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世界成就品第四

○四门中初来意。

【疏】来意者。前说缘既具。此下正陈所说。总明果相。答法界安立海问。故此品来。(【钞】初来意者。疏文有二。初总明分来。对前二品以为说缘。生下三品为正所说。总明果相下。二别明品来。此句对下华藏为别。别明本师之所严净。故指此品以为总。明诸佛果相。)

○二释名

【疏】释名者。世谓三世。堕去来今故。界谓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谓隐覆。界亦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即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即隐覆有为可破坏世。各不相杂.是其分齐。是故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成就者.即能成之缘。谓十缘等。能所合目。若以世界之成就.即依主释也。准梵本中云。世界海成就。下文辨海。译人略也。意云。佛果依正.闻修方起。众生业报.本自有之。故但标世界耳。(【钞】世界有其二释。一以破坏释世。二以隐覆释世。若唯前解。令华藏刹是可破坏。今为此释。令华藏刹.从无为起。同於真极.不可破坏。故感娑婆下。双出不杂隐覆之义。言成就下。二释成就二字。能成之缘.通因及果。起具因缘.此一是因。体性依住等是果故。总具十门.世界成立。意云佛果下。出无海意。以刹海庄严.是佛修起。直语世界。众生业成.无始有之。故但云世界。虽为译家出理。实则海言切要。)

○三宗趣。

【疏】宗趣者。标列无边胜德。广释所知世界海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种。一令诸菩萨发大信解悟入为趣。谓令知佛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尽众生界。仿而行故。世界无边悉严净故。众生无边悉化度故。刹由心异。当净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无尽无尽。以大行愿.悉充满故。佛界生界.非一非异。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种故。皆意趣也。亦为显此深意。故此品来。故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若不闻此无边无尽无二之境.滞於权小。普贤行愿.何由可成。故普贤自说。为令众生等文。皆是此品之意趣也。

【论】今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目者。为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乐净秽.皆是众生自业果报之所庄严。不从他有。佛菩萨世界海。依大愿力。依自体清净法性力。依诸波罗蜜诸行海等自体清净力。依为度众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议变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二释品来意者。此品所来.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三十七问佛海众生海波罗蜜海等。此品示业果报.示法果报.答前所问故。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罗蜜海.徧法界海。众生业行海故。三十七问.一时总答。令大众海悟佛所行。入普贤菩萨所行也。故号佛华严经。二令诸现在未来始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及菩萨行海.佛菩萨大慈悲海。能普徧法界海.众生行业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见是已.而仿傚之。学佛行故。令始发心者。悲智圆满.行解不错谬故。三令始发心菩萨。知众生业报同异差别.由心造故。四令始发心者。知众生界广大.等法界虚空界。如影相入.重重无尽.依住各别。佛菩萨行悉充满故。五令始发心菩萨。知诸佛菩萨境界海.众生境界.一异不可得故。随众生自业转变.刹海转变故。随自业成坏.刹海成坏故。以众因缘故.此品须来。发初蒙故。若无此品。初心菩萨.云何知其如来摄生.如来行门。及以众行业世界广狭之相。若不知者。依何发心。乘佛大悲普济.愿行广度。以是义故。如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安住普贤诸愿地。修行菩萨清净道。观察法界如虚空。此乃能知佛行处。若不说众生界.法界.佛界.菩萨境界.虚空界.无二无尽.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发心者。设不入二乘道。修菩萨行。但得权教菩萨。心常染净。而有限碍。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国刹分剂.有往来所依处故。如三乘中所说。净土在於他方。菩萨愿生其中是也。说此品者。意欲令初发菩提心者。知众生境界诸佛境界广大之相.重重无碍无尽之相。佛及菩萨愿行.含覆利益.纤尘无遗故。此品须来。三随文释义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经文。从初一段长行.一段偈颂。是此品中序分。後十段长行.及十段偈颂。是正说。乃至华藏世界海.总通此品.为世界成就品。总为正说分。

○四释文者。三品正陈法海。於中分二。初二品明果。後一品辨因。然有二意。一约兼明。则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问。後一品.答前十句因问。说因为欲成果。从多而说。分名举果。二将前二品望前品末三问。通答依正。若望下广文。正明於依。旁显於正。留其正报.後分广故。於中初品.通辨诸佛及诸众生所有刹海。後品别明本师之所严净。又此品明成刹之缘。後品别辨果相故。此品答安立之问。其中虽明形等。亦是缘故。今初分二。先总标纲要.即为本分。後正陈本义.即是说分。前中亦二。先承力徧观。後牒问许说。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以佛神力。徧观察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界海。一切众生业海。一切众生根欲海。一切诸佛法轮海。一切三世海。一切如来愿力海。一切如来神变海。

【疏】上入三昧.内契其源。今云徧观.外审其相。十海之义。已如问释。但小不次耳。但观於十。已含余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愿之中.含因等故。(【钞】但观於十下。通难。难云。问有四十。何唯观十。故答意云。十海为总。已含所余三十别问。佛海之中者。是佛必有六根三业.为体相炳着之十。必有德用圆备.谓佛地等。故具二十。大愿海中.已摄因中发趣等十。故四十无遗。)

○第二牒问许说。於中分四。一牒问略叹。二许说分齐。三所说成益。四赞胜诫听。今初。

如是观察已。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议。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不可思议。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思议。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不可思议。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不可思议。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不可思议。转法轮智不可思议。建立演说海不可思议。

【疏】先结前生後。後佛子下。正牒称叹。即从後向前。牒上果问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问。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智之与海.反覆相成。谓前自智观海.微细难知。知唯佛智.方能究尽。海难思故.佛智难思。佛智难思故.海为深广。若尔。何不说智。而但说海。智离海境.安知其相。又表唯所证知。故但说海。十智望海。与问开合小异。名或小差。谓一中。前问及观.但云世界海。今加成坏。望前与智中.亦有成坏之言。此乃广略之异耳。言清净智者。离所知障。决断分明故。初句贯下。置清净言。余皆略也。然皆以多故。广故。深故。细故。重叠难知.逈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二知众生业海者。众生即报类差别。业即善恶等殊。从此别义.观中开为二句。而因果虽殊。同是所化众生。故此及问.并与智中.并合为一。三即世界都称。或化众生法。谓安立施设.方便轨则等也。四能化诸佛。数量无边。五即所化根欲差别难知。而问中合在後之五海。五海皆须知根欲故。六即所应之时。前就所观。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其问及与智.皆云佛解脱海者。以一念普知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故。七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徧化之因故。前问是名号海.及寿量海。与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智。皆由愿力故也。八应机作用.神变无方。九转称性大法轮海。若据问中.摄法轮海在演说中。若约向观.摄演说海在法轮中。今此开二。演说第十。谓随方施设言音差别.及法轮随机故。与智中.亦开。名佛音声智。

清净佛身不可思议。无边色相海普照明不可思议。相及随好皆清净不可思议。无边色相光明轮海具足清净不可思议。种种色相光明云海不可思议。殊胜宝焰海不可思议。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议。示现三种自在海调伏成熟一切众生不可思议。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不可思议。

【疏】第二九句。牒上六根三业十问。向十约智.明不思议。此下直就法体.为不思议。又望问.开合影略。显无尽故。以总收别.但广身光等。一应机之身.修短难测。二现金银等.色类无边。三十莲华藏刹尘数相。好过於此。四圆光大小.随机无尽。五随缘放光.色类非一。六常光如焰.具众宝色。七圆音无尽。深广难测。八三轮摄化。谓神通等。九调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调伏.曲有三种。一者始终软语。应将摄者而将摄故。二者始终粗语。应折伏者而折伏故。三者有时软语。有时粗语。应成熟者而成熟故。由具此三.故无空过。(【钞】以总收别者。以三业之总.摄六根之别。言但广身光等者。等取前光明及音声智慧。二光为身。音声属口。智慧是意。今文并具。故致等言。即开三业而为十耳。)

安住佛地不可思议。入如来境界不可思议。威力护持不可思议。观察一切佛智所行不可思议。诸力圆满无能摧伏不可思议。无畏功德无能过者不可思议。住无差别三昧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不可思议。清净自在智不可思议。一切佛法无能毁坏不可思议。

【疏】第三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圆备十问。前问中略无变化及自在二句。以摄在无能摄取句中。义如前会。亦以前文十海有故。神变属身。自在属智。余并可知。

○第二许说分齐。

如是等一切法。我当承佛神力.及一切如来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疏】谓具足说故。承佛力者。当会佛也。若言具者。何以下文.唯说安立.及世界海耶。经来不尽故。又虽说二。世界海.亦已通具三十句问。(【钞】若言具者下。问也。答有二意。一经来未尽。约显现答。遮那品末.无有结束故。若经具来。应更答余三十八问。)谓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现故。安立异故。行业感故。余可意求。(谓界必有生下。二出所兼之相。略出三海。谓一众生。二佛。三行业。及能兼二。已有五海。言余可意求者。即余五海等。谓一有生。必有根欲为一。有佛必由愿力为二。必有神变普周为三。必转法益生为四。必有作用解脱为五。则十海具矣。具海既尔。具余例然。此依别答四十问说。若约十海为总。此但答二。下别答八。已如现相品明。则十海之中。兼余三十。)

○第三说所成益。

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故。为令一切菩萨於佛功德海中得安住故。为令一切世界海一切佛自在所庄严故。为令一切劫海中如来种性恒不断故。为令於一切世界海中显示诸法真实性故。为令随一切众生无量解海而演说故。为令随一切众生诸根海方便令生诸佛法故。为令随一切众生乐欲海摧破一切障碍山故。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令净修治出要道故。为令一切菩萨安住普贤愿海中故。

【疏】十句摄为五对。一证智成福对。二严刹绍种对。亦即时处对。三显义演教对。四生善灭恶对。五净业普愿对。文并可知。此亦通为一经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对前十海十智。恐繁不会。

○第四赞胜劝听二。初长行辨意。後偈颂正显。今初。

是时普贤菩萨。复欲令无量道场众海生欢喜故。令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故。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贤愿海故。令净治入三世平等智眼故。令增长普照一切世间藏大慧海故。令生陀罗尼力持一切法轮故。令於一切道场中尽佛境界悉开示故。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令增长法界广大甚深一切智性故。即说颂言。

【疏】文十一句。初一总标。谓令闻法.必生喜故。余十别显喜义。亦为五对。初二乐法生信对。二证性立愿对。三了真入俗对。四持法示佛对。五开法增智对。如文并显。

○二偈颂正显。

智慧甚深功德海 普现十方无量国 随诸众生所应见 光明徧照转法轮 十方刹海叵思议

佛无量劫皆严净 为化众生使成熟 出兴一切诸国土 佛境甚深难可思 普示众生令得入

其心乐小着诸有 不能通达佛所悟 若有净信坚固心 常得亲近善知识 一切诸佛与其力

此乃能入如来智 离诸谄诳心清净 常乐慈悲性欢喜 志欲广大深信人 彼闻此法生欣悦

安住普贤诸愿地 修行菩萨清净道 观察法界如虚空 此乃能知佛行处 此诸菩萨获善利

见佛一切神通力 修余道者莫能知 普贤行人方得悟 众生广大无有边 如来一切皆护念

转正法轮靡不至 毗卢遮那境界力 一切刹土入我身 所住诸佛亦复然 汝应观我诸毛孔

我今示汝佛境界 普贤行愿无边际 我已修行得具足 普眼境界广大身 是佛所行应谛听

【疏】十颂分二。初八赞。後二劝。前中亦二。初二明佛出现意。後六辨定法器。於中初一拣非器。次四示法器。後一结归佛力。及後二劝。文并可知。然通此十偈.亦是牒问以赞。前长行总显难思。此下略示难思之相。而三十句.间列不次。含义并足。欲委配释。恐厌繁文。

○第二正陈本义分中。分二。初结集生起。二普贤显说。於三十句果问中。广释世界安立海问。余并摄之。文分为二。初标举章门。後依章别释。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有十种事。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已说。现说。当说。何者为十。所谓世界海起具因缘。世界海所依住。世界海形状。世界海体性。世界海庄严。世界海清净。世界海佛出兴。世界海劫住。世界海劫转变差别。世界海无差别门。诸佛子。略说世界海有此十事。若广说者.与世界海微尘数等。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已说。现说。当说。

【疏】分三。一立数显同。先告佛子者。使时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广深.目之为海。谓积刹成种。积种成海。海无别体。世界都名。然事类广多。略举其十。以表无尽。三世同说.彰其要胜。又显说决定.无改易也。二何者下。徵数列异。一明揽缘成立。二成已依住。三外状区分。四内体差别。五宝等庄校。六垢秽不生。七佛出差殊。八劫住修短。九随业改变。十包容必均。此十亦摄十八圆满。後品当会。三诸佛子下。结略显广。言世界海尘者。智犹难测。言岂具陈。非证法云.安受兹说。然上十事。於一一刹.多少不定。具缘一种。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谓一成一。一成一切等。清净一种。或一或多。或亦无之。以有纯秽刹故。其次七事。各各唯一。谓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余准思之。其无差别.一切皆具。以约体性平等.佛力融摄.故说无差。所以染净皆具也。

○第二依章别释者。十事不同.则为十段。一一皆有长行与偈。长行中各三。谓标。释。结。今初起具因缘。

诸佛子。略说以十种因缘故。一切世界海已成。现成。当成。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法应如是故。一切众生行业故。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一切如来善根所流.及一切诸佛成道时自在势力故。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

【疏】标中略举十种。通成三世一切佛刹。二何者下释。然佛土之义。虽有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若开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统唯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余宗。又此净土。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有质不成.搜源则冥。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故形夺圆融.无有障碍。土既不等。因缘亦殊。今文十中。初三通显。次四别明。後三即融摄转变。言初三者。一如来神力者。谓一切净秽等土.皆是如来通慧力成。为物而取。拟将普应。佛应统之.皆称佛土。故莲华藏海.佛所严净。而内含净秽。然就佛言之。故无国而不净也。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二法如是者。梵云达磨多。此云法尔。或曰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起外诸器界。若云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佛众生起於刹土。答云。法应如是。不可致诘。若会此二。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三众生业力者。业有善恶。国有净秽。故净名以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谓法性虽一.随业成异。佛随异类.取土摄生。涅盘微善。观经三心等。其类非一。上三.初因。二缘。三因。(【钞】涅盘微善下。别引他经.成其初义。即二十一经。高贵德王菩萨品。琉瓈光菩萨.从不动世界而来。无畏菩萨问佛。此土众生.当造何业。而得生彼不动世界。佛以偈答。广列十善。一一皆生。言微善者。彼有偈云。若於佛法僧。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生不动国。若为怖畏故。利养及福德。书是经一偈。则生不动国。造像若佛塔。犹如大拇指。常生欢喜心。则生不动国。是也。观经三心者。有三种三心。第一佛为韦提希现净土竟。韦提希愿生求因。佛言。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是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净业正因。)次四别明者。有因有缘。初一自受用土因。大圆镜智之所成故。二变化土因。谓众生菩萨共构一缘。各随行业来生其国。凡圣同居。三四二种.他受用土因。然初即初地已上。如十大愿中.修净土愿是也。後即八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净土分。後三融摄者。通於因缘。初一.即八地已上。搅大海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以染为净。以净为染。自在摄生故。十自在中.有刹自在。穷其因者。清净胜解。胜解印持.随心变故。次一.谓成正觉时。其身充满十方世界微尘刹土。念劫圆融一时成立。由二种因。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二成道势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即如经初摩竭陀地坚固等。後一.无问成与不成.常能融摄。又前是妙觉。此是等觉。其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穷其因者。有正有助。谓法尔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总以诸因而为缘因。故其後三.亦融前土。非有别体。(其法性土下。第三料拣妨难。问。上之十句.含於四土。何以特明三土因邪。故为此释。次复问云。四土之外.别说圆融。应有五土。故今答云。故其後三.但融他四。即是我宗。非别有一圆融之因。亦如上说。又说净土总有二义。一者行净业为因。感净相果。二以德业为因。感自在净果。行业始自凡夫。终至十地。德业始起不动。终至如来。故第二别明.是行业净。第三融摄.是自在净。第一总明.具斯二净。故疏为三。)又此十事.展转生起。谓诸佛土.总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尔云何而有异耶。业不同故。众生由业.佛复由何。成一切智之所变故。生佛有异.何以凡圣同居。同构一缘故。何以复有纯菩萨国。菩萨愿行力故。既由行业.何可转变。胜解自在故。云何复得融摄重重。佛及普贤自在力故。三诸佛子下。结略显广。如前已释。

○第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所说无边众刹海 毗卢遮那悉严净 世尊境界不思议 智慧神通力如是

【疏】偈颂多以果显因。文有九偈。束为八段。第一偈颂佛神力。据此。无边刹海.皆遮那严净。则下严华藏.犹是分明。理实而言。愿周法界。

菩萨修行诸愿海 普随众生心所欲 众生心行广无边 菩萨国土徧十方

【疏】次一超颂众生菩萨.同集善根。

菩萨趣於一切智 勤修种种自在力

无量愿海普出生 广大刹土皆成就

【疏】三一颂.颂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前半因。後半果。成唯识云。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配经可见。

修诸行海无有边 入佛境界亦无量

为净十方诸国土 一一土经无量劫

【疏】四一颂.颂第六严净愿力。及第七不退行愿。修诸行海无有边者。论云。谓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後改变。上经虽云愿力。非无有行。谓分功用有无.长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为一。初句颂第六。次句颂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佛境故。後之半偈.通其二文。

众生烦恼所扰浊 分别欲乐非一相

随心造业不思议 一切刹海斯成立

【疏】五一偈.却颂第三众生行业。加造业因。烦恼所扰.造於秽刹。欲乐非一.感土有殊。前与菩萨同修。必多善业。故此明於烦恼。

佛子刹海庄严藏 离垢光明宝所成

斯由广大信解心 十方所住咸如是

【疏】六一颂.颂菩萨胜解。

菩萨能修普贤行 游行法界微尘道

尘中悉现无量刹 清净广大如虚空

【疏】七一颂.超颂普贤愿力。以普贤有三。一位前普贤。但发普贤心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贤。即等觉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後普贤。谓得果不舍因行。故长行居後。

等虚空界现神通 悉诣道场诸佛所 莲华座上示众相 一一身包一切刹

一念普现於三世 一切刹海皆成立 佛以方便悉入中 此是毗卢所严净

【疏】八有二偈.却颂如来自在。前偈颂果用。後偈颂善流。略不颂法尔。法尔即是法性。通故略之。又第七偈.依中有依。第八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於三世。故三共显融摄无碍。然其无碍.通有十种。诸教说土。或谓但是无常。或云心变。理事悬隔。多一不融。故今经宗.要辨无碍。(【钞】但是无常者。通大小乘。或云心变.唯是大乘。理事悬隔.明非实教。)一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刹相宛然。经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故。(引经即第十经偈。末句云。安住於虚空。今但取庄严为事。法界为理。无差别言.即是无碍。)二成坏无碍。谓成即坏。坏即成等。(二成坏中.不引文者。义易了故。亦是此偈。故云一一刹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坚固。)三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经云。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徧等。四相入无碍。下文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无碍。(所引即前偈前半。具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徧。)五相即无碍。文云。无量世界即一界故。(五相即无碍。证文即第十七经。)六微细无碍。经云。清净珠王布若云。炳然显现诸佛影等。(六清净珠王等。即第八香水河偈。具云。清净珠王布若云。一切香河悉弥覆。其珠等佛眉闲相。炳然显现诸佛影。今但取初後二句。是显微细之义。)七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故。(七隐显中。略不引经。以义多故。即此中偈。随心造业不思议。一切刹土斯成立。即其义也。以同处异见。故不思议。又形状偈云。一切尘中所现刹。皆是本愿神通力。随其心乐种种殊。於虚空中悉能作。释曰。既一尘随乐种种皆作。则隐显自在也。然疏中略出二种隐显。一染净隐显。如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则净隐染显。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则染隐净显。故摩竭提国。其地金刚等。二明异类隐显。如须弥山形世界一类显时。江河等形即皆隐也。长刹显时。短刹则隐。余可例知。)八重现无碍。谓於尘中见一切刹。刹内尘中见刹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八重现无碍。亦不引文。以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已频引故。若更引者。依住偈云。或有国土周法界。清净离垢从心现。如影如幻广无边。如因陀罗各差别等。)九主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下经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刹海皆清净。种种刹即眷属也。十时处无碍。谓或於一刹现三世劫。或於一念现无量刹。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诸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此十无碍。同时具足。自在难知。散在诸文。可以六相融之。(第一起具因缘竟。)

○第二段所依住。通染净也。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或依虚空住。或依一切宝光明住。或依一切佛光明住。或依一切宝色光明住。或依一切佛音声住。或依如幻业生大力阿修罗形金刚手住。或依一切世主身住。或依一切菩萨身住。或依普贤菩萨愿所生一切差别庄严海住。诸佛子。世界海有如是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

【疏】长行释中十事。文并可知。然依异者。由於心乐有差别故。谓一依庄严住者。乐饰好故。二乐无碍故。三乐即质光故。四怖众苦故。五爱离质光故。光作宝色。非宝发光。六奉圣教故。七求神护故。八求天护故。九菩萨愿力所任持故。十普安众生故。如何广大世界。依有情等小类而住。此有二义。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此复有二。一宿因力。颂云。业力之所持故。二现在转变力。即世主菩萨神力任持。摄属己故。二由无漏体事。大小无碍。得相依住。(【钞】如何广大下。随难别释。释第八九。有二义释。前通诸教。後由无漏下。即事事无碍宗。故上普贤云。一切刹土入我身。所住诸佛亦复然。汝应观我诸毛孔。我今示汝佛境界。)三诸佛子下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徧满十方虚空界 所有一切诸国土

如来神力之所加 处处现前皆可见

【疏】颂有二十二。文分两别。初一。总显一切世界依佛神力而住。故梵本云。一切依佛神通现。长行不列者。若列。则余九非佛神通。故偈以此文。该於前十。皆佛神力。

或有种种诸国土 无非离垢宝所成

清净摩尼最殊妙 炽然普现光明海

【疏】後二十一偈。别颂前文。分之为九。初一颂依庄严住。举能显所。庄严之具。皆宝成故。

或有清净光明刹 依止虚空界而住

【疏】二半偈。颂依空。

或在摩尼宝海中 复有安住光明藏

【疏】三半偈。颂依宝光明。

如来处此众会海 演说法轮皆巧妙 诸佛境界广无边 众生见者心欢喜

【疏】四一偈。颂佛光。禀佛教光成世界故。

有以摩尼作严饰 状如华灯广分布 香焰光云色炽然 覆以妙宝光明网

【疏】五一偈。颂宝色光明住。以严及覆。影显依住。

或有刹土无边际 安住莲华深大海 广博清净与世殊 诸佛妙善庄严故

或有刹海随轮转 以佛威神得安住 诸菩萨众徧在中 常见无央广大宝

【疏】六二偈。颂佛音声。谓妙善所感音声。有威神故。

或有住於金刚手 或复有住天主身

毗卢遮那无上尊 常於此处转法轮

【疏】七一偈。颂七八二住。兼显说法。

或依宝树平均住 香焰云中亦复然 或有依诸大水中 有住坚固金刚海 或有依止金刚幢 或有住於华海中

广大神变无不周 毗卢遮那此能现 或修或短无量种 其相旋环亦非一 妙庄严藏与世殊 清净修治乃能见

如是种种各差别 一切皆依愿海住 或有国土常在空 诸佛如云悉充徧 或有在空悬覆住 或时而有或无有

或有国土极清净 住於菩萨宝冠中 十方诸佛大神通 一切皆於此中见 诸佛音声咸徧满 斯由业力之所化

【疏】八有六偈。颂依菩萨身住。若树若水。皆菩萨身。菩萨现故。长行但云菩萨。此中兼依佛身。此中虽有愿力。是上宿善所持。非普贤愿。

或有国土周法界 清净离垢从心起 如影如幻广无边 如因陀网各差别

或现种种庄严藏 依止虚空而建立 诸业境界不思议 佛力显示皆令见

【疏】九余八颂。皆颂普贤愿所生住。於中三。初二偈。明广大国土周法界故。前偈明净识所生。心外无体。故如影像。後偈难思业起。起不离空。

一一国土微尘内 念念示现诸佛刹 数皆无量等众生 普贤所作恒如是

为欲成熟众生故 是中修行经劫海 广大神变靡不兴 法界之中悉周徧

法界国土一一尘 诸大刹海住其中 佛云平等悉弥覆 於一切处咸充满

如一尘中自在用 一切尘内亦复然 诸佛菩萨大神通 毗卢遮那悉能现

【疏】次四偈。明微细国土。调生自在。然佛力现此。亦普贤愿收。故二段文。皆兼佛力。

一切广大诸刹土 如影如幻亦如焰 十方不见所从生 亦复无来无去处

灭坏生成互循复 於虚空中无暂已 莫不皆由清净愿 广大业力之所持

【疏】末後二偈。彰刹体性。结归有在。初偈明刹依性有。有即非有。次半成坏更起。犹若循环。後半结归普愿。兼显广业。(第二所依住竟。)

○第三形相。亦通染净。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世界海有种种差别形相。所谓或圆。或方。或非圆方。无量差别。或如水漩形。或如山焰形。或如树形。或如华形。或如宫殿形。或如众生形。或如佛形。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疏】长行释中。非圆方者。三维八隅。皆非圆方。故云无量差别。山焰形者。如山似焰。皆取上尖。对上方圆等故。余并可知。三如是下。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诸国土海种种别 种种庄严种种住

殊形共美徧十方 汝等咸应共观察

【疏】颂中十偈。初之一颂。总赞劝观。

其状或圆或有方 或复三维及八隅 摩尼轮状莲华等 一切皆由业令异

或有清净焰庄严 真金间错多殊好 门闼竞开无壅滞 斯由业广意无杂

【疏】余皆正颂前义。兼举因显果。於中初二。颂前十段。後七颂前无量差别。今初。摩尼轮者。即水旋之类。净焰庄严。颂上山焰。门闼竞开。义兼宫殿。

刹海无边差别藏 譬如云布在虚空 宝轮布地妙庄严 诸佛光明照耀中 一切国土心分别 种种光明而照现

佛於如是刹海中 各各示现神通力 或有杂染或清净 受苦受乐各差别 斯由业海不思议 诸流转法恒如是

【疏】後七中分二。前三彰刹由因异。

一毛孔内难思刹 等微尘数种种住 一一皆有徧照尊 在众会中宣妙法 於一尘中大小刹

种种差别如尘数 平坦高下各不同 佛悉往诣转法轮 一切尘中所现刹 皆是本愿神通力

随其心乐种种殊 於虚空中悉能作 一切国土所有尘 一一尘中佛皆入 普为众生起神变 毗卢遮那法如是

【疏】後四明自在由佛。一毛孔内难思刹者。更有一理。谓修行者。居自报土。各各不同。佛摄众生所现国土。似彼报故。重重而现。不离一毛。(【钞】所现国土等者。如千盏灯。共照一毛。则一毛之上有千重光也。准喻思法。)(第三形状竟。)

○第四刹体。唯约净刹。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种种体。所谓或以一切宝庄严为体。或以一宝种种庄严为体。或以一切宝光明为体。或以种种色光明为体。或以一切庄严光明为体。或以不可坏金刚为体。或以佛力持为体。或以妙宝相为体。或以佛变化为体。或以日摩尼轮为体。或以极微细宝为体。或以一切宝焰为体。或以种种香为体。或以一切宝华冠为体。或以一切宝影像为体。或以一切庄严所示现为体。或以一念心普示现境界为体。或以菩萨形宝为体。或以宝华蘂为体。或以佛言音为体。

【疏】长行略辨二十种体。然其刹体。诸教不同。或以八微为体。或以唯心为体。或法性为体。或一切法为体。今皆具之。谓众宝等。即是八微。加之佛音声。即九微也。一念心现。是唯识顿变。佛变化者。或通果色。或一切法。令三世间互相作故。又融上诸说。为无碍刹体。言日摩尼轮。即日轮也。香通质气。佛言为体者。无碍体事故。又依如来说力起故。(【钞】诸教不同下。即五教出体。释有二意。一则别配。八微。是小乘。唯心。是始教法性。是终顿二教。或一切法。是圆教。二则通明。圆教具四义。顿教唯法性。小乘唯八微。始终二教。通於前三。若三各别。即三是始教。若三无碍。性相圆融。即是终教。故法相宗出体云。一法性土。以真如为体。二实报土。力无畏等一切功德无漏五蕴以为体性。若摄相归性。亦真如为体。三色相土。摄境从心。自利後得智为体。故佛地论云。最极自在净识为相。相即体相。若约相别。即四尘为体。四他受用土。摄境从心。利他後得智为体。摄相归性。亦以真如为体。若约相别。亦是四尘。五变化土。同前他受用体。是知始教具用三法。圆教则以性融相。相无碍故。通一切法。则事事无碍而为其体。是故疏云。今皆具之。次引经具收。後融无碍。)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或有诸刹海 妙宝所合成

坚固不可坏 安住宝莲华

【疏】颂中十偈。初偈颂三。谓初二。及第六不可坏金刚。

或是净光明 出生不可知

一切光庄严 依止虚空住

【疏】次一偈。颂第三第四。

或净光为体 复依光明住

光云作严饰 菩萨共游处

【疏】三有一偈。颂第五一切庄严光明。

或有诸刹海 从於愿力生

犹如影像住 取说不可得

【疏】四有一偈。颂二种体。愿力生者。颂佛力持。如影像现。颂妙宝相。若兼二事。颂佛变化。

或以摩尼成 普放日藏光

珠轮以严地 菩萨悉充满

【疏】五有一偈。颂二种体。上半颂日轮。下半颂微细宝。

有刹宝焰成 焰云覆其上

众宝光殊妙 皆由业所得

【疏】第六偈。颂宝焰。殊妙之言。亦兼香也。

或从妙相生 众相庄严地

如冠共持戴 斯由佛化起

【疏】第七偈。颂宝冠。宝冠亦佛化变。非正颂佛化也。

或从心海生 随心所解住

如幻无处所 一切是分别

【疏】第八偈。颂一念普现境界。

或以佛光明 摩尼光为体

诸佛於中现 各起神通力

【疏】第九偈。颂一切宝庄严示现。及颂後三体。摩尼光者。颂菩萨形宝。及宝华蘂。佛光明者。颂佛音声。声光成刹故。

或普贤菩萨 化现诸刹海

愿力所庄严 一切皆殊妙

【疏】第十偈。结归普贤。(第四体性竟。)

○第五段刹庄严中。唯明净刹。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种种庄严。所谓或以一切庄严具中出上妙云庄严。或以说一切菩萨功德庄严。或以说一切众生业报庄严。或以示现一切菩萨愿海庄严。或以表示一切三世佛影像庄严。或以一念顷示现无边劫神通境界庄严。或以出现一切佛身庄严。或以出现一切宝香云庄严。或以示现一切道场中诸珍妙物光明照耀庄严。或以示现一切普贤行愿庄严。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疏】其中或宝为严。或人或法。或说法修行。示现融摄。皆为严刹。以人法为宝故。又由说法因等。得庄严果。以果名因。为庄严也。(【钞】或宝为严者。然庄严有三。即名三净。一处所净。则众宝为严。二住处众生净。即人宝为严。三法门流布净。即以法为严。对文可知。)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广大刹海无有边 皆由清净业所成

种种庄严种种住 一切十方皆徧满

【疏】十颂分二。初一总显刹严。

无边色相宝焰云 广大庄严非一种 十方刹海常出现 普演妙音而说法 菩萨无边功德海

种种大愿所庄严 此土俱时出妙音 普震十方诸刹网 众生业海广无量 随其感报各不同

於一切处庄严中 皆由诸佛能演说 三世所有诸如来 神通普现诸刹海 一一事中一切佛

如是严净汝应观 过去未来现在劫 十方一切诸国土 於彼所有大庄严 一一皆於刹中见

一切事中无量佛 数等众生徧世间 为令调伏起神通 以此庄严国土海 一切庄严吐妙云

种种华云香焰云 摩尼宝云常出现 刹海以此为严饰 十方所有成道处 种种庄严皆具足

流光布逈若彩云 於此刹海咸令见 普贤愿行诸佛子 等众生劫勤修习 无边国土悉庄严 一切处中皆显现

【疏】後九别颂上文。於中初一偈。颂初妙云。次一偈颂第二菩萨功德。及第四菩萨愿海。次一偈却颂说众生业报。後六偈如次颂後六事。(第五庄严竟。)

○第六段明刹清净方便。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清净方便海。

【疏】清净方便者。唯约净也。若约随宜摄物。佛应统之。则净秽皆称佛土。若就行致。唯净非秽。(【钞】若就行致者。即生公意。彼净名注云。行致净土。非造之也。造於土者。众生类矣。十四科中释致义云。问。云何致而非得耶。答。夫称致者。体为物假。虽获非己。释曰。谓因他而得。故名为致。谓佛修万行。直趣真极。不取色相他受用等。因他众生。遂以大悲为物取土。故云行致。既因万行而致於土。必招净也。)然净有二种。一世间净。离欲秽故。以六行为方便。二界为净土。(言以六行为方便者。谓欣上静妙离。厌下苦粗障故。以色无色界而为净土。)二出世间净。此复二种。一者出世。所谓二乘。以缘谛为方便。权教说之。无别净土。约实言者。出三界外.别有净土.二乘所居。智论有文。二出世间上上净。此谓菩萨。即以万行而为方便。以实报七珍无量庄严而为其土。今此正明菩萨。兼显二乘。然出世上上净中。复有二种。一者真极。佛自受用。相累兼亡而为方便。二者未极。等觉已还。故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未极之中。复有二种。一八地以上。一向清净。以永绝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故其净土。色相难名。二七地已还。未出三界。无漏观智有间断故。非一向净。若依瑜伽。入初地去。方为净土。三贤所居。皆称非净。此分受用变化别故。约此经宗。十信菩萨。即有净土。故今此文。始自近友。终成佛力。皆净方便。故通万行。然净方便。即是净因。长行亦可为等流果。如云。久近善友。得生有善友之刹中故。即十事皆净相也。然望庄严有同。约门别故。望具因缘。当知亦尔。又起具因缘。通於染净。此则唯净。庄严多约其果。清净多约其因。又前多修善。此多治恶。故於世界。此如洗涤。彼如粉绘。

所谓诸菩萨亲近一切善知识同善根故。增长广大功德云徧法界故。净修广大诸胜解故。观察一切菩萨境界而安住故。修治一切诸波罗蜜悉圆满故。观察一切菩萨诸地而入住故。出生一切净愿海故。修习一切出要行故。入於一切庄严海故。成就清净方便力故。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疏】别释中。一近友同善根者。如善财夜神处广说。二智导慈云。大弥法界。三法门胜解。皆已净治。约位地前也。四即初地证徧行如。故云观察一切境界。生如来家。故云安住。五修治等者。见道之後.修道位故。余虽未满。一切皆修。若约圆融。亦得称满。六初地胜进。徧学十地行法。後後但是依法行故。上三皆初地。七初地发愿。顺行至第八地。一切皆成。故名出生一切愿海。而言净者。纯无漏故。八即九地。二乘出要。唯止与观。菩萨出要。唯无碍辩。令众出故。九一切庄严者。十地二严。皆成满故。十净方便力。即是普贤佛功德也。十中前三变化净因。後七受用净因。上欲总收诸土。故依次竖配。若约横修。初心即可圆具其十。(【钞】如善财者。七十三经。大愿精进力夜神。善财初见。起於善知识同己等十心。便得佛刹微尘数同行。所谓同念心。常忆念十方三世佛故。同慧心。分别决定一切法故等。广如彼说。此下数段。皆如十地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刹海诸庄严 无数方便愿力生

一切刹海常光耀 无量清净业力起

【疏】其十(【校】其十。嘉兴藏南藏续藏本皆无。系衍文。应删。)颂中。九偈分二。初一总明能所净。前半方便。後半清净。皆上句果。下句因。﹂

久远亲近善知识 同修善业皆清净 慈悲广大徧众生 以此庄严诸刹海 一切法门三昧等

禅定解脱方便地 於诸佛所悉净治 以此出生诸刹海 发生无量决定解 能解如来等无异

忍海方便已修治 故能严净无边刹 为利众生修胜行 福德广大常增长 譬如云布等虚空 一切刹海皆成就

【疏】後八别颂前文。於中初四。如次颂上四净。初地慈悲为首。故云为生修行。徧满真如。故云广大。

诸度无量等刹尘 悉已修行令具足

愿波罗蜜无有尽 清净刹海从此生

【疏】第五偈。颂修治净。及超颂第七愿净。以愿通初地八地。此据初地。故超颂也。

净修无等一切法 生起无边出要行

种种方便化羣生 如是庄严国土海

【疏】第六偈。颂前第八出要。

修习庄严方便地 入佛功德法门海

普使众生竭苦源 广大净刹皆成就

【疏】第七偈.颂第九。及却颂观菩萨地。地义通前後故。

力海广大无与等 普使众生种善根

供养一切诸如来 国土无边悉清净

【疏】第八偈颂方便力。上来且配长行。其间亦兼余义。(第六清净竟。)

○第七段佛出差别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出现差别。所谓或现小身。或现大身。或现短寿。或现长寿。或唯严净一佛国土。或有严净无量佛土。或唯显示一乘法轮。或有显示不可思议诸乘法轮。或现调伏少分众生。或示调伏无边众生。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疏】十事五对。於海及种。有此差别。五中初二随彼类故。次一缘广狭故。次一随机宜故。五熟未熟故。(【钞】初二随彼类者。如佛出娑婆。但可丈六。若生极乐。无量由旬。不可无边身如来。以化三尺众生。丈六之佛。化万丈之人。寿亦然矣。居於此刹。不满百年。弥陀人民。寿皆无量。然此一对。亦通化机多少。次一缘广狭者。缘广则刹广。如文殊普见之邦。缘狭则刹狭。如迦叶光德之国。三宜闻三。则秘一乘之妙宝。宜闻一。则废羊鹿之小车。根熟者化多。如释迦之化。未熟则化少。如须扇多如来。亦是因中缘广狭故。)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诸佛种种方便门 出兴一切诸刹海

皆随众生心所乐 此是如来善权力

【疏】十颂分三。初一颂总标。

诸佛法身不思议 无色无形无影像 能为众生现众相 随其心乐悉令见 或为众生现短寿

或现住寿无量劫 法身十方普现前 随宜出现於世间 或有严净不思议 十方所有诸刹海

或唯严净一国土 於一示现悉无余 或随众生心所乐 示现难思种种乘 或有唯宣一乘法

一中方便现无量 或有自然成正觉 令少众生住於道 或有能於一念中 开悟羣迷无有数

【疏】次五偈别释。如次颂前五对。

或於毛孔出化云 示现无量无边佛 一切世间皆现覩 种种方便度羣生

或有言音普周徧 随其心乐而说法 不可思议大劫中 调伏无量众生海

或有无量庄严国 众会清净俨然坐 佛如云布在其中 十方刹海靡不充

诸佛方便不思议 随众生心悉现前 普住种种庄严刹 一切国土皆周徧

【疏】後四颂总结。既随心总徧。故刹海尘数。未足为多。(第七佛出差别竟。)

○第八段劫住不同。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劫住。所谓或有阿僧只劫住。或有无量劫住。或有无边劫住。或有无等劫住。或有不可数劫住。或有不可称劫住。或有不可思劫住。或有不可量劫住。或有不可说劫住。或有不可说不可说劫住。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疏】谓刹住经停时分也。随能感因有长短故。长行略列有十大数。更有多少不同。如标结中。及颂所显。并通诸刹。不谓净长。如大地狱。其寿更长。人趣却促。故极恶极善。受时即多。更约异门。亦不可定也。十中唯九者。欠不可说不可说也。并如阿僧只品。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世界海中种种劫 广大方便所庄严 十方国土咸观见 数量差别悉明了

我见十方世界海 劫数无量等众生 或长或短或无边 以佛音声今演说

【疏】偈中十颂。然劫但时分。无别义理。故此偈文.转势颂之。略分为三。初二总标许说。颂上标也。

我见十方诸刹海 或住国土微尘劫

或有一劫或无数 以愿种种各不同

【疏】次有一偈.通颂上列。兼显修短之因.以愿力故。

或有纯净或纯染 或复染净二俱杂

愿海安立种种殊 住於众生心想中

【疏】余七颂总结。偈各一义。一明修短。通於染净。结以心想。

往昔修行刹尘劫 获大清净世界海

诸佛境界具庄严 永住无边广大劫

【疏】二净劫住久。释以因深。

有名种种宝光明 或名等音焰眼藏

离尘光明及贤劫 此清净劫摄一切

【疏】三列诸劫名。染净相摄。

有清净劫一佛兴 或一劫中无量现

无尽方便大愿力 入於一切种种劫

【疏】四佛兴愿异。故入劫不同。

或无量劫入一劫 或复一劫入多劫

一切劫海种种门 十方国土皆明现

【疏】五一多互融。齐摄双现。

或一切劫庄严事 於一劫中皆现覩

或一劫内所庄严 普入一切无边劫

【疏】六时法相摄。普入无边。

始从一念终成劫 悉依众生心想生

一切刹海劫无边 以一方便皆清净

【疏】七结由想心。示以方便。一方便者.即了唯心也。一念与劫.并由想心。心想不生.长短安在。非长非短.是谓清净。不坏於相.则劫海无边。(【钞】一念与劫下。释唯心方便之义。然一念与劫.并由想心。此有二意。一者由有想念.即有刹那。积此刹那。终竟成劫。心想若灭.生死长绝。此顺经文。二者一切境界.皆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此顺经意。成唯心观。是故疏云。心想不生。长短安在。无长无短.即心体清净。是以经言.以一方便皆清净也。此约真性故。第三句是不坏相义。性相无碍。刹海义也。)(第八劫住竟。)

○第九段劫转变差别。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劫转变差别。

【疏】劫转变差别者。此有二种。一者但约感成住坏劫.皆名转变。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令染净转变。(【钞】二唯约住劫之中居人善恶。复有二义。一约众生引因所得。二约菩萨居中作用。心纯善故。染净交彻耳。)

所谓法如是故。世界海无量成坏劫转变。

【疏】释中具二。初一即是前义。故云无量成坏劫转变。言法尔者。法尔随业转也。若尔。何异起具因缘。因缘意在於因。转变意彰於异。

染污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污劫转变。

【疏】余九释後义。一遇恶缘故。净变为染。下文云。泉池皆枯涸等。(【钞】遇恶缘故变净为染。即是经中染污众生住故。七十二经云。往昔此城邑。大王未出时。一切不可乐。犹如饿鬼处。众生相杀害。窃盗纵淫佚。两舌不实语。无义粗恶言。贪爱他财物。瞋恚怀毒心。邪见不善行。命终堕恶道。以是等众生。愚痴所覆蔽。住於颠倒见。(上恶缘也。)天旱不降泽。以无时雨故。百谷悉不生。草木皆枯槁。泉流亦乾竭。大王未兴世。河池悉枯涸。园苑多骸骨。望之如旷野。(即劫变也。))

修广大福众生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

【疏】二修人天大福。令世界多染少净。故先云染。如下文云。粳米自然生等。(【钞】粳米自然生等。即是上经。次文云。大王升宝位。广济诸羣生。油云被八方。普雨皆充洽。乃翻十恶.成其十善。其中翻偷盗云。往昔诸众生。贫穷少衣服。以草自遮蔽。饥羸如饿鬼。大王既兴世。粳米自然生。树中出妙衣。男女皆严饰。即其事也)

信解菩萨住故。世界海成染净劫转变。(【校】染净.准疏及刊定记引梵本.应作净染。)

【疏】三即地前。以未断障.故非纯净。以净多故.故先云净。经多云染净。与前何别。或译人之失。或传写之误。(【钞】即地前者。信解是地前通称。亦名胜解行住。未证真如。但依解力而修行故。)

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世界海纯清净劫转变。

【疏】四即证发心。居受用土。故但云纯净。

诸菩萨各各游诸世界故。世界海无边庄严劫转变。

【疏】五各各游者。即二地至十地诸菩萨。游戏神通。以多庄严而严一刹。或以一严而严多刹。所至染刹。则能庄严也。(【钞】以多庄严者。如第五回向。即愿普摄十方三世所有佛刹一切庄严而严一刹。一切亦然。至登地竟。能如愿成。如八地十地中说。或以一严而严多刹者。第二回向云。以一庄严严一切。亦不如法生分别。如是开悟诸众生。一切无性无所观。)

十方一切世界海诸菩萨云集故。世界海无量大庄严劫转变。

【疏】六大庄严者。即普贤位。严於微尘内刹。如上口光召众等是。(【钞】如上口光召众者。即第六经。其诸菩萨既至会中。现自在用。云如是坐已。其诸菩萨身毛孔中.一一各现十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宝种种色光明。一一光中.现十世界海微尘数诸菩萨。皆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此诸菩萨.悉能徧入一切法界诸安立海所有微尘。彼一一尘中.皆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诸广大刹。一一刹中.皆有三世诸佛世尊。此诸菩萨.悉能徧往亲近供养等。即严净尘中刹也。)

诸佛世尊入涅盘故。世界海庄严灭劫转变。

【疏】七庄严灭者。此明失善缘而恶现。谓如来示灭。能事随灭。佛灭百年。乳不及水。况今之世。况於减极。稗为上味。铁为上严。(【钞】佛灭百年者。育王经说。育王常供养诸圣僧。上座食乳稍多。育王白言。乳若多食。恐生疾患。上座云。此乳有何力。不及世尊在世时水。今佛灭度。一切精淳。皆沉地下。育王愿见佛在时水。上座展手。地下取水。育王尝之。实过於乳。明知福人灭矣。能事随灭。百年尚尔。况今去圣。将二千年。尤更淡薄。况於减极。铁为上严。稗为上味。如起世经说。)

诸佛出现於世故。一切世界海广博严净劫转变。

【疏】八如弥勒来也。(【钞】如弥勒来者。即弥勒下生经说。佛告舍利弗云。四大海水。以渐减少三千由旬。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软草。徧覆其地。种种树木。华果茂盛。其树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人寿八万岁。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隐快乐。有一大城。名翅头末底。长十二由旬。广七由旬。其城七宝。上有楼阁。户牖轩牕.皆是众宝。真珠网覆。街广十二里。巷陌处处皆有明珠柱。处处皆有金银之聚。便利不净。地裂受之。受已还合。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事。园林池沼。八功德水。众华异香。皆悉盈满。不生草秽。一种七获。味甚香美。增益色力等。广如彼说。)

如来神通变化故。世界海普清净劫转变。如是等有世界海微尘数。

【疏】九以佛神通。于何不净。净名足指按地。法华三变净土。即其类也。(【钞】净名足指按地者。即佛国品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世尊。即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众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等是也。法华三变净土。即见宝塔品。大乐说请开塔户。佛言须集分身。大乐说请集分身。世尊放光远召。为欲受分身佛故。一变娑婆。二於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坐佛不足。第三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故云三变。)上之十事。初总余别。不出业故。又初二属凡次四菩萨。後三属佛。又约佛菩萨。即染令净。约於凡夫。即净成染。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诸国土 皆随业力生 汝等应观察 转变相如是 染污诸众生 业惑缠可怖

彼心令刹海 一切成染污 若有清净心 修诸福德行 彼心令刹海 杂染及清净

信解诸菩萨 於彼劫中生 随其心所有 杂染清净者 无量诸众生 悉发菩提心 彼心令刹海

住劫恒清净 无量亿菩萨 往诣於十方 庄严无有殊 劫中差别见 一一微尘内 佛刹如尘数

菩萨共云集 国土皆清净 世尊入涅盘 彼土庄严灭 众生无法器 世界成杂染 若有佛兴世

一切悉珍好 随其心清净 庄严皆具足 诸佛神通力 示现不思议 是时诸刹海 一切普清净

【疏】十颂如次颂前。可知。(第九劫转变差别竟。)

○第十无差别。

尔时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应知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无差别。

【疏】无差别者。谓前九辨诸世界。约相不同。随业染净。由於众生有差别故。今云无差。性无二故。故偈云业性起也。(【钞】谓前九下。皆释标名。於中有三。一约性相相对。相则有差。性则无差。)又约权设。则种种差别。今约实说。则一切无差。如教法中或说三乘。即是差别。说华严时。一切无差。(又约权设下。二约权实相对。实则无差。)又皆是诸佛之所用故。一一融摄。等无异故。故前九差别。是此无差之差。今此即是前九差之无差也。故法华云。众生见烧。净土不毁。二皆相即。由依此义。说净土中十八圆满。一一称真。皆周徧故。(又皆是诸佛下。三收差与无差。皆归果用。前之二对。性相权实。二不相即。今则融即。言无差之差者。是圆融之行布也。差之无差者。是行布之圆融也。若离圆融。非圆教法。若无差别。无可圆融。如揽别成总。非离别外而有此总。故法华下。但明二不相离。由依此义下。显十八圆满。由此而成。)

所谓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诸佛出现所有威力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道场徧十方法界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如来道场众会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光明徧法界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变化名号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佛音声普徧世界海无边劫住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法轮方便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海普入一尘无差别。一一世界海中。一一微尘。一切三世诸佛世尊广大境界皆於中现无差别。诸佛子。世界海无差别。略说如是。若广说者。有世界海微尘数无差别。

【疏】二释中十事。一海中包数同。则尽海之尘。一尘一刹。已是含摄之义。二佛示威力同。三道场同。同真性故。四众会同。常随众故。五光明。六名号。七音声。八法轮方便。上七。皆约不动一而普徧无差。九尘含刹海。十尘容佛境。此二.约不坏相而广容无差。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威力。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一微尘中多刹海 处所各别悉严净 如是无量入一中 一一区分无杂越 一一尘内难思佛

随众生心普现前 一切刹海靡不周 如是方便无差别 一一尘中诸树王 种种庄严悉垂布

十方国土皆同现 如是一切无差别 一一尘内微尘众 悉共围绕人中主 出过一切徧世间

亦不迫隘相杂乱 一一尘中无量光 普徧十方诸国土 悉现诸佛菩提行 一切刹海无差别

一一尘中无量身 变化如云普周徧 以佛神通导群品 十方国土亦无别 一一尘中说众法

其法清净如轮转 种种方便自在门 一切皆演无差别 一尘普演诸佛音 充满法器诸众生

徧住刹海无央劫 如是音声亦无异 刹海无量妙庄严 於一尘中无不入 如是诸佛神通力

一切皆由业性起 一一尘中三世佛 随其所乐悉令见 体性无来亦无去 以愿力故徧世间

【疏】颂中。十颂如次颂上十义。但第六约身。与前名体异耳。而前但约平漫无差。今显尘内重叠.融摄无差之义。(第十无差别竟。)

【论】此之一品.答前三十七问。意令现在未来发菩提心者。识佛所行。众生业海无际。如来以普贤行普济。以法性理智无碍。从初发心。兴大愿云。悲智普覆。以波罗蜜海.无刹不现其身。无行不同其事。尘毫内刹.影现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随入。以法界之体而无往来。法常如是。令学者仿之。趣求不谬。此乃如大王路。法尔常然。更有异求。偏僻不当也。(世界成就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