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残)

应生无所住心。

譬如□路,其程一百余里,一日可达,在路□□空舍而行懈怠,欲生其中,此属皆是怖畏之房中有恶鬼及有毒蛇,行人若住,必有伤咅,於此不得生有住之心,行人住法,亦复如是,若住一法,即被法缚,不免生死。是故菩萨於诸法中应生无所住心。下文云: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释曰:真如之心,本自无住,若不住诸法,则与道相应,若住一法,即连正教既末,正教肯不是非,故云则为非住。

为利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精进之人,不见身心相,於一切毒蛇道路,乃至见一切虎狼、夜叉、罗刹,不生一念怖畏之心,此是布施之义。口说空,心有怕惧,即不名布施。心口相应,行解不二,即是利益。所言利益众生,应祗是利益自心中众生,若能依前行解,即道心壮大。既得如是之用,虽具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既得不染,即一切解脱,更有何不知□耶?

赞曰:

菩萨怀深智,何曾不带悲。投身忧饿虎,割肉恐鹰饥。

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大师。

真语者。

说一切性本无所说,即是真语。

实语者。

说一切法无所有,即是实语。

如语者。

说一切诸法,本来不动,有何不如?

不诳语者。

一切众生闻如是说,皆得解脱,云何得诳?

不异语者。

有是说有,无是说无,真是说真,假是说假,何得有异?又不异语者,一切万法本性自空,将何为异?下文云是法平等,何得有异?

赞曰:

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心如似幻,迷情见有余。

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佛性本来如。

此法无实无虚。

虚是一边,实是一边,二边俱遣,故言无实无虚。此法真空之理,二乘之人灭色归空,犹是生灭,亦名外道空。空色俱遣,不立有无,语嘿双亡,是非荡尽,非心所测,非口所宣,有不能有,无不能无,故言无实无虚。

赞曰:

证空便为实,执我乃名虚。非空亦非我,谁有复谁无?

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常观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此是背明向暗,众生之心本自无住,无住之心,即是菩提。二乘之人,背菩提路,行凡夫道,如人背明向暗,犹如迷人,如此之人,盖不可言。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释曰:二乘不见色住色,譬如不见坑落坑,菩萨见色不住色,如人见坑不入坑。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二乘之人为无惠目,不辩虚假。菩萨有目,能辩真假,见种种色,悉皆无相。达摩大师云:「不见色是见色」。

受持读诵。

常见自性名为受持,口常记之名为读诵。

初日分乃至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若约事相解者,祗是一日之中三时舍身命,求无上菩提,亦云三世舍身命,求菩提道,亦云三大阿僧只劫舍身命,求菩提道。此皆为迷,说於因地,非为悟者,顿持此经。若约悟人,观三世空,即是三时舍身命,初日分是过去世,後日分是未来世,中日分是现在世,虽作三世观,亦不及常见自性义。曰:三世自空,何假於观?常见自性者,即常见佛。经云:「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此即是信心不逆。

书写。

了了见性,目之为书;开示於人,故名为写。众生得悟,记之於心,念念时中更无妄失,故名书写。

受持。

万法在性,名之为受;法清净故,目之为持;故名受持。

读诵。

在心曰读,在口曰诵,心口相应,故名读诵。

赞曰:

众生与寿者,蕴上假虚名。如龟毛不实,似兔角无形。

舍身犹妄识,施命为迷情。详论福比智,不及受持经。

大乘之人,色空俱遣,不着二边。二边既无,中道何立?一切不拘、不染,万境即是大乘。

最上乘者。

无遣可遣,亦不言无遣,亦不言拘与不拘,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此名最上乘。大乘,是菩萨所行之路。最上乘者,即是诸佛位地。

赞曰:

所作皆依性,修成功德林。终无趣寂意,唯有济群心。

行悲悲广大,用智智慧深。利他兼自利,小圣讵堪任。

荷担如来阿耨菩提。

即是大乘之人,担者是荷负之义也。依法修行即名荷担。

乐小法者。

即是二乘之人,故说着我见、人见。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此人前世有罪,合堕恶道,今世持经。时有人语曰:汝前既作了如许重罪,今时持经,有何所益?持经之次,被人轻贱。持经之人不听是语已,贪经故,不听余声。此人虽有重罪,其罪消灭。更一释,前心起妄,合结罪业,後心觉悔,轻贱前心,即业结不成,故云消灭。此人不久当得菩提。

赞曰:

先身有报障,今日受持经。暂被人轻贱,重罪转为轻。

若了依他起,能除执计情。常依般若观,何虑不圆成。

次下如来说因地修行,已曾供养无量亿佛,虽即如是,不如有人於末劫世中得悟者,如来於过去劫中供养功德百分不及末劫时修行之一分功德。

狐疑不信。

二乘之人,惠目不开,不见如来平等之性,不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信生死与涅盘等,不信烦恼即菩提一相,不信无持无犯,乃至不信男子女人同於一相,亦不信一切众生是一切诸佛,为小乘之人无目,不见无二之法,诸佛慈悲恐堕二乘凡夫,故不具说,须看诸经。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空生为後代众生重更问佛,佛答:

当生如是心。

释还是前四生义,如者,是空之异名,为众生执色,佛即说空,是为众生治病尔!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众生即是妄念,意欲灭妄念,意欲灭妄取真,为众生执妄故灭,众生随佛语,遂即灭之,既得灭已,即云我无妄想。经云:灭度一切众生已。释曰:如此之语并教初心,故令灭妄归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此是菩萨第一义空,见一切众生本来涅盘,无众生相。下文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即非菩萨。

赞曰:

空生重请问,无心自为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

行悲疑似妄,用智乃为真。度生权用我,证理即无人。

燃灯佛。

智惠性是,借灯为喻,智惠光照无余世界,故号燃灯。佛问空生:汝谓如来於智惠中,有法得菩提不?空生答:佛於智惠中,无有法得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智惠即是一切法,不可以法得故,无有法得菩提。下文云: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菩提。

此即是受记义,若离智惠,别有法可得,即是虚妄,如何得受记?经云: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受记。

释曰:若有法得菩提,即是人法俱存,既有人法,即同凡夫,如何得受记耶?无记可记是名受记。

赞曰:

人与法相持,二相本来如。法空人似妄,人空法亦祛。

人法两俱实,受记可非虚。一切皆如幻,谁言得有无。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释曰:见一切法本来不生,即是如义,如义即如来。胜天王经云:众生如如,佛亦如如,无一无二。净名云:一切法皆如也,众圣贤亦如也,夫如者,不二不异。诸法若生,即有一有二,既有一二,何得不异?祗是诸法空相,即无有异。金刚三昧经云:相性如如无所动。以要言之,因缘若是有,诸法应不如;因缘既本空,诸法自然如。故知诸法即如义。下文云: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释曰:一切法若生,即非佛法。一切法本来不生,云何不是佛法?法若有佛即有生,佛既无生,法何生耳?下文云: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释曰:诸法若生,即有名字,名字依名而呼,故名一切法。今明诸法本来不生,何有名字?名字与法,二俱空故,故言即非一切法。下文云:

是名一切法。

了诸法空,本无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涅盘第十四卷云:佛即是法,法即是佛,故知一切法本来不生,佛亦不生。法华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释曰:众生即是妄想,亦名烦恼。若有妄想烦恼,即同外道,灭色归空,不了色性自空。起心灭妄,如此见者,即非菩萨。净名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见众生者,如人食莨菪子,空眼见针花,空中无针,病眼妄见,如此之人,同凡夫外道,盖不可言,故言不名菩萨。下文云:

无有法名为菩萨。

释曰:一切空寂,本来不生,不见生死,不见涅盘,不见烦恼,不见一切法,是名见法。正见之时无可见,即是菩萨,故云无有法,名为菩萨。下文云: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释曰: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各各不能自名,故说无我,诸法若生,即有我相,法既不生,谁言有我,了无我者即是通达。次明五眼,

肉眼。

释曰:见色空寂,名为肉眼,此为初心,先用肉眼。

天眼。

前既见色性本空,一切皆无,有一切法,能有者,既若如是,一切法平等,即是天眼所见。

惠眼。

前既见一切平等,即无二相,即无分别。思益经云:惠眼见无物可见,故名惠眼。

法眼。见世间无世间,见一切法无一切法,见一切相无一切相,见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此是法眼。

佛眼。

见一切法,本来不动不生,无取无舍,如是见者名为佛眼。此五眼者,无论凡圣共同有之。在圣名为五眼,在凡名为五无明,亦名五十恶,亦名五无间。

赞曰: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惟观俗,惠眼直缘空。

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圆明法界内,无处不鉴容。

尔所国土中。

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心有起处,皆是国土。

所有众生者,

即是妄念也。

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如来者,即是本心,一切妄念皆从本心而生,何得不知?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

妄从本心起而起,此是主客之心,本心是主,妄心是客,不可将客为主人,不可将郎主以为奴,不可为奴以为郎主,不可将贼为子,如此说者,皆约五阴而论,约化用之处,辩其是非,定其宗旨,分拆邪正,拣练假真,恐学者徒然,故作是说。

是名为心。

见妄念不生本无,妄念即是本心,故言是名为心,即是菩萨心,亦名涅盘心,亦名道心,亦名佛心,亦名菩萨心,微上语。

所以者何?

答: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释曰:说了名过去,今语名现在,未语名未来,说此三身者,为约五阴身,若推五阴空,即无过去、未来、现在等心,故言三心不可得。

赞曰:

依他一念起,俱为妄所行。便分六十二,九百乱纵横。

过去灭已灭,当来生不生。常作如此观,真妄坦然平。

以福得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此是无心破有心,为凡夫起心受福,起心作福,此是妄心,故云无福。若了人法二空,心即不起,心若不起,即无心作福,亦无心受福,无心即是佛。故云得福德多。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

释曰:如来色身具足三十二相,身长丈六,紫磨金色。佛问空生:此身如来是不?答: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此是色身,非是如来;如来无相,色身有形;如来无生,色身有生;如来无灭,色身有灭,所以我不将色身以为如来。

如来说色身非是色身。

此色身者是推方便,应化是方便之身,

是名具足色身。

即是妙色之身,妙色之身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身,法身能合万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故云是名具足色身。

赞曰:

八十随形好,相分三十二。应报万般身,理中非一异。

人法两俱遣,色身齐一弃。所以证菩提,实由诸相离。

若人言如来有说法,即为谤佛。

释曰:佛身者即法身也,法身作何形相,而言有说,故知如来无所说。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释曰:若对五阴色身即有所说,若了色是空,空中无说。若对法身,法身具合万法,是名说法。更有一释,约世谛而言,为色身是妄,说亦是妄,空有名故云是说法。更有一释,若约化境,即是化身说法。若约理而言,即是法身说法。法佛说法,惟佛与佛乃能知之。非诸二乘凡夫之所能解,已下可知。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二乘之人为佛是高,众生是下,此是妄识分别,依识而解,菩萨了人法空,本来无妄识,无所分别,即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二乘无目,不见自心,自生高下想,为涅盘是高,生死为下,菩提是高,烦恼是下。一切万法,实无高下,人心自有高下相,是故螺髻梵王言:人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惠。二乘之人,亦复如是,心有高下,不依正法,故见有高下。

赞曰:

水陆同真际,飞行体一如。理中何彼此,法上岂亲疏。

自他分别遣,高下执情除。了知平等性,咸共入无余。

修一切善法即得菩提。

即是般若波罗蜜法,即是菩提。下文云: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

释曰:非者云空了人法二空,即无恶无善,既不作恶,即无地狱。若不修善,即无天堂。能如是知,即不被二境所摄,即无所拘,即是菩提之路。故下文云:是名善法。次下较量更无别义。

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释曰:众生者,祗是汝心,妄想分别;种种颠倒,即是众生;佛出於世,祗汝妄心。思益经云:佛出於世,为度妄想。尔不了人法二空,为定有如是烦恼众生可度。若了人法二空,即无妄想众生可度。如是度者,即名真度。若度外众生,即合总度尽,云何即今有如许众生受流浪生死?故经云:迷即众生,悟即是佛。佛出於世,教示人:自制六根,降断三毒,舍贪嗔痴。凡夫用佛语,如此等事渐渐轻微,即是度众生,若证真空之理,实无可度。下文云: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释曰:如来若有形相,即可言:如来度众生。如来既无相貌,谁见度众生?众生无形相,佛亦无形,二俱无相,不可以无相度无相。下文云: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释曰:二乘、凡夫,执有我相,所以离生死而求涅盘,舍烦恼而求菩提,舍一边,取一边,故名凡夫。下文云:

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释曰:凡夫亦空,迷者妄执。但无执心,一切清净。转轮圣王乃是西国天子,亦有三十二相,佛亦有三十二相,如何分别?佛恐众生不能分别,故作是问。空生解空第一,佛所以将如来名字相,或故问汝: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果然执相而答:

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即问道: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空生忽悟:

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释曰:三十二相即是色身,亦是相貌;如来无色,亦无相貌,不可将相貌以为如来,亦不可将音声以为如来,若以音声为如来者,风声、水声、鸟声、兽声,则合是如来。如来无色无声,是故偈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释曰:我者是自性之义,是名真我。音者是灵之别名,亦名神灵。离此而求,皆落邪道。色亦是苗,声亦是苗。末法时中,所有修学者,皆认相及认音声者,多如是之人,尽不契真理。

赞曰:

涅盘含四德,唯我契真常。音名八自在,独一最灵长。

非色非声相,心识岂能量。看时不可见,悟理即形彰。

莫作是念。

佛恐空生落断灭见,故示合离两边。前既云:观如来不得以具足相观。今又恐空生执着不作具足相,故道: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又向空生道:

如若作是念发菩提者,说诸法断灭。

释曰:若作有相观,即是一边见;若作无相观,亦是一边见;若作有无观,即是断灭法。下文云:

於法不说断灭相。

释曰:真如法性,非是有无;真如之心,湛然不动。观与不观,皆是起作;起作之心,元是生灭,故言莫作是念。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

释曰:一切万法,本来不生,谁言有我、无我?如是见者,即名为忍,忍即无生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释曰:如是见者,胜七宝布施功德。

赞曰:

施宝如沙数,唯成有漏因。不如无我观,了妄乃名真。

欲证无生忍,要假离情尘。常依二空理,当证法王身。

不受福德。

见身相是有,即受福德。身尚自无,教谁受福德?次明法身,亦辩如来之义。世间之人,皆云:如来行住坐卧,此是邪见。行住坐卧者,非是如来,如来无形无相,不可言行住坐卧是如来。如来者,不来不去,即是如来。故经云: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释曰:佛性无生,故名无来;自性不灭,故云无去;不生不灭,即是如来。若言行住坐卧者是如来,即属生灭,云何名佛?

微尘者。

即是妄心之异名。

世界者,

即身之别字,此身乃是妄心之所成立。若身是有,乃至心有者,则是一合相,身心俱无,将何为一合相?故云:

则非一合相。

下文云:

一合相者,则不可说。

释曰:夫言一合者,无一可一,无合可合,万法无名,更有何可说?下文云: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释曰:若见有一事,即不名一合相,即有差别。若有差别,即有生死,以有生死,故号凡夫。次牒见:前一牒是声闻,次一牒是缘觉,下一牒是大乘修学之人。应作如是知,莫取前二种见,此见着二边,後见不属有无。下文云: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释曰:但不作有见,不作无见,即不住法相。下文云: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

释曰:一切法尚自空无,何况有相?

是名法相。

了法及相,二俱空故,即是法相。一切诸法,本自如如,无有动相。为众生说如是法,即是正说。

不取於相。

无相可取,非是起心,若有心不取,还是有取。不取者,本来无心,故云不取於相。相亦是空,心亦是空,无心复无相,有何可取?故云耳。

一切有为法。

但是世间有情,青、黄、赤、白,皆是有为;起心、不起心,亦是有为。若是作相,即有为;言我不作不取,亦是有为。

如梦幻泡影。

即今妻子、儿女、父母、姊妹、兄弟、车马、钱财、金银、瑠璃,乃至自身高贵、聪明、智惠皆是梦相见。譬如梦中得富贵,种种宝物、宅舍,及其觉後,一物亦无。即今现世,亦复如是,迷时三界有,悟罢十方空。如今见有者,如水上泡,如痴儿见水泡,为言是宝珠。现在身即是影,无有真实,名之为影。幻者,是不定之意。

如露亦如电。

一切有为法,如草顶露,须臾即消;如云中电,须臾即灭。以要言之,祗是观五蕴空:观色如梦,观受如泡,观想如影,观行如露,观识如电。此五种观,亦是幻化,化未有是实。若为初心,要用是观,尽其观已,究竟无观。下文云:

应作如是观。

赞曰:

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能得久长。

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竟落空亡。

经曰:

佛说是经已。

今则不然,佛说是空已。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

释曰:须菩提是空义,从本已来,未曾暂有,故名长老。比丘者,此名自性无恶。比丘尼者,此名自性空。如是了义,即是说经已。

优婆塞、优婆夷者。

此是梵音,此土名信。优婆塞,名清信;优婆夷者,此名久信。

一切世间,天、人。

此名清净行。

阿修罗。

不定心。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释曰:若约事相,即是许多听众,亦名同闻众。今约理会,义即不然。许多尽是行位,未悟之时,许多行位,及其悟了,尽同法身,故言欢喜奉行。若约事相解者,如许多人,不解欢喜,番投自归,名为奉行。又有人言:依法修行,名为奉行。若如理者,如今即不分,更有天、人、阿修罗等。若作相解,无有是处,如来设教,皆约当身,自化自度。祗不能自悟,要须大善知识指示,然始见路。佛教如是,普愿勿疑,故以记耳。

金刚经注颂勘校释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