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智禅师广录》有九卷,以《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八卷所载的页码计,有一百二十一页(最后一页《如净禅师语录序》等内容占多半页)。这里主要就本书所选经典的要义力求做一客观公允的阐述,并结合现代生活中的文化现象给以简要评说。

(一)心田法地

正觉承继了南宗禅的禅旨,对于佛教的偶像是大为不敬的。他说:“要将三世佛髑髅,穿作数珠子一穿,莫道明头暗头,真个日面月面,直饶尔斗满秤平,也轮我卖贵买贱。”(《宏智禅师广录》卷第四,以下只注卷次)反对从外面求佛,强调主体的自力、自信。他倡导的默照禅不需要背诵烦琐晦涩的佛教经籍,本于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意旨。“不要强名言。”“本圆本灵。亘旷古而有种,混太虚而无形。”(同上)佛性从来都是存在的,但是它没有相状。劫外的家风淡泊,壶中的田地太平。“唯默默自知,灵灵独耀,与圣无异,于凡不减。元只是旧家一段事。何曾有分外得底,唤作真实田地?恁么证底汉,便能应万机入诸境,妙用灵通,自然无碍矣。”(卷第六)

默照禅的本意不是向外刻意追求什么,而是人们经由坐禅,自知独耀,能有发明,禅悟的正是原来自己本有的东西,没有特别的东西。“人人分上,具足圆满。”(卷第五)“离文字绝言语,清净妙明,是诸人本所游践处。”(卷第四)真禅不是文字、语言本身,文字、语言不过是借用的工具。清净妙明的境界,当是人们本来所留下游踪的地方。正觉指出:“佛佛说法,只成黄叶止啼;祖祖传宗,还是空拳相吓。到者里直须自休歇,自悟自明。佛是己躬做成,法非别人付得。”(卷第四)佛佛说法,祖祖传宗,只是做出假象,使人相信。必须自己参禅、自己顿悟,方能成佛得法。依靠外力,不靠自力,从外灌输是不能真正顿悟明性的。正觉是不主张刻意求佛的。“迷里忽然逢达磨,何曾特地作丛林?”(同上)

正觉说:“唯心成万法,化佛现千华。”(同上)“一切诸法,皆是心地上妄想缘影。”(卷第五)世界上所存在的各种事物、各种现象,都是从心所产生的,它们是心的折现。万事万物都为空幻不实的,其衰灭也离不了心。现实世界是依存于心的,心就是佛。“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影含宗鉴,心生则种种法生;步入道场,心灭则种种法灭”。(卷第四)“出一切世间法,离个心字不得。”(卷第五)

“施时也三乘教备,坐处也一切法空。”(卷第四)“万法是心光,诸缘唯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卷第五)谈到空,空的关键还根源于心空。心空是一切皆空的所本。人的成佛、解脱都要空心而成。“尔还曾空得心缘来么?还曾空得身相来么?尔若空得尽,不只是空。那时灵灵历历地,虚中明白。”(同上)“田地稳密密处,活计冷湫湫时,便见劫空。……虚极而光,净圜而耀。”(卷第六)人们之所以产生地狱、天堂种种认识,无非是有思虑,有见知,心的活动决定了人们所产生的妄念、妄想,产生了虚假,自己却又被蒙蔽,不能超脱。摒除了心念的活动,生死轮回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在正觉看来,心田法地,是万象产生的根源。“种性不枯,花叶遍界。”“田地虚旷,是从来本所有者。当在净治,揩磨去诸妄缘幻习,自到清白圜明之处。空空无像,卓卓不倚。唯廓照本真,遗外境界。”(同上)正觉讲道:“清净无相,妙明绝缘。个一片田地子,古今移不得。一切法生也,自是诸法生,了不干它事;一切法灭也,自是诸法灭,了不干它事。从本以来底,元不曾借借。廓大周遍,无所不至。”(卷第五)这一片田地并不因一切法的生灭而移动,原原本本,不靠其他的事物。如果心地下,有一点犹豫遮蔽,内为筋骸所束缚,外为山河所迷惑,在迷途困跌,在辕下拘谨。没有分别的心思,没有差别的相状,“彻表彻里,尽中尽边,纯是汝本真所见”,“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尘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过去心已经灭除,未来心没有到来,现在心达到空寂,就能够荡荡地绝除尘垢。由于外在事物及内在事物的纷扰,人们失却了本来的佛性。故而认识了空幻,就是一大进步。“以本际光洗长夜暗,以法界智破尘劫疑。生灭纷纷,而不至真净之家;夤缘扰扰,而不到圆明之境。任它外变,独我中虚。步入道环,体亡幻事。”(卷第四)

参禅成佛,无可厚非。然而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认识了本性。能够达到空心,就认清了自己的本性,认清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今选佛心空去,自有丘园开觉华。”(同上)由于正觉认识到心具有虚空的特性,也就把空心当成是成佛修行的最高境界。“空空处含一切有,有有处合一段空。”(卷第六)“净尽无所依,通身不隔越。”(卷第四)“一切法到底,其性如虚空。正恁么时,却空它不得。虽空而妙,虽虚而灵,虽静而神,虽默而照。”(卷第五)空不是空,它空而不空。心绝不是不存在,心是存在的,心是非有非无,离言绝相。空心可以摒弃人们的各种杂念,而修习默照禅就是空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途径。

(二)默照坐禅

当时有人对曹洞禅不甚了解,说它没有很多的言语,默默地就是,正觉不以为然。他看到了有人粗鲁轻率,不去认真深究曹洞禅的真正意旨,当然不知道虚而灵、空而妙的道理。只停在曹洞禅的表面形式上,自然不能得其要领。“默时一字一点无欠少,说时一言一句没分外。”(同上)

正觉认为:“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内无攀缘之思,廓然独存而不昏,灵然绝待而自得。得处不属情,须豁荡了无依倚,卓卓自神,始得不随垢相,个处歇得。净净而明,明而通,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卷第六)“卓卓不倚物,灵灵那涉缘?”(卷第五)“独照而神。”(卷第六)修习默照禅,使内、外都能有新的起步。外不被因缘流转,内没有攀缘的思考。至此心如虚空,心量广大,清澄妙灵,豁荡坦然,明通顺应,事事无碍。这样就除完了来自尘世的引诱、扰乱,没有了欲望,没有了要求,达至自己得到。“佛灵自照,妙彻根源”,“作屋里活计,始得稳坐”。(同上)

正觉通过对尘世的否定,而肯定了彼岸世界的合理性存在。空心,不但排完外物的引诱、扰乱,而且更重要的是也把内心的引诱、扰乱排完。内外的引诱、扰乱都排完,方能真正空心。排外不排内或者排内不排外,都是欠缺的。“若是分晓汉,不从佛,不从祖,学禅学道,学佛学法,唯是自己。肯休肯歇,肯放肯落。是时一丝不沾缀,一糁不停留,放教与天地合虚空等。一切事消烁,一切心混融。浩浩荡荡,是一个真实人体。若是头角尽,踪迹绝,岐路断,心意忘,是个彻头无生无死底时节。不教尔退一步,亦不教尔进一步。三世诸佛,同此时证;六代祖师,同此时悟。要个时惺惺照得破,寂寂体得到。”(卷第五)心不被物欲诱扰,坐禅就有了成效,有了收获。这种坐禅体验、通悟,就是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世界的本来面目。自己的体证能到这里,方能发现佛性,把握实相。实际上静坐是一种精神上的悟道的程式训练,心被调理得无欲无念,才能保持心的独立性。“休歇余缘,坐空尘虑。默而昭净而照,虚而容廓而应。不与外尘作对,了了地独灵。到个田地,方识阿祖。”“元不借他一毫外法,的的是自家屋里事。”(卷第六)

从默与照两个层面直接体证实相,发现佛性,以便能够成佛。“衲僧!自证自到,净而明虚而灵,默而神用而冲。在里不遗照,在外不涉缘。只个惺惺能照底,在者边不被诸法转,在那边不被寂灭拘。”“去来不以象,故无器而不形;动静不以心,故无感而不应。”(卷第五)不用象,不用心,实际上乃空象空心。

正觉觉得,“默默照处,天宇澄秋。照无照功,光影斯断。个是全超真诣底时节”,“虽照无痕,虽用无迹。入三昧于诸尘,收万象于一印。绝渗漏无走作,唤作了事衲僧。又须记取还家路子”。(卷第六)虽然观照没有点痕,作用没有兆迹,但三昧可以进入,万象可以收取。明了事情的衲僧断绝渗漏没有走样,又应当记住回家的道路。“智虚也惺惺自照,神用也绵绵不勒。便能一切时,一切处,放大光明,作大佛事。”(卷第四)默照坐禅,能够彻底见到离微,体证出涅槃这一到达彼岸的境界。正觉认为,“清净本然,个时周遍法界皆是。真净妙明,个时建立”(卷第五)。在正觉看来,法身无相,应物而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默照是空心的默照,主观与客观在默照中皆寂灭了。正觉说:“照与照者,二俱寂灭。于寂灭中,能证寂灭者,是尔自己。若恁么桶底子脱去,地水火风,五蕴十八界,扫尽无余。作么生是尽不得底?”(同上)“一念照得破,则超出尘劫。光明清白。”(卷第六)桶底脱去,方能开悟,而不至于昏昏不觉。坐禅之人心无所住,不去思考,不留于执着,就能纳入空中。一切皆空,方归本源。默照禅泯灭了主客体的两极对立,使主客观界限消除,将欲念、感知、思维等人的心理、精神活动排完去净,人无所思亦无所欲,物我为一,直接体验到成佛之美妙佳境。“智照幽而不昏,道合体而无住。从无住处,应化机宜。恰恰不漏,的的不染。”(同上)

正觉指出:“学佛究宗家之妙,须清心、潜神、默游、内观。彻见法源,无芥蒂纤毫作障碍。廓然亡像,如水涵秋;皎然莹明,如月夺夜。正恁么也,昭昭不昏,湛湛无垢。本来如如,常寂常耀。其寂也非断灭所因,其耀也无影事所触。虚白圆净,旷劫不移不动不昧,能默能知,底处行步得稳。玉壶转侧,一拨机回,分身应世。世界处所,差别境像,俱是自所建立,与我四大同出。何所碍焉?既一切不碍,彼我无异相,自他无别名。声色丛中,飘飘超诣,历历相投。所以道,山河无隔越,光明处处透。当恁么体取。”(同上)坐禅需要观照,观照需要坐禅。“默中有味,照中有神。”(卷第四)默照的过程不是枯燥的,入静进境,有其坐禅观照的禅悦。密密的作用细细的行动,本智冲虚融合跟道理冥合。“历历妙存,灵灵独照。”“孤明独照,默味至游。智到环中,事隔关外。”(卷第六)要保持长灵、长照,当要虚,当要净。默照禅在正觉眼里,是正契禅理,不与佛法相违。

在默照参证的内观中,有一个动静的问题。正觉并没有因为注重静坐而对动有忽视。他还是看到了动静的结合,并未把静绝对摆在动之上。他讲:“身心独脱,动静两忘”,“不可以动静拘,不可以地位著”。(卷第四)动静两者是相联系的。“虚谷行云,动静自若。顺入诸尘,常在三昧。”(卷第六)动静是相对而言,语默亦然。正觉那里,没有割裂动静、语默的关系,对之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正觉说:“唯自照深证,密密相应。本明破昏,真照鉴远。有无情量,一切超过。妙在体前,功转劫外。便乃随缘合觉,不碍诸尘。心心不触物,步步不在途,唤作能绍家业底。既然透彻,便好亲近去。”(同上)密密契合禅旨,就能够承续家业,悟得透彻,就容易跟禅旨禅法亲近,证明本心。体证禅理,是文字、语言所不能表达清楚的。澄清莹彻,通体妙悟。“唯默默而自照,故湛湛而纯清。”“默默而灵,妙不涉迹;绵绵而用,应不循根。”(卷第四)

“默默相投时节,灯灯不断光明。其间着脚浑无地,望尽玉壶连底清。”(同上)默照禅的禅法传接下去,也如灯灯不断放出光明。正觉把自己门下的禅法特色与其他宗派的禅法特色做过比较。他指出:“云门优稳身心,自解随波逐浪;临济变通手段,它能影草探竿。且道,天童门下合作么生?开池不待月,池成月自来。”“寂默家风自照,真常境界独游。”(同上)强调一种自然、寂默的家风。正觉站在禅道的立场对家法、门庭发表一番感慨,他说道:“寂寂寥寥,清严家法;浩浩荡荡,光显门庭。守家法则失抚会应变之方,立门庭则失安稳宴闲之道。若也驱耕夫牛,夺饥人食,须有个般手段始得。只如衲僧家,合作么生行履?还会么?身里出门门里身,眼中之物物中眼。”(同上)持守家法,建立门庭,都是有所失去的。以不同的施设接引学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本末倒置是不对的。“家风鼻孔相摩触,不独观音大士知。”(同上)家风一般可在主体身上体现出来,自己在禅修中抓住关键所在,就能够摸索出奥妙,领会它的精神意旨。毕竟人人都可能承续家业,发扬家风,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三)修持自证

正觉注重静坐,对佛教的修持也不光是只看表面形式,也注重精神内容。

正觉说:“十方大地是我一个身,便能禁足;十方众生是我一个汉,方解护生。禁足也步步不妄行,护生也心心不妄动。所以道,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我禁足也,不碍诸人禁足;我护生也,不碍诸人护生。”(同上)十方大地不过是我一个身形,十方众生不过是我一个汉子,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融为一体。按照正觉的理解,彼我空空没有障碍,自他法法本来融通。“根尘融理智混,自他同心法一。”(卷第六)在我一个身形上,可以看到十方大地;在我一个汉子上,可以看到十方众生。从个体的我上,可以了解到整体的人的情状的剖面。这里讲的不外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因缘相凑,机感相投”。(卷第四)禁足要求步不妄行,护生要求心不妄动,不生妄,则能保持心体的平静纯一。用大圆觉充当我的寺院,身心不为所扰,万物皆空无别。这里,正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我身中现一切相,一切相为我身中庄严。个时亦不见有贫富、男女、是非、得失差别等相。为尔诸人有取相有舍相,所以不能与虚空合法界等。”(卷第五)我身中现出一切相,没有贫富、男女、是非、得失差别等相状,就能够跟虚空契合,与法界等同。我禁足不会阻碍诸人的禁足,我护生不阻碍诸人的护生。“独立卓卓,不为形壳之所拘;周行绵绵,不为方隅之所碍。”(卷第四)禁足、护生是每个坐禅者需要的修持要求,不能包办代替。众生通向成佛的道路没有被堵死,都有可能经由坐禅修持而成佛悟道。

“禁足九旬,看未举步前处所;护生三月,体不触物底身心。多身在一身中安居,一身在多身中辨道。”“我住汝亦住,我行汝亦行。结制顺诸佛,禁足护众生。”(同上)不起念,不动心,安居修行。在个体的宗教践行中,顺从诸佛,护持众生。对于禁足、护生,正觉的要求还是严格的。他讲:“禁足也,不可错移一步;护生也,不可动犯一毛。彻见自己全身,四大出碍;却到本来住处,一亘清虚。”(同上)

尽管坐禅者修持的方法不止一种,但在正觉那里,他是着力突出自己体证得到的。“衲僧真实处,要在履践。彻照渊源细中之细,混然明莹一色无痕。更须转身过里许始得。”“个人亲证真得。而今但莫推贤让圣。”(卷第六)正觉说:“空怀疑膜廉纤作么?如今咬一粒米,着一片衣,直须教脚踏实地自不欺谩。”(卷第五)在平常吃饭、穿衣等生活行为之中,就贯穿了禅道。自己体证,脚踏实地,自己不会诳骗,就能够使自己的本心明了。

“诸佛诸祖证处,便是衲僧证处。尔若头上有佛有祖,作么生得见自己底?若见自己底,个时立佛不得,立祖不得,立人不得,立法不得,直下廓然一切普遍。正放下时,纯是个自己。却为甚么唤作佛、唤作祖?祖不是第二人,佛是灵灵净觉底,个是衲僧真实自到时节。”(同上)诸佛诸祖体证的地方,就是衲僧体证的地方。发现了自己的本心,放下的时候纯粹就是个自己。祖、佛可成,衲僧真实自己到达,方能够叫得回来。人人自己到达,人人自己体证,就能够超出生死,透过古今,跟佛祖共同得到。“所以道,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尔若离妄想离执着,即无一星事。如今认地水火风为自己,岂不是妄想执着,唤甚么作自己?只尔思维分别底是妄想,见闻觉知底是妄想,直须歇得到。空空无相,湛湛绝缘,普与法界虚空合。个时是尔本身。若恁么时,明白见得彻,如虚空不可挂针相似。那时生相已离,有甚么死相?所以道,生灭二元离,是名常真实。此唤作无生理,为渠不可生即无死。”“只如胞胎未具已前,着尔在甚么处?若道有,是甚么相状?若道无,是甚么相状?个时若似一物即成碍塞。不可名,不可状。能恁么也,却到本所住处。若不分晓识不破,争知恁么来?所以劳它诸佛出世祖师建立,人人分上具足,个时节无男女差别等相。纯一清净妙明,唤作真实相。”(同上)正觉指出,只是自己要深入体证才行。如同人喝水,冷暖自己知道。自己体证领悟,自己得到个中滋味。“要须的的亲证始得。”(卷第六)正觉把亲身体证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参禅悟道的个体的体验是独具的,要有番气力,有番功夫。没有深入体证,不过是浅尝辄止,只会滞留在表层。

正觉还对解夏十五日以前、十五日以后、正当十五日三个不同阶段做了说明。十五日以前正在坐却见不到坐,十五日以后正在去却见不到去,正当十五日,觑破了两头,以至君臣的至道符合,父子的意气谐和。“退一步也,万仞崖前撒手;进一步也,百尺竿头转身。生灭去来,动静出没,只在个时撮聚。许多机要,放行把住,总在我侬。”(卷第四)正当十五日,可致君臣的至道符合、父子的意气谐和的和谐安稳状态。不论是往后退一步,还是往前进一步,都要有一个质的转变。主体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抓住时机,领悟要旨,就不会丧失机遇,浑浑噩噩。当然,得道禅师夺取学人胸中所珍重的妄见妄执所起的作用在此是主导的,不予放过,抑或予以放行,皆为开悟手段。“十五日已前,恰恰把定,抑尔脑门着地;十五日已后,稍稍放行,从伊鼻孔辽天。直饶摩挲柱杖儿,勘破诸方之祖,争似传持钵袋子,相联五叶之华?恁么说话,正是十五日已前、十五日已后事。”(同上)正觉自问:“且道,正十五日,又作么生?”他自答的答语是:“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同上)

(四)自由自在

“一性湛圆,本地之光明发耀;六根互用,通身之手眼随宜。便能眼处作耳处佛事,耳处作鼻处佛事。”(同上)事理无碍,达到佛的境界,就是自由自在的人。光明发耀辉映,手眼随宜得妙。挥洒自如,在一切尘之中,成为一切智。“闹里分身,触处现前。无一点子外来境界。二仪同根,万象一体。顺变任化,都不被夤缘笼络,便是得大自在底。”(卷第六)“身非尘聚,卓卓妙存;心非情缘,冥冥独学。其体也出诸障碍,其用也得大自在。无去无来,非显非晦;应色应声,亡对亡待。馒头胡饼观世音,还我当行家卖买。”(卷第四)大自在就是悟后的自由无拘、活泼自得的境界。

正觉说:“转历历之机,运绵绵之步。神游方外灵台,道契环中虚处。恁么就也,藏身白云云外家;恁么回也,着脚青山山下路。”(同上)转机运步,身心自由。心神向往,至道契合。藏身云外家,着脚山下路。能至如此地步,则水到渠成,没有滞阻。“应机也乍卷乍舒,据令也全收全放。……风行空船驾浪,施受通同无住相”(同上),“意清坐默。游入环中之妙”(卷第六)。在正觉看来,“坐间默有相传意,川上干无逝去津”(卷第四),“知音者鉴,默照者神”(同上)。默默相传,心领神会

正觉指出:“衲僧!游世当虚廓其心,于中无一点尘滓,方能善应,不为物碍,不被法缚。堂堂出没其间,有自在分。才涉意思,便成埋没去也。要体得纯熟,自然游刃万机。不相触不相背,函盖箭锋,恰恰不爽。向外解收拾,绝渗漏,唤作能成家业底汉。”(卷第六)禅悟境界最终也不是人为有执着地追求所得,三际绝除四大空无,上、下、内、外都没有障碍,才为清净无垢,妙觉圆明。“净照而神,明见本来之性;虚通而妙,常观自在之身。”(卷第四)正觉奉劝人们不要草草行事,必须自家敲骨打髓,一一体究分晓才行。“若是纤毫未透,便成窒碍于生死中,不能超脱。尽被一切语言流转于见闻中,不能脱略,不能自由。”(卷第五)故而务必“向里许体得到,歇得尽,放得落,沥得干”(同上)。

僧人曾向正觉问道:“净裸裸赤洒洒时,作么生行履?”正觉回答:“空劫已前无所住,个人终不涉思维。”(同上)无住无思,空的境界。空的境界实际上是人获取自由自在的境界。“说禅说道,虚空钉橛;体妙体玄,矢上加尖。若也三际断四大空,上无攀仰,下绝己躬,内无系蚁之丝,外无聚蝇之糁。净裸裸赤洒洒。”(卷第四)净裸裸赤洒洒,是对禅悟之境的体认。无垢无瑕坦荡荡,精神挥发到了一种极致。“尽中边彻顶底,杀活卷舒有自由分”,“祖师鼻孔,衲僧命脉,把定放行,在我有自由分”。(卷第六)超脱的汉子在默照坐禅中是能够超出四空三界的。“在语也妙,在默也妙。说时常默,默时常说。便能超四空出三界,个是透脱汉做底。”(卷第五)

正觉讲道:“吾佛法中,真实到处,直须及尽今时全超空劫,向那时脱然放得下。十方无壁落,一亘绝方隅。岂不是露裸裸处?于其间辨得出,体得妙。一切生死影像,俱立不得;一切道理名言,俱着不得。于着不得处,便是尔浑身,便是尔鼻孔。”(同上)脱然放得下,身心便没有诸多烦恼、负担,脱离开了生死影像,脱离开了道理名言,自然是自由的、恣意的地方。达到自由自在之境,需消除差别,理事无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胜净明心,不从人得”。(同上)“若是尔妄想心尽,差别事消,蓦直恁么去,恰恰地不堕第二念。”“若不被生死转,不被境界惑,生也在我,死也在我。”(同上)

“若尔一念相应,照体独立,物我皆如。在一切时,圆陀陀,明了了,净裸裸,赤洒洒,堂堂地现前。在一切时,成佛作祖。”(同上)一念顿悟禅旨是有认识的飞跃意义的,悟禅体道之人可以在一切时自由自在,成佛成祖。只因为放不下,自己筑起界墙就有障碍。如果自己不成为障碍,就是普遍的身、普遍的心,是大自在的汉子。“若心地下空寂,便是及第底节时。若有一丝头,即成碍法。到者里,善恶如尖檐两头脱相似。个时身心,广大如法界,究竟等虚空。的的分晓便知道,金枝敲玉户,韵出碧霄齐。若从此透得出,灵灵而知,历历而照。跨步应世,在诸法头上行。个时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若具足成就,山是山,水是水,小是小,大是大。到恁么田地,甚么时不成道?甚么时不说法?甚么时不为人?甚么时不明己?”“如人负檐两头俱脱,和担扬却始得,便是自由底人。若不扬却,他时异日,只成个负檐汉子去……兄弟!直须一念相应,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俱亡。明历历,圜陀陀,露裸裸,赤洒洒。”(同上)人们如果当作承当,当作担荷,当作佛法,便不能够契合禅旨。

(五)现代反响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日,伴随着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意识,与古代传统社会相比,在世界范围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持传统生存方式的部落、未经现代文明渗透的种族,在地球上寥寥无几,而且他们也将逐步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而有程度不同的变化。然而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改善的现代条件下,各国种种的社会性问题却侵扰着人的生活,过度的紧张、疲劳不只是企业家、商人的事情,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也多为生计奔波。这里且不说在瘟疫、饥饿乃至战火下痛苦煎熬的人们。过度的紧张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损伤,体内的抵抗能力受到了破坏,容易产生精神烦躁、抑郁等不良的后果乃至各种疾病的发生。站在医学的立场上看,解除紧张的方法就是松弛。松弛使人的身心放松,获致解脱。坐禅就是松弛身心、解除紧张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它不只是宗教修习,还可以扩大到有益人的身心的精神生活当中。

现代社会里,精神信仰遇到了危机,人们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归宿,不能认识自己本来面目之事甚多。紧张、烦恼、忧愁等业障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处于异化的状态,无法使自己的生命状态获得圆满、自在、安详的境界。而默照禅的静坐,可以调节情绪、心理、精神。在中国宋代风靡僧俗阶层的默照禅,经其传承播布,至今未绝。它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有其反响,其合理价值绝不能低估,弃之一隅更是走极端的做法。

静坐使疲惫的身心得到了休息。静坐中,视丘下部重新补充了能量,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了,人体的耗氧量也减少到最低。精神、身体在静坐中得到了修整,对人的健康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当然,参与静坐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验的,每个人的体验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但要是静坐得法,对调整自我是十分有益的,也是能够见到成效的。静坐可以成为方便易行的养生之道之一。近几年来,国外兴起了一种开发人体智能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超觉静坐技术。它的方法无非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凝神静坐,入静后使人由兴奋思维状态转为平静进而达到超觉状态,也就是入定或忘我的状态。受到这项训练的人,都感觉到情绪、心理稳定,思维清晰精力充沛。日本的川烟爱义博士所倡的三分钟超觉静思的方法,是他开展健脑研究所用的重要方法,使人精神为之一新。美国一九九三年三月二十一日《纽约时报杂志》周刊载文谈到静思疗法时说:“漫长的一千年中,静思一直被看成是宗教信徒到达超凡境界的一个门径。社会思潮的变动决定了静思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传统宗教所孜孜追求的方向发展,一是向医学的方向发展。它一方面影响着西方的宗教,另一方面已被开始用于缓减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当中。”(笔者译)该文介绍了静思疗法在美国的传布。静思疗法终于得到了美国医学界的承认,它已成为人体保健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静坐、静思能够使人的心境趋致平静,不产生大起大落的急剧反应。可见静坐、静思不但涉及宗教实践,也涉及养生保健。默照禅的禅法及其实践,对于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们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理应尽力容纳它,改造它,使它更好地为东西方文明提供思想的泉源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