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陀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1,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2,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1 慧眼:照见诸法真相之眼。

2 实相(dharmat):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诸法实相,又叫本体、实体、真相、本性、一如、实性、真性、涅槃、无为。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了这部经,深深理解了经文的要义,禁不住感激涕零地对佛陀说:稀有!稀有!如来所说的甚深微妙法门,我从过去所得慧眼以来,未曾听说过这样甚深的法门。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样的经义,而能生起清净的信心,即能证悟万法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已经成就了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所以如来才说它假名为实相。

赏析与点评

佛经云:“虽有多闻,不制烦恼,不能自利,徒无所用。譬如死人,着金璎珞。”须菩提及与会大众听闻佛陀宣讲人空、法空教义之后,深解义趣,进入力行实践阶段:赞叹稀有、生清净信心、安忍精进,自己受持,并为他人演说,这是菩萨起修的重要内容。本段把“赞叹稀有”看成是修菩萨行的起点。“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据说,《华严经》翻译完成后,呈送给武则天看,她读后十分欢喜,就题了这四句“开经偈”,说明对所学之法生起稀有难得之心,才会努力去修。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1,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1 第一波罗蜜:六波罗蜜中以般若波罗蜜为前导,最为殊胜,所以称“第一波罗蜜”。

译文

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受持此经不算难得稀有。如果到了后世的第一个五百年后,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受奉持,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和寿命相状产生执着。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本非真实,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本非真实。为什么呢?远离一切对虚妄之相的执着,就可以称之为佛了。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典,而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此人是非常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实即并非实有的第一波罗蜜,只是假名的第一波罗蜜。

赏析与点评

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一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虽然长江、黄河的名称并没有变,但河中的水在不断流淌,水中鱼儿在游,水上船在走,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时已不是上一次踏入的河流了。觉知此河非彼河,才能真正了知河流的真相。同理,无论是生于何种时代的人,一旦领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无固定的相让我们去执着,即可通达“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序》)的道理,听到“实相非相”的妙法,心中自然不惊、不怖、不畏,而生清净信心。至此,真实的信仰才算建立起来。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1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1 歌利王:梵名Kalingaraja或Kaliraja,译为恶世王等,曾于佛陀修菩萨道时因嗔恨肢解世尊。

译文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假名的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用刀肢解身体,我在当时就没有心存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我当时被节节肢解时,在心中执着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就必定会生起嗔恨的心。

赏析与点评

在于世界中,从非怨止怨,

唯以忍止怨;此古圣常法。

——《南传法句经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无缘无故地受到别人的误解、谩骂、侮辱、迫害时,普通人的做法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仇恨的种子因而被深深地埋藏在内心。即使等到报仇的机会,又会带来新一轮的报复,冤冤相报,永无了期。佛教从三世因果引导人们看透仇恨的前因后果,便能以包容、慈悲心化解内心的仇恨。譬如说,佛陀于过去世为忍辱仙人时,歌利王无道。一日,他率宫人出游,遇忍辱仙人于树下坐禅。随行宫女趁国王休息时,听忍辱仙人讲法,无限欢喜。国王见之,心中生起嗔恨心,砍下仙人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无怨恨,神色不变,不但不嗔恨,反而对国王生起大悲心。唯有难忍能忍,才能成为大丈夫。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1。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 无所住心: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是无住。

译文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着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寿命的相状。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所有一切的相状,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执着于色尘而产生心念,不应该执着于声、香、味、触、法诸尘而产生心念,应当生起无所执着的清净心。如果心中有所执着,就无法做到无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着于色相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如此进行布施。如来说一切所有的形相都是因缘聚合的假名形相,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不是真实的众生。

赏析与点评

忍受人世间迫害、欺凌、以怨报德等不平事所带来的痛苦,叫生忍;忍受大自然的各种灾难、与生俱来的生老病死苦以及工作压力、心灵压力所带来的苦,叫法忍。俗话说得好,忍字头上一把刀。因强忍而带来的负面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的疏导,迟早都会如同火山一样,积压越久,爆发出来的威力就越大。化解这种危机的关键就是悟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通达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得“无生法忍”,方能心甘情愿地行无相布施。从这种意义上讲,安忍精进、无相布施是菩萨行的重要内容。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译文

须菩提!如来是讲真话的人,讲实话的人,讲真理的人,而不是说谎话的人,不是讲怪异话的人。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着于法相而行布施,就会好像人进入黑暗中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心里不执着于法相而行布施,就好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地看见各种色法一样。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受奉行和诵念受持,如来凭佛无碍的智慧可以悉知这种人,也可以悉见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无尽的功德。

赏析与点评

为了证得圣果而行有相布施,发心的动机是自私的。这种形式的修行,难以见到实相非相的妙法,在知见上仍会在黑暗中摸索;若“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布施便与般若相应,产生般若正观,达到自性空而离相生清净心,是自己受持《金刚经》的要点,进而为他人演说“离相发心”、“无相布施”、“实相非相”的妙法,引导人们学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行法门,自然会获得无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