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初来意。

【疏】来意者。前众既集。光示法主。今将说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为近方便。故次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普贤明说法主。以说普法故。三昧是业用。以非证不宣故。此则人法合举。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此则普贤即三昧。拣余定也。

○三宗趣。

【疏】宗趣者。入法界定.法界佛加为宗。令法界众.成法界德为趣。望於後品。亦说世界海为趣。

【论】将释此品。略作三门分别。一释品之名。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一释品名者。理智无边.名之为普。智随根益.称之曰贤。三之云正。昧之云定。亦云正受。为正定不乱.能受诸法。忆持简择.故名正受。亦云等持。为正定能发生正慧。等持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为普贤为佛绍法界大智之家。诸佛万行徧周之长子。以答前所问三十七问中。云何一切菩萨行海。出离海。神通海。波罗蜜海。世界海等。故须入定。善简众法。答前所问。令众迷解。故须入定。然普贤菩萨恒无定乱。以示法则.故须如是。又以初举果劝修中.以入定为法则。後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满。起诸想念方真。二释品来意者。明普贤菩萨常在三昧。静乱总真。然教化众生.故成法则。答所问疑故。为善简择诸三昧出入同异相故。为善择众生业海果报。佛行业海果报。故须入定。从定起已。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毗卢遮那品。答前所问故。此品须来。意明初入法。须加定业.以显真门。後十定品中明十地真智已终。智随一切众生想念。应根接物方是。修道者应如是知。三随文释义者。如下。

○四释文者。文有六分。一三昧分。二加持分。三起定分。四作证分。五毛光赞德分。六大众偈请分。初中有二。一明此界入定。二类通十方。就初分三。一承力入定。二彰定名字。三明定体用。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於如来前.坐莲华藏师子之座。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疏】文六。一时。说偈竟时。二主。显佛普德.唯普贤故。三处。依如来者。常对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萨得莲华陀罗尼。故说法处.皆有莲华。表所入三昧.自性无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谓所入深广.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二彰定名字。

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疏】毗卢遮那.前已广释。复有释言。广.大.生息。具此三义。名如来藏身。身即体也。依也。此有二种。一者修成。二者本性。本性者。凡圣俱成。修成者。唯诸佛有。诸佛有者。慈悲无边.故名为广。智慧无上.故称为大。生相已尽.故云生息。涅盘云。离有常住.故名如来。万德含摄。是谓藏身。即是出缠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谓即藏识。包含种子.建立趣生.故名为广。本觉现量.与佛等故.名之为大。新新生故.名之为生。染净苦乐所不能动.故名为息。即上法身在缠名藏。谓空不空。空为能藏。藏不空故。(【钞】复有释下。先总释中。毗.广大也。卢遮.生也。那者.息也。即安国意。诸佛下。初释修成三义。即是三德。谓恩.智.断。言生相尽者。即起信意。彼有三细。谓业.转.现。总名生相。在赖耶识。今言尽者。论云。菩萨地尽。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释曰。远离细念。即生相尽也。故次引涅盘.离有常住.释如来义。即第四经。离有.即生息也。常住之义.同上起信。言本性下。释本性。本觉现量者。本觉即是所证本性。惟真现量.方能证故。与佛等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徧。即是如来平等法身。说名本觉。故以等佛而释大也。新新生者。释生息义。虽别明二字。意取即生而息。上约本净。今约随染。言染净苦乐所不能动者。上约随缘。此明不变。又上约生灭。此约真如故。约生灭随缘常生。约真如不变常息。即上法身下。别释藏字。兼释如来.非报身也。谓空不空.标二藏名。起信论云。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释曰。上即双标。空为能藏者。即次论意。论云。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清净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释曰。上引论文。即双释二藏。而疏引意释於空藏不空。意犹难见。此有二意。一者据论标中本意.自性清净心.不与妄合。则名为空。性具万德.即名不空。及至释文。乃云。若离妄心。实无可空。则显空藏.因妄而显。而不空藏.要由翻染.方显不空。故云。以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等。如本有檀德。今为悭贪。本有尸德。今随五欲。本有忍德。今为瞋恚。本有进德。今为懈怠。本有寂定。今为乱想。本有大智。今为愚痴藏於慧。是故论云。以知法性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万行例然。故下论释本有真实识知义云。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明妄心之动.藏其真知。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万德。故经云。知妄本自真。见佛则清净。故上论云。以能究竟显实。故名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空。则显不空之藏.本来具矣。二者自性心上无妄为空。随所无者。即不空德。如空无悭悋。即显有檀。空无妄动。显有性空。故是空藏藏不空也。)若以光明徧照解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是能观大智。如来藏身.即所观深理。凡虽理有。佛智方照。又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徧照法界义故。斯即本觉。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觉此.能无不为.故云一切诸佛。拣非凡也。亦非因也。贤首释云。诸佛徧於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徧法界刹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刹。诸刹尘中.复有诸刹。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言如来藏身者。明即此徧刹之身。包容所徧法界刹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总有四句。一身徧刹海。二刹在身中。三身徧身内刹。四刹入徧刹身。即内即外。依正混融。无碍无障。是此三昧所作。故以为名。将说此法.故入兹定。(贤首云下。叙昔异同。意以身包刹海。尘容法身。得藏身名。但是下文用中一义。摄义不周。不为正释。顺经宗意。故存而不论。)

○三明定体用。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众影像。

【疏】此是定相。无量无边。皆悉依於如来藏说。略举其要。句有十三。门乃有十。以後二门收五句故。摄为六对。後之二门.各一对故。文有四节。义唯有三。至下当明。言六对者。初二句明体用一对。谓无分别智.证平等性以为定体。影现法界为胜用也。佛平等性.即如来藏。是故但入如来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性。此为第一契合佛性门也。言胜用者。即示众影像门。谓能现能生身土智影也。

广大无碍.同於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

【疏】次二句深广一对。广者无边.不在内外故。大者无上.究竟实际故。无碍者。无所障故。同於虚空.成上三义。通为广大无碍门。後句即入法旋澓门。旋即深也。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

【疏】三有二句.出纳一对。初出生三昧门。谓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此为诸定本故。後摄受法界门。终归此故。法界体性故。(【钞】谓若自相等者。谓观色等六尘入正定者。名为自相。若观无常空等入定。则名共相。并皆不离如来藏性。性即真如。故起信云。真如三昧.是诸三昧之根本。上释出生一切诸三昧法。後摄受下。即释普能包纳十方法界。终归此者.约事法界。法界体性.约理法界。)

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

【疏】四有二句.境智一对。初句能成佛智门。谓不体此理。非佛智故。後示现诸境门。然安立言.总有三种。一者世界。安立依报。二者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界藏.显示现前。(【钞】四有二句。初句即三世诸佛智光明海皆从此生。谓不体此理下。体谓体达。若能证入藏身之性。即名佛智。正用起信始觉同本.名究竟觉。故生公立体理成照义云。理不待照而自了。智必资理而成照。故知理无废兴。弘之由人。智虽人用。不在人出矣。故人有照分。功由理发。失理则失照故。要见此理。方成佛耳。後句示现者。释经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上摄受法界。即言终归此故。今此即言此能现者。文影略耳。皆自此生。皆归於此。故知万物依地而生。终归於地。)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疏】五有二句。即依正含容门。为内外含容对。谓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显示如来诸大愿海。一切诸佛所有法轮.流通护持。使无断绝。

【疏】六有三句。即成就摄持门。为成持人法对。谓初成果人功德大愿。後持法轮令不断绝。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上言四节者。初四句.明无幽不入。释上毗卢遮那徧照之义。次四句.无德不生。释上一切诸佛之义。次二句.内外含容。释上藏义。後三句.成德持法。释上身义。言义唯有三者。入平等性.是定体也。广大同空.是定相也。余皆定用。此三圆融。总为无碍普贤三昧。

○二类通十方及诸尘道。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於世尊前入此三昧。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微细.无碍.广大.光明.佛眼所见.佛力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微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微尘数普贤菩萨。皆亦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疏】於中有二。初举此。後如是下。类彼中二。初明平徧法界。後明重叠无尽。前中十一句。初一总明。谓尽穷法界。後十别指。以彰曲尽。一尽虚空界。二於空中尽十方处。三於十方中徧三世时。四於三世中微细物处。谓毛端等。五凡诸小隙无碍之处。六或广大百千由旬等处。七人天日月光明等处。八尽佛眼见处。九尽神力到处。十佛身能现之处。此第十句有二义。一者结上。国土之言.通十一段。二者成下。以是身内之刹.为微细故。(【钞】第十句有二义者。昔人唯有後义。则是佛身中尘.有诸佛刹。遂令普贤不徧如来身外刹也。)二及此下。重叠徧中。略有四重。一尽法界尘。言及此国土者。指前十处之国也。二尘中多刹。三刹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普贤。於上诸处.皆入此定。故普贤身不分。普徧粗细深广.平满重叠。此处入定.类通既然。法界入定.类通亦尔。故约主定。佛前唯一普贤。一切一故。若就类通。佛前各有尘数。一一切故。(三故约主定下。解妨。谓难云。别明入定。佛前唯一普贤。今此结通。何以一一佛前。各有多耶。疏含二义。一约主伴。二明即入。初主伴中。谓为主须一。为伴必多。难云。此中普贤.应不为伴。应答云。若为伴时。亦得有多。二者即由上义故。此一是即多之一。故疏云。一切之一故。彼类通中.多是全一之多。故疏云。一一切故。前是举一结多。此是即一即多。前是通辨缘起相由。今明力用交彻。一有一切等。故普贤身.不可思议。略有三类。一随类身。随人天等见不同故。二渐胜身。乘六牙象等。相庄严故。三穷尽法界身。帝网重重无有尽故。今当第三。含有前二。所由有三等。【校】所由有三等.系下明得定所由科中牒文。纂要及续藏与金陵疏钞会本均误置於此。)

○第二加分有三。初口加。次意加。後身加。今初。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皆有十方一切诸佛而现其前。

彼诸如来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入此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菩萨三昧。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共加於汝。以毗卢遮那如来本愿力故。亦以汝修一切诸佛行愿力故。

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开显一切如来智慧海故。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余故。令一切众生净治杂染得清净故。普摄一切诸大国土无所着故。深入一切诸佛境界无障碍故。普示一切佛功德故。能入一切诸法实相增智慧故。观察一切诸法门故。了知一切众生根故。能持一切诸佛如来教文海故。

【疏】文四。一诸佛现身。以此口加.後无结通。故此总举重重时处.一一普贤前也。二彼诸下。赞其得定。此虽果定。菩萨门入。故云菩萨三昧。三佛子下。明得定所由。所由有三。一伴佛同加。佛佛道同故。二主佛本愿。此二为缘。三自修行愿。是入定因。四所谓下。辨加所为。此文二势。一辨加所为。二显上行愿之相。故云所谓也。所为谓何。为转法轮故。有十一句。初总余别。别中初一.总摄十智。余九即有十海。一即安立海。二即众生及业海。三即世界海。四即佛海。五即名号寿量及解脱海。变化大用.皆功德故。六即波罗蜜海。到实相岸故。七转法轮海。八即根海。九即演说海。与下十智。令知此十。(【钞】余九即是十海者。就十海名.二处具出。影带钩锁.文该五处。言二处者。一现相品众海问中十海。二成就品初。标章答中十海。然文小异。开合不次。言文该五处者。二处如前。三即此所为中。是为十海故。四者即下意加与智。即十海智故。五世界成就品答中.称叹十智。即是知此十海之智。正是此中诸佛所与十智也。此上五处。三处是海。二处是智。其所为中.虽无海言。而是海义。然其五处.决定相承。谓由问十海故。加所为中.为於十海。佛与十智.令知十海。普贤得智.将欲说之。故观察十海。知海难思。唯佛智能知。故称赞十智。亦是赞所得之智。方能遂佛所为。答前问也。而其五处开合广略者。显义无方故。)

○第二意加。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即与普贤菩萨摩诃萨能入一切智性力智。

与人法界无边量智。与成就一切佛境界智。与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与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与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与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词辩智。与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与得一切佛音声智。

如此世界中如来前普贤菩萨。蒙诸佛与如是智。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何以故。证彼三昧。法如是故。

【疏】文二。先加。後释。前中亦二。先此土。後类通。前中与十种智。初一总。谓与果海之智。而言与者。佛力灌注令增故。一切智性.即果海也。智性即力。无倾动故。具十力故。末後智字。即能入也。余九为别。即是成就品中十智。由与此智.故後能说彼智.观彼十海。而文少不次。一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安立无边量故。二即第四佛海。佛海唯佛分齐之境。三即第一。四即第二众生业海。业因微细.故云广大。五含二句。一即第八佛神变海。解脱作用.即是神变。神变依定.加三昧言。二含三世智。下文一念知三世。由佛不思议解脱力故。由加总句.故合此二。六即第五。七即第九。八即第七愿海。以愿力故.入法界中一切世界。九即第十建立演说。(【钞】二意加中二。别别对释。欲对下智。须知十智名字次第。彼云。诸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清净智不可思议。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下略不可思议而加次第。三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四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五入一切欲解根海智。六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七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八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九转法轮智。十建立演说海不可思议。经脱智字。)然疏中易者。则但对次第。难者已为会释。并可知也。又菩萨根更有多义。修十善道.有三善根。修诸地度.精进为根。摄受正法.信慧为根。摄养众生.慈悲为根。为成佛道.悲智为根。种种差别.皆善知故。二如此下。类通可知。第二何以故下。释所因中二。先徵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慈能普。何以十智.偏加普贤。释云。普贤得此三昧。法尔应与。

○第三身加。

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其手皆以相好庄严。妙纲光舒。香流焰发。复出诸佛种种妙音。及以自在神通之事。过现未来一切菩萨普贤愿海。一切如来清净法轮。及三世佛所有影像。皆於中现。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为十方佛所共摩顶。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一一尘中所有普贤。悉亦如是。为十方佛之所摩顶。

【疏】文二。初此土。後如此下。类通。前中复二。先佛手摩顶。明加被摄受。又准梵本。明十方佛身皆不来此。舒臂不必长。而同时摩顶。各全触顶.互不相碍。皆是如来自在业用。二其手下.辨手相用。於中十句以显无尽。前五德相圆备。谓佣纤直等。故云相好庄严。(【钞】谓佣圆者。佣纤之言.言兼相好。按大般若三十二相中.第九双臂修直佣圆。如象王鼻。斯则佣直是相。手连臂故。纤者。三十二中云。五世尊手足.所有诸指.圆满纤长。甚可爱乐。言兼好者。八十好中.手足指为二十。以一指为一好。谓十指端。皆圆纤可喜故。而云等者。即妙网光舒。此言显故。三十二中云。四世尊手足.二指中间.犹如鹅王。咸有网鞔。金色交络。文同绮画。即是相也。略举此五。广如十身相海品。)後复出下五句。明妙用自在。意明此手.亘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该人法。深广体用。无边自在。非言能说也。(亘十方者。一切诸言.皆横亘十方也。过现未来.即三世也。菩萨.因也。诸佛.果也。上二皆人。法轮.法也。顿具为深。横该为广。相好即体。出生等用。皆悉圆融。名无边自在。谓即横即竖。即人即法等。)後结通。可知。

○第三起定分。所作事竟故。於中二。初此界。後类通。前中亦二。初起定。後众益。今初。

尔时普贤菩萨。即从是三昧而起。

从此三昧起时。即从一切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门起。所谓从知三世念念无差别善巧智三昧门起。从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尘三昧门起。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从现一切众生舍宅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心海三昧门起。从知一切众生各别名字三昧门起。从知十方法界处所各差别三昧门起。从知一切微尘中各有无边广大佛身云三昧门起。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疏】初起主定。二从此三下。起眷属定。於中亦二。初总。谓一起一切起。由此妙定。即是一切三昧海故。余定为门.皆入此故。彼全同此。亦受海名。二所谓下.别辨。尘数既多。略列其十。一即能知智三昧。谓无一念暂差。故云念念无差。而不废徧知。为善巧智。二即所知尘境。上能所一对。三现广刹。四现居处。即於世界总别一对。楞伽经云。如来藏识.顿现一切身器.及诸受用。器即广刹。受用即是舍宅。五知心念差别。六知身相名字。即众生色心一对。七知广处。八知广身。即依正一对。九从知一切法理趣者。上八约事。别别门显。此约理趣。总该诸法。故云一切。大般若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上来九句。唯第三四.从现得名。余七皆从所知立称。如此等类.有一切世界海微尘数。合为一定。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二大众得益。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云。世界海微尘数陀罗尼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诸法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辩才门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一切如来功德藏智光明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诸力智慧无差别方便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一一毛孔中各现众刹海云。世界海微尘数一一菩萨.示现从兜率天宫殁.下生成佛.转正法轮.般涅盘等海云。

【疏】初标益时分。亦是得益所由。後其诸下。正明得益。减数说九。初五得菩萨法门。句各一义。皆以前定.含此诸义故。又此五句。後後成前前。後四得佛果法。即如来三业。一得照藏身之实智。二得藏身力用之权智。三身毛现刹。四应垂八相。义兼口转。亦以藏身含此义故。普贤出定。他人益者。感应道交故。如春萌芽。阳气久满。东风一拂。众蕊齐敷。诸菩萨众.积善已深.久同行愿。才观胜境。万德顿圆。冥显双资.于何不可。(【钞】冥显双资者。谓宿善为冥资。以暗成故。现业为显资。事昭着故。今当俱句。亦有冥而非显。但有宿善故。复有显而非冥。现身精勤。宿无因故。其非冥非显。此非机感。设欲成机。乃是大悲通相所被。此上四句.但约於机。对机说应.亦有四句。一冥应。令所得功德.不自觉知。二显应。现形说法.光照现相等。三俱。四俱非。俱非不名为应。若取大圣无心.即应无应。亦得名应。)

○二类通。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从三昧起。诸菩萨众获如是益。如是一切世界海。及彼世界海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疏】可知。

○第四现相作证分。

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以诸佛威神力及普贤菩萨三昧力故。悉皆微动。一一世界众宝庄严。及出妙音演说诸法。复於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中。普雨十种大摩尼王云。何等为十。所谓妙金星幢摩尼王云。光明照曜摩尼王云。宝轮垂下摩尼王云。众宝藏现菩萨像摩尼王云。称扬佛名摩尼王云。光明炽盛普照一切佛刹道场摩尼王云。光照十方种种变化摩尼王云。称赞一切菩萨功德摩尼王云。如日光炽盛摩尼王云。悦意乐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

【疏】得益心喜。喜则地动。及有诸瑞。诸会闻竟得益。故现相居後。此会虽即未闻。已先得益。故先现瑞。以此会辨果.显殊胜故。文中有四。一世界微动。兼出瑞因。由因果二力。言微动者。是前相故。二众宝庄严。三出音说法。四复於下。佛会雨宝。略举十种。以显无尽。前三事相宝。後七法化传通宝。并是出世善根所生。

○第五毛光赞德分。

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已。一切如来诸毛孔中.咸放光明。於光明中.而说颂言。

【疏】於中二。初结前生後。後正显偈词。

普贤徧住於诸刹 坐宝莲华众所观 一切神通靡不现 无量三昧皆能入

【疏】词中十颂分三。初一总述前定。次八别显徧相。後一结赞所由。

普贤恒以种种身 法界周流悉充满 三昧神通方便力 圆音广说皆无碍 一切刹中诸佛所

种种三昧现神通 一一神通悉周徧 十方国土无遗者 如一切刹如来所 彼刹尘中悉亦然

【疏】别显中二。前二偈半。直述前徧。

所现三昧神通事 毗卢遮那之愿力

【疏】後五偈半。举因显徧。於中二。初半偈缘力徧。

普贤身相如虚空 依真而住非国土 随诸众生心所欲 示现普身等一切

【疏】後五因力徧。於中四。初偈即体而用故徧。前半体。後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随机普应。受用化也。

问。法性身土.为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无能依所依。答。经论异说。统收法身.略有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

一佛地论。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今言如虚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徧一切处。故如虚空言.通喻身土。

二或唯大智而为法身。所证真如为法性土。无性摄论云。无垢无罣碍智为法身故。若尔。云何言相如虚空。智体无碍.同虚空故。

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及金光明。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此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

四境智双泯而为法身。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随尔。依於此义。诸契经中.皆说如来身土无二。此则依真之言.显无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义。

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土亦如之。

六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逈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单就境智以辨。

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行恒沙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证理故。融摄无碍。即此所证真如体大为法性土。依於此义。身土逈异。今言身相.即诸功德。言如虚空.即身之性。下经亦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

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通性相净秽无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土不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持。通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单双互望。亦成五句。谓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等。准以思之。(【钞】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即净名第一。众生见烧.净土不毁。即法华第五。并如下引。色即是如。相即非相。即义引大品等经。身土事理.互交彻故。结前生後。然结前三文。成上三义。谓引净名。成第三当相即是功德身土。则具妙庄严。通自他受用。二引法华。成智法身土。亦通性相。智所现身者。若大圆镜智.现自受用身。平等性智.现他受用身。成所作智.现变化身。此三身融。则三土亦融。变化则毁。自他受用.皆悉不毁。我此土安隐.即自受用。天人常充满.即他受用。三义引大品色即是如。成第一义。相即如故。如即法性土。相通诸土。即法性身与色相身无碍。依土亦性相无碍。是故结云。皆事理交互。言生後者。生後四句。文有两重四句。初四唯单相对。其色相言.通於报化。自受用报化.他受用报.皆色相故。二又以单对复成四句。唯出其一。令准思於五。上即第一。二法性身.依色相法性土。三法性色相身.依色相土。四法性色相身.依法性土。第五有一俱句。谓法性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则是性相无碍之身.依性相无碍之土。)此上犹通诸大乘教。

九通摄三种世间.皆为一大法身。具十身故。其三身等.并此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身。于何不具。此唯华严。(九通摄者。如八地中十身。即三世间故。谓众生身.国土身等。已见玄文。即如空身者。会释经文。谓经但云身相如空等。何有十身之义。故今释云。如虚空言.即十身中虚空身也。八地之中。十身相作.今云示现普身。则两重十身。皆悉具矣。如下云。以虚空身作众生身。作国土身。作业报身。作声闻身。作缘觉身。作菩萨身。作如来身。是为虚空示余九身。其如来身上.既具菩提身。愿身。化身。法身。智身等。则有百身千身。一一类身.复各摄多。故云示现普身等一切也。又如虚空言.含法身智身。即是真身。即真而现。何不具矣。)

十上分权实。唯有第九。属於此经。若据融摄。及摄同教。总前九义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身土。普贤亦尔。义随隐显。不可累安。达者寻文。无生局见。(十上分权实者。为拣浅深。以分权实故。前八非实。若不摄权。亦非真实。如说海水。异於百川。不摄百川。非海水矣。随义布列.有十不同。得意而谈.一一融摄。)

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属前三身。二者双泯。属於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间。属於第九。五总前诸义.即第十依。(上言土有五重下。三别示土相。谓前三如智有离合之殊。故分三身。其所依土.唯一法性。余可思准。)

普贤安住诸大愿 获此无量神通力 一切佛身所有刹

悉现其形而诣彼 一切众海无有边 分身住彼亦无量

【疏】二一偈半。大愿故徧。兼显徧於正中之依也。重重皆徧。今不见者。机不应故。不见即是虚空身故。亦徧不见处故。(【钞】重重皆徧下。通其妨难。难云。如上所说。则无一处无有普贤。今何不见。释有三意。一约机不见。是盲者过。二不见是见。见虚空身。谓以虚空不可见故。若不见者。真见虚空。三亦徧不见处故者。明见则不徧。何者。以可见不可见。皆是普贤身。要令可见为身。则普贤身不周万有。如智不可见。岂非智身耶。明知由有不见之处.方知徧耳。此第三身.何人能见。慧眼方见。非肉眼所见。慧眼无见无不见故。)

所现国土皆严净 一刹那中见多劫 普贤安住一切刹

所现神通胜无比 震动十方靡不周 令其观者悉得见

【疏】三有一偈半。明所现超胜。

一切佛智功德力 种种大法皆成满

以诸三昧方便门 示己往昔菩提行

【疏】四有一偈。果德已满。不舍因门。

如是自在不思议 十方国土皆示现

为显普入诸三昧 佛光云中赞功德

【疏】第三一偈。结赞所由者。自在难思。现无不普。标入一定。实则普游。非佛光云.安能赞述。

○第六大众赞请分。

尔时一切菩萨众。皆向普贤。合掌瞻仰。承佛神力。同声赞言。

【疏】前众问佛。佛示法主。众覩定起。故赞请普贤。前但旧众。此通新旧。故云一切。所问同前.故但略举。

从诸佛法而出生 亦因如来愿力起

真如平等虚空藏 汝已严净此法身

【疏】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彰其能说。此一举法请。正陈所疑。後一叹众请。明有堪闻之器。前中二。初五颂.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有说因。後三叹能徧尘刹雨法德。明有说果。今初。偈各一义。初一赞已净法身。三句明因。一句明果。因有三义。一因修法生。义通缘了。二由大愿起。即是缘因。三依如来藏证真平等。此为正因。真如即是不空。虚空即是空藏。平等与藏.通上二义。(【钞】一因修法生等者。然准涅盘。缘因对於正因。了因对於生因。而缘亦名了。如酵煖等.为酪缘因。即能了彼乳中之酪。令得成酪。而今开异。义小殊故。了谓照了。不通於生。缘谓众缘。义通生了。今从别义。又对正因是真如。故云通缘了。如不可生。故但名了。偈云。出生者。出於二障。故曰出生。非生真如。诸佛法言.通教理行果。通於二因。义如上说。真如即是不空者。此言不空。自有二义。一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是谓真如涅盘。二对下空藏。是不空藏。妙有之中.含性德故。平等与藏者。藏通真如。是不空如来藏。藏通虚空。是空如来藏。平等通二者。一真如体性平等。二虚空无相平等。此二不二。是真平等。悟法性空.是真如故。经云。汝已严净此法身者。对上真如。即是法身出障。名净。因华行满.是已庄严。易故不释。)

一切佛刹众会中 普贤徧住於其所

功德智海光明者 等照十方无不见

【疏】二赞徧住佛刹。第三句徧因。余皆徧相。因中具智庄严.故能等照。具功德严.令无不覩。

普贤广大功德海 徧往十方亲近佛

一切尘中所有刹 悉能诣彼而明现

【疏】三赞近佛。

佛子我曹常见汝 诸如来所悉亲近

住於三昧实境中 一切国土微尘劫

【疏】四赞常定。实境中者。不随想转故。曹者。辈也。

佛子能以普徧身 悉诣十方诸国土

众生大海咸济度 法界微尘无不入

【疏】五赞度生。曲尽微尘者。细处有多众生故。(【钞】细处有多众生者。即离世间品五十五经。十种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中。第二心云。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於一毛端处。有无量无边众生。何况一切法界。我当尽以无上涅盘而灭度之。是为第二如金刚大乘誓愿心。今云法界微尘无不入。与一毛端处.大意同也。)

入於法界一切尘 其身无尽无差别 譬如虚空悉周徧 演说如来广大法

一切功德光明者 如云广大力殊胜 众生海中皆往诣 说佛所行无等法

为度众生於劫海 普贤胜行皆修习 演一切法如大云 其音广大靡不闻

【疏】二有三颂说法果中。初一赞常演大法。如空之言.下喻广大。前喻无尽无差。(【钞】明有说果者。此有二意。一说法即果。对上说因.名为说果。二称根令喜.是说法果今具二意。谓具功德光明广大胜力等.即说法因。今能徧说.即是说果。是初意也。二由上徧说胜法。能度众生。即是後义。以称根故。)次一赞说无等法。无等有二。一能说力胜。具二严故。二所说无等。说佛所行故。後一颂.举因结果。显德有由。旷劫因圆故。故能云雨说法。

国土云何得成立 诸佛云何而出现

及以一切众生海 愿随其义如实说

【疏】二一颂举法请中。前品所问.虽有多门。统其要归.莫过三种世间。故今三句。各显其一。又前问总该诸会。此令当会答故。

此中无量大众海 悉在尊前恭敬住

为转清净妙法轮 一切诸佛皆随喜

【疏】末後一颂叹众请。亦名自述。此有二义。一恭敬一心。内堪受法。二诸佛随喜。外有胜缘。故应说也。说则上顺佛心。下随物欲。

【论】问曰。何故前世主妙严品末.其地六种十八相大动。此品何故其地微动。答曰。前明如来始成正觉。大众贺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广大。明位极行终。以此其地大动。此品答世主所问之疑。为成初信故。其地微动。於中菩萨示有疑问。寄同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为举果劝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萨得然。未是信自心得也。第二会中.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已去。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中.诸世间主更作二十八问。方明信自心是佛不动智等。至文方明。此经直至法界品.觉城东已来.菩萨及一切大众.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证。唯觉城人间.五百童子童女。优婆塞.优婆夷.各具五百。一万诸龙。寄位是凡。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无实得者。佛教岂是虚行者哉。圣者立样。令凡实得。终不虚施。应如是知。应如是信。不自欺诳。若有人言。此经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萨所行。是人当知灭佛知见。破灭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间.正见不生。断灭佛种。诸有智者。不应如是.不劝修行。设行不得。不失善种。犹成来世积习胜缘故。於此佛毛孔光明说颂中已下。有两段颂。於初二十行颂。明佛毛孔光明.赞普贤德。如文具明。毛孔光是万行光。还叹普贤万行。二尔时一切诸菩萨已下。有二十行颂。明大众叹普贤。并请说後三品之法。亦如文具明。释三昧之名者。於此三昧名中.义分为三。一释三昧名。二释三昧体用。三叹三昧之德。一释三昧之名者。名毗卢遮那如来藏身。毗卢云光。遮那云种种徧照。如来是法性之体。藏身是含容众法之智。明以理智种种教行之光。照烛众生之器。随根与益。如经叹德中具明。二释三昧之体用者。此三昧体者。以法界根本智为体。以差别智为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为体。随众生智为用。又以入三昧为体。出定为用。又以无入无出为体。又入出俱为用。又以入出俱为体。以义准之可见。大要言之。且以为化众生法则之中.以入定明体。後从定起。显示十种定名是用。於十个定名中.总以法界无依住智性为体。此体亦名首楞严定。与不可说一切诸三昧诸智慧门为体。如叹德中具明。如经云。世界海漩无不随入者。三昧之用.彻徧一切众法之名故。海者。广大义。漩者。甚深义。明此三昧体用广大。甚深无尽。诸佛菩萨.及一切十方六道众生中行皆徧故。此一三昧.答前三十七问总尽。向前以佛神力.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是佛地.佛海.佛眼.佛耳鼻等。今普贤三昧.答前三十七问中.云何菩萨行海.三昧海等问。为欲明佛行菩萨行体用彻故。以佛为体。普贤行海为用。以此体用.该通诸法.无法不尽故。佛眼耳鼻舌身意为体。能徧知众生事业为用。已下如来与普贤智。明普贤智契合佛根本智。二智不殊。令後信者.信自智佛根本智.一体无二无疑故。十方诸佛手摩其顶者。明接引忍可。言普贤从三昧起者。明定体随根用处.彼复依根获益.名起。其用无尽。略举其十。以表无尽故。余义经文自具。意明佛根本智是定体。普贤是用。(普贤三昧品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