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寺净秀尼

译文

净秀尼,俗姓梁,安定乌氏(今陕西南郑境内)人。祖父梁畴,曾任征虏司马。父亲梁粲之,曾为龙川县(今广东龙川)都乡侯。净秀自幼聪慧,富有慈悲之心,常行善事。

七岁时,她自然秉持斋法,过正午而不食。家中曾请僧人诵念《涅槃经》,她听经文中说断食鱼肉,便立即蔬食,但又不敢让父母知道。她若得到的是鱼肉一类菜肴,就暗自弃而不食。后来从外国僧人普练,禀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触犯,拜佛念经,日夜不停。

到十二岁时,她就要求出家,但父母没有同意。到她学会写字以后,就常常亲自抄写经文,她全部财物,只用于充实修行自己的功德。她不追随世俗人的爱好,不穿着绸缎,不涂抹脂粉。如此迁延日久,到了二十九岁时,方才获得父母的许诺,成为青园寺首尼的弟子。

她侍奉师长,尽心竭力,仍怕有所不周;又勤修身、口、意三业,早晚从不懈怠。寺僧安排大家的劳务,她总是首当其冲,她事必躬亲,不惧跋山涉水,不畏困苦艰难。善神似乎敬护她,常在她左右。

当时有位马先生,世人都称他为「神人」。他见净秀后,曾有这样的预言:「此尼僧当生于兜率。」她曾经和二尼同在佛殿内安坐,忽然听到空中有声,状如牛吼,二尼都惊怖不已,唯净秀澹然无惧。她回房去取灯烛,转回时刚登上台阶,又听见空中传语:「诸尼僧请让路,净秀禅师回来了。」

又有一天,她与几个尼僧坐在禅房中,其中一尼酣然入睡,睡梦中见有一人头撑着房屋,告诉她说:「请不要打扰净秀尼。」此后,净秀尼与众尼同坐,其中一尼猝然起身,想回房中,见一人击掌阻止她说:「请勿打扰净秀尼。」

净秀尼进退举止,都一定遵循律范。她想请晖法师讲《十诵律》,但钱数不够,只凑足一千。担心事情办不成。一天夜里,她梦见鸦鹊、鸜鹆、雀子等一群禽鸟,它们各自乘坐大小与鸟的形状差不多的轩车,同声鸣叫道:「我们当帮助净秀尼,使她能请晖法师来讲《十诵律》。」到了着手准备时,有七十个施主竞相施妙供、设佳品。

尔后,她又请法颖律师重讲《十诵律》,开题讲座那天,澡罐中的水,自然馨香馥郁。那天她就座入定,直到夜半方才出定起身,此时身边更无其它的人,因而害怕犯独戒律,便因此去问法颖律师。法颖回答说:「不犯戒。」但她仍害怕有所违失,又看见其它尼僧也未能处处循律如法,便感叹道:「道行高深未远,心灵渐有失落,倘不引咎自责,怎能导人向善?」于是便自行摩那埵忏悔礼,以自我忏悔的方式来使心灵守正处洁。众尼见她如此,无不退思补过,像她那样忏悔思过。

宋元嘉七年(公元四三0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到宋都建康,他深通律学,律范清高。净秀便又从他受具足戒。当时青园寺尼众很多,对佛法的悟解,各不相同,禅学、义学之争也颇激烈,故而净秀尼意欲别寻住宿、更张门庭,这样外可以严守佛门规范,内可以静心禅悟,这样也许更合自己的意愿。

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公元四六三年)八月,南昌公主和黄修仪,共同布施一块公认的好地给她建一佛寺。净秀穿麻衣,吃粗食,亲自涂泥盖瓦,兴建寺庙。又日夜勤劳,做佛龛,造佛像,凡所应有,无不具备。在这新寺庙中同住者有十多个人,大家都以禅定为修持课业。泰始三年(公元四六七年),宋明帝传旨,根据寺庙中集中的都是习禅之人,就认为新寺庙应当取名叫禅林寺。

净秀尼又亲手抄录众经,并在寺内另立一经台,以盛装这些经书。其时曾有一异事出现,寺庙墙壁上显现出八龙王中的二龙王——娑伽罗龙王兄弟二人的形象,接连几天都没有消去,以显示净秀尼奉佛的精诚,得到龙天护法的护持。朋友往来,都瞻睹到了这一奇异的事。

另外,她每次在圣僧像前供奉菓食时,菓食之上也有奇异感应之迹出现。又一次,她曾做七日斋事,胡跪礼佛忏悔,在凝神注想中,忽见两个梵僧抬手共语,一说自己是弥佉罗,一称自己是毘呿罗。他们所穿的袈裟,颜色宛如成熟的桑椹一般。净秀就取来泥土,构碎后化为泥浆,再用泥浆把她的法衣染成幻觉中所见神僧袈裟的颜色。

此后,净秀尼又念请阿耨达池的五百罗汉到来,后又请罽宾的五百罗汉,并延请京都中僧的大德,做二百斋会。第二天,就看到印度装束的僧人,在埸的僧众也看到了,并用疑问的目光打量他。于是问他自何而来。他回答说:「从罽宾远道而来,到这里已有一年。」于是,净秀派守门人,暗中加以监视他的行踪。当时有许多人都看到他从宋林门走出,但刚走出十多步,就突然不见了。

又一次,举行浴佛大庆时,寺院僧徒默然礼拜,寺院内外悄然无声,但奇怪的是寺内竟传来了杯杓碰撞的声音。诸如此类,都是净秀尼所在的禅林寺的瑞相异事。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对净秀尼都待以厚礼,供施也从未停止。她年老力衰,已不能徒步行走。梁天监三年(公元五0四年),武帝传旨,如需招见或听经说法,可用车将她接入宫内。

天监五年(公元五O六年)六月十七日,她心闷烦乱,不再能吃东西了。过了两天,彭城寺惠全法师梦见一佛殿,严整庄丽,有人告诉他说,这就是兜率天宫。惠全见净秀也在其中。于是,他上前嘱咐道:「若得天国妙处,请不要忘记济度我。」净秀答道:「法师是伟岸丈夫,广通经教,自然就应居住在天界胜地。」后来他听说净秀得了病,就前去探望她,并将梦中所见细细道来。

到了这年的七月十三日,她的病况稍有好转。一次,她梦见幡盖相接,歌乐沸天,就在佛殿的西面。七月二十三日,她请相识的僧众前来作别。二十七日,又告诉众弟子说:「我将上生到兜率天宫去了。」话音刚落,就瞑然辞世,享年八十九岁。

原典

净秀,本姓梁,安定乌氏人也。祖畴,征虏司马①。父粲之,龙川县都乡侯。净秀幼而聪叡,好行慈仁。

七岁自然持斋②、家中请僧转《涅槃经》,闻断鱼肉,即便蔬食,不敢令二亲知。若得鲑饍,密自弃去。从外国沙门普练,谘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违犯,礼拜读诵,昼夜不休。

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书,常自写经。所有财物,唯充功德,不营俗好,不衣锦绣,不着粉黛。如此推迁,至二十九,方得听许,为青园寺首尼弟子。

事师竭诚。犹惧弗及。三业③勤修,夙夜匪懈。僧使众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触事关涉。善神④敬护,常在左右。

时有马先生,世呼种人也。见秀记书言⑤:「此尼当生兜率。」尝三人同于佛殿内坐,忽闻空中声,状如牛吼。二人惊怖,唯秀澹然。还房取烛,还始登阶,复闻空中语曰:「诸尼避路,秀禅师归。」

他日又与数人于禅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见有一人头拄屋,语之曰:「勿惊秀尼。」后时与诸尼同坐,一尼暂起还房,见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挠秀尼。」

秀尼进止俯仰,必遵律范。欲请晖法师讲《十诵律》,但有钱一千,忧事不办。夜梦见鸦鹊、鸜鹆、雀子,各乘轩车,大小称形,同声唱言:「我当助秀尼讲。」及至经营。有七十檀越⑥,争设妙供。

后又请法颖律师⑦重讲《十诵》。开题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其日就座,更无余伴,起惧犯独⑧,以谘律师。律师答曰:「不犯⑨。」秀观诸尼未尽如法,乃叹曰:「洪徽⑩未远,灵绪稍隤⑾,自非正己,焉能导物?」即行摩那埵⑿,以自悔守。合众见之,悉共相率,退思补过,惭愧忏谢。

宋元嘉七年,外国沙门求那跋摩至都,律范清高。秀更从受戒。而青园徒众,悟解不同,思立别住。外严法禁,内安禅默,庶微称己心。

宋南昌公主及黄修仪,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秀麻衣藿食,躬执泥瓦,夙夜尽勤,制龛造像,无所不备。同住十余人,皆以禅定为业。泰始三年,明帝勅以寺基所集,宜名禅林寺。

秀手写众经,别立经台在乎寺内。娑伽罗龙王兄弟⒀二人,现迹弥日,示其拥护。知识⒁往来,无不见者。

每奉诸圣僧,果食之上,必有异迹。又尝七日供养,礼忏胡跪⒂摄心注想,即见二梵僧⒃举手共语,一称弥佉罗⒄,一称毘呿罗⒅。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见。

他日又请阿耨达池⒆五百罗汉,复请尉宾国五百罗汉,又请京邑大德二日大会。第二日又见一梵僧,合众疑之,因即借问。云从罽宾来,至已一年。使守门人密加觇视。多人共见从来林门出,始行十余步,奄忽⒇不见。

又曾浴圣僧(21),内外寂静,唯有檥杓(22)之声。其诸瑞异,皆类此也。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供施无废(23)。年耆力弱,复不能行。梁天监三年,勅见听乘舆至内殿。

五年六月十七日,苦心固乱,不复饮食。彭城寺惠全法师,六月十九日,梦见一柱殿,严丽非常。谓是兜率天宫,见净秀在其中。全即嘱之:「得生妙处,勿忘将接。」秀曰:「法师是大丈夫,弘通经教,自应居胜地。」全闻秀病,往看(24)之,述梦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少间,自梦见播盖乐器,在佛殿西。二十三日,请相识僧会别。二十七日,告诸弟子曰:「我升兜率天宫。」言绝而卒,年八十九。

注释

①征虏司马:东汉置,魏晋南北朝沿此制。

②持斋:受持斋法而不违越,即过正午而不食。

③三业:即身、口、意三业。

④善神:佛家有八部神,八部神中之护持正法之神即为善神。

⑤记书:留下预卜之言。东晋竺昙无兰译《阿耨风经》曰:「我记谛婆达兜当堕恶趣泥犁中……我如是所记。」(大正一.页八五四上)。

⑥檀越:施主。

⑦法颖律师:当时京中《十诵律》专家。

⑧犯独:独,独法,七善之一。所谓犯独者,意为独自修行,修行功成,达于自济,自脱生死苦海,然不能兼济也,此为小乘,故曰犯。

沈约曾作〈南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文见《广弘明集》卷二十三,宝唱此文基本上在沈约〈行状〉基础上缩写而成。有关犯独之事,沈文云:「后复又请颖律师开律,即发讲日,清静罂水自然香如水园香气,深以为欣,既而坐禅得定,至于中夜方起,更无余伴,便自念言:『将不犯独。』即谘律师,律师答云:『无所犯也。』可资参考。」

⑩洪徽:此指道行高深。

⑾隤:毁坏。

⑿摩那埵:梵文Manatta的音译,佛教中一忏悔除罪的仪式。比丘、比丘尼犯僧残罪后,必须要发露忏悔罪相,从而除罪,以得清净,乃至自悦、悦众僧。沈约〈行状〉谈到众尼亦行忏悔时说:「即自忏悔,行摩那埵,于是京师二部,莫不咨嗟,云:『如斯之人,律行明白,规矩应法,尚尔思愆,何况我等动静多过,而不惭愧者哉?』遂相

率普忏,无有孑遗。」

⒀娑伽罗龙王兄弟:龙王为佛教「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为众龙之主,其中有五龙王、七龙王、八龙王、十一龙王诸说,八龙王中有娑伽罗(Sagara)龙王。娑伽罗兄弟二人,当指娑伽罗和八龙王中另外一人。

⒁知识:朋友,相识。

⒂胡跪:胡人跪拜之法。

⒃梵僧:梵土之僧人。

⒄弥佉罗:沈约〈行状〉作「佉罗」,仙人名,乃驴神仙人。

⒅毘呿罗:须达长者家奴之一,掌管库藏之财,后在佛陀导引下受戒奉佛。

⒆阿耨达池:佛家想象中的神界名,在南赡部洲之中心,香山之南,大雪山之此,周围八百里,均金雕银饰,极尽繁华。

⒇奄忽:忽然。

(21)浴圣僧:即佛教的重要仪式浴佛。传说悉达多太子在蓝毘尼园的无忧树下降生时,九龙吐水以洗浴圣身,于是后世以佛陀诞生的这一天,四众皆要行以香水浴佛的仪式。中国在三国时即有这种仪式。

(22)檥杓:舀东西的器具。

(23)废:废止,停止。

(24)看:擦望

 

禅林寺僧念尼

译文

僧念尼,俗姓羊,泰山南城(今山东泰安境)人。父亲曾为弥州从事史。僧念也就是建康招提寺名尼昙叡法师的姑母。她英才早发,识事明理,很早就有德名。十岁时出家成为法护尼的弟子,并从她居住在何后寺中修行。

进入佛门后,她操守坚贞,道业精勤,禅思精密;又博涉佛苑经籍,能融会贯通其中的道理,真正做到文采洋溢,灿然而备。同时,她茹素、礼佛、拜忏,这样年复一年,愈老愈坚。她诵习《法华经》,一日一夜就达七遍之多。宋文帝、宋孝武帝嘉其深行,常以信施供养她。

齐永明十年(公元四九二年)时,她从何后寺移住到当时京中重禅学的尼寺禅林寺。移居之后不久,禅范顿显隆盛,前来求学的人很多,乐于佛事的司徒竟陵王萧子良,一年四季供养不断。

她于梁天监三年(公元五0四年)圆寂,世寿九十岁。寂后,就安葬在秣陵县(今江苏江陵)中兴里内。

原典

僧念,本姓羊,泰山南城人。父弥州从事史。念即招提寺①昙叡法师之姑也。珪璋②早秀,才鉴明达,立德幼年。十岁出家,为法护尼弟子,从师住太后寺③。

贞节苦心,禅思精密,博涉多通,文义兼美④。蔬食礼忏,老而弥笃。诵《法华经》,日夜七遍。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资给。

齐永明十年中,移住禅林寺⑤。禅范大隆。谘学者众。司徒竟陵王四时供养。

年九十,梁天监三年卒,葬秣陵县中兴里内。

注释

①招提寺:寺址建康,南朝宋永初年间建,慧集法师于此讲解《阿毘昙》,声闻京师,僧尼数百前去听讲。

②珪璋:美玉,此以美玉比贤才。《文心雕龙.物色》:「珪璋挺其惠心。」同着〈风骨〉亦云:「珪璋乃聘。」

③太后寺:即何后寺,又名永安寺。

④文义兼美:文采斐然,立意渊深。

⑤禅林寺:南北朝时著名尼寺,以重禅范而享名于世。〈净秀尼传〉详载其兴建之始末。

 

成都长乐寺昙晖尼

译文

昙晖尼,俗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从小就乐于信奉佛道,一心想出家,却遭到父母的反对。宋文帝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前往蜀地,弘扬禅门之学。昙晖十一岁时,恳请母亲带她去向畺良耶舍请教有关禅法的妙理。禅师一见到她,就惊叹她有很高的天分,于是让她修习禅法,并嘱咐法育尼,让她在昙晖身边予以帮助。

昙晖的母亲,因考虑到曾将她许配给她的表兄弟,而且迎亲的日子已迫在眉睫,又实在想不出甚么别的好办法,来使女儿从这一婚事中脱身。法育尼知道了这一难处,就暗地里将昙晖迎入寺中。昙晖来到寺庙后,立下誓愿:「若不能顺遂我出家之愿,而硬逼我出嫁,我当以火自焚。」

刺史觐法崇听说此事,就派人将她迎入府第,并召集了手下幕僚和当地一些有德望的人,又延请多位僧尼提出各种问题来诘难昙晖。

法崇问道:「你果真想出家吗?」

昙晖答道:「我早有此愿,特请刺史大人予以救济。」

法崇说:「好!」于是,他派遣使者前去说服昙晖的姑母,姑母奉命听从了。昙晖这才从婚事中解脱出来,随法育尼出家。出家时,只有十三岁。

她从法育尼修学禅观,刚一领受,就于坐间入于禅定。在寂然凝定中,她看见东方有二色光明,一如太阳而呈白色,一似月亮而呈青色。她便在禅定中念道:「白的必是菩萨道,青的必是声闻法。假使如此,应该让青光销歇,而使白光更加灿烂夺目。」她的这一念果然应验了,青光自营销灭,而白光弥满辉耀。出定之后,昙晖将此事告

诉了法育尼师。法育本来就是利根,善于观禅入定,她听说后大为欣喜,连声称赞。当时在座有四十多人,也无不对此深为赞叹,认为这是鲜见的事。

后来,那位表兄弟对昙晖的此举存有疑心,以为这是昙晖为逃婚而诳骗他。于是他想聚众一起把她劫持回家。这年,昙晖十六岁,她遭此劫难,毫不畏惧,让众婢女围成一圈,保卫自己不受侵犯,免被掠走。表兄弟无可奈何,又去请许州刺史,向他诉说昙晖为逃婚而作的奇异之举,刺史心起同情之意,并为他去求助畺良耶舍。

畺良耶舍说:「昙晖乃利根,不要违背她的志愿。如那位表兄弟能放下此事,未来他家中费用有所不足的,贫道有一奴仆可供其使用,要能接受,我当非常高兴。」

后来,昙晖在禅定中悟出佛性平等的真义。这些都缘于她的一己之悟,并没有老师传授。当时许多名僧曾就此竭力向她问难,她挫锐解纷,一一作答,一点也不理屈词穷。于是她声誉鹊起,远近道俗,没有不归心折服的。

宋元嘉十九年(公元四四二年),临川王刘道规到南充(今四川绵阳境)巡访,便延请招见了昙晖尼,当时她才二十一岁。至彭城王、骠骑将军刘义康出守陕地,又将她携往南楚居住。在这里,善男信女奉她为师的有一千二百人。

岁月渐渐流逝,她思母之心也渐渐地变得强烈,于是坚决请求回乡探母。回到家乡后,她德行高峻,许多人投之门下,门徒日益增多。于是她在市桥西北,兴造佛教塔寺、殿堂厢廊,很快的造好了,以后又另建三座寺庙,也都神速而成。对如此神速的办事能力,僧众无不感叹,称有神力相助。

她于梁天监三年(公元五O四年)圆寂,享年八十三岁。

当初,张峻曾随同父亲一道去益州(今四川巴县境),曾突然决定前往昙晖所在的寺院,也不事先打招呼,同行者共有三十余人。他们到寺院刚刚坐定,婢女就摆下了水果、粽子等,都是些应时佳品。

后来,刺史刘俊曾领众猝然前往,情况也是这样,梁宣武王萧懿曾送物给昙晖,请她设百人会,本来宣武王不准备去,后临时决定前去,到时一看,竟有三百个僧徒,加上宣武王的下属,将近四百人。在做会之前,昙晖即派婢女上前,奉上食品,请客人们进食。宣武王被邀进内室,只见昙晖两个弟子和两个婢女在做斋食,没有其它人协助。宣武王因此更慨叹昙晖那不可限量的能力。

有人问昙晖:「看到尼师寺中财产,也不过是中等人家的水平,为何置办这么多人的菜食,能应付自如,宛如神助呢?」

昙晖答道:「贫尼常常是室中空空,没有积蓄。倘若需要花费时,也不过用三五两金子而已,可不久所有的花费又都有了,我也不知这是甚么缘故。」谈论者则都以为她这里贮有无穷无尽的宝藏。

当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深悟禅家妙观之法,并能于禅定中洞察法性之幽微。她遍览佛门三藏,又兼学诸子百家。尤善裁言作文,她的一篇叙述昙晖尼的赞颂文,内容典雅有则,不悖风雅之韵。

原典

昙晖,本姓青阳,名白玉,成都人也。幼乐修道①,父母弗许。元嘉九年,有外国禅师畺良耶舍②入蜀,大弘禅觐③。晖年十一,启母求请禅师谘禅法,母从之。耶舍一见,叹此人有分④,令其修习。属法育尼,使相左右。

母已许嫁于晖之姑子,出门有日,不展余计。育尼密迎还寺。晖深立誓愿:「若我道心不遂,遂致逼迫者,当以火自焚耳。」

刺史觐法崇闻之,遣使迎晖,集诸纲佐及有望之民。请诸僧尼穷相难尽。

法崇问曰:「汝审⑤能出家不?」

答曰:「徽愿久发。特乞救济。」

法崇曰:「善!」遣使谘姑,姑即奉教。从法育尼出家,年始十三矣。

从育学修观行⑥,栽得⑦稟受,即于坐末便得入定。见东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即于定中立念⑧云:「白者必是菩萨道⑨,青者声闻法⑩。若审然者,当令青者销,而白光炽。」即应此念,青光自灭,白光炽满。及至起定⑾。为育尼说。育尼善观道,闻而欢喜赞善。时同坐四十余人,莫不叹其希有也。

后婿心疑,以为奸诈。相率抄取。将归其家。昙晖时年十六矣,以婢使营卫⑿,不受侵逼。婿无如之何,复以许州剌史以赏异问畺良耶舍。答曰:「此人根利⒀。慎勿违之。若婿家须相分解,费用不足者,贫道有一苍头⒁,即为随喜⒂。」于是解释⒃。

后于禅中自解佛性⒄常住大乘等义,并非师受。时诸名师极力问难,无能屈者。于是声驰远近,莫不归服。

宋嘉十九年,临川王⒅临南充,延之至镇。时年二十一。骠骑⒆牧陕,复携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拥箒者,千二百人。

岁月稍流,思母转至。固请还乡。德行既高,门徒日众。于市桥西北,自营塔庙,殿堂厢廊,倏忽而成。复营三寺,皆悉神速,莫不叹服,称有神力焉。

年八十三,天监三年卒。

初,张峻随父在益州,尝忽然直往,不令预知。同行宾客三十许人。坐始定,便下果粽,并悉时珍。

剌史刘悛。后当率⒇往,亦复如之。梁宣武王(21)尝送物,使晖设百人会(22)。本言不出,临中自往。及至,乃有三百僧,并王佐吏,近四百人。将欲行道,遣婢来,倩(23)人下食。王即遣入,唯见二弟子及二婢奠食(24),都无杂手力,王弥复叹其不可量也。

或有问晖者曰:「见师生徒,不过中家之产,而造作云为,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

答云:「贫道常自无居(25)贮,若须费用,役五三金而已,随(26)复有之。不知所以而然。」故谈者以为有无尽藏焉。

时又有花光尼,本姓鲜。深禅妙观,洞其幽微。遍览三藏,傍兼百氏(27)。尤能属文,述晖赞颂,词旨有则,不乖风雅焉。

注释

①修道:此指修行佛道。

②畺良耶舍:梵文名为Kalayasas,又译为「时称」。宋齐时比丘,宋时自西域来到京都建康,精禅法,宋齐时比丘不少从其学禅。《高僧传》有传。

③禅观:坐禅观法。指坐禅时修行种种观法。《景德传灯录》卷二〈师子尊者章〉:「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大正五十一.页二一四下)。《善无畏传》:「总持禅观,妙达其旨。」

④分:天分。

⑤审:确实。本尼传后云:「若审然者」,其「审」意亦同此。

⑥观行:佛教术语,以心观理,如同理于其中而行,指洞观心灵之法。

⑦裁得:刚刚得到。裁,纔通用。

⑧念:指守境而深思其事。《法华经.信解品》:「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大正九.页十六下)

⑨菩萨道:即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称为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法华经.药草喻品》:「汝得所行,是菩萨道。」(大正九.页二O中)

⑩声闻法:声闻乃梵文Sravaka的意译,意听闻佛陀言教而证悟。即观四谛之理,修三十七道品,断见、修二惑而次第证得为四沙门果。期入于「厌身灭智」之无余涅槃者。声闻法,乃专为声闻所说之教法。

⑾起定:从禅定中觉醒,即出定。

⑿营卫:围成圈来保护。

⒀根利:佛家有利根、钝根之说,利根乃聪慧敏觉之人。

⒁苍头:奴仆,汉时仆隶以深青色巾包头,故称,后洽此说法。《汉书.鲍宣传》:「苍头庐儿,皆用致富。」

⒂随喜:即佛教忏法之一。忏法有五,即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而这里随喜指布施赠物,各随其喜,富施金帛,穷施水草,只要尽其心意,便随之有悦适伴生。杜甫诗云:「时运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⒃解释:解脱。

⒄佛性:又作如来性、觉性。即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种子、佛之菩提之本来性质,为如来藏之异名。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凡夫以烦恼覆而无显,若断烦恼障、所知障即显佛性。

⒅临川王:即宋临川王刘道规,死谥烈武。详见前注。

⒆骠骑:指彭城王刘义康,宋文帝即位时,曾擢其为骠骑将军。

⒇率:率意。

(21)梁宣武王:萧懿,字符达,梁长沙郡王,死谥宣武。

(22)百人会:佛教的一种斋会形式。

(23)倩:请人替自己做事,借助。汉王褒〈僮约〉:「有一奴,名便了,倩行酤酒。」

(24)尊盒:设食。

(25)居:同「(左贝右居)」,贮也。这里居贮乃同义连文。

(26)随:随即,不久。

(27)百氏:诸子百家之书。

高昌都郎中寺冯尼

译文

冯尼,本姓冯,她是高昌国人,因当时人敬重她,便以姓作为她的法号。她三十岁才出家,出家后住在高昌国都的郎中寺,一天素食一餐,精苦守戒,以苦行奉佛。曾烧六指供佛,全都延及手掌。又诵《大般涅槃经》,三天就是一遍。

当时高昌国有法惠法师,修道精进勇猛,超群拔世,高昌一国尼众都以他为依止师。后来有一次,冯尼忽然对法惠说:「法师来此给尼僧带来福音,我是法师的善知识。我认为,法师若去龟兹国金花寺,在直日法师帐下当能得到高妙之法。」

法惠就听从了冯尼的话,到金花寺去见直日法师。直日一见,大为欢喜,便取来葡萄酒一斗五升,叫法惠饮下。法惠大惊,正言道:「我来寻求佛门高妙之法,你却反而让我喝这违戒之物。」便不肯喝。直日就用力推他的背,让他快快走开。

法惠退出来之后,心中想到:「我既然远道而来,没能达到预想的目的。恐怕还是不宜违背直日的意思。」于是又返回直日帐中,把酒取来立即饮下,饮后就大吐不止,随即迷醉不醒,浑然不省人事。直日却搁下法惠不管,自己走开了。

法惠醒后,自知犯了佛门不许饮酒的大戒,追悔不已,便捶打自己的身体,来责罚刚才所犯的罪障,并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她由此暗自思忖,并证成第三果,即断绝欲界的烦恼,永不还欲界。

直日回来后,问法惠道:「得到妙法了吗?」

法惠点头称是。这也就应验了冯尼的预言。

法惠于是返回高昌国,离高昌国都尚有二百多里路,而且事先也并没有通报回来的消息,而冯尼却率领尼众远去迎候,使法惠大为惊异。

冯尼的先知之明,都如以上所举。故高昌国诸尼僧,无不师奉她。

她享年九十六,梁天监二年(公元五O三年)圆寂。

原典

冯尼者,本姓冯。高昌①人也。时人敬重,因以姓为号。年三十出家,住高昌郎中寺。斋蔬一食,戒行精苦。烧六指供养②,皆悉至掌。诵《大涅槃经》,三日一遍。

时有法惠法师,精进迈群,为高昌一国尼依止师③。冯后忽谓法惠言:「阿阇梨④来好。冯是阇梨善知识。阇梨可往龟兹国⑤金花寺,帐下⑥直日闻当得胜法。」

法惠闻而从之,往至彼寺见直日。直日欢喜。以葡萄酒一斗五升,与之令钦。法惠惊愕:「我来觅胜法,翻然饮我非法之物!」不肯饮。直日推背,急令出去。

法惠退思:「我既远来,未达此意,恐不宜违。」即顿⑦钦之,醉吐迷闷,无所复识。直日便自他行。

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惭愧,自椎其身,悔责所行,欲自断命。因此思惟,得第三果⑧。

直日还,问曰:「已得耶?」

答曰:「然。」

因还高昌。未至二百里,初无音信,冯呼尼众远出迎候。先知之迹。皆类此也。高昌诸尼,莫不师奉⑨。

午九十六,梁天监二年卒。

注释

①高昌:即高昌国。作者称伪高昌,乃是当时南方政权对北方列国的蔑称。晋咸和二年(公元三二七年),前凉张骏于此置高昌郡,郡治在高昌城,后魏和平初为蠕蠕所并,立阙里周为王,始为国。高昌国前后延续近百年,为唐所灭。

②烧六指供养:即燃烧手指,表示信仰之诚挚。佛教有以身体供养佛者,烧指即属此类,称为烧指供养,或燃指供养。

③依止师:即依止阿阇梨。按佛教规定,比丘尼新度后,要依止其它先辈比丘学习。此师即是依止阿阇梨。

④阿阇梨:梵文Acarya的音译,即教授师,又作阿舍梨、阿祇利、阿遮利耶,略称阇梨。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教授、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⑤龟兹国:在新疆中部,此依天山,南对毘仑,西通疏勒,束接焉耆,乃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此土佛法流行,比丘尼也比中土出现早。

⑥帐下:犹言座上,对佛徒的尊称。

⑦顿:立即。

⑧第三果:小乘佛教四果中的第三果。此果称为不还果,指已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阶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称为不还。

⑨师奉:像老师一样敬奉。

 

闲居寺惠胜尼

译文

惠胜,俗姓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僧智。寓居在京都建康。惠胜年幼时就想出家,一心想以刚正清纯的操守而立身处世。她虽然言语不多,但所言必能践行,从不轻率躁竞。曾长时间足不出户,见者无不深相敬崇,认为她不同凡响。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四四四年),她出家修道,时年十八岁成为京都名尼净秀的弟子,居住在禅林寺中。受具足戒之后,开始讲习《法华经》,并随习善寺绪尼学习五门禅。尔后,又跟从草堂寺惠隐、灵根寺法颖,修行禅观法,对种种奇相妙证,都能悉心领悟,独具慧解。

人们向她询问禅门秘法,她总是回答说:「人的罪障没有轻重,都是一念之中的显现,所以修心养性是最为重要的事啊!」她忏悔时,也总是恳切赤诚,日以继夜。当时不论显贵之人,还是贫困之辈,都很崇敬她,供养施(左贝右亲)也源源不绝。

于梁天监四年(公元五O五年)圆寂,世寿八十一岁。安葬在白板山。

原典

惠胜,本姓唐,彭城人也。父僧智,寓居建康。胜幼愿出家,以方正①自立。希②于语言,言必能行。身无轻躁,旬日不出户牖,见之者莫不敬异。

以来元嘉二十一年出家,时年十八,为净秀尼弟子,住禅林寺。以具戒后,讲《法华经》,随习善寺绪尼,学五门禅③。后从草堂寺惠隐④,灵根寺法颖⑤,备修观法⑥,奇相妙证⑦,独得怀抱。

人见而问之,皆答云:「罪无轻重,一时发露⑧!」忏悔恳恻,以昼系夜。贵贱崇敬,供施不断。

年八十一,梁天监四年卒⑨,葬于白板山也。

注释

①方正:不媚时俗。

②希:同「稀」,希于语言,即沉默寡言。

③五门禅:佛教有《五门禅经要用法》一卷,刘宋昙摩蜜多译。此经论说数息等五种观禅之法,即指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安般),即称为五门禅。(大正十五.页三二五下)。

④惠隐:齐梁时比丘,精禅法,生平不详。

⑤法颖:齐梁时禅学名僧。疑与大致同时的义学大师法颖非一人。

⑥观法:禅观之法。

⑦奇相妙证:南朝禅门重以下三事,一为禁欲,二为修心,三为神异。当时信禅之人多以能为神异之事为显能。

⑧发露:谓显露表白所犯之过失而无所隐覆。

⑨此篇年代记载有误。惠胜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四四四年)出家,时年十八岁;而于梁武帝天监四年(公元五O五年)卒,出家时间共六十一年,卒时年寿应为七十九岁。但本传却云:「年八十一」,此属误记。

 

东青园寺净贤尼

译文

净贤,俗姓弘,永世(今江苏溧阳县境)人,居住在东青园寺。她有办事的气度和才能,又雅好修习禅定;能广泛深入地探究佛门经、律,且言语必求典雅纯正;虽不善于讲经说法,却能妙测它的旨要。宋文皇帝对她颇为称道。

湘东王年幼时,睡觉常有惊魇的状况,于是他受令从净贤尼受三归依,信奉佛法,此病就立即消除。宋文帝因此更敬重她,供养也愈加丰厚,当时,朝廷内外无不亲近她、崇仰她。

宋明帝登基后,对她礼遇更隆,资给也更重。她建斋设讲,连连不断,法事之盛,蔚为壮观。当时名士,无不宗仰她、钦敬她。嗣后,她统领东青园寺长达十多年之久。

净贤尼享年七十五,于梁天监四年(公元五0五年)逝世。当时又有惠乔、宝颙二尼,都颇有声名。惠乔尼坐禅诵经,勤理众务;宝颙尼则诵习《法华经》,并精通禅观之法。

原典

净贤,本姓弘,永世人,住青园东寺。有干局①才能,而好修禅定。博穷经律,言必典正②。虽不讲说③,精究旨要。宋文皇帝④善之。

湘东王或龆齓之年。眠好惊魇,勅从净贤尼受三自归,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内外亲宾。

及明帝即位,礼待益隆,资给弥重。建斋⑤设讲。相继不绝。当时名士,莫不宗敬。后总寺任十有余载。

年七十五,梁天监四年卒。复有惠乔、宝颙皆知名。惠乔坐禅诵经,勤营众务。宝颙诵《法华经》,明于观行⑥。

注释

①干局:办事的才能、气度。《南齐书.吕安国传》:「宋大明末,安国以将领见任,稳重有干局,刘(左面右力)所称。」

②典正:典雅纯正。

③讲说:讲经说理。禅学在南北朝时分两派,一重心学,唯心直悟,反对以思辨于扰禅定。一重辩慧,讲求义理,梁武帝曾讽刺重辩慧之禅乃「徒有扬举之名,终亏质实之心」。

④宋文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小字车儿。宋武帝第三子。在位时资助佛门,大广佛学。

⑤建斋:启建斋会。

⑥观行:即观心修行,鉴照自心以明了本性。

 

竹园寺净渊尼

译文

净渊,俗姓时,巨鹿(今河北巨鹿)人。年幼时即有成年人的睿智。五、六岁时,她常常聚沙为宝塔,刻木为佛像,又时时烧香拜佛,整天如此,并不厌烦。每逢别人谈话,她总喜欢发问,以探求其中深奥的道理。

二十岁时,她离俗出家,归依佛门。刚开始,因恋慕父母,不吃不睡,饮水持斋,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和晓喻,这样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天之后,她骤然大变,自觉地蔬食长斋,不需别人苛责,就秉持戒律,精进不怠。因此,她受到了师友们的叹赏和敬重,也博得了远近人广泛的赞誉。齐文帝对她相当敬崇,备尽礼遇,四时供奉源源不断,信使驿车来往不绝。

她享年七十一岁,于梁天监五年(公元五O六年)去世。

原典

净渊,本姓时,巨鹿人也。幼有成人之智。五、六岁时,常聚沙为塔,刻木成像,烧香礼拜,弥日①不足。每闻人言,辄难尽取其理究。

二十出家。恋慕膝下②,不食不寝,饮水持斋③,谏晓不从,终竟七日。自尔之后,蔬食长斋,戒忍精苦,不由课厉。师友嗟敬,远近称誉。齐文帝大相钦礼,四事供养,信驿重沓④。

年七十一,梁天监五年卒。

注释

①弥日:整日,终日。

②膝下:本指人幼年时。《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注:「膝下,谓孩幼之时也。」后用作对父母的尊称。这里即指父母。

③持斋:过正午不食曰斋。持斋谓受持斋法而不违越。《释氏要览》曰:「受持斋法,增长善根。」(大正五十四.页二七四上)

④重沓:这里指络绎不绝。

 

竹园寺净行尼

译文

净行,是竹园寺净渊尼第五个妹妹。她自幼神理清秀,识见远阔,思致绵密,而且性格爽烈,颇有志分,风情举止,每每能超群拔俗。她年幼时曾和太秣令郭洽的妻子臧氏相识。后郭洽想害死妻子,不料消息走漏。净行风闻后,便请她的兄长去劝阻,郭洽却执意不听。净行又暗中把郭洽的意图告诉了臧氏,臧氏竟全然不信,净行就握着她的手,恸哭不已,然后才无可奈何地走开。过了一、二天,郭洽果然害死了妻子臧氏。

十七岁时,净行从法施尼出家,居住在竹园寺,学《成实》、《毘昙》、《涅槃》、《华严》四经。她悟性极好,每每研习经书,只须稍加触及,便能通晓它的旨趣,探究它的秘奥,并能由此引发,应会无方,博辩无穷。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对她厚加供奉,僧宗、宝亮二法师也对她颇为赏识。于是延请她来宣讲佛理,听众竟达数百人之多。当时官家尼寺,法事不断,先达诸人,都不能挫折她的无碍辩才。后来竟陵王萧子良将京城僧众加以区分条贯,想撰写一部「僧传录」,但当时尼众中还没有人能和净行尼相侔比。

后有尼僧聪朗、特达,都擅长于博辩,其说法的样子宛如神授。净行就特别亲近她们,当时信众也认为她俩是后起之秀,可以和净行尼相匹比。净行晚年特好禅观,茹素精苦,梁武帝闻知,对她大为叹赏。

她世寿六十六,于梁天监八年(公元五O九年)入化,死后,安葬在钟山。

原典

净行,即净渊尼第五妹也。幼而神理清秀,远识道赡,爽烈有志分,风调举止,每辄不群。少经与太秣令郭洽妻臧氏相识。洽欲害其妻,言泄于路①。行请兄谏洽,洽不从之。行密语臧氏,臧氏不信。行执手恸泣,于是而返。后一二日,洽果害之。

及年十七,从法施尼出家,住竹园寺,学《成实》②、《毘昙》③、《涅槃》、《华严》。每见事端④,已达旨趣;探究渊赜,博辩无穷。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厚加资给;僧宗⑤、宝亮⑥二法师雅相赏异。及请讲说,听众数百人。官第尼寺,法事连续,当时先达⑦,无能屈者。竟陵王后区品学众,欲撰僧录⑧。莫可与行为辈。

后有尼聪朋、特达,博辩若神。行特亲狎之,众亦以为后来之秀,可与行为俦也。行晚节好禅观。菜食精苦。皇帝⑨闻之,雅相叹赏。

年六十六,梁天监八年卒,葬于钟山也。

注释

①泄于路:即泄露出来。

②成实:即《成实论》,中天竺诃梨跋摩撰,鸠摩罗什译,昙咎笔受,昙影正写。梁时此有二本,旧本由道嵩传,新本是在旧本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今流传本共十六卷,五分聚二百零二品。

③毘昙:全称《阿毘昙》,乃梵文Abhidharm的音译,意译为对方、大法等,唐译作阿毘达磨。六朝时流行有多种译本,著名者僧伽提婆慧远之请所作的译本。此经基本思想属于一切有部。毘昙学在当时十分流行。

④事端:外表,表层。

⑤僧宗:齐梁时僧人,俗姓严,冯翊人,出家后曾依昙斌、昙济二法师学《涅槃经》等,能讲经说法,应变无穷,名震京都。建武三年圆寂,在世五十九年。

⑥宝亮:本姓徐,东莱人,十二岁出家,师青州道明法师。二十一岁时至宋都建康,居中兴寺。后屏居禅思,并开庭宣讲,盛于京邑.为人神情爽岸,俊气雄逸,师事者数千人。天监八年(公元五O九年)卒,在世六十六年。

⑦先达:学问渊博之先贤。

⑧僧录:即僧传。

⑨皇帝:此当指梁武帝。名萧衍,与齐皇室本是同族,早年为萧子良门下之「八友」之一,与僧人即有接触,中年后成为佛教虔诚之护法信徒,即位三年即舍道归佛,供养僧尼、广建佛寺、提倡受菩萨戒,并在中国首次提倡禁断肉食,自己三度舍身奉法。他对中国佛教史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南晋陵寺令玉尼

译文

令玉,俗姓蔡,建康(今江苏南京)人。父亲名蔡朗。令玉年幼时就出家修道,居住在何后寺,是净晖尼的弟子。净晖恪循戒范,洁净无染,慧思过人。令玉虽然年幼,但侍奉师长,恭勤不怠。她受十戒以后,就行有风范,威仪可观。等到二十岁受持具足戒后,戒行就更清白,宛然如冰雪。

她广究五部戒律,妙测玄意幽旨,并擅长于传述讲解。梁邵陵王萧纶,对她十分崇敬,便敬请她为南晋陵寺主。她坚决推辞,执意不允,萧纶不能使她回心转意。到了宋后废帝元徽元年(公元四七三年),又再次下令让她出任寺主,她终因推辞不过,只好听命就任。在任多年,她不矜而庄,不厉而威,深得人们的尊崇。

她享年七十六岁,于梁天监八年(公元五O九年)去世。同寺又有令惠、戒忍、惠力,都名振于当时。其中令惠讲《妙法莲华经》、《维摩诘所说经》、《胜鬘经》等经,又精勤奋勉,蔬饭素斋,卓然超迈于群伦。戒忍尼聪慧敏悟,好学众经,过目不忘。惠力尼博雅多识,天资颖脱,无矫纵躁竞的恶习。

原典

令玉,本姓蔡,建康人也。父朗。少出家,住何后寺①禅房,为净晖尼弟子。净晖律行纯白,思业②过人。玉少事师长,恭勤匪懈。始受十戒,威仪③可观。及受具戒。禁行清白,有若冰雪。

博寻五部④,妙究幽宗⑤,雅能传述。梁邵陵王⑥纶。大相钦敬,请为南晋陵寺主。固让不当,王不能屈。以永徽⑦元年徽再勅,事不获免。在任积年,不矜而庄,不厉而威。

午七十六,梁天监八年卒。寺复有令惠、戒忍、惠力,并显名。令惠讲《妙法莲华》、《维摩》、《胜鬘》等经,勤身蔬饭,卓然众表。戒忍聪朗好学,经目不忘。惠力雅识灵通,无所矫竞。

注释

①何后寺:即此永安寺,晋穆帝何皇后所建,详见卷一〈昙备尼传〉。

②思业:佛家认为,人有身、口、意三业,思业乃心灵之造作,即人的思维。

③威仪:恪守戒律之庄严仪态。

④五部:佛灭后百年,律藏付法藏,第五世优婆毱多之下有弟子五人,在戒律上各抱异见,故分五派:一、昙无德部,意为法正、法护、法密、法镜等,称为四分律;二、萨婆多部,意为一切有,称十诵律;三、弥沙塞部,意为不着有无观,称五分律;四、迦叶遗部,意为重空观,称解脱律;五、婆差富罗,意为着有行,称摩诃僧祇律

⑤幽宗:玄妙的义旨。

⑥邵陵王:梁邵陵携王萧纶,字世调,小字六真,梁武帝第六子。少聪颖,天监十三年,封邵陵郡王,曾为扬州刺史,后战败被杀。

⑦永徽:当为「元徽」之误,宋后废帝年号,依校改。

 

闲居寺僧述尼

译文

僧述,俗姓怀,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亲名僧珍,寓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僧述年幼时,就立志修道,归依佛门,八岁时,就吃素戒荤,循守佛规。到了十九岁,也就是在宋元嘉二十四年(公元四四七年),她从禅林寺净秀尼出家。出家后,她更是节行精苦,恪守戒律,不曾有丝毫触犯。

她潜心经、律、论三藏,对佛苑经典,以遍览为乐事。后又专修《十诵律》,并能精思旁求,捕捉文意。她又随隐、审二法师,禀受禅观秘法,遍习禅定三昧,以达于法性真如。后移居到禅林寺,为当时禅学界所宗尚。因来学法的人很多,禅林寺竟成了喧嚣纷扰的场所,她深感在此难入禅境,就萌发了隐居的意愿。

宋临川王刘道规的母亲张贵嫔听说她有隐居之意后,便想让出自己的住宅,给僧述建一座精舍,但当时明文规定,寺庙不得擅自营造,这才作罢。到了宋后废帝元徽二年(公元四七四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亲吴充年岁已大,就为僧述请建,待诏令许建,就建造了五十多间堂殿房宇。建成之后,僧述就率领她的同道者二十人居住到那里。她们都以禅寂为乐,于是就把居住的寺庙取名为闲居寺。

僧述动静举止保守本真,不喜尘俗浮华。宋齐末年,世事纷扰,战乱频仍,她却且禅且寂,俗尘不染。齐文惠太子萧长懋、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对她颇相敬崇,优礼有加,曾为她修饰佛寺,灿然可观,又厚加供奉,一年四季从未间断。到了梁皇时代,天下有道,国泰民安,她深受世俗之人和僧徒的景仰,四面边远之地的善男信女都纷纷云集到她这里。

她不蓄私财,总是随得随散,或赈济那些僧、尼和清信男女,或施给那些乞求帮助的众生。她又造了五尊金佛像,无不妙相庄严。曾写经、律千余卷,卷卷装帧考究,标帙带轴,宝饰庄严精美。

僧述于梁天监十二年(公元五一三年)圆寂,世寿八十四,安葬在钟山的西阳。

原典

僧述,本姓怀,彭城人也。父僧珍,侨居建康。述幼而志道,八岁蔬食。及年十九,以宋元嘉二十四年,从禅林寺净秀尼出家。节行精苦,法检①不亏。

游心经律,靡不遍览。后偏功《十诵》②,文义优洽③。复从隐、审二法师④,谘受秘观⑤,遍三昧门。移住禅林寺,为禅学所宗。去来投集,更成嚣动,述因有隐居之志。

宋临川王⑥母张贵嫔闻之,舍所居宅,欲为立寺,时制不得辄造⑦。到元徽二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吴充年华,启勅即就。缔构堂殿房宇五十余间,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禅寂⑧为乐,名曰闲居。

述动静守真,不斅浮饰。宋齐之季,世道纷喧,且禅且寂,风尘不扰。齐文惠帝⑨、竟陵文宣王⑩。大相礼遇,修饰一寺,事事光奇,四时供养,未曾休息⑾。及大梁开泰⑿,天下有道,白黑⒀敬仰,四远⒁云萃⒂。

而述不蓄私财,随得随散,或赈济四众,或放生乞施。造金像五躯,并皆壮丽。写经及律一千余卷,标帙带轴,宝饰庄严。

年八十四,梁天监十二年卒,葬于钟山之西阳也。

注释

①法检:指戒行。

②十诵:即《十诵律》,律藏五部之一。详见前注。

③优洽:遍及、广被。颜延之《白马赋》:「文教迄已优洽。」

④隐、审二法师:宋齐时京中著名禅师,比丘尼多从之学禅。如卷三载禅基寺僧盖尼、东青园寺法全尼均从之学禅。

⑤秘观:禅秘之观。

⑥临川王:即刘道规,死谥烈武。宋武帝之弟。

⑦时制不得辄造:宋时诸帝有感于佛寺僧众过于庞大之现状,曾多次制定沙汰僧尼、禁造寺庙之法,宋后废帝还驱斥僧徒,毁废寺院,诏令不准随意建造佛寺。

⑧禅寂:禅定之静寂。

⑨齐文惠帝:即齐武帝文惠皇太子萧长懋。

⑩竟陵文宣王:即萧子良。二人均信佛,京中佛寺多得其助益。《南史》卷四十四谓文惠太子「与竟陵王子良俱好释氏,立六疾馆以养穷人。」且性好奢侈,此处所谓「修饰一寺,事事光奇」,亦其好奢之一端也。

⑾休息:停止。

⑿大梁开泰:撰者宝唱乃梁僧,此为对其所在朝代之美誉也。

⒀白黑:指道俗。出家人服缁(黑)衣,故以缁衣代指佛门弟子。

⒁四远:四方边远之地。王充论衡.超奇》:「珍物产于四远。」这里指各边远地区的道路。

⒂云萃:犹「云集」,像云一样聚集。

 

西青园寺妙袆尼

译文

妙袆,俗姓刘,建康(今江苏南京)人。她幼年时,就神机英发,秀拔群伦,出家行道后,住在西青园寺。她戒行清白无瑕,天资高朗,颖悟非常,笃好崇信施惠,普渡众生。又颇好谈说,口齿清雅伶俐,尤其擅长于笑语打趣。

她讲《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十地经论》诸经,共三十余遍;又曾讲解《十诵律》和《毘尼母经》。她随方导人,动于训诱,功德显赫,沾溉甚多。

享年七十岁,梁天监十二年(公元五一七年)圆寂。

原典

妙袆,本姓刘,建康人也。龆乩①之年,而神机秀发。而幼出家,住西青园寺②。戒行无点③,神情超悟,教信④布惠⑤,莫不怀之。雅好谈说,尤善语笑。

讲《大涅槃》、《法华》、《十地》⑥。并三十余遍,《十诵》、《毘尼母经》⑦敷说。随方导物,利益⑧弘多。

年七十,梁天监十二年卒也。

注释

①龆齓:毁齿之年,即幼年。

②西青圜寺:元嘉三年,驸马王景深为其母范氏以王坦之祠堂地为业首尼造青园寺,泰始三年,此寺分东、西二寺。

③无点:没有染污。

④教信:即诚信。

⑤布惠:即施惠,普渡众生。

⑥十地:《十地经论》,汉译本十二卷,世亲造。内容为《华严经》中的〈十地品〉,由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等于公元五O八年译出,系解说菩萨修行之阶位,十地融摄一切善法:初三地寄说世间之善法;次四地说三乘修行之相状;后三地则说一乘教法。

⑦毘尼母经:又名《毘尼母经论》,八卷,母经者,以母生子,比喻行法的作用。

⑧利益:犹言功德,若分开来说,则自言为功德,益他为利益,利益乃官一扬佛法的教化功能。

 

乐安寺惠晖尼

译文

惠晖,俗姓骆,青州(今属江苏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人。六岁时就信佛乐道,父母阻止她。到了十一岁,她断荤辛,绝美味,心性清虚澹朗,姿貌安详端雅,喜读《大涅槃经》,又诵习《妙法莲华经》。十七岁时,她随父亲入京都,勇猛精进,胜过同行之人。父母深爱她,便依从了她的志愿。十八岁时,她离俗出家,居住在乐安寺中。

她从昙斌、昙济、僧柔、慧次四法师,听闻《成实论》、《大涅槃经》诸经。经过十多年的研习,终于也在尼众中蔚成了注重义学的风气。京都诸尼僧,无不奉她为师,从她受学。此时乐安寺法筵不绝,四方人纷纷云集。

她讲经说法不知倦怠,悉心禅诵从未停止。她端心正念,遁入禅境,废寝忘食,不知早晚。因此,王公贵人、寒门俗子,无不对她深相敬重。于是十方遗赠络绎不绝,四季供养源源而来。她所得财物,从不敛聚,或追造经书佛像,或因需施给远方。又常有发散未完的财物,她便用来改修乐安寺,使它新整庄丽,灿然可观。

享年七十三,梁天监十三年(公元五一四年)去世,安葬在石头岗。当时又有惠意尼,以礼佛、诵经为业,也颇负声名。

原典

惠晖,本姓骆,青州人也。六岁乐道,父母不听。至年十一,断荤辛绝味。清虚淡朗,姿貌详雅,读《大涅槃经》,诵《妙法莲华经》。及年十七,随父出都,精进勇猛,行人所不及。父母爱焉,听遂其志。十八出家,住乐安寺。

从斌①、济②、柔③、次④四法师,听《成实论》⑤,及《涅槃》诸经。于十余年中,郁为义林⑥。京邑诸尼,无不师受。于是法筵频建⑦,四远云集。

讲说不休,禅诵无辍。标心正念,日夕忘寝。王公贵贱,无不敬重;十方(左贝右亲)遗,四时殷竞。所获之财,追造经像,随宜远施。时有不泄者,改缉乐安寺,莫不新整。

年七十三,梁天监十三年卒,葬于石头岗。时复有惠意,以礼诵为业。

注释

①斌:昙斌。刘宋时比丘,南阳苏氏子。师范道樟法师,初住江陵西寺,后住新安寺,开庭讲座,阐发《大涅槃经》等要旨,义学之名大震于时。

②济:昙济,师事僧导法师,修习《成实论》、《大涅槃经》,尤以《七宗论》闻名于世,亦是义学高手。

③柔:僧柔,齐梁时比丘,师弘称法师,初住剡白山灵鹫寺,后移住京都,居定林寺,以《成实论》显名。

④次:柔次。齐梁时比丘,幼即出家,从法迁受学,博通经论,尤擅《成实论》,时在京中讲学,名震江南。

⑤成实论:撰者乃中天竺的诃梨跋摩(师子铠),鸠摩罗什译。据梁智藏《成贵大义记》载,当时流行的有两个译本,一为道嵩传本,一为智藏所传,后者名为《新实论》。本经结构严密,尤重义理的推阐,分为五聚,二百零二品,是南北朝义学者推重的经书,因得以赍泛流行。

⑥义林:义学之林。与重心性悟彻的禅学不同,义学重义理之解释、概念之推阐,集中讨论名数、因果阶级、法相等问题。南北朝时,南方重义学,北方重禅门。

⑦法筵频建:即开学讲席不绝。

 

底山寺道贵尼

译文

道贵,俗姓寿,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年幼时,清平冲澹,善究玄理,做事动勉,颇有志向,精进刻苦超过他人。她立誓弘扬佛陀的教化,故能断食荤鲜之物,而唯以济人为怀,对素食粗衣能恰然自足,日夜诵习《胜鬘经》、《无量寿经》,精进不懈。父母对此忧念不已,但最终也只得让她去学佛行道。

十七岁出家后,她博览经、律,深究义理,不求名闻显达,唯以进道为业。她观境入定,行坐不止;悔过发愿,言辞恳切非常,故而听者无不肃然起敬。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对她颇为推崇,为她建造了顶山寺,想以此招徕禅众,便请她任知事,管理众尼,不料她执意不从。于是又请从她学习禅门规范,她这才应允。于是道贵栖身林下,终此一生。纵然是云层密布、日光晦闇、积雪封山,她都端然静坐,遁入禅境,一点也不感到烦扰。她得人信施很多,总是大行善举、广兴福业,从不占取分毫来丰润己身。

她于梁天监十五年(公元五一六年)辞世,享年八十六。死后安葬在钟山的南面。

原典

道贵,本姓寿,长安人也。幼清夷冲素,善研机理①,志干②勤整,精苦过人。誓弘大化③,荤鲜不食;济物为怀,弊衣自足。诵《胜鬘》④、《无量寿经》⑤,不舍昼夜。父母忧念,使其为道。

十七出家。博览经律,究竟文理,不羡名闻,唯以进道⑥为业。观境入定,行坐不休;悔过发愿,言辞哀敏,听者震肃。

齐竞陵文宣王萧子良善相推敬,为造顶山寺,以聚禅众。请贵为知事⑦,固执不从。请为禅范⑧,然后许之。于是结挂林下,栖寄毕世。纵复屯云⑨晦景,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无⑩闷焉。得人信施,广兴福业⑾,不以纤毫自润己身。

年八十六,梁天监十五年卒,葬于钟山之阳⑿也。

注释

①机理:玄妙之理。

②志干:志向才干。

③大化:佛陀教化。《法华玄义》卷十:「说教之纲格,大化之筌蹄。」

④胜鬘:《胜鬘经》,乃《胜鬘夫人师子吼经》的简称。隋前有此凉昙无谶和刘宋求那跋陀罗的两种译本。该经叙述胜鬘夫人于佛陀面前演说一乘、一谛、一依等大乘佛法。由于此经以众生皆有如来藏为主旨,对南北朝之禅学颇有影响。

⑤无量寿经:二卷,现流行本为曹魏康僧铠所译,为净土三部经之一。南北朝此经于中土颇为流行。

⑥进道:奉道,学道。

⑦知事:总领寺院的僧官。

⑧禅范:禅门之规范。

⑨屯云:屯,集也。屯云,即浓云密布。

⑩曾无:一点也没有。

⑾福业:功德利益。

⑿阳:山的南面。

 

山阴招明寺法宣尼

译文

法宣,俗姓王,剡地(今属浙江)人。父亲名道寄,世代崇奉佛法。她年幼便有离俗出家的志愿,年仅七岁时,就食素戒荤,清苦自励。

到了十八岁,开始诵习《法华经》,从头至尾,贯通无碍,并能解悟其义、旨趣。每当她坐卧时,总可见到幡盖覆盖在她的上面。曾有人不断来提亲、送聘礼,她都矢志不许,一概拒绝。到了二十岁,父母携她去剡地的齐明寺,拜德乐尼为师,于是她换上僧服,成为一个出家人。也就在出家的那天,垂覆在她头上的幡盖自行消失了。

出家后,她博览经书,深研其中的精理义味。学道之后,乡邑中那些厌俗慕道的人,都很敬服她对经书理解得深刻细致。

刘宋时期,有僧柔法师,游化东南诸地,从峥嵊之山到禹穴奇景,处处留下了他的踪迹,或到灵隐寺,或去姑苏(今江苏苏州)。僧柔探究佛法数论的旨趣,并将经典义理大要,传授给她,法宣都能悉心领会,畅其精微,穷其奥义。

到了齐永明(公元四八三——四九三年)年间,她又从惠熙法师禀受《十诵律》。于是她所饱览的经籍日渐广博,所得到的收获也日显深入。后又移居到山阴(今浙江绍兴)的招明寺。在那里,她宣讲经、律,讲堂常开,故而声望鹊起于当地。她不蓄私财,每得施舍财物,全都用以修饰寺宇。寺宇构造精工华美,外观仿佛神人所为。写经书、铸佛像,她又无不躬亲而为。

吴郡(今江苏苏州)张援、颖川(今河南许昌)庾咏、汝南(今河南汝南)周颙,都是当时的俊秀名人,他们无不亲自登门求教,对她礼敬甚恭。齐巴陵王萧昭冑,曾出守会稽,对她也厚加供养。梁衡阳王元简,刚到郡就任,便恭请她担任母师。

她于梁天监十五年(公元五一六年)入化,享寿八十有三。

原典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父道寄,世奉正法。宣幼而有离俗之志,年始七岁,而蔬食苦节。

及年十八,诵《法华经》,首尾通利①,解其指归。坐卧辄见帐盖覆之。骤②有媒娉,誓而弗许。至年二十,父母携就剡齐明寺德乐尼③,改服从道,即于是日帐盖自消。

博览经书,深入理味。成戒已后,乡邑时人,望俗义道,莫不服其精致。

逮宋氏之季,有僧柔④法师,周游东夏⑤,讲宣经论,自(左山右雩)嵊⑥而之禹穴⑦,或发灵隐⑧,或往姑苏。僧柔数论之趣,惠基⑨经书之要,咸畅其精微,究其渊奥。

及齐永明中,又从惠熙⑩法师,谘受《十诵》⑾,所餐日优,所见月赜。于是移住山阴招明寺,经律迭讲,声高于越⑿。不立私财,以(左贝右亲)施之物,修饰寺宇。造构精华,状若神功,写经铸像,靡不必备。

吴郡张援、颖川庾咏、汝南周颙⒀,皆一时之名秀,莫不躬往礼敬。齐巴陵王萧昭冑⒁,出守会稽,厚加供待。梁衡阳王元简,即到郡,请为母师。

春秋八十三,梁天监十五年卒矣。

注释

①通利:佛教术语,能通其事而毫无滞碍。《法华经.序品》:「虽读诵诸经而不通利。」

②骤:屡次。

③德乐尼:详见4齐〈德乐尼传〉。

④僧柔:见5梁〈惠晖尼传〉注③。

⑤东夏:东南之土。

⑥(左山右雩)嵊:在浙江嵊县北,为其地名胜。

⑦禹穴:在浙江绍兴宛委山,亦是一名胜。

⑧灵隐:灵隐寺,中国古代著名寺院,在今杭州西湖边,建于晋咸和年间,后代不断整修扩大。

⑨惠基:基为「其」之讹。南齐比丘,钱唐(今杭州)人,俗姓吕,从僧伽跋摩探究禅学,奉勃为东土僧正。

⑩惠熙:南齐比丘,精律学,生平未详。

⑾十诵:即萨婆多部《十诵律》。

⑿越:越地,即今东南之地,古属越国。

⒀吴郡张援、颖川庾咏、汝南周颙:均为齐梁时名士。其中周颙,字彦伦,汝南安阳人,曾宫殿中郎、给事中、中书郎等,崇佛学,着有《三宗论》。

⒁萧昭胄:齐巴陵王,竟陵王萧子良子,博涉经史,有乃父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