚己而求之。不信此理。甚深法门.於我何预。(以前後流例下。结释劝修。前如现华表义。现众表教。後如十慧说住。十林说行。十幢说向。十藏说地。离世间品菩萨万行。寄表甚深。斯为观心。非是臆断。不信此理。一向外求。如数他宝。故非我分。)

【论】第三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已下。四十一行经。明如来神通现法分。於此分中.义分为二。一明随类现法。二明约初信心。第一随类现法中有二。一随五位之中.菩萨之类.各现十种佛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中.各有随位佛果名号是。二随一切国刹.一切众生之类.各现名号不同。如下文殊师利所说佛号者是。第二约信心者。即此当品。及通一部。总为信心。於此信心.总信五位中因果。心无滞碍。方可以行修行。如有教说。譬如有人.过五百由旬嶮道。先知通塞。然後行往。喻如十信菩萨於信心之中先知五位进修通塞。预以愿行防之。以信自心分别之性.本是一切诸佛不动智体。用防邪见.外取他境故。以随位妄识散动.障真智故。以禅波罗蜜防之。以随位第八住.第八行.第八回向.第八地.智增滞寂。障真无作大悲故。以一百四十大愿防之。以乐生死.障真智故。以四念处观等三十七助菩提分防之。及十四谛观.及十十二缘生观防之。以十波罗蜜利益众生恐不弘广故。以四摄四无量法防之。以求自乐果.教化众生不周广故。起十回向。加以大愿大慈大悲不舍一切恶道地狱人天.徧生其处。以防自乐.违菩提心.有所得故。以是义故。十信之心.总通五位。悉皆成信。若自信彻趣求。无法不达。若也疑心不除。岂成信也。如此品举佛果门。至贤首品举佛神通.及佛所行行业。使初信心者信彻故。始名信心。今此一部之经.顿举五位因果。诸佛果门。总成信也。从总信已。入位修行。方始不迷理智。如人造食。五味一时顿熟。方始食之。从初食时。五味同食。乃至食竟。其味不离五也。明五位因果。十信总明。时亦不移本末。为信三世一际故。毕竟佛果不离初信之法。如依样画像等喻。可知。於此神通示法门中。总有四十一行经。长科为十一段。第一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明如来知众所念。以神通现法。第二东方过十佛刹尘已下三十九行半经。总明十方菩萨来集。十方自有分剂。不烦更科。於此十方菩萨来众之中。义分为十。一举佛刹方面。二举佛刹远近。三举世界名色。四举佛名号。五举上首菩萨之名。六明大众之数。七明大众来已致敬。八明随方化座。九明座之名目。十明大众升座而坐。言彼世界中有佛号不动智者。为明不动智佛.是十方凡圣共有根本之智。明於此智.能起信心。故号之为来。此不动智佛.一切众生常自有之。若取相随迷。即尘障无尽。若一念觉迷达相。即净若虚空。但为随迷称外。悟处言来。而实佛刹本无远近内外等障。亦无去来。无边佛刹.不出毛孔微尘之表。令致远近.意令初信心者.心广大故。言其从彼世界中来。又明从迷入悟.故言为来也。有佛号不动智者。明是信者自根本智故。由有此智故。一切众生而能发菩提心。以根本智体.能了迷性。超信解故。超彼迷境.称之曰来。如起信论云。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见。得利益故。又云。依本觉上.而起不觉故。又云。依於智故.生其苦乐。如起信论广明。意明一切众生迷根本智.而有世间苦乐法故。为智无性故.随缘不觉.苦乐业生。为智无性故.为苦所缠.方能自觉根本无性.众缘无性.万法自寂。若不觉苦时.以无性故.总不自知有性无性。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一切众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因自心根本智而起。以是义故。如来於此一乘之经.顿彰本法.为金色世界。明法身白净无染。顿彰本智.号不动智佛。顿彰文殊师利.是自心妙择之慧。余九个世界.九个智佛.九个菩萨。是随自心信解修行位上.进修增胜法身智身.随行异名故。从斯自心本不动智佛自觉之上.见道入位。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加行进修。法身智身。大愿。大慈。大悲。四摄。四无量。十波罗蜜。三十七助道分法。从初发心.根本法身本不动智体上.用资万行。悲愿参融。互为资熟。法身资行.使令无染。行资法身.使令纯熟。五位中.各各立十个佛果.十个菩萨.明随位进修中.约自行所得处佛果菩萨行果立名。非他佛号.非他菩萨.而立其名。随智佛果。随其行果。五位之上.因果各有五十。共为一百。通本五位。有五个因果。共为一百一十城之法门故。问曰。一切众生.本有不动智。何故不自应真常净。何故随染。答曰。一切众生以此智故而生三界者。为智无性.不能自知是智非智善恶苦乐等法。为智体无性.但随缘现。如空谷响.应物成音。无性之智.但应缘分别。以分别故.痴爱随起。因痴爱故.即我所病生。有我所故.自他执业便起。因执取故.号曰末那。以末那执取故.名之为识。因识种子.生死相续。以生死故.众苦无量。以苦无量.方求不苦之道。迷不知苦者.不能发心。知苦求真者.还是本智。会苦缘故.方能知苦。不会苦缘.不能知苦。知苦缘故.方能发心。求无上道。有种性菩萨。以宿世先已知苦发心。信解种强者。虽受人天乐果。亦能发心求无上道。是故因智随迷。因智随悟。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正随迷时.名之为识。正随悟时.名之为智。在缠名识。在觉名智。识之与智.本无自名。但随迷悟而立其名故。不可计常计断名也。此智之与识.但随迷悟立名。若觅始终。如空中求迹。如影中求人。如身中求我。依住所在。终不可得故新长短处所之相也。如此无明及智.无有始终。若得菩提时。无明不灭。何以故。为本无故。更无有灭。若随无明时。不动智亦不灭。为本无故。亦更无有灭。但为随色声香所取缘.名为无明。但为知苦发心缘.名之为智。但随缘名之为有故。体无本末也。如空谷响。思之可见。

○第二尔时文殊下。辨言说答。就文分四。一叹众希奇。二诸佛子下。牒问总叹。三何以故下。徵叹总释。四诸佛子如来下。广显难思。今初。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承佛威力。普观一切菩萨众会而作是言。此诸菩萨甚为希有。

【疏】前众疑问。佛令文殊答者。以文殊示居此土.生有十徵。来自他方.体含万德。降魔制外.通辩难思。化满尘方.用周三际。道成先劫.已称龙种尊王。现证菩提.复曰摩尼宝积。实为三世佛母。岂独释迦之师。(【钞】以文殊者。释文殊说意。上明是主菩萨。庐山远公但云。文殊师利.是游方大士。唯见一经。但覩一迹耳。今具出之是主是客。亦果亦因。具难思也。言示生此土者。即文殊般泥洹经云。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此国土.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从母右胁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言。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释曰。言此国者。即舍卫国。佛正在此说故。此经复云。文殊师利.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则相好同佛。)

(复有经说。生有十徵.无非吉瑞。一光明满室。二甘露垂庭。三地涌七珍。四神开伏藏。五鸡生凤子。六猪诞龙豚。七马产麒麟。八牛生白泽。九仓变金粟。十象具六牙。由是得立妙吉祥号。)

(来自他方者。即今经文。从东方金色世界中来。节节皆言所住世界.谓金色等。既周法界。不动而徧。各领十佛刹尘数菩萨。说佛功德。明万德斯备矣。上之二对。标其主客。下略说胜德。)

(降魔制外通辩难思者。然此二句.有通有别。通.则通用通辩降伏魔怨。制诸外道。别.明以神通怖之以威。故言降。用四辩屈之以辩.故言制。然其事颇多。略举一二。如幻三昧经云。时有善住意天子。白文殊同见佛。文殊现变三十二部交络重阁。有诸菩萨。先至佛所。身子覩变。怪问佛。佛答。是文殊令诸菩萨集会。又问。何以不见文殊。佛答。文殊住降毁诸魔三昧正受。蔽魔宫殿。兴大威变。诣如来所。於是文殊住降毁诸魔三昧。应时三千大千世界百亿魔宫。一时皆蔽。不乐其处。各各怀惧。时魔波旬.自见老耆。羸毁少气。柱杖而行。所有宫人.及采女等。亦复羸老。又见宫殿而复崩坏。暗暗冥冥.不知东西。时魔波旬.即怀恐惧。身毛为竖。心自念言。此何变怪。令吾宫殿。委顿乃尔。将死罪至。归命终尽。天地遇灾。劫被烧耶。时魔波旬.弃除贡高。舍恶思想。时文殊师利所化百亿天子在交络者。住诸魔前。谓魔波旬。莫怀恐惧。汝等之身.终无患难。有不退转菩萨大士。名文殊师利。威德殊绝。总摄十方。德过须弥。智超江海。慧越虚空。於今已入降毁魔场三昧正受。是其威神。下取意引。时魔恐惧。魔宫震动。求化菩萨。愿见救济。菩萨答言。勿惧。可诣释迦如来所。有无尽慈悲。令无所畏。言讫不现。魔即俱来。诣佛请救。我等闻文殊名。即怀恐惧。不能自安。畏亡身命。佛赞文殊。魔请归依。愿脱斯苦。佛令且待须臾。文殊当来。即脱此难。後文殊至。佛问三昧。彼广说竟。令舍诸魔。文殊问魔。汝秽恶此身耶。魔答云尔。若尔。当厌贪欲事。不住三界。魔敬从命。即令诸魔.皆复本形。五体如故等。此即降魔也。)

(制外者。即文殊般泥洹经。佛说文殊初诣诸仙。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义师.无能酬对。唯於我所.出家学道。余文广博.不可具引。至如圣智怖心.开声扬而擗地。寂顺思覩.入隐身而立空。故得帝释欣喜.雨天华而至膝。蔽魔愁忧.行拄杖而垂泪。劫火烧刹.蹈水芝而上行。霖雨绝供.化鉢饭而无尽。示多身以抗迦叶。放一鉢而发本原。皆是通辩降魔制外也。又如度二十亿佛现说法者.持地犹存。化百千诸龙立登正觉者.王女是一。是以礼妙慧而不忘敬本。劝善财而增长发心。无言於不二法门。悉力於安乐行品。教龙吉祥之分卫.下位莫知。答琉璃光之光明.正觉称妙。谈般若之玄致.屡质本师。说权实之双行.频惊小圣。皆辩才也。)

(化满尘方者。辨德用横竖深广也。谓十方微尘刹土。皆是文殊化处。故菩萨处胎经云。我身如微尘。今在他国土。三十二相明。在在无不现。余如众海云集中引。又般泥洹经云。住首楞严三昧。以三昧力.於十方国。或现初生。出家。灭度。入般涅盘。分布舍利。饶益众生。又宝藏陀罗尼经广说。至下菩萨住处品当更明之。即今文中.一切处一时说偈。即横周法界。)

(道成先劫者。此下别明竖穷。略示一二也。先劫.即过去名龙种上尊王。智度论十二.具引首楞严三昧经。说名龙种上尊王。经文但名龙种上佛。即译人广略耳。五十三佛名.亦名龙种上尊王。其首楞严三昧经有三卷。即当下卷。因文殊广说首楞严三昧境界竟。尔时长老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我谓文殊法王子。曾於先世已作佛事。现坐道场。转於法轮。示诸众生。入大灭度。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迦叶。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应供.正徧知.(云云)。於此世界南方.过於千佛国土。国名平正。无有砂砾瓦石。丘陵堆阜。地平如掌。生柔软草。如迦陵伽。龙种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转法轮。教化成就七十亿数诸菩萨众(云云。)佛寿四百四千万岁。下取意引。涅盘後.起三十六亿塔。法住十万岁。记智明菩萨.次当作佛。下结会云。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法王子是。)

(现证菩提者。即央掘摩罗经。此经有四卷。事出第四。初卷中明舍卫城北。有村名萨那。有一贫穷婆罗门女。名跋陀罗。女生一子。名一切世间现。少失其父。年将十二。聪明辩慧。有异村名颇罗诃私。有一旧住婆罗门师。名摩尼跋陀罗。下取意引。世间现从其受学。师受王请。留其守舍。师妇年少。染心逼之。世间现不受。其师少妇.自悬毁害。师归。言世间现强逼。师言。汝已为恶。当杀千人.可灭汝罪。即杀千人.还归见师。师怪其存。又令杀千人。各取一指。作鬘冠首。唯欠一人。母为送食。便欲害母。世尊现前。舍母趣佛。为佛所降。广显深妙。第四末。波斯匿王.严四兵至。欲罚央掘。来至佛所。佛示央掘。後发其迹云。大王。南方去此.过六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一切宝庄严。佛名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下取意引。寿命无量。国土严净。纯说一乘。即央掘是。由前文殊广与对扬。後显文殊之迹云。大王。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纯一大乘。无余乘名。即文殊师利是。故云现证菩提。复曰。摩尼宝积。盖言略耳。下显师.及师妇.央掘之母。三人.皆是如来化现耳。上略举过现。不说未来成佛者。未来成佛。现即是因。非殊胜故。疏略不显。若欲说者。即大宝积文殊会中。说於未来成佛。号普见如来。以恒河沙界庄严为一佛国。以安养世界庄严比之。析毛滴海.不可为喻。其中众生.具三十二相。天眼无碍。镜照十方。不闻生老病死等苦。但出佛法僧之声。若人欲见.应念便覩。不待解释.疑网皆除。闻名得最上善利.聆记为面见诸佛等。)

(实为三世佛母者。结其实德。七十九经云。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哉文殊师利。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哉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菩萨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等。佛名经说。过去无量恒河沙佛.皆是文殊教令发心。然犹带数。故今显实。实为一切佛母。不可穷其始末。)

(岂独释迦之师者。即前所引处胎经云。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立。故我为菩萨。即法华九世祖师。亦带方便。住首楞严三昧.亦是迹中。故弛张乎权实之场。莹彻乎真如之际。住诸佛不思议之境。岂可语其始终。无言强言。为三世佛母耳。)影响而来。一切咸见。故其说也。何不待请。敬同佛故。何不待告。承佛神力。佛意许故。众既念请。佛方现相。非夫尊极大士。安能理契潜通。故上以光示普贤。此乃冥加妙德。若尔。普贤云何定後更请。表说所信。甚深细故。何不入定。以果从因。同於信故。余如上说。何故无加。以无定故。又承佛神力.是冥加故。(影响而来者。结也。影响。显非实因也。何不入定者。问意云。信未入位。许不入定。说佛三业。何不入定。故为此通。以果从因。因即十信。十信不入。果亦不入。是十信中所说果故。)叹众希有者。略有五义。感应悬隔。难一遇故。德行内充.总称叹故。以名表法.甚希有故。创起信行.未曾有故。此一众会。即是等空法界会故。(【校】上钞。开声扬而擗地。开.嘉兴藏南藏钞本续藏会本作闻。擗。嘉兴藏钞本作躃。又国名平正。正.应从嘉兴藏钞本作等。与首楞严三昧经合。又析毛滴海。析。纂要及续藏误作柝。)

○二牒问总叹。

诸佛子。佛国土不可思议。佛住。佛刹庄严。佛法性。佛刹清净。佛说法。佛出现。佛刹成就。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不可思议。

【疏】牒问中。脱於刹体。佛出现者。即前威德也。阿云无也。耨多罗.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又三.徧也。菩提.觉也。谓道不可加。曰无上也。无邪委知。为正徧也。

○三徵叹总释。

何以故。诸佛子。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知诸众生乐欲不同。随其所应.说法调伏。如是乃至等法界。虚空界。

【疏】徵上难思言也。下释云。能感之机。差别无边。如来普应。周於法界。广难思也。下结文具显。(【钞】结文具显者。即品末云。如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地位。而得成就。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即其文。)又随宜说法。意趣难思。又等法界者。举一说法.等余多门.门不可尽。量等法界。法门难思。(又随宜说法者。上指品末.广故难思。今明意趣.深故难思。亦如法华方便品说。谓称体大用.或随自意。或随他意故。又等法界下。多门难思。)

○第四广显难思。文二。先总显多端。二随门别显。今初。

诸佛子。如来於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种种修短。种种寿量。种种处所。种种诸根。种种生处。种种语业。种种观察。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举娑婆为首。略显十种。差别多端。准下结通.实通法界。十句不出三业。一身为总相。现十法界不同.故云种种。二名以召实。次下广辨。三金银等色不同。三十二相等异。(【钞】三金银等色者。如观佛三昧海经第三广说。今当义引。佛为父王说观诸相竟。佛白父王。乃敕阿难。吾今为汝。悉现具足微妙身相。说是语已。佛从座起。令众俱起。令观如来。从顶顺观.至足轮相。复从足相.逆观至顶。一一身分。分明了了。如人执镜.自见面像。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若有曾毁佛禁戒者。见像纯黑。犹如炭人。五百释子。但见炭人。有千比丘.见赤土色。优婆塞十六人.见黑象脚色。优婆夷二十四人.见如聚墨。比丘尼见如白银。优婆塞.优婆夷.有见如蓝染青色。四众悲泪。释子拔发碎身。自述所见。父王安慰竟。释子即起白阿难言。我宿罪故.不见佛身。佛为说因。过去毗婆尸佛时。有长者名日月德。有五百子。聪慧无双。不信父之正法。子临终时。父云。汝等邪见.不信正法。今无常刀.割汝身心。为何所怙。令称毗婆尸佛名。未及法僧而终。生四王天。後邪见因故堕地狱。铁叉刺眼。忆父所教.得生人中。六佛出现.闻名而不得见。以得闻六佛名故。与我同生。如来令称佛名。礼拜忏悔。还见相好。即得初果。求佛出家。得阿罗汉。千比丘见赤土色者。过去然灯佛时。像法中.有千弟子疑师。师见其临终。令称念然灯佛名。生忉利天。以疑师罪。堕饿鬼中。洋铜灌咽。以称佛名。今得值佛。佛示胸前卍字令读。於此字中.说八万四千功德行。即便忏悔。罪障消灭。得记作佛。比丘尼见白银色者。过去释迦佛时。五百童女在山泽中。忽遇比丘。皆脱银鐶。散上发愿。愿此比丘成佛时。愿我见之。如所散鐶。此後生生作银山神。今见银色。从是已来。恒值诸佛。优婆塞见黑象脚者。此等昔时皆作国王。受邪沙门.说於邪法。其说法人.堕阿鼻狱。汝等随恶友教故。堕黑暗狱。由前闻法善心力故。今得遇我。得受五戒。令其忏悔。佛放眉间白毫光照。便得初果。求佛出家。成阿罗汉。优婆夷见聚墨色者。佛说昔时宝盖灯王佛像法中。有一比丘。巡行乞食。至淫女家。其女见之。盛满鉢饭。戏弄比丘言。汝颜色可恶。犹如聚墨。身所着衣。状如乞人。比丘掷鉢。腾空飞去。诸女惭愧。忏悔。发愿。愿此施食所有功德。未来得如比丘自在。以施食故.千二百劫常不饥渴。恶骂因故.六十小劫堕黑暗狱。由发善心.今得值我。受其五戒。乃是供养阿罗汉故。见舍利弗。不见我身。佛为脐中出大莲华。化成光台。有百千声闻身子目连。作十八变。诸女消二十亿劫烦恼之结。得须陀洹果。後见佛身相好端严。而犹不得见白毫相。佛告大王。戏弄恶口。乃至得道。见佛不明。余广如经。更不会说。如蓝之缘.准例可知。下十定品.见色多种。)四形有长短。三尺丈六.乃至无边。(三尺等者。三尺之身.即瞿师罗长者所见。丈六无边.即无边身菩萨.穷上界而有余。准十定品。或见如来一由旬量。百千由旬。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量等。略去中间.故云乃至无边。)五寿命限量。或无量劫。或不满百年。下至朝现暮寂。(五寿命者。或无量劫.如阿弥陀。或不满百年.如今世尊。故涅盘云。我闻诸天寿命极长。云何如来是天中天.寿命短促.不满百年。下至朝见暮寂者。如月面佛。寿一日夜。故佛名经第六云。妙声佛.寿六十百千岁。智自在佛.寿十二千岁。威德自在佛.寿七十六千岁。摩醯首罗佛.寿一亿岁。梵声佛.寿十亿岁。大众自在佛.寿六十千岁。胜声佛.寿百亿岁。月面佛.寿一日夜。日面佛.寿一千八百岁。梵面佛.寿二十三千岁。又第二云。诸佛寿命长短差别.有十阿僧只百千万亿。毗卢遮那品云。一切功德须弥胜云佛.寿五十亿岁。下经之中.说诸佛寿.长短多门。)六处。谓化处染净等殊。七根。谓眼等随感现异。八生处。有刹利等别。九依语之用。随方言音。施设非一故。十观察者。周旋顾盻.以应羣机。又观存亡.安危.可不。智照诸境.示有多端。下结意云。令(【校】令.纂要及净源疏注误作今。)诸众生.各称己分而自知见。得调伏耳。

○第二随门别显。文分为三。初终此品。辨身名差别。答(【校】答.纂要误作者。)上佛住之问。近广种种身等八(【校】八.纂要误作入。)句。以色相等皆属身故。二四谛品。辨言教徧周。答佛所说法问。近广种种语业。三光明觉品。明光轮穷照。答上威德法性菩提三问。近广种种观察。其五句依报。但有现相答。广在前会故。今初广上名者。然圣人无名。为物立称。若就德以立.德无边涯。若随机立名.等众生界。虽复多种.皆为随宜。生善.灭恶.见理.而立。海印顿现.不应生着也。(【钞】虽复多种下。以义统收.不出四悉檀义。一世界悉檀。但令欢喜。如来立名.少从於此.多约後三。今言随宜。此为总句。四悉皆是随物宜故。此句亦摄世界悉檀。二生善者。即是为人。三灭恶者。即是对治。四见理者。即第一义。四悉亦名四随。问明品中.更当广说。海印顿现者。无尽之名。皆我本师海印顿见。即摄十方三世佛号.皆属一佛随宜之号。非约多佛。)文中分四。一娑婆之内.自有百亿。二娑婆邻近.即百亿之外。三类通一切.谓尽十方。四释差别所由.由随物故。初中分三。初此四洲。二四洲之隣十界。三总结娑婆。今初亦三。初标处。次列名。後结数。他皆仿此。

诸佛子。如来於此四天下中。

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师子吼。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或名最胜。或名导师。

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举四洲者。昔云意取阎浮。言总意别。余三天下.佛不出故。然虽不出。除北俱卢.余容有往。下并准之。一切义成.即悉达也。无事不成就故。(【钞】一切义成者。梵名悉达多。太子时号。果收因名。恐人不知。故将梵言.以释唐语。)圆满月者。惑断智圆.恩荫清凉故。师子吼者。名决定说。释迦牟尼者。释迦云能。能仁种故。牟尼云寂默。契寂理故。第七仙者。七佛之末故。若取贤劫.当第四。仙即喻也。无欲染故。毗卢遮那.广如前释。瞿昙氏者。唯约姓也。此云地主。以从劫初.代代相承为转轮王故。然上云释迦。乃是族望。此即姓望故。智论第二云。释迦牟尼.姓瞿昙故。佛名经亦然。沙门.此云息恶。无恶不息故。复称大。最胜者。圣中极故。德无加故。导师者。引导众生离险难故。於生死海示众宝故。然名含多义。略释此十。恐文繁博。余但随难解之。

○二此洲之隣十界。即为十段。初善护。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次有世界。名为善护。如来於彼。或名金刚。或名自在。或名有智慧。或名难胜。或名云王。或名无诤。或名能为主。或名心欢喜。或名无与等。或名断言论。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其善护等.皆四洲之通称也。今初东方。断言论者。证离言故。无能说过故。(【钞】无能说过者。即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第四卷。有严炽王。请萨遮入宫供养。因问云。大师。颇有人.於众生界中。聪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过不。答言有。下有十重问答。大意皆同。一问是谁。一云。能雨婆罗门.聪明大智。常多淫慾。喜侵他妻。二颇罗堕婆罗门多睡。三黑王子多嫉妒。四胜仙王子多杀生。五无畏王子慈心太过。六天力王子饮酒太过。七婆薮天王子行事太过。八大仙王子贪心太过。九大天王子。轻躁戏笑.放逸太过。十波斯匿王。噉食太过。第十一问。还更有不。答云有。王亦有过。谓太暴恶急卒。王闻大怒。令杀尼乾。尼乾惊怖。乞容一言。云我亦有过。实语太过。大王。黠慧之人.不应於一切时常行实语。观其可不。我於暴卒人前.出其实语。故为太过。王悟悔过。更问。颇有聪明大智利根。无有过不。答言有。问谁是。答云。沙门瞿昙.此一无过。我四围陀经中说。释种沙门.无有过失.所谓生在大家。不可讥嫌。何以故。是转轮王种故。种姓豪贵.不可讥嫌。以甘蔗种姓家生故。福德庄严不可讥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身故。下广说如来具大慈悲.无碍辩才.十力无畏诸不共德。广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功德。云唯此一人.无有过失。则显余皆不免。故今疏云。无能说过。王闻发心。)

○二难忍。

诸佛子。此四天下南。次有世界。名为难忍。如来於彼。或名帝释。或名宝称。或名离垢。或名实语。或名能调伏。或名具足喜。或名大名称。或名能利益。或名无边。或名最胜。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南云帝释者。为天人主。能称物心故。

○三亲慧。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次有世界。名为亲慧。如来於彼。或名水天。或名喜见。或名最胜王。或名调伏天。或名真实慧。或名到究竟。或名欢喜。或名法慧。或名所作已办。或名善住。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西云水天者。水善利万物。天光净故。

○四师子。

诸佛子。此四天下北。次有世界。名有师子。如来於彼。或名大牟尼。或名苦行。或名世所尊。或名最胜田。或名一切智。或名善意。或名清净。或名瑿罗跋那。或名最上施。或名苦行得。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北方瑿罗跋那者。具云。瑿湿弗罗跋那。瑿湿弗.自在也。罗跋那者。声也。即圆音自在耳。

○五妙观察。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北方。次有世界。名妙观察。如来於彼。或名调伏魔。或名成就。或名息灭。或名贤天。或名离贪。或名胜慧。或名心平等。或名无能胜。或名智慧音。或名难出现。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六喜乐。

诸佛子。此四天下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喜乐。如来於彼。或名极威严。或名光焰聚。或名徧知。或名秘密。或名解脱。或名性安住。或名如法行。或名净眼王。或名大勇健。或名精进力。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七甚坚牢。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南方。次有世界。名甚坚牢。如来於彼。或名安住。或名智王。或名圆满。或名不动。或名妙眼。或名顶王。或名自在音。或名一切施。或名持众仙。或名胜须弥。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八微妙地。

诸佛子。此四天下西北方。次有世界。名为妙地。如来於彼.或名普徧。或名光焰。或名摩尼髻。或名可忆念。或名无上义。或名常喜乐。或名性清净。或名圆满光。或名修臂。或名住本。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九焰慧。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下方。有世界。名为焰慧。如来於彼。或名集善根。或名师子相。或名猛利慧。或名金色焰。或名一切知识。或名究竟音。或名作利益。或名到究竟。或名真实天。或名普徧胜。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十持地。

诸佛子。此四天下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持地。如来於彼。或名有智慧。或名清净面。或名觉慧。或名上首。或名行庄严。或名发欢喜。或名意成满。或名如盛火。或名持戒。或名一道。如是等其数十千。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上云盛火者。盛火焚薪。不择材木。佛智利物。无拣贤愚。问。余圣教说。大轮围内.平布百亿。上即诸天。下安地狱。如何此说。上下皆有四洲。答。此教所说。事随理融。随说法处。即是当中。纵极上际。旁至大轮围山。亦有十方。互为主伴。以融为眷属。本数非多。十方界融。亦准於此。因此略说娑婆融通。改非改相。略有其五。一约事常定。如小乘说。二随心见异。若身子梵王。三就佛而言。本非净秽。四随法回转。如上主伴互为。五潜入微尘.如前会说。(【钞】因此以下。二类显义理。即五教意。二通始终。三即顿教。四五皆圆。)若通论余净土。更有五义。谓诸刹相入义。相即义。一具一切义。广狭自在义。帝网重叠义。并如前後诸文所说。

○三总结娑婆。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如来於中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二彰娑婆邻近十方。亦为十段。初密训。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次有世界。名为密训。如来於彼。或名平等。或名殊胜。或名安慰。或名开晓意。或名闻慧。(【校】上四字.疏主所见经本原无。)或名真实语。或名得自在。或名最胜身。或名大勇猛。或名无等智。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密训唯九者。勘晋经。开晓意下。阙一闻慧。(【校】案纂要已补入。)

○二丰溢。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南。次有世界。名曰丰溢。如来於彼。或名本性。或名勤意。或名无上尊。或名大智炬。或名无所依。或名光明藏。或名智慧藏。或名福德藏。或名天中天。或名大自在。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三离垢。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次有世界。名为离垢。如来於彼。或名意成。或名知道。或名安住本。或名能解缚。或名通达义。或名乐分别。或名最胜见。或名调伏行。或名众苦行。或名具足力。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四丰乐。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北。次有世界。名曰丰乐。如来於彼。或名薝卜华色。或名日藏。或名善住。或名现神通。或名性超迈。或名慧日。或名无碍。或名如月现。或名迅疾风。或名清净身。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五摄取。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北方。次有世界。名为摄取。如来於彼。或名永离苦。或名普解脱。或名大伏藏。或名解脱智。或名过去藏。或名宝光明。或名离世间。或名无碍地。或名净信藏。或名心不动。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六饶益。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东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饶益。如来於彼。或名现光明。或名尽智。或名美音。或名胜根。或名庄严盖。或名精进根。或名到分别彼岸。或名胜定。或名简言辞。或名智慧海。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七鲜少。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南方。次有世界。名为鲜少。如来於彼。或名牟尼主。或名具众宝。或名世解脱。或名徧知根。或名胜言辞。或名明了见。或名根自在。或名大仙师。或名开导业。或名金刚师子。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八欢喜。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西北方。次有世界。名为欢喜。如来於彼。或名妙华聚。或名栴檀盖。或名莲华藏。或名超越诸法。或名法宝。或名复出生。或名净妙盖。或名广大眼。或名有善法。或名专念法。或名网藏。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西北方名有十一者。独此有余。不成文体。此中专念法.应即是前所脱闻慧。亦是梵本之漏。注者误安贝叶耳。

○九关钥。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下方。有世界名为关钥。如来於彼。或名发起焰。或名调伏毒。或名帝释弓。或名无常所。或名觉悟本。或名断增长。或名大速疾。或名常乐施。或名分别道。或名摧伏幢。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疏】下方云帝释弓者。如来念定之弓。以明利箭.能射业惑阿修罗故。然旧云法命主.意取帝释以法教命为天主故。今云其弓.但一事耳。若作宫室字.以处取人。大同晋本。

○十振音。

诸佛子。此娑婆世界次上方。有世界名曰振音。如来於彼。或名勇猛幢。或名无量宝。或名乐大施。或名天光。或名吉兴。或名超境界。或名一切主。或名不退轮。或名离众恶。或名一切智。如是等百亿万种种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

○第三类通一切。

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东方百千亿.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诸世界中。如来名号.种种不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疏】准四谛品。更有举此。例余十方。亦如娑婆。互为主伴。

○第四释差别所由。

如世尊昔为菩萨时。以种种谈论。种种语言。种种音声。种种业。种种报。种种处。种种方便。种种根。种种信解。种种地位。而得成熟。亦令众生.如是知见.而为说法。

【疏】此有二意。一自既由於差别名言等而得成就。今还仿古。以差别熟他。二昔菩萨时.随机调物。今时出世.称本立名。如昔教众生令空妄境。今成正觉。为立超境界名。他皆仿此。故而得成熟之言。通自他也。

【论】此如来名号品。非但论名号徧周。但是如来身口意业。总皆徧周。文殊师利菩萨略而都举。如前文中云。诸佛子。如来於娑婆世界诸四天下。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等。如经广明。即明此品总答如来身语意业一切徧周。从此品文殊师利举佛果海身语等一切徧周。令大众自信己身。同佛三业。入如来性海。等如来智。发迹进修。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直至如来出现品。是其一终因果。此名号品.是始初入信。名号徧周。即一切名.总是自佛之果。出现品.是己身自修行行满之果。是故如来放眉间光。灌文殊顶。使令问佛出现果法。放口中光。灌普贤口。使令说佛果德。始明自行因果彻故。明文殊普贤理智妙行。此齐体也。离世间品。法界品。虽在其後。为文字相排.似有前後。总是前後相通彻法故。总是一圆满法故。如法界品。是此一部经之大体。为一切凡圣之本源也。前初会信佛果.即以如来并普贤为首。即明已成佛果.及已行之果.生信。今以自己入信修行门。即以文殊师利.及如来名号。并四谛法门。为所信之因果。即明以妙慧法门.及名言而修学故。问曰。何故如来不自说其教。何用放光。令菩萨说。答曰。如来意令当位菩萨.说当位法门。令修学者.知分剂易解故。文殊常与一切诸佛及一切众生作信心之因。成妙慧之本母。普贤菩萨常与一切诸佛众生作修行之因。以此二人.成就菩提无作智果大悲之海。令二人自相对问.如来出现品。明是修行者因果始终圆满。前後因果.性果.智果.行果.相彻一体故。明从此品至出现品.文殊普贤二行因果。信心者.修行位满.体用彻故。令後学者易解故。如有两品经.如来自说。前已述讫。明是佛果二愚。至佛方明。(如来名号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