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诸大声闻,众所知识,名曰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如是等大弟子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①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此诸菩萨皆具无量行愿②,植众德本,具诸功德,行权方便,游诸佛国,普现一切,供养诸佛,化导众生。达众生相,通诸法性,譬善幻师,幻诸男女等相。于彼相中,实无所得③,入空、无愿、无相三昧,而能具足总持无量百千三昧,住深定门,悉睹现在无量诸佛,于一念④中,遍游佛土,分别众生语言,哀愍如己眷属,誓成诸佛无量功德,超诸声闻缘觉之地。又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净优婆塞七千人,清净优婆夷五百人,欲界天子八十万,色界天子七十万,遍净天子六十万,梵天一亿,如是无量大众,一时云集。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净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我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⑤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⑥,住甚奇特广大之法,住诸佛所在最胜之道,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 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 惟愿宣说,利益一切。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善哉! 善哉! 阿难,汝为哀愍、利益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蜗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 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阿难,如来出世,难值难见,犹优昙华,偶尔一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我当为汝演说,开化一切。”

注释

①贤劫:指三劫的现在住劫。全称现在贤劫, 佛门认为现在的二十增减住劫中, 有千佛贤圣住世化导, 故称为贤劫, 又称善劫、现劫。贤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②行愿:指修行与誓愿, 又称愿行。根据《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所载, 如果有愿而无行, 那么就如一人要度到彼岸, 而不肯预备船筏一般, 此人一定会常在此岸, 永不得度;菩萨虽发四弘誓愿, 如果不修四行, 也是这样。因此, 修行与誓愿如鸟之双翼, 如果不能兼备, 就不能到达所期之境。

③无所得:又称无所有, 略称无得, 与“有所得”对应。意思是指体悟无相之真理, 内心无所执着, 无所分别。反之, 如果执着诸法差别之相, 堕入有无边邪之见, 就称作有所得。诸法均由因缘所生, 本无自性, 以无自性, 故无决定相可得, 称为无所得。这就是不堕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四双八计之中道正观。《大智度论》卷十八载:“诸法实相中, 受决定相不可得故, 名无所得。”

另外, 因菩萨永断一切生死, 出离三界, 住于一切智, 是无所得大乘之至极, 所以菩萨也称无所得。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七载:“有所得者名生死轮, 一切凡夫轮回生死, 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 是故菩萨名无所得。”

④一念:指一次心念。念为思念之意, 一般有心念、观念、称念, 故以一念配合一声佛号, 称名一句, 即谓一念。

⑤长跪:为佛门礼法之一, 两足屈膝着地, 以示礼敬。

⑥寂定:指禅定之境, 意思是于诸法不起妄想妄念。

译文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 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 他们中间,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 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 也来会聚一堂。

这些菩萨, 誓愿宏大, 广种善根, 具足无量功德,善巧示化, 渡济众生。他们游化于诸佛国土, 普遍示现一切色身, 供养十方诸佛, 化导一切有情众生。并能了达众生之相, 融通诸法之真实体性, 就像那善变的幻士,变化为同世间男女一样的身相。这些菩萨, 虽身化世相,却处于无所执着、无所分别的菩萨乘境界, 住于空寂、无愿、无相的三昧中, 并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入于千百种体悟妙境, 住于深妙正定的法门, 皆能看到现在世的无量诸佛, 能在一念之间, 游遍十方佛国, 区分辨别众生的言语, 像对待自己的眷属一般体恤、怜愍他们, 以慈悲的心怀立誓成就诸佛的不可计量功德, 超越于声闻乘、缘觉乘, 而达菩萨乘的境界。此外, 聚会的众人当中, 还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 清净优婆塞七千人, 清净优婆夷五百人, 欲界天子八十万人, 色界天子七十万人, 遍净天子六十万人, 梵天一亿人, 一时人如云集,不可计量。

与此同时, 释迦牟尼佛神采奕奕, 威光四射, 恰似金光融融, 又如明镜光彻, 表里清明。这样的威光神明千变万化, 大放异彩。阿难尊者见释迦牟尼佛这般威光神明, 心里独自思量着:我以前从未见过释尊像今天这样, 诸根愉悦, 清净光明, 智炬照人, 让这方佛土这般巍巍庄严。看到这般情景, 真令人生出希有难得之心。于是, 阿难即从座上站起来, 向前跨出一步, 偏露右肩,合掌长跪, 向释尊说道:世尊您今天入于大寂定之禅境,修住于奇特深广的佛法, 处于诸佛修道的最殊胜境界,莫非是忆念着过去未来诸佛? 莫非忆念着现在他方诸佛?恳请您为大家宣说佛法, 利益一切众生。

那时, 释迦牟尼佛听罢阿难的话, 高兴地说:“很好!很好! 阿难, 因为你有悲悯众生、利益他人的心愿, 所以能提问佛法精妙之义。你这一发问, 胜过供养天下的阿罗汉、辟支佛, 也胜过布施累劫之中的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等一切有情。这一发问, 真是功德无量。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就是你这一问, 当来诸天人民以及一切有情众生, 都有度脱迷障、共登彼岸的希望。阿难,你可知道, 如来出世, 难遇难见, 就像那优昙花一样,偶尔一现。你这一问, 很多人会因此而得到利益, 我将为你等宣说佛法, 以开示化导一切有情众生。”

原典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来,住世四十二劫。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藏,本是国王,闻佛说法,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智慧勇猛,无能逾者。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顶礼佛足,向佛合掌,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诸佛国净土庄严,令我于世得无等觉,成大菩提。’ 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庄严佛土,汝当自摄①。’ 比丘白佛:‘斯义宏深,非我境界。唯愿世尊,为我敷演。’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修习功德,发大誓愿,摄取②庄严,具足五劫。

“往诣世自在王佛言:‘我今为菩萨道,欲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智慧光明功德,都胜诸佛国者,宁可得否?’ 佛言: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人至心求道,何愿不得?’ 时,法藏比丘,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 ‘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唯垂听察:

注释

①自摄:与“他摄”对称。指以戒法专摄身、口、意三业, 使不放逸。另外, 以自己发愿修行之力, 摄持而证得果位, 也称自摄。此义同于自力, 即以自力为体,自摄为用。《安乐集》卷上说:“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

②摄取:又称摄取不舍。即指阿弥陀佛摄受护念念佛众生而不舍。据《观无量寿经》载, 阿弥陀佛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摄受照护念佛之众生而不舍, 故称摄取不舍, 或称摄取照护、摄护。其光明利益, 称为摄取光益。《观无量寿佛经疏·定善义》举出念佛众生蒙摄取利益的三缘, 称为摄取三缘。这三缘是:亲缘、近缘、增上缘。亲缘是指佛与众生的意志、行为 (即三业) 相应;近缘是指众生愿见佛, 佛即应念显现于其眼前;增上缘,指众生由念佛而消除其罪障, 临终时, 佛与圣众迎往净土。(参见《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

译文

佛陀告诉阿难说:“从今上溯过去, 在不可计量的劫数之前, 有一个名叫世自在王如来出世, 世自在王如来住世四十二劫。在他传法期间, 有一国王听了佛之说法后, 出家为僧, 号名法藏。法藏潜心佛法, 发愿成就无上真正佛道, 抛弃世间国土王位及富贵荣华, 投身佛门出家, 精进修行, 佛智猛增, 没有人能比的。

“一次, 他来到世自在王如来的住所, 在佛的双足前顶礼, 合掌施敬, 向佛说道:‘世尊, 我已发成就无上正觉之心, 请您为我宣说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 好让我获得最高觉悟, 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时, 世自在王如来听罢这话, 对法藏比丘说:‘法藏, 你应当自力摄持, 成就佛土庄严。’ 法藏对世自在王佛说:‘你的意境精妙深广, 不是我这种境界所能达到的, 恳请您为我铺陈宣说。’

“那时, 世自在王佛听法藏这一说, 知道法藏心智高明, 志愿宏大, 就当即满足法藏的心愿, 为他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 其天人善恶、国土粗犷妙净秽之事,也一一应他心愿示现给他。那时, 法藏比丘听过佛宣说的佛法之后, 承世自在王佛之威神, 得佛之天眼, 一下子彻见那庄严清净的佛土, 继而生发成就最高佛道的誓愿。法藏比丘心念清净, 无所执着, 精勤求索, 修习摄取佛土之大愿, 历经五劫, 大愿方成。

“于是, 法藏比丘又来到世自在王佛的住处, 对世自在王佛说:‘我现修持菩萨道, 假如我日后修行觉悟成佛,与八方上下无数诸佛相比, 能否达到智慧光明功德, 都超过他们的庄严清净佛土?’ 佛说:‘法藏, 你看那烟波浩渺、苍苍茫茫的大海, 即便一人用斗量, 天长日久,也可以见底。倘若人心精诚求道, 有什么愿望不能实现?’ 那时, 法藏比丘听后, 顶礼佛足, 绕佛三周, 然后合掌安住于佛面前, 说道:‘世尊, 我已摄取了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请求你听我所说, 鉴我诚心:

原典

第一愿,设我得佛,国中无三恶道之名。设有地狱、饿鬼、畜生,乃至闻其名者,不取正觉。

第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亦无女人。其他国女人,有愿生我国者,命终即化男身,来我刹土,生莲华中,华开见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愿,设我得佛,若国中天人,形色①不同,尚有好丑,不悉金色身、三十二相②者,不取正觉。

第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皆识宿命③,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④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第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第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⑤者,不取正觉。

第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得漏尽住灭尽定,及决定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悉得广长舌⑥,说法善巧、辩才无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光明若有限量,不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普胜诸佛光明,令彼十方众生触此光明,身意柔软、罪垢灭除,命终皆得生我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寿命若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⑦,若有数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其计校,能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亦皆如佛,无有限量、永无生死,除其本愿⑧示现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注释

①形色:此处是形体与色相的意思, 即指生于国中者的颜色形貌。

②三十二相:指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种殊胜形貌与微妙形相。这三十二相一般指 (一)足下安平立相,(二) 千辐轮相,(三) 手指纤长相,(四)手足柔软相,(五) 手足缦相,(六) 足跟满足相,(七)足趺高好相,(八) 腨如鹿王相,(九) 手过膝相,(十)马阴藏相, (十一) 身纵广相, (十二) 毛孔生青色相, (十三) 身毛上靡相,(十四) 身金色相,(十五) 常光一丈相,(十六) 皮肤细滑相,(十七) 七处平满相,(十八)两腋满相,(十九) 身如狮子相,(二十) 身端直相,(二一) 肩圆满相,(二二) 四十齿相,(二三) 齿白齐密相, (二四) 四牙白净相,(二五) 颊车如狮子相,(二六) 咽中津液得上味相,(二七) 广长舌相,(二八) 梵音深远相,(二九) 眼色如绀青相,(三十) 眼睫如牛王相,(三一) 眉间白毫相,(三二) 顶成肉髻相。

③宿命:指过去世的命运, 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的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如果能知晓、洞悉这些情状, 称为宿命通。

④那由他:是印度数量的名称, 又作那由多、那庾多、尼由多、那术、那述。意译作兆、沟。据《俱舍论》卷十二所载, 十阿由多为一大阿由多, 十大阿由多为一那由他, 所以一那由他是一阿由多的一百倍。一阿由多为十亿, 所以一那由他为一千亿, 通常就以一千亿为佛教所说的那由他的数量。另外, 就印度一般数法而言,阿由多为一万, 那由他则是一百万。

⑤心念:即心识之思念, 通常指心识中刹那相续的念头。

⑥广长舌:即广长舌相, 为佛三十二大人相之一,又称长舌相, 舌相。诸佛之舌广而长, 柔软红薄, 能覆面至发际, 如赤铜色。广长舌相具有两种特征:一是语必真实, 二是辩说无碍;没有人能超越。

⑦国中声闻:指阿弥陀佛国中的声闻弟子。此中的声闻弟子全都发菩提心, 欲往生净土, 所行必是菩萨乘,而非原本意义上与大乘相左的声闻乘, 所以国中声闻应全是菩萨弟子, 以下“缘觉”也是。总之, 阿弥陀佛国中的声闻、缘觉, 只是就断惑的情况而言。虽断见思,未破尘沙与无明惑, 就称声闻, 这样的声闻不是自度自利的小乘, 声闻、缘觉最终还趋无上佛果。

⑧本愿:是指“因位”的誓愿。全称本弘誓愿, 又称本誓、宿愿, 即佛及菩萨在过去世没有成就佛果之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的誓愿。在因位发愿到今世证得佛果,所以相对于“果位”而言所起的誓愿就是本愿。另外,“本”又有根本的意思, 虽然说菩萨之心广大, 誓愿也无量, 但以此愿为根本时, 就称“本愿”。佛菩萨所发的本愿有好多种, 例如, 一切菩萨都发菩提心, 以坚毅的弘誓救度众生, 断除烦恼, 累积德行, 期望能成就佛果,这就称为总愿, 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如果分别在净佛国土发大愿, 各于十方净其国土, 成就诸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 救度难化之众生, 这些依照诸菩萨各自的意愿所发的誓愿, 称为别愿, 如弥勒奉行十善愿等都称为别愿。

此外, 作为本愿所救济的目标、对象者, 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 即指末代浊世的众生。本愿所誓行的念佛, 称为本愿行。

译文

第一愿, 愿我成佛时, 我的佛国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之名。如果存在地狱、饿鬼、畜生, 或者还有听到三恶道的名称,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是化生, 没有胎生, 也没有女人。如果他方世界有女人愿往生我佛国, 则使女人命终之时就化为男身, 往生到我佛土, 来我佛国时, 生于莲花中, 莲花盛开, 便可亲眼见佛。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三愿, 愿我成佛时, 假如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形貌颜色有所差别, 甚至有好丑之分, 身体如都不是真金色, 不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的话, 我将终不成佛。

第四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知晓过去世的命运, 成为宿命通, 继而能洞悉无量劫前世的善恶苦乐情状,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五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得到天眼神通, 能洞见百千亿兆之多的他方佛国的情状,如果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六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得到天耳神通, 能听到百千亿兆尊佛所说佛法, 继而闻法受持,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七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得到他心神通, 能洞悉无数佛国众生的心识中刹那相续的念头,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八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能得到神足通, 能在一刹那间, 踏迹万千佛土、周巡万千佛国,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九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能得到漏尽神通, 能定成无上正等正觉, 证得大涅槃佛果,如果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都能得广长舌相, 宣说佛法真实巧妙、辩说无碍, 辩才没人能超越, 如果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一愿, 愿我成佛时, 我的光明无限, 遍照他方诸佛国土, 佛光超绝, 无与伦比。光明朗照时, 令彼十方世界众生, 顿觉身心柔软, 垢灭善生, 命终之际, 都能来生我的佛国。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二愿, 愿我成佛时, 寿命无量, 非百千亿兆劫数所能胜数, 若非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三愿, 愿我成佛时, 我的声闻弟子不可计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都成缘觉, 即使以百千劫之时间共同计算, 都不能知晓我佛国中万亿声闻、缘觉弟子的数量。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四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天人众生, 都像佛一样寿命无量, 超越生死, 那本来发起的示现寿命长短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宿愿除外, 假如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原典

第十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皆身具无边光明,照曜诸佛国土者,不取正觉。

第十六愿,设我得佛,名声普闻,十方世界,无量诸佛,若不悉咨嗟称叹我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七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至心信乐①,欲生我国,乃至临终十念求生,若不见佛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②、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度脱一切众生故,遍游佛国,修菩萨行者,虽生他国,终不受三途③苦,永不退失善根。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十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虽住声闻、缘觉之位,而能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若不能遍至无数无量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衣服饮食,应念所需,自然化现在前。乃至于诸佛所,种种供养,香华、幢盖、璎珞、音乐,应念圆满④,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乃至欲求诸佛就供,以佛神力,应念即得他方诸佛,舒臂来此,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一愿,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⑤十方一切诸佛世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二愿,设我得佛,国中有无量道场树⑥,高或百千由旬⑦,或四百万由旬,诸菩萨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三愿,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供养诸佛,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第二十四愿,所有他方佛刹,声闻缘觉闻我名号,不发大心,不得坚固不退转,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不取正觉。’”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尅果,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当雨真妙华。”

注释

①至心信乐:至心是指至诚之心、至极之心;信乐是指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至心信乐即信心欢喜、诚心爱悦的意思。

②五逆:也称作五逆罪。是五重罪的意思, 指罪大恶极、极逆于佛理的人。五逆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小乘五逆 (单五逆) 是指: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等五项。大乘五逆 (复五逆) 是指:(一) 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 或教唆他人做以上坏事, 心生欢喜;(二) 诽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 (三) 妨碍出家人修行, 或者杀害出家人;(四) 犯小乘五逆罪之一;(五) 主张所有皆无业报, 而行十不善业, 或者不畏惧后世果报, 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③三途:又作三涂。通常指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是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在地狱道, 受苦的众生常为镬汤炉炭之热所苦;在饿鬼道, 众生常受刀杖驱逼等苦;在畜生道, 受苦众生强者伏弱、互相吞啖, 饮血食肉。

④圆满:是周遍充足, 无所缺减的意思。

⑤照见:即照鉴, 指佛、菩萨洞然照见众生的所有行为。佛门还常以“照鉴无私”一语表示佛菩萨对有情众生公正无私的态度。

⑥道场树:即指菩提树, 又作觉树、道树、思惟树。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金刚座成佛, 故称道场树。道场树也是阿弥陀佛三十七名号之一, 昙鸾的《赞阿弥陀佛偈》中说:“稽首顶礼道场树。”此处的道场树即为阿弥陀佛名号。

⑦由旬:梵语意译为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 又作逾阇那、逾缮那、逾膳那、俞旬、由延。是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另外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有关由旬的计数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 印度的国俗是采取八拘卢舍为一由旬, 在佛典中, 也有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的说法。就配合我国的里数而言, 也有不同的说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记载, 旧传的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 印度的国俗为三十里, 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记载为十六或十七里。另外据义净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三的夹注记载, 印度的国俗为三十二里, 佛教为十二里。

译文

第十五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天人众生, 全都金身灿灿, 光明无量, 遍照他方诸佛国土。若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六愿, 愿我成佛时, 我的声名广为流布在十方佛土, 无数诸佛, 都能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七愿, 愿我成佛时, 十方世界的众生, 能听到我的名号, 生发菩提心愿, 至诚至信, 爱悦佛法, 愿往生我佛国土者, 乃至在临终之时, 念佛十声, 以求往生。愿所有的十方众生, 那些五逆不道、诽谤正法众生除外,都能在临终之时, 看到佛与佛国众生来到其人面前, 被接引往生佛国净土。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八愿, 愿我成佛时, 他方佛国里的菩萨众生,往生我佛国土后, 究竟必能在一生里就达到候补佛的位子。那些本来誓愿为度脱一切众生而游化四方, 随意示现各种身相的修菩萨行的人除外。即便如此, 这些化导众生的菩萨行者, 虽生在他方国土, 却永远不受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苦, 其善根也将永不退失。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九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即使处在声闻、缘觉的修行果位上, 也能借助佛的神力,供养他国诸佛, 并能在短促的时间内, 遍迹无数无量诸佛国土。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 吃饭穿衣, 任心念需求, 应有尽有, 自然而然化示显现在面前。乃至于诸佛的住所, 各种香花、幢盖、璎珞、音乐, 也周遍充足, 应有尽有, 以供养诸佛。种种丰富的供养, 去来无迹可寻, 想求他方诸佛来接受供养时, 凭借佛的神力, 能以心念召唤他方诸佛即舒臂而来, 接受我佛国土众生的供养。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一愿, 愿我成佛时, 国中佛土清净光明, 洞然照察十方一切诸佛世界, 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二愿, 愿我成佛时, 我佛国土中生长无数菩提树, 菩提树巍然高大, 有的树高成百上千公里, 有的超过四百万公里, 诸菩萨想要看到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都可以在菩提树间看见, 就像那明镜清晰, 能观照身影和脸面。如果不能如此,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三愿, 愿我成佛时, 从广袤大地上, 到寥廓虚空中, 一切宫殿、亭台楼阁、城池河流、香花宝树等一切万物, 都用无数众宝、成百上千种香和合而成, 装饰布置得精妙绝奇, 超绝于天界人界。愿我国土中的绝色奇香、遍熏十方一切佛土, 供养十方诸佛, 十方诸菩萨闻到后, 全都修行无上佛道。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十四愿, 愿我成佛时, 所有他方佛土的声闻缘觉众生, 能听到我的名号后, 生发宏大心愿, 修行坚固善根, 愈增愈进, 永不退失, 最终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佛果。如果不能这样, 我将终不成佛。’”

佛告诉阿难:“当时法藏比丘说完以上这些誓愿, 又用偈颂进一步表达行愿。偈颂这样说: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

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

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

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供养一切佛,具足众德本;

愿慧悉成满,得为三界雄。

如佛无碍智,通达靡不照;

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

斯愿若尅果,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当雨真妙华。”

原典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①,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②、魔、梵③、龙神八部④大众之中,发斯宏誓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于阿僧祇劫,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亦教人行六波罗蜜。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三昧常寂,智慧无碍,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众法如化。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⑤恭敬诸佛。由成就如是诸善根故,随所生处,有无量宝藏自然涌出,身诸毛孔出无量香,普熏世界。无量众生闻之,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所说诸愿皆悉得之。现在西方,去阎浮提⑥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佛名无量寿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围绕说法。

“阿难,彼佛所放光明,照遍东方恒沙⑦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⑧,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由旬,或亿万由旬,或照一二佛刹,百千佛刹,乃至遍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是故无量寿佛,亦名无量光佛,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有缘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注释

①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 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关于“六种震动”一般有三种解释, 第一, 认为六时之动为六动:(一) 佛入胎时,(二) 出胎时,(三) 成道时,(四) 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 入涅槃时。第二, 认为能动六方是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说:“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 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 西涌东没, 南涌北没, 北涌南没,边涌中没, 中涌边没, 地皆柔软, 令众生和悦。”这里举出东涌西没等震动的六相。第三, 认为动有六相, 以六相之动, 名为六动。晋《华严经》举出动、起、涌、震、吼、觉为六动。动是摇荡, 起是升高, 涌是凹凸, 震是有声, 吼是巨响, 觉是觉他。

关于六种震动的因缘,《大智度论》卷八载:“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复次, 如人欲染衣, 先去尘土。佛亦如是, 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 敬心柔软, 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此外,《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的八种因缘:(一) 地在水上, 水止于风, 风止于空, 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 大水扰则普地震动。(二) 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 观水性多, 观地性少, 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三) 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 专念不乱, 普地大动。(四) 菩萨始出母胎, 从右胁生, 专念不乱, 则普地震动。(五) 菩萨初成无上正觉, 地大震动。(六) 佛初成道转无上法轮, 则普地震动。(七) 佛之说教将毕, 欲舍生命, 则普地震动。(八) 如来于无余涅槃界涅槃时, 地大震动。

②诸天:根据诸经而言, 欲界有六天 (六欲天), 色界有十八天, 无色界的四处有四天, 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 总称为诸天。据《普曜经》卷六载, 释尊在菩提树下成道, 诸天皆前来庆贺。

③魔梵:是并指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魔与色界的梵天王。《俱舍论记》卷三说:“魔, 谓他化自在天魔;梵, 谓梵王。”

④龙神八部:又作天龙八部、八部众。是指守护佛法的诸神。八者就是,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这些异类全都归化于佛的威德, 成为佛的眷属, 住在诸佛的受用之地, 护持佛及佛法。另外, 天龙八部又指四天王率领的八部族, 即乾闼婆、毗舍阇、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

⑤四事供养:指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四种物品。四事, 就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者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⑥阎浮提: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 梵语是树之名;提, 梵语是洲的意思。梵汉兼译叫做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为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 意思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另外,又因为阎浮洲出产阎浮檀金, 所以有人把阎浮提译为胜金洲、好金土。阎浮洲是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 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原来是指印度之地,后来泛指人间世界。

阎浮洲的地形南狭北广, 纵横七千由旬, 人的面像也与这样的地形相似。另外, 阎浮洲上, 阿耨达池之东有恒伽 (殑伽) 河, 从牛之口出, 从五百河入于东海。西有婆叉 (缚刍) 河, 从马的口出, 从五百河入于西海。南有新头 (信度) 河, 从狮子的口出, 从五百河入于南海。北有斯陀 (徒多) 河, 从象的口出, 从五百河入于北海。《俱舍论》卷十一记载, 四大洲中, 只有该洲中有金刚座, 一切菩萨将登正觉, 皆坐此座。

⑦恒沙:即恒河之沙, 又作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殑伽沙、恒河沙数等。恒河沙粒很细, 其数量无法计算, 所以经中凡是形容无法计算的数字, 多以“恒沙”这样的词作比喻。例如《阿弥陀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⑧圆光:指从佛菩萨顶上放出的圆轮光明。

译文

佛告诉阿难:“当法藏比丘把偈颂说完, 整个大地顿时出现六种震动, 天空飘着奇妙的花儿, 散落在广阔的大地上, 美妙的天籁乐音也悠然而至, 空中宣弘种种赞言, 肇示法藏比丘必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证得佛果。

“阿难, 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前以及诸天、魔、梵、龙神八部等大众之中, 阐发完上述弘大誓愿之后, 勇猛精进, 专心致志, 以成就清净庄严、不可思议的佛土。他所修的佛土空旷无涯, 辽阔无际, 能广容无量往生的众生。法藏比丘于无量劫中, 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之行, 同时教化他人修行六度。以崇高的福德、智慧庄严具足那一切德行, 从而达到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智慧圆满、住于常寂的正定境界, 观诸法如幻如化。法藏比丘由于积功累德, 所以感生胜果, 或为长者、居士、或作豪姓尊贵,或为国王、转轮圣帝, 或作六欲天主甚至大梵天王, 上宏下化, 能满所愿, 并常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供养尊重诸佛。由于法藏比丘成就如此无量功德、广植无量善根, 所以随他所生之处, 有无尽的妙法宝藏自然涌现, 全身毛孔也散发无量的妙香, 熏遍大千世界。无量众生闻香之后, 全都生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愿, 示现无量无边的法门, 做任何事件均自由无碍。总之, 法藏比丘所说的各个誓愿全都如愿实现。现在, 在离现世人间世界十万亿远的西方, 有一佛国土名叫极乐世界,其佛的名字叫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成佛以来, 至今已历经十劫时间, 身边有不可计数菩萨、声闻跟从听闻佛法。

“阿难, 那无量寿佛所放的智慧光明, 照遍东方世界像恒河之沙般不可计数的佛土, 南方、西方、北方及四维上下, 也是如此。这智慧光明如果化为无量寿佛头顶上的光轮, 或者一、二、三、四由旬长, 或者百千由旬长, 或者亿万由旬长, 或遍照一、二佛土, 或成百上千个佛土, 甚至不可计数的泱泱无边的佛国土地。正因如此, 无量寿佛也称为无量光佛。他的无限光明, 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 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 如果承受到佛光照耀, 就能罪垢消灭而善根增长, 身心柔软清净。如果处在三恶道的极苦的境况中, 有缘受佛光泽被, 都能脱离苦途, 临终之时获得解脱。对于众生来说, 如果能在听说无量寿佛的无量光明功德之后, 日夜称说无量寿佛, 专心致志, 诚心不断, 念念不忘, 随自己所愿, 最终就能往生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

原典

“复次阿难,无量寿如来,有无量无数声闻之众,譬喻算数所不能及。阿难,彼大目乾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百千万亿声闻,神通之力,皆如大目乾连,一一声闻寿百千万亿岁,尽其寿命,数彼声闻百分之中,不及一分。

“复次阿难,譬如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广阔无边。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为百分,细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较海孰多? 阿难,彼目乾连等声闻之众,尽其形寿,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及诸菩萨寿量、劫数,亦复如是。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真珠树、砗磲树、玛瑙树,或有二宝、三宝、四宝、五宝、六宝、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玻璃为梢,真珠为叶,砗磲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诸宝辗转相互,亦复如是。行行相望,枝枝相对,叶叶相当。

“又无量寿佛国,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流遍国中。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五根清净,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清净严饰,宽广平正。无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等山,黑山、雪山、宝山、金山、须弥山①、铁围山、大铁围山,惟以黄金为地。”

阿难闻是语已,白世尊言:“若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②、忉利天③依何而住?”佛语阿难:“四禅天④、色究竟天⑤,依何而住? 当知众生业因果报,不可思议,诸佛神力,亦不可思议。彼佛国净土,本无人天之别,惟顺余方,示有三界。”

注释

①须弥山:意译为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 佛教宇宙观沿用了它, 把它规定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以此山为中心, 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一个须弥世界。须弥山由四宝组成, 处于大海中,高出水面三百三十六万里, 水面之下也深达三百三十六万里。山中香木繁茂, 山四面四埵突出, 有四大天王的宫殿, 山基有纯金沙, 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 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 七重行树。花果繁盛, 香风四起, 无数奇鸟, 相和而鸣, 诸鬼神住于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 中央为帝释天所居, 其余三十二天, 分住在四侧。四天王天, 居住在山的半腹。南赡部洲等四大洲, 在海的四方。

②四天王天:是欲界六天中第一天, 天处的最初。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众天。佛教的世界观中, 在须弥山的第四层, 有一山名叫由犍陀罗, 山有四头, 四天王及其部众各住其一, 各镇护一天下, 所以称护世四天王、四镇, 其居住的地方称为“四王天”。四王天就是东面的持国天、南面的增长天、西面的广目天、北面的多闻天。四王天与忉利天合称为四王忉利。在四王天中, 四天王与天众的寿量为五百岁, 那里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五十年。在欲界六天中, 四王天的境域最为宽广。

③忉利天:又作三十三天。在佛教宇宙观中, 此天位于欲界六天的第二天, 是帝释天所居住的天界, 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有八个天城, 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的善见城 (喜见城) 共有三十三处, 所以称三十三天。在忉利天中, 天众身高一由旬, 衣重六铢, 寿命一千岁 (以世间一百年为一日一夜), 初生时, 就如人类六岁的模样, 色圆满, 自有衣服。此天又具足种种妙宝,有美妙的楼阁、台观、园林、浴池、阶道等。忉利天为帝释天的住处, 这一信仰自古就盛行于印度。经说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 佛陀曾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

④四禅天:又称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果报的色界天, 或指居于此界之众生。四禅天就是色界的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初禅天, 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 所以没有鼻、舌二识, 但还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的喜、乐二受和寻、伺思惟能力。第二禅天, 进一步没有眼、耳、身三识, 也没有寻、伺思惟, 只有意识及喜受、舍受 (非苦、非乐的感受) 相应。第三禅天, 只有意识活动, 与乐受、舍受相应。第四禅天, 只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前三禅天各有三天, 第四禅天则有八天, 合为色界十七天。

⑤色究竟天:色究竟梵名音译是阿迦尼吒、阿迦尼师吒等。又作碍究竟天、质阂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无结爱天、无小天。色究竟天是色界四禅天的最顶位, 为色界十八天之一, 也为五净居天之一。此天是修得最上品四禅者所生之处, 其果报在有色界中为最高。

译文

“又阿难, 那无量寿佛, 有无量无数个声闻弟子, 他们的数量不可计算。阿难, 你可知道, 那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 能于一昼夜中, 全部知晓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星宿、众生的数目。即便如此, 假如那百千万亿个声闻弟子都有大目犍连般的神通, 并且每个声闻的寿命均长达百千亿岁, 这样, 穷尽其神通和寿命, 去计数那无量寿佛国声闻众生的数目, 也只能在一百分之中, 数不尽一分。

“再次, 阿难, 再打个比方给你听, 你想那大海, 深度有八万四千由旬, 浩渺无边, 茫茫无际, 假如有一个人拔出身上一根毫毛, 再划分为一百分, 细小得像微尘。然后, 以这样的一分微毛, 去沾一滴海水, 这一点微毛水与浩渺的大海比起来, 谁少谁多? 阿难, 这下你应该明白了吧! 在无量寿佛国, 对于大目犍连等声闻弟子而言, 他们的形寿之数, 我们所了解的, 只如纤毫沾水一般, 我们所不知的, 却如那大海一样。同样, 无量寿佛及诸菩萨的寿量, 以及成佛或成菩萨以来所经的劫数,也同样超出任何能知的范围。”

佛又向阿难描绘道:“在那无量寿佛国, 有七种宝树遍地生长, 布满佛土。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真珠树、砗磲树、玛瑙树, 七种宝树枝繁叶茂。或有金银琉璃等七宝, 互相搭配, 交错和合而成, 以至于一树之中, 根茎枝干为一种宝物组成, 花叶果实又是其他宝物合成。甚至有这样的宝树在佛国生长, 它黄金为根,白银为身, 枝是琉璃, 梢是玻璃、真珠为叶, 砗磲为花,果是玛瑙。其他各种宝树, 七宝交互搭配合成, 宝树也千姿百态, 看上去阵阵行行, 相立相望, 枝枝叶叶, 相偎相依, 好一派佛国风光。

“再说那无量寿佛国的菩提树, 它树高四百万里, 树身周围五千由旬长, 枝叶向四方延伸二十万里, 各种宝物自然和合成珍奇绝妙的宝网, 包罗覆盖在菩提树上。清风徐徐吹来时, 菩提树上演布出无数种微妙的法音,法音悠扬, 在整个佛土上缭绕。如果众生能看到菩提树,听到菩提妙音, 闻到菩提果香, 尝到菩提果味, 沐浴于菩提树的光与影后, 赞念菩提树的功德, 这样, 众生就能获得五根清净, 住于永不退失的修行阶位, 直至最终成就无上佛道。”

佛继续对阿难说道:“那无量寿佛的极乐国土中, 一派清净庄严, 地势平坦宽阔, 没有丘陵、谷洞、荆棘、沙石, 没有土山石山, 也没有什么黑山、雪山、宝山、金山、须弥山、铁围山、大铁围山, 唯有黄金遍地。”

阿难听到这里, 向佛问道:“如果没有须弥山, 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住于哪儿呢?”佛对阿难说:“那四禅天, 色究竟天依什么而住呢? 你要知道, 众生的业因与果报非一般的思惟语言之所能及, 十方诸佛的无量功德与善力, 也是超情离见, 不可思议的。你要知道, 那无量寿佛的极乐净土, 本无人与天的分别, 只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的情况, 才方便示现了天人三界。

原典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虽无大海,而有泉池处处交流。其水深广,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其水清净,具八功德①。又水两岸,复有无数栴檀香树②、吉祥果树,华卉恒芳,光明照曜。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时,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顶者;或要冷者,温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令受禅定之乐。其宝池中,纯是莲华,有他方众生来生其国者,即于莲华中自然化生,结跏趺坐。

“又于水中,出种种声,佛法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大慈大悲声、喜舍声、灌顶授记声,众生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与声中所说法相应,无诸分别,成熟善根,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其有不愿闻声者,即如定中,一无所闻。

“复次阿难,彼国菩萨,或于晨朝欲供诸佛,思香华等,作是念时,华香、璎珞、幢幡、网盖及诸伎乐,随意即至。其所散华,即于空中结成华盖,或十由旬,或数十百千由旬,乃至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已,即于晨朝还到本国。若思饮食、汤药、衣服、卧具等,亦复如是。此诸菩萨所需之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其香味或有不欲闻者,即无所闻。又复思念摩尼宝③等庄严,及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大或小,或高或下,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随意所现,无不具足。

“其诸菩萨、阿罗汉,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④者、思道者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经诵经者,有在虚空受经听经者,有在虚空经行者、思道者及坐禅者。中有未得须陀洹⑤道者,则得须陀洹道;未得斯陀含⑥道者,则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⑦道者,则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罗汉⑧道者,则得阿罗汉道;未得阿惟越致⑨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行道,莫不自在。

注释

①八功德:指泉池水具有八种功德:(一) 是澄净, (二) 是清冷,(三) 是甘美,(四) 是轻软,(五) 是润泽,(六) 是安和,(七) 是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是饮后定能长养诸根四大, 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参见《称赞净土经》)

②栴檀香树:《本草纲目》称此为白檀、檀香。属檀香科。该树为常绿乔木, 干高数丈, 木质芳香, 可供雕刻;把根研为粉末, 可做檀香, 或者制作香油。叶长约五厘米, 呈枪锋状对生。果实呈球形, 有蚕豆一般大,熟时呈黑色, 果核坚硬。

③摩尼宝:是珠玉的总称。摩尼意译为珠、宝珠。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 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的功效, 所以也称之为如意珠、如意宝、如意摩尼、摩尼宝、无价宝珠等。千手观音的四十手中, 右手即持日精摩尼, 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 月精摩尼可给人清凉, 除人恼热。

④经行:指在一定的场所中往复回旋地行走。通常在吃饭后、疲倦时, 或者坐禅昏沉瞌睡的时候, 即起而经行, 作一种调剂身心的安静散步。

⑤须陀洹:是声闻乘四果中最初的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的圣者所得的果位。全称须陀般那, 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 新译作预流。入流, 就是初入圣者之流, 逆流指断三界之见惑后, 方违逆生死之流,预流就是初证圣果者, 预入圣道的法流的意思。

⑥斯陀含:意译为一来、往来, 是沙门四果的第二果。斯陀含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 就是进入预流果 (初果) 的圣者进一步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的修惑,称为斯陀含向, 或一来果向;要进一步断除欲界第六品的修惑, 还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 方可般涅槃, 至此以后, 不再受生, 称为斯陀含果, 或一来果。

⑦阿那含:略称阿含, 意译为不还、不来、不来相。是声闻四果中的第三圣果。进入阿那含果的圣者已断尽欲界九品之惑, 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此阶位的圣者中,如果九品之惑全部断尽, 则称阿那含果;如果断除七品或八品, 则称阿那含向;如果断除七、八品, 而所余的一、二品还须对治成无漏之根, 须进一步受生至欲界,称为一向。另外, 在阿那含果中, 又有五种不还、七种不还、九种不还的差别。

⑧阿罗汉:是声闻四果之一, 也是如来十号之一。意译为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觉、真人。是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 证得全智, 而能受世间供养的圣者。该果位通于大、小二乘, 但一般都作狭义的解释, 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而言。就广义而言, 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⑨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阿毗跋致。译为不退、不退转、无退、必定。退, 乃谓退步、退堕之意, 指退堕恶趣及二乘地 (声闻、缘觉之位), 即由所证得之菩萨地及所悟之法退失。反之, 不再退转, 至必能成佛之位,则为不退。《大般若经》卷四四九载, 入见道而得无生法忍, 则不再堕退二乘地而得不退。复次, 菩萨阶位中,十住中之第七住, 称为不退转住, 由此产生诸种不退之说。

译文

佛又对阿难描绘道:“那无量佛的极乐净土上, 没有大海, 却处处布满泉池, 泉水潺潺, 源远流长, 水深从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甚至成百上千由旬不等。池水澄清纯洁, 具有八种功德。无数棵郁郁葱葱的栴檀香树以及各种吉祥果树夹生在泉水两岸, 在那里, 花果飘香, 沿水流芳, 光明灿烂。如果那里的众生要趟水过泉, 或沐浴泉水, 这里的泉水能随着众生的不同心愿而变化着水位、水温和流速, 或者齐足, 或者至腰, 乃至要深达头顶;或者水暖, 或者水冷, 或者急流或者慢淌,众生享受智慧之水的无限乐趣。在宝物砌成的泉池中,全是一片莲花亭亭生长, 如果他方世界的众生往生到这极乐世界, 就是在莲花中结跏趺坐, 自然化生。

“另外, 莲花池中, 微波荡漾, 会演布出种种妙法音声, 如佛法僧声、止息声、无性声、波罗蜜声、十力四无所畏声、神通声、无作声、无生无灭声、寂静声、大慈大悲声、喜舍声、灌顶授记声等, 众生听到这种种声音, 便心无妄念, 清净光明, 顿然契合种种音声中的妙法, 没有什么执着分别, 继而善根成熟, 智慧圆满, 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永不退失。即便有不愿听这些音声的人, 也随其心愿, 能够像住入寂定一般, 什么也听不到。

“又阿难, 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里的诸菩萨, 假如在早晨起来要供养诸佛, 想起香花等供养之物时, 种种花香、璎珞、幢幡、网盖以及各种伎乐, 会应念而来。不仅如此, 那些香花还会在广阔的天空结成大盖, 直径有的十由旬, 有的成百上千由旬, 继而广覆三千大千世界。供养诸佛以后, 这些菩萨还于早晨回到极乐国土。如果心念需要饮食、汤药、衣服、卧具等东西的时候, 也会应念而至。其实, 极乐世界的诸菩萨, 他们所需之食并非实物, 他们以心意行食, 身心清净柔软, 见到色闻到香, 但又不执着于任何美味。那些饮食, 在诸菩萨需要时就示现, 食用完毕就化离而去。假使有的不愿闻饮食之香之味, 也可以应其心愿, 什么也闻不到。如果心念需要摩尼宝珠等宝物来庄严修饰, 或者需要宫殿楼阁、亭台房宇, 这些都能应心念需要而自然出现, 大小不一,高下不等, 或者处在虚空, 或者立于平地, 或者座落在宝树旁, 应有尽有, 完满具足。

“极乐佛国的诸菩萨和阿罗汉, 也于极乐世界各修其道, 各行法事。有的在地上讲经诵经, 有的在地上听受佛经, 有的在地上安静地散步, 或沉思修道, 或坐禅修行;有的则在虚空中讲经诵经, 有的在虚空中听受佛经,有的在虚空中往复散步, 或者沉思修道, 或者坐禅修习。他们当中如果有人尚未证得须陀洹道果, 经过不同形式的修习, 则能获得须陀洹道果;同样, 还没有得斯陀含道果的, 能证得斯陀含果;没有证得阿那含果的, 则能获得阿那含果, 尚未得阿罗汉果的, 也能证得阿罗汉果,尚未达到阿惟越致的, 就能达到阿惟越致境界。总之,他们能在极乐世界, 自由自在地修行其道, 各自获得各种道果。

原典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每于晨食时,香风自起,吹动宝树宝网,自触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如比丘得灭尽定①。复吹树华,落放地上,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软妙如兜罗绵,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足举已,复还如故。过一时后,其华自然没入于地,随其时节,复雨新华。一日之中,如是六反。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复有众鸟,住虚空界,出种种音,犹如佛声说法,普闻世界,皆是佛力化作,非实畜生。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劫数之名,亦无山川高下、林苑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示,亦无名号,亦无取舍分别。惟有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黄色黄光,紫色紫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各各安立众生于佛泥洹之道。

“复次阿难,不独我今称赞阿弥陀佛光明功德。东方过恒河沙数世界,诸佛如来亦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西方、南方、北方恒河沙数世界诸佛,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河沙数世界诸佛,亦复如是。何以故? 欲令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求生彼界,得不退转故。

“复次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身出家而做沙门,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应时即得智慧神通自在。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做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供养三宝,以此回向②,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于上辈者也。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③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于中辈者也。”

注释

①灭尽定:又作灭受想定、灭尽三昧。即灭尽心、心所 (心的作用) 而住于无心位的寂定。与无想定并称二无心定, 然而无想定是异生凡夫所得, 而灭尽定则是佛以及全部获得解脱的阿罗汉远离定障所得, 也就是以现法涅槃的胜解力而修得的入定。

②回向:又作转向、施向。意思是指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 回转给众生, 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者以自己所修的善根, 为亡者追悼, 以期亡者安稳。净土宗认为, 回向有两种:一是往相回向, 即回施自己过去及今生的功德给众生, 而愿共生净土。二是还相回向,即已经往生净土后, 生大悲心, 再回入此土教化众生,以希望共向佛道。道绰在《安乐集》卷下中, 解释回向有以下六种:(一) 以所修诸业回向阿弥陀佛, 往生净土, 待得六通后, 再返世间救度众生。(二) 回因向果。(三) 回下向上。(四) 回迟向速。(五) 回施众生悲念向善。(六) 回入去却分别之心。

③一念:指一次心念。念是思念的意思, 一般有心念、观念、称念, 因而以一念配合一声佛号, 称名一句就是一念。义寂的《无量寿经疏》中说:“此言念者, 谓称南无阿弥陀佛。经此六字, 顿名一念。”

译文

“又阿难, 在那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 每天于晨起饮食的时分, 香风微微吹动, 摇曳各种宝树宝网, 触发起各种微妙法音, 演布宣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等佛法真谛。风送妙香妙音, 闻到的人顿然涤除烦恼、洗尽尘垢恶习。香风吹身, 顿觉神智清朗, 如比丘证得灭受想定的境界一般。又那香风徐动时, 吹得千树万树,落英缤纷, 洒落在一片佛土上, 那些落花随颜色的不同,而飘落有序, 层层不同。宝花遍地, 如图如锦, 又柔软洁净, 恰似草木花絮。踏足而行, 脚步深陷在花瓣中,人走过后, 踏过的地方又平整如初。一段时辰过后, 落花自然消失于地上。再过一段时辰, 空中再飘落新花。一日之中, 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 昼夜六时, 花降花化, 循环往复, 永远不断。

“又阿难, 那极乐世界, 还有许多鸟儿, 他们飞翔在虚空中, 宛转鸣啁, 仿佛是佛在演说佛法的声音, 众鸟的鸣唱在广阔的佛土上相闻, 他们其实并非真正的畜生,而是佛凭佛力化示而来的。

“又阿难, 那极乐世界, 没有日月星辰之分, 也没有白天黑夜之别;没有劫数的名称, 也没有高山流水、园林家室;在任何地方, 没有标记, 没有名号, 更没有让人分辨取舍的东西。只有无数宝莲花遍满佛土, 朵朵莲花, 有百千亿莲叶相伴。莲花光彩夺目, 色泽无限, 青色的莲花放出青光, 白色的放出白光, 黄色的放出黄光,紫色的放出紫光。每一朵莲花中, 放出无限光明, 每一光明, 又现出无数佛, 每一尊佛, 又放出千百种光明,为十方世界广弘佛法, 教化众生, 使他们走上无上佛道。

“又阿难, 今天不光是我一个人在这里称赞阿弥陀佛的无限光明功德, 在遥远的东方世界里, 有无数诸佛,他们也现出广长舌相, 放出无量的光明, 发出诚实的宣说, 共同称赞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的无量功德。在遥远的西方、南方、北方无数世界, 也是如此, 四维上下的无数佛土的无数诸佛还是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呢? 目的在于让一切众生听到无量寿佛的名号, 能生净信之心,忆佛功德, 念佛名号, 信受坚持, 身心归向, 依止不舍,供养诸佛, 以求往生那极乐佛土, 证得永不退失的修行果位。

“又阿难, 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 凡是有至诚的心愿要往生无量寿佛国极乐净土的, 可分为三辈。三辈之中的上辈是那些削发为僧、投身沙门的人, 他们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愿, 一心专志于称颂忆念无量寿佛, 修德积善, 以求往生极乐净土。他们在临终之际, 无量寿佛等极乐世界的众人, 会出现在其面前, 前来接引他们往生极乐净土, 往生净土时, 会在七宝莲花中自然而然地化生, 住于永不退失的修行果位, 并且会马上获得智慧神通, 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三辈之中的中辈, 是十方世界一心发愿往生净土的一切众生, 虽然没有投身沙门, 却能勤修功德的人。这些人也能发成就最高觉智的心愿, 并能专心持名念佛,尽力修善, 奉守戒法, 供养佛法僧三宝, 以所修善德,回向给众生, 以期共往生极乐净土。这些人在临终之际,无量寿佛以化身相好光明现前, 一切庄严如真佛具足无异。像接引上辈之人一样, 佛及众化佛会来到此人跟前,此人也就跟随化佛往生极乐世界, 住于永不退转的果位,其功德智慧, 仅次于上辈。

“三辈之中的下辈是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 他们有至诚之心, 愿往生净土的, 但又不能完全修德积善, 只要能发成就无上觉智的心愿, 专心持名念佛, 或者具足十念称颂无量寿佛, 以求往生净土, 或者只要听到佛法后,能欢喜信从, 没有疑惑, 诚心正念, 甚至以一念配合一声佛号, 称名一句, 愿往生净土, 那么这样的人就能在临终之际, 梦见无量寿佛前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不过这些人的功德智慧, 要比中辈之人差些。”

原典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宿愿为众生故,以大宏誓,入生死界,度脱有情,随意而作佛事。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①一寻②,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或千由旬。又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③,一名大势至④。此二菩萨现居此界,作大饶益,摄念佛人生彼佛国。阿难,其有众生,得生彼国,其钝根者,见佛闻法,成就二忍⑤,其利根者,得不可计无生法忍⑥。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除以宿愿,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⑦,常识宿命。阿难,汝起面西顶礼⑧。”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合掌面西顶礼,五体投地,白佛言:“我今愿见极乐世界无量寿佛,供养礼拜,种诸善根。”即时无量寿佛,于其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山、宝山、目真邻陁山、须弥山、铁围山,大海江河、丛林树木及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譬如日出,明照世间,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

尔时会中,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及见无量寿如来,声闻菩萨围绕恭敬,譬如须弥山王,出于大海。尔时,极乐世界,过于西方百千俱胝⑨那由他国,以佛威力,如对目前,彼见此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汝见极乐世界,从地以上,至色究竟天,诸庄严否? 汝闻无量寿佛,大音演说妙法,宣布一切佛刹,化众生否? 汝见彼国众生,游处虚空、宫殿随意否? 或遍至十方,供养诸佛否?”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一一皆见。”

注释

①身光:佛门圣众有顶光与身光, 从身上所发出的光称为身光。

②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为一寻。

③观世音: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 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凡是遇难众生诵念其名号, 菩萨就马上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所以称观世音菩萨。中国唐代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所以去掉“世”字, 略称“观音”。观世音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据称观世音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 成道日是农历六月十九, 出家日是农历九月十九。随着历史的发展, 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有关观音名称和形象的说法, 有六观音、七观音、甚至三十三观音, 但一般所说的观音是指作为总体的圣观音。据称观音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众苦难。观音在中国寺院中的塑像常作女相, 女相观音造像始于南北朝, 盛于唐代以后。

④大势至:佛教菩萨名, 也称“得大势”“大精进”,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 世称西方三圣, 大势至是阿弥陀佛的右胁侍。此菩萨因其智慧光普照一切, 令众生离三途, 得无上力;又在行动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 所以被称为“大势至”。《首楞严经》卷五《念佛圆通章》称, 大势至菩萨于因地时,以念佛心入无上忍, 所以今摄此娑婆世界的念佛众生,归入净土。另外,《悲华经》卷三载, 当阿弥陀佛入灭后, 由观世音菩萨补其位;观世音入灭后, 则由大势至补处成佛。关于大势至菩萨的形象,《观无量寿经》说其天冠中有五百宝华, 一一宝华又有五百宝台, 每一宝台皆现十方诸佛之净妙国土相;顶上的肉髻如钵头摩华,肉髻中安置一宝瓶, 其余身相与观世音菩萨大同小异。

⑤二忍:忍是忍辱、忍耐、堪忍、忍许、忍可、安忍等意思, 即受他人的侮辱恼害等而不生嗔心, 或自身遇害而不动心, 证悟真理, 心安住于理上。忍有多种分类, 二忍是其中之一。二忍, 一是指生忍与法忍。虽然受众生迫害或优遇, 仍然不执着于违顺之境而忍, 或者观众生没有初、中、后的差别, 而在众生之上体认空理,不堕于断、常二边, 二陷于邪见, 这就是生忍 (又作众生忍);体认一切事物的实相为空, 心安住于此真理之上而不动, 这就法忍 (又称无生法忍)。二是指世间忍与出世间忍。初心菩萨以有漏心, 依诸果报福业, 对所遇世间苦乐违顺的事加以忍耐, 这就是世间忍, 也就是有相、有漏的安忍;大菩萨安住法性之理, 自在表现各种作用,而无丝毫执着, 称为出世间忍, 即无相、无漏的安忍。三是指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前者是指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 而不为所动;后者是指能观察诸法体性虚幻, 本无生灭, 信解真实而心无妄动, 安然忍可。

⑥无生法忍:是指体认一切事物的实相为空, 心安住于真理之上而不动。

⑦彼:此处“彼”是指秽土众生。

⑧顶礼:即两膝、两肘及头着地, 以头顶敬礼, 承接所拜的人的双足。向佛像行礼时, 舒开两掌过额头,承空, 以表示接佛足。顶礼的意思跟五体投地、接足礼相同, 是印度最上的敬礼。

⑨俱胝:是印度数量名称, 意译为亿。《玄应音义》卷五载:俱致, 或称俱胝, 即中土所称的“千万”或“亿”。

译文

佛又告诉阿难:“那无量寿佛所在的极乐世界里的诸菩萨, 都能在一生里候补佛的位置, 但那些为拯救众生,发殊胜大愿, 从极乐世界进入生死界, 教化度脱有情众生的菩萨们除外。阿难, 在那极乐世界, 诸多的声闻弟子, 其身光有八尺长, 诸菩萨的身光能照彻成百上千由旬。众菩萨中, 有上首二尊, 他俩于一切众中, 最为第一, 其光明能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阿难问道:“那两位菩萨是谁?”佛说:“他俩一名叫观世音, 一名叫大势至,这两位菩萨现就居住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 行菩萨大道,利乐有情, 摄护那些念佛众生脱离苦途, 往生极乐世界。阿难, 你要知道, 那些能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 慧根有钝有利。钝根器的人, 受佛法教化, 才能成就生忍与法忍的境界;那利根器的人, 能证得体认一切事物之实相为空, 心安住于真理而不动的无生法忍的无限智慧境界。再者, 那极乐世界的诸菩萨, 在其行道过程中, 乃至成佛时, 永离恶趣, 神通无限自在无碍。除非他们愿入生死界, 在五浊恶世中示现为秽土众生, 但不影响他们生生世世, 常忆宿命, 不昧本因。”佛接着叫阿难起身, 面向西方顶礼示敬。”

阿难马上从座位上起来, 合掌而立, 面向西方, 五体投地, 顶礼膜拜, 并对佛说道:“我今天想见到那极乐世界以及无量寿佛, 以便我更好地供养礼拜无量寿佛,更好地广种善根。”说完, 阿难便马上看到无量寿佛从其掌心放出无限光明, 普照一切佛土。无量寿佛光明四射,娑婆世界的所有黑山、金山、宝山、目真邻陁山、须弥山、铁围山, 以及所有的大海江河、树木丛林、天人房舍宫殿等一切景物, 无不沐浴在光明之中。无量寿佛的光明, 恰如一轮红日朗照世间, 使所有声闻众和诸菩萨的光明顿时逊色。

那时, 天龙八部等其他听法众生, 也都亲眼目睹了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景观, 也看到了诸多声闻菩萨围绕在无量寿佛身旁, 恭听佛法的情景, 那情景就像住在高高的须弥山上的天王从大海深处出来一样。此时的极乐世界, 虽在遥远的西方世界的亿万里之外, 但佛陀以其威神之力, 就像近在眼前一样, 佛从极乐世界察见我们这个世界, 也同样如近在眼前。

接着, 佛又对弥勒菩萨说:“弥勒, 你可曾看到那极乐世界, 从地往上, 直至色究竟天的一派美妙庄严? 你可曾听到那无量寿佛在弘传宣说佛法, 其大法妙音在广袤的佛土上流布弘扬, 化导众生? 你可曾见到极乐国土的众生, 身如浮云般轻盈地穿行游走在虚空宫殿的情景?可曾看到他们能游遍十方世界供养诸佛的情景?”弥勒菩萨点头称是, 连声说道:“世尊你所问的那些, 我全部耳闻目睹到了。”

原典

“世尊,云何彼土众生,亦有宫殿处地,不能游行虚空,神通自在者耶?”佛言:“此乃彼国化城①边地②众生,由彼在世时,不了诸佛不思议智③、大乘广智④、最上胜智⑤,但信罪福⑥,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人命终时,生彼国边界七宝城中,其城纵广各二千里,城中亦有舍宅、宝树、宝池供养,如第二忉利天。其人于其城中,凡五百岁,不能游行虚空,不能见佛闻法。譬如转轮圣王⑦,有七宝牢狱,若诸小王子得罪,幽此宫中,衣食供帐伎乐,如转轮王,而以金锁系其两足,此诸王子宁乐处彼否?”

弥勒言:“不也,但以种种方便求出。”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又如此土众生,处母胎中,尚未出胎,一切无所见闻,此等众生,亦复如是。虽处华胎,而不能见佛闻法,与此土处胎无异。由其宿命,所种善根,不能离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别。视生佛国,如求人天福报,是故因果相感,生此化城,虽有余乐,而以不见佛为苦。待彼众生,久知悔责,求离彼处,乃能往诣无量寿佛所,供养闻法,既闻法开悟已,乃得遍至诸佛世界所,修其功德。此等众生,暂离三界⑧轮回,信慧⑨未全,尚复如是;况乃世智聪辩,取相分别,情执深重,但求人天福田,增益邪心,永在三界狱中,云何得免轮回、出离生死?

“弥勒当知,众生在此五浊⑩恶世,精进一日一夜,胜在天上为善百岁。所以者何? 天上多乐少苦故。在此忍界,精进十日十夜,胜在他方佛国边地,为善千岁。所以者何? 佛界边地,多乐少苦故。”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今此娑婆世界及诸佛刹,有几多菩萨,得生极乐世界?”佛言:“弥勒,我此娑婆世界,有七十二那由他菩萨,已曾供养无量寿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其诸小行菩萨⑾,修习小功德,当来得往生者,不可胜计。”

注释

①化城:指变化的城邑。《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 有众人将过五百由旬险难恶道以达宝处, 疲极欲返, 其导师为振奋众人, 以方便力, 于道中三百由旬处化作一城, 使他们得到苏息, 终能向宝处前进。

②边地:此处指极乐净土的边缘地带。

③不思议智:谓佛能以少作多、以近作远、以轻为重、以长为短, 反之亦可, 故称不思议智。

④大乘广智:谓佛无所不知, 无烦恼不断, 无善不备, 无众生不度。

⑤最上胜智:谓佛智如实而不虚妄, 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 遍照万法无与伦比, 如法而照, 其照无量。

⑥罪福:罪与福的并称。五戒、十善等善业能招致乐报, 称为福、福德。反之, 五逆、十恶等恶业能招苦报, 则称罪、罪恶。

⑦转轮圣王:意思是旋转轮宝 (相当于战车) 的圣王。转轮圣王是印度神话中的人物, 此王即位, 自天感得轮宝, 拥有轮、象、马、珠、女、居土、主兵臣等七宝, 具足长寿、无疾病、容貌出色、宝藏丰富等四德,统一四方, 以正法御世, 其国土丰饶, 人民和乐。

转轮圣王出现之说盛行于释尊时代, 诸经论常常将佛陀与轮王比拟, 以轮王的七宝及其治化与佛的七觉支并举。或者将佛陀说法称作转法轮。《法苑珠林》卷四十三, 举轮王有军轮王、财轮王、法轮王, 阿育王为军轮王, 金轮、银轮、铜轮、铁轮四王为财轮王, 如来为法轮王。别外, 因轮王能飞行于空中, 所以也称之为“飞行皇帝”。

⑧三界:佛教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认为迷妄的有情众生都在生灭变化中流转, 依其境界所分而存在于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 为具有食欲、淫欲等欲望的众生所居住的世界。包括:五道中的地狱、畜生、饿鬼、六欲天和人, 以及他们所依存的场所 (器世间), 如人所居的四洲等。色界, 位于欲界之上, 为那些已经离开食、淫等欲望的众生所居住。色界没有欲染, 亦无女形, 其众生皆由化生。色界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 (色是变碍或示现的意思), 一切都殊妙精好。因其还存在色质, 所以称色界。无色界, 是只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的有情所住的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 也没有身体、宫殿、国土, 只有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 所以称无色界。佛教以“三界”为“迷界”, 认为从中解脱达到涅槃才是最高理想。

⑨信慧:指三十七道品中“五根”的信根与慧根。信可以破邪见, 慧可以断无明。

⑩五浊:又作五滓。指减劫 (人类寿命次第短的时代) 中所起的五种滓浊。五浊是指:(一) 劫浊, 减劫中, 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 减到二十岁时疾疫灾起, 减至十岁时刀兵灾起, 世界众生无不被害。(二) 见浊, 指正法已灭, 像法渐起, 邪法转生, 邪见增盛, 使人不修善道。(三) 烦恼浊, 指众生滋生各种爱欲, 摄受邪法而恼乱心神。(四) 众生浊, 又作情浊, 指众生作恶多端, 不孝敬父母尊长, 不畏恶业果报, 不作功德, 不修慧施、斋法, 不持禁戒等。(五) 命浊, 又作寿浊。往古时代, 人寿八万岁, 现今恶业增加, 所以寿命短促,百岁者很少。五浊之中, 以劫浊为总, 以其余四浊为别。

⑾小行菩萨:十信菩萨为小行, 小行菩萨是相对于修成不退转位的大行菩萨而言的。十信是指菩萨五十二阶位中, 最初十位应修的十种心。这十种心在信位, 能助成信行, 全称十信心。这十信心是:信心、念心、精进心、定心、慧心、戒心、回向心、护法心、舍心、愿心。

译文

弥勒菩萨向佛问道:“世尊, 在那极乐世界, 为什么有些只能在地面上的宫殿房舍活动, 而不能随意游行于虚空, 获得神通, 自在无碍?”佛回答道:“那些人是处在极乐世界的化设城邑地带的众生, 这些人由于在世时尚未完全了悟最高佛智, 只是相信罪福报应, 修行善根,愿往生极乐净土。这些人在临终之际, 只能往生到极乐世界边界地区的七宝化城中, 城邑方圆各二千里, 城中也像在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即忉利天一样, 有房舍住宅、宝树宝池, 具足种种供养。城邑中的众生, 五百年内不能游走行进于虚空, 不能亲自见佛听教。

“这就像在转轮圣王的国土上一般, 如果诸位小王子获罪, 该国有七宝牢狱, 就把他们幽闭起来, 衣食供养等物质待遇及娱乐条件仍然提供, 跟转轮圣王一样, 但就是得用金锁锁住双脚, 不让这些王子乱动, 你说他们乐意待在那儿吗?”

弥勒菩萨回答说:“当然不乐意, 他们肯定会想尽方法出来。”

佛接着对弥勒说:“处在化城里的诸位众生也是同样的心情啊! 这又恰似现世的芸芸众生在母腹中尚未出世之前, 什么也看不到, 什么也听不到的情形。那些化城中的众生, 虽处在华胎, 但因为不能见佛听法, 所以他们的情形与现世众生在母胎中的情形一样。这都是由于前世所造作之业决定的, 在过去世中, 他们所修的善根,没有能完全绝妄离相, 还是有所分别、有所执着, 没有能证得最上佛智。他们以为往生极乐佛国, 只是修行简单的福乐果报, 这样, 因果相感, 就往生到化城里, 在那儿虽然因福德而招感人天乐果, 但却苦于不能见佛闻法, 不能因修习智慧而招感最高觉悟。这些众生在化城中只有作长久的忏悔自责, 以求离开化城, 才能最终诣无量寿佛土, 供养佛并听从佛的教化而开悟, 开悟后,才能游行于他方诸佛世界, 继续修行。”

佛说:“这样的众生, 虽然暂时脱离了三界迷苦, 但破邪见断无明的信根慧根尚未完全增长, 只能局限于世俗的聪明机智善辩, 对事相、情识有所分别、有所执着,只迷恋人天福报的人, 也许还会增加邪心罪业, 这又怎么能出离苦界, 超脱生死轮回呢?

“弥勒, 你应当知道, 现世众生身处在五浊恶世上,勇猛策进, 勤修善法一天一夜, 就胜过在天上修行百年。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天上乐多苦少。在这个需要安忍的五浊恶世上, 策进勤修十天十夜, 就胜过在他方佛国的化城边地修行千年, 为什么呢? 同样是因为他方佛国的化城边地相对来说苦少乐多。”

弥勒菩萨向佛问道:“世尊, 你说此土和他方佛土有多少菩萨能够往生极乐净土?”佛回答道:“弥勒, 我此娑婆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 已经曾供养无量寿佛, 广种善德, 所以应当往生极乐净土。那些修习小功德、修行十信的小行菩萨, 能够往生的数目则不可计算。”

原典

“复次阿难,难忍佛刹,有十八亿菩萨,生彼国土;宝藏佛刹,有九十亿菩萨,生彼国土;火光佛刹,有二十二亿菩萨,生彼国土;无量光佛刹,有二十五亿菩萨,生彼国土;世灯佛刹,有六十亿菩萨,生彼国土;龙树佛刹,有千四百亿菩萨,生彼国土;无垢光佛刹,有二十五亿菩萨,生彼国土;师子佛刹,有千百八亿菩萨,生彼国土;吉祥峰佛刹,有二千百亿菩萨,生彼国土;仁王佛刹,有千亿菩萨,生彼国土;华幢佛刹,有一亿菩萨,生彼国土;光明王佛刹,有十二亿菩萨,生彼国土;得无畏佛刹,有六十九亿菩萨,生彼国土。此外,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昼夜一劫,说不能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无量寿佛名号,深心信乐,至诚归依,无所疑惑,当知此人夙世已曾于诸佛所,种诸善根,非是小乘。若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为他演说,乃至于一昼夜,思惟彼刹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是人已曾值过去佛,受菩萨记,一切如来同所称赞,无上菩提,随意成就。”

佛语弥勒:“我悲此土众生,尽其形寿,为心走使。无田宅,忧田宅;无财宝,忧财宝;无眷属,忧眷属。适然得之,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日夜怔营,无有休息。身亡命终,弃捐之去,莫谁随者。又或于所怨仇,更相报复;于所恩爱,互相贪恋,世世转剧。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惟己之神识独生独死,独往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或有勉修福田,情执深重,但求人天有漏果报。只增生死,不出轮回,永劫以来,流转五道②,忧畏勤苦,不可胜言,变化殃咎。异处善恶,自然追逐,去无所至,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此皆不了佛智,不信佛语,不拔生死轮回根本,迷没愚痴苦海,无有出期。

注释

①大火:指劫火。成劫之后为住劫, 住劫之后有坏劫;坏劫之末有火风水三灾。此火灾就称劫火。《仁王经》言:“劫火洞然, 大千俱坏。”

②五道:与“五趣”同义。指有情众生所趣之处有五种分别, 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

译文

佛又对阿难说:“不仅我此土有诸多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 他方佛土也是这样。例如, 在难忍佛土, 有十八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宝藏佛国, 有九十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火光佛国, 有二十二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无量光佛土, 有二十五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世灯佛国, 有六十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龙树佛国, 有一千四百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无垢光佛国, 有二十五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师子佛国,有一千一百零八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吉祥峰佛土,有二千一百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仁王佛土, 有一千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华幢佛土, 有一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光明王佛土, 有十二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在得无畏佛土, 有六十九亿菩萨能往生极乐净土, 如此等等, 十方世界的无数佛国中, 能够像这样往生的, 即便经过昼夜一劫, 也说不完。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听闻无量寿佛的名号,一念至信, 欢喜踊跃, 诚心归依, 毫无疑惑, 那么就可以推断此人前世曾已在诸佛所, 种下了诸善根, 这些一心念佛的人, 就不是自了小乘。此外,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书写、供养这部经典, 信受奉持、读诵经文,并且向他人演布宣说经文内容, 甚至能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不断思量极乐世界及无量寿佛身的圆满功德。那么,此人临终的时候, 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全都劫火洞然, 他也能够超脱火宅, 从容往生极乐国土。这样的人, 都已于过去佛前, 已受菩萨记, 都应当作佛, 并且为一切如来所共同称赞, 能够随意成就、证悟最高觉智。”

佛又对弥勒说:“我悲悯此土的芸芸众生, 他们一生奔波劳碌, 为欲心所役, 耗尽其形体和寿命。他们没有田宅则心忧田宅, 没有金银财宝则心忧金银财宝, 没有亲眷家属, 就渴求亲眷家属。一旦拥有了, 又害怕天灾人祸, 水火盗贼, 害怕怨家债主, 烧杀掠夺。他们日夜惊恐万状, 疑惑发愣, 身心没法平静放松。等死到临头,却一切付之东流撒手抛去, 什么也带不走。又有人对于怨家仇人, 思想着加倍报复;对于恩情爱欲, 贪恋不舍,这样愈演愈烈, 世世加剧。于是, 有的父哭子, 有的子哭父, 有的兄弟夫妇互相悲伤哭泣。人在种种情爱与贪欲中辗转浮沉, 只有自己的神识独生独死, 独往独来,自己的苦乐果报, 也是自作自受, 没有谁能替代。还有一些人, 局限于勉力修得世间福田, 执着于世相情识,只求获得人天有漏福乐果报, 不求证得最高佛智。这样,只增加了生死相续, 不能超脱六道轮回, 以至于生生世世, 往来流转于五道, 其间酸甜苦辣、祸殃不安、变幻不定。所生之处, 善恶果报相随, 相从不舍, 幽冥难测。临终分手, 竟成永别, 他们因果不同, 生处悬殊, 三途一报历五千劫, 辗转六趣, 要想重逢, 难上加难。造成这样的境况, 都是由于这些人没有了悟最高佛智, 没有听信佛的话语, 从而没有能从根本上超越生死轮回, 于是迷茫沉没于愚痴苦海中, 长期不得解脱。

原典

“当知众生处此五浊恶世,长受五痛五烧,于诸世界中,最可怜愍。何谓五浊? 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是为五浊。何谓五痛、五烧? 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我今于此五浊恶世成佛,劝导众生出五浊,离五痛,断五烧,说此易行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当知众生,或闻无量寿佛名号,悲悚信乐,深心归依者,皆是夙种善根,已曾供养诸佛。若有闻无量寿佛名号,不敬不信,不乐受持者,皆是恶道中来,不种善根所致。”

佛语弥勒:“如来出世,难值难见,诸佛经法,难得难闻,若闻此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过是以往,《无量寿经》亦灭,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汝等当受持我语,广流末法,毋令断绝。”

尔时,世尊说此经已,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①;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八百比丘,漏尽②意解;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宏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当成正觉。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光明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雨满虚空。佛说是经已,尊者阿难及弥勒菩萨,天龙八部,一切大众,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注释

①清净法眼:指具有观见真理等诸法而无障碍、疑惑的智慧之眼。

②漏尽:意思是指烦恼断尽, 心意解脱, 证得阿罗汉果。漏, 是烦恼的异称。

译文

“我们应当知道, 芸芸众生处在这个五浊恶世中, 长期深受五痛五烧的折磨, 是十方世界中, 最值得怜悯悲怀的。五浊、五痛、五烧的折磨是什么呢? 五浊分别是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五痛分别是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五烧分别是淫欲火烧、嗔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我如今在这五浊恶世上成佛, 为劝说化导众生, 超脱五浊恶世, 摆脱五痛五烧的折磨, 宣说这些易行难信的佛法, 这就更为困难。应当知道, 世间众生, 如果听闻无量寿佛的名号, 就恭敬瞻仰, 欢喜信受并至心归依,那么这些众生就是前世早已种下善根, 已经曾供养诸佛。如果有些人听到无量寿佛的名号, 不敬仰不信受并不乐于诚心奉持, 那么这些人都是从恶道中来, 没有种下善根。”

佛告诉弥勒菩萨:“佛陀出兴于世以来, 难逢难见,那些佛法经教, 也很难得到很难听闻到, 如果能够听闻到这部佛经, 继而欢喜深信, 至心奉持, 这就难上加难,没有比至心奉持更难得了。将来, 当经道灭尽时, 为慈悲哀怜世间众生, 我特意留下这部经典, 它只在世间流传一百年。如果有人遇见到这部经典, 继而生发信愿,那么他们将全都能够得到度脱。再往以后, 这部《无量寿经》也将寂灭, 只会留下阿弥陀佛四个字以普度众生。所以, 你们应当信受奉持我所说的这些话, 让佛法在衰颓的时代继续流传、不断弘扬。”

这时, 世尊宣说完这部经典, 无数众生全都生发成就最高觉智的心愿, 有一万二千那由他之多的人远离烦恼, 证得清净法眼;有二十二亿之多的天、人证得阿那含果;有八百个比丘烦恼断尽、心意解脱, 证得阿罗汉果;有四十亿的菩萨修行功德善根愈增愈进, 能够永不退失转变, 并发大誓愿, 济度众生, 为利益他人而不惜身命所累积的功德以严饰其身格, 这些菩萨, 将于来世获得最高觉果。

此时, 三千大千世界出现六种震动, 佛光普照十方国土, 百千种美妙的音乐自然生起, 充盈缭绕在广阔的空间, 无数美丽的天花也从天而降, 纷飞在高远的虚空中。佛所说的这部经典到此结束, 阿难尊者、弥勒菩萨、天龙八部及一切大众, 全都欢喜踊跃, 坚固深信, 守护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