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1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2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 摩诃萨:摩诃萨埵(mahāsattva)之略称。“摩诃(maha)”译为“大”;“萨埵(sattva)”译为有情、众生。菩萨有成佛度众生之大心愿,在一切众生(凡夫、小乘)中成为上首,所以名摩诃萨,意译为大有情、大心。

2 无余涅槃:烦恼止,苦痛灭,得自在,为涅槃;业报已尽,身心彻底融入法界,物我一体,不再有物我、自他、身心的拘碍,名为无余。

译文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诸大菩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天地间一切形态的生命,不外乎如下三种分类:就生命产生的形式而言,可分为四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就生命的构成而言,可分为两大类——有形体的欲界与色界众生、无形体的无色界众生;就心识活动的强弱而言,可分为三种类型——具有感觉、认识、意志、思考等意识作用的有情众生(有想)、没有明显心识活动的无想天外道(无想)以及仅存微细心识活动的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入定者(非有想非无想)。我发愿救度以上提到的一切众生,引导他们都进入无余涅槃的世界,断尽他们的烦恼、永绝诸苦,让他们获得最终的解脱。我愿如此度化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但在我心中其实并不见有一个众生为我所度。”为什么呢?须菩提!若菩萨心中仍有自、他、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以为有个“我”能化度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那他就不成其为菩萨了。

赏析与点评

这段经文看起来有点深奥,其实是阐释了菩萨思维的特点:以一切众生作为自己救度的对象。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离“我相”入手,才能逐步进入“离四相”的境界。《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意为:所谓的人、我,本来就是由物质元素(色)和精神元素(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假我”,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存在,这就是“无我相”;“无我相”则无自、他的分别,这就是“无人相”;既“无我相”又“无人相”,则不会产生我们、你们、他们等相对概念与分别对待,这就是“无众生相”;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生命,都如同川流不息的河流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延续,这就是“无寿者相”。一旦通达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皆因缘所生,拥有共同的特性——空无自性,即是“无相”,四相便成一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生起: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拥有如此思维的人,自私的妄心得到降伏,无私的利他菩提心便会生起,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利益大众的事业中去,在利他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帮助他人越多,自我提升越高,哪里会担心有度不完的众生?!如此思维,发菩提心的人,便会心甘情愿投身于救度众生的伟业中去,“我执”的妄心便在帮助众生中得到降伏。